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卫生学校(精选12篇)
昆明市卫生学校 篇1
随着国家教育制度改革及近年来高校的连续扩招, 各类大中专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日趋激烈, 各用人单位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等方式择优录用人员。中等职业卫生学校以培养初、中级医疗卫生专业人才为目标, 在目前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人数激增, 城市大中型医院医务人员相对饱和的背景下,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毕业生在本已严峻的医药卫生就业市场中更加处于弱势地位。昆明市卫生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本文通过调查该校2005~2008年4个常设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及2007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分析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探讨学校及教育工作者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1.1 就业率调查对象
选取昆明市卫生学校2005~2008年护理、助产、药剂、医学检验4个常设专业的毕业生为调查对象, 共36个班, 1 848人, 其中女生1 702人, 占92.1%;男生146人, 占7.9% (助产专业未招收男生) 。各年、各专业具体毕业人数见表1。
1.2 就业率调查方法
采用毕业前问卷调查及毕业后电话随访的方法, 以至毕业当年9月止学校毕业生与就业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者的人数计算就业率。
1.3 就业去向调查对象
抽取2007年4个专业10个班截止2007年9月份已签订劳动合同的毕业生为调查对象, 包括护理专业5个班, 药剂专业3个班, 医学检验专业1个班, 助产专业1个班, 共计452人。1.4就业去向调查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及电话随访方式调查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将就业去向大致分为:公立大中型医院 (地级市二级乙等以上医院) ;民营及中小医院;诊所、卫生保健院;药房、医药企业;其他工作单位。统计2007年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类别, 并计算该类别就业人数占该专业就业总人数的百分比。
2 结果
2.1 就业率
截止毕业当年9月, 2005~2008年4个专业分别实现就业373人、390人、452人和496人, 4年共计1 711人, 各年各专业就业率 (包括各年各专业具体毕业及就业人数) 详见表1。
2.2 就业去向
选取护理、药剂、医学检验、助产4个专业2007年的毕业生进行就业去向调查, 毕业生总计10个班, 共492人, 其中男生31人, 女生461人。截止2007年9月份共实现就业452人。分类统计各专业就业人数的就业去向并计算不同就业去向就业人数所占该专业就业总人数的百分比, 结果见表2。
3 结果分析
3.1 就业率结果统计分析
不同年份间比较, 所统计样本近4年毕业生的就业率稳定, 所统计年份总体就业率均达90%以上, 各年份之间总体就业率无显著性差异 (χ2=4.804 8, P>0.05) 。
各专业间比较, 护理、医学检验专业就业率略高于药剂、助产专业。4个专业中, 助产专业就业率低于其他专业, 其就业率与总体就业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91.865 2, P<0.05) 。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大中专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毕业生因当前社会对卫生护理人员需求较大, 劳动力成本较低, 毕业生心理预期普遍不高等因素, 反而呈现出较高的一次性就业率 (总体>90%) 。如助产等少数专业因就业面相对较窄, 社会岗位需求有限, 其就业率相对低于护理、医学检验等其他专业。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 中职学生的就业岗位稳定性差, 劳动报酬较低, 个人可持续性发展的职业规划较差也是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毕业生职业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
3.2 就业方向调查数据分析
以2007年毕业生为调查对象, 各专业不同就业去向者所占比例见表2。
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是面向各级各类医院临床科室及诊所[1], 该专业在公立大中型医院的就业人数所占比例最大, 占39.7%, 但用人单位的签约形式多以非编制内人员为主;其次, 为在民营及中小医院就业的人数, 所占比例为24.5%, 在各类诊所、卫生保健院就业人数占19.7%, 后两类就业岗位将成为今后几年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趋向。
药剂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各级各类医院药剂科、医药企业, 其中各大中医院药剂科接收毕业生人数有限 (占该专业就业总数的12.0%) ;毕业生就业以设置有销售岗位的药房和医药企业所占比例最大, 为41.3%。
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各级医疗、科研机构实验室。由于公立大中型医院检验科职位饱和或岗位学历要求较高, 就业岗位有限, 就业人数占该专业就业总数的17.5%;民营及中小医院吸收中职毕业生较多, 达该专业就业人数的1/3以上, 占37.5%。
助产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各级医院妇产科及妇幼保健机构。民营及中小医院 (含妇幼保健院) 吸收该专业毕业生半数以上, 占54.6%;当年助产专业无毕业生在药房和医药企业就业。
4 存在问题的原因和对策研究
4.1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目前医疗卫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表现为总体有效需求不足, 同时局部地区和乡镇农村医务人员却严重缺乏[2];城市医疗卫生单位在用人上倾向于高学历者, 使部分本可以由中职毕业生承担的工作改由大专及以上学历者担任。
在医疗领域, 各高等医学院校的大学毕业生, 其专业知识相对较为扎实且学历较高, 成为用人单位的主要考虑对象, 使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 较难进入正规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 且成为国有卫生单位编制内人员的更加稀少。另外, 部分中职毕业生的自身素质不高, 人文科学知识相对不足, 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不强, 亦给其就业造成了较大难度。
4.2 对策建议
(1) 调整专业设置, 重视对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和实用技能的培养。针对近年来医学类大中专毕业生总体就业不理想的情况, 中职学校可适当调整专业设置, 例如停办临床医学、中医等在执业资格考试中受限的医学类专业, 增设例如影像技术、涉外护理等近年来就业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 使毕业生的专业结构与卫生人才的市场需求相适应。
另外, 一般中职毕业生的年龄在18岁左右, 可塑性均比较强, 针对此学校可以安排选修课, 在人际交往、组织管理、语言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提升其素质, 再辅以必要的人文社会知识教育, 对其加强人际交往和沟通技能的训练, 提高其综合素质。
同时, 学校要高度重视对中职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3], 在其实习前可以按照工作岗位需要对其进行技能强化培训, 实习结束后进行过关考核, 并鼓励中职学生参加各类执业技术资格考试, 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 普通话水平考试等技能测试。还可开办有关的职业礼仪、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课程, 让中职学生了解到在求职中所需要面对的现实情况, 提高其在求职就业时的实用技能。
(2) 改革课程体系。目前中等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既包括专业理论学科又包括相应的文化基础理论学科, 特别是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存在课程科目多、课时压缩受限、课程内容繁多的现状。在教学中怎样既能帮助中职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理论框架, 使他们今后有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又能提高其操作能力, 保证中职学生具备走上工作岗位的劳动技能, 这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 一方面需要学校选用内容正确严谨、紧跟学科发展、逻辑条理清楚、注重操作实用性的优质教材, 另一方面, 科学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分配也至关重要, 理论课及实验课的课时比例要达到1:1。2007年, 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完成了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大纲 (简称新大纲) 。新大纲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 一定程度地减少了文化基础理论学科的教学时间, 突出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新大纲的实施和相应教材的使用对中等职业卫生教育改革进行了新的探索, 能否改善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关键在于各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贯彻落实。
(3) 加强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是职业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首先, 学校指导学生就业, 应安排专门的课程, 及时向毕业生宣传国家有关就业的政策规定, 分析就业形势, 邀请卫生部门有关专家及职业能力测评专家介绍当地卫生人才的分布和需求情况等, 帮助毕业生准确就业定位。
其次, 学校可开设就业指导课, 讲述在求职择业时的程序和简历书写及面试技巧等, 定期开展毕业生就业咨询服务, 指导他们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方法, 既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自信心的培养, 又要使其能做到正确评价自我、适时调整就业心态和择业目标。例如指导学生拓展就业领域, 不拘泥于完全的专业对口。那些与医学专业相近或相邻的新兴行业, 类似康复保健、美容、医药及保健品营销、家庭护理、计划生育、临终关怀、养老院等都是可以考虑的就业选择。
最后, 学校可以加强与已就业毕业生的沟通联系, 组织在岗工作的毕业生对即将毕业的学生介绍经验, 结合实际案例现身说法, 让就业者与求职者之间产生互动, 面对面进行教育。
(4) 通过实习带动就业。众所周知, 医学类专业是对实习单位依赖性非常强的一类专业, 好的实习医院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病例和必要的实践机会。学校实习就业部门可以通过增加实习单位, 不断开拓就业市场, 建立用人单位网络, 广泛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联系, 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近年来城镇规划建设快速发展, 许多新成立的民营医疗机构都有较大的人才缺口, 不少知名医院也在不断扩大自身规模或新建分院等。这些变化都给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毕业生带来了就业机遇。学校应积极开展市场调研, 考虑选择优质可靠的新兴医疗机构, 积极联系扩增实习单位。以昆明市卫生学校为例, 由2004年的29家实习单位发展到2008年的53家, 部分表现良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就被实习单位直接签约预先录用, 2007年和2008年实习单位留用实习生就业分别为150人、161人, 均占该年就业人数的30%以上, 这为优秀毕业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就业途径。
从昆明市卫生学校近4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可以看出,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 但以编制外人员身份就业者为主, 就业质量及专业对口率尚待提高。从各专业毕业生就业对比情况看, 护理及医学检验、药剂专业就业率较高, 助产专业较低, 这与该专业就业面相对狭窄有关。今后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将发生变化, 城市生源重点补充社区, 农村生源重点补充乡镇, 整个就业重心将下移[5]。同时中小城市以及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人才需求。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毕业生要想在理想的工作岗位就业, 需要个人、学校、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如何改善中职学生的就业境遇, 帮助他们做好合理的职业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解决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也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金安娜, 王宁, 吴旭东, 等.护理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趋势比较研究与对策[J].现代护理, 2005, 22:7~9.
[2]徐晓林, 李秋平.中等中医药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调查与改进措施[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17) :124~126.
[3]戚林.卫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应对措施[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9) :28~29.
[4]李进进.提高就业率的有效措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6:46~47.
[5]吴卫琴, 程俭平, 李玉洁.提高当今中专护生就业率的实践与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 2003, 21 (2) :109~110.
