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影响因素

2024-09-23

低碳影响因素(精选10篇)

低碳影响因素 篇1

0 引言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多排放而引起的气候变暖问题已经引起国际上越来越多的重视,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危机,为了解决这个危机,各国均开始大力研究低碳技术,提倡低碳生活,推行低碳经济。其中低碳经济尤其引人注目,并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物流作支撑,这主要是因为物流在低碳经济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是由于物流本身是能源消耗的大户,也是碳排放的大户。另一方面是因为发展物流又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先进的物流方式可以支持低碳经济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低碳经济需要现代物流业的支撑[1]。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等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出现,低碳物流开始受到学术界、企业界的关注,低碳物流成为了未来物流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然而,在面对相关技术、政策法规不太成熟的情况下,低碳物流的发展不再是仅仅靠企业运作设备改良和运输路线优化就能够实现的简单问题,而是受到企业、政府和技术三个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考虑到低碳物流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到国家宏观政策、企业对经济成本的关注、低碳技术的应用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本文从企业、政府和技术三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低碳物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影响因素,旨在为低碳物流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1 低碳物流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低碳物流是建立在低碳经济的基础之上,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目标,将整个物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它要求物流系统的物质基础要素、货品的正向物流、逆向物流等都要体现“低碳”这一特点,将低碳的理念融于货物配送的各个环节,只有每一部分都实现了低碳,才能符合低碳物流的内涵[2]。因此,低碳物流在实施的过程中就是要在常规物流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入“低碳”的元素,在考虑如何优化物流配送系统、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货物周转率的同时考虑如何节能减排。这就大大地提高了低碳物流配送的难度,使本身就以复杂著称的物流系统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包括国家宏观调控下经济增长目标与节能减排目标相冲突的风险,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重新调整所带来不确定性因素的风险,企业物流配送成本增加风险与效率降低风险。由此可见,低碳物流的发展不再仅仅是企业实施低碳储运和低碳包装就能够完成的简单问题,而是需要考虑到政府、企业和技术三方面的复杂现状,以及以上几个方面的综合影响。

1.1 政府方面的影响因素

“低碳经济”事关社会责任和战略眼光,时至如今,大部分物流企业“低碳”意识薄弱,国内对于低碳的探索尚未形成成熟的体系。故目前当务之急就是要普及低碳观念。现阶段,人们对于低碳经济还比较陌生。因此,要促进我国物流行业有效健康发展,首先就要普及全民的低碳生活观念,使全社会都能认识到低碳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而积极主动地推进低碳物流的发展。

仅仅有了低碳意识是不够的,为了确保低碳物流得以真正应用在实际生活当中,政府应该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将减排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承诺的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与此同时,结合我国自身发展水平,制定出低碳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实行低碳排放措施,支持企业走节能减排之路,对节能减排做得好的企业予以奖励和政策优惠。

为了使低碳物流能在低碳经济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国家应建立规范科学的物流运输网络和市场机制,大力发展水运和铁路作为物流干线网,鼓励多式联运。研究表明:铁路运输中二氧化碳的每人每公里排放量是公路运输的一半、是短途航空的四分之一。水路、铁路在运输方式中相对来说是当之无愧的低碳绿色交通。

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整合物流有效资源。整合物流有效资源就是要鼓励企业走规模经营化道路,使物流企业竞争优势得到加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当前阶段,通过整合现有物流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是当前首当其冲要做的,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只有这样,企业才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低碳技术的研发中,逐步将低碳物流的发展纳入日程,这正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所提倡的,也是我国发展低碳物流亟待逾越的障碍[2]。

最后,政府还应该利用自己的公信力提供一个清晰一致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评价方法:具体而言,该方法带来如下效益:(1)对于企业而言,有助于企业内部评估各种商品和服务在现有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有助于企业以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基准来评价和替代产品的配置来源、生产方法、原材料的选择和对供货方的选择;为正在进行中的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提供一项基准。(2)对于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而言,为消费者在作出购买决策时以及使用商品和服务时提供了一个更好地理解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机会[3],方便消费者选择低碳商品与服务,为普及全民低碳观念打下基础。

1.2 企业方面的影响因素

企业在实施低碳物流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在节能减排的同时尽可能的不增加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事实证明,企业是可以把降低物流成本的经济效益与节能减排的社会效益统一起来的,因为能源的价格在不断上升,污染排放的标准和成本也在上升,因此在这样的价格制度下有利于企业在追逐利润的同时也能够节能减排[4]。为了让节能减排落实到实处,企业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在普通物流人才尚且缺乏的情况下,企业应该充分意识到培养低碳物流人才的紧迫感和重要性,因为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加快低碳物流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通过节能技术和节能管理手段实现低碳运输、低碳包装和低碳流通加工是解决物流业低碳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5]。由此可见,低碳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技术,而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技术的发展却需要专业人才的培养才能得以完成。因此,低碳物流人才的培养是企业发展低碳物流的关键所在。

第二,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废旧物流设施设备迅速增加,简单报废、遗弃无疑是对资源的浪费。物流企业对废弃物料进行回收利用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它不仅可以减少物流活动中的资源浪费、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和降低成本,更关键的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碳排放[6]。因此,在低碳物流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企业对废旧物流设备的循环利用力度需继续加大,这样就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碳排放。

第三,企业必须加快低碳物流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电子商务化是发展现代低碳物流的必然要求。通过物流服务智能化、信息化,可以降低物流服务过程中对有形资源的依赖,将部分有形服务产品采用智能信息化手段转变为软件等形式,进一步减少物流服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7]。因此,企业应在加大物流基础建设的同时,积极应用互联网、GPS、GIS、RFID、EDI等技术建立物流信息平台,发展电子商务,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在降低运作成本的同时也可以减少了碳的排放量。

第四,低碳物流对企业物流配送仓储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要求企业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物流运输网络,运用更加低碳环保的仓储设施,将节能减排与企业经济效益和运作效率统一起来。

第五,企业在选用各类交通工具时应尽量选用更加低碳环保的新型物流装备,选择包装材料时应选择既能经济地满足包装的功能要求,同时又不污染生态环境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

1.3 技术方面的影响因素

低碳物流的实现需要先进的低碳技术作为保障,2010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强调大力开发低碳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出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可见,低碳物流的实现,离不开先进的技术。这些技术可以是硬技术,也可以是软技术。硬技术包含低碳物流设备的使用以及绿色包装的应用,选择使用氢燃料等清洁能源或替代能源的车辆与装备,软技术的使用主要是指选用先进而又合适的软件、操作方法、作业标准和业务流程等[2]。总之,没有不断发展前进的低碳技术作为支撑,实现低碳物流就是一句空话。

2 总结与建议

根据综上所述,低碳物流的关键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可总结归纳如表1所示。

目前我国的低碳物流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发展水平和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针对上述影响低碳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及我国当前的具体实际国情,发展低碳物流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是企业运输配送网络优化,物流配送体系优化是各类物流配送优化的重点,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的最为有效的手段,在低碳物流配送中也不例外,好的物流配送体系可以将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节能减排的社会效益完美的统一起来。

二是国家对低碳物流的鼓励政策,低碳物流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在低碳物流刚刚起步的阶段,企业低碳意识不太强的现状下,政府的引导与鼓励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优先考虑实施低碳物流的企业的发展,为其发展提供方便或在税收方面进行适当减免。

三是企业对低碳物流人才的应用与培养。低碳物流的发展要以人为本,人才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核心因素,故低碳物流人才培养是减少物流业碳排放的必要条件,是构建低碳经济模式的基本要求。

四是低碳设备、低碳包装、低碳仓储的应用,这几方面都是低碳物流发展的基础,是低碳物流实施的细节所在,只有这些方面做好了,低碳物流才能得到实质性的发展。

五是低碳科学知识的发展,其中包括低碳知识教育、低碳技术研究等方面,低碳设备、低碳包装、低碳仓储的使用需要先进的技术及科学的原理作为支撑。

综上所述,低碳物流事业的长足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技术三方面的紧密配合,只有这三者各司其职,各尽其力,低碳物流方能为我国低碳环保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低碳物流作为物流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作者从企业、政府和技术3个层面阐述了影响低碳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了政府、企业、技术在低碳物流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旨在为低碳物流的健康发展提出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低碳物流,关键因素,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水清,黄承锋.低碳经济趋势下我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时代,2010(31):51-59.

[2]王艳,李作聚.浅谈低碳物流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商业时代,2010(14):32-33.

[3]杨涛.关于低碳物流的内涵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上海物流,2010(3):18-21.

[4]戴定一.物流与低碳经济[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21):24-25.

[5]张金英,石美遐.“四位一体”的低碳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物流技术,2010,222(8):152-156.

[6]姜阀.论低碳经济下政府和物流企业对低碳物流的作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6):147-148.

[7]刘娟.“低碳模式”给我国物流业带来的思考[J].时代经贸,2010(12):12.

