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物联网

2024-07-26

冷链物流物联网(精选12篇)

冷链物流物联网 篇1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 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 对生活品质和饮食安全关注的越来愈多, 冷链物流逐步得到重视。美国的Arsdel早在1958就指出低温冷冻农产品的最终质量取决于流通和冷藏的温度 (Temperature) 、时间 (Time) 和耐藏性 (Tolerance) , 即“3T原理”。这一原理也告诉我们做好冷链物流的关键就在于物流全过程的温度控制以及高效率的物流运作。而物联网技术中包括的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技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Internet、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正好能提供自动化、信息化的技术支持。正是基于以上理论, 本文简单探讨物流网技术在冷链物流系统中的应用。

一、射频识别技术RFID

RFID (射频识别技术) 是一种通信技术, 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RFID系统由电子标签、读写器和应用软件系统三部分组成。电子标签信息存储量大、难以复制, 读写器通讯距离长、可同时读取多个标签、抗干扰能力强, 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 这些优势特别适合对物体的控制、检测和跟踪。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当标签进入磁场后, 被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激活, 产生电流获取能量后将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发出, 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 送至系统后台进行有关数据处理。“带温度传感器的RFID标签”能够识别食品温度变化的准确时间, 实时收集温度数据, 同时又能对其所处环境温度进行测量、记录、监控和分析, 对食品冷链过程实现可视化的温度控制。应用在对冷链物流中流通的产品、车辆、设施设备等远距离智能化的识别及相关信息的自动化采集和传输等。

二、红外感应技术

红外感应技术是一种感知技术, 通过红外线的反射和热效应来识别和读取信息。红外感应技术穿透力强、节能环保, 应用在冷链物流设备对温湿度、噪声、光强度、压力、土壤成分、移动物体的大小、速度、方向等的探测从而智能化控制设备。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定位、追踪、监控系统, GPS系统有卫星星座、地面基站和无线终端构成, 具有定位高精度、观测时间短、自动测量、全天候、高效率、多功能、操作简便、应用广泛等特点, 主要应用在冷链车辆的全天候自动导航、精确定位、实时监控静止或应用在冷链车辆的全天候自动导航、精确定位、实时监控静止或移动冷链设备、冷链车辆线路规划或优化等方面。

四、激光扫描技术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一种利用激光脉冲对物体表面进行扫描从而获取其表面特征信息的技术, 它适用于中近距离的宽场景、大物体的快速高精度扫描, 激光扫描技术主要可以实现远距离条码阅读, 应用于对冷链设备的远距离扫描和监测, 尤其对冷链物流中的特别设备更有应用价值。

五、互联网技术Internet

互联网技术指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建立的一种信息技术, 在这里主要强调通信技术, 它具有低成本、无限时空间、交互性、多媒体、受众可视性、实时方便等特点。应用在冷链物流设备资产管控信息系统与内外部信息系统对接环节。

六、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 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 (包括大气层) 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管理的对象是多种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及其关系, 包括空间定位数据、图形数据、遥感图像数据、属性数据等, 用于分析和处理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分布的各种现象和过程, 解决复杂的规划、决策和管理问题。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可获得地理空间信息、可进行成图和分析、应用广泛等应用在对冷链物流设备的空间位置信息图文并茂的可视化表达等方面。

七、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 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计算是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 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 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与互联网更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 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

云计算技术主要特点是平台的虚拟化、超大规模的服务器、高可靠性、海量数据处理能力超强、更好的兼容性、应用广泛等。可以应用在冷链物流设备资产使用权的获得、闲置设备价值的开发、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化等方面。

近年来, 物联网行业发展日新月异, 物联网的相关技术也在飞速发展, 我国的物联网板块公司的数量和规模都产生了质的飞跃。结合这一外部发展优势, 冷链物流行业要积极探索物联网技术在冷链物流系统的广泛应用, 从而进一步提高物流的效率, 降低物流的成本。

摘要:冷链物流是现代物流的一种特有形式, 要求严格的设施设备和高效率的运作方法, 在冷链物流过程中对温度和时间的管控尤其精确。在冷链物流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使整个冷链物流系统实现自动化和信息化, 提高物流效率, 降低物流成本。

关键词:冷链物流物联网,RFID,红外感应

参考文献

[1]秦立公, 吴娇, 董津津, 袁媛.基于物联网的冷链物流设备管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18) .

[2]徐丽敏, 马万太, 朱银龙, 于浚烽.基于物联网的冷鲜肉冷链物流信息采集及监控系统[J].电子产品技术, 2013 (6) .

[3]汪晔.浅析物联网在乳制品冷链物流中的应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8) .

冷链物流物联网 篇2

2010-11-10 中国投资咨询网

http://.cn/market/201011/wuliu101524.htm

收藏此页】【大 中 小】【打印】【关闭】

中投顾问提示:物联网对物流业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物联网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创新,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线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变革,物联网必将带来物流配送网络的智能化。

中国投资咨询网讯 物联网对物流业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物联网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创新,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线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变革,物联网必将带来物流配送网络的智能化,带来敏捷智能的供应链变革,带来物流系统中物品的透明化与实时化管理,实现重要物品的物流可追踪管理。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一个智慧物流的美好前景将很快在物流业实现。

迈向智慧物流时代

中国物流技术协会副理事长王继祥认为物联网将把物流业带入智慧的时代,在物流业中物联网主要应用于如下四大领域:一是基于RFID等技术建立的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如食品的可追溯系统、药品的可追溯系统等等。这些智能的产品可追溯系统为保障食品安全、药品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物流保障。二是智能配送的可视化管理网络,这是基于GPS卫星导航定位,对物流车辆配送进行实时的、可视化的在线调度与管理的系统。很多先进的物流公司都建立与配备了这一网络系统,以实现物流作业的透明化、可视化管理;三是基于声、光、机、电、移动计算等各项先进技术,建立全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局域内的物流作业的智能控制、自动化操作的网络。如货物拆卸与码垛是码垛机器人,搬运车是激光或电磁到人的无人搬运小车,分拣与输送是自动化的输送分拣线作业、入库与出库作业是自动化的堆垛机自动化的操作,整个物流作业系统与环境完全实现了全自动与智能化,是各项基础集成应用的专业网络系统。四是基于智能配货的的物流网络化公共信息平台。此外,企业的智慧供应链等也都属于物联网的应用。

华融证券策略分析师肖波表达了相似的看法,他认为“物联网”实际上是一个大的智能物流的概念。“物联网”以后要发展的行业是集成物流、集成运输、集成仓储行业,交通运输业,包括航运物联网全方位影响物流业智慧信息平台不再遥远黄征宇中国信息化

物联网对物流业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物联网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创新,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线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变革,物联网必将带来物流配送网络的智能化,带来敏捷智能的供应链变革,带来物流系统中物品的透明化与实时化管理,实现重要物品的物流可追踪管理。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一个智慧物流的美好前景将很快在物流业实现。迈向智慧物流时代

中国物流技术协会副理事长王继祥认为物联网将把物流业带入智慧的时代,在物流业中物联网主要应用于如下四大领域:一是基于RFID等技术建立的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如食品的可追溯系统、药品的可追溯系统等等。这些智能的产品可追溯系统为保障食品安全、药品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物流保障。二是智能配送的可视化管理网络,这是基于GPS卫星导航定位,对物流车辆配送进行实时的、可视化的在线调度与管理的系统。很多先进的物流公司都建立与配备了这一网络系统,以实现物流作业的透明化、可视化管理;三是基于声、光、机、电、移动计算等各项先进技术,建立全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局域内的物流作业的智能控制、自动化操作的网络。如货物拆卸与码垛是码垛机器人,搬运车是激光或电磁到人的无人搬运小车,分拣与输送是自动化的输送分拣线作业、入库与出库作业是自动化的堆垛机自动化的操作,整个物流作业系统与环境完全实现了全自动与智能化,是各项基础集成应用的专业网络系统。四是基于智能配货的的物流网络化公共信息平台。此外,企业的智慧供应链等也都属于物联网的应用。华融证券策略分析师肖波表达了相似的看法,他认为“物联网”实际上是一个大的智能物流的概念。“物联网”以后要发展的行业是集成物流、集成运输、集成仓储行业,交通运输业,包括航运、海运、陆路运输等等,而与生产有关的制造业企业都会受益。在这个新的物流体系下,一方面物流的效率提高了,另一方面产品质量也提高了,从而生产企业生产经营也规范了,商品在流通环节里都在有序的、能够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大体系里面运行。所以未来受益的行业,只要是跟制造业相关的,汽车、冰箱、彩电、鞋子、衣服、帽子等生活用品,包括食品等任何东西,只要跟生产有关都会进入这个体系。这个体系建立以后,像人们说的识别、标识、跟踪、监控等,都是为了保证物流在合规的、合法的、高质量、有效的环境里面安全运转。但是物流体系在运行过程当中,运行效率的提高和生产率的提高,这将是很多其他的行业都会受益。

在全新的物流体系之下,当我们把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智能配送的可视化管理网络、全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中心连为一体,就产生了一个智慧的物流信息平台。目前,在物联网先发的部分省份已经在开始探索构建居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

物联网信息示范平台的构建

作为《广东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重点发展项目,当前,广东省以“南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数据交换中心”建设为纽带,依托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的平台,在全省二十一个地级市建立相应的市级“南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联网示范工程,联合全省代表性企业共同推进的大型物流信息化项目正在全面推进中。

据介绍,该平台利用现代信息传输融合技术(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形成互联互通、高速安全的信息网络,积极开发应用RFID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无线视频以及各种物流技术软件,建立面向企业和社会服务的“车货仓三方对接”、“制造业物流业跨行业联动”、“食品质量溯源追踪监控”、“集装箱运输箱货跟踪”、“危险化学品全方位监管”和“国际国内双向采购交易”等物联网技术应用平台。向全省各有关企业积极推广射频技术

(RFID)、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无线视频等技术的应用,帮助企业建立起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管理系统,从而形成以各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信息结点的物联网络。项目实现了不同组织(政府、企业)间异构系统的数据交换及信息共享、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实现整个物流作业链中众多业主主体相互间的协同作业、设计架构出配套的机制及规范,以保证体系有序、安全、稳定地运行,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此外,江苏省首个智能物流市场合作项目,“感知中国”智能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太运物流信息中心(江苏虚拟物流园)物联网项目在江苏省互联网产业孵化基地正式启动。该项目由无锡大来互动网络有限公司和无锡太运物流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被江苏省交通厅和无锡市人民政府列为2010年重点示范项目。项目主要建设两方面内容:一是作为实物载体的江苏物流外包大厦,由无锡太运物流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总占地108亩,大厦楼高99.9米,已于2009年10月28日奠基开工;二是作为核心载体的江苏物联网信息平台,由无锡大来互动网络有限公司负责承建。日前,大来互动已先期启动项目组筹建和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整体网络平台及数据库开发工作,终端样品结合信息平台的组网测试及路测。该项目由中科院微电子所指派2名博士生导师专门负责提供无线车载定位系统等相关硬件技术支撑。预计2011年,江苏物流外包大厦建成,太运物流信息中心(江苏虚拟物流园)正式投入使用。

