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事翻译特点(精选10篇)
外事翻译特点 篇1
摘要:中韩两国高校间的交流与日俱增, 对从事韩语翻译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笔译、口译以及外事礼仪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阐述高校外事韩语翻译工作的特点, 以帮助高校翻译工作人员提高业务素质, 在中韩两国大学交往中发挥桥梁作用。
关键词:高校,外事工作,韩语译员
近年来, 随着中韩两国在经济、教育、科技领域合作的广泛开展, 中韩两国高校间的相互交流也与日俱增, 从事高校外事韩语翻译的工作人员除了承担大量的笔译及口译之外, 还应具备基本的外事礼仪。下面从三方面解析高校外事韩语翻译工作的特点。
一、笔译工作
1.协议翻译的特点
(1) 注意词义的理解和选择, 确保准确性。译文准确主要是指精准无误的表达原文的含义, 传递原文信息。无论文学翻译还是其他文本的翻译工作, 无不要求翻译的准确性, 然而, 对于协议翻译而言, 准确性则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频繁使用教学词汇是高校间协议的主要用词特点, 由于这些词汇通常涉及到教学与教学管理方面的知识, 翻译时应从教学专业角度准确把握这些词汇的含义。
(2) 把握协议语言的行业特性, 体现协议的规范性与严肃性。协议文本不仅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而且还有其明显的行业特征和基本范式。一份规范地道的用词在语言上表现为正式书面体;在句式上主要限于完整的陈述结构;在篇章结构上则呈现高度的程式化。可以说, 除了译文准确、严谨之外, 协议翻译还要符合行业规范要求。高校间的协议主要使用教育专业用语以及相关的法律词汇, 语言组织也相对正式, 其目的是为了体现协议的严肃性与庄重性。
(3) 协议翻译还应保证句子的完整性及措辞的严密性, 并遵循协议语言的同一律原则, 保持译文统一。协议文本不仅要求语言准确无误, 而且还要求措辞严谨, 用词严密慎重、文义缜密, 做到无懈可击。因此, 译文严谨可作为中外高校间协议翻译的另一项作业原则, 这是在译文准确基础上更高层次的一项翻译原则, 也是协议语言特殊性的客观要求。另外, 在协议文本的翻译过程中, 还应遵循协议语言的同一律原则, 即一个专业名称或概念应与该专业领域中惯用、固定的表述保持统一, 切勿另立门户, 而同一用语或同一意思在文本的上下文中必须前后一致、保持同一, 不得以求得语言生动灵活而随意变换译文。可以说, 同一原则是协议文本翻译的又一基本原则。
2.往来公文翻译的特点
高校间的往来公文大多是关于两校间合作事宜的洽谈, 应注意领会公文所要表达的重点, 精确地将其体现在公文上, 措词严谨、准确、简明、扼要, 以达到两校就某个项目的沟通商榷目的。另外, 要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 对重要的涉及到方针政策的词句, 需要掌握好分寸;对于某些带有中国特色的词汇, 应该根据实际情况, 准确表达其含义即可。
3.学校宣传材料翻译的特点
学校宣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其他国家的院校以及有意到中国留学的学生能够及时、充分地了解学校的相关情况, 所以重点在于突出本校的优势。就宣传对象, 即译文的受众而言, 大多数缺乏有关中国语言、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背景知识。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的问题, 更是一个不同文化交流、沟通和融合的过程。所以, 宣传材料的译文应充分照顾受众的接受心理, 通俗易懂, 必要时要提供相关的背景信息, 重组句子结构, 使它符合韩语的语言习惯。
二、口译工作
1.正式会见中口译工作的特点
(1) 翻译者需要深入了解本校及对方学校的相关背景。
做好正式会见中的口译工作, 了解会谈背景很重要, 翻译者首先要对双方学校的行政结构、专业设置等基本情况了如指掌, 这样才能在介绍学校情况这一环节应对自如。我国的教育体制与韩国有所不同, 在专业设置及名称上存在诸多差异。
(2) 翻译者需要了解与会谈有关的相关材料。
会谈除了礼节性拜访之外, 双方往往还会就相互关心的问题以及有意向合作的项目进行洽谈, 因此就要求翻译者要了解与会谈相关的背景材料及相关专用名词的含义。例如:在同韩国高校谈及与“国家汉办” (通常翻译为“”) 的有关项目时, 应向其详细解释国家汉办的具体工作内容, 供对方参考。
(3) 翻译时应合理运用直译、意译、替代、解释的翻译方法。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主张以“目的论”为中心, 把译者和翻译从原语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把翻译视为一种目的性行为。该理论要求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 根据委托人的具体要求和翻译目的及潜在读者的实际情况, 确定出翻译过程中应采用的策略。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这对译者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处理口译中文化因素有很大的启迪。结合口译的具体特点和要求以及口译现场的实际情况, 口译中处理文化因素应根据需要灵活运用直译、替代、意译、解释等翻译方法, 力求准确表达译文的含义。
2.非正式场合及日常管理中口译工作的特点
陪同外宾参观考察及购物被视为非正式场合, 与正式场合的翻译内容相比, 非正式场合翻译的语句多为长句, 即语篇为翻译单位。另外, 高校外事工作除了外宾来访接待之外, 还要负责学校外籍专家及留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这一部分则主要涉及到日常口语用语的翻译。此种情况, 除了需要翻译者对原语段加以分析, 找出中心信息, 对整个语篇进行逻辑调整, 将句子和分句重新组合, 突出重要部分以外, 还需要对日常各种用语特别是口语环境中的习惯用语多加了解。特别是韩语中许多短句词汇具有多个引申含义, 翻译时应结合语境进行翻译, 只有深入了解韩语的各种引申寓意, 才能顺畅地与韩国外宾或外籍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 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三、外事工作的基本礼仪
1.外事礼仪的功能
(1) 增进相互了解, 促进合作发展。
掌握国际礼仪, 有助于使自己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从而促进本校与国外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2) 提高自身素质, 树立外部良好形象。
懂得外事礼仪是我们参与国际交往必备的一种素质, 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亦是如此, 学习礼仪、讲究礼仪无疑会使我们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在了解外事礼仪的同时, 我们可以了解对方国家人们的思维方式及风俗习惯, 了解这些, 我们才能赢得友人的尊重, 树立起良好的国际形象与学校形象。
2.外事礼仪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1) 不卑不亢原则。
不卑不亢是外事礼仪的一项基本原则, 每个从事外事工作的人都必须意识到, 自己是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代表着自己的工作单位, 因此, 言行需要从容得体, 不要盛气凌人, 也不能卑微屈膝, 要以自尊、自重、自爱和自信为基础, 处理事情豁达开朗、从容不迫。
(2) 求同存异原则。
世界各国的礼仪与风俗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性, “求同”是要遵守礼仪的“共性”, “存异”则是不可忽略礼仪的“个性”。高校外事工作人员要正视我方与外方在礼仪风俗方面的差异, 在尊重国际礼仪基本原则的同时, 也充分考虑到对方国家的一些特殊习惯。
(3) 信守承诺原则。
每一位外事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并做到信守承诺, 要说话算话, 具备严格的时间观念, 约会要如期而至。
(4) 尊重隐私原则。
在与外国人进行交谈时, 应当有所不谈, 对于收入支出、身体健康情况、个人经历等属于隐私范畴的话题, 应该尽量回避。
(5) 自身形象原则。
在参加外事活动时, 要做到仪容整洁、服饰大方得体、举止文明、谈吐优雅, 这些既是个人修养的体现, 也是对他人尊重的体现。男士在着正装时, 领带的颜色与衬衫应搭配得当, 且长度不应超过腰带卡扣, 皮鞋应以黑色为主。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中韩两国大学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留学生及访问学者互派数量日益增加, 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韩语译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注重外事礼仪, 在中韩两国大学间交流与合作中, 发挥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潘营.高校外事工作与涉外礼仪略谈[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 2010, (1) .