低碳影响因素 篇2

“生活方式”迄今不是一个有公认严格定义的概念,对其范畴的界定多种多样,尽管如此,几乎所有研究者都认为消费是生活方式的重要内涵,生活方式的差别外在表现为不同主体之间消费方式的差异。之所以对生活方式概念存在多种不同观点,主要是对导致生活方式差异性的内在致因认识有所不同。对生活方式差异性内在致因的认知,关键在于对消费性质的划分。依据消费目的的不同,可将人的消费划分为生存消费和精神消费两种类型。生存消费是为了满足人的温饱、安全、基本技能等生存层次的需求所进行的消费,精神消费则是为了满足情感、审美、个性、尊重等精神层次的需求所进行的消费。生存层次的消费,由于生理需求的有限性,不存在个体之间量的巨大差别,就消费方式而言,生存层次消费类型也是有限的;精神层次的消费虽然存在着支付能力等制约因素,但主观消费需求则几乎不存在量的上限,消费方式亦可以千差万别。生理与精神的双重需求,是人内在动物性与文明性双重属性的自然表现,只有在生存需求和精神需求均获满足的条件下,人才有可能获得幸福感。英国哲学家休谟说:“一切人类活动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获得幸福是一切消费行为的本原动机,但是对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尤其是在精神层面怎样才能获得幸福,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理解,由此产生差异性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方式理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危机以及其它生态灾难日益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环境和发展前景的背景下提出的。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现有发展模式,走低碳发展之路。低碳生活方式是在环境责任意识下的生活方式选择,其消费方式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尽量减少日常生活中的浪费、尽量以非物质形式满足精神需求,尽量选择低碳产品等方法,实现节制消费和理性消费,从而减少生活所需直接和间接的能耗物耗,进而减少CO2排放量,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减少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低碳生活方式并非是倡导苦行,更不意味着生活质量或幸福感的降低,它强调以低碳为指向的理性的和节制的物质消费,同时也强调以非物质的方式获得精神需求的满足。

二、低碳生活方式的本质意义

(一)低碳生活方式是化解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

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是工业文明在全球范围普及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运行对消费增长的过分依赖。工业文明的特征是电力驱动下的机械化生产,人们日常生活所消费的绝大部分工业产品都需消耗电力,电力目前主要源自化石能源,化石能源的过度消耗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祸魁。在市场经济下,生产为市场而进行,市场意味着有购买力的人对产品的消费需求。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社会生产力可以很容易满足消费者用于生存必需的物质产品需求,当消费者生存需求普遍获得满足,并且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之后,为了保证社会财富不断增长和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只有不断创造新的非必需的消费需求,如此就导致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生逆转,不再是生产为满足消费需求而存在,而是人们必须为维持生产的进行而不断消费,在此背景下,浪费和不断抛弃成为注定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方式已经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的生活现实,而且成为世界大多数人的向往。在这种生活方式下,能源、资源被过度消耗,生态危机不可避免。低碳生活方式倡导理性与节制的物质消费,意味着消费朝向必要需求的回归,也终将意味着生产规模和生产结构朝向只为满足适度消费的回归,意味着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大大减少,如此才能化解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长期和谐共存。

(二)低碳生活方式引领人们超越物质消费寻求精神幸福

精神层面的需求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但是大多数人很难清醒地意识到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获得精神需求的满足。现代科学取代了宗教的地位,帮助人们创造了丰裕的物质社会,却未能担当起精神导师的职责。市场经济下的生产和营销者利用人们追求精神享受的内在心理,一方面以各种手段引导大众消费文化心理,另一方面通过给产品增加差别性的非必需功能,为物质产品附加以文化、审美、个性、尊重、荣耀等精神领域的价值,使消费品具有了满足生存与精神需求的双重意义。比如,豪宅除了作为居所,更多是作为财富和社会地位的标志;时装不仅为了遮体御寒,更是为了展示审美、个性和魅力;盛宴不是为了果腹,而是为了享受觥筹交错的气氛和体验对于某一阶层的归属感,等等。通过这种把满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捆绑在一起的办法,社会生产找到了可以持续扩大规模的巨大需求动力,人类追求精神幸福的过程套上了物质枷锁。然而,物质消费及其所附带的精神外衣并不能真正满足人们精神的饥渴,正如挥霍无度的亿万富翁并不能给社会树立真正幸福的典范,但是在盛行消费文化的整体社会氛围下,大多数人沉迷于物质消费,并将精神层面的满足寄托于此。市场经济下生产与消费的强迫症不仅导致了生态危机,也导致了人类的精神危机。低碳生活方式使人们摆脱经由物质消费寻求精神幸福的迷途,引导其把更多生命的能量用于道德、情感、审美、求知等精神层面的体验和探索,为心灵寻找真正的幸福归宿。

(三)低碳生活方式是对现行发展模式的挑战

低碳生活方式倡导理性和节制的消费,可能会使社会消费需求总量增长减缓,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进而影响社会就业;但是,如果不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一任目前这种过度消费、生产增长、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的发展模式持续下去,生态灾难势必加重,二者都是我们不想要的,但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悖论。从伦理层次来说,生态伦理较之社会经济伦理居于更高地位,生态危机有可能危及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而且目前世界范围内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生态灾难频度增加,因此,应该首先站在化解生态危机的立场,对现行社会经济发展运行模式进行调整。低碳生活方式是对现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挑战,面对这一挑战,换一种思维方式,其实可以不必悲观。如果保持适度的社会生产规模,使人均享有的物质产品足以供其生存所需,但是不足以供其挥霍浪费,也即适宜于实行低碳生活方式,与之相应的社会分配方式能够使生存必需的物质产品在社会全体成员之间较为均匀地分配(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会使一些人丧失生存的基本条件,那将是可怕的倒退),在人们的生存需求普遍得到满足之后,通过提供多种多样的不过多依赖物质材料的文化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并通过精神层面消费的差异体现社会公平,使得在生产领域失去的就业机会,得以在扩大的提供精神文化服务的产业领域得到弥补,这种发展模式既有利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又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幸福感,虽然它涉及对现行价值观与经济社会制度的较大调整,在短时期内难以实现,但它理应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实行低碳生活方式,就是朝这一方向的现实努力。

三、低碳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

低碳生活方式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的集体理性和共同行动,真正有意义的是落实在生活中的具体行动,如何引导和推促人们在生活中开始低碳生活方式的实践?什么是对其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按照行为心理学原理,低碳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可以划分为内在动机影响因素和外在条件影响因素。内在动机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知识和价值观;外在条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机制和方便性。

(一)内在动机影响因素

行为动机的形成首先基于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对想要做的事有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才可能产生深度认可和行动的愿望。有利于形成低碳生活方式行为动机的知识包括:生态学知识、生态伦理学知识、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灾难问题的知识、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人们实行低碳生活方式的知识等。应该把这些知识以易于接受的科普形式制作成书籍、报刊、以及广播、电视、电影节目,通过各种渠道向大众传播。

价值观是人对生命和生活中一些作为判断标准的根本问题的稳定观点。影响价值观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偶像影响。宗教教义是信仰者判断事物的根本依据,是他们最基本的价值观。文化传统的影响力在于,它在潜移默化中使大众具有相似的价值观。文化不是正式的规则和刚性的约束,但它却是人们思维的无形边界和判断的无形尺度,它可以使社会形成代代相传的稳定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所传达的生态观念,“中”、“和”的理念所倡导的适度与协调,对解决当前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应该让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现实价值的思想理念,使其以这样的理念审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实行低碳生活方式的强烈内在动机。偶像影响也会对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作用。某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表现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会对其他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示范和引导作用。要在全社会推广普及低碳生活方式,如果首先由受公众拥戴或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所倡导,并向社会以身垂范,则较易于被大众所接受。

(二)外在条件影响因素

推广低碳生活方式,需要社会为其提供适宜的机制,例如建立对低碳生活方式进行宣传、管理、服务的规则和机构,可以加快低碳生活方式的推广普及,使低碳生活方式从观念到行动、从个体的不稳定性行动到群体的习惯性行动等各环节之间的周期相对缩短。另外,也应建立相应的奖惩和约束机制,对低碳生活方式践行者给以荣誉和奖励,增强其持续行动的信心和热情,形成对尚未行动者的吸引和带动。对违背低碳生活方式理念的行为则应进行约束和惩罚。

为实行低碳生活方式提供方便性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现行社会中绝大多数设施条件都是为适应既有生活方式而匹配的,这些设施有可能对低碳生活方式构成不方便性因素,比如,城市道路设计不适宜自行车出行、家庭和办公场所不设置中水循环系统、商店中不标示哪些产品是低碳产品等。对这些阻碍低碳生活方式推广落实的设施条件应该尽量调整改造,未来的城乡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应该充分考虑为低碳生活方式提供尽可能的方便性,以利于其真正成为社会大众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选择。

参考文献:

[1]高丙中. 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发展述略[J].社会学研究,1998(3)

[2]张劲松.消费社会与生活方式的变革[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晏辉.作为生活方式的消费与消费主义[J].求实学刊,2007(2)

公路低碳物流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篇3

现代物流业是我们进行生产消费生活必不可少的服务,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物流需求的增长, 物流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 物流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日益增多。而公路物流是所有物流方式中消耗能源最多的一种运输方式, 公路物流企业能源消耗量随着规模扩张和经济增长呈现不断上升的变化趋势。公路物流业的燃料消耗量大且能源利用率较低, 因此, 发展低碳公路物流具有很大的潜力。在当前低碳经济背景下, 公路物流的低碳化势在必行。

在低碳物流的相关研究中, 郎·亚伦 (2011) 指出铁路物流在经济性、安全性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 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吉姆 (2010) 认为发展低碳物流有助于提高物流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李亚杰运用鱼骨图分析法分析了影响我国发展低碳物流的影响因素;甘卫华等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铁路低碳的影响因素;李碧琪等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解析了福建省低碳物流发展的影响因素。综上所述, 目前国内外针对低碳物流的效益和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 但具体针对公路低碳物流的研究较少, 本文尝试针对公路物流低碳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公路物流是以公路运输企业为服务主体, 以公路网和货运站场为基础设施, 以货运车辆、站场搬运机械为主要作业设备, 采用先进的组织与管理技术和手段, 在公路货物运输为主要业务的基础上, 兼具储存、装卸、搬运、信息处理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物流服务。

