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性医学难题

2024-11-08

世界性医学难题(共9篇)

世界性医学难题 篇1

摘要:潜心科研、孜孜以求的他修正了“西方牙科之父”的龋病理论, 被美国传记协会 (ABI) 、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 (IBC) 载入《国际名人录》。精勤不倦、执着无悔的他揭示了人类最多发病——龋病、牙周病的发病机理, 对开拓新的龋病防治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相关方法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他就是著名的口腔医学专家黄力子教授。

黄力子, 教授,口腔医学专家。1933年7月出生,湖南望城人,中共党员。他在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后留校,任职于口腔医学院。

探索-创新-突破

不畏艰难,勇于创新是黄力子教授几十年所一直坚持的科研态度。1958年,我国学者姜元川教授在其出版的中国第一本《牙病预防学》中,就主张龋病发病机制的“多因素论”,简单可归纳为“两因素论”S/R=D (S代表致龋因素的致龋力,R代表人体的各种抗龋力,D代表龋病) 。1987年,黄力子教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下,开始从事世界医学难题“龋病发病机理的研究”。研究中,他发现了龋病过程中的氧化还原电位(Eh) , 1990年在国际上他首先提出了“龋病发病机理的生物电化学理论”,理论的核心向题是“龋病不是酸引起的化学腐蚀病;而是自由基引起的电化学腐蚀病。”

1995年退休后,黄力子教授以自己为科技改革的试点,以应用研究创收保证基础研究,并得到其夫人徐如生教授(口腔正畸学主任医师)外出打工的经济支持,在逆境下坚持原始创新。

二十多年来,黄力子教授带领研究生王成龙、李振钢、唐林、阎鹏、梁燕等在实验室,用电化学方法在离体人牙上制造出电化学人工龋,证明龋病脱矿主要是由于生物电的腐蚀作用,且符合法拉第定律。在龋病组织和牙菌斑内找到了产生生物电的物质基础——高浓度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在博士导师赵皿、莫简教授、口腔老前辈丁鸿才、周树夏、张举之、刘鼎新及军事医学科学院有关专家大力协助下,用最先进的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证实致龋菌——变形链球菌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大量自由基,初步完成了对龋病机理新理论的系列论证,修正了1890年,MILLER提出的“化学细菌学说”。

黄力子教授的相关论文发表在《科学中国人》、《医学研究杂志》,还被美国只读光盘MEDLINE1994年摘录收藏。黄力子教授本人也受到美国SCIENCE周刊主编F E B1oom的邀请,加入了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 A AS)。他的龋病新理论出版了专著《龋病与生物电和自由基》(纸质版和电子版),有关实验经美国宝洁公司(P&G)反复证实。

前行-执着-收获

执着无悔,铿锵前行。基于前面所取得成果,黄力子教授进一步研究了生物电和自由基与牙周病的关系,在实验室同时制造出了人工龋和人工牙结石。并指导2002级口腔本科生马亮等用狗牙骨通过电化学方法制造出了人工牙槽骨缺损(牙周病)的模型。

多年来,黄力子教授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中国专利8项。其中牙齿增白涂膜获得了国际专利和美国专利,并于2004年将这一专利转让给美国Ivoclar Vivadent跨国公司,首开我国口腔医学界向欧美专利转让的纪录。他的U DU型超声波洁牙机获全国发明展览会金牌,专利收入英国专利索引。他的口腔多用电测仪及牙科发声探针仪荣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另外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并且获得银、铜牌十二枚。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和1994年,黄力子教授先后被美国传记协会(ABI)、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IBC)载入《国际名人录》,并且获得了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I B C)授予的“二十世纪成就奖”。

黄力子教授既有着共产党员、军人所特有的无私和执着,也有着一名科研工作者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精神。他先后立三等功二次,二等功一次,被授予“学习雷锋先进代表”、“优秀教师”等称号。1994年,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看到《解放军报》报道的黄力子经十年通讯函授,辅导一名海防前线孤儿兵崔世凯自学成才,成为一名合格的口腔科军医的事迹,特别做了题词:“十年如一日诲人不倦,世凯能成才黄君有功”。

如今,早已退休的黄力子教授仍没有闲下来,继续从事科技改革,践行着他“科研的灵魂是创新,科研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学术理念。不久前,他的新发明专利“用SOD防治龋病”参加了“全球华人口腔医学大会”,引起口腔医学界和口腔医疗器材行业界的震撼。自MILLER《化学细菌学说》提出100多年以来,现代口腔医学 (牙医学) 普遍认为:“龋病是酸引起的化学腐蚀病”,还没有好的防治措施,只有被动磨牙补牙。现在他发现“龋病是自由基引起的电化学腐蚀病”;在此基础上,他又发明用抗自由基剂 (例如SOD) 就能很好预防龋病,而且发明用SOD治疗完善去龋的非创伤性修复补牙方法,可以不用牙钻磨牙就能补牙。他希望自己有生之年看到这项专利的实现,一方面有利我国“十二.五”经济发展的转型,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全球人民的口腔保健。目前全球有60多亿人口,保守地估计,至少有50亿人口要补牙,不磨牙能补牙可以减少人类多少痛苦啊?!

破除谣言:一个世界性难题 篇2

现代传媒学的天才人物麦克卢汉用充满先知口吻的语气说道:媒介即讯息。他这句话,既简短有力,又相当深奥。他所在的时代,电子媒体(主要还是电视)刚刚起步,但是他已经能预测出,媒介本质上就是信息本身,而不是它的载体(印刷品、电台、电视)。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似乎印证着麦克卢汉的预言,但是,人们却很少把目光投向过去,在文字出现之前,情况又是如何?

我们可以肯定,在文字出现之前,人们就利用口语进行着交流。在实体媒体出现之前,口语就是人们的媒介。我们同时也可以肯定,那个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谣言——在人类社会上,谣言一直存在,它甚至是最古老的传媒。但是,到了现代社会,人们才集中对谣言这一传播现象进行研究,并且发现它的不同寻常之处。

有关谣言的一个公式

日本偷袭珍珠港前夕,有种种迹象表明,日本将对美国采取行动,社会上也有一些传言,但大多数公众却把此看做是谣言——人们不愿意相信这样的事会发生。真相有时候比谣言更让人难以置信,珍珠港事件就可以看出部分美国人的天真,不过,美国人却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系统性研究谣言的。二战期间,沸沸扬扬的各种谣言对美军和普通美国人的士气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很多研究小组对这个题目产生了兴趣。

首先,要给谣言下一个靠谱的定义。美国人奥尔波特和博斯曼是这个领域的两位奠基人,他们的研究有占有重要的地位。

谣言的定义

奥尔波特和博斯曼:谣言是一个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命题,是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口传媒介的方式在人们之间流传,但是却缺乏具体的资料以证实其确凿性。

纳普:谣言是一种旨在使人相信的宣言,它与当前时事有关,在未经官方证实的情况下广泛流传。

彼得森和吉斯特:谣言是一种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特·希布塔尼:谣言是在一群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它总是起源于重要而扑朔迷离的事件。

