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研习

2024-10-12

教师研习(精选12篇)

教师研习 篇1

主题词:

教育研习;职前英语教师;研究型教师;教育模式;

一、引言

新课程背景下, 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 (教育部2003:27) 明确规定英语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新课程实施十余年来, 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与“研究型教师”的要求相差甚远。那么, 为基础英语教育培养师资的师范教育如何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藩篱, 满足新课改对英语师资的要求, 已成为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 笔者认为, 以研究型教师培养为目标, 以教育研习为主线, 构建和完善职前英语教师教育模式, 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教育研习

职前英语教师的培养主要是基于就读院校所实施的师范教育。然而, 传统的师范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时代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为此, 教育研习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应运而生, 并被一些师范院校纳入教学计划2。

(一) 研习的内涵

目前, 学界对教育研习的认识并不一致, 不少学校将其视为实践教学的一个阶段, 即实习之后的一个阶段, 或将其解释为对实习中的问题研究, 或将其理解为“研究性实习” (韩刚2005:392) 。叶纪林 (2007) 认为, “教育研习是指师范生完成中、小学教育实习后, 针对教育实习中的不足和缺陷进行补缺、补差、再提高, 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技能结构, 提高心理素质;对教育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提高对职业道德的理性认识, 进一步体念现代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外国学者Wyatt (2011) 以“Teachers researching their practice”为题, 对教师研究 (teacher research) 进行了阐释, 并将其定义为“教师对其职业语境所实施的系统而严密的探究”。我们认为Wyatt的提法虽然针对在职教师, 但非常切合教育研习的实质。英语“practice”可以理解为实践、练习和实习。如果我们仅仅将教育研习局限在“研究性实习”上, 这就窄化了教育研习的内涵, 从而导致研习的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因为实习往往被视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一个阶段, 而非整个教育过程。据此, 我们将教育研习定义为“师范生在其整个培养过程中对他人或自己的教学实践行动所实施的系统研究”, 如果要与“见习”“实习”的说法保持一致, 不妨将研习理解为“研究性教学实践练习” (research-based teaching practice) 。实际上, 研习是一种贯穿于包括教育见习和实习阶段在内的整个受教育阶段的教学实践研究活动。我们认为, 对研习概念的合理界定, 不仅可以消除模糊认识, 反映研习的本质特征, 而且有利于研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和研习功能的充分发挥。

(二) 研习的性质

研习是职前教师在其整个培养过程中对他人或自己的教学实践行动所进行的研究, 这种研究不是自然科学中常用的演绎和推理性研究, 而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思性研究。研习是一个“实践—反思—再学习”的不断循环的认识提高过程。认识研习的反思实践性, 能够使师范生认识到研习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长期付出努力, 从而使他们树立反思实践意识, 对提高研习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三) 研习的特征

不像见习和实习, 研习不是一个具体的阶段, 它贯穿于整个师范生受教育阶段, 而且研习不是被动地让学生观察和实践, 而是主动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基于此, 研习具有研究性、关键性、统领性、连贯性和系统性等特征。

1. 研究性

研究性是研习最本质的特征。研究性体现在对教育问题进行观察、收集、审视和筛选的基础上, 使之上升为研究课题, 并在理论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用实践的方法加以检验, 达到解决问题之目的。

2. 关键性

关键性强调研习在培养师范生具有研究型教师潜质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也就是说, 如果研习活动落实得好, 师范生就可以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步骤和要求, 从而树立研究意识, 提高研究能力;否则, 培养出来的师范生就难以超越“教书匠”藩篱。

3. 统领性

统领性是指在师范生受教育过程中要以教育研习为导向, 指导师范生的学习、见习和实习。也就是说, 在教育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 要始终坚持以教育研习为主线, 以研究的视野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培养师范生的研究意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研习的统领性有利于将教育理论与具体课堂教学实践相联系, 从而让学生理解具体实践的理论依据, 减少实践的盲目性, 最终到达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教学有效性。

4. 连贯性

连贯性是指研习贯穿于师范生受教育的整个过程的始终, 不是某一个阶段。当前学界仍然将研习视为与见习、实习相互割裂的一个阶段。显然, 这就窄化了教育研习的范畴, 不利于其功能的有效发挥。因为, 教育实践不仅仅在实习阶段进行, 而基于院校的教育实践训练 (如教学观察、模拟上课等) 是师范生提高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可以说, 只要进行教育实践活动, 就应该有教育研习活动, 两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5. 系统性

系统性是指研习的内容要充实, 面要广, 通过对研究问题的梳理, 使之较为全面、系统, 这样有利于学生从中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因此, 研究范围应该包括学生的教育信念、职业意识、专业发展意识、教学策略与方法、中小学教学理念、教育政策、中小学教育教学状况以及具体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学习策略的教学问题, 等等。强调研习的系统性有利于职前教师完善其知识体系, 全面了解和把握现代课堂教学常见问题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对促进他们专业发展可以起到镜像作用。

总之, 清楚地认识教育研习的概念、性质和特征有利于把握教育研习的实质, 有利于教育研习活动的计划、组织和实施, 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 是有效开展教育研习活动, 提高教育研习效果的前提和保障。

三、对当下职前英语教师培养目标的审视与定位

长久以来, 我国师范生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模式也都以学科知识和技能为目标, 忽视师范生的专业探索性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发展 (韩刚, 2005:viii) 。也就是说, 这种以学科知识和技能学习为目标的教师教育课程模式重视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轻视实践教学训练、忽视研究性教学实践。夏正江 (2014) 对我国三所部属师范生大学1调查发现, 虽然以“学会探究”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性学习受到重视, 但教学设计、课堂管理、课程设计与开发、教育科研与测量以及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只作为选修课, 难以保证质量。就英语师范教育而言, 一些高校也将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英语课程标准研修与教材分析等课程列为选修课。这就导致英语师范生对教育类课程重视不够, 甚至将其视为副科。

毋庸置疑, 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是英语教师培养的重要基础, 但它们只是师范生将来成为合格教师的必要条件, 并非充分条件。郭新婕、王蔷 (2009) 认为, 职前英语教师职业能力是基于他们已有知识结构, 通过课堂观摩, 不断发现错位与反思而形成的。为此, 我们必须对我国英语师范生培养目标重新定位, 使之与新课程对英语师资的要求相一致。夏正江 (2014) 指出, 职前教师的培养目标应该包括“培养师范生高水平的思维技能和发现、建构教育知识的研究能力”。据此, 我们认为, 我国师范生院校的英语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应定为:“师范生应该具备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和高尚的师德, 掌握扎实英语知识和语言技能、系统的教育心理学、英语教育学知识、语言学理论、二语习得理论、英语课堂教学策略、教学法知识和英语教学实践技能;英语师范生应该熟悉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具有教育研习能力和终身教师专业发展意识”。这样的定位不仅指向英语师范生学科能力、教学能力的提高, 而且指向研究型教师潜质的培养。

四、研究型教师导向的职前英语教师教育模式建构

研究型教师导向的职前英语教师教育模式是在需要分析的基础上, 综合“教学观察与反思、专家引领、教育实践、顶岗支教、服务性学习、教学技能竞赛和课题研究”等环节而形成, 并重视实施过程中的生态化和多模态化。

(一) 需求分析

职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要满足合格英语教师培养目标的需求和教学对象———学生的需求, 因此培训者必须理解上述两种需求。国内外语教学的文献对需求分析 (deeds analysis) 涉及不多, 但国外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关注 (程晓堂2002:36) 。就职前英语教师而言, 需求分析就是了解学习者学习师范性课程的目的、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现有水平和准备达到的水平等等。

职前英语教师培养中需求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确定不同英语学习者所需要的教学技能;判断现有课程能否充分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判断哪些学习者最需要接受教学技能的训练;确定被分析人群关注点的变化;确定学习者现有技能和期望技能之间的距离;就学习者遇到的问题收集信息。需求分析既要分析人们认识到的、现有的需求, 又要分析未知的、潜在的需求。

当然, 职前英语教师的需求分析应着眼于他们未来职业目标和个体对教师专业的认识分析, 也应该包括对中小学学生的需求分析, 因为教学必须要考虑教学对象的需求。换言之, 只有基于职前英语教师、社会、学生及家长和教育目标需求分析基础上确定的职前英语教师培养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教育对教师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二) 教学观察、反思与再学习

教学观察 (teaching observation) , 一般指通过特定的观察技术、程序和工具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观察、记录与分析的活动, 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当前, 教学观察在欧美教育领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研究方法和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不但被在职教师广泛使用, 在职前教师教育领域也颇受青睐 (周世厚2012) 。

教学观察是教育研习的常用方法, 其目的是为反思提供信息。从类型上讲, 教学观察包括文本观察、录像观察和课堂观察;从观察的主体看, 有自我观察、同伴观察和教师观察;从观察的方法看, 有笔记 (量表) , 录音、录像;从观察步骤上看, 有观察者培训、观看、评课、反思、学习。

反思是对观察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明晰问题原因的活动。“教师发展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反思、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吴一安2008) , 而且研究反思“也是影响名师专业成长的内部因素之一” (童富勇、程其云2010) 。

反思包括个人反思和小组反思, 个人反思只能形成个人经验, 但它是师范生形成教学技能的基础, 是他们日后从事专业学习重要源泉。然而, 仅仅靠自我反思还不够, 即使是最聪明、最有创造力的学生也要从别人那里学习但靠自己不能学会的东西。所以小组共同反思具有更佳效果。此外, 回俊松、饶丛满 (2014) 指出, 师范生不仅要反思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 还以职前教师自身为对象进行评判性思考, 即师范生要知道自己正在成为谁。

再学习是指反思之后的新一轮的学习, 涉及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知识。这种学习不是简单的、盲目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的重复, 而是有针对性的学习, 是再认识基础上的螺旋式的升华。通过对这两种知识的再学习, 师范生能够获得新的领悟, 更好地理解教师角色, 从而增强教师信念。

观察、反思和再学习是一个有机统一体。观察是发现问题的手段, 反思是对观察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找出原因并提供解决方案的过程, 而再学习则是对相关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知识的再认知, 是问题课题化“和提升教师认同感的有效途径”。

(三) 专家引领与名师示范

专家引领是指教育教学专家 (通常包括教育专家、学科教学专家、教研员等) 对职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指导和引导。专家引领的内容既包括宏观领域的教育政策、课程标准、教育思想、教学策略、教学原则等, 又包括微观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计、教学管理、教学科研方法以及具体的教学案例等。专家所带来的理论往往具有科学性、新颖性、前瞻性, 其实践性问题亦具代表性和典型性, 且蕴含着教育哲理, 能使师范生产生正能量, 增强他们的教育信念, 起到教育启迪作用。

教学名师 (通常指特级教师、优秀教师) 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于一体, 能够有效地将语言教学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动, 是职前英语教师未来职业追求的目标。名师主讲的公开课、观摩课是优质课程资源的代表, 其示范性极强, 更容易引起师范生的共鸣, 激发他们的专业发展意识以及对教学的信心, 有利于师范生进行镜像学习, 提高对教育的认知能力。

(四) 教育实践

英语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指在就读院校的试讲 (或称模拟上课) 以及在中小学校的见习和实习等。

在就读院校的试讲是英语师范生的重要教育实践活动, 它是教育实践的试验场, 是见习和实习的准备。在试讲活动中, 教育教学理论得到实践, 教学方法得到应用, 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检验。在试讲活动中, 师范生具有多种角色, 他们可以充当教师、学生和试讲者的同伴。作为教师, 他们初次尝试教师角色, 获得教师角色的感性体验, 形成教师信念;作为学生, 他们的主要任务不是“学习知识”, 而是配合试讲者, 使试讲顺利进行, 同时, 他们要实施观察角色, 为评课收集材料;作为陪伴, 他们以“同事”的角色, 从教的角度对试讲者的课进行评价。师范生的同伴评价往往缺乏理论支撑, 他们通常把他们的中学教师的课作为参照系, 看同伴的课“好”或者“不好”。因此, 教师要给师范生提供优质课范例, 并指导他们如何进行评课, 使他们懂得评课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见习主要是指到中小学校进行实地课堂观察, 它是有目的的听课。师范生要对所听之课进行反思, 看是否符合教育教学理论, 并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授课教师通常也要进行课后说课, 就该课的教学设计做出说明, 尤其要解释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或进行该项活动, 等等。通过见习, 师范生可以感受真实课堂状况, 了解教学现状, 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方法, 为他们自己的教育实习做准备。

