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工程项目管理研究

2024-07-16

作业工程项目管理研究(精选11篇)

作业工程项目管理研究 篇1

摘要: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从被引入我国到现在,其发展已经从最初仅从理论角度讨论其意义,到目前已经有不少企业或单位开始将其应用于成本控制及管理中。该核算方法不仅是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也是实现成本计算与成本控制相结合的成本管理制度,它将成本信息贯穿于成本管理全过程,从而更有效地实施作业管理。以前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往往只侧重于后期工程项目成本核算,前期对项目的经济效益和资源需求考虑不足,其结果是要么项目成本较高、要么成本数据不真实。本文主要是研究作业成本法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尤其是在项目的前期工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成本动因,项目成本管理

我国目前有许多企业或单位觉得传统的一些会计计算方法不足以应对当前复杂的生产、经营、技术等情况。成本会计中由于传统计算方法明显滞后了产品生产的发展,因此引入了好几种较为先进的西方财务成本核算的成本计算方法,其中尤以作业成本法被理论界专家广泛关注。

一、作业成本法理论介绍

(一)作业成本法的形成及发展

作业成本法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会计学家科勒对于水力发电的思考所产生。当时出现了直接材料相对低廉而间接准备费用却相对较高的情况,再按照传统的以直接成本比例为基础的分配模式显然是扭曲了成本信息,而按照作业对于成本的贡献率来分配费用,是第一次将成本的理念深入到作业层次。到了80年代,罗宾.库珀和卡普兰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对作业成本法的意义、核算程序、成本库的建立、成本动因的分类及选择做了理论性的总结,奠定了这一新理论的框架体系。目前国外对于作业成本法的研究已不在停留在理论探讨,更多的是对于具体行业的研究,由最初的制造业拓宽到了金融、冶金、电信、制药、邮政、医药等各种行业,可以说,作业成本法正不断突破它的理论范畴,以它的先进性和通融性,正在演变为一种新管理的思想。

(二)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概念

1、作业。

作业成本计算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广义的作业(Activities)是指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一切经济活动。这些经济活动事项,有的会发生成本,有的不会发生成本;有的能创造附加价值,即增值作业(Value—added Activity),有的不能创造附加价值,即非增值作业(non Value-added Activity),所以作业成本法的作业是指能产生附加价值,并会发生成本的经济活动,即狭义的作业。

2、作业价值链。

作业价值链,简称价值链,是指企业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建立的一系列有序的作业及其价值的集合体。作业成本法就在计算产品成本的同时,确定了产品与成本之间具有因果联系的结构体系,它是由诸多作业构成的链条,即作业链(Activity chain)和各种作业所创造的价值相应形成价值链(Value Chain)的一个集合。

3、成本动因(Cost drivers)。

作业是由组织内消耗资源的某种活动或事项。作业是由产品引起的,而作业又引起资源的消耗;成本是由隐藏其后的某种推动力引起的,这种隐藏在成本之后的推动力就是成本动因。

4、成本库(Cost pool)。

成本库是指作业所发生的成本的归集。在传统的成本会计中以部门进行各类制造费用的归集,而在作业成本法中,将每一个作业中心所发生的成本或消耗的资源归集起来作为一个成本库。

二、作业成本法应用于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分析

(一)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工程项目领域的成本管理模式主要是完全成本法和制造成本法,它是在早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侧重成本发生后的核算,主要归集直接人工、直接材料、销售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

1、人为假定性。

在完全成本法中,将所有的费用都分配到产品中,可以提供每种产品的完全成本。有时将一些在未来可能发生的费用也人为的强制性分配到产品,没有遵循“配比原则”,使企业的经营成本得不到有效的体现。

2、数据片面性。

传统的成本核算只计算到项目施工组织一级,如施工项目部;公司一级的费用属于期间费用,从当期收益中冲减均不计入成本。制造成本法在分配施工中的间接费用的时候,分配动因单一,很多时候很难得到准确的成本信息,且它多是一种事后核算模式,所以成本控制较为无效,难以真正降低工程成本。

(二)作业成本法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的优势

作业成本法在直接费用的归集上跟传统的制造成本法处理方法基本一样,而最主要的区别是对间接费用的分配。目前的工程项目中直接费用所占比重正在下降,代之是间接费用的幅度在增长,因此要控制整个工程项目的成本,就要从项目前期的工作开始寻求降低间接费用的途径。不难发现,作业成本法中影响成本计算最关键的因素是对作业的建立,尤其是对增值作业的界定。科学合理的分析出项目中能产生价值的增值作业,从而对其进行控制管理,以达到对从工程项目前期开始就介入对整个项目的成本管理活动。作业成本法核算程序首先就对对工程项目中所有需要进行分配的间接费用按其带来增值效果,划分为不同的价值链;再针对不同价值链按照其作业成本动因分配各项间接费用,如工程项目前期的作业成本动因即可有:工作时间、使用数量、工程规模等,再根据成本核算对象上所发生成本动因数量承担相应的间接费用,使其费用分配与动因联系得尤为紧密。

三、结束语

作业成本法不仅仅是一种成本核算方法,更是一种管理思想和理念。当前作业成本法并不完善,也不是我国相关会计法规认可的主要成本计算方法,它所计算出的结果、或生成的表格都不能作为会计资料对外提交或报送,只能作为企业内部管理手段或方法,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一定的分析数据。

参考文献

[1]、Robin CooPer.The Rise of Activity-Based Costing-Partone:WhatIs An Ac-tivity-Based Cost System.Journa lof Cost Management,1988.

[2]、刘希宋,方跃,邵晓峰等.《新的成本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机理·模型·实证分析》.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

[3]、阮凌云.应用作业成本法加强建设工程项目成本[J],管理管理科学,2009年第10期.

[4]、周志勇.作业成本法在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14期.

作业工程项目管理研究 篇2

1. 何谓项目?其特征有哪些?

2. 何谓基本建设项目和更新改造项目?

3. 建设项目的组成有哪些?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4. 建设项目的特点有哪些?

5. 按照建设性质的不同,建设项目可以分为哪些不同的分类?

6. 按照建设规模进行项目等级划分的原则有哪些?

7. 项目建议书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8. 什么是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的内容有哪些?其目的是什么?

9. 工程项目开工之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有哪些内容?

10. 生产性建设项目生产准备的工作内容主要有哪些?

11. 何谓建设项目管理?

12. 建设项目管理与企业管理有何区别?

13. 建设项目管理的类型主要有哪些?

14. 建设项目管理的任务主要有哪些?

15. 试简要阐述建设项目管理三大目标的关系?

16. 试阐述建设项目管理的目标控制过程?

17. 何谓建设项目策划?其作用是什么?

18. 项目实施策划包括哪些内容?

19. 举例说明项目管理中的静态界面和动态界面。

20. 可行性研究的作用是什么?

21.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2. 何谓建设项目财务评价?评价指标及标准有哪些?

23. 何谓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评价指标及标准有哪些?

24. 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有哪些异同点?

25. 互斥方案的比较方法有哪些?

26. 建设项目社会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7.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规定是什么?

28.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9. 工程建设指挥部负责制建设项目管理模式有哪些弊端?

30. 企业基建部门负责制建设项目管理模式有哪些优缺点?

31. 何谓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其组织形式有哪些?

32. 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有哪些特点?

33. 建设项目法人与有关各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4. 政府投资项目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35. 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特点有哪些?

36. 项目经理的业务素质有哪些?

37. 项目资本金的含义是什么?试行项目资本金制度的目的和作用有哪些?

38. 项目资金筹措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39. 资本金和债务资金筹措的渠道有哪些?

40. 项目融资成本的组成内容是什么?

