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健康相关行为

2024-11-04

社区健康相关行为(精选10篇)

社区健康相关行为 篇1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干预对Ⅱ型糖尿病 (T2DM) 患者的血糖影响。方法:收治T2DM患者100例, 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给予健康行为干预, 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措施,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干预后, 试验组自我管理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 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后 (P<0.05) 。干预后, 试验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社区干预对社区T2DM患者的血糖控制有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Ⅱ型糖尿病,行为干预,社区干预

糖尿病 (DM) 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 DM患病率均呈逐年增加趋势。2013年, 国际DM联盟 (IDF) 公布的最新DM流行病学数据显示, 全球20~79岁成年人共有3.82亿患DM, 患病率高达8.3%。在DM患者中, Ⅱ型糖尿病 (T2DM) 所占的比例最高 (95%) 。对DM的治疗, 主要包括饮食、运动、药物、自我监测、健康教育等, 目前, 对DM患者进行社区生活干预成为研究的重点, 并获得较好的干预效果[1]。而国内, 目前针对DM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住院患者, 在今后的发展中, 更加重视生活干预必将成为研究和治疗的新方向[2]。

资料与方法

根据社区人群结构, 经济状况等选取沈阳市铁西区启工北一新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于2015年7-9月对健康档案登记在册的T2DM患者进行T2DM基线调查。入组标准:县级及以上医院诊断T2DM;在本社区有完善的病例资料;自愿参加本试验研究;无精神疾病, 能够对日常的饮食控制情况进行准确记录。对T2DM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空腹血糖、血脂、肝功、肾功等临床实验室检测, 对所有基线调查的T2DM患者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 记录T2DM患者的基本情况和一般生命体征, 对有无T2DM并发症和阶段性追踪访视记录, 详细资料录入电脑, 实行计算机管理, 制定切实可行的T2DM社区综合干预模式。

样本含量的计算方法:本研究属于实验研究, 样本含量计算公式为n1=n2=2[ (μα+μβ) / (δ/σ) ]2+1/4×μα2, 允许误差δ=μ1-μ2 (μ1、μ2的值从文中查得) 。σ为总体标准差, 可由样本标准差s代替。单侧检验, α=0.05时, μα=1.64;β=0.1时, μβ=1.282。以空腹血糖计算, μ1=7.7, μ2=6.8, 带入样本计算公式可以得出n1=n2=49。以糖化血红蛋白计算, μ1=7.0, μ2=5.9, 带入样本计算公式可以得出n1=n2=33。采取样本量较大的值为接近90例, 考虑到研究过程中可能会有患者失访, 将样本含量扩大为100例, 每组50例[3,4]。

研究方法:符合选择标准的T2DM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试验组进行健康行为干预, 包括建立个人档案、家庭随访、免费体检、每月1次专题讲座、技能培训、个别辅导、解答患者的问题, 干预监测时间6个月, 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措施,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相关指标变化及生活方式改变情况。 (1) 一般情况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和疾病资料, 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吸烟饮酒行为等, 疾病资料包括病程、并发症情况及既往血糖情况和治疗方式等。 (2) DM自我管理行为量表 (DGEE) :DM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在日本、中国等地使用, 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包括饮食控制、规律运动、遵医嘱用药、血糖监测、足部护理、预防及处理高、低血糖6个部分, 采用记分法, 单个条目评分1~5分, 总分26~130分, 总分越高表示自我管理行为执行越好。得分指标= (实际总得分/最高可能得分) ×100%。DM的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分为差、一般、良好3个等级。其评价标准为:<60%为差, 60%~80%为一般, >80%为良好。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得分标准= (平均得分/最高可能得分) ×100%,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干预时间、频率和形式: (1) 群体健康教育:首先对本社区的医生进行岗前培训, 培训合格后才能对患者开展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主要采用讲座的方式对T2DM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及在治疗和控制血糖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 (2) 饮食干预:采取大课堂集中营养教育、分批小课堂实物演示的方式, 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对入组的患者定期电话随访, 并电话督促患者按照制定的饮食方案来规划日常饮食, 并指导患者详细记录每天的饮食情况, 进行连续的血糖监测, 每半个月监测1次, 及时记录和了解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和饮食情况。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描述, 组间比较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 (%) 描述,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法,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本次调查共有效完成96例, 失访4例, 失访率4%。试验组2例失去联系。对照组2例失去联系。

对照组和试验组的社会人口学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对T2DM的试验组和对照组, 进行健康教育后, 自我管理行为得分进行t检验, 结果显示, 干预前对照组和试验组饮食控制、规律运动、遵医嘱用药、血糖监测、足部护理、预防及处理高、低血糖6个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对T2DM的对照组与试验组, 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行为得分进行t检验, 结果显示, 对照组干预前后饮食控制、规律运动、遵医嘱用药、血糖监测、预防及处理高、低血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足部护理得分干预后较干预前有所降低 (P<0.05) , 自我管理行为得分干预后也较干预前有所降低 (P<0.05) 。试验组干预前后饮食控制、规律运动、遵医嘱用药、血糖监测、足部护理、预防及处理高、低血糖6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对T2DM的对照组与试验组, 干预后自我管理行为得分进行t检验, 结果显示, 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饮食控制、规律运动、遵医嘱用药、血糖监测、足部护理、预防及处理高、低血糖6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4。

对T2DM试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进行t检验, 结果显示, 对照组干预前后糖化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干预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低于干预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5。

对T2DM试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进行t检验, 结果显示试验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6。

讨论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引起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也出现快速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指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酗酒、不健康饮食和缺乏锻炼, 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治疗主要靠生活行为的改变和膳食结构的调整。如1972年芬兰北卡启动慢病防控项目, 并在5年之后逐步推广到芬兰全国。几十年来, 北卡项目作为慢性病人群干预的成功典范影响着欧洲、北美及全球的慢性病防治工作, 我国在开展DM防治工作中也做出了努力和探索。

DM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 其中T2DM是最常见的类型, 占DM患者的95%以上。

健康教育可以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生活方式, 了解DM的相关知识、掌握控制DM的基本技能, 提高生活质量[5]。本研究采用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心理和行为指导以及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对社区T2DM患者进行综合干预。健康教育调查表明, T2DM患者通过社区宣传教育途径获得相关知识的比例较低, 需要社区医生在其饮食治疗方面给予具体的指导[6]。有多项研究证明患者具有的DM知识与他的血糖控制呈正相关。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DM相关知识的知晓率[7]。在T2DM的试验组和对照组发现, 通过健康教育能显著提高对DM相关知识的知晓率, 提高了T2DM的症状、用药知识以及并发症方面的相关知识以及认知水平。

对照组中自我行为管理得分干预后较干预前有所降低,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足部护理干预后较干预前得分降低引起。而试验组自我管理得分干预后较干预前有较大幅度增加, 且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这个结果更进一步说明健康教育对自我管理行为有显著的意义。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通过对试验组干预后的血糖监测, 发现对于试验组T2DM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都有下降的趋势, 可以看出通过干预可以控制T2DM患者的血糖。Fisher研究表明社区卫生服务提供情况、卫生政策、卫生人力资源、体育设施及超市的远近均对DM自我管理行为的结果产生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8]。

T2DM是一种终身性疾病, 需要患者长期坚持有效的治疗。我国政府和全社会对慢性病防控工作越来越重视, 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模式。通过开展以社区为基础、以患者为中心的DM自我管理行为改变模式的试点研究, 初步干预效果良好, 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 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 改善血糖水平,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Clark CM Jr.National diabetes education program:Changing the way diabetes is treated[J].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999, 130 (41) :324-326.

