社区健康诊断

2024-11-06

社区健康诊断(共8篇)

社区健康诊断 篇1

社区健康诊断是发现和分析社区主要健康问题, 并结合可利用资源, 确定社区卫生服务重点的过程。自中国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以来, 各种教科书、专家撰文都结合国外的初级卫生保健, 对社区健康诊断进行论述和总结, 但实际应用情况却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在实例分析和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实践提出社区健康诊断的框架。

1 社区健康诊断应用现状

本研究共查阅并筛选自1999年到2012年文献报道的社区健康诊断相关著作35篇, 其中专家论述12篇[1,2,3,4,5], 社区应用实例23篇[6,7,8,9,10,11,12], 另外还查阅了上海市徐汇区13个街道 (镇) 的最新社区健康诊断报告。

1.1 专家论述要点

专家论述对社区健康诊断的目的、资料来源都有比较明确的描述, 内容各有侧重, 归纳起来包括社区自然和人文环境、人口学特征和趋势、居民健康状况、社区相关资源、健康服务提供和利用、主要健康问题及优先领域、健康干预建议、社区健康诊断总结等8个部分。

1.2 社区健康诊断应用

从文献报道及徐汇区13个街道 (镇) 最新的社区健康诊断实例看, 现有报告具有以下特点。

1.2.1 结构大同小异, 内容各有侧重。

1.2.2 依样模仿的多, 体现本社区健康特点的少, 包括健康问题、健康干预策略。

1.2.3 普遍的薄弱环节是缺乏对健康状况、资源和利用的全面综合分析, 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优先领域和干预策略的探讨。

1.2.4 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义不够, 工作汇报、对外接待、论文发表方面的效用超过社区健康诊断本身。

1.2.5 发表的社区健康诊断都开展了卫生服务调查和体检、血液生化检验;少数根据日常工作记录、健康档案和生命统计等常规资料作出的社区健康诊断, 深入的内容还比较少。

2 社区健康诊断现状调查

根据文献汇总形成《社区健康诊断现状评价调查问卷》, 在分享文献汇总的基础上, 在全区范围的社区卫生中心主任、职能科室负责人和全科团队长中, 及参加上海市全科医学年会的对象中征求对社区健康诊断现状的评价和改进的意见, 共调查129人。

2.1 调查对象身份及对社区健康诊断的熟悉程度

所有调查对象中社区卫生中心负责人、职能科室负责人、团队长的比例各占15.8%、27.8%和53.5%。对社区健康诊断很熟悉的占30.7%, 了解者占35.4%, 基本了解的占29.9%。不同对象中很熟悉或了解者的比例, 中心负责人为79.0%, 职能科室干部73.5%, 全科医生和团队长仅57.4%。

2.2 对社区健康诊断现状的评价

2.2.1 主要服务对象及满足程度。

被调查对象对社区健康诊断主要服务对象的认识, 其优先顺序依次为卫生行政部门、社区卫生中心负责人/职能科室, 其次是全科团队长、区域公共卫生专业机构, 然后是街道镇负责人和社区工作者。对现有社区健康诊断满足服务对象的程度, 已满足卫生行政部门、中心负责人和全科团队长的平均得分略超过70%, 其余都不足60%。

2.2.2 主要职能及满足程度。

被调查对象对社区健康诊断主要职能的认识, 其平均得分的高低顺序依次为发现居民主要健康问题, 找出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确定社区健康服务需要、需求和优先领域, 确定健康干预策略和方案, 掌握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和居民利用情况, 找出可利用资源和社区优势, 同行交流、自身对比、向上级汇报。前2位的平均得分超过80%, 前4位的平均得分超过70%, 其中仅“发现居民主要健康问题”的满分率超过50% (2/3) , 排2~4位的满分率在40%上下。主要职能的满足程度排序与前面相同, 但平均得分最高才77.7%, 排2~4位的在60%~70%之间;满分率仅“发现居民主要健康问题”达40.2%, 其余均不足15%。

2.2.3 存在问题及严重程度。

社区健康诊断现存问题中, 比较突出的是觉得“社区信息相对固定, 每年做太频繁”, 其次是觉得“没有解决应该解决的问题, 实用性不强”;前2位的平均得分在60%上下, 满分率也在20%上下。以下依次是“一些信息科学性、可靠性不高, 利用价值降低”, “信息量大, 有效信息少, 指导意义不大”, “与其他社区大体雷同, 缺乏本社区特色”, “服务对象定位错误, 只是按上级要求做”, “没有包括服务决策重要信息”等, 平均得分在50%到60%之间, 满分率在10%以下。

2.2.4 社区健康诊断完善的迫切性。

完善社区健康诊断内容的迫切性方面, 健康服务和利用、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和健康危险因素、社区健康干预方案和策略、主要健康问题及优先领域的判断列前4位, 平均得分都在70%上下, 满分率均超过20%。社区相关资源列第5位, 平均得分约60%;人口学特征和变化趋势、社区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平均得分在50%上下。

2.2.5 获得常规不可得资料的迫切性。

对获得常规不可得、需要专题研究的资料的迫切程度, 健康危险因素 (膳食、运动、烟、酒等) 、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和匹配性列前两位, 平均得分在75%左右, 满分率超过35%。居民接受各类健康服务的现状、寻求健康服务行为倾向及原因列第3位, 平均得分也接近75%, 但满分率不到30%。特殊健康状态 (疲劳综合征、代谢综合征、超重肥胖、心理健康) 、两周患病率和主要慢性病患病率列4~5位, 平均得分接近70%, 但前者满分率不到20%, 后者满分率却超过25%。

2.2.6 社区健康诊断实施间隔。

对社区健康诊断的实施间隔, 不同调查对象的回答率有差别, 但不太明显。若所用资料需要抽样调查进行补充, 平均认为以2.7年为妥。若只利用常规统计资料, 平均认为以2.1年为妥。

2.3 不同评价者的评价一致性

社区卫生中心负责人、职能科室负责人和全科团队长是参与本次评价的主要对象。对社区健康诊断现状的各方面评价, 三类人群均比较一致, 经统计学检验除极个别外, 差别均无显著性。

2.4 社区健康诊断现状定性访谈

向徐汇区9个社区卫生中心和外区4个社区卫生中心征求了社区健康诊断工作的意见。意见和建议比较集中在社区健康诊断实效性、资料质量和社区健康诊断形式方面。

有超过1/3的被访者认为, 社区健康诊断工作量很大, 费财、费力, 不能只是为应付上级检查, 做出一堆没用的数据很不值得;社区健康诊断应提高科学性、实用性, 注重实效性, 不要浪费资源;要组织专家进行指导, 特别要注重对社区健康问题及因素的分析、制定对策等能力的提高、健康干预策略的导向。

同时有近1/3的社区卫生工作者对社区健康诊断所依托的资料来源和质量提出批评或建议。要提高资料的质量, 需要加强居民健康档案和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 特别是健康档案的准确性, 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社区健康诊断所需要的社区人文、环境等资料, 通过协调取得社区、居委和各部门参与和支持, 形成资源共享, 同时也更好地了解社区居民方的健康需要, 而不是社区卫生中心孤军奋战。

还有约1/4的被访对象对社区健康诊断的形式提出建议, 但意见不太一致。有些被访者认为社区健康诊断应有标准化的格式, 对一些客观指标形成标准化、模板化方案, 以便自动生成;另一些被访者认为社区健康诊断不要拘泥于形式, 应体现社区特色, 特别是健康问题和健康干预更应特色鲜明。

3 社区健康诊断建议

各类社区千差万别, 社区健康诊断应用者的具体情况又各不相同, 提供统一的模版是不现实的, 这里结合对社区卫生工作者的定量和定性访谈结果, 对社区健康诊断提出如下建议。

3.1 社区健康诊断的目的和周期

临床诊断的目的是为了选择治疗方案, 社区健康诊断从临床诊断派生而来, 其最主要目的自然就是为有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决策支持, 其他的都是次要和延伸目的, 不能为迁就其他目的而偏离主要目的。社区健康诊断的目标、内容、服务对象均需根据主要目的决定。

就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开展情况看, 社区居民健康状况、主要健康危险因素、经济等情况的年度变化不是太大, 若没有重大医疗资源调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情况发生, 2~3年进行一次社区健康诊断是合理的。若需要编制高质量的社区健康诊断报告, 还需要进行一些健康和服务调查, 应结合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 以5年为宜。

3.2 社区健康诊断的框架和内容

3.2.1 社区自然和人文环境。

包括地理 (位置、面积、行政区划、交通、地形图) 、气候环境 (自然气候、环境污染、绿化) 、社区特征 (社区民居和产业特征、居民和职业人群特点) 、健康相关特征 (民居卫生设施、饮水) 。

