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设计态度

2025-01-22

东方设计态度(共4篇)

东方设计态度 篇1

近日, 叶锦添、于丹、方文山、蔡明与众多文化名人参与了“现代语境下的古典情怀和生活方式”高峰论坛, 并共同见证“叶锦添@九朝会”品牌发布。论坛上, “东方元素”、“中国设计”、“民族文化”等成为热门词汇。其实, 关于这个话题, 设计界一直缺乏理性的声音。究竟什么样的设计最能体现中国设计?东方元素在设计中应该如何合理利用?传统的东西怎样在国际化浪潮中继承和发扬?数位建筑师、室内设计师、艺术家、商人、产品设计师在本期圈子中各抒己见, 寻求最真实的表达……

在这个时代, 文化的本源与融合, 成为一对矛盾却互相无法割舍的力量。美学概念浑然一体, 无法强行拆分。但倘若我们一定要剖析“新东方主义”, 大概应是“东方审美情调、现代主义精神、设计的艺术创造”。中国文化有足够底蕴, 支撑一种普世审美观的出现。奥运、世博和GDP, 都让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空前膨胀, 经济崛起之后的文化崛起是必然。但面对当代生活, 我们其实还有巨大的缺失。顶级的, 从来都是世界的、超越时代的, 不会是纯粹的仿古与怀旧。把这个时代的精神元素与审美体验, 融合进纯粹的中国文化中, 再加上设计师用当代的设计手法与艺术语言来体现, 就形成了新东方主义。

我希望通过“ (东方审美+现代精神) ×设计艺术”的公式, 把古代士大夫的生活构想重新追求为一种雅致的修养, 使古代的品味与生活重新进入现代, 从而让九朝会自古典的生活想象出发, 却在设计上接触到未来的语境。

这两年, 世界上刮起一阵中国风, 这是中国文化开始被世界认知的重要表现, 但是这种认知还很肤浅, 设计师往往只抽取一两个中国元素加以改良, 没有触及中国文化的核心, 不能叫做真正的中国设计。未来的30年里, 中国将不再拥有各种成本优势, 也不再有可以无限挥霍的环境资源, 必将转型至高附加值、鲜明民族文化的领域, 以中国文化进入世界主流为契机, 掌握文化话语权。

我们看到国外的设计师做了很多非常棒的东西, 因为这些设计及很敏感地抽取了中国元素, 用非常棒的国际语言表达, 所以出现了很多很好的设计。但是这个太直白, 不够深度, 我觉得我们中国人应该有对中国文化很深的理解, 然后加上国际化的语言, 才能创造出好的东西。

中国文化有很深的一部分, 比如魏晋南北朝, 这时中国文化高度发达, 非常自由, 非常崇尚、高古、寒寂、淡漠归隐的士大夫取向, 而且一直到明朝很多年代, 在文人士大夫的阶层里面一直向往这样一个非常棒的精神境界。现在我觉得有很多人的内心当中, 他们认为最美妙的部分也是这个部分。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东方元素摆出来, 因为中国那种内敛的状态, 很淡薄的, 有的时候又是很深沉的部分, 你没办法用几个元素摆出来。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 就会造成强调和夸大, 于是你觉得这个东西很夸大, 扑面而来, 其实这个元素当年不是这么一个元素, 可能是很内敛的东西, 但是被像放大镜一样, 很直白地, 很强烈地, 很放大地表达出来, 这个可以用一下, 但是不能长久。

我创立“九朝会”这个品牌就是想推动基于中国文化的创意产业发展, 我们将设立九朝会设计奖, 每年以百万奖池在全球寻找创意中式设计。

——为何东方元素在国外广受追捧, 而“新中式”的泛滥却在国内渐遭诟病?

——什么样的设计可以被称为“中国设计”?

——“中国设计”要在国际立足, 必须被贴上东方元素的标签吗?

——东方元素在设计中应该如何合理利用?

