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间合作

2024-07-11

学生间合作(共6篇)

学生间合作 篇1

一个世纪前的马歇尔最先注意到了产业集群, 之后, 波特在总结了意大利、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后系统地提出了产业集群理论, 并解释了产业集群的含义:集群是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集群包括一连串上、中、下游产业以及其他企业或机构。产业集群是一种高效的产业组织形式, 由于集群内企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互补性, 且集群内企业专业分工细化、企业地理位置集中, 供应商、制造商、客户之间联系紧密。产业集群能够发挥专业化分工优势和规模效应, 在信息资源获取、人员和公共服务、公共基础设施共享等方面具有优势, 因此非常有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 对地区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

(一) 产业集群企业间的竞争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虽然共同分享市场、技术、劳动力以及各种信息, 但同时也具有竞争的关系。在产业集群内, 企业面对的是就近的、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 因而能货比三家, 能以更低的成本, 更高的要求, 更快的速度购买各种投入品, 包括原材料、零部件、机器设备、各种服务, 以及各种人力资源, 因而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就非常低。同时, 由于同种产品不是由一家企业生产, 而是由众多的企业生产, 这些企业相互之间自然就会形成竞争。

一个低层次的 (指产业链短, 产品附加值低, 且在某个或者某几个产业链环节企业积聚扎堆) 集群内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明显且激烈的。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以相互之间的合作为主导, 但从长期来看, 由于其产品的同质性所决定, 激烈竞争将是无法避免的。对同一集群中的同质企业来说, 如果长期停留在低下的竞争水平上, 相互就会形成近似的完全竞争市场, 因为它刚好能够满足完全竞争模型的五个假设:原子性假设、产品同质性假设、充分信息假设、机会均等假设、自由进入假设。那么, 集群内企业最终产品的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企业缺乏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和增强竞争实力的能力, 集群最终将趋于消亡。产业链较长并且产品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集群才较有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并获得较高的竞争力。

(二) 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合作

在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一方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但同时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直接或问接的合作关系,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合作关系。

1. 基于分工的合作

由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 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把所有的生产过程放在本企业内部进行, 而是有选择地保留本企业的最核心部分, 如核心技术、关键生产环节、品牌、高效的营销渠道、发达的信息中心或强大的科研机构等, 而把其它竞争转让给更具效率的企业进行, 从而在企业之间形成一个动态的合作系统。虽然这种合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不一定要在同一地域内进行, 但地理位置邻近的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所带来的外部经济、信用关系及其制造安排、知识的创新与扩散等使得这种合作在产业集群中更加普及, 让集群中的企业更具竞争力。

2. 基于资源使用的合作

这里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公用没施、人力资源、市场条件等。如教育培训机构对集群内企业的人员进行相关教育培训而进行的相互合作, 或若干中小企业为了拓展市场空间集聚在一起以形成合力与区域外企业之间进行竞争。

3. 基于知识关系的合作

企业之间集中在某一特定地域可能更多的是源于相互集中产生的知识技术外溢, 可以缩短企业的学习过程、增强创新能力。人们拥有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编码化的文档知识, 而隐性知识是无法进行编码的。显性知识的传播可以通过书籍、报刊、杂志等, 而隐性知识无法通过这类方法进行传播。但人类拥有的更多的则是隐性知识。因此, 特定地域内的企业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获取更多的隐性知识, 提高企业进行创新的能力。

二、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博弈分析

当产业集群形成后, 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 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在集群内部, 企业之间既存在着竞争, 同时也存在着合作。集群内企业之间到底是采取竞争还是合作方式, 一般来说与所处情境有关, 企业之间的合作如果成为一种合谋或者企业之间的竞争成为一种无序竞争, 对整个集群而言都是很危险的。

(一) 假设条件

1. 竞争合作双方要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

在竞争合作当中, 不能够一方受到来自政府或者其他相关部门的特殊优惠政策待遇, 而另一方没有;或者其中一方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迷惑或欺骗另一方;或者一方能够得到“内部信息”而另一方不能。

2. 参与者是理性的

每一个竞争与合作的参与者都是理性的, 即每个参与者都有着足够的聪明, 能够理性地分析其他参与者在理性分析下将要采取的行为。

(二) 基于同质产品的竞争博弈分析

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主要以一般性竞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进入门槛较低, 集群内的大多数中小企业资本规模较小, 主要靠中低档产品的标准装配线和传统工艺来组织生产, 以低成本作为主要的竞争手段。由于产业集群相对狭小的地理范围内存在着众多生产同类或相似产品的中小企业, 因此竞争非常激烈。近年来我国浙江及广东地区的一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内部所出现的激烈的价格竞争, 不但损害了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 而且在相当程度上也损害了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似乎陷进了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囚徒困境”的基本情形如下。