3.2.2 社区人口学特征和变化趋势。

包括人口学基本特征 (户籍、常住、流动) 、人口变动趋势 (自然增长与人口迁移) 、居民人口学特点 (密度、年龄性别和民族结构、教育和职业、家庭规模) 、社区卫生服务重点人群情况 (儿童、老人、育龄妇女、残疾人、外来人口、特殊职业人群等) 、社区重点服务场所 (学校、职业病和静坐为主企业、养老机构、助残机构、集贸市场、城中村等) 。

3.2.3 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和健康危险因素。

包括生命统计 (各类死亡率、期望寿命、死因谱) 、疾病谱 (传染病、慢性病的发病率或现患率, 或来自居民健康档案、门诊诊疗, 或来自两周患病率调查) 、主要疾病分布及严重程度 (包括残疾、损伤、疾病负担) 、健康危险因素 (包括膳食、运动、烟、酒嗜好等) 、特殊健康状态 (如疲劳综合症、代谢综合症、超重肥胖、心理健康、健康素养等) 。

3.2.4 社区相关资源。

包括卫生资源 (机构、床位、人员、特点和分布、政府投入) 、经济资源 (经济水平如收入、就业、支出结构、贫困比例, 医疗保障水平、公共服务和生活设施配套) 、人文社会资源 (科教文体设施、社区文体团组、文化习俗、法律宗教、慈善福利、计生残联) 、组织资源 (政策倾斜、领导人的承诺、社区自治组织、社团协会) 、社区动员潜力 (关心程度、居民素质、行为倾向、社区支持网络) 。

3.2.5 健康服务和利用。

包括居民接受健康服务 (健康服务场所和种类的现状、寻求健康服务行为倾向, 造成现状及行为倾向的原因, 近3~5年的变化趋势)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结构 (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健康管理等服务的比重, 服务提供与居民需求、主要健康问题及政府要求的匹配性) 、卫生服务需求与群众满意度 (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 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可得性和群众的满意度) 、社区健康干预项目和实施情况 (干预率、覆盖率、接种率、管理率等) 。

3.2.6 社区健康分析。

包括发现主要健康问题 (普遍性、紧迫性、严重性、可干预性) 、优先解决领域 (干预可行性、可承受性、社区支持度、有效性、成本效益) 。

3.2.7 社区干预策略和方案。

包括社区健康干预策略 (主要问题或领域、干预目标、靶人群 (场所) 、主要干预措施) 、健康干预方案和实施 (可用资源、经费和政策支持、主要干预内容、执行者、时间节点, 以及干预评估如方案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 。

3.2.8

社区健康诊断总结

3.3 社区健康诊断各部分注意点

3.3.1 社区自然和人文环境。

提供大概情况, 可多可少, 要体现出社区的特点。每个社区的特点都不同, 要使熟悉的人 (如本区领导和居民) 不看名称就知道是那个社区, 不熟悉的人看了就能把名字和该社区的2~3个特征联系在一起, 这部分描述才算成功。

3.3.2 人口学特征和变化趋势。

一要忌贪多求全。不要把所有保存的资料都罗列出来, 如年龄别、性别构成再加人口金字塔、教育和职业构成、历年出生死亡等一一罗列, 但又缺乏特征性描述和概括。人口学特征主要为社区卫生的服务内容针对性、干预方案可接受性等方面提供指导和依据, 不能提供这些帮助的信息就显得多余。二要提供决策所需信息。若能揭示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3者的比例及3类人群的健康差异, 人口数量、密度和年龄结构变化对卫生资源配置的影响, 民族、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对健康干预方案的选择, 重点服务人口和场所对卫生资源配置的影响一一做出分析, 此任务才算完成得好。

3.3.3 社区健康状况和健康危险因素。

若人口基数过小, 期望寿命、婴儿和孕产妇死亡率等生命统计指标会不够稳定, 在本社区与全区 (或中小城市) 情况相差不大的情况下等不必过于苛求。

疾病谱的关键是资料来源可靠性和对象具有代表性。门诊病人疾病谱受病人就诊率、社区卫生中心承担比重等病人选择偏倚影响, 可靠但代表性差;高质量的居民健康档案对慢性病患病很有帮助, 但对职业人群、无症状慢性病 (高血压、糖尿病等) 或来源有限或低估患病率, 需要抽样调查加以弥补;抽样调查2周患病率代表性和可靠性好, 但代价比较大, 最好结合其他调查一起做, 并间隔一定时间如5~10年。

鉴于当前可用资料状况, 健康危险因素、主要疾病分布及严重程度都与疾病谱类似, 可综合考虑是否采用抽样调查。

特殊健康状况的了解需要复杂的医学检查或量表, 难度更大, 需要根据相关报道结合本社区特点先进行判断, 或限定在特定人群中进行, 如在学生和职业人群的疲劳综合征、中青年的代谢综合征等。

3.3.4 社区相关资源。

社区相关资源一部分源自于社区卫生中心或卫生行政部门;一部分虽然不是直接由社区卫生中心掌握, 但通过协调可以方便获得;还有一些则需要结合健康状况进行一些调查, 如居民素质、行为倾向、医保覆盖和承受力等。社区相关资源分析中, 相关组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社区动员潜力的挖掘、社区服务的联动联建对健康服务项目将起到极大的协同作用。

3.3.5 健康服务和利用。

社区健康服务的现状可来自于常规统计报告, 但在医疗服务上社区往往只占一部分。对本社区居民社区卫生中心承担了多少服务比例、医院分担了多少服务、医院与社区卫生中心的服务利用是否合理等问题, 不是仅仅社区卫生中心层面的日常资料就能提供的。

卫生资源配置合理性是卫生成本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有些医疗资源配置不属于社区工作范畴, 配置的不合理也可导致利用的不合理, 所以还需要了解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需求、接受服务的意向和原因、满意度等, 以便引导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合理服务, 引导居民合理利用卫生资源。

社区卫生中心和服务站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 包括健康干预项目实施情况通常可得而客观, 需要评估的是服务情况与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和健康危险因素的匹配性。政府的指导意见是一方面, 但与社区具体情况可能略有差别, 这时应将本社区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和健康危险因素放在首位。

3.3.6 社区健康分析。

社区健康分析是社区健康诊断中最为关键、最能体现社区健康诊断水平的部分, 要综合利用前面的信息、使用相关方法来评价、判断, 是社区健康诊断的核心。但实际操作中这一环节却往往是最薄弱的。

社区健康分析不但分析主要健康问题或健康危险因素的普遍性、紧迫性、严重性和可干预性, 还应与现有健康服务、健康干预项目对应起来, 检验现有健康服务、健康干预的匹配性。

社区健康分析是健康干预策略的基础, 应综合主要健康问题和健康危险因素、现有健康资源及利用、社区相关资源来分析健康干预策略的可行性、可承受性, 从而对社区支持度、干预有效性和成本效益进行大致的预测。

社区健康分析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统计学、流行病学、决策科学等基础知识, 应用者需要不断培训和学习, 在实践中提高水平。

3.3.7 社区干预策略和方案。

社区健康干预策略是基于社区健康分析、现有资源和经费, 对相关方案的具体化, 应更注重基于现状的多种方案选择, 如主要干预措施、干预对象等。健康干预方案的成功除了选择方案要科学合理外, 应对保证项目成功的各种要素进行简要的说明, 包括主要经费保障、项目活动、项目评估等。

3.3.8 社区健康诊断总结。

社区健康诊断总结并非必要内容, 但因社区健康诊断周期不宜过于频繁, 为保持工作的连续性, 应对本期社区健康诊断成功之处、存在的问题、下一次开展社区健康诊断的建议等, 在结尾时做个交待。

摘要:目的:提出适用于大都市中心城区的社区健康诊断的框架和建议。方法:对已发表的专家论述和社区健康诊断实例进行评阅和分析, 在上海市徐汇区13个街道 (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专业人员中开展社区健康诊断现状的认知调查。结果:社区健康诊断已逐步在社区应用, 但在内容选择、资料可靠性、关键信息的分析、决策指导意义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结论:根据现状问题提出了内容框架建议, 以及各部分内容的注意要点。

关键词:社区卫生,社区健康诊断,框架

参考文献

[1]Canadian Institute for Health Information.Health indicators 2007[R].Ottawa:Canadian Institute for Health Information, 2007.

[2]Jeffery B, Abonyi S, Hamilton B, et al.Community health indica-tors toolkit[M].Saskatchewan:University of Regina and 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 Saskatchewan Population Health and Evalua-tion Unit, 2006.

[3]Pieter GN Kramers.The ECHI Project:Health Indicators for theEuropean community[J].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03, 13 (Suppl 3) :101-106.

[4]鲍勇.基于社区诊断的健康管理服务[J].中华全科医学, 2009, 7 (1) :1-2.

[5]彭阳.社区诊断概述[J].现代临床医学, 2009, 35 (4) :307-308.

[6]马文兰, 古丽巴哈尔.卡德尔.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卡子湾社区诊断[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2A) :378-381.

[7]张计委, 朱燕, 左晓华, 等.上海市青浦区重固镇社区诊断报告[J].中国社区医师, 2011, 13 (3) :231-232.