[2]李永宝.浅谈如何做好高校外事韩语翻译工作[J].文化研究, 2010, (22) .
[3]席敬.浅谈高校外事翻译[J].三峡大学学报, 2002, (3) .
[4]陈建平.中外合作办学协议翻译的规范化探讨[J].山东外语教学, 2010, (6) .
[5]邵杨.高校外事工作中的涉外礼仪[J].民营科技, 2008, (5) .
[6]钟再强.口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灵活性[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 .
外事翻译特点 篇2
②口译声音要适度,以在座人员都能听清为宜,不要过高或过低,在人数较多的社交场所进行一般性讨论时,要适当压低声音,不要干扰他人交谈;
③在外事活动中,翻译人员要跟随接待单位主要接待人员一起活动,及时翻译,不能独自活动,更不要喧宾夺主;
④当对方直接向翻译人员发问时,可以礼貌的解释自己需要问一下己方的主谈人,而不要抛开主谈人单独与对方交谈,这样才能表现出对会谈的重视;
⑤遇到对方的羞辱或轻蔑时,应将原话告知己方,也可提醒对方此话可能会伤害中方的感情;
⑥在外事接待的宴会场合,翻译人员不能像主、宾那样自由进食,而只能边讲话边吃。一是眼耳留意双方的交谈,而嘴里可以吃东西;二是嘴中所含食物尽量要少些,以不妨碍说话为宜;
外事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 篇3
关键词:外事翻译 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b)-0154-01
Abstract: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With the increasing influence in the world,China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in political,economic,cultural factors contact continuously strengthen,the foreign affairs translation as a foreign affairs activities transplant culture necessary means,its importance has gradually emerges.Based on how to avoid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arriers and improve the consciousnes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this essay studied on the foreign affairs translation.
Key words:Foreign Affairs Translatio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 引言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对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因为社会逐渐趋于一体化,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也应越来越密切,这样才符合时代赋予我们与时俱进的要求和使命。外事翻译作为外事活动中一直文化的必要手段,它的重要性已经逐渐凸显出来。本文从外事翻译的特点和基本要求入手,就如何避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角度对外事翻译进行了研究。
2 外事翻译的特点
外事翻译的内容决定了它具有别于其他领域翻译的特点:外事翻译政治性和政策性强。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外事翻译的内容多是国家的立场、政策。稍有差错,就可能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形象、声誉、地位及其国际关系等,就可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3 外事翻译的基本要求
翻译行为及翻译的实质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原语的文化与译语的文化系统是相互交织的。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必需要考虑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还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有深深地根植于语言中。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的转化活动。但是翻译与文化之间的毫无忌讳或者说完全的传递是不可能的。这多多少少要受到一定的客观限制,如社会条件,历史原因等。来自主观的影响就更明显了,译者的个人水平,语言应用以及表达能力,采取的立场也是至关重要的。译者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要熟练运用本族语和外语外,还要有深厚的双文化功底,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然而在翻译实践中,异质的文化交流不可能总是自然的沟通,这就需要译者采用种种手段,设法使冲突趋向妥协。除了加注手段外,译者常用的方法还有增益、释度、归化等。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民族在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上都各不相同,因此许多事物的形象在不同的语言中就有差异。
4 外事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在外事翻译过程中,往往会有以下几个障碍:一是思维习惯的模式不同;二是缺少对等词汇导致的文化空缺。
4.1 思维习惯的模式不同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翻译,而且也是文化的翻译,翻译涉及两种文化的比较,文化的特殊性是指在进行两种文化对比时,存在于一种文化而不存在于另一种文化的现象。外事翻译首先就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我们不仅要掌握语言的表面形式,还要熟悉语言深层的文化内涵,如果我们不尊重和不了解外国受众的思维习惯,超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熟练地运用贴近其信息需求和思维习惯的英语语言,我们的传播效果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例如,央视国际网站有关中国新闻的一则报道:“Chinese leaders have joined noted intellectuals at a party to celebrate the Lantern Festival.The event took place at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in Beijing.”
分析:对中国受众来说,没有必要对“Lantern Festival”加以说明,因为都知道这是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但这一点需要向外国受众说明,不然他们会感到困惑:为什么中国领导人要与著名知识分子一起欢度这个节日呢?当然,在新闻里,不能提供太具体的背景知识,要恰到好处,呈现出最重要的信息。
建议:“Chinese leaders have joined noted intellectuals at a party to celebrate the Lantern Festival,an important day for a family reunion,which marks the end of the Spring Festival celebration”。
4.2 两种语言中缺少对等的词汇
美国跨文化交际学者萨姆瓦曾經举过一个例子:临近二战结束时,在意大利和德国投降后,同盟国向日本发出最后通牒。日本首相宣布他的政府愿意“mokusatsu”这份敦促投降的通牒。铃木的本意是不予置评,但这个词在英文中没有对等的翻译,即使在日语中意义也很含糊,既可表示“不予置评”,又可表示“漠视、不予理睬”。当时《读卖新闻》的记者把“mokusatsu”译成“不予理睬”,消息传开,日本内阁成员大为震惊,但为时已晚,美军获得拒降消息后,先后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这是人类历史上由于翻译失误而造成的空前的惨剧。
有人把翻译比作带着脚镣手铐跳舞,一方面说明了翻译工作的困难,另一方面却又证明了智慧的译者即使在脚镣手铐的束缚下也能舞出优雅的舞蹈。因此,在外事翻译中,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译者如果能时刻清醒认识到翻译内容的政治性,灵活的把内容完整的表达出来,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促进双方的理解和认识,那么才能成为更加优秀的外事工作者。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胡文仲,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浅谈外事翻译的特点与技巧 篇4
1 外事翻译的特点
外事翻译主要包括口译和笔译, 前者是在外事接待、联络对方或国际谈判与会议中运用, 又下分为同声传译、交替传译和联络口译。笔译主要运用在外事公文、公告等。一般而言, 笔译准备时间长, 其准确性往往要高于口译。而口译中交替传译的准确性因其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做笔记且有一定的准备时间又高于同声传译。因此, 外事翻译和一般日常翻译有着很大的不同, 它有着自身所特定的要求。笔者认为, 外事翻译的特点主要有三个特点, 即政治性、时代性和灵活性。
1.1 政治性
周恩来总理曾说过, “外交人员是不穿军装的解放军”。外事翻译工作者们作为国家的外交人员, 工作在国际斗争的最前线, 只有对祖国绝对忠诚及政治立场极其坚定的人才才能够经受得住考验与各种诱惑。政治觉悟是区别外事翻译和其他翻译的显著特征。比如国与国之间的官方会晤、国际会议与谈判等均会涉及国际国内事物。因此, 只有及时并准确地掌握本国政府的立场和观点, 翻译工作才有可能做到精准到位。比如2000年, 我国外交部新成立了一个叫作“外交部处理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问题办公室”的部门。在翻译的时候, 日本方面译为“abandoned chemical weapons of Japan”或是“Japanese abandoned chemical weapons”。不难看出, 他们希望强调的是“日本化学武器”, 而不是谁遗弃的。他们希望弱化事件的性质。为了准确地表达原意, 我方应译为“Office of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for Chemical Weapons Abandoned by Japan in China”。
