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速放缓财务风险

2024-09-10

经济增速放缓财务风险(共7篇)

经济增速放缓财务风险 篇1

6月13日,国家统计局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发布会,发布月度宏观经济数据。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民间投资增长3.9。民间投资增速放缓,反映了我国存在经济下行压力,但这并不会必然导致经济增速下滑。

盛来运分析说,当前,我国民间投资增速回落,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下滑,尤其是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产品价格下滑幅度更大,相关行业的利润增速下降,影响了投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民间投资增速放缓与政府在某些行业的改革和放开力度不够大也有关系。例如,中央派出的督导组在调研中发现,有些领域对民间资本的准入上开放不够,存在玻璃门、弹簧门;民营资本还确实存在贷款难、融资贵的现象。

经济增速放缓财务风险 篇2

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回落,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放缓。

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9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5778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3%),增速比1-8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从环比速度看,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77%。

按产业分类看,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1-8月提高1.4个百分点,对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构成拖累,第二产业增速与前值持平。

中金宏观团队评论9月宏观数据称:

(9月)固定资产投资季调后环比增速0.77%,较8月的0.96%明显回落。

政策放松大方向不变,投资放缓仍带来经济增速下行压力,货币政策放松空间较大,包括继续降低银行间市场利率,向银行间市场继续注入流动性等。

民生证券执行院长、首席宏观研究员管清友评论称:

三季度GDP同比7.3%,较二季度放缓0.2%,一方面因去年同期基数高,另一方面因房地产投资下行、基建投资放缓拖累固定资产投资。但随着经济政策转向稳增长,预计四季度经济环比改善。货币政策仍以定向宽松和“小招”为主,总量宽松不会出台。

国家统计局的新闻稿显示,分产业看,1-9月份: 第一产业投资8642亿元,同比增长27.7%,增速比1-8月份提高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150180亿元,增长13.7%,增速与1-8月份持平;第三产业投资198965亿元,增长17.4%,增速比1-8月份回落0.8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147319亿元,同比增长13.5%,增速与1-8月份持平;其中,采矿业投资10135亿元,增长3.6%,增速比1-8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121052亿元,增长13.8%,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6132亿元,增长17.5%,增速提高1.8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59028亿元,同比增长22.2%,增速比1-8月份回落1.3个百分点。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23.5%,增速回落4.1个百分点;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24.3%,增速回落1.1个百分点;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8.6%,增速回落1.6个百分点;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5.1%,增速提高4.5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东中西三大区块增速较8月全面回落。1-9月份,东部地区投资164549亿元,同比增长14.9%,增速比1-8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99592亿元,增长17.8%,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90953亿元,增长17.9%,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

中国应当如何应对经济增速放缓? 篇3

中国总理李克强向参加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各界领袖表示,不必为中国增长减速而担忧,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目前中国也在重点确保“合理”的经济增速。

他的这番话点明了中国未来多年经济增长的一条重要道理:关键问题并不在于具体的增长速率,而是推动增长的动力。对中国而言,重要的是从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向生产率引领增长的模式转型。

老龄化的中国

与许多国家一样,中国也迈入了老龄化社会。过去50年间,人口快速增长带动劳动力队伍扩张,大幅推动经济增长。但现在放慢的人口增长会对经济增长造成重大影响。

中国的劳动力队伍有可能在未来50年里减少五分之一。如果继续维持目前的趋势,65岁及以上的赡养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例有可能达到一比二。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在最新报告《全球经济增长:生产率能否拯救老龄化世界?》中指出,中国的就业人数可能于2024年就会达到顶峰。

提高生产率是当务之急

在这样的情况下,推动GDP增长的重任就必须借由提高生产率来完成。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过去50年间,中国的生产率增至最初的14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高达77%。

但由于人口结构的迅速老龄化,即便未来50年内能够延续如此迅速的生产率增长,中国的经济增速也可能会降低30%,此前持续半个世纪的7.6%的年增长率或将减慢至5.3%。

这一数值依然明显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但中国生产率增长提速的潜力很大,并可以做得更好。

发展机遇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现,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生产率增长潜力约有80%来自缩小与最佳实践在运营和业务层面的差距,其余则来自创新——不仅仅指科技方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企业和流程的创新方法。

让我们逐一考察四大重点行业:

汽车制造。如今,中国庞大的汽车制造业已达到发达经济体平均生产率水平的67%。但如果大量小厂商并存的现状得以改观,即减少工厂数量,扩大生产规模,则生产率最多可上升50%。

农业和食品加工。机械化可大幅提升生产率。目前中国的农业机械化程度仍然相对较低,平均每千公顷仅有9台拖拉机,而美国和印度分别为27和16台。举浙江省的实例,机械化可以将当地种植水稻所需的劳动力减少40%以上。这显然会造成移民方面的影响,政府因而在相关政策上保持谨慎。