[8]李桂茹.卢沟桥地区的社区诊断[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7A) :2175-2176.

[9]徐枫, 傅人蛟, 姚宗蓓, 等, 上海市卢湾区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示范社区诊断报告[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9, 21 (8) :411-413.

[10]邓晓燕, 陈虾.2006年深圳市梅山社区诊断报告[J].中国社区医师, 2007, 23 (12) :3-4.

[11]白景崇.南区健康城市社区诊断报告[R].香港:香港大学, 2005.

[12]王虹, 孙满庆.广州市海珠区龙凤街社区诊断[J].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 (14) :1126-1128.

社区健康诊断 篇2

王 峥

[ 录入者:编辑02 | 时间:2009-01-06 | 来源:本站 | 浏览:[

次]

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社区是以某种形式的社会组织或团体结合在一起的一群人。每个社区拥有自身的特征和健康问题,正如提供完整的个人医疗保健一样,社区诊断是评价社区的特征及健康需要,目的是发现社区卫生问题及其原因,辨明社区的需要,并了解社区资源及解决卫生问题的能力,从而提供符合社区需要的卫生计划。

为进一步加快上海市闸北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中医药特色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建设步伐,努力推动以社区为基础,以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社区综合防治工作的实施,2005年10月闸北区卫生局组织开展了“闸北区社区诊断报告”工作,这项工作被区卫生局列为重点社区卫生项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及内容

调查对象为上海市闸北区8个街道及1个镇的社区居民。调查内容主要围绕人口学资料、健康状况、健康保健与卫生服务、生活方式疾病相关因素等4类10项。

1.2调查方法

采用上海市闸北区卫生局提供的《上海市闸北区社区诊断工作手册》的要求和方式,使用统一格式的调查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辖街道、居委会、学校、居民进行定量调查,并结合社区居民定性访谈研究方法收集资料和数据。由培训合格的医务人员对辖区居民面访、逐户调查和体格检查。调查的质量控制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取一级质控和区疾病预防中心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对其中5.00%进行复核的二级质量控制。

1.3数据处理

对访谈、讨论等资料进行定性分析与整理。调查问卷统一

收回,经数据整理、逻辑核查后,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自然环境状况

闸北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北部,共辖8个街道、1个镇、208个居委会、1个村委会。区域总面积29.18km2,其中陆地面积为28.76km2,人口密度24240人/km2,绿化覆盖率17.3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38m2,环境空气质量为中等污染,四季平均温度18.1℃。

2.2人文环境状况

2005年,区增加值562468万元,比上年增长13.43%,财政收入362650万元,比上年增长26.91%;居民户均住房面积54.37m2;区内共有普通中学52所,小学35所,幼儿园57所,职业学校3所,特殊教育学校3所,工读学校1所;休闲娱乐环境包括体育场1个,体育馆1个,室内游泳馆1个,各种训练房5个,文化馆11座,图书馆11座,电影院4座,茶艺馆1座,革命史料馆1座,评弹团1家。

2.3社区健康状况

2.3.1人口学资料社区常住人口81.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707323人,流动人口约110645人,总户数257638户,沪籍户均人口2.75人。社区中男性占50.52%,女性占49.48%,男女之比为1.02∶1;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9.76%,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3.41%,老少比为2.84∶1;平均期望寿命80.72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5‰,老龄化程度明显。2005年共出生3204人,粗出生率为4.53‰;0~6岁儿童20669人,占2.92%,育龄妇女占25.06%,残疾患病率为1.67%。各社区人口学特征见表1。表1显示,平均每个社区所辖服务人口为8.84万。

2.3.2流行病学诊断2005年全区共死亡5716人,粗死亡率为8.08‰。死因顺位前5位分别是循环系统(39.10%)、肿瘤(29.31%)、呼吸系统(9.93%)、损伤和中毒(5.19%)、内分泌、营养代谢系统(4.16%)。婴儿死亡率为2.81‰,新生儿、孕产妇死亡率为0;全区甲、乙类传染病发病1706人,发病率为241.04/10万,死亡12人,死亡率为1.70/10万。从死因来看,传染病和寄生虫病(1.40%)已不再是闸北区居民的主要死因。社区8种常见慢性病患病率为高血压19.68%、糖尿病4.11%、脑卒中1.38%、骨质疏松、骨关节病6.36%、高血脂5.24%、肿瘤1.17%、冠心病2.62%、慢性支气管炎1.90%。病房住院病人疾病前5位为脑血管意外、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高血压、糖尿病。

2.3.3需求与利用社区居民主要就医需求一部分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专科或三级医院确诊后,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取药、治疗、定期复查及接受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康复等;另一部分为社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治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平均门诊每医疗费用为128.88元,平均每张处方84.46元,平均每住院病人费用6044.01元。社区高危人群及其危险因素:心理因素30.06%,吸烟19.37%,高脂饮食18.67%,饮酒11.60%,肥胖10.37%,其他9.93%。社区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及居民满意度: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94.66%,平均步行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时间10~15min。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知晓率为95.5%;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为95.08%。居民医疗费用构成:医疗保险88.98%,自费7.02%,劳保1.76%,其他2.24%。

2.4卫生状况

2.4.1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区内共有公立医院28所,其中三级综合性医院1家,三级专科医院1家,二级综合性医院3家,二级中医医院1家,精神病医院2家,口腔医院、妇幼保健所、专科防治医院各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全区总床位数4679张,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床位数475张,占10.1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见表2。

2.4.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共有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职工总数79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46人(执业医师302人,注册护士219人,共有全科医师109人)。每千人口执业医师0.43人、护士0.31人。卫生技术人员本科以上11.91%,大专30.02%,中专51.27%,中专以下6.80%。卫生技术人员≤35岁占37.27%,35~45岁占14.37%,45~50岁占20.22%,≥50岁占28.14%;卫生技术人员副高以上职称占1.02%,中级职称占16.87%,初级及以下职称占82.11%。

2.4.3社区卫生服务量闸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门诊总人次占全区门诊总人次27.02%,占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总人次5.84%,年住院人次占全区住院总人次4.66%,占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总人次4.79%。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济运行状态见表

3、表4。

3讨论

从本次调查的情况来看,上海市闸北区社区卫生服务整体上呈发展势头。区域内近90%居民都享有医疗保险,区域内医疗资源分布尚合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及方便性较好,慢性病居民多数选择到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率及满意率也较高。

区域内>60岁的老年人已占总人口的19.76%,>80岁高龄老人占3.41%。根据联合国标准,当一个地区或国家≥60岁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0%或≥65岁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时,这个地区或国家就成为老年型社会或老年型国家[1]。闸北区8个社区≥60岁老年人口比例均高于10.0%,且最新统计显示,目前上海市户籍人口中≥60岁老年人口已达254.67万,占户籍总人口的18.98%[1]。而闸北区老年人口系数指标已高于上海市平均水平,其中临汾社区≥60岁老人所占比例数(21.28%)位居全区之首,最低的社区也达到17.98%,可见人口老龄化问题是社区面临的主要卫生问题。上海第3次卫生服务调查显示,老年人口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利用均要高于其他年龄组[3]。因此,有必要结合本社区老年人口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利用特点,提出适合老年人口的卫生方案和卫生政策,政府应对老年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治进行规范、支持和政策倾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几种常见慢性病提出几套可行的治疗规范和治疗目录,同时增加站点建设及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面,扩大家庭病床的服务数量及领域。

|||

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社区是以某种形式的社会组织或团体结合在一起的一群人。每个社区拥有自身的特征和健康问题,正如提供完整的个人医疗保健一样,社区诊断是评价社区的特征及健康需要,目的是发现社区卫生问题及其原因,辨明社区的需要,并了解社区资源及解决卫生问题的能力,从而提供符合社区需要的卫生计划。

为进一步加快上海市闸北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中医药特色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建设步伐,努力推动以社区为基础,以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社区综合防治工作的实施,2005年10月闸北区卫生局组织开展了“闸北区社区诊断报告”工作,这项工作被区卫生局列为重点社区卫生项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及内容

调查对象为上海市闸北区8个街道及1个镇的社区居民。调查内容主要围绕人口学资料、健康状况、健康保健与卫生服务、生活方式疾病相关因素等4类10项。

1.2调查方法

采用上海市闸北区卫生局提供的《上海市闸北区社区诊断工作手册》的要求和方式,使用统一格式的调查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辖街道、居委会、学校、居民进行定量调查,并结合社区居民定性访谈研究方法收集资料和数据。由培训合格的医务人员对辖区居民面访、逐户调查和体格检查。调查的质量控制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取一级质控和区疾病预防中心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对其中5.00%进行复核的二级质量控制。

1.3数据处理

对访谈、讨论等资料进行定性分析与整理。调查问卷统一

收回,经数据整理、逻辑核查后,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自然环境状况

闸北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北部,共辖8个街道、1个镇、208个居委会、1个村委会。区域总面积29.18km2,其中陆地面积为28.76km2,人口密度24240人/km2,绿化覆盖率17.3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38m2,环境空气质量为中等污染,四季平均温度18.1℃。