实习是指到中小学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从事真实的课堂教学活动, 包括上课、辅导、作业批改和班主任工作等。实习生要面临真实的教学对象———学生, 按照实际教学进度, 依据教材开展教学活动, 因此他们的感受具有真实感。通过实习, 师范生不仅可以大量聆听实习学校优秀英语教师的课, 而且可以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付诸实践, 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 提高教学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 实习可以使师范生变得更成熟, 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教育信念, 从而更好地认知自己的教师角色。

(五) 顶岗支教

顶岗支教就是在中小学教师进行脱产学习进修时, 师范生去顶替该教师的岗位, 从事教学活动。顶岗支教可以给师范生提供较长的教学实践机会, 为他们了解教学、熟悉教材, 系统地锻炼教学技能都有益处。

(六) 服务性学习

所谓服务性学习就是“基于学校和社会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的一种教育经验。通过‘服务’‘学习’能够使学生运用学术知识和批判性思维技能来满足社会的真正需求。运用反思和评价, 使学生对课程内容和公民意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CELTS 2004:3) 1。服务性学习强调师范生通过教育服务的形式直接参与教育实践活动, 了解学校的一切, 包括对学校性质、办学指导思想、教师和学生以及家长, 进而将师范生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旨在验证理论, 使理论服务于实践。

(七) 教学技能竞赛

教学技能竞赛包括校级和省级竞赛。该项目竞赛内容包括: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即兴演讲、模拟上课与板书四个单项。我们以浙江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为契机, 广泛开展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 取得了较好成绩。通过参与教学技能竞赛, 英语师范生对教师职业有力新的认知, 他们的教育信念得以增强, 实践教学技能明显提高, 教学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得到加强, 为形成“研究型”教师潜质奠定了基础。

(八) 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师范生深入中小学校了解教育教学问题, 并将其转化为研究课题进行研究的活动。英语师范生参与课题研究可以将常见的教学问题转化为课题进行研究, 问题转化为课题的过程本身就是研究活动, 因为它需要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升华, 并使之符合课题之要素。同时, 师范生要学习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需要进行调查、分析, 需要找出问题的原因, 并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整个过程就是师范生涉足社会、体验研究活动和尝试研究成败的过程, 对他们认识教学、理解教学、理解教师角色、形成教育信念、提高研究兴趣和培养教师专业发展意识, 具有直接作用。

此外, 在实施过程中, 我们倡导生态化和多模态化教学。教育生态化不同于传统的纸、笔或黑板、粉笔式的教学手段, 而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尤其是利用带有自动录播系统的微格教室开展教学反思活动, 优化教学环境, 提高教学效果。再者, 我们还在实践教学中倡导多模态化, 即利用多种教学媒体 (如声音、色彩、动作和非言语行为等) , 给师范生提供能够有效调动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的多模态互动教学, 增强知识和技能的习得效果, 同时也为教学观察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关于自动录播系统和多模态在英语师范生培养中的应用, 我们另文发表, 这里不再赘述。

五、结语

教育研习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师范院校的认可, 对其内涵、性质、特征进行审视和研究, 有利于对研习进行正确的定位, 完善研习机制。正确认识教育研习的特征有利于开展研习活动, 可以改变我国目前师范教育“重视理论, 轻视实践, 忽视研习”之状态, 有利于提高职前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 正确理解外语教师观, 提升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为培养具有“研究型教师”潜质的教师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程晓堂.2002.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郭新婕, 王蔷.2009.教育实习与职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关系探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3) :28-33.

韩刚.2008.课程与人:职前英语教师的成长[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回俊松, 饶丛满.2014.职前教师本体性反思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教育研究, (6) :23-28.

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童富勇, 程其云.2010.中小学名师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 :64-68.

吴一安.2005.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3) :199-205.

夏正江.2014.中学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逻辑[J].教育研究, (6) :91-101.

叶纪林.2007.教育研习浅论[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6) :152-154.

周世厚.2012.美国职前教师教育中教学观察能力的培养探析[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 (中旬) , (1) :16-19.

Wyatt, M.2011.Teachers researching theirown practice[J].ELT journal, vol.65, No.4, Oct.

教师研习 篇2

教学能力提高研习班学习心得

外国语学院张世锋

我于2014年4月26日参加了凯里学院组织的“凯里学院2014年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研习班”学习。学校非常重视本次教师培训,吴军院长、张雪梅副院长和姚仁海副院长出席研习班,并做了重要讲话。上午,教务处处长郑茂刚教授、校督导团副团长劳醒华老师、青年教学能手许杨阳老师和王桂生教授先后作了主题发言,分别就凯里学院教学规范、教学中存在问题、参加赛课心得和如何快速掌握课堂教学技能进行了探讨。下午,整个培训班分成五个小组进行分组讨论。我参加了第二小组讨论,交流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最后,我们回到42205教室分享各个小组的讨论发言。通过本次研讨学习,本人收获颇多,感受颇多,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叙述我的心得。

一、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教学毫无疑问就是我们安身立命的主要手段。如何完成好自己的教学便是每个高等学校教师的首要任务。如果不能较好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我们便不能很好履行自己主要的社会职能。虽然高校教师还有其他几项重要的社会职能,如,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等,但是,教学是我们履行主要任务即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教师的核心能力便是教学能力。根据郑茂刚教授的观点,教学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即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研究。我们必须较好地掌握这三个方面的技能和规范,以实现我们的教学职能。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守基本的课堂教学规范,做好备课、授课及课后作业的相关工作,杜绝出现劳团长所提到的种种恶劣教学表现。其中必须认真备课,做到胸有成竹,特别是在没有多媒体时能够应对自如。对于备课和授课,我认为很多高校青年教师有很多误解,其中一名教师提到,高校教学远远没有中小学教学做得好。我认为这是对高校教学的误解。由于中小学教师面对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遵守基本的教学规范的是青少年和儿童,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另外,他们教授的是基本知识,如何让他们快速掌握这些基本知识,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是必要的,而高校教师面对的是成年人,不仅需要教授他们一些知识,更主要需要教授他们掌握这些知识的方法。我认为,中小学的课堂应该形式多样,而高校的课堂应该向学生呈现的应是思想的盛宴、知识的殿堂和各种观点的碰撞,换句话,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学习、思考、分析和判断,而不是给予他们多少知识。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专业的治学精神。正如翻译界泰斗湖南师大蒋坚松教授在一次研讨会上说道:“只有高水平的研究,才有高水平的讲授,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传授最重要、最前沿的知识,才能以精彩的讲授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和研究是一种不备课的备课,是一种根本意义上的备课。”我们常常感到,为了上好一堂课,多少天围绕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兜圈子,挖空心思想点子,时间花了不少,还是不得要领,一番忙活下来,上出的课也是差强人意,达不到一种境界。针对这些情况,他说,“究其原因,还是功夫应在诗外,方法和技巧的学习是相对有限的。所以我们有时忘掉眼前的课,放开思路,扩大视野,多看些相关的书和文章,甚至干脆就看一些自己喜欢的书,这些会豁然开朗,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所以说舍近求远的学习,未免不可。”当然,我们必须掌握基本的授课规范,如语言规范、语速适中,音调抑扬顿挫,教态自然,举止大方,板书规范,字迹工整,经常与学生进行目光交流,特殊情况外,不能坐着上课。除此之外,每个人应该努力学习,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治学风格、授课风格。这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大学课堂教学。

二、加强师德师风修养,提高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我认为,一名教师的师德首先体现在完成自身教学任务的责任心上。记得在解放前,面对恶劣的条件,西南联大的教师将其讲稿背熟,这与当今拿着讲稿教参念、对着PPT朗读的老师相比,真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作为一名从教近20年的青年老教师,我知道一条道理,即我们只能讲解我们熟悉的东西。如果我们对自己讲授的内容都不熟悉,教学无从谈起。责任心在这里具有展示了巨大的魅力。一位对教学非常负责的教师一定会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为他们日后的生活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楷模。教师的师德师风更多地体现在“身教”而非“言传”之上。高校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生活中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面对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正如江泽民同志说,“老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不仅需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为人师表,教书者必先修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我们作为青年教师,应该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楷模。

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提供教学质量

与中小学相比,高校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显得比较少。这必然对教育教学的目的带来诸多不良影响。而善于倾听与反思却是教师良好素质的体现,是高校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有效手段,更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沟通艺术。另外作为高校教师还必须要懂得教育心理,一定要注意防止给学生提出过高的目标,或为学生增加太大压力。过高的目标、过大的压力不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只会增加他们的焦虑,带来妨碍个体终身发展的心理障碍。比如最近几年,接连出现高校学生跳楼事件,这不得不引起高校教师对学生心理教育与沟通的重视。只有具备沟通协调的能力,才能够在教育的过程中,处理好各种关系,从而达到教育效果,了解学生的个人观与世界观,随时洞察学生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

时光研习所 篇3

它们有着或温暖或伤感的名字,

雕刻时光、春风三号、小城事、布宜诺斯艾利斯……

生活是一场旅行,

去一座城市,生活,工作,喝咖啡,看风景;

或许某一天,

我们会在咖啡馆遇见!

我们为什么热爱咖啡馆?

一位广告行业的前辈聊到咖啡馆时说,大部分咖啡馆的存在,都是因为受到电影、小说、戏剧、音乐等艺术作品影响,在这些浪漫而文艺的作品熏陶之下,“咖啡馆”这个词语被赋予了大于它本身意象的东西,比如:情调、时髦、小资、慢生活、怀旧、小清新、梦想……一个文艺情节侵入骨髓的姑娘聊到咖啡馆时说,每个城市都有那么几家看似文艺的咖啡馆,就像每座城市都有经典的书吧、酒店、街道一样,其实很普通的,都是城市文化衍生出来的,并不新奇。

一个辞职开咖啡馆的人聊起咖啡馆时说,千万别把开咖啡馆当成创业,千万别把开咖啡馆当成一种投资,千万别指望开咖啡馆可以完成什么原始积累,开咖啡馆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于很多人而言,咖啡馆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公共空间。咖啡馆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成为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

为了完成这个关于咖啡馆的专题,也为了探寻人们热爱咖啡馆的原因,SOHI的编辑采访了许多家咖啡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半年内新开业的咖啡馆。和许多爱喝咖啡、爱泡咖啡馆甚至本身就是经营咖啡馆的人聊天,我们了解了一些很有趣的故事,也挖掘出许多你从未觉察的事实。

表面上,你在寻找喜欢的咖啡馆,其实潜意识里,是在寻找跟你气味相投的那群人。

SOHI推荐

爱上咖啡馆,你只需要一部文艺作品来洗脑

《当哈利遇上莎莉》

这部经典的爱情喜剧电影几乎是在餐馆、咖啡馆之类的场所里拍成的。12年3个月的时间里,一个个咖啡馆见证了男女主人公由相互对立不和到相互理解欣赏,由友谊转向爱情的奇特经历。影片中的爱情细水长流,没有大起大落,却也不失甜蜜,和温馨的咖啡馆氛围十分合拍。

《第36个故事》

一对姐妹共同经营着一家温馨的小咖啡馆,因一场意外,她们的咖啡厅开始进行名为“以物易物”的活动,在这间咖啡馆里,唯一能用金钱买到的只有咖啡,客人如果想要拥有其他东西,就必须拿出等价的物品和主人交换。城市是空的,故事是人写的,你的梦想是什么?你觉得用什么能够让你交换梦想?这部电影里或许会有你想要的答案。

《就想开间小小咖啡馆》

这本书的作者曾经和我们一样,念书、打工、创业,朝九晚五,然后突然有一天,他决定关闭自己的公司,开一间小小的咖啡馆。好不容易出生,好不容易长大,好不容易毕业,好不容易独立,有什么理由不去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呢?