胡钰: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其中一些最初的研究者所下的定义,有一些共同特征,最有趣的一点是对谣言都持有一种中性而不是贬义的看法。这些研究者,在战争年代大多在美国情报部门供职,他们担负着控制对自己一方不利的谣言的责任,甚至也会故意散布一些对对方不利的谣言。他们更看重谣言的实际作用,而不是做出道德评判。因此,他们都强调谣言是“未经证实”的,而不是“虚假的”。在战争中,有时可以利用谣言,拨开迷雾,就可以得到真实有用的信息。

在传播学领域,最著名的对谣言的定义来自美国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他的定义简短而充满活力:“谣言是在一群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它总是起源于重要而扑朔迷离的事件。”谣言是虚假的,但它并不是凭空编造,而是往往来源于某一个重要的事件,这个事件本身含糊不清,因此在传播的过程中被不断加油添醋,加入细节或者评论。所谓的“即兴新闻”,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真正的新闻,而是在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假新闻”。

有人根据希布塔尼的定义,为谣言总结出一个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含糊性。这是一个乘法关系,如果事件的重要性等于零或者事件本身非常清晰(细节丰富,逻辑缜密),谣言就不会产生。因此,在任何一个地方,如果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人们急于了解,而又得不到及时而权威的消息时,謠言就会甚嚣尘上,这就是信息的黑市。

三种类型的经典谣言

1976年2月,在法国开始流传一份用打字机打印的传单,它只有一页,内容是一串食物添加剂名单。这份名单将添加剂分为三类:有致癌毒素的、可疑的和无害的。照这份传单的说法,大部分当时流行的食品和牌子纯粹就是“杀手”。这份传单究竟从哪儿来的?谁是它的始作俑者?到现在也没搞清楚。但是,在当时确有成千上万的志愿者被这个严重的指责和“癌”字的幽灵所震慑,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复制它并到处散播,据统计,当时的法国,有七百万人手中有这份传单。

不过,当仔细阅读了这份传单后,专家很容易发现它的可疑之处。大部分法国禁用、因而也不可能出现在食品中的添加剂,在传单中却被描述为“无害的”。与此相反,一些根本就是无害的物质,在传单中被归入致癌毒素之列。比如,这个传单中所标注的毒性最大的E330添加剂,其实是绝对无害的柠檬酸而已。和添加剂相比,这份传单本身的“毒性”更大,这让专家焦虑不已,虽然进行了几次辟谣,但无济于事。

如果分析下传单上的文字,我们就会明白更多。首先,这份传单伪造了一份“权威说明”:“威尔瑞夫医院通知,所有下列食物添加剂目前在法国均被允许使用,但是都应该一一指明,好好选择您所购买的产品,别再使用这些添加剂了(生产者的选择取决于消费者)。”威尔瑞夫医院是一家权威的医院,它从来没有发出这样的通知,后来也多次辟谣,但已无济于事。

传单中的这一段话,语言非常客观冷静,有一种权威的力量,让人读起来“可信”。紧接着的几句话,就诉诸于感情了:“想想你们的孩子。请复制这份传单,散发给你周围的人,将它贴出来。尤其是使用这份传单,它有关您的健康。”——谁不关心自己的健康呢?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复制这份传单,并不是什么难事,举手之劳而已,而且复制传单也不会伤害谁。一直到1986年,这份传单还在传,距离谣言最初兴起已经过了10年。

nlc202309091240

这是世界上最经典的谣言之一。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可以轻易找到它的变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种种有关健康的帖子,都会得到极大的传播。比如“隔夜的开水会致癌”“海鲜和维生素不能混合吃”等等,虽然屡次被专家辟谣,但是几年来一直都有人传播。如果这些谣言,再加上“为了孩子的健康”“快告诉周围的人”的帽子,传播的速度就会加快。按照上面的公式,有关健康与饮食的事情当然是“重要的”,健康领域成为谣言的温床,就不奇怪了。

1966年,法国鲁昂市出现一则谣言,指责该市一家闻名遐迩的服装店是贩卖白人妇女的诱饵,于是威胁的电话纷至沓来,无论该店女经理如何辟谣,都无济于事。最后她不得不放弃斗争,离开鲁昂,一走了之。三年后,同样的谣言又袭击了奥尔良市。六家以色列人开办的久负盛名的服装店忽然变得门可罗雀,人们纷纷传说有一些年轻女子在这些店里失踪,据说她们是在试衣间被绑架的。还有人说,警方在地下室找到了两个或三个姑娘,她们被注射了毒品,已经准备好交给贩卖白人妇女的地下网把她们运出去。这个谣言甚嚣尘上,闹得满城风雨,最后不得不动员了巴黎和地方上的所有报刊、协会和政府机构以平息这个“奥尔良谣言”。

研究者发现,相比于男性,女性和谣言的关系更密切,她们是一些谣言故事中的“受害者”(当然也有孩子),同时,她们又更爱传播谣言,在大众文化里,存在很多女性与谣言的结合。追溯14至18世纪数起震撼西方的大恐慌,历史学家J·德吕莫注意到,在所有谣言引起的骚乱中,都可以在最清楚的位置上找到女人的影子。不管是因何引起的骚乱——如谷物的昂贵和短缺、1750年在巴黎发生的诱拐儿童事件、税收问题或者法国大革命等事件,女人往往在其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因为首先是女人感受到威胁,她们更容易将她们的焦虑传染给周围的人,从而推动相关人或群体采取极端措施。”

女人更喜欢传播谣言,在于女人总是先于男人而感到恐惧,这是因为一些客观原因:生活供给匮乏,孩子们的安全受到威胁等等,都直接与她们有关。如果丈夫不在城里,妻子和孩子就处于毫无保护的境地,她们的生活处于危险之中。因此,女人们总是第一批受到谣言潜在后果所牵涉的人。在法国,除了贩卖白人妇女这样的古典谣言,人们也总是被那些威胁到儿童安全的谣言所震动(中国的情况也类似)。研究者认为,很多有关儿童和少女失踪的谣言,都是由于女人们的这安全感造成的,这反应了她们恐慌情绪的强烈程度。

还有一类典型的谣言,和国家领导人的健康有关。最有名的是关于前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生病的谣言。当时,谣言先是在各国大使馆传播开来,西方国家的一些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报道。接着,一个重大而扑朔迷离的事件发生了:五个星期以来,人们就没见过勃列日涅夫在公开场合露面,那些所谓的“消息灵通人士”透露,他的病是由剧烈的牙痛发展为白血病的。这个谣言源于波士顿。它声称勃列日涅夫正在前往马萨诸塞州的途中,接受一家著名的诊所进行治疗,这家诊所在治疗癌症方面享有世界声誉,当地的一家大报《波士顿环球报》甚至正式发表了这一消息。而这件事情的真相是,有人在该诊所的电脑上,将勃列日涅夫的名字输入到即将前来就诊的人员名单中,然后他通知了后来传谣的一些机构,其中包括《波士顿环球报》和波士顿警察局。《环球报》要求华盛顿方面提供更多信息,但是华盛顿对此并未辟谣,加上警察局那边也传出了这个信息,该报便发布了这个消息。