作业工程项目管理研究 篇3

业区以及节能车外观造型的。

关键词:节能车 人机工程作业区 人体尺寸

目前,很多设计者在设计产品时只考虑物理原理而忽视操作者的心理和生理因素,以“Honda节能车竞技大赛”为例,很多参赛车队在开发节能车的过程中仅限于关注节能车的外观造型与车架结构,开发人员没有从驾驶员的身体尺寸与车身比例出发进行规划与开发,最终设计出以技术为主导的节能车难以控制与驾驶。节能车的设计开发,必须围绕以人为主体的前提展开,分析人一机器一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开发出使操作者感到操控方便、效率高、乘坐舒适的节能车产品。本文根据驾驶员的人体尺寸参数和身体构造,对高效的操作方式、合理的控制设备、最优的驾驶坐姿进行设计布置。

1 人—车—环境系统

汽车的开发设计基于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展开,因此汽车人机工程设计旨在开发使驾驶员操作方便、高效、安全的汽车产品。“人—机—环境”系统是节能车内部操控区总布置的核心思想,其目的是优化整个系统的总体性能,旨在人与车、服务与系统之间创建一系列对话。在“人—车—环境”系统中,“人”是指在所研究的系统中参与系统过程的人,这里指操控人员;“车”对应的是操控人员所控制的对象,例如方向盘、制动手柄以及按键等;“环境”指的是操作与控制行为的节能车室内空间与室外因素。节能车人机工程设计主要研究“人—车—环境”系统中的驾驶员、驾驶员操作控制的对象、内外环境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将人、节能车和环境之间根据工作关系建立了有机的联系,以人的需求和感官为设计的根据,以人体的生理心理层面为出发点,为节能车的操作空间设计提供了依据,并且提高工作效率、改变操作质量,同时进行整车设计时,提高了车身车架的协调性和优化性。

2 节能车作业区设计

作业区是指人在操控机器时所需的区域及机器、设备和被操作对象所占用区域的总和。作业空间的设计是根据操作控制的要求,对机器、设备、工具、被操作对象等进行合理的布局与安排。作业空间设计以人为出发点,在充分考虑操作人员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基础上,为操作者创造安全、舒适、高效的作业空间。

2.1 节能车的整车结构

汽车整车布置是结合车身造型的设计,对车辆的动力系统、转向系统、车身主要参数、车内操作空间及部件位置等进行空间布置。设计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比对和改良,以确保设计出最优的汽车方案。

根据节能竞技大赛的比赛规则,参赛车辆必须为3轮以上,其结构要求无论停止还是行驶时都能自行站立。出于节能的考虑,四轮驱动与地面接触面积大,在转向时承担两个轮子的摩擦,提高了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行驶阻力,并且四轮车在构造方面更为复杂,会影响到整车的质量。综合结构的利弊分析,我们采取了应用最为广泛的前两轮后一轮的布置方式,其优点是在较小的行驶阻力的前提条件下,将前面的两个车轮用于转向则提高了转向的稳定性,以保证它的安全性,后轮单轮传动去除了差数装置,制作过程更为简单。在车身的设计中,配合人体工程学有关知识制定合理的长度、宽度、高度、驾驶座的空间大小,车身主体和底面拥有更顺畅的气体流动环境,融合曲面和平面的结合达到降低空气阻力节油的目的。(插图1)

2.2 节能车工作区域设计

节能车的工作区域设计是指座椅、显示装置、操作装置等的布局与安排,驾驶节能车主要操作方式为手。人机工程学范围内的数据主要包括功能尺寸即操作尺寸和人体结构尺寸两类数据。人体操作尺寸是指动态尺寸即人在工作姿势下或在某种操作活动状态下测量的尺寸;人体构造上的尺寸是指静态尺寸。

2.2.1 操作机构

在工作区域设计过程中,首要考虑的是优化转向系统使它更符合驾驶员操控的高效性和方便性。通过驾驶员的坐姿确定方向盘的位置和操作方式,为保证驾驶人员能够更高效轻松的操作节能车,同时考虑制动和节气门的控制方式,这里使用摩托车的横向方向盘。直拉杆方向盘的位置参考坐姿状态下手臂的活动区间,它的长度取决于节能车的宽度和驾驶空间的大小,它与驾驶座椅位置的距离关系到驾驶员大臂与小臂形成的角度。方向盘对转向轮的操控是通过转向直拉杆来实现的,转向摆臂和转向轴线的装配是以转向支臂为支撑,设计为主销后倾以及轮胎的外倾,来保证车辆有良好的自动回正力和操稳性。

驾驶员在操控节能车行驶时,尤其是竞赛过程中神经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必须保证驾驶员在下肢部位不动的情况下能方便的操纵转向盘及各种按钮,所以在整车设计中需要将车内空间和车身形态相联系。驾驶员的上肢作业域是指驾驶员为正常坐姿,手握住横向方向盘并能使用操作按钮伸及的最大空间范围。作业空间内的手操作钮件、开关等的位置均应在驾驶员手伸及界面之内,这是作业空间设计的一条重要原则。

2.2.2 人体模型

人体的主要尺寸包括身高、体重、上臂长、前臂长、大腿长、小腿长共六项。人体的坐姿尺寸主要包括坐高、坐姿肩高、坐姿眼高、坐深、坐姿膝高。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个体之间的人体尺寸多样性和变化性,促使设计中需要一个群体的平均尺寸。

人体模型是通过人体尺寸参数建立的,是分析、研究、实验、评估人机系统中重要的辅助工具,是证明人体力学和形态特征的有效工具。因大赛的规则制约,节能车的长宽高分别界定于2.9m、0.8m、0.8m之内。为达到降低油耗目的,以减少车本身重量和选择体重较轻身高娇小的驾驶员,根据驾驶员身材的标准尺寸制作1:1的人体模板。将人体模板放置于节能车作业空间内确定对应的座椅位置、方向盘水平位置等参数。驾驶员模型清楚地看到作业间内驾驶员各关节肢体之间的角度、位置关系,便于研究驾驶员操作的舒适性,以及室内空间中各个操作部件的关系。由于竞技车底盘低、相应的高度低,驾驶人员需要以半躺的方式倚靠在车架的座椅上,因此节能车内部的作业空间尺寸以驾驶者半躺、腿微弯的坐姿,座椅靠背与人体背部、臀部以及腿部的形状相吻合。

nlc202309032221

2.2.3 作业空间布置

内部作业空间布置与外形设计、车架设计交替进行,是车辆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节能车工作空间的布置包括节能车内部所有的操作装置、按钮以及座椅的布置,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1 作业空间内的座椅布置是否符合驾驶员乘坐的舒适性;

2 确保驾驶员的上肢能在作业空间内快捷、准确地操作方向盘和各按钮,能满足腿部空间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3 能保证驾驶员在参加竞技大赛中及时获得驾驶信息,能够满足驾驶员的视野要求,使其具有最佳视觉效果。(插图2)

在节能车操控间布置过程中,首先满足驾驶员的生理结构,结合环境客观条件,完善对操作状态的评估;然后确定座椅参考点SgRP空间位置,通过SgRP点来确定乘坐位置H点(髋关节位置)的空间坐标位置,是确定整车布置方案和设计尺寸的根据。人体H点与座椅参考点SgRP点重合,建立第95百分位人体模型;结合节能驾驶空间范围确定车身的内部宽度,评估节能车驾驶室的空间利用,确保驾驶员的操作灵活性;基于SgRP点位置确定驾驶员眼椭圆对操作空间视野的影响;利用人体模型及座椅尺寸对方向杆进行空间定位;利用人体模型对下肢活动区域进行布置。

3 总结

本文基于汽车人机工程学原理,针对驾驶员操作的便捷性、高效性和舒适性等问题对节能车作业区的设计布置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据优化,并应用人体模型对节能车作业空间进行设计与布置。汽车作业区的布置设计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人机工程学注重以“人—车—环境”系统为主要思想,创造出更适合于人类使用的汽车。

参考文献

[1]邓迎宾.小型挖掘机驾驶室人机工程设计及舒适性评价[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

[2]赵岩.节能竞技车的研发与技术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9

[3]赵万芹.人—机—环境关系的试验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8

[4]闫慧炯.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消防车驾驶室设计与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1

[5]郑艳玲.人机工程学在轿车驾驶室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7

[6]冯飞燕.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抗疲劳汽车座椅设计[J].机械管理开发,2010,3:20~22

作业工程项目管理研究 篇4

作业质量精细管理的目的是达到地质意图, 延长油水井生产周期, 最大限度的保证油田的稳产、高产。其总则是“细节决定成败”。在施工管理中, 提高施工质量必须做到坚持质量标准, 严格过程控制。因此, 我们要逐步实现管理过程化、过程程序化、程序精细化, 摒弃过去粗放式质量管理方式, 在吸取以往质量事故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持续改进质量控制和管理方式, 在各项施工中纵横交错地实施精细化管理和控制。

二、精细化管理的实施

(一)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精细管理也是管理, 也需要严格的制度制约人的行动。如何提高人的积极性, 只有在严格的制度下才能得以实现。实行精细管理以来, 采油厂作业大队每年岁末年初, 针对上年出现的各类质量事故, 以及上一年制定的质量考核办法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修改, 制定下一年的质量考核办法 (草案) , 召开质量专题会议宣传并开展座谈会广泛征求基层队的意见后制定出作业大队下一年度的质量考核办法, 每月对基层队的质量工作进行评比考核, 合理利用经济杠杆奖优罚劣, 最大限度地调动基层队的责任心。

作业施工工序复杂, 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 不同的施工工序有不同的质量控制点。为此, 我们制定了《工序质量控制点管理办法》, 具体做法是, 首先将现场各项施工按照工序分类结合操作规程制定出工序质量控制点, 各工序控制点由专人负责现场实施, 现场责任人必须严格按照质量规定要求组织施工。然后大队组织质量管理人员对现场工序质量控制点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发现未按照质量规定操作的将勒令停工整改。因不按照质量要求操作造成工序返工和质量事故的, 根据大队质量考核办法将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二) 抓好各级学习, 强化质量意识

