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筑群

2024-07-02

老建筑群(精选11篇)

老建筑群 篇1

1 青岛德式老建筑保护现况的调查背景及方法

1.1 青岛德式老建筑保护观念的提出

德式老建筑:1891年6月14日, 清政府派兵驻守青岛, 青岛成为海防重镇并由此建置, 当时名为“胶澳”。1898年, 一纸不平等条约《胶澳租借条约》让德国人成为这里的主人, 他们把这个城市改名为青岛。“青岛算是德国在国外唯一一个当作自己城市建设的地方。”

1.2 研究的重要性 (研究的意义及背景)

研究的背景:青岛德式建筑分散, 所有权分属不明, 维修队伍就不可能统一, 这样就不能保证所有德式建筑得到应有的维护。德式建筑分属于文物局、规划局、部分企业或个人管理, 一旦某个建筑需要维修, 不需组织专家、市民召开听证会或掌握建筑原貌, 各分管部门或个人就可自行维修。目前青岛德式老建筑在维修前举行听证会的多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而对于被列入省市级文物保护的德式建筑, 很少甚至没有举行过公开的听证会。

1.3 调研的时间方案、计划

1.3.1 调研地的选择及说明

青岛市中山路:青岛市中山路是青岛的名片和地标, 堪称青岛的母脉, 附近分布着大量德式建筑物, 名人故居, 如中山路的天主教堂, 德国警察署旧址等。

青岛市市南区沂水路:青岛市市南区沂水路沿路都是美丽的德国建筑, 西端11号正对广场的就是当年德国殖民统治的最高机构———总督府, 向东是英国和美国驻青岛的总领事馆以及一批高级别墅。

1.3.2 调查研究的方法及说明

①调研采用实地调研与规范分析相结合方式。调查采取文献资料调查、问卷调查、走访三者有机结合的方式进行, 发放问卷200份, 数据获得后, 采用规范分析方式, 咨询有关专家, 总结归纳, 对政府及有关部门给出相关建议。

②有关保护措施的具体建议。青岛建置之初, 就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 保护好老建筑, 拒绝现代建筑的入侵, 从重要历史发生建筑、文化载体、历史空间三方面进行保护。

③保护机制模式方面:建议设立以历史文化保护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行政管理机构, 相关各部门协助保护管理委员会进行相应管理;设立相关专家委员会, 负责对历史公建类街坊风貌和历史公共建筑建筑认定、调整以及撤销等相关事项的评审, 在遗产保护的管理制度、监督制度、保护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等各个环节中实现充分的公众参与。合理利用土地置换金和国家财政性拨款、地方财政性拨款等资金, 通过保护基金和对保护工程实行低息贷款鼓励企业投资老城区保护事业;设立建立公共建筑的保护基金, 用于补助建筑使用者自行修缮房屋。

2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调查人数统计:

30岁以上72人, 30岁以下78人, 总人数150。

2.1 德式老建筑概况

2.1.1 青岛德式老建筑大体分布情况

我们这次调查以市南区为主, 它是当年德国人主要占领地区, 最密集的德式建筑群都集中在中山路、沂水路、广西路、江苏路、龙江路等。以沂水路的当年德国总督的办公楼 (就是老市府) 为核心, 周围有很多当年德国官员的宅邸和其他国家的领事馆。

2.1.2 青岛德式老建筑风格

青岛德占时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充分反映了欧洲和德国当时的建筑流派所带来的影响。所以青岛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是西方近代建筑在中国的延续又是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体现。

①殖民时期风格即“外廊样式”。当时德国殖民者仿效了英国在其印度殖民地颇为成功的这一建筑形式, 每层均有遮荫的大面积敞廊环绕。

②古典主义建筑多使用西方古典柱式, 讲究对称, 突出轴线, 强调构图中的主从关系, 比例严谨的立面构图, 但也能根据基地地形作灵活处理。

③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 青岛的德式建筑几乎是德国本土风格的原样移植, 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风格占据主流。

2.2 对德式老建筑现状的认识

2.2.1 对德式老建筑遭到破坏程度大小的认识

调查发现, 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德式老建筑虽然遭到一些破坏但破坏性并不大, 小部分人认为老建筑完全未损坏。在我们的实际调查中, 情况却恰恰相反:许多德式建筑破损严重, 房柱严重碳化, 楼顶层楼梯处墙体墙皮脱落严重, 梁被腐蚀、钢筋锈蚀, 楼梯梁腐蚀严重。此外, 32.60%的人认为德式老建筑破坏很大, 反映出社会上还是有群众对老建筑存在高度的关注和认识。

2.2.2 对当地有关德式老建筑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认识

调查中, 有一半的人完全不知道德式老建筑的保护法规, 39.10%的人只是对保护法规了解一点点。只有10.90%的人对德式老建筑的保护有所了解, 知道较深。这说明大部分的人对德式老建筑的保护法规认识浅薄, 在法律知识上有待提高。保护老建筑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民众对德式老建筑保护法规的了解, 同时政府要发挥核心作用, 加强对德式老建筑的宣传保护力度, 颁布切实可行的保护法。

2.2.3 如何了解政府措施的渠道

从调查图表可以看出人们最主要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获取老建筑的相关信息, 其次是政府部门的宣传政策及上网关心时政。电视、报纸等一直是历来主要的媒介形式, 传播面非常之广, 传播信息最易被人们所接受熟识;政府部门的宣传引导与政策下达, 是最权威可行的办法。

2.3 德式老建筑现状产生的原因

2.3.1 德式老建筑现状出现的宏观原因

第一, 青岛经济产业结构比例设置不合理。近几年, 青岛经济必然会有一个“飞跃式”的发展。但是,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青岛也面临着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所以, 发展经济的同时怎样优化现在的城市布局, 怎样利用和处理好老建筑就关系到了青岛未来城市目标的是否能够实现和竞争力的长久保持。第二, 在德国老建筑中也人为的划分着阶层。位于沂水路11号的总督府建于1904年, 是典型的德式建筑, 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过工程重点对屋瓦以及墙面进行保护性维修。但政府在处理老建筑上有着明显的不平等性。

2.3.2 老建筑现状产生的微观原因

老建筑年久失修, 保护做法落后街头巷尾, 许多老建筑历经多年却没有什么修缮, 变得墙壁斑驳, 而对于老建筑上的百年老瓦, 曾经施工的工作人员表示, 旧瓦全被拆下来, 破碎的就当垃圾扔掉了, 完整的瓦片有的被送走了, 但是不知道送到哪里去了, 也有些还堆在院子里。

2.3.3 现有对德式老建筑保护措施的看法

对政府保护措施的看法:30岁以上和30岁以下的人群的看法基本相同, 68.10%左右的人普遍认为政府的工作只是一般到位, 而只有不到20%的人认为政府的工作做得很好, 其余的人则认为政府工作做得很差。由此可见, 政府对德式老建筑的保护和利用的工作做的还不是很到位, 政府对德式老建筑缺乏保护意识, 没有充分的保护措施, 保护力度也不够。

2.3.4 对德式老建筑的保护

①青岛市民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如何 (见图2) :

从条形图中可以看出, 大约40%的人都认为青岛市民对德式老建筑的保护意识一般, 超过30%的人认为较好, 也就是说, 很大一部分人认为他们对德式老建筑的保护方面的关注度较大。经过调查, 青岛人中, 尤其是老一辈人对这些建筑尤其热心, 而住在老建筑中的多数是年纪大的人, 在被访者中, 出于对那段历史的尊重的人和在那段历史有过作为的人占到了82%;继承祖业, 没有走出老建筑的人占9%。然而大多数人是对德式老建筑的保护意识一般, 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 认为老建筑与自己离得太远, 新时期该有新气象, 认为老建筑的存在与否都与自己无关。

3 德式老建筑保护的建议

3.1 科学合理的规划老建筑的利用价值

建议设立以历史文化保护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行政管理机构, 相关各部门协助保护管理委员会进行相应管理;政府应当借鉴国外老城区保护中公众参与的方式, 在遗产保护的管理制度、监督制度、保护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等各个环节中实现充分的公众参与。

3.2 传统与新技术并用, 争取多方支持

在遵照建筑原有图纸的设计基础上, 我们可以通过文物保护专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技师等专业力量, 对位于青岛的德式建筑文物的保护进行积极支持, 由专业保护发展为综合保护。

3.3 恢复被拆建筑, 打造信息资料库

据了解, 目前岛城留存的百余个德式建筑仅占德国建造时总数量的三分之一, 其余两百多个德式老建筑因社会发展和其他原因陆续被拆除, 而留存下来的许多建筑也因维修不精细没有达到原来的样貌。

3.4 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

尤其加大对一般居民居住老建筑的扶持力度, 同时正确运用保护方式。政府除了与德国的沟通外, 自身也要申请德国老建筑的保护, 加大保护资金投资力度。

3.5 主管部门确定, 提高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由于青岛德式建筑分散, 所有权分属不明, 维修队伍就不可能统一, 这样就不能保证所有德式建筑得到应有的维护。德式建筑分属于文物局、规划局、部分企业或个人管理, 一旦某个建筑需维修, 不需组织专家、市民召开听证会或掌握建筑原貌, 各分管部门或个人就可自行维修。

3.6 加强公众参与

老建筑保护过程中, 付出代价最大的是住地居民, 他们的生活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善。但由于受益的是整个城市, 使得保护更具意义。所以, 要正确引导居民从整个社会的角度, 从长远的角度, 而不是仅从自身的眼前利益来看待老建筑保护。老建筑保护会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 要鼓励公众参与, 合理分担, 引导居民在迫切追求自身局部利益达到最优化的同时配合城市的整体利益, 做好老建筑的保护工作。

老建筑群 篇2

时间:2016-04-05 20:40 作者:会计学习网

【内容概况】建筑业老项目增值税计税方式的选择及涉税处理 财税〔2016〕36号)附件2:《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第一条第(七)项第3款规定:一般纳税人为建筑工程老项目提供的建筑服务,可以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计税。财税〔2016〕36号)附件2:《营业税......建筑业老项目增值税计税方式的选择及涉税处理