昆明市卫生学校 篇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本市爱国卫生工作,增强公民卫生意识,提高全社会卫生水平和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爱国卫生工作是指以强化社会卫生意识,消除危害健康因素,改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保障人民健康为目的,由政府组织、全社会参与的社会卫生活动。
参加爱国卫生活动是每个单位和个人应尽的义务。
第三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应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 爱国卫生工作实行政府组织、部门协调、地方负责、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的方针。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爱国卫生工作纳入本行政区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领导,使城乡卫生水平的提高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第六条 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以下简称爱卫会)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统一组织,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爱国卫生工作。
市、县(市)区爱卫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爱卫办)依照本条例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爱国卫生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爱卫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爱国卫生工作。
第七条 爱卫会各成员单位,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完成所承担的爱国卫生工作任务。
第八条 各单位应当根据实际,设立爱国卫生组织或配备专(兼)职人员,在所在地爱卫会的领导下,开展本单位的爱国卫生工作。
3第二章 管 理
第九条 本市爱国卫生工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以县(市)区为主的目标管理责任制。
第十条 本市实行以下爱国卫生制度:
(一)周末卫生日制度;
(二)每年四月爱国卫生月制度;
(三)卫生区包干责任制度;
(四)在规定的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制度;
(五)全民爱国卫生义务劳动制度。
第十一条 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爱卫会的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爱国卫生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二)统一规划、统筹协调各单位开展讲卫生,消除鼠、蝇、蚊、蟑螂(以下简称“四害”),防疾病活动;
(三)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增强全民卫生意识;
(四)开展群众性卫生监督,检查和进行卫生效果评价,改善城乡生产、生活环境的卫生质量。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第十二条 市、县(市)区爱卫办的职责:
(一)执行爱卫会的决议、决定,落实爱国卫生工作的各项制度;
(二)督促本行政区域内各单位和个人落实其承担的爱国卫生工作任务;
(三)开展爱国卫生监督、检查和效果评价;
(四)组织开展除“四害”防疾病活动;
(五)总结、推广爱国卫生工作经验;
(六)组织开展爱国卫生工作技术指导和专业人员培训工作;
(七)协调、指导农村改水改厕和垃圾处理工作,改善环境卫生;
(八)完成爱卫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十三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省、市规定的卫生标准,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各项爱国卫生工作管理制度,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卫生乡(镇)、卫生社区等活动。
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把改善农村饮用水条件、改建卫生厕所、收集处理垃圾、改善环境卫生、除害防病等工作列入工作目标管理。
第十四条 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省、市规定的卫生标准,搞好室内外卫生和规定范围的环境卫生。
第十五条 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村)民委员会应当组织辖区内的单位和个人开展除“四害”活动,控制、消除“四害”孳生场所。
单位和个人应当参加除“四害”活动。各单位按要求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使“四害”密度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之内。
第十六条 单位和个人除“四害”时,确保人、畜安全,不得使用不符合国家除“四害”标准中规定的药剂。
第十七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成立各类以盈利为目的的除“四害”服务专业机构,应当经所在地县(市)区爱卫办审核批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后,方可开展除“四害”业务。
第十八条 宣传、教育、文化、新闻、卫生、科协等部门应当开展卫生与健康知识宣传,增设宣传卫生与健康的公益性广告。
学校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者讲座,幼儿园应当对幼儿进行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
单位应当组织所属人员参加健康教育活动,进行行业健康教育,宣传科学卫生保健知识。
第十九条 加强吸烟危害健康的宣传教育,在规定的公共场所内禁止吸烟。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应当有明显的禁烟标志。城市建成区无烟草广告。
在公共场所内禁止吸烟的管理规定由昆明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4第三章 监 督
第二十条 爱国卫生工作实行专业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卫生监督制度。
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爱卫会通过组织监督检查,督促本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开展爱国卫生工作,促进整体卫生水平的提高。
爱卫会各成员单位应当依法对本地区、本系统和本单位所承担的爱国卫生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 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爱卫会根据需要,可以聘请爱国卫生监督员,负责具体实施爱国卫生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爱国卫生监督员在实施爱国卫生指导监督工作时,应当主动出示证件。被监督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主动提供有关资料,并接受指导、监督。
第二十二条 对于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一切单位和个人有权制止或向有关机关举报。
5第四章 奖 惩
第二十三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或爱卫会对在爱国卫生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已获得爱国卫生荣誉称号的单位和个人,因卫生质量明显下降,不符合爱国卫生荣誉称号的,由授予称号的机关取消其荣誉称号。
第二十四条 爱国卫生未达标的单位不得被评为文明单位。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市)区爱卫办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给予行政处罚:
(一)违反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对单位处以700元以上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第十六条规定的,对单位处以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个人处以200元以上600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第十七条规定的,处以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并没收非法所得及消杀药械。
第二十六条 实施行政处罚必须出具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罚没收入一律上缴同级财政。
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者提请行政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八条 对妨碍爱国卫生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扰乱工作秩序,侮辱、诽谤、殴打、伤害爱国卫生执法人员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爱国卫生执法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条例具体运用问题,由昆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解释。
昆明市:先农村,后城市 篇3
一、以标准化建设为载体,积极调整农村中小学区域布局
1.基本背景
昆明市于2000年实现“两基”,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结合中小学危房改造,“十五”期间即开始启动实施农村中小学调整布局和收缩校点。截至2006年底,共排除中小学校舍危房35.5万平方米,撤并和收缩校点537个,建成458所寄宿制学校,新增多媒体、信息教育网络教室177个,新增教学光盘播放点855个、卫星教学收视点1 693个,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仍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
一是农村中小学所占比例大,校点分散,校均规模小。2006年底,全市共有中小学2 294所,在校学生75万人。其中,农村中小学1 941所,占全市中小学校总数的85%;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43万人,占全市中小学生数的60%。全市农村小学校均办学规模仅有5个教学班,校均在校学生数175人,办学规模小于6个班的小学还有906所,在校学生不足80人的小学还有163所,规模最小的一师一校点在校学生仅有4名(寻甸县塘子镇石板河村苗族小学)。农村初中校均办学规模仅有16.2个教学班,校均在校学生数858人,办学规模小于18个班的初中还有75所,占农村初中总数的62%。
二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达标率低。多数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达不到国家标准,教学及其辅助用房、设施、设备不配套。全市中小学校园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面积和设备配备3项指标同时达到国家标准的学校只有94所,仅占全市农村中小学的5%。
三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师数量不足。由于校点分散、规模小,全市农村教师缺编3 132人,尚有代课教师1 300人。学科教师专业不配套,专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音、体、美教师多为兼职,英语、科技和信息技术等课基本没有专任教师,教学手段滞后,严重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是农村中小学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县级财政自给能力差,资金主要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再加上历史上“普六”、“普九”标准低、且欠债大,导致中小学建设滞后。
针对上述问题,昆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于2007年5月14日市政府第44次常务会做出重大决策,在“十一五”期间,投资40亿元(不含土地征用费和“三通一平”)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科学合理地调整农村中小学区域布局,努力提高规模办学效益。
2.主要经验
一是科学规划。实施农村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要合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统筹规划,需增则增,宜并则并,适当集中,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妥善处理闲置资产,提高教育投资效益。从实际出发,坚持方便入学与规模办学相统一,突出重点,分批实施,建一校成一校,使新建校舍做到安全、实用、经济、美观。
二是统筹协调。把“注重质量与效益”和“牢固、实用、够用、安全、方便学生”的原则相统一,以农村初中、乡(镇)所在地中心小学和城郊接合部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建设为重点,突出规模效益和中心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保持农村中小学校布点相对稳定;以改扩建为主,充分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把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和农村初中建设相结合,积极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
三是加强领导。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各职能部门参与的昆明市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各县(市、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教育、财政、计划、建设、国土等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积极配合,确保农村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工作顺利进行。搞好宣传发动,做通群众思想工作。通过广播、板报、传单等形式宣传布局调整的意义。多渠道筹集资金,落实中小学布局调整所需经费,保证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顺利实施。
四是分步实施。从2007年至2011年,分期分批完成撤并和收缩761个校点的区域布局调整工作,建设325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其中新(迁)建93所,改扩建232所。2007年完成撤并和收缩43个校点,新建、改扩建项目学校20所;2008年完成撤并和收缩276个校点,新建、改扩建项目学校99所;2009年计划撤并和收缩236个校点,新建、改扩建项目学校106所,现已开工104所;2010年计划撤并和收缩206个校点,新建、改扩建项目学校100所。
3.效益分析
一是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实施农村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建设,避免了过去“年年建设,年年排危”的建设模式。同时,通过前后相关联,促进了学前教育的发展,推动了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提高了学校规模和办学效益。
二是校点布局全面优化。从“十五”到“十一五”,昆明市实施农村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建设,将完成撤并和收缩1 298个校点。全市农村小学校均办学规模将由5个班增加到11.4个,校均在校生人数将由175人增加到503人;农村初中(含九年制学校)校均办学规模将由16.2个班增加到37.7个,校均在校生人数将由858人增加到1 860人。
二是教育投资效益提高。迁建后闲置的中学教育资源用于新办小学,达到“建一成二”的投资效果,节约了小学的建设投资;利用剩余或闲置的现有小学资源开办学前幼儿教育,扩大了学前幼儿教育建设;置换撤并收缩校点后的闲置教育资源,补充了新的教育投资;结合标准化建设,排除农村中小学现存D级危房6万平方米,节约了排危专项资金。
三是师资结构有效调整。实施农村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建设,促进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有效调整,以及专业合理配套,中小学师生比基本达到国家标准。
二、以城乡区域一体化为抓手,努力优化城市中小学资源配置
1.基本背景
五华、盘龙、官渡、西山4区和呈贡县、安宁市,是全市乃至全省经济最发达、人口最集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区域,呈现出经济融合加快、城乡要素流动加快的发展趋势,完全有条件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走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为此,2008年昆明市出台了《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滇池流域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昆通〔2008〕10号),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推进上述区域教育事业一体化发展。
2.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状况、人口分布和变化规律,四区一县一市和三个国家级开发(度假)区在对2003年以来的22所主城薄弱学校进行改造、新建13所配套学校的基础上,从2010年到2012年,全面推进新一轮城市中小学布局调整,统筹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3.主要目标
一是布局调整。到2012年,撤并现有初中9所、撤并小学46所,按城市学校建设标准新建30所公办中小学、8所民办学校;扶持创建3个民办教育集团。
二是规模扩大。到2012年,小学规模不少于18个班,初中不少于18个班,有条件的地方实行九年一贯制。
三是功能完善。按照不低于国家城市学校现行建设标准的要求建校,配置实验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根据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推进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通过开放式远程教育传输网络,充分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统一调配。
四是安全达标。按照国家和省校舍安全工程的要求,中小学校建设必须达到抗震设防、综合防灾的要求,确保师生安全。
4.总体要求
一是科学规划。总人口在1万人左右的区域内,设置或保留18个班以上的小学,履行对学区内的管理职能,原则上撤并村完小;总人口在2万人左右的区域内,设置或保留18个班以上的初中,履行对学区内的管理职能;2万人以下的区域原则上不再设初中,可设立九年一贯制学校,或以邻近区域联合办学;调整后的教育资源主要用于举办学前教育,确实闲置的校舍,由教育行政部门按国有资产处置的相关规定统一处置,处置所得必须用于当地发展义务教育。
二是先试先行。“四区一县一市”率先将中小学布局调整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统筹安排,稳步实施。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有选择、有重点地分区、分类、分步推进,撤并办学规模小、质量低、效益差、危房比例高的学校。
三是加强领导。各级政府要将城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制定有关政策,统筹协调解决布局调整中的重大问题。
四是保障投入。建立“政府为主、信贷为辅、招商补充”的投入机制,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改造工程等重大项目资金与中小学标准化资金紧密结合起来,集中安排,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是创新机制。改革现有的教育管理机制,建立以优质学校为中心,办学服务半径适当,服务功能较为齐全,打破行政区划局限的学区管理机制。
昆明市卫生学校 篇4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方法确定观测点校, 抽取彝族、白族、汉族少数民族学生各100人 (其中男生103人、女生197人) 年龄为16~18岁。所有测试者经入学体检均无心脏、肺脏疾病史, 动脉血压正常, 无传染病。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与本研究有关的膳食习惯、营养状况等信息。
1.2.2现场调查法
通过对体质状况调查的相关文献阅读, 以及1981年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卡片”的内容进行综合析, 并根据云南省少数民族学生体格营养特征和对象的身体情况设立监测指标:身高、体重、胸围, 50m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 (男) 、仰卧起坐 (女) 、1000m跑 (男) 、800m跑 (女) 、铅球投掷。
1.2.3统计分析法
原始数据由MicrosoftExcel储存, 并建立数据库。数理统计由SPSS软件包, 对原始指标和派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膳食、营养相关信息
在饮食习惯方面彝族学生有偏好腌制品、白族学生有偏好酸食的习惯。在校期间大多数学生都较能适应学校的集体住校生活, 此饮食习惯受到一定的同化但受其家庭的长期影响仍保持该习惯。大多数同学都对“如何调节自己的饮食”选择随心所欲, 是否加强合理的膳食不感兴趣而对减肥饮食却较感兴趣, 这与我们的宣传及教育不够有关, 今后应加强教育及宣传。调查结果还显示彝族, 白族学生大都来自于昆明市周边农村家庭, 汉族学生大都来自城区, 城区学生因其家长及学生本人缺乏营养知识, 家庭经济条件好, 父母过于注重子女的“营养”, 没有做到合理膳食, 学生本身偏食、挑食、零食吃得多, 致使身体发育较彝族、白族学生差。而农村学生可能与活动量大, 进食量也大, 粗粮蔬菜吃得多, 身高、体重发育较均衡。这可从家庭经济状况对比中看出不同民族的学生用于饮食方面的消费有明显的差距。见表1。
2.2身体形态分析
表2结果显示, 身高方面, 彝族男生高于白族男生, 彝族女生低于同龄白族、汉族女学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汉族和白族女生、男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重方面, 彝族男生大于汉族、白族男生, 彝族女生大于汉族女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 , 其余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围方面, 彝族男、女生均低于同龄汉族学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反映人体匀称度的指标维尔维克指数, 彝族、白族均高于汉族;同民族的男生与女生相比男生体格发育各项指标均高于女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 。
2.3身体素质分析
表3结果显示, 在50m跑中, 汉族女生与白族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 其余彝族男女生成绩均高于汉族和白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在耐力项目1000、800m跑中, 除白族女生与彝族女生无差异外, 其余彝族男、女生成绩均高于汉族和白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在仰卧起坐中, 彝族女生的成绩低于汉族女生和白族女生;汉族女生的成绩高于白族女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在引体向上中, 彝族男生的成绩高于汉族男生和白族男生, 汉族男生的成绩高于白族男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在立定跳远中, 彝族男生的成绩高于汉族男生和白族男生, 白族男生高于汉族男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 ;彝族女生的成绩高于汉族女生和白族女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汉族女生和白族女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彝族男生的铅球成绩高于汉族男生和白族男生, 白族男生高于汉族男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汉族女生成绩高于白族女生和彝族女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其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民族男生的身体素质均好于女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 。
注:同民族的男生与女生比较:*P<0.05, **P<0.01。
注:腰腹肌力量, 男:引体问上 (次) , 女仰卧起坐 (次) ;耐力素质, 男:1000m (s) , 女800m (s) ;上肢力量:铅球 (cm) , 男 (5kg) , 女 (4kg) 。同民族的男生与女生比较:*P<0.05, **P<0.01。
3讨论
身体形态分析结果表明, 彝族男生身高高于白族男生, 彝族女生的身高普遍低于汉族和白族学生, 彝族学生体重均高于汉族学生, 胸围低于汉族学生。从反映身体匀称度的维尔维克指数看, 彝族和白族学生身体匀称方面较汉族学生好。同民族的男生体格发育均好女生。这除了遗传因素外, 可能还与体育锻炼、饮食习惯、膳食结构等因素有关。
身体素质分析结果表明, 彝族男生和白族男生的成绩普遍高于汉族男生, 彝族女生和白族女生的速度、耐力、下肢力量普遍高于同龄的汉族女生, 腰腹肌力量和上肢力量上彝族女生和白族女生低于汉族女生, 同民族男生的身体素质好于女生, 总体来说彝族和白族学生的身体素质整体水平高于汉族学生, 这与是否经常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参加体育锻炼有关, 也与学生在练习中能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关。但从总体素质水平来看昆明市中等职业学校不同民族学生的身体素质均处于一般水平, 有些素质还处于较低水平, 像一些项目 (如铅球) 就与所在地区的体育锻炼水平有一定关系, 其应在教师的教授下掌握其技术才能更好地提高运动成绩。
综上所述, 可得出以下结论: (1) 彝族学生和白族学生都存在一定的饮食偏好, 其习惯虽然在校期间有一定同化, 但受其家庭的长期影响使得其身体素质优于汉族学生。 (2) 彝族男生身高高于白族男生, 彝族女生的身高低于汉族和白族学生, 彝族学生体重高于汉族学生, 胸围低于汉族学生。从反映身体匀称度的维尔维克指数看, 彝族和白族学生身体匀称方面较汉族学生好。同民族男生的体格发育均好于女生。 (3) 彝族和白族男生的身体素质整体水平高于汉族男生, 彝族和白族女生的速度、耐力、下肢力量方面明显高于汉族女生, 身体素质整体水平高于汉族, 同民族男生的身体素质均好于女生, 并且差异显著。
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1) 以身体素质与身体形态协调同步发展为宗旨。重视对学生体质薄弱环节的改善, 依据青少年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 有针对性地加强以速度、耐力等素质为主的锻炼, 以促进学生心肺功能的提高, 促进昆明市学生体质全面均衡的发展。 (2) 中职学校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较弱, 运动能力及参与意识较差。应深人开展营养卫生的健康教育活动, 从学生的思想上入手, 加强学生体育健康以及运动参与意识, 培养其终身体育的观念。 (3) 合理的营养与体育锻炼是增强学生体质的手段。对于即将走入技术工作岗位的中职学校学生而言, 他们的体质健康尤为重要, 因此, 应向学生提供健康处方并指导家长采取正确的措施, 帮助孩子改变不良饮食以及生活习惯,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运动方式。 (4) 相关部门进一步关心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并加强该地区的学校卫生保健工作。
摘要:目的了解云南省昆明市中等职业学校不同民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方法采用体质测定方法对彝族、白族、汉族学生的体质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不同民族学生的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总体上看彝族和白族学生优于汉族学生。结论在学生体育教学中应按照不同民族学生的体质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昆明市,中职学校学生,民族,体质状况
参考文献
[1]张大成.青藏高原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25 (4) , 496-498.