为了保证管理制度的落实, 在全体员工中形成“人人讲质量人人抓质量”的良好氛围, 我们做到了“三个学习、两个会”, 即第一个学习:每天由大队值班人员在送班前组织全大队上岗员工有针对性对当前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点进行集中学习, 对特殊施工提出质量要求;第二个学习:每周四作为培训日由基层队的技术员对本队的全体员工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 以此提高全员的操作技能;第三个学习:大队质量管理人员将近几年出现的质量事故汇编成册, 以事故案例的形式组织全体员工进行学习。“别人亡羊, 自己补牢”, 通过每个案例的学习, 不但吸取了经验教训而且认识到了质量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及恶劣影响。第一个会:召开好每月的月度质量分析会。每月底召开的质量分析会, 由大队质量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召开, 要求每个基层队的技术人员参加。对该月来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全面分析, 查找原因, 落实责任, 制定防范措施。坚持质量例会的召开能够及时传达质量管理中新的要求和操作标准, 通过存在质量问题的单位在会上做检查的形式增强了技术人员的荣辱意识, 从而加强了责任意识的培养, 提高了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第二个会:针对现场出现各类质量事故以及好的质量工作管理方法及时召开正反面现场会。

(三) 强化作业施工的过程控制

1. 油管杆丈量、组配的控制。

2009年底, 采油二厂对全厂当年施工的分注井测吸水剖面, 发现大队当年施工的水井分注井, 卡错层13口, 当时给大队的声誉造成极坏的影响。出现这种事故, 除了当班工人责任心不强, 造成油管的丢失外, 更主要是由于技术员的责任心不强, 工作中没有严格按照“三丈量、三对口”的操作规程进行油管的丈量、组配。针对这一情况, 大队除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外, 并于2010年开始要求作业队填写《完井质量跟踪卡》, 对每一趟管柱具体的负责人记录在案, 并存档, 一旦出现质量事故, 直接处罚到个人。通过《完井质量跟踪卡》的实施, 截止到目前大队施工的水井分注井没有出现卡错层的质量事故。

2011年初, 由于两个盯班技术员交接油管时发生错误, 导致部分施工井校深数据和实际丈量数据误差较大, 起出发现油管根数错误, 这种错误虽然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 但是也给我大队的质量管理工作提了个醒:单纯依靠《完井质量跟踪卡》无法从根本上提高作业队技术员的责任心。我们及时制定了《技术人员盯关键工序管理办法》, 办法要求:水井完井带封管柱, 和一些对深度要求较高的管柱必须一个技术员盯完整个下管柱的过程, 对管柱的丈量要求严格按照“三丈量、三对口”进行, 精确到毫米。大队质量组对每个下管柱的现场进行检查, 并对管柱的丈量复查, 如误差大于0.02%, 必须起出这趟管柱, 每个月度对盯井技术员进行奖优罚劣。并于实行该办法的当月对现场抽查丈量误差大于0.02%的2口井责令起出, 这一措施的实施再次提高了作业队技术员的责任心。截止到目前, 现场抽查管柱的丈量误差均控制在0.02%内。2010年8月, 采油二厂对当年施工的分注井测吸水剖面, 我大队施工的井没有一口是因为我们丈量的原因卡错层。通过我们的对管柱丈量的精细管理, 目前, 大队施工的水井夹层在5米以上的我们都有把握在不校深的情况下不会卡错层。

2. 油管丝扣清洁的控制。

油管丝扣的清洁前几年在我们大队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残留在油管丝扣上的密封胶带如果清除不彻底这次作业落入泵内极易卡泵、卡住凡尔, 造成完井不正常。2009年完井不出液8口井, 通过验泵发现泵的固定凡尔、游动凡尔被密封胶带垫住、卡死的5口;2010年我大队完井不出液6口, 通过验泵发现泵的固定凡尔、游动凡尔被密封胶带垫住, 卡死的5口。针对这一情况, 我大队在2011年的质量考核中加入刷丝扣这一内容, 对于下管柱不刷丝扣的班组扣当班人员300元。一开始基层队很多人不理解, 但通过强制实施一年以来, 未发生因密封胶带垫住、卡死凡尔的质量事故。同时因油管丝扣的清洁工作做得到位, 油管上扣扭矩减少, 使下次作业队伍起原井管柱的难度降低, 基本杜绝了起原井泵管砸榔头的现象, 避免因砸榔头造成的节箍变形从而保护了油管。如今, 起一趟压裂管柱所需的时间已由原来的36小时甚至是48小时减少到了16小时左右, 基本解决了起压裂管柱起不动的问题。

3. 冬季施工过程控制。

冬季作业施工受天气的影响, 不但给现场操作带来了困难, 也是泵卡等质量事故的多发期。我们重点加强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了起原井管柱过程中抽油杆的刮蜡工作。大队统一购进了游丝绳配发到各基层队, 要求井口操作人员在起抽油杆过程中对结蜡严重的抽油杆进行刮蜡、清蜡工作。不但降低了刺洗抽油杆的劳动强度, 同时有效避免了蜡卡事故的发生;二是采取搭油管桥时中间垫杠略高于两端垫杠的做法, 使刺洗油管时残留在油管内的油水能够最大限度的流出管腔, 大大降低了下油管施工中过油管规的难度;三是要求在刺洗完油管杆后及时用棉纱将油管杆丝扣上残留的油水擦拭干净, 避免因结冰造成上扣困难, 从而影响入井管杆的施工质量。

4. 技术创新推动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2011年以前, 我大队每年都有因抽油杆脱扣造成的返工井。现场中发现抽油杆脱扣绝大多数是6分抽油杆脱扣, 分析原因, 一是因为抽油杆上紧力矩不够;二是由于抽油杆在油井生产过程中一直处于活动状态, 抽油杆在活动过程中有时候自身会产生一个反扭矩, 造成抽油杆的卸扣从而脱扣。施工中井口操作人员在上抽油杆的过程中两人同时发力对抽油杆进行紧扣, 有时候两人不同时用力, 就会造成抽油杆上扣力矩的不够。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 如何克服两人不同时用力的问题, 我们加工了抽油杆背钳架, 这样抽油杆紧扣一个人就能完成, 既保证了抽油杆上扣扭矩, 又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针对六分抽油杆容易脱扣的问题, 我们在六分抽油杆涂抹松香, 也使得这个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截止到目前, 2011年全年和2012年未发现一口抽油杆脱扣的井。

作业现场的违章现象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 特别是不用小滑车的现象屡禁不止, 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现场工人的劳动强度并且杜绝违章保护油管丝扣, 2011年下半年, 我们通过小改小革研制了专用的油管滑道卡子, 通过试点成功后已经配发到各个小队。在现场的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场不用小滑车的现象较以前有很大程度的减少。

为了保护油管丝扣, 建立油管使用的良性循环, 大队引进了液压钳扭矩控制阀, 并通过现场的实验总结出最合理的油管上扣扭矩, 在各个基层队强制实行。通过近三年的使用, 配合刷丝扣基本杜绝了起原井管柱砸榔头的现象, 同时减少了劳动强度。并且没有出现因上扣扭矩不够造成的丝扣漏失而造成的质量事故。

为提高现场标准化水平和作业施工质量, 我们集中配备了一些工具设备。为比较均匀的涂抹铅油, 我们借鉴钻井队的铅油刷子, 结合油管接箍的特点, 找厂家定做了涂抹铅油用的刷子, 在现场使用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为加强夜间检查油管的力度, 给每个小队配备微型防爆头灯;以前拉油管使用24”管钳长度较短, 我们通过小改小革制作了拉油管使用的弯钩;配备了专用泵架, 防止新送井抽油泵弯曲。

5. 加大作业质量监督, 杜绝各项质量违章。

作业大队质量组作为施工现场的质量监督管理部门, 对保证工序的顺利实施、提高作业施工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实施精细化管理以来, 质量组全面加大井下作业质量监督力度, 紧紧围绕“频、快、密、曝”, 严细管理, 狠抓落实。

“频”即加密施工现场巡检次数。每天对全大队各个作业队的作业现场加大频次进行跟踪监督, 靠实监督工作。同时, 为了克服现场多、人员少的问题, 大队质量组联合安全部门定于每星期的周一、周三、周五为联合检查日, 从机关各组室抽调人员组成联合检查小组, 分多路对各个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 从而进一步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快”即迅速反馈信息。就是将查出的作业现场不达标、施工中不按标准操作等问题及时反馈各基层队主要领导, 督促基层队跟进整改措施进一步强化管理, 不断提高作业质量。还对查出的施工设计不严谨、盯井人员职责不到位等问题, 及时与基层队领导沟通, 积极协商解决问题, 确保质量监管工作顺利进行;“密”即密切作业大队与采油区联系。充分利用厂作业质量协调会, 重点突出“沟通、交流、协作、发展”的主题, 围绕修井资料描述、信息反馈、施工井场标准化等问题, 认真分析, 共同研究制定对应措施, 达到促进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曝”即严肃责任追究。以组织现场会、月度质量考核公示等形式, 促使现场盯班人员责任落实, 确保修井作业质量良性循环。