——如何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李鹰

酒店室内设计专家

曾任HBA旧金山办公室主任设计师、项目负责人

·对于室内设计而言, 满足功能上的要求往往在最后完成的设计上不为大众所见, 虽然这才是一个设计成功的关键;而大众见到的“风格”, 必须依附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之上。在国外对东方元素的“追捧”, 是由于在市场上有相应的需要, 这样的需要造就了设计师在设计风格中运用一些东方的元素, 这些运用在表象上很显眼, 但在整个设计之中所占的比重却并不是那么重要;而国内的“新中式”往往过于关注于这种表象, 为了追求风格去设计, 却忽略了对于室内设计而言, 最重要的其实是满足功能上的要求。

·我认为中国设计师做的设计就是“中国设计”。“中国设计”必须是、也只能是由这个设计是谁来做的而决定的;只要是中国的设计师做的设计, 那么不管这个设计是什么风格的, 传统中式的也好、现代简约的也好, 那就是“中国设计”。法国在17世纪时期兴起崇尚中国文化的Chinoiserie的风格, 表面上看很“中国设计”, 可是谁又会把那样的设计称作是“中国设计”呢?

·一个室内设计要真正的被人们认可并且能够长久, 关键在于设计的本身, 是不是成功地满足了在功能上的需求。传统东方文化和“中国设计”本身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且, 世界越来越全球化, 设计界也是;“中国设计”这个概念并不值得去宣扬, 在国际上需要宣扬的应该是“中国设计师的设计”。

·对于东方元素的利用, 首先要对这些元素有深入的理解和认同, 要达到一个哲学上的认识高度和深度。例如“天圆地方”这个概念, 要能够认识到动静的关系, 以及对比和平衡;如果认识只是停留在一个方型的空间里有一个圆形的吊顶造型, 那就是肤浅了。在运用时, 要在设计开始的阶段就开始考虑这些元素的内涵在平面规划、内部空间设计等方面的可能的利用, 而不能等概念发展时才来关注某些具体的图案、材料、家具灯具等等表面上的局部的利用;对于整个设计, 必须要考虑整体的平衡。

·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达到足够的深度之后, 就会发现在哲学的层面, 东方传统文化的世界观, 和国际上其他文化有不少类似的观点。换一种说法可能更加恰当, 东方传统文化的不少观点从数百年之前甚至更早就渐渐地传向世界, 早就已经国际化了;东方传统文化与国际化之间在本质上并没有明显的冲突。在具体的设计中, 只要对传统文化不是简单地停留在表面上的追求, 那就不会存在是不是国际化的问题。

陈海津

中信华南 (集团) 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

·东方元素在国外设计界、时尚界受追捧更多的是一种审美情趣的变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也就是全球化的进程中, 大家在寻求一种差异化的设计。东方的国家, 包括中国,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受到更多的关注, 从经济层面转化到文化艺术层面, 而文化艺术层面又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层面, 因为我们这边的市场很大。“新中式”在国内受到诟病可能关键还是因为它的“泛滥”。“新中式”原本是在中国崛起背景下大家对于传统文化重新思考和继承的一种潮流, 我认为这种潮流是很好的。但很多东西都只停留在了审美情趣上, 过多符号性东西的充斥会使人们从原来的惊喜变成厌烦。这种反差在于国外这种东西很少, 我们这儿太多了, 而且都是一些表面的东西。

·“中国设计”这个概念, 我想是和“中国制造”相对应的, 是中国人争取设计话语权的一种体现。但在我看来, 它的意义并不大, 我所认为的中国设计, 就是中国人的设计, 它可能更多的是体现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设计水平。现在中国用心做设计的人所做的作品, 我们都可以称为“中国设计”。

·个人认为, 中国设计应该打破传统符号性标签的窠臼, 用中国人的智慧和思想表达我们对人与自然的态度, 体现时代的特色。

·传统的东西有它的时代背景, 这些东西在现代设计中的使用, 我觉得关键是看它还有没有生命力。对于工业产品或室内设计来说, 这个要好办点, 因为还有符号可以粘贴, 可对于建筑, 符号性的东西例如大屋顶、斗拱等在建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已失去了它们的生命力, 传统文化的元素在建筑中最有生命力的也许就是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还有建筑空间的感受, 这些东西能发扬光大我觉得就足够了。

·中国传统文化和全球化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全球化意味着开放、融汇、趋同。在这个大熔炉里, 百家争鸣, 优胜劣汰。中国传统文化, 如果它是强大的, 是人类的, 它必将在这一大熔炉中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属于根子里的东西, 更多的应该在教育的层面。中国老话说“融会贯通”、“厚积薄发”, 这就是处理中国传统文化和全球化之间最好的办法。