这个谣言并不是凭空发生,因为在这一段时间,公共舆论对涉及勃列日涅夫健康问题的一切消息都很敏感。

人们对国家领导人健康的关注,出发点是希望在那个位置的人是一个健康的人,这样对国家有利。1973年1月,法国政界——包括多数派和反对派,都在盛传乔治·蓬皮杜总统已经并入膏盲,将不久于人世,他不可能熬到七年总统任期期满。这个谣传闹得全国沸沸扬扬,报纸和其他媒介也在大做文章。尽管官方从未证实过这一消息,但总统的疾病在当时成为压倒一切的热门话题。一年后,蓬皮杜总统真的溘然长逝了——在当时,这未经证实的消息看上去像是谣言,但最终还是被事实证实了。国家领导人的身体状况,特别符合上面的谣言公式:它非常重要,但往往又是不透明的,因此常常有这样的谣言产生,也就并不奇怪了。

人们在谣言中的角色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区,本来已经有了业委会,但是由于业委会不作为,没搞过什么活动,处于瘫痪状态。后来搬进来了一位女社会活动分子,她开始动员大家组织起来。最后,有四十个妇女和三个男人参加了第一次会议,大家确定了分工,准备把小区活动搞起来。然而,几个星期后,正在进行的各项活动突然停了下来,有人说,那个新来的活动家的背景“非常可疑”……这是一个谣言。最初的来源是旧的业委会秘书长,他向一位邻居谈起了他对这位活动家的疑问:她和她的助手,那么积极到底是为什么?这位邻居是专门负责侦查社情的人,在他看来,那位女活动家“确实可疑,像某某主义分子”。这个假设解释了一切,人们就把它告诉了居民区的另外几个女人,那几个女人就去询问租房办公室的负责人:新来的这个活动家,是不是有问题?后者拒绝发表意见,但吩咐她们“要警惕”。这样一来,就为谣言的流传打开了绿灯。很快,居民区的一部分居民就知道,新的计划的背景“非常可疑”,这个计划就这样夭折了。

这个谣言,影响不大,只对这个社区的人有意义,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结构上,它是一个完整的谣言,分析它从产生到扩散的过程,对识别别的谣言有帮助。谣言是“集体作品”,由不同的人参与而成,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演出”过程中,每个人的角色是不同的。当然,并不是说每一个谣言,都有这么多角色。但一个谣言,必有这其中几个角色的组合。

谣言是“集体作品”

源头:女社会活动积极分子的到来;

挑唆者:那位其领导地位因活动家的到来而受到冲击的秘书长,他感受到了威胁,并主动进行了挑唆;

代言人:那位邻居,他回答了挑唆者的疑问,并且提出一个结合紧密的、具有说服力的解释;

舆论引导者:那位租房办公室的人,他含糊其辞,但又很明确地告诉大家“要警惕”,这是一个有倾向性的意见,最终将决定群体的舆论,这是关键的一环;

传播者:那几位妇女,她们到处传话和议论,将传言传遍了整个居民区;

推进者:这类人并不一定相信谣言,但是谣言继续传播对他有利可图;

玩赏者:这类人不相信谣言,但却津津有味地赏玩谣言,他们在传谣的过程中觉得好玩;

消极的中转站:这类人声称没被谣言所说服,他们四处打听,变相地传播了谣言。

为什么很少有人去核实

一般情况下,很少人会去核实一下他们从其他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在谣言的整个传播过程中,核实者是最少有人问津的。人们要么相信谣言,要么嗤之以鼻。在新媒体时代,有人说“每个人都是记者”,但是,虽然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但核实者却很少,而且相对于发布者来说,核实者就更少了。记者对所有阶层的人都缺乏对谣言进行核实的愿望而感到惊讶,但事实是,核实信息,是新闻业的本质要求,而对普通人来说,却并非如此。

很多谣言,人们都不去核实,但也有一些是例外。当人们必须在“有人说”的基础上采取行动,并且存在着上当受骗的危险时,比如军事决定,交易所或者賭博,谣言涉及这些领域时,人们往往会主动核实,否则的话,有可能对自己造成损失。除此之外,人们就没有去主动核实谣言的动力了。

大众不核实谣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谣言是以他们能够期望的最佳证据的形式传到他们耳朵里的,这就是说,传谣的是那种不容置疑的直接证人,比如,“据给他动手术的医院的老板说,根据相关机构负责调查的职员说……”很多谣言的开头,往往有一个权威的(当然是虚构的)信息源。从心理学上说,谣言传播的范围越广,就越能让人相信:那么多人都这样说,不可能是假的吧?人们在内心深处,相信谣言是抵不过真相的,但既然已经有这么多人说了,多半就是真的了——这就是一种从众心理。

(本文参考《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

择校:教育公平的世界性难题 篇3

一、各国不同程度存在择校

一般来说, 各国公立基础教育学校的招生范围均按照学生的居住地划分。依据国外学者的划分, 世界各国学校分区和招生大体上有四种模式:严格的学校分区、例外的学校分区、完全的自由择校和限定的自由择校。

严格学校分区的国家通常按照学生居住地实行就近入学。实行这一模式的国家主要在亚洲, 如日本、韩国, 欧洲只有希腊。这类国家在经合组织国家中只占1/10。一些国家学校招生在就近入学的基础上, 允许特殊情况的例外。例如, 法国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的"学校区域图"近年来有所松动, 允许学生去本学校分区之外的学校就读, 前提是不超出学校的接受能力。针对可能的超额问题, 要求优先招收以下学生:残疾学生、获得优秀奖学金的学生、社会资助生、接受重要治疗且其医院靠近所要求学校的学生、接受特别学科教育的学生、有兄弟姐妹在该校就读的学生、居住地离学校更近的学生。实施这一招生模式的国家主要有德国、法国、卢森堡、奥地利、葡萄牙、美国、加拿大等, 在经合组织国家中约占37%。

目前, 实施完全的自由择校的国家有比利时、英国、新西兰、匈牙利、捷克等, 在经合组织国家中约占1/4。比利时在宪法中早就承认家长的选择权, 而其他国家则是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所采取的新举措。在实行限定的自由择校的国家中, 家长自由择校为基础原则, 但政府有所控制, 即同时考虑社会的普遍利益, 如社会融合问题。实施这一模式的国家有瑞典、丹麦和西班牙等, 在经合组织国家中也约占1/4。

二、择校原为打破贫富分化

在新自由主义看来, 自由择校不仅是家长权利的诉求, 更是促进教育平等的有效途径。持这种主张的人认为, 以学生居住地来划分学校, 这本身就存在着不平等。在较早时期, 中心城区还存在着富人与穷人混居于同一座住宅楼的状况, 学校学生阶层分化不算严重。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速和外来人口的增加, 卫星城市和新居民小区的不断涌现, 学校学生来源出现分化, 以至于一些学校的学生呈现出单一化倾向, 平民子女集中化, 继而是学业失败集中化。有鉴于此, 自由择校一度被视为治愈教育不平等的良药。英国规定, 家长完全拥有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 政府则提供全国各校考试成绩的排行榜供家长参考。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基础教育中实施择校改革, 从里根到小布什几届政府采用了特许学校、教育券、私立学校奖学金等多种途径和方法。