两个同案犯罪嫌疑人被警方拘捕, 为了防止犯罪嫌疑人之间相互串供, 警方采取了对犯罪嫌疑人分别拘押和审理的策略。两个犯罪嫌疑人面临坦白或者抵赖两种选择。然而, 警察分别告诉犯罪嫌疑人:如果两个人都坦白, 各判刑7年;如果两个都抵赖, 各判2年;如果其中一人坦白另一人抵赖, 坦白的放出去, 抵赖的判刑12年。囚徒陷入选择的困境, 囚徒的最优选择就是。因为在B坦白的情况下, A的最优策略是坦白;同样在A坦白的情况下, B的最优策略也是坦白。实际上, 就是占优策略, 无论对方如何选择, 个人的最优选择都是坦白, 结果每个人都选择坦白, 各判刑7年。

囚徒困境反映的是一个理性问题, 这就是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从集体理性的角度看, 两个人都抵赖, 各判刑2年比各被判7年合算, 但是这不满足个体理性的要求, 即使在被捕前两囚徒建立了攻守同盟也难以抵御这种囚徒困境问题。但是如果存在外部环境的影响, 或许情况就会发生改变。比如某犯罪团伙威胁了两个犯罪嫌疑人, 如果坦白, 即使被放出来也性命不保, 还要影响其家人的性命, 这时的犯罪嫌疑人很有可能都会选择 (抵赖, 抵赖) 。

集群内各个企业之间业务的争夺与“囚徒困境”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我们假设集群内的为竞争对手的两个企业A企业和B企业, 可以列出一个分析表格。

可以看出, 如果两个企业的产品都不降价, 则他们分别可以获得5500万元的业务收入;如果同时降价, 则只能获得3000万元的业务收入;如果一方降价另一方不降价, 则降价方可以得到7300万元的业务收入。这样, 给定在B降价的条件下, A降价会得到3000万元业务收入, A如果不降价则只能得到1000万元的业务收入, 所以A的占优策略是降价;如果B不降价, A要降价, 能得到7300万元的业务收入, 而A要是不降价的话, 会得到5500万元的业务收入, A的占优策略同样是降价。反之B的占优策略也同样是降价。重复博弈的结果就是价格竞争越来越激烈, 目前国内很多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所进行的激烈的价格战, 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就是陷入了“囚徒困境”。“囚徒困境”的现象不仅扰乱了集群内的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而且会使集群内的同质企业在竞争中两败俱伤, 并减弱双方的竞争能力, 进而使之缺乏持续发展的可能。

运用以上“囚徒困境”的博弈理论分析集群内企业同质产品的竞争, 可以得到以下启示:集群内生产相同或者类似产品的同质企业如果不降价, 而是通过其他方面如改善服务和产品质量等来进行正当竞争的话, 至少可以得到相对均衡的平均利润, 但是由于没有一个共同的协议或者是一个比较强制性的约束规定, 个体理性或者说是互相之间的不信任导致了恶意竞争和两败俱伤, 并进而损害整个集群的发展。

(三) 合作博弈分析

产业集群内同质产品的中小企业, 如果仅仅通过价格的竞争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从长期来看其结果一定是得不偿失。如果竞争各方有共同的利益, 在一定的条件下, 为了追求共同的利益, 合作会使得各自的利益达到最大或者得到满足。下面以夫妻博弈为例来进行分析。

两夫妻如何决定周末一起外出的消闲活动。他们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一种是去看足球比赛, 一种是听音乐会。假设丈夫偏好足球, 妻子欣赏音乐会, 但是他们更想待在一起。由此构建以下收益矩阵。

在这个博弈表中, 两夫妻虽然对对方的爱好的满意度都不高, 但是为了能够周末一起外出消闲, 最优选择只能是 (看足球比赛, 看足球比赛) 和 (听音乐会, 听音乐会) , 也就是说如果给定了一方去看足球, 另一方的占优决策便是和其一同去看足球, 如果给定一方去听音乐会, 那另一方的占优决策就是和其一起去听音乐会, 但是最后是去看足球还是听音乐会还是一个非确定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 双方往往会形成一种默契, 这次看足球, 下次就去听音乐会, 这样双方利益都会得到满足。

夫妻博弈说明, 博弈双方如果有共同的利益, 在一定的条件下, 合作会使得各自的利益达到最大或者得到满足, 博弈双方将对立转化为合作是精明的决策人理性的表现。

以集群内的同质企业A和B为例, 假设一个收益矩阵。A企业在产品开发阶段具有优势, B企业希望借助A企业在产品开发阶段的优势, 而A企业将从B企业那里收取费用。B企业在装配阶段的优势, A企业希望借助B企业在装配阶段的优势, 而B企业将从A企业那里收取费用。这样的话, 在A企业要求借助B企业在装配阶段的优势的时候, B企业的最优策略是接受, 同样, 在B企业要求借助A企业在产品开发阶段优势的时候, A企业的最优策略也是接受, 这里博弈双方类似夫妻博弈的方式, 双方在相互获得由于合作带来的利益以后, 随后将会是双方的效率的提高、产品的改善、竞争力的增强, 共同实现双赢。