冯果川

知名新锐建筑师, 筑博建筑公司副总建筑师

前段时间参加深圳的一个重大项目的论证会, 是一所专科医院。会上展示的该医院建筑方案的效果图让与会的建筑专家们吃了一惊:这是一座90米左右的高层建筑, 现代风格的身段, 却顶着很多个五花八门的中式大屋顶, 大屋顶上铺蓝色琉璃瓦, 下布红漆柱廊。以建筑师的专业眼光看很明显这所谓的中式造型设计流于平庸、拼凑, 没有把握住中国古建筑的灵魂。那什么是中国古建筑的灵魂?这可以分几个层次逐步深入探究, 首先是中式建筑形式背后的逻辑, 包括地域的逻辑:我们在什么地方盖房子, 房子怎么应对地理和气候;建造的逻辑:用什么材料盖房子, 怎么利用材料特点盖得又好又美;文化的逻辑:建筑的象征、等级、风水、风俗等等。再进一步是这些逻辑下面的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 这就是灵魂。纵观一下中国建筑的历史, 中国的建筑的形式和气质一直在变化, 由汉的朴拙舒阔, 到唐的雍容大气, 到宋的华丽细腻, 再到明清的精致繁复, 期间也有外邦建筑风格的传入融合, 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中国古建筑样板, 有的只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具体案例。这说明中国古建筑的灵魂是活的, 不断调整变化的。虽然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一直在变, 但是一些特征还是很鲜明或者逐渐鲜明的, 比如木结构体系, 构件模数化, 色彩搭配, 风水格局等。

如果对中国古建筑稍有认识, 你就会发现这个医院的所谓中式造型, 只是毫无章法地堆砌各种中国元素, 并不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精髓与雅意。中国建筑是强调水平感的, 比如故宫的气势不是靠建筑的高度来体现的, 而是通过广阔的占地, 一进又一进的庭院。中国古建筑的比例美也是与这种低矮绵延的建筑形态相适应的。现在把适合低矮建筑的大屋盖扣在90米高的大厦上就破坏了中式建筑的美学语境, 结果自然是南橘北枳了。再者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和承重结构是木结构, 现在的高楼大厦是钢筋混凝土, 楞用混凝土去模仿古建筑的木构件, 既不自然又费力不讨好。一所医院的建设经费本来是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的, 应该把钱花在刀刃上, 而这个方案为了追求中式风格, 硬加了诸多笨重而不必要的大屋顶, 浪费金钱让人嗟叹。再者该方案的大屋顶多采用皇家样式营造傲慢霸气的建筑形象与救死扶伤的医院属性相悖。对于这样一个不当的设计, 建筑专家们不约而同全部表示反对, 要求重新设计造型。

本以为情况已经很简单清晰, 可是却遭到了业主单位的反对。业主代表申辩, 这一造型方案在全院上下得到了一致好评, 还征求了不少就诊的病患的意见, 也是相当肯定。反倒是几位建筑专家的意见让他们很意外, 他们甚至质问为什么偌大的深圳竟然容不下一座中式建筑?如果你听到他们的慷慨陈词, 绝对相信他们是打心眼里喜欢这个方案, 而且似乎任何一个热爱本民族的赤子都应该推崇这个建筑设计。在这里问题已经开始超出了建筑专业范畴, 上升为一个文化问题了。很奇特, 一个被建筑专家认为不当的设计, 却能得到非专业人士的强烈支持?这种现象在中国还相当普遍, 作为建筑师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建筑民族主义者。他们的一大特点是感性代替理性:一开场就先占据民族情感和道德的高地, 把学术问题上升为路线问题。有趣的是这些口口声声呼吁中国传统复兴的人, 本身却很少去深究什么是中国传统, 以及这些传统在当下有什么焕发新生的可能。饱满的民族情感不但没有成为推动思考民族文化的动力, 反而成了障碍。或者说民族热情成了思考替代品——因为我们已经很爱这个民族的文化了, 所以我们就不必细究我们的民族文化到底是怎么回事。由此我们似乎才可以理解为什么肤浅平庸的中式建筑反而更有市场。因为不思考的建筑民族主义者更喜欢这类不动脑筋的, 表面化、样板化的民族样式。他们不大会耗精力去考虑民族样式与其所赖以生存的土壤之间的深层关系。而这种庸俗化, 快餐化的民族样式如果盛行, 又会成为新的传统逐渐遮蔽、替代旧的传统。如此循环, 将会导致民族文化的土壤进一步贫瘠。严重一点说这种情绪化的建筑民族主义恰恰会成为民族建筑文化最后的杀手。