零售。中国零售行业正在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大鳄的引领下转型。到2020年,网络销售额有可能高达6500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市场的总和。网络零售的生产率要远远高于实体零售。目前,中国网络零售行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美国水平的三分之二,而零售业整体与美国的差距75%~80%。如果中国的网络零售商能赶上其他国家同类企业的生产率水平,那么中国零售业的整体生产率可以提高14%。对实体零售而言,向现代化业态转变是提升生产率最有效的方法。中国在这一领域也不断进步。2000年到2009年间,传统食品杂货商店占食品杂货销售总额的比例已从31%降至15%,主要原因是相关法规鼓励产业整合。

医疗保健。医疗保健的支出增长如此迅速,提高生产率更是当务之急。中国的医疗保健支出几乎已上升到五年前三倍,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万亿美元。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是提升行业生产率的有效手段。目前,中国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是10天,造成住院费用居高不下。而住院时间是有办法缩短的。如自2000年以来,日本的病人住院时间缩短了近一周(当然仍然较长),主要方法是改用侵入性较小的外科手术方式,以及采用数字化技术监测在家病人。

经济增长虽然放缓,但可以朝着更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如果中国的经济要延续繁荣,就需要生产率与创新成为前进的核心动力。

经济增速放缓财务风险 篇4

穆迪表示,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目标被下调至7.5%,经济发展速度可能放缓,加上政府计划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以投资促进增长转向以消费驱动增长,这些因素可能给中国的钢铁生产商带来负面的影响。

自温家宝总理宣布下调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至7.5%之后,各国的钢铁业、研究机构及媒体普遍认为,经济增速放缓将施压中国的钢铁需求和生产,从而给铁矿石和焦煤等原材料价格带来下行的压力;同时,中国钢铁生产商须要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减少过剩产能,提高生产效率,开发优质钢铁产品,以应对新的市场环境。

印度媒体日前报道称,世界钢铁产量约有一半来自中国,在此情况下焦煤和铁矿石价格的高低就紧密地与中国相应的需求联系在一起,印度钢铁工业认为中国下调GDP增长目标对其的影响深远。

澳新银行宏观大宗商品分析师表示,由于中国最高领导人决心转向更绿色的发展,中国正改变其发展模式。中国政府将今年经济增长目标降至7.5%,这是自2004年以来该目标首次低于8%。

钢厂和交易商表示,预计3月份钢铁需求将随着中国建筑活动的缓慢复苏而有所回升,但他们补充称,就算需求再次回升,增长也会比以往更为缓慢。

另据分析,钢铁需求下降的一个关键原因是中国房地产业低迷。中国房地产业是全球原材料需求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占到中国钢铁需求的一半以上。自去年政府宣布旨在抑制房地产泡沫的控制措施以来,中国的建筑活动一直在下降。

经济增速放缓财务风险 篇5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负重前行、迎难而上,各项指标保持在合理运行区间,但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奔跑速度都有所放缓。国家统计局7月16日公布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各项数据表明,2014年前6个月,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势头良好。

“三驾马车”动力偏弱

国家统计局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同比增长3.9%;第二产业同比增长7.4%;第三产业同比增长8.0%。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0%。

“上半年经济数据总体走势良好,这和宏观调控措施有直接关系。”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表示,“全年来看,经济增速保持在7.5%应该没有问题,未来工作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转方式和调结构上。”

从支出角度看,GDP是最终需求即投资、消费、净出口这三种需求之和,因此经济学上常把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放缓。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1277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3%),增幅比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65667亿元,增长14.8%;民间投资138607亿元,增长20.1%,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5.1%。

上半年,消费起伏不大,保持着12%左右的平稳增长。尽管比上年同期放缓0.6个百分点,但再次取代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另外,网络销售成为销售领域最大亮点,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1375亿元,同比增长48.3%。

进出口方面,上半年,进出口总额123919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20209亿美元,同比增长1.2%,而一季度为同比下降1.0%。

“三驾马车中,最稳定的还是消费。” 经济学者马光远指出,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8.8%,虽然8.8%的增速总体不高,但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月度增速不断提高,已经反映出经济逐渐回暖的特征。

房地产市场分化调整

虽然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出现初步回稳迹象,但对未来趋势人们还是莫衷一是。这种回暖的势头只是政策刺激的昙花一现,还是经济增长已经周期性的探底回升,仍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房地产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之一,也是老百姓非常关心的一个行业。但上半年在房地产开发方面,几个指标都是同比增速有所回落,数据显示,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出现分化调整态势。

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万2019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1%,增速比一季度回落2.7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3.7%。房屋新开工面积8012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6.4%,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下降19.8%。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4836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7.8%。全国商品房销售额31133亿元,同比下降6.7%,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9.2%。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480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8%。

从库存情况看,市场上商品住宅库存再创历史新高,6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54428万平方米,加上市场成交继续低迷,楼市供需失衡的局面已经显现。