三、结语

我国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主要以低成本、低价格作为竞争手段, 而并非以产品和服务差异化来获取竞争优势, 由于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竞争差异很小, 因此从长期来看, 这种竞争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 引导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正常、有序竞争, 并且利用各自优势进行理性的合作就成了一个集群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摘要: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既存在着竞争关系, 也存在着合作关系。通过“囚徒困境”和“夫妻博弈”分析发现, “囚徒困境”现象扰乱了集群内的正常市场竞争秩序, 使集群内的同质企业在竞争中两败俱伤, 而“夫妻博弈”现象使合作双方获得利益, 并带来双方效率的提高、产品的改善、竞争力的增强, 共同实现双赢。

关键词:产业集群,竞争合作,差异化

参考文献

[1]徐敏燕, 左和平.资源型产业集群内企业协同演化博弈分析[J].企业经济, 2012 (10) :73-75.

[2]尉雪波, 张仲燕.区域品牌形成和管理过程中的博弈模型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07 (22) :136-138.

[3]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学生间合作 篇2

乙方:

帝景豪庭(以下简称甲方)和全友家居(以下简称乙方)双方在真诚、自愿,就双方共同促进推动双方事业繁荣和发展的基础上。经友好协商,遵循“互相协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就“样板间”一事,达成以下合作协议:

合作区域

帝景豪庭销售指定样板间

合作费用及结款方式

1、甲方销售乙方提供的家具后,乙方为甲方提供在甲方销售的5%作为员工

奖励。

2、乙方收取家具销售款。如甲方当日代收乙方家具款,当日支付给乙方,不

得以各种理由拖欠,推辞。

3、乙方家具进入样板间时,甲方要按乙方进入样板间的家具和饰品总价值,支付30%的保障金。已做家具丢失和损坏的保障。合约到期,乙方拉走家具后,乙方退回甲方所交付的保障金

4、乙方销售给帝景豪庭业主的所有款式家具,乙方必须保证以7折优惠价

格,并保证样板间合作模式为杞县房地产行业唯一一家,乙方与其它房地产商合作不得低于该折扣,如发现有低于该折扣价,甲方有权解除该合同。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甲方负责提供样板间场地。

2、甲方允许的情况下,乙方可安排人员来配合做家具导购。

3、甲方对乙方物品有看护保管的义务。如乙方提供的物品因甲方看管不当所

造成的损坏和丢失,赔偿费用由甲方按乙方进货价赔偿。

4、因甲方原因。导致本协议无法履行而解除,甲方有责任提前15天通知乙

方。

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乙方提供一切所展示的家具。

2、乙方同意服从甲方的统一管理,遵守甲方的管理规章制度。

3、乙方承担一切展示家具的安装费用和运输费用。

4、乙方积极配合、协作甲方所推出的销售活动。

合作日期:

2011年月日起到年月日至

其他

1、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一致后签订补充协议约定。

2、本协议与附件共两页。原件一式两份。甲方一份,乙方一份。

3、展示物品名单详见附件1.甲方:乙方:

签字(盖章):签字(盖章):

企业间合作创新的静态博弈分析 篇3

关于集群内企业合作创新的实现过程, 可以用博弈论的知识来进行解释。考虑一个简单的二人静态博弈过程, 博弈参与人为集群中的企业, 企业有两种策略可供选择:创新或不创新。创新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 但同时也需要相应的成本, 比如研发投入。假设集群中的企业为同质企业, 即他们具有相同的创新成本和创新收益, 同时具有相同的决策理念。为分析简单起见, 不失一般性, 假设某一项技术创新的成本为固定值10, 合作开发时, 两个企业各承担一半;创新为每个企业带来的收益为12。于是形成表1的收益矩阵:

这是一个“斗鸡博弈”, 博弈有两个均衡解, 即 (创新, 不创新) 和 (不创新, 创新) 。在这种情况下, 总会形成一个企业创新, 另外一个企业“搭便车”的情况。也就是说, 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创新的情况不会出现。通过观察收益矩阵, 在Ⅰ、Ⅱ、Ⅲ三种局势下, 从社会总体看, 总“福利”是相同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 不进行合作 (创新) 并未导致社会福利的下降或牺牲。

二、创新收支调整后博弈模型分析

事实上, 在现实中合作创新相对于单个企业的创新而言, 往往可以降低创新的总成本。因为合作可以吸取来自不同企业的优势, 从而可以更快、更好地完成创新, 进而节约创新成本。考虑到这种情况, 对上述关于创新收支的假设进行调整:假设单个企业进行创新的成本为10, 合作创新的总成本为8, 两个企业平均承担, 各花费4单位成本;创新为每个企业带来的收益仍然为12。则收益矩阵变为:

这个矩阵仍然是一个“斗鸡博弈”, 博弈的两个均衡解分别为 (创新, 不创新) 和 (不创新, 创新) 。所不同的是, 这样的均衡解, 相对于局势Ⅰ, 即企业A和企业B合作创新而言, 总收益少了2单位。也就是说, 不合作行为导致了潜在社会总福利的损失。

