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特点(精选9篇)
洪涝特点 篇1
洪涝灾害是本溪县夏季最易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之一,一旦出现,不仅对各行各业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对自然环境、人们生命财产都会带来严重威胁。本溪县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区,由于特殊地形的作用,降水量丰沛而集中,且随季节变化较大。近二十几年来,在全球气候异常的大背景下,本溪县气候也发生较大变化,极端天气和气候时常出现,其中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研究发现,洪涝灾害的发生与降水量存在一定的密切正相关,但很大程度取决于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匀分配[1,2,3,4,5,6]。笔者利用1958~2010年降水资料,对本溪县洪涝灾害年发生频率和周期进行分析,探讨该县洪涝灾害年发生特点和规律,以期为汛期服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取本溪县气象局1958~2010年逐月降水量资料,资料划分为年降水量、夏季降水量(6~8月)以及7、8月降水量;洪涝年划分标准为:≥历年平均降水值的30%为洪涝灾害年(也称丰水年),而<历年平均降水值的30%为干旱年(也称少雨年)。
1.2 分析方法
利用Excel绘制年、夏季和7、8月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曲线,分析其变化规律和特点,找出变化周期,依此判断本溪县发生洪涝灾害年出现规律。
2 结果与分析
2.1 年降水变化特征
本溪县年平均降水量788.1 mm,最大降水量发生于2010年的1 384.3mm,最小是1989年的494.9 mm。按洪涝统计标准,1958~2010年本溪县共发生8次洪涝灾害,平均每15年出现1次,其中以2010年降水最大,但出现洪涝灾害的程度却以1960年为最重,说明年降水最多不一定代表洪涝灾害最严重,灾害的严重与否有时与每次降水过程的强度以及防御能力有直接的关系。
%
本溪县洪涝灾害年的发生存在明显的特征(图1),即存在大周期10年和小周期5年的规律,每"逢5"或"逢10"年易出现丰水年。各年代出现丰水年的概率基本保持稳定(表1),在0.1%和0.2%之间交替发生。20世纪70和90年代丰水年发生较少,仅1次,60、80年代和2000年以后发生较多,均为2次,其中60年代和2000年以后发生周期为3~4年,而80年代比较集中。
2.2 夏季降水变化特征
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63%,是每年汛期的关键时期,其降水的多少关系到防汛工作的严峻与否,同时关系到防灾减灾的关键问题。本溪县夏季平均降水494.7 mm,最多出现在2010年的871.6 mm,最少为1972年的265.5 mm。按洪涝标准统计,夏季出现丰水(降水量≥643 mm)的年份共有8年,与全年发生丰水年的次数相同,但有2年与全年发生丰水年不对应,二者拟合率为75%。
本溪县夏季丰水发生规律不明显(图2),其中20世纪60年代和2000年以后发生周期为3~4年;而80和90年代出现比较集中,基本连续发生或间隔1年。从各年代丰水年发生概率看(表1),60和70年代发生较小,而80、90年代和2000年以后发生概率均为0.2%。
2.3 7-8月降水变化特征
7-8月降水占总降水量比重大,是全年降水最集中时段,分别占全年降水的25%和23%,同时7、8月是产生暴雨的多发月份,对洪涝灾害的发生有直接影响,其降水量和暴雨次数的多少关系到洪涝灾害的出现与否。本溪县7月平均降水195.5 mm,最多为1975年的430.1mm,最少是1972年,仅23.2mm,最多与最少出现时间仅相隔3年;8月平均降水184.4 mm,最多为2010年的496.5 mm,最少为1989年的44.9 mm。按洪涝标准统计,历史上7月共出现13次丰水月,其中有2次与全年发生丰水年不对应,二者拟合率达75%。
由表1和图3可见,20世纪60年代7月丰水发生频率较大(0.4%),且出现比较集中;70~90年代均为0.2%,21世纪以后略有增加(0.3%),其中70年代以后丰水月发生存在明显的3~5年周期规律。8月出现洪涝灾害的机率最大,其中以2010和1960年最为突出;从发生丰水的次数看,1958年以来共出现10年,与全年发生丰水年比较仅多2次,其中有2年与全年发生丰水年不对应,拟合率达75%。8月丰水发生规律较明显,除90年代发生频率较少(0.1%),其余各年代出现概率均为0.2%;从时间上看,60年代丰水月发生较集中,70和80年代存在2年周期,80年代末~90年代末出现较少,2000年以后周期为4年。
7、8月丰水月出现次数较全年发生丰水年多2~5年,说明7、8月丰水月不一定代表全年发生丰水年,而丰水年一定包含7、8月丰水月,原因在于年降水还与其他月份降水有正比关系,7、8月降水仅占主要部分。
3结论
(1)本溪县丰水年(或洪涝灾害年)发生存在大周期10年和小周期5年的规律,每“逢5”或“逢10”年易出现丰水年;各年代出现丰水年的概率基本保持稳定,在0.1%和0.2%之间交替发生。20世纪60、80年代和2000年以后发生较多,70和90年代发生较少,其中60年代和21世纪以后发生周期为3~4年,而80年代比较集中。
(2)夏季丰水发生规律不明显,其中20世纪60年代和2000年以后发生周期为3~4年;而80和90年代出现比较集中,基本连续发生或间隔1年;从各年代发生概率看,60和70年代发生较小,80年代以后发生概率均为0.2%。
(3)7月丰水发生频率以20世纪60年代最大(0.4%),且出现比较集中;70~90年代均为0.2%,其中70年代以后丰水发生存在明显的3~5年周期;8月丰水发生规律较明显,除90年代发生频率较少(0.1%),其余各年代出现概率均为0.2%;从时间上看,60年代丰水发生较集中,70和80年代存在2年周期,80年代末~90年代末出现较少。21世纪以后略有增加(0.3%),21世纪以后周期为4年。7、8月丰水出现次数较全年发生丰水年多2~5年,说明7、8月丰水不一定代表全年发生丰水年,而全年发生丰水年一定包含7、8月出现的丰水。
摘要:利用1958~2010年降水资料,对本溪县洪涝灾害年发生的频率和周期进行分析,探讨该县洪涝灾害年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结果表明,1958~2010年本溪县总共出现严重洪涝灾害年8次,平均每15年出现1次,主要集中在7、8月,尤以8月最多;本溪县洪涝灾害年发生存在大周期10年和小周期5年的明显规律,基本“逢5”、“逢10”年发生,各年代发生概率基本趋于0.2%。进入21世纪以后,洪涝灾害年发生频率加大,且有进一步增强趋势。
关键词:洪涝灾害,发生规律,分析
参考文献
[1]丁一汇,戴晓苏.中国近百年来的温度变化[J].气象,1994,20(12):19-26.
[2]陈隆勋,邵永宁,张清芬,等.近四十年我国气候变