疲弱的房地产市场下半年甚至可能继续拖累经济,基本建设投资的增长能否抵消房地产投资的下滑也还存在变数。下半年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是否会给经济带来更大的下行压力?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认为,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出现分化调整态势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去年同比基数比较高。今年的1—6月份房地产销售面积为4.8亿平方米,去年同期基数5.1亿,而且去年上半年增长速度将近30%,在这样高基数的情况下出现回落也是很正常的。二是市场自身的内生调整需要,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出现回落也是一种向理性回归的正常反应。

正确看待经济增速

在没有出台大的政策性调控措施的2014年,房地产市场迎来了调整,应该说主要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起作用,是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变主导了这次调整。可以预见,未来房地产市场分化特征将会越来越明显。房价走势将会转向由供求关系来主导。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9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分析研究了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

会议在讨论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時强调要正确看待经济增长速度,我国发展必须保持一定速度,不然很多问题难以解决。同时,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中央政治局关于增长速度与发展的论述是在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与中长期发展趋势基础上做出的,对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会议指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结合点,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基本思路,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更加注重定向调控,有效实施一些兼顾当前和长远的政策措施,加快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动结构调整,妥善防范化解风险,不断改善民生工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经济增速放缓财务风险 篇6

目前黑龙江经济的下滑趋势不但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也同样受到学界的关注, 相关成果、建言纷纷涌现。总体来看, 现有成果虽然能够从宏观上指明黑龙江经济存在的问题, 但在发展模式研究上并没有转变传统思路。另外, 关于黑龙江沿边口岸的功能, 目前学界虽已有较多研究, 但研究的焦点多集中在口岸载体城市层面, 没有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层面加以审视, 对口岸功能的分析略显偏狭。有鉴于此, 本文拟以目前黑龙江省经济增速放缓为宏观背景, 以黑龙江沿边口岸中具有典型性的绥芬河口岸为个案, 探讨黑龙江沿边口岸如何发挥自身优势, 为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助力, 同时从全省发展的高度分析影响沿边口岸功能发挥的不利因素,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一、绥芬河口岸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

1. 地缘优势

绥芬河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 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滨海边疆区毗连, 百年前中东铁路的建成造就了绥芬河中俄贸易重镇的地位。绥芬河是黑龙江省25个沿边口岸中唯一陆路与俄罗斯相接的口岸, 有公路、铁路联通俄罗斯, 距俄远东地区最大的港口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仅210公里, 距俄自由经济区纳霍德卡270公里。通过符拉迪沃斯托克、纳霍德卡, 绥芬河可将货物运抵日本和韩国。通过绥芬河、哈尔滨、满洲里、赤塔国际大通道, 绥芬河可将货物运抵俄罗斯和欧洲。同时, 与传统的欧亚运输线路相比, 以绥芬河为节点的陆海联运大通道大大缩短了欧亚之间的运输距离。

绥芬河的地缘优势已经开始向发展优势转化, 这在绥芬河的口岸建设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绥芬河目前正在进行口岸改造扩容工程, 工程完工后, 铁路口岸的年过货能力将由现在的1200万吨提升至3300万吨, 公路口岸的年通关能力将提升至货物550万吨、人员600万人次、汽车55万辆次, 完全能够为中俄贸易的快速发展提供硬件保障。另外, 在软件方面, 绥芬河铁路口岸已实现24小时通关, 在全国率先推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模式。由绥芬河直达莫斯科的集装箱货运专列“滨海一号”已于2013年末试运行。该专列取消了之前中方发往莫斯科的货物必须在乌苏里斯克集结和换装的环节, 运输时间由海运的45天缩短至9天。显然, 绥芬河的口岸建设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缘优势, 而良好的口岸基础设施条件和管理水平也必将成为绥芬河发展的动力。

另外, 2014年1月初, 上海、哈尔滨、绥芬河对俄贸易大通道建设正式启动。该通道以绥芬河口岸为起点, 中途经哈尔滨, 以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为终点, 将充分发挥绥芬河作为中俄贸易节点的地缘优势, 是放大绥芬河口岸功能的有益尝试。如此, 绥芬河口岸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将不再局限于绥芬河一隅。

2. 政策优势

绥芬河的发展与我国沿边开发开放政策的实施及深化息息相关, 从1992年至今, 国家给予绥芬河的每一次政策优惠都带动了绥芬河的发展, 造就了绥芬河的繁荣。近期, 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 绥芬河再一次得到政策的眷顾。

2012年8月, 国务院批准发布了《中国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规划纲要 (2012—2020) 》, “研究设立绥芬河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被列入其中。从目前我国已经批准设立的广西东兴、云南瑞丽、内蒙古满洲里、二连浩特4个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所具有的优惠政策和实际成效来看, 如果绥芬河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得以设立, 不仅将成为东北三省唯一的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 而且将极大地强化绥芬河对外开放窗口、对俄贸易集散地的功能。

2013年底, 绥芬河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首个卢布使用试点市, 卢布在绥芬河具有与主权货币同等的功能。这既是二十余年来绥芬河对外贸易发展的结果, 也必然会促进黑龙江沿边地区外向型经济的繁荣和沿边开发的提档升级。