[2]刁建华, 王红梅.糖尿病患者饮食存在的问题及饮食干预对血糖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 2000, 9 (5) :41-43.

[3]武琳, 丁静.社区糖尿病患者量化饮食和运动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航天医药杂志, 2003, 5 (4) :29-32.

[4]张亚娟.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干预效果分析及自我管理、社会支持状况调查[D].宁夏医科大学, 2009.

[5]查滨, 周志壮, 李兵.健康教育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 24 (8) :910-912.

[6]周建, 孙崇政, 吴桦, 等.2型糖尿病患者对疾病认知状况及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J].社区健康教育, 2006, 22 (302) :50-51.

社区健康相关行为 篇2

二、知信行模式

知信行模式(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kabp或kap)是改变人类健康相关行为的模式之一,它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三个连续过程,可用下式表示:知识→信念→行为

“知”为知识、学习,“信”为信念、态度,“行”为行为、行动。

知信行模式认为: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的产生和改变是目标。人们通过学习,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健康的信念和态度,从而促成健康行为的产生。

三、健康信念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the health belief model,hbm)是运用社会心理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模式。健康信念模式认为:人们要采取某种促进健康行为或戒除某种危害健康行为,必须具备以下三方面的认识:

1.认识到某种疾病或危险因素的威胁及严重性

(1)对疾病严重性的认识——指个体对罹患某种疾病严重性的看法。包括人们对疾病引起的临床后果的判断,如死亡、伤残、疼痛等;对疾病引起的社会后果的判断,如工作烦恼、失业、家庭矛盾等。

(2)对疾病易感性的认识——指个体对罹患某种疾病可能性的认识,包括对医生判断的接受程度和自身对疾病发生、复发可能性的判断等。

2.认识到采取某种行为或戒除某种行为的困难及益处。

(1)对行为有效性的认识——指人们对采取或放弃某种行为后,能否有效降低患病危险性或减轻疾病后果的判断,包括减缓病痛、减少疾病产生的社会影响等。只有当人们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有效时,人们才能自觉采取行为。

(2)对采取或放弃某种行为障碍的认识——指人们对采取或放弃某种行为所遇困难的认识,如费用的高低、,痛苦的程度、方便与否等。只有当人们对这些困难具有足够认识,才能使行为维持和巩固。

3.对自身采取或放弃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

也称效能期待或自我效能。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能力有正确的评价和判断,相信自己一定能通过努力,克服障碍,完成这种行动,到达预期结果。

综上所述,健康信念模式在采取促进健康行为、放弃危害健康行为的实践中遵循以下步骤:

首先,充分让人们对其危害健康行为感到害怕;

其次,使他们坚信:一旦放弃这种危害健康行为、采取相应的促进健康行为会得到有价值的后果,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行为改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

社区健康相关行为 篇3

[关键词] 孕妇;孕期健康教育;母乳喂养

乳汁是一种由乳腺分泌的含有不同比例的无机盐、糖、蛋白质、脂肪等物质的略带黄色或白色的液体,既方便又经济,不仅可提高婴儿免疫力,有助于婴儿消化吸收,而且可减少妇女乳腺癌的发生率,减少产后阴道出血以及促进宫缩。爱婴行动包括对孕期妇女进行健康教育,以最大范围和程度的帮助孕妇了解并熟知哺乳相关知识,从而促进妇女和儿童的身心健康,构建正确的哺乳理念,提高母乳喂养率。为了普及孕产妇的婴儿喂养知识,推广母乳喂养,提高产后母乳喂养婴儿的概率,在孕妇自愿的前提下,本研究对100例孕妇进行孕期健康教育,收到较好的效果,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研究孕妇100例,年龄21-44岁;受教育程度方面初中及以下32例,高中19例,大专及以上49例,无孕妇为文盲;妊娠情况:全部孕妇均孕0次。

1.2方法 选取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门诊的妊娠妇女100例,培训前对全部孕妇进行母乳喂养知识调查及测试。分别于妊娠早、中、晚三期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培训,孕晚期培训结束后再对孕妇实施问卷调查,分析孕妇在健康教育前后的母乳喂养掌握、认知情况。培训内容:由临床经验丰富、高年资的妇产科医护人员指导孕期营养,孕期、分娩、产褥妊娠前后的保健知识,新生儿预防接种、护理、养育等专题讲座,此外,孕期疾病的处理讲座,主要有胎膜早破、脐带缠绕、双胎妊娠、乙肝病毒携带者妊娠治疗、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等。授课新式多样,有落实行动、实地示教、资料宣教、口头教育,同时配合幻灯片进行授课,培训内容易懂、通俗、生动。培训进展期间不断听取并采纳孕妇的反馈及建议,改进上课内容,增加课程范围,获得孕妇的信赖。

1.3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100例孕妇健康教育前后掌握母乳喂养知识的情况,培训后孕妇母乳喂养知识的知晓情况明显优于培训前,两次测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培训前后孕妇母乳喂养知识掌握情况对比

注:培训前后各方面了解情况差异(P<0.05)

3 讨论

婴儿的科学喂养可通过对孕期妇女开展健康教育而得到普及。孕期通过对母乳喂养知识的学习,并通过角色扮演、看录像、示范等,使孕妇对母乳喂养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掌握,有关母乳喂养的错误认识得到了有效地纠正[1],增强孕妇及家属对于母乳喂养的信心,使母乳喂养的观念得到强化,从而增加乳汁分泌,提升产后母乳喂养的概率。医护人员的喂养理念、知识需不断的进行更新具备较好的耐心,较高的责任心,详细的将母乳喂养的优势告知孕期妇女及家属。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向孕妇及家属详细描述整个妊娠过程可能会发生的心理变化,特别是丈夫应承担多数责任,使孕妇的营养和心理得到充足的保障和准备,及时纠正乳头内陷或扁平[2],熟悉乳房相关的护理知识。

护理人员需尽量使用劝说性、鼓励性、安慰性的话语与孕妇进行沟通,使孕妇在言语中感受到人文气息。文化层次高的孕妇,知识接受能力强,相关知识在培训前已经有过了解,对此类孕妇,挤奶方法、哺乳姿势等技术指导是重点[3];文化水平不高的孕妇,接受知识的水平稍差,可对其进行多次健康教育,使其错误的观念得到更新,一般的观念得到加强。健康教育时可向孕妇介绍哺乳成功的产妇的经验,增强其母乳喂养的决心。大部分身体健康的孕妇皆可正常哺乳掌握正确,但哺乳成功则需产妇的身心健康条件都做好准备,故要确保孕产妇的哺乳技巧,做好按需哺乳、尽早开奶、乳房保健工作,提高机体抵抗能力,充足睡眠,身心愉快,合理营养等。指导产妇在母婴分离时怎样持续分泌乳汁,以防乳房充盈及肿胀现象[4],若发生需及时早期处理。为维持乳汁持续分泌,应指导产妇多食汤水及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母乳喂养意识观念形成后,孕妇才会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对母乳喂养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孕期健康教育还可减少妊娠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人口素质,最大程度的确保母婴平安。本研究结果表明,孕期妇女经过正规的孕期健康教育,掌握母乳喂养相关知识的程度显著优于未实施健康教育前的掌握情况,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朱杰敏,李伟丽,沈曲,等.孕妇对母乳喂养自信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464-467.