《打开咖啡馆的门》+《咖啡地图》

这套书是讲述欧洲咖啡馆350年历史的图文书,可让你从欧洲文化发展的角度理解咖啡馆文化,书中呈现了欧洲最精彩的数十家咖啡馆的风貌。“我不在咖啡馆,就在走向咖啡馆的路上”,一辈子要收藏的经典咖啡馆,都在这里。

当咖啡成为一种形容词

策划:SOHI 特约撰文:七夜(《昆明航空》杂志执行主编)

在巴黎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靠近卢森堡公园北侧的奥黛翁,有一家名叫孔岱的咖啡馆,它像一块巨大的磁铁一样,吸引着一群十八到二十五岁的年轻人,这是一群流浪的年轻人,正如咖啡馆的老板娘听说,他们就像是一群“流浪狗”;他们“四处飘泊、居无定所、放荡不羁”,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从不考虑未来;他们中有作家、艺术家、大学生,他们沉迷于酒精和毒品,其中有很多人都跟警察“打过交道”,但在塞纳河左岸的这个社区,他们像当时的知识分子一样,享受着文学和艺术的庇护。

在这些客人当中,有一个名叫露姬的二十二岁的女孩子特别引人注目,她光彩夺目,就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银幕上出现的那些光芒四射的女影星。对于她,人们知之甚少,连露姬都不是她的本名。她是从哪里来的?她有着怎么样的故事?她是不是在逃避什么?她身上的问题如同她自身的光芒一样,令人吃惊。

这是法国作家莫迪亚诺最令人心碎的作品《青春咖啡馆》。作品中充满了没有答案的疑问,“您找到了您的幸福吗?”可是露姬到哪里去寻找她的幸福呢?咖啡馆?书籍?大街上的游荡?婚姻中?逃跑?她全部都试过了,包括毒品和神秘学,可她像其他许许多多的人一样,最终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咖啡牢牢地和几个人捆绑在一起,他们是米兰-昆德拉、杜拉斯、村上春树,因为他们是小资情调的四大利器。想想看吧,坐在阳光下,一只手里捧着上面这三个人的随便一本书,另一只手时不时的搅动桌子上的咖啡,时光也跟着一起被搅动,当然还有生活。这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小资情调。后来小资情调跟流行性感冒似的流行了一段时间,就被另一种人群取代,他们是文艺青年。几乎和小资们一样,咖啡也是文艺青年必备的装备。小资或者文艺青年们常常在上午的时光,抽个空闲,停下手里的事情,用近乎抚摸的柔情,拿起咖啡壶,一点点注入纯净的清水,慢慢覆上滤纸,一小勺一小勺地放上咖啡粉,拧好壶盖,放到底座上开始煮。然后咖啡香就在期待中逸出,咕咕的沸腾,浓烈的香气扑鼻而来,弥漫在房间。等到气定神闲轻轻啜一口,芬芳和苦涩一起入心,竟觉得万种风情尽在这一杯。一杯咖啡的情调,让平淡和平常的日子散发了诗意的味道,在这样的时刻,既可以眼望窗外,感知外面世界的精彩,又可以环视内心,独享内在的平实与丰厚。

至此,一代又一代的小资和文艺青年们被咖啡浸淫着,不时发明了一堆和咖啡有关的事情或者感慨,什么: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还有什么:爱情就像咖啡中加糖一样,加少了几乎全是咖啡的苦味,加多了也就体现不出咖啡的味道了。他们就这样在咖啡的催眠下,披上想象的翅膀,寻找各自的幸福。

nlc202309032236

一杯咖啡,可以无限意蕴,也可以只是一杯咖啡,简单与繁复都在自己。只是再也找不到莫迪亚诺在书中描写的那些放荡不羁的岁月。浓郁的芳香依旧在空中飘荡,慵懒的吟唱仍然在耳边回响,只是心事如午夜花开无声,静谧中只有翻动书页的哗哗声,或者轻敲键盘的滴答声。思绪和感念像阳光下透明的蛛丝网,布满内心的空间。能够承载什么呢?或许只有轻微的迷惘,些许的怀念,如蜻蜓点水般,做一时停留,慰片刻释怀。或许连这样的释怀也是具有欺骗性的,猛然的一回头又消逝的无影无踪,生活的繁琐和累赘的暗流又悄悄涌上了心头。

关于咖啡馆,他们说

开咖啡馆的人在谈论梦想,泡咖啡馆的人在抱怨人生;

开咖啡馆的人说

每个咖啡馆掌柜都做着旅行的梦

策划:SOHI 特约撰文/图片:马田 特别鸣谢 肆年咖啡馆

如果说每个咖啡馆都代表一种生活方式,那肆年咖啡馆一定代表着一种偷懒的生活方式。三个年轻人辞去朝九晚五、生物钟错乱的媒体工作,跑到呈贡大学城开起一家有模有样的咖啡馆,是老板,也是员工,倒也给正在崛起的大学城带去一丝温暖。至于为何选址大学城开一家咖啡馆,肆年的掌柜打趣道:“这不是想跟学生一样,一年拥有两个长假么,平时工作,假期就去旅行,哈哈”,的确,这样的生活倒也自得其乐,似乎每一个咖啡馆的掌柜,都做着一个旅行的梦,看看肆年吧台上的明信片就知道,肆年的掌柜们去过不少地方。

流动的图书馆

走进肆年咖啡馆,书籍并不多,但这也是掌柜用心设计的效果,没有图书的堆砌让这家咖啡馆拥有简洁的风格,但客人可以带自己的书来换这里的书,这个想法来自于台湾电影《第36个故事》中的以物易物桥段,使肆年成为流动的图书馆。除却书籍,肆年倒也满足了一个咖啡馆该有的模样,绿植和咖啡的香气交融在不大的二层小楼,教堂式的彩色玻璃外是一个不大的人工湖,临窗而坐,阳光懒散地照射进来,窗外景色尽收眼底。

可以看电影的咖啡馆

去肆年,—定要呆到晚上,喝一杯现磨咖啡、看一部文艺电影才算真正去过。肆年咖啡馆在二楼架起投影和白色银幕,供客人点播电影,你可以点播小众到没人知道的文艺电影,也可以点一部低俗的喜剧,反正在偏远的大学城没人认识,做一个十足的过客倒也是一种乐趣。但为了正常观影,你需要在新浪微博上@肆年咖啡馆提前点播想要观看的电影和预定座位,要知道肆年咖啡馆生意火爆,不一定去就能找到座位噢。

定制属于你的花式咖啡

店面虽小,但肆年的掌柜可是花了心思在经营,如果你热爱咖啡,那么在肆年一定会满足你。肆年的掌柜为每一位客人提供定制花式咖啡服务,你可以在这里喝到一杯专属于你的花式咖啡,小熊拿铁、宗教图腾、Hello Kitty,只要你喜欢的图案,肆年的掌柜都会描绘在咖啡上,用一杯咖啡的钱买一个开心,想想就很有趣。肆年不仅提供健康的饮品,更贩卖一种柔软的情感,让每一个毕业的学生多年后,怀想起在肆年发生的一段恋情,或是某个午后在绚丽的日光看过的一本书,喝过的一杯咖啡。

这是一家有野心的咖啡馆

为何取名“肆年”?据掌柜介绍“肆年”的表意是指大学四年,但“肆”又清晰地描述出大学生的状态肆意的青春,放肆的年华。与遍地开花的星巴克不同,肆年咖啡馆瞄准高校细分市场,主张慢生活理念。肆年的掌柜有一个野心,五年内将“肆年”打造成为高校咖啡文化龙头品牌,目前第二家直营店也在筹备当中,也许下一次就可以去第二家肆年喝咖啡了,究竟会是什么样子呢?相信肆年会给出不一样的惊喜。

泡咖啡馆的人说

谁为谁不成眠

策划:SOHI 撰文:和婷婷 编辑:张智涵

特别鸣谢:Melow coffee

故事从那开始?满天飞的你、我、他、她,不如用谁,其实谁也不是谁的谁谁谁,你的微笑、我的固执,她的惆怅,谁走进了谁的故事,谁成就了谁的爱情电影场景。她的眼是这场戏的灯光,她的美便是最好的舞美。翠湖边弹唱的女歌手,逐字逐句往心坎去,有人轻轻唱,有人声声叹。她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你却不在她的故事里,试图揣摩她的心路,但毫无头绪可言,我仅只是一个过客。翠湖边的海鸥并非爱情鸟,它迷恋的只是昆明的春色,天气变暖便绝情的离开,带不来姻缘,带不走相思。

走进这家咖啡馆,欧式风格的外墙,木质的门脸,自由随性的内部装修,悠然的爵士曲调,空气中弥漫着阵阵的咖啡香。一种舒适、休闲的氛围。一楼设有可供顾客观看和体验的科菲制作实验区、免费的彩妆服务、热卖的精品咖啡豆,处处可见的温馨小提示。洗手池边陈列着各式咖啡制作器具,墙壁上挂着店员与顾客的留影,复古的碟片机,给人一种新旧穿越感。二楼以台阶式排列摆放着桌椅,每一层台阶都有不同的惊喜。

咖啡师通常在下班以后会进行咖啡制作和咖啡知识讲解的PK。按照惯例,输的人会负责吧台的清理工作和每日咖啡豆的品味测试。作为写故事的人,这是一个绝佳的素材。

四月的雨下到了五月,五月的花开在心间。用雨天作为故事场景再好不过,红色的雨伞,被雨水打湿的球鞋,与你同在一屋檐下避雨,那是缘,一丝丝的雨是好似姻缘线,人世间太多的有缘无分,这样的故事千篇一律,却又经久不衰。缘看天意,分在修行。

一个念想一杯咖啡,世人用咖啡保持清醒,到头来自己依然在半梦半醒之间徘徊,心上人是解药也是毒药,睡不着,那就醒着吧,没人可怜你。众人皆睡我独醒,长使情人泪满襟。

一杯咖啡喝完,故事有了头绪,在这不冷、不热、不烦、不静的城市,谁为谁不成眠。

开咖啡馆的人说

网开一面,一杯咖啡伴读书

策划:SOHI 特约撰文/图片:能石匠

特别鸣谢:大家咖啡

这是个网时代,不停被网住的时代。

人一出生,就奔向死亡。许多人如蝗虫一般,忙忙碌碌。在这喧嚣而繁忙的尘世里,来来回回的奔波,直到死,依然忙碌。有人在问,为什么而忙碌?有人在问,为什么而活着?有人在想,为什么究竟是为什么?网可否开一面,划一个缺口,逃脱生死,逃脱轮回?这不是公知们撸管,机械而简单。就如再牛逼的暴发户,就算扛梯子上天,也染不蓝文艺的天空,造不出澳大利亚的黄金沙滩。困惑如迷雾,似乎故意等无数人驻足。而这样的智慧,正藏在书里。于是,我随心而上,伪装个文艺青年,一杯咖啡伴读书。

nlc202309032236

网时代,捧一本书,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读一场,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可是这样的幸福,真是少得那么可冷。我总是这样去想,没有边际的胡思乱想:为什么钱财越来越多,无数人的心情却越来越糟?为什么世界越来越小,无数人的野心却越来越大?为什么网越结越紧密,无数人心头的漏洞却越来越大?