财税〔2016〕36号)附件2:《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第一条第(七)项第3款规定:“一般纳税人为建筑工程老项目提供的建筑服务,可以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计税。”

财税〔2016〕36号)附件2:《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第一条第(七)项第7款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中的一般纳税人,销售自行开发的房地产老项目,可以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按照5%的征收率计税。”在该文件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字“可以”,即建筑和房地产企业老项目增值税计税方法的选择上,在2016年5月1日后,既可以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也可以选择一般计税方法。到底应如何选择增值税计税方法呢?肖太寿博士总结如下几方面:

(一)建筑企业老项目的增值税计税方法的选择及涉税处理

笔者认为建筑企业老项目在实践中体现为三类:第一类是营改增之前(2016年4月30日之前),已经完工的施工项目,且已与业主进行了工程结算,但业主拖欠工程款,营改增后才支付施工企业工程款的老项目;第二类是营改增之前(2016年4月30日之前),已经完工的施工项目,但没有进行工程决算,营改增以后才进行工程结算的老项目;第三类是营改增之前未完工的施工项目,营改增后继续施工的老项目。以上三类老项目增值税计税方法的选择如下。

1、第一类老项目增值税计税方法的选择及涉税处理

营改增之前(2016年4月30日之前),已经完工的施工项目,且已与业主进行了工程结算,但业主拖欠工程款,营改增后才支付施工企业工程款的老项目,分以下两种情况来处理:

一是如果工程结算报告书中未注明业主未来支付拖欠工程款的时间,则营业税纳税义务时间为工程决算书上签订的时间。因此,在2016年4月30日之前,按照3%税率在工程劳务所在地缴纳营业税,向业主开具建筑业的营业税发票。

二是如果工程结算书注明了业主未来支付拖欠工程款的时间,则营业税纳税义务时间为工程结算书中注明的时间。因此,在2016年5月1日后,建筑企业一定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支付的分包款后的余额为销售额,应按照3%的征收率,依照“销售额/(1+3%)×3%”计算缴纳增值税,向业主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

由于“收到业主支付的工程款/(1+3%)×3%<收到业主支付的工程款×3%”,因此,从节省税收的角度考虑,建议营改增前已经完工且进行工程决算,但业主拖欠工程款的老项目在2016年5月1日后进行开票。

2、第二类老项目增值税计税方法的选择及涉税处理

营改增之前(2016年4月30日之前),已经完工的施工项目,但没有进行工程决算,营改增以后才进行工程结算的老项目,一定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根据财税〔2016〕36号)附件2:《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第一条第(二)项第9款的规定,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支付的分包款后的余额为销售额,应按照3%的征收率,依照“销售额/(1+3%)×3%”计算缴纳增值税,向业主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

3、第三类老项目增值税计税方法的选择及涉税处理

营改增之前未完工的施工项目,营改增后继续施工的老项目增值税计税方法的选择应分两重情况:

一是如果未完工项目在整个项目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有大量的成本发票可以抵扣增值税,则选择增值税一般计税方法,按照11%的税率计算增值税;

二是如果未完工项目在整个项目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已经发生大量的成本发票是增值税普通发票,没有多少增值税进项税可以抵扣,则选择增值税简易计税方法,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支付的分包款后的余额为销售额,应按照3%的征收率,依照“销售额/(1+3%)×3%”计算缴纳增值税,向业主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增值税计税方法的选择及涉税处理

1、营改增前已经开放完毕的楼盘项目,但未销售完毕,营改增之后继续销售的老项目,一定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按照5%的征收率计税,给购买方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

2.营改增之前,房地产企业已经进行了项目的立项、报建、审批和规划等法律手续,且已经与建筑企业签订了建筑施工总承包合同,但未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导致项目一直未动工,营改增后才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致使工程正式动工的项目为新项目,选择增值税一般计税方法,按照11%计算缴纳增值税。

3.营改增之前,房地产企业已经进行了项目的立项、报建、审批和规划等法律手续,且已经与建筑企业签订了建筑施工总承包合同,并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工程已经动工,营改增后,继续开发的项目,一定是老项目,增值税计税方法的选择应分两种情况:

一是如果已经开发的项目在整个开发项目中占的比例很小,成本发票还没有收到,有大量的成本发票可以抵扣增值税,则选择增值税一般计税方法,按照11%的税率计算增值税,但是根据财税〔2016〕36号)附件2:《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第一条第(十)项第2款的规定,应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按照3%的预征率在不动产所在地预缴税款后,向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纳税申报。

搭接新老建筑 篇3

选择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可以充分享受其考究的建筑形式所带来的与社会、人文的亲切相融。

兴华胡同四十二号院地上部分从房屋建造和主次厢房的排列到房屋大小,以及布局朝向,都按照严格的程式定制。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京味儿生活在纵横交错的胡同深处,通过老北京的四合院,仿佛被唤醒尘封了多时的记忆,悄然复兴。

兴华胡同四合院位于什刹海地区,四合院前身是个大杂院,业主在原有基础上整体重建。原建筑建筑面积为六百平方米,在保证地上四合院风格的前提下,增加了地下一层。建成之后,共有十间客房,地上部分为北方四合院形式,六间纯中式客房,庭院为休息区;地下部分有会议室、酒吧、书吧及四间现代客房。

四合院地上部分建筑按照中国传统的梁木结构,以砖石材料本色构成的青灰色调,配以鲜艳色彩的建筑彩画。室内家具及陈设,以清式硬木家具为主,在传统中式的基础上,增加了现代、舒适的卫生间。

庭院作为休憩区,采用钢结构玻璃采光天棚,避免了四季气候变化带来的弊端,可以一年四季加以利用,不受气候影响。并在庭院中增加采光天井,将自然天光直接引入地下客房。

地下部分以一部电梯及逃生梯与地上庭院连接,公共区域设置会议室、酒吧、书吧。客房设置两个豪华套房及两个随从房。豪华套房中间为采光天井,中间为水池,四周玻璃幕,在客房的任何角度都能看到独特风景,院中落下的天井与天通、与地连,让天上飘荡而下的一切充满灵性的东西归于宅院,“卧观天井悬”。

涂山

1968年生,1994年取得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专业硕士学位。1997年赴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研修。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讲师(高级工程师),美术学院环境建设艺术咨询研究所副所长。曾获2004“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2006“全国室内装饰行业优秀室内设计师”等奖项。

中华民居:请您介绍一下兴华胡同42号这个设计案例。

涂山:兴华胡同这个项目的房子原来是明朝的老宅子,属于北京24片古建保护区。保护区的建筑改建是有限定的:第一,样式、色彩和材质上都要符合这个区域的规定,高度不能超过六米。最多是做两层,有的还做不到两层。因为原来的老宅在建筑质量上不是特别好,原来住的也不是有钱人家,用的木头比较小,底部已经朽了。在这个情况下,基本是拆了,后来在原来的格局上,按传统的规制复建了。从规制上比原来的高一些,业主还是希望空间大一些,台阶和门楼都高一些。

中华民居:改造后的使用意图是什么?

涂山:它的使用性质是一个四合院宾馆。这个老房子也提供不了多少房间,就想往地下发展,做一层地下室。关键就是不破坏四合院格局的情况下处理好地上和地下的关系,地下的采光和交通的问题。在四合院原来的格局之中,有的是在房屋之间的缝隙之中安排了一些天井,也做了一些交通连接,这样来解决新旧的一个连接问题。

中华民居:复建部分与地下新建部分的新旧关系上是如何把握的?

涂山:我做的东西一直是老的就按老的方法做,比较地道,比如说木制的结构就按木制结构的方式搭建,按传统的规制来做。新的部分就是按新的样式来做,它可以向老的区域妥协,以便新旧搭配和谐,但它的样式和工艺都是按现在的方式来做的。可以在色彩上或用其他的方式来协调,找到一个搭接点。这个项目的特点是,老的东西多在地上,新的东西都在地下。地上的部分都是复建的,地下的部分是新建的。上面是木制结构,下面是混凝土,是新的东西承载了老的。新的是藏在地下的。

中华民居:新旧关系是这个项目的个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在内部空间的设计上是如何区分的?

涂山:因为房间建筑结构的不同,我们提供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房间也是一样,如果是地上的房间你可以看到原始的木结构,露在外面的。里面使用的家具都是非常古典的,名贵的,比如紫檀的家具。在地下我们配的都是现代的家具,房间是内院式的,通过天井采光非常漂亮,给人非常舒适的一种感受。个别卫生间还有天光直接照射下来,正对着淋浴间的上方。玻璃盒子的设计借鉴了灯笼的形式,它就是一个导体,连接地上和地下。夜间亮起来以后在上面的院子里面就好像四盏灯笼一样。同时它也照亮了地下室的卫生间。可以让人感觉到地上和地下的一种联系。

中华民居:在四合院的上部新加了玻璃顶,这也是整体设计的一部分?

涂山:上面的四合院,内院是非常好的一个空间,考虑到北京的气候,加建了一个玻璃顶,使用率会更高一些。在照片中展示的这个部分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戏台,只是利用了倒座里面的二道门的空间,使用的时候有很多方式。可以像唱堂会一样请几个演员,大伙看看戏,但并不局限于戏台这个功能。

中华民居:在建材的选用和建筑工艺方面,古建部分和地下的新建部分有哪些不同?

涂山:地上部分用的还是老的材料,比如用的青砖,都是按传统工艺烧制的。比如大漆、刮灰,用猪血来刮灰,最后做大漆,这些工艺都是传统的,包括彩绘。这个彩绘,我是不大赞同的,工匠画了很多,内院画了非常多,但外院画的非常少,就是因为后来我干预了一下,因为画的太多会缺乏那种很安静的感觉。外院用的是比较素的风格的彩绘,材质用的都是非常好的。比如贴金箔。内院已经画了,当时我们就达成了一个妥协,保留下来了。

在地下的方式就不一样了。我们也试图让下面也能感觉到上面。下面也有下面的特点:一个是光线,一个是庭院。第一种方法是我们设计了地下的庭院,光线可以直接进去,甚至有两个房间是围绕庭院来布置的。庭院是嵌在这个房间里面的。第二种方法是通过刚才说的灯笼让光线通向地下室,夜间也可以通过灯笼来反映地下的一个存在,我们希望它不是隐形的。第二点,我们也希望地下室的空间有他的特点和特殊感受。所以我们在过道的空间里面,用米色的页岩做墙面,这个墙面的体积感非常强,一层一层叠在那儿。它让人感觉到走在地下室有一种结实的、真正是走在地下的感觉。

中华民居:这个四合院宾馆的客户群定位是怎样的?