三、择校学生学业未见显著提高

然而, 自由择校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最新调查显示, 美国择校的学生与就近入学的同伴相比成绩没有明显提高, 文化资本使得中产阶级子女的信息优势和知识优势在择校过程中凸显出来, 而真正的低收入者因文化资本的缺乏陷入更加不利的地位。最近一次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的结果提供了同样的证据。实施自由择校的国家均未能进入学生成绩排行榜上的前列, 这些国家学习成绩较差学生的比例也没有明显低于其他国家。有学者指出:“学校分区的取消会给予优越家庭更多选择学校的机会。”

“啃老族”成世界难题 篇4

在美国,啃老现象被称为“boomeranger”(回巢)。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回巢族”越来越多,很多年轻人从租住的公寓搬回家,依靠父母生活。这与注重独立自由、走出校门便离开家庭谋生的美国传统,可谓大相径庭。笔者一位表姐定居纽约,她对美国的回巢现象深有感触,她有不少美国同事和朋友,在经济低迷、面临失业或减薪的背景下,纷纷搬回父母家当起了啃老族。在德国,由于经济原因,赖在父母家里无忧无虑享受生活的人也与日俱增,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作“妈妈宾馆”,而且这个词竟成为年轻人嘴边的时尚用语。德国家庭大多为独生子女,还有许多单亲家庭,孩子在家“啃老”倒也拉近父母与孩子的感情。

韩国如今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老人们彼此不打听对方子女的情况。因为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子女在就业或婚姻上是个“老大难”,所以大家心照不宣,避免伤到对方的“痛处”。此外,韩文里还有一个流传已久的词“白手”,指的就是依靠父母生活的“啃老族”。近年韩国媒体不断呼吁“青年白手们,醒醒吧”,对父母过分溺爱子女和应试教育带来的高分低能现象提出猛烈抨击。

俄罗斯通常将与父母同住、没有固定收入的年轻人称为“懒汉”、“幼稚病”等。据悉,现在俄罗斯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招聘在家待业的“懒汉”,“幼稚病”令俄罗斯的社会问题日益严峻!

看来,“啃老”现象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只有恢复经济、增加就业和强化自立观念,才有望逐步解决!

新疆攻克水稻种植世界难题 篇5

水稻田内无垄无畦也无水, 一根根黑色的软管在稻田内延伸, 齐腰深的稻子, 被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腰, 这是参加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高峰论坛的院士在新疆天业自主研发的膜下滴灌水稻种植示范基地目睹的景象。

膜下滴灌水稻, 是天业集团经8年研究, 探索出的一套世界首创的高产、高效、优质、生态膜下滴灌水稻现代化栽培技术。同时, 集团投入了大量资金和技术资源进行试验, 从300多个品种中筛选出多个适合膜下滴灌栽培模式的水稻品种。该技术突破了传统种植水稻的“水作”方式, 全生育期无水层、不起垄, 灌溉用水从2000立方米/亩下降到目前的800立方米/亩, 节水60%, 特别是大田水稻直播技术的应用, 去掉了育秧和移栽环节, 降低生产成本176元/亩, 提高土地利用率10%。2011年, 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专家实测, 平均亩产750公斤, 高产地段可达803公斤。

膜下滴灌水稻节水栽培技术, 克服了传统水稻种植的倒伏、病害、早衰等弊端, 改变了稻区环境、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对我国干旱、半干旱缺水地区水稻高产节水种植起到了示范作用, 对节约淡水资源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现实意义。 (摘自“新华网”)

世界性医学难题 篇6

●破解原镁冶炼的“世界难题”

由于质量轻,强度比高,镁及镁合金被誉为“未来最佳工程材料”。然而,镁及镁合金长期受到广泛质疑,镁合金及其制品属于低碳产品,但原镁冶炼过程污染严重。消除原镁冶炼过程中的严重污染已成为当今科技界一个重大难题,一直困扰着镁产业的发展壮大,制约着镁及镁合金的广泛应用。

2009年6月27日,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过增元为首的专家组评审通过了太原市独创的“镁冶炼新工艺设备”。专家们一致认为,金属镁冶炼环境污染这一国际性难题已经被太原的科技工作者攻克。这意味着,从煅烧、还原到精炼,太原自主创新研制的“镁冶炼新工艺设备”填补了国内、国际空白,镁冶炼全套设备及零件全部实现了国产化。过去十几年,太原市原镁冶炼一致处于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的粗放状态,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采用新工艺后,原镁冶炼实现了“加热燃料清洁化,热能使用梯度化,节能降耗蓄热化,熔体保护无害化,废渣利用资源化,生产作业机械化和生产过程自动化”的生态冶炼。

此后,太原市在阳曲县建立了新工艺装备试验基地,二次系统试验结果达到了建设“世界镁都”提出的技术要求。冶炼1 t原镁,国家标准能耗为7 t标准煤,国际最先进的企业为5 t标准煤,太原市降低到了3 t标准煤,仅相当于国家标准的4成多。污染减少了,杂质减少了,原镁的品质大大提高。用新工艺装备生产的原镁,各项指标远远优于传统工艺。

1 t镁6 t渣。原镁冶炼会产生大量废渣,如果这些废渣得不到有效利用,仍然会成为最大的污染源。按照《太原市绿色标准》,镁渣应用在太原市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太原钢铁(集团)双良水泥有限公司以镁渣为原料生产的水泥达到了国家标准。最近,西安工业大学和伦敦一家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来并学习,该项技术有望得到更广泛的推广。

新的工艺技术装备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期待成果上报,韩国、美国等境外客商及科研院所纷纷来太原市观摩学习,希望与太原市进行进一步合作。太原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镁业局筹备组积极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镁业准入条件。在中国镁业协会等许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目前由太原市制定的镁业行业准入条件已经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公示,不久将正式实施。

国家准入条件的实施为太原市镁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届时,太原市研发生产的新工艺设备将取代原有落后工艺,全国许多采用落后工艺装备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太原市的产业龙头地位将更加巩固。掌握了原镁冶炼最高端技术,攻克了原镁冶炼严重污染的世界性难题,太原市由以往的原料大市变成了产业强市。在建设“世界镁都”的过程中,太原市已站在了世界之巅。

●打开技术应用的瓶颈

镁及镁合金被誉为“未来最佳工程材料”,在航空航天、交通工具、消费性电子等领域已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电动车、摩托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上,镁合金零部件已取代传统的钢铁部件。一款镁合金制作的自行车,尽管价格高达数千元、上万元,相当于普通自行车的数十倍,仍受到消费者的追捧,供不应求。

尽管在经济危机蔓延的过程中,一些全球知名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开始谨慎使用镁合金等新型材料,原镁出口大幅度减少,但镁合金应用的研发一直没有停止。太原市抓住经济危机“洗牌”的机遇,集中力量研发,在镁合金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作为最具节能减排潜力的未来工程材料,镁合金的广泛应用受到了技术手段的制约。长期以来,镁合金材料只能依靠铸造获取。小到富士康生产的手机外壳、电脑外壳,大到汽车、飞机零部件,都属于金属铸件。在实际应用中,板材、型材、异型材等很难依靠铸造获取。然而,金属镁的轧制、锻造工艺仍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尽管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进行相关研究。