越发展越孤单,越孤独心头越空洞。

不如网开一面,做那条网不住的鱼吧。

这是个圈子的时代。当市场成为人们追逐发展的基石时,让商业重新回归本质,就成了少数人的圈子。是的,圈子,因为兴趣的圈子,因为利益的圈子,因为梦想的圈子。而我,要去造一个“一杯咖啡伴读书”的圈子。

2012年3月,掌柜能石匠发起筹备大家咖啡馆,试图用大家的力量,开一个属于大家的咖啡馆,这一过程验证了行动派是孤独的。我们无功而返,不过这激起了那颗年轻的、狂躁的、桀骜不驯的心。2012年6月,我们开了第一家“大家咖啡”(东华店)。三个月之后的2012年9月,大家咖啡百汇店启航。2012年12月,我们再次召集共梦者。试图改造大家咖啡百汇店为众人模式1.0版。在改造过程中,我们再次体会到了行动派的孤独。

泡咖啡馆的人说

咖啡还未喝完

策划:SOHI 撰文:舒林 特别鸣谢:碎蝶音乐咖啡南亚店

每一只蝴蝶都是一朵花的灵魂,回来寻找自己。

我不是一个懂咖啡的人,平时喝得最多的,就是公司附近的麦咖啡。在广告公司做媒体的人加班是常态,每次通宵以后,都像被大象踩过,挣扎着喝杯咖啡,才能打起精神继续下一个通宵的恶性循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部分时间,广告公司里的加班积极分子们喝咖啡只是为了提神,完全没有时间和心情好好体会咖啡真正的味道。

不加班的时候,我更喜欢一个人默默的待着,就算和朋友出来喝点东西聊聊天,也希望能寻找一家环境优雅、不吵、既能享受私密感又特别有意思的咖啡店。无论心情好坏,进去坐坐,让时间慢下来。

知道这家咖啡馆是来自一个朋友的推荐,第一次去的那个下午,阳光正好,咖啡馆里的人不多。我们陷进碎蝶柔软的红色沙发,在若隐若现柔和的音乐声里,小声的聊天,喝咖啡,度过了一段悠闲的午后时光。碎蝶里的时间恍如停滞,外边的纷繁也都被隔离,这种感觉实在太好,以至于这家店一直让我念念不忘。

有人说咖啡馆是形容词,表达着每个人的内心世界,碎蝶的装饰风格以红色和黑色为主,红与黑的碰撞,总让人联想到激烈、热情、野性、凄美、浪漫等诸多关键词。这家店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情绪,任何一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你的个性。在碎蝶,你还可以端着咖啡坐到音乐平台,边喝咖啡,边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让整个咖啡馆都感受到你此时所想所感。跟咖啡有关的歌,大多都是情歌,咖啡有很多种,爱情也有酸甜苦辣。比如张学友的《咖啡》:“太浓了吧,否则怎会苦的说不出话,每次都一个人在自问自答,我们的爱到底还在吗;已经淡了吧,多放些糖也很难有变化,不如喝完这杯就各自回家”,听这样的情歌,应该喝口感苦涩厚重的黑咖啡;如果你刚好点了一杯卡布奇诺,那就应景的听一首《Cappuccino》:爱情像Cappuccino,浓浓的眷恋泡沫,诱人的气息,多爱不释手……在碎蝶享受自己的音乐,然后由音乐带动你的心情。

对了,我忘记告诉你,碎蝶在全国有许多家分店,它的总部在成都,一个“慢生活”深入骨髓的城市。

当我们谈论咖啡馆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消失的咖啡馆和还在的梦

策划:SOHI

特约撰文:张小原(《白金风尚》执行主编、话剧影视编导、资深媒体人)

我对咖啡馆有一种感情,因为我的戏剧梦就是在那些地方生根发芽的。2010年,和几个狂热戏剧分子一起商量怎么做话剧,最后的决定是,因为大剧场对于我们这样的苦逼话剧青年太贵,“干脆咱们咖啡馆里做话剧去吧!”咖啡馆话剧,对于当时的昆明是个新鲜事,其实现在也是。别看那场子小,对剧本和演员的要求其实很高,因为,你得在那演故事,又没有舞台灯光配合。但好处是,一家好的咖啡馆往往有好的观众,话剧和咖啡有些感觉是相通的,都有那么点情调,有那么点故事,也有那么点文艺。

2010年3月14日,由我鼓捣的昆明首部咖啡馆话剧《心心相印》经过紧张而短暂的排练,终于在昆明四只猫咖啡馆上演了,效果超过了预期。四只猫咖啡馆那浓烈的文艺气息加上话剧演出,达到了很高的和谐。文艺的事,就得在文艺的地方生长,咖啡馆恰好给了话剧这样一个生长空间,这样难怪,为什么北京上海的咖啡馆话剧越来越多了。只是后来不知怎么的,《心心相印》在昆明各种咖啡馆、会所、酒吧、演艺中心,先后演出10场,但最初演出的四只猫咖啡馆却在去年消失了。这个曾经昆明的文艺圣地,一个演绎纯正咖啡文化的地方,就这样消失了。作为曾经承载着我诵剧梦开始的地方,它的消失,令人有些伤感。纯正的咖啡馆才能容纳纯正的艺术,四只猫无疑做到了,但或许就是因为它太纯正,太文艺,结果被这个把文艺视为洪水猛兽的世界给淘汰了。如今,每到3月14日,总还是会想起丁字坡上的那家咖啡馆,想起那个梦开始的地方,现在,那里总是铁门紧锁,有些时候路过,总想再进去喝杯咖啡做一场戏,可惜,这只是一个不可能再实现的愿望了。

咖啡馆的旅行日记

一路走一路发现咖啡馆;

在曼谷来杯热咖啡之不合时宜的怪念头

策划:SOHI 特约撰稿:马原(《春城晚报》时尚生活周刊)

曼谷的咖啡馆和甜品店似乎并不各司其职,大多在一个空间里两者的功能兼而有之。比如我要向大家介绍的这家咖啡店,虽说是咖啡店,但他家的甜品却比咖啡更受欢迎。咖啡店的招牌产品是甜品,奇怪的是倒也没什么不和谐。据说,在绝大多数咖啡馆里,咖啡的味道并不好。有个经典的玩笑说法:曼谷咖啡馆有情调,但咖啡不好喝;香港的咖啡好喝,但咖啡馆没情调;台北的咖啡好喝,咖啡馆也有情调。

把玩字谜研习汉语 篇4

汉字字谜,显现了怎样的人文价值、语言优势呢?请看——

展观唯美风景。“丛树春山如翡翠” (打三字人名) ———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款明丽的山水画轴。谜底:林黛玉。“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打一字) ———暮春时节,一人伫立于落花飘零里,两只燕子比翼齐飞在毛毛细雨中。 (谜底:俩)。

凸现民族风情。“老婆回娘家,头戴两朵花,过了一个月 , 还是骑着马” (打一字) ———一副老婆回娘家的乡土彩画,叫人忍俊不禁。 (谜底:腾)。“街里搞卫生,把土全扫掉” (打一字) ———整治城市街道环境卫生蔚然成风。 (谜底:行)。

晓以至理名言。“两点一直, 一直两点,既是真心,又是细心” (打一字) ———揭示了正直为本、 真诚精细的人生成功信条。 (谜底 : 慎)。 “ 大河没水 小河干 ” (打一字) ———以至理名 言为谜面,点示了个人、集体、国家的密切关系。 (谜底:哥)。

浓缩史料神话。“守徐州失去大半,战吕布打掉巾冠,骂曹操骑马逃走,怕董卓有心无肝。” (打一字) ———谜面是京剧腔的一段唱词,涉及吕布、曹操、董卓几个历史人物,内含颇丰。 (谜底:德) “月宫告急” (打一字) ———寥寥四字,包含着一则美丽的神话故事。 (谜底:逸)。

包容古韵遗风。谜语在不断发展,文化内涵也在积淀增厚 。 在谜语的制作与流传中,秋千、 卷珠帘、徐妃、凤凰这些中华文化符号式的事物时有出现 。如: 秋千格:谜底限二字,一上一下像荡秋千,猜谜时要把谜底颠倒后扣合 谜面 。 如 “ 音调走样 ” (打二字)。 (谜底:歪曲)。卷帘格:把三字以上的谜底倒过来扣合,像珠帘倒卷。如“岛” (打一三字地名), (谜底:地中海)。 朱履格:谜底三字以上,前几字读同音别字,末一字读正音正字。 如“一唱雄鸡天下白” (打明代书画家名), (谜底:文征明)。 (由闻正明变通而来)。

汉字字谜的语言功力、承载的人文风情是怎样吸引青少年学生,竟至入痴入迷?请听几位谜语粉丝的真情告白:

甲:有些谜语就一个字、一个词、一两行诗,内蕴丰富,特别有味。如“虹”———(打一三字国名)。 (谜底:以色列)。猜起来有高度、有难度、猜中后,真是大大的兴奋度。还有“远树两行山倒 影 , 扁舟一叶 水横流 ” (打一字)。你看:绿树两行,青山倒映,扁舟一叶,随水飘流 , 多美的自然风光!谜面美,谜底 “慧”也美。整个谜语俨然一副对仗极工的楹联。我给自己取了个别名,就是一个“慧”字。

乙:猜字谜,学汉字,一点不夸张。早几年,我对“樊、骚” 两字的字形总是模模糊糊,后来猜了这两个字的字谜:“左十八, 右十八,中间二四得八,底下一八得八” (谜底:樊)。“一边大,一边小,一边跑,一边跳 , 跳的吸血,跑的吃草。” (谜底: 骚)。“樊、骚”二字就记得清清楚楚。对于花卉的“卉”,开始不甚了了,就是蒙,以后知道了卉的字谜 : “ 二 、 四 、 六 、 八 、 十”,我想写错也错不了。

丙:谜语真神奇,一个小小的字谜,竟能概括一段历史、一个传说,而谜底往往就是一个字儿!你听这个谜:“待月西厢一寺空,普救寺内去求经,崔莺不得佳期会,只因红娘少做工。”谜面就是一首七言绝句,明说西厢爱情故 事 , 实则暗点 一个字 “徽”。受这个谜语的启发,我拜读了王实甫的 《西厢记》,所感所得就更多了。

打住话题且说端底:汉字字谜的巨大优势、迷人风采源于汉字的音义兼及的功能,得力于它独特的构字方式———象形、指事、 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凭借这些,谜语构建中的偏旁的去与留,部件的合与分,笔划的增与减,位置的变与动,才有所依凭, 得以施展,进而成型为风情种种的谜语。故制谜、猜谜 (字谜也好,物谜也罢),要与汉语言文字的整体学习联系起来,多方勾连、 促进,最终修成语言文字之正果。

文末提供字谜一组,供你品尝舌尖上、笔尖上的中国文字。

字谜八则

1.山中水如丝2.亲兄弟3. 半耕半读4.有水无味5.相差一半6.有口难言7. 十二棵秧 苗8.严守秘密

(谜底 : 1. 幽2. 捉3. 讲4.炎 5.着 6.亚 7.科 8.谟)

教育实习研习报告 篇5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实习学校

指导教师

实习年级

题目

《教学思路及理由研讨》

引言

本次教育研习旨在深入总结教育实习的经验教训,进一步促进师范生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技能技巧,提升教育教学理念,增进教育教学智慧。

正文

在为期三个月的实习里,我上了三个单元的语文课和作文课。通过老师的指导,我的得出了一下几项心得体会。

1、学习课堂讲解的艺术

经过开始一周的听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语文课刘老师的微笑。记得有位老师讲过:“你自己先要笑才能一起别人笑,同样,你自己哭才能引起别人哭的反映。”刘老师上课时的淡淡微笑让我体会到教师只有具有丰富的感情,健康的心态,工作的热诚和敬业才能使学生陶醉于你的课,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语言,课堂调控的把握对课堂效果起莫大的影响作用。

2、学习表扬艺术

在学校里,老师的批评和表扬对于孩子来说有时候胜过父母的评价。和一些学生聊天后我才真正明白老师如果表扬表现特别好的孩子,就能能够激起其他孩子的模仿欲,孩子模仿的能力是很强的。树立正面形象,对孩子来说很有好处,既让这个孩子感觉很好,又没有打击其他孩子自尊心。小学老师总是对我们感慨,现在的小学生和以前的不一样了,批评和表扬的艺术非常重要。过去的批评教育已经被现代教育剔除了,如今提倡的是赏识教育。我学会了在课堂适时的表扬批评学生了。

3,提供学生更多的成功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如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提高学习的兴趣,这尤为重要了.关键在于教师怎样看待成功和为学生提供了多少成功的机会。在课堂上讲课时,我发现老师先向学生讲清知识点,再出类似的题目给学生做,学生都能做出。对答案的时候,有些原来趴着听课本的同学因做对了一道题目而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不是所有的学生学习素养都是一样的,而且他们的课后学习情况也不一样。在学校,我认为,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多鼓励他们,给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让他们的小学生活可以圆满。