三、结论

2011年1-12月份共施工油水井1864口, 完井一次合格1846口, 完井一次合格率99.03%, 比2008年同期相比提高了0.37%;施工工序10772道, 一次成功10709道, 工序一次成功率99.42%, 比2010年同期相比提高了0.30%;返工井4口, 返工率0.21%, 比2010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11%。

通过精细管理的实施, 我大队的作业质量较实施精细管理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基本杜绝了各种人为的责任事故。返工井、返工工序2011年至2012年呈逐年下降趋势。

建筑工程项目审计作业 篇5

2、()是工程项目国民经济效益评审的基本原理。

3、()不是签订施工合同必须具备的条件。

4、建设项目()是综合反映建设单位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投资来源、投资使用等财务状况的会计资料。

5、(),是指建设单位在下年初建立新账时,将上年完成的交付使用资产冲转其相应的资金来源或待冲基建支出的会计账务处理工作。

6、()不是材料盘点盈亏的审计主要内容。

7、()不是设计概算审计的方法。

8、()不是工程项目设计审计的内容。

9、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是指对工程项目的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和()的研究,它是根据调查研究提出建设方案和论证报告。对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要进行必不可少的审计,通过审计可以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提高投资效益,防止由于决策失误造成损失和浪费。

10、工程项目经济后评审包括项目财务效益后评审、国民经济效益后评审和()后评审三项内容。

11、()是在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中用以将外汇折算为人民币的参数。

12、()不是工程项目后评审的依据。

13、()是指采购人事先提出货物、工程或服务采购的条件和要求,邀请众多投标人参加投标并按照规定程序从中选择交易对象的一种市场交易行为。

14、()不是工程项目建设收入审计的主要内容。

15、()的审计是对建设单位发生的,构成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的、按照规定应当分摊计入交付使用财产成本的各项费用的实际支出是否合理、合法、节约,费用的分配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的审计。

16、()是指建筑物的水平平面面积,它由建筑物占地面积、各楼层、隔层面积(地上、地下)的总和构成,包括建筑物的使用面积、交通面积和结构面积。

17、建筑安装工程费由()、间接费、利润和税金组成。

18、()不是项目征地、拆迁和施工场地“四通一平”工作。

19、()不是工程项目前期审计的内容。

20、()不是设计概算审计的步骤。

21、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完成额的核算,在出包方式下,支付给承包单位的各种款项中,只有按照合同规定支付的(),才能计入建筑安装工程投资额。

22、()不是设计概算编制依据的审计内容。

23、()不是施工图预算编制的主要过程。

24、建筑安装工程采取自营方式的建设单位,仓库发出的材料,主要是用于工程建设。自营工程领料的审计,()不是其主要内容。

25、根据现行的《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建设项目会计报表主要包括:()、基建投资表、待摊投资表、基建借款情况表和投资包干情况表。

26、()审计是以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由专门的审计机构或人员接受政府、社会团体或者个人的委托,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对企业所履行的各种社会责任进行有效的审计,审查和监督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27、()不是工程项目的实际基础数据。

28、()不是工程项目环境审计的依据。

29、()是指当事人按照合同约定的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等,在适当的履行期限、履行地点,以适当的履行方式,完成合同义务的履行。

30、()不是工程项目招投标审计的程序。

31、交付使用资产,是指建设单位已经完成购置、建造过程,并已交付或结转给生产、使用单位的各项资产,包括()、为生产准备的不满足固定资产标准的工具、器具、家具等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实际成本等。

32、对工程项目结余资金进行审计,主要是为了()。

33、基建投资借款是指建设单位按规定条件向有关方面借入的有偿使用的基本建设资金,()不是基建投资借款的种类主要内容。

34、()不是单位建筑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依据的审计内容。

35、()不是土方工程量计算内容。

36、()是指在项目实施中可能发生难以预料的支出,需要预先预留的费用,又称不可预见费。

37、总投资超出原批概算()以上的,应审查其是否重新核定项目总概算。

38、工程勘察是为查明工程项目()的地形地貌、土层土质、岩性、地质构造、水文条件和各种自然地质现象等而进行的测量、测绘、测试、观察、地质调查、勘探、试验、鉴定、研究和综合评价工作。

39、()可行性研究审计的特点。

40、()不是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的阶段。

41、预算内基建拨款的审计内容有哪些?

42、设计概算审计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43、工程项目施工图预算审计的重点有哪些?

44、设计概算审计的方法是什么?

45、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审计的内容是什么?

46、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的作用是什么?

47、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后评审的内容有哪些?

48、工程项目环境审计的内容是什么?

49、工程项目决算审计与结算审计不同是什么?

50、工程项目资金管理审计的内容有哪些?

51、工程项目结余资金审计的内容有哪些?

52、工程项目后评审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53、竣工决算的编制依据有哪些?

54、设计概算审计的内容是什么?

55、社会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56、项目后评审实际经济效益与前评价效益指标的对比分析的指标有哪些?

57、工程项目后续审计的程序是什么?、已知某工程有如图所示的独立基础60个,挖二类干土,求挖土工程量(支挡土板,不放坡,室内外高差0.30m)。

59、如图所示,单层玻璃窗的上部为半圆形,求其制作安装工程量。

60.某新建项目,建设期为3年,第一年贷款300万元,第二年贷款600万元,第三年贷款400万元,年利率为12%,建设期内利息只计息不支付,贷款年中支用,计算建设期贷款利息。

某新建项目,建设期为3年,年均衡进行贷款,第一年贷款300万元,第二年贷款600万元,第三年贷款400万元,年利率为12%,建设期内只计息不支付,试计算建设期货款利息。求解答,详细步骤,谢谢。

建设期货款本息:

300*(1+0.12)*(1+0.12)*(1+0.12)+600*(1+0.12)*(1+0.12)+400*(1+0.12)=1622.1184万元 建设期货款利息:

作业工程项目管理研究 篇6

关键词 价值链管理 作业预算管理 会计制度

一、推行作业成本预算编制的必须性

1、环境适应性分析。基于企业传统预算管理开展时忽略了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本文从不同视角下分析基于价值链的作业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问题,以推进企业资源的合理分配,增强企业对外部环境的控制能力和主动适应能力为目的,通过并将作业预算管理扩展到企业内外价值链下,确定对消费者和企业有价值的活动,实现不同活动对整个价值链增值的贡献程度有效分析。另外,企业需立足于外部环境与内部组织架构有效分析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促进对企业业务流程整合及其具体作业优化,企业“价值链”一经优化,势必将以较为直观的链式结构准确反映出企业的内部作业链,与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等各方关系,以此,为企业开展作业预算管理提供了组织平台。总结来说,基于价值管理模式的作业预算管理有助于更好的适应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同时,价值链理论和业务流程整合对企业开展作业预算管理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编制准确性分析。价值链管理模式下的作业预算打破了传统预算的诸多滞后环节,在其编制过程中始终以终端价值链为期待你,以作业为核算,之后分别对满足终端需求的产品所需作业和企业资源的数量和类别进行一一预测。同时,基于价值链管理模式下的作业预算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资源耗用的因果关系为成本分配的依据,以此,为企业提供准确的预测信息,从而,真实、客观的反映出企业高新技术环境下各产品的成本。真实、准确的预测信息基础之上,有助于增强企业作业收入预算编制、作业增值预算编制以及作业效率预算编制的高效性,为实现企业预算管理效益价值最大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3、控制有效性分析。由于企业价值链的作业预算控制需以预算结果为依据开展。价值链管理模式下,信息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动态预算效率和水平。其不仅有助于推进企业事后的会计信息向实时反映企业经营活动过程的动态信息转变,而且还可以促使企业外部信息实现内部化,同步提高信息的质量和速度,不断增强企业对价值链变化的敏感度,从而使企业以实时信息为依据进行预算编制,推进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由静态的结果控制逐渐向动态的过程控制转变;另一方面,企业在落实价值链管理模式的作业预算管理时,通常以作业增值和作业效率为控制衡量指标,其优势在于:一是控制衡量指标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相一致;二是通过对不同作业、不同产品间的横向纵向比较能够准确判断某个作业环节对整个价值链的贡献程度与创造价值与消耗成本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企业充分利用预测信息开展价值链管理模式的作业预算管理。同时,将价值链思想全面渗透到企业控制目标、控制内容、控制信息、控制方式以及控制属性等方面,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价值链管理模式下预算管理的高效性。

4、流程整合性分析。企业立足于重组后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基础之上构建价值链管理模式的作业预算管理体系,该体系不仅缓解了传统预算管理只注重结果,不关注流程等不足之处,而且还优化了企业生产流程、产品流程和资金流程,实现了整个企业流程之间的衔接,充分发挥了预算在会计管理活动中的应有职能;另一方面,为满足企业各流程的资源供求需求开展作业预算,因此,企业作业预算管理将预算引入“作业”层面,有助于企业及时了解每项作业所耗费的资源极其变化状况,从而实现整个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确保企业各部门顺利开展各项业务。总结而言,作业预算管理打破了企业部门长期分割的不良局面,促进了预算管理与其他管理手段的相机结合,对提升企业整体的业绩水平产生着至关重要的积极影响。