2014年3月, 国务院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 》。规划提出培育壮大陆地边境口岸城镇, 将沿边口岸建设成为国际贸易物流节点、金融服务中心和进出口加工基地。其中, 绥芬河被列为面向东北亚重点建设的沿边口岸城镇。这将有助于绥芬河口岸与载体城市的协调发展。

2014年8月, 《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得到国务院批复, 标志着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的沿边开发开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绥芬河来说是又一次重大政策利好。一方面,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 绥芬河作为沿边开放和对俄贸易的平台和枢纽的作用已经得到国家的认可。《规划》明确将绥芬河纳入沿边开发开放先导带, 提出绥芬河应充分发挥毗邻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中心和最大港口、口岸过货和加工能力强的现有优势, 重点发展跨境陆海联运、进出口加工、跨境物流等产业。另一方面, 在已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 《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等领域又进一步给予绥芬河一定的政策倾斜。如《规划》提出了推进绥芬河跨境铁路站场扩容改造建设, 促进绥芬河中俄互市贸易区双向开通, 在绥芬河建立对俄贸易结算中心等利好举措。应该说, 《规划》的出台使绥芬河的政策洼地效应更为显著。

就目前政策而言, 国家对绥芬河的定位已经实现了从单纯的边贸口岸向区域经济发展重要节点的转变。这种政策转变必将有助于绥芬河口岸功能的转变, 即由县域经济增长点向区域经济增长极转变, 口岸功能的发挥也必将由随机性向机制性转变, 由松散型向制度型转变。

3. 累积优势

绥芬河目前已经形成综合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和境外工业园区错位发展、互为补充的发展格局。绥芬河综合保税区是我国第六个综合保税区, 也是黑龙江沿边地区唯一的综合保税区, 享有国家赋予的税收和外贸优惠政策, 可为两头在外的进出口加工企业提供最大限度的政策优惠。边境经济合作区内设木材加工区、服装加工区、食品加工区和综合服务区四个功能区, 已经形成面向全国的进出口加工基地和产业集群。境外工业园区均设在俄罗斯远东地区, 国内企业进驻可有效规避俄罗斯在某些领域设置的贸易壁垒, 降低贸易成本。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 绥芬河对俄贸易已经实现了由贸易合作向产业合作、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的升级转变。受益于对外贸易的繁荣, 绥芬河市整体经济实力也达到了较高水平。2013年, 绥芬河对外贸易额83.4亿美元, 占黑龙江全省外贸总额的21.5%, 其中, 进口额占全省进口总额的27%;GDP实现123.4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10.5%, 人均GDP 179720元 (按户籍人口计算) , 比上年增长8.9%, 2007—2013年GDP年均增长12.8%。绥芬河市连续多年入选“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和“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中小城市”。

另外, 绥芬河多年来一直以对外贸易为支柱产业, 民营经济发达, 没有因城市扩张、国有经济转型导致的农民失地、工人失业的历史包袱, 在转变发展思路、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其他工业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

综合来看, 地缘优势作为一种先天优势, 在中俄关系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和东北亚区域保持和平稳定的背景下将长期存在。而且在目前俄罗斯与欧盟关系趋于紧张、欧盟对俄罗斯采取经济制裁的情况下, 中俄贸易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而绥芬河作为我国对俄贸易桥头堡和枢纽站的地位也必将得到强化。正是绥芬河特有的地缘优势使其具有了政策洼地的特质。绥芬河从开放至今从来都不缺少优惠政策的眷顾, 近年来更是形成了优惠政策的叠加。而如何将多种优惠政策的政策红利最大化, 将优惠政策转化为发展助力, 实现利用政策的方式与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相协调, 是绥芬河必须统筹谋划的问题。在现有优惠政策尚未完全释放的情况下, 国家短期内给予绥芬河其他政策利好的可能性不大。政策叠加不等于政策覆盖, 绥芬河的当务之急是用足、用好现有优惠政策。目前绥芬河已经提出了通过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条的全新发展思路, 即将优惠政策的作用点放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上, 而非局限于对外贸易本身, 这将有助于绥芬河将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实体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创新发展的助推力, 将政策红利转化为长期红利。地缘优势和政策优势共同造就了绥芬河的累积优势, 这种累积优势在黑龙江沿边口岸中独树一帜。

二、影响绥芬河口岸功能发挥的不利因素

1. 边境贸易发展遇阻

绥芬河自1992年成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以来, 边境贸易一直是其传统优势, 可以说, 没有边境贸易的发展就没有绥芬河早期的繁荣。但自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绥芬河的边境贸易发展遇阻。