结论

在教育研习中,我们通过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理总结,具体地对于某一个问题的对策、某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质疑,甚至某一个辩论回合展开思考。在研习中,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这次研习有助于教师立足于教学实践,深入地钻研、体会教学理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

书法与中国画研习 篇6

关键词:书法 中国画造型基础 笔法

无论中西绘画于绘画者而言造型能力是必须具备的,如在西画中需要研究物像的体积、结构、质感、空间、光影等因素,因此在学习西画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造型的问题。而中国画以线和笔墨元素造型,线条笔墨融汇物像、心象、意象,那就是说绘画者除了要体察对象的物理结构、做到写真状物以外,“线”成为中国画的核心语言,这与书法密不可分。

中国的绘画与书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南齐时期谢赫就提出“骨法用笔”,张彦远也提出“书画异名而同体”,元代柯九思在《丹邱题跋》中写道:“写竹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赵孟頫在《枯木竹石》题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近代的陆俨少、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等人都有相关的论述。很显然,“书法”在中国画的美学系统里具有重要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技术要求。那么对于学习中国画来说,书法具有怎样的实际意义?我们需要从书法的学习与研究中获取那些养分,以滋养自己的绘画创作呢?书法是怎样在中国画的形式结构中起作用的哪?这是我们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

首先通过对书法和绘画的工具进行探究,我们会发现书法和绘画在形成之出就是使用相同的工具,而且在中国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延续至今。最初制笔,就是为了书写与绘画而用,并以此表意、记录和实现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因此,毛笔的出现,就需要与书写和绘画相适应。而且,在毛笔漫长的发展史上,这一目标始终没有改变。

关于毛笔的起源,相传为秦将蒙括始制。据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载:蒙括始作秦笔,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谓之“苍毫”。蒙括在旧时制笔行业里被奉为祖师爷。当然,据考古发掘,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彩色陶器上,就发现许多彩绘的人面纹、水波纹、鱼纹等,显然是用毛笔绘制的。甲骨文中的“聿”字即“笔”字,象形为一个人握着一支笔。1954年,湖南长沙古家公山战国墓中出土了一支陪葬的毛笔,该笔为上等兔毛所制,用细线固定笔头与笔杆,此可谓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毛笔。蒙括的制笔,也可以看作是原始笔形的改进,其书写原理应该是一致的。

自从毛笔被发明后,得到不断的改进,相沿至今,毛笔的材料、形式、制法发生很多变化,种类日益繁多。笔有长峰、短锋、提笔、揸笔等,材质亦有羊毫、狼毫、兼毫、紫毫,笔管有粗有细。但无论如何,毛笔的笔头基本为圆锥形,不同类型的笔毛,其弹力各有强弱。因为笔毛弹性的不同,在书写时,就会产生轻重粗细的笔意,所谓“笔唯软奇怪生焉”,亦即此意。从源头上看,由于汉字本为象形文字,作为书写工具被发明的毛笔,就需要适应于象形书写的目的。即,毛笔书写的功能中需要同时满足描绘形象,因此,毛笔的所有设计也就同时满足了其可以作为画笔的要求。

书法、绘画均使用毛笔,其笔头具有弹性,蘸墨后既能聚成锋尖,又能够随时铺开,还能进行提按、绞转和平动。毛笔的运动方式非常丰富,水与墨的比例变化也让笔墨效果微妙多姿,书法和绘画因此可以演绎出无限的可能和丰富的意境。

书法作品是由毛笔书写的汉字以及有顺序的文辞决定的,也就是说笔法、字形结构、章法与文辞构成了书法作品。相比而言,中国画作品是由毛笔描绘的物象形态构成,由于在绘画中主要是以书写性的笔法和水墨为主,兼施色彩,所以往往将画面结构归纳为笔墨结构去理解。也就是说,与书法一样,在绘画中,同样包含笔墨元素、笔法、墨法、章法布局。

最初,人们用毛笔在甲骨、竹简、木板、绢帛等材料上书写绘画,效果朴拙奇崛,意味刚健。直至纸张被发明,人们开始在纸上书写绘画,便出现了水墨渗化的独特韵味。在今天看来,人们控制毛笔运行勾勒线条的技巧就是“笔法”,而控制墨色渗化的技巧就是所谓的“墨法”。无论笔法还是墨法,都是为了在视觉上构成笔墨结构,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也就是说,人们观察世界所得到的触动,在脑子里形成意象,最终通过笔墨将此意象落实到纸面,便形成了笔墨结构。观者通过欣赏、阅读不同的笔墨结构,来理解书者与画者的所思所想。

书法作品是由毛笔书写的汉字以及有顺序的文辞决定的,也就是说笔法、字形结构、章法与文辞构成了书法作品。相比而言,中国画作品是由毛笔描绘的物象形态构成,由于在绘画中主要是以书写性的笔法和水墨为主,兼施色彩,所以往往将画面结构归纳为笔墨结构去理解。也就是说,与书法一样,在绘画中,同样包含笔墨元素、笔法、墨法、章法布局。站在接受者的立场,我们发现,欣赏书法作品时,人们是分两部分进行的:文字内容;结体、笔法、墨法和章法。那么,欣赏中国画作品时,同样也分为两个部分:画家所表现的物象,笔法、墨法、章法及意境。除了这种通常的观赏方式外,从纯形式的角度,我们还可以把书法作品和中国画作品看成是运动的点、线、面,及其在纸上展开的分割而得到的图形。当然,这种分割不是任意而为,它既受文辞和物象的限制,由文辞的顺序及物象的结构制约着分割的路径,由此产生特定的画面空间和结构。同时,笔墨之间留出的空白更为重要,这些留白决定了画面的气韵。所谓“计白当黑”“知白守黑”,就是要求书写者和绘画者在控制笔墨时,同时要格外留意画面残留的空白形状的大小、虚实。潘天寿曾强调绘画的阴阳转换,虚实相生,亦即此意。张立辰主张的“黑白韬略”,在根本的意义上讲,就是要在书法和绘画的训练中,让大家养成从布白中建立笔墨结构的能力。书法的抽象性,使物象经过人的感悟,转化成为意象,而落笔生情,笔意连绵。这脱胎于中国哲学精神,只有让书法和中国画的实践密切地与体悟天地精神关联起来,点、线、面在纸面的运动所形成的空间和结构,才能变得生机盎然。

其次从毛笔的运动方式上来说,从形状结构上,圆锥形的毛笔柔然而有弹性,在书写时可以进行各种提按、使转的动作,一般概括起来主要有这三种动作平动、提按、绞转。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平动,是指毛笔只有上下、左右的运动,但没有上下运动多用于篆书的书写。

提按,是指笔杆上下的运动,由于笔毛的弹性,随时可以恢复原状,因此可以连续不断地变换粗细及形状,写出不同力度和节奏的线条,如在隶书、楷书的用笔中,多为提按之法。

绞转,是指书写时控制笔杆进行转动,使笔毛在纸上产生绞转。这是由于毛笔为圆锥型的结构,完全可以做到综合性地绞转运动,因而产生出意想不到的用笔效果。绞转多用于行书、草书和篆书的书写中。

以上这三种是基本的运动,但是每一种运动都包括各种微妙的变化,也可以进行各种组合,在加之速度、力度、节奏等因素,这也使书写和绘画的过程中产生无限运动变化的可能,生成丰富的结构形式。孙过庭《书谱》有“真(正)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除了点画、使转以外还有中锋、侧锋,这些笔法如果画家都用于绘画之上也就真正书法通于画法,也就保证了笔墨结构中的点、线的质量。

再次,从章法布局上来说,书法的章法构成是一种纯粹的笔墨线条意境,既不凭借光影烘托,也不需要物象构成。书法的纯粹,类似于音乐或舞蹈的意象审美。中国画以书法为基础,也充分吸纳了这种纯粹的意象美。

此外,空间节奏也是人们在处理作品章法时的重要考虑对象。什么是空间节奏?空间节奏就是指被点画分割的空间所形成的面积、形状的变化,从原则上来说,也可以按作者的主观意志来处理,但它受到汉字点画的制约,也受到单字分立的既定节奏形式的制约,相对时间节奏而言,它比较被动。[1]

对于书法艺术这种特殊的空间性质的掌握对于中国画家具重要的意义,书法的空间感受方式也对他们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学中国画要具备两种功夫:书法和画法。从历史上看,代表写意花鸟画标志性高度的都是对书画关系把握的非常到位的几位画家,他们将书与画的形式因素控制在一个恰当的度上,获得独特的艺术成就,如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等,莫不如此。书法讲究“势”,张怀瓘说“气势生乎流变,精魂出于锋芒。”写意画的章法布局同样注重“势”的概念。通过对画面物像、空间、虚实、疏密的处理来得到势的平衡。除此之外书法中的笔墨韵律、空间韵律、运笔的节奏变化都给予绘画者以启示。

通过历史考查,我们清理了不同时期的书法与绘画作品的笔触,不难看出无论是笔法、墨法还是章法,几乎总会先在书法上出现并逐渐成熟,之后才慢慢被绘画吸纳,进而形成绘画语言。也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绘画一直在向书法学习某种东西。对此,历朝历代画家多有记述。

综上所述可知书法和绘画虽然式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笔法、墨法、文化品质和精神品质方面是一脉相承的。二者也都通过“写”来构建章法,都具有很强的秩序性,只是绘画在写真、传神、悟道上具有更大的自由。因此,书法需要作为学习中国画基础之基础,对之进行全面学习和研究,深入体悟书法之道,为绘画提供丰富的养分。

注释:

①邱振中.书法与绘画的相关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参考文献:

[1]黄宾虹.琴书都在翠微中——黄宾虹自述[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

[2]胡抗美.中国书法章法研究[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4.

[3]邱振中.书法与绘画的相关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于光华.写意花鸟画的形式与结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陈师曾.中国绘画史[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6.

[6]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精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7]张立辰.中国画的体认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教师研习 篇7

一、“文本研习”教学存在的误区

1. 文本处理边缘化

文本研习, 顾名思义, 应该是对“文本”的研究与学习。但在一些语文课堂里, “文本研习”却常常不见了“文本”本身。师生进入课堂展开所谓的文本研习, 形式上有朗读, 有思考, 有讨论, 有对话, 但是不见了学生对文本的涵泳或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 没有了师生对文本的内容主旨和言语形式的细细品读。有教师教学《祖国山川颂》, 刚梳理了课文的结构思路, 从学生初读中归纳出赞美祖国山川抒发热爱之情的主旨, 紧接着就展示家乡图片, 将教学话题转移到谈论家乡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而且要求仿照课文的某段写导游词。一节课里学生忙得热热闹闹, 但作者黄药眠渗透在字里行间的, 对祖国壮丽山河细腻生动的描摹, 对祖国山河人文的思恋热爱之情却被时代阻隔了, 被迁移冲淡了。这种迁移其实是教材尚未吃透, 就将其中一点纲抽由绎出来作为教学设计的对象, 并在课堂教学上细心经营精雕细刻。这种做法游离了文本研习的教学主旨, 明显不符合阅读教学的认知规律。

2. 文本解读平面化

孙绍振教授曾指出解读文本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显性的、表层的感知连贯;第二层次是潜藏在显性感知过程以外的隐性的, 感受的是作者潜在“意脉”的变化、流动过程;第三层次就是文体形式的规范性和开放性, 还有文体的流派和风格。[1]我们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以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为抓手, 从事实到意脉, 再到文体逐层深入。但在课堂教学中, 许多教师往往让学生选自己最有感触的语句说一说, 或者选最有感受的地方评一评。结果学生的分析理解始终停留在已有的水平上, 整个课堂显得肤浅, 不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品析的深入, 学生品析文本能力无法得到提升。有教师教学《金岳霖先生》, 整堂课就围绕“有趣”这一文眼大谈金先生的模样、生活、教学各方面的有趣之处。初听似乎教学重点突出, 然而仔细一想, 难道汪曾祺仅仅是为记录金先生的有趣而写这篇文章的吗?一堂课下来, 学生并没有深入感受到这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的形象。