5、作业预算管理有利于业绩评价与考核。

企业的成本中有不少是承担的部门无法控制的,比如保管部门的储存费用中就包括由于过多的进货或生产过多而造成积压的库存费用,这些费用理应由产品供应部门或是生产部门承担,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无法对此做出反映,容易造成各部门、各环节管理人员对成本费用责任不明确,以至于成本上升的责任无法追究。而作业预算管理则可以较好地解决成本上升的责任问题,它将成本的计算与作业环节、服务水平联系起来,从而分清各项成本是由于什么原因、哪个部门的责任造成的,从而有利于业绩的评价和考核。

6、对成本性态划分的改变,便于成本的分析和控制。

作业预算管理按成本动因将成本分成短期变动成本、长期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按这样一种方法对成本进行分类,可以避免在决策时只考虑短期变动成本,而忽视长期变动成本,这样的成本分类能准确、全面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资源耗费状况,能满足企业进行长期分析、预测的目的。所以作业预算管理能提供战略管理所需要的具有长期性、全局性的成本信息。

二、基于价值链的作业成本预算编制模式

基于外部价值链的作业成本和基于内部价值链的作业成本共同构成企业基于价值链的作业成本。对于基于外部价值链的作业成本而言,其是指企业与供应商往来所消耗的成本费用,如采购成本;对于基于内部价值链的作业成本而言,其是指企业开展各项内部经济活动所消耗的成本费用。企业依据供应商管理系统,与供应商达成战略伙伴合作关系,以此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准确的预测作业成本。本文以“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为作业成本预算原则,实施作业成本预算时,首先,确定产品所需的标准作业种类和内部价值链所需的作业;其次,确定每一个标准作业所需消耗的各类资源;再次,以作业所消耗资源的成本动因和成本动因率为依据,计算每种作业所需消耗的各种资源需求量;最后,汇总各个作业消耗的资源总量,并以此为依据计算出产品消耗资源的总量(产品的成本)。

基于价值链的作业成本预算编制步骤:第一,作业预算法的实施需以产品消耗作业的原因和方式为依据,结合企业需求,确定生产各类产品所需的各项作业;第二,依据作业消耗资源的种类和成本动因率,计算完成某项作业所需的各项资源数量与资源成本;第三,实现资源的数量合并,得出某种资源的总需求量;第四,将各项资源的成本叠加,计算出各项作业的成本;第五,将各作业成本相加,计算出总成本;第六,确定各项预算目标。

三、作业预算控制的具体实施策略

作业控制是作业预算控制的出发点,就不同的作业而言,其预算控制重点有所不同。对于重要的作业,其控制重点为控制作业效率;对于不重要的作业,其控制重点在于如何消除。现阶段,我国企业常用在作业控制方法具有四种:作业消除、作业改善、作业合并以及作业创新。

1、作业消除。作业消除是指消除无附加值的作业,即在作业成本法深入地成本分析后,可以找到无附加价值的作业,进而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与基于内部价值链中的作业消除相比,基于外部价值链中的作业消除较为复杂,此时,企业可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尽可能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最大限度上降低消除原材料的检验环节。

2、作业改善。作业改善是指改善企业作业效率低的作业,提高其效率、减少作业所耗费的时间、资源等,同时,立足于资源耗费和作业耗费的基础之上,分析提高该类祖业的方法和途径,并寻找其动因。如,科学合理选择运输距离运输工具。

3、作业合并。作业合并是指企业将具有同一性质的作业归并为一类。

4、作业创新。作业创新是指企业以传统先进作业为依据,通过汲取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作业,实现对现有作业技术、规模和形式上的大突破。如,局部改进的作业创新和改变现有产品的外观包装等。

参考文献:

[1]杨凤菊.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预算管理.管理科学文摘.2007(03).

[2]张双才.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预算管理体系.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2).

[3]王桂珍.作业成本法在全面预算管理中的应用.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0).

[4]张光岩.关于引入作业成本法完善成本支出预算管理的探析.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0).

作业工程项目管理研究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国内某石油化工公司的生产方式为五班三运转:即早班 (7:00~15:00) 、中班 (15:00~23:00) 、夜班 (23:00~7:00) 。选择三个车间在DCS操作岗位工作1年以上、不同班次的DCS系统操作人员390人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调查表共有涉及安全人机环工程45个项目, 168个问题, 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调查员采用现场问卷, 当场收回的方式。共调查11个集散控制系统操作室, 调查人数390人, 收回374份。

2 结果

3 讨论

在人与机器, 人与环境, 机器与环境等人机环工程诸因素中, 如果相互关系相匹配, 对于提高工作效率, 保证安全生产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反, 将会降低工效, 增加差错, 影响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 甚至引起视觉疲劳、精神紧张、颈椎等疾病[1~4]。

调查结果表明, (1) 操作者最愿意上的班次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中班, 其次是夜班和早班。这主要与人的生物钟有关, 上中班之前操作人员可以得到更充足的睡眠。 (2) 在操作人员出现差错的机会中, 排在第一位的是从未出现差错, 其次是偶尔出现差错。由此可见, 大多数操作者是胜任集散控制系统作业的, 并且能够保证安全生产。 (3) 夜班是最容易出现错误的班次, 排在第一位, 其次为早班、中班, 这也与人体的生物钟有关。 (4) 在操作人员对DCS的“报警”处理上, 排在第一位的是迅速准确, 占75.0%, 这说明, 只有经过培训, DCS操作系统是容易操作和掌握的。 (5) 92.5%的操作者认为春夏季节是最容易出现视觉疲劳的时候。各班次中眼睛出现疲劳的高峰在一般在3~5小时。 (6) 85.4%的操作者认为操作室的空气不新鲜, 其主要原因是装置中的有毒化学物质经常有少量进入控制室, 人员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不能及时排出。 (7) 在DCS性能方面, 57.4%的操作者认为DCS只能够部分清楚的反应生产工艺, 占第一位;54.4%的操作者认为DCS操作过程中出现差错是由DCS系统本身引起的为;58.5%的操作者认为DCS系统偶尔有漏“报警”现象;64.1%操作者认为DCS系统偶尔有误“报警”情况;92.1%的操作者认为DCS系统偶尔有“死机”现象。这说明, DCS操作系统的性能有待进一步完善。 (8) 9.4%的操作者对目前的DCS操作方式感到满意;75.5%的操作者对目前的DCS操作方式感到一般;55.3%的操作者认为DCS操作劳动强度大。 (9) 90.5%的操作者认为DCS显示屏产生直接眩光;98.1%的操作者认为DCS操作室产生间接眩光, 其主要原来自于窗户、顶灯。 (10) 87.2%的操作者认为, 下肢活动空间过小;85.2%的操作者认为, 下肢活动深度过浅;72.7%操作者认为下肢活动高度过低; (11) 56.6%的操作者认为, 装置区的噪声对控制室有影响。由此可见, 集散控制系统作业在诸多方面尚存在着失配, 有待进一步完善, 需建立相应的卫生标准。

改进建议: (1) 操作台应为深色, 避免出现眩光。 (2) 窗户玻璃设置为深色, 避免强烈的太阳光直射到显示屏上出现眩光。 (3) 增设换气系统, 加强通风系统维护, 改善空气质量, 确保室内新风量达到30m 3/ (h·人) 的要求。同时可以养殖一定数量的常青植被, 产生一定的氧气净化空气。 (4) 提高DCS系统的性能, 预防和减少死机现象。 (5) 主操和副操1~2小时进行一次监屏交换, 以缓解视觉疲劳。 (6) DCS操作室操作台上只放置显示屏和键盘, 主机移到操作站, 这样可以根据操作者和机器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 (7) 顶灯的悬挂高度不得低于2m, 灯罩应采用磨沙玻璃材料, 避免产生眩光;显示屏的正前方和附近不应设置光源。 (8) 外操室与内操室应隔离开来, 现场巡检人员、检修人员以及其他可能携带有毒化学物质的人员谢绝进入操作室或者进行更衣、换鞋后方可进入, 减少有毒化学物质进入操作室的机会。 (9) 坐椅的高度应能满足95%操作人员的的需要。 (10) 提高和加深下肢活动空间。 (11) 显示屏的上缘不应超过操作者眼睛的水平高度, 使操作者的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不应大于300°。

参考文献

[1]梁宝林.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7

[2]李清壁, 徐斌.工效学概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3年

[3]臧吉昌.安全人机工程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6

作业工程项目管理研究 篇8

施工人员是电网建设、改造等工程项目中的实施主体, 占主动地位, 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安全意识都会对带电作业造成一定的影响。要想实现安全施工, 就必须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将安全的第一道防线绷紧, 防止出现安全事故。