1.2 时代性
外事翻译经常会涉及国家的整个发展历史。随着时光的流逝, 部分词语的意思有可能发生了转变。因此, 在遇到这种情况时, 需要及时纠正不合时宜的词汇。同时, 中国正在高速发展, 带有中国特色的新词不断涌现, 而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 此时需要译者正确理解, 明确表达。比如“民族”这个词在二十个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一向沿袭的是前苏联的用法, 即将其翻译为“nationality”。而实际上, “nationality”的含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已然产生了改变。该词不再是“少数民族”的意思, 而是“国籍”的含义。“民族”的表达应是“ethnic group or community”。而“nationality”还有“国民”和“国家”的含义, 可与“nation”互换。若是将“民族”翻译成“nationality”, 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1.3 灵活性
由于外事翻译主要是在外事接待、联络对方或国际谈判与会议中运用, 准备时间短, 特别是在口译过程中, 体现了其灵活性。而在一些会议中, 领导人经常喜欢引用我国古代诗词, 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将其内涵准确的翻译出来, 也体现了外事翻译的灵活性。比如在最近大热的影视作品《遇见王沥川》中, 女主角谢小秋在某次翻译中遇到一句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霜皮溜雨四十围, 黛色参天两千尺”, 犹豫了一下她将其译为“The rimy bark slippery with rain is forty spans around and kingfish blue hues high up in the sky, two thousand feet above”.其中, 黛色没有翻译成“black”, 因为黛色在古代并不是指黑色, 而是青黑色, 即“blue black”.但女主角谢小秋也没有翻译成“blue black”, 而是“kingfish blue”, 在有限的时间内也体现了译文的正式感及译者的词汇量。
2 外事翻译的技巧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 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翻译就是交际”, 他指出, 任何信息只有起到了交际作用, 才是有用的[1]。而归化翻译法和异化翻译法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首次用来描写翻译方法的两个术语。
2.1 归化翻译法
归化翻译法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首次提出来, 意思是在翻译中应该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 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方法。因此, 主张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派”倡导译文不仅仅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 还要克服文化上的障碍, 而译者的责任之一就是避免产生文化的冲突。同时, 译者也是“传播者”, 不应该对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提出过高的要求, 而应该尽可能的是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 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也就是要把源语本土化, 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最终目的, 采用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递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法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 译者应该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 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 译作应该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传递者。归化翻译法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 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赏识性。奈达认为, 翻译的重点不应该是语言的表现形式, 而应该是读者对译文的反应, 要判断某个译作是否译得准确, 也必须以译文的服务对象为权衡标准。[2]中外双方在进行涉及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重大策略问题的外事翻译工作时, 应该考虑到外方受众在思维、心理习惯、信息需求和言语表现方式等方面与我国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 如果使用异化翻译法的方式, 很容易导致受众对其缺乏认同, 从而导致翻译工作的失败。
2.2 异化翻译法
异化翻译法是故意使译文冲破目的语的常规, 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劳伦斯·韦努蒂把异化翻译法归结于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的翻译论说, 即译者应该尽量不惊动原作者, 而是让读者向他靠近。施莱尔马赫本人是赞同采用异化法的。劳伦斯·韦努蒂认为, 在盲目自大地使用单语、并把归化翻译法作为标准的文化社会中, 应该适当的提倡异化翻译法。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异化翻译法, 显示出这是一种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文化干预的方法, 因为这是对主导文化心理的一种挑战。而主导文化心理是尽力的去压制译文中的异国情调。劳伦斯·韦努蒂认为异化翻译法是一种背离民族的方式, 其目的是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导入目的语中, 因而达到把读者送到国外去的最终目的。劳伦斯·韦努蒂在他的《译者的隐身》一书中认为, 反对英美传统的归化翻译法, 主张异化的翻译方法, 是要发展一种抵御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 以此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3]比如“香港回归”这个短语, 我国政府没有使用英国人出于殖民主义立场而使用的“Hong Kong Handover”, 也不直译为“Hong Kong Take Back”, 而用异化翻译法, 意译为“to resume the exercise of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来表达自己的鲜明政治立场。
3 小结
有人把翻译工作比喻成戴着脚镣和手铐起舞, 一方面说明了翻译工作的难度,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智慧的译者即使在脚镣和手铐的束缚下也能舞出优雅的舞姿。所以在外事翻译中, 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 无论是同声传译还是交替传译, 译者如果能够时刻清醒地认识到翻译的政治性和时代性, 灵活地通过归化翻译法和异化翻译法把内容完整的表达出来, 加深双方的理解和认同感, 那么就能够舞的精彩, 舞的优雅。
参考文献
[1]Nida 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87
[2]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17.
关于外事工作礼仪及其特点 篇5
外事工作的基本原则国家之间一律平等的原则。外事工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具体推行与实践体现,我国的外交政策强调国家不分大小、强弱、穷富等,相互之间是一律平等的交往关系。因而,任何单位、任何部门、任何个人在外事交往活动中必须贯彻平等原则,要热情友好,落落大方,彼此尊重,不卑不亢,坚决反对大国主义。
尊重国格、尊重人格的原则。在涉外交往中既要维护本国的利益、尊严,又要尊重他国的利益和尊严,国家不分贫富大小,人不分种族信仰,不分民族、宗教、风俗习惯,一律平等以礼相待,不能厚此薄彼,不能做任何有损国体、有辱国格的事。而且,在与外宾交往中,既要坦诚、谦恭、热情、周到,又不能低声下气、卑躬屈膝、失去自我,要自尊自爱。
遵守外事纪律的原则。在外事接待工作中要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自觉遵守外事纪律,不得失密泄密;不利用工作之便营私牟利、索要礼品;不背着组织与外国机构及个人私自交往;不私自主张或答应外国客人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参加外事活动,要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
注重礼仪与礼节要求的原则。我国对外政策也要求交际礼仪与之相适应,做到礼仪周到而不烦琐,热情接待而不铺张,活动内容丰富而不累赘。接待外宾的人员应仪容整洁,仪表大方,表情亲切、自然,熟悉各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陪同外宾时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和所站的位置,言行举止要符合礼仪要求,坐立姿势应端庄,对外宾的穿着不评头品足,以使来宾真有“宾至如归”之感。
外事礼仪的总体要求友好相处,互惠互利。对外交往要以宽阔的胸怀和精神相处,双方在互利互惠的原则下进行相互合作与交流,即使由于条件所限而难以达成互利协议之时,也不应采取欺诈、强制手段来谋取自身的利益。
遵守时间,不得失约。这是国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礼貌。参加各种外事活动,都要按时抵达。过早抵达,会使主人因准备未毕而难堪,过迟到达,会使主人与客人空等过久而失礼。如确因故迟到时,应诚恳向主人和客人致歉并说明原因。万一因故不能应邀赴约,要礼貌地告知主人,并表示歉意。