3. 教学过程零碎化

苏教版教材采用专题板块设计, 目的就在于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 提供尽可能大的教学选择空间。同时, 教学中还要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所以文本研习过程也要宏观把握, 微观咀嚼, 重视点面结合, 使教学过程成为整体感悟下的细腻语言品味过程。但是部分教师课堂上“研习”某一文本常常缺乏整体构架, 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感悟, 将文本理解处理成独立、割裂、零碎的锦片, 文本研习过程也就成为支离破碎的分析, 或一个个现成结论的灌输。某教师教学《长亭送别》, 完成教学导入后, 教师以简短语言分段提示课文的四节剧情, 要求学生齐声读出与剧情相应的曲词, 接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概括曲词体现了莺莺什么情感, 最后让学生“以鉴赏的眼光分析哪些词句最具有艺术表现力, 最传神地表达了莺莺的情感?”可想而知, 学生在经历了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后, 头脑中留存下的只有用四字短语概括出的几个给莺莺的情感贴上标签的词, 然后还有课堂上同学对文本中某些字词或语句繁杂凌乱分析的一点淡漠印象。

二、“文本研习”教学的改进策略

1. 重视文本细读

任何阅读都必须从细读文本出发。所谓文本细读, 是在从通晓词句到把握作者意图或文本“原意”的阅读过程中, 细致研究文本达到通过充分发掘文本丰富蕴涵来重新确定文本意义的过程。基于文本, 立足语言, 通过文字体会作品神韵是文本细读的基本原则。课堂经常出现的“架空分析”和“思想漫谈”式教学, 其实都忽略了“语文”离不开语言品味这一事实, 忘记了一旦离开与文本的“亲密接触”, 文本研习教学就会走向空洞。文本分析时要关注文本在语词、句式、手法等方面的不同, 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的释读入手, 对这些地方加以认真研读, 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 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 就能全力开掘出文本多侧面的人文内涵。比如《雷雨》中鲁侍萍在追溯往事诉说迫害时, 多次用了“你们”一词而非指的“你”, 分析这词与对话当时只有她与周朴园两人的语境相矛盾, 我们就能读出侍萍时隔三十年后面对周朴园时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态。通过分析具体情境中的语言, 将其原生的意义, 和上下文具体语境中的语义进行比较, 找出矛盾, 从而进入对文本内蕴更深层次的理解。

2. 深入揣摩体察

揣摩体察就是指导学生深入感悟, 咀嚼滋味, 使学生的主观感受与作品的情义达到共融, 从而内化文本书面语言, 品味作品深层的审美韵味, 在审美享受中陶冶情操。在文本研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换位思考, 从而获得对文本中思想情感的深切体验。比如韩少功的《我心归去》第二段表现客居异乡时的那种孤独冷清空虚, 教师没有必要用太多的话语进行语言分析情感引导, 只需要让学生自己静静地阅读, 用自己离家在外或到陌生场所时的经历细加体察, 学生完全可以理解作者当时的那种心态, 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热烈的乡思。这种体验共振的追求, 还可以是联通自己的阅读经验, 借助引入相关内容或相似阅读方式等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也可以引入作者经历或创作背景, 对作家的思想、所处的时代环境有所了解、认识, “知人论世”才可求其真味。比如《想北平》中最后一句中的“落泪”“真想北平”, 如果只凭文本学生最多只能以他们自身的想家经验来衡量老舍的思念, 那是一种淡淡的轻薄浮泛的乡思。但是一旦让学生了解了此文创作的背景正是北平告急, 正面临被日寇侵略的危险, 那么寄寓在文本中那种乡思的浓烈, 对和平恬静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北平前途

WENJIAOZILIAO

的忧虑的强度, 学生也就能“感同身受”了。

3. 体现整体意识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每个专题根据人文母题的内涵和有关文本的特点, 由几个板块构成, 这样安排, 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形成学习的情境, 更好地体现整体意识, 发挥文本之间的整合作用, 更好地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教学中要从教材的特点出发, 在每篇文本的教学中, 能够考虑一个板块或一个专题中几篇文本或几个板块之间的关系确定单篇教学的目标和重点。如豪放词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教版教材将其设置在“历史的回声”专题“千古江山”板块, 教学的重点自然就落在“江山”如何让人怀古, 让人怎样怀古, 怀古后有怎样的思想激荡;如果将其设置在“笔落惊风雨”专题“词别是一家”, 那么其研习重点就应该是它的词格是什么, 它是怎样体现出豪放的特色的, 豪放词在词史、诗歌史及文学史上有怎样的意义。相反的, 同属于“词别是一家”板块同为婉约词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雨霖铃·寒蝉凄切》, 教学时除关注其婉约词的共同特点外, 更要关注其个体风格, 即从取材、情感、意象、艺术手法等方面研习比较它们的独特之处。所以, 对单一文本研习的重点要联系其所在的板块、专题及同板块其他文本的特点来确定。

总之, “文本研习”教学要追求效度, 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阅读教学本质的“文本研习”范式, 以求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充满个性的课堂, 成为促使学生不断发展的课堂。

摘要:反思现实课堂教学, 作为语文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教学方式的“文本研习”, 正面临着各种尴尬。本文从透视“文本研习”教学中的误区出发, 探索“文本研习”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

关键词:文本研习,教学误区,改进策略

参考文献

教师研习 篇8

第一个问题是基本的参考书。

几乎人人都有一本《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的注解本很多, 首先应该比较一下, 哪些适合我们使用?就收罗所及, 举7个比较好的本子:

1.清代陈婉俊注本 (中华书局) 。这是《唐诗三百首》早期的注本, 也是最有名的注本之一。其典故注解比较准确, 直接引用原始文献。今天估计要中文系硕士以上水平才能直接利用她的注解, 所以它其实是一个《三百首》的高级读本。

2.清代章燮的注解本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它给《三百首》里的古体诗、乐府诗分了段, 讲律诗的起承转合, 鉴赏和分析比较平实, 和我们今天唐诗教学用的方法比较相似, 有助于初学者掌握《三百首》。

3.1931年, 有个叫袁韬壶的先生, 出了本《文白对照唐诗三百首》 (天津市古籍书店1990年出过影印本) 。这是我看到的最早的白话意译本。

4.喻守真的《唐诗三百首详析》 (中华书局) 。

5.金性尧先生的《唐诗三百首新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该书在1980年出版, 直到现在还是很流行的一个本子。

6.《唐诗三百首全译》 (沙灵娜译, 何年注释, 陈敬容校订,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目前全译本很多, 这一本的译文值得欣赏。

7.张忠纲的《唐诗三百首评注》 (齐鲁书社1998年版) , 注解非常详细。另外, 刘首顺的《唐诗三百首全译》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 译诗用整齐的韵文, 也可以参考。

上面是笔者以为比较好的注解本。其它大多数的本子, 其实就是抄来抄去, 比较缺乏新意, 注解的人往往自己也没弄明白。这样的注解本, 不读也罢。

对《唐诗三百首》, 我们会有鉴赏的需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是大家常用的参考书, 里面有很多精彩的赏析。尤其是名家的赏析, 值得反复玩味。唐诗赏析类的图书, 有多种经典, 常见的如俞陛云的《诗境浅说》、沈祖棻的《唐人七绝诗浅释》, 值得细读。古人的评点赏析, 有《唐诗汇评》一书 (浙江教育出版社) , 洋洋三厚册, 选了5127首诗, 《唐诗三百首》里几乎所有的诗, 都可以在里其中找到大量的古人点评, 足够我们采择、参考了。不过需要记住一个原则:鉴赏文章只是我们过河的桥梁, 别人的赏析再好, 也替代不了自己的感觉和分析。

我们也会有扩大阅读的需求。清人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收了1928首, 对一般的读者来说, 真是可以观止了。不过此书注解太少。当代有两种高质量的唐诗选本, 一是马茂元的《唐诗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 , 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唐诗三百首》里面的很多篇目, 这两种选本都选了。马先生的选本有很多妙解, 读他的注, 既可以解决字词典故, 更能随着他进入诗歌艺术的世界。文研所的《唐诗选》选了630多首, 序言中说, 注释方面“希望多注意解决疑难和关键的问题”, 在诗人小传中“希望除扼要叙述作家生平之外也能扼要地说明他们的创作特点”, 此书在这两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此外, 葛兆光注解的“中国古典诗歌基础文库”《唐诗卷》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后来书名改为《唐诗选》,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 是一个比较值得推荐的新选本, 诗人小传和注解都有新视角和新见解。

第二个问题是学习的途径。

古往今来, 基本方法其实很简单:多读、反复读, 一首诗读100遍不嫌多;多背, 反复背, 一首诗背100遍也不嫌多。这样, 从诗题到诗中的每一个字都不会放过。字中间的、背后的问题和味道才能出来。问题出来了, 会引发我们探索的欲望;味道出来了, 就会一层层加深我们的兴趣。不过说起来简单, 做起来难, 由于大家工作忙、压力大, 往往不能坚持。《三百首》有口袋书, 建议提包里放一本。三百首又比较简短, 三上、三余, 完全可以利用。每天背一首, 减去学生时代就会了的, 半年可以背完。剩下的一生时光, 就可以慢慢去品味了。

有些时候, 老师讲解古诗词, 希望学生字字都落实。想做到这一点, 不太现实。但是没有尽可能详尽的分析, 欣赏往往就只能停留在“好”的表面。具体好在哪里, 说不出来。朱自清先生说过:“只有能分析的人, 才能切实欣赏;欣赏是在透彻的了解里。” (《古诗十九首释》) 。这样去做了, 自然地, 我们就会走向对作品中职官、地理、典故、虚词等的探求;就会想读作者的其他作品, 以求全面的了解;就会有“知人论世”的需求, 希望读作者的传记, 读作者时代的历史。

此外给《唐诗三百首》里的诗人们按初、盛、中、晚排排年代, 就是一部唐诗的小史;读一本《唐诗史》, 把《三百首》作为印证, 唐诗的历史马上就鲜活了。在《三百首》的诗人中挑出几位自己喜欢的, 买他们的诗集回来研读, 慢慢地, 就知道以前对杜甫、李白、王维、杜牧们的认识, 其实是比较肤浅甚至是很有偏差的了。

《唐诗三百首》里面也有几首比较难读的。如杜甫的七古《寄韩谏议》、韩愈的几首七古、李商隐的《韩碑》等, 就需要多花一些时间。一般的情况是, 大家对律诗和绝句容易理解一点。而对唐人的五古和七古, 往往需要一些积累才能欣赏。

第三个问题是一个基本的教训:切忌贪多。

很多年前, 笔者向老师表示:要把杜甫的诗全部背下来。当时老师就说:先看萧涤非先生的《杜甫诗选注》吧。15年过去了, 先生言犹在耳, 我不但没有背下来全部杜诗, 连萧先生选的281首, 到现在也还是掩卷茫然。一会儿李白, 一会儿韦应物, 一会儿韩愈, 一会儿贾岛, 没有一个是下了真功夫的。所以对于很多的诗人, 能够说出来的基本上都是别人说过的话。自己觉得真有一点心得的地方, 往往还是“无法言传”。

教师研习 篇9

一、基于个人经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天火之谜》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揭开雷暴的秘密, 不惜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课文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和华丽的辞藻, 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献身的事迹对喜欢新奇、冒险故事的小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且课文叙述生动、语言准确, 很有研读价值。

基于个人经验,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了这样的教学内容:

在第一课时梳理课文的基础上, 第二课时先进入复习:围绕课题中的“天火”向学生提问, 并以“解开天火之谜的富兰克林是怎样一个人”这个问题。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条主线, 探究实验, 品味词句, 感受人物品质。最后拓展延伸, 介绍人们对富兰克林的评价, 让学生谈谈自己想对富兰克林说什么, 升华人物形象。