该项目建成后将具备物流企业集聚区、配套服务区、物流外包信息区三大功能,率先推进江苏物流行业从传统货运、仓储、停车场业态向着物流信息中心、货运代理、物流写字楼经济的现代物流方向进行转变,形成“物流企业集聚、信息网络运作、外包业务集中”的新物流业态特色,充分利用GPS全球定位、3G技术、RFID、互联网等多种IT核心技术,一改中国物流行业中信息化传递的传统产业格局。项目的正式实施将为江苏及周边地区提供全面、周到的现代物流外包服务,现已有意向签约入住的企业已超过100家,包括货代公司、船运公司、航务公司、空运公司、快运公司等企业,其中国内外知名物流公司25家,初步形成区域总部经济模式。项目主要建设单位大来互动位于无锡(国家)软件园,是“江苏省互联网产业孵化基地”的发起主建方。

有专家分析认为,物联网在物流业的应用落地,这对亟待振兴的物流业来说,是一次绝好的机会。物联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物流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海运、陆路运输等等,而与生产有关的制造业企业都会受益。在这个新的物流体系下,一方面物流的效率提高了,另一方面产品质量也提高了,从而生产企业生产经营也规范了,商品在流通环节里都在有序的、能够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大体系里面运行。所以未来受益的行业,只要是跟制造业相关的,汽车、冰箱、彩电、鞋子、衣服、帽子等生活用品,包括食品等任何东西,只要跟生产有关都会进入这个体系。这个体系建立以后,像人们说的识别、标识、跟踪、监控等,都是为了保证物流在合规的、合法的、高质量、有效的环境里面安全运转。但是物流体系在运行过程当中,运行效率的提高和生产率的提高,这将是很多其他的行业都会受益。

在全新的物流体系之下,当我们把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智能配送的可视化管理网络、全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中心连为一体,就产生了一个智慧的物流信息平

台。目前,在物联网先发的部分省份已经在开始探索构建居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

物联网信息示范平台的构建

作为《广东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重点发展项目,当前,广东省以“南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数据交换中心”建设为纽带,依托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的平台,在全省二十一个地级市建立相应的市级“南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联网示范工程,联合全省代表性企业共同推进的大型物流信息化项目正在全面推进中。

据介绍,该平台利用现代信息传输融合技术(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形成互联互通、高速安全的信息网络,积极开发应用RFID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无线视频以及各种物流技术软件,建立面向企业和社会服务的“车货仓三方对接”、“制造业物流业跨行业联动”、“食品质量溯源追踪监控”、“集装箱运输箱货跟踪”、“危险化学品全方位监管”和“国际国内双向采购交易”等物联网技术应用平台。向全省各有关企业积极推广射频技术

(RFID)、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无线视频等技术的应用,帮助企业建立起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管理系统,从而形成以各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信息结点的物联网络。项目实现了不同组织(政府、企业)间异构系统的数据交换及信息共享、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实现整个物流作业链中众多业主主体相互间的协同作业、设计架构出配套的机制及规范,以保证体系有序、安全、稳定地运行,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此外,江苏省首个智能物流市场合作项目,“感知中国”智能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太运物流信息中心(江苏虚拟物流园)物联网项目在江苏省互联网产业孵化基地正式启动。该项目由无锡大来互动网络有限公司和无锡太运物流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被江苏省交通厅和无锡市人民政府列为2010年重点示范项目。项目主要建设两方面内容:一是作为实物载体的江苏物流外包大厦,由无锡太运物流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总占地108亩,大厦楼高99.9米,已于2009年10月28日奠基开工;二是作为核心载体的江苏物联网信息平台,由无锡大来互动网络有限公司负责承建。日前,大来互动已先期启动项目组筹建和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整体网络平台及数据库开发工作,终端样品结合信息平台的组网测试及路测。该项目由中科院微电子所指派2名博士生导师专门负责提供无线车载定位系统等相关硬件技术支撑。预计2011年,江苏物流外包大厦建成,太运物流信息中心(江苏虚拟物流园)正式投入使用。

该项目建成后将具备物流企业集聚区、配套服务区、物流外包信息区三大功能,率先推进江苏物流行业从传统货运、仓储、停车场业态向着物流信息中心、货运代理、物流写字楼经济的现代物流方向进行转变,形成“物流企业集聚、信息网络运作、外包业务集中”的新物流业态特色,充分利用GPS全球定位、3G技术、RFID、互联网等多种IT核心技术,一改中国物流行业中信息化传递的传统产业格局。项目的正式实施将为江苏及周边地区提供全面、周到的现代物流外包服务,现已有意向签约入住的企业已超过100家,包括货代公司、船运公司、航务公司、空运公司、快运公司等企业,其中国内外知名物流公司25家,初步

形成区域总部经济模式。项目主要建设单位大来互动位于无锡(国家)软件园,是“江苏省互联网产业孵化基地”的发起主建方。

物联网视角下的物流包装 篇3

物联网技术是全球各行各业正在实施应用的一项信息化新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基于RFID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物流包装中,能够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及敏锐性,使产品从制造环节、配送环节到零售环节的信息都能及时反映到信息库中,使智能包装在物流供应链中发挥提高效率的作用,这也是高信息化时代带给现代物流业的冲击。

包装是物流活动的基础,贯穿于物流过程的始末,没有完善的包装,就没有现代化的物流。包装作为物流活动的载体,将RFID技术应用到包装中来,可以在整个物流供应链中起到及时追踪和可追溯的作用,能够提供商品在供应链中的信息,包括运输环境、仓储位置、分销及零售信息等,不仅保障了商品的安全,还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工作效率。

具体来说,在物流供应链中,RFID包装技术主要有以下作用。

生产环节的应用

RFID技术的应用在生产环节可以完成自动化生产线运作,在整个生产线上实现对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产成品的识别与跟踪,减少人工识别成本和出错率。特别是在采用准时制生产方式的流水线上,原材料与零部件必须准时送达到工位上,而RFID技术可以通过识别电阻标签,快速从库存中找出工序所需的材料和零部件,并将产品内包装电子标签和外包装电子标签的信息相结合进行装箱,大大减少了人工作业的出错率,提高了工作效率。

仓储环节的应用

仓储过程中,RFID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是存取货物和库存盘点环节,用以实现收货和取货等仓储作业的自动化管理,高效完成各种作业,如指定堆放区域、上架取货和补货等。这样不但增强了作业的准确性和高效性,也提高了服务质量,节省了劳动力和存储空间,同时也可减少由于工作失误导致错送、偷窃和出货出错等损失。另外,在包装箱和托盘上贴上RFID标签,盘点时只需通过手持式RFID阅读器即可自动获取标签信息,再利用软件系统来盘点记录,这样可以减少传统盘点作业中出现的遗漏等差错,增强信息的发送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提高盘点作业的质量。

运输环节的应用

运输过程中,商品外包装或运输工具上的RFID标签,可与运输路线上检查点所安装的接收转发装置相互通信,将商品的具体运输信息传送至通信卫星,再由卫星传送给运输调度中心,并送入数据库中,最终实现整个供应链上的物流跟踪和自动化管理,使企业了解目前有多少货物处在转运途中、转运起始地和目的地、货物状况和预期到达时间等情况,增加了供应链管理的透明程度。

配送环节的应用

配送过程中,RFID技术的应用能够加快配送速度,提高拣选和分发过程的效率及准确率,并减少人工工作量,达到减少成本的目的。通过在包装中嵌入RFID电子标签,当这些商品进入配送中心时,配送中心的阅读设备可以读取包装上各自标签中所含的信息,配送系统将这些信息与发货记录进行核对,以检测出可能的错误,确认无误后更新信息,并根据需求将商品进行下一步处理,确保了对商品信息的自动化操作和精确控制。

销售环节的应用

商品的销售环节管理,不仅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利润,也牵涉到消费者的合法权利问题。对商品生产企业而言,在供应链的终端销售环节中应用RFID技术,可以改进零售商的库存管理水平,实现适时补货,有效跟踪运输和库存,提高效率,减少出错率。尤其是超市中的应用,能够对某些时效性强的商品进行有效期内监控。对零售商来说,采用RFID技术的包装可以在付款台上实现自动扫描和计费,取代人工收款,既提高了交易效率,也方便了消费者。从消费者权利来考虑,由于每个RFID电子标签中产品号的唯一性,也就避免了假冒伪劣产品的流通,提高了商品的合法安

全性。

RFID技术和互联网整合应用的新型物联网技术,势必会在现代物流业掀起一场信息化物流革命。研究包装中RFID技术的应用,对物流供应链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闻链接:

我国制定ISO集装箱货运标签系统国际标准

在国际物流、物联网领域,中国人一直是游戏参与者,从未做过规则制定者。这样的历史如今被终结——2011年11月30日,由我国制定的《ISO18186:货物集装箱—RFID货运标签系统》正式成为国际标准。

据了解,集装箱RFID货运标签系统是一种以集装箱为跟踪目标的“物联网”。集装箱锁扣上挂有电子标签,当集装箱被非法打开后,系统平台在网页上实时报警,同时发送邮件和手机短信报警,及时通知货主,这样就可以追溯物流全过程、各节点的时间、地点和不安全事件,通过比照物流企业承诺的条款,界定责任者,让客户适时调整供应链计划,通过“阳光物流”来提高运输质量、效率和效益。ISO18186有利于成本低廉、安全可靠、使用方便的电子装置及其系统在物流领域的开发推广,对提高集装箱物流的透明度以及安全和效率,进而引导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冷链物流物联网 篇4

一、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简称IOT, 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络, 指在特定的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测芯片 (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 , 通过互联网联接起来, 运行特定的程序, 达到远程控制或者物与物的直接通讯, 实现各种物品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过程自动识别、信息互联与共享、物品管理透明化。物联网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GPS等随时随地采集物体的动态信息;利用网络将感知的各种信息进行实时传达、可靠传输;利用计算机技术及时地对海量的数据进行信息控制、智能处理, 真正达到了人与物的沟通、物与物的沟通。

二、生鲜蔬菜冷链物流

1. 生鲜蔬菜供应链的特性。

生鲜蔬菜的生产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季节性, 蔬菜本身具有易腐烂、生命周期短、保质保鲜困难等生物特性, 蔬菜生产与消费在地域上具有分割性等因素, 造成了生鲜蔬菜供应链的独特性质, 其供应链具备供应主体的分散性、易损易腐性、供给需求弹性小、产地销地分割等特性。

2. 生鲜蔬菜冷链物流现状分析。

我国蔬菜流通损耗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个体农民作为生鲜蔬菜的供应商, 生产规模小而分散, 产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 以自然形态为主, 一般是保持其收获时的原有状态, 清洗、分级、包装和预加工等处理措施基本不采用, 即使有也只是为了方便运输进行的初级包装。另一部分以企业或合作社形式存在的蔬菜生产基地, 其现代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冷冻冷藏技术的应用, 企业化的组织形式便于生产操作的标准化和信息采集, 有助于实现蔬菜的可追溯。但就我国目前状况来看, 大型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在全国为数尚少, 大部分是由农户作为生鲜蔬菜供应商, 蔬菜初级预冷环节难以保证。