目前,太原市的金属镁生产企业成了明星。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积极介入镁合金轧制工艺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太原市同翔金属镁有限公司、太原市跃进镁业有限公司已成为镁合金型材生产的最大企业,山西古交银河镁业有限公司的棒材、管材、异型材生产线已开工建设。太原嘉美轻合金有限公司生产的电动车轮毂已打入国内品牌电动车市场,雅迪电动车使用金属镁龙毂后反映良好。山西联合镁业有限公司与TCL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TCL集团将投入1.5亿元介入镁合金产业下游加工业。富士康科技集团与宝马、奔驰等知名汽车制造企业的合作仍在继续。中北大学的车轮锻造工艺、金城集团有限公司的低压铸造工艺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按照金属镁产业振兴规划,太原市近期还将实施跃进镁业2.4万t压铸件及挤压件项目;太原恒特镁公司3.5万t原镁冶炼技术改造项目、华茂镁制品万吨镁合金和稀土镁合金改造项目;加快嘉美电动车轮毂、滑板项目;启动山西美光太阳能集热板、银河镁业镁合金深加工项目;培育壮大太原恒瑞美公司、山西龙镁伟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镁产业装备制造企业……

一旦突破了对铸造的单纯依赖,镁合金板材和型材可通过轧制、锻造等技术获得,镁合金的应用领域将被完全打开,镁合金美化我们生活将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世界性医学难题 篇7

3 月5 日上午9 时, 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李克强总理在介绍2014 年重点工作时指出, 我国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巩固全民基本医保, 通过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政府、单位和个人合理分担的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机制, 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320 元。在全国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加强城乡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到1000 个县, 覆盖农村5 亿人口。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破除以药补医, 理顺医药价格, 创新社会资本办医机制。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健全分级诊疗体系, 加强全科医生培养, 推进医师多点执业, 让群众能够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提高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和职业病、地方病防治能力, 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补助标准增加到35 元。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 落实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为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 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推进医改, 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

——摘自3月5日人民网

世界性医学难题 篇8

陆建衡:许多城市在规划过程中, 往往采取两条出路:一是大量占用耕地建新房, 二是大量拆除既 (旧) 有低层楼房, 重建高楼。我认为, 要提高城市化水平, 控制城市无序的扩大发展, 就不能再占用耕地。大量的建设占用了绿色环境, 破坏了生态平衡;城市的大拆大建, 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 环境污染极其严重。需要严格控制对旧建筑的大拆大建。但是,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大部分人的认识还跟不上, 我国仍然存在大量占用耕地、大拆大建的行为。

旧建筑拆除, 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浪费资源和消耗资金的循环。建筑耗能一般占社会总耗能的30%, 加上建筑材料生产过程的消耗, 在社会总耗能的占比可达到46%~47%。实际上, 几百年来, 人类对城市旧建筑物的更新改造, 大多以拆除重建为主。拆除重建带来了大量搬迁的社会问题, 也会造成巨大的资产浪费。旧建筑物被拆除, 将产生大量建筑垃圾无处存放, 严重污染了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 这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然而, 这种破坏现象, 几乎在全世界所有城市都有发生。对于建筑减排的控制是个大问题,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取缔这种破坏行为, 按照建筑减排的指标推行节能政策和法规, 否则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将难以保障。

空间地产的革命

记者:关于不用新占土地的“抗震低层楼房加层结构”, 最开始是如何提出的?

陆建衡:建筑业历来都要占地建房的, 当旧建筑还可以使用, 但是满足不了生产和发展的需要, 就存在拆除重建和改造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科学、有效的技术指导, 大拆大建的城市发展模式将带来严重后果。历史发展到今天, 给人类提出一个课题:空想没有用, 只有走科学技术发展的路。但是, 原有的技术没法解决这个问题, 这些技术和难题又该如何突破?当时, 我的研究初衷就是针对这两个问题开始的。

1983年, 我在成都铁路局工作, 曾负责过将三层建筑加为五层的施工。当时的情况, 对我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但那是一次失败的教训, 最终, 因加层后大楼关键部位出现裂缝, 建筑物被全部拆除重建。

每个建筑物在建造之前, 都是根据建筑物设计的高度, 而确定了该建筑物的结构、基础和地基的承载力, 如果在旧楼上直接加层, 把新加高楼层的重量直接压在旧楼上, 那一定会因超过了原建筑物的额定承载力, 而发生楼倒破坏的危险。如果增加重量, 不压在原来的楼房上, 应该是怎样的方案?根据这个思路, 我苦苦思索这个问题。在潜心研究中外建筑案例后, 我开始对很多城市的旧建筑进行考察。我发现城市中的旧建筑实在太多了, 如此数量庞大的旧建筑必须进行改造, 如果拆除重建, 将对国民经济带来极大的压力。我是搞技术的, 我深知这一问题的严峻性, 如果我们没有找到一种可行的方案, 全国上万万座还能使用的旧建筑, 由于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 都要完全拆除重建。不仅经济压力十分巨大、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很多, 对我国乃至世界生态环境的破坏, 也是不容小视的。这些, 无形中激起了我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时, 仿效铁路桥的结构, 我想到了桥梁结构和建筑框架结构的结合。桥梁是架空的, 力的承载依靠桥墩, 如果新增高楼的重量不压在旧楼上, 就可以直接加层了。但是结合现实问题, 桥梁的桥墩很大, 若在楼房两边搭建大桥墩, 不仅空间和地域有限, 也将影响采光和消防等。此外, 新加高楼层在开始时会发生沉降的, 而原旧楼层则已经稳定, 这样新加高楼与原旧楼之间, 就会产生沉降, 虽然沉降幅度不很大, 时间长了仍会使重量落在旧建筑上, 其后果是严重的。经过不断的专研与摸索, 连接新旧楼层的滑动连接器被发明出来, 桥梁硕大的桥墩改成一米左右宽度的立柱, 有效解决了加层改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1996~1997年改造国务院第二招待所工程时, 就是借鉴了拱桥的建筑结构, 解决了大跨度建筑的改造问题。

记者:铁路桥梁设计对于城市建筑物改造, 实现了哪些突破?您攻克了哪些世界难题?