涂山:业主预先设定的是针对家庭或一个团队。现在住惯了公寓式建筑的人可能会希望体会一下中国这种传统住宅的感受,感觉一下生活在四合院里是什么样的。这里就像一个大套间,总共就能提供10个左右的房间,设计的时候希望整个空间在氛围上能够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家的感觉。一家人包住在这个地方,而不是单个的一个人住在一个封闭房间。地下室有一个小型的书吧,如果客人之间是已经认识的,那么这些空间就可以为加深大家的交流提供方便。这个四合院宾馆在公共空间的配比方面还是相当大的,这也是这个地方比较高档的一个主要特征。

中华民居:这个地方不像是一个开放式的商业空间,而更像一个私人空间。对于不了解这里的人,如何让他们知道里面的服务呢?

涂山:这个地方不挂牌,业主有自己的渠道,比如旅行社和网络媒体,很少有散客敲门进去住的。

中华民居:在项目的设计实施过程中是否会遇到很多问题?

涂山:困难总是很多的,这个项目的建筑部分也是我们做的,只有结构是另外一个设计院做的。在这种项目里面比较难的地方就是控制。因为有很多的因素在里面干扰你的控制。一方面需要投入时间,一方面需要经验,在实施最初的创意过程中,有很多的因素需要去平衡。

中华民居:能举例说明一下么?

涂山:比如造价的因素,供应商能提供什么样的材料,还有施工单位的技术水平和控制能力。施工单位的能力不行,实施起来就会很费劲,如果施工单位的能力很强,就很省力,甚至还会给你添彩。这也是经验,施工单位能做到什么程度,如果事先有了解,那么在设计过程中就会给予充分考虑,实施过程中就会容易一些,效果会更有保证。理想的方式是从设计、选材,施工一体化地思考。

中华民居:在建材的选择方面也是和业主沟通商定的么?

涂山:在材料的选择方面,业主比较尊重我们的选择,当然我们也会为业主的利益考虑,尽可能控制在初期的预算范围内。

中华民居:近些年来老建筑改造在国内已经是比较普遍的一种趋势,您能谈谈对于这个趋势的理解么?

涂山:老楼的重新使用是非常常见的,在国外也是很多,但中国和国外的情况不太一样。中国多是木制建筑,它不像砖石的建筑那样寿命长,容易改。因为是木制结构,中间穿插的比较严密,改动的余地不大。砖石的叫面结构,我们的是点结构,或线结构,你把哪儿根线拔了,可能整个结构就不行了。中国的古建利用时,屋顶和主体结构基本上是不能动的。欧洲的一些案例改动的可以非常厉害,立面是老的,里面甚至可以完全是新建的。

中华民居:对于古建改造,您个人坚持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涂山:对于古建改造,我的理解是老的东西就是老的,按正宗的去做,新建的部分再去找一些地方与老的连接。可以是对比的,一种色彩的关系,或尺度的关系可以根据情况而定。把古建筑部分放在显性的位置,是控制性的,而新建的部分退在其次。尽量运用已有的建筑,尽可能地保留,使这个项目有时间感,有历史的痕迹,你能看到而且是真的,尽可能是原始的状态。新加的东西我们希望它是新的,看上去就是新的,我不希望新的东西看上去好像还是旧的。中国人的习惯是不喜欢用旧的东西,有一些不免要新建的,我们就是按老式的规制做,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原则上新旧还是要区分的。

老建筑群 篇4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的发展主要是粗放型的扩张模式,以占用农田和未开发土地来实现的。很多城市的面积已经比建国初期扩大了许多倍,然而,人口的快速增长,耕地红线的日益迫近,已经形成了突出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之下,城市的发展只有在当前的规模之上寻出路。近年来,一些城市的发展已经从不断扩充外围面积和占用土地转而变为“拆旧建新”的局面。

这种“拆旧建新”的城市建设方法,不仅与中国的现实情况发生了严重冲突,而且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因此,将城市既有建筑再利用应该是将来城市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对它的研究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1 城市老建筑群的结构特点

对具有传统文化老建筑研究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一种选择和判别。所以不存在一个固定的套用模式。只有对特定的建筑区域环境做历史的,人文的,系统的调查分析,才能找出其形成的因素与原因。对于传统文化老建筑的研究大致可以总结为:节点,周线,区域,肌理这四个部分。还有与之相呼应的该区域外的外部环境系统。这些系统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共同承载着老建筑区域浓郁的文化底蕴和气质。

1.1 节点

指老建筑群的核心及中心空间、重要的标志物或转折点,也是群体聚集的核心,为人们较多关注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城墙、寺院、园林、历史建筑、文化遗址、古墓等。

1.2 居住轴线

指某个建筑区域内的主要通行道路,也是生活在其内人们的主要景观道路。对于武汉里份而言,就是进入里份的主干道。

1.3 区域

这里的区域指的是在空间构成,文化组成,经济行为等方面拥有特色的地段和街区环境。分析老建筑群的空间组成形态,利用老建筑群的现状进行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的分析。在对咸安坊和其周边其他区域内里份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明显地得出,从道路、建筑群落、院落到单个建筑实体所反映出的公共活动到私密空间的过渡,即由大街、小巷再到院落最终止步于住宅的这种从动到静,从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到半私密空间再到私密空间的完整组织序列。总体看来,传统的城市老建筑街区重点强调了居住的功能要求,该区域内有着大量的一进或者几进式的建筑院落,这些建筑院落形成了拥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形式,所有的并联式的住宅院落沿着街巷一字排开。

1.4 肌理

这里的肌理是指构成传统文化特色的主体——传统民居院落的组成空间形态及风格。老汉口地区的咸安坊和其周边地区的众多里份民居,大多数都是清末民开始初建造的,其形态特征上都为典型的中西合璧式的建筑——结合了欧洲的联排式住宅楼与中国四合院以及中国天井式院落民居的建筑结构和建筑形式,使其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殖民式风格的民居建筑。其布局形态为“锁头式”建筑风格,因其为三面包围中间凹陷的建筑格局,像一把传统的中式黄铜大锁,所以被称为“锁头式”的形态结构。单体建筑却吸收了独立体别墅住宅的特点。

2 城市老建筑群的改造原则

2.1 保留艺术文化价值和意义

以上海新天地的改造项目为例:对旧建筑特别是历史建筑再利用的艺术和文化价值体现最为显著的可能就是上海的“新天地”了。

位于上海的“新天地”就是用历史建筑演绎新功能并获得成功的例子。“新天地”的改造方法采用的是保留老建筑原有的外形样貌和风格特征,根据现代生活的不同行为和使用特点改变内部结构与功能,这些做法类似于很多有古老历史的欧洲城市旧建筑改造的方法。“新天地”分为南区和北区,改造工程大面积地保留了里弄的原有格局,特别是精心保留和修复了石库门建筑的外观立面、细部,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留存石库门地区的历史风貌,使它更具有不同于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和价值,也可成为向外界展示上海“石库门文化”的窗口。项目的改造对建筑内部做了较大的改动,以适应现代生活形态的需要。但同时也保留了具有历史和教育意义的建筑,使得这一地区成为一个集商务、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复合型商业区。这个开发项目带有历史建筑保护的性质,同时也使原来的建筑在艺术文化方面得以充分地利用开发。

2.2 保留结构功能价值和意义

如果说上海“新天地”是对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进行保护的话,那么北京的“798艺术区”就是纯粹从旧建筑再利用的角度出发,对旧建筑进行改造,以发挥新的功能和作用。

现在的北京“798艺术区”已经成为了众多艺术家的聚居区。艺术区的前身是国营798工厂的厂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由前苏联援建、原民主德国负责设计施工的轻工业厂房。厂房的风格具有典型的包豪斯建筑风格。

弧形的房顶,带形采光通风窗,空旷的室内空间,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和想象。

由这样类似的厂房和旧建筑改造成为的其他功用建筑,既可以保留原有的建筑和材料,只进行小的外观翻新和内部结构的合理化改造,以减少前期基础建设的投资,又可以利用原有建筑的特殊功能,完善改造后的建筑。

2.3 保留社会经济价值和意义

对旧建筑再利用的社会经济意义和价值在以往的很大一段时间里都被人们所忽视。其实,对旧有建筑物或者老旧建筑群的改造再利用的过程,可以使我们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与资源。与建造新的建筑相比,在达到同样的使用的功能的情况下,对旧有建筑再利用比拆除重建有明显的生态与环境优势。在对旧有建筑空间结构改变较小的设计案例当中,再利用和拆除重建的能耗比接近百分之四十;如果建筑物在其生命周期内被重复利用两次,再利用比拆除重建节省能耗百分之七十。所以,旧建筑再利用对社会和经济创造的实际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3 城市老建筑群的改造方法

根据城市老建筑群的现状及该地区传统文化样式,在对其改造的过程中结合考虑建筑特征和历史特点、建筑质量等因素,可以从保护、保留、改造、更新、拓展五个方法出发来对城市老建筑群进行综合改造与开发。

3.1 保护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

通过修复还原,使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文物建筑从内部结构与设施到外部形态都恢复原有模样,主要包括名人故居和有历史教育意义的建筑遗存等。

对这样具有历史纪念意义和人文价值的建筑,应最大限度地进行保护和复原,这对于此区域的文化历史恢复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3.2 保留和改造具有传统风貌的建筑

对质量和结构完好的老建筑,但又具有传统风貌的可以予以保留,对其内部及外部结构进行合理化地改造,以改善居住环境或改变其使用目的,而对于建筑物内外的传统风貌格局保持不变,重现建筑物当年的风貌。

对于此区域内保存质量较差的、不能体现盒阐释旧时历史和文化的建筑以及危房、违章搭建的建筑进行必要的拆除工作,而后按传统民居风貌格局予以重建。

3.3 拆除与拓展

对一些建筑质量破损严重无保留价值、设施配套匮乏与此区域建筑风格不协调的老建筑,可对其进行拆除。这样,一来可节约项目整体的改造成本;二来可以将原有建筑拆除下来的建筑材料来对其他需改造的建筑或空间进行修缮和维护;如果原有建筑群落的户外空间非常拥挤和狭窄,那么可以将拆除掉的建筑空地用来拓展户外空间,将其改造公共活动空间或者口袋公园、花圃等。

4 结语

城市的发展给城市的革新带来的除了危机外我们还应看到在此过程中的机遇,我们应该抛弃从前那种非黑即白的思考观念,将老旧建筑在城市中的存在和再利用变成对城市发展有利的因素。用这些老建筑来更好的烘托城市的历史文脉和发展轨迹,让我们这些发展中的城市能够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又保留下更多的回忆和思念。

参考文献

[1]文国玮.《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旧城改造规划·设计·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2]阳建强,吴明伟.《现代城市更新》[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O'regon J.Rossi A.Selected Writings and Projects.London:Great Britain,1983.