三、进一步调整后的博弈模型分析

如果进一步改变假设条件, 考虑下述情况:如果某项技术创新可以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效率提高, 但是对于单个企业而言, 创新的收益不足以弥补创新需要花费的成本。假设单个企业进行创新的成本仍然为10, 合作创新的总成本为8, 两个企业平均承担, 各花费4单位成本;创新为每个企业带来的收益变为8。收益矩阵如下:

这是一个经典的囚徒困境博弈, 博弈只产生了一个纳什均衡, 即 (不创新, 不创新) , 两个企业都不再进行创新。这是一种两败俱伤的结果, 对于个人理性的追求最终导致了集体理性的缺失, 均衡产生了对于社会总福利而言最坏的一种结果。事实上, 对于前两个博弈来说, 有学者做过研究, 在现实中均衡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出现此类均衡。因为在收益值不是很大的时候, 人们对于所谓“公平感”的追求, 往往会让他们偏离所谓的完全理性。这样的结论对于理论研究者来说是非常令人失望的, 因为它意味着, 在很多时候, 靠个人的理性往往会带来十分严重的、不为人们所期望的后果。

本文运用博弈论的方法研究了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行为。发现, 两个企业进行联合实施合作创新, 可以给双方带来相应的经济回报, 也可以导致社会福利的提升。尤其是在创新成本较高时, 合作更是成为推动创新的必需动力。然而由于博弈者的个人理性存在先天缺陷, 因此“囚徒困境”非常容易成为企业创新的巨大障碍, 如何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将成为后续研究的重点。

摘要:产业集群现象由来已久, 其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强大的创新能力。与单个企业不同, 集群创新能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不仅仅取决于某个创新个体, 同时也取决于产业集群的结构和共生机制, 取决于集群内部组织间知识的生产与分配, 取决于对基础知识的依赖和利用程度, 取决于完成创新并产生经济价值的整个系统。本文从博弈论视角出发, 简化和分析两个企业间合作创新的静态模型, 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关键词:博弈论,静态分析,合作创新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4.

[3]朱涛: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合作创新的理论分析[J].经济经纬, 2007 (3)

学生间合作 篇4

关键词机构分设弊病矛盾合作机制

年月日起,我国全面实施了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征管理体制的决定》。分税制是财税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式,同时也是税收管理体制和税收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税务部门也随之划分为专司中央财政收入的国家税务局和专司地方财政收入的地方税务局。国税、地税分设后,根据收入归属与税收管理权限相一致的原则,确立了我国现在实施的适度分税制模式:除税收方针、政策和全国性的税种基本法仍应由中央统一制定并由中央监督执行外,对两个不同的税收体系,确定按照收入归属划分税收管理权限的原则。中央税和共享税的管理权限集中在中央,地方税的管理权基本下放给地方,做到税收管理的权、责、利紧密结合。在确保中央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同时又充分调动地方财政的能动性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税收收入连年大幅度增加,税收执法行为得到了规范,税务机关执法意识和纳税人纳税意识也有了普遍提高,税收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但是,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国税、地税系统自成体系,缺乏有效的沟通和配合,各种弊端日趋明显。同时,在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今天,做好国、地税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工作,对于解决纳税人反映强烈的多头进点、重复检查、纳税成本增加等问题的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国、地税机构间的协调与合作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本文就如何建立国、地税机构间协调与合作机制作些探讨。

一、目前国、地税机构间缺乏协调合作机制的现状和问题

就目前的总体状态来看,国、地税机构间的协调与合作机制尚未形成。虽然进行过一些配合,但合作是低层次的、初步的。如对税务登记信息实行共享;对举报案件属于对方管辖的,双方都能及时转交对方稽查局组织查办;对涉及双方的移送司法案件进行了信息交流等等。但是,没有形成高效、明确的协调与合作机制。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合作及监督、制约机制,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在某些地区及领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应当引起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一)一些地区出现了相互挤兑、扯皮等问题

部分地区的国地税机构把对方部门视作对手,工作中互相对立,只求本部门完成任务,给对方部门下绊子、设障碍。机构之间也老死不相往来,从而使一些须由双方部门共同协作完成的工作不能有效进行,如纳税人的信誉等级评定、涉税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办理时的偷税数额认定等等,常常需要政府或权力机关出面协调后问题方能得以解决。

(二)本位主义思想抬头

某些地方的政府部门从本位主义的立场出发,千方百计地发展可以征收地方税种的产业,而对国税收入占主要比重的产业则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鼓励地税部门与国税部门争抢管户的问题。尤其是国家税务总局国税发号文件的下达,出于税源、收入任务等多种因素的考虑,国、地税凭着各自对总局文件的理解,各地更是出现了一股争抢管户的狂潮;某些地方的两家税务局为了完成任务,出现了“卖税”的现象;还有一些地方在共享税方面作假,以提高地方的留成。

