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露制度

2024-06-28

披露制度(共12篇)

披露制度 篇1

摘要: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财务预测性信息主要反映公司未来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等财务信息,如果财务预测性信息质量可靠,这些信息将比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更具实用性。建立强制性披露的财务预测制度,会对公众投资者决策提供信息帮助。提高证券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公开与公平性。监管机构能通过对信息披露内容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控制信息的质量和流向渠道,获得更好的监管效果。

关键词:会计信息,完善,制度,提供,披露,改进

1 提高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和规范性

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是预防内幕交易的关键所在。我国《证券法》对上市公司年报、中报、季报披露时间规定的过于宽松。目前,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于每年7~8月份披露半年报,于1~4月披露上年度报告、于会计年度前三个月、九个月结束后三十日内披露季度报告。这种信息披露制度很难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同时也为选择性披露和内幕交易的发生提供便利。因此,应缩短披露的时间。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上市公司电子化数据收集、分析及检索系统。1983年美国SEC的信息技术办公室即着手进行有关证券信息披露电子化系统即上市公司电子信息收集检索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加快具有时间敏感性的信息申报登记,增加证券市场的效率和公平,促进投资者、上市公司和市场的有效运行。

我国目前的会计信息披露采取指定报刊及网站披露的方式,各家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在内容与格式上也具有较大不同,不利于投资者进行分析。因此,建立一个以适应我国证券市场特点的电子化披露系统为主的跨媒体信息披露平台,使得信息披露更加及时、快速,且能够提供完整的、标准化的、格式化的资料和数据库,将大大促进公开信息的高效充分运用,提高证券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公开与公平性。监管机构能通过对信息披露内容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控制信息的质量和流向渠道,获得更好的监管效果。投资者也可以通过及时、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更好的进行投资决策。

2 改进信息披露内容

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就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需求进行统计分析,并将调查结果与上市公司向投资者披露会计信息的现状进行比较,其中,关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内容构成(如表1)的调查分析表明,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还远远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其中部分会计信息已在现行会计报告中以报表注释、附表等形式进行披露,如会计方法的改变、报告主体的改变、资产抵押、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等;另外部分会计信息还未在现行会计报告中得到披露,如人力资源信息、财务预测信息、物价变动影响信息和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的分析等。

证券市场投资者正是以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作为其投资决策的判断依据,目前的信息披露内容无法完全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部分投资者就会对证券分析师的分析报告、投资建议产生依赖,甚至会花尽心思试图去寻求“内幕信息”;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不充分、不及时,给选择性披露和内幕交易的滋生创造了条件,使得一些会引起公司股价变动、影响公司未来发展的信息没有及时向所有投资者公开,反而通过一些不正常渠道流入市场,扰乱了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因而应该通过规范扩大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变为部分自愿性信息披露为强制信息披露,使所有投资者能够充分了解公司相关会计信息。例如,加强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财务预测性信息主要提供反映公司未来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等的前瞻性财务信息,如果财务预测性信息质量可靠,这些信息将比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更具实用性。建立强制性披露的财务预测制度,会对公众投资者决策提供信息帮助。同时加强其他与投资者密切相关的信息披露。目前,我国信息披露制度过分倚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又过分依赖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对于一些与投资者密切相关的其他会计信息,如市场面信息、政策面信息及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缺乏详细规定,应通过立法形式将这些信息提供数量、种类、范围等做出明确界定。

参考文献

[1]吴联生.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2000(4):44.

披露制度 篇2

2007年8月24日第三届董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或“本公司”)的信息披露工作,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境内外上市地证券监管规则等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除非文中另有所指,本制度所称信息是指可能影响投资者决策或对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交易的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信息(即股价敏感信息),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上市

地证券监管规则要求披露的其他信息。

信息披露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在指定的媒体上、以规定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布前述信

息,并按规定及时报送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部门。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董事会、监事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公司总部各职能部门及各分公司和子公司负责人、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及持股5%以上的股东,以及公司其他负有信息披露职责的人员(以下单独或合称“信息披露义务人”)。

第四条公司及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在披露信息时应遵循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原

则,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公司及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同时向所有投资者公开披露信息。

第五条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忠实、勤勉地履行职责,关注信息披露文

件的编制,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和公平。

第六条公司应在各上市地同时(时差引起的差异除外)向所有投资者公开披露相同的信息,但对非实质性且不影响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交易价格及相关股东利益的信息,在遵

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规则的前提下可以有所不同。

第七条除监事会公告及自愿性披露的信息外,公司披露的信息应当以董事会公告的形

式发布。

任何机构和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非经公司董事会书面

授权,不得对外发布公司未披露的信息。

第八条公司信息披露文件采用中文文本,同时采用外文文本时,应尽最大努力使中外

文文本内容一致,两种文本发生歧义时,以中文文本为准。

第九条公司信息披露文件和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履行信息披露职责的记录由公

司董事会秘书局或相关部门整理并妥善保管。

第十条公司认真执行并不断完善现有内控制度,保障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及完整。公司管理层每年对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进行检查,董事会定期对内控制度进行评价。

第二章信息披露的职责

第十一条公司董事会负责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实施。董事会应对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实

施情况进行评估,并在公司报告内部控制部分中披露评估意见。

公司董事长为公司实施信息披露制度的第一责任人。

公司董事应当了解并持续关注公司生产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和公司已经发生的或者可能

发生的重大事项及影响,主动调查、获取决策所需要的资料。

第十二条公司监事会负责监督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实施,对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实施情

况进行评价,并在报告的监事会报告中披露评价意见。

第十三条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应及时向董事会通报有关经营或者财务方面出现的重大

事项,已披露事项的进展或者变化情况及相关信息。

第十四条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持股5%以上的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实

际控制人应当及时将与其相关的公司关联人名单及关联关系的说明告知董事会秘书局。公司应当履行关联交易的审议程序,并严格执行关联交易的回避表决制度。交易各方不得通过隐

瞒关联关系或者采取其他手段,规避公司的关联交易审议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

第十五条公司董事会秘书负责组织和协调公司信息披露事务,汇集公司应予披露的信息并报告董事会;持续关注媒体对公司的报道,对涉及公司股价敏感信息的报道予以求证;组织对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进行信息披露的业务培训,并按要求将培训情况报

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机构备案。证券事务代表协助董事会秘书履行职责。

董事会秘书可参加股东大会、董事会会议、监事会会议和高级管理人员的相关会议,了

解公司的财务和经营情况,查阅涉及信息披露事宜的所有文件。

公司总部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分公司及子公司负责人、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及持股5%以上股东以及公司其他负有信息披露职责的人员应当积极配合董事会秘书在信息披

露方面的相关工作。

第十六条公司法定信息披露的常设机构为董事会秘书局,具体处理信息披露事宜。其主要工作包括组织编写并发布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负责与上市地证券监管机构的联络,负

责组织实施投资者关系和信息披露工作等。

第十七条公司总部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分公司及子公司负责人为其所属部门和单位信息披露事务的第一责任人。上述部门和单位应当指定专人作为信息联络人,负责所属部门和单位相关信息的收集、核实及报送。各分公司及子公司指定的信息联络人应将须予披露的股价敏感信息及时报送总部对应的职能部门,总部职能部门信息联络人应将须予披露的信息

及时报送董事会秘书局。

第十八条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实际控制人应当指定信息联络人,组织、收集所属单位的基础信息,及时、准确地告知公司其是否存在与公司相关的须

予披露的事项,并配合公司做好信息披露工作。

公司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发生以下事件时,应当主动告知公司,并配合公司履行信息披露

义务。

(一)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其持有的股份或者控制公司的情

况发生较大变化;

(二)法院裁决禁止控股股东转让其所持股份,任一股东所持公司5%股份被质押、冻

结、司法拍卖、托管、设定信托或者被依法限制表决权;

(三)拟对公司进行重大资产或者业务重组;

(四)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规则规定的其他情形。

如果须予披露的信息依法披露前,相关信息已在媒体上传播或者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出现交易异常情况的,相关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应当积极配合公司及时发出公告。股价敏感

资料如已泄漏,公司须立即公告。

第三章信息披露的内容

第十九条公司信息披露文件包括但不限于招股说明书、募集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招股说明书、募集说明书、上市公告书、20-F及6-K等信息披露文件

将根据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要求的有关规定进行编制和披露。

第二十条定期报告

公司应当披露的定期报告主要包括报告(含向美国证监会报送的20-F)、中期报告和季度报告。拟披露的定期报告的内容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规则的有

关要求。

第二十一条临时报告

发生可能对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的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项以及相关法律

法规和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规则规定的应当及时披露的其他事项,投资者尚未得知时,公司应当按照上市地证券监管规则的规定及时进行信息披露,说明事项的起因、目前的状态和可

能产生的影响。

前款重大事项包括但不限于:

(一)公司的经营方针和经营范围的重大变化;

(二)公司的重大投资行为、重大的购置、处置资产的决定;

(三)公司订立重要合同,可能对公司的资产、负债、权益和经营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四)公司发生重大债务和未能清偿到期重大债务的违约情况,或者发生大额赔偿责任;

(五)公司发生重大生产、经营事故,造成重大损失或重大影响;公司发生重大亏损或其

他重大损失;

(六)公司有重大油气发现或重大科技突破,预计对公司生产、经营可能产生重大影响;

(七)公司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

(八)公司董事、三分之一以上监事、总裁发生变动;董事长或者总裁无法履行职责;

(九)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其持有股份或者控制公司的情况发

生较大变化;

(十)公司减资、合并、分立、解散及申请破产的决定,或者依法进入破产程序、被责令

关闭;

(十一)涉及公司的重大诉讼、仲裁,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被依法撤销或者宣告无效;(十二)公司涉嫌违法违规被有权机关调查,或者受到刑事处罚、重大行政处罚;公司董

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涉嫌违法违纪被有权机关调查或者采取强制措施;

(十三)新公布的法律、法规、规章、行业政策可能对公司产生重大影响;

(十四)董事会就发行新股或者其他再融资方案、股权激励方案形成相关决议;

(十五)法院裁决禁止控股股东转让其所持股份;任一股东所持公司5%以上股份被质押、冻结、司法拍卖、托管、设定信托或者被依法限制表决权;

(十六)主要资产被查封、扣押、冻结或者被抵押、质押;

(十七)主要或者全部业务陷入停顿;

(十八)对外提供重大担保;

(十九)获得大额政府补贴等可能对公司资产、负债、权益或者经营结果产生重大影响的额外收益;

(二十)变更会计政策、会计估计;

(二十一)因前期已披露的信息存在差错、未按规定披露或者虚假记载,被有权机关责令

改正或者经董事会决定进行更正;

(二十二)公司聘任和解聘会计师事务所;

(二十三)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交易被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机构认定为异常交易;

(二十四)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规则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二条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发生本制度所述之重大事项,可能对公司证券及其衍生

品种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公司应当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公司的参股公司发生可能对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的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事项的,公

司应当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第二十三条公司拟披露的信息存在不确定性、属于临时性商业秘密或者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机构认可的其他情形,及时披露可能损害公司利益或者误导投资者,并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规则规定的其他条件的,公司可以向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机构

申请暂缓披露。

暂缓披露申请未获证券监管机构同意,或者暂缓披露的原因已经消除,或者暂缓披露的期限届满的,公司应当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第二十四条公司拟披露的信息属于国家机密、商业秘密或者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机构认可的其他情形,按有关规定披露或者履行相关义务可能导致违反保密义务或损害公司利益的,公司可以向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机构申请豁免履行相关信息披露义务。

第四章信息披露的程序

第二十五条定期报告

(一)定期报告的草拟

公司董事会秘书局会同公司财务部和会计师事务所制订出定期报告编制和披露工作时间表,组织公司相关职能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上市地监管机构的规定编制定期报告初

稿。

(二)完成报告审定稿

公司执行董事或董事会秘书对定期报告初稿进行审核,各相关部门按照审核意见补充、更新资料。董事会秘书局修改初稿,并报公司董事长审定后形成定期报告审定稿。

(三)审计委员会召开会议,审议定期报告并形成审阅意见。

(四)董事会召开会议,审议定期报告并形成决议。

(五)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监事会出具书面意见

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对定期报告签署书面确认意见。监事会对定期报告提出书面审核意见。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对定期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无法保证或者存

在异议的,应当陈述理由和发表意见,并予以披露。

(六)发布报告并报送监管机构

董事会秘书局根据董事会意见,完成定期报告,经董事长签署并加盖公司公章后,于规定时间将报告全文和摘要(报纸稿)、相应决议文件及交易所要求报送和披露的其他文件报

送交易所,并于规定时间在指定报纸、网站披露及报送相关证券监管机构备案。

如预计在董事会议上决定宣布、建议或派付股息、或批准任何、半或其他期间的利润或亏损,公司须按上市地监管部门的要求在董事会召开至少7个工作日前将拟订的会

议日期通知境内外交易所。

(七)信息披露后续事宜

公司应当于信息发布之日起将定期报告等信息披露文件载于公司网站及按照上市地监管机构的要求刊登在交易所的网站,供信息披露义务人及社会公众查阅。信息披露义务人应

当及时查阅公司网站,了解披露情况。

第二十六条报告及宣派股息的其他定期报告中的财务会计报告应经合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定期报告中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的,公司董事会应针对该审

计意见涉及事项作出专项说明。

第二十七条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中期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的上半年结束之日起2个月内,第一季度报告和第三季度报告应分别在当年4月底和10月底前编制完成并披露。第一季度季度报告的披露时间不得早于上一报告的披露时间。若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机构有不同要求的,遵守其要求。