香港 老建筑开始逐步“复活” 篇5

今年上半年,香港大澳渔村文物酒店开业。酒店的前身是大澳警署,从落成至今已经有110周年的历史。香港大澳渔村文物酒店的改造颇费周章,根据香港的相关法律规定,古迹建筑的正面不得进行任何改动,所以整修的时候,所有的建筑细节都要保留下来,只能重新粉刷上色,并将内部改造得更适合现代生活标准。实际上,类似大澳文物酒店这样,由政府牵头私人机构参与重修运营的活化项目在香港还有不少。目前,活化历史建筑第一批名单中确认了六个项目,将会在2012年到2013年第一季度之间陆续完成活化,并向公众开放。

思考

城市的建设并不一定要通过大拆大建才能体现新经济的蓬勃汹涌。文物酒店是一个由香港政府与私人机构共同参与的非营利项目,而又因为是历史文物,每年都要投入不菲的资金进行维护。酒店运营方面,在扣除成本之后,所有的收入都将用于大澳渔村的本土文化保育工作。除此之外,这个项目还有商业价值——不仅立志于推广香港大澳渔村的旅游,而且也尽可能地聘请本地员工,为社区提供就业机会,推动保存、修复及活化有价值的历史文物,最终实现自给自足、持续发展。

浅谈医院老建筑改造 篇6

一、老建筑改造的功能方向

医院老建筑改造的功能方向, 即改造后的用途十分关键, 改造工程需要结合医院实际情况, 配合医院整体规划, 做到因地制宜。如果能继续保持原功能或相似功能不变的前提下, 可进行单独改造, 是既省时又省钱的方法, 但若医院整体规划需要调整, 则应考虑是否拆除重建。

以北大第一医院老门诊楼改造为急诊楼项目为例, 原楼布局结构主要以诊室为主, 改造后将继续保留原有功能, 只需按照新规范和布局重新砌墙, 并改造水、风、暖、电等管线即可。经过规划与调研, 创造性的将原开放阳台封闭, 将原阳台进行加固和防水施工, 改造成卫生间和洗手池。

又如, 北大第一医院原住院楼拟改造成保健基地, 经过实地调研后, 发现保健基地需要包含门诊、体检、住院、检查、手术等多项功能, 而原住院楼的布局条件无法满足, 框架结构大小也无法容纳新设备新系统, 故只得拆除重建。

二、改造工程重点

安全是工程建设考虑的第一要素, 对于救死扶伤的医院来说, 安全问题更不可忽视。

(一) 建筑结构的安全

很多需要改造的建筑均已使用二三十年甚至更久远, 加之医院人流量大, 各项系统使用频繁, 可能导致建筑结构、系统的老化。另外, 改造后的使用功能比之前有很大区别, 如核磁共振仪器等大重量设备的加装, 原有结构可能达不到要求, 故在改造前, 必须对原有结构进行系统检测并出具结构强度检测报告。例如由于北大第一医院的抗震等级、防火等级都高于其他同类建筑, 工程经费中将近8%~10%都作为原结构进行加固的费用。

(二) 医疗安全

医疗安全从规划设计阶段就应考虑, 这其中包括流线安全、物流安全、防辐射安全等。基建人员应就以上问题深入与使用科室沟通, 再将建议和思考反馈给设计方, 做到统筹安排。

三、医院改造的内容

(一) 建筑布局的改造

建筑布局的改造是整个改造工程的关键, 只有合理规划建筑布局, 才能让老旧医疗建筑符合现代医疗的需求。以急诊科为例, 80年代的急诊科布局只有诊室、抢救、观察等简单功能, 布局单一, 而现代的急诊科, 除原有功能外, 又根据患者需求添加了急诊手术室、EICU, 还有单独设置在急诊科中的检验科、输血科、医学影像科、药房、消毒供应中心、挂号收费处等功能空间。这就要求改造时将这些科室统筹安排, 实现布局最优, 流线简洁, 及时为急救患者服务。

(二) 暖通系统的改造

老医院建筑一般未完全普及中央空调, 甚至至今还在沿用暖气和吊扇, 若后期加装独立空调, 不仅耗能巨大, 且维修保养成本高, 若进行现代化改造, 暖通系统就需要重新设计。

为老医院建筑加装暖通系统时, 需要在每层医疗区域外设空调机房, 可在不影响医疗工作的前提下进行检修维护;在安装风管风道时, 若老旧医疗建筑层高较低, 需注意提高吊装标高, 通过减小风道高度增道宽度来维持风量, 给予患者舒适就诊环境;独立VRV空调等使用时, 应针对核医学科、医学影像科等大型设备运行或对于温度湿度要求较高的科室安装, 做中央空调的补充;对于手术室、实验室等高洁净度要求的的科室, 其房间宜置于楼层顶层, 方便将净化系统和排风系统放置在楼顶部。

(三) 强弱电系统的改造

老医疗建筑在强电用电量上与现有医疗建筑有很大区别, 大到空调系统、大型医疗器械, 小到每个房间的医生工作站、卫生间里的自动烘手器, 都给建筑带来更大的用电负荷。故在改造的设计阶段, 就应对楼内设备的用电量做出估算, 并预留余量, 按照合算的电量设计施工、购买电缆等。除此之外, 改造过程中医疗建筑还需考虑加装双路独立供电, 大型设备配置UPS电源, 确保当供电出现问题时, 医院能正常运转。

弱电系统方面, 老医疗建筑与现代化医疗建筑差距更大。首先, 需要在方便检修的公共区域设置弱电机房;其次, 在房间内布置足够用的信息接口, 无论是HIS系统还是OA系统, 所有接口应即插即用, 方便调线, 也要保证信息能够迅速的传输到相应科室, 不耽误患者治疗;再者, 在公共区域尽可能多的设置信息接口, 加大自助机的使用, 分散人工窗口的人流, 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例如在医学影像科等候区加装自助取片机, 在药房取药等候区加装取药分号机, 在每层设置自助化验单打印机、自动收费机以及医保信息查询机等;最后, 楼宇自控达到智能化, 安防监控要做到无死角、全方位, 保证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利益。

(四) 消防系统的改造

改造中应增加老医疗建筑未配备的消防喷淋等系统, 不仅要加装喷淋花洒, 更要加装新的消防报警、消防排风系统等。

另外, 改造后的建筑布局可能已经有了较大变化, 加之医院内多有行动不便的患者, 故必须对消防通道、消防撤离路线进行优化设计, 确保建筑内的每一位医护人员、每一位患者在火灾来临时都能够看到详尽的撤离标志, 清楚撤离方向。对于大型机房与设备, 在确保人员安全撤离的前提下, 可以考虑改造使用二氧化碳灭火等对设备损失小的消防灭火方式。

四、结束语

综上, 结合北大第一医院改造老楼的实例, 建议进行改造工程时, 从医院实际出发, 充分调研, 抓住改造中的重点, 力求少留遗憾。

参考文献

[1]常洪哲, 高艳珍.老门诊楼改造工程施工管理难点及对策[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13.9

[2]李美樱.老城区老医院如何更新改造[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12.6

老城厢建筑火灾报警技术研究 篇7

1 老城厢建筑火灾特点及报警技术研究现状

据统计,上海现有老式居民楼32 600多幢,总建筑面积796.22万 m2,住有28万多户居民,87万余人口,且主要集中在中心老城区。老城厢建筑火灾所占的比重一直较大。2002年的火灾统计数据显示,黄浦、静安和卢湾三个城区共发生居民火灾179起,死亡6人,受伤6人,直接财产损失64.9万元,其火灾起数和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损失分别占火灾总数的46.9%、85.7%、85.7%和74.4%。根据火灾统计数据和频繁的火灾案例可以看出,老城厢建筑的火灾形势非常严峻,老城厢建筑火灾具有很多共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老化,结构易燃;

(2)人口密度大,老式居民楼内的居民中,老、弱、病、残者约占居住人数的60%,发生火灾后此类人员逃生困难;

(3)电线老化,超负荷用电,极易发生电气火灾;

(4)水源缺乏,消防器材配置不足;

(5)建筑结构复杂,火灾扑救难度大。

上述共同点的存在使得老城厢建筑火灾发生后蔓延迅速,人员逃生困难,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事件。目前,国内还未见有对老城厢建筑火灾报警技术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献,此方面研究尚属空白阶段。笔者拟结合老城厢建筑火灾特点,提出一套由线型多点感温报警器、感烟报警器和GSM短消息报警模块于一体的满足老城厢火灾报警实际需求的火灾早期预警方案。