(三)税收成本增加

一是增设机构使经费开支扩大了一倍,如办公场所、办公费用、交通通讯、基建等,一个县以万元计算,全国有多个县,就这些重复费用全国就要多个亿元。二是增加税务人员支出,机构分设在人员问题上,基本上是国税人员,地税人员,国税垂直管理到国家税务总局,地税有条块结合管理,开始主要以块块管理为主。征税程序分设前与分设后基本没有两样,需要的人员就必须增加一倍。人员的增加紧接着就是人员工资、福利、服装等费用,每人年—万元,全国以万税务人员计算,每年就人员开支就—万元。

(四)纳税人纳税负担增加

纳税人同时接受两个税务机关的管理,免不了产生多头申报和多头办理涉税事项的问题,税务部门也免不了重复检查和监管,同时政策和要求也容易产生不一致等问题,从而引发了纳税人的不满情绪。

(五)增加了征收管理的难度

企业的各种税收资料,如增值税、所得税、其他附加税等其数据资料均有一定的联系,由于各税种分国、地税进行征收,人为地割裂了各个税种间的逻辑关系,数据相关性无法核对,容易出现征管漏洞。征管信息不能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导致应纳入各级财政管理的税款出现跑、冒、滴、漏现象,造成税收大量流失。

(六)不利于税务机关自身的管理

两家税务局因各自利益有所不同而容易产生互相“不买账”的行为,地方政府缺乏对垂直管理单位进行有效管理的手段,监管不力将导致某些部门在地方上坐大,不利税务机关对自身的管理。同时,地方政府相对重收“费”,轻纳税,也从客观上导致财政预算外资金大量存在有了机会。

(七)与国际惯例不接轨

两个税务局使国外机构和企业难以适应。国际上虽有实行中央或地方两套税机构的国家,如美国等,但为数不多、屈指可数。绝大多数在华投资企业并不习惯接受国地税两套机构的管理,影响到改革开放的深入。

(八)不利于政治一体化

我国是多民族、团结统一的大国,我国公民的文化素质较低,法制观念还不高,将国家税收人为地分为国税、地税,容易给人们灌输一种中央收国税,地方收地方税的感觉,无形之中形成一种中央和地方的对立,隐含着一种分庭抗衡现象,不利于政治上的统一。

此外,由于中央财政的调控能力受到影响,中央财政压力开始显现,一些税收政策也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比如说,证券印花税最初中央和地方是五五分成,但××年必须归中央财政。××年归中央;企业所得税中央也要求以年为基数,从××年起实施增量共享。这也是国、地税分设后,国、地税矛盾所造成的直接后果之一。

二、建立国、地税机构间协调与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和意义

建立国、地税机构配合协作机制,对于解决当前税收管理过程中的诸多矛盾,保证税收征管工作的高效运转,合理降低纳税人纳税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国、地税机构间的协调与合作,有利于纳税信息的高度集中,从而为实现“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税收征管新模式提供信息支撑。国、地税机构间的协调与合作,可以使双方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纳税信息实现互通,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征管质量。

(二)加强国、地税机构间的协调与合作,有利于提高征管工作效率、降低征管成本。一方面,通过国、地税征管、稽查部门在税收征管过程中的协调配合,双方取长补短,能够解决自身不能发现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征管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国、地税征管、稽查部门的联合作战,可以减少在税收征管、税务稽查的部署、分析、实施、审理、执行等诸环节的人力、物力投入,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三)加强国、地税机构间的协调与合作,有利于减轻纳税人的负担。重复检查是当前纳税人反映较为强烈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税务稽查工作面临的一个难点问题。通过加强国、地税稽查局间的协调与合作,做到共同进户、各税统查,对于解决了纳税人意见较大的重复检查问题以及贯彻“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加强国、地税机构间的协调与合作的几点思考

(一)难点问题

由于受管理体制、现实条件、制度建设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加强国、地税机构间的协调与合作还存在着诸多难点:

⒈信息难以实现互通共享

目前国、地税税收征管过程中使用的征管软件不同,国税部门使用的是税收征管系统,地税部门则使用税收征管系统。双方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各类信息难以实现互通共享。网络作为现代社会最适用、传递速度最快捷的传播工具,在国、地税机构间的作用却变得微不足道,这不能不说是网络资源的莫大浪费。

⒉下级部门在协调和合作方面缺乏自主权

如在国、地税稽查部门的协调配合方面,因国、地税稽查局主管部门不同,造成双方在协调和合作方面缺乏自主权。作为国(地)税局的下属部门,稽查局必须对国(地)税局负责。国、地税稽查局间的合作程度,关键取决于国、地税局的合作程度。如果合作程度比较高,无疑会促进双方稽查局间的协调与合作,反之则会受到牵制。事实上,由于国、地税的工作重点不尽相同,特别是目前国、地税稽查局普遍实行选案与稽查分离制度,稽查案源由市局选案协调小组负责,如果国、地税局在案源确定方面协调不到位,国、地税稽查局间要想开展程度较高的合作是不可能的。