一、公路物流低碳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在大量阅读和分析相关文献后, 总结国内外对物流低碳化的研究成果, 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对影响公路物流发展的因素进行整理和探究, 总结出了9个最为显著和主要的影响因素。

1.公路低碳物流的意识缺乏 (S1) 。低碳公路物流的观念尚未普及, 企业未深入意识到低碳公路物流的重要性。在我国, 经营者会出于成本降低本能来降低能源消耗, 但他们认为低碳物流并不会带来经济效益, 反而会增加成本。因此低碳意识的缺乏, 严重制约着低碳物流的发展。

2.低碳物流技术落后 (S2) 。实现低碳物流要求在物流的仓储、装卸搬运、包装、运输配送、流通加工过程中都采用低碳技术来降低碳排放量。我国公路物流粗犷式发展, 需要以低碳物流技术为支撑, 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3.低碳物流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 (S3) 。我国在低碳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刚刚起步, 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这成为我国低碳物流发展的瓶颈之一。

4.缺乏低碳物流标准化制度 (S4) 。我国低碳物流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还未制定有关物流设备、物流包装尺寸等方面的标准, 不利于低碳物流活动的开展。

5.缺乏低碳物流相关的政策 (S5) 。在低碳经济下, 低碳物流必将成为国家和企业发展的核心, 而符合我国实际的低碳物流发展政策尚未推出。

6.公路低碳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 (S6) 。不仅货运配载的基础设施要完善, 而且仓储、包装、生活等物流服务的设施也要有所规范, 才能以基础设施为条件, 为公路低碳物流发展提供保障。

7.公路低碳物流的信息建设不完善 (S7) 。要达到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 要求物流业依托网络技术搭建一个方便、快捷、高效、安全的操作平台去优化调度和有效配置物流资源, 从而减少能源排放。

8.低碳物流研究投入不足 (S8) 。对低碳物流的研究投入不足, 导致研发能力不足, 无法实现对公路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应用替代能源方面也未进行深入研究。

9.缺乏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理念 (S9) 。在公路物流体系中, 尚未建立关于碳排放要求的相关政策与约束。同时, 物流低碳标准、低碳物流开展方面的财税金融支持体系也未完善。物流环境管理模式落后, 无法促进低碳物流发展。

二、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公路低碳物流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解释结构模型是美国J.华费尔教授于1973年作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而开发的一种方法, 是现在系统工程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解释结构模型主要通过对反映系统要素两两相互关系的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进行相关运算, 不断地将系统要素逐级细分成多级递阶结构的形式。此模型属于概念模型, 以定性分析为主, 可以把模糊不清的看法、思想转化成直观的具有良好结构的模型。

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间相互关系, 构建公路低碳物流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 为发展公路低碳物流提供理论依据。

1.确定各因素的关联性。为弄清楚这些因素两两间的关系, 确定各因素间的逻辑关系, 通过建立邻接矩阵来表示因素间的联系情况。邻接矩阵A的元素定义为:

其中, i, j=1, 2…n, n表示因素的个数。

将上述9个影响因素分别设为S1, S2, ..., S9。在对应矩阵中, 若该行因素对该列因素有影响 (包括自相关, 即Si影响Si) , 将用“1”来表示;若该行因素对该列因素无影响, 则用“0”表示。

则可得邻接矩阵A:

2.求解可达矩阵。邻接矩阵加上单位矩阵I, 得到矩阵 (A+I) , 采用布尔运算规则, 对矩阵 (A+I) 进行幂运算, 直至运算结果中不产生新的“1” (即不产生新的间关系) 为止, 即M= (A+I) r-1≠ (A+I) r= (A+I) r+1, M就是可达矩阵。可达矩阵中的元素mij为1表示, 因素Si到因素Sj间存在着可达到的路径。

通过计算可得r=4, (A+I) 3≠ (A+I) 4= (A+I) 5=M。

3.划分各因素的等级关系。根据已得到的可达矩阵M, 按照解释结构模型的方法对公路低碳物流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级间划分。列出各因素的可达集R (Si) 、先行集A (Si) 、共同集C (Si) 具体数据, 如表1所示。

按照R (Si) ⌒A (Si) =R (Si) 的原则进行分级。由表1可知i=4, 6, 7, 9满足条件, 因此作为第一层因素, 将其从可达矩阵中划去相应的行和列, 然后, 依此类推, 直至找到各层所包含的的因素集。具体分层如表2所示。

可知, 第一层:S4, S6, S6, S9;第二层:S2;第三层:S3, S5, S8;第四层:S1。得出各层级的因素集后, 根据公路低碳物流影响因素可达矩阵的级间划分, 对原来的可达矩阵M重新排列, 可得到按级间排列的可达矩阵M0。

4.生成结构模型。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到公路低碳物流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 如图1所示。

通过对公路低碳物流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分析可知, 公路低碳物流的影响因素系统是一个四层递阶结构模型。第一层的影响因素包括:低碳物流标准化缺乏;低碳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低碳物流信息化建设缺乏;缺乏先进的管理模式, 构成了影响公路低碳物流发展的直接原因。第二层影响因素缺乏低碳物流技术, 是导致第一层级因素的原因, 又是下一层级因素的影响结果。第三层影响因素包括:低碳物流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低碳物流发展相关的政策缺乏、低碳物流研究投入不足, 这三个因素导致低碳物流技术缺乏, 同时受到下一层级因素的影响。第四层影响因素是低碳物流意识缺乏, 是最根本的影响因素。

三、结论

本文以公路低碳物流的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 运用解释结构模型, 明确了公路低碳物流发展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关系, 指出了影响公路物流发展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对于制定并推进公路低碳物流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决策者在开展公路低碳物流建设方面明晰了处理阻碍因素的优先顺序。

摘要:公路低碳物流这一概念是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现代物流模式, 其低碳化的发展对于绿色经济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公路物流的发展现状, 阐释了公路物流的概念。并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建立了公路低碳物流发展影响因素的层级结构模型, 得出了其直接影响因素和根本影响因素, 为我国公路物流低碳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公路低碳物流,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

参考文献

[2]York Jim.Logistics at Center of Low-Carbon Economy[J].Air Cargo World, 2011 (7) :4-6.

[3]李亚杰.基于鱼骨图分析法的公路低碳物流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5 (3) :47.

[4]甘卫华, 成成.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铁路低碳物流影响因素分析[J].价格月刊, 2012 (424) :71-82.

低碳影响因素 篇4

摘 要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我国继循环经济之后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的又一重大决策,本文从我国特殊国情出发,分析低碳经济政策在我国现阶段执行中的各种障碍,从而帮助学界寻找中国低碳道路更加合理的政策支撑。

关键词 低碳经济 政策问题 阻力因素

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社会”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在我国这样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工业生产水平还相对落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缺乏创新、人们对环境保护、低碳生活方式的本质认识仍然模糊的特殊国情下,低碳经济政策作为刚进入中国不久的全新模式的经济发展政策,从很多方面来说,对其推进和发展都会产生有形或无形的阻力。

一、低碳经济政策自身因素

(一)政策问题的综合性

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首先是和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的类型和性质紧密相关的,越复杂的问题,执行的难度越大。低碳经济政策是涉及领域众多的综合性政策,也是创造性较强的改革政策,有人甚至认为低碳经济将催生世界第四次经济革命。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关系多方群体的利益,所以选择利于低碳发展的政策工具首先要清晰各群体的特定利益需求。在我国,低碳经济所倡导和规范的目标团体行为种类多种多样,碳排放源类型繁多并且琐碎,大到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高碳产业,小到居民长期习以为常的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消费与生活方式所带来的高排放量,因此,政府很难制定正确、统一的规则和标准,作为监督检查碳排放量的依据,从而约束碳排放者的行为。

(二)政策缺乏明确性

一项政策要能够顺利执行,从操作上和技术上来说,都必须明确具体,即政策方案和目标具体明确,政策措施和行动步骤明确。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还没有系统的、专门的低碳经济政策,现有这些政策主要体现在国家“节能减排”措施之中,且以行政手段为主,与发达国家以市场为主的政策工具有较大的区别。我国需要彻底的从产业政策、能源政策、技术政策、贸易政策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重大调整。

(三)政策缺乏配套性

在我国低碳经济政策中,许多引导、限制、激励政策措施都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与我国目前环境无价、资源低价、资源要素价格扭曲等状况是分不开的。一直以来,我国的资源环境基本处于低价或无价状态,排污费征收标准过低,绝大多数资源开采企业缺乏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意识与压力,忽视环境成本的存在,无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肆无忌惮的对资源进行疯狂开采。因此,没有相应合理合适的政策与低碳经济政策相配套,再完美的孤立政策也只能施之无效。

(四)缺乏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政策

当前我国低碳经济领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一刀切”现象。如在低碳试点领域,全国各区域纷纷开展低碳经济“试验田”行动,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同时,各地实施的低碳试点规划和政策雷同度较高,不利于调动各区域的有利因素。在节能减排指标分解方面,没有考虑到不同地区产业的不同特点,导致政策水土不服。

二、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因素

(一)政策执行主体方面

公共选择学派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人都是以追求个人经济利益为动机的,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也就是公共政策执行主体与目标群体在互动中的利益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政府也是经济人,当它进行成本与收益预期时,就将影响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思想和行为。在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的税收压力和就业压力,导致地方政府处于地方利益的考虑,与中央政策常有偏离甚至背道而驰,不但相当一部分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的中小企业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而且地方政府还争先恐后的上项目,特别是利大税高见效快的重化工项目。在这种情况下,节能减排、调整结构在地方上阻力很大,很难有所作为。