[2]贺昕.白族与汉族中学生体格及营养现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 2003, 24 (2) :146-147.
[3]金艳.马文贤.精河县中小学生生长发育状况.中国学校卫生, 2003, 24 (3) :272.
[4]贺昕.宾川县白族与汉族中学生体格发育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 2003, 24 (4) :380.
昆明市卫生学校 篇5
家长学校工作汇报材料
官渡区晓东幼儿园开办于2005年3月,是教育改革中发展起来的一所集团化幼儿园。幼儿园位于关雨路华洋家居广场后,占地15亩(10005㎡),建筑面积5230㎡,其中绿化面积2912㎡,系晓东社区居委会出资1000余万元建盖,由昆明锦程教育集团进行设备投资和管理的一所环境优美、结构安全合理、设施设备齐全的高标准幼儿园。开园六年来,我们一直把《云南省幼儿园督导评估方案》、《云南省示范幼儿园综合评价方案》、《云南省中小学、幼儿园必备办学标准》的指标体系作为规划建设、硬件投入、人力配备的标准,在保证硬件环境符合标准要求的同时,把重点放在软环境建设上。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民办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幼儿园要赢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以质量求生存,走特色发展之路,不断满足广大家长对优质幼儿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晓东幼儿园三分之二以上的幼儿家长均属来昆经商、务工人员,他(她)们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对子女的成人、成材尤为重视,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们采取多种家园共育的形式,让家长们了解幼儿园的工作内容,关心幼儿园的发展、支持幼儿园的工作。只有通过定期开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架构起幼儿园与家庭沟通的桥梁,促进了家长的认同和合作心,达到家园一致的思想教育境界。家庭教育指导是幼儿园开放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环,幼儿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可以帮助家长
1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教育宗旨,教育目的意义及课程活动,了解幼儿园“教什么?”和“怎么教”,更好地配合老师的工作。第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幼儿发展观。帮助家长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有关知识,让家长重新考虑如何配合幼儿的发展运用适合的方式来教育幼儿,避免拔苗助长。第三: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分享的育儿经验,帮助家长了解、重视民主、支持与关怀的教养态度,尊重孩子,允许孩子在错误中学习成长,协助家长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家庭教育。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方式分为个别指导与集体指导两种方式。个别方式是指幼儿园教师与家长间一对一地联系与进行工作的方式,这种方式对密切家园联系,实现家园同步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集体方式是指家长群体进行工作的方式,如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或家庭专题讲座、家教经验交流、各种家教研讨活动、亲子活动、家园联系栏(家教园地)、组织面向家长的开放日以及印发有关家教学习资料等等。
具体做法如下:
一、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教机构,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家教指导的职责,与家长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任务。这已经成为世界幼儿教育发展的共同方向。我们始终把“培养良好习惯、奠定人生基础”作为办园宗旨,把“家庭教育”工作和开办家长学校工作列为幼儿园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使此项工作做到有章可循,确保工作的实效性,由集团统一制定了“家庭教育工作组织管理方案”、“家长委员会组织管理方案”并成立了家长
委员会、家教工作领导小组,家长学校《章程》、《制度》、《工作计划》、《家长行为规范》、《好家长评选制度》、等做到装框上墙并以此规范家长培训工作。做到家长学校有校牌、有地点、有制度。确保幼儿园家长学校工作正常地开展,使家长做到随幼儿入园而入学、幼儿毕业而结业。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以家长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去影响孩子。最终达到配合幼儿园各年龄段习惯培养目标的实施,每学期举办家长学校讲座二次,最多时达每学期三次,6年来共举办家庭教育讲座近30次,由办学者、外聘学者及专家讲课的专题共16个。帮助家长进一步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正确的家庭教育的方法。由于此项工作制度健全、措施得力、运作规范,被区关工委定为“官渡区示范性家长学校”,被昆明市妇联命名为“昆明市流动人口家长学校”,2006年6月被云南省妇联命名为“云南省流动人口、农村家长学校”、“云南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幼儿教育研究基地”,2006年9月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省妇联和市妇联分别给予5000元和2000元的家庭教育工作经费,使我们所开展的家庭教育工作做到持之以恒。
二、认真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来园了解、观看幼儿在园活动情况,了解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了解孩子在群体中的表现,以便客观地看待子女,从而加强了与教师的沟通与合作。每次活动都认真听取家长对幼儿园发展的意见,一次次总结、一次次改进,通过无数次的开放日活动,家长们深刻感受到晓东幼儿园不愧是“示范性家长学校”。让家长走进孩子的课堂,体验教师们如何对孩子实施五大领域的教育,如何针对不同的孩子实施个性化的教育等等,通
过活动前对家长的培训,活动后的讨论、交流,家长们情不自禁的说:“教师们了不起,有这样好的教师在晓东工作,晓东幼儿园一定会越办越好。”
三、重视人口早期教育的工作,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全园小班、中班、大班的教师及全园保育员参与此项工作。在该项工作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们主动到社区“入户宣传”,举行“亲子活动”、“健康咨询”、“举办家长培训”,组织社区的“婴幼儿体检”,积极推进婴幼儿抚养与家庭教育知识普及和人口早期教育与独生子女培养工作,该项工作的开展受到街道办事处的肯定和社区群众的欢迎好评,得到社区、官渡区人口计划生育局、昆明市人口计划生育局的肯定,先后被评为“昆明市人口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的培养示范点”、“云南省人口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的培养示范点”。
几年来,幼儿园的家长学校工作得到省、市、区妇联和省、市、区教育部门、区关工委的大力支持,全国妇联儿童部邓丽部长还到晓东幼儿园就全国流动人口家长学校工作进行调研和指导。幼儿园的工作由于有了家长的参与、关心和支持,通过家园共育,幼儿园的社会效益、社会信誉良好,生源充足。幼儿园在保育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2006年、2007年两次被官渡区教育局评为学校管理一等奖。2007年12月被评为昆明市学校管理二等奖。
2008年12月被评为昆明市学校管理一等奖。
2008年接受官渡区人民政府督导室督导评估,评定为优级幼儿园。2009年接受昆明市人民政府督导室督导复评,评定为优级幼儿园。
2007年8月我园中班幼儿李泽佳在第三届全国青少年风采电视选拔活动云南赛区荣获语言表演类朗诵幼儿组金奖,在青岛举行的全国决赛中荣获银奖,并荣获“全国青少年优秀艺术人才特长生”称号。
法人黄艾兰被省、市妇联推荐获全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杏奖”,2007年12月到北京参加颁奖典礼,在人民大会堂受到王兆国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2008年5月,被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评为“全国百佳民办幼儿园”,副园长孔薇被评为“全国百佳民办幼儿园园长”。
2009年晓东幼儿园代表官渡区民办幼儿园接受省政府对官渡区的督导检查,受到一致好评。
2009年11月被官渡区教育局评为2008—2009学年度管理一等奖,获得奖励5000元。
2009年12月经昆明市教育局对晓东幼儿园2008—2009学年度进行检审,办园条件达到市级示范幼儿园标准,获得奖励15万元。
2009年11月,被区关工委、区妇联、区教育局评为“官渡区2009年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2009年11月,被区关工委、区妇联、区教育局评为“官渡区2009年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2010年5月,被评为云南省优秀民办幼儿园,赵萍园长被评为云南省优秀民办幼儿园园长。
2010年6月,幼儿园被官渡区教育局评为学校管理一等奖,被评为官渡区教育系统十佳“先进集体”。
2011年6月,通过了“云南省一级三等幼儿园”的初评,年度接
受复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已经七年了,在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的支持下,各类民办学校如雨后春笋,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晓东幼儿园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省、市、区妇联、区关工委的大力支持下,以国有民营的办园体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努力,一是通过集团的投资,为幼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的环境,为本地和外来经商人员、务工人员解决了610名子女入园的问题。二是为社会提供了60个就业机会,三是办学社会效益得到充分体现。面对未来,我们信心百倍,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幼儿园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再接再厉。“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牵手在今朝,甘苦为明天”。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育人环境,我们的社会才会充满阳光和希望。
昆明市城中村改造问题分析 篇6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昆明
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归村集体所有的管理体制在一定时期内,对保障农民土地,稳定粮食生产,促进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城市地盘逐渐扩大,靠近城市边缘的农村或城郊地区的土地不断被吞并。本文选取在城中村改造中具有代表意义的西部城市昆明为例,分析昆明市进行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实践与探索,对比利弊,总结城中村改造的成败对于创建宜居城市的影响。
一、城中村概念
广义的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狭义的城中村是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者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然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1]。
本位将以狭义的城中村作为研究对象。由于城乡土地二元化,城市政府将围绕城市周边的部分村落及其耕地纳入城市用地范围,而绕开了部分拆迁个补偿等问题相对比较棘手的宅基地等,为日后城中村的形成埋下了“伏笔”[2]。
二、城中村的类型
第一,常见的城中村分类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定性分类法:首先确定划分的标准,预设种类特征,再将城中村根据这些标准对号入座,对城中村可以有宏观的把握。另一类是定量分析法:例如张建明应用因子分析和聚类法,从综合特征方面揭示了城中村之间的差异性特征[3]。
第二,昆明城中村的类型。昆明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是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从2008年起昆明市开始大力推进全市主城区范围内的城中村改造,这势必会让整个城市空间景观大有改善,使昆明在空间形态上从“村城”到“春城”质的飞跃。
图1 2008年昆明市主城区城中村分布情况[4]
根据定性分类方法,以是否还留有农用地的多少作为划分标准,昆明市主城区城中村可分为三类:一类有较多农用地的城中村约占5%;二类有少量农用地的城中村约占15%;三类没有农用地的城中村约占80%。
三、城中村改造模式
在各大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中村改造城市中,没有统一的模板来照搬,各个城市改造有各个城市的特点。总体上来看,城中村改造模式有四种主要模式。
(一)四种典型改造模式比较分析
从以前城中村改造经验分析,四种改造模式占主导类型。一类是政府主导型,在主导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能够更多从全盘考虑且执行能力强。但是大多数政府无力承担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巨额拆迁补偿费及建设改造费用。二类是村集体主导型,村集体经济是村民自己集资创办的股份制公司或者合作社,与村民利益切身相关,村民主人翁意识强,改造阻力小。但是大部分村集体组织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难以承担城中村改造重任。三类是开发商主导型,开发商资金雄厚,解决了前两种改造模式中资金缺乏的最大瓶颈。然而,开发商作为商人,利润是最重要的,难免会损害村民利益。双方在为利益博弈的过程中,如若没有一方让步,我们所说的“钉子户”便形成了,给改造工作带来不小的阻力。四类是政府引导、开发商投资、村民参与的协同配合模式。这种模式借鉴以上三种模式的优点而建立,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并不直接介入改造工作。开发商是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具体实施者,如何提高自身技术、知识、管理水平以及如何向政府争取税费及其他政府方面的优惠扶持力度带来了更高的挑战。村民可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充分发表自己对改造的建议,参与到改造的全过程。这样在制定拆迁补偿方案之前就充分考虑到诉求,势必会在改造过程中减少阻力。
(二)昆明市改造模式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土地成为了稀缺资源,对土地的占用也逐渐从以往的粗放型到集约型。城中村土地最初被占用时,则根据土地转移的比例转换一定比例的村民为城市居民,其中村民转换为城市居民比例的最终决定权在村委会。虽说村民转变为居民后,应有的居民待遇还欠缺,但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期的城中村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昆明市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也没有一个能治百病的万能药方,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根据不同地块的现状以及规划后要达到的效果采取不同模式。例如草海片区采取的模式就是政府主导型,改造后需投入大量公共设施建设,主要功能以城市休闲为主。
昆明市主城区大部分的城中村改造采取的是引入开发商投资的商业PPP模式,但是又与传统的合作模式有所不同,为了缓解改造过程中开发商直接面对村民谈判拆迁补偿协议的诸多矛盾,加入拆迁公司专门负责与村民进行拆迁补偿协议的签定,督促已签定协议的村民腾空房屋,直至整个被改造的城中村地块内所有住户签定协议、腾空房屋最后地上建构筑物拆除完毕,交由开发商进行土地收储工作。在这种商业模式下,引入拆迁公司参与城中村改造,首先可以缓和开发商直接与村民谈判时的矛盾的激化,起到回旋的作用,降低钉子户产生的概率。其次拆迁公司由有经验的专业拆迁人员组成,熟悉拆迁行业,可缩短拆迁时间成本。最后由于政府、开发商、拆迁公司将在中标后签定三方协议,在权利的博弈过程中,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三方的权利相互制约平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腐败、逾越规划红线、政策的发生。但也存在着多方行动效率不高等不足之处。
四、结论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城乡二元体制、快速城镇化无序推进等诸多问题,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万能的模板可以完成所有类型的城中村改造,当然以后也不可能形成一个万能的模板。改造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改进和创新。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平衡对方利益与诉求是关键所在,因此昆明市引入拆迁公司参与城中村改造,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与创新,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于严青.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城中村改造问题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57-58+61
[2] 贾生华,郑文娟,田传浩.城中村改造中利益相关者治理的理论与对策[J].城市规划,2011,05:62-68.