尊重老人与妇女。尊重老人与妇女,既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涉外交往中的必备品质。在上下楼梯,进出电梯、车辆时,都应礼让老人与妇女,让其先行,必要时给予适当帮助;对同行的老人、妇女,男子应帮助提较重物品;进出大门,要主动帮助他们开门、关门;进出屋时也可帮助他们穿、脱大衣外套;同桌用餐时,男子也应主动帮助他们入座、离席。
尊重各国的风俗习惯。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各有其特殊的风俗习惯和礼节,在外事交往中均应予以重视。如新到一个国家或初次参加活动,应多了解,多留意,多观察,不懂或不会做的事,可仿效别人。
注意个人卫生与举止言谈。国际交往中要注意个人卫生,衣着要整齐美观,衣领袖口要干净,皮鞋要上油擦亮,穿西装要打好领带,穿中山装要扣好领扣、领钩,梳理好头发,刮净胡子,修剪好指甲。
举止要落落大方,端庄稳重,表现自然,和蔼可亲,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另外,参加活动前不能吃葱、蒜等带有刺激味的食物,注意吸烟的场所及烟量。
从语用看外事翻译 篇6
1. 外事交流理解和表达机制
翻译过程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本文认为就是对一系列的言语行为的理解和表达,即是外事交流的目的),而且是两国文化的传递交流。由此,我们必须考虑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但是文化的差异如何影响信息的交互?下面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进行探讨。
1.1 由各国文化生活方式产生的会话策略
Brown和Levinson于1978年提出的礼貌策略就是一个基于社会因素的会话策略。他们认为,作为一个处在社会中的对话参与者,在他们的大脑思维中,都存在着“面子”这一概念。所谓面子,就是个体在公众眼中的“个人形象”(the public selfimage)。这种个人形象有两种价值体现:一种是正面面子,也称为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另一种是负面面子,也称为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积极面子指的是说话人希望自己得到对方的认同和肯定,或者被某一群体接受。消极面子指的是希望对方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听话人,说话人在对话过程中给予听话人一定的话语自由度。
面子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人们广为接受。Brown和Levinson认为人们心中面子的概念是统一的。所以面子就作为话语策略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为了减少言语行为的面子威胁性(Face-threating act),说话人可以实施积极礼貌策略(positive politeness)和消极礼貌策略(negative politeness)。Brown和Levinson当时只是指出言语行为的面子威胁性会受各国文化的影响,并没有考虑文化因素对面子这一概念本身的影响。Mao, L.R.(1994)指出中国人眼中的面子是一个“公众形象”。Mao强调中国人谈到面子的时候更强调公众对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个人需要,个人的表现一定要与公众的判断和观点一致。这样看来,中文的会话策略应该是有别于西欧语言的会话策略的。而事实上的确如此,其中一个最明显的中文特有的会话策略在接受这一言语行为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中文里,对方说“我给你倒杯水吧!”的时候,往往我们都是拒绝表接受。而西方人绝对不会用这样的会话策略,这一点完全可以用中西方对面子的理解的差异解释———西方人说话时只会考虑自己的需要,而中国人一般以“大局为重”,中国社会的共识是:交往中尽量不要麻烦别人,特别是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所以拒绝表接受这一会话策略可以说是以面子为主导的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会话策略。
1.2 会话写作策略实现的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最早由英国哲学家J.Austin提出(1962),后由Searle (1969)进一步完善。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会话过程就是说话人在实施一系列的言语行为,并不单单是在传递信息。笔者认为,信息的传递是会话过程的根本目的。尤其是在外事交流这一个语境下,实施言语行为就是在传递双方的立场、需要及意图。然而,正如上面的讨论提到,言语行为都是通过一定的会话策略实施的。有的会话策略根深蒂固地受到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在外事交流中,还会不知不觉地被使用。例如上面提到的中文拒绝表接受这一策略,在西方人看来是无法被理解的。笔者曾遇到过一个有趣的个案:有一对情侣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女方是中国人,男方是英国人,场景是学校办公室。单位负责人问女方:“下个月的学校旅行你要和他(指男方)一块去吗?”只见女方含羞答答地对负责人讲:“哦,不用了。”负责人走了以后,男方问女方刚才负责人问了什么还有她怎么回答,男方听了女方的回答后火冒三丈,并不停地责怪女方:“你为何要这样回答?”女方只好说:“他们好像也不怎么想我们一块去。”男方就只好气冲冲地去找那位负责人。女方觉得颇为委屈,但是一时半刻想不出问题出在何处?其实这就是会话策略使用不当造成的。在该对话中,女方使用了否定表接受的会话策略,根源于她和负责人都有中国传统的男女关系的认识:男女关系不宜过分张扬,特别是女方,应该保持含蓄。所以持否定表肯定这一策略说话的人觉得自然,听者也容易接受。但是西方人并不拥有这种男女关系的观念,在西方人看来,男女关系都是光明正大、没有丝毫羞愧的事情,所以他们很习惯于在公众场合下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女方这样的回答刚好犯了男女保持感情的大忌:对彼此的关系保持怀疑态度。其实笔者认为,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女方作为一个中西方交流的桥梁,应该先问男方的意见,然后直接将意见翻译给负责人听,并适当从文化的角度解释一下男方为何会有这样的回应,那就皆大欢喜了。可见,在外事交流中,适当的会话策略是交流的润滑剂,可以促进交流的进度和彼此关系的建立,然而,我们在不同的语境下选择适当的会话策略,还需要考虑中西文化差异和听话人对某一会话策略的接受程度,这就是外事人员在外事交流中应尽力去做到的。
2. 外事翻译员在外事交流中的几个可操作的原则
鉴于上面的讨论,外事翻译员在外事交流中可以遵循下面几个可操作的原则:
2.1 求同存异原则
外事翻译员在中西两方的交流中要确保交流过程和谐顺利,就必须选用恰当的会话策略。这就要求翻译员不仅要翻译话语所负载的信息,而且要考虑每句话被转换后听话人对话语的接受程度。所谓求同,就是尽力去找出一些在不同文化中相似的因素,这样既可以省掉策略转化的时间,也可以最大程度忠实于原话。所谓存异,就是对文化中有差异的因素保持敏感,一旦交流中涉及这些因素,就要进行策略转换,保持翻译的得体性。例如在见面的问候语里,“很高兴和你见面”是不需要进行策略转换的,因为据笔者所知,在任何文化里,彼此的见面都是一件高兴的事情,而且都是采用不加任何委婉的修饰手段直接表达的言语行为。但是“I appreciate your precious time to have this opportunity with us.”如果翻译成“我感谢你用自己宝贵的时间和我们共同参与这次机会”的话,听起来就比较生硬,容易产生误解。这句话无非是为了表示感谢,何不翻译成“感谢您在百忙之中与我们见面”?这样双方对同一个意思的理解和表达程度都得到满足了,必定为将来的进一步对话奠定基础。
2.2 概念转移原则
这也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对于一些本国特有的事物,如果翻译过去,外国人也很难一下子弄清楚个中真谛。这个时候倒不如把一些他们文化中一些已经存在的类似的概念转移到将要介绍的事物当中,并说明这是中国特有的,他们便会非常乐于接受。例如北京家喻户晓的煎饼,最好的翻译莫过于“Chinese pie”。因为pie的形状和烧饼都是圆形,而且吃法和切法都相似。外国人在理解的同时也大概知道它的吃法。这样,翻译员不必费心解释究竟怎么有特色,外国朋友也吃得很自在。
2.3 文化至尚上原则
遇到某些情况,不得不按照原文的字面含义进行翻译的时候,外事翻译员应补充说明这是中国人的礼貌习惯,并将该言语行为的本意说明清楚,外国朋友还是会予以体谅理解的。
3. 外事员应如何培养自己的外事翻译水平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外事交流不仅是信息的交流,而且是文化的交流。外事翻译员必须时时对文化差异保持敏感,同时要注意因文化差异引起的会话策略的差异,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所以,外事翻译能力不能在短期内得到提高,它必须经过一个积累的过程。为此,外事翻译员应多留意外文报刊、英语电台对中国文化历史的报道,同时应该留意国外电台如BBC, VOA对西方社会的人情风俗的介绍,尽量多地与外国朋友交流。这些都能拓宽外事员的视野。此外,应该多阅读跨文化交际、语用学、话语分析等语言学的期刊和书籍,因为从中能提高自己对话语策略的敏感度,增强以言行事的能力。
结语
本文用语用学的理论讨论了外事交流中表达和理解的机制。机制中的三个层面实际上就是外事翻译员应具有的知识结构。所以,本文根据这种知识结构提出了一些日常生活中提高外事翻译能力的建议,并提出了几个外事翻译的可操作原则。外事翻译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工作,但是一直以来都没有理论作指导。笔者认为建立完善的外事翻译理论并就个别现象展开讨论,必定会提高高校外事翻译员的业务能力,使外事活动更积极、顺利地开展。
摘要:外事翻译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实务性工作。外事翻译员除了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水平外, 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语用能力。一直以来, 外事翻译的讨论大多都是借鉴翻译理论的若干原则, 具体谈及如何提高外事翻译水平的论文并不多见。本文提出外事翻译工作过程实际上就是在一定语境下的交际过程, 并提出几项可操作的交际原则, 以及翻译员应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自己处理翻译事务的水平。
关键词:外事翻译,语用学,交际过程,交际原则,提高水平
参考文献
[1]Austin, 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Oxford:The Clarendon Press, 1962.