石川

先锋产品设计师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阶层, 实际上被认为是古代的设计师, 因为有很多物品、器具是由生活方式所驱使的, 而恰好士大夫就是这样一个有闲有钱的阶层, 所以古代有很多艺术品都是他们所创作, 由他们的文化所推进的。当时没有设计师这样的观念, 有的就是各种工匠:木工、铁工、画匠, 他们都没有像现代的设计师、艺术家这样的称谓。

为什么说士大夫才是古代的设计师呢?因为所有事情的发展都是由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要求所推进、所延伸造成的。而工匠很大的成分是满足这样一个阶层的需求, 然后通过自己的手艺去实现出来。背后的主导实际上还是士大夫阶层。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 很难以一两个突出的特点来概括, 我们面积那么大、分化那么多, 我们从来就习惯了分裂式的东西。想想我们, 从出生到现在就处于一种分裂的状态:首先是我们的学习, 我们学习的语言是白话文, 不少自然科学是从西方来的, 我们的家庭和社会的传统伦理道德, 又完全是另外一个不同的系统。我们没有在另外一个文化层面上去观察, 所以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这种分裂本来就是这样的。

我也是跑到英国才有了很深的体会, 原来我们学了很多知识都是皮毛, 套在另外的文化系统里面才发现,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他们看事情会是那样一种眼光, 基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哲学观和我们都不一样。

我们原来判断一个事物的方法, 和原来环境所造成的价值观本身是否就是矛盾的、扭曲的呢?这是我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因为作为设计师是很矛盾的, 一方面我很想做有代表性、领先性, 特别是代表中国文化发展的东西, 可是我学到的、我的设计、我的系统、我所看的东西、所有的生产工艺、甚至商业模式, 都是西方的。作为一个小的个体来说, 能够改变的、能做到的是很小的一部分。

所以“中国设计”不是由一两个代表人物或代表作品就能体现的。要产生真正的“中国设计”, 必须要有一大批的好的设计师和一大批好的设计作品。

在2007年与Nokia的项目中, 我也尝试做了一个带有明显传统中国元素的一个设计——名为“明式35°”的座椅。明式家具, 堪称经典的文化符号, 线条设计得一丝不苟、精雕细琢、沉着稳重, 是我国家具设计的经典。明式家具是当时生活方式和文化礼仪的体现。在广州这个两千多岁的城市中, 大概有两种人还是明式家具的忠实Fans:一种人是住在西关大屋里的阿公阿婆, 而另一种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着迷的艺术收藏家和外国人。因此我并不希望再设计一个跟现代生活没有任何关系的“新明式家具”, 而是把传统的经典明式家具经过空间压缩和拉伸后, 将其锁定在35°的美妙变形中。它抛弃了座椅的功能, 而成为了文化的标本和符号。正如杜尚的小便池放入美术馆, 俨然从一个实用功能性的生活用品转变成挑战人们艺术观念的里程碑式艺术作品。“明式35°座椅”也在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以独特的变形挑逗着人们的视觉神经。

东方设计态度 篇2

1、(课件演示)同学们,这就是香港,新颖别致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阔的街道上人流如潮,迷人的夜市灯火辉煌……

2、(板书课题)难怪人们称它为一颗璀璨的”东方之珠“ ……

(二)朗读全文,理清脉络(进入景点页面)。

引语:清晨,我们在上海登上飞机,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航程,飞机缓缓降落在香港,先去有代表性的景点游览一下。

1、(课件演示)认真听电脑小博士朗读,听后回答:听完朗读,你想说什么?

2、(课件演示)课文描写了”沙滩“”公园“”街市"这几处地方,请对照显示屏,再读读课文,把课文分成5个部分!