三、物联网技术在生鲜蔬菜冷链物流各环节的应用

1. 生鲜蔬菜供应环节。

农户或蔬菜种植基地生产出来的蔬菜在进行包装之前先制作好射频RFID标签, 通过EPC统一分类编码, 记录产品的信息, 包括名称、产地、数量、采摘时间、所占库位大小、预计到货时间等, RFID技术实现对感知商品的批量信息采集, 替代手工录入的繁琐, 达到高效率的信息采集、读写和标识, 为蔬菜配送企业提供了加工配送的基础数据, 为生鲜蔬菜产品追溯提供了源头资料。

2. 生鲜蔬菜运输环节。

运输是蔬菜物流过程中重要的环节, 通过使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控运输过程中蔬菜的温湿度信息, 实现运输过程的可视化。把蔬菜运输车辆接入物联网, 可以实现车载农产品的动态感知, 连接传感器的定位标签, 可以实时监测运输过程中蔬菜的状态, 定位标签每隔一定时间通过GPS或GPRS网络把信息传输到系统服务器的数据库中, 实现运输途中的车辆定位和数据上传, 实现实时监控、运输路线的选择及跟踪服务, 为管理者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实时的分析处理。

3. 生鲜蔬菜仓储环节。

生鲜蔬菜具有时效性和保鲜性的特点,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大大加快了出入库及库存盘点速度、降低错误率, 同时能够提高仓库管理的自动化程度。在进行库存盘点时, 只需扫描蔬菜包装上的EPC射频标签, 就能够知道该产品的名称、采摘时间、入库时间、保质期等基本信息, 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 提高了库存盘点效率, 节约了人力成本。通过读取数据库信息, 能够监控蔬菜的供货数量及库存数量, 做到补货及时, 同时也对过期、腐烂蔬菜进行及时处理, 提高零售商的效率与零售品质, 保证了顾客的购买和蔬菜的健康安全。

4. 生鲜蔬菜加工环节。

为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 部分蔬菜需要进行进一步加工。生鲜蔬菜时效性和保鲜性特点要求按照客户发过来的订单进行, 加工好后把信息写入电子标签, 其包含的信息包括该蔬菜的产地、名称、数量、单位、包装时间、发往地、预计到达时间和客户等, 并在物联网的数据服务器作好相关的业务处理工作。

5. 生鲜蔬菜配送环节。

生鲜蔬菜配送包括向最后的零售商配送和向消费者实现门到门的配送, 需要根据客户的订单, 按照规定的路线沿途配送, 在此过程中同样需要对蔬菜的数量品质的要求, 解决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利用射频标签、传感器记录产品信息, 进行分析、控制和管理, 在沿途分发点配送时, 通过RFID射频标签和固定读写设备对蔬菜进行订单信息对比, 确保产品品种数量准确无误。

6. 生鲜蔬菜销售环节。

当蔬菜到达零售商时, 凭借物联网, 零售商可以获取蔬菜的所有有用信息, 并为消费者提供详尽的数据, 消费者可通过读取电子标签或者条码实现蔬菜的追根溯源。产品一旦出现问题, 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查明是哪个环节没有控制好, 使冷链过程实现透明化。蔬菜被购买后, 销售信息能实时传到中央数据库, 当低于安全存货量时, 系统能自动向供应商发出补货请求。

物联网技术在生鲜蔬菜冷链物流中的应用从根本上解决了蔬菜物流在技术、成本、服务、安全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保障了蔬菜的新鲜及质量溯源, 提高了蔬菜的供应链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超, 闫葳, 刘宝学.生鲜蔬菜冷链物流系统构建与评价.中国市场, 2012 (41)

[2]崔健.基于RFID的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应用.科技与管理, 2012 (5)

冷链物流物联网 篇5

未来10多年是铁路快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在扩大内需的大背景下,外向型出口贸易的物流链向内陆的延伸,国内沿海经济和内陆经济的结构性差异所需要的物流通道。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改善铁路系统多式联运能力对中国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铁路具有全天候、运量大、运距长、运价低的优势,作为物流链的重要环节,在现代物流和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体系中地位重要,作用不可替代。铁路集装箱大发展的时代正在来临。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m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而RFID,正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物联网作为继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网之后另一个万亿级产业,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RFID技术。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对物品的识别。运用到铁路集装箱运输中,可实现对集装箱物流的全程跟踪和追溯。物联网的组建可以实现与铁路系统现有网络系统进行信息整合,优化整个物流供应链和流通网络,实现高效率的铁路集装箱运输。

2005年8月铁道部和中铁集装箱公司对全路现有铁路箱进行了清查。结果为全路拥有1吨、10吨集装箱,20英尺、40英尺国际通用箱和折叠式台架箱、板架式箱、双层汽车箱、罐式箱、散装水泥箱、干散货箱等种类专用集装箱共计20.3万TEU。据测算,2010年铁路集装箱保有量需达到27.5万余TEU。按每个集装箱上安装2只电子标签计算,若每只标签200元,则市场需求约8120万元。若按多式联运来计算,我国每年生产的集装箱约300多万标箱,每年检修的集装箱约100万标箱。按每个集装箱上安装2只电子标签计算,则每年需求的集装箱电子标签约800万只;若每只标签50元,则每年市场需求约4亿元。

全路现有北京东、杨浦、大朗、成都东、重庆东和昆明东6个直属站和北京、上海等18个集装箱中心站。609个集装箱办理站,6000多个站段,约12000多个通道,每个通道需安装l套卡口信息采集系统(包括2套固定物联网RFID读写设备、2套电子封条读写设备、图像采集设备、IC设备、车辆及集装箱状态检测设备、地磅、挡杆、主控计算机等等),每个通道的投资约10万元,市场前景可达l2亿元。由此可见,“基于物联网的铁路集装箱物流管理系统”产业化市场潜力巨大,一旦实现产业化则必将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且铁道部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ATIS)是我国最早应用物联网RFID的系统,也是应用RFID范围最广的系统。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铁道部在中国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建设中,就最终确定RFID技术为解决“货车自动抄车号”的最佳方案。采用RFID技术以后,铁路车辆管理系统实现了统计的实时化、自动化,降低了管理成本。据相关报道,自动抄号后,货运物流每年的直接经济效益达到3亿多元。这也为“基于物联网的铁路集装箱物流管理系统”实现产业化提供了成功例证。

一、集装箱物流行业应用物联网技术现状

(一)集装箱物联网RFID技术研发进展

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是从20世纪80年代走向成熟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它利用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式双向通信交换数据以达到识别目的。射频识别技术可以实现运动中的多目标识别。它不受雨、雪、雾和噪音、振动等的影响,抗污染性强,不易损坏,已被公认可以广泛运用于车辆和集装箱的自动识别系统。

集装箱物联网RFID电子标签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包括3方面内容:电子标签芯片的设计与制造技术、电子标签天线设计与制造技术、电子标签封装技术。就开发技术丽言,应用于各行业与领域的物联网RFID电子标签研发工作存有共性,但应用于集装箱行业的电子标签有其特殊要求。国内外在集装箱电子标签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但离产业化和大规模应用还需要一定时间。制约集装箱电子标签大规模应用进程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芯片设计、天线设计和封装工艺等。各国物联网RFID电子产品研究机构在以上方面做了大量先期探索和科研工作。

(二)物联网RFID技术与集装箱信息管理系统发展概况

物联网RFID技术在物流追踪和管理方面的应用个案早已屡见不鲜,但在铁路集装箱供应链方面的应用却甚少。自从美国“9.11”事件后,美国率先提出“智能集装箱”和“绿色通道”概念,并联合著名企业开展相关研究。由此,物联网RFID技术在集装箱供应链方面的应用研究得到空前高度重视。美国两大公司GE和SAVI分别推出了自己的方案,并进行了相关测试。物联网RFID技术在集装箱领域的应用将势不可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在2002年初推行了一项计划。其中主要包括APEC地区安全贸易计划(STAR)与促进跨边境高效安全运输的计划。作为STAR的第一步,曼谷Laem Chabang港口高效安全贸易项目(STARenabled Mantime Logistics)项目。此项目的目标是想通过物联网RFID技术和解决方案来加强和韩国之间进行的国际贸易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物联网RFID技术在室外开阔地域跟踪货物方面也有极大价值。在美国佐治亚的萨瓦纳港口每天有3万个集装箱通过海运或陆运到达。为能监控853英亩的港口货场,佐治亚港监部门安装了短波无线数据通信系统。无线终端安装在所有顶部起吊设备、堆场卡车和监控车辆上,并由港口工作人员使用物联网RFID手持设备配合。这些无线终端直接同主机系统通讯即时确认并记录港口的所有活动。利用这项技术,佐治亚港监管部门减少了装载时的集装箱查找时间,提高了作业效率。同时生产率提高,劳动成本降低,客户也可以获得及时的集装箱移动信息。

在我国,上海港亦希望运用物联网RFID无线射频技术,建设完整的港口到港口的安全通道,能够以最快的脚步加入集装箱安全计划(CSI)的国际港口之一。据统计,目前全球共计有18个国家38个港口参与集装箱安全计划。可见,国际反恐、贸易安全和供应链透明的集装箱运输要求促成了国际大环境下利用物联网RFID技术保证集装箱供应链安全。我国政府和企业应看到这种发展趋势和潮流,紧跟国际发展步伐,在集装箱供应链安全方面下大功夫。基于国内外形势考虑,一方面,集装箱供应链上将需要大量的物联网RFID电子产品(电子标签、阅读器、电子封条、封条阅读器等);另一方面,安装有物联网RFID产品的信息化集装箱将逐渐代替旧式集装箱,成为主要货物载体。

物联网RFID技术是未来集装箱跟踪管理的关键核心技术,也是实现现代物流的物质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中信息流的基础。有效的集装箱跟踪管理,物联网RFID技术的把握和应用,现代物流业务的拓展是一个有机整体。物联网RFID标签及其相关的数据读取和处理系统是物流信息化的核心。在现代物流中,物联网RFID无线识别技术是提升物流效率,突破物流瓶颈的关键技术。

在信息和网络技术如此发达和普及的今天,作为货物运输主要载体的铁路集装箱运输,却没有实现任何的信息化,这与现代物流所要求的信息透明化、实时化是极其不吻合的。通过物联网RFID技术的应用,实现集装箱信息化将彻底提升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管理水平,将彻底改变铁路物流中信息流的现状,是一件影响铁路集装箱行业的革命性大事。物联网RFID技术在铁路集装箱上的应用,铁路集装箱的信息化,是实现全球供应链信息透明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二、铁路集装箱物流行业应用物联网RFID技术是发展趋势

集装箱运输是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方向;集装箱是铁路货物运输的发展方向,集装箱运输是铁路提高服务质量非常有效的运输方式,蕴藏巨大的增长空间,具备很强的发展优势。目前全国铁路箱总量号称约在60万只左右,种类比较多,但总数具体是多少、类别又是多少、全路分布怎么样、使用情况如何等底数并不清楚,这实际上反映了铁路箱管理工作的滞后与失控。