2 老城厢建筑火灾报警技术设计方案

2.1 所采用探测器概述

火灾探测就是监视火情可能引起的烟雾、温升、火焰等物理现象,达到一定检测条件后发出报警信号。按火灾探测器的结构造型分类,可以分成线型和点型两大类。线型探测器响应某一连续线路周围的火灾参数,点型探测器是对某一点周围的火灾参数响应。针对不同的监视对象、火情阶段和应用场合,火灾探测器又可以划分为感温、感烟、感光、气体和复合式等几大类。此外还有可视图像火灾探测器、漏电流感应型火灾探测器、微差压型火灾探测器等类型。其中,感烟探测对于普通可燃物在火灾初起和阴燃阶段所产生的烟雾颗粒可以有效探测,最小可测烟雾粒径取决于探测光波长,而感温探测器是根据物质燃烧释放出的热量所引起的环境温度升高或其变化率大小,通过热敏元件或者电路来探测火灾,对普通可燃物在火灾发展过程中阴燃阶段和中后期可实现较为有效的火灾探测。

2.2 系统功能特点

考虑到老城厢建筑的居民结构特点,在发生火灾后,老、弱、病、残者逃生困难,且本身缺乏自救能力,因此火灾的早期预警和及时的报警信息传输十分重要。另外,老城厢建筑中的电线普遍老化,在用电负荷持续加大时极易发生电气火灾,是典型的电气火灾高发区域。电气火灾的诸多原因都有共同的特点:一是故障点或发热点处电能转变成热能,产生高温或瞬间产生高温;二是发热部位引燃周围的可燃物。结合老城厢建筑特点和各类型火灾探测器的优缺点,笔者设计了一套由线型多点感温报警器、感烟报警器和GSM短消息报警模块于一体的火灾早期预警方案。在老城厢建筑中,可设置较为灵敏且适合火灾早期预警的感烟报警器,使用线型多点感温报警器对重点电气线路进行实时监控,当系统确认有异常情况(如电气线路上的发热点)和火情发生时,通过GSM短消息模块发送短消息到相关人员手机上,及时通过业主和物业实现火灾的早期预警。此方案可使老城厢建筑发生火灾后实现及时报警,减少火灾损失,也有利于救援人员及时救助老、弱、病、残者。

2.3 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报警信息的及时传输和早期火灾预警功能由系统主控单元实现。系统主控单元由GSM模块TC35、微控制器AT89C52、CPU监控器X5045及电源模块组成。GSM模块主要提供系统和用户之间的通信信道;微控制器主要是对用户身份及用户命令进行识别,保证系统的安全性;X5045一方面作为硬件看门狗保证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利用其内部EEPROM存储数据的非易失性,存储系统的重要参数(如密码、权限用户号码等);传感器的任务是将外部非电信号转换为微控制器可以识别的电信号;电源模块为系统提供电源支持,保护系统安全。系统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GSM模块选用无线通信模块TC35,它可以快速、安全地实现方案中各种数据的传输、SMS(短消息服务)和传真,可工作在GSM 900 MHz和1 800 MHz两个频段,采用RS-232数据接口,符合ETSI标准GSM0707和GSM0705,易升级为GPRS(通用分组无线电业务)模块。该模块集射频电路和基带于一体,向用户提供标准的AT命令接口,为数据、语音、短消息和传真提供快速、可靠、安全的传输,方便用户的应用开发和设计。从功能上讲,该模块主要由GSM基带处理器、GSM射频部分、电源部分和Flash存储器4部分构成。GSM基带处理器是整个模块的核心,它由一个C166 CPU和一个DSP内核控制模块内各种信号的传输、转换、放大等处理过程;射频天线部分主要实现信号的调制与解调,实现外部射频信号与内部基带处理器之间的信号转换;匹配电源为处理器和射频部分提供所需的电源;40芯的ZIF零插拔力插座为用户提供包括电源、数据输入输出、SIM卡音频接口和控制等所需的接口。

微控制器AT89C52作为主控单元,在系统中起着核心作用。本系统选用的AT89C52是一款低功耗、高性能的单片机,内部有8 kB的Flash存储器,该芯片采用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储技术,具有与51系列单片机完全兼容的指令集和引脚输出。AT89C52内部有256字节的RAM、32根可编程I/O口线、3个16位定时计数器、6个两级中断源、1个全双工的串行口。AT89C52为许多嵌入式的应用场合提供了高度灵活而又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在短消息报警系统中,短消息的收发是通过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电路端接设备DCE之间的终端接口来实现的。该接口是一个符合CCITT V.24与EIA RS-232-C兼容的异步串行接口。

短消息模块的硬件由电路底板、RS232串口线、SIM100-E GSM/GPRS和SIM卡组成。程序利用串口通信控件通过串口与SIM100-E终端通信,最终经终端将短消息发送出去。SIM100-E GSM模块与处理器之间的通信协议是AT指令,处理器通过写RS232串口发送AT指令给SIM100-E,SIM100-E再将响应传回到串口,处理器通过读取串口数据完成短消息的收发功能。

微控制器AT89C52通过P1.0和P1.1控制TC35的开关机、复位等,通过串口与TC35进行数据通信,通信速率为9 600 kbps,采用8位异步通信方式。图2显示了微控制器和TC35接口的关键部分。TC35模块输入输出的TTL正电平逻辑不是+5 V,而是+2.9 V。因此,必须对该输入电平进行逻辑转换,系统通过在集电极开路缓冲器7407的输出端加上拉电阻完成电路逻辑的转换。系统加电后,为使TC35进入工作状态,必须给IGT(绝缘栅晶体管)加一延时大于100 ms的低脉冲电平,下降持续时间不可超过1 ms。启动后,IGT应保持高电平(3.3 V)。驱动IGT时,TC35供电电压不能低于3.3 V,否则TC35不能激活。ZIF连接座的COIN引脚用来检测SIM卡是否插好,如果连接正确,则COIN引脚输出高电平,否则为低电平,可以在系统中将引脚与参考地间连接红色指示灯,提示用户SIM卡是否插好。

电源模块包括外部电源模块和内部电源模块。内部电源模块主要包括可充电电池和充电电路,主要任务是在监控状态下外部断电时供给整个电路正常工作并发出报警短消息。其充电也是由微控制器控制完成的,在外部电源供电状态下,低于下限电平时自动接通充电电路,高于上限电平时将自动断开充电电路。在平时维护时对充电电池进行定期更换即可保持系统的长期可用性。

线型多点感温报警器的主体为基于传感器网络的感温电缆,通过主控单元可自动监测电力线缆上各监测点温度,随着一年四季的气温变化,灵敏度和报警阈值可通过软件设置,可方便实现差温和定温等报警功能。针对实际情况,可对老城厢建筑内老化线路进行重点监测,一段感温电缆可按照需求采用多个数字IC测温芯片,灵敏度高,并可提供实时温度检测,误报率低,完全能够满足老城厢建筑内对老化电线的温度监控和消防预警的要求。在超过设定温度值或温升速率过高时,报警器通过主控单元发出预警信号,由GSM模块发出短消息通知业主或者物业,消除了老化电气线路带来的火灾隐患。感烟报警器可按照需要布置在老城厢建筑内易发生火灾的区域,其开关量报警信号可通过主控单元处理后由GSM模块送出报警短消息。

2.4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当主控单元确认线型多点感温报警器或感烟报警器出现火警时,报警信息需通过GSM短消息模块实现有效及时的传输。

在使用短消息的收发功能之前,必须先对GSM短消息模块进行初始化。完成串口通信设置、GSM信号的检测、短信中心号码设置等。

首先将端口参数设置为:速率为9 600 kbps、无奇偶校验位、数据位为8位、1位停止位、无流量控制。

检测信号时可以向串口发送AT指令来测试,如果收到“OK”,则表明开发板和SIM100-E模块连接良好,有信号。

短消息模块初始化流程如图3所示。

模块初始化结束后则进入待机状态,这时微处理器可以通过串口向modem发出指令,并接收modem执行指令返回的结果。

短消息的发送是在后台进行的,当发送短消息的条件满足时,系统调用短信发送进程,并把对应数据缓冲区的报警数据打包成PDU格式的短信发送出去。短消息数据格式如下:

实现的函数是sendsms(dst_mb, sms_content),dst_mb 表示短消息要发送到的目标手机号码,sms_content 是短信的内容,如果发送成功则返回0,否则返回-1。

3 结束语

笔者对老城厢建筑火灾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和探讨,提出一套由线型多点感温报警器、感烟报警器和GSM短消息报警模块于一体的满足老城厢火灾报警实际需求的火灾早期预警方案。该方案能对老城厢建筑多发的电气火灾进行重点预防,并结合感烟报警器和GSM短消息报警模块及时通知业主和物业管理人员,有利于火灾的早期预警和老城厢建筑内居民的逃生,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笔者拟把此方法和思路推广到古建筑火灾预警上,为古建筑的消防保护和早期预警方案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国柱,陈秀峰.承德普宁寺大乘之阁火灾自动报警设计[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6,25(S1):59-61.

[2]丁璐,杨戍,李春华.火灾探测器研究[J].安防科技,2006,(9):30-32.

[3]洪赢政.家庭固定灭火系统短消息报警模块[C].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论文集,2006.