(三)注重主体,自主学习。

1、(设疑激趣)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已初步感觉到沙滩的迷人,公园的著名和街市的繁华,那么你究竟最喜欢哪一处呢?

2、(自主选择)你喜欢哪一处就点击按钮进去看看,再读读课文,说说喜欢的理由!

3、自主交流,读悟品味。

你最喜欢哪个景点?游览后你有什么感受?(生说)

请你读一遍,读出这种感受。

浅水湾:迷人、舒服

(1)谈感受,指名读第2节。

(2)你从哪里看出浅水湾很美、很迷人。(浪平沙细、阳光和煦、金色)

(3)作者仅仅用了“浪平沙细、阳光和煦”就描绘出了一副美妙的画面,〈点击“浪平沙细”进入浅水湾图1〉看,温暖柔和的阳光洒满了海面。洒在了金色迷人的沙滩上,真如仙境一般。所以说,浅水湾是——(生说:“旅游、度假的好地方”。)

(4)〈点击“浅水湾”进入浅书湾图2〉瞧,每逢节假日,迷人的沙滩吸引来多少游客。人们在沙滩上游玩,有什么感觉呢?(舒服)

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请大家轻读第2句话,去大胆地想象,认真地体会。(生自读句2)

(5)谁来带着这种感受说一说。

(因为人们——所以,感到舒服极了。

人们之所以感到舒服极了,是因为他们——。)

(6)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大家来读一读第2节,把漫步迷人沙滩的舒服感觉读出来。(指读、愿意读的读) 〈配上钢琴曲〉

(7)练背课文(自背、指背)

海洋公园:举世闻名,精彩

(1)说感受,指名读第3节。

(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海豚和海狮的表演非常精彩?

(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游客:聚集,不时……开怀大笑)

(3)看,海豚,海狮表演开始啦!〈海豚表演录象〉这些海豚在干什么?(嬉水游戏)海豚和海狮有的顶球,有的钻圈,有的举重,有的嬉水跳跃,还有的呢?(生想象说)看到这么精彩的表演,你一定也会——(开怀大笑)。

(4)齐读第3节。

(5)这么精彩的表演,你愿意回家介绍给小伙伴吗?

(生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6)小结:有这样精彩表演的海洋公园,难怪会举世闻名。

★ 瀑布(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 过秦论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 《赤壁赋》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 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 《诗经》(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 《赞美》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 举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 《东方之珠》的教学设计

★ 《“东方之珠”》教案

《东方之珠》教学设计 篇3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2)对话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始终,给学生提供一个互动平台。

(3)把选择和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10个生字,会认两条绿线里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闪耀”、“倾听”造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看图、创设情境等一系列体验过程,让学生感受香港的美丽与繁华。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充分品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品味本课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香港的赞美与热爱,激发学生爱香港、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通过上网、图书馆查阅,搜集有关香港的文字资料;教师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和旅游景点,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设计特色]本课教学简单、实在、清晰,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实施个性化阅读,放飞学生的思想,把自由还给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扣题生疑,入境激趣

(1)师板书“东方”,提问:你们知道“东方”指哪儿?接着把课题补充完整为“东方之珠”,再提问:看了课题,你们还有什么想问的吗?生提问题。

(2)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去美丽繁华的香港走一走,看一看。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79页,听老师为你们一一介绍。(师范读课文。)

[设计意图]学会倾听也是一种艺术,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到教师如诗如画的朗读中,每个学生都会有所收获。

(3)交流刚才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交流的机会,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或多或少,但这都是学生感悟所得,这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了解学情,理清脉络

(1)听完老师的介绍,你们觉得香港美不美?这种美,老师觉得你们应该自己去欣赏、去体会。自己读一读好吗?①对照书后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②说一说课文写了香港的哪些地方?