昆明市卫生学校 篇7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1.1调查范围及抽样:为昆明市≥15岁有户籍登记的成年常住居民。使用分层三阶段容量比例概率(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PPS)随机抽样法[1]。第一阶段:每个区街道的居委会或每个乡镇的村委会为初级抽样单位,使用PPS法按城乡分层,将50个样本点按照5区9县的农业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为3:2分配,抽取其中30个村委会、20个居委会为调查点;第二阶段:每个以家庭户为二级抽样单位,每个调查点户数抽取100户;第三阶段:抽取该户≥15岁的人口中出生时间最接近调查时点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抽样时常住户口中外出未归超过1年者不属于本次调查对象,且剔除家庭中外出人口占一半及其以上人口的户。
1.1.2样本确定:按描述性研究方法[2,3]和实际情况,以8%作为总体人群总患病率。允许误差控制在10%~15%以内,取95%可信限,α=0.05,μα=1.96。经计算样本量为4600人;以失访率10%为限,调查样本量为5 060人,实际受访者5 033名,占99.47%,共完成CIDI访谈,应答率为82.6%。其中男2 416名,女2 617名;平均年龄为39±15岁;农业人口2602名,城镇人2431名。
1.1.3在全市各种卫生机构中,调查提供精神卫生服务的各种各级卫生机构的业务状况和机构的人力资源情况。
1.2方法
1.2.1工具和诊断标准:诊断工具采用由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提供的中文版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检查2.1版[4]CIDI-2.1和自编社会人口学调查表等,前者是由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于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由经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使用的工具,可以得到基于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5](DSM-Ⅳ)两套诊断系统中各类精神障碍的诊断。结合自编昆明市健康状况调查社会人口学资料和病史记录表作为重性精神障碍的抽查复核工具。该问卷经测试,结果表明其信度、效度良好。自制昆明市精神卫生服务机构业务调查表、医疗卫生相关人力资源表。
1.2.2研究范围:范围包括CIDI2.1版中DSM-Ⅳ诊断标准基本精神与行为障碍[6]。物质使用障碍(303.90酒依赖,305.00酒滥用;305.10尼古丁依赖,292.0尼古丁滥用);心境(情感)障碍(296.2x,3x重性抑郁障碍,296.Ox,4x双相情感障碍,300.4心境恶劣);焦虑障碍(300.01,300.21惊恐障碍,300.22广场恐怖,300.29特殊恐怖,300.23社交恐怖,300.3强迫障碍,309.81创伤后应激障碍,300.02广泛性焦虑障碍);躯体形式障碍(300.81躯体化障碍;300.11转化障碍;300.8x疼痛障碍,300.7疑病症)等。
1.2.3调查程序:调查员共90名,其中云南省精神病医院医护人员24名,昆明医学院高职教育学院应届毕业生66名。所有调查员均参加由CIDI中国培训中心制定的为期9 d的培训计划,包括理论讲课,教师示教及实习,考试合格后被选为调查员。使用诊断工具对5例患者做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74~1.0(P<0.05)。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进行访入户调查为主,小部分在所在行政办公地点调查,平均访谈时间为1.5 h。受访前受访者或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知情同意书得到云南省精神病医院和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伦理委员会批准。
1.2.4精神障碍卫生机构调查:通过卫生行政部门获得全市提供精神卫生服务的各级卫生机构各类资料,由卫生局工作人员和精神病医院专职人员逐一进行核实,对每家包含有精神卫生业务的机构进行实地普查,填写相关表格。
1.2.5数据录入及整理采用CIDI2.1配套录入软件(CI-DI2.1-auto)进行录入,并使用该软件的相应的程序导出诊断。CIDI2.1-atuo具备一套完整的逻辑检错系统,在录入过程中对录入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对12%的问卷进行双录入显示诊断结果的一致率为100%,使用CIDI2.1-auto工具导出并且得出诊断。抽查10%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人工核查,一致率为98.8%。由于样本的社会人口学资料与昆明市人口构成存在区别,在计算患病率时,使用了权重的方法调整年龄、性别及城乡因素对患病率的影响。
1.3资料处理
使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计算患病率,由于调查样本的年龄结构与实际人口的年龄结构有所不同,在分析中根据2004年昆明市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进行了加权[7]使用Jackknife法计算调整率的95%的可信区间(95%CI)。
2结果
2.1昆明市社会人口学资料
本研究共调查样本5 066户,完成问卷调查5 033人,由于失访、拒访等因素,样本与昆明市人口构成存在一定区别:性别构成,男性所占比例低于源人群,女性所占比例高于源人群;年龄别构成,15~24岁,55岁人群的年龄别所占比例低于源人群,25~34、35~44岁人群的年龄别所占比例高于源人群。可见,关键的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城乡等因素的构成偏离源人群,在分析患病率时进行调整。
2.2精神障碍抽样调查
各类精神障碍患病及就诊率:各类精神障碍的30天患病率为4.53%(3.96%~5.10%),12个月患病率6.41%(5.74%~7.09%),终生患病率为15.19%(14.20%~16.19%)。传统重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30天患病率1.02%,之间没有出现共病诊断。其中以烟酒使用所示的精神与行为最为突出,其次为焦虑和情感障碍。在各类精神障碍患者中,仅对情感、焦虑和精神病性障碍为代表的精神疾病的就诊率进行单项分析,其中精神分裂症就诊率最高,其次为焦虑障碍,情感障碍最低7.37%,精神与行为障碍总体服务利用率为25%。
2.3昆明市精神卫生资源普查
2.3.1精神卫生机构:到调查时点止,全市共有精神病院(科)13所,其中8个县无精神卫生机构。隶属于卫生系统的有6所(46.15%),大型企业5所(38.46%),民政系统和部队各有1所(7.69%)。全市精神机构有正规人事编制的医护人员合计666人,医技92人,拥有精神科病床1 920张,平均每10万人口有精神科病床3.84张(见表1)。全市13所精神病院从2004年11月至2005年11止,门诊总量为67401人次,两所省级精神卫生机构的病床使用率均超过100%,其余精神病院住院使用率则稍低,城郊八县至今未设置有合法的精神卫生机构。
2.3.2精神卫生机构业务情况:全市13所精神卫生机构2005年全年门诊总量为67 401人次。门诊量最少0.20人次/天,最多50.23人次/天,平均15.45±13.62。省精神病院和昆医附一院精神科的病床使用率超100%,其余精神病院住院周转率偏低,不足80%。13所精神卫生机构2005年全年共收治精神科病人3 720例,其中男性2 240例(60.22%),女性1 480例(39.78%)。主要采用封闭管理病床512张(68.34%),全开放管理病床240张(31.66%)。根据本次调查结果,重性精神病30天患病率为1.02%,推算全市现重性精神病人5.11万人,推算患者数与病床数之比为2:6:1,患者数与精神科医生数之比为199:1。各种精神与行为障碍30天个月患病率合计为4.53%,推算昆明市需要精神卫生服务人数为22.65万人。
注:四城区指五华区、盘龙区、西山区、官渡区;城郊八县指呈贡县、晋宁县、富民县、宜良县、石林县、嵩明县、禄劝县、寻甸县。
2.3.3精神卫生人力资源情况。全市共有精神科从业人员945人,业务人员758人(80.21%),行政、后勤人员187人(19.79%)。医务人员中医生256人(33.77%),护士410(54.09%),医技人员92人(12.14%)。医生与床位比例为1:7.50;护士与床位比例为1:4.68;医技与床位比例为1:20.87。平均每10万人口有精神科医生0.50人、护士0.82人、医技人员0.18人,学历职称情况见表2。
2.3.4精神卫生防治情况。至2005年底,昆明市各家精神病医院均无精神病防治科。五华区、盘龙区开展精神防治工作从2000年开始,安宁市稍后,而西山区、官渡区精神卫生防治工作从2004年开始。昆明市残联2004年底建档管理精神残疾病人13 288人,其中五华区2 700人、盘龙区3 012人、西山区2 220人、官渡区3 652人、安宁市1 704人。建档病人由社区服务中心不定期入户了解病情,督促服药及帮助转诊,全市2004年度免费服药人数430人,大部分是精神残疾并属最低生活保障者,每年市残联要对各区进行精神卫生防治工作考核。
3讨论
本次调查从流行病学和机构调查着手,基本解了昆明市各类精神障碍的流行强度、精神卫生服务和精神卫生资源的基本现状,能为全市乃至于全省的精神病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数据,研究结果填补了昆明市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资料的空白。
调查结果显示,五大类精神与行为障碍的终生总患病率为15.19%,12个月患病率6.41%,30天患病率4.53%,与全国其他地区情况有一定差异,但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数据较为接近,究其原因主要是与诊断方法、工具、城镇化水平和文化发展差异[7,8,9]等密切相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部不发达地区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加强,精神障碍的知晓率和求医行为也在同步增加,人群中精神障碍的识别率在近年来也有明显提高。本研究调查结果提示各类精神障碍中,目前情感障碍和精神病性障碍为主的重性精神障碍为30天患病率1.02%,目前大约有5.11万左右重性精神病患者需要有严格精神专科治疗。精神与行为障碍30天患病率合计4.53%,估计有22万人员需要有精神卫生的直接服务。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方面,调查资料能反映昆明市的情况,酒精使用障碍的患病率与国内外的调查接近,提示酒精使用问题逐年加重,应当引起重视[10]。对使用鸦片类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的研究,未能反映真实客观情况,可能与研究方法不当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根据精神与行为障碍的患病率和卫生资源情况分析,总体印象昆明精神卫生总体发展滞后,医疗资源紧张,从业人员匮乏,个人和家庭疾病医疗负担过重,这些情况与我国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相似[10,11,12,13]。如上所述,全市专业人员和机构数量仍显贫乏,无法从疾病的早期干预、一二其预防和疾病后期康复提供服务,从业的主要方式仍是以住院和门诊治疗为主,精神卫生服务质量差。另外精神卫生服务资源不平衡,大医院病床供不应求,小医院病床使用率相对低,形成资源浪费。精神专科医院设置分布不均,有8个县没有精神卫生机构,对农村精神卫生重视不够。全市目前尚无专业精神卫生研究机构,生物精神病学研究薄弱,社会学方面研究有限。专科医院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手段单一,其它治疗方法还待进一步开展;住院条件在近年来虽有改善,但管理模式仍然陈旧,68.34%的病房是封闭管理,以上的问题和不足与本地区整体经济水平因素有关。
从本次调查结果分析,昆明地区其精神卫生事业仍面临着诸多新老问题的挑战,市场经济的冲击,医疗机构的改革,无不考验和影响着精神卫生服务的发展和传统精神疾病社区防治模式的生存。在精神卫生资源匮乏的同时,卫生资源配置上也存在误区,卫生资源多集中在医疗治疗的环节上,对疾病的健康教育、社区保障体系等方面重视不够。因此,建议在精神障碍的防治上,用有限的卫生资源,重视疾病的预防,尽量争取预防、治疗、康复相结合,引导全社会从歧视精神病人的环境中走出来;国家应和普通疾病一样进行卫生资源的配置和投入,让更多的病人早日回归社会。
摘要:目的:掌握昆明市精神障碍患病率和精神卫生资源投入及利用现状。方法:抽样调查全市精神疾病患病率及诊治情况,同时普查全市精神卫生资源现状。结果:精神和行为障碍的30天患病率为4.53%,12个月患病率为6.41%,终生患病率为15.19%,重性精神病30天患病率为1.02%,推算全市现重性精神病人51 000人。全市共拥有精神科正规病床1 920张,即每万病人拥有床位数为152张,精神科病床年平均使用率为92.6%。结论:昆明市精神卫生资源投入不足。
昆明市卫生学校 篇8
1资料与方法
1. 1调查对象
在昆明市官渡、西山、盘龙、五华四个主城区各随机抽取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前来这四家中心就诊的居民进行基本情况及满意度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850份, 回收问卷809份, 回收率95. 2% ; 有效问卷800份, 有效率98. 9% 。
1. 2调查方法及内容
1. 2. 1调查方法本研究采用一对一问卷调查法 ( 由调查员询问并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填写问卷) 和访谈法。
1. 2. 2调查内容调查问卷采用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基层医疗保健政策中心研发的基层医疗评估工具 ( primary care assessment tools, PCAT) , PCAT作为基层医疗的评估工具, 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三方面 ( 1) 被调查者的社会经济数据, 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户籍、文化程度等; ( 2) 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的相关情况, 包括过去的1年内到中心就医的次数、到达中心所需时间、候诊时间等; ( 3) 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情况, 包括就医环境、医护人员服务、收费状况、到中心方便程度等4个维度12个条目。