边境贸易包含边民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两种方式。绥芬河的边民贸易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已经颇具规模, 形成了服装鞋帽、果蔬菜类、五金家电、日用小百等多个专业市场。但目前绥芬河传统边贸优势不断瓦解。一方面,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中俄经贸交往的持续深入, 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商家尤其是俄远东地区的商家开始绕过绥芬河的边贸商户, 深入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寻找更具性价比优势的货源, 而仅仅将绥芬河作为出入境的通道;另一方面, 近几年卢布的贬值使俄罗斯人的实际购买力下降, 直接影响了绥芬河边民贸易额。

边境小额贸易的情况亦不容乐观。一方面, 绥芬河从事边境小额贸易的企业多为中小私营企业, 规模小、实力弱、数量众多, 利润主要来自价格优势。边贸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利益往往采取价格战和其他不良竞争方式, 这直接影响了边贸市场的经营秩序和贸易额的增长。另一方面, 绥芬河从事边境小额贸易的企业大多以国内市场为依托, 其经营状况直接受国内市场影响。但近年来国内劳动力成本和物流成本的不断上涨, 加之在经济宏观调控背景下国内对进口物资需求量的下降, 也使绥芬河边境小额贸易的发展遇到阻力。

绥芬河近年来的贸易数据能够比较清晰地反映绥芬河边境贸易的这种变化。边境小额贸易在2007年以前一直是绥芬河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 2007年实现贸易额19.6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7.3%, 占对绥芬河对外贸易总额的42.3%。但在2008年一般贸易首次超过边境小额贸易成为主体, 实现贸易额33.6亿美元, 占对外贸易总额的57.6%。此后几年中, 一般贸易保持了主体地位, 占比逐年增长, 2009年占外贸总额的54.5%, 2010年占57.7%, 2011年占64.0%, 2012年占67.4%, 2013年占69.3%。绥芬河边民贸易在2007年达到顶峰, 实现贸易额6.5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8.5%, 占对外贸易总额的14.0%, 但至2008年, 这一比重大幅下降至4.5%, 2009年降至1.2%, 2010—2013年期间虽略有回升, 分别为1.8%、1.7%、4.7%、4.8%, 但均未达到2007年时的水平。

一般贸易形式占主体虽然有助于实现对外贸易由民间自发向政府主导的转变, 但绥芬河边境贸易经过多年的发展, 在城镇化、吸纳劳动力人口、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果发展遇阻甚至逐渐萎缩, 必然会影响口岸的繁荣和口岸载体城市的发展, 也最终会影响口岸功能的发挥。另外, 各种贸易形式不分优劣, 只有互相配合, 协调发展, 才能够实现对外贸易的整体繁荣。

2. 产业结构调整尚未到位

发展进出口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 是绥芬河多年来的发展诉求, 并为此采取了诸如引进出口加工企业、减免税费等一系列措施, 但从效果来看, 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仍然明显偏低, 产业结构调整远未到位 (见表1) 。

数据来源:2009年至2013年绥芬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可见, 近年来绥芬河市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一直维持在低位, 且2011—2013年还出现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受自然条件限制, 绥芬河市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微乎其微, 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是第三产业。这种产业布局在内陆地区本无可厚非, 但对于户籍人口只有69174人的绥芬河来说, 第二、三产业比例失调说明绥芬河对外贸及由外贸带动的服务业的依赖程度过高, 第二产业的产业链条过短。

绥芬河对外贸和第三产业的依赖直接表现在其财政和税收收入与外贸的联动关系上, 即外贸增则收入涨, 外贸挫则收入降。以2009年为例, 绥芬河外贸受累于国际金融危机, 进出口总额比上年下降39.8%, 受此影响, 其2009年财政收入下降40.6%, 税收下降50.0%。而在其他外贸增长的年份, 财政和税收收入也保持高速增长。绥芬河第二产业产业链过短则表现在出口加工企业的数量上。以绥芬河综合保税区为例, 保税区本应是出口加工企业的避税天堂, 但目前在该保税区注册的85家企业中只有24家加工企业, 加工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28%, 绥芬河第二产业的弱势由此可见一斑。区域经济理论认为, 产业链过短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增长, “沿边开放城市的产业链短, 就不能把出口增长这类的需求冲击或外资引进这类的供给冲击放大到足以带动整个区域快速增长的程度”, 即不利于将增长点转化为增长极。

3. 黑龙江省对外开放度不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黑龙江省在沿海地区的比衬下逐渐被边缘化, 陷入内循环发展模式, 只能单方面接受沿海地区的经济辐射。在内循环发展模式下, 黑龙江省依靠内部的资源、老工业基地等残留优势, 虽然能够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 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加大。而且这种发展模式抗风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差, 一旦自身能量耗尽, 系统的发展将趋于停滞, 目前黑龙江经济的低速发展状态就是这种发展模式弊端的体现。而黑龙江省之所以会陷入内循环发展模式, 根本原因是对外开放度不足导致黑龙江省作为一个系统无法在其与俄罗斯毗邻的边界地带形成支点区域, 更不能借助支点区域从俄罗斯获取强大的发展动力, 促进边界与内陆的交流, 带动全省的发展。也就是说, 边界地区的合作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黑龙江省的对外开放度, 限制了其转型成为开放发展系统的可能性。