[2]刘一心,黄荣彬,姜海萍,等.深圳市母乳喂养现状及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574.

[3]孙聪颖.婴幼儿喂养知识现状及健康教育[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029.

社区健康相关行为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鞍山市铁东区3个街道办的9个居委会所辖的居民为调查对象, 共调查360名居民, 收回有效问卷360份。其中男性180人, 女性180人;居民年龄范围为14~59岁, 分3个年龄锻:14~18岁、19~39岁、40~59岁各120人。

1.2 方法

由鞍山市健康教育所组织市区医院专业人员经统一培训后进行, 采用机械抽样的方法在3个街道中各抽取3个居委会, 在居委会的辖区内采用机械抽样的方法各抽取40人进行调查。问卷设计参照《预防艾滋病公众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操作手册》、结合鞍山市设计情况自行设计而成。内容包括: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态度与行为;艾滋病知识获得途径等共5项。问卷无记名, 采取一对一的方法上门进行调查, 不予任何提示, 当场收卷, 调查数据输入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居民预防艾滋病一般知识回答情况 (见表1) 。

2.2 不同年龄段人群对艾滋病的预防措施回答情况 (见表2) 。

调查还显示, 男性回答正确率74.40%, 女性回答正确率77.60%, 男性与女性之间无显著差异。

2.3 居民对艾滋病的态度和行为调查情况 (见表3) 。

2.4 居民艾滋病知识来源居民艾滋病知识来源主要是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电影等大众传媒, 所占比例依次为:电视、广播、网络 (87.36%) ;报纸、杂志、书籍 (79.20%) ;讲座、咨询、健康教育课 (55.61%) ;宣传单、小册子 (34.60%) ;朋友、同伴宣传 (23.75%) 。

3 讨论

社区健康相关行为 篇5

【关键词】健康宣教;2型糖尿病;遵医行为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94-01

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血糖水平有效控制有助于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而在糖尿病发病因素中,肥胖、高热量食物摄入、活动缺乏等因素在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健康宣教对此类患者血糖控制起着重要作用[1-2]。笔者在社区对糖尿病患者开展健康宣教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社区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600例为研究对象,上述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上述患者均无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无智力障碍患者、无不能语言沟通交流患者、无精神疾病患者,且均愿意参与本实验研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00例,男性165例,女性135例,平均年龄(58.9±6.4)岁,平均病程(5.9±5.9)年;对照组患者300例,男性167例,女性133例,平均年龄(59.3±6.4)岁,平均病程(6.2±4.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降血糖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健康宣教:①心理情绪方面的健康宣教。让患者知道不良心理情绪(消极、焦虑、恐惧、抑郁等)会影响到血糖控制,甚至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人员要对此类患者进行心理辅导,缓解或消除不良情绪对患者的不良影响。②通过讲座、发放小册子、社区板报专栏等形式让患者了解2型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让患者学会饮食控制、合理运动、按时服药、血糖自我监测等,做好足部等方面自我护理。③进行有效的饮食和运动指导。医护人员上门随访,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饮食计划和运动计划,鼓励患者多摄入富含有可溶性食物纤维素的食物,多摄入新鲜蔬菜。对患者进行运动指导,根据患者兴趣和爱好,为患者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④用药指导和血糖监测。嘱咐患者根据遗嘱服药,教会患者应用胰岛素制剂的注射方法,嘱咐患者不可随意减量和增加剂量,不能随意停药。嘱咐患者定期监测血糖。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健康宣教6个月后,观察患者遵医行为情况,对患者进行遵医行为的调查,主要是调查患者的饮食控制情况、是否合理运动、是否按时服药、是否定期进行血糖监测、以及观察患者心态情况。

1.4统计学处理在统计学软件SPSS 17.0下进行分析,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调查结果比较,观察组患者中进行饮食控制的患者所占比例、做到合理运动患者所占比例、能够按时用药所占比例、定期做到血糖监测所占比例心态平和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endprint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宣教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6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降血糖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健康宣教。观察两组患者健康宣教6个月后的遵医行为情况,并对患者进行遵医行为调查。结果:观察组患者中进行饮食控制的患者所占比例、做到合理运动患者所占比、能够按时用药所占比例、定期做到血糖监测所占比例、心情平和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健康宣教有助于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遵医行为,有助于血糖水平控制,护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健康宣教;2型糖尿病;遵医行为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94-01

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血糖水平有效控制有助于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而在糖尿病发病因素中,肥胖、高热量食物摄入、活动缺乏等因素在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健康宣教对此类患者血糖控制起着重要作用[1-2]。笔者在社区对糖尿病患者开展健康宣教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社区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600例为研究对象,上述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上述患者均无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无智力障碍患者、无不能语言沟通交流患者、无精神疾病患者,且均愿意参与本实验研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00例,男性165例,女性135例,平均年龄(58.9±6.4)岁,平均病程(5.9±5.9)年;对照组患者300例,男性167例,女性133例,平均年龄(59.3±6.4)岁,平均病程(6.2±4.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降血糖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健康宣教:①心理情绪方面的健康宣教。让患者知道不良心理情绪(消极、焦虑、恐惧、抑郁等)会影响到血糖控制,甚至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人员要对此类患者进行心理辅导,缓解或消除不良情绪对患者的不良影响。②通过讲座、发放小册子、社区板报专栏等形式让患者了解2型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让患者学会饮食控制、合理运动、按时服药、血糖自我监测等,做好足部等方面自我护理。③进行有效的饮食和运动指导。医护人员上门随访,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饮食计划和运动计划,鼓励患者多摄入富含有可溶性食物纤维素的食物,多摄入新鲜蔬菜。对患者进行运动指导,根据患者兴趣和爱好,为患者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④用药指导和血糖监测。嘱咐患者根据遗嘱服药,教会患者应用胰岛素制剂的注射方法,嘱咐患者不可随意减量和增加剂量,不能随意停药。嘱咐患者定期监测血糖。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健康宣教6个月后,观察患者遵医行为情况,对患者进行遵医行为的调查,主要是调查患者的饮食控制情况、是否合理运动、是否按时服药、是否定期进行血糖监测、以及观察患者心态情况。

1.4统计学处理在统计学软件SPSS 17.0下进行分析,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调查结果比较,观察组患者中进行饮食控制的患者所占比例、做到合理运动患者所占比例、能够按时用药所占比例、定期做到血糖监测所占比例心态平和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endprint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宣教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6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降血糖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健康宣教。观察两组患者健康宣教6个月后的遵医行为情况,并对患者进行遵医行为调查。结果:观察组患者中进行饮食控制的患者所占比例、做到合理运动患者所占比、能够按时用药所占比例、定期做到血糖监测所占比例、心情平和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健康宣教有助于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遵医行为,有助于血糖水平控制,护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健康宣教;2型糖尿病;遵医行为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94-01