1. 2. 3赋值方法每个条目的满意度评价均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比较不满意、非常不满意5个等级, 采用Likert标度计分, 依次赋值为5、4、3、2、1分, 得分越高, 满意度就越高。总体满意度得分 = 所包括条目得分总和 /条目数。
1 .2 .4访谈内容访谈部分调查对象 , 定性地了解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 以及居民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联系情况。
1. 3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Epi Data3. 1建立数据库, 由专业人员进行双份独立录入, 同时进行逻辑检查和有效性检查, 并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基本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 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 检验水准为α = 0. 05, 多因素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中的逐步回归法, 进入水准为0. 05, 剔除水准为0. 10。
2结果
2. 1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有效样本共800人, 其中女560人, 占70% , 男240人, 占30% ; 年龄 < 45岁211人, 占26. 4% , ≥45岁376人, 占73. 6% ; 婚姻状况未婚35人, 占4. 4% , 已婚/离异/丧偶共765人, 占95. 6% ; 户籍本地635人, 占79. 4% , 常住165人, 占20. 6% ; 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02人, 占12. 8% , 高中 / 技校 / 中专200人, 占25. 0% , 初中269人, 占33. 6% , 小学及以下229人, 占28. 6% ; 工作情况在职人员153人, 占19. 1% , 农民/个体户117人, 占14. 6% , 无工作人员119人, 占14. 9% , 退休/离休411人, 占51. 4% 。一起居住的家庭成员数3人及以下490人, 占61. 3% , 4人及以上310人, 占38. 8% ; 家庭月收入5000元以下508人, 占63. 5% , 5000元及以上292人, 占36. 5% 。
2. 2被调查者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评价
800名被调查者的总体满意度得分分布呈正态分布, 得分为3. 85±0. 53分, 具体各维度的满意度得分情况见表2。其中满意度得分最高的维度是就医便利性 ( 4. 27±0. 66分) , 其次是医护人员的服务 ( 3. 96±0. 59分) , 该维度下的五个条目中社区居民对医护人员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得分相对最高。而收费状况满意度得分相对较低, 为3. 69±0. 78分。就医环境满意度得分最低 ( 3. 61±0. 61分) , 其维度下的各条目中药品种类和医疗设备的满意度得分相对较低。
2. 3影响社区卫生服务总体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2. 3. 1总体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合专业知识及实际情况, 对可能的影响因素依次进行赋值, 经t检验或方差分析, 筛选出年龄、婚姻状况、户籍、文化程度、工作情况、一起居住的家庭成员数、家庭月收入、医保类型、过去1年是否有用社会医保支付医药费、过去1年到该中心就诊次数、到达该中心所需时间、候诊时间、医疗费用接受情况、需要体检时是否会首先选择社区、身体不舒服时是否会首先到社区看病等15个有统计学意义影响总体满意度的因素 ( P < 0. 05) , 具体见表2。
* 为 P > 0. 05, 其他均为小于 0. 05。
2. 3. 2总体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以总体满意度得分为因变量Y, 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15个影响因素为自变量X, 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采取逐步回归法, 筛选出候诊时间、医疗费用接受情况、需要体检时会首先选择社区吗、文化程度、到达中心所需时间、一起居住家庭成员数、过去一年到该中心就诊次数、户籍8个 ( 按影响大小) 影响总体满意度的因素, 回归方程为Y = 4. 357 - 0. 134 X1- 0. 076 X2- 0. 152 X3+ 0. 073X4- 0. 104 X5+ 0. 124 X6+ 0. 038 X7- 0. 095 X8 ( 模型方差分析F = 26. 513, P < 0. 001, 方程有统计学意义) , 具体结果见表3。
3讨论及建议
3. 1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 但服务质量仍有待提高
总的来说, 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较高, 其中对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方便程度的满意度最高, 这与昆明市贯彻执行中央政府与云南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相关政策以及社会对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支持分不开[5]。对于候诊时间的满意度较高, 这与社区中心门诊量相对大医院来说不多有关。对于社区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 在访谈中了解到, 大部分居民认为社区医护人员能够比较耐心地倾听他们叙述病情, 以及耐心地向他们解释, 因而满意度较高。这说明社区卫生服务已经基本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认可。然而居民对于社区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的满意度却不是很高, 这表明居民对社区社区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的信任度不高, 提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大力开展全科医学培训、转岗培训等, 不定期地开展医护人员的医学再教育, 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适当提高社区医务工作者的待遇, 留住人才, 并吸引更多优秀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的素质, 进而提高居民对社区医护人员技术水平的信任[3,6]。而在医疗设备完备性方面, 居民的满意度最低, 这表明在消费者心里, 社区卫生服务的硬件条件不如大医院, 认为社区中心提供的医疗设备不够完整, 不够齐全。这一方面提示政府, 要重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 另一方面也应通过一定宣传方式转变居民的观念,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提供基础性服务的卫生机构, 其医疗设备旨在能够为居民提供基本的卫生服务。对于药品种类, 居民的满意度也较低, 提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在政府的支持下适当丰富药品的种类, 满足社区大部分居民对药品的需求[7,8]。
3. 2影响居民总体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分析
进入回归方程的8个因素中, 有3个正向因素, 5个负向因素。正向因素有文化程度、到达中心所需时间、过去一年到中心的就诊次数, 提示提示文化程度低者、到达中心所需时间长者、到社区中心就诊次数越多者, 居民满意程度相对更高, 原因可能是文化程度高的卫生服务需求相对更高; 住得较远的居民仍然选择社区中心, 说明对该社区中心有一定的信任度, 访谈中有些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是专程从住得较远的地方赶到该社区中心来看病的, 可能是认识该中心的某位医生, 也可能自己的亲友推荐来该社区中心; 到社区中心就诊次数多者, 越了解、越认可社区卫生服务。负向因素有候诊时间、医疗费用接受情况、需要体检时会首先选择社区吗、一起居住家庭成员数、户籍, 提示候诊时间越短、越能接受社区医疗服务费用者的满意度越高;当需要体验的时候越会首先选择社区者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越高, 原因可能是首先选择社区的居民越信任社区中心; 一起居住的家庭成员总数少、本地户籍的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程度更高, 可能因为一起居住的家庭成员数多的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相对更低, 而非本地户籍居民的医保是异地医保, 在本地很多时候无法使用[9]。
要提高居民的满意度, 可通过家庭签约服务, 改善一起居住家庭成员数多的群体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 另外政府可针对非本地户籍的常住居民制订适当的医疗福利政策, 提高非本地户籍居民的满意度。同时贯彻落实医保政策和国家基本药物政策, 使社区医疗服务费用的尽量控制在居民可接受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应通过各种渠道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力度, 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率, 加强中心与居民的联系, 提高群众积极参与意识, 使得居民对社区中心更加信任, 逐渐养成“小病在社区, 大病到医院, 康复回社区”的就医习惯, 促进居民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良好氛围的形成[10,11]。
综上所述, 昆明市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认可, 但中心提供的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 这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管理者从影响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入手, 完善相应政策, 改善中心服务条件, 同时提高社区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等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 从而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
摘要:目的:调查昆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 并探讨其影因素。结果:被调查者的总体满意度得分为3.85±0.53分, 其中满意度得分最高为就医便利性, 最低的为就医环境。影响居民总体满意度的因素包括候诊时间、医疗费用接受情况、文化程度等。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袁琦, 闫红梅, 朱清, 等.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横断面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 (3) :393-393.
[3]杨浩峰, 李新凤, 桑小平.2012年乌鲁木齐市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者满意度调查[J].职业与健康, 2013, 29 (5) :625-627.
[4]那苓, 刘蓓, 潘祖庆.广西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广西医学, 2013, 35 (6) :788-791.
[5]徐小炮, 尹爱田.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SWOT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7, 22 (11) :675-676.
[6]周瑾, 刘文杰, 谢舒, 等.武汉市社区卫生服务患者满意度及影响因素[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036) :5985-5988.
[7]潘淑贤, 张万方, 洪佳冬.荔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J].预防医学情报, 2013, 29 (7) :584-587.
[8]Li Z, Hou J, Lu L, et al.On residents'satisfaction with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after health care system reform in Shanghai, China, 2011[J].BMC public health, 2012, 12 (Suppl 1) :S9.
[9]张丽芳.昆明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现状及对策[D].昆明:昆明医学院, 2011:33.
[10]Luo X J, Dong J C, Zhang Z M, et al.Utilization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and its satisfaction among residents in China[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2010, 13:2790-2793.