[2]Brown, P.and Levinson, S.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In Goody, E., Questions and Politeness: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56-289.
[3]Mao, L.R.Beyond Politeness Theory:‘Face’Revisited and Renewed.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4, (21) .
高校外事翻译实例浅析 篇7
关键词:高校,外事翻译,实例
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 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开展高校的外事活动过程中, 特别是在和国外院校交流、对外宣传的过程中, 外事工作者很多时候需要把相关材料翻译成书面英文, 包括往来信函、对外宣传资料、合作协议等。同时, 高校的外事工作者也承担着大量的口译工作, 诸如在国际会议、合作谈判、学术交流、接待仪式等正式场合, 和诸如陪同外宾参观、饮食等日常非正式场合的口译工作。因此高校外事工作中的翻译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可谓是国际交流合作中的一线工作, 而提高翻译水平将对于增强对外交流成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事外事工作的一员, 在本文中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 通过分析北航外事翻译实例 (主要以笔译为主) , 希望对从事高校外事工作的人员有所借鉴。
1.在某些高校的英文对外宣传材料或者英文网站中, 经常会出现对于学校概况的总体介绍或者专题介绍, 其中不乏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从跨文化角度和宣传目的角度考量, 可以对译文做意译、改译、注释等处理, 请看下面例子 (摘自北航网站) :
(1) 历年的优良传统赋予了北航深厚的校园文化, 造就了学校“艰苦朴素、勤奋好学、全面发展、勇于创新”的校风和“勇于创新、敢为人先, 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笃行诚信、严谨求实、团结奉献、爱国荣校”的“北航精神”。Years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has given the university a profound campus culture, and bred the current school spirit of“simple living, diligent learning,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courageous innovation”and the Beihang spirit of“having the courage to innovate and to be good, working hard, being undaunted by repeated setbacks, sincerity, earnestness, being cooperative and dedicated, loving the country and honoring the university”.原文中出现了许多四字成语, 整段文章都非常具有中国特色, 在翻译四字成语的时候, 一般都采用意译或者归化的译法, 对原文进行解释性翻译, 同时要注意尽量统一译文的结构, 比如译文对于校训的翻译, 都处理为名词性短语, 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和原文最贴近。
(2) 学院本科教学过程注重宽口径与特色人才培养的结合, 设有信息工程专业、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光电信息工程和遥感科学与技术四个专业方向, 其中遥感科学与技术是国防紧缺专业。The education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emphases on training the talents with wide caliber and specialty.The school has four majors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etection Guidance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ptical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在高校的学生培养目标中,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宽口径”这样的字眼。译文处理为“wide caliber”, 该词本来是专业术语, 后来“wide caliber talent”也引申为“通才”, 即与“specialty专才”相对应, 译文保留了直译的方法。同时“国防紧缺专业”等字眼是比较敏感的词汇, 可以略去不译。
(3) 学校设有“一级评估、三级监控”的教学质量监督和保证体系。对于“一级评估、三级监控”的翻译, 译者处理为“Evaluating at the institute level, monitoring at three levels (Institute, Schools and Departments) ”, 可以说是非常恰当的。原文出现了“一级”、“三级”这样的词汇, 如果不加解释, 很难理解其中的意思。在翻译的时候, 使用了注释的译法, 这样原文的意思就清晰明了了。
2.高校外事活动往往以院系、实验室为依托, 在对外宣传过程中, 对于学校名称、院系名称的翻译最好有统一的对外宣传的译法, 这样既有利于增强对外宣传的效果, 也有一定的延续性, 为以后的对外宣传工作提供一定的标准。以下是几个例子: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成立于2003年, 由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宇航学院航天导航控制系和宇航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组建而成。The School of Instrumentation Science and Opto-electronics Engineering of Beihang University (BUAA) was established in 2003, by integrating Department of Measurement Control and Instrumentation from School of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Aerospace Navigation&ControlandInstituteof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from School of Astronautics.原文中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大学、学院、系所等专有名词。在对外宣传过程中, 翻译方法固定和延续下来, 形成标准翻译, 为以后的对外宣传翻译提供了规范的样本, 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翻译, 从最初的“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BUAA) ”演变成“Beihang U-niversity (BUAA) ”是有充分考虑的。在国外有许多以音译法翻译大学校名的实例, 此种译法避免了人们看到“Beijing University of XX”而可能误认为是与“北京大学”相关的学院, 而并不是独立大学的情况, 也更加突出了北航的特色。同时英文简称还是延续了“BUAA”的译法, 成为辨识度很高的英文简称。
再比如“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的译法, 原文中用了“Instrumentation”而不是“Instrument”, 充分体现了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根据柯林斯高阶词典对于“Instrumentation”的解释, 可以看到该词表意包括“仪器与仪表、成套仪器以及仪器使用和装设”等, 而“Instrument”一词, 虽然可以表达基本意思, 但从揭示“仪器科学”含义这个角度不如前者全面和专业。可见, 对于校名和院系名称的翻译是要经过推敲和琢磨的, 才能在对外宣传过程中形成标准延续下来。
(2) 学院非常注重基地建设。目前拥有“惯性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精密光机电一体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基地。The school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building of research laboratories.Currently it has a National Key Laboratory-“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Inertial Laboratory”, Key Laborator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Precision Opto-mechatronics”, as well as other state and ministry level research bases.原文中出现了“惯性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翻译方法是按照官方文件的译法。文中还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 翻译成为“Opto-mechatronics”, 实际是运用了造词法的翻译方法。英文里并没有“光机电”这个词, 译文是把“光电的”-opto, “机械的”-mechanical和“电子的”-electronic合成在一起, 形成一个新词。
3.高校的外事活动离不开专业和学科的介绍, 我们看以下几个例子。
(1) 学院拥有仪器科学与技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遥感科学与技术等二级学科。The school has the“Instrumen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as the national level key discipline, “Remote Sens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as the sub-discipline.一级学科是相对于二级学科而言的, 所以对于一级学科可以不必强调。二级学科也有翻译成“secondary discipline”的, 笔者认为不如ub-discipline”贴切, 后者较为恰当地提示出两者的关系。
(2)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在1981年获批为全国首批博士点。“Instrumen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was among one of the disciplines to first have the doctoral degree program in 1981.对于博士点、出站等的翻译, 也有直接译成“station”, 更多的是翻译成“doctoral degree program”, 更加符合国外的习惯, 采用了类似于“归化”的译法。