⒊缺乏长期效应

由于缺乏制度保障,在部分地区业已形成的协调与合作缺乏长期效应。目前,有关国、地税机构间的协调与合作方面的制度基本上是空白,加上前面所述体制和信息传递的障碍,这使得我们对“是不是一定要加强国、地税机构间的协调与合作”、“国、地税机构间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强协调与合作”等问题认识都尚未统一,工作中更是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建议

⒈统一国、地税征管软件,或在国、地税现在使用的征管软件上加以改造,实现双方信息互通共享,为开展税务情报工作、实现税务信息资源多元化创造条件。

通过统一国、地税征管软件,可以扩大国、地税双方的信息来源,实现信息多元化,最终达到弥补征收漏洞、增加税收收入、完善整个征纳体系的目的。如果国、地税征管、稽查部门之间能将各自利用本部门特点和优势获取的情报信息相互交换,互通有无,将使税务情报信息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最大限度的节约开支,提高效率,从而对税收征管工作产生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⒉联合核定管理税款

国、地两税联合进行共管纳税户定期定额纳税人身份的认定和纳税定额的核定,尽可能在定额的核定方面标准统一方法一致,实现同一个个体纳税户国地税同一个身份,同一个定额,并对核定的个体纳税户定额要积极创造条件进行联合公布。凡缴纳增值税的共管户,其定期定额纳税人身份的认定和应纳税额的核定由国税负责;凡缴纳营业税的共管户,其定期定额纳税人身份的认定和应纳税定额的核定由地税负责。本着节省成本的原则,按规定积极委托对方代征税款。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使双方的资源得到合理运用,更是促使定额趋于合理的有效手段。

⒊联合核定企业所得税

对财务制度不健全等需要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企业,国、地两税对经营规模、方式、范围基本相似的企业,在一个县、(市、区)范围内,其核定的定额或执行的核定标准应基本一致,从而避免了因主管税务机关不同而形成税收负担不公。

⒋联合评定信用等级

省国税局、省地税局联合制定纳税信用等级评估办法的规定,在纳税人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标准的制定、评估、审定、公告等环节上协商一致。双方协商不一致时,按评定等级较低一方的意见统一对外公布:同一纳税人信用等级评定不会同时出现两种结果。

⒌协调税务检查

国税局、地税局办理重大案件时,发现涉及对方业务的重大税收违法线索的情况,要及时通报对方或商请对方介入,实行联合检查。对各自接到的举报案件,凡不属自己管辖范围的,要及时向对方传递信息,确保税收违法案件的及时查处。并建立经常性的稽查情况通报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研究重大税收违法案中的法律适用、定性和量罚等问题,协调和部署专项行动。

也可设想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稽查管理体制,将国税、地税两套稽查机构合并,并实行相对垂直领导。这种机构设置方法,有利于在税务系统内实行征管与稽查的两权分离,有利于稽查机关的各税统查,有利于提高稽查机关的执法权威性,有利于排除各种阻力,加大稽查力度。

⒍联合进行涉外税收管理

对从事承包工程和提供劳务的外国企业,国、地两税之间应当就其是否构成常设机构的认定上协调一致,并就税源管理、税收征收等方面加强合作信息交流。对外国企业驻华代表机构的税收管理,在纳税人身份认定、税基的核定上协调一致。对需上报国家税务总局批准的征免事项,国、地两税机构应联合行文报批。

⒎联合进行售付凭证管理

在售付汇税务凭证管理中,国、地税之间应当就出具税务凭证、征收税款等情况信息,及时传递给同级对方税务机关,双方协调一致后再提供给相关纳税人;双方未协调一致时,任何一方的征免税凭证都不能成为非贸易项目下的付汇依据。凡审计调查跨国交易避税行为时,国、地税之间通过联合调查或联席会议形式进行协作与沟通。

⒏加强制度建设

就目前来说,建议建立国、地税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制度,首先建立国、地税稽查局间的查前信息通报制度、查中协调配合制度和查后结果反馈制度。对一些重要的案源信息,应及时告知对方,为对方确定稽查对象提供参考;对双方同步稽查的税务案件,互通信息,相互配合,尽可能做到联合检查;案件查结后,应尽快将查处结果告知对方,便于其作出相应处理。为确保上述各项制度落到实处,还必须将其列入考核体系,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严格考核,以提高国、地税机构双方加强协调与合作的积极性。

⒐因地制宜、积极主动地开展国、地税机构的协调与合作

在当前各方面条件都不很成熟的情况下,各地国、地税部门应根据各地自身特点,积极稳妥地做好一些局部性的协调与合作。如: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分析、解决双方在协调和配合中发现的问题;对同时涉及国、地税管辖的税务举报案件,因不存在检查对象的确定问题,故可率先实行国、地税同步或共同联合检查;在双方稽查局间建立定期联系例会制度,互通情报,实现低层次的信息共享。

烹饪专业校企合作模式间的比较 篇5

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这是党中央对教育工作做出的战略部署。为此, 国务院相继推出台了一系列决定和纲要,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 国家鼓励职业院校实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2.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讲话中指出:国际经验表明,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发展, 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将不断增强, 依靠行业举办职业教育是一条成功的经验, 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全过程, 在办学体制上强化行业指导, 深化企业参与, 将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工作通过授权、委托、政府购买等方式交给行业组织。