目前全球集装箱采用的箱号识别技术基本都是使用箱号图像识别,即通过摄象头识别集装箱表面的印刷箱号,通过图像处理形成数字箱号采集到计算机中,这种方法识别率较低,而且受天气及集装箱破损的影响较大。此时将物联网RFID技术应用到铁路集装箱,开发出信息化集装箱是非常迫切的,能大大提高铁路集装箱运输的效率和效益。

三、研究基于物联网的铁路集装箱物流管理系统的意义

随着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集装箱运输已成为铁路货运发展全方面物流服务的重要途径。但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与国外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例如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信息化程度低、业务流程不统一、重复作业多、流程效率低下;组织结构复杂导致货主办理运输业务手续繁多。这些不足之处大大抑制了铁路货运物流以及铁路集装箱运输自身的发展,使其运量增长缓慢,所占份额逐渐减少。因此,应用现代物流技术与理念,优化铁路集装箱运输业务流程以及组织结构,加快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发展已经刻不容缓。集装箱运输是铁路提高服务质量非常有效的运输方式,它蕴藏着巨大的增长空间,具备很强的发展优势。使用物联网RFID技术将极大地改善铁路物流信息环境,从信息采集、传递、存储到处理,一切以数字信息的形式运转,信息对称程度得到加强。实时的、分布的信息在物联网RFID和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整个流通过程的通道透明性和流程能见度得到提升。以数字形式出现的物联网RFID智能标签、无线网络、高速局域网、互联网等使得信息传递速度加快。铁路部门从接货、验货、运输跟踪、出货、运单传递、信用证管理以及货差货损的事后追查等环节都将因为数字化、无障碍物联网RFID技术的使用而特别的快捷和方便。铁路物流在自动化、实时性方面将较传统的物流运作更准确、更智能,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节约了人力物力。铁路物流运作也将因为“一签到底”的智能标签而更加统一、连续,便于后续的管理和应用的延伸。因此,开发“基于物联网RFID的铁路集装箱物流管理系统”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解决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缓慢的问题

从经济学上来说,完善物流体系的构建和经济发展是相互加强的过程。因此,沿海经济向内陆延伸,将促进铁路集装箱的发展;而铁路集装箱物流体系的构建也将推动我国内陆经济发展。因此,铁路集装箱通道的建设已经在我国的“十一五计划”和“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到了战略高度,铁路集装箱物流大通道的发展已经刻不容缓。铁路集装箱已是我国铁路的优先发展部分。行业将呈加速增长态势。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水路、公路等集装箱运输有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水路国际集装箱运量和港口吞吐量大幅度增长,港口集装箱化比重有了很大提高。中国大陆的上海、青岛、深圳、天津、广州港已跻身于世界五十大集装箱港口之列。在水路、公路集装箱运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缓慢这一缺陷,铁路集装箱运量与同行业(譬如海运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以国际集装箱为主导的集装箱多式联运业务中,其所占比重更是偏低。近年来,虽然在绝对运量上有所增加,但增长速度仍缓慢。2004年是中铁集装箱实施公司化运作的开局之年,全年共发送集装箱311.2万TEU,发送货物5952万吨,运量虽然谈不上宏大,但这已表明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5年中铁集装箱公司又在铁道部的直接领导下,在全路实行集装箱运输集中办理,拉开了铁路集装箱运输“跨越式”发展的序幕。集装箱运输集中办理就是要在单一的铁路集装箱运输向以铁路为依托的集装箱物流运输方式转变上创新。铁路集装箱的发展不能只靠单一的集装箱运输来完成,而要充分利用铁路集装箱运输网络资源、仓储资源、信息资源、客户资源来拓展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由单一的集装箱运输向全面的集装箱物流运输方向发展,以提高集装箱运输经营的综合效益,使铁路集装箱运输与市场接轨,适应不断发展的运输市场的需求。随着中国制造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大宗货物和制成品的大进大出及集装箱适箱率的提升,给港口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预计2010年前后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航运中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10800万聊。据测算,扣除空箱、中转、内贸箱和短途运量,铁路应接运港口总吞吐量的15%左右,而目前中国铁路接运的量不足2%,这也给铁路集装箱运输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铁路集装箱运输只有加快发展、改善服务,才能在集装箱运输市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000~2004年间,中国集装箱运量以年均18.5%左右的速度增长,而同期铁路集装箱运量增长速度仅11.6%左右,落后于公路23.0%和海运15.6%的增长速度。2000~2004年,公路集装箱运输市场占有率由44.7%上升到51.9%,而铁路集装箱运输市场占有率由16.6%下降至13.1%。2004年铁路集装箱运量仅占全路货物发送总量的2.4%,远低于国外铁路的水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加快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用活现有铁路集装箱,提高适箱货物的装箱率,加大铁路集装箱运输在铁路总货运量的比例。在这一形势下,如何加强和完善铁路集装箱管理就成为当务之急。

(二)有利于解决铁路集装箱管理工作的滞后与失控的问题

目前全国铁路集装箱总量号称约在60万只左右,种类比较多,特别是20英尺及以上的大型箱和特种箱近年来增加较多,但总数具体是多少、种类又是多少、全路分布怎么样、使用情况如何等底数不清。这实际上反映了铁路箱管理工作的滞后与失控。

由于大量铁路箱在沿海地区的各个车站堆存,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必要的监督,汽车运输部门与车站的铁路箱交接手续不完善,没有形成规范的制度,因而造成了铁路箱流失、挪作他用的情况比比皆是。在一些建筑工地和厂矿企业中经常可见由10吨及20英尺铁路箱改装的简易工棚、移动仓库,铁路箱的灭失情况较为严重。

完善集装箱车站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现有的TMIS(Transpotation Managanent Infonnation System)集装箱追踪系统和集装箱车站报告管理信息系统(CSRIMIS)是铁路集装箱运输的信息枢纽,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集装箱车站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是确保管理好铁路集装箱的信息基础。

(三)有利于更好的为客户服务,向管理要效益

在集装箱运输日常工作中,信息管理是重中之重。一方面可以直接为客户服务,对集装箱运输进行全程追踪;另一方面又可以对铁路箱进行全程管理,监控每一个铁路箱的运行轨迹。目前集装箱装、卸车清单入库率只有60%左右,这对掌握集装箱运用轨迹不利,对铁路箱的管理也不利。“基于物联网RFID的铁路集装箱物流管理系统”,能自动规范填记各集装箱办理站的集装箱装卸车清单,保证及时入库,为中铁集装箱信息中心提供真实、完整的数据。建立健全运用和维护管理机制,强化铁路箱使用、修理工作,提高周转率。

(四)有利于实现多式联运,延伸服务范围,创造更多产值

信息共享能力的增强,加速了物流网络内外的融合,对于铁路系统本身也将获得物联网RFID技术带来的增值利润。铁路集装箱运输不仅仅是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的短板,在整个铁路货运方式里面长期都是薄弱环节,扩大铁路箱与海运箱和公路箱的互用运输,使中国铁路集装箱真正走出国门,实现集装箱海铁国际联运的重大突破,让铁路箱的运用进入市场化体系。让铁路箱不能离开铁路系统,无法完成国际运输,必须在港口和中转站进行拆装箱作业,无法满足货主要求的现状成为历史。

同时通过调整运输政策、运价政策和改善组织方式,建立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运价、时效和服务运作体系,进一步强化运输组织,严肃调度纪律,对运输能力和效率进行整合,科学合理地调配箱、车,尽量做到箱、货匹配,压缩集装箱排空数量和排空运距,积极组织回空捎货运输,从而提升运输能力,提高运输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铁路集装箱的市场竞争能力。

(五)有利于解决铁路集装箱运输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集装箱运输中存在的问题

(1)货物盗窃严重。随着集装箱运输快速发展,集装箱货物被盗问题越来越严重。据统计,全球因集装箱失窃造成的损失达300~500亿美元,包括间接损失在内,全球每年损失2000亿美元。

(2)集装箱识别精度低。在运输过程中,集装箱是通过它的唯一标识--箱号来识别的;集装箱交接同样也是以箱号为准。但人工采集数据有35%是不准确或不实时的,而采用图像识别方式进行监管,则需要用4至5台摄像头同时拍摄,成本较高,识别率仅达80%~90%,雨雾中识别率还要低,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效率。

(3)安全和效率之间的冲突。港口运输模拟实验表明,当对集装箱的随机抽检率达到5%时,港口就会陷入瘫痪;如果降低抽查率,又无法有效防止犯罪分子用集装箱走私或者运输违禁物品。大型的集装箱X光机虽能透视箱内货物,但透检一只集装箱就需要5分钟,每天满负荷也只能透检240只,而且X光机辨别违禁品仍要靠人的肉眼,这又降低了可靠性。

2.物联网技术能解决这些难题

显然,物联网RFID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将是集装箱运输行业的一个发展契机。基于物联网RFID的集装箱管理系统能够对集装箱运输的物流和信息流进行实时跟踪,从而消除集装箱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错箱、漏箱事故,加快通关速度,提高运输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而全面提升集装箱运输的服务水平。

铁路集装箱运输企业在提高内部运作效率、加强客户服务、进行资源整合以及业务拓展等方面必须依靠信息系统。而且利用信息系统平台也是开发新利润增长点的有效途径。

集装箱运输因其本身具有其它交通运输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点(私密性好、运输成本低、环境适应性强),其发展前景极其广阔。我国铁路始终将集装箱运输作为重点开拓、大力发展的工作重心。然而,在铁路集装箱运输作业中还存在诸多问题:(1)工作方式落后,工作效率低下。在整个运输流程中,集装箱箱号全部采用人工抄写登录。工作量大、差错率高、信息传递不及时;(2)作业流程不精炼,重复性工作较多。据统计,每个集装箱从进站到离站的全部流程中,需要人工抄写登录集装箱箱号达7次。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铁路集装箱运输的效率,因而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有效地对集装箱进行追踪和管理就显得极为迫切。物联网RFID作为一自动识别技术,以其识别速度快,可在恶劣条件下工作等优点,在商业自动化、动态跟踪系统、自动收费系统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而也成为解决集装箱追踪和管理问题的有效手段。物联网RFID在关键节点处对集装箱箱号的自动识别,可取代人工抄取箱号的方式,改变集装箱运输中现场操作落后的局面;减少重复性的人工操作,精炼工作流程;改变现有管理方法,加快集装箱周转速度,提高运输效率,实现相关信息的自动记录。

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第四篇第十六章第二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中,有史以来第一次专门对现代物流业提出了规划和目标:“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实现企业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和再生资源回收的系列化运作。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加强物流新技术开发利用,推进物流信息化。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建设大型物流枢纽,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这标志着“十一五”时期,我国物流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是中国物流业发展的里程碑。我们都知道射频识别技术是一个新兴的技术,它的出现势必带动和加速物流、仓储、交通等行业的信息化进程。相信随着中国市场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强,国内经济在不同方面都将体现巨大的国际竞争力。实现铁路集装箱运输信息化是发展经济和加速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要条件,它体现了当代最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是衡量市场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实力和经济增长能力的重要标志。重视铁路集装箱信息化建设,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只有加快研究和应用集装箱智能标签,才能缩小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为打造信息化、智能化的我国铁路集装箱物流业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使得我们能够从容面对急速发展的铁路集装箱物流业的挑战。