近年来, 中俄两国虽然均致力于区域经济合作, 并在实现两国相邻地区区域开发对接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即2009年9月两国政府签订了《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 (2009—2018) 》, 但从效果来看, 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贸合作还难言深入。以该规划纲要涵盖的57个中俄边境大型投资项目为例, 目前只有22个项目处于实施阶段, 只占项目总数的38.6%, 其余项目均未实施。而实施的22个项目中, 中方参与的只有11个。可见, 俄罗斯远东开发对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和发展而言, 还仅仅停留在政策利好层面, 而不是一个可资利用的切实的外部利好。在这种情况下, 黑龙江作为东北三省中对俄贸易的主要省份, 其对俄沿边口岸的功能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以沿边开放带动全省经济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对策建议

1. 建设沿边交通网络, 实现口岸协调发展

受区位、政策等方面的影响, 黑龙江沿边开放至今, 各口岸在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已是不争的事实。整齐划一的平均发展并不是现实的选择, 利用绥芬河这样的已经形成发展优势的口岸带动其他口岸进行协调发展才更具可操作性。为此, 省政府层面应统筹规划沿边铁路、公路网络建设, 使沿边口岸之间、口岸与内陆大中城市之间形成便捷的交通网。一方面, 可在黑龙江形成辐射状对外开放格局, 为内陆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找到外部市场支撑;另一方面, 可将绥芬河口岸的个体优势放大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集体优势, 突破优势口岸的地域限制, 将县域经济增长点切实转化为区域经济增长极, 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交通与区位优势, 带动其他口岸发展。

2. 抓住机遇, 完善国际贸易通道建设

就机遇而言, 绥芬河市乃至整个黑龙江省面临的最大机遇是中俄两国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且中俄两国政府均致力于将良好的政治关系转化为经济领域的合作。2013年, 习近平主席应邀访问俄罗斯, 在随后中俄两国发表的联合声明中, 双方提出要“确保跨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开展, 加强中国货物经由俄罗斯铁路和远东地区港口过境运输合作”。这为上文提到的绥芬河陆海联运大通道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会。绥芬河陆海联运大通道虽然通洋达海, 但目前对其利用程度仍主要局限在中俄贸易层面, 远未成为中欧贸易的桥梁, 其在运距方面的优势还仅仅是潜在优势。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俄罗斯远东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落后, 不能满足大规模的跨国运输。但近期俄罗斯对国际运输通道的重视程度已大幅度提高。俄罗斯制定的《远东和贝加尔地区2025年前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启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项目, 提高西伯利亚铁路的运输能力, 提高物流运输服务质量, 并将其纳入国际物流运输体系”。其中, 陆海联运大通道的重要节点, 绥芬河对应的格城、满洲里对应的后贝加尔口岸和滨海边疆区的三个港口是规划的重点。目前, 俄罗斯已投入超过十万亿卢布用于远东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可预见的未来, 绥芬河陆海联运大通道的潜在优势一定能够得到发挥, 真正成为欧亚贸易通道。

目前, 无论是绥芬河市还是黑龙江省, 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的过程中, 都应紧紧围绕这条国际贸易通道做文章。绥芬河市在发展进出口加工业的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自身作为贸易通道重要节点和濒临出海口的区位优势和已经建立的综合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的累积优势, 重点培育对韩日出口加工企业, 同时吸引东北地区对韩日出口企业选择从绥芬河过境出海。黑龙江省应从全局着眼, 利用交通优势, 在吸引产业转移方面有所取舍, 大规模吸引国内对欧出口产业和资金落户在国际贸易通道沿线节点城市, 充分借鉴沿海地区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 将此类产业的转移和聚集上升为发展战略层面和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力。

3. 努力实现由口岸经济向地缘经济的转变

地缘经济是国际贸易交往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演变, 是一种跨国地缘经济合作, 即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位置毗邻、空间相连的地域经济单元, 以传统的经济联系为基础, 按比较利益来开展较为密切的产业和劳动地域分工, 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它是区域经济进步走向成熟的重要形式, 也是对口岸经济的超越, 是口岸经济发展的更高级层次。从地域空间来看, 口岸经济只局限在口岸城市, 其主要作用是推动口岸城市发展;地缘经济的范围更为广阔, 突破了口岸城市的局限, 其作用是促进整个沿边地域甚至是整个省份的发展。因此, 实现口岸经济向地缘经济转变应是黑龙江沿边口岸发展的长远目标。欲达此目的, 前提应是实施主体的转变, 即由口岸城市政府向省政府转变, 加强全局规划和战略统筹, 避免因各口岸各自为战, 重复建设而影响整个沿边口岸合力的发挥, 使沿边口岸的分工与合作成为可能, 形成整体合力。就实现路径而言, 上海、哈尔滨、绥芬河对俄贸易大通道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这条通道可以将上海自贸区的优惠政策、经济需求引入黑龙江省, 促使黑龙江沿边口岸中俄贸易的惠及面向内陆拓展, 使内陆城市更多地参与国际经贸合作。黑龙江省应在确保该通道顺利运行的基础上, 开拓思路, 建立更多的沿边地区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机制性的经贸通道, 促进省内节点城市以对外贸易为依托实现产业聚集。