(二)政策执行对象方面

1.对企业形成价格障碍

在成本价格的市场规律利益导向下,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行为在清洁生产尚没有全面推广和成为硬性要求的前提下,进行清洁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环保设备、采购清洁原材料、使用清洁能源,这就要比同行业没有采取清洁生产的企业背上更多的负担,其生产成本就会高于同类产品的社会平均成本,从而偏离“成本最低”的原则,导致“绿色产品”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另外,生活中各种废旧物的集中回收成本高,再利用和再生技术发展滞后,规模效益差,致使再生资源价格偏高。这样,再利用和再生利用原料的成本常常比购买新原料价格更高,由此构成的推进低碳经济的价格障碍。

2.公众对政策理念认知不够

公众对低碳经济的认知程度,决定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低碳经济的尽快落实和发展速度。由于人们长期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养成一套行为定向模式,常习惯于保持持续的某种状态,并且缺乏有关科普知识的学习和认识,一切以便利为目的进行消费和生活的同时并不曾意识到自己无形中也是一名碳排放者,这早已形成的消费和生活模式与政府低碳政策的提倡产生撞击。

(三)政策执行体制方面

1.政策运行机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虽然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已经建立,却没有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没有规范低碳经济发展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另外,我国分部门的多头管理不仅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行动难以协调一致,而且容易出现政出多门、政策冲突或政策盲区。最后,我国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中还有一个重大缺陷,就是未能明确公民的环境权益,从而使得公民不能维护自身权益,导致政府在监管污染排放方面成本过大。由于环境资源具有弥散性与流动性的特点,不具有明确的排他性和可转让性,使得环境产权的界定非常困难,如江河、大气等自然环境就十分难以界定产权。

2.政策手段单一,制度建设不健全

我国节能减排的推行主要依靠行政指令,减排压力主要由各级政府承担,政府部门通过行政指令向地方政府和企业下达减排指标,依靠指标的层层分解来约束地方政府和企业,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很多的国有大型企业,特别是一些国有垄断企业凭借其行业垄断地位,获得超额利润,能源环境的约束作用被弱化,导致企业节能减排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的不足。

三、低碳经济政策环境因素

(一)国内环境

首先,中国目前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其次,发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粗放式的特点,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較高,单位G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再次,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此外,在现阶段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美、日、欧等已进入知识经济或服务经济时期,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而中国产业仍处于低端位置,在产业技术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等方面均与发达国家有较大落差。诸多的社会背景环境决定了我国面临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压力。

(二)国外环境

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也要求中国承诺更多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有专家预测,中国在2020年前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此外,在全球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一些发达国家用气候变暖来打压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他们忽略自己近200年的工业革命所引起的碳排放大大超过了发展中国家短短几十年工业发展,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工业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才是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所以主要责任也应该是发展中国家承担,这是变向的阻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因此,中国在减排方面遇到的国际政治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陈振明.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吴胜,张凤军.公共政策执行难的原因分析.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3(5).

[3]郭代模,杨舜娥,张安宁.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和财税政策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9(58).

[4]曹海涛.公共政策执行阻力因素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20).

[5]王仕军.低碳经济研究综述.开放导报.2009(5).

低碳影响因素 篇5

一、低碳经济的国际发展形势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高碳经济就是碳排放量高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两高一低(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的发展模式,高碳经济是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渐渐被一些国家所认可,而碳排放强度是衡量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碳排放强度是指一国(地区)碳排放总量与该国(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反映了该国每增加1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要排放碳的数量。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对186个国家的2008年的碳排放情况做了统计,笔者选取了碳排放量位居前列的7个发达国家和7个发展中国家,共14个国家进行比较分析。

(一)各国碳排放强度比较

2008年,样本中的14个国家的碳排放总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0%,并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经济规模等方面反映了不同状况,具有代表性(见表1、图1)。

单位:吨/万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国研网世界银行数据库计算得来。

由表1中数据可知,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强度都远高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巴西除外)的碳排放强度也都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6.23),而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强度却又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发展中国家———乌克兰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倍左右。而中国的碳排放总量也是达到了72.2亿吨,跃居世界第1位。这说明发展中国家还处于高耗能、低产出的经济发展阶段。

(二)各国能源消费结构比较

碳排放主要来自化石能源的燃烧,但不同的化石能源的碳含量是不同的,其中煤的碳含量最高,其次是天然气,最后是石油。表2列出了14国不同的能源结构。

资料来源:BP中国2009世界能源报告。

(三)各国能源强度比较

能源强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门或行业单位产值一定时间内消耗的能源量,是衡量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通常用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量来表示,它和能源效率(单位能源消耗所生产的GDP)反相关。能源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生产技术水平。表3列出了14国及世界平均能源强度,数值越大说明能源利用效率越低。

资料来源:根据国研网世界银行数据库计算得来。

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强度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发达国家又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图2就碳排放强度与能源强度进行了比较。

通过图2可以看出,碳排放强度基本与能源强度成正比。但也有一些例外,如俄罗斯的能源强度高于中国,而碳排放量却低于中国。这是因为俄罗斯的能源结构优于中国。中国能源结构中主要以碳排放较高的煤炭为主,而俄罗斯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碳排放相对较低的天然气。

(四)国际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笔者选取了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指标验证其与国际碳排放强度的关系。设碳排放强度为Y;在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碳排放量最大,设产业结构中二产所占比重为X1,三产占比为X2;能源强度为X3;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比为X4,天然气占比为X5,煤炭占比为X6。对以上变量进行回归,寻找与碳排放强度相关的变量,回归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变量X5对Y极不显著,经过逐步回归剔除不显著变量,得到结果见表5。

表5显示,Y与变量X3、X4、X6有线性相关关系,得到如下回归模型:

由模型可以看出,在国际上,碳排放强度与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石油消费结构、煤炭消费结构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与能源强度的关系。而能源强度又是反映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由此可见,能源效率是决定碳排放强度的关键因素,而有很多人认为的与碳排放强度密切相关的产业结构对其影响却不明显。石油和煤炭是各国的主要能源燃料,该模型也恰好印证了这一点,煤炭消费结构的影响程度要高于石油。

二、低碳经济的国内发展形势

(一)中国碳排放强度与能源强度演变过程

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就要求我们摒弃传统的高耗能的工业化道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低碳经济的低排放、高增长、可持续发展恰好迎合了中国的发展方式转型要求。中国在降低碳排放方面也做出了积极努力。中国碳排放强度从1981年的30.29下降到2008年的2.25,下降幅度达到92.5%。笔者统计了1995—2008年中国的碳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探求中国碳排放近些年来的趋势(见表6、图3)。

从图3中可以看出,中国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这主要是因为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低于GDP的增速。能源强度虽然也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很小,甚至不易观察。中国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能源利用效率仍然不高。

(二)中国第二产业碳排放演变过程

碳排放也与产业结构相关。一般来说,第二产业碳排放量最大。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越大,碳排放量就越多。中国自1985—2008年第二产业碳排放在总排放中占比总是保持在0.83左右,近年来更是出现上升的趋势。而第二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占比没有太大的变化(见表7)。

(三)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同样,笔者选取变量碳排放强度为Y,产业结构中二产所占比重为X1,三产占比为X2,能源强度为X3,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比为X4,天然气占比为X5,煤炭占比为X6。对中国1995—2008年的数据进行整理,结果见表8。

资料来源:1.王永龙:《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创新分析》,载于《经济学家》,2010年第5期。2.国家统计局网站。

从表8可以看出,X5极不显著,经过逐步回归剔除不显著变量,最终结果见表9。

如表9所示,Y与X1、X3有关系,得到如下回归模型:

由模型可以看出,中国国内碳排放强度与能源强度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同时,碳排放强度也与第二产业占比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程度远低于能源强度。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经过国际和国内碳排放影响因素比较,能源强度在国际和国内的影响程度大体相当,都对碳排放强度产生决定性作用,即单位产值能源消耗越多,碳排放量也就越多。这也是国际上纷纷加强对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最直接因素。但国际和国内又有不同之处,影响国际碳排放的因素主要集中在能源结构上,特别是煤炭和石油的消费结构,煤炭和石油现在仍是各国的主要能源燃料。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也不明显。而国内除了能源强度,影响的因素还包括产业结构,尤其是第二产业占比,第二产业一直是能量消耗最高的产业。能源强度反映的是能源的利用效率。中国能源利用效率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相对发达国家来说,能源强度仍然有很大的下降空间。在中国制度变革和逐步开放的时期,正是持续不断的制度创新、管理进步和技术引进并扩散推动了中国能源强度的持续快速下降。这一下降过程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在经济体制、管理方法和技术水平等方面与世界逐步接轨融合的过程。因此,从中国能源强度下降过程来看,其前后下降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

能源作为经济增长的投入要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碳排放。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产出规模不断扩大,进一步增加了能源消费,由此产生的碳排放会进一步增加。因此,碳排放强度的走势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希望的是在产出规模增加的同时,碳排放量却不断降低,但是它要受制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技术进步等因素作用的发挥。值得一提的是,每个经济发展阶段上述各因素的变化规律都有所不同,在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与产出增长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根据三者的阶段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内含规律,找到一条实现三者协调发展的道路并制定完善的措施,对于中国而言显得尤为重要。能源强度的高低受到一国实际经济运行中技术水平的影响,所以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能源的高效利用。而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核心对策在于变革生产技术。同时中国也要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上有所改进,要不断地降低第二产业比重。

(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由上述分析可知,第二产业占比过高是导致中国碳排放偏高的主要原因,因此,调整产业结构是中国目前减排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过去三十年来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而第二产业能源消耗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的钢铁等重工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科技、高智能的出现,激发了新产业的诞生。因此,中国应该响应时代的号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从重化工业向高新技术型工业转变。同时,中国应大力发展服务业,逐步降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中国的发展逐步走向低碳经济道路,降低中国的碳排放量。

(二)优化能源结构

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一直达70%左右,远高于世界29%的比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煤炭消费的主体,由于煤炭是一次能源中碳排放最高的能源,因此中国近年来的碳排放上升较快。今后,中国应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比重。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是实现煤炭替代战略的有效手段。

(三)改变贸易结构

中国工业品出口结构中,高耗能的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导致中国的能源消耗和出口的隐含碳排放量较高。因此,调整贸易结构也是中国节能减排的工作重心。调整关税政策、降低高能耗产品的出口退税,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国工业品的贸易结构,降低隐含碳排放。

参考文献

[1]朱新春,吴兆雪.低碳经济及其影响因素的多维度比较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0,(5):1-5.