3.在教育部上报给国务院领导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强调:要建立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现代职业院校制度, 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 推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 通过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 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使职业教育更加适应产业需求和职业需求。

4.2014年6月23至24日,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 强调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并加快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前接见与会全体代表并讲话, 强调要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 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会上讲话指出, 要创新培养模式,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会上讲话指出, 要把握职业教育规律, 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办学导向, 把提高能力作为办学目标, 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制度, 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根本, 努力提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会议召开前,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二、烹饪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

1.全国各职业院校, 为了进一步发展, 都在进行校企合作方面的各种尝试, 下面介绍省内外几所职业院校在烹饪专业校企合作方面的具体做法。

(1) 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与扬州市食品工业园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 与北京民族饭店、国宏宾馆、苏州南园宾馆等大酒店建立了稳固的实习、就业关系。

(2) 青岛市烹饪学校, 通过多年努力逐步形成了“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将香格里拉大饭店等九十多个饭店作为实习基地, 建立了合作关系。

(3)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的餐饮旅游学院, 以沈记靓汤国际集团有限公司重庆武陵山珍集团、重庆布农阿努食品有限公司、人民银行机关食堂等餐饮单位作为实习基地。2011年8月, 两毕业生晏静、潘宇财同学正式拜重庆市烹饪大师、国家一级高级技师沈明辉老师为师, 翌年实习结束之后, 两名同学升为主管, 验证了师带徒校企合作模式的可行性。2012年5月, 该学院还依托行业, 强化了科学研究, 与重庆市烹饪协会共同创办了渝菜研究院。研究院下设:菜品研发部、对外培训部和创业发展部。其中菜品研发部广泛与企业沟通, 合作研发, 并向市场推出新菜品。

(4) 四川旅游学院的烹饪系, 建有四层烹饪实训楼, 以龙庭大酒店等作为教学实习基地。其中与大连亚惠集团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已有八年, 交流方式更广、层次更高。集团除了接受实习生外, 还专门开办“亚惠定向班”, 亚惠为学生提供了特色发展道路:技术晋升, 技能员工→厨师长→产品助理→产品主管→品牌经理;管理晋升, 技能员→领班→分店经理→区域经理→事业部总经理→分公司总经理;实现创业, 内部员工加盟创业, 实现自己做老板的梦想。

(5) 杭州市教育局成立了中等职业教育烹饪专业指导委员会, 由杭州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浙江省餐饮行业协会、杭州市餐饮旅店协会和杭州市多所中等职院校及多家餐饮企业共同参与。指导委员会的核心事务包括:指导专业建设、提供咨询服务、培养专业教师、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共建实习与就业体系。委员会将向职业学校提供行业最新的人才需求规模和规格信息、毕业生就业信息和职前职后培训需求信息。通过这个平台, 学校将在第一时间知道企业最需要什么样的人, 为烹饪专业教学的校企合作搭建新平台。

(6) 上海市徐汇职业高级中学开设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 学校与四季酒店、希尔顿大酒店等多家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使其成为学生稳定的校外实习与就业基地。另外, 由上海市教委、徐汇区教育局及职校本身投资建设了上海烹饪开放实训中心, 建筑面积四千六百多平方米, 建有刀工实训室、中餐、西餐、西点、中点、家庭厨艺、冷盆与雕刻等多个实训室和中西烹饪演示室、烹饪电子演示厅等, 设备齐全、功能完善, 为学生操作练习提供了最佳场所。

(7) 哈尔滨商业大学的旅游烹饪学院, 投资兴建了一万八千多平方米的现代化酒店, 作为校内实习基地, 通过在酒店的实习实训, 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探索了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8) 大连市烹饪学校近些年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一方面, 学校与大连市各大知名酒店和高端社会餐饮企业建立了友好稳定的合作关系, 并将这种关系逐渐拓展到了全国各地, 甚至港澳地区乃至国外。学生在校经过两年的理论和操作课的学习后, 第三年到各个酒店进行顶岗实习。另一方面, 为了使学校的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学校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酒店学习, 同时还不定期地请大师名师到校讲课、演示, 把酒店的最新理念和最新技术带进学校、带进课堂, 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烹饪的兴趣, 增强了老师的教学动力。

2.综合以上学校的校企合作模式, 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与酒店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双方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二是自建酒店, 作为校内实训基地, 形成“前店后校, 校企融合”的合作模式。这两种合作模式的共同点是力求在教学中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 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现对接;不同点是实训基地的所有权不同, 前者属于酒店, 后者属于学校。所有权的不同会影响校企合作的实效性, 显然是所有权在学校更有利于教学的安排, 更有利于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标准的对接、专业与企业岗位的对接和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职业教育的实践证明, 校企合作终将成为培养烹饪人才和烹饪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好钢是炼出来的”, 厨师的培养更是如此, “黑板上炒不出来菜”, 烹调技艺必须通过真材实料的反复训练才能习得。校企合作是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重要形式,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烹饪技能切实得到提高。

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贡献最直接的教育类型, 在助力于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肩负重要使命。纵观各个职业学校的发展状况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 校企合作已是大势所趋。校企合作可以使学校与用人单位直接对话, 不仅为企业输送大批人才, 而且让职业学校的发展越来越符合办学规律。相信不远的将来, 校企合作将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制度, 探索烹饪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将变得迫切而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于辉.论高职机械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及其实施路径.职教论坛, 2013-29.