四、结语

综合来看, 绥芬河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既有优势也面临一定的困难, 如何充分发挥优势, 克服困难, 需要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共同努力。黑龙江沿边地区经济空间差异较大, 绥芬河凭借自身优势,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整体实力领先于其他沿边地区。从发展水平来看, 绥芬河并不具有代表性。但本文关注的焦点在于绥芬河基于较高的发展水平在黑龙江全省范围内所具有的示范性和引领性, 因此, 本文从宏观视角探讨绥芬河带动区域发展从而实现均衡发展的可行性, 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摘要:在黑龙江省经济增速放缓形势下, 绥芬河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地缘优势、政策优势和累积优势, 但同时也存在边境贸易发展遇阻、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全省对外开放度不高等问题。对此, 黑龙江省应在建设沿边交通网络、完善贸易通道、实现口岸经济向地缘经济转型等方面着力。

关键词:黑龙江省,绥芬河,口岸功能,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2009—2013年绥芬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张丽君.毗邻中外边境城市功能互动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3]李铁立.边界效应与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4]朱显平, 邹向阳.论我国沿边开放城市的职能性缺失[J].东北亚论坛, 2006 (1) .

[5] (俄) 苏斯洛夫ДВ.现阶段落实《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 (2009—2018) 》问题[J].西伯利亚研究, 2013 (4) .

[6]郝世光.中俄边境口岸城市民贸市场发展浅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3 (5) .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表现及原因分析 篇7

关键词:2012年;中国经济;GDP增长

一.经济放缓及衡量经济衰退的指标

(一)经济衰退的定义及表现

所谓经济衰退(Economic recession),是指经济出现停滞现象,经济活动普遍放缓或出现负增长的时期或周期。宏观经济学上,通常定义经济衰退为“在一年中,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出现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季度的下跌”。但是这个定义并未被全世界广泛接受。比如,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就将经济衰退定义成更为模糊的“大多数经济领域内的经济活动连续几个月出现下滑”。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通常情况下,经济衰退主要表现为经济活力的缺失,经济中很多部门的普遍收缩,通常我们一般用一些经济指标的普遍下滑来衡量经济指标。

(二)衡量经济放缓或衰退的指标

1.GDP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而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是指GDP的年度增长率,需用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计算。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因此如果一个国家GDP增长率降低,那么说明该国经济发展减缓,随之而来的就是产值下降,人民收入减少,消费和投资减少,也可能会出现通货紧缩。可见衡量经济衰退的最基本指标是GDP增长率是否下跌。

2.发电量

发电量主要和工业,尤其重工业联系在一起,对占GDP大头的服务业关系关联不是很大。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可能发生GDP成长,用电量下降的情况。在我国,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0%以上。作为反映国内生产总值数据的领先指标,发电量数据能真实反映经济的活跃程度,故发电量的数据一直为市场关注。可见发电量的下降,是衡量经济衰退的一个重要指标。

3.铁路货运增长率

全国铁路货运量涨与跌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风向标。铁路货运量下滑与制造业、重工业增速的回落直接相关。因此铁路货运量增长率也是衡量经济衰退的一个重要指标。

4.银行放款量

资金需求是企业生存的根本,通过银行放款量的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势。

5. 采购经理指数(PMI),

PMI是国际通行的制造业景气指数,由新订单、产出、库存、就业、供应商供货时间等多个指数综合加权而成。通常50%为临界点,PMI在50%以上,反映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反映经济衰退。

二.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表现

1.中国GDP增长率下跌。GDP增长率是宏观经济的四个重要观测指标之一,(还有三个是失业率、通胀率和国际收支)。2010 年我国GDP 的增长速度为11.7% ,2011 年为10.4%, 2012年GDP增长速度仅为7.8%。从表1,可以看出自2012年1季度以来,中国长期维持的GDP高增长率回落到8%左右,表明中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趋势明显。

表12012年起中国GDP增长率

2.发电量同比下降。经初步季节调整,2013年一季度中国发电量为11359.5亿千瓦小时,同比增长5.4%,增速较上季度放缓0.6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同比增长放缓导致用电需求增长减速。作为用电量大户的重工业,今年以来,伴随着基建和房地产投资的减少,重工业也开始减速,因此发电量下降也就不足为奇了。

3.铁路货运增长量下降。数据显示,1月全国铁路货运量3.44亿吨,同比增长1.6%。2月铁路货运量3.10亿吨,同比下降1.8%。自3月份开始,受宏观经济因素影响,铁路货源形势出现明显变化,各铁路局请求车、装车总量持续下降。而4月份,全国铁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为35.6亿吨和13778亿吨公里,同比分别为增长8.6%和持平,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3.6个和10.3个百分点。