2.2人文环境状况

2005年,区增加值562468万元,比上年增长13.43%,财政收入362650万元,比上年增长26.91%;居民户均住房面积54.37m2;区内共有普通中学52所,小学35所,幼儿园57所,职业学校3所,特殊教育学校3所,工读学校1所;休闲娱乐环境包括体育场1个,体育馆1个,室内游泳馆1个,各种训练房5个,文化馆11座,图书馆11座,电影院4座,茶艺馆1座,革命史料馆1座,评弹团1家。

2.3社区健康状况

2.3.1人口学资料社区常住人口81.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707323人,流动人口约110645人,总户数257638户,沪籍户均人口2.75人。社区中男性占50.52%,女性占49.48%,男女之比为1.02∶1;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9.76%,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3.41%,老少比为2.84∶1;平均期望寿命80.72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5‰,老龄化程度明显。2005年共出生3204人,粗出生率为4.53‰;0~6岁儿童20669人,占2.92%,育龄妇女占25.06%,残疾患病率为1.67%。各社区人口学特征见表1。表1显示,平均每个社区所辖服务人口为8.84万。

2.3.2流行病学诊断2005年全区共死亡5716人,粗死亡率为8.08‰。死因顺位前5位分别是循环系统(39.10%)、肿瘤(29.31%)、呼吸系统(9.93%)、损伤和中毒(5.19%)、内分泌、营养代谢系统(4.16%)。婴儿死亡率为2.81‰,新生儿、孕产妇死亡率为0;全区甲、乙类传染病发病1706人,发病率为241.04/10万,死亡12人,死亡率为1.70/10万。从死因来看,传染病和寄生虫病(1.40%)已不再是闸北区居民的主要死因。社区8种常见慢性病患病率为高血压19.68%、糖尿病4.11%、脑卒中1.38%、骨质疏松、骨关节病6.36%、高血脂5.24%、肿瘤1.17%、冠心病2.62%、慢性支气管炎1.90%。病房住院病人疾病前5位为脑血管意外、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高血压、糖尿病。

2.3.3需求与利用社区居民主要就医需求一部分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专科或三级医院确诊后,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取药、治疗、定期复查及接受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康复等;另一部分为社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治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平均门诊每医疗费用为128.88元,平均每张处方84.46元,平均每住院病人费用6044.01元。社区高危人群及其危险因素:心理因素30.06%,吸烟19.37%,高脂饮食18.67%,饮酒11.60%,肥胖10.37%,其他9.93%。社区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及居民满意度: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94.66%,平均步行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时间10~15min。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知晓率为95.5%;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为95.08%。居民医疗费用构成:医疗保险88.98%,自费7.02%,劳保1.76%,其他2.24%。

2.4卫生状况

2.4.1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区内共有公立医院28所,其中三级综合性医院1家,三级专科医院1家,二级综合性医院3家,二级中医医院1家,精神病医院2家,口腔医院、妇幼保健所、专科防治医院各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全区总床位数4679张,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床位数475张,占10.1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见表2。

2.4.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共有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职工总数79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46人(执业医师302人,注册护士219人,共有全科医师109人)。每千人口执业医师0.43人、护士0.31人。卫生技术人员本科以上11.91%,大专30.02%,中专51.27%,中专以下6.80%。卫生技术人员≤35岁占37.27%,35~45岁占14.37%,45~50岁占20.22%,≥50岁占28.14%;卫生技术人员副高以上职称占1.02%,中级职称占16.87%,初级及以下职称占82.11%。

2.4.3社区卫生服务量闸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门诊总人次占全区门诊总人次27.02%,占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总人次5.84%,年住院人次占全区住院总人次4.66%,占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总人次4.79%。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济运行状态见表

3、表4。

3讨论

从本次调查的情况来看,上海市闸北区社区卫生服务整体上呈发展势头。区域内近90%居民都享有医疗保险,区域内医疗资源分布尚合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及方便性较好,慢性病居民多数选择到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率及满意率也较高。

区域内>60岁的老年人已占总人口的19.76%,>80岁高龄老人占3.41%。根据联合国标准,当一个地区或国家≥60岁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0%或≥65岁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时,这个地区或国家就成为老年型社会或老年型国家[1]。闸北区8个社区≥60岁老年人口比例均高于10.0%,且最新统计显示,目前上海市户籍人口中≥60岁老年人口已达254.67万,占户籍总人口的18.98%[1]。而闸北区老年人口系数指标已高于上海市平均水平,其中临汾社区≥60岁老人所占比例数(21.28%)位居全区之首,最低的社区也达到17.98%,可见人口老龄化问题是社区面临的主要卫生问题。上海第3次卫生服务调查显示,老年人口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利用均要高于其他年龄组[3]。因此,有必要结合本社区老年人口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利用特点,提出适合老年人口的卫生方案和卫生政策,政府应对老年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治进行规范、支持和政策倾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几种常见慢性病提出几套可行的治疗规范和治疗目录,同时增加站点建设及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面,扩大家庭病床的服务数量及领域。

|||

疾病谱显示,位于前5位的依次是高血压、骨关节病、高血脂症、白内障和糖尿病。可见高血压是每个社区位居首位的疾病,它是引起其它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开展以高血压为主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是社区当务之急。必须积极开展控制高血压病的干预活动,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健全以医院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平台,居委会为基础的多层次的慢性病防治网络,以点带面,全面开展工作。在对慢性病人良好管理的同时,影响周围人群,让慢性病防治工作家喻户晓[4]。

从社区高危人群及其危险因素统计结

果来看,心理因素占首位,为30.06%,是影响该区居民健康的潜在的主要危险因素,提示在目前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下,心理健康问题要引起重视。处于第2位的是吸烟和高脂饮食。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危险因素)的发生除了与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外,与目前的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力度不够也有一定关系[2]。必须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和家庭“三站式”服务,全面深入地搞好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减少生活方式疾病的发生,提高居民的知、信、行水平[5],尤其是针对性地多开展一些相关专家咨询和讲座活动,以使居民多了解一下心理方面的知识,从而降低由于长期心理压力对身体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损害。

目前闸北区南北卫生资源之间无论在固定资产、业务用房、年业务收入和收支节余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收入还是以药品占主导地位,预防保健经费总数占总收入的7.12%,远远低于医疗及药品(61.35%)等所占的比例,导致达到全区慢性病全人口规范管理的目标尚有很大差距;全区平均每位病人出院费用为6044.01元,平均每一病人门诊均次费为128.88元,平均每张处方值为84.46元。这些数据均要高于2004年上海卫生统计年鉴统计的分别为4709.95元、125.66元、75.60元的数值。说明,目前闸北区居民的医疗成本仍偏高。我们要立足于利用社区内现有的卫生资源,盘活社区内卫生资源的存量,有针对性地调配,注意发挥市场机制配置卫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适当降低医院运行成本和降低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充分利用该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中医药特色示范区的优势,扎实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从闸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学历及职称结构来看,两者的构成不合理,医护人员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尚没有形成良好的梯队,全科医生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上海近年来高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水平的要求。调查的数据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的学历仍以大专及以下为主,占80%左右;职称结构也以中初级职称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社区卫生服务的进一步发展;个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高级职称医护人员,这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中规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1名副高级以上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的目标还有差距。同时根据每万人3名全科医师的要求,全区共需243名全科医师,而2005年全区全科医师仅为109人。除宝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标外,其余的都紧缺全科医生。上述这些都影响了社区医疗队伍本身的水平。建议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力度,加速培养一支培训到位,中西医结合的全科医务人员队伍;吸引本地或外地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改变社区医生以中专、大专为主的情况,增加本科学历、高级职称的比例,加强与上级医疗机构的交流学习,不断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外部输血和自我造血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居民对社区医疗机构的可信度和社区医疗机构的知名度、美誉度。

4参考文献

[1]龚幼龙,严非.社会医学[M].第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10.

[2]周海城.社区慢性病防治人力资源开发[J].中国全科医学,2002,5(6):421-422.

[3]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206.

[4]濮欣,朱丽娟,刘晓明.中山市岐江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社区诊断报告[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7):1428-1429.