报告应当根据上市地证券监管要求在规定时间发送股东,及/或载于公司网站供投

资者查阅。

定期报告披露前出现业绩泄露,或者出现业绩传闻且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的交易出现异常波动时,公司应及时披露该报告期内相关财务数据。公司预计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披露定期报告的,应当及时向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机构报告,并公告不能按期披露的原因、解决方

案以及延期披露的最后期限。

第二十八条临时报告

(一)重大信息的收集和内部报告

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发生异常交易或者在媒体中出现的消息可能对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的交易产生重大影响时,或者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交易被上市地证券监管机构认定为异常交易的,董事会秘书局应当及时向相关各方了解情况,收集信息,并及时报告董事会秘书。董事会秘书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呈报董事长。董事长接到报告后,根据授权自行决定或

向董事会报告形成意见,并敦促董事会秘书组织临时报告的披露工作。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各职能部门、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及持股5%以上的股东在知悉重大事项或其他须予披露的事项后应尽早通知董事会秘书局。

(二)临时报告的草拟

董事会秘书局根据实际情况可制订出临时报告编制和披露时间表,组织草拟临时报告。

监事会发布的临时报告由监事会办公室草拟完成临时报告。

(三)临时报告的审批

对于无须经董事会审批的事项,由董事会秘书审核批准后披露。监事会发布的临时报告,由监事会审批后披露。

对于须经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和/或股东大会批准的事项,按照《公司章程》及议事规

则的规定履行相应的审核批准程序后进行信息披露。

(四)发布报告并报送监管机构

董事会秘书局负责将临时报告报送境内外证券交易所,并于规定时间在指定报纸、网站发布。对于须经董事会、监事会和/或股东大会批准的临时报告,在有关会议召开当日(如会议召开当日为非交易日,则顺延至下一个交易日)将临时报告报证券交易所,并于规定时

间在指定报纸、网站发布及报送相关证券监管机构备案。

(五)信息披露后续事宜

公司应当及时将信息披露文件载于公司网站及按照上市地监管机构的要求刊登在交易所的网站,供信息披露义务人及社会公众查阅。公司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及时查阅公司网站,了解披露情况。

已披露的重大事项出现可能对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进展或

变化时,公司应当及时披露进展或者变化情况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二十九条公司应当在最先发生的以下任一时点,及时履行重大事项的信息披露义

务:

(一)董事会或者监事会就该重大事项形成决议时;

(二)有关各方就该重大事项签署意向书或者协议时;

(三)董事、监事或者高级管理人员知悉该重大事项发生并报告时。

在前款规定的时点之前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司应当及时披露相关事项的现状、可能

影响事项进展的风险因素:

(一)该重大事项难以保密;

(二)该重大事项已经泄露或者市场出现传闻;

(三)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出现异常交易情况。

第三十条公司拟披露的相关信息提供给其他媒体的时间及在公司网站发布的时间不得先于指定媒体,公司不得以新闻发布或者答记者问等任何形式代替应当履行的报告、公告

义务,亦不得以定期报告形式代替应当履行的临时报告义务。

第五章与投资者、证券分析师及媒体的沟通

第三十一条对于不涉及敏感财务信息和商业秘密、但可能对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决策产生较大影响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发生的重大活动如新闻发布会、签字仪式、开工庆典等,以及公司发展战略、经营理念、生产经营、工程建设、科技进步、重大合资合作等

方面的信息,公司可进行自愿性的信息披露。

自愿性信息披露可参照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披露程序。

公司实行发言人制度,负责日常需向媒体发布的信息。

第三十二条公司董事长及董事会其他成员、总裁班子成员及公司指定的其他人员在接待投资者、证券分析师或接受媒体采访前,应当从信息披露的角度适当征询董事会秘书的意

见。

第三十三条公司在接待投资者、证券分析师及媒体时应当谨慎,不能提供未曾公开的重大信息。

第三十四条公司设立包括信息披露栏目的网站,建立投资者热线、传真和电子信箱等

股东咨询联系方式,并在定期报告中予以公布。

第六章信息披露的保密义务

第三十五条公司应加强对处于筹划阶段的重大事项和处于进展过程中的信息披露文件的保密工作,凡预期会对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的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信息,在公布

之前,公司及所聘请的中介机构必须严格保密。

第三十六条公司信息披露义务人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在相关信息公开披露前将其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在公司作出正式披露前,若信息已经泄露,或者市场出现传闻,信息难以保密,或者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的交易发生异常波动,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及时通知董事

会秘书局进行相应的信息披露。

第三十七条涉及公司的经营、财务或者对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的市场价格有重大影

响的尚未公开的信息为公司的内幕信息。

公司的内幕信息在依法披露前,任何内幕信息知情人和非法获取该等信息的知情人不得以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规则禁止的方式利用该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不得公开或者泄露该等信息,不得利用该等信息买卖或者建议他人买卖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不得在投资价值分析报告、研究报告等文件中使用该等信息,不得提供、传播虚假或者误导投

资者的公司信息。

公司的内幕信息知情人包括但不限于:

(一)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二)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三)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四)由于所任公司职务可以获取公司有关内幕信息的其他人员;

(五)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规则规定的其他人员。

第七章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公司信息披露义务人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规则及本制度有关信息披露义务的规定,给公司造成严重影响或损失的,公司有权视情节轻重追究其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对责任人给予批评、警告、免解除职务、解除劳动合同等处分。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本制度由公司董事会制订和修改,于董事会审议通过发布之日起生效,并

报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机构备案。

第四十条本制度由公司董事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一条本制度未尽事宜或与不时颁布的法律、行政法规或其他有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冲突的,以法律、行政法规、其他有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为准。

第四十二条本制度施行之日起,《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试行)》

信息预披露制度的胜利 篇3

近年来,尽管国内股市走势低迷,但是对于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来说,日子过得还是相当潇洒的。实业能赚钱了,做做实业;股价上涨多了,减持点股份,弄点上千万的零花钱花花;股价下跌时,向中小投资者“秀”一下“增持”的肌肉,买个20万股,就能让中小投资者感激得五体投地,可谓是左右逢源。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好日子,自然而然引起了那些达不到上市条件的公司股东觊觎,为了能够挤进上市公司的行列,这些拟上市公司只能是铤而走险,通过财务数据造假,来达到上市的目的。此次证监会披露的天能科技为了能够上市,竟然虚构销售回款1. 2亿元,虚构利润占到了当期实现利润的一半以上。真是除了胆大,还有更大胆。

当然了,拟上市公司想要成功过会,光是财务造假还不够,还得把相关中介机构拉下水,让这些昧着良心赚“黑心钱”的中介机构为其涂脂抹粉。正是在这些助纣为虐的中介机构帮忙下,天能科技在去年5月成功过会,获得上市资格。

正当天能科技的控股股东弹冠相庆,准备上市之后大捞一把之际,拟上市公司的信息预披露制度剥开了其业绩靓丽的“画皮”。去年初,监管层将拟上市公司信息预披露时间提前至上会公告发布前一个月,所有拟上市企业都必须更早地接受公众的监督。当天能科技的上市信息预披露之后,国内财经媒体对其业绩产生怀疑,并针对性地对其做了相应采访和深度调查。调查发现,天能科技所披露出来的很多信息与实际情况并不符合。媒体对天能科技的质疑性文章发表后,立刻得到了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天能科技的上市进程旋即被中止,其大股东意图蒙混过关,在股市大捞一把的梦想也就成了一枕黄粱,并最终形成了今天这样的处罚结果。

广东新大地和山西天能科技被中止上市,让我们看到了信息预披露制度的威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仅仅依靠监管部门的力量来打击拟上市公司造假上市的行为,很难做到将造假上市者拒之门外。而通过信息预披露制度,或者说把目前拟上市公司信息预披露制度的时间从过会前1个月提前到上会前3个月,并对举报造假上市者予以重奖,相信打算造假上市的企业肯定会发抖的。

试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篇4

一、当前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会计信息披露意识不强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属于一项强制性制度, 主要是用于约束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内部的经营状况及财务信息进行披露。由于这种制度具有强制性, 从而使企业的决策层都未树立起披露信息的意识。因此, 信息披露的被动性导致企业不能够及时披露信息等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除此以外, 从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和债权人角度来分析, 会计信息成为他们进行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倘若会计失真, 就会给投资者带来较大的损失。然而在获取会计信息方面, 投资者和债权人多处于不利地位。政府作为制定会计信息制度的机构, 通常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无法进行全面监督, 再加上债权者和投资者很难获取真实的会计信息, 这些都助长了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问题的暴露。

(二) 会计信息披露的可靠性不强

众所周知, 可靠性是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 也就是说一份有用的财务报表所披露的财务信息保持真实性和可靠性是很有必要的。与此同时, 在我国的新会计制度中也明确强调了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然而一些公司为了达到上市、筹资、股票价格等目的, 往往公司管理层就会采取人为手段调整真实的会计报表。

(三) 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不高

一般而言, 若会计信息得不到及时披露, 就会给企业内部交易以及操纵市场等行为提供可乘之机。根据有效市场理论来分析, 股价能够对公司信息做出准确反映, 这样就能够达到资本市场对管理层的有效约束。但是我国上市企业中存在很多非流通股份, 而且大股东往往拥有对上市公司的操控权, 一旦信息披露的不及时, 就会导致信息向大股东泄露。所以, 有些公司就会故意延迟会计信息披露的时间, 以便让内幕人士提前获知企业的真实信息, 从而控制风险, 获得更高的利润。为了切实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国家有关机构对会计信息披露的上市报告书、定期报告等事项做出了明确安排, 然而真正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执行的也就只有百分之三十多的企业。

(四) 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较简单

这主要表现为:一、披露的信息多反映的是过去的历史信息。一般而言, 当前所实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基于过去交易事项, 重点地反映出企业过去的经营状况, 对企业未来的信息缺乏展望。所展示给信息使用者的报告也多是在会计年度结束后一段时间才报送的财务报告, 但是这些无法将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反映出, 这主要是因为在这个阶段,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仍在进行, 而这个阶段的会计信息不能够及时提供给信息使用者, 造成了会计信息的滞后性, 同时也违背了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充分性, 远远不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未来价值的预测。信息披露中重视信息的数量轻视了非财务信息。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损益表等是当前财务的重要报表, 而且这些财务报表多是对财务信息的反应。然而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 单纯地财务信息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广大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 非财务信息也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掌握必要的非财务信息可以为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更有利保障;三、信息披露中很少涉及到不确定性信息的披露。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信息也是不断更新的, 在未来的环境中, 我们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要想在市场中保持有利地位, 掌握一些非确定性信息也是很重要的。

二、完善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对策

(一) 建立健全会计立法体系

当前我国建立起了一整套完整的会计程序, 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等, 然而对于会计法律责任的认定以及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确认, 还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因此, 要加强会计失真问题制度的规定, 建立健全会计立法体系。

(二) 加大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处罚力度

如今, 我国关于会计违法行为主要是通过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两种处罚形式, 从企业自身利益来分析, 不管是那种方式, 会计失真的成本远远小于会计信息失真给企业带来的利益。从而就要求我们从源头上杜绝会计信息失真, 重视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可行性, 加大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处罚力度。借助信息技术手段, 为企业建立起相关的信用记录, 作为企业今后各项活动的参考依据。

(三) 强化对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监管

要想加大对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监管, 建立起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三者为一体的监管体系是很有必要的。具体来讲, 政府监管主要是指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加强制度的全面性。通常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中, 对会计信息的披露制度、审计制度及相关的制度都应该对会计信息的披露进行监督和管理;行业自律是指在本行业中建立起监督机构, 为促进行业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奠定基础;社会监督是指社会审计部门通过公开公平的方式对企业进行审计和监管。

参考文献

[1]刘岩.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J].冶金财会, 2008 (01)

[2]李淑文.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思考[J].黑龙江财会, 2003 (02)

[3]曹烈社.关于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建设问题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1 (09)

论证券信息强制披露制度 篇5

学士学位论文

2017 届

论证券信息强制披露制度

刘子龙

***

年级专业2015 级法学专接本

指导教师

张昭庆

所在院系

社会发展 学院法律系

I

本人的毕业论文是在张昭庆老师悉心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本人郑重承诺,如果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被发现有剽窃、抄袭等有违学术道德的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而造成影响自己毕业和学位等一系列后果。

毕业生签字:

****年**月**日

II

证券信息强制披露制度

刘子龙(廊坊师范学院

社会发展学院 河北 廊坊 065000)

摘要

信息披露制度在我国的证券法律制度当中属于比较核心的内容,这种制度贯穿于证券发行、证券交易以及证券监管活动的始终,它是投资者对于想要投资的证券作出正确价值判断的基础,也是对证券的品质进行揭示的保障。所以,每一名信息披露义务人都要根据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保证证券信息真实、完整、准确并且及时的进行信息披露。

本文结合对有关法律制度的分析,通过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的涵义以及探讨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的必要性和信息披露制度的要求等方面,对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要性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

信息披露制度的涵义;披露制度的必要性;基本要求;制度完善

III

Securities Disclosure System

Liu Zi long(Social Development College Langfang Teachers’University

Hebei Langfang 065000)

Abstrac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in China“s securities legal system belongs to the core content, this system runs through the securities, securities trading and securities activities, and it is the investors want to invest in securities to make the right basis for judging the value, but also to reveal the security quality of protection.Therefore, ever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bligations according to relevant provisions of China”s laws, ensure that securities information is true, complete, accurate and timely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legal system, through the mandatory disclosure system of meaning and explore the mandatory disclosure system of an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requirements and other aspec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mandatory disclosure system was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Key words: Meaning of 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the Need for disclosure;the Reasons;New system