陆建衡:要在这个问题上进行突破是很困难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都没有此类先例。但是, 不是国外没有, 中国就不能有。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人口的日益增长, 这一历史难题始终会凸显。不能等待某个国家发展了, 我们才去做。历史的难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 我们必须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我把它作为历史使命来研究。

加层技术是一种对低层楼房和低层建筑群进行加高扩容的一种建筑方式, 是建筑方式上的一种前所未有的创新和探索。它由五大部分组成, 一是低层楼房的加层结构, 二是建筑物的消震装置, 三是加层建筑结构抗震减震和隔震, 四是新旧建筑的连接器, 五是跨越既有建筑物的特种技术。实现了加层以后新旧楼的结合, 特别是抗震、减震和隔震问题的结合, 破解了当前乃至世界范围内建筑新旧楼结合的难题。我在吸取了国际常规减震技术的基础上, 首次从力学理论上提出了:分离式释放地震内力的建筑性结构体系, 发明了减震装置和消震装置, 这是建筑结构抗震的重大发明, 是对低层建筑加层结构抗震理论和实施方法的一种重大突破, 是国内同时也是世界首创。

我从现有建筑技术层面, 研究这个方案的可行性。首先想到的是框架结构, 做一个架空的、可以承重的桥式框架结构。通过从“纸上谈兵”到实地演练, 很多结构上的大问题一个接一个的出现了。如结构承重传力问题、死抗震出问题、常规设计与上大跨度问题、地下水不能抽取问题、新结构基础与原建筑基础之间的问题等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 我进行逐个突破。我想说, 历史的渊源和机遇的巧合, 让我在桥梁结构中产生了灵感。我在建筑和桥梁方面还算精通, 通过把建筑结构的优势和桥梁结构的高架优势相结合起来, 一个有效的空间结构便形成了——高架结构的加层新体系诞生了。

这个建筑结构体系关键的一点, 在于以动态平衡为基础的刚柔相济理论体系, 代替了现在世界遵循的以静态平衡的刚性结构理论为基础的刚性结构体体系;以刚柔相济理论体系为基础的减震、隔震和消震设计替代抗震设计。因而, 以刚柔相济理论的科研成果, 创造性地应对解除地震灾害的关键性技术, 将是未来建筑抵御地震灾害的重要课题。

走近空间建筑

记者:您发明的“低层楼房加层技术”获得了中、美、英三国专利, 您如何看待这些殊荣?这项技术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陆建衡:这个技术原来只申报了中国专利。我认为, 好的发明创造申报了国家专利, 不去有效实施, 实际是一种浪费。后来, 申报英国和美国专利, 考虑的是这个技术做到了一定高度。当时, 也有同行提出质疑。我想, 世界上虽然还没有这个技术理论的出现, 但是不等于这个技术不存在。因为有些先进技术要成为理论, 可能要过二三十年。现在我成功了, 在这个建筑难题上, 做了一些成功的例子。不如申报美国、英国专利试试看, 看看在全世界这个技术究竟有没有。实际上, 美、英两个国家对科学技术的要求非常苛刻, 能取得美国和英国的专利技术认同是非常不容易的。最后申报发现, 中国的楼房加层技术, 在全世界取得了最领先的地位, 为全世界的建筑减排走出了一条新路, 也成为当时值得纪念的历史性事件。

这个技术的最大特点在于, 对所有的旧建筑, 不论原建筑的地基是岩层还是土层, 在不用拆除和搬迁的情况下, 有了成倍增高的可能。在原建筑物继续使用的情况下, 可将原建筑物从2~5层加高到8~10层, 8~14层可加高到16~25层以上。此外, 加层应用的“建筑物抗震减震装置”和“建筑物消震装置”两项专利技术, 解决了建筑物加层后受力不均等问题。可以说, 这个技术是一个高端的突破。加高更新改造后如同新建一样, 并为永久性使用建筑。这一世界首创的高科技, 不但解决了数百年来的旧城市改造科技难题, 节省了大量的耕地, 保护了生态环境不受建筑垃圾的污染, 而且比常规大拆大建节省了30%~60%的工程投资, 没有土地费用, 没有大拆大建的费用以及搬迁的费用, 工期还缩短了一半以上。

记者:您所提倡的“空间房产与空间建筑”与现行的房地产开发相比, 有哪些优势?建筑成本的情况如何?

陆建衡:现在关于城市的搬迁改造, 新楼盘与新住宅的开发, 引来了许多纠纷, 也出现越来越多关于房产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向空间要房产, 从旧有建筑本身出发, 不仅改善了住户的生活环境, 解决了居民住房问题, 城市改造也将取得大踏步的前进。

空间房产的最大的优势表现在投资成本问题上。以目前的房地产价格来说, 大约80%的老百姓买不起房。没有房子, 安居乐业就是空话, 这将成为一个不安定的社会因素。那么, 如何把房地产的价格回归到理想的位置。我想, 这个理想位置包含三个要素:一是土地架构, 二是建筑成本, 三是有关税收、管理等房地产的各种费用。过去来讲, 土地的价格并不很高, 过去的房价不高, 现在为什么房价这么高?因为土地价格增值, 其他的价格也在增加, 但是建筑成本本身增加不大。房地产价格扭曲, 中央也采取了严格措施控制房价, 要求房价必须回到理性。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第一是土地, 这是个症结。我们的技术解决了第一大要素。这一要素构成了房地产价格的60%, 我们的技术可以完全砍掉这部分价格。而建筑成本, 是根据市场价格来决定的。由于房价的建筑成本低, 相关的费用, 如税收、管理等费用就相应低了。按照我们的建筑成本, 在大城市每平米造价大约是3, 000元 (中小城市每平米造价大约是1, 500元) 加上其他费用, 大城市最多达到4, 500元 (中小城市达到2, 500元) 。如果开发商考虑经营和利润等问题, 需要翻一番, 每平米造价也只达到9, 000元左右, 这样就能达到理想价格了, 而且中间环节的利润也是很大的, 这就是良性循环的道理。此外, 进行加层施工时, 居民无需搬离住房, 尽管施工产生噪音,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生活。但是, 加层改造之后, 每户居民的使用面积增加20平方米左右, 他们无需花钱购买增加的面积, 对业主而言会是很大一笔补偿。而经过一次加层后的楼房, 是可以再进行加层改造的。

房地产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 它涉及到整个建筑行业。如果这个行业出现问题, 国民经济会严重受损。占地做房地产, 大拆大建做房地产, 这些路已经行不通了。我们现在完全可以走一条空间房地产的新路。可以让全国所有的城市在不占一寸耕地的情况下, 建筑总量会翻番, 这样, 老百姓的居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而且成本低, 还经济实惠。

实现建筑节能标准化

记者:在旧楼加层改造过程中, 对于旧建筑的建筑结构, 是否有要求?加层改造是否需要特殊的建筑材料?

陆建衡:研究加层改造, 我们首先会考虑技术的可行性、结构的合理性, 以及安全性。所谓可行性, 包括可操作性和价格因素两个方面。实际上, 加层技术对原建筑结构的要求不大, 办公楼、学校、医院、住宅楼都可以采用这个技术进行加层改造。施工前, 我们会对原有的旧建筑、老旧小区的质量要求, 进行考察和检测。目测是最直观的, 外表有没有裂缝?有没有不均匀沉降?对于不存在安全隐患的旧建筑, 都可以进行改造;对结构上有损坏的建筑, 需要立即补救后, 才能进行改造;对于危房或平房, 是不适合进行改造的。

在选材方面, 选用昂贵的材料可以实现加层改造, 但是成本很高, 达不到经济、节能的效果。现行所用的混凝土材料都可以作为加层的建材使用, 关键的专利产品也是常规材料通过设计的组合。我们可以采用一系列配方, 将城市建设中产生的大量建筑废渣以及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渣转化为有用的建筑材料, 如建筑用的砖或各种砌块等。这一新产品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能, 用于建造高层与多层建筑, 大大提高建筑抵抗地震灾害的能力。由于主要原材料是废渣, 因此, 该产品比烧结粘土红砖节省成本50%左右, 在保护环境的同时, 还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

记者:您认为, 通过加层改造的建筑, 在公众的认可方面是否存在障碍?旧楼加高后的使用是否能得到保障?