昆明市卫生学校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昆明市市、县、乡3级医疗机构卫生人才共32 075人。昆明市卫生人力资源统计表由昆明市人才中心卫生分中心提供。
1.2 研究内容
昆明市3级医疗机构各类人才总数、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的结构比例, 个人特长、培训情况、科研能力、职业心态等指标。
1.3 研究方法
采用查阅昆明市卫生人力资源统计表及自编问卷对3级医疗机构中的35家机构进行随机整群抽样调查。对全市卫生人力资源统计数据及3级医疗机构卫生人力资源调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组间比较显著性检验采用方差分析。
2 昆明市3级医疗机构卫生人力资源现状调查结果
2.1 昆明市市、县级医院卫生人员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构成 (见表1)
注:△数据已包含在执业 (助理) 医师中
2.2 昆明市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构成 (见表2)
2.3 昆明市医师执业类别情况
3级医疗机构, 执业医师共10 575人, 占全市执业 (护理) 医师总数的1.41%。因此, 3级医疗机构医师的执业类别基本可以反映全市医师执业类别。在医师专业分类中, 临床医师占76.85%, 中医师占13.36%, 口腔医师占6.37%, 公共卫生医师占3.42%。在临床医师中, 内外科医师占51.29%, 而精神卫生、职业病、医学检验及病理、康复医学、预防保健、特种医学与军事医学、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专业医师均低于1.00%。
注:△数据已包含在执业 (助理) 医师中
2.4 抽样调查总体情况
本次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 200份, 有效收回1 119份, 有效回收率93.25%。其中市级医院9家共378份, 占33.78%;县级医院6家231份, 占20.64%;乡镇卫生院20家510份, 占45.58%。
2.4.1 昆明市3级医疗机构卫生人力资源培训情况 (见表3)
2.4.2 昆明市3级医疗机构卫生人力资源留学途径 (见表4)
2.4.3 昆明市3级医疗机构卫生人力资源学科带头人情况 (见表5)
2.4.4 昆明市3级医疗机构课题立项情况 (见表6)
2.4.5 昆明市3级医疗机构卫生人力资源论文发表情况 (见表7)
2.4.6 昆明市3级医疗机构获得特殊荣誉的专家情况 (见表8)
2.4.7 昆明市3级医疗机构卫生人力资源职业心态情况 (见表9)
3 昆明市3级医疗机构卫生人力资源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3.1 总体现状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 昆明市3级医疗机构卫生人力总量为3 2 075人, 其中市、县级医院30 012人, 乡镇卫生院2 063人。从分类看, 执业 (助理) 医师11 569人, 注册护士11 533人, 药师 (士) 1 518人, 技师 (士) 1 809人, 其他1 816人, 其他技术人员1 920人, 管理人员1 910人, 医护比为1∶0.99, 男女性别比例1∶2.51。3级医疗机构人员的年龄分布构成为:25岁以下占4.65%, 25~34岁占38.66%, 35~44岁占33.27%, 45~54岁占16.04%, 55~59岁占5.70%, 60岁及以上占1.69%。从学位来看, 博士占1.00%, 硕士占7.59%, 学士占91.42%。从学历看, 研究生占2.76%, 本科占24.11%, 大专占41.59%, 中专及中技占27.88%, 技校占0.66%, 高中及以下占3.01%。从职称看, 正高占1.47%, 副高占5.01%, 中级占25.84%, 初职及以下占67.69%。
以上情况表明, 昆明市3级医疗机构卫生人力资源占全市卫生人力资源总量的1/2以上, 年龄结构较合理, 医护比高于全国水平1∶0.44, 但男女比例失调, 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缺乏。
3.2 医师专业结构不合理
在临床医师中, 内外科医师占总数的51.29%, 而精神卫生、职业病、医学检验、病理专业、康复医学、预防保健、特种医学与军事医学、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医师所占比例均低于1.00%。这些数据表明昆明市3级医疗机构医师专业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目前急需的精神卫生、医学检验、康复医学、预防保健等专业医师人才短缺非常突出, 而内外科医师比例较大。这种比例失衡提示昆明市3级医疗机构中社会需求日益增长的精神卫生、康复医学等专业医师人才缺口较大。
3.3 高层次人才匮乏, 缺乏领军人才、杰出人才和骨干人才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昆明市3级医疗机构具有研究生学历者仅占2.76%;从学位来看, 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仅占8.59%;从职称结构来看, 具有高级职称的只占6.48%;从抽样调查学科带头人和后备人选的整体情况来看, 学科带头人数量非常少, 仅占1.34%, 其中包括学科带头人和后备人选则仅占0.36%。表明昆明市3级医疗机构高层次人才匮乏, 缺乏领军人才、杰出人才和骨干人才, 这种情况尤以乡镇卫生院最为突出。
3.4 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总量不足, 素质偏低
昆明市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总量仅占全市卫生人力资源总量的6.43%。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员总量不足。在卫生技术人员中, 男性占30.85%, 女性占69.15%;从年龄上看, 34岁及以下占46.31%, 35~44岁占35.87%, 45岁及以上17.82%, 呈现年轻化趋势。卫生技术人员学历中专及以下占33.16%, 学历层次较低的人数较多。从职称结构看, 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是初级及以下职称, 占79.01%, 中、高级职称很少, 仅为20.99%, 职称呈宝塔型分布。说明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总体素质不高, 呈现“三高两少”的局面, 即年轻人多, 低学历人员多, 低职称人员多, 而高学历、高技术职称人员少。因此, 提高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资源的总量及素质是目前加快昆明市农村卫生改革的当务之急。
3.5 卫生技术人员科研能力偏低, 培训机会较少
在申请课题项目的整体情况调查中, 3级医疗机构立项课题总量较少, 其中以乡镇卫生院最明显, 而县级医院立项课题的总量也很少, 说明县、乡级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科研能力偏低, 科研活动较少。在论文发表数量调查中, 3级医疗机构发表论文数人均较少, 其中以市级医院人均发表论文数量最高, 为0.14篇, 而乡镇卫生院人均发表数量为0.05篇。总体状况显示, 3级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论文发表数量较少而且级别较低。这表明昆明市3级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参与科研活动的状况不理想, 总体科研素质及能力较低。
从参加各种培训的人数来看, 3级医疗机构从未参加培训的人员总数接近被调查人员的1/2, 而乡镇卫生院从未参加过培训的人员比例高达70.20%, 县级医疗机构参加培训的卫生人员数量也不容乐观, 市级医院稍好, 但参加过3次以上培训的人员数量也较少。从接受培训的内容来看, 仍以各临床专业理论为主, 少有实用医疗技术的培训。而国外访学及留学的人员更是凤毛麟角。由此可以看出, 昆明市3级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还未建立规范的制度, 卫生人才的后续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
3.6 昆明市3级医疗机构卫生人才的职业心态欠佳
从被调查对象对岗位满意度、综合满意度、压力指数、技术满意度、收入满意度、服务对象满意度、同事满意度、工作心情满意度8个方面对卫生人才的职业心态进行评定。其中对收入满意度评分结果, 3级医疗机构均值都为所有测评指标的最低分, 且其余指标均分都未超过8分。说明昆明市医疗机构卫生人才的职业心态欠佳, 存在一些消极因素。职业心态欠佳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卫生人才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以及工作的积极性。
但需要注意的一个现象是乡镇卫生院的各项指标均值均高于其他两级医院, 说明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的职业幸福感要高一些, 这是一个值得管理者思考的问题。
4 对策及建议
4.1 加大高层次人才及卫生技术人员考录引进力度
制定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 筑巢引凤, 为优秀人才创造事业发展环境, 并从住房、薪酬等物质方面给予较为优厚的待遇, 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以此吸引优秀卫生人才向昆明市3级医疗机构流动, 解决专业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短缺问题。同时, 根据各机构人员现状, 合理核定每年招录人数, 通过公开招考, 解决各级医疗机构人员紧缺问题。
4.2 完善卫生技术人才动态流动机制
一方面, 通过挂职、进修等方式从县、乡基层医疗机构选拔优秀管理人员及卫生技术人员到市级医疗机构培养;另一方面, 继续推行医师执业制, 在卫生人力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合理的情况下, 充分利用市级医疗机构拥有的优质卫生人力资源, 结合职称评聘和公立医院改革, 有计划地安排昆明市二级以上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到乡、镇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帮扶, 解决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总量不足及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
4.3 科学合理核定昆明市医学院校的招生数量及专业设置、办学层次
医疗行业是高技术密集型行业, 要求从业者具备较高的知识技术水平及较好的人文素质, 这就决定了医学教育必然向高层次发展。因此, 在卫生人力总量不足的情况下, 昆明市医学教育仍需考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的需求, 办学层次以专科以上为主, 逐步减少中专招生人数, 使医学教育回归精英教育的轨道。同时对专业设置进行严格的论证, 使人才培养与医院人才需求紧密结合, 改变3级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及专业结构失衡现状。
4.4 树立科研兴院理念, 提高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科研能力
加强医学科研是提高医疗质量的保证, 也是提高卫生服务人员素质和医疗机构实力的良好途径。针对目前昆明市3级医疗机构卫生人员尤其是县、乡级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科研能力弱、基础差的现状, 卫生行政部门应重视对3级医疗机构科研工作的管理及指导, 大力宣传医学科研的重要性, 并通过行政管理手段来推动各医疗机构科研工作的发展。如在年终考核中加大对科研工作考核的力度, 把管理者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及医院科研工作开展的情况作为对管理者履职考核的重要指标, 促使管理者从思想上重视医学科研工作。此外, 卫生行政部门还可通过医学科研机构及省市医学会举办科研培训班, 加强卫生人员科研管理及科研能力的培训, 使他们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及管理水平。同时, 可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发布科研选题指南, 并开展多院协作的宏观课题研究, 对昆明市医疗卫生急需解决的一些难题进行研究, 促使管理者把医学科研作为医院的常规和重点工作来抓。
4.5 坚持人才强院, 建立医学继续教育体系, 提高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综合素质
乡镇卫生人力资源是农村卫生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正常运转的基础力量。针对目前昆明市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总量不足、素质偏低的现状, 促进乡村卫生人员队伍建设是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质量的关键[1]。因此, 在稳定现有人才的同时, 还应坚持人才强院的理念, 对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实行岗位管理和聘任制度, 通过择优聘用和合同管理的方式, 对人力资源进行逐步优化。为尽快提高现有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需针对农村的主要卫生问题开展实用性较强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 积极争取中央资金及省、市资金的支持, 配备专项培训基金, 做到专款专用, 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 拓展培训覆盖面[2]。建立规范的培训制度及激励机制, 鼓励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系统的继续医学教育, 将是否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和学习作为其职业能力的考核指标, 把考核结果与其是否能成为卫生服务提供者相结合, 逐渐完善继续医学教育体系。
针对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学历普遍偏低的现状, 要充分发挥昆明地区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优势, 支持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 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卫生人才培养体系, 形成专业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多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卫生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突出能力培养, 积极开展规范化的继续教育工作[3]。使乡镇卫生院在岗卫生人员通过夜大、电大, 脱产、半脱产等方式参与各种层次的学历教育及培训, 逐步消除无学历从业者, 提升现有人员的学历层次及综合素质。
摘要:目的 描述和分析昆明市市、县、乡3级医疗机构卫生人力资源现状。方法 采用查阅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统计表及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个人基本信息的调查方法, 调查2010年昆明市3级医疗机构卫生人力资源总量及各类人才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的结构比例, 个人特长、培训情况、科研能力、职业心态等指标。结果 昆明市3级医院卫生人力总量为32 075人。其中市、县级医院30 012人, 乡镇卫生院2 063人。执业 (助理) 医师11 569人, 注册护士11 533人, 药师1 518人, 技师1 809人, 其他1 816人, 其他技术人员1 920人, 管理人员1 910人。医护比为1∶0.99, 男女比为1∶2.51。2554岁年龄段占87.97%, 学士学位占91.42%, 大专及以下学历占73.14%, 初职及以下职称占67.69%。抽样调查表明, 昆明市3级医疗机构学科带头人仅占1.34%, 立项课题仅61项, 2010年卫生人员人均发表论文0.09篇, 获得特殊荣誉的专家仅9人, 从未参加培训的人员接近1/2, 卫生技术人员职业心态8项测试3级医疗机构均未超过8分。结论 昆明市3级医疗机构卫生人力资源总量占全市卫生人力资源总量的1/2以上, 年龄结构较合理, 医护比高于全国水平。但男女比例失调, 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 地区、专业分布不均;缺乏领军人才, 科研能力偏低, 培训状况不良, 职业心态欠佳。可尝试加大高层次人才及卫生技术人员考录引进力度, 完善卫生技术人才动态流动机制等, 多措并举, 使昆明市3级医疗机构卫生人力资源结构科学化、合理化。
关键词:昆明市,医疗机构,卫生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邹枫.加强对乡村医生的管理是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关键[J].卫生经济研究, 2005 (8) :39~40.
[2]孟晓军, 王明旭, 杨安宁, 等.西安市社区卫生服务人才资源的调查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 2007, 15 (6) :1063.