四、建立物联网铁路集装箱物流系统社会、经济效益巨大

由于物联网RFID技术免除了铁路集装箱跟踪过程中的人工干预,在节省大量人力的同时可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物联网RFID技术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的结合,可以在铁路集装箱物流的各个环节上跟踪货物,实时掌握商品的动态信息。应用该技术,可以实现如下目标,获得预期的效益:缩短作业时间。改善盘点作业质量。增大配送中心的吞吐量。降低运转费用。实现可视化管理。信息的传送更加迅速、准确。管理层能及时掌握经营状况,提高服务质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物流终端系统 篇6

摘 要:本系统中采用ZigBee、无线传感网络、理化分析等技术,基于物联网三层架构设计了一套农产品物流终端系统的解决方案,配合农产品的物流系统可以使整个物流体系更为完整。物流终端可以实时监测存储环境信息,结合系统中的专家模型库分析环境数据预判农产品的新鲜存储时间,及时给消费者及物流管理者提示信息,保证农产品的新鲜且食用安全,给予消费者和企业更好的用户体验及交易保障。

关键词:物联网;ZigBee;农产品;物流终端

中图分类号:F326.6

目前,基于物联网发展的“菜联网”已然成为社会生活的热点,应用于我国农业市场的各种技术和产品也扮演着越来越显著的角色,基于电子商务体系架构的系统和应用平台层出不穷。诸如中百商网、家事易等电商企业,O2O模式在农产品产销链上的应用趋势开始热化。[1]农产品因为其本身的新鲜度、安全性等自然属性,使得在产销过程中需要考虑诸多因素。令人欣喜的是,农产品的O2O模式在产销链上已经逐步打通。但在农产品物流终端的研究上,虽未见诸多报道,但研究的趋向也是必然的。

1 系统设计

本系统设计了一种农产品的物流终端,以及建立一些常见农产品的新鲜度模型,整套解决方案保障农产品物流最后环节的方便、低耗、硬件成本低廉、支持后期升级扩展。作为主要应用于农产品的物流终端,实现的功能包括:环境温湿度的实时上报;新鲜冷藏期预估;提醒和报警(针对用户、企业负责人)。

农产品的品质是消费者购买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农产品的品质不仅决定了食物的口感,更关乎食用安全。本系统以农产品的品质为核心,围绕O2O模式下的农产品产销通路,设计了农产品的物流终端系统。系统的架构如图1所示。

系统主要由物流终端(组)、数据库服务器以及管理服务器组成。按照物联网的三层模型,物流终端属于感知层,数据服务器和管理服务器属于网络层,服务器提供的接口或推送服务将会扩展至应用层。物流终端主要的功能有商品存储及采集环境温湿度信息。从商品放入物流终端,物流终端即将时间、温湿度信息按既定周期上报,由数据库服务器进行数据的实时存储。管理服务器根据专家库中对应的农产品品质变化模型,判定商品新鲜品质下的保存时间,并依此推送提醒和报警信息给消费者或物流公司,以及时取走商品。

物流终端(组)的功能实现是基于ZigBee协议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现实情况下,同一片区下的物流终端组的分布距离不大,其传感器网络的搭建完全可以采用ZigBee无线传输协议。物流終端(组)的ZigBee节点通过组网后,数据通过ZigBee网关与数据库服务器进行通信,通讯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Internet等。数据库服务器安装的是SQL Server 2008 R2,当然也可以选择其他常见的关系型数据库,如oracle等。管理服务器中部署了专家模型库,读取数据库服务器的数据源,结合相应的专家模型来作出新鲜度判定,并将判定结果推送到应用层。

2 硬件设计

ZigBee网络至少需要一个协调器(Coordinator)和若干终端节点(End Device)来实现。系统中,终端节点搭载着SHT11温湿度传感器,安装在物流终端内部;协调器作为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网关,在上电时进行同信道节点自组网后,将终端节点上传的数据统一上传给数据库服务器。

物流终端中的终端节点采用的是TI公司的CC2530F256芯片,单个芯片上整合ZigBee射频(RF)前端、内存和微控制器[2]。温湿度传感器采用的是SENSIRION公司的STH11温湿度传感器。CC2530F256读取传感器采集的温湿度值,通过LCD5110液晶屏显示以及发送给协调器。两个LED显示工作状态,JTAG接口用于下载程序,Button按键可以通过程序来指定功能。

3 专家库建立

通常情况下,农产品的生鲜冷藏温度是0~4℃。在此存储温度下,结合国标关于生鲜食品新鲜度的规定[3-4],对常见的生鲜农产品进行了实验,建立其新鲜度与保存时间的关系模型。如图3所示为常见的几种肉类在4℃温度、85%左右的湿度环境下存储时,挥发性盐基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国家标准规定检测结果在15mg/100g以内判定为新鲜肉质。结果表明列举的几种肉类在此温湿度环境下至少可以保存72小时以上。

专家模型给出了产品新鲜度与保存时间的关系(在设定的温湿度环境下)。建立专家模型库的原因在于,如果实时检测关乎农产品的特征参数,如挥发性盐基氮、菌落总数等,这样的无损检测手段并不普遍,并且检测设备及整个终端造价非常昂贵。

农产品O2O销售模式,存储节点主要是集中仓储、物流配送,终端存储。在保鲜温湿度环境通常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专家模型预估的新鲜保质期除去农产品集中仓储和物流配送的时间,得出的结果可以作为农产品在物流终端中保存的最大时长。系统中可以设定安全阈值和不同的提醒时间点,保证商品的新鲜和及时提醒消费者取回商品。

4 结束语

本系统研究所涉及的是农产品O2O销售链上物流环节的独立的一部分,可以作为子系统应用到农产品物流乃至农产品O2O的其他解决方案中。系统扩展涉及的接口常见,主要是服务器间的TCP/IP连接和数据库ODBC。系统中的专家模型库可根据农产品种类进行实验建模后不断添加,实验中的样品环境可根据实际存储条件和农产品本身需要进行增设。本系统以专家模型库取代了实时检测方式的复杂的和昂贵造价,为农产品O2O模式下的物流终端提供了较为简便和有安全保障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位静.从“家事易”建立社区电子菜箱,看传统企业如何玩转O2O[J].信息与电脑,2014(04):72-75.

[2]Texas Instruments.A True System-on-Chip Solution for 2.4-GHz IEEE 802.15.4 and ZigBee Applications[EB/OL].http://www.ti.com.cn/cn/lit/ds/symlink/cc2530.pdf.

[3]GB/T 5009.44-2003,肉与肉制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S].

冷链物流物联网 篇7

水产品属于易腐高蛋白食品,从水产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分销和零售直至消费者手中的整个过程中的水产品冷链物流的作用尤为重要。而随着物联网的发展,水产企业如何正确认识物联网,如何借助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品冷链物流中的应用来推动自身的发展,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物联网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指利用RFID、EPC编码、无线数据通迅等技术与计算机互联网相结合,构造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网络体系。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人们常用RFID技术或EPC系统来代指物联网技术。

根据物联网的管理与推广机构——全球产品电子代码理中心(EPCglobal)的定义,物联网由全球产品电子代码编码体系、射频识别系统及信息网络系统三部分构成。

3 水产品冷链物流

由水产品的特性决定水产品物流离不开冷链。因此研究水产品冷链物流具有重要的意义。水产品属于易腐高蛋白食品,在产品生产、加工、仓储、运输和销售的各个环节中都要使水产品处于所需的低温环境下,保证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

水产品冷链物流的概念,水产品冷链物流是指水产品在冷链环境下加工、贮藏、流通、消费和贯穿于从捕捞到产品零售的科学管理,并经信息网络产生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物流形式。

4 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品冷链物流中的应用

4.1 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品冷链物流中应用的必要性

4.1.1 水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我国水产品对冷链物流的需求巨大,但是冷链物流的发展跟不上市场的需求。我国的冷链物流发展呈现:冷藏库→冷藏链→冷链物流的趋势,发展较为缓慢,且难以满足市场对水产品物流的需求,其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硬件方面,冷藏运输设备落后,运输质量较低,社会化程度不高,冷库利用率偏低,设备和服务能力落后,技术安全不到位,冷冻加工和销售过程中缺乏对水产品的温度控制。二是软件方面,缺少先进的冷链物流信息网络,无法实现信息共享,缺乏质量监控体系。

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水产品冷链物流无法实现对水产品信息的共享、水产品的追踪、追溯以及在整个物流过程中对温度的控制,因此急需引进信息技术来改变这一现状,物联网技术综合物品EPC编码、RFID技术及计算机物联网技术,能为人们提供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意见物品的信息服务功能,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水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现有状况,可以肯定物联网在水产品冷链物流中的应用无疑是解决水产品冷链物流中各项问题的最佳方案。

4.1.2 物联网技术应用带来的优势

现在产品识别时使用射频识别系统代替条码的光电识别技术具有非常大的好处。首先,无线电频率识别并不需要可视传输技术,EPC标签只要在读写器的读取范围内即可。其次,读写器具有较好的抗干扰性,读取速度快,可多标签同时读取。例如,当一批水产品在冷藏车内运输,在通过RFID读写器时,可以在同一时间获得所有水产品信息的录入,而无需开启冷藏车,对每个水产品进行扫描,既增加了装卸和扫描时间,又存在改变水产品的温度的风险。第三,EPC标签仅存储唯一识别的EPC代码,存储量简单,成本较低,芯片体积较小,便于携带。物联网技术中,与产品相关的所有信息储存在PMLIS中,无需大量地储存在电子标签中,信息更充足。

4.2 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品冷链物流中的应用

4.2.1 基本构成

从物联网的构成的角度研究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品冷链物流中的应用:

(1)EPC编码体系。

要实现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品冷链物流中的应用,首先必须对水产品进行EPC编码。根据国内现有的EPC编码标准、《EPC产品电子代码》及Auto-ID中国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对水产品的EPC代码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编码,形成统一规范、唯一标识的水产品EPC代码。其中,版本号标识EPC的版本号,它使得EPC随后的码段可以有不同的长度;域名管理是描述与EPC相关的厂商信息,例如“水产养殖基地”;对象分类记录产品的类别信息,例如“某养殖基地所产的2.25公斤的草鱼”。

(2)射频识别系统。

RFID(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无线自动识别技术,又称为电子标签技术。在物联网构成中,RFID系统主要包括两个部分,EPC标签和读写器。

EPC标签是产品电子代码的信息载体,由天线、集成电路、连接集成电路与天线的部分、天线所在的底层四部分构成,EPC代码是存储在RFID标签中的唯一信息。在水产品的在生产环节将水产品的EPC代码写入EPC标签,再将EPC标签嵌入鱼体,完成对水产品的信息标识。