[5]刘向红,王洪斌,刘秀荣.北京丰台方庄社区生活方式疾病社区诊断[J].中国全科医学,2006,8(14):1123-1126.(收稿日期:2007-07-02)

社区健康诊断 篇3

深圳市宝安区观澜人民医院牛湖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作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社区疾病预防与控制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和中远期效果评估研究监测点,他们一直在积极探索慢性病的有效管理措施,通过实践取得一定成效。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来源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1)现场问卷调查:分别在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首诊医师负责制实施前即2009年12月和2010年1月,对来本中心就诊的年龄在20岁以上的病人通过拦截调查方式对血压测量情况进行现场调查;(2)日常工作记录:收集牛湖社康中心有关慢性病管理的所有资料记录,包括慢性病筛查资料、登记资料、专案管理资料等。

1.2 现场研究方法

将疾病诊疗中的“首诊负责制”原理引入到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制定相应绩效考核办法,然后对首诊医师负责制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实施前后的关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血压、血糖测量方法及高血压。糖尿病诊断标准按《中国高血压、糖尿病防治指南(试行)》的方法和标准进行测量、判断[2]。所有数据采用EXCEL 2003录入,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1.2.1 形成慢性病首诊负责制工作团队。

划分慢性病管理首诊负责制工作团队,团队由一名全科医师和一名全科护士组成。首诊医师对慢性病病人的筛查、管理、随访、转诊等所有环节负责。团队里的护士应做好电话预约、资料录入等。

1.2.2 测血压、测血糖首诊医师负责。

首诊医师对所有来本中心就诊的20岁以上的社区居民诊疗前必须到自动测血压计前进行血压测量,对于测量结果有异常的接诊医生需进行重复测量确认。35岁以上的社区居民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糖。测量的结果都必须按要求进行登记和录入罡正信息系统,以便其他医师查询。

1.2.3 慢性病患者纳入管理由首诊医师负责。

首诊医师对可疑慢性病病人(如首次测量血压高者)负责落实确诊工作;对发现的高血压病人需做好登记,纳入管理;对本人发现确诊但不愿意纳入管理的高血压患者需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负责动员将其纳入管理;对因病情需要转上级医院确诊的病人由首诊医师负责联系上级医院进行转诊并于2周时负责随访,做好登记。

1.2.4 慢性病随访由首诊医师负责。

首诊医师对自己管理的病人督促并预约门诊随访,门诊随访医师不固定,但责任人不变。对一些未按时门诊随访的病人,团队护士需通过电话等方式进行预约随访,对部分确实因行动不便无法到社康中心随访的慢性病人提供上门随访。

1.2.5 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会诊、转诊由首诊医师负责。

慢性病患者因病情需转上级医院诊治的,首诊医师需为病人提供转诊指导和联系转诊医院,转诊的病人2周后进行 随访、做好记录。对连续两次随访病情控制不满意的,首诊医师需向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主任申请与中心内其它医师进行会诊。

1.2.6 形成与公共卫生服务开展相适应的绩效管理模式。

为促进慢性病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落实,医院和社康中心的绩效分配方案都作出了重大改变。在医院一级分配方案中,将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行经济量化,作为业务收入计入社康中心,纳入整体分配,高血压病例系统管理人数,每例每月补助30元;糖尿病病例系统管理人数,每例每月补助30元。在社康中心二级分配方案中,牛湖社康中心通过时间成本法计算出各项服务成本,实现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平衡考核。

2 结果

2.1 首诊医师负责制实施后首诊测血压比例大幅攀升

在落实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首诊负责制前,首诊测血压比例仅为22.54%,实施后上升到94.52%,经卡方检验,χ2值为77.12,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首诊医师负责制实施后慢性病筛查数量大幅攀升

通过真正落实首诊测血压、血糖措施后,筛查出来的慢性病人数大幅增加。2010年1月-6月筛查出高血压病例数417人,同比2009年增长241.80%;筛查出糖尿病病例86人,同比2009年增长177.42%;总共筛查出慢性病病例503人,同比2009年增长228.76%(表1)。

2.3 首诊医师负责制实施后慢性病纳入管理数量大幅攀升

通过首诊医师负责制的实施,慢性病纳入管理人数成倍增加。2010年1月-6月高血压病例纳入管理的人数达251人,同比2009年增长169.89%;糖尿病纳入管理人数有64人,同比2009年增长167.67%;慢性病纳入管理总人数为315人,同比2009年增长169.23%(表2)。

2.4 慢性病管理效果明显增长

从表3可知,在首诊医师负责制实施后,高血压和糖尿病病例在规范治疗率、控制满意率和档案资料完整率都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5 户籍慢性病居民主动申请周期性体检人数大幅增加

注: ① 规范治疗率是指慢性病患者每隔1个月左右定期随访的比率(不能超过2个月);② 控制满意率是指最后一次测量收缩压小于140,同时舒张压小于90的患者数占总的高血压患者比例;③ 档案资料完整率是指非空项的档案个数占全部档案的比例(做了辅助检查并且资料填写完整的比例)。

实施首诊医师负责之前,主动到社康中心申请周期性体检的人数为152人,实施首诊医师负责之后,由于高血压、糖尿病管理效果好,带动了社区居民参加慢性病管理的热情,主动申请周期性体检人数急剧攀升至502人,增长幅度达230.26%。

3 讨论

健康管理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健康效果。根据慢性病健康管理要求结合现场研究结果,我们将“首诊医师负责制的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定义为:全科诊疗活动中以全科护士为辅,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提高慢性病病人健康水平为目的,集“慢性病筛查、管理、随访及转诊服务”为核心内容的,首诊全科医师全程负责的健康管理过程”。在对首诊医师负责制引入到慢性病健康管理过程中,我们在慢性病管理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有了一些体会:

3.1 落实首诊测血压、测血糖制度是社区筛查高血压、糖尿病的最有效筛查方式

慢性病筛查方式有许多种,如首诊测血压(门诊筛查)、健康体检等。本研究通过对健康体检筛查与首诊测血压、血糖筛查方式相比较发现,健康体检筛查常常会影响日常诊疗工作,成本太大,效率却很低。2009年6月15日-29日牛湖社康中心对户籍20岁以上社区人群进行了免费健康检查,参加健康体检的共计558人,仅仅筛查出高血压34例,糖尿病13例。而通过落实首诊测血压、测血糖制度后,平均每个月能筛查出82例慢性病病人,而且不会额外增加全科医师的工作负担,投入成本很小。

3.2 首诊医师负责制使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变得有章可循

许多地区的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实现片域管理负责制,在人口比较固定、流动性不大的地方实行片域管理负责制有它的优点。但在像深圳这样人群流动性大的城市社区就失去了他的优势,一是因为外来人口工作变动相对频繁,居住场所经常更换;二是社区内工厂较多,划片比较困难。本社区流动人口多,暂住人口比例达到94.53%。片域管理负责制自然不能照搬。在实施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首诊医师负责制前,全科医师虽然筛查出了慢性病人,但由谁负责动员把病人纳入管理以及督促病人定期随访,没有明确的分工,导致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工作责任不到位,最终导致管理效果欠佳。但通过将诊疗中的“首诊负责制”原理引入到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各个环节中后,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数量和效果大幅提高,保证了慢性病管理的连续性。

3.3 首诊医师负责制的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体现了全科服务理念,初步实现了慢性病管理与全科诊疗活动的融合

目前,许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慢性病患者的管理还仍旧是专科模式,该方式不但暴露了全科医学在专科技术上与专科医院的劣势,也使全科医学扎根社区的优势无从发挥。如何发挥全科医学的优势,使慢性病患者愿意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管理是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基于这种理念,通过这两年多的探索,我们实践并总结出一种“首诊医师负责制的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方式”。该管理很好地体现了全科服务理念:(1)它是融“慢性病筛查、纳入管理、随访及转诊服务”为一体的连续性照顾;(2)体现了主动服务的特点,如医务人员对未定期来随访的病人进行主动联系;(3)全科医师和全科护士的协作体现了全科服务的特色;(4)社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与基本医疗服务的有效融合避免了专科化的管理模式:(5)体现了全方位的健康照顾理念,不但对慢性疾病进行管理,也对患者的高危因素及其它病情进行照顾。

3.4 首诊医师负责制的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为社区家庭医师责任制服务模式找到了一条可行的路径,取得了良好的实践经验

实施首诊医师负责制后出现了整个家庭找责任医师解决健康问题的现象。究其原因,大部分管理对象对管理效果感到满意,由此引发了他们对责任医师的极大信任,这种信任,不仅表现在患者个人身上,更表现在患者家人、朋友身上。可以这样认为,牛湖社康中心对慢性病患者的管理过程,已出现家庭医生责任制的雏形,是实施家庭医生责任制很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它通过管理好一个人,进而带动管理好一户家庭。

其相应的绩效管理模式提示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事宜技术问题的最终解决还需要有适宜的政策和适宜的支撑体系相配合。

4 建议

4.1 政府主导,强化责任,增加投入

慢性病预防应该由政府主导,把慢性病预防上升为国家战略,政府必须强化责任,增加投入,保证有足够的人力、财力开展慢性病防控工作,而不能将责任转嫁给卫生服务机构。从现实情况看,各地政府对公共卫生投入不均衡,一些地区政府投入不足,卫生服务机构“以医养防”问题,而有些地区政府投入不足,卫生服务机构“以医养防”问题尚未解决,导致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弱化,影响慢性病防控工作开展,这种局面亟待解决。