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血糖水平有效控制有助于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而在糖尿病发病因素中,肥胖、高热量食物摄入、活动缺乏等因素在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健康宣教对此类患者血糖控制起着重要作用[1-2]。笔者在社区对糖尿病患者开展健康宣教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社区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600例为研究对象,上述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上述患者均无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无智力障碍患者、无不能语言沟通交流患者、无精神疾病患者,且均愿意参与本实验研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00例,男性165例,女性135例,平均年龄(58.9±6.4)岁,平均病程(5.9±5.9)年;对照组患者300例,男性167例,女性133例,平均年龄(59.3±6.4)岁,平均病程(6.2±4.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降血糖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健康宣教:①心理情绪方面的健康宣教。让患者知道不良心理情绪(消极、焦虑、恐惧、抑郁等)会影响到血糖控制,甚至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人员要对此类患者进行心理辅导,缓解或消除不良情绪对患者的不良影响。②通过讲座、发放小册子、社区板报专栏等形式让患者了解2型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让患者学会饮食控制、合理运动、按时服药、血糖自我监测等,做好足部等方面自我护理。③进行有效的饮食和运动指导。医护人员上门随访,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饮食计划和运动计划,鼓励患者多摄入富含有可溶性食物纤维素的食物,多摄入新鲜蔬菜。对患者进行运动指导,根据患者兴趣和爱好,为患者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④用药指导和血糖监测。嘱咐患者根据遗嘱服药,教会患者应用胰岛素制剂的注射方法,嘱咐患者不可随意减量和增加剂量,不能随意停药。嘱咐患者定期监测血糖。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健康宣教6个月后,观察患者遵医行为情况,对患者进行遵医行为的调查,主要是调查患者的饮食控制情况、是否合理运动、是否按时服药、是否定期进行血糖监测、以及观察患者心态情况。

1.4统计学处理在统计学软件SPSS 17.0下进行分析,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社区健康相关行为 篇6

体育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 具有强大的自然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城镇居民作为社区体育活动的主体, 他们对社区体育的看法、支持度和参与决策, 直接影响着体育事业的发展。缺乏居民基础, 一个国家、地区的体育事业是很难健康快速发展的, 体育的种种功能也难以实现。鉴于此, 本文依据管理心理学和行为学的“感知—态度—行为”之间内在特征与社会交换理论, 围绕社区居民“为什么参与 (感知、态度) 、能否参与 (能力) 、参与什么 (行为) ”等问题, 从构成城镇居民参与体育健身行为的可能影响因子入手, 寻求影响城镇居民参与体育健身行为的相关因素。

二、理论背景

心理学认为, 倾向性是帮助解释个体渴望参与某种活动或者是个体参加活动的稳定性、持久性的原因, 反映了参加活动的动机和对活动依恋的心理状态, 是解释人们参加某种活动的重要心理依据。而心理倾向则被认为是一个描述稳定态度成分, 以及预测行为持久性的结构。

Scanlan等人在过去社会心理学与组织心理学等有关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个运动倾向性理论模型。该模型表示运动员对他们参加运动的依恋的心理状态, 这种依恋的状态反映了继续参加的一种动机力量它是反映持久性的一种重要心理基础。该理论后来又经国内外学者的不断延伸和修改, 提出了“体育倾向性”的概念, 并用来研究一般运动人群 (如社区居民) 的体育倾向性的变化。

后续研究发现, 居民一致认为追求快乐、有趣是参与体育的主要动机, 而缺乏乐趣则是他们放弃体育极为重要的原因。有规律的体育活动能改善人的情绪, 表现为减少消极情绪反应如焦虑和抑郁等, 以及增强积极情绪反应如自我效能、精力充沛等。 (Cox, 1994) 认为, 身体活动能减轻或消除消极情绪如紧张、焦虑和抑郁等, 从而获得精神享受是个体参与体育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另外, 研究发现, 居民不活动的三个主要原因是:没时间、没精力、没动机。这三大障碍主要还是反映出了不锻炼者对体育的价值取向, 由于他们对体育没有正确的认知, 从而没有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以至影响到他们的体育态度。大量分析认为, 个体在体育中更多地选择自控的活动, 更愿意在体育中拥有支配权, 不愿被控制。在体育锻炼中是否有一定的自主权, 会很大程度影响个体的体育参与性及坚持性。因此, 根据以上分析, 专家学者提出了较为具体的“体育倾向性”结构模型 (如图1所示) , 该模型认为, 体育倾向性是由运动乐趣、参与选择、个人投入、社会约束、参与机会这5个前因决定的。社区居民对从事该项运动越有乐趣, 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体育运动的投入越多;他们感到这种参与给自己带来的效用越多、应继续从事该项运动的压力越大、参与选择其他替代的吸引力越小, 他们继续参与体育的倾向性就越大。

运用体育倾向性模型的方法来描述体育健身行为动机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 它提供了一个有关一种行为及其潜在心理状态的综合的与运动有关的观点。由于该模型在国外已有了相当多的研究, 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检验, 对该模型的量化分析方法也是比较先进的, 因而该模型对研究我国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行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我国社区居民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运动条件等与国外都有所不同, 因此, 在我国的特定环境下, Scanlan等人建立的体育参与行为倾向性模型是否适用、需作哪些修正, 通过体育健身倾向的分析是否能够深入分析我国社区居民体育健身行为的影响因素, 进而推动我国全民健身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则需要认真加以进一步研究的。

三、城镇居民参与体育健身行为因素分析

1. 社区居民体育活动参与心理分析

本研究根据社会交换理论的涵义, 将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行为解释为是居民对于提供的服务是否满足其心理和体验期望, 依赖于社区居民与政府组织、其他社区组织等之间的交换关系形式, 通过体育健身活动过程的感知和事先预期的对比, 如果实际感知超过活动前预期, 即差距为正值时, 居民就会产生积极的参与态度, 差距越大居民参与程度越高;反之, 负向差距越大表明居民参与程度越低。居民参与行为受诸多因素影响, 并由此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 见图1所示。

此种“交换”活动是建立在理性、利益、公平等的基础之上。“理性”表明, 社区居民是以追求报酬为基础的理性的人。因此, 把维持或提高居民身心健康作为目标, 通常得到他们积极支持。“满足利益”表明, 居民可能意识到参与体育活动需要自身一定的投入, 但感知积极影响超过其所付出的成本时, 总体上接纳体育健身。“双赢”表明, 如果社区居民与社区体育组织者的资源交换和心理感知是平等的, 居民一般愿意承受基础设施费用、与其他人共享设施等负面的影响, 通常采取容忍的态度。“公平原则”表明, 每一次交换是以公正为标准, 以确保居民为支持或参与而获得的合理公平的回报 (这些回报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 。若居民对社区体育组织者信任, 可能持积极的参与态度。另外, 交换关系不是静止的, 在一个动态的社会背景下, 在整个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居民不断评价交换结果, 若他们认为结果有利于进一步的交换行为, 将对参与社区体育活动持积极的态度。