IV

目录

声明……………………………………………………………………………………Ⅰ 中文摘要、关键词……………………………………………………………………Ⅱ 英文摘要、关键词……………………………………………………………………Ⅲ 目录……………………………………………………………………………………Ⅳ 一、信息强制披露制度概述…………………………………………………………1(一)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1(二)我国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涵义及理论体系…………………………………2 二、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必要性……………………………………………………2(一)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必要性…………………………………………………2(二)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原则……………………………………………………3 三、信息强制披露的基本要求………………………………………………………5(一)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真实性…………………………………………………5(二)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准确性…………………………………………………6(三)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完整性…………………………………………………7(四)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公正性…………………………………………………7(五)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及时性…………………………………………………7 四、我国现行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缺陷及完善……………………………………8(一)我国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缺陷………………………………………………8(二)我国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完善………………………………………………8 五、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证券信息强制披露制度

信息公示制度,就是信息公示法定规范的总称,它是规范信息公示责任人信息公示的时候、形式、准则、步骤、要点等一系列办事规程和行为规章的总和。这类制度是每个国家证券管理部门管理发行股票的公司和管理市场的重要办法,从以往的情况可见,信息公示制度是股票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一直以来都是对于股票市场有着重要的意义,股票的信息公示制度是保持股票市场稳定的重要办法,帮助在股票市场上买卖的公正,为其构成良好的买卖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一、信息强制披露制度概述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正快速发展,证券市场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证券信息复杂多样,通过信息披露充分准确并且及时的了解证券价值,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有利于将社会的资源转向高回报的投资领域,促进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信息公示制度需要全面的施行和执行,才能够真正的维护到股票交易市场上投资人的真正收益。

(一)信息强制披露制度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信息披露制度最早起源于 1720 年英国的《反金融欺诈和投资法》,由于当时的英国社会普遍的认为相对于拥有土地来说,拥有股份更便利而且能够得到很好地回报。再加上当时的英国在立法上并没有一部强有力的法律来约束,导致股市上的欺诈现象日益增多,最终爆发了一次震惊英国的金融地震“南海泡沫事件”。这次事件涉及到英国的各界人士,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在英国都是前所未有的,正是这次事件推动了证券信息披露制度标志性的发展,其直接的后果就是英国在当年通过国会出台了《反金融欺诈和投资法》。这个规定维持了 100 多年的时间,中间要求没有政府机关的许可公司不可发行证劵,在 1825年才取消。

拥有现在意义的信息公示制度涵义的法律是 1844 年《英国合股公司法》,这个法律赋予了具有所有者权益者应该具有信息公示的责任,中间有用的就是要求公司应该将注册的实际信息向公众公示,换句话说,只要是股份公司就要将其募股公开说明书向社会公布并且还要向公司注册官注册,随着时间的发展,英国所出台的公司法对证券信息披露制度做出了更加详细具体的规定。而信息公示制度变成了每个国家股票管理法律的重点,在美国的交易市场中获得了发扬和修改,明确了美国有关的证券法律。

(二)我国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涵义及理论体系

信息公示制度,又称信息公布,就是股票出台人或别的有责任进行信息公示的相关人员在股票市场上发行股票、上市、买卖的进程中,依据法律规定或合约规定将可以向公众公示的财务状况、运营情况和别的方向影响股票投机者投资判定的消息向股票管理部门和股票交易中心报备,而且像公众进行公示的行为。使用这个政府部门可以对其市场进行有效果的管理,公正,迅速的公示和公司有联系的会计报表和融资的消息,它是作为这类制度的重心,当作一个标准性的制度,它指明的是规定股票出台人或者是上市公司的出台人以及和股票发行有联系的工作人员的一套规范和规则的总称,它属于一类覆盖面较广的制度。信息公示制度中的信息明确的是对待股票出台人或是上市公司的对于出台人或者公司的股票价值或者可以影响投机者的判定方向的各类消息。消息的不可见性让消息一定要依托于有形的载体才可以被人所触摸到,就如上市公式书和股票交易市场上的简介书等。

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的主要理论体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提供与证券发行所相关的所有信息而且必须保证提供的信息准确及时,这一点是证券发行人必须做到的法定义务。

第二,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按照义务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那么作为投资者就可以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对自己的投资风险做出合理的判断,这样的话产生的经济盈亏都是投资人自己选择的结果,自己承担风险。

第三,企业的本身原因等不是股票交易中心需要的材料,股票出台仅受到信息公示是否达标的影响。

第四,监督管理部门没有权利对发行股票的动作以及被发行的股票本质作出分析,股票管理部门所承担的义务是检查公示信息是否具体、精确、迅速和实际。因为管理机构不能替投资者作出判断,管理的目标是要为投资者们提供一个能够让投资者准确判断出证券品质的基础。

第五,股票发行登记的有效文件不是来源于政府的许可,仅仅需要发行商向股票管理部门申请登记之后,在一定时间内没有被阻止,就是有效的。第六,股票监管部门在股票发行的时候察觉股票发行人公示的信息有不正确的情况,就能够公示制度的规范以停止其股票持续发行,而且能够依据法定规范命令违背公示制度的发行商负担对应的法定责任。

第七,股票的发行商应该担负的法定义务并没有包含投资人因为本身的原因而产生的支出,因为判断错误或是和股票发行商无关的因素,股票发行商仅仅对违背信息公示制度造成投资商的利益受损的,担负法定义务。

二、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必要性

(一)信息强制公示制度的必要性

证券市场是对证券信息的准确真实具有相当高的依赖性,这种对于信息的依赖可以说是超过了任何的领域。因为投资商对于收益的判定创立在研究现有的信息的基础上,所以信息公示会直接引导投资商的判断方向,进而引导全体市场的效能和市场资本的流动方向。当没有信息公示制度的制约时,市场中的不全明晰会对市场经济产生不利的作用,并且股票市场是一个相对依靠消息的环境,快速精确的消息引导社会公共财富的流向,完成股票市场的资源分配的功效。而且证券市场的信息具有不平等性,这种不平等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投资者与管理层和控股股东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因为当下的公司制度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所有权与控股权不是合为一体,而是所有的权利都是分散的,所有者权利拥有者仅仅把公司交给职业管理人员代为管理,因此就管理人员而言,所有者权利拥有者并没有充分的了解公司的实际情况。

二是投资上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为投资公司和私人投机者之间获取消息的路径不一样,有些因为所有的资本数量的差异,从而具有了不公平性,而信息披露制度的存在正好可以将这种不平等性差异降到最小,从而使投资者都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

(二)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原则

信息公示制度拥有自己特定的规则,就是本质性规则和外表性规则。本质性规则就是要求在信息公示制度中保持实际性规则,完全性规则,精准性规则。实际性规则是信息公示制度中主要的规则,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实际性规则就是规定不论采用什么办法向公众公示,都要保障信息的实际性和精确性。依据政府所规定的办法公示的信息,是投资人进行投资的重要来源,信息的实际性能够让投资人依据真实的情况进行科学的选择,进而增加投资的公正性。依据公示的消息部分的不一样,能够把公示的信息划分为概括性消息,评论性消息和预期性消息。概括性消息所体现出来的是真实情况,评定概括性消息的消息实际性的时候,应该依据真实的情况来判定公示负责人所公示的消息和实际性是不是一样的。评论性的消息是针对情况的实质性、质量和价值等一系列指标进行公正的阐述,给予投资者的基本消息,概括性的消息表现的是所公示的消息中的情况和其他情况的相关性。预测性的信息内容主要是对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所做出来的预测,反映给人们的是上市公司经营状况中已有的事实和将要发生的事实之间的关系。

本质性规则就是要求上市企业应该将消息全部具体的公式指出,不单单是将对公司成长有好处的消息公示,还应该对于企业产生的困难和可能发生的危机向社会公示。为了是让投资人能够根据所披露出来的重要资料,结合自身的情况,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尤其在没有被公示的消息对于投机商的判定有很大的导向作用时,因为没有将消息全部的公示出来而让公示出来的消息有些存在错误或者不明确的地点,它引起的后果和公示虚假的报告是一样的性质。本质信息公示规则不是要求公司将所有的信息都进行公示,所进行公示的信息是符合强行公示的要求的,或者对于投资商的判定具有实质影响的消息。从公示信息负责人的立场来看,有些公示的信息或许会有公司的商业秘密在其中,如果让公示信息负责人对于所有信息进行公示,可能从经营成果的立场来看将会减少公示责任人的收益。我们国家能够套用的一个规定“当有一个消息,当一个专业的投资人觉得这条信息将对企业的运营情况造成大的变化的时候,这个信息就是重要消息”这一简易的准则目前已经被其他国家和地区所采用了,比如说香港的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及香港证券就是采用的这一简易原则。(陈更生、吕明瑜《论上市公司信息公开的基本原则》,中国法学)

精准性规则就是信息公示责任人所公示的消息一定要精确、清楚的表达其意义,不能摇摆不定,公示的消息的办法应该尽量避免投资人对其信息产生误解,换句话说就是要让投资人明确的理解所公示信息的涵义。另一个方面来讲,公示的信息是否是精确的是投资收益人自己明确的,在公示的信息的时候客观事件产生改变从而造成预期信息变得虚假或者使投资人产生误判的情况,信息公示责任人有责任快速的公示和变更预期的信息。(齐斌)所公示的消息不但应该在公示的时候拥有精确性,在公布于股票市场之后对于投资商做出真确判定的时候也是可以使用的。表面性规则就是信息公示责任人所公示的信息一定要注意公示的展现方式在展现格式的内容和技术内容的准则,就是规定性规则、易获性规则、容易解答规则。

规范性原则是指披露信息义务人通过法律规定确认什么问题需要披露以及如何披露这些信息的问题,这样一来就使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相对来说具有了可比性。法定规范的信息公示责任人依据法定的规范和原则公示信息,想要获得的目的就是加深对于信息公示制度的规范,从而保障所公示的信息拥有可对比性。

易获性规则就是信息公示责任人公示的信息可以使得社会各界比较易获得所公示的消息,上市公司通常经过媒体或股票交易所来公示消息。

容易解答规则就是规定公示信息责任人所公示的信息可以让不具有专业金融知识的人员理解,不能过于使用专业术语,所公示的语言应该简单明了。

三、信息强制披露的基本要求

(一)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真实性

信息的公开是被法律所限制的,因为有些信息的公开是会损害到个公民的权利,而且这种信息的公开是没有意义的,信息自身的真实性也难以得到保证,那么强制性公开超过限制的信息时,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真实性是说的公示人要对其所公布的信息保证没有造假和夸张,让人误解事实真相的阐述,与事实相同。公示人所公布的信息能否满足真实性的原则能从两个角度进行判断,第一个角度是从客观的角度,也就是阐述的过程中不能有主观情绪的引导,对于发生的事实进行编造进而让事实被人误解产生对于自己更好在之中得到好处;第二个角度是从一致性的角度,也就是说公示人所公布的信息要和事实发生的情况相统一,不能有伪造事实,虚假的记载,这是说在对于公示人所要公布的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把这些虚假的情况作为事实的一部分记录入相关的文件的情况,从而导致出现事实被曲解的情况。

为了保障公示人所公布信息的准确性,让投资人不会因为公示信息的误导而产生错误的投资行为,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市场环境带来影响。所以,在法律法规中对于公式信息做出了具体的规范化标准:第一,相对应信息的保障制度,意思是说信息公示人需要对于自己所公示的信息做出保障,保障其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第二,签证管理制度,也就是说对于颁发相关认证的部门要对自己所颁发的证书做出保证,要遵循自身的职业道德,保证所填写的信息真实可靠,没有编造的行为。第三审查监管制度,就是说要对其公示人公布的信息进行监督管理,进而保证投资人的利益不会被虚假信息所侵犯,保证市场上信息公示的环境。

(二)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准确性

准确性的含义是说在公示人对于所公开信息进行保证,要保证所公开的信息不得造假、夸张等,让人对于事实产生误解。所以,信息披露义务人所披露的信息必须要准确而且符合实际,所披露的内容不能容易让投资人产生误解。因为在对于信息的公式过程中更多的是通过文字形式进行阐述的,那么文字表达上的差异就容易让人对事实产生曲解,从而影响事实的一致性。因此信息的公示人是需要遵循准确性原则的。如果不遵守准确性的原则,就可以认为是误导性的陈述。误导性的陈述就是指虽然所陈述的事实并没有违反真实性要求,但是由于表达方式有缺陷,容易让投资者产生错误的判断,难以从其所披露的信息获得准确的信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任何与证券相关的信息,都应该向投资者做出完整准确的披露,而不能只讲部分信息披露或者将信息披露给部分投资者。有歧义的说明所拥有的特点有下面两种:(1)非常规性,非常规性就是信息公示责任人所公示的不确定信息对于投资者而言并不可以明确的判断出来,不明确的信息不一定就是不真实的信息。(2)多种看法性,多种看法性就是投资商就对信息公示责任人所公示的信息的看法可以有许多种,而且依据不一样的看法所判断出来的都是合理的。

所以遵循准确性的同时,信息披露义务人要遵循法律的规定来向公众披露相关信息,只有在相同的标准上才能够确定所披露的信息符不符合准确性。还有就是信息披露义务人在披露信息时要按照文字普遍的意思来披露,这样避免了因为各方面因素所造成的理解信息意思不同的情况。