(2)学生自由读课文。

[设计意图]要求明确,富有情趣,使学生读得有兴趣。同时,也为学生感受作了重要的铺垫。

(3)生字词检查。

沙滩沐浴舒服夜晚聚集精彩热闹剧场商店

(4)上面这些生字不仅要求我们认识,而且要求我们会写。但是,有些生字只要求认识,我们一起来认一认。

街市倾听铜锣湾人流如潮摩天鳞次栉比

[设计意图]“平平淡淡才是真”,生字教学简单、实在,做到有层次地识字。

(5)请学生分节读课文。

(6)课文写了香港的哪些地方呢?(板书: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使学生能够抓住文章叙述重点。

三、学第一节:充满想象

(1)自由朗读,说一说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创设一个表达的空间,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表达。

(2)介绍香港的地理位置,出示地图并口述:香港地处我国南方,是个港口城市……

(3)作者从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香港的美丽与繁华。(明确: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引读:那里有迷人的沙滩……我国竟然有这样美丽、繁华的地方,你们有什么感受?(自豪、充满遐想……)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生齐读。)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揣摩,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读有情境。

四、学第二节:迷人沙滩

(1)过渡:跟随着课文,首先我领同学们到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浅水湾看一看。(板书:浅水湾。)

(2)课件出示:这就是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浅水湾。看一看图,再读一读第二节课文,然后告诉老师,如果是你漫步在这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舒服、陶醉……)学生通过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多元解读,学生的真情自然流露,对此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

(3)迷人的浅水湾真是个好地方,它是……(引说:是旅游、度假的好地方。)(“假”是多音字,生练习多音字扩词。)

(4)人们来到了这迷人的沙滩,感受又是如何呢?引读:每逢节假日,人们结伴来到这里,漫步在(),沐浴着(),倾听着(),真是舒服极了。

(5)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同学们,漫步在沙滩上,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播放海浪的声音),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此时此刻的感受吗?(舒服。)

[设计意图]用优美的引述带领学生去感受沙滩的迷人。

(6)不错,来到了这迷人的沙滩,人们的感受真是(舒服极了),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人们舒服的感觉吧!(听录音:第二自然段。)这么美丽的沙滩,我们不把它留在心中,岂不可惜?(学生看着填空试背诵。)谁能把这迷人的沙滩向大家介绍一下呢?(指名背,齐背。)

[设计意图]教师用煽情的语言使学生走进教材,走进作者的内心。背诵课文更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五、意犹未尽,深情展望

迷人的沙滩让我们流连忘返,下节课我们再跟着作者尽情地去逛一逛那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

六、学习写字,夯实根基

(略。)

七、课外实践,漫游香港

①课后查阅有关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的资料;②查一查香港还有哪些著名的景区和特产(任选其一或全做)。

我还要给它们说说外面的很多新鲜事。

……

师:同学们的想象合情合理,替Cornelius说出了心里话。那说到这里,你们的心里又有什么想法呢?想对谁说些什么呢?

生1:我想对Cornelius说,你与其他鳄鱼不同,你非常好学,还能坚持不懈。我要向你学习!

生2:我想对别的鳄鱼说,你们不要觉得难为情,不用背着Cornelius学倒立。如果不会,它会很乐意教你们的。

生3:我也想对别的鳄鱼说,其实你们也有很大的潜力,应该像Cornelius那样多去外面看看,学学新本领。

生4:我想对同学们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我们要像Cornelius那样好学、努力,不能像别的鳄鱼一样不走出去,也不学新本领。

生5:我觉得这叫“安于现状”。

生6:我们努力学习就会变得与众不同。

……

师:谢谢你们!一则小小的寓言,通过读、问、说、写,和大家分享了这么多收获。看,寓言给人的启示真不小!课外,老师建议大家再去收集收集,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多和同学交流交流,相信你一定会变得更与众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寓言故事的续写,引导孩子展开合理的想象。写话练习既加深了他们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又从中得到了启发,同时引向更多寓言故事和书籍的阅读。鼓励孩子们通过阅读、思考和交流,成为更加与众不同的孩子!

附:

Cornelius

Cornelius是一只鳄鱼,它从蛋里孵出来的时候,不是爬上河岸,而是走上河岸。这和别的鳄鱼不同。

“我这样能够看得很远。”它说。

“那又怎么样?”别的鳄鱼说。

“我可以从河岸上看到河水里的鱼。”它说。

“那又怎么样?”别的鳄鱼说,它们有一点怨怒。

它决定离开别的鳄鱼。

它遇到一只猴子。

它对猴子说:“我会站着走,我能看到远处的东西。”

猴子说:“我能倒立,我还可以用尾巴把自己吊在树上。”

Cornelius便向猴子学倒立,学用尾巴把自己吊在树上。

Cornelius一直努力,再努力,又努力,它想学的都学会了。

它回到河边,对它的鳄鱼朋友说:“你们看啊!我会头朝下倒立。”

别的鳄鱼说:“那又怎么样?”