2. 概念模型框架

(1) 模型结构

本研究依据社区居民体育活动参与心理和行为学的“感知—态度—行为”之间内在特征和社会学相关理论, 围绕分析社区居民“为什么参与 (感知、态度) 、能否参与 (能力) 、参与什么 (行为) ”等问题, 同时参考部分研究者的前期研究成果, 初步尝试构建了社区体育服务开展中居民参与体育活动行为的概念模型, 见图2示。

该模型体现了一种因果关系, 主要由6个结构变量组成, 即社区居民对体育基础知识认知、社区认同感 (归属感) 、体育活动影响的认知、居民参与能力、参与态度、参与行为等。其中, 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基础知识认知、社区认同感、体育活动影响认知等三因素影响到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态度;社区居民参与态度和自身参与能力又对居民进行“是否进行参与行为”的决策有影响;而居民的决策结果影响到其参与的具体行动。

(2) 指标体系

目前国内对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较多侧重于分析其体育参与的倾向性, 忽略了行为倾向并不能够代替行为本身的问题, 因此, 分析居民参与行为的结构, 便于制定更为具体的改进措施。根据城镇社区居民体育活动参与行为解释结构模型, 并结合四川省城镇居民特征, 我们将模型中的具体变量更为细化, 分为结构变量和观察变量 (见图2ηi) , 以便社区政府组织制定相关政策机制时作为观测、考察所用, 具体标识含义见表下所示。

四、结论与启示

1. 本文尝试引入体育倾向理论和社会选择理论, 对城镇居民参与体育健身行为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途径进行了实证分析, 在社会转型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其结论为正确认识居民参与体育行为的过程对群众体育的科学发展具有较强的意义。

2. 我国居民的体育健身参与行为由于受我国的特殊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有其相对独特的一面。因此从理论上研究我国社区居民体育健身行为的过程及形成, 从实践上探索诊断和评价体育倾向性的途径和方法, 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但是文中所提出的理论结构还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结果, 还需进一步进行论证。

摘要: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及定性研究确定构成城镇社区居民体育健身行为的可能影响因子, 建立了城镇社区居民采育体育健身行为结构概念模型, 并对影响我国城镇居民体育健身行为的相关因素及其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了健身行为分析模型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城镇社区居民,体育健身行为,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Scanlan T K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ort Commitment Model [J].Journal of Sport Exercise Psychology 1993, 15:1-15

[2]Fornell C, Larcker D F.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81, (1) :39-50

[3]CarpenterP J.A test of the Sport Commitment Model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J]. Journal of Sport Exercise Psychology, 1993, 15:119~133

[4]Scanlan TK. The Sport Commitment Mode: Measurement development for the youth sport domain[J]. Journal of Sport Exercise Psychology, 1993, 15: 16~38

[5]李正中 郭志平等:我国城市居民体育倾向性模型的构建与检验[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 3 (24) :34~36

[6]宋 杰 孙庆祝:城市社区体育健身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J]. 中国体育科技, 2005, 41 (4) :99~102

社区健康相关行为 篇7

健康相关行为可分为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 主要是指能影响健康的与其相关的行为。在对中国大学生的健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调查对象中吸烟的大学生占总人群的47%, 喝酒的大学生上总人数的71%, 婚前有过性行为的大学生占总人群的83.6%,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人群占总人群的27.6%。另有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 全世界有60%以上的死亡人群均与不良的行为方式及生活方式有密切相关关系, 在我国占总人群47%的死亡人群均与不良行为方式及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 由此可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 目前大学生正受到不良生活方式所导致的相关疾病的影响, 其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代表, 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者, 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他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国民体质的状况。因此, 大学生的健康水平对于提高全国民身体健康水平及促进国家的健康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 改善不利于大学生健康的行为方式, 进而采取促进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势在必行。基于此, 对大学生的健康行为方式进行调查研究, 以期寻找影响大学生健康的不合理的行为方式, 为进一步制定出大学生健康促进策略提供参考。

二、对象与方法

(1) 对象:选取大学四年级学生2400名为研究对象, 包括体育专业学生、中文专业学生、理科专业学和工科专业大学生。

(2) 方法:1.文献资料法:收集大量有关影响大学生健康状况的因素研究方面以及体育活动对人体健康影响方面的文献资料及期刊, 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2.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相关行为调查, 采用健康相关行为问卷调查表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相关行为调查, 该问卷包括饮食行为、运动及静态行为、伤害相关行为等方面, 其中饮食行为主要调查内容包括日喝饮料、甜点情况、进食早餐情况、奶类情况及快餐就餐情况等;运动及静态行为包括周运动时间、上网时间、看电视时间、玩游戏时间及做功课时间;伤害相关行为包括过马路不走人行道、受伤原因和结果、没安全措施的地方游泳、感到孤独与不愉快情况、有自杀想法等。3.统计分析法: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数据的筛选及对填写不完整问卷的剔除后, 对有效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处理, 该统计分析是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包进行的。

三、结果与分析

(1) 膳食行为

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膳食行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 体育专业大学生每天至少喝汽水饮料的人占总人群的65.4%, 每天听吃甜点的占总人群的54.7%, 每周有3天到西式餐厅吃饭的人数占总人群的32.1%, 偏食人群占总人群百分比是22.5%, 每周有5天喝奶地占总人群的78.4%, 每周至少5天吃早餐的占总人群的66.2%, 自感体型良好的占总人群的百分比为89.7%。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每天至少喝汽水饮料的人占总人群的45.2%, 每天听吃甜点的占总人群的44.1%, 每周有3天到西式餐厅吃饭的人数占总人群的62.4%, 偏食人群占总人群百分比是52.1%, 每周有5天喝奶地占总人群的68.3%, 每周至少5天吃早餐的占总人群的76.1%, 自感体型良好的占总人群的百分比为43.2%。

(2) 运动及静态行为

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运动及静态行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 体育专业大学生经常运动的人占总人群的97.8%, 每天看电视至少2小时的占总人群的14.1%, 每周课外做功课至少4小时的人数占总人群的9.2%, 每玩电子游戏至少2小时的人群占总人群百分比是32.7%, 每天上网至少2小时的占总人群的54.2%。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经常运动的人占总人群的37.2%, 每天看电视至少2小时的占总人群的64.3%, 每周课外做功课至少4小时的人数占总人群的69.4%, 每玩电子游戏至少2小时的人群占总人群百分比是54.2%, 每天上网至少2小时的占总人群的60.1%。