(三)信 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完整性

完全性就是只要是提供给投资商判断股票的投资和导致股票价值变动的重要消息,信息公示责任人应该将信息全部公示出来,不应该有意不进行公示。要全面的披露信息,要做到以下三点:(1)对于所披露的信息要完整的进行披露,不能有遗漏;(2)依据形式指导的办法来公示信息,来确定它的完全性;(3)信息公示经过互联网来公示也是保证信息的完全性的主要办法。总而言之要保障消息公示的完全性应该具备两点,质量和数量。换句话来说信息公示责任人所公示的信息一定要是比较重要的消息,就像可以改变股票价值的信息。而且所披露的信息可以让投资者对投资有一个判断的基础,不能够有遗漏。保障信息公示的完全性,我们国家保体制有:(1)我国法定规范信息公示的范畴;(2)通过专业技能的组织和企业确定所公示信息的范畴;(3)股票监督管理组织根据相关规范明确信息公示的范畴;(4)股票买卖机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所要公示的内容。

(四)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公正性

公平性就是信息公示责任人在公示信息的时候使用的公示办法或者公示的场合是平等的对待每一个投资商,不存在区分对待也不设立阻碍。具体表现在两个地方,一是全部的投资商获得信息的概率都是相同的,信息公示责任人不可以偏爱或者针对性的进行公示。二是所披露的信息只要是投资者想要获取,都不能设置障碍而且平等对待。公正性主要是为了限制信息披露义务人的权力,而且也给社会提供了监督信息披露义务人行为,防止权力滥用的机制。

(五)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及时性

快速性就是说对于可以影响到股票价值的信息都应该在法定规范的时间内快速有效的对于投资商进行公示,来保障每个人获得信息的时间不存在差距,来避免后台买卖,为投资商营造一个公正的买卖平台。

因为投机商们通常都是经过信息公示责任人所公示的消息来对于自己的判定作出决断,当公示的信息没有及时的向投资者披露,那么所披露信息的价值对于投资者来说就几乎为零,为了保证信息能够及时的向投资者披露,我国法律规定了以下要求:(1)所披露的信息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期限要求,不能超过有效期限;(2)在所有转载的介质中存在可以导致股票价值波动的消息,企业应该快速对于其消息的真实性和实际情况作出解释;(3)科学的完善信息公示的快速性、完全性、精确性三个重要方向的处理。快速性实在拥有完全性和精确性的前提中对于信息公示的深入规范。

四、我国现行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一)我国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缺陷我们国家在经济产业转型的进程中,信息强行公示制度可以以损失少数人的收益来提升股票买卖市场的规范,从而有效的发展其经济建设。但是信息强制披露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在现实的操纵的进程中,一些难题不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发掘。在股票发行的进程中,有的在股票说明书上做手脚,然而这类动作比较难以在有效的时间内察觉,出现这类现况的问题在于股票买卖机构的监督管理的工作量大,在许多时间内对于公司的查讯仅仅是事先进行查询,人力和时间的投入不足以对付这类工作的要求,因此时常不能够有效的发觉其问题。

二是违背法律投入的资本便宜,针对的违背法律的动作惩罚的不够严重。我们国家的证券法没明确违背法律规定后,所要付出的代价,促使的结果就是对于实践当中的违法行为往往都只能采取行政处罚的方法解决,而且对于投资者所受到的损失也没有相对应的补偿,这就使得惩罚力度大减折扣,对违规者并不能起到震慑的作用。

三是执法的透明度不高,有的规范并没有执行,而且也没有出台新规范代替,或者虽然已在实际操作当中有新办法但是也没有公开公布新规范。

四是披露的内容不够全面,因为市场上的原来是国有企业性质的上市公司占大多数,从而导致了与其母公司有着不可割裂的大量的关联交易。而且上市公司为了维持现有的较高利益,相关的交易往往很难在公司的财务报表中被体现出来。比如说上市公司自身内部的债务债权的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等。

五是往往不能够真正的按照法律规定来执行,有的口头意见代替法律的现象很严重,不能够执法必严,随意性较大,并且法律的保障和许可企业的商业信息能够不给予公示,这让一些经营者使用法律的漏洞仅仅公示对于公司有好处的消息,而对于会导致企业不利的消息就尽可能的不进行公示,公示的时候往往就一笔带过了。有些上市公司以防止商业秘密为借口,对于公司的被收购和公司的诉讼情况不予披露,从而使信息披露制度的作用大打折扣。

(二)我国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完善

一是要加强信息披露制度的监管和增强执法力度,顾名思义,证券监管部门要严格要求自身的工作力度,加强对披露出来的信息的审查,同时也要大大的提高审查的效率,最好的方法就是赋予监管部门较大的权力,这样即提高了效率也能真正的发挥监管部门的作用。

二是加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目前我国的监管部门主要是政府管理部门,权力集于一身反而没有效率。确定集合监督管理部门的重要责任和监督管理范畴,逐渐完善拥有证监会、证券交易所、行业协会一同组织的市场监督管理体制。证监会主要管理后台买卖和违背信息公示制度的动作,发展其应有功效,而证券交易所就是通过规定和合约书来控制上市企业,负责平时上市公司的信息公示工作。行业协会则通过加强对自身内部的管理来增强规范性,确保能够按照法律规定来进行日常工作,对违法规定的成员及时进行惩罚。

三是确定信息披露制度的民事责任体系。由于处罚力度的欠缺,所以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违反信息披露制度的成本持有无所谓的态度,对一部分人来说扰乱证券市场的处罚远远不及他们通过违规所获得的利润。特别是在民事责任和规则原则方面力度不够,而且投资者并不能通过相关规则来维护自身权益。只有加强法律方面的规定,投资者才能真正的从信息披露制度当中受益。

四是发挥媒体对信息披露制度的监督作用,现实当中专业性较强的主流媒体对于证券市场的监督有的甚至超越的政府,往往媒体能够及时的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并且向公众披露其公司的经营状况,这就大大的发挥了媒体的监督作用,政府通过出台相关的政策来促进媒体对上市公司的监督,从而逐步完善信息强制披露制度。

五、结语

我国的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证券市场的发展。因为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证券市场的有些领域发展的还不是太成熟,仍需要摸索并改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积极的为完善证券市场,吸取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自身的情况来制定符合自身的规章制度,取长补短,完善证券市场监管制度,从而加快我国的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赵旭东主编.《商法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张育军.《证券法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3]郭峰.《证券法律评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4]吕富强.《信息披露的法律透视》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5]陈更生、吕明瑜.《中国法学》.法律出版社,1998.[6]齐斌.《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律监管》.法律出版社,1998.[7]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编.《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规范2001》.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致

本论文的完成得益于老师的辛勤指导,指导老师张昭庆教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在法学领域有自己独立的建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张老师在课堂上是授业解惑的引路人,在课堂下是平易近人的长者,在此,感谢张老师平日的悉心教导,将最真诚的谢意献给张老师!同时,还要感谢同学们在平时的材料搜集过程中给予我的关心和帮助,在此,也将最衷心的祝福送给他们。

刘子龙

披露制度 篇6

关键词:信息披露资产支持证券 MBS 基础资产

资产支持证券(ABS)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发端于美国,此后在金融全球化和脱媒化浪潮中逐步扩展到日本、欧洲等发达经济体,成为其主流的融资方式,在部分新兴市场国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美国ABS发行量约占全球市场的70%,市场规模最大,产品类型极其丰富,运作模式较为成熟,亦是其他国家发展ABS业务的榜样和标杆。

结合美国ABS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市场早期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监管当局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但监管不足也是造成次贷危机惨剧的重要推手。危机以后,美国对ABS市场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了对ABS的监管,尤其是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相关规则,明确基础资产的逐笔披露要求,以进一步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我国从2005年就启动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历经十多年,我国ABS市场制度框架逐渐完善,规模持续扩大,产品类型日益丰富。与国外相比,我国ABS市场潜在增长空间巨大,进一步推动ABS快速发展离不开规范、透明的信息披露规则体系:一方面,相比其他债券产品,ABS结构复杂,投资者需要获取基础信息以全面判断其风险,而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有利于保障投资者权益,提高其参与市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简政放权的背景之下,监管部门进一步简化发行流程,对ABS实行更加市场化的管理方式,信息披露作为重要的市场化约束机制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对我国而言,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来优化国内ABS信息披露制度、进一步提高市场透明度和运行效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美国ABS信息披露制度框架

美国ABS市场在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兴起、繁荣和危机的洗礼,基础资产种类和范畴不断拓宽。截至2014年,美国ABS存量10.7万亿美元,占到整个债券市场的1/4,仅次于国债和公司信用债,是美国债券市场的主力品种。

美国ABS市场的快速发展与其市场制度安排的持续创新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密切相关,尤其是其中的信息披露机制不可或缺。事实上,信息披露制度一直是美国金融市场的核心制度之一。美国《1933年证券法》的立法理念就以“完全信息披露”为指导,向投资者提供一切与证券公开发行相关的重大信息,并让投资者自行对有关证券进行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而成立于1934年的美国证监会,主要职能就是通过制定证券法规,促进重要信息的披露,以保护投资者利益。具体到ABS来看,信息披露制度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类是适用于所有证券发行和交易的信息披露要求;另一类是专门针对ABS信息披露的监管规则。

(一)适用于所有证券发行和交易的信息披露要求

在ABS发展初期,美国并没有针对其进行单独立法,而是将ABS认定为属于证券法所规范的“证券”,进而通过现存的证券法律制度对其加以规范和管理,包括信息披露要求等。美国的证券监管体系由联邦、州、自律组织三个层次共同组成。其中,联邦监管处于核心地位,州监管与行业自律起辅助和补充作用。而美国对ABS的发行和交易的监管主要纳入美国联邦证券监管体系,主要法律依据就是《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根据法律,美国监管部门建立了证券注册制度,各类证券的发行和交易应事前向美国证监会(SEC)注册,在注册过程中要求发行人向投资人提供进行投资价值判断所需要的关于发行人及拟发行债券相关的必要信息,并对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负责,同时对特殊证券种类和交易予以豁免。上述两部法律都以保护投资者利益和防止证券欺诈为核心目标,以信息披露要求为基本内容。

根据《1933年证券法》的授权,美国证监会就证券注册登记和募集说明书中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规则以及适用于不同发行主体和不同披露内容的披露表格。在《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等上位法指导下,有关证券信息披露的操作性要求主要体现在美国证监会出台的相关条例(regulations)、规则(rules)和释令(release)中,具体包括美国证监会出台的S-K条例(有关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内容和要求)、S-X条例(有关财务信息的披露内容和要求)和S-B条例(针对小型商业发行人的披露内容和要求)等。在美国证监会出台专门针对ABS信息披露的监管规则之前,上述规则对于ABS同样具有约束力。

2010年,美国发布的《多德—弗兰克法案》通过直接修订或授权美国证监会制定具体规则的方式对《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中ABS的报告和信息披露义务进行了更新,这也是目前ABS信息披露所需遵循的最基本规则。

(二)专门针对ABS信息披露的监管规则

证券法规定内容包罗万象,很多内容并不适用于ABS,发行人需要结合具体产品耗费大量时间进行修改和补充,成本较高,也不利于提高发行效率。2004年12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美国证监会在总结以往注册发行过程中操作实践的基础上,正式发布了《资产支持证券注册、信息披露和报告规则》(简称AB条例),该规则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金融危机后,美国证监会对上述规则进行了大幅修订,形成修订后的《资产支持证券注册、信息披露和报告规则》(简称AB条例Ⅱ),上述条例于2014年11月24日起正式生效。值得注意的是,AB条例中对于证监会制定的其他证券信息披露规则S-K条例和S-X条例有援引性规定,即S-K条例和S-X条例的部分内容对于ABS仍然适用;同时,AB条例本身也成为S-K条例中的一部分,S-K和S-X条例与AB条例之间一定程度上是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目前,修订后的AB条例Ⅱ成为美国ABS信息披露的主要监管规则。

nlc202309040119

美国ABS信息披露内容分析

就内容来看,美国ABS信息披露有以下四方面值得关注。

(一)对ABS实行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

经过40多年的发展,美国ABS产品类型不断丰富,形成了以住宅房贷支持证券(RMBS)、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MBS)、车贷ABS、信用卡贷款ABS等为主的资产证券化市场。截至2014年,MBS存量约8.73万亿美元,占比87%,其中RMBS占比约80%、CMBS占比7%。在MBS市场中,产品又以机构型为主,约占90%以上,尤其是金融危机后,非机构型MBS发行量骤减至几乎消失,且近些年来持续低迷。

在市场快速发展过程中,美国逐步在监管规则体系中搭建起ABS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公募发行ABS需按照证券法律法规进行注册登记,履行发行期和存续期的信息披露义务;机构型MBS和私募发行ABS可豁免注册登记,不具有强制性信息披露要求。同时,美国相关证券法律明确要求,作为证券发行主体,其不得对提供给投资者的重要信息作出虚假或诱导性陈述。通过上述差异化监管和约束机制,监管部门尝试在市场规则统一性和灵活性之间寻求平衡,激发证券化市场的活力,也明确了机构型MBS和私募发行证券信息披露的基本尺度。

从实施效果来看,在法律约束机制、市场竞争压力和投资者的要求下,最终ABS的信息披露内容和质量基本趋同,即机构型MBS和私募发行ABS在信息披露内容、形式和详细程度等方面与公募发行基本类似(见图1)。

从产品类型来看,美国对机构型和非机构型证券化产品的差异化信息披露要求见表1。从发行方式来看,美国ABS公募发行和私募发行适用于不同的监管规则,相应的信息披露要求也不相同,具体见表2。

(二)明确不同证券化产品的信息批露要点

相比普通债券产品,ABS信息披露的内容更加宽泛。总的来看,美国ABS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包括参与机构信息、证券信息、基础资产池信息、重要借款人信息、交易结构信息、静态池信息、信用增进措施、重要衍生合同等。在此基础上,监管部门结合不同产品特点提出了分产品的信息披露要点和要求。