读写器是用来识别EPC标签的电子装置,与信息系统相连实现数据的交换。只要EPC标签贴近读写器,盘绕读写器的天线与盘绕标签的天线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磁场。标签就是利用这个磁场发送电磁波给读写器。这些返回的电磁波被转换为数据信息,即标签的EPC编码。

(3)信息网络系统。

物联网的信息网络部分由EPC中间件、ONS、实体标记语言PML、EPCIS这四个要素组成。

EPC中间件:连接标签读写器和企业应用程序的纽带,中间件就是负责传送和管理读写器收集的数据,将这些数据传送给需要的企业应用程序。典型情况下,EPC中间件装在商店、仓库、制造车间甚至卡车上。

ONS(对象名解析服务):ONS用来定位某一EPC对应的PML服务器。ONS架构可以帮助识读器或识读器信息处理软件定位PML服务器,使水产品可以通过自带的EPC标签与PML服务器相关联,由PML服务器提供EPC标签中存储的水产品相关信息。

PML(实体标记语言):单个产品是由EPC代码来标识的,而所有关于产品的有用信息都是一种标准化的计算机语言PML来书写的,它是由可扩展标识语言(XML)发展而来的。PML文件将被存储在一个PML服务器上,需要配置一个专用的计算机,为其它计算机提供他们需要的文件。PML服务器将由制造商维护,并且储存这个制造商生产的所有商品的信息文件。PML Sever用于存放生产数据、批量订单等信息。

4.2.2 流程设计

物联网在水产品物流各个环节中的应用方案设计。

(1)水产品冷链物流生产环节。

水产品养殖基地或水产品生产企业在水产品即将上市之前为每一水产品及其包装箱贴上或内嵌EPC标签,标签中仅有该水产品的唯一EPC代码。与此同时,生产商登陆PMIS,对水产品的所有相关信息进行描述和录入,可以包括水产品的产地、养殖时间、捕捞时间、包装情况、运输企业等信息。在水产品的生产车间可以装上读写器和EPC中间件,用于检测该水产品的数量、质量问题,减少差错,同时有利于水产企业获取所需的生产信息。这些信息为水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了加工的基础数据,为产品追溯提供源头数据。

(2)水产品冷链物流运输环节。

水产品在运输环节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鲜活品的运输,另一类是冷冻品运输。基于目前的研发情况,还未能实现EPC标签的氧气检测和温度感应功能,因此在水产品运输中主要是RFID系统的使用,运输车辆装上具有氧气含量检测或温度传感的电子标签,在运输过程中实现对在途水产品的监控、跟踪及检查。

把水产品的EPC标签、运输车辆上带有温度传感器的RFID标签、读写器、EPC信息网络系统和GIS、GPS系统结合起来,可以为水产品物流公司提供相关的运输信息、实时监控、运输路线的选择及跟踪服务;可以为生产商提供水产品的在途情况,如货物的位置、是否被掉包等情况;可以为采购商或加工企业提供水产品入库时的质量保鲜情况和运输途中状态;可以为水产检查单位提供便利,检查单位无需拆开包装,只要通过电子标签阅读终端就可以知道包装的具体内容,大大提高了道口检查速度。

(3)水产品冷链物流加工环节。

水产品加工的目的是实现水产品的增值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从而减少水产品损失,延长保存期限。因此,水产品加工是水产品物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水产加工企业,当水产品到达后,根据物联网技术获取水产品的所有信息,如产地,水产品的鲜活度,冷藏水平等等,依据这些信息对水产品进行适当的加工,如熏制、腌制等。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要求水产品的整个流通过程能为消费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产品信息,加工信息尤为重要。因此,在水产加工环节需对相应的水产品的EPC代码,登陆物联网信息网络系统添加产品加工工艺、加工单位、加工日期、加工过程所使用的添加剂、包装重量等加工信息。经过加工企业的数据充实后,产地信息和加工环节信息都已存储在PMLIS中。终端消费者在零售或批发市场通过查询终端查询该产品信息时,便可以一览无余。使产品质量和安全透明化,产品追溯也变得可行。

(4)水产品冷链物流仓储环节。

水产品在仓储环节主要体现两个特性:一是时效性,二是保鲜性。水产品的时效性极强,因此要求仓储环节具有较高的组织协调性,水产品快速周转。在仓储环节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产品的快速检测、数据录入、组织入库、储存和出库。

通过射频识别系统读写器将水产品入库时间、保质期限、包装规格、包装重量等自动读入计算机,由计算机处理后根据仓库特点形成库存的信息,并输出入库区位、货架、货位的指令。在产品储存期间,通过RFID系统实现实时自动盘点功能,在仓库中装有温度传感器的RFID电子标签,能够实时将仓储环境温度传递给仓储管理系统,既有效控制仓库温度,又避免了在低温环境下人工盘点和出入库的不便。出库时,根据读写器准确定位出库货物的仓储位置,自动寻找货品并出库,同时对库存数据自动更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大大加快出入库及库存盘点速度、降低错误率,同时能够提高仓库管理的自动化程度。

(5)水产品冷链物流销售环节。

在销售环节,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水产品销售信息的共享和对水产品信息的追溯。当水产品到达销售商时,凭借物联网,销售商可以获取每个水产品的所有有用信息,并为消费者提供详尽的数据,消费者可方便地访问这些完全可靠的货品信息。如生鲜超市,物联网技术能实现对水产品的有效期限进行监控;水产品销售出去时,可以得到相关的销售信息,在整个水产品供应链上实现信息共享;减少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根据完整的物联网信息追溯水产品的质量问题,实现对质量安全进行全程控制和检测。

通过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品供应的五个环节中的应用,可以加速水产业的发展。现代物流的发展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而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品冷链物流的应用正是符合这一发展趋势,有效地解决了我国水产品在冷链物流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大大地提高了水产品的供应水平,保障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赵莹.基于物联网架构的EPC无线通讯协议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山东:山东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2005.

[2]金淑芳.RFID技术在水产品供应链中的应用[J].权威,2008.

应用物联网技术降低冷链成本 篇8

烈日炎炎,冷链物流热度骤增。冷链物流在我国发展多年,但是在运输、仓储等环节的成本仍高居不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在冷链中应用物流网技术,优化冷链运作,降低运输、仓储等环节成本。

在冷链运输和配送管理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具体表现为:通过物联网收集的配送货物数量、质量和规格等数据,配送中心可依据设定好的优化算法选择最合适的配送车辆,实现运输车辆的最优选择;通过车载GPS和GIS信息系统,可自动调整优化车辆行驶路径;通过设置在运输车辆的上RFID发射器,可实现实时运输全程监控,准确掌握每辆车的运输情况和环境信息,保证冷链物流运输的高效和安全性。

冷链上的上下游企业为追求自身最大效益,在仓储管理方面独自管理,形成供应链需求逐级增大的“牛鞭效应”,抬高了冷链的整体库存水平。物联网技术在冷链企业库存管理系统的全面应用,将自动处理采集的客户订单和库存信息。通过仓储管理系统集成管理冷链企业的补货和仓储作业,实时调整冷链最优库存量。并且通过物联网技术可实现冷链数据的共享,为冷链仓储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减弱“牛鞭效应”影响,实现最佳的库存水平,从而降低了冷链整体仓储成本。

冷链物流物联网 篇9

作为农业大国,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一些新型农业组织的成立出现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业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使得农产品的产量逐年提升。然而, 市场信息不对称, 物流服务水平低等问题导致了农产品过剩的现象。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 人们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好, 还要求种类多、营养价值高, 这些消费新需求都为生鲜农产品生产厂家和销售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中国网民及互联网普及率一直呈现上升状态, 中国互联网网民的不断扩大带来了网购的蓬勃发展, 这不仅让许多传统企业转向网上销售, 也让生鲜农产品厂商开辟了销售新渠道——网络营销。“但是目前我国冷链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国内大多数生鲜农产品还是采用常温流通手段, 而常温链非常容易导致产品生命周期缩短、质量不稳定, 这不仅会使生产厂商利益受损, 而且会对消费者的饮食安全构成隐患, 同时也造成了巨额浪费”。生鲜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物流环节如何运作才能完善自身运营, 实现促进生鲜农产品网络营销, 保障消费者安全及利益, 提高客户满意度的作用, 成为生鲜农产品网络营销企业、冷链物流企业思考的问题, 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研究价值的课题。

2 生鲜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概念

从狭义上讲生鲜农产品是由农户或农业生产企业等生产出来的 (种植或养殖) , 没有或经过少许初级加工, 难以长期常温保存的, 可供人类食用的初级农食品, 主要包括蔬菜、水果、禽畜及水产品等。此外, 广义上初级生鲜农产品、冷冻冷藏及加工生鲜农产品都属于生鲜农产品范畴。本文主要从狭义出发延伸涉及一些经过加工处理的生鲜农产品。生鲜农产品网络营销就是基于互联网, 利用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载体与客户进行交互, 达到生鲜农产品销售目的的一种市场营销方式。生鲜农产品在网上销售并不能完全代表生鲜农产品网络营销, 生鲜农产品网络营销讲求的是线上与线下的结合, 互联网与现实相互交错, 行为与信息的相互反馈。

3 生鲜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

2014年生鲜农产品网络零售总额突破1000亿, 比2013年翻了一番。农产品电商品牌近4000家, 几乎平均每天都有一个农产品电商上线。生鲜农产品作为互联网最后一块蛋糕, 是最大的但也是最难啃的一块蛋糕。由于生鲜农产品的特质要求, 使得我国冷链配送也在需求的推动下日益快速地发展。国内很多学者对其发展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措施对策进行了讨论和研究, 研究表明, 要加大力度发展基础设施, 加快培育第三方冷链配送企业, 提升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等措施, 从而加快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速度。

但是生鲜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冷链物流现状不容乐观, 不少薄弱环节极大阻碍了生鲜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网络营销企业与冷链物流企业的联系紧密度不高。在一些大宗型生鲜农产品的交易过程中, 往往是当客户下订单后网络营销企业才开始联系专业的冷链物流企业, 物流企业收到订单后, 先到商家处取货、进行包装, 然后进行运输配送。物流与平台之间没有做到快速响应, 导致客户收货慢, 影响了客户满意度。

(2) 缺乏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由于生鲜农产品对物流的技术、设备要求高, 企业投资成本大, 产品质量难以控制, 很多物流企业难以拓展到冷链物流行业中来。缺乏专业的冷链物流企业让很多销售商不能及时卖出自己的产品, 消费者也不能及时享受到高质量的产品, 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生鲜农产品的积压, 浪费了资源。

(3) 生鲜农产品物流运作水平低。冷链物流要求低温、高效。但目前冷链物流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很多冷链物流企业缺乏专业操作人员及流程指引, 也缺乏专业高效的运输储存设备, 这些因素加快了生鲜农产品的腐败变质, 给消费者带来了安全隐患, 也给销售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4 第三方冷链物流的促进模式分析

从生产供应商、生产者、加工企业、分销商直至消费者是生鲜农产品的供应链结构, 其中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在供应链的运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冷链物流企业与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 借助网络销售平台, 形成了一条有特色的生鲜农产品的供应链, 这不仅能促进产品的销售, 也能给消费者带来实惠, 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同时让企业获利。