昆明市卫生学校 篇10
1 推进城乡卫生事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1.1 一体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是实现昆明科学发展新跨越的现实需要, 是关系全局发展的大战略[1]。
1.2 城乡卫生事业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
城乡卫生事业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 (1) 昆明市盘龙区卫生局昆明650041
展的重要条件, 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扩大城区辐射范围和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前提, 对优化城乡卫生资源配置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昆明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心城区的迅速拓展, 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我区农村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提速, 在城乡融合的大趋势下, 一大批农村逐步发展为城市区,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日益迫切[2]。
2 盘龙区推进城乡卫生事业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2.1 盘龙区概况
盘龙区辖区总面积为886.93 km2, 辖12个街道, 共65个社区、32个村委会, 370个自然村。2010年共有常住人口80.99万人, 户籍人口51.11万人, 其中农业户籍人口107 326人。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250.33亿元, 财政总收入为41.61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40.1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 213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7 403元;人口出生率为5.21‰, 死亡率为2.94‰, 自然增长率为2.27‰。
2.2 盘龙区推进城乡卫生事业一体化发展的实践
2.2.1 基本情况。全区设有局直属的卫
生单位7个, 辖区设有2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2所社区卫生服务站, 5所流动人口卫生服务站。区医院开放床位250张, 现有在职职工289人, 业务用房面积9 359 m2。设有卫生院8所, 开放床位159张, 现有在职职工135人, 业务用房17 565.39 m2。有村卫生室71所, 村卫生室覆盖率为100%, 村卫生室乡村医生139人, 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以上女乡村医生, 村卫生室平均业务用房面积为80 m2。
2.2.2 工作开展情况。
加快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 强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规范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 电子建档率达52.35%, 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 不断推进“专家进社区”工作, 强化卫生监督协管工作, 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 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加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2009年3月已通过市初保委复合评审, 达到初保合格标准,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 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推进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的制度, 加强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力度。
2.2.3 盘龙区推进城乡卫生事业一体化
发展的主要做法、特点及基本成效。 (1) 主要做法。坚持政府主导, 调动社会各方参与, 坚持政策保障, 落实配套措施, 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的考核和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费用支付统一实行城乡一体化管理, 进一步建立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一体化管理模式, 积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划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管理。 (2) 基本成效。我区近几年来高度重视城乡统筹工作, 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统筹城乡推进新农村建设整体上已呈现出良好态势。基本建立了城乡三级 (区、街道和社区或村) 卫生服务网和农村卫生队伍, 不断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我区农村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农民健康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推动了社会全面进步。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农民市民化转换稳步推进, 城乡一体的规划理念基本确立, 全区城乡区域发展呈现出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着力改善民生福利,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从制度覆盖适时向城乡均等转变, 我区近几年来涉及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健康水平等指标值稳步提升。
———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步伐加快。扎实推进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改造, 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全区社区已基本形成“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 100%的行政村建有村卫生室。
———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通过近几年来的探索, 我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一是新农合制度的推行, 使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区覆盖的目标提前实现。二是新农合制度的推行, 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三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 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四是有效促进了我区农村医疗服务技术的提高, 改善了农村医疗机构服务条件;五是农村孕产妇基本实现免费分娩。
3 盘龙区推进城乡卫生事业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相对薄弱;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不高;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 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不足;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卫生服务水平低下;农村卫生事业投入不足;农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低;农村公共卫生网底建设和应急机制、疫情信息报告和妇幼保健等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3.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 当前基本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主
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 成为基本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的瓶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农村人口,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城镇非从业居民, 均带有政府对困难群体基本医疗保障的扶助性质, 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相比均属于低水平保障。如城镇经济发展与农村有一定或较大差距, 必然导致农村人口因经济能力只能进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无法纳入更高层次的基本医疗保险统筹, 从而无法与城镇人口基本医疗保障同水平运行, 严重制约了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另外, 农村人口所占辖区总人口比例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一般而言, 农村人口绝对数较少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当地政府财政有能力加大投入经费和补助力度, 比农村人口绝对数较多且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更易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二是政策制度林立, 管理分头, 给基本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的开展带来难度。
目前, 我区虽然已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由区卫生局划归为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管理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但政策规定、财政补助、工作机制和网络构架等各行其是, 之间又无政策转换衔接, 造成了成本大量浪费和政策的冲突。例如, 某农民在当地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其外出务工在务工当地又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规定参加农民工医保或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如发生住院医疗费该如何报销?如只可报销其一, 则另一险种保费等同白缴, 享受不到相关待遇;如两者皆可保险, 报销比例如何确定?如何确保不造成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重复和不合理支出?三是户籍身份限制, 造成基本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的障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均有户籍限制, 虽然个别地区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方面解除了外出务工农民和外地户籍学生儿童限制, 迈出了可喜一步, 但还在试点阶段, 未在全国范围普遍推行。如一些地区其农村经济发展较好, 部分农民有能力也有愿望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更高统筹层次的医疗服务待遇, 但限于户籍身份制约, 则无法实现, 造成了大量应收基金流入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不仅使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 也影响了社会保险公平性原则, 给基本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造成了极大障碍。四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滞后, 影响基本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乡镇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经费短缺, 基础设施简陋缺乏, 服务条件低下, 达不到最基本的医疗条件, 不仅导致农民看病购药不得不流向市、县级医院, 加重了经济负担, 加剧了“看病难”这一突出矛盾, 造成了医疗卫生资源浪费, 不利于基本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的平稳推进[3]。
3.2.2 推进城乡卫生事业一体化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和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发展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 要素资源配置机制还不健全, 发展法制规范化欠缺。
4 进一步推进盘龙区城乡卫生事业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贯彻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和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统筹城乡公共卫生资源配置, 扩大优质卫生资源规模, 促进城乡卫生同步发展, 提高城乡居民的身体素质, 形成卫生事业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4.2 创新体制机制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 建立有利于推进城乡卫生事业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上下联动, 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支持, 充分发挥区级责任主体作用, 促进城市带郊区, 辐射农村, 城乡联动, 合力推进的局面, 促进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
4.3 加快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
继续巩固农村卫生三级服务网建设, 整合农村卫生资源, 改革卫生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探索多种办医形式, 规范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项目。
4.4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改善基层卫生服务条件, 切实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着力缓解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 探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等管理方式;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
4.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不断增强卫生服务能力
4.5.1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和卫生科技发展。
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水平, 改善基层卫生队伍学历结构, 开展卫生管理干部培训, 做好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和中医人才队伍建设。对基层卫生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及专题培训和学历教育, 加强全科医师培训, 积极推进“专家进社区”工作。4.5.2引导和鼓励医学类毕业生到农村服务, 在卫生技术职务聘任、工资福利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 在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安排上给予照顾, 鼓励乡村医生参加学历教育培训。
4.5.3 积极推进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的制度。实施
“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 实行城市二三级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新聘用人员, 以及城市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前到农村或基层社区服务1年的制度。
4.5.4 稳定农村卫生人才队伍。
改革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分配制度, 制定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 采取措施, 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基本生活条件, 努力改善乡村医生待遇, 稳定乡村医生队伍。
4.5.5 加强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管理。严格执行
《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 开展对乡村医生的培训与考核工作;新进入村卫生室的从业人员须取得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
4.6 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完成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全部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按定额、定项和购买服务等方式补助;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 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和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4.7 建立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系
4.7.1 公共卫生实行一体化管理,
标准规范一致, 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使用软件, 实行信息化系统管理, 统一编码, 资源共享。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2011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25元。同时, 加强绩效考核, 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的考核和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费用支付统一实行城乡一个标准。
4.7.2 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一体化管理。
实行城乡公共卫生一体化管理, 是进一步优化基层卫生组织, 合理配置和整合卫生资源, 规范办医形式和医疗卫生服务行为, 保证广大群众获得安全、有效、合理、及时和方便的基本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的有效措施。
4.7.2. 1 主要目标。
进一步健全区、乡、村一体化卫生服务网络, 增强卫生服务功能, 提升卫生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水平。
4.7.2. 2 主要内容。
在区政府的领导下, 各乡 (街道) 卫生院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加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牌子, 选配专业人员负责城乡卫生一体化管理工作。在村 (社区) 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 原已设立的村卫生室全部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站, 加挂“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牌子。4.7.2.3具体措施。规范基层卫生机构建设和管理, 进一步加强乡 (街道) 村 (社区) 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将社区卫生服务站 (村卫生室) 的经营管理直接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范畴, 对社区卫生服务站 (村卫生室) 实行“三制四有七统一”管理, “三制”即逐步推行乡村医生聘用制、补助浮动制和养老保险制度;“四有”即规范村卫生室的管理, 做到看病有登记、用药有处方、收费有收据和公共卫生服务有台账;“七统一”即实现对村卫生室建制、行政、业务、财务、药械、收费和名称的统一管理。
4.8 全面推进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
加强和完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 要积极推进城乡一体的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管理与监督等具有复合功能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 实现网上医疗服务, 网上报销和网上监督。实现城乡信息化硬件、远程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信息资源三大平台建设。
4.9 建立基本药物制度
继续认真贯彻省、市关于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药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文件精神, 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加强监督管理, 切实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
4.1 0 巩固社区卫生机构中医药特色建设, 继续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的应用
大力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进一步加强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和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 做到10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着力提升全区中医药的服务能力, 巩固社区卫生机构中医药特色建设, 继续深入“中医药进社区”活动, 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 为群众提供质优、便捷的中医药服务。加快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 引导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探索中医“治未病”的服务模式,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养生和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规范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4.1 1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 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开, 完善医院法人治理机构。继续加快民营医疗机构发展, 大力推进医疗卫生领域招商引资工作, 鼓励社会力量规模办医, 鼓励各类资本参与公立医院产权多元化改造、重组, 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元化办医格局。民营医院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 与公立医院享有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
4.1 2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4.1 2. 1 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城乡全体居民, 覆盖率达到100%。到2012年城乡居民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均提高到98%以上;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职工年平均工资及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以上, 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全体居民。
4.1 2. 2 实现辖区基本医疗保障城乡一体化。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均属于基本医疗保险范畴。目前, 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我国要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整合成一个基本制度是不现实的。因此, 基本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目前只能实行初级阶段的模式, 即:除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外, 打破户籍身份限制, 减少政策制度林立, 简化行政管理, 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整合, 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将城镇非从业居民、农村户籍人员全部纳入这一范围。
为妥善解决农民特别是城乡困难特殊人群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 实现辖区基本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 结合实际, 特提出相关制度对策:一是引导农民全部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在各级政府给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缴费补助的基础上, 地方政府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重点倾向于农村居民中的低保户、残疾人、低收入者、60周岁以上老人和学生、儿童这一困难及特殊群体, 采取多缴多补、少缴多补和以奖代补给予农村居民缴费补助或按一定比例给予其住院医疗费补助等形式, 鼓励、支持和引导农村村民参加城镇居民医保, 以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二是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公平性”原则为核心, 以解决农村户籍人员和城镇困难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为重点, 消除户籍和身份限制 (包括农村户籍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 , 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一整合在一个制度框架内, 参保者均有权利进入这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内。并根据辖区实际和各类人群的经济能力分设学生、儿童和非学生及儿童两类标准, 其中非学生儿童缴费标准又分高低两档, 参保者根据经济状况自由选择缴费档次和待遇享受层次, 不同缴费对等不同报销待遇, 从而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的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 切实解决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
我区在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 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充分考虑本地实际, 以能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出发点, 积极进行科学调查论证, 建立多方协调机制, 破除制度障碍, 大力整合基本医疗保险的资源, 探索创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一整合在一个制度框架内, 参保者均有权利进入这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内。并根据辖区实际和各类人群的经济能力分设学生及儿童和非学生及儿童两类标准, 其中非学生儿童缴费标准又分高低两档, 参保者根据经济状况自由选择缴费档次和待遇享受层次, 不同缴费对等不同报销待遇, 从而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的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 切实解决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
4.1 2. 3 加快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并做好与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
4.1 3 加强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4.1 3. 1 签订目标责任书, 纳入领导任期目标,
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 逐级落实责任。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 主要领导要亲自抓, 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和工作指导, 集思广益, 科学决策。
4.1 3. 2 成立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结合本地实际, 把卫生事业城乡一体化规划纳入区域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规划, 确定相应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 全力推进城乡卫生事业一体化发展。
4.1 3. 3 把加快推进城乡卫生事业一体化
工作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依法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转变管理职责方式, 完善并创新卫生事业公共治理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
4.1 3. 4 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
层层分解任务, 定性、定量、定时和定人, 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项项有指标和件件有落实。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实绩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严格考核奖励, 形成成果倒逼、分工协作、责任明确和绩效考核的工作机制。
4.1 3. 5 加大投入, 提供经费保障,
依法确保卫生事业建设经费的投入, 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 广泛吸纳社会及民间资金, 加大对卫生事业建设资金的支持力度。
4.1 3. 6 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参与的各方倾力投入。要建立考核评估和奖励机制, 增强农村地区自主发展的意识, 充分发挥城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加快推进城乡卫生事业一体化发展, 保障人民健康, 构建和谐社会, 开创我区卫生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共昆明市委市, 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实施意见.201002-05.
[2]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系列文件的通知.2010-01-22.
昆明市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 篇11
关键词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对策;云南省昆明市
中图分类号:F326.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6--02
昆明作为云南省经济、政治、文化、交通和科技中心,既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商贸、旅游城市,也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东盟开放的重要枢纽城市。发展林下经济在地理区位、物流交通、市场潜力、科技研发与推广、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宣传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条件。为此,通过对昆明市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的探索研究,希望对云南省林下经济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1 昆明市林下经济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市累计发展林下经济面积3.53万hm2,实现总产值15.00亿元,产业效益不断提升,规模逐步扩大[1]。其中,林下经济产值超过1亿元的有禄劝、宜良、富民、石林、寻甸、晋宁;产值达2 000~6 000万元的有官渡、东川、西山;产值达500~
2 000万元的有五华、盘龙;呈贡由于森林资源较少,发展较为缓慢,林下经济产值在500万元以下。详见图1。
图1 昆明市林下经济产值
在林下经济发展中,西部、北部和东部主要开展林下种植、养殖、森林景观利用;中部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主要开展林产品精深加工、服务和流通;林下采集在各个区(县)均开展。全市涉及林下经济省级龙头企业主要分布在官渡区、五华区、盘龙区、呈贡区、禄劝县和石林县等。
2 存在问题
2.1 规划不统一,发展方向不明确
林下经济的发展还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一些地区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及形势机遇等认识不足,尚未将其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系统化考虑、统筹规划发展,导致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没有切合实际、突出特色及符合当地资源情况,致使发展方向、目标不明确。相应政策落实及保障措施不到位,很多社会投资主体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优惠政策、扶持方式和市场前景等认识不够,多数林农对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新技术不了解,参与经营的积极性不高,产业发展总体较缓慢。
2.2 科技成果转化力不够,产业链条短
林下資源的开发利用、人工栽培繁育和加工技术等基础性研究工作虽有一定基础,但林下经济最初多由林农自发创建,缺乏与科研院所等的紧密结合,林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无力为林农提供有效的林业科技指导和服务。导致林农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的技术水平较低,凭传统经验开发和粗放管理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大多数农户沿用传统的方式,其成本高、效益差,产品质量无保证,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另外,林下经济的发展主要还是集中于原材料的生产,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对下游精深加工产品等的研发还较为薄弱,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这导致部分林下经济产品大量生产后,市场消化不了,影响了产业的发展,给林农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2.3 各级重视不够,产业发展缺乏示范带动
由于发展阶段不同的原因,以前林业发展主要以生态建设为主,随着大面积荒山造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制度的实施,如何给老百姓增收致富,成为新时期林业工作的又一项重要任务。但相关部门并未转变思路,仍未将林业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对待,示范带动作用缺失。另外,由于相关管理制度等未落实,各级还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林下经济产业的推动力。
2.4 食品安全标准制定滞后,外界认可度不高
虽然林下经济产品是绿色、无污染的生态产品,但由于目前还没有相对应的林下种植(养殖)标准、质量标准、食品安全标准等,特别是林下食用产品产地环境、林下野生动物驯养产品认证还存在空白,难以适应林下经济产品市场对质量安全的要求,消费者无法确定所购买的产品就是来自林下,就是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因此,外界认可度还不高[2]。
2.5 知名品牌缺乏,影响力较低
目前,虽然林下经济已形成一些品牌,但这些品牌仅在云南省内有一定知名度,企业实力也较弱,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还缺乏。这与昆明市及全省丰富的林下资源禀赋不相符,如种质资源享誉国内外的野生菌等。
2.6 市场服务体系较为原始、落后
服务体系不完善,市场信息不畅通,缺乏相应的中介组织机构,造成林地流转困难,产业规模难以扩大。据调研,林下经济相关产品的流通、交易等,采用的还较为原始的面对面、赶集似的方式,而现代化电子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连锁经营、网上交易、订单期货、物流配送和农超对接等流通方式的交易手段还未建立,市场信息不畅通,难以拓宽林产品流通渠道,给林下经济向产业化发展带来了困难。
3 对策及建议
针对昆明市林下经济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及建议,即做出昆明的特色,又最终实现“不砍树能致富”和“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林业发展目标。
3.1 制定规划,指导全市的林下经济发展
依据发展目标、任务、各区(县)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情况、林下经济发展基础等编制《昆明市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将昆明市林下经济发展布局为“一心两群双四模式”的格局。即从空间上将昆明市林下经济布局为一个中心和两大聚群,一个中心即将昆明市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及泛亚地区林下经济综合发展中心,两大聚群即城郊森林休闲体验产业发展聚群和山区仿野生产业发展聚群;从发展特色上重点布局四大类型及4种模式,四大类型即林下种植类型、林下养殖类型、林间野生产品采集加工类型和森林休闲体验类型;4种模式即林菌模式、林药模式、林花模式和休闲体验模式。
3.2 加快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3.2.1 建设林下经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为及时解决行业内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并将成果推广应用到生产中,从而搭建企业、农民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平台,推进科技协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发挥昆明市作为云南省科技中心的优势,建立林下经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2.2 加强科技推广与培训
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等平台,加大培训力度;充分发挥专家团队、乡镇林业站在技术指导、专业培训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及营销管理等培训,切实提高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经营管理水平。
3.2.3 加强示范基地建设
按照现代林业产业发展的要求,探索建立具有示范意义的产业基地,起到为林下经济先行试点和引导其他林农科学发展的作用。从现有国家级、省级、市级等龙头企业和林业合作社中,选择基础较好的企业(合作社)作为建设主体,积极吸引政府、科研院所、其他企业、林农等多元参与,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参考文献
[1]吴蒙.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7):151-152.