4.2 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慢性病预防管理网络,提高慢性病预防管理效率

信息化管理是做好慢性病预防和管理的前提,开展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必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信息化管理,可以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结果。牛湖社康中心通过实行“首诊医师负责制”有了患者的第一手资料,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和抓手,利用社区资源,建立慢性病预防管理网络和中心数据库,提供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促进和健康维护,使慢性病防控关口前移。中心数据库与所有卫生服务站点联网,诊疗信息和健康档案、预防保健信息实行实时交换,使全科医生及时掌握新发病人的信息,动态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治网络,在社区开展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及疾病管理。

4.3 转变理念,推广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

社区卫生服务的目标是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减低慢性病患病率,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和健康期望寿命。因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者和全科医生都应转变传统单一的“治病救人”的服务模式,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用现代医学模式处理健康问题。服务场所应从医院、诊所转变为医院、社区、居民家庭,建立三站式的服务链。服务对象从病人转变为全人群。服务方式从处理病人现患问题转变为处理所有与健康相关问题。大力推广家庭医生责任制健康服务模式。

4.4 建立健康促进的法律支撑体系

健康促进是慢性病防病关口前移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但仅靠社区卫生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宣传和管理是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的。政府应制定与健康促进相关的法律(如控烟、饮酒、环境污染等),支持健康促进的开展,以法律来强制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个人行为,避免慢性病危险因素,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减轻个人、社会、政府的经济负担。

4.5 加强舆论引导,强化公民维护自身健康的责任意识

第三次卫生革命的挑战,主要是慢性病对健康和生命的威胁,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是重要的应对手段。牛湖社康中心在进行“首诊医师负责制”的现场同时,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引导公民建立维护自身健康的意识。

4.6 探索全科医生责任制的服务模式,开展健康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慢性病防控的网底,全科医师和全科护士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核心和骨干,应掌握慢性病预防、规范管理、诊疗、康复的适宜技术,承担起慢性病预防控制的使命。全科团队应摸清其所负责的责任区的疾病谱、死亡谱、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信息,以建立家庭健康档案为抓手,开展社区诊断。社区健康管理,即针对辖区居民健康需求,对健康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对疾病干预和控制,把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作为一级预防的主要手段。深圳牛湖社康中心通过“首诊医师负责制”实施,使全科团队可以深入社区,是全科服务的很好模式。

4.7 社区的慢病管理应和传染病,精神病,孕产妇的社区管理方式一样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

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慢病报告中指出:如果立即行动起来对慢病实施干预,在未来10年内,每年将减少2%的慢病发生,至少可以挽回3 600万人早逝的生命。慢病防治需要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针对慢性病发展的不同时期,采取有针对性的分层干预与管理策略。社区的工作重点应以慢病管理为重点,以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提高慢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主线。我们认为深圳宝安区观澜人民医院牛湖社康中心实行的“首诊医师负责制”社区服务模式完全可以在中、大型城市中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力推广,它是慢性病预防控制的上游策略之一,使慢性病防控关口前移。实践证明它能够有效降低社区居民的慢性病的发病率、提高慢性病的管理率。最后我们呼吁政府、卫生机构、公民应达成共识,共同为实现健康中国2010战略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明确规定[S].2009.

溪口镇社区现状及诊断探索 篇4

溪口镇位于奉化市西北部, 距宁波市35公里, 辖区面积379、6平方公里, 有54个行政村, 4个居民委, 2010年社区常住人口79057人, 其中男39948人, 女39109人, 男女比为1:0.97, 其中0-7岁儿童3651人, 占4.62%, 60岁及以上者13341人, 占16.87%, 社区已进入老龄化。

溪口社区主要慢性病发病以糖尿病为主, 占37.21%, 发病率为206.69/10万, 其次是脑卒中占34.48%, 发病率为191.48/10万, 男性发病第一位是脑卒中发病率为200.05/10万, 女性发病第一位是糖尿病, 发病率为206.69/10万。全社区年均死659.22/10万, 其中男性死亡率823.32/10万, 女性死亡率490.40/10万。男性脑血管死亡率居首位, 女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居首位;男女合计脑血管死亡率居首位,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居第二位;女性男性及男女合计恶性肿瘤死亡率都居第三位。

2 诊断探索

2.1 与疾病有关的危险因素暴露率

2.1.1 不同年龄人群行为危险因素暴露率, 不同年龄段行为危险因素顺位, <20岁居前3位的分别是不运动、食盐摄入过多及超重, 20-59岁居前3位的分别为食盐摄入过多、超重及不运动;60岁及以上居前3位的分别是不运动、超重及食盐摄入过多。各年龄人群行为危险暴露率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0.01) , 见表1。

表1不同年龄人群行为危险因素暴露率[n (%) ]

2.1.2 不同性别人群行为危险因素暴露率。在男性中行为危险因素顺位居前3位的是饮酒、高盐、高脂, 女性中行为危险因素顺位居前3位的是饮酒、不运动、高脂。其中饮酒男、女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其余危险因素暴露率男、女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0.01) , 见表2。

2.2 卫生资源诊断

2.2.1 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

溪口社区是奉化市社区卫生服务农村示范点, 市镇对该工作非常重视, 市卫生局抽调责任心较强的业务骨干到溪口社区工作, 优化人员结构, 下拔经费, 为卫生服务中心购置医疗设备, 镇政府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领导小组, 协调组织定期研究和落实社区卫生服务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有明确的分工及防治网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医护人员137人, 其中中级职称94人;本科学历31人, 大专学历23人;责任医师17人, 每位责任医师服务人口为1518人。中心院内环境整洁, 占地面积17100平方米, 门诊大楼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 设有全科诊疗室、中医诊室、抢救室、康复治疗室等临床诊疗项目功能室, 配有检验室、药房、健康信息管理室、治疗室、处置室、观察室、消毒供应室、心电图室、B超室等医技科室, 能满足农村基本医疗、卫生防病、妇幼保健等服务项目的实施要求。中心下设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52名医护人员, 设有全科诊疗室、治疗室、处置室、预防保健室、健康信息管理室、药柜等, 设置健康教育专栏, 并配备与开展诊疗项目相应和出诊所需的设备设施, 平均建筑面积为850平方米, 能基本满足服务人口医疗卫生需求。

2.2.2 经济资源

作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示范点, 市卫生局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每人每年20元并按时足额到位, 确保了社区卫生服务长效经济补偿机制的运行。

2.2.3 信息网络资源

溪口社区实施了村公共卫生联络员制度, 全社区共有58名公共卫生联络员, 主要负责该行政村内流动儿童、农村家宴、死亡调查、儿童出生等信息收集及张贴发放宣传资料等工作, 每月收集1次, 每月在镇政府内召开公共卫生联络员会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收集的信息及时核实, 充分利用, 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提供了积极的必不可少的辅助作用。

2.3 政策环境诊断

2.3.1 政策环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 要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努力推动以社区为基础、家庭为服务对象, 以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综合防治工作, 控制慢性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延长居民健康寿命。根据农村公共卫生三大方面十二项任务, 提高与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重点, 不断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为目标, 坚持预防为主, 积极稳妥地实施“农民健康工程”。

2.3.2 社区服务中心管理环境

从转变卫技人员的思想观念抓起, 从原来坐着等病人转变为上门服务、改被动为主动服务。改变医院管理模式, 创新考核制度, 对中心的考核从原来单一的业务收入为依据改变为综合考核制度, 从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落实情况、业务收入、农民群众的满意度等各方面进行考核, 充分调动了中心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摘要:21世纪人类健康将主要面临着慢性病的挑战, 生活模式的现代化及人口老龄化, 人群的疾病谱和死亡谱也发生了变化, 老传染病、新发传染病与慢性病、意外伤害、环境与职业危害等并存的疾病模式构成危害农村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与主要死因。为确定社区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寻找造成这些公共卫生问题的可能原因和影响因素, 确定社区综合防治的健康优先问题与干预重点人群及因素, 为社区综合防治效果的评价提供基线数据, 本社区目前完成社区基线调查及相关资料整理和分析工作, 探索相应的社区诊断。

关键词:社区,公共卫生,问题,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冯国双, 郭继志, 周春莲.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 2004, (07) .

[2]王志伟.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8.