4.在高校的外事活动中, 经常会遇到向外宾介绍出席人员的行政职务和名誉头衔等, 下面不妨总结一下翻译的方法。
高校的机关和院系可分别翻译为:学院school, 研究所institution, 系department, 处division, 科section;行政职务可分别翻译为:校长president, 院长dean, 书记general secretary, 处长director, 科长head of XX section;职称头衔等可分别翻译为:研究员research fellow, 副研究员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注意, 研究员的译法不是researcher) , 助理研究员assistant research fellow, 名誉教授honorary professor, 客座教授guest professor, 顾问教授consultant professor, 访问学者visiting scholar等等, 在这里不一一举例了。此外, 在高校的外事宣传活动中, 经常会涉及到理工农医方面的专业术语, 由于专业针对性较强和篇幅所限, 在这里就不举例说明了, 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 翻译方法需符合国际惯例, 可以参考相关文献的标准翻译方法, 切忌望文生义, 必要时请专业人员帮助, 才能做到十足妥当。
以上几个例子, 从不同方面分析了高校外事活动和对外宣传中常见的英文翻译, 由于篇幅和水平有限, 不能穷尽所有翻译类型, 但从中不难看出, 高校的外事翻译有以下特点:专业性、灵活性、延续性、习惯性等特点。恰当的翻译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 而是深入理解原文的意思, 揣摩词汇的用法, 必要的时候对原文加以注解。在高校对外宣传过程中, 时常会看到误译的例子, 影响到宣传的效果。所以, 提高翻译水平, 对于增强国际交流合作成果有很重要的意义。作为高校对外宣传的工作人员, 应该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加强翻译理论的学习, 日积月累, 提高业务水平, 才能跟上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步伐, 成为合格的外事人才。
参考文献
[1]毕政.高校外事翻译标准刍议[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2, (8).
[2]候志红.陕西省高校校名英文翻译实证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10, (6).
[3]牛化旭.略论职位头衔的口译[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08, (05).
[4]韩孟奇.论我国高校英文版网页的翻译失误[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08, (3).
浅谈外事翻译人员的素质 篇8
关键词:外事,翻译,素质
国内外交流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无论是国家还是高校,对外事翻译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外事译员除做好本职语言工作外,更应强化综合能力素质。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国际上的交际活动日趋频繁,作为外交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外事翻译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外事工作是与他国联系、交往、交流、合作等项活动的总称。本文概括了笔者从事外事翻译工作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指出了外事工作中的一些障碍,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要求。
一、政治素养
在外事工作中,我们要明白,一个外事译员不只代表自己,更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涉外工作”可以说是当前国际合作交流最前沿的一项工作,一言一行都代表着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因此,在外事翻译交流的同事还应懂得相关要求准则,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树立。
所以,外事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坚定政治立场,响应国家政策,严守外事纪律,重视外事礼仪。[1]
二、提升语言文化素养
语言文化素养是精准翻译的前提。正如大家所知,翻译就是将语言信息由一种语言形式转化成另一种语言形式。这就要求外事译员具有扎实的双语言基础和良好的双语言技能,培养母语和外语的良好素养是必备条件。语言不只包括有语法结构、修辞比喻、各个场合的词汇意义、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异同,还包括处理和转化的技巧。外事交际过程中,任何方面素养的欠缺都将严重影响外事工作的顺利进行,词不达意会严重影响外事交流合作工作的开展。
三、严谨的态度和准确的表达方式
严谨的态度和准确的表达是外事翻译的基本要求之一,外事译员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要意思准确,另一方面还应尽可能正确地表达出语言的特点及个人感情色彩、态度。一个没有经过专业翻译训练的人,或者没有一定经验积累的译员,在工作中很容易加入个人的想法或者意愿;但是一个合格的译员,必须忠实信息的原有意义,平时就应该注意加强训练,养成良好的严谨工作作风,做到用词精确,语言灵活生动。
四、丰富自身知识涵养
翻译对译员的耐心很有考验。翻译有时候会很枯燥无聊,特别是一些从未接触过的领域。有句话是这样说的:“Know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know everything about something.”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即专才通才集一身。专才是指精通翻译这一技能,而通才则是要求对自身能力的综合养成,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杂家,能够信手拈来。[2]上海外事翻译中心副主任周晓峰就曾说过,翻译人员需要做个有心人,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扩大知识面。
五、良好的心理素质
从事外事工作时,紧张是肯定都会有的。外事翻译工作本身就复杂多变,充满挑战,很多问题都是不可预见的。正是这些不可预见的因素,导致翻译困难重重。如准备不充分、交际内容不擅长、场面大、规格高、气势强等,都会造成译员心慌意乱。所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须要培养的。
怎么克服心理素质问题?毫无疑问,这就需要有十足的准备和必备的经验积累,把握各种锻炼的机会。要牢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六、外事翻译意识的培养
胡文仲认为,外事工作中,障碍困难是来自多方面的,如认识的误区、刻板印象、个人民族中心主义等。[3]外事翻译本质上就是双方的跨文化交际。要想交际顺利,克服交际障碍便是毫无疑问的了。
细致分析和探讨双方文化背景和本质,理解差异,了解价值观,是提升交际能力、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有效方法,能促进交际双方的相互沟通交流,使交际活动成功、顺利地展开。[4]
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谋攻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日常生活中,外事译员需要注意搜集各种场合的习惯用语。搜集、整理积累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提高翻译质量。另一方面,搜集整理各个专业的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最后,经常研究、熟悉当地的各方面情况,特别是文化背景,风俗禁忌等方面的知识。熟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外事工作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心中有数,才能信手拈来。译员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目标,活到老,学到老,每天阅读,练习听力技能、翻译,搜集最新要闻,学习各方面的专业知识。
八、利用和挖掘资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这个高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怎样做才可以充分恰当地汲取外界知识呢?看看报纸,听新闻联播,有条件者还应该每天收听国际上大国的新闻广播。时间有限,所以应该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全面吸收有用信息,不能依据个人爱好而忽略其余信息,要懂得何为通才。另一方面,对于翻译中的障碍问题,利用当前的科技产物来扫清障碍,都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如通过互联网事前查询资料、下载专业翻译APP等。
九、总结
我们常常提到综合素质,那么,何为综合素质?外事翻译是一门综合学问,如前所述,它需要有政治敏感性、坚定的立场、扎实的或多语言的基础,既是“专才”,又是“通才”;积累各方面的知识,做一个万事通,努力涉猎各个领域,为双方的沟通、交际合作搭建好沟通的桥梁。
郭沫若曾说:“翻译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我不但尊重翻译,也深知翻译工作的甘苦。凡是从事翻译的人,大概都能体会到这一层。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这不是一件平庸的工作,有时候翻译比创作还要困难。创作要有生活体验,翻译却要体验别人所体验的生活。”一名外事译员,不仅要具有丰富的涵养,良好的分析、理解、概括、表达能力,还应有高度的责任感,严谨的态度和作风。译员要懂得实事求是,虚心学习。只有学而不倦,才能厚积薄发。翻译质量的好坏,或者说外事交际成功与否,政治素质、责任感、业务素质以及对所讨论问题的熟悉程度、知识面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总而言之,要终身学习。外事翻译国内外搭起了沟通交流的桥梁,为国家外交利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要更好地协助上级达到外交目的,外事译员不仅需要做好双语语言工作,熟悉不同文化背景知识,还要不断努力提高能力素质。外事工作极具挑战性,希望从事外事工作的人员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厚积薄发,为祖国外事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程镇球.政治文章的翻译要讲政治[J].中国翻译,2013,(3):18-22.