浅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篇6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 对环境气候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 酸雨, 温室效应,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等是大自然对人类发出的严正警告, 全球的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这也是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 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关注。由于气候变化是在全球范围内的,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单独承担起应对气候变化的重任, 这就要依靠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促进技术开发和转让

近年来,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如太阳能, 核能, 风能等的开发技术有了很大提高, 尤其是在发达国家, 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些关键技术也有了新的突破, 这些技术将对减缓和遏制气候进一步恶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或转让这些技术, 共同应对气候危机, 为建立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携手奋进。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绿色经济的过称中, 应多搞双边合作, 少设障碍, 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现互利双赢。

2、促进社会广泛参与合作

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 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保护气候就是保护全人类共同的利益, 我们应该努力加强国际组织间的磋商和谈判, 进而带动企业, 各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共同行动, 共同打击破坏环境的各种不法行为。

二、高校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愈演愈烈, 世界各国高层次人才之间的合作交流也越来越多, 高等教育面临着不断革新, 与时俱进的艰巨任务,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二十一世纪, 像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高等教育要想获得生存与发展, 就必须不断加强与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科学的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 加速国际间的生源与师资流动, 广泛开展国际间的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 推动教学、科技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推动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 打造真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陆续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教育办学模式, 例如, 在80年代从德国引进的MES, 双元制, 90年代从加拿大引进的CBE, 以及近年刚从澳大利亚引进的TAFE和从德国引进的行动导向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等等, 这些被“移植”过来的先进教育模式经过“本土化”后, 极大丰富了我国的教育办学实践, 启发了我们本土教育模式的开发, 显著提高了我国的教育办学水平。

与此同时, 我国还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合作办学。20世纪80年代, 我国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试点, 与国外开展合作办学, 合作的内容主要是按照国外的课程和教育模式办学, 90年代以后, 对外合作的方式也更加的多元化, 到2002年底, 经教育部统计, 全国共审核批准了学历项目372个, 中外合作项目712个, 另外还有幼儿园项目27个, 这种国际化的办学模式不仅为我国的教育办学注入了新鲜血液, 也提高了我国高校的国际声誉,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外学生来华留学。

另外, 一直以来, 我国派遣出很多专职教师出国考察、进修, 重点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法, 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也不断聘请外籍教师来华任教, 我国还与国际有关组织合作, 开展职业教育师资培训,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所有这些无疑将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积极地推动作用。

三、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文物是一个国家灿烂文化中的瑰宝, 是一个时代文明的象征, 为了能很好的对文物进行保护, 有效打击不法分子的偷窃、走私文物行为, 必须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来共同保护文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我国在文物领域的国际交流, 可以弘扬我国的优秀文明, 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首先, 为了加强文物的国际交流, 我国在法律与政策上积极的给予保障与支持, 组织各种形式的文物展览, 促进世界各国间文化的交流。并与有关国家在资金援助, 考古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方面达成协议, 重视国际信息交流与技术合作, 从而促进我国对文物的研究和保护水平。

其次, 我国还加入了文物保护国际公约, 并与有关国家签订了双边条约, 建立文物返还和合作交流机制, 在打击文物走私方面与多国开展合作, 已经与许多国家在防止盗窃和非法进出口文物、促进文物交流和返还等方面达成并签署了双边协议。这些协议规定, 双方有义务禁止双方国家被盗或走私的考古、文化及历史财产流入本国。它表明了我国政府通过国际合作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 在打击盗窃和走私文物方面起到积极地作用, 同时, 也在国际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 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必须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近些年来, 国际安全局势整体上是稳定的, 但是在局部地区, 暴力行为、恐怖袭击和宗教冲突时有发生, 这些都为全球安全局势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 绝大多数国家和政府都在谋求和平、发展与合作, 力求建立有利于长久维护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尤其是大国之间互惠合作关系的持续发展, 对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外交途径和政治对话来解决国际争端, 加强区域合作, 协商一致解决矛盾, 俨然已成了多数国家的共识。我国在这方面历来注意加强与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通过中俄联合军演, 向国外派谴维和部队等和其他国家人民一起携手共同打击恐怖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促进社会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阎世辉:《当代国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环境保护, 2000年第七期。

[2]戚道孟:《国际环境法概论》,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4。

[3]耿益群:《各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现状及其政策分析》,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5 (7) :51-56。

上一篇:点评策略下一篇:开创阅读教学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