针对基础资产池,金融危机后美国证监会进一步强化了其信息披露要求。第一,细化证券化产品基础资产类型、选择标准、资产池特征、拖欠和损失信息、现金流来源、权利主张等方面信息的披露要求;第二,明确CMBS、RMBS、车贷ABS、汽车租赁贷款ABS、债务证券、ABS再证券化等六类产品应逐笔披露其基础资产信息;第三,在静态池信息方面,增加了新的披露要求,包括对静态池的描述性信息、统计方法、主要术语及缩写、资产池创立所遵从的承销准则、贷款期限、风险容忍度等。在此基础上,分期摊还资产池应当披露历史拖欠情况、累计亏损和早偿情况;循环资产主信托需提供关于历史拖欠情况、累计亏损、早偿情况、支付利率、收益、信用得分及其他评价借款人信用情况的指标等。

在分产品披露、逐笔披露的同时,美国ABS根据实际情况对原始权益人1、重要借款人2、重要增信方等重要参与方实行分层披露制度。第一,原始权益人信息披露。美国证监会相关信息披露规则中对原始权益人设置了10%和20%两个临界点:对发起资产占基础资产比例不低于10%但低于20%的原始权益人只进行身份认证即可;如超过20%,则需披露更多信息,包括原始权益人的组织形式、风险和利益、对原始债权项目的描述和持有原始债权资产的时间等;超过20%比例的原始权益人如对不符合合同要求的基础资产进行赎回或置换,则需提供其自身财务状况信息,并要披露将会对资产池或者证券表现产生显著影响的重大财务风险。第二,重要借款人信息披露。发行方需对每个重要借款人的两类信息进行披露:一类是描述性信息,包括一般信息(名称、组织形式和总体营业特征)、借款人代表资产在入池资产中的集中度情况、与基础资产的相关重要条款、与借款人签订的协议等;另一类是财务信息,占总资产池10%及以上但低于20%的重要借款人需提供部分财务信息,而对于占比20%及以上的重要借款人,执行更加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一般需提供财务报告。第三,重要增信方信息披露。对于外部增信机构,其信息披露要求与重要借款人类似,同样需要提供一般性信息和财务信息。

(三)借助不同载体向投资者提供信息

信息披露工作既包括披露哪些信息,也包括相关信息如何及时展现给投资者,这就涉及到信息披露的载体问题。从美国来看,ABS投资者在发行阶段主要借助于募集说明书获取相关信息,而在存续期则有不同类型的定期报告。金融危机后,美国证监会针对ABS信息披露表格体系进行了大幅改进,为投资者进行决策分析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

ABS在发行阶段的信息披露载体主要有募集说明书和注册表格体系,其中采取储架式发行的证券化产品,发行人在后续发行时还需单独提交补充募集说明书。在表格体系方面,美国证监会分别设置了两套注册表格:SF-3(储架式发行)和 SF-1(非储架式发行)。在储架式发行方面,SF-3取消了原有注册表格S-3将投资级评级要求作为发行要件的要求,修改为以下内容:一是每次发行时由托管人(或为发起人)的首席执行官针对募集说明书中披露信息和证券结构真实性出具证明文件;二是基础交易合同要包含对资产池发生特定触发事件时进行资产审查的条款;三是基础交易合同要提供相关资产在180天内未获得回购情形下,回购申请方有权要求进行调解或仲裁的争端解决条款;四是基础交易合同应当要求在现金流分配报告中披露投资者要求与其他投资者交流权力情况的信息。

在存续期间,信息披露主要以定期报告和重大事件临时报告形式呈现,具体包括现金流分配报告、年度报告和临时报告等,每类报告均由表格本身以及一系列附件组成。现金流分配报告的披露重点包括现金流分配和基础资产的表现、证券的交易以及所获收益的用途、优先级证券的违约情况等。对于年度报告和临时报告,ABS发行人分别使用修改后的10-K表、8-K表进行编制。

nlc202309040119

(四)建立信息披露约束机制

为保证信息披露规则的约束力,美国在监管规则中设置了程序性验证步骤以增强信息的真实性,同时明确了违反规则可能涉及的法律责任。

首先,程序性验证步骤主要是指在提供信息时有内部和外部的约束机制。在内部约束方面,美国证监会要求采取储架发行需由托管人的首席执行官在每次发行时针对募集说明书中披露的信息和证券结构出具认证文件;在外部约束方面,服务机构合规报告须经外部第三方独立机构出具认证文件。

其次,在法律责任方面,《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均赋予美国证监会出台的相关规则、条例以强制执行效力,规定违反这两部法律以及美国证监会依据其授权制定的规则、条例等相关规定的后果。具体到信息披露方面,《1933年证券法》强调在发行阶段信息的真实性,《1934年证券交易法》则着重强调预防欺诈和市场操纵行为。作为执法机构,美国证监会强大的法律实施职能为信息披露规则落地和实施构筑了有效保障。

美国ABS信息披露制度相关启示

目前,我国ABS市场方兴未艾,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工作至关重要。从美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来看,信息披露制度处于核心地位,因此我国也应充分发挥信息披露的市场化约束作用,提高透明度和市场运行效率,以促进ABS市场的稳健发展。结合前文所述,美国ABS信息披露制度在规则设计方面可以为我国提供以下参考和借鉴。

(一)系统设计ABS信息披露规则体系

在ABS发展过程中,美国监管部门逐步探索建立了一整套ABS信息披露规则体系。首先,《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等上位法对ABS做出统领式规定,授权美国证监会制定和执行实施细则,明确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赋予信息披露相关规范以强制执行力和威慑力。其次,作为第一个有关ABS信息披露及其他事项的专门规定,美国证监会制定的AB条例对于ABS各参与主体、基础资产重要债务人、基础资产池、交易结构、信用增进、衍生工具等具体信息的披露要求作了具体规定。

(二)厘清ABS信息披露工作思路

从美国ABS信息披露实践来看,其主要工作思路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确保投资者能够及时、准确、完整获得对于投资决策具有实质性影响的信息,且相关信息通俗易懂,便于投资者使用;二是实行差异化信息披露。美国监管部门分别对MBS和其他ABS产品、公募ABS和私募ABS赋予不同的信息披露义务。在此基础上,以信息披露的法律约束机制兜底,确保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效率;三是在信息披露成本和收益方面寻求最佳平衡点,对于关键信息要求强制披露,对于不必要的信息自愿披露,减轻发行人的压力。

(三)明确不同证券化产品的信息披露要点

美国监管部门以单独的表格体系列出不同ABS产品的信息披露要点,同时在2014年9月发布修订后的AB条例Ⅱ,明确对RMBS、CMBS、汽车贷款证券化、汽车租赁贷款证券化、再证券化、债务证券化等六类实行基础资产逐笔披露,此外还对参与主体根据重要性程度进行分层披露。

(四)完善ABS注册表格体系和相应的信息披露载体

从美国的发展经验来看,ABS信息披露着力解决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信息的格式化、标准化及获取的便利性;二是促进投资者能够理解、充分使用所披露的信息,自行作出决策和判断。围绕上述两方面,美国证监会在金融危机后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针对ABS新设了单独的注册表格体系,即SF-3(储架式发行)和SF-1(非储架式发行)。第二,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载体,以标准化的数据附件形式提供相关信息,提高基础资产的透明度。ABS在发行阶段和存续期分别使用不同的信息披露载体。第三,在信息披露工作中更加重视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时间进行投资决策,例如采取储架式发行的ABS,发行人在首次发行出售前至少提前3个工作日向投资者提供包含特定交易信息的募集说明书。

(五)借助信息系统提高信息披露监管效率和质量

随着ABS信息披露内容的不断增加,尤其是基础资产实现逐笔披露,如何利用信息系统推进数据的标准化和便利化成为监管部门的重要课题,而美国证监会建立的证券信息电子化披露系统(Electronic Data Gathering, Analysis, and Retrieval System,EDGAR系统)值得借鉴。1996年,美国证监会要求所有的信息披露义务人都必须进行电子化入档,包括ABS。近年来,美国证监会又积极推动建立以XBRL标准为基础的数据格式,并从2008年开始要求所有证券信息的录入逐渐过渡到XBRL格式。2014年,美国证监会修订的AB条例要求,基础资产的逐笔披露信息需以统一的XML格式提交EDGAR系统。总的来看,ABS信息披露系统有利于为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提供更加便捷、透明、高效的证券信息搜集和分析途径,便于投资者进行决策判断。

注:

1.原始权益人是指除发起者以外的其他创立者。

2. 重要借款人是指所代表的入池资产占资产池10%以上的单一借款人或存在关联关系的一组借款人。

责任编辑:罗邦敏刘颖

中美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及比较 篇7

一、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

我国《证券法》规定:“证券的发行、交易活动,必须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即所谓“三公原则”,“三公原则”同样也是会计信息披露所应遵循的原则。公开原则又称信息公开原则,其核心要求是,实现市场信息的公开化,即要求市场有充分的透明度;公平原则,体现在信息披露制度中,就是要使投资者能平等、及时享有获知证券信息的权利,而不因其在市场中的职能差异、身份不同、经济实力大小在获知证券信息方面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公正原则,则要求公开的信息是真实的、准确的,严禁发行人、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制造、散布虚假的或使人误导的信息来欺诈客户、操纵市场,严禁利用内幕消息买卖证券。

美国在《1933年证券法》中最先以法律形式确认了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从而使证券市场会计信息的公开披露带有了法律规范特有的强制性。中美两国在会计信息披露原则上没有差异,但在具体规定方面则差异明显。

二、中美会计信息披露的一般规范

(一)我国上市公司现行会计信息披露的一般规范。在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方面:1.规范制定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财政部、中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2.规范方式:法律、条例、会计标准、会计处理规定实施细则、行为指南;3.规范内容:信息披露内容、格式、作法等。由于多部门管理,从而导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统一性;又由于部门之间沟通不够,使得有些规定既不易把握,又不易执行,给披露虚假、遗漏、隐瞒会计信息者以可乘之机。

(二)美国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体系。美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制定者相对比较集中,由国会制定大的法律法规,而且历史比较悠久,内容也比较全面。另外由证监会来制定一些规则或规定,而市场具体规则则由证券交易所来制定。这样从上到下的体系层次比较分明,管理责任也较明确。

三、中美两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比较分析

(一)证券发行时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比较。具体地说,这是美国注册制下信息披露制度和中国核准制下信息披露制度之间的比较。注册制即完全信息披露主义,其含义是发行公司应该完全公开与投资判断有关的情报。核准制即实质性审核主义,证券监管机构将根据公司提供的资料和各方面的条件,作出发行人是否符合发行条件的价值判断和是否核准申请的决定。注册制和核准制的区别主要如下:

1.核准制在公开之外,更辅以实质条件,对发行人的营业性质、财力、素质、发展前景、发行数量和发行价格等条件进行实质审查,未满足一定条件的拟发行人不具备公开发行证券的资格。在注册制下,证券主管机构的职责是对申报文件的全面性、准确性、真实性和及时性作形式审查,而将发行公司股票的良莠留给市场来决定。

2.两者在公开披露信息的细致度和信息披露的时间规定上有所区别。比较而言,注册制规定几乎所有的信息都要准确、充分、及时地披露,并对披露信息的文件格式都有所规定;而核准制规定所需披露的为必需资料,因有监管部门的审查,其信息披露细致度不如注册制。

3.注册制一般规定在注册资料送达监管部门前,不得从事任何市场推介和承销活动,在等待监管部门进行形式审查阶段,发行人与承销商可进行宣传并作口头要约,与潜在投资者接触,但不得进入实际销售过程。而核准制则没有该限制,在证监会批准刊登招股说明书之前,公司大多会在报刊上作企业形象连续报道,并透露将要发行上市的信息。

4.注册制进入证券市场的门槛较低,一旦违反信息披露的规定,其处罚较核准制要严厉。我国应借鉴美国的做法,加大惩戒的力度,警示信息披露违规者。

我国上市公司的初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初次信息披露制度相比,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招股说明书为主要形式,并且招股说明书要求的内容基本一致。二是不同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初次信息披露的具体做法存在细微的差别:比如我国等多数国家证券市场要求上市公司在上市前发布上市公告,部分证券市场则没有这一要求;美国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在正式招股前需要发布初步招股说明书,而我国证券市场只需要发布正式招股说明书。比较中美两国证券市场发行时的信息披露制度,虽然形式上有很大差异,但其披露的内容以及披露的重点都有很大的相似性。如我国上市公告书披露的重点多是对招股说明书的重复和确认,这大都体现在美国的注册说明书和初步招股说明书中,两者之间重在形式上的差异。

(二)持续性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比较。持续性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发行人在证券发行后仍然按照法定规则持续性地提供会计信息,其目的在于使二级市场(包括市场参与者)持续性地拥有评估公司证券投资价值的会计信息。持续性信息披露制度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定期披露制度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固定的时间间隔内做出的会计信息披露;不定期即是指临时或重大事项报告。

1.定期披露制度的比较。美国的定期报告包括季度报告和年度报告。我国的定期报告包括季度报告、半年度报告和年度报告。两国对于定期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均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在这方面,我国充分借鉴了海外发达市场,特别是美国的经验。

2.预测性会计信息披露的比较。预测性信息习惯上称为“软信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最早是禁止披露预测性信息的,但由于证券市场的变化和发展的现实需要,市场对于预测性信息的日益重视,1973年,SEC明确改变监管政策方向,准许上市公司自愿性地披露预测性信息,但并未作强制性要求。1979年,SEC制定了安全港规则(Safe Harbor Rule)以鼓励自愿披露。目前,预测性信息披露不但受到鼓励,而且还被认为有助于保障投资者利益。