因此, 应制订科学、严格的《配电网带电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加强施工管理, 避免违章操作、无证上岗等现象发生。《配电网带电作业安全操作规程》可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在对配电网进行不断电施工作业时, 必须参照《配电网带电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并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 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施工方案进行可行性、安全性的修改, 在完全具备安全施工的条件下施工。

在施工过程中, 施工人员必须穿戴好相应的符合行业规范的安全防护用品, 按照规章制度, 与带电体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所使用的工具必须具备良好的绝缘性能, 并在施工现场至少设置1名的专职安全员进行全方位安全监控, 发现有违规、违章操作时, 立刻制止其施工, 并开展严格的岗位安全教育。

在当班施工结束后, 应及时做好当班的施工原始记录。对于当班施工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 应及时整理并向上级汇报, 待上级答复后再安排施工。

综上所述, 施工队伍的基本技能和素质是保证带电施工安全的首要条件, 可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和缩短施工周期, 还能降低人工成本、降低施工人员在施工中触电的可能性。

2 电力物资的管理体系

新建、改建和扩建等配电网工程在经过设计单位设计、造价单位审核后, 由经营单位根据造价单位罗列的采购物资清单采购。在采购过程中, 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电力物资使用标准、牌号, 并结合同行业、相关单位的电力物资采购规范合理购买。

对于已经购入的配电网物资, 必须经过“三关”检测, 即采购部门检测、仓库部门检测、使用部门检测。采购部门为首要检测关, 采购人员应熟悉所采购的物资, 并根据以往的采购经验初步检查电力物资, 比如, 用眼观察所采购的绝缘电缆是否存在外皮破损、接触器的接触点是否锈蚀等, 在确定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方可购买。仓库部门为第二道检测关, 库管人员应严格按照《电力物资库房管理制度》检查购入的电力物资, 核对物资的名称、规格、型号和数量是否与采购计划单相符, 如果发现购入物资的名称、规格、型号和数量与采购计划单有出入, 则应立即与采购部门沟通, 及时对物资进行更换处理;将与计划相符的物资应立刻入库, 实行分类堆放, 做好入库登记记录, 并及时将情况反馈至采购和使用部门。使用部门为最终检测关, 施工前必须对即将投入使用的电力物资进行最终安全定性检测, 即委派专业技术人员将物资送至有检测资质、权威的专业机构进行安全性能检测, 通过检测后方可投入使用, 未通过检测的电力物资必须发回原处, 重新选型、采购。

因此, 电力物资的选择正确与否、质量是否有保障对施工人员在带电作业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3 熟练掌握带电作业的安全方法

带电作业是指施工人员在不断电的前提下与带电体接触进行某些特殊的施工作业, 因此, 施工人员熟练掌握安全作业的基本方法是保证安全、顺利施工的充分条件。带电作业分为多种, 对于不同的带电体、施工人员与带电体的相对位置, 所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 如何正确地选择施工方法, 是对现场施工技术人员综合能力的考验。

施工人员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了合理的施工方法后, 应依据施工方法制订详细的施工步骤, 组织施工队员分工协作, 穿戴好绝缘防护用品, 使用绝缘性能良好的施工工具, 并采用一主兼多次化的安全措施施工。为了保证施工安全, 施工人员应与现场的安全监督人员协调好每一步操作, 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所使用的方法无法满足安全施工的要求, 则双方应立即暂停施工作业, 重新制订合理的操作方法后继续作业。具体可从以下2方面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3.1 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带电作业培训

从现阶段看, 科技、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是在不断迅速更新的, 及时跟上知识迅涨的步伐, 对于技术骨干, 甚至对公司的发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公司领导应重视对施工人员的带电作业培训, 组织相关技术骨干进行理论和实践学习, 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 增加新的理论方法, 并以此指导实践工作, 从而提高实际操作水平。

3.2 增加开展班前、班后会的次数

应增加工程施工班前、班后会的开展次数, 使施工人员的工作方向更加明确, 这样有利于实现安全施工。班组长在组织开展班前会时, 应明确指出每个人的工作职能, 设定工作范围, 做到团结协作;开展班后会时, 应总结当班的工作情况, 并做好下一步的工作部署。

4 安全的环境是带电作业的最终保障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施工单位必须根据现场情况施工, 比如, 影响安全作业的环境因素有天气气候, 现场工具的摆放情况, 地线接地的安全距离, 带磁性的设备、工具和无线通讯设备的安置情况, 施工场地原有电网的敷设情况、敷设在地下的电缆及其附带的辐射电、射频电、高频电、杂散电和静电等的分布情况。

在进行带电作业前, 应将可能影响安全作业的因素考虑在内, 并找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制订好解决办法后再施工。针对辐射电、射频电、高频电、杂散电和静电等无形的干扰因素, 应采用防辐射、抗干扰和防静电的设备。在参与带电作业时, 施工人员应穿戴不产生静电或防静电的劳动保护用品, 尽可能地减少使用无线电通讯设备, 以防产生电力磁场, 进而造成触电事故。

此外, 禁止在雷电密集发生区域、雷电和下雨时进行带电施工作业。在发现有雷电发生的先兆时, 现场监管安全的技术人员应立即发出停止施工的命令, 并有序安排施工人员撤离施工现场, 必要时, 可切断一切导电并通往建筑群体、人员密集区域、大型配电设备的金属、非金属物体线路, 防止雷电来临时发生电流扩散, 进而对施工人员和设备造成损害。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带电作业项目的安全与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电力物资的质量、施工方法的选择和施工作业现场的安全隐患排除是密切相关的, 将这4个因素有机融合在一起, 并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施工, 是保障施工安全、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同时, 应不断研究带电作业的新方法、新技术并付之实践, 从而使带电作业更加安全。

摘要:在保证不断电、不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前提下, 对配电网进行带电检修、设备安装等作业时, 最大限度地降低停电次数和缩小停电区域, 并提高施工的质量和效率, 是相关单位急需解决的问题。着重从“人”“物”“法”“环”四个方面论述了在配电网不断电的前提下如何带电安全作业和影响安全施工的因素。

关键词:配电网,带电检修,施工管理,安全防护用品

参考文献

[1]史兴华.配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0.

作业工程项目管理研究 篇9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质量目标,全过程管理,动态控制,预防为主,制度建设

0 引言

建筑工程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工程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项目投资能否成功, 更为重要的是, 建成后的项目直接参与到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 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是工程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施工阶段质量管理是否有效, 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的最终质量能否达到国家规范和业主的要求, 影响到整个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和成本控制。因此, 必须重视和加强施工阶段质量管理工作, 工程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1 承包单位自检与专检工作

1.1 承包单位的自检系统

承包单位是施工质量的直接实施者和责任者。承包单位的自检体系表现在以下几点:作业活动的作业者在作业结束后必须自检;不同工序交接、转换必须由相关人员交接检查;承包单位专职质检员的专检。

为实现上述三点, 承包单位必须有整套的制度及工作程序;具有相应的试验设备及检测仪器, 配备数量满足需要的专职质检人员及试验检测人员。

1.2 技术复核工作

凡涉及施工作业技术活动基准和依据的技术工作, 都应该严格进行专人负责的复核性检查, 以避免基准失误给整个工程质量带来难以补救的或全局性的危害。例如:工程的定位、轴线、标高, 预留孔洞的位置和尺寸, 预埋件, 管线的坡度、混凝土配合比等。

常见的施工测量复核有:

1) 民用建筑的测量复核:建筑物定位测量、基础施工测量、墙体皮数杆检测、楼层轴线检测、楼层间高层传递检测等。

2) 高层建筑测量复核:建筑场地控制测量、基础以上的平面与高程控制、建筑物中垂准检测、建筑物施工过程中沉降变形观测等。

2 见证点的控制

“见证点” (Witness Point) 是国际上对于重要程度不同及监督控制要求不同的质量控制点的一种区分方式。实际上它是质量控制点, 只是由于它的重要性或其质量后果影响程度不同于一般质量控制点, 所以在实施监督控制时的运作程序和监督要求与一般质量控制点有区别。

见证点监督, 也称为W点监督。凡是列为见证点的质量控制对象, 在规定的关键工序施工前:承包单位应提前通知监理人员在约定的时间内到现场进行见证和对其施工实施监督。如果监理人员未能在约定的时间内到现场见证和监督, 则承包单位有权进行该W点相应的工序操作和施工。

在实际工程实施质量控制时, 通常是由施工承包单位在分项工程施工前制定施工计划时, 就选定设置质量控制点, 并在相应的质量计划中再进一步明确哪些是见证点。承包单位应将该施工计划及质量计划提交监理工程师审批。如监理工程师对上述计划及见证点的设置有不同的意见, 应书面通知承包单位, 要求予以修改, 修改后再上报监理工程师审批后执行。

3 级配管理质量控制

工程建设中, 均会涉及到材料的级配, 不同材料的混合拌制。如混凝土工程中, 在砂、石骨料本身的组分级配, 混凝土拌制的配合比;由于不同原材料的级配, 配合及拌制后的产品对最终工程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因此, 要做好相关的质量控制工作。