医院老建筑整修与改造再利用 篇8

大规模的改扩建工作给医院面貌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创造出崭新的符合现代医疗流程、环境优美、具有一流的现代化医疗设施,崭新的医院。通过大修、改扩建等工作,到了2008年全院的医疗建筑几乎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另一方面,在当前政府对医院投入稳步增长的调整时期在经过大规模的新建和重建之后,承载对历史老建筑的记忆、那个时代特有的建筑符号,使老一辈医院建设者十分怀念,医院领导及基建管理部门重视原有医院的建筑痕迹,追求医院文脉的延续,对有价值的医院原有建筑或不影响现代化医院改扩建的那些部分的建筑物加以保护与修复,对一些过时的老建筑不合乎时代需求的部分进行改造,减少用于土建框架方面的投资与消耗,在为医院节约资金的同时,认真慎重对待医院建筑资源重复使用,从而减少重建与新建对自然生态平衡的负效应,使其重新焕发活力,做到“物尽其用”。本文拟就建于1957年的大礼堂改造工作作一介绍。

1 项目简介

始建于1957年的大礼堂是一栋跨度为20米,长度为40米,屋架标高5.0米的木屋架、砖墙(柱)结构,基础为条形砖基础,在当时是一栋有一定规模的大礼堂。其在使用过程中,先后被用作过大礼堂、教室、职工食堂以及职工活动场所。因为时间久远,风吹雨淋,白蚁虫蛀等,很多木头老化腐朽、墙体局部有开裂现象,有的区域比较危险。由于被过度的使用,排水不畅等严重困扰着这些老建筑。

按照医院规划,这一时期医院进行大量的改扩建工作,原有医院的药库、静脉配置中心、制药车间等医院急需的功能用房无从着落,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决定将需要大空间的药库及配置中心设置在大礼堂内,但原来面积仅为800m2的大礼堂空间,一是无法满足需要1600m2的中西药库和1500张床位需求量的静脉配置中心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合理安排这些内容?二是如何确保大礼堂在今后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既要符合相关标准进行修复性工作、又要改造后再利用,同时要解决室外总体改造的协调问题,为此我们进行了研究和论证,重点是研究如何在800m2小面积内来满足增加一倍的大面积规模空间。

在进行改造前必须考虑满足药库、静脉配置中心的基本功能要求,即必须满足堆放药品的平面空间需求、符合静脉配置所需的水暖电尤其是净化空调所需的环境、空间等功能需求,在原有的空间里必须设置2层楼的区域,必须设置药物存取的升降机、大型存放药品的冷库、满足净化空调的空调机房等。

2 修复性工作

2.1 屋面部分

原房屋屋面为双坡屋面,屋架采用三角形木屋架,南北向布置,跨度约20米。屋架各构件之间通过榫接的方式进行连接,节点处辅以扁钢、螺栓进行紧固。屋架腹部竖向拉杆采用圆钢拉杆。屋架上设木檩条,檩条上钉木板,木板上做防水及石棉瓦屋面。三角形木屋架内在材质情况还不错,但屋面做法及已经发黑的石棉瓦屋面破损相当严重,必须予以拆除修复,我们采用沿用原来的檩条(有损坏处予以修复),上铺设压型彩钢板屋面,重量比原来的结构要轻,确保不超重,并且用现代的防水技术,确保改造后的屋面不漏水渗水。

2.2 墙体及基础部分

房屋结构为纵墙承重体系,部分横墙承重。屋面荷载通过檩条传到南北向的木屋架,木屋架支承于南北两道纵墙的砖壁柱上。现场对承重墙角进行了开挖检测,发现承重墙下采用砖砌大放脚条基,为刚性基础。砖砌体及砂浆等标号不是很高,尤其是房屋建造年代久远,室内外标高均比较低。该部修复性工作在加固改造过程中,针对实际情况,不对原结构受力体系进行改变,考虑到房屋使用的特殊性,我们仅对处于室内地面以上约1米的范围内墙体进行防水处理,确保外面的雨水或湿气不渗透进来。

2.3 地面部分

考虑到功能的需要,必须降低原来的地坪,以确保改造后的房屋有足够的高度空间。根据房屋检测报告揭示,拟建场地浅部地下水属于潜水类型,受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补给,勘察期间地下水埋深一般在0.35~1.40米之间,相应标高为2.14~2.70米。地下水对Ⅲ类场地环境中混凝土无腐蚀性。现场检测工程中,对房屋外纵墙基础进行开挖时发现,地下水位在地坪下0.6米左右。因此在地面下降的同时,十分注重地面的防水处理,地下防水做法参照屋面防水的做法采用两道防水处理,一道为防水涂料。另外一道采用防水卷材,确保今后使用不会由于地下水位贴近地面而产生渗水现象,这样的整修要求也是洁净药物配置中心的环境要求。

2.4 清水墙墙面及混水墙门斗、雨棚的修复

在建筑学上砖墙表面只做勾缝处理的墙面称为清水墙。由于黏土砖有较好的耐久性,不易变色,并有其独特的线条质感和较好的装饰效果,通过多样化的砌筑方法或者与混水墙配合使用,来增加墙面的装饰效果。为了强调历史感,施工人员先小心翼翼地用铲刀将混凝土墙体刮掉,然后再勾勒出清水砖墙体,并涂上了保护外墙和防水防漏防潮的涂料。大礼堂的北侧更有一些墙体在漫长的使用中被粉刷成了混凝土沙浆墙面,或被白色瓷砖所覆盖。根据这次“恢复原貌”的修复原则,施工方精心凿除覆盖在砖墙上的瓷砖或沙浆,有些实在不能清除的则使用类似砖墙颜色的外墙涂料予以覆盖整修,并勾勒砖墙线条确保清水墙感觉,基本上重新恢复了大礼堂建筑的旧貌。

3 改造后再利用

对原有的老建筑进行必要的修复后,结合新功能的要求,使之符合未来药库及配置中心的功能需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造后再利用。

3.1 增加钢结构平台

由于流程及空间的要求,配置中心及药库底层的净高必须≥3米。为避免对大礼堂原结构产生损害,新增设的钢结构与原结构主体外墙和内墙设缝脱开。通过综合比对,最终采用新建部分钢平台,楼面为压型钢板支模,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从而确保顶层的空间满足需求。

3.2 抬高原有天花板标高

为确保改建后的二层有效空间高度,必须将原有的天花标高抬高,除原木屋架不能动以外,抬高屋架之间的天花标高,确保改造后的净高度≥2.70米,从而保证满足作为药库的基本要求,而屋架梁底标高符合2.4米,作为门洞的高度符合一般的建筑尺度要求。

3.3 设置新的升降梯

作为整个医院的中西药库,每天进出药品特别多,往医疗区的药物配送均采用电动电瓶车,为提高药品存放出库周转率,方便上下层之间的运输,必须设置垂直运输系统。由于房屋的特殊结构以及空间的原因,不可能设置一般意义的货运电梯,针对场地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2吨负荷的液压升降梯,通过改造,将液压升降梯的四周用砖砌筑成封闭维护墙,确保安全可靠。

3.4 进行功能改造

根据医疗需要,对静脉药物配置的工艺流程,我们请专业公司对改造区域内专门劈出约500m2区域,进行净化改造,这些区域中分别设置了净化万级营养室28.0m2;净化万级抗生素室42.0m2;净化万级二更衣室(营养间)7.0m2;净化万级二更衣室(抗生素间)7.0m2;净化十万级一次更衣室(营养间)5.0m2;净化十万级一次更衣室(抗生素间)5.0m2;排药准备室50.0m2;成品核对室53.0m2审方打印区25.0m2;冷藏药物存放区7.0m2;针剂库房16.0m2;成品发放区23.0m2;通道12.0m2等等,确保该区域的生产规模中硬件设施的要求,满足整个医院对静脉药物配置的需求。同时还根据功能需要设置了100m2药品冷藏库等。

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改造,将原有破旧的建筑变为比较现代化、功能齐全、能够满足整个医院对药库及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基本需求。这样的成功改造同时也有力地支持了医教研工作。

4 室外总体改造

室外总体改造,是对老建筑改造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应予高度重视。医院老建筑的改造,普遍存在室内±0.00标高比较低,室外标高也存在比较低的现象。在上海特有的梅雨季节里,这些老建筑就会变得室内环境相当潮湿,有时还会有进水现象,这对于温湿度特别敏感的药库、洁净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来讲是致命性的。因此如何确保环境干燥,在梅雨季节或大风大雨的台风季节,确保房屋不进水、潮气不从地面以下渗出等成为室外雨水,是这次修复性改造再利用的关键环节,我们的措施是:

4.1 抬高室外标高

确保在雷暴雨季节建筑物周边不会积水,或使积水在建筑屋以外的区域。根据房屋所处的地理位置——南侧10多米以外有一栋4层楼的制药车间、北侧为自行车停车场、东侧为马路、北侧还有一些与大楼相连接的简易房屋,为此,结合室外功能需要,南侧整个室外标高抬高作为药库、药房的卸货场地,东西二侧则在适当的范围内浇注砼泛水,确保标高高于周边地面。采用这样的做法,起码在雨季地面积水不多的情况下,可以抵御地面水的侵入。

4.2 设置机械式排水系统

确保周边河水(杨浦港距医院80米)泛滥而不浸水。由于医院所处地理位置,在台风大雨季节里,偶尔会有河水倒灌情况出现,瞬间地面积水会达到10多公分高的水位,因此在药库的周边设置一套大功率机械式的抽水系统,根据计算与设计,可以确保室外地面积水在半小时内达到5~10厘米时,室内不会有积水情况出现,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药库、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在极端情况下的安全与正常运转。

4.3 入口大厅的构造设置

根据该区域的实用功能及工艺流程,室外进入建筑物内,必须有多个出入口如大输液物品出入口、药库的出入口及静脉配置中心的出入口,由于功能的要求,原先作为礼堂的出入口必须封掉,结合原来的窗户,另外设置了3道出入口大门,参照了原有的做法,这就确保入口门厅与原有建筑的协调,风格相一致。

大礼堂改造后投入使用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使用情况非常理想。

5 结语

将旧礼堂经过修整、翻新、改造直至改变功能后,不但重新焕发了活力,化人工为自然。从某一方面来讲还具有新建筑不可比拟的优势和特点。因此提高建筑物有效生命期内的合理使用性,有利于医院生态环境,益于保持医院的固有文脉,创造了与时代感相符的医疗新空间,这种改造设计所体现的积极理念和社会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其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也是人们有目共睹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改造成果可以看作是“建筑的第二春”。

老建筑改造及利用的理性分析 篇9

一、老建筑改造和利用的理性策略

为了适应现代化城市的发展, 可适当调整老建筑的使用功能, 最大限度地保护城市的传统地标和特色建筑, 展现城市的文化内涵, 老建筑的改造和利用应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1对于仍然具有利用价值的老建筑, 基于保护城市环境肌理和文化脉络的前提下, 做好改造更新, 增加城市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完善和丰富城市服务功能, 体现城市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明, 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 上海的新天地大厦, 其基于老建筑的改造, 实现了多种新功能, 它通过改变使用功能和内部结构, 只保护老建筑的外皮, 在改造过程中, 尽量保留了老建筑的里弄格局, 重点修复和保留了建筑的细部和外观立面, 对老建筑内部进行大范围改造, 来满足现代化人们的娱乐、餐饮、居住、商业和办公等需求, 在很大程度上既保护了老建筑, 又实现了现代化建筑的多样化功能。