[2]王永龙.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创新分析[J.]经济学家,2010,(11):15-20.

[3]王淑新,等.中国低碳经济演进分析:基于能源强度的视角[J.]战略与决策,2010,(9):25-32.

影响低碳消费行为因素的研究 篇6

1.1 低碳消费的态度和习惯

随着低碳消费, 消费水平改善, 人们的消费观念, 极大地改变了他们节俭的传统美德, 但也由于现代价值的影响, 一个消费趋势在新时代的追求, 反映了时代的发展, 有双重特征。良好的低碳消费观念和习惯来自一个国家的长期倡导低碳消费文化, 它可以促进低碳消费的发展, 节约资源的有效形式。相反, 盲目的、非理性的消费观念、习惯会浪费资源, 对低碳消费的发展极为不利。

1.2 低碳消费观念的变化

低碳消费理念和普及的科学文化水平, 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因素。为促进低碳消费, 人们需要有科学的思路和时间, 引导消费行为, 通过对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指导, 促进低碳消费认知、低碳消费观念和低碳消费的发展之间的正向关系。目前, 由于低碳消费的广泛知识的普及不够, 大多数人都没有对低碳消费的基本知识, 低碳消费意识不强, 更不用说低碳产品的了解。大多数的消费过程中, 没有建立减少碳的排放, 保护环境, 节约资源的消费观念。

1.3 从众心理

人们的从众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需求的不确定性心理学。在从众心理的众多表现中, 尤以从众消费见长。在物质文明和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 面对琳琅满目的各种商品, 人们在消费的时候, 由于缺乏消费经验或消费自控能力不强, 或攀比消费心理等原因, 结果盲目的跟风消费。人们在所选对象的式样、质量等并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的情形下, 他们特别容易受到群体标准的熏陶, 表现出从众的倾向。

2 影响低碳消费行为因素的原因分析

2.1 自主的低碳消费意识薄弱

作为一个新的发展模式, 低碳发展已经引起了中国现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模式, 产生一定的影响。人们有一种强烈的自尊和自信, 这将是促进青年发展的驱动力, 是一件好事, 但自尊心一旦太远, 就会导致虚荣和攀比心理的形成。从个人的角度来看, 一些群体、心理比较, 使每个人都受到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更大:注意节约用电、水、气等资源浪费现象屡见不鲜, 大部分的高端消费品的功能, 餐馆和其他多吃剩余的食物。这样, 在人们的消费过程中, 就不会有意识的选择一些减少碳排放的, 节能减耗的低碳产品, 也就达不到低碳消费的要求。薄弱的低碳意识薄弱增加了低碳消费发展的困难。

2.2 社会不良消费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偏离

社会上存在的享乐主义消费观, 给人们带来了很深的影响。目前, 作为青年并没有存在储蓄的信条, 但开始集中于消费者, 消费者权益, 正是在这种对消费的影响的观点, 与现代的生活方式, 作为消费者享受的奢侈品消费娱乐的青年, 有着更多的渴望, 在上面的大部分资金, 而挤出空间消费文化的发展。

2.3 家庭低碳消费习惯浅薄

一个家庭的基本功能是消费的功能, 他们的收入水平直接影响消费者行为的结合。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 市场必须首先确保供给市场需求的货物总金额大于经济总量。家庭收入低, 仅能满足基本需要, 豪华和炫耀性消费不出现, 这样所做的研究就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不全面的特点低收入家庭将促进我们需要研究, 而且必须要研究的是高水平的消费者使用, 在表面上形成低碳的消费模式, 但这并不能保证一个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形成;而较高的家庭收入满足基本需求, 而可能的条件将提供豪华和炫耀性消费, 人们会开始花很多钱,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炫耀的资本, 才会跟不同的人说不同的事情, 这些都会直接影响低碳消费行为的过程, 所以并不适合于现在的消费模式。中国目前的繁荣, 短缺经济的告别是需要研究的, 而且必须要研究的是如何使劳动力供给的商品, 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变化。从低碳经济的视角, 低碳消费越来越高, 许多人不得不接受一个低碳产品的能力, 而产品已成为低碳消费不足, 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现在还不是属于低碳技术发达的时候, 很多低碳行为的工具还需要更新, 消费观念也需要更新, 其他如建筑汽车工业、高消耗, 将在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点, 这是毫无疑问的低碳消费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虽然国家低碳消费越来越多, 低碳产品的需求, 消费逐渐增长, 但由于在消费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就要想到其他方面也受影响, 人们对低碳消费意识也得到了负面影响。同时,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的消费能力, 私家车的数量也在迅速上升, 使汽车对气候和环境使用的影响也急剧增加。

3 对低碳消费的建议与对策

3.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促进群体的低碳意识

要认识低碳生活、节能环保, 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的速度, 而且势在必行, 是每位公民应尽的责任。要意识到, 年轻群体作为时代的新生力量及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历史新使命的承担者, 应该走在低碳生活的前沿。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倡导崇尚节俭, 简朴文明的生活方式, 增强勤俭节约意识养成勤俭节约习惯, 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从每一个人做起从每一个环节做起做到, 节约人人有责, 共创“低碳、环保、和谐”, 以此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2 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 积极宣传和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人们出行尽量选用公共交通, 交通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温室气体排放量35%以上, 减少此类排放量的最好办法之一是:乘坐公交车。美国公共交通联合会称, 公共交通每年节省近56亿升天然气, 这意味着能减少15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少开汽车, 多骑电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或者即将来临的电动汽车, 最大的优点是零排放、低噪音、无污染, 节能环保;多用电邮、MSN、QQ等即时通讯工具, 少用传真打印机。谈到全球变暖, 如果你不了解复杂的碳捕捉 (CCS) 技术, 那也不必慌张。事实上“捕捉”二氧化碳的能手就是树木本身。

4 结束语

文章首先从低碳消费的心理状况着手, 通过对消费心理的界定, 分析人们的消费动机和消费误区, 了解人们的消费心理。促使进行反思, 对自身定位进行重新认识, 关注人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总之, 让人们都自觉养成低碳生活方式是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也是全社会成员共同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到低碳生活中来, 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实事求是, 敢为人先, 培养合理的低碳生活习惯, 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罗子明.消费者心理学 (第三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200.

[2]范素平.碳生活:做绿色公民[J]商场现代化, 2009 (10) :531.

[3]赵志耘.大学生绿色消费模式研究-观念与行动[J].科技和产业, 2010 (6) :105-108.

[4]刘倩.低碳经济的消费行为研究述评与政策启示[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 (10) .

低碳影响因素 篇7

工业社会在促进人类社会经济进步的同时, 也引发了生态恶化、全球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2003年, 以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被英国政府首先提出。2009年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 我国政府也做出了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降低40%-50%的承诺。物流业是链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 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最近几年, 我国物流业发展速度迅速, 粗放式增长导致物流业成为我国碳排放较高的行业之一。因此, 积极探索低碳发展模式, 改变我国物流行业高能耗、高排放的现状对于我国物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物流企业低碳发展的现状问题

目前, 我国政府层面在积极引导物流企业走低碳发展的道路, 从现实情况来看, 我国物流企业低碳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运输组织方式落后。从低碳角度讲, 集装箱和甩挂运输相对于其他运输形式更为节能。但目前我国物流企业运输组织偏向于大批量的干线运输, 组织方式较为落后。

二是物流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化在物流企业信息交互、产品分拣、车辆跟踪与运输安排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目前, 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主要应用于简单的信息交互领域, 对于货物线路智能分配较高层次应用程度不高。

三是企业低碳管理水平低。最近几年, 由于我国对物流产业需求急剧增加, 因此一直走粗放式增长的道路, 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对资源浪费问题重视不足。另外, 我国物流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在园区规划、设施布局、物流节点设置等方面存在不足;最后, 从整体来讲, 大量物流企业管理人员在发展过程中低碳意识缺乏, 没有认识到低碳发展的重要性。此外, 管理人员的低碳意识不高, 还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企业低碳发展的重要性, 造成企业管理水平整体较低, 严重制约着企业的低碳发展。

三、物流企业低碳发展的影响因素

明确物流企业低碳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制定发展路径的基础。低碳物流是物流企业发展的一种思想和模式, 涉及到物流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 影响物流企业低碳发展的因素也较为众多, 必须对大量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和梳理, 从影响机理上进行推导和总结。按照美国著名研究机构兰德公司提出的系统分析法, 本文对物流企业低碳发展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 影响物流企业低碳发展的因素和作用机理如下:

1. 市场机制是物流企业低碳发展的根本动力

市场机制下, 物流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现代企业。要真正调动物流企业走低碳发展的路径, 必须在物流企业低碳发展中引入市场机制。具体来说, 可以将物流企业低碳化指标纳入其企业成本核算范围中, 将物流企业的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交易。政府部门可以根据物流企业的发展规模与所处阶段, 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限定排放量, 物流企业获得的碳排放权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易, 超出碳排放标准的企业可以从其他低碳物流企业购买碳排放权。这样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入, 能够促使物流企业自觉走低碳发展的道路。