陆建衡:和新建筑一样的道理, 改造完成的建筑, 民众认可的是通过政府部门批准建设、正规设计、施工和合格验收的建筑。众所周知, 没有通过政府部门批准建设、正规设计、施工和合格验收的建筑是不可能上市的, 他们关注的主要是房子的资质、价格等问题。

当一些建筑物进入“中年”或“老年”服役阶段, 需要分批鉴定、修缮、加固才能延长其使用寿命。举个例子:现在, 我国提出70年产权, 有人提出, 有些老旧的楼房快到70年了, 这样的楼房还有没有改造的必要?从建筑结构来讲, 国家说的建筑物使用70年, 不是指建筑本身或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而是指这个土地的使用——当建筑使用70年后, 还需要再交土地使用增值税。其实, 已经使用70年的建筑, 再用70年, 甚至两个70年都不会存在使用风险。原因很简单, 比如, 我们熟知的万里长城、故宫, 尽管裸露在户外, 数百年上千年的使用, 经受着雨、雪、风、霜的考验, 它们历史悠久, 不仅保存完好而且价值很高, 依然屹立在那里。所以, 不是建筑结构的安全问题。

而目前出现必须拆除重建的建筑, 如危楼改造, 主要也存在两种情况, 一种是真正意义上的危楼, 建筑本身不合格, 出现了大裂缝。还有一种是人为制造的危楼, 为了给城市规划“腾地方”, 有利于市容建设与改造而需拆除重建的建筑。我们知道,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非常牢固的。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 不存在什么危楼。如果不是大地震的原因, 至少是可以使用三四百年的。

记者:节能建筑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 业界对“建筑节能”的概念也是抽象的。您认为, “建筑节能”的关键点在哪?您是否考虑过通过标准化, 形成一套“建筑节能”的评价体系?

陆建衡:建筑是否真的节能, 对于不同的耗能标准, 采用什么样的建筑形式、建筑材料、设备来实施, 从而固定下来变成一种设计标准、考核标准极其重要。建筑节能的关键是标准。尽管我国在节能建筑上实行了一些强制性的规范, 但普遍都是按50%的标准在做。对于建筑节能的指标体系, 还是很模糊和难以考核的。

其实, 也考虑过建筑节能的标准化问题, 也在积极呼吁政府相关部门立法。我想, 这个标准或规范需要上升到法律高度进行管理, 迟早要列为法律条款出台。必须是符合规范要求的建筑, 首先要选择加层改造;不能实现加层的, 再进行拆除重建。这样或许能收到实效。另外, 光有条例约束还不够, 规范的执行过程更加关键, 这就对规范的“执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建议国家应尽快制定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 并严格加以施行。

“加层”技术的困惑与前景

记者:对于城市旧有建筑改造, 楼房加层结构技术的推广情况如何?在市场推广过程中, 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

陆建衡:“旧楼加层”技术和“空间房产开发”的理念, 是我花费20多年时间精心专研的科技成果。我希望这个建筑节能项目能够受到政府和公众更多的关注, 进入全面的市场化推广。上世纪90年代, 这项技术已经进入实践阶段。由于当时处于大拆大建的时代, “无地开发”的优越性和社会作用没有完全彰显, 所以没被重视。现在征地越来越难, 拆迁费越来越高, 建筑垃圾处理也非常困难了, 如果可以让低矮旧楼不必拆掉重建, 就能实现加高, 必然利国利民。国家在政策上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尤其是对房地产的调控, 限制开发耕地、抑制高房价等政策, 为这一技术的推广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但是, 城市规划部门对加层技术尚缺乏足够的认识, 市场推广存在一定难度。

在进行加层改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 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涵有几个经济上的链条。首先是设计链条, 楼房拆除重建和用创新技术进行加层改造的两种方式之间, 存在的经济利益差别甚远。建筑科技界和行业内的“潜规则”也成为这一新技术推广的最大拦路虎。建筑科技界的传统理论及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某些对建筑创新科技握有生杀评判大权的“泰斗”、“大师”们, 左右了政府和业界对这项技术的认同及支持程度;设计、施工人员对加层建设投资的兴趣不大。在建设链条上, 很多房地产商追求高利润, 他们热衷高档楼盘、高档公寓的开发和住宅楼的成片建设, 建筑行业的新建项目能获得大量资金支持;而对于低层楼房加层改造, 这类使得建设资金大大缩水的项目, 因缺乏吸引力, 他们都愿意拆除重建和占耕地建设, 对建筑节能减排和旧建筑加层更新改造, 会产生相应的排斥心理。

记者:未来, “抗震低层楼房加层结构”的新技术将如何推广?市场前景如何?

陆建衡:过去相当多的城乡建筑缺乏整体长远规划, 楼层普遍不高。但是, 城市的老化与衰退不可避免, 如何能立足现有条件, 新建与改造并重是尤为重要的。尤其是在保护中华民族子孙赖以生存的耕地、建筑节能减排方针指导下, 今后城市的建设, 将以既有旧建筑更新改造为主的形势下, 要使这项技术真正最大限度地造福社会, 解决人民安居乐业的问题, 道路依然曲折漫长。但是, 空间房产开发, 一定是未来中国城市房产开发的唯一的道路。只有走这条路, 才能坚持走可持续的发展, 才能保护中华民族子孙生存的生命线耕地。我更加坚信, 这项技术的实施将为土地综合利用和机制最大化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在不占用耕地、不用搬迁和旧楼拆迁的前提下, 我们对国务院第二招待所、中央党校一院、首都师范大学教学楼、河南南阳市府大楼等项目进行了成功的加层改造。现在, 集团化的推广是我们在致力从事的事业。今后的推广中, 全国的房地产公司、投资银行和公司、设计院和建筑公司等都将成为我们的目标加盟伙伴。另外, 结合当前绿色建筑的要求, 我也希望我国的“加层”技术, 能通过墙体保温、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照明、空调系统节能等技术整合, 实现更加的节能环保, 为建筑减排工作服务。我想, 随着我国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诸项政策的相继出台和实施, 国家对规范房地产市场一系列调控措施作用的日益显现, 低层楼房加层及新型防震技术的应用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我对此充满信心。

世界性医学难题 篇9

该项目五项创新技术中三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两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川东北的崇山峻岭之中, 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普光, 国内第一个年产能超百亿立方米的高含硫大气田就诞生在这里。

然而, 超深、高含硫、地处复杂山地人口密集区的特点, 使其勘探开发被冠以“世界级难题”。

大型国有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近3000人的研发团队, 攻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石油人努力探索的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技术。

担责:担保障清洁能源供应之责

四川盆地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谋划“川气出川”的宏伟构想。但由于当时探明的储量不足, 没有找到像普光气田这样“大个儿”的气田, 生产能力不足, 满足不了向“川外”供气的需求, “川气出川”规划搁浅。