[2]任小平.外交口译的灵活度[J].中国翻译,2000,(5):40-44.
[3]杜学增.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112.
高校外事工作的翻译探析 篇9
一、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
周恩来同志作为老一辈杰出外交官, 曾经提出“站稳立场, 掌握政策, 熟悉业务, 严守纪律”。这是外事翻译应该并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素质。同样, 在高校外事工作中也应当具备这样的政治素质, 即熟悉国家及学校相关政策规定, 对涉及国家统一、领土主权完整, 重大国家利益的词句, 一定要把握好分寸。举个例子:我们谈到APEC组织时, 有人会不假思索的翻译为“APEC countries”。实际上这种翻译是错误的, 因为在APEC组织里还有一些地区如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 我们是不应当把香港和台湾作为“国家”来翻译的。因此正确的翻译应为“APEC members”。再比如:在对外交流合作时, 难免触及到中国大陆、台湾等敏感词汇, 台湾在不能译为:mainland China, Taiwanese China, Taiwan (China) , 而应译为:Taiwan, China;Taipei, Ch ina;Chinese Taiwan;China’s mainland;the mainland of China。
二、扎实的语言功底, 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表达说话人的意思
一个好的翻译, 一半在工夫, 一半在准备。虽然说真金不怕火炼, 应该是不管什么场合都能应付。但在实践中, 最好不打无准备之仗。我们需要做的准备分两种, 一种是日常学习。英语学习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坚持每天语言学习, 是做好外事翻译工作的关键。每天坚持单词的积累, 听力的练习对于翻译工作都有很大帮助。另一种准备是针对每一场会议或者领导会晤, 这需要外事工作者专门了解这件事的前前后后。首先要熟知出席会议的所有人名单及职务, 事先查阅和准备。
三、认真谨慎的工作作风及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
郭沫若曾说:“翻译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 我不但尊重翻译, 也深知翻译工作的甘苦。凡是从事翻译的人, 大概都能体会到这一层。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 好的翻译等于创作, 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这不是一件平庸的工作, 有时候翻译比创作还要困难。创作要有生活体验, 翻译却要体验别人所体验的生活。”外事工作者必须在领导讲话的过程中, 用快速记录法将领导的讲话快速记录下来, 结束后瞬间准确、完整、通顺地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精力要高度集中, 反应要特别快。
周恩来总理理解翻译工作的困难性, 尊重翻译及其工作。他说:“翻译工作不是那么好做的, 不要想的那么容易。说几句话容易, 真正翻译得那么恰当, 是不容易的。”总理接见外宾时, 常常事先把要谈的主要内容甚至重要的语句告诉译员, 以便译员早作准备, 保证临场译得准确。总理这样做, 不仅帮助译员熟悉了政策和业务, 而且有利于提高翻译工作的质量。高校中的外事翻译, 可能要求没有政府外事工作的翻译要求那么高, 但是在翻译过程中, 从政治到生活, 从科技到文化, 也几乎都会涉及到。作为高校中的外事工作者, 需要长年累月默默无闻的苦思冥想、推敲搜索。这对于我国高校与各国高校的国际合作架起沟通的桥梁, 从而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外事翻译对于一个高校的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四、良好的翻译道德
各行各业都有一定的职业道德规范, 一定的行为准则需要遵循。作为外事翻译, 至少应该遵守以下几条:
不篡改原话原意, 不随心所欲地瞎译。翻译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记自己是译者的身份。自己不是讲话者或原作者, 听到的话或拿到的文件不是自己的原话、原作。翻译仅仅起桥梁与沟通的作用。因此, 外事工作者一切应以原话、原作为本, 对有的放矢、原作不能随个人的好恶有所取舍和改变。当然, 翻译经常会碰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不熟悉的问题, 这是正常的。难免会碰到不知、不懂的事, 遇到困难、遇到不懂的地方, 怎么办?有的翻译凭着听到的几个词或词组, 就胡编乱造。讲得很溜, 但与原话却相差甚远。还有的不懂装懂, 1988年1月20日, 邓小平会见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当时的话题是:中国希望缓和局势, 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建设, 中国愿同整个欧洲共同维护世界和平。随后, 小平同志对客人说:“我今年84岁, 该退休了。”不料, 翻译一不小心把“84岁”误译成“48岁”。会客大厅里顿时扬起一片欢笑。总之, 翻译不能随意篡改原话, 但也不是知错照译。
不喧宾夺主。翻译在任何时候都是翻译, 作为外事工作者, 自己与外宾聊个没完, 把领导晾在一边是很不好的翻译习惯。高校中的外事会晤, 来访外宾经常会一连串问出很多关于学校的问题, 外事工作者有时候觉得自己可以回答这些问题, 便不翻译给领导, 自己直接用英文回答外宾。这样的翻译习惯, 一方面将领导晾在一边, 一方面也给外宾有一种强势、喧宾夺主的感觉。而应当是翻译每听完一段, 就将外宾的话翻译给领导听, 为主、外宾努力搭建沟通的桥梁。
有人把翻译比作高架桥, 一方面说明了翻译工作的困难, 而另一方面又证明了翻译在外事工作中的重要性。因此, 在外事翻译中, 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 外事工作者如果能时刻清醒认识到翻译内容的政治性, 灵活的把内容完整的表达出来, 促进高校双方的理解和认识, 那么就能为高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摘要:随着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 高等院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也成为推进高校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高等院校的外事工作成为重中之重。
跨文化交际中高校外事翻译探析 篇10
1 外事翻译的内涵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对外交往活动出现得早,外事翻译出现得也早。《西方翻译简史》一书中提到:“孔子周游列国,在各地言语发音不尽相同,彼此交流甚少的当时,也不可不通过‘旬寄之才’(即翻译人员)以‘达其意,通其欲’。”即外事翻译即译员表达双方各自的观点立场,进行各种学术、科研等方面的交流,为外事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2 高校外事翻译的目的
正如我们所知,翻译是在跨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交际活动,其目的是促进双方思想文化的交流,是各项活动开展的前提。而高校的外事交际活动,外事译员的主要工作内容就包括介绍本校的历史背景、擅长领域、教学、科研现状或者学校未来发展规划等情况。一方面是国际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是为两国的学生提供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其次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搭建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为学校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实现高水平办学,提升高校的影响力。
3 外事翻译的基本特点
在高校外事交际活动中,翻译是重要组成,是彼此沟通的重要桥梁,因此,外事翻译有异于其它行业的翻译工作,它的政治敏锐性、译文的严谨性、文化冲突性等特点将更加突出。(2)这个“涉外工作”,可以说是掌握当前国际合作交流前沿的一项工作,一言一行都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因此,在外事翻译交流的同时还应懂得相关要求准则,也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树立。
(1)外事翻译的政治性和政策性。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外事翻译的内容涵盖了国度的立场、政策。稍有失误,就可能影响到交际活动的开展,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严谨的工作作风是外事翻译工作者的必备素质。翻译过程中除遵循我们所熟知的“信、达、雅”之外,还应熟知天下大小事。
(2)外事翻译的时效性很强。口译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工作的最大特性是时间紧迫,短时间内需要译员高标准地完成翻译过程。笔译也常常困难重重,翻译工作者须短时间、高标准地完成翻译、定稿、打印、校正等一系列复杂程序。