4.1 建立第三方冷链物流平台为生鲜农产品网络营销服务

“我国公开数据表明, 现有700多万家物流企业, 1600多万台车辆, 而货车空驶率高达50%, 货物经过五到六次的物流分包才达到真正的运输阶段, 物流效率低下, 不必要的物流活动浪费大量物流时间。”而网络营销商家经常为找不到合适的物流资源而丧失客户, 这就存在巨大的供需失衡, 不仅浪费资源, 也影响生鲜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因此建立并运营第三方冷链物流平台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必要途径。

第三方冷链物流平台由三个部分组成, 具体包括:生鲜农产品网络营销端、专业化冷链物流服务供应端以及第三方冷链物流集成管理平台。该平台作为一个中间人的作用, 整理归纳物流供需双方的信息及时发布在平台上并及时更新有关信息, 对于一些生鲜农产品特殊的物流服务需求, 第三方平台根据逻辑分析、统筹规划, 对物流资源进行整合调配, 为生鲜农产品销售商定制出符合需求的物流服务方案。对于空闲的物流运力资源, 第三方平台也可以相应寻找出合适的物流需求方进行交易匹配, 这样不仅减少了生鲜农产品网销企业选择物流服务供应商的时间, 又能起到最大化利用物流资源的效果。平台作为中间角色, 协调供需方的平衡, 促进供需方的共同发展。

4.2 冷链物流的功能分析

在生鲜农产品网络营销的过程中, 第三方物流平台起到了整合物流资源并进行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 但是对生鲜农产品网络营销起促进作用的是第三方物流平台背后的专业冷链物流供应商, 优质高效的物流服务不仅能给生鲜农产品网销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也能给消费者带来良好的服务体验。所以我们应该从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冷链物流服务质量, 从而实现交易双方的获利。具体表现在以下四点。

(1) 安全、保质、高效的物流基本活动。生鲜农产品作为一种易损易腐的产品, 不仅在运输过程中要达到限时限温的条件, 对于一些易变形腐败的水果还要求昂贵的包装材料, 生鲜农产品物流不同于一般货物物流, 条件更为严苛, 需要冷链物流服务商投入更多资金和精力来保证生鲜农产品物流的高品质高效率, 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

(2) 物流活动中的增值活动。生鲜农产品对物流条件要求高, 这必然会增加物流环节的成本, 而这些成本最终会由消费者买单, 这就对物流提出更多要求, 不仅要保证产品的新鲜质量, 也要求冷链物流企业能做到物流增值。冷链物流企业可以根据生鲜农产品网络营销企业的要求对产品进行分拆包装, 合理组合以达到产品多样化的效果, 这不仅满足了客户的基本期望, 而且满足了客户的潜在期望。“基本期望是指客户理应从产品和服务中得到满足的基本需要”, “潜在期望是指超出基本期望的、客户并未意识到而又确实存在的需求”。客户满意度提高, 冷链物流就对生鲜农产品网络营销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3) 合理高效的配送环节。生鲜农产品的配送可以采用大型配送中心结合小型配送网点的共同配送方式来展开。对于一些大宗型物流服务来说, 冷链物流企业应该先将生鲜农产品运至适当的大型配送中心进行分拣、加工、包装, 然后运至区域范围内的小型配送站点。对于一些购买大量生鲜农产品的消费者来说, 物流企业可以直接配送至消费者手中, 对于购买量小的消费者, 此时可以与社区的便利店、小菜场等进行合作, 从而实现“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这既能减轻配送人员的工作强度, 也能让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时间自提, 还能带动合作店铺的附带营销, 使得多方受益。

(4) 物流过程的货物跟踪和客户服务。冷链物流企业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发实施必要的物流信息系统, 实时跟踪生鲜农产品的物流信息, 并及时反馈给消费者。对于一些突发状况能快速响应并及时解决, 对于客户的投诉建议企业也应该及时处理并满足其相应需要。作为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 最终的配送环节是生鲜农产品网络营销整条供应链直接面对客户的唯一途径, 配送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整条供应链的效益。所以冷链物流企业应该加强对配送人员的服务水平的培养, 与消费者进行双向互动。“客户互动是指企业与客户之间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呼唤, 是企业与客户之间建立互相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在配送时可以向消费者宣传介绍冷链物流对食品和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对减少浪费、损失的作用, 这种情感上的互动拉近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可以使潜在客户产生冷链意识, 此时根据消费者的反应了解其需求并反馈给生鲜农产品网络营销企业, 网销企业根据消费者的信息更新产品, 从而赢得更多客户。

5 冷链物流促进作用

通过建立第三方冷链物流平台, 整合社会优质物流资源, 各个物流企业互相沟通、彼此协调, 共同为生鲜农产品网络营销企业服务, 网络营销企业不再需要花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物流环节上, 而是专注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发展, 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生鲜农产品。在专业的冷链物流企业的服务下, 生鲜农产品安全新鲜、准确快速的到达消费者手中, 结合物流过程的增值服务和客户关系管理, 不仅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也提高了生鲜农产品的销量, 最终起到促进生鲜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作用。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络营销能极大地解决生鲜农产品销售信息传递不及时的问题, 供求双方借助互联网及时获取信息资源, 跳过中间多环节直接向双方沟通, 节省交易成本, 提高交易效率, 实现买卖双方的获利。第三方冷链物流平台的建立以及冷链物流企业高效合理的物流服务能够提高整个生鲜农产品网络营销供应链的效益, 所以生鲜农产品物流促进模式的研究是必要的, 对于我国生鲜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龚晓莲.国外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经验及借鉴[J].商业文化, 2011 (05) .

[2]郑远红.中美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比较与启示[J].农业世界, 2013 (3) .

[3]刘勇辉.生鲜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物流促进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 2014.

[4]郭莉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营销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10 (20) .

物联网与智能物流 篇10

物联网概念是怎样兴起的

物联网的概念最初来自“传感网”, 是作为重大IT技术提出来的。1999年, 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提出, 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2003年, 美国《技术评论》杂志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到了2005年, 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 (WSIS) 上, 国际电信联盟 (ITU) 发布了《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一文, 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射频识别技术 (RFID) 、传感器技术将是其中的关键技术。

可以说相当长的一个时期, 物联网的概念还只是在技术界受到关注, 情况的变化出现在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2009年初, 在奥巴马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的一次会议上, 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 并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从此物联网的概念进入了国家的战略层, 发达国家也纷纷效仿, 提出相应的战略对策。

随即物联网概念也在中国升温。2009年8月, 温家宝总理在江苏无锡访问微纳传感器研发中心时指出: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 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 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 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温总理的这段讲话表明物联网进入了我国最高决策层的视野, 也被称为是“引爆”了中国物联网的标志性事件。2010年物联网进入了人代会的政府工作报告, 中国的“物联网元年”开始了。

物联网时代的“智能”应该是基于网络的, 或者说是依托“基于网络的集中式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的。

物联网概念的基本要点

关于物联网的概念已经有很多的解释, 也有很多的争论。目前对物联网的关注, IT界比较热情, 因为有专家估计, 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 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 将达到30:1, 因此IT产业对物联网寄予厚望。

物流的应用驱动可以概括为“物联网促进物流智能化”。这里包含三个基本要点:一是如何部署更加广泛、及时、准确的信息采集技术, 如射频识别 (RFID) 、各类传感器、地理定位系统、视频采集系统等;二是如何把这些信息实现互联互通, 既满足专用的要求, 也能实现方便的开放和共享;三是信息如何管理、加工、应用, 解决各种现实问题, 把虚拟世界的信息转化到实体世界的应用中来, 也就是进入到IBM称之为“智慧地球”的时代。在物流领域看来, 物联网只是技术手段, 目标是物流的智能化。

在发展物联网的进程中会存在许许多多的困难, 从我从事的物流信息化和RFID的工作经历来看, 在采集信息、互联互通、智能应用三个环节中, 各有其主要矛盾。在采集信息的环节中, 一般认为技术标准和投资成本是主要矛盾, 这方面技术界有较多的发言权, 也是目前讨论最多的部分。但是从应用角度来看, 成本和标准在特定的应用目标面前可能都不是问题。在互联互通的环节中碰到的矛盾是具有挑战性的, 我称之为“开放性的整合”, 即在信息的整合中既要满足开放性要求, 是各种信息很方便、成本很低地互联互通, 又要满足安全性要求, 这样才能用于商务、管理、控制, 也就是要解决好专网与公网的关系。物联网必须身兼二职, 作为公网具有交换信息, 互联互通的职能, 开放、低成本、便利为方向;作为专网是为特定功能服务的, 要安全, 要固化管理职能, 要体现所有者的目标。处理开放性和安全性之间的矛盾, 在以往的互联网应用实践中已经有过许多探索, 大体上会涉及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但是物联网的引入, 提高了问题的复杂性, 主要是冲击了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的边界。

至于说到智能应用环节, 情况更为复杂, 难度更大, 并因为在三个环节中处在核心的位置, 应用的部署和发展会直接影响到采集信息技术、互联互通的解决方案的发展轨迹。所以有必要单独加以说明, 这样有利于把应用研究放在驱动力的位置上来, 有利于改变目前产业界的旁观态度, 把物联网的发展战略实实在在地推进起来。

什么是物联网时代的智能

从应用入手, 就要先说清“智能”应用究竟是什么。我研究了“智慧地球”始作俑者IBM的一份报告“智慧供应链”。该报告说明了供应链的智慧需求是如何引出来的。

金融危机中, IBM在对全球400余位供应链高管的调查中发现:对供应链压力最大的因素是成本控制、可视化、客户需求变化、风险控制和全球化等五项, 但由于环境越来越复杂, 变化越来越快, 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 高管们原来供应链设计时所遵循的原则如“高效、需求驱动、整合优化”等已经不够用了, 还必须添加“智能”的要求, 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但是IBM的报告就此打住了, 并没有清晰地点出来这里的“智能”在今天的环境下究竟意味着什么?与我们以往理解的“智能”有什么差异吗?