与美国相比,我国的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存在以下特点:一是美国预测信息的披露是自愿的,SEC鼓励公司披露盈利预测信息;而在我国则是强制性的。二是美国对于盈利预测性信息选择的是自愿审核;在我国,根据《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必须对盈利预测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和计算方法进行审查并做出报告。也就是说,我国采用的是强制审核。

(三)中美购并制度中会计信息披露要求的比较。关于并购上市公司所必须履行的会计信息披露义务的规定,我国的法律制度在创设时也借鉴了美国法律的有关规定。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建立时间短,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完善,因此,在购并立法时,过多地考虑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和承受能力,对一些在美国市场中被当作商业判断范畴而不加规范的行为进行了必要的限制。在购并方面,尤其是对流通股购并的相关规定上,制定出一套既符合国际规范,又考虑到我国国情的购并法规是目前证券市场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改进建议

(一)关于股票发行制度。我国股票发行制度已从审批制转向核准制,这对于市场主体的公平待遇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引入美国注册制的优点,加大对虚假披露的处罚力度,使发行人对自己披露的信息负起责任,对于提高公司发行上市所披露的信息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是十分必要的。

(二)关于中期报告和预测性信息。对中期报告我国已做出了规定,这一制度的推行,有助于投资者更好、更及时地掌握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但对于定期报告中披露的会计信息的有效性,还需有更完善的制度约束。另外,我国还应加强对预测性信息的监管,制定诸如安全港等制度,以提高预测性信息发布的可信度,并使得在处理有关法律纠纷时有法可依。

(三)关于股票市场购并法律制度。在购并方面,我国的法律制度规定还相当不完善,尤其是对流通股购并的相关规定,致使我国投资者在上市公司购并活动中处于一种盲目、混乱的状态。购并者的购并意图、资金来源等情况难以为一般投资者所知。因此,吸收国外经验,制定一套符合国际规范的购并法律制度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中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政府采购信息披露制度探讨 篇8

关键词:政府采购,信息披露,制度

一、国外政府采购分析

(一) 美国政府采购制度简介。美国的政府采购市场开放性较强, 《美国联邦政府采购目录》 (FSC) 中的第十到第九十九项基本包含了其政府采购的所有产品类别, 美国政府采购制度具有政策导向性强、采购制度框架较完善、软硬件条件先进、注重绿色环保和治理机制规范等特点。

1、政府采购政策导向性强。美国注重通过政府制度实现保护民族产业、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中小企业成长等政策目标。首先, 表现在对购买美国产品的保护。美国国会于1933年颁布了《购买美国产品法》, 这部法以“扶持和保护美国工业、美国工人和美国投资资本”为立法宗旨, 并按原产地规则对“美国产品”予以具体界定, 这就造成了虽然美国早已加入了世贸组织《政府采购协议》, 向协议国对等开放了国内政府采购市场, 但在政府采购中采购非美国制造产品数量却很有限;其次, 通过政府采购鼓励科技创新。为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新技术研发, 美国政府采用“政府技术采购”的方式予以支持, 通过《联邦采购法》明确规定了优先对科技创新成果实施政府采购。如对尚处于研发期或初始投放期的产品, 或对国计民生至关重要的技术产品, 通过事先制定采购规划或直接下订单采购等形式予以提前购买;再次, 运用政府采购价格优惠方式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如规定10万美元以下的政府采购合同, 要优先考虑中小企业, 并通过价格优惠方式对中小企业给予支持, 如对中型企业的价格优惠幅度为6%、小型企业为12%。

2、政府采购制度框架较完善。第一, 建立了系统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体系。自1761年《联邦采购法》颁布起, 美国政府相继以立法的形式开始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构建了一个由法律规则、组织体系及采购程序等多方面组成的较为完善的政府采购体系。美国国会和有关部门制定了大约500种政府采购法规, 美国公共事物管理局拟定了健全的规章制度和供招标采购官员参考的《采购工作守则》, 美国各州政府根据其实际情况, 颁布了相应的采购法规。同时, 设立《总监法案》, 依据该法案选聘政府总监等监督人员定期检查政府采购行为。虽然关于美国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众多, 但彼此之间能很好地协调和配合, 并为解决争端、争议和调节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基础;第二, 拥有完善的政府采购信息披露机制。美国政府采购透明度较高, 信息发布的服务平台相对完善, 拥有当今世界信息披露制度最完善的立法。美国联邦政府设立的集中采购机关为联邦总务署, 联邦总务署及其下属机构作为政府采购的主管机构, 做到统一发布信息和管理。

3、拥有先进的软硬件条件。第一, 美国政府采购拥有专业的人才队伍、完善的人才培养和考核标准。除少量管理人员外, 美国政府的大部分采购员都是专业采购官员。采购官员有详细的专业化分工, 同时美国政府对官员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提供良好的培训条件;第二, 美国政府采购得到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的支持。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郡政府建立了先进的政府采购信息化平台, 通过该平台可以更广泛地了解产品和市场的供求关系;平台上的竞价采购可以进一步扩大采购市场范围;通过更为彻底的竞争, 政府及供应商能获得更合理的低廉价格, 节省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政府采购信息系统以较低的交易成本实现采购目标, 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4、支持绿色采购制度较为完善。美国联邦政府在长期政府采购实践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绿色政府采购经验, 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政府采购绿色指标体系并可定期实施动态修正;美国还高度重视对绿色政府采购意识的引导和培训, 引导政府工作人员采用绿色环保的设备, 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

5、治理机制规范。第一, 采购采用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的模式。首先是集中采购, 联邦政府总务署在集中采购中主要行使组织操作功能, 通过协议供货或者接受委托、组织招标等方式为其他机构提供服务, 其他机构可以自行决定是否执行;其次是部门采购, 采购部门比较大的, 如联邦政府国防部、航空航天局等, 在部门内设立政府采购办公室, 独立开展采购工作;再次是委托采购, 其采购规模较小, 未设立其他几个实行委托采购。第二, 具有统一的政府采购政策。为确保联邦政府采购政策的相对统一, 总统行政和预算办公室内设政府采购政策办公室对《联邦采购条例》进行修订和指导实施。此外, 各联邦机构可依法制定本部门的政府采购规章制度, 对《联邦采购条例》进行补充。第三, 拥有规范的预算治理机制。政府采购预算是保证政府采购政策落实的一项重要措施, 总统行政和预算办公室负责执行。只有国会通过预算后才能执行采购, 且纳入预算的采购项目都要实行政府采购。

(二) 新加坡政府采购制度。新加坡是城市国家, 没有地方政府。新加坡实行的是半集中半分散采购模式, 集中与分散采购所占的比重随历史发展而变化, 1995年5月之前, 以实行集中采购为主, 由原中央采购处负责采购;1995年5月, 政府关闭了中央采购处, 只有少数项目由于经济效率的原因仍由财政部采购, 如大米、纸张、微型电脑等, 其他物品皆实行分散采购。1997年新加坡加入GPA, 适用于新加坡所有的政府部门和25个法定机构。在制定政府采购政策时, 财政部在非GPA的采购项目上也尽量采用了GPA的规定, 以减少行政上的负担。新加坡政府采购的基本原则为:透明、物有所值、公平和公开竞争。为处理政府采购的相关申诉问题, 新加坡政府专门设立了政府采购仲裁法庭, 处理《政府采购协定》无法调解的投诉。

新加坡政府采购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确定购买要求;取得批准;计算采购价值;确定采购项目的性质;确定GPA的实施过程;确定采购程序过程;执行采购过程;重复订货过程;合同的延长过程;应急订购过程。对1, 000新元以下的采购, 进行小额采购, 其优点在于节省采购时间, 提高采购效率。对3, 000新元以上、30, 000新元以下的项目, 要通过报价的方式采购。这种采购由两位官员负责, 两位官员的职责相互独立。在这种采购过程中, 至少要邀请三个供应商报告, 即谓“货比三家”。30, 000新元以上 (含30, 000新元) 的政府采购项目都必须公开招标, 必须要在报刊上刊登广告。对复杂和高技术需求的采购项目, 采用选择招标方式, 其目的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评估投标。

新加坡政府采购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 采购效率得到明显提升。政府在国际互联网上专门设立了招标信息服务网站, 采购机构和供应商双方均可便捷地获取自己所需的采购项目、日程、报价及合同授予等具体信息。新加坡政府还利用互联网建立了一种交互式的电子交易系统, 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手工操作复杂、数据不够准确、采购程序烦琐、缺少透明度等诸多问题, 使招标工作更加公开化、规范化、科学化, 有效减少了政府采购领域的腐败问题。

二、我国政府采购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信息公开办法不健全。信息公开的管理办法等政出多门, 标准不一, 如财政、发改、建设、交通、水利等部门分别通过部门规章、管理办法等形式对信息公开进行了要求各异的规定, 造成信息公开办法不健全、标准不统一、信息公开不全面、披露渠道纷杂等问题。

(二) 信息公开关键环节有缺失。信息公开的关键环节还有缺失, 如最核心的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和政府采购结果的决策过程尚未建立有效的公示办法, 易于造成公开而不透明的情况。

三、对策建议

信息公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首先, 这是《政府采购法》的明确规定。在该法近九千字的条文中, 就有十二处“公开”、九处“公布”这样的字眼, 这还不算诸如“通知” (多达十二处) 、“发出投标邀请书”等含有公开意思的文字, 由此可见该法对采购信息公开的重视程度。该法第三条就指出:“政府采购应当遵循公开透明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其次, 通过信息的公开能反映出采购机关的采购价格是否低于市场平均价格、采购效率是否更高、采购质量是否优良和服务态度如何等诸多情况, 《政府采购法》还指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用任何方式, 阻挠和限制供应商自由进入本地区和本行业的政府采购市场。”笔者认为, 采取封锁政府采购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就可轻而易举地达到这一目的, 正因为如此, 所以说做好政府采购的信息公开对于加强廉政建设、特别是保护采购人和广大供应商的合法利益至关重要。

那么, 应公开哪些信息呢?从内容上来看, 采购部门要将政府采购的业务流程、规章制度, 特别是采购目录、政府采购限额标准、招标文件等悉数对外公布, 通过广泛而有效的公开为政府采购搭建阳光平台、实施阳光操作、树立阳光形象奠定基础。譬如《政府采购法》第三十六条规定:“政府采购项目的采购标准应当公开。采用本法规定的采购方式的, 采购人在采购活动完成后, 应当将采购结果予以公布”。从政府采购的程序上来看, 大致可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等三个环节, 同时结合具体的采购方式在信息公开的形式和面向的对象上会有所区别。这里要指出的是, 采取单一来源方式采购的, 通过采购人将合同副本报同级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为信息的公开方式, 笔者认为这种采购方式下要特别注明单一来源方式采购的符合条件, 防止搞“暗箱操作”, 使原本属于“阳光工程”的政府采购失去意义。

应该怎样进行公开呢?第一, 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作为政府采购部门的工作人员, 要把采购信息的公开看成是一项法律规定的制度性事务来做, 政府采购的信息公开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事, 更不是被某些人任意操纵、可玩弄于股掌的工具;第二, 要采取有效的公开形式。《政府采购法》第十一条“政府采购的信息应当在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媒体上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 但涉及商业秘密的除外。”仔细研读该条文, 笔者理解首先要对“商业秘密”这个概念加以明确的界定;否则, 有些人就会用这个幌子来规避采购信息的公开, 这是需要引起注意的一点;其次, 统一全市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媒体, 所有政府采购项目必须按照规定办法进行公示。能让最大多数人获知信息, 如果采购信息的发布渠道多而杂乱, 受众就会无所适从, 不知怎样才能准确地捕捉到采购信息, 那么即使做到了公开又有何用呢?同时, 笔者认为, 也不能忽视其他传播媒体的作用, 如简报、宣传栏、黑板报等, 它们作为与主流媒体同时发布信息的补充, 是公开信息物美价廉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李正旺.新加坡政府采购的成功经验及启示.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0.5.

[2]麻志华.香港特区的政府采购制度.经济研究参考, 2002.78.