[2]李娅,陈波.我国林下经济主要模式探析.[J].中国林业经济,2013(6):36,38.
近代昆明的公共卫生 篇12
一、昆明市公共卫生管理之演进
昆明卫生行政之机关在清之前, 并无专门的机构, 仅有“官医局”之设置, 负责号脉开方, 并不发药, 并在光绪二十五年 (1899) 后, 被裁撤[1]504。清末, 宣统元年, 云南省会设巡警道, 立警务公所, 内设卫生科, 分清洁、医药两股, 负责省会警察九区街道、便所的清扫工作, 管理清道夫、车马之事宜, 以及各个区的医药取缔事项[2]168, 是为昆明设置卫生行政机关之嚆矢。
民国元年, 政府改巡警道为巡警局, 局内设第四科, 掌管清扫昆明市内的街道, 河井, 沟渠, 整理菜市、厕所及饮食卫生, 并负责医师资格考试, 医院的设立。民国二年 (1913) 巡警局改为云南省会警察厅, 厅下设卫生科, 科分四股: (一) 保健; (二) 医事; (三) 药剂; (四) 防疫, 管理省会昆明医疗卫生行政之事宜[3]54。民国十一年 (1922) , 昆明市政公所成立, 依据《云南昆明市政公所暂行条例》, 其下设卫生课, 负责市内卫生行政。民国十七年 (1928) 8 月, 云南省政府根据国民政府颁布的《普通市组织法》, 将昆明市政公所改组为昆明市政府, 下设五局 (经济局;公益局;建设局;公安局;教育局) 二处 (秘书处, 督查处) , 其中公益局负责昆明卫生行政事宜[4]1。民国十九年 (1930) 昆明市政府改组, 将前公益局主办之卫生事宜划归公安局办理, 添设第四科专掌之, 并将市立平康各医院、麻风院、屠兽场、寄柩所、卫生实验所一并拨归管辖。迨民国二十一年 (1932) 1 月, 省会公安局划分独立, 又将第四科改为卫生科, 一切人员、职掌均仍其旧。民国二十二 (1933) 年12 月, 云南省政府准于民政厅内设添设第六科, 对内负责主办全省卫生行政, 并由厅通饬各县筹设卫生专员, 办理县卫生行政, 昆明市政府设专员办理卫生行政[2]170。民国二十五年 (1936) , 云南省卫生实验处成立, 并接管了市立医院。为了推进昆明公共卫生事业, 省卫生实验处改组昆明市立医院为昆明第一卫生所, 负责推进医疗、救济, 防疫等各项工作。抗战军兴, 云南省成为后方重镇, 省城昆明的卫生形势异常严峻, 昆明市的卫生行政机关也发生调整, 民国三十一年 (1942) , 昆明第一卫生所改为昆明市医院, 同时增设了昆明卫生事务所, 至此, 昆明市有了正式的卫生行政之机关。民国三十三年 (1944) , 昆明市政府改组, 设置了卫生局, 撤销了昆明卫生事务所及北区卫生所, 其业务归并卫生局[2]216。后来, 昆明市政府又裁撤了卫生局, 而在市警察局内组设卫生科, 负责全市卫生行政工作,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昆明市解放。
二、昆明卫生事务所的设立和主要职能
鉴于云南省卫生管理的分散, 无序, 中央卫生署在云南省成立了卫生实验处, 全省卫生行政得到统一, 昆明的公共卫生管理也相应进行了调整;抗战爆发后, 随着一部分企业机关团体学校内迁到昆明, 该市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人口数量也激增, 这些因素促使昆明的公共卫生管理作出改变, 以适应城市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 本市原有昆明第一卫生所, 只注重医疗, 对于其他公共卫生措施, 没有余力兼顾, 因此, 云南省卫生实验处成立昆明卫生事务所, 管理省会昆明各项卫生事宜。
最初, 云南省卫生实验处借昆明市医院, 附设昆明市卫生事务所, 该所人员系由卫生实验处部分工作人员兼任, 按照规定, 其经费由昆明市医院, 白龙潭医院, 普坪村郊外医院, 月各补助一千元, 由于后者两医院收入有限, 无力补助, 仅昆明市医院按月缴交。因而, 昆明市卫生事务所有名无实。民国三十一年 (1942) 9 月, 省卫生实验处在玉龙堆租赁屋舍, 月拨经费八万元, 昆明市卫生事务所正式成立, 首任所长为黄万杰[5]。
依据《昆明市卫生事务所组织章程》[6]62, 该所隶属于云南全省卫生实验处, 办理昆明公共卫生事宜。本所共设四课, 分别为医务课、防疫保健课、环境卫生课、总务课。医务课的职能包括: (1) 医院管理事项; (2) 本所附属机关之管理及改进事项; (3) 关于本省地域行政区所辖各县卫生院之指导事项; (4) 关于临时救护事项; (5) 关于一切医疗事项。防疫保健课执掌如下: (1) 关于传染病之防治事项; (2) 关于学校卫生事项; (3) 关于工厂卫生事项; (4) 关于妇婴卫生事项; (5) 关于卫生教育及宣传事项; (6) 关于生命统计事项; (7) 关于其他保健及防疫事项。辅助清道事项, 检查饮料卫生及食品事项, 指导公共井水制改建事项, 卫生工程设计事项和其他卫生检查事项都属于环境卫生课的职能所在。总务课主要负责文件的收发, 保管, 撰稿及缮写, 管理印信, 考核本所及附属机关的职员, 编制和复核预算, 保管本所一切财产, 部署其他各课事项。各课设课长一人, 承所长副所长之命主管课务;技士、医士、公共卫生护士、助产士、课员、卫生警察及办事员等若干人承所长副所长课长之命分理各课。昆明市卫生事务所的附属机构包括, 产科门诊部, 保健医院, 南区及北区卫生分所。同时, 该所也负责办理省会麻风院。
三、昆明卫生事务所评析
1.防疫保健方面。防疫工作是昆明市卫生事务所的重要工作之一, 近代云南, 传染病流行频仍, 云南省卫生实验处成立了昆明及平彝二检疫站, 后来又将两地检疫工作分别交由昆明卫生事务所办理。该所负责疫情的工作, 分发本市各医疗机关疫情报告表, 定期派员前往收集统计, 登报发表。根据疫情报告前往病家做传染病调查及家庭访视, 并推行霍乱注射及种牛痘。据统计民国三十一年 (1942) 9 月至12 月间, 云南卫生事务所执行“霍乱注射人数达到514 人, 伤寒注射人数25 人, 种痘人数5206 人”[7]29。
2.环境卫生方面。城市环境卫生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昆明地处内陆, 开埠较晚, 环境卫生管理相对落后, 昆明市卫生事务所成立后的9 月至12 月, 就着手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1) 进行环境卫生调查, 计调查水井121 个, 公厕调查全市共有48 座;截污防蝇及小便池设备, 垃圾调查, 计本市各街巷共有倒垃圾 (并非皆有垃圾箱) 3528 处, 估计约有10 余万担;沟渠调查, 本市无下水道设备, 全系流水沟, 经调查有133 道;有关卫生商店之调查, 共有270余家; (2) 办理本市华侨招待所环境卫生; (3) 改进本市环境卫生工作, 此项工作本年度只改善公厕2 处; (4) 夏令防疫之环境卫生工作, 即井水消毒210 次, 冷食店检查46 家[8]。
3.医药调查及管理。 (1) 派员调查市区医院。开业医师, 西药房并制定统计表; (2) 调查及制作市区救护机关分布图表; (3) 调查与制作市区医师分布区域图表; (4) 登记中西医医药卫生人员及药商; (5) 取缔拍卖行售卖药品; (6) 取缔无关业执照之医务人员; (7) 禁止药商售卖无化验证明书之成药[9]。
4.空袭救护工作。抗战爆发后, 昆明成为后方重镇, 因此, 成为日军空袭的重要目标。国民政府下令在昆明成立了防空司令部, 下设救护大队、空袭紧急救济委员会、疏散委员会三个组织, 其中昆明市卫生事务所是救护大队的成员单位, 空袭救护就成为昆明卫生事务所的职责所在。该所先后组织空袭救护委员会, 制定市区救护区域图, 训练该所人员防毒救护之实际技能, 负责“对受伤者适当包扎;送到附近医院再进行处理抢救”[10]134。
梳理总结昆明卫生事务所工作业绩, 为我们分析和评价昆明公共卫生管理提供依据。昆明市卫生事务所的成立, 标志着昆明公共卫生管理的现代化。首先, 昆明市的公共卫生行政先后脱离了云南省巡警局、昆明市政公所下设的卫生课、昆明市公益局、昆明市公安局的管理, 昆明市的公共卫生管理具有了专门的管理机构, 其人员构成呈现出专业化的特点, 主要的工作人员都是受过专门医学教育的专业人员;其次, 昆明市的公共卫生的目的发生了转变:即由侧重环境卫生向疾病预防和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为根本目的转变, 而后者恰恰是公共卫生的本质目的所在;第三, 昆明市公共卫生管理逐渐走向合理化。从昆明市卫生事务所的职能和具体的工作实践看, 其涵盖了公共卫生管理的众多方面;最后, 昆明的公共卫生管理科学化。在该所成立后, 更加注意公共卫生的宣传和教育, 普及公共卫生相关知识, 积极引导市民塑造公共卫生的观念, 进而提高了公共卫生管理的实效性。总之, 昆明市卫生事务所存在的两年时间, 可以称为是昆明公共卫生管理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参考文献
[1]罗养儒.云南掌故[M].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6.
[2]云南通志馆.续云南通志长编·民政四·卫生一 (中) [A].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1985.
[3]昆明卫生志编纂委员会.昆明卫生志[M].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8.
[4]龙云.云南行政纪实[M].云南财政厅印刷局, 1943.
[5]云南省卫生处民国三十一年工作报告.云南省档案馆1021-1-36.
[6]云南卫生.1943 (11) .
[7]云南卫生.1943 (5) .
[8]卫生事务所关于环境卫生之报告.昆明市档案馆32-9-18.
[9]昆明市政府卫生局报告.昆明市档案馆32-10-38.
【昆明市卫生学校】推荐阅读:
昆明市学校安全条例(2017年)11-14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工会财务制度实10-22
昆明市建设方案06-06
云南省昆明市09-16
昆明市劳动合同08-13
昆明市骨干教师公示11-03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办法08-18
昆明市生态交通建设06-10
昆明市财政局文件05-24
昆明市工程质量用表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