2对于城市中具有景观性和标志性功能的老建筑, 尽量采取室内更新、局部改造或者整体保护的策略, 使老建筑满足新功能需求。

3对于严重损坏、无使用价值或者陈旧的老建筑, 可彻底拆去进行建筑重建, 提高土地利用率, 例如, 老旧住宅建筑的拆迁重建。

二、老建筑改造和利用的方法

1因地制宜

城市在长期的建设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中, 会产生人流比较密集的主要街道和人流稀疏的一般街道, 很多位于主要街道的老建筑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和年代久远, 其风貌形象较差, 和城市的整体风格不协调, 在改造主要街道老建筑时, 应做好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方面, 老建筑改造和利用应满足街道交通、休闲要求, 全面考虑到生活在街道周围居民的使用要求, 在改造老建筑结构或者风貌时, 要注意设计人们的停留空间;另一方面, 老建筑改造和利用应营造舒适、安全的街道景观, 由于主要街道对沿途建筑物的变化、连续要求较高, 因此要注意老建筑屋檐墙体和屋顶的改造, 烘托出城市良好轮廓线。

2基于立面整治的改造和利用

(1) 尺度

在老建筑改造和利用中注意合理运用尺寸, 通过改造老建筑的细部尺寸, 给人们创造出新的视觉效果, 例如, 对一些老建筑的窗户, 可采用不同尺寸的竖、横格子进行立面分割, 并且可使用不同质感和色彩的材料对老建筑墙面进行尺寸划分, 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改造效果。

(2) 材料

在老建筑改造和利用过程中, 对老建筑材料可采用两种改造方式:替换或者保留。无论采用哪种方式, 老建筑改造和利用应尽量利用当地的施工材料, 一方面, 节约施工成本, 另一方面, 反映出地域性的建筑特色。例如, 使用玻璃、金属等材料代替老建筑材料, 和大多数老建筑材料不同, 金属易于识别, 也可以保持老建筑的独特风格;而玻璃更多的反映出现代化建筑的特点, 其通透的质感和老建筑形成良好的融合和对比。

3基于功能置换的改造和利用

(1) 局部功能置换

对老建筑进行局部功能置换, 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础上, 适当加入一些新功能, 例如, 成都市老住宅区的容积率较高, 基本没有社区公共空间, 老建筑裙房多是商业用途, 可在不改变老建筑内部结构的基础上, 将商业用途的裙房改变为社区娱乐或者公共服务。又例如, 上海主城区中的很多旧工业建筑, 在保持原有功能的情况下, 将部分区域改造为文化创意空间, 不仅可扩大企业文化宣传, 而且增加企业收入。

(2) 整体功能置换

如果老建筑的使用功能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或者通过改变其功能可以获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这时可对老建筑进行整体功能置换。例如, 扬州市滨江区有很多老工业建筑和住宅, 近年来,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 滨江区逐渐成为文化、商业和金融的重点发展区域, 原来的这些老工业建筑和住宅已经不适合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要求, 很多老建筑被改造为商业设施和文化娱乐场所, 提高了老建筑的利用率, 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城市的地域文化和特色风貌, 并且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

4基于构造节能的改造和利用

(1) 自然通风

老建筑的改造和利用也应坚持节能环保理念, 自然通风不需要消耗任何能源, 不仅可室内污浊和潮湿的空气, 改善室内环境, 提供新鲜空气, 还可以有效降低室内能耗。在老建筑改造和利用过程中, 可通过合理改造开窗面积、开窗形式和开窗方向等方法, 实现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例如, 重庆地区的东北风和东南风较多, 开窗方向应尽量设置在南北向, 合理组织穿堂风, 使前后的门窗对开, 同时采用平开窗方式, 利于老建筑室内的导风。

(2) 自然采光

自然采光是老建筑改造和利用过程中重点考虑的问题, 通过将自然光线引入老建筑室内, 减少室内的照明设备, 获得更优质、更理想的照明效果。合理设置开窗面积和布置窗户朝向, 选择合适窗户材料, 例如, 在老建筑改造和利用时, 可使用耐辐射、通透感强的无色玻璃, 确保老建筑充足的自然采光。

结语

老建筑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资源, 应充分认识到老建筑改造和利用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结合老建筑的实际情况, 采用科学合理的改造和利用方法, 保护城市文脉, 注重环境、资源、人口、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避免城市资源的浪费和流失, 改善城市生活环境, 推动现代化城市的快速发展。

摘要:随着现代化城市进程的加快, 建筑老建筑的改造和利用成为现代化城市发展面临的重点问题。老建筑的改造和利用应结合老建筑的实际情况, 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理性的分析和抉择, 传承和延续城市历史文化。本文分析了老建筑改造和利用的理性策略, 阐述了老建筑改造和利用的方法。

关键词:老建筑,改造,利用,理性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振.老建筑改造更新与利用的理性探索[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1 (01) :103-105.

[2]许可.基于可持续理论的旧建筑改造研究[D].重庆大学, 2010.

老建筑之命运交响曲 篇10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老建筑的命运似乎总能牵动人们那颗柔软的心。或许原因并不仅在于建筑物本身,只因作为物质实体的老建筑累积了太多无形的沉淀:岁月、历史、记忆……老建筑的命运沉浮不仅吸引了相关的专家学者,还有大量民众。很多在老建筑周围居住生活的老人,都熟悉它们的故事,并对此津津乐道。如果遇到一个此时此刻在老建筑面前写生的陌生人,他们会凑上前来亲切地跟写生人聊聊这些老房子的故事。

老建筑很多,它们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为了跟随时代的前进步伐,它们曾经或仍然在现代化的境遇中不断矛盾、徘徊着。这些老建筑,或是当年先进生产力的体现,或是彼时完美工艺的典范,或预示了一个新希望的诞生,或暗示了一个旧时代的灭亡……无论是曾经的“叹号”抑或“句点”,如今,大部分却演变成了一个又一个问号。脱离了远去的年代,它们的位置在哪里?它们该如何适应这个崭新的世界?它们将变得更苍老抑或更鲜亮?同样的老建筑,它们的命运开始各自分岔,在寻找归宿的种种尝试中,谱出一首有喜有悲的命运交响曲。

脱胎换骨,老当益壮

鲜活的生命不是一滩死水,而为老建筑注入新的元素与活力,以再利用的方式使其历史信息和物质载体得以传承是目前一种相对成功的模式。以上海的“新天地”为例,“新天地”建筑属于新式石库门建筑,是中西合璧的新样式里弄住宅,与上海的殖民地历史有着深切的关联。“新天地”的北里部分由多栋石库门老房组成,人们保留并修复房子的外表,改造其内部结构和功能以适应商业娱乐的现代生活形态。就这样,作为传统民居的石库门建筑化身成为如今的高级消费场所,老房子经过修复重新焕发出光彩。

在青岛,通过再利用方式使老建筑一改命运的典型也不在少数。位于青岛市常州路25号的青岛监狱建筑群是典型的欧式风格建筑,始建于1900年,是德国殖民统治者侵占青岛时建立的司法机构,专门关押在青岛的外国侨民,也称“欧人监狱”。今日的“欧人监狱”,曾经严重风化的墙面已经过特殊处理。虽没有焕然一新的感觉,却处处流露着历史的痕迹。改造后的欧人监狱成为文物保护、旅游观光和法制教育基地,直观展示了青岛在清末、德占、日占、军阀割据、国民党统治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司法状况。

这样的老建筑,在年代更迭中完成了自己的角色转换。在新的角色中,它们将自己古老的外观与现代的理念紧密结合在一起,恰如其分地融入到周围的环境、气氛中。想起了那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若是套用在老建筑身上,怕是只要改造、运用合理,老建筑们都能熠熠生辉、老当益壮。

原汁原昧,风采依然

对于名人故居而言,保持原汁原味的色彩是它们获得的最佳命运。故居的价值在于其精神性,而非物质性。故居里存有主人独特的文化气质与生活细节,一种曾影响世人的审美精神就诞生于此。巴黎近郊奥维尔的梵高故居,只是一间不足7平方米的斜顶、昏暗小屋,但是在这小小的空间里,却让人感受到大师令人震撼的精神力量。德国小城特里尔的马克思故居,还住着燕妮的孙女,游人们身处故居,听着新主人娓娓讲述祖父母往日的故事,感觉真实而又亲切。在国外,很多名人故居在具备旅游功能的同时兼有居住功能,这些老建筑在主人及其后人的传承中保存得完好无损、不失神韵,依然延续了它们原先的风采。对这些老房子来说,所谓的“原汁原味”不意味着全部腾空出来,变作一个空洞的纪念馆。支撑它们灵魂的,不仅是单纯的文物和展品,而是遗留下来的文化氛围和浓厚的人间烟火气息。毕竟,历史的传承中,人才是最重要的。

灰飞烟灭,徒留旧影

法国学者波德里亚曾说:“在以往的所有文明中,能够在—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不是所有的老建筑都能够有运气存活到今天,它们消亡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历史、战乱原因之外,如今的很多老建筑都是在推土机下丧失了生命,令人扼腕。

青岛的亨利王子酒店,这座曾被称为“东亚第一旅店”的老建筑建于1899年,经过不同统治时期,直到1994年仍保存完好,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却被拆除。大连具有百年历史的鸣凤老街,街上有百余座风格各异的小洋楼,外表欧式,内部日式,有“和式洋风”建筑之称,如今大部分也被拆除。许多城市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时,为了给高楼大厦腾挪空间,让很多老建筑成了牺牲品。覆水难收,那些消逝的老建筑只能存活于人们的相纸和记忆中,它们的命运却在人们的缅怀与反省中留下深深印记。