3.1 拌和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使用的原材料除材料本身质量要符合规定要求外, 材料本身的级配也必须符合相关规定, 如:粗骨料的粒径级配, 细集料的级配曲线要在规定的范围内。

3.2 材料配合比的控制

根据设计要求, 承包单位首先进行理论配合比设计, 进行试配试验后, 确认2~3个能满足要求的理论配合比提交监理工程师审查。报送的理论配合比必须附有原材料的质量证明资料 (现场复验及见证取样试验报告) 现场试块抗压强度报告及其他必需的资料。

3.3 现场作业的质量控制

包括:拌和设备状态及相关拌和料计量装置, 称重衡器的检查;投入使用的原材料 (如水泥、砂、外加剂、水、粉煤灰、粗骨料) 的现场检查;现场作业实际配合比是否符合理论配合比。作业条件发生变化是否及时进行了调整, 例如混凝土工程中, 雨后开盘生产混凝土, 砂的含水率发生了变化, 对水灰比是否及时进行调整等;对现场所做的调整应按技术复核的要求和程序执行;在现场实际投料拌制时, 应做好看板管理。

4 计量工作质量控制

计量是施工作业过程的基础工作之一, 计量作业效果对施工质量有重大影响。对计量工作的质量控制包括以下内容:

1) 施工过程中使用的计量仪器, 检测设备、称重衡器的质量控制。

2) 从事计量作业人员要有相应的技术水平资格:尤其是现场从事施工测量的测量工, 从事试验、检测的试验工。

3) 现场计量操作的质量控制。作业者的实际作业质量直接影响到作业效果, 计量作业现场的质量控制主要是检查其操作方法是否得当。如:对仪器的使用, 数据的判读, 数据的处理及整理方法, 及对原始数据的检查。在抽样检测中, 现场检测取点、检测仪器的布置是否正确、合理, 检测部位是否有代表性, 能否反映真实的质量状况, 也是控制的内容。

5 质量记录资料的控制

质量资料是施工承包单位进行工程施工或安装期间, 实施质量控制活动的记录。它详细地记录了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活动的全过程。因此, 它不仅在工程施工期间对工程质量的控制有重要作用, 而且在工程竣工和投入运行后, 对于查询和了解工程建设的质量情况以及工程维修和管理也能提供大量有用的资料和信息。质量记录资料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5.1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资料

主要包括承包单位现场质量管理制度, 质量责任制;主要专业工种操作上岗证书;分包单位资质及总包单位对分包单位的管理制度;施工图审查核对资料。地质勘察资料;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及审批记录;施工技术标准;工程质量检验制度;混凝土搅拌站计量设置;现场材料、设备存放与管理等。

5.2 工程材料质量记录

主要包括进场工程材料、半成品、构配件、设备的质量证明资料;各种试验检验报告;各种合格证;设备进场维修记录或设备进场运行检验记录。

5.3 施工过程作业活动质量记录资料

施工或安装过程可按分项、分部、单位工程建立相应的质量记录资料。在相应质量记录资料中应包含有关图纸的图号、设计要求;质量自检资料;监理工程师的验收资料;各工序作业的原始施工记录;检测及试验报告;材料、设备质量资料的编号、存放档案卷号;此外, 质量记录资料还应包括不合格项的报告、通知以及处理及检查验收资料等。

施工质量记录资料应真实、齐全、完整, 相关各方人员的签字齐备、字迹清楚、结论明确, 与施工过程的进展同步。

6 结束语

总之,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施工企业面对的是一个统一的国际市场, 区域和国家对企业的保护也将逐步弱化, 其产品和服务都必须接受统一的国际市场的评判。项目施工管理, 要站在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工程质量的重大意义, 坚持“以质取胜”的经营战略, 科学管理, 规范施工, 以此推动企业拓宽谋求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燕莉, 曹胜中.浅谈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J].建筑设计管理, 2008 (1) .

[2]邹胜华.浅谈建筑工程质量保证措施[J].韶关学院学报, 2002 (3) .

[3]齐文波.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方法和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 2006.

[4]张敬波.建设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的质量管理研究[J].科技资讯, 2007 (1) .

作业工程项目管理研究 篇10

实时动态 (RTK) 定位测量系统的构成实时动态定位测量系统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1) 卫星信号接收系统在实时动态定位测量系统中。应至少包含两台GPS接收机, 分别安置在基准站和流动站上。当基准站同时为多用户服务时, 应采用双频GPS接收机, 其采样率与流动站采样率最高的相一致。 (2) 数据传输系统 (数据链) 。由基准站的数据发射装置与流动站数据接收装置组成, 它是实现实时动态测量的关键性设备。其稳定性依赖于高频数据传输设备的可靠性与抗干扰性。为了保证足够的数据传输距离及信号强度, 一般在基准站还需要附加功率放大设备。 (3) 软件解算系统。实时动态定位测量的软件解算系统对于保障实时动态测量结果的精确性与可靠性, 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具体外业测量中, 可以根据精度要求的不同, 选用静态差分定位, 快速静态差分定位, 动态差分定位或实时动态差分 (RTK) 等不同的作业模式。

(1) 快速静态测量:GPS接收机在每一用户站上进行静止观测。在观测过程中, 连同接收到的基准站的同步观测数据, 实时地解算整周未知数和用户站的三维坐标。采用这种模式作业时, 接收机可以不必保持对GPS卫星的连续跟踪, 定位精度可达1cm~2cm。这种方法可应用于城市、矿山等区域性的控制测里、工程测量和地籍测量。

(2) 动态测量:动态测量模式, 一般需首先在某一起始点上, 静止地观测数分钟, 以便进行初始化工作。之后, 运动的接收机按预定的采样时间间隔自动地进行观测, 并连同基准站的同步观测数据, 实时地确定采样点的空间位置。目前, 其定位的精度可达厘米级。

2 工程测量的作业流程

2.1 内业准备

在实施RTK外业测量前, 应事先收集测区的小比例尺地形图, 必要时进行野外踏勘, 根据工程测量的特点完成内业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根据工程项目, 设定工程名称。 (2) 若已知坐标转换参数, 则输人手簿 (一般此参数未知) 。 (3) 若无坐标转换参数, 应整理测区的已知控制点资料, 控制点应尽可能均匀分布在测区周围, 使得所测点均在已知点的包围之内, 尽可能避免从一端向另一端无限制的外推。控制点所处的位置和周围的条件应符合GPS作业的要求。 (4) 实施工程放样时, 内业输人每个放样点的设计坐标, 以便野外实时、准确放样。

2.2 求定测区转换参数 (一般采用此种方法)

工程测量是在地方独立坐标系上进行的, 这就存在WGS-84坐标和地方独立坐标系的坐标转换问题。

由于RTK作业要求实时给出当地坐标, 这使得坐标转换工作非常重要。根据总体规划和工程需要, 求定测区转换参数可按如下步骤进行:首先在测区以GPS静态方式布设均匀分布的高等级GPS控制点, 获得各点的WGS-84坐标和地方坐标系下的坐标, 利用同一点的两种坐标求出转换参数。

注意, 为提高转换参数的可靠性, 最好选用4个以上的点进行观测和求解, 这样可通过多种点的匹配方案, 检验转换参数的正确性及精度。

3 工程测量应用案例

3.1 测区概况

某工业园是南京市规划建设的新区之一, 是今后几年南京市城市基础建设的重点地区。该测区地势相对平缓, 高大建筑物较少, 对视空影响不大。除个别地方外对RTK作业无大的影响。

3.2 确定转换参数

为保证转换参数的精度, 共加进5个高等级GPS控制点 (A, B, C, D, E) , 通过多种点的匹配方案, 选择残差较少、精度较高的一组参数为最终启用参数。

3.3 工程应用及定位精度比较分析

测区位于南京市东南方向, 测区地势平坦, 多路径效应小, 大车路纵横交错, 交通极为便利, 适合RTK作业。重复测量同观测点的坐标较差统计表, 见表1;相邻观测点间全站仪实测和RTK实测距离抽样检查, 见表2。

根据工作应用来看, RTK作业既可以实时提供点位坐标和高程, 又可实时知道测量点位精度, 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只要在作业过程中加强检核、采用对中误差较小的支架、远离无线电发射电台、避免多路经效应, RTK测量完全能够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

4 结语

RTK实时动态测量技术是继GPS全球定位技术之后, 测量领域又一次技术革命。它改变了传统的测量模式, 能够实时提供厘米级定位精度, 在不通视的条件下远距离传输三维坐标。应用于工程测量中, RTK能够快速准确的布设导线网, 弥补由于城市日星月异的发展造成的低等级导线点的毁坏, 减轻由于城市高速发展而给测绘人员造成的时间压力。RTK测量需要的测量人员少、作业时间短, 工作效率高, 并且RTK测量成果都是独立观测值, 不会像常规测量造成误差积累。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工程测量的相关工作经验, 以城市工程测量中GPSRTK技术的应用为研究对象, 以笔者曾经参与的南京某工程测量项目为研究背景, 详细阐述了工程测量中应用RTK技术的测量步骤, 探讨了RTK在城市工程测量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关键词:GPS RTK,工程测量,城市,应用

参考文献

[1]沈学标.工程测量专业发展的探讨[J].现代测绘, 1996 (4) :37~38.