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制度的博弈分析 篇9

一、企业会计行为模式

(一) 谨慎守规的行为模式

该行为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不论违规预期收益有多大, 企业总是选择合规的行为。因此, 对这样的企业而言, 违规利益的效用不大。从道德的角度看, 确实是很可贵的, 但是这种行为模式并不多见。

(二) 唯利是图的行为模式

该行为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不论违规的预期收益多么小, 只要存在, 企业总是选择违规的行为。对这种企业而言, 违规收益的效用太大, 因此, 其总是寻找可以获得的违规利益。这种行为模式也不多见。

(三) 理性权衡的行为模式

该行为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其行为的选择取决于行为的结果是否能提供最大限度的利益, 其行为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由于它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行事, 而行为的结果又受到所处环境的约束, 因此, 环境是这种行为模式的主要决定因素。这种行为模式符合经济学的个体理性的假设, 且现实中绝大多数企业的行为模式属于这种, 因此, 该模式是本文着重要分析的对象。

二、政府监管的成本与收益

(一) 监管成本

监管成本是指政府监管部门为进行会计信息披露监管而可能发生的一切支出, 以及由于监管不当可能给国家、社会带来损失的机会成本。一是建立监管制度而发生的组织成本, 包括建立监管机构、配置监管设施、制定监管规范、培训监管人员等成本;二是实施监管制度而发生的监管成本, 即在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审查中花费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查处、发布公告等成本;三是完善监管制度而发生的后续支出, 为使任何一项制度安排尽善尽美, 监管机构必须发生研究成本, 目的是为了实现监管目标, 弥补监管漏洞, 提高监管效率, 完善监管制度;四是不合理监管行为造成的信息使用者对监管部门的失信成本, 以及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损失的成本, 这部分成本属于机会成本。

(二) 监管收益

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活动是一项从宏观角度出发的活动, 相应地, 该项活动将产生宏观收益。有效的监管活动有助于加强公众、社会对政府和上市公司的信心, 有助于维护证券市场秩序, 提高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从而优化资源配置, 最终实现“帕累托最优”。因此, 从长远角度看, 监管部门基于自身、公众以及社会利益的驱动, 必然实施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

三、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博弈模型

(一) 基本假设

一是博弈论的基本假设。博弈论的基本假设有两个: (1) 强调个人理性, 假设当事人在进行决策时, 能够充分考虑到所面临的局势, 即必须、且能够充分考虑到对弈者之间行为的相互作用及其可能影响, 能够作出合乎理性的选择; (2) 假设对弈者最大化自己的目标函数, 能够选择使其效益最大化的策略。从实际生活中看, 博弈论的这种假设是非常现实和合理的。因为在各种情况下, 各行为主体或当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目标函数, 都面临着选择问题, 客观上都要求选择最佳策略。由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利益冲突或一致是普遍存在的, 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决策都可纳入博弈论的分析框架。博弈论分析强调不同参与人之间行为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即某一方的收益或效用函数不仅取决于自己的选择, 而且还依赖于对手的选择;同时, 博弈论将信息的不完全性作为基本前提之一。这就使博弈论所研究的问题和所揭示的结论与现实非常接近, 具有真实性。博弈论研究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下, 不考虑政治和道德等因素的影响, 它作为一种分析工具, 说明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 激励将被引向何方。二是会计监督博弈的基本假设。将证券监管部门和上市设定为博弈中的两个参与者, 假定证券监管部门的策略选择是监督或不监督, 上市公司的策略选择是违规和不违规, 而且假定他们双方都了解博弈的结构和自己的收益和支付。

(二) 博弈模型的构建

假设政府部门监督的概率为p, p∈[0, 1], 则不监督的概率为1-p;经营者违规的概率为q, q∈[0, 1], 则不违规的概率为1-q;C为监督成本, a为经营者违规给监督者带来的损失, F为罚款收益, M为经营者违规的收益, N为经营者违规的损失。上市公司经营者与政府之间的博弈, 可以用以下混合战略矩阵表示, 见表1。给定一个q, 政府部门选择监督与不监督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1, q) = (-C-a+F) q+ (-C) (1-q) =-aq+Fq-C, ∏ (0, q) =-aq+0 (1-q) =-aq, 解∏ (1, q) =∏ (0, q) , 得q=C/F。即:如果经营者违规的概率小于C/F, 则政府部门的最优选择是不监督;如果经营者违规概率大于C/F, 则政府部门的最优选择是监督;如果经营者违规的概率等于C/F, 则政府部门随机地选择监督或不监督。给定一个p, 经营者选择违规和不违规的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p, 1) = (M-N) p+M (1-p) =-Np+M, ∏ (p, 0) =0p+0 (1-p) =0, 解∏ (p, 1) =∏ (p, 0) , 得p=M/N。即:如果政府部门监督的概率小于M/N, 则经营者的最优选择是违规;如果政府部门监督的概率大于M/N, 则经营者的最优选择是不违规;如果政府部门监督的概率等于M/N, 则经营者随机地选择违规或不违规。上述经营者和政府之间的混合战略对策矩阵的纳什均衡是:q=C/F, p=M/N, 即经营者以C/F的概率选择违规, 政府以p=M/N的概率选择监督。监督博弈纳什均衡与监督成本C、罚款收益F、经营者违规收益M、违规损失N以及给监督者带来的损失a的大小有关。

(三) 分析与结论

根据以上模型, 可得出以下分析结论:一是由q=C/F可以看出, 在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督成本C一定的情况下, 提高对经营者违规的罚款F, 可以降低经营者违规的概率q, 因此, 加大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惩罚力度, 可以使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概率减少, 或是选择虚假披露行为的上市公司的比例较少。另外, 在对经营者违规的罚款F一定的情况下, 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督成本C越高, 政府部门对违规进行监管的收益 (-C-a+F) 就越小, 政府部门就可能选择不监督, 因此就给经营者违规留下可乘之机, 使经营者违规的概率增大。因此, 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一方面政府监管部门要加大对虚假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的惩罚力度, 另一方面要努力降低监督的成本。二是从p=M/N可以推断, 经营者违规的收益M越大, 政府部门监督的概率就越大, 原因是如果上市公司通过虚假会计信息披露骗取了更多的融资或牟取了更大的暴利, 就会使广大投资者蒙受巨大的损失, 证券监管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证券监管部门必然会加大对经营者的监督力度。另外, 经营者违规的损失N (既包括违规遭受的罚款F, 还包括违规带来的其他方面的损失) 越大, 经营者违规的收益 (M-N) 就越小, 经营者选择违规的概率就越小, 这样, 证券监管部门监督的概率也可相应减小。因此, 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应尽可能使上市公司的违规收益减少, 而使它们为违规付出更大的代价。三是针对寻租现象寻求解决方案, 即设计一套制度, 或者让寻租的成本提高, 使寻租者无利可图;或者使不正当的收益减少或消除, 使不守规矩的人缺少违法的动机。所以, 应加强和完善会计监督的制度建设, 这对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从博弈论的角度看, 制度安排是博弈的规则。制度安排既能对博弈主体起到激励意义, 同时又可起到约束作用。制度安排又是博弈的结果, 不合理或不完善的制度安排会在不断进行的“动态博弈”中不断演进和完善。因此, 在一定意义上, 制度比博弈本身更重要。

四、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完善措施

(一) 努力促使博弈主体更加到位

会计信息披露要有统一的会计规范, 这既是上市公司提供会计信息的行为标准, 又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本依据。我国目前制定会计准则的部门是财政部, 是政府机构。政府既是博弈规则的制定者, 又是博弈的参与者。它有自身的“效用函数”, 对制度的安排有垄断权和控制权, 这样不符合博弈规则, 制度的制定者应该是局外人, 应该充分保护和体现各博弈方的要求和利益, 而会计准则的形成是各个博弈主体博弈的结果。但我国的情况是, 会计准则一旦由政府颁布, 企业就应该严格执行, 不符合博弈的游戏规则。西方国家的会计准则一般由民间机构制定, 这更符合市场结构体制和博弈规则的要求。

(二) 加强博弈过程的充分性

我国会计制度制定无论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缺乏一个充分博弈的过程。制度经济学假定个体只有有限理性, 每个个体都在其所依存的体制允许的有限范围内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即不同个体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产生个体的最优行为解的集合就是规则, 规则的集合就是制度。因此, 制度的形成是多方博弈的结果, 会计制度也是一个多重的、多层次的各方博弈的结果。理想的会计制度应能充分兼顾各方利益, 成为博弈各方自觉自律的行为, 任何人若想通过违反制度来得到好处, 必将从其他方面受到更大的惩罚, 从而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1]黄世忠、杜兴强等:《市场、政府与会计监管》, 《会计研究》2002年第12期。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篇10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十多年来, 已逐步向规范化、法律化发展, 信息披露制度也已建立较为完整的体系, 但是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中仍存在不少违规行为, 散布假信息、隐匿真实信息或滥用信息、操纵市场、欺诈投资者、转嫁风险的现象时有发生, 从而干扰了证券市场的完善和有序化。根据中国证券报的消息, 深交所18家上市公司2009年度信息披露考核不及格。信息披露质量不高成为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最大的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证券市场的不成熟

有效资本市场理论假设将市场分为3种形式的有效市场, 即弱效率市场、中强效率市场和强效率市场。在弱效率市场中, 价格仅反映证券以前的价格信息;中强效率市场, 价格反映所有公开的信息;强效率市场, 价格反映所有公开的和内部的信息。也就是说, 信息披露越充分、越完全的市场, 其效率程度越高;而效率正好是经济、投资、证券管理所追逐的共同目标。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处在初级阶段, 有关企业盈利相关的信息很难通过证券价格进行反映。从近10年来看, 不成熟的中国证券市场显得投机性过强。过强的投机性又成了滋生庄家行为的土壤。由于庄家坐庄和出局的重要手法是炮制题材和适时地披露题材, 因此, 如果没有上市公司有效和密切的配合, 庄家运作会寸步难行。就此而言, 庄家行为和内幕交易者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 有时甚至是同一的。

二、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不力

我国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进行监管的部门主要是证监会、证券交易所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其中, 证监是最权威的监管者;交易所处于一线监管的地位, 权限较为有限;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监管则是间接的。近年来, 虽然证监会及相关的准则制度的出台, 对信息披露监管的力度在不断加强, 但信息披露违规事件却屡禁不止。如“蓝田股份”、“郑州百文“事件”。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 除企业自身的原因外,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监审不力。就目前监管的情况来看, 一般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招股说明书的信息披露是最为详尽、全面的, 应该最容易从中发现问题。但从违规案例来看, 不少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就已疯狂做假, 而证监会并没有发现这些问题。而交易所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主要是在持续披露阶段, 对于持续信息披露的载体-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的审查, 交易所相当一段时间里采取事前审核的办法。以目前交易所的人力、物力, 尤其是对定期报告, 在各上市公司定期报告相对集中的几天时间内, 认真地审核是很难做到的。另外, 尽管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体制正在不断理顺, 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 但与我国蓬勃发展的证券市场需求相比, 尚存在不小的差距, 行业监管体制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执业质量低, 职业道德差的问题、审计过程中的缺乏独立性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其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存在很大漏洞。

三、企业自身利益的驱动

在资本市场中, 利益驱动是导致信息披露不规范的根本原因。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 一些公司往往会隐藏甚至歪曲某些信息以造成对自己有利的局面。在多数情况下上市融资的利益驱动, 在银行业被大量的呆帐坏帐牢牢困住时, 证券市场的建立为处于严重缺乏资金的上市公司提供了更广阔的融资空间和渠道, 为了筹集资金, 吸引债权人和投资者, 上市公司就必须对对外披露的信息进行包装;另外为了获得配股以达到规模扩张的目的, 上市公司往往不惜包装会计数据, 披露虚假信息。从自身利益的角度看, 目前不少上市公司把信息披露看成是一种额外的负担, 而不是把它看成是一种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股东应该获得的权利。特别是对于那些亏损的上市公司总是担心自己或是失去配股资格, 或是将被停牌等。这就导致迟迟不披露公司的重大信息, 从而造成信息的滞后、信息披露陈述不充分, 从而严重损害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根据上述分析, 我们认为, 要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证券市场。

信息公开披露制度是证券市场制度的核心, 而我国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集中体现于信息公开披露制度。信息公开披露制度的目的, 是为了实现证券市场信息的完全对称, 是保持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充分必要条件。而优化信息披露, 就必须完善资本市场。只有这一大环境完善了, 市场的有效性才能突显出来。投资者才能从证券市场上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 在正常经营的情况下, 上市公司才会更愿意公布关于自身发展的相关信息。因为从信息的披露到信息被接收, 不存在障碍和歪曲。

2. 提高监管水平, 加强监管合作。

信息披露违规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层出不穷, 固然有成功后巨大物质回报的诱惑, 但更大程度上是在于违规行为被监管者发现的概率较小。因此, 加强监管力度和水平对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监管水平, 加强监管合作。一方面要提高监管者的素质, 增大监管投入,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保证监管公平、公开、公正, 提高监管效率。另一方面, 要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我国的监管机构应该在“主监管”制度的基础上借鉴监管合作原则, 加强协同合作, 在此基础之上联合证券交易所、注册会计师更加紧密地监管协调, 争取以更好的姿态来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3.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加强内部控制。

披露制度 篇11

【关键词】铁路企业年金;信息披露制度;管理

一、剖析目前铁路企业年金的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的问题

1.国家针对铁路企业年金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健全

由于铁路企业年金不具备良好的法律扶持,导致了铁路企业年金制度从建立的一开始,至运作经营再到管控,各个部分的工作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有些立法只是对铁路企业年金披露的主体或是内容等方面做出了界定,但并没有对主体在信息未做到准确而及时的披露应受到怎样的惩罚而做出规定。还有在信息披露上存在的因重大过失甚至于故意使重要信息未能获得,而使企业、职工蒙受重大损失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经济补偿未做出明确规定。另外,部分模糊或笼统的法律条文使得企业落实到实质的管理工作上出现了解决问题时持模棱两可、一带而过的不严谨做法,缺乏实质性的管控能力。因此这样不健全的法律制度使得受益人无法得到应有的法律保护,经济利益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2.铁路企业年金的监督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铁路企业年金在监督管理上会涉及很多部门。如:社会保障局、税务局、保监局等等这些职能监督管理部门。由于监督的主体较多并且不统一,又没有形成统一的监督管理制度,导致实际的监督管理效率真空,很大程度上出现了多重监管或重复监管的情况。虽然这几年来国家已经相继的出台了企业年金的管理办法,但是有关信息披露的详细监督管理办法却分布在其他的法律中,并没有在某一法律制度上系统完整的提出。铁路企业遵照这些法律执行监管工作,势必会出现偏差甚至于会引起纠纷。因此铁路企业年金若想要安全有效运营,势必要强化管理信息披露的力度,保障信息的安全可靠,形成严谨的监督管控体系。

3.铁路企业年金的管理结构不够合理

铁路企业年金理事会的成员是由企业代表和职工代表等人员组成,包括企业的企业管理和法律事务、财务、劳卫、社保、纪检监察、审计、工会等部门负责人。这些理事一般在铁路企业中会担任一定职务,由于本企业职工并不一定受过专业学习,因此专业知识匮乏,又无外来的专业人员指导,使得各理事很难站在专业的角度去处理企业年金问题。此外,他们的主观意识或多或少会干预到理事会的决策方案,这也会导致决策上出现失误的可能性。因此,强化理事会的组织结构,增强铁路企业的专业能力是有必要的。