寒冬蛰伏,等待舂来

如果说,对于某些老建筑来说,它们虽然已死,但却活着;那么,对于另一些老建筑而言,它们虽然活着,但某种程度上却“虽生犹死”。很多老建筑并不为人们所认识或重视,因此,多年来—直处于被遗弃、被忽视的状态。今年8月,位于青岛市湖南路的东莱银行老楼被一企业老总以9000万元的价格拍走,消息传出,大家颇感欣慰。这栋老楼建于1914年,1923年作为东莱银行,后来还曾成为青岛富商刘子山的府邸。自2002年开始,这栋老楼就一直闲置,处于荒废状态。楼外墙皮脱落、杂草丛生,爬山虎在南面的墙上郁郁葱葱。室内则年久失修,多处破败不堪。竞拍成功的李宗章表示将对老楼进行修缮,把其打造成一个以瓷器、玉器为主的半公益性博物馆。荒废近10年的老楼,终于迎来了“新主人”,这给大家带来了希望,人们祈祷这栋老楼能够借此机会,重新恢复生机勃勃的面孔。

像东莱银行老楼这样被闲置、被遗弃的老楼还有很多。东莱银行老楼是其中幸运的一员,它的命运转折也给其他老建筑带来一丝希望。随着对老建筑保护的日益关注,人们期待着相关政策、法律的出台和完善。那些被遗弃的老建筑在寒冬里蛰伏了太久,它们在漫长的寒冬里将等待迎接自己的春天。

命运乐章,如何续写

老建筑的命运交付在人类手中,想要留住这些城市的历史和记忆,给人类自身留下一点真正的财富,老建筑的保护势在必行。然而,如何保护,谁来保护,却是绕不开的话题。“保护观念”是第一要义,不能因为觉得老建筑没有实用价值就任意拆除,也不能看到老建筑能招揽钱财就急忙涂脂抹粉地推出来亮相,真正的保护永远建立在尊重与欣赏的基础上。青岛理工大学徐飞鹏教授表示,目前国内还未形成对于老建筑的科学评定体系,不同的老建筑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分等级来进行保护。

建筑体现出来的不仅是一种物质结构,更是一种社会形态结构,“建筑自身是实体,构成不了活生生的社会形态,但依靠建筑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却非常珍贵,值得人们尊重和珍惜。例如青岛的里院,它体现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平民化的温存,这是一种非血缘关系的社会网络,依靠的是居民间的直接交流而非网络中的虚拟。一旦拆除里院建筑,那么破坏的不仅是建筑本身,还有更为重要的社会结构。”徐教授如是说。

那么,老建筑的维护与修缮责任应该谁来承担呢?首先要做的是分清政府、居民、代管单位的职责。比如,属于私人所有的老建筑,应由所有人承担主要维护费,政府给予一定的费用资助;属于集体产权的,应当由政府和集体共同解决资金问题。徐教授认为:“市场经济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此外,国外的老建筑保护有很多成功之处,值得国内借鉴。”

应对老龄化建设适老建筑 篇11

根据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老龄化特点和老年人意愿的国情, 我国政府制定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居住政策, 并提出了“9073”的养老居住格局, 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的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 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照顾服务养老, 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面对这样的养老格局,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居家养老的适老化住宅、社区服务的日间照料中心和养老机构的老年养护院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供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相应的老年人养老服务项目时参考。

一、居家养老—适老化住宅

适老化住宅是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的住宅。居家养老的核心是家庭, 依托社区、依靠专业化服务, 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

鉴于居家养老是适合国情的养老居住模式, 可充分发挥现有住房的居住功能, 依托家庭、邻里以及社区的服务功能可满足大部分老年人的居住要求, 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有助于缓解我国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及社会照料支出不断增加的压力。2012年, 对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4J923-1《老年人居住建筑》进行了修编, 目前该图集正在编制中。

依据“以人为本”和“充分尊重和关爱老年人”的基本原则, 保障老年人居住建筑“安全、健康、适用”的基本要求,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使老年人居住建筑满足老年人健康体能变化和活动特征需求, 为老年人居住建筑开发建设、设计和使用提供参考。

修编后的图集适用于生活能完全自理, 不依赖他人帮助的老年人或身体功能衰退与体能渐弱, 生活行为依赖扶手、拐杖、轮椅和升降设备等帮助的老年人。

《老年人居住建筑》标准设计图集专为老年人设计, 符合老年人生理、心理要求, 能满足其起居生活安全、方便的基本需求。新建普通住宅可按照本图集要求做预留设计, 以利于适时进行适老化改造;既有住宅可按照本图集要求进行适老化改造, 以满足老年人特殊的居住需求。

图集主要内容包括:

——提供了老年人行为空间基本尺寸和轮椅使用者与拄杖者活动空间基本参数等基础数据, 供设计人员进行建筑设计时使用。

——居住环境总平面设计和建筑设计要求。

——适老化住宅中老年人生活居住空间的卧室、起居室、厨房、卫生间等基本功能空间平面布局, 以及适合老年人和使用轮椅者、拄杖者活动的室内外居住环境相关建筑各部位的细部构造。

——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和室内装修设计要求。

——新建普通住宅为适应后期步入老年后增设部品、部件的预留设计。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 包括多层住宅增设电梯、住宅套型、厨房和卫生间改造。

——老年人设施基础参数和技术资料, 包括扶手、洗浴设备等。

——适老化住宅工程实例。

二、社区养老—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社区养老服务是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 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 主要面向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服务内容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 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对身体状况较好、生活基本能自理的老年人, 提供家庭服务、老年食堂、法律服务等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提供家务劳动、家庭保健、辅具配置、送饭上门、无障碍改造、紧急呼叫和安全援助等服务。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是指为以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需要一定照料的半失能老年人为主的日托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料、保健康复、娱乐和交通接送等日间服务的设施。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规模按照社区居住人口数量分为三类, 人口老龄化水平较高的社区, 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建筑面积。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房屋建筑面积指标见表1。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应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根据实际需要设置老年人的生活服务、保健康复、娱乐和辅助用房, 并应做到规模适宜、功能完善、安全卫生、运行经济。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用房详见表2。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标准设计样图》依据《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43-2010编制, 是为社区养老服务编制的标准设计图集, 目前该图集正在编制中。

图集编制原则:

——统筹性原则。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应遵循居住区规划和老年人设施规划相关指标要求, 与社区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经济性原则。图集应与《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保持一致, 立足实际,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与其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实现资源整合或共享。

——适用性原则。日间照料中心的功能及空间设计应以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基础, 满足日托老年人的照护服务需求。合理确定各类用房功能及面积, 保障使用。

——灵活性原则。充分考虑日间照料中心建筑结构选型、空间布局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需求, 为今后功能变更或改造做出预留。

图集主要内容包括:

——建设规模及项目构成、建设内容及用房配置。

——选址原则及规划布局要求。

——功能关系与空间组织, 包括功能关系框图、空间类型、空间组织要点。

——各类功能用房设计要求。

——室内装修要求与有关安全、适用的建筑构造。

——各类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设计示例。

三、机构养老—老年养护院

机构养老服务以设施建设为重点, 通过设施建设, 实现其基本养老服务功能。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包括老年养护机构和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老年养护机构主要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专门服务, 重点实现以下功能:1.生活照料。设施应符合无障碍建设要求, 配置必要的附属功能用房, 满足老年人的穿衣、吃饭、如厕、洗澡、室内外活动等日常生活需求。2.康复护理。具备开展康复、护理和应急处置工作的设施条件, 并配备相应的康复器材, 帮助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生理功能或减缓部分生理功能的衰退。3.紧急救援。具备为老年人提供突发性疾病和其他紧急情况的应急处置救援服务能力, 使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援。

老年养护院是指为失能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护理、康复娱乐、社会工作等服务的专业机构。是专业养老机构对老年人养老的模式。

失能老年人是指有一项日常生活自理活动 (一般包括吃饭、穿衣、洗澡、上厕所、上下床和室内走动这六项) 不能自己独立完成的老年人。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程度, 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失能三种类型。

老年养护院的建设应充分体现对失能老年人的关怀, 满足失能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保健康复、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方面的基本需求。

为科学合理确定老年养护院建设规模、使之做到设施齐全、功能完善、配置合理、经济适用, 2013年编制了《老年养护院标准设计样图》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老年养护院建设规模, 按床位数量分为500床、400床、300床、200床、100床五类。500床以上的宜分点设置。老年养护院房屋总和建筑面积指标, 见表3, 其中直接用于老年人的用房所占比例不应低于总建筑面积的75%。

老年养护院建设内容包括房屋建筑及建筑设备、场地和基本装备。其中房屋建筑包括老年人生活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和附属用房。老年人生活用房又包括老年人入住服务、生活、卫生保健、康复、娱乐和社会工作用房。老年养护院用房详见表4。

13J817《老年养护院标准设计样图》是根据《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建标144-2010编制, 依据“以老年人为本”和“充分尊重和关爱老年人”为基本原则, 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老年养护院工程。老年护理院、老年公寓、农村敬老院、社会福利院、光荣院、荣誉军人康复医院等机构相关设施建设可参照本图集。

本图集针对服务于失能老年人的养护院建设工程, 可供老年养护院建设单位、管理单位、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监理验收等相关专业人员、设施、设备厂直接选用与参考。

图集主要内容包括:

——以表格形式列出老年养护院建设规模、项目构成及其面积指标, 并给出各类用房相互关系图。

——在选址及规划布局中, 明确了老年养护院选址原则和规划要求, 并对竖向设计、交通组织进行了阐述。

——针对老年养护院各类用房使用功能要求提出了具体布置和相互功能关系、设计要求及应考虑的问题, 满足失能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保健康复、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方面的基本需求。

——有关老年人使用安全、舒适的建筑细部构造和标识。

——给出了建设规模为400床老年养护院的建筑设计方案, 供设计人员参考。

加强老年养护院建设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责任的重要举措, 也是建立基本养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图集的编制为执行《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提供了有力支持。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 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面向所有老年人。关爱和尊重老年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也是建筑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有望上述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的编制能为广大设计人员提供工作上的帮助和支持。

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发展迅速、规模巨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根据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老龄化特点和老年人意愿的国情, 我国政府制定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居住政策, 并提出了“9073”的养老居住格局。面对这样的养老格局,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居家养老的适老化住宅、社区服务的日间照料中心和养老机构的老年养护院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供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相应的老年人养老服务项目时参考。

关键词:养老,应对老龄化

参考文献

[1]《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 建标143-2010

上一篇:省委机关报下一篇:初生牛犊的饲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