我以前写过一篇涉及“智能”的文章, 曾形象地定义过这样一个公式:智能=信息化+自动化。现在来看有些惭愧了, 因为它还不足以说明“智能”的新发展。物联网时代的“智能”应该是基于网络的, 或者说是依托“基于网络的集中式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的。这里有必要强调“集中”的特点, 因为智能的网络也称为“神经网”, 可分为功能简单的“末梢”、功能复杂的“中枢”和连接两端的网络三部分。末梢相当于传感器、R F I D等采集信息的网络, “中枢”相当于集中式数据处理和服务的中心, 把采集的信息经过复杂的深加工, 再反馈到系统的各部分, 作出协调、优化的应对措施, 这是基于网络的智能发展趋势。这样的智能不同于“傻瓜相机”式的独立智能解决方案, 而一定要基于网络和集中的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 (以下简称数据中心) 。这应该是物联网时代的智能化最重要的特征。

物联网带来的智能物流

如果确认了数据中心是物联网时代智能的主要特征, 那么“智能物流”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物流的数据中心的发展历史了。研究物流领域的数据中心建设问题依然要遵循物流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一是如何做大, 二是如何做专。所谓做大, 主要指横向整合, 实现同类资源集约化, 例如利用信息网络整合分散的货主和车辆进行优化匹配、多式联运平台整合各种运输方式、物流枢纽和物流园区对各种资源的整合和有效管理等等;所谓做专是指纵向整合, 按专业化类别进行物流流程的信息采集, 深加工后使流程得以整合、优化。两类数据中心都是整合数据的“平台”, 但前者提供的是物流中的标准化服务, 如仓储、运输、货代、快递等;后者提供的是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 如汽车供应链、家电供应链、服装供应链等的整体解决方案。

实际上在我们的现实中已经有很多的数据中心了, 把它们作为物联网时代智能化的萌芽, 去发现、总结, 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最终还是要把推广应用物联网时代的智能物流落实为促进各种数据中心的建设。现在的数据中心已经很多了, 有服务于企业内部的, 有服务于地区或行业的, 有服务于全国的, 还有服务于国际之间的。现在是到了把数据中心作为一个新的经济主体来研究的时候了, 从经济主体的脚色来看, 不管哪一类数据中心, 核心问题是商业模式, 也就是整合信息靠行政还是靠服务?由此决定了功能定位、市场定位、流程设计、技术方案等等一系列问题。可以断言的是, 物流能否智能化, 就看物流数据中心的体系建设是否成功。

智能物流的机遇与挑战

数据中心作为物联网时代智能化的主要特征, 也是未来网络经济社会的一个创新的经济主体, 必然凝聚了各种矛盾, 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使得只习惯于传统理念和管理方式的我们产生迷惘或失误。

——数据中心是实体企业还是虚拟企业, 按行业管理还是按属地管理?要有准入制度吗?企业登记管理还有效吗?

——数据中心是信息技术服务商, 还是内容服务商、通讯运营商、咨询服务商、物流商?传统的行业分类还有效吗?

——数据中心提供的是商业服务还是公共、公益服务?如何确定收费的合理性?商业服务和公共服务之间有界限吗?

——数据中心如何保证客户信息安全, 能否承担因安全问题带来的客户损失?我们原来的安全观念和技术还适用吗?

这只是信手拈来的几个疑问, 已经可以看出网络时代的冲击有多大了, 甚至可以说正在冲击所有已经定型的格局和边界。物联网时代对于生产、商贸、物流、行政监管、公共服务、百姓生活等等方方面面的影响更具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只是已经有许多人论及, 就不再重复了。总之, 把物联网称之为一个新时代是不为过的。

这样大的一个时代变革正在悄悄地来临, 机遇和挑战并存。现在围绕物联网的讨论还以务虚为主, 一旦涉及到数据中心的建设就会务实起来, 此文就是要提醒大家这样一个视角。

冷链物流物联网 篇11

关键词:物联网烟草物流管理系统设计与研究

物流中心(Logistics Centre)根据服务的地域范围可细分为城市物流中心、区域物流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其中,区域物流中心作为区域内集物流集散、高效的信息交换、功能合理控制为一体的物流一级节点,是促进商品快速流通的基础设施。

鉴于我国卷烟物流中心建设、运营以及管理等过程中存在众多问题,本文在研读物联网信息技术以及主流信息交换技术等技术、手段和方法的相关文献,给出指导卷烟区域物流中心烟草物流管理信息化方案,从而提升区域物流中心在物流系统中所能够发挥的作用。

1.系统架构与运行模式

1.1基于物联网的卷烟区域物流中心体系结构规划

传统物流中心通常使用条形码技术来标识、识别和管理流通在物流中心中的货物,从而存在一些由条形码技术缺陷带来的弊端。随着RFID技术的引入,系统可以更为精确得对货物批次进行定位与追踪,并且RFID识别的全过程可以无人工干预,降低了货物管理与流通的难度。

系统整体由底层至高层被划分为基础层、数据层、应用层以及用户层共四层。其中,应用层又依照职能任务,被划分为分析决策、物流应用以及平台建设三个层次。三层各司其职,负责不同任务。其中,平台建设层主要有基础信息管理系统,负责应用层同数据层的数据交互以及日常数据信息管理。物流应用层负责物流中心日常配送规划、调度以及配送设备的监控、管理。分析决策层通过GIS应用通过大量数据的综合分析,为物流应用层的规划调度任务提供决策支持。三层协同合作,为用户层服务。

1.2基于物联网的卷烟区域物流中心管理系统详细设计

1.2.1 配送规划管理设计

配送规划(图1)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对零售点地理信息、道路网络、交通驶向以及零售点历史销售状态进行分析,并在分析基础上算出相对合理的配送区域与配送路线,以及相对合理的订货周期。

图1卷烟区域物流中心配送规划系统在已有的成熟配送规划算法基础上,结合卷烟配送量季度之间变化较为稳定的具体情况,增添了配送规划模版这一设计,简化单次规划所需耗费的计算量,从而达到优化配送规划流程,提高规划管理效率的目的。

GIS综合规划调度系统获取综合数据信息,结合配送规划模版给出优化的日常配送路线。规划结果下达综合资源调度子系统进行调度执行,具体包括仓储出库调度、分拣调度、暂存调度、车辆装车调度、出车配送调度等。其中,又涉及到派车作业单、时间进度图、行车路线图、配送线路统计等数据的输入与输出。

配送规划的过程被划分为数据准备、配送规划、结果分析、送货顺序计算、结果保存这五个步骤。

在配送规划中,通常采用“基于零售户布局的中心聚类计算法”,即,以所有已知零售商户的空间位置数据为输入,使用空间布局聚类算法,根据布局中心计算,获得合适的配送路线划分结果。其中,主要用到的算法是“K-Mediods”。

1.2.2 车辆监控设计

利用 GIS 和 GPS 技术设计智能配送线路优化系统和配送车辆监控调度系统。智能配送线路优化系统在完善的卷烟配送 GIS 数据基础上,通过打破行政区划,合理确定直送半径、科学设立中转站,建立了分级式垂直化的配送模式和管理体系。线路优化系统提供的配送车辆“影子线路”,为配送车辆的考核提供了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保证。除此之外,通过给配送车辆安装 GPS 卫星定位系统,实现车辆的监督和管理,及时掌握配送情况,随时根据需要指挥调度车辆,全面提高了卷烟配送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1.2.3 日常调度功能设计

按照综合规划输出,配送日常调度针对每日客户实际订单数做调度优化,模块主要有两种模式:固定线路同弹性送货调度。本模块的功能设计包括:订单提取、订单检测、车辆预设、固定线路调度、任务指派、领货单生成等。

2.系统关键技术

基于物联网的烟草物流管理系统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基于RFID的托盘联运技术、GIS技术与GPS技术。

2.1 基于RFID的托盘联运技术。在卷烟工商供应链中,件烟仅组盘一次,件烟条码的存储和采集均借助安装在托盘上的RFID标签完成。在卷烟物流配送中心中,将RFID技术应用到发货暂存区等区域的管理。通过给送货车辆司机和发货区管理员配备RFID身份卡,将原有模式下双方在纸质单据上的签字交接转变为双方刷卡确认,不仅提高了效率,更方便日后在信息系统中的查询,也实现了无纸化作业的目标。

2.2 GIS技术。以电子地图为载体,在地图上叠加烟草物流相关的业务信息,并以视频、图片、图表等方式进行展示和分析。地理信息平台与无线网关对接,在送货途中,通过车载终端上传定位信息,当车辆异常行驶时系统自动发出报警,当车辆遇到紧急情况或者故障时,通过求助报警获得监控中心的支援。车辆在送货途中车载设备自动上报定位信息:时间、状态、经度、纬度、速度、方向等,系统管理员能够在地理信息平台实时监控。

當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车辆超速、超载、进入或者驶出指定的区域时,地理信息平台就会自动发出报警,系统管理员及时地给车辆下发指令或者提示信息,告知送货员进行及时处理。当车辆遇到紧急情况或者故障时,送货员启动紧急报警按钮,监控中心获得紧急报警后,给无线网关下发远程控制命令,及时做出救援处理。基于GIS电子地图查询某个时间段的某送货车历史轨迹,为送货员的工作考核提供依据。

2.3 GPS技术。利用 GIS 和 GPS技术设计开发了智能配送线路优化系统和配送车辆监控调度系统。通过给配送车辆安装 GPS 卫星定位系统,实现车辆的监督和管理,及时掌握配送情况,随时根据需要指挥调度车辆,全面提高了卷烟配送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3.结束语

烟草物流管理信息化研究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物联网技术为烟草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实现平台。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烟草物流管理系统设计,论述了其系统架构以及运行模式,最后分析总结了基于物联网的烟草物流管理系统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下一步工作将集中在对该系统设计的实验验证,通过实验分析其实用性与适用性。

参考文献:

[1]2001 G. 物流术语[S][D].2001.

[2]王海松.物流网络信息化建设研究[D].河北大学,2010.

[3]白晨星.我国现代物流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0(06):156–158.

[4]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23(12):1–7.

物联网实现物流全程监管 篇12

物联网的信息技术,包括信息获取、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等三个部分。PC推动人类进入智能化时代,信息传输与互联网推动人类进入网络化时代。前者是信息处理,后者是信息传输,但还有信息获取的问题没有解决。物联网的信息获取技术将推动信息技术进入变革时期。物联网将是军用和民用的历史性机遇。

再以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物联网的功能。A给B打电话,通信公司不会关心通信的内容,只关心通信是否畅通,是否可以互联,这是信息的传输功能。互联网不仅仅是网,它注重的是信息内容的传输,信息内容建立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之上,因此互联网被称为共享帝国。物联网也不是网,核心不是物和物的互联,是面向实体世界的感知互动体系。

最早的信息是模拟的,有了计算机之后是数字的,物联网是智慧的,智慧城市和数字城市有本质的区别。数字城市是虚拟空间,而智慧城市是面向实体世界,可以让实体世界进入有组织的、主动性的管理。物联网是建立在智能化,网络化基础之上的全新的社会化系统。从这个角度来讲,物联网不是互联网的延伸,更不是通信网的延伸,是面向实体世界的全新的体系。这叫社会属性架构。物联网是一个团队,有协调、有分工、有组织、有纪律去完成实体世界的感知,好比人眼睛、鼻子、耳朵,分工完成信息采集。

物联网是社会化的,有社会属性的架构。这个社会化将会彻底的改变物流体系。以R F I D技术为例,是目前物流企业比较先进的信息系统,这种技术的弊端是只有对其进行扫描,才能获取其信息,并只是单纯的获取其流动信息,并不会知道其流动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是一个被动的物流管理系统。总体来说,在物联网之前,只能用信息化技术对物体的移动进行定位,而无法获知物体在移动过程中的具体变化情况。用了物联网以后,不但能够实时对物资进行定位,而且主动的、有分工的、有组织的获取物资的具体状况,例如,货物放错车会有报警、野蛮装卸会有报警、出入库也有相应的信息监管。物联网使被动管理变成主动管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程监管。

上一篇:高中体育教学的创新下一篇:音阶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