[2]21世纪我国工程测量技术发展研讨会会议纪要[J].北京测绘, 2001 (4) :45.

作业工程项目管理研究 篇11

1 材料与方法

1.1 颗粒物的采集及悬液的制备

将在地下工程作业区采集颗粒物的滤膜剪成约1 cm×1 cm大小,溶于蒸馏水中超声震荡,混悬液经多层纱布过滤,滤液用低温离心机在4 ℃、10 000 r/min(离心半径=9.25 cm)离心20 min,收集底层颗粒物并真空冷冻干燥,放入超低温冰箱中保存备用。使用前用理生盐水将PM 25制备成1和5 mg/ml的颗粒物悬液,将PM 10制备成1、5和25 mg/ml的颗粒物悬液,临用前超声震荡15 min混匀[1]。

1.2 实验动物及分组

实验选用纯种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合格证编号为SCXK-(军)2002-001,体重180~220 g,SPF级,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PM 2.5低剂量组,PM 2.5中剂量组,PM 10低剂量组,PM 10中剂量组和PM 10高剂量组。

1.3 动物染毒与处理

低剂量组一次气管滴注剂量为1.5 mg/kg,中剂量组剂量为7.5 mg/kg,高剂量组为37.5 mg/kg(染毒量分别相当于国家环境质量2级日均标准的10、50、250倍)[2]。大鼠经乙醚麻醉后,采用气管滴注法进行气管注入染毒,每24 h染毒1次,对照组在同等条件下气管滴注等量生理盐水,连续7 d。染毒期间,动物自由进食和饮水,最后一次染毒后禁食不禁水。

将染毒后的大鼠乙醚麻醉,立即进行腹主动脉放血,处死动物,剥离肺及支气管,用生理盐水对右肺进行灌洗,肺泡灌洗液以2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测定各项指标,取未灌洗的左肺组织用10%甲醛溶液固定,制成病理切片,HE染色。

1.4 指标检测

用南京建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盒检测肺泡灌洗液中的总蛋白(TP)、乳酸脱氢酶(LDH)、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IP-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具体方法和步骤参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在100×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肺组织的病理改变与炎性细胞浸润。

1.5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One-way ANOVA分析。

2 结果

2.1 大鼠肺泡灌洗液中各项指标检测结果

从表1可看出,除部分低剂量组外,随染毒剂量增大,各实验组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总蛋白、MPI-2、IL-6、TNF-α含量和LDH、ACP、AKP酶活力增高。方差分析显示,各项指标PM 10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M 10中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有TP(P<0.05)、LDH(P<0.01)和AKP(P<0.05)。方差分析显示,PM 2.5中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有LDH(P<0.05)和AKP(P<0.01),而PM 10低剂量组和PM 2.5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注:经方差分析,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2.2 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

染毒大鼠PM 2.5中剂量组颗粒物在肺内沉积明显,形成结节包裹;而低剂量组肺内黑色颗粒物较少,散在吞噬细胞吞噬。染毒大鼠PM 10各组肺内均可见黑色颗粒物,低剂量组肺内黑色颗粒物少,散在吞噬细胞吞噬;中剂量组肺内黑色颗粒物量明显多于低剂量组,但仍以散在为主,少见小结节形成;高剂量组则肺内黑色颗粒物较多,形成结节,且有的融合成片。染毒组大鼠肺内黑色颗粒物引起肺组织炎性反应,随剂量的加大更趋明显,而对照组大鼠肺内未见黑色颗粒物。结果见图1~6。

3 讨论

地下工程作业时,岩石爆破、机械尾气排放、电焊是作业环境中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弥散在空气中,对施工人员身体健康造成威胁。由于颗粒物对人体的毒性决定于颗粒物本身的形态、大小、化学组成、结构,这就决定了不同来源和环境中的颗粒物其对人体的毒性是不同的,其存在环境可分为作业场所、大气环境和室内环境3种。我们重点对地下工程作业环境中空气颗粒物毒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下工程作业环境中空气颗粒物对大鼠肺组织细胞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具体表现在以灌洗液中TP增高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肺灌洗液中LDH、ACP、AKP、MIP-2、IL-6、TNF-α含量升高的肺细胞受损现象为主。

颗粒物作用人体的靶细胞器官是呼吸系统,但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血液系统或淋巴系统,并由此到达肺外器官,从而对全身系统产生潜在的健康影响。膜通透性的改变往往是很多毒物作用于细胞膜时的一种常见的早期反应,而TP则是反映肺部血管通透性的指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中、高剂量组肺泡灌洗中,T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说明颗粒物的存在可以改变肺部血管通透性。随着剂量增加,大鼠肺部血管通透性也相应的增加。可能是因为颗粒物损伤了肺内皮—血管屏障,所以TP能够从血液中渗透到肺组织中,从病理结果图6和图5也可以看到肺间隔有明显的水肿现象。

当毒物作用于肺组织造成细胞膜通透性增强或细胞死亡溶解时,尤其是肺泡巨噬细胞,细胞内LDH、ACP、AKP大量逸出,使得细胞外液酶活力增加。MIP-2、IL-6、TNF-α都可由巨噬细胞分泌,均有刺激炎性细胞聚集并释放炎性介质的作用,虽然不直接参与炎症反应,但是其含量改变是反映机体炎性反应的敏感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肺泡灌洗液中LDH、ACP、AKP、MIP-2、IL-6、TNF-α含量明显升高,反映出染毒大鼠肺组织细胞受损,这与肺内的巨噬细胞吞噬系统有关。

病理组织检查可见气管注入颗粒物后,引起肺泡间隔和细支气管腔中炎性细胞浸润,大量巨噬细胞聚集并吞噬黑色颗粒物,炎症反应随剂量加大而更明显。

本研究中,总蛋白、LDH、ACP、ACP、AKP、MIP-2、IL-6和TNF-α等指标作为检测颗粒物对大鼠气道炎症作用的敏感指标,均显示了明显的改变。病理组织检查可见气管注入颗粒物后,引起肺泡间隔和细支气管腔中炎性细胞浸润,大量巨噬细胞聚集并吞噬黑色颗粒物,炎症反应随剂量加大而更明显。说明地下工程作业环境空气中颗粒物具有肺毒性,能够造成染毒大鼠肺组织急性炎症。这与国内部分矿尘、煤尘和大气及室内环境空气颗粒物毒性效应研究结果相近[3,4,5,6,7,8],可以认为在急性毒性方面,其毒理学机制可能相类似。至于地下工程作业环境空气中颗粒物是否具有致突变、致畸、致癌作用,或其他方面的毒性及其分子和细胞水平的毒性机制何如,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目的 研究地下工程作业环境空气中颗粒物对肺脏的毒理效应。方法 将采集的PM10和PM2.5制成颗粒物悬液,采用气管滴注法对6组Wistar大鼠进行染毒,每天1次,连续染毒7d。最后一次染毒结束24h后,处死大鼠,取肺泡灌洗液进行分析,检测总蛋白(TP)、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IP-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乳酸脱氢酶(LDH)、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的含量或活力。肺组织作病理切片。结果 随染毒剂量的增大,各项指标均出现含量或活力增高,PM10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M10中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有TP(P<0.05)、LDH(P<0.01)和AKP(P<0.05)。PM2.5中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有LDH(P<0.05)和AKP(P<0.01)。而PM10低剂量组和PM2.5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地下工程作业环境中空气PM10和PM2.5能够引起肺部血管通透性改变和肺组织损伤。

关键词:地下工程,颗粒物,肺脏,毒理

参考文献

[1]赵毓梅,杨文敏.大气粗细颗粒物致大鼠肺损伤的比较研究.卫生毒理学杂志,1996,10(1):13-30.

[2]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3]张文丽,崔九思,戚其平,等.细颗粒物污染及对炎性因子IL-6表达的影响.卫生研究,2003,32(6):548-552.

[4]曹强,宋伟民.颗粒物PM2.5对肺脏的毒理学研究.第四届全国环境与职业医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98-102.

[5]曲红梅,牛静萍,魁发瑞,等.大气中PM2.5致大鼠呼吸道急性损伤作用.中国公共卫生,2006,22(5):598-599.

[6]邓建军,董发勤,蒲小允,等.工业矿物粉尘对肺泡巨噬细胞影响的体外研究.中国环境科学,1999,19(5):466-468.

[7]邓建军,李萍,董发勤,等.华西显微矿物粉尘体外细胞毒性及防治的实验研究.华西医学杂志,2003,18(3):374-375.

上一篇:去向选择下一篇:广西民族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