社区健康诊断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的对象为本社区的126例中老年人群, 时间:2010年6月~2012年10月。男74例, 女52例;年龄在44~69岁, 平均为 (52.5±1.5) 岁。文化程度:初级及以下40例、高中及中专60例、大专及以上26例;职业:农民42例、工人44例、干部40例。生活方式:独居69例、与家人同居5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63例。比较两组人群的职业和文化程度以及生活方式等资料, 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对社区老年人群实施常规性的健康宣传和教育。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宣传和教育基础上实施社区健康促进模式, 如下。

为了促进和保障社区健康促进模式的快速、和谐、友好发展, 应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及工作规范来保障其的健康的发展。比如建立相关的健康教育岗位职责和操作流程以及考核方案等。同时还需要明确责任人的工作职责等[3]。

为了促进中老年人群的健康, 要不断地发展和壮大社区健康教育队伍。要努力地培养一些全科医生人才队伍, 让社区的相关健康人员具备动员和倡导以及教育等技能。要形成多方位性的网络健康教育宣传平台, 同时还体现出政府负责和部门配合以及全社区动员以及群众参与等特点, 此外, 要根据每个社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研究和探讨符合中老年人群的健康促进模式。对于一些条件允许的社区, 还可以尝试创建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和短信信息平台, 进而能够更好地为中老年人群传输相关慢性疾病知识。

要对社区健康教育进行规范化管理, 比如要建立相关的健康教育场地和配套相关的健康娱乐设施。此外, 还可以建立并完善中老年人群的健康档案, 定时对中老年人群进行健康体检和调查。

不断地扩大志愿者的队伍, 要积极地倡导和组织一些对中老年人群事业有兴趣和爱好的人群, 主要是从事医学和社会学等各领域的个人或者集体参与进来, 进而更好地为中老年人群服务。

在社区中要设立社区健康生活指导站以及健康咨询服务点, 社区健康咨询服务点主要是满足居民对健康教育的需求, 而健康咨询则是针对性居民进行卫生教育等知识进行解释, 同时对其进行就医指导等。此外, 还可以在社区的卫生服务中放置一些宣传资料, 以方便就诊人群进行阅读。并在门诊电子屏幕上滚动性低播放不同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可以为中老年人群开具一些健康处方, 以方便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并指导养生和预防以及治疗疾病。采用入户调查等方式, 对中老年人群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同时还可以采用电话随访等进行指导。

1.3 评价指标

对两组人群的慢性疾病发生率和生存质量以及对疾病知识的预防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对疾病知识的了解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慢性疾病的概念和种类、慢性疾病的预防和预后、慢性疾病的治疗等。每个问题设置3个选项, 分别为知晓、部分知晓、不知道, 其所对应的分数为2、1、0分。知晓:总分≥15分部分知晓:10~15分;不知道:<10分。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知晓率和疾病发生率采用[例 (%)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知晓40例, 占63.5%;部分知晓22例, 占34.9%;不知道1例, 占1.6%;知晓率为98.4%;患病情况:高血压1例、心脏病2例、糖尿病1例;发病率为6.3%。对照组:知晓31例, 占49.2%;部分知晓20例, 占31.7%;不知道12例, 占19.1%;知晓率为80.9%;患病情况:高血压2例、心脏病1例、糖尿病3例、脑卒中1例、肺气肿1例;发病率为12.7%。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人群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发生慢性疾病的几率等进行比较, 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为促进中老人群的健康, 可以为中老年人群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让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主要是在社区建立一些公共的健康教育活动中心等, 但是需要家庭成员的积极配合。根据中老人群的自身特点来对其进行访谈等干预。通过讲解一些成果的案例, 引导中老年人群改变一些危害健康的行为[4]。此外, 通过宣传和讲解相关疾病知识, 增强其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 提高其的自我保健意识。制定出相关的健康计划, 让中老年人群享受成功的喜悦。制定一些简单易懂的健康知识宣传手册, 同时组织人群中老年人群观察录像等, 同时指导其使用网络来获取相关健康知识。经过此次的研究发现, 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人群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发生慢性疾病的几率等进行比较, 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社区中老年人群实施社区健康促进模式, 能够提高其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 进而有效地提高其的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 减少其发生各种慢性疾病几率。

参考文献

[1]曹兰萍.社区妇女健康保键的需求调查及对策研究.当代医学, 2011, 11 (2) :155-157.

[2]吴雯, 赵燕萍, 刘军.社区健康促进俱乐部在糖尿病管理中的效果评价.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2) :276-277.

[3]高珊.护理健康教育在社区产妇产后保健中的意义.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0) :338-339.

社区护士实施社区健康教育的方法 篇6

1 健康教育方法及程序

1.1 社区健康教育评估

社区健康教育评估即是社区护士系统地、动态地收集有关教育对象的资料并加以整理、分析的过程。

1.1.1 资料收集内容

①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工作职业、住房状况、经济收入、自然环境等;②心理状况:如学习愿望、态度及心理压力等;③生理状况:如身体状况、生物遗传因素等;④生活方式:如饮食、睡眠、性生活、吸烟、酗酒、锻炼等;⑤学习能力:如文化程度、学习经历、学习特点及学习方式等;⑥医疗卫生服务:如医疗卫生机构的地理位置及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状况等。

1.1.2 整理资料

整理资料的目的就是把收集的原始数据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科学加工, 使其变成系统化、条理化资料, 以便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资料应按以下程序[2]进行:①检查、核对资料;②资料分类、分组;③拟定整理表;④资料归组。

1.1.3 资料分析

包括统计描述、统计推断以及解释分析统计结果。

1.2 社区健康教育诊断

社区健康教育诊断是在社区健康教育评估资料分析结果的基础上, 对社区人群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和学习需求做出判断, 从中排列出健康教育需求次序和确定教育对象学习方式的过程。社区健康教育诊断需有以下内容。

1.2.1 列出社区健康问题

即将健康教育对象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一一列出。在叙述社区人群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时, 多采用“问题+相关因素”的形式。

1.2.2 排列健康教育需求次序

教育对象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可能不止一个, 社区护士应与教育对象一起排列健康教育需求的先后顺序。在排列顺序时社区护士应在尊重教育对象意愿的基础上, 根据其健康教育需求的紧迫性及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和资源进行排列。

1.2.3 确定教育对象的学习方式

为确保社区健康教育的质量, 社区护士还应系统地收集有关教育对象学习能力及可能影响教育对象学习的各种资料, 包括文化程度、学习经历、学习特点等, 以确定教育对象的学习方式。

1.3 制订社区健康教育计划

制订健康教育计划是在社区健康教育诊断的基础上, 针对社区主要的健康问题制订出相应的教育目标、对策、措施的过程。为了使社区健康教育计划能有效地实施, 社区护士应与其他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社区基层组织领导及教育对象共同磋商制订, 在制订计划时一定要以教育对象为中心。计划的内容应包括: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目的及长、短期目标;实施社区健康教育的时间地点;对社区健康教育者的培训方案;社区健康教育教材的选择或编写;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形式;社区健康教育的评价方式。

1.4 实施社区健康教育计划

实施社区健康教育计划是将社区护理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在实施社区健康教育计划过程中, 社区护士必须做好以下工作:①依靠社区各级领导的支持, 以保证社区健康教育计划的顺利实施;②充分利用社区内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资源,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共同做好社区健康教育工作;③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团结合作共同完成社区健康教育计划;④在计划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评价, 以便及时修改、完善社区健康教育计划, 确保社区健康教育效果;⑤准确记录计划执行情况、教育对象的反应等。

1.5 社区健康教育评价

社区护理评价是根据已制定的社区健康教育目标, 对所提供的社区健康教育活动进行对比、总结、修改的过程。社区健康教育的主要评价类型如下。

1.5.1 教育者评价

在进行健康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应通过教育对象的不同形式反馈, 如面部表情、提问、口头或书面反馈等, 及时修改教育方式及方法, 从而更好地满足教育对象的需求。

1.5.2 教育过程评价

教育过程评价贯穿于健康教育的全过程之中, 健康教育组织者通过不断收集教育者、教育对象对健康教育活动的反馈信息, 定期监测健康教育短期目标实现的情况。

1.5.3 教育效果评价

所谓教育效果评价是在健康教育结束时对健康教育的结果进行数量和质量的评价。

2 小结

社区护士如要正确、有效地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工作, 必须按5个工作程序进行:即社区健康教育评估、社区健康教育诊断、制订社区健康教育计划、实施社区健康教育计划、社区健康教育评价。因为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程序是社区护士科学的确认健康问题和解决健康问题的工作方法, 它能为护士提供一个符合逻辑的、科学的解决问题的工作框架。护士掌握了这种工作方法, 即可以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杂乱性、无目的性。所以, 在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中社区护士如按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程序进行, 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社区健康诊断 篇7

关键词:糖尿病,社区,综合干预

2008年1月至2009年4月我社区对辖区内40岁以上人群进行血糖监测, 筛查 (工具为美国雅培公司提供的雅培快速血糖仪) 。对确诊病人, 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和治疗指导, 取得了显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包头市昆区前进道办事处惠民社区卫生服务站对辖区内的40岁以上人口进行快速血糖筛查, 参加人数367人, 男性170人, 女性197人, 平均年龄61岁。其中已知糖尿病者43人, 新诊出者14人, 男性24人, 女性33人。随机分为2组, 干预组29例, 男12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61.8岁;对照组28例, 男12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62岁。