2003年, 中国石化在四川东北地区发现了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高含硫气田——普光气田。已探明储量4122亿立方米, 该勘探成果于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石油石化行业沉寂了多年的“川气出川”梦想, 重新被点燃。

然而, 勘探发现只是走完了第一步, 如何把海相勘探来之不易的储量变成现实的产量, 才是决定“川气”能否“出川”的关键。

普光气田埋藏的是高含硫天然气。一般而言, 空气中硫化氢含量达800~1000ppm (1ppm为百万分之一) 就能瞬时致命, 而普光气田硫化氢浓度高达15万ppm。开发这样的高含硫气田, 安全风险极高, 无异于闯“龙潭虎穴”。

普光超深高含硫气田开发难在超深, 气田平均钻深5974米;难在高含硫, 海相储层硫化氢含量高达15%, 二氧化碳含量高达8%, 集剧毒与强腐蚀性于一体。由此带来的“硬、斜、喷、漏、塌、卡、毒”等难题, 犹如一只只“拦路虎”横在面前。

是坐等技术、装备条件成熟, 还是边实践、边探索, 自主创新, 攻下“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这一技术高地?

21世纪人类将进入低碳经济时代, 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的地位日益突出。中国石化作为能源生产企业, 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数千亿立方米天然气资源“沉睡”地层深处。

中国石化把清洁天然气输进川气东送管道, 送进千家万户, 把“龙宫夺宝、虎口拔牙”的风险留给了自己。攻坚:攻“世界级开发难题”之坚

张庆生, 普光气田天然气技术管理部主任, 教授级高工, 特等奖项目完成人之一。来普光之前, 他已在中原油田从事技术工作多年,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刚接手普光气田开发技术工作时, 他忽然有种专家变成“小学生”的感觉。

有这种感觉的, 不只是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东部的功勋钻井队来到这里, 面对进度缓慢和问题不断的情形, 也觉得好像不会干活了。

挑战世界级难题, 需要科学的态度, 更需要探索的勇气。开弓没有回头箭, 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攻坚。

在7年2000多个日日夜夜里, 普光气田参建将士坚定信念, 勇往直前, 紧握科技利剑, 破解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

在普光气田打开发井, 安全控制投资巨大。一般打一口井要两亿元投资, 是常规气藏开发的几倍甚至十几倍。要获得开发高效益, 只有走“少打井、打高产井”的路子。

要打出高产井, 对地下气藏的分布情况必须摸得准、认得清。该项目创新内容之一的“礁滩相储层开发精细描述技术”, 可以像医院里给人扫描的CT机一样, 理清地下气层的经脉血管, 根据精细描述结果制作出的地下储层三维精细地质模型, 对地下气藏情况描述得像最新型的3D打印机打出的3D模型一样精确、逼真。

有了三维地质模型的指引, 普光气田井位定得更准, 井型更加优化。原方案井型本来以直井和小斜度井为主, 优化后, 改以大斜度和水平井, 增加了气井控制储量和产出厚度。普光气田40口开发井, 均钻遇优质气层, 成功率100%。

最让人叫绝的是该项目自主创新的超深高含硫长井段一次性射孔技术。长井段射孔作业好比是在井筒里挂上一挂大鞭炮, 如果同时起爆, 鞭炮就变成了炸药包, 冲击力难以控制。普光气田长井段射孔技术, 采用的是分段多级延时起爆的办法, 最多的一次分了8级, 而且每级工作面之间加上减震装置。这样一来, 下面井段射孔时, 冲击波不完全传递到上面来, 很好地解决了长井段一次性射孔的难题。

气井投产之前, 普光气田应用多级注入暂堵分流酸压增产技术, 对“包裹”气藏的储层进行酸压处理, 提高渗透率, 普光单井稳定日产由30万立方米提升到80万立方米。

通过一系列优化措施, 普光气田将初步方案中的开发井数由52口优化为40口, 减少钻井、站场、集输投资34.1亿元。气田的内部收益率由12.9%提高到17.1%。

此外, 该项目自主创新特大型高含硫气田腐蚀防护技术, 国内首创百亿立方米高含硫湿气直接输送。与干气输送相比, 该技术省略了集输站场天然气脱水装置, 把脱水环节全部移到了净化厂集中处理, 节约站场占地4.48万平方米, 降低投资20%。

普光自主研发的国产化抗硫管材, 打破国外技术封锁, 产品性能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价格降低35%~50%, 大幅提升了我国高端管材制造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

在普光气田工作学习几年后, 张庆生感觉自己又在“川东北大学”完成了一次“深造”。2010年, 他顺利通过教授级高工职称评审, 正是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项目就要开花结果的时候。

参加普光开发攻坚, 各路参建队伍都经受了考验, 积累了经验, 长了不少真本事, 一支支高水平的高含硫气田开发研究、技能操作和管理队伍在这里锻炼成长起来。有专家说, 从川气东送工区走出来的队伍, 就好比手握一张“通行证”, 以后什么样的任务都能接, 多难的活儿都能干!

追梦:追“美丽中国之梦”

普光气田产出的天然气高含硫化氢, 硫化氢含量高达15%, 二氧化碳含量高达8%, 集剧毒与强腐蚀性于一体, 不经过净化处理, 绝对不能进入长输管线。作为普光气田开发的大型配套工程, 普光天然气净化厂被称为整个川气东送工程的“咽喉”。

净化厂高含硫天然气处理能力120亿立方米/年, 生产硫黄210万吨/年, 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

关于这座净化厂, 还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自主创新高含硫天然气特大规模深度净化技术, 使高含硫天然气净化率达99.99%, 净化气优于国标一类气标准;总硫回收率达到99.9%, 硫黄产品同样优于国标一等品标准。目前, 普光年硫黄产量占到我国硫黄产量的45%, 产品替代进口, 销往云、贵、川、渝等省市。

我国第一套大型天然气净化装置的工程设计在此实现, 使我国大型高酸脱硫净化工艺设计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天然气从普光气田采出时, 还是含有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的“毒蛇猛兽”, 但经过净化厂的处理, 这只“毒蛇猛兽”已经脱胎换骨, 改变了“脾性”, 变得温和、可亲, “毒气”变成了“福气”。

作为清洁能源, 天然气能大量减少二氧化硫和粉尘排放, 缓解地球温室效应, 从根本上提高环境质量。但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 天然气所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还不高。据不完全统计, 2010年, 苏、浙、沪、鄂、皖、湘、赣区域天然气缺口将达数百亿立方米。长江三角洲在呼唤发展的动力、清洁的能源。

专家指出, 普光气田的安全高效开发, 对推动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促进中、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带动石油化工、冶金、仪器仪表等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和能源结构优化, 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 推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按照川气东送管道输气能力120亿立方米测算, 相当于每年提供超过1457.16万吨标准煤的清洁能源, 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680万吨, 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物69.8万吨。

如今, 这条始于普光、终至上海的川气东送管道, 正翻山越岭、穿江跨河, 为沿线六省二市70多个城市提供优质清洁能源, 极大地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上一篇:初中数学函数教学下一篇:外事翻译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