4.铁路企业年金投资机制需要加强

铁路企业年金的运作很大程度上是以委托或受托的关系运行的,企业年金的投资决策主体不仅仅是投资人,还有委托人和受托人。他们都分别担任着不同的主体角色,然而现在的投资机制却使得他们之间的主体关系不够明确。企业与职工、企业年金理事会之间,和企业年金理事会与委托人及受托人之间又会相互的起到制约的作用,他们彼此之间应该是以信任为前提条件,如果因错误信息的采集而蒙受损失,就会引起一些制约机制软化,这就增加了铁路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的不真实性和不充分性,也加大了企业信息的披露风险。

二、浅析怎样加强铁路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的制度

1健全国家的法律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

铁路企业年金管理缺乏一个健全的法律制度和监管制度的支持,就会严重的制约其发展前进。因此若要铁路企业年金的管理能顺畅进行,首先就要拓宽铁路企业年金的发展环境。有关企业年金管理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立法部门应参照或借鉴其他成功的法规,并结合我国目前的发展计划和运作特点,制定出一部完整的企业年金法律。规定出铁路企业年金管理在企业内部及外部的控制、经营的运转、信息的披露、结构的治理、审计的管控、重大过失的惩罚、损失的赔偿等各方面可以实际操作的法律,为切实执行铁路企业年金管理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也为受益人应得到的权益提供保障,这为铁路企业年金管理能够更稳定的发展打下基础。

2.完善铁路企业内部的管理结构

在铁路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中,铁路企业年金理事会承担着监管责任。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理事会中却缺乏专业性的人才。为强化企业年金的管理,铁路总公司可以组织管理人员专业培训,并针对铁路企业年金理事会制定一套有针对性的绩效考核制度,通过对业绩的考核去激发理事会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业务专研性。也可以从铁路总公司以外聘请专家,通过向专家的学习,吸收专家的经验和指导思想,结合实际的工作需要,弥补内部结构的欠缺,有力的提高铁路企业年金理事会在经营方面的决策能力及监督管控能力。内与外的结合可以更有效的提高理事会更专业化的知识水平及管理能力,督促其逐渐的建立起严谨的信息披露制度和切实有效的管控办法,使铁路企业内部结构更完善化。

3.规范合理的投资运作机制

铁路企业年金市场正在不断的发展壮大,投资运营中很多的隐患掺杂在运营过程中。比如:投资管理人的重大失误或违规行为没有被发现或未能合理的处理,这就意味着铁路企业理事会的警惕能力不够高度。因此,加强对投资管理人的投资运作进行有力的管理,也是减少企业风险重要的一部分。在铁路企业年金的整体市场运营中,委托人、受托人、還有受益人都是在市场中获取信息的,放松了对投资管理人的监管,也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因而加大铁路企业年金在运营中的透明度,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市场信息获取的不足,有效的降低风险损失。建立投资管理人内部控制机制,也会有效的制止虚假和错误信息的披露。

4.加强铁路企业的信息披露体制

提高铁路企业年金运营的透明度就必须建立严谨的信息披露和报告制度。如遇重大事件时,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情况,并告知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知晓,尽早可能的规避风险。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有效的完善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水平,达到最优化的管控作用。

构建完善的信息披露体制是理事会在受托管理的情况下,加强铁路企业年金管理的方法之一。首先要根据管理的主体不同,分别对不同的主体以不同的方式完成信息披露。其次是铁路企业年金管理者应及时的提供给相关联的主体以准确的、完整的、易理解的信息内容,而且要求各个管理主体披露的信息应保持一致性。

积极推动企业年金报告的鉴证执行制度,是铁路企业年金完善信息披露关键的一步。在以往的披露制度中,规定了企业年金财务报告和审计事项需经会计事务所审计后认定,需增加的是规定投资管理人向受托人提供的各种投资报告也需经过托管人确认方可认定,这样就加强了执行报告的鉴证制度,强调增强外部审计和各个管理组织之间的核对流程。根据企业年金的来源渠道不同,建立起托管人同投资管理人及账户管理人的核对流程,明确规定双方确认的时间、地点、及应承担的责任。

管理报告的报送制度的强化,也是铁路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的重要一步。根据企业年金制度中对年金的报送规定,应把着重点同样放在将信息报告的报送制度上。要明确的是信息报告的时间、对象及内容,及时的将铁路企业年金的经营结果反映出来,在成本因素的影响下,提高铁路企业年金的运营效率,应保证投资管理人和应当受益的关系人能够更及时地掌握到信息。

此外铁路企业年金信息披露应当尽可能详尽披露相关信息,不仅应有金额、收支状况、投资取向、基金来源及相关项目构成比例等基本信息,还应当主动披露铁路企业年金管理的风险及对策,还要有未来发展趋势,必要时应当采用财务指标分析方法,对铁路企业年金财务状况加以分析,以使相关信息使用方对铁路企业年金财务状况有更深入、更明晰的了解。

三、结束语

建立一套健全的铁路企业年金信息披露制度,是市场發展的前提条件。若铁路企业年金相关的主体都能获得及时而且充分完整的信息,减少因虚假信息导致的企业损失,加强铁路企业年金的信息披露是重要的工作。通过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可以减少市场投资风险、提高企业投资效率、实现铁路企业年金的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朱瑞,优化铁路企业年金管理的建议,经营管理, [J]2015,(121).

[2]尹海蓉,浅谈如何加强铁路企业年金管理的意见,企业管理,[J]2014.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研究 篇12

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状

1. 上市公司信息制度披露概述

(1) 信息披露制度的概念。信息披露制度又称公开披露制度、公示制度, 所谓的信息披露指的是上市公司为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同时要接受大众监督的前提下, 遵循法律法规将企业自身的经营、财务、人员变动等方面的资料及信息向证券交易所或是管理部门进行书面报告, 与此同时对社会公众进行公开, 使得投资者能够充分了解该公司的各方面信息的制度。这项制度当中包括公司上市前的信息披露, 还包括上市后要对信息进行持续公开, 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定期报告制度、招股说明书制度以及临时报告制度。这项制度不仅仅是法律的硬性规定, 更是每个上市公司应尽的义务。

(2) 信息披露的监管。目前我国尚未具有专业的针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进行监管的机构, 但是从监管的角度来说, 上市公司与证券市场的监管在部门设置、监管的职责以及权限方面都具有一致性。在目前我国计划经济的体制条件下, 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进行监管以及处罚为现阶段的主要手段, 但是尚未具有完善的行业监管制度。而且上市公司自身的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内部监管的同时, 也是以国家为主要的监管出发点, 为维护国家的利益进行信息披露制度的监督以及管理, 因此尚且能够确保信息失真对投资者的损害降到最低, 但是这种监管模式也仅在相对简单的经济环境当中能够生效。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以及完善, 这种单一性的监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多方面的需求, 因此我国建立了以内部监管为基础、以政府监管为主体、以社会监管为辅助的三位一体监管模式, 并且在此基础上加强了监管力度,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护上市公司信息的真实性。

(3) 信息披露的相关表现形式。在现有的信息披露制度下, 上市公司的披露制度要有及时和合法的性质, 其中在进行推广的过程中招募说明书是比较重要的信息披露文件。这个文件记载了一个上市公司总体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的情况, 将这些实际情况准确的反映给监证会, 经过监证会对上市公司的进一步考核, 核实后可以向社会证劵市场发布该公司的信息, 对有意向的投资者做出邀请, 使投资者通过这些真实的公司资料做出正确的投资。当然, 在这过程也不排除一定的风险性。现在的招募说明书已经有几个种类的形式, 包括招股、证劵、基金等招募的说明书[1], 并且为整个披露制度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投资者借助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这个过程, 在选择中有利的避免了一些非法犯罪的事情发生, 从而使股票市场更加公平化。

2. 国内研究成果

我国的学者曾指出, 上市公司本身对于信息的披露一般不够及时, 缺少一定的时效性, 任何一个上市公司在正常的运营过程中组织的一些活动具有连续性的特征, 所以在活动中一定会产生相应的信息, 这些信息也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由于一个公司刚刚上市会产生很多相关机构的费用, 包括接收信息的成本和运行中的技术成本、传递成本, 所以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之后, 上市公司对于信息的披露就会有间断的情况出现。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如果在投资人员不知情的情况下出现了较严重的事情, 并且这件事情已经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个人权益, 公司应该采取立即对信息进行披露和声明的做法。但是我国现在仍然有很多公司无视这项规定, 未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时间对信息进行披露。

我国相关学者在实践研究中指出,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与很多问题有必然的联系, 包括证劵市场是否真实有效、投资者的权益是否合理等。信息的披露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资本市场的发展, 因此, 不管从理论的角度考虑还是从现实社会的因素考虑, 上市公司信息的准确度都是至关重要的, 是健康的证劵市场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研究, 得出了相关的结论, 我国这项内容的制度体系与国外相比还不够完善, 因此当前的工作重点为制定出详细的相关制度, 将上市公司信息的真实、遇到问题及时披露等方面落实到位。更有相关研究人员提出, 要想改变现在上市公司对于信息披露制度的混乱状态, 应该从公司内部根本抓起, 提高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整体素质, 坚持公司内部的监管制度和财务管理体系, 以达到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构的目的。另外, 对于外部证劵市场的信息披露力度也应加强, 最后以科学的发展方式将证劵市场发展下去。

二、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主要是建立在《证劵法》的基础上, 以其他相关的法律条文作为补充。这种现状实现信息披露制度的有法可依的原则, 但是由于我国的这一体系还不够健全, 所以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人们共同的完善。

1. 在原则上存在的问题

(1) 缺乏正确的意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受执行因素的影响, 首先, 由于某些上市公司的披露具有被动性, 将其看作是一种额外的义务, 这种回避的心理对于向市场公开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2) 档案管理不适当。我国上市公司在档案管理方面模式不够健全, 使重要的信息因为某些原因而没有在确定的时间内传达给投资人。

2. 在制度上存在的问题

(1) 处罚力度不足。我国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是影响披露制度的主要问题, 现在我国还没有对于不同情况进行的信息披露出现的法律条文, 缺少了具体的规定和健全的制度, 让有些上市公司有机会试图避开这些规定做一些违法的行为, 尤其是通过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夸大以达到提升融资数量的目的。而且对应这种行为的处罚制度尚未成型, 因此处罚力度明显有所欠缺, 导致部分投机倒把的企业从中获取非法利益后, 得不到相应的惩罚, 进而导致证券市场混乱。

(2) 监管效率低下。这方面存在的缺陷, 主要体现在市场中介独立性的缺失, 和信息披露的监管不力, 对于执法的严重滞留性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的难度。然而在目前对于上市公司的监督以及管理当中, 监管部门未能发挥自身职能, 监管工作不到位、监管范围较为狭窄, 进而导致监管效率的低下。

(3) 监管部门的监管人员工作的能力较低。对于投资市场中出现的问题和即将上市公司的上市要求不能给予及时的处理和改善, 直接影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程度。

(4) 网络推广不到位。现在互联网已经覆盖了整个社会, 这种方法传播速度较快且具有及时的特性, 现在我国在信息披露方面还没有完全的进入网络时代, 从而影响了这项内容的执行。

三、解决对策及建议

1. 加大处罚力度, 由于我国对于证劵交易的市场一直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 所以为了规范这一市场应该加大管理部门的权力, 合理的阻止非法上市公司的形成, 然后加强监管部门的执行力度, 并且在触犯规定时加大对其处罚的力度, 从根本上扼杀这种违法行为的出现。

2. 提高监管效率, 我国的监证会对于市场的监管是从多方面进行的, 在实施公司的各个阶段和各项活动程序都会进行一定的监管, 但是有些监管人员对于鉴证内容缺乏侧重点, 将时间浪费在无关紧要的琐事上面, 这一行为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由此说明了监管人员需要具备的是一种监管的作用, 需要从宏观的角度考虑事情, 提高监管效率。

3. 提高监管能力, 监管人员需要具备一定自身素质和较强的监管能力, 国家应建立起和谐统一且高素质的团队。并且通过任命的方式将工作进行合理的划分, 并根据其工作情况给予特定的奖励或是惩罚。与此同时, 定期对监管人员进行考核制度, 通过对其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制度了解程度等方面进行强化与提高, 进而增加监管人员在实际工作当中的执行能力。

4. 通过网络建立公开性数据, 虽然, 现在我国现在很多的地区都已经建立了比较先进的电子交易平台及管理系统, 但是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 使用的技术还不够先进, 所以我国应该及时采用通过多方媒介进行信息披露的方式将工作进行完善, 建立高效、权威的网络数据信息库。

四、结语

在我国的经济活动当中, 上市公司不仅能够为投资者带来颇为丰厚的利益, 同时还能够带动经济发展, 提高证券市场的活跃性。因此如何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公信度将成为监管部门的工作重点, 通过对非法上市公司的严厉打击、加强监管的效率及人员能力的提高, 并且利用信息化技术对上市公司进行妥善管理, 进而整体提升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为证券市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行分析, 发现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的过程中, 存在处罚力度不强、监管效率不高、监管人员能力水平不足以及网络推广不到位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善的建议与措施, 旨在提高我国证券市场的公信力度, 建立上市公司信息完整化、公开化、规范化、准确化的改良制度, 为我国的经济活动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上市公司,证劵市场,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陆军.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初探[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1 (2) :12-13.

[2]段玉峰.建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防范机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 (8) :34-35.

上一篇:幸福的能量下一篇:特殊税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