(3) 伤害相关行为

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伤害行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 体育专业大学生过去一月内曾有过马路不走人行道的人占总人群的25.7%, 骑车双手离把的占总人群的14.2%, 骑车互相打闹的人数占总人群的12.6%, 骑车逆行人群占总人群百分比是21.3%, 骑车带人的占总人群的68.5%, 骑车闯红灯的占总人群的20.8%, 过去一月内曾受欺侮的占0.6%;过去一年内曾与人动手打架的占81.6%, 曾感到孤独的占总人群的1.9%;曾因学习压力感到不愉快的占2.6%;曾因担心某事而失眠的占3.2%, 曾感到非常伤心或绝望的占总人群的2.7%, 从未有人考虑过自杀, 曾考虑过离家出走的占总人群的6.4%;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过去一月内曾有过马路不走人行道的人占总人群的55.1%, 骑车双手离把的占总人群的34.4%, 骑车互相打闹的人数占总人群的22.1%, 骑车逆行人群占总人群百分比是43.5%, 骑车带人的占总人群的48.2%, 骑车闯红灯的占总人群的32.1%, 过去一月内曾受欺侮的占34.5%;过去一年内曾与人动手打架的占23.2%, 曾感到孤独的占总人群的67.2%;曾因学习压力感到不愉快的占58.5%;曾因担心某事而失眠的占67.3%, 曾感到非常伤心或绝望的占总人群的62.8%, 曾考虑过自杀的占总人群的32.7%, 曾考虑过离家出走的占总人群的23.3%。

综上所述, 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健康相关行为相比,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健康相关行为存在较严重问题, 在对两专业大学生的膳食行为进行对比研究发现, 体育专业学生偏爱进食甜点和饮料且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相比, 有统计学意义, 与体育专业学生相比, 非体育专业学生自感体型不足, 有统计学意义, 分析其可能是由于体育专业学生为满足体育运动的需要, 在参加体育锻炼时经常摄入一定量的甜食或饮料;在对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进行运动及静态行为调查对比发现, 体育专业大学生经常运动的人群百分比远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 且有统计学意义;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看电视及玩电子游戏等静态生活方式的人群百分比远高于体育专业大学生, 且有显著性差异;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伤害相关行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 体育专业大学生过去一月内曾有过马路不走人行道、骑车互相打闹、骑车逆行、骑车闯红灯的人群百分比远低于非体育专业学生, 且有显著性差异, 分析其原因可能由于体育专业学生常年进行专业训练, 养成了组织纪律性较强的品质;在问到是否感到孤独、是否因学习压力感到不愉快, 是否因担心某事而失眠、是否感到非常伤心或绝望、是否未有过自杀想法等时, 体育专业学生在该问题的回答为是的人群百分比远低于非体育专业学生, 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提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有效改善大学生交际能力, 排除心理压力、对心理健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建新.大学生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5[1]刘建新.大学生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5

[2]李米环.体力活动对职业女性体质健康干预的效果评价[J].青春岁月, 2012[2]李米环.体力活动对职业女性体质健康干预的效果评价[J].青春岁月, 2012

[3]李国强.陕南中老年农村妇女体力活动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 2012[3]李国强.陕南中老年农村妇女体力活动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 2012

社区健康相关行为 篇8

1 方法与资料

2006年12月2007年6月在本院门诊随机选取32例高血压患者和30例非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卫生部疾控司关于慢性病管理规范设计标准问卷,调查采集饮食、吸烟、饮酒、锻炼等主要行为生活方式相关数据,进行两组比较,多因素分析其行为生活方式与高血压的相关性。

对收集资料采取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指标值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均数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检验,同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研究对象62人,平均年龄60.46±13.53岁,高血压组年龄64.13±11.03岁,最小43岁,最大84岁;非高血压组年龄56.53 14.98岁,最小28岁,最大84岁。

2.2 高血压病与主要行为生活方式的关系

2.2.1 食盐量

整个人群食盐量平均6.11±2.40g/d,非高血压组:5.46±1.32g/d,高血压组:6.42±2.74g/d。

2.2.2 吸烟

在所调查的抽烟者中,每天平均抽烟10.58±5.58支,最少2支,最多20支;平均每月抽烟量15±7.07两,最少10两,最多20两;开始抽烟年龄为25.58±13.03岁,最小13岁,最大50岁;平均烟龄27.7±14.89年,最小9年,最多56年。在所有调查者中,与自已一起工作或生活的人中有抽烟的占58.46%,41.54%的人平均每周和他们呆在一起的时间≥3d。

2.2.3 活动量

所有调查者平均每周工作5.6±0.76d,最少4d,最多7d;平均每天工作8.08±2.02h,最少2h,最多15h;参加体育锻炼者占62.5%;平均每周锻炼5.55±2.53次,最少1次,最多14次;参加体育锻炼者中最常用的锻炼方式为走路,占60.98%。

2.2.4 BMI和腹型肥胖

所有调查对象BMI23.23±3.84,其中高血压组BMI 23.64±4.02,非高血压组BMI 21.29±2.10,超重率27.69%,肥胖率4.62%。表1显示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在食盐量、情绪和BMI三方面构成比有差异。

2.3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与高血压相关的生活行为因素在发病中的相对危险度,对16个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进行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经逐步回归法,显示仅文化程度与BMI进入了回归模型,见表2、表3。

3 讨论

通过对年龄、职业、文化、肿瘤病和慢性病家庭史、食盐量、吸烟、活动量、BMI和腹型肥胖等16个可能影响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只有文化程度和BMI有统计学意义。与全国和本市调查结果不完全相同,可能与调查样本数偏少所致误差偏大有关。

3.1 文化程度

调查结果提示文化程度与高血压患病成负相关,程度越高,患病越低。人们的文化程度可决定其工作性质、社会地位及自我保健意识等,它综合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及精神状况。鲍晨辉等[1]对北京西城区高血压病调查发现,以小学文化程度患病率最高,为44.9%。河南省调查也发现文化程度和高血压患病之间呈负相关[2]。Stamler R等[3]报道,经年龄调整后,受教育年数低于10年的男、女性的收缩压比受教育年数≥10年的分别高1.3mm Hg,4.5mm Hg(P<0.05)。本次调查也发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与高血压患病有较强关系(P=0.0008,OR=0.114),提示不同文化程度的高血压病患病率有差别,高血压患病率随文化程度的升高而降低。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通过各种媒介获得有关疾病的信息,深知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利于降低血压,从而对自身起到了保护作用,减少了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为此,医务人员应加强对低文化程度的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

3.2 BMI和腹型肥胖

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超重和肥胖在我国人群中的总体规律是北方高于南方,中部地区介于其间[4]。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高血压病患病率增加,据1990年代以来我国13项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总计约24万人的数据汇总分析得出的结果表明[5]:体质量指数≥24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是正常体重(BMI为18.5~23.9)者的3~4倍;BMI≥28的肥胖者中90%以上患上述疾病或有危险因素聚集。基线体重指数每增加3kg/m2,其4年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女性增加57%,男性增加50%[6]。同时值得警惕的是,腹型肥胖症患者的疾病危险远高于全身性肥胖者,且腹型肥胖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是正常者的3.5倍[7]。王文娟等提出[8]:BMI、WC(腰围)与血压和血糖的相关性比WHR(腰臀比)好;三者的相对重要性以BMI>WC>WHR,因此从有效性和实用性考虑,腹部肥胖指标以WC预测高血压更为合适。男性腰围≥85cm、女性≥80cm者高血压的危险为腰围低于此界限者的3.5倍[5]。本次调查中,人群超重和肥胖率32.13%,高于我国平均水平29.9%[7]。低于北京市成人超重和肥胖率55.7%[9]。正常人群的BMI为21.29±2.10,高血压患者BMI为23.64±4.029,超重与肥胖总患病率高于未超重者(费歇尔精确概率P=0.0003,P<0.001),与全国14省市中老年人超重肥胖总患病率49.90%相比还处于较低水平。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均显示BMI是高血压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4.752。傅传喜等对广东省2002年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分析时发现[10],BMI≥24的人群患高血压的危险是<24者的1.122倍,说明BMI作为患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在南方地区处于较高水平。