2. 技术创新是物流企业低碳发展额主导要素

按照经济学理论, 技术进步是推动生产效率有效提升的主要力量。物流企业的低碳化发展, 主要是靠通过提升运输和分配效率, 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的低碳发展目的。因此, 对于所有物流企业来说, 技术创新与应用都是低碳发展的主导因素。具体来说, 技术创新对物流企业低碳发展的主导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能够提升清洁能源在物流行业应用程度, 实现运输节能减排的目的;二是技术创新能够提升物流企业信息交互、线路优化、货物中转、仓储与装卸等流程的工作效率, 从而降低单位产出的碳排放, 实现低碳发展;三是技术创新能够促进逆向物流的发展, 实现可循环经济在物流产业的应用。

3. 低碳运营是物流企业低碳发展的主要途径

低碳运营是指物流企业的运营层面时, 采用的低碳化的管理制度和组织方式, 具体可以表现为在物流企业内部的运营管理过程中运用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 优化运输系统、合理的仓库管理, 对水、电、能源做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达到合理利用资源的目的, 保证物流企业运营的低碳性和可持续性。因此, 低碳运营是物流企业低碳发展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4. 制度法规是物流企业低碳发展的重要保障

对于物流企业来说, 社会公共环境属于公共物品, 其公共属性决定了企业为了低碳发展所支付的经济成本往往高于收益。因此, 物流企业低碳发展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进行调节会产生市场失灵现象, 最终的结果是低碳发展受阻。因此, 政府部门必须对物流企业低碳发展进行干预和调节, 弥补市场机制存在的不足。具体来说, 政府部门要通过一定的顶层制度设计对物流企业低碳发展进行奖惩, 制定严格完善、切实可行的低碳发展政策。对于积极践行低碳发展理念的物流企业要进行补偿和鼓励, 对于单位产出碳排放较高的物流企业要进行适当的惩罚。政府通过法规与制度能够形成“低碳物流”发展的倒逼机制, 从而促进低碳物流的发展。

四、物流企业低碳发展路径分析

鱼骨图是1953年日本著名学者石川馨发明的分析方法。针对物流企业低碳发展的影响因素, 本文利用对策性鱼骨图对物流企业低碳发展路径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物流企业低碳发展路径鱼骨图

1. 基于物流设施的低碳发展路径

一是积极利用清洁能源, 实现低碳或无碳排放。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物流企业在选择运输工具时, 要积极使用以清洁能源为燃料动力的交通工具, 从我国现阶段来看, 要有效把握我国积极发展电动新能源汽车的机遇。二是加强低碳设施规划, 有效降低碳排放。物流设施主要包括物流仓库、物流配送中心设备等。物流企业要将低碳物流理念和技术运用到物流设施的规划中, 在园区规划、仓库设计、运输管理、中转管理等方面积极践行低碳理念。

2. 基于先进技术装备的低碳发展路径

一是积极利用减碳技术与先进装备提高能源效率。减碳技术是指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 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装备, 实现减碳的目的, 提高能源的效率。二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低碳发展。物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 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物流活动的中转、分拨、配送、流通加工、包装等整个环节, 从而促进物流企业的节能减排。目前, 我国物流企业对于信息技术的适用仍停留在简单的信息交互层面;长远来看, 加快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研究是实现物流低碳发展的重要措施。

3. 基于运营管理的低碳物流发展路径

一是提升低碳意识, 促进企业低碳运营。低碳发展不是一句假大空的口号, 而应该是全员行为。物流企业要提升全部员工的低碳意识, 在工作中做到自觉降低碳排放, 树立低碳环保的价值观。二是科学组织运输, 提高运输效率, 降低碳排放。具体来说, 要结合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 采用多式联运的形式, 减少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实现物流的低碳发展。同时, 还要提升线路优化能力, 通过缩短运输路线和路径、减少运输次数和时间, 实现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目的。

摘要:本文以我国物流企业低碳发展影响因素与路径为研究对象。经过分析, 本文认为物流企业低碳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4个, 即市场机制是物流企业低碳发展的根本动力, 技术创新是物流企业低碳发展额主导要素, 低碳运营是物流企业低碳发展的主要途径, 制度法规是物流企业低碳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此技术上, 本文利用鱼骨图对我国物流企业低碳发展的路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物流企业,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朱莉.低碳经济下物流优化设计的网络均衡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07:77-83.

[2]杨雨薇.国内外低碳物流研究综述[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1, 03:1-3.

[3]徐旭.低碳物流的内涵、特征及发展模式[J].商业研究, 2011, 04:183-187.

低碳影响因素 篇8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低碳消费行为的研究还是一个前沿课题,特别是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并不全面,更多的是将焦点放在家庭能源消费,或是与低碳消费紧密联系的绿色和可持续消费等方面。近年来,随着低碳化消费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强调“低污染、低能耗、低浪费”的低碳消费相关研究热度迅速上升,文献数目也在增加。经过整理和归纳国内外有关低碳消费行为的文献得出,当前的研究主要从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可供选择的研究方法也较为多样。

2 关于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2.1 人口统计特征

学术界关于人口统计变量对居民低碳消费行为产生的作用程度研究众多,但结论并未达成一致。荷兰学者Abrahamser(2009)对家庭能源使用方式的研究得出,人口统计变量各因素对能源使用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谢守红和陈慧敏(2012)对人口统计变量中的性别和婚姻状况进行T检验后发现,在低碳产品的购买行为上性别因素存在显著差异而婚姻状况上差异并不显著;对年龄、职业、学历和可支配收入的方差分析表明,这些因素在低碳消费行为上都存在显著差异。而杨波(2012)用LPM模型分析影响因素后发现,消费者在低碳商品消费过程中,诸多个体特征影响因素中收入情况最重要,其他的都不显著影响。

2.2 内部影响因素

2.2.1 低碳认知

Upham等(2011)研究发现公众“碳标签”认知对家庭碳减排具有显著正向影响。Chen Hong等(2014)对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做了区分,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认知和自我低碳消费偏好对个体知觉消费行为产生负面影响,而环境认知,低碳消费认知,对他人的低碳消费偏好和低碳消费行为倾向积极影响社会意识消费行为。虽然较为普遍的看法是低碳消费知识应当对低碳消费态度产生正向影响,但是江婷和汪兴东(2015)的研究得出了相悖的结论,发现低碳消费知识显著负向影响低碳消费态度。

2.2.2 生活习惯

Ouyang(2009)在对杭州居民进行调查后,分析得出改变家庭的生活方式能够为家庭省电10%。朱臻等人(2011)对居民低碳消费行为及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频率、地域因素等对居民碳排放有着显著影响。Sandra Bichler(2015)等通过对德国4000个私人家庭进行调查,认为在自动洗碗中提高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行为不仅取决于技术进步,消费者们的个人选择和个人生活习惯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例如,消费者在洗碗机类型、洗碗的项目和预处理方法这些方面的选择,对节能发挥重要作用。

2.2.3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一种心理现象,众多研究证实从众心理比态度能够更好地解释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张松梅(2012)通过对青岛地区的社区居民和一些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需求的增多,从众心理和炫耀心理在某种程度上助推了居民的高碳消费。于君华(2013)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分析城市居民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认为消费者受低碳消费心理不成熟的制约,具体表现为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至上的消费观的盛行严重误导人们消费行为。

2.3 外部影响因素

2.3.1 宣传教育

Steg(2008)、Per Gyberg和Jenny Palm(2009)经过研究发现,居民缺乏节能的有效方法知识是造成家庭减少能源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教育和信息宣传手段比一些结构性政策,能较好地改善家庭能源使用行为,起到引导居民节能行为的作用。巢桂芳(2010)在对低碳消费行为的调查与研究中指出,如果政府部门缺少对低碳消费知识的宣传,将会影响整个地区居民的低碳消费程度。

2.3.2 实施成本

LI Guozhu等(2009)以中国农村居民为调查对象,研究发现价格和能源产品的易得性影响农村居民的能源产品选择。王继红(2011)在调查农村居民对低碳产品的消费需求时,也发现农村居民购买家电产品考虑节能环保的比例仅为27.3%,而自己有需求并使用方便才是其购买的主要原因。摩托车购买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价格和油耗,很少有人考虑到尾气排放量。王璐(2014)采取分层回归分析方法对各类情境结构因素的调节作用依次分析和验证后,发现经济成本显著影响服装消费和居住消费等相对长期的消费行为,但对饮食等随机性较大的消费行为则无调节作用。

2.3.3 相关政策

众多学者认为相关政策法规的实施对于低碳消费行为会产生积极影响效果。持相同看法的Peter H.G等(2004)在解决荷兰家庭对能源的日常需求问题时发现,在短期内能源税对居民能源消费产生了虽然小但是十分重要的影响。Eva Heiskanen等(2010)研究表明低碳社区不仅能够解决政府普遍面临的社会困境,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帮助个人解决无助的情况。贺爱忠等(2011)的研究结论表明,农村居民消费信贷和政策感知效果虽然对低碳消费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低碳消费行为却没有显著直接影响。熊冬洋(2012)也认为政府通过财政投入和出台有效的财税政策,可以完善居民低碳消费过程中涉及的基础设施和降低居民低碳消费经济成本,让实施低碳消费行为更便利和可行。