它说:“我会用尾巴把自己吊在树上。”

可是别的鳄鱼只是皱皱眉头重复地说:“那又怎么样呀?”

Cornelius失望,生气,决定离开它们,去和猴子在一起。它刚转身,却回头看到那些鳄鱼在学它倒立,学它用尾巴把自己挂在树枝上。

《东方之珠》教学设计 篇4

1、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了解香港的美丽与繁华,激发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3、感知段落总分结构的写作方法,练习写一段话。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媒体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揭题、读题。

2、引出第一段。

二、精读课文,悟文激情

(一)、多媒体呈现香港全景录像,引导学生说出内心感受。

(二)、自由朗读2―5段,思考作者介绍了香港的哪几个地方?

下设A、B、C、D四块,根据学生的心理趋向,在教学实践中随机确定。

A、学习“沙滩”一段

(1)、个别读、喜欢沙滩的学生一起读。

(2)、多媒体传送轻微的浪涛声,依次呈现沙滩图、文、示范读。

(3)、学生读全段(伴浪声),选喜欢的句子读,说喜欢的原因。

(4)、再读,体会沙滩多层次的美。

B、学习“海洋公园”一节

(1)、个别读、喜欢海洋公园的学生站起来读。

(2)、读重点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动物精彩的表演。

(3)、多媒体呈现动物表演录像,引导学生在观看中表达自己的兴奋心情。

(4)、再读课文,激发喜欢和自豪之情。

C、学习“繁华的街市”一节

(1)、自由朗读,想象香港的繁华。

(2)、多媒体呈现填空,理解、积累、运用词语。

()的摩天大楼

()的商品

()繁华的街市

()的街道

(3)、用学过的词语说一说

(4)、再读课文,体会香港的繁华景象。

D、学习“香港夜景”一节。

(1)、多媒体呈现夜景录像,说说看到的景象。

(2)、多媒体呈现文字画面,变换排列方式,引读并指导背诵。

①引读,感知语言美。

②利用多媒体对文字重新排列,再引读,体会结构美。

③利用多媒体逐渐隐去三个喻体及全部句子,指导背诵。

④鼓励全体学生背给同桌或自己喜欢的人听。

三、总结课文,拓展知识

1、多媒体展示香港的其他的景色,在欣赏中体会“东方之珠”名称的由来。

四、置作业,练习仿写

仿照第五自然段的写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写一句话。(注意加点的词)

1、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

2、班队活动课上,摸奖游戏可有趣了。

3、秋天的田野,热闹非凡。

4、做事非常认真。

利用多媒体“声、光、影、像”于一体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接受信息,把鲜明逼真的立体形象和悦耳动听的音乐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对香港有身临其竟之感,引发直接兴趣,达到“课伊始,情亦生”的境界。使小学语文教学体现“学语文”不是“仅语文”的理念。

和谐轻微的浪涛声,为学生创设一个幽雅的听觉环境,调动了学生的听觉感官,以声取人。学生在倾听的行为中,理解“倾听”。同时沙滩画面和相关文字的依次呈现,使“听觉情境”迁移至“声像情境”和“语表情境”,使沙滩的美在复合情境中,通过朗读成为学生自己的真实感受。

抓住学生兴趣的兴奋点,在用自己的方式介绍精彩的动物表演之后,将“精彩表演”的静态文字转为动态画面,配上欢快的音乐,并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的兴奋心情,捕捉真实的感受。

这一填空的设计,既使学生学会正确运用书上的重点的词语,又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运用知识的空间,使同类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声像并举的夜景录像,使学生在视觉上感知香港之夜的美丽与辉煌,并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见之感,为三个比喻句的教学作了铺垫。

多媒体相继呈现的一般文字画面和重新排列的文字画面,使学生在读中既感知了语言文字类,又领悟了段落的总分结构,帮助学生记忆、背诵,并为课后的仿写起了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

上一篇:综艺电视下一篇:现代医院财务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