从以上教学内容的确定看, 教师抓住两个重要段落的关键词句进行朗读、感悟。在目标设定中, 有“复述课文”这一要求, 但只是在作业设计中布置复述, 教学过程中没有具体的环节指导学生复述课文。因此复述这个教学目标虽有设定, 但显然形同虚设。

二、基于深入研读教材的教学内容确定

初次试教之后, 在对教材进行深入研读的基础上,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提出了两点新的想法:一是复述课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可在课堂中加入训练内容;二是文章烘托手法的妙用也需要让学生加以深入体会。

二稿中, 教师意识到需要引导学生复述“风筝实验”的过程, 在教学完第四自然段以后, 加入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温这次实验。这个环节的设定旨在引导学生复述整个风筝实验的过程, 但是因为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缺乏有效的指导, 学生很茫然, 复述时显然很困难。可以说, 在二稿中, 复述的目标虽然设定好了, 也执行了, 但是学生却无法完成;另外, 虽然关注了课文中的烘托, 却没有在教学设计中得以落实。

三、基于先进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内容确定

小语会会长崔峦要求:“要由分析课文的教学, 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 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 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因此, 我们的教研团队认识到语文课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 让学生习得一种能力, 达到语言点和训练点的完美结合。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 要让学生获得的语文能力就是复述。因而, 此篇教学设计完全被颠覆, 教师从头再来, 对三稿的教学内容再次作了大调整。

复习导入板块:分成两步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先借助课后习题, 用合并段意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整体概括的基础上切入第二课时的教学, 比试教时对“天火”支离破碎的印象描述有效。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讲述了富兰克林做实验的原因, 试教中补充了富兰克林的有关材料, 引导学生去寻找推测的近义词, 并进行比较, 理解“难以置信”的意思, 想象“透过冷嘲热讽,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去感受富兰克林执着的追求, 花费的时间很长。三稿将这部分的内容做了缩减, 扣住“早就”体会严谨, 抓住“习惯”感受压力, 感悟“决定”, 品读执着, 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以便于将课堂教学重点倾斜到第四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风筝实验”是课文的重点, 教学内容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用复述来引领整个环节的设计,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复述的要点, 训练了复述的能力。与此同时, 也发现两句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烘托作用。

复述分为三种:概要性复述、描述性复述、创造性复述。概要性复述是用最简洁的语言讲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描述性复述是以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故事;创造性复述是复述过程中加以想象、加工、进行再创作。在本课教学中, 给学生介绍了前两种复述, 让学生重点学习描述性复述。在第四自然段教学的开始, 教师直切主题, 亮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如何把这个实验讲给周围的人听。接着, 依据文本语言, 帮助学生提炼、总结复述的要点。复述的训练分成三个步骤:

1.梳理层次

教师用这样的语言引导:要讲清实验过程, 必须先理清实验步骤, 请同学们读读这一段, 风筝实验一共有几个步骤 (准备风筝——冒险捕捉天电——捉住了天电, 实验成功) 。再用一句话讲清了风筝实验的过程, 这就是一种复述, 叫概要性复述。同时板书, 让学生明白复述首先要做到条理清晰。

2.关注“风筝”

富兰克林用来做实验的风筝与我们平常看到的风筝有什么不同? (栓了细铁丝, 线是麻绳, 结上丝带, 系着铜钥匙) 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风筝?结合课件, 出示4个零件, 想想分别起什么作用。

对这只风筝的具体描述,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这是一只与众不同、极其特殊的风筝。通过步步深入的引导, 学生凭借多媒体课件上的要点提示, 能够完整复述出风筝的特点。此环节, 学生对于描述性复述有了直观感知, 并初步习得复述的本领。

3.实验过程

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实验过程最重要, 让学生掌握复述的第二个要点 (重点突出) , 用“比较语段”的方法同时处理了“烘托”和“复述”两个重要任务。

出示的语段中去掉两句环境描写, 让学生了解捕捉天电的过程, 抓住“怒发冲冠、用手指靠近、啪、蓝色的火花、一阵发麻”等关键短语, 引导学生体会实验的危险。

再出示课文中的语段, 让学生比较这两段话有什么不同, 从这两句话中读出了什么。风筝的颠簸、摇晃以及雷雨交加的天气更凸显了环境的恶劣, 这种描述性的语言也更衬托出实验的危险和可怕, 感受富兰克林的献身精神, 引导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把捕捉“天火”的过程讲清楚。

这个环节最为复杂, 因而要抓住课文的语言, 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 并根据总结出的复述要点, 明白具体生动的语言是描述性复述时需要关注的。同时让学生领会环境的烘托对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应该说第三稿的教学内容简洁、高效, 充分显示了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在“用教材教”, 帮助学生习得第四自然段复述的方法后, 归纳课文三个小标题, 引导复述全文, 达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效果。

四、结语

教师研习 篇10

1 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讲授式教学, 首先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定学。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负责教, 学生只管学, 教学变成了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 对于求知的学生而言, 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 学生就无法学到知, 所以教师变成课堂的主宰者, 教学过程就变成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具体体现为教师先介绍各种财务指标, 然后侧重于财务指标的数学计算和生硬的数据分析。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 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 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是以“教材”为中心, 教路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上教师依教学进度把课本内容依序讲解给全班学生听, 忠实地执行教材, 教材上如何写, 教师就如何讲, 使教材变成禁锢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枷锁。众所周知, 每一本教材只代表教材作者的观点和看法, 尤其是作为《财务报表分析》其本身就有许多分析指标是柔性的, 公式不具有唯一性, 如果以所授“教材”为中心, 则不免有失偏颇。

最后是以“课堂”为中心, 教学场所单一。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的“教”, 是在课堂上照本宣科,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 而不是师生互动。由于教学场所的单一和局限, 导致课堂教学变成典型的“填鸭式”教学。这种在课堂上以“传递-接受”为特征的教学方式导致传统教学上普遍重知识轻思维、重记忆轻运用。在《财务报表分析》中的表现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 很难有效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不能将知识进行有效的转化, 而仅仅停留在知识和记忆层面。

2 研习性教学方法在《财务报表分析》中的应用

研习性教学方法则不同, 它讲究从传授知识转移到以研究、探索为基础的教学上来, 采用现代教学方法, 使学生从单纯的知识和文化的接受者变成探索者。研习性学习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鼓励学生以质疑的思维方式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考。显然, 研习性教学方法更适合于以应用特点见长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

首先, 研习性教学讲究以“学生”为中心。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 引导学生在理解财务报表分析基本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对某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由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的及时性、开放性及丰富性, 本课程要求学生分工协作, 自己上网搜集上市公司的背景资料、组织架构和最近五年的财务报告等资料, 然后进行会计分析、财务分析、行业分析及战略分析等。小组内同学通过自己主动搜集资料、对资料整理分析后最终提交财务分析报告, 完成小组作业。这样一来,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调动。

其次, 研习性教学以“空中课堂”为媒介, 打破了传统“课堂”时间的界限。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中, 我们以我院自主研发的“空中课堂”为媒介, 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间限制, 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学。教师通过“空中课堂”给学生提供传统课堂外的指导, 包括推荐至少10本以上的校内图书馆的馆藏书籍和诸多专业网站。学生通过大量有针对性的课外阅读, 对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企业盈利模式和经营策略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 对评估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关键环节有了更多思路。

最后, 以“空中课堂”为媒介, 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空间界限。通过“空中课堂”, 还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空间限制, 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后教学和网络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实战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采用小组作业法。具体做法是:按班级人数进行分组, 每一组为5人左右, 每一组选择不同行业的某个上市公司作为分析对象, 然后要求学生自己上网搜集该上市公司最近5年的财务报告和相关资料, 根据所学的课程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 对该公司的财务活动进行分析研究, 探索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由于最后要求提交小组的财务分析报告, 因此学生就会通过课堂讨论和透过“空中课堂”进行课下网络交流, 把握相关行业的发展态势和公司经营战略。最后, 要求各学习小组将自己的小组作业以幻灯片的形式讲解给大家, 由老师和其他学生提出质疑和做出点评并总结。

3 研习性教学方法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的教学效果

通过研习性教学方法的应用,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结束后, 学生能够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整体质量进行系统化分析, 能够站在较高的角度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有益的建议, 真正参与到企业管理工作中来。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学生以下能力的锻炼和获取。

第一, 搜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研习性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会要求每组学生追踪和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某一个上市公司, 要求他们获取和搜集该上市公司的背景资料、最近连续五年的报表资料及附注, 公司最近的变化和股票变化及趋势。这就促使学生必须去图书馆借阅资料、尤其是要学会借助网络等各媒介获取其所需要的资料。阅读量一旦增加, 学生的知识面自然而然拓宽, 由此就训练了学生在网络等媒介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同时提高了其阅读的兴趣和动力。也将学生视角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传统的书本学习拓展到网络学习。

第二, 辨别信息、去伪存真的能力。由于网络中获取的信息非常纷繁杂乱, 所以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够在众多信息中辨别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必须学会对信息去伪存真和做出选择的能力, 以及透过数字看清本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最终提高学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 团队协作、职业判断能力、提出建议和分析报告书写能力。为了完成小组作业, 每个团队的成员都要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该个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分析, 这就要求团队成员必须协调一致, 共同为同一目标做出努力和贡献, 无形中锻炼了学生与他人的团队协作能力。每个小组最后都要提交一份财务分析报告, 在报告中必须站在企业管理的角度应用职业判断提出可行的建议, 并对建议做可行性阐述。通过如此的训练, 学生提出建议的严谨性和财务报告的书写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也为学生从“核算型”会计人员走向“管理型”会计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充分体现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邵争艳.《财务报表分析》课程3R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J].财会月刊, 2011 (4) .

[2]任慧, 蔡艳艳.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学教学方法探讨[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8) .

把玩“小商标” 研习“百分数” 篇11

[关键词]小商标 百分数 把玩 揣摩 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5-048

“百分数”是小学数学高年级段的教学内容,而“百分数”广泛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要学好“百分数”,我觉得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小商标”,让学生在把玩各种小小的“商标”中研习“百分数”。

一、把玩商标中感知百分数

生活中不乏百分数的鲜活素材,学生多多少少和百分数有过接触,如牛奶瓶、矿泉水瓶、食品包装袋等上面的商标,但是那些接触都是无意识的、零散的,而课堂上就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小商标组织学生开展百分数的探究学习活动。

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牛奶盒、矿泉水瓶、小食品包装袋、牙膏壳、酒瓶、服装等物品上的商标,上课时让学生分组展示搜集到的商标,比一比哪个小组搜集的商标多。展示完毕后,我说:“同学们课前的任务完成得很好,各组都搜集到许多商标,现在你们猜猜老师让你们搜集这么多商标干什么?”一个机灵的学生说:“我猜肯定和数学学习有关!”我接着说道:“说得没错,请从商标上仔细找找,看看这些小商标到底和数学有啥关系,从商标上究竟能够学到什么数学知识。”不一会,就有学生汇报:“商标上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商标上有物品质量或容量。” “商标上有许多数字。”我紧接着说:“请大家细细观赏商标上的数字,都有哪些数字呢?”“有整数。”学生说道,“还有一些百分数。”我追问:“你们说这些是百分数,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有的说从书上看到的,有的说从电视上看到的……

学生通过课前的收集商标,课堂上的观赏、把玩商标,从纷繁复杂的众多信息中筛选提炼出有关百分数的信息,初步感知抽象的百分数,形成一定的数感。

二、揣摩商标中理解百分数

数感的形成有助于对生活中数的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初步感知了百分数的表象之后,继而对于百分数产生了一系列的好奇和疑惑,我趁机组织学生进一步观察、品玩商标,让学生从商标中提炼信息,揣摩百分数的意义。