(3)外事翻译语言表达要求严谨而又精准。译员不仅要准确、完整、严谨地完成翻译工作,而且要求译文通顺、情感色彩鲜明、带有文学色彩。例如“We watc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with satisfaction.”在翻译时应译为“我们对形势的发展感到满意。”而不是随意地译为“我们对形势的发展感到非常满意。”所以,翻译语言所要求的灵活高标准,对于外事译员而言是一项巨大挑战,同一表达,在不同场合不同背景文化下,表达的意义都不一样,有时候甚至是禁忌。
4 外事翻译的影响因素
(1)价值观。中国人口众多,文化丰富。每个人都接受来自不同学派知识的影响,都有自己的价值观。美国学者罗基切(M.Rokeach)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最好的行为的一套持久的信念,或是依重要性程度而排列的一种信念体系”。(3)中国人在交际中善于用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但对于西方国家而言,人们更偏向于直接简单明了的表达。所以,熟知双方背景文化,采用适当的翻译技巧方式方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开展。
(2)文化定势。何谓文化定势?简而言之,就是我们本身的思想定型。这一说法最早是由W.Lippman在《大众舆论》(1992)中采用的术语,指的是人员由于外界影响或者自身所接触到的事物,对某一类人或者国家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看法。(4)但是,文化定势对跨文化交际有巨大的消极作用,人为地为他国或者某一事物贴上标签,很容易以偏概全,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误,导致不信任和文化冲突,对跨文化交际造成不可预估的严重影响。相似的,胡文仲提出的“刻板印象”也是一个典型例子,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引导翻译活动,人为地为外事交际造成了障碍。比如,认为法国人浪漫,日本人精明并且是工作狂,美国人随意等等。(5)
(3)自身修养。每个人接受教育的环境和背景不尽相同,在交际过程中,对同一交际表达的解释、辨别能力都是不同的,误译显而易见。就如本国文化中某一行为是合乎标准规范的,而在他国文化背景下却是一项禁忌,如果误用,易造成误解。
(4)思维模式。翻译是语言的表达,也是思想交流的过程,既有文化的对比,又有文化的交流学习。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熟悉双方的思维习惯,在工作中迅速进入角色,采用对方的思维模式进行交流,更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进行。用贴近对方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进行严谨准确的表达,为顺利开展交际提供有力保障。
5 高校外事翻译的策略
(1)求同存异。外事译员是文化交流的使者,本身必须具备较高的语言文化素养,一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二要有敏锐洞察力。那么,何谓文化素养?对于外事译员而言,外事译员应该具备的文化修养包括中国文化、外国文化和工作中基本的多学科常识。在跨文化交际中,外事译员扮演的不仅仅是个翻译人员,更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这就要求外事译员应对本国的风土人情、民族文化和发展现状等都要非常熟悉。当然,他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价值观、世界观、民族性格、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应了解,对两国文化进行对比,找出异同,寻找共同学习的机会,保持自身的文化常态的同时融入异族文化,尊重并了解这些差异,懂得如何求同存异,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与对方沟通,促进外事工作顺利开展。
(2)增强语言基本功,不断提高语言素质。跨文化交际不仅讲求细致严谨,而且充满困难挑战,对于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外事译员所做的每一项工作不只代表个人素质,更是代表国家外事的综合水平和能力。所以,对于一名合格的外事译员而言,坚实的语言基础是必备素质,只有语言水平提高了,顺利的交际才成为可能,才能更好地向外界宣传学校品牌,并促进双方实现共赢。
(3)把握机会,积累经验。任何外事译员都不能保证万无一失地完成工作,所以从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学习对于外事译员来说格外重要,以最大限度降低失误几率。正如实践证明,外事人员对双方的文化等各方面异同了解得越多、认识得越深,跨文化交际就越有可能获得成功,越有可能在交际中摩擦出新的火花,以确保外事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4)不打无准备的仗。古人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就如1987年,英国女王在访问中国时,身穿黄色服装并不是随性搭配,而是因为黄色在中国是象征着帝王的传统颜色。选择访问中国的时间也很有讲究,选择的时间是我国的阴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九”在中国是一个吉祥的数字,预示着(6)她的访问的成功。这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只有自己充分准备,谨慎安排外事活动,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不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国家综合能力的象征。当然,外事人员准备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比如外宾的身份和专业背景、个人情况等等。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熟悉相关专业词汇,把握会议或者交际的核心内容和主题,工作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灵活发挥。外事译员的翻译工作不同于创作,但却含有创作的性质在里面,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各自的特点风格,能够精确把握语言的特征和意义对于任何一个译员而言,都需要长久的学习和积累。原文是翻译的基础,是重要的前提。译员需严谨地遵从原文,而不能擅自改动原文。
(5)真知源于实践。广泛的交际实践对于外事译员来说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每一次工作都是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工作后懂得总结,在总结中学会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只有勇于实践,才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懂得为何失败,成功的意义等。才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促进外事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交际过程中外事译员(7)应该注意:(1)设身处地:以他人的角度去理解分析问题,不能以偏概全。认真倾听,洞察他人的情感和思想和情感色彩,避免文化认知偏见。(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交际中坚持求同存异的理念,尊重他人想法,以合作为前提,一起共同探讨解决问题,而不是过分地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他人,过分强硬只会适得其反,应使用恰当得体的言语和行为。(3)双向辩证:在跨文化交际中,当双方遇到冲突或者矛盾时,应该学会懂得如何实现双赢,求同存异,采用辩证的思维去理解、去探讨最合适的方案。
(6)学无止境。外事译员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译员需要注意增加政治的敏感性,合理利用时间充分了解当前最新实时讯息,并且联系本校综合情况,寻找双方发展合作的契机,对本校外事工作做出详尽合理的措施,制定更适应本校发展的方案。
6 小结
在跨文化交际中,外事工作是一项高度严谨、具有高度挑战性的工作。在外事工作中,每个译员都有各自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往往会产生理解上的障碍。学会找寻方法去克服困难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自己才了解自身的问题,在实践中去寻找不足,实践出真知。当然,作为外事人员,一方面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另一方面引进国外多元化的文化与科技。强化母语学习的同时,对他国文化语言进行深入理解,并深入研究中外文化差异,了解他国文化的标准和禁忌所在。一名合格的译员应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既做一名专才,也做一名通才,为跨文化交际提供可靠的技能保障。
注释
112钟伟良.校外事工作刍议[J].中国科技信息,2005(12).
23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4 周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制约因素[J].理论界,2006(1).
45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6 李春燕.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