4. 银行贷款需求不足。随着中国经济放缓,大企业,特别是制造业贷款需求不足导致银行放款量下降,新增贷款数量低于预期。同时大企业信贷需求不足已经蔓延至中小企业,特别是其中的优质企业,不过,中小企业贷款成本将较去年走低。据统计2012年6月份工、农、中、建四大银行新增贷款约1880亿元,较5月份的2500亿元大幅减少,这一数字显著低于此前市场的预期。根据四大银行新增贷款占全国新增贷款的比例推算,6月份全部新增贷款数量可能只有7000亿元左右,同样低于市场预期。而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674亿元,同比少增1258亿元,依旧明显市场预期。

5.PMI均值下跌。2012年中国制造业PMI均值为50.7%,低于历史均值2.1个百分点,低于2007年的最高点4.3个百分点,仅高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最低点0.6个百分点,从制造业PMI历史数据看,我国制造业经济整体上增速减缓。

三.关于中国经济出现衰退及放缓的原因

(一)导致中国经济放缓的外部因素

外部需求主要是指对外出口,即是通过本国企业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扩大自己的产品销路。 但是自从,2012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成明显放缓趋势,发达经济增长乏力,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全球经济低速增长趋势明显,这直接对中国这样一个出口大国造成巨大影响。以欧洲为例,受欧债危机的发展态势影响,短期内欧洲经济不可能出现明显回升,这也直接影响到中国队欧洲的出口。中国向欧洲的出口占到中国出口的1/3,如果欧洲经济放缓的话,中国出口到欧洲的出口额便会受到严重冲击。而据统计2013年1-6月,中国与欧洲对外进出口总额达到3425.6亿美元,同比增长2.0%。其中出口1878.1亿美元,同比下降2.0%;此外国际金融市场及大宗商品价格的震荡,人民币的升值也极大的影响了中国的对外出口。

(二)导致中国经济放缓的内部因素

1.经济结构长期失衡

过去十年中,中国经济以接近10%的增速持续增长,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进程却甚为缓慢。经济增长长期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结构失衡问题 ,短期的结构失衡 ,是市场通过 “ 试错” 达到结构优化升级的客观需要 ,而长期失衡无疑根源于体制机制障碍。具体来看,我国产业结构存在,三大产业比例失调与产业内部失衡并存,“ 高消耗 、 高污染 、 资源型” 特点突出 ,低水平重复建设与高技术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长期并存 ,高投资与低消费长期并存等问题,增长动力结构畸轻畸重 。可见如何改变以往那种依赖外需和高投资率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2.创新能力及创新制度的欠缺

虽然中央提出要在2020年,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关键领域科学研究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技术研发实现跨越式发展,使得若干领域创新成果进入世界前列。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的自主创新系统仍然脆弱,中国专利和论文数量虽然大幅增加,但主要依靠泡沫、垃圾专利和论文支撑,原创性成果仍然少之又少,这正是以往的“举国创新体制”下产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缺失。如果中国的创新仍然继续固化、强化这种自上而下的“嵌入性”的创新制度,不发育、不培育企业自主系统,弱化、锁闭、内卷化自主创新系统,中国要实现所谓的自主创新,建成所谓的创新型国家,将永远只是一句空话。

3.国民消费能力受限,内需不足

内需是指内部需求,即本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它是经济的主要动力;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需求的不足是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原因。造成中国内需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储蓄率过高。据统计,至2013年上半年起,中国各种储蓄类别的资金大约在25万亿左右,其中包括企业储蓄、政府储蓄和居民储蓄等。而目前中国储蓄率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市场上没有很好的投资渠道,所以老百姓喜欢通过储蓄为未来作防护。二是,收入分配,特别是二次分配问题。中国面临的收入分配问题具体可总结为,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都偏低;分配关系不合理,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分配行为不规范,分配秩序比较混乱。这样就会导致一方面,初次分配过于“亲资本”,劳动者报酬占比总体偏低,而且行业间差别过大,居民没钱花;另一方面,二次分配力度不足,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安全网不健全,使得居民有钱不敢花,国内需求迟迟得不到扩张。

4.货币流通性不足

我国经济放缓,开始出现衰退另一原因是流动性陷阱带来的货币流通性不足。“流动性陷阱”是指当利率下降到某一低点,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不能使利率进一步降低,而只是引起人们手持现金增加的现象。2012年7月6日起央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在极低的利率水平下,投资者对经济前景预期不佳,消费者对未来持悲观态度,这使得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杠杆作用失效。极低的利率导致资金的流动性不足,造成了所谓的“钱荒”,此外长期投资的占用,无效投资的浪费,分配上的两极化等等,都使得资金流动性缺乏。

四.结论

上一篇:心动不如行动下一篇:B超胆囊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