体重受遗传、饮食和运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热量摄入过多和体力活动过少是导致超重与肥胖的直接原因。无规律或缺乏体育锻炼人的高血压患病率高,适当运动可以使人体心、肺等器官,血液循环、消化、内分泌等系统得到充分锻炼,可以有效的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并降低血压[11]。本次调查中62.50%的人参加了体育锻炼,最常用的锻炼方式为散步,占60.98%,平均每周锻炼5.55±2.53次。大量报道参加体育锻炼是高血压患病的保护因素,本调查由于例数较少,尚未显示这一结果。但要要引起对人群肥胖与超重和运动的高度重视。加强对肥胖与超重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提倡、采取综合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控制肥胖超重的发生。而如何将锻炼的重要性在年轻人中宣传、如何让上班人群合理安排休息时间进行规律的体育锻炼将是我们进行健康教育需要加以研究的问题。

虽然在本次门诊调查中,其他危险因素没有进入回归方程,与调查样本量较少,比较集中在脑力活动与经绝期老人为主等资料带来的偏性有关。此外,表1显示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在食盐量、情绪和BMI三方面构成比有差异,调查中也提示高血压组的食盐量平均6.42±2.74g/d,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5.46±1.32g/d;吸烟者平均烟龄27.7±14.89年,每天平均抽烟10.58±5.58支,而非吸烟者与自已一起工作或生活的人中有抽烟的占58.46%,41.54%的人平均每周和他们呆在一起的时间≥3d,这些都充分说明限盐、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平衡心理、戒烟,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生活行为方式是控制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的健康教育重点。

摘要:目的分析主要行为因素与高血压的相关性,提出健康教育重点。方法对门诊就诊的32例高血压患者和30非高血压者,采取统一问卷调查收集其主要行为方式,比较和多因素分析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结果对16个可能影响高血压的行为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与高血压患病成负相关,BMI与高血压患病正相关。结论应从限盐减重、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平衡心理等生活行为方式入手,加强低文化程度、超重和肥胖人群的健康教育。

社区健康相关行为 篇9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江北区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为调查对象。共调查366人。

1.2方法

在辖区内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机抽取40~ 50名卫技人员。根据调查目的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相关态度和行为等。2014年3—5月由疾控人员到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对366名社区医务人员采取面对面集中式调查,问卷有效率100.00%。

1.3歧视水平得分判定

得分方法答不是/不同意(视为歧视行为)得1分, 答是/同意记0分,总分为11分。

1.4统计分析

使用Epi Data3.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检验水准a=0.05。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社区医务人员366人,其中男性69人, 女性297人。年龄:29岁以下79人,占21.58%;30岁~197人,占53.83%;40岁~69人,占18.85%;50岁以上21人,占5.74%。文化程度:中专(高中)及以下31人,占8.47%,大专108人,占29.51%,本科及以上227人,占62.02%;现从事岗位:医疗130人,占35.52%,护理88人,占24.04%,预防保健57人,占15.57%,检验、药剂36人,占9.84%,管理55人,占15.03%。技术职称:初级194人,占53.01%,中级151人,占41.25%,高级21人,占5.74%。工作年限:5年及以下73人,占19.95%,6~10年96人,占26.23%,11~15年95人,占25.95%,15年及以上102人,占27.87%。

2.2艾滋病相关歧视状况

2.2.1艾滋病相关态度、行为见表1。

2.2.2艾滋病相关歧视水平

歧视行为总分 值11分,调查显示,医务人员 对HIV/AIDS患者歧视的总平均分为4.89分,四分位数值(P25和P75)分别为3.00和7.00分,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为0分。

对艾滋病相关歧视状况的比较发现,不同的性别、 所学专业、文化程度、工作年限、技术职称的被调查者的歧视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作岗位的医务人员的歧视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临床、护理、预防保健、药检、管理岗位的医务人员歧视分值分别为4.86、5.12、3.98、4.97、5.49,见表2。

3讨论

3.1加强社区医务人员的艾滋病健康教育

全社会对艾滋病 的相关歧 视普遍存 在,其原因一方面来源 于因知识 的缺乏而 导致的恐 惧,调查显示,专业为公共卫生的医务人员歧视均值分最低,为3.71分,或与其对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掌握 较多有关。另一方面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和文化传承也是重要的影响 因素,通常人们 会把感染 艾滋病与 卖淫嫖娼、吸毒、同性恋等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悖的行为联系起来[4]。社区医务人员是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重要力量,应加强基 层医务人 员的防治 知识及相关法律 的培训。并对医务 人员加强 医德教育, 使其树立正确的 职业态度。通过教育,使社区医 务人员充分认识到 艾滋病是 人类共同 面对的问 题,作为“以治病救人为 己任”的医务人 员是无法 回避的; 在社区医务人员艾 滋病健康 教育方面,可以采取 灵活多样的方 式,可采用专 题讲座、临床情景 进行模拟,针对焦点问题进行讨论等面对面教育方式,也可通过发放资料促进自学。

3.2加强职业暴露培训,提高防护能力

调查显示,社区医务 人员对HIV/AIDS患者存在一定程度 的歧视,歧视行为 平均分为4.89分,这与其它文献有关医务人员对患者存在普遍歧视的报道基本一致[5]。不同的工作岗位的医务人员对艾滋病歧视程度不同,管理类岗位歧视均分值最高,或与专业防控知识缺乏有关,其次是护理岗位,可能与担心针刺暴露有关,而预防保 健岗位的 医务人员 歧视程度最低,可能与防治知识掌握、不直接从事临床医疗服务等有关。由于防护 知识欠缺,担心职业 暴露感染HIV引起的恐惧是目前医护人员对HIV/AIDS患者态度较差的最主要原因[6]。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恐惧与医务人员的普遍性预防措施做得不够息 息相关,尤其是基 层医务人 员[7]。 因此应加 强有关职业暴露和 标准预防 知识的培 训,并建立职 业暴露监测机制[8]。培训应落 实到不同 岗位,提高医务 人员整体的防护技能。

3.3强调政府的职能,政府部门的重视是提供关怀、消除歧视的关键[9,10]

在艾滋病防治工作,针对医务人员艾滋病反歧视行动,政府可从提供足够的医疗保险、探索职业暴露救济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制订等方面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保护,对消除歧视大有帮助。在医院管理上,营造反歧视的支持环境,针对工作中出现的侵犯患者权利的事件进行监督,尤其强调对实行社区管理的HIV/AIDS患者隐私权的保护,社区医生应积极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指导和社会支持,逐步为患者营造舒适、平和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R].2007-11-29.

[2]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玛丽斯特普国际组织中国代表处,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所.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歧视状况调查报告[R].2009-11-27.

[3]张爱莲,康丽娜,陈志聪,等.山西省医务人员艾滋病知识及歧视态度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3):196-198.