2 方法

根据WHO和IDF1999年诊断标准;先对参加者进行空腹血糖测定, 发现空腹血糖受损 (IFG) 者6例, 即血糖值在6.1~6.9mmol/L之间;糖尿病 (DM) 53例, 即空腹血糖≥7.0mmol/L。为进一步确诊, 对血糖值>6.1的, 通过糖耐量试验进一步确诊, 最后诊出糖尿病57例 (其中已知糖尿病者43例, 新诊出者14例。对于干预组病人 (1) 实行慢病系统专案管理; (2) 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利用宣传栏, 健康教育处方以及专题讲座的形式, 力求以病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 反复强化.对于就诊病人, 进行个体交流与沟通, 从知, 信, 行三方面让病人了解糖尿病的更多知识; (3) 进行干预: (1) 心理上, 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 消除紧张和顾虑, 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提高医从性; (2) 行为上, 戒烟, 明确指出, 吸烟危害健康.限酒, 最好戒酒; (3) 饮食治疗;因人而异, 定时定量, 以低盐低脂, 高维生素, 高纤维素食物为主, 控制总热量, 合理搭配, 平衡膳食; (4) 运动治疗;每天最少2次, 快步走, 慢跑, 骑自行车, 做广播操, 等时间要>45min, 最明了的就是“管住嘴, 放开腿”; (5) 药物治疗:一定要定时, 定量合理使用。对于使用胰岛素的患者, 要让其了解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 坚持长期使用, 强化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6) 定期进行血糖监测;二型糖尿病人尤其要进行餐后血糖的测定, 并作详细记录, 对照组仅给予药物治疗。

血糖控制标准: (1) 显效:餐后2h血糖降低2~3个单位; (2) 有效:餐后2h血糖降至正常; (3) 无效:餐后2h血糖无变化。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输入Foxbase数据库, 使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 经频数分布, t检验, χ2检验。

3 结果

随访1年, 通过健康教育, 健康促进和综合干预, 干预组不良生活方式明显改善 (P<0.01) ;而对照组则无明显改变 (P>0.05) , 见表1, 餐后2h时血糖控制情况。2组病人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干预组血糖下降幅度以及血糖控制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1) , 见表2。

组间比较:P<0.01, 干预前后比较:P<0.01, 对照组入选前后比较:P>0.05。

4 讨论

社区糖尿病防治的关键是做好社区诊断, 对社区居民全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对高危人群进行针对性干预, 以改变其高危状态从而降低发病率。对糖尿病人进行综合干预, 指导, 合理膳食, 低盐, 少酒或戒酒, 戒烟, 饮食控制, 适当运动, 尤其是餐后, 长期以来, 饮食因素一直被认为与糖尿病有关, 糖尿病治疗必须通过饮食控制, 与运动疗法、药物治疗三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控制血糖减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最终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1]。通过本次研究表明, 普及、完善、健全糖尿病健康教育, 把科学的糖尿病防治技能深入浅出地教会糖尿病患者和家属, 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的一个内容的拓展和深入, 让糖尿病患者接受系统的常规治疗和全方位、连续性的管理, 特别是对糖尿病患者饮食干预, 适应糖尿病患者的需要, 让糖尿病患者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监护, 自我保健, 掌握平衡饮食, 合理摄取营养, 控制血糖水平[2], 对血糖控制差的病人, 进行个体化药物治疗的指导, 提高药物依从性, 已达到控制血糖, 减少靶器官 (心, 脑, 肾) 的损害, 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降低死亡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利用社区优势资源, 对社区糖尿病病人进行社区诊断, 实行健康教育和综合干预, 可提高糖尿病的控制率和治疗率, 减少并发症, 降低医疗费用, 其干预和检测方法简便易行,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孙键.对380例糖尿病患者实施个体化教育的初探[J].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0, 8 (1) :43~44.

社区健康诊断 篇8

1 社区环境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的提高, 生活观念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因此, 居住在城市的人们, 不但要求生活水平有“量”的提高, 还要有“质”的提高, 但是, 纵观我国各大城市, 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1 社区环境卫生差

社区中生活垃圾乱堆乱放, 动物粪便随地排放, 小摊废弃物堆积;“白色污染”和“垃圾围城现象”十分突出;小广告随处张贴, 传单满天飞, 纸张浪费严重;未做到垃圾分类, 一些化学污染品渗入地下水, 污染水质, 影响居民身体健康。水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生活及工业污水乱排乱倒现象严重, 污染内河水质, 使原本清澈见底的河道变成了臭水沟。锅炉燃烧等民用燃煤直接向大气排放烟尘、油烟、二氧化硫;机动车排放氮氧化物;建筑工地产生扬尘, 且无除尘装置;垃圾腐烂、污水等产气等。

1.2 社区环境布局不合理

许多社区内缺少停车位或没有明确标示停车的标志, 这就给社区内小汽车停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社区内道路的设计不合理也给社区交通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城市绿化面积不足、布局不够合理、结构不够科学, 绿化面积小、质量差, 社区内花木修剪维护工作不到位;社区内还普遍存在私拉电线问题及偷电现象也较严重。噪音污染, 街道旁小贩叫卖声、来往汽车鸣笛声、娱乐音响声、工业噪音等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作息。

1.3 社区环境法制不完善

我国对于环境保护还没有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 社区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不强烈, 导致居民随地吐痰, 生活垃圾乱扔。我国对于社区小商小贩也没有相应的法律约束, 社区内随处可听到商贩的叫卖声, 垃圾遍地都是。

1.4 社区周围交通实施不理想

居住在郊区大型社区的老人、儿童, 平时出去商场、学校等地, 由于公共交通的供给不足往往会成为交通弱势群体, 因此对社区周边交通的关注成为社区交通的重要方面。

1.5 社区卫生服务对社区环境关注不够

社区卫生服务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如:社区护士的理论知识不够全面, 服务态度欠佳, 社区护士人数较少, 社区医疗设备缺少, 导致社区居民没有得到及时的全方位的健康指导, 对社区中的一些不到位的安全设施也听之任之, 如池塘周围没有围栏和警告牌。

2 采取的措施

2.1 明确社区环境危害, 采取相应对策

由于社区环境污染会造成以下危害社区居民的某些慢性疾病, 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可以造成多个脏器的损害;蓄积性强的污染物引起的持续性蓄积危害, 如铅、汞、二恶英等。社区护士应定期为社区居民进行相应的身体检查, 对慢性疾病可以进行详细的调查, 确定是否与环境有关, 以防止其他的社区居民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2 加强社区环境保护意识, 实施多元化措施

社区环境保护要发动居民监督管理社区环境问题, 及时掌握社区环境状况, 积极改善社区道路拥挤状况, 对现有的污水管网进行优化与升级, 使其发挥作用;拆除破旧建筑、临时搭盖违章建筑、禽畜舍以及露天厕所等;购置垃圾收集车辆, 配备环卫工人, 增加垃圾回收装置, 如垃圾桶、垃圾屋、垃圾围等的品种与数量。通过组织开展环保宣传教育, 广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 发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使居民了解当前社区环境状况、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自己能为环保做什么, 形成“保护环境光荣, 破坏环境可耻”的舆论氛围。

2.3 加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环境法制建设的认识

对于环境保护我们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使环保执法适应我国环保工作实际, 务必加强执法程序和监督机制建设。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切实理顺执法程序, 对社会危害性较重的环境违法行为应着重处罚;建立环境执法监督机制, 保证行政执法合法高效;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取缔一些不符合规划功能, 利用杂务间、车库等建设的饮食店, 并对沿街超标排放的饮食店限期整治。

2.4 合理规划社区布局, 提高绿化质量在社区合理地建立固定停车点, 取消集贸市场, 建立集中商贸区

加强社区绿化, 将森林引入社区, 将公园引向街头, 在街道、小区空旷处以及房屋庭院等处种植花草, 尽量选用适合北方生长的四季长绿树种, 以乔木为主、灌木花卉相结合, 做到经济性、实用性、观赏性与实效性高度平衡。在小河、池塘等处设置护栏或警示牌, 以防社区居民不慎掉入, 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5 规划社区交通, 提供社区居民交通便利

根据社区居民的出行情况和公共交通的需要情况在社区周围设置合理的公交站, 引进出行时需要量较大的公交车, 需要社区地理位置与城市公交线路的相互协调, 方便社区居民出行。

2.6 提高社区护理质量, 宣传环境保护

社区护士还可以展开相应的健康讲座、分发健康小册子来宣传环境对我们人体的重要性, 提高人们的环境安全的意识, 以促进环境与健康的协调, 减少某些疾病的患病率

平时应密切观察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 多做一些环境方面的科学研究, 保护居民免受环境中有害物质的侵袭, 如: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禁止公共场所吸烟、检查饮水和食品卫生、限制社区居室装潢环境污染, 等等。在进行卫生管理工作时, 要坚持“以人为本”, 对待社区居民就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 取得社区居民的信任, 以利更好的开展社区卫生工作。

摘要:为了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环境的安全意识, 减少不必要的损害的发生, 本文分析了社区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了积极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社区环境,安全隐患,健康,措施

参考文献

[1]赵玉玲.社区预防与保健[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09, 16 (4) :77~80.

[2]鲍建勇.建构人性化的城市居住社区环境探讨[J].理论探讨, 2010, 9:279~281.

上一篇:发展与营销下一篇:低氮燃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