3 关于低碳消费行为的研究方法

3.1 多元回归模型

谢守红等(2013)结合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有效地筛选出生态价值观、便捷性、低碳认知、产品价格和政策感知效果5个主要影响因素。石洪景(2015)一方面运用单因素方差模型考察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于城市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程度,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筛选出对低碳消费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作用的价值观和关注度等5个解释变量。除了常规的直接以低碳消费行为作因变量,还可以另辟蹊径以购买行为和使用行为为因变量(彭迪云等,2014),结合多元回归的方法更精确地分析影响因素。

3.2 结构方程模型

肖敏(2014)在研究低碳消费态度—行为差异的主要形成因素时,利用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分析发现,低碳消费认知、感知效力和情境因素三个变量对低碳消费态度、意愿和行为有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强度。由于消费者行为难以被直接观测,所以张蕾等(2015)用行为意向来代替对行为的预测,建立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意向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后得出结论,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控制认知都对低碳消费行为意向存在显著的影响。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中介效应分析方法相结合来实证研究碳标签对低碳农产品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张露和郭晴(2015)发现消费者认知是通过消费者偏好的中介作用来影响消费者行为。

3.3 综合模型

芈凌云(2011)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价值—信念—规范理论、ABC理论构建了我国居民低碳化能源消费行为综合模型,实证分析得出不同类型政策工具对居民能源低碳化消费的情景调节作用。华坚等(2013)构建综合行为研究模型,分别采取Pearson相关分析、分层回归分析和方差与均值分析方法研究3个维度对城市居民低碳产品消费的购买购置、使用管理和处理废弃这3种主要行为的影响结果,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要加强低碳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低碳知识普及程度和关注低碳宣传教育落实等建议。顾鹏(2013)也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分层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综合模型来探究个体心理因素和外部情境因素的影响程度。田云(2015)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调节效应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4 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总体而言,国内外关于低碳消费的研究近年才开始兴起,随着关于低碳消费的内涵研究逐渐深入和明晰,学者们转而聚焦居民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虽然当前相关研究文献不断涌现,但在对象和方法上仍存在研究较为片面的局限性。不过,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备受重视,关于政府低碳政策制定的引领、企业低碳产品技术的革新、全民广泛参与低碳的行为等方面可能成为未来研究方向。

4.1 研究对象的选取

国外研究侧重于家庭的节电等节能减排具体行为,证实心理、习惯、信息和技术等因素对居民行为都会产生显著影响;而国内经过前期对低碳消费内涵和概念的明晰界定后,研究对象逐渐开始聚焦城市、城镇居民和大学生这三类主体。然而,在众多的研究结论中有部分并未达成共识,如人口统计特征等因素对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程度,这可能是因为研究对象本身存在较大差异或样本采集周边的环境影响不同。特别是当前研究忽视了占据人口中重要一部分的农村居民这一对象,对处于中国特定国情和环境下的农村居民这一主体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而事实上,2004年我国农村人均生活用能量为140kg标准煤,到了2013年已经大幅攀升到311kg标准煤,增幅达到了122%,不断逼近城市人均生活用能量。(2)因此,农村生活中能源使用等消费行为产生的碳排放问题同样不可小觑,农村居民这一消费主体的低碳消费行为也将成为以后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4.2 研究方法的采用

为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考察到影响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该领域中涉及到的相关研究方法也愈加成熟和多样化。在实证研究中,有采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的,也有构建态度—行为—情境模型和整合模型等方法来支撑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大多还是存在视角单一、统计分析方法过于简单等问题,对影响低碳消费行为的深层次原因研究得不够深入,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和实证研究的深入性还很不足。通过对比和总结,发现对于存在多个因变量、测量误差和潜在变量由多个观察指标构成的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优势突出、最为恰当,分析的效果较为直观。因此,更适宜的方法也成为未来可能研究的探索之一。

摘要:指出了气候变化异常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而人类活动特别是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是带来这些困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坚持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并重视人类活动表现之一的消费行为,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回顾了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相关文献,归纳了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研究方法,分析了当前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可能性,旨在促进农村居民低碳消费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引导居民消费低碳化,以及丰富有关居民低碳消费行为问题的研究。

低碳影响因素 篇9

在广大产业园建设与管理者中,北京经开是一家致力于低碳、环保、生态的高端产业园区创新型开发与运营的大型股份制企业,自成立之初,就按照面向国际市场的生态高端产业园区的目标,始终走在低碳发展的道路上。

公司在北京回龙观开发的昆泰嘉禾项目最早在中国提出了“双生态”的概念,强调产业生态、自然生态的发展之路,并首创了“双生态独栋企业总部”的高端产业园主题,成功打造了BDA国际企业大道、北工大软件园等低碳化、人性化、智能化的城市地标性建筑和产业园区。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和首都发展战略,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低碳实践,并正在致力于研究低碳高端产业园标准,努力打造低碳生态高端园区典范。

低碳标准的确立是低碳经济的一个核心:多少碳排放算低,怎样评估“低碳”都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量化碳排放量,确认低碳与否,标准必须先行。而谁能率先取得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就能提出有利于自身的碳核算和减排标准。中国在碳核算准则和碳排放标准制定上已经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目前世界上仅有的数个影响力较大的碳标准与核算准则都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制定的,这使我们与国际进行对话时,处在一个相当不利的地位。如何在各个行业领域抢占先机,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标准体系,掌握低碳话语权,将是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

为了帮助国家在碳战争中获得相关领域的话语权,推行园区低碳评估标准与相关实践,推动产业园区进行系统、科学、全面的碳核算和低碳改造工作,北京经开通过“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对我国低碳高端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与运营相关的低碳评估标准进行全面的研究和积极的实践。

近年来,通过与国际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拓展国际视野,借助国际知名协会和主流期刊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北京经开在低碳高端产业园区领域代表中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其“产业园区低碳标准”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已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等国际顶级能源和环境期刊上发表。

2011与2012年,该中心还陆续与美国马里兰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罗马大学、维也纳大学以及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等建立了联系,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进一步扩大了国际影响力。

在低碳发展号角的紧迫声中,经开股份积极走上低碳发展道路,通过对已有理念和行动的发展和升级,进一步深化公司对生态的理解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诺。

低碳影响因素 篇10

经过实地调研, 川西北农村低碳消费问题的产生既有政策制度的原因, 也有农民自身的原因, 包括经济上的客观原因和消费观念上的主观原因。

1.1 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

一国的低碳消费政策法规反映其对低碳消费的态度。以农作物废弃物处理方法为例, 1999 年,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也于2016 年1 月1 日起施行。其中对露天燃烧秸秆属违法行为作了明确规定, 甚至对部分情节恶劣者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但我国现行的环保法律法规主要针对城市和工业, 对乡村环境整治具体规定较少, 具体完善的低碳消费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还未形成, 推行农村低碳消费步履维艰。比如, 据环保部向四川省政府的通报显示, 四川2015 年秋秸秆焚烧火点同比不减反增, 其中川西北地区有15 处着火点。

1.2 相关机构和机制不完善

1.2.1 倡导低碳消费的基层机构设置不完善。目前, 在川西北农村劳动力中, 小学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人较多, 文盲、半文盲现象仍然存在。因此, 倡导并有效进行农村低碳消费,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低碳环保基层机构的运行效率。1999 年的《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将秸秆禁烧做为村务公开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规定乡镇作为直接监管主体, 但并未发挥实效。近些年,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包括川西北在内的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开始设置乡镇绿化环保办公室等部门, 但设置各异, 没有统一的规划, 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大多数为文盲半文盲的中老年农民, 工作时间不固定且主要精力和时间还是放在农业生产上, 不能形成有效的影响和示范效应, 难以发挥部门有效的低碳环保引导和规范作用。

1.2.2 生产生活清洁节能机制不健全。川西北农村地区可利用的清洁能源较为丰富, 但是清洁节能技术欠缺。目前只有沼气利用的技术比较成熟。比如江油市的户用沼气池总量到2013 年底达到9.2 万口, 除开使用天然气的农户, 已建池农户数占适宜建池农户数的87.8%。但2014 年江油市永胜镇朝阳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变化中仅有8%的农民将沼气作为主要的生活能源加以利用。1究其主要原因, 很多地区的沼气推广技术不成熟, 沼气池设计存在不合理之处导致产气率低, 难以保证生活使用。此外, 现有的清洁节能技术的开发和推广脱离当地实际, 成本尚高, 难以在农村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1.3 川西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

1.3.1 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大。通过实地调查,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大而引起的经济收入不均衡是影响川西北农民低碳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 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民对低碳产品的关注度。低碳产品因技术含量较高, 其价格也较一般商品高。因此, 多数村民不会去刻意追求低碳产品, 更不会因为产品上有环保低碳的标志就乐意多花费自己的金钱, 他们更多的会考虑经济因素和方便性。

另一方面, 部分较高收入者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 更倾向于选择奢侈性的商品, 满足自身对所谓的“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而“一旦消费过度, 奢侈及炫耀性消费大量出现, 将直接影响到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 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2。

1.3.2 乡村产业发展具有不可持续性。乡村产业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表现在农业生产和乡村企业两方面。农业发展过程的日益高碳化, 具有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不可持续性。川西北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第二、三产业,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难以维系。农业生产开始由高劳动力投入的传统农业转向高资本投入的化学农业、石油农业。农用机械的大量使用, 农药的大面积喷洒, 农田过度开垦和不合理的种植方式等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增。

大量城市高碳产业迫于城市环境和资源压力向农村地区转移, 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农民收入的渠道, 但其在生产过程中不注重改进生产技术和提高能效, 以高能源资源投入换来高产出, 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这种高碳排放的不可持续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 难以给农民带来长期的稳定的经济收益, 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1.4 农民低碳消费意识淡薄