[4]姚慧洁,王辉,朱小珍,等.180名医务人员艾滋病相关歧视的认知和行为研究[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2,29(4):254-256.

[5]汪媛,张孔来.医疗服务过程中艾滋病相关的耻辱与歧视[J].生殖医学杂志,2006,15(1):67-70.

[6]丁雪,郝利俊,王毅,等.综合医院医务人员消除艾滋病歧视综合培训效果评价[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9,26(1):46-48.

[7]曹建海,金琼坚.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4,26(1):100-101.

[8]徐瑞峰.医护人员血源性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安全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4):316-317.

[9]刘小丽,徐萌.医务人员对HIV/AIDS患者的相关耻辱与歧视的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6):3189-3190.

社区健康相关行为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南京市县乡级学校随机抽取初中6所、高中6所、职业学校3所共15所学校,各学校再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二级随机抽样抽取班级,对被抽取班级进行整群调查,共调查4 124名中学生,其中初中生1 640名,高中生2 484名;男生2 121名,女生2 003名。年龄11~21岁,平均(15.59±1.94)岁。

1.2 方法

统一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以及吸烟、饮酒、吸毒和赌博等危害青少年健康的相关行为问题。其中初中问卷有64个调查项目,高中问卷有67个调查项目。由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培训调查员,调查员在学校班主任的配合下,统一组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当场收回。

1.3 统计分析

资料收集后采用EpiData 3.0双份独立录入,SPSS 13.0软件统计分析,以χ2检验分析不同性别、学校的差异。

2 结果

2.1 饮食及运动锻炼相关行为

中学生每天吃牛/酸/豆奶报告率为39.2%,每天吃早餐报告率为77.0%,偏食报告率为34.6%,每天锻炼报告率为14.5%。不同年级、性别中学生饮食及锻炼相关行为见表1。初中男生每天锻炼的报告率高于女生;高中男生每天吃牛/酸/豆奶、每天锻炼的报告率高于女生,而每天吃早餐的报告率男生低于女生;总体男生每天吃牛/酸/豆奶、每天锻炼的报告率高于女生。初中男生、女生每天吃牛/酸/豆奶和每天锻炼的报告率均高于高中男、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2.2 不良生活习惯

中学生曾尝试吸烟报告率为22.2%,饮酒报告率为52.8%,吸毒报告率为0.9%,网络成瘾报告率为4.8%,参与赌博报告率为20.0%。初中男生吸烟、饮酒和赌博报告率高于女生;高中男生吸烟、饮酒、吸毒、网络成瘾和赌博报告率均高于女生;总体男生吸烟、饮酒、吸毒、网络成瘾及参与赌博行为均高于女生;高中男生吸烟、饮酒、吸毒、网络成瘾及参与赌博行为均高于初中男生;高中女生吸烟、饮酒、网络成瘾与赌博相关行为亦高于初中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2.3 故意及非故意伤害行为

见表3。

中学生30 d内骑车经常或总是违规的报告率为51.3%,受到欺侮的报告率为54.7%,12个月里考虑自杀报告率为15.6%,想过离家出走报告率为22.2%。初中和高中生30 d内骑车经常或总是违规、受到欺侮均是男生高于女生;高中女生12个月里考虑自杀高于男生。合计30 d内男生骑车经常或总是违规、受到欺侮明显高于女生;而女生过去12个月里考虑自杀高于男生;高中男、女生30 d内骑车经常或总是违规、12个月里考虑自杀、想离家出走均高于初中男、女生;而初中女生30 d内受欺侮高于高中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4 性相关行为

初中生未参与调查。2.9%的高中生报告有过性行为,其中4.9%的男生和1.0%的女生有过性行为,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5,P<0.01)。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南京市县乡中学生不良饮食习惯较高和锻炼普遍不足。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身体健康也是很不利的。有研究表明,早餐吃得好的学生明显比不吃早餐和早餐质量不好的学生精力充沛,考虑问题积极,文化课不及格的比例也明显较低[2]。中学时期是学生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营养是身体发育的先决条件。因此,应加强健康教育,倡导和鼓励中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应保证学生每天有1 h的体育活动。调查发现,学生中每天锻炼者仅占14.5%,至少85.5%的中学生锻炼不足,尤其是女生每天锻炼者更低,其中初中女生为13.3%,高中女生为8.5%。这可能与女生性格相对男生较文静且学习负担较重,尤其是高中阶段学习压力较大有一定的关系。

调查发现,南京市县乡中学生曾尝试吸烟(22.2%)、饮酒(52.8%)及参与赌博(20.0%)相关行为报告率高于河北省廊坊市中学生曾尝试吸烟(12.3%)、饮酒(48.2%)和参与赌博(15.4%)报告率[3];饮酒亦高于辽宁省中学生(50.7%)[4]。吸烟、饮酒、网络成瘾以及参与赌博等不良行为不仅影响青少年健康及其家庭的经济,还影响学习,甚至还会引发暴力、伤害、自杀或杀人倾向等不良行为及心理问题。由于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状态上都处于从幼稚转向成熟的阶段,而学校是给予他们正确指导和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所以学校有责任和义务担当起青少年健康教育重任,提高学生对危害健康行为的防范意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江苏省中学生健康相关行为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5]。因此,需要全社会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政府有关部门有必要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文件,为在青少年中开展戒烟、控酒、禁毒和禁赌提供法律依据。

南京市县乡中学生故意及非故意伤害行为发生率较高,尤其是30 d内骑车经常或总是违规、受到欺侮超过50%以上,说明中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校园环境亟待加强和改善。学校应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建立良好的学校人文环境,以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12个月里中学生考虑自杀、想过离家出走报告率低于上海市静安区中学生[6],但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中女生考虑自杀(18.8%)和想过离家出走(26.4%)比例较高。中学阶段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由于特殊的身心特点,学生有较多的困惑和较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高中学生面对的巨大升学压力也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因此,对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必须采取家庭、学校、社会多方位、多维度的综合干预策略。父母应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应加强师生间沟通、学生间沟通,使学生不良情绪得到及时宣泄,为学生创造和谐温馨、充满爱的学习生活环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调查结果还显示,南京市县乡中学生多个健康相关行为初、高中和性别差异明显。初中生每天喝牛/酸/豆奶和每天锻炼的报告率均高于高中生;高中生吸烟、饮酒、吸毒、网络成瘾及参与赌博行为的报告率均高于初中生;高中生30 d内骑车经常或总是违规、12个月里考虑自杀、想过离家出走的报告率均高于初中生;高中女生12个月里考虑自杀的报告率高于男生;高中生有过性行为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提示在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时,应注意到高、初中以及男、女生之间的行为及心理差异,选定其重点不良行为方式为内容,制订不同的健康教育策略和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季成叶.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中国学校卫生,2007,28(4):289-291.

[2]孙杰,尹俊水.早餐质量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1994,15(6):447.

[3]刘体霞,于静,任蕊,等.廊坊城市3592名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流行状况分析.实用预防医学,2008,15(1):134-135.

[4]谢学魁,宇广华,范会弟,等.辽宁省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1):1330-1331.

[5]戴寿桂,孙中友,祈朝霞,等.江苏省青少年相关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9):829-831.

上一篇:局部通风除尘下一篇:剪切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