我首先提出:“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百分数,对于百分数,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马上提出了很多问题:“这种形式的数我们叫它百分数,为什么叫它百分数?” “百分数到底表示什么意思?” “百分数什么时候用,有何作用?”“百分数和分数是一回事吗?”学生的参与意识十分强烈。我接着让各小组选择一个商标,从商标中找到百分数,画出含有百分数的一句话,然后摘录下来,围绕这一句话进行分析。很快他们就有了自己的发现:“我们从牛奶瓶的商标中发现牛乳含量大于80%,因为一瓶牛奶中除了含有牛乳之外还含有其他的成分,这里的80%表示这一瓶牛奶中牛乳的含量是整瓶牛奶的百分之八十。” “我们组观察的是酒瓶商标,商标上写着酒精度52%,我们认为,应该表示酒瓶里的酒精容量占了这瓶酒的百分之五十二。”我及时总结:“你们说得不错,这里的52%是这瓶酒的度数,表示这瓶酒中含酒精的体积百分比,52度的酒,表示每100毫升的酒当中,含有酒精52毫升。”学生就在观察、揣摩、交流中认识和理解了百分数,在具体的事例中品悟出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新课程不只注重结果,更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利用小商标做出大文章,让学生在观赏、揣摩商标的过程中思考、感悟,从而自主品悟、总结出百分数的意义。

三、设计商标中应用百分数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价值体现。在组织学习研究了现有的商标之后,我决定让学生自行设计商标,让他们经历商标的设计过程,在此过程中应用所学,巩固深化对百分数的理解。

设计要求刚提出,各小组就纷纷展开讨论,你一言我一语,出谋划策,有的学生说设计冰红茶的商标,有的学生说设计一瓶白酒的商标,各组经过充分讨论设计完毕后进行汇报交流:有的组干脆就简单地设计了一瓶红糖水的商标,取名为“甜蜜度20%”;有的小组模仿酸奶瓶上的商标,设计了一瓶饮料的营养成分表:“蛋白质2%,脂肪3%,碳水化合物4%,钠1%,能量3%。”有的小组设计了一种新品种饮料商标,品名叫“奇味果汁”,配料表中写着“西瓜汁30%,油桃汁10%,苹果汁20%,草莓汁10%,椰子汁20%,纯净水10%。”每个小组各有特色,都能较好地应用百分数设计出物品的商标,并能说清楚百分数所表示的含义。愉快的设计活动让学生深刻体验了百分数的内涵,发展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张扬了学生的丰富个性。

生活天地就是数学的舞台,学生畅快地在把玩小商标的过程中感知百分数,在揣摩思辨中领悟理解百分数的内涵,在设计商标中应用百分数,让小商标发挥了大价值。

教师研习 篇12

一、密切与中小学联系, 是师范教育的必由之路

重视教育实践是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突出特点。近年来, 一些国家改革了过去那种单一的集中式实习形式, 采取连续性、阶段式教育实习的方式, 使实习时间贯彻在大学各个学习阶段, 延长实习时间, 扩大学习内容, 从各个方面训练学生的实际教育工作能力。如美国师资培训课程中有大约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用于教学实践。德国不仅在大学阶段安排了实践, 而且规定了两年见习时间。法国则将教育实习系统化和制度化, 安排了三类教学实习:即熟悉性实习, 陪同实践实习, 责任实习。英国的教学实践则是师资培养课程的重头戏, 他们特别重视中小学的参与, 通常采用与本地区中小学合作办学的方式, 从而使师资培养密切结合中小学教学实际。欧美发达国家教师教育发展方向, 就是密切与中小学一线的联系, 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一起联合培养师范生。

纵观我国传统的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 不难发现: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是制约国内高等教育质量的瓶颈。提高师范院校教育质量必须首先在强化实践环节上取得突破, 目前国内大学教育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学习和系统理论讲授,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创新意识薄弱。对师范教育而言, 要实现教师教育专业化, 形成师范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改革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首当其冲。著名课程专家钟启泉建议, 师范教育改革要改变脱离实践、教与学方法单一的倾向, 教师教育课程应重视个人经验, 强化实践意识, 关注现实问题, 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紧密结合;引导未来教师积极参与和研究教育实践, 立足真实的教育情境, 主动建构教育知识, 发展实践能力;帮助教师通过合作与反思解决实践问题, 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

我们认为, 除了课程体系、设置的调整外, 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还在于必须大力更新教师培养的教与学的方法。长期延续的重知识体系、重传授和记忆与纸质考评为主的学习方式, 应当转向更多采用问题为本的学习, 转向参与式、研究性学习, 更多地进行真实情景学习。如果我们仍然以灌输与记忆学习、应试性学习为主, 缺乏问题意识, 缺乏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不善于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那么, 在实施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中小学校, 他们将无法胜任工作。为此, 师范院校需要在质和量两方面强化教师教育专业特色, 改革传统的教育实习, 实施以全面承担教师岗位职责为本质特征的教育实习, 大幅度延长教育实践时间, 增加教育实践的时间和强度, 以培养师范生作为一个“完整教师”的责任心和执教能力, 显得尤为重要。

二、发挥师范生主观能动性, 使实习支教与教育见习、研习共同发挥作用

为了获得更多的实习机会, 同时帮助农村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 众多师范院校将实习放在了农村, 命名为实习支教。农村地区实习支教, 一方面的确使得师范生获得了较多的教学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部分教师短缺的问题。但是,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农村地区教学质量相对较弱, 缺少优秀教师的帮助和指导, 实习有可能沦为一种简单机械的重复性劳动。再有, 师范院校的大学生虽然有较高的学历水平, 但是缺少实践经验, 如果再无心于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 则有可能使得本已薄弱的农村教育雪上加霜。师范院校应根据农村地区的这一实际情况, 研究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对实习支教生的岗前培养工作, 精选内容, 优化方案, 提高实效, 使其实习支教前基本具备合格教师的标准, 做到有备而来, 避免带病上岗, 使实习支教大学生到基层后能很快站稳讲台, 独当一面。一方面减轻基层学校教师的负担, 另一方面保障实习教学质量, 特别是顶岗实习教学质量。

实习支教与教育见习、研习研究就是从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出发,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也就是在现有第七或第八学期一学期农村实习支教工作基础上, 在第三学期设置一周的教育见习, 第五学期设置两周的教育研习。充分利用首府省会城市或者大城市这一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 丰富见识, 开阔视野, 增长才干。同时, 明确教育见习、教育研习的目的、内容、方法及考核评价标准, 规范和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能力, 与一个学期的实习支教配套实施, 切实提高其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及专业能力。

实习支教与教育见习、研习研究以“实践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自我教育”理论为切入点, 遵循“认识—体验—理解—实践”教师专业发展规律, 强化实践环节, 方案在保障一学期的农村实习支教的同时, 研究增设专业学习之初的教育见习、学习之中的教育研习。教育见习一般放在第三学期, 时间为一周, 主要以观察、了解、认识为主, 主要扮演观察者的角色。教育研习一般放在第五学期, 时间为两周为宜, 主要以体验、理解为主, 主要扮演研究者的角色。教育实习一般放在第七或第八学期, 时间一般为一学期左右, 主要通过实际演练和操作等方式, 尝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主要扮演实践者的角色。

罗杰斯认为, 人类有机体有一种自我主动学习的天然倾向。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 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 发展既是个人的需要又是社会的需要。而自由、自觉、自主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关于人的主体性发展研究表明:人所具有的主体的“势”或“潜能”, 具有内化和外化双向互动的功能。外化即人有做事、创造或活动的需求, 不断地将自己的主体性外化为一定形式的文化, 以确证自己的主体地位, 提高自己的主体地位。另外, 人又将所创造的文化内化为人的身心结构, 提高人的主体地位和发展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就是在文化的内化和外化的统一过程中发展的结果, 也就是说缺乏主体的活动, 就没有主体的发展。

三、规范教育见习教育研习的性质、目标与内容

建立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明确其各自的性质和定位, 发挥教育见习、研习、实习支教的各自作用, 是师范院校实践教学的核心。一周左右的教育见习, 主要以观察、了解、认识班级、学校基本活动为主, 把握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基本程序、基本方法。教育研习主要通过尝试、访谈、跟踪等方式, 对小学教育中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论证。两周的教育研习主要通过体验、尝试、访谈、调研等方式, 在见习的基础上, 对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论证。对相关问题有更多的理性思考和认识, 具备基本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一学期的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将以获得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各科专业知识、技能作用于实际中小学教育和教学工作, 以形成和完善知识结构, 培养和锻炼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 提高职业素养的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由于农村教师相对短缺, 一学期的实习支教可以使得大学生放开手脚, 大胆实践, 在实践操作中完善和提高。

在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过程中, 不仅注意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更应该关注三者之间的区别。使见习、研习、实习内容明确、目标具体、方法多样、途径畅通、计划落实, 有章可循, 有据可查, 要求明确, 评价科学, 标准一致, 全员参与, 全程可控。切实将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 形成教育教学能力, 通过评价考核, 使职业能力的学习科学化、规范化。发挥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的各自作用, 缩短与小学教师工作岗位的距离, 尽快适应中小学实际教学工作需要。

“参与是个体卷入群体活动的一种状态, 既包括个体行为作为一种有形的实体, 在群体活动中是否在场, 又包括是否与其他成员进行互动等外显行为, 还包括个体在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卷入和影响群体活动的状态和程度”。[1]个体的参与主要表现在个体成为群体活动中的一员, 对群体活动施加影响并受其影响。“参与式”强调的是体验, 它通过双向及多向互动、交流的方式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在活动中掌握一定的知识, 发展一定的技能, 并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传统的教师讲授式相比, 它的优势首先表现在能够形成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 从而培训学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 它可以将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通过交流充分展现出来, 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在反思、构建中形成新的知识、新的能力。

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习者传递知识, 而是学习者根据外在信息, 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 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必不可少, 学习者不是简单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和刺激接受者, 他要对外部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而且, 知识或意义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 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 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所以学习不单是信息的量的积累、输入、存储和提取, 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 这个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教育学是由什么组成的……我们可以区分出教育情境、教育关系和教育行动。教育情境是那些构成教育行动的场所, 是使成人和儿童间体验成为可能的环境和条件。而教育情境又是成人与孩子间特殊情感的教育关系构成, 在这样的情境中, 成人和孩子都为情境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教育的行动是教育者和孩子之间的体验。成人和孩子积极主动地带有意向性地投入到这种体验中。通过这种体验, 一种特殊的影响力从成人注入孩子身上”。[2]教师和学生既是情境的创造者, 又是情境的主要构成要素, 他们与有意义的文字符号、有影响力的人际氛围、有感染力的物质环境等要素共同构成教育情境。

四、教育见习、研习研究理论依据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 由封闭走向开放, 由专家研制走向学生开发生成, 由学科内容走向学习经验的时候,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 而是一种“体验课程”。因此, 教师不再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 学生特别是大学生不再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因为教学过程与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 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 课程成为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教会学习, 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这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特点和趋势。

有人将实践者的知识分成技术性和实践性知识。前者可以命题形式存在, 可为人习得应用;后者包含知性、概念、价值观、态度等, 只存在于使用过程中, 只能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舒尔曼则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判断, 即教育机智。这种判断需要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情境中, 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 通过领悟和内省获得。所有这些研究都支持实地经历和经验学习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 正是向教育智慧攀登的第一阶梯。”[3]同事间的讨论和交流是教学信息和产生灵感的巨大源泉, 互动参与式没有固定的形式, 可以根据需要和条件即兴创造, 如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间的提问、质疑、讨论、答辩等。它要求参与者不仅在行动上有外现的行为体现, 而且强调在认知的情感态度中有内在的融入。它遵循“平等参与, 共同合作”、“尊重多元, 形式多样”、“利用已有, 主动构建”、“重视过程, 促成转变”的原则。以此实现信息的交汇, 思维的碰撞, 情感的共鸣, 智慧的共振。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 而且都要经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 这是人跟动物的最根本区别。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师范生, 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较强的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而且具有不同程度的教育教学理论, 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他们跟中小学生相比, 已经成熟, 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作为专业人员, 其发展内涵是多层面、多领域的, 既包括知识的积累、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 又包括态度的转变, 我们在强调教师为社会发展承担义务的同时, 也要努力满足教师个性发展、自我完善的价值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郑金洲.走向“校本”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1 (6)

[3]陈永明.主要国家教师进修的比较及启示[J].外国教育资料, 1998 (6)

上一篇:戏曲表演的亮相下一篇:海尔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