1.4.1 农村低碳消费宣传不到位。川西北为丘状高原山地区, 农民居住较为分散, 践行农村低碳消费需要大量有效的宣传工作做保障。通过调研数据统计, 朝阳村村民主要通过农村基层工作人员、邻里亲友、新闻网络、报纸等途径获得对低碳消费的相关了解, 各种途径的比例如下图所示:

虽然农民对低碳消费的了解途径较多, 但从调研数据看, 基层环保机构的宣传作用不甚明显。宣传人员的缺位导致农民对低碳消费的了解存在较大障碍。加上部分农民处于文盲、半文盲文化水平, 单一的宣传手段难以产生很好的效果。农民对低碳消费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认识不清, 容易产生对低碳消费的认识偏差, 也难以将低碳消费落实到生活细处。

1.4.2 农民个人消费偏好及消费习俗。个人消费偏好及消费习俗对个人的消费行为具有强烈的指导作用。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中将人的需求分为“需要”和“欲求”。认为“社会的首要义务是满足人作为同一“物种”的成员所应有的东西, 即满足“需要”, 而当今社会所要满足的不是需要, 而是欲求, 即因个人趣味和偏好产生的各种喜好。”3潘家华也提出相似的观点, 认为奢侈性消费即欲求, 具有无限性特征。在产品过剩的社会, 人们的消费更倾向于商品的符号价值, 并将此作为标榜自己的消费尺度。通过实地调研显示, 农村居民招待客人不离烟酒, 过年过节、走亲访友在烟酒方面的开支更大, 每户家庭一年仅烟酒消费支出就高达2000 元至5000 元。农村举办婚礼的费用支出一般至少要2 万至3 万元, 生活较宽裕的家庭则要花费10 来万元。能源节约意识的缺乏导致人均能源消费量远超实际需求量。

2 促进川西北农村低碳消费的对策

针对以上原因, 主要从基层政府、社会组织、农民个人三方面探索川西北农村低碳消费发展之路。

2.1 基层政府规范引导农村低碳消费

基层政府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组织, 与农民群众的联系最为密切, 对农民消费行为的影响也最深。

2.1.1低碳采购, 发挥带头模范作用。基层政府的消费行为影响和指导着农民的消费选择。“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要使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上真正明确, 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 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4在不影响办公效率的前提下, 以“精细化”管理方法将低碳消费模式贯彻落实到办公环境和办公过程的各个环节, 建立低碳消费考核制度并纳入绩效评比, 限定政府用能支出额度。以低碳理念进行乡村规划、改造和建筑设计, 把握“源”上的替代, 注重“汇”处的吸收, 加强农民和社会组织对政府行为的监督。例如,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正加快推进川西北清洁能源示范区电力通道建设, 探索新能源建设之路, 打造川西北清洁能源示范区。

2.1.2制定并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

2.1.2.1 引导农村生产结构调整, 完善低碳产品服务体系。

完善农村低碳产品体系, 首先需要调整农村生产结构, 鼓励和支持绿色环保产品的生产, 引导生产结构向低碳化转型。乡镇企业在进行生产的同时, 既要注重产品的低碳性, 也要形成与周边产业的优势互补, 注重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 充分挖掘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潜力。在农业结构调整中, 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建设, 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推进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低碳农业建设。例如, 江油市积极探索江油农业转型之路, 成立了四川省第一家县级休闲农业协会——江油市休闲农业协会, 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启动“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制定了韭黄、黄瓜、胡萝卜、莲藕等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 实施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证书管理办法。

2.1.2.2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为低碳农村建设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做到基础设施建设低碳化;加大对节能环保技术研发的资助力度, 促进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采取补助和奖励制度, 鼓励农民使用节能产品, 进行低碳消费。提高对采用节能电器的家庭的财政补贴, 给予低碳发展型乡镇企业税收优惠。川西北也可借鉴欧盟农场通过给选择散养放牧的农民以奖金的方式, 来提高农民对生产性低碳消费的重视程度, 以激励的方式向农民传达保护环境是有经济效益的信号, 引导更多的人加入环保行列。

推进科技创新, 建立健全清洁节能机制。川西北农村以沼气、生物质燃气等为代表的生物质能源蕴藏量大、资源丰富且种类广泛, 可以充分利用其燃料利用率高, 技术条件相对成熟, 排放二氧化碳少的优势, 发展成为低碳能源的首选。大力发展沼气, 实现农村终端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积极推进农村能源利用结构向以沼气等清洁能源为主转变。积极推广秸秆还田, 增加土壤有机质并起到固碳的作用, 大大减少二氧化碳的释放, 充分发挥土壤碳库固碳自净机制。

2.1.3 建立低碳社区, 突出农民在社区构建中的主体地位。农村低碳社区建设涉及范围广、环节多, 如果单纯采用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 既难以立足各地实际, 也容易造成建设成本高, 管理不便, 低碳消费宣传不到位的不良后果。突出农民在规划和建设低碳农村社区中的主体地位, 建立政府引导和农民自主参与机制。学习借鉴韩国农村建设的方法, 政府进行物资、资金和技术支持。在实物公有的前提下, 由村民自己决定村庄建设需要的物资以及用量。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低碳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合理有效地配置农村资源, 达到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等各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2.2 社会组织宣传倡导农村低碳消费

社会组织, 是基于特定目标而有意识的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其分布广泛且深入社会各阶层, 能更广泛、深入地开展节能减排、低碳消费的宣传教育活动。村委会, 作为代表村民利益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与农民的联系最为密切, 应当支持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依法开展低碳消费相关活动, 推动低碳农村社区建设, 为村民践行低碳消费搭建平台。

2.2.1 加大农村低碳消费宣传力度。大力改进宣传教育形式。除了采取传统的广播、电视及发放宣传手册, 开展讲座进行低碳宣传外, 也可以尝试通过网络这一新媒体, 建立和推广农村地区电子交易消费方式, 通过消费者的刷卡消费行为, 记录其购买低碳与非低碳产品的种类、金额和比例, 对低碳消费者进行嘉奖。通过网络记录来调整农民的消费方式, 鼓励农民选择清洁、绿色友好的生活方式, 进行绿色消费。

农村低碳消费宣传要把握宣传的重点。一是重视对农村家庭消费的引导。个人作为家庭中的一份子, 自身消费习惯的养成主要受家庭的消费方式和观念的影响。二是格外注重对乡村教师、青少年的低碳消费意识的培养, 充分发挥农村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更多的乡村居民加入到低碳消费的行列中来。

2.2.2开展低碳教育, 培育低碳消费文化。充分利用精准扶贫这一契机, 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对农民讲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精神理念。各类公益性组织利用农民工返乡创业这一时机, 对其进行低碳经济、低碳消费教育, 提供最新的消费信息、咨询服务及相应的人才培训, 使农民认识到低碳消费并非高不可测的理论, 也不是对追求物质消费的完全否定与自身利益的损害, 而是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农民通过学习教育, 自身的文化素养得以提高, 更有可能在消费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需要和生态需要, 以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为限进行消费, 将低碳消费成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自愿行为, 培育低碳消费文化。

2.3 农村居民大力践行低碳消费模式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西姆·施泰纳认为, “普通民众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5践行川西北农村低碳消费的主力军是广大的农民, 用低碳消费承担社会责任, 推进低碳消费意识在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延伸, 进而形成保护环境、美化家园的良好乡村风气。

2.3.1 转变消费观念, 走出认识误区。倡导农村低碳消费, 转变消费观念是关键。前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就曾明确指出, 转变人们的一些生活方式、消费理念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消费的重要性。积极改变传统消费的思维定式, 剔除传统消费中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不合理做法, 清楚认识到低碳消费方式并不是原始社会的回归, 也不是对自己追求物质消费的严格限制, 更不是对提高生活品质的阻碍。相反, 低碳消费是一种科学、合理、可持续的绿色消费方式, 有益于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 实现社会的和谐。

2.3.2 提高低碳消费参与度, 深化低碳理念。经济学家布朗认为, 采取简化生活的方式, 甚至能起到缓和国际因争夺稀缺资源而产生冲突的作用, 这是一种能协调个人、社会、经济等各种需求的更为有效的方法。

我国科技部对百姓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等六大类36 种日常行为的节能减排潜力进行了研究, 通过节能减排的量化数据表明, “如果民众能够积极改变工作和生活方式, 36 项日常生活行为的年节能总量将达到7 700 万t标准煤, 并相应地减排二氧化碳约2 亿t。”6消费过程碳排放难以避免, 但可以从日常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入手, 在生活和生产性消费上提高农村居民的低碳消费参与度。通过自身消费行为的低碳化和低碳观念的加深, 推广到邻里亲友, 鼓励周围更多的人加入到低碳消费行列中来, 形成低碳消费文化, 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总体上说, 对川西北农民而言, 低碳消费成本尚高。一方面自身收入水平低导致购买低碳产品能力低下。另一方面, 自身认知能力局限且农村低碳消费宣传不到位影响消费观念的转变。另外, 低碳生产技术复杂, 多数农民仍然选择简便易行的方式进行生活和生产性消费。低碳消费如何由制度规范到自觉行动, 不仅是川西北农村, 甚至全国, 都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肖金华, 《试析川西北农村低碳消费现状及问题——以江油市为例》, 《西部资源》, 2015年8月第4期。

[2]王淑新等, 《低碳经济时代中国消费模式的转型》, 《软科学》, 2010年24卷7期。

[3]江泽民, 《在海南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9年1月第2版, 第108页。

[4][英]丹尼尔·贝尔,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赵一凡等译, 北京:北京三联书店, 1989年。

[5]王友良等, 《基于低碳生活方式背景下对高碳生活方式的伦理反思》,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26卷4期。

上一篇:多元化的电力电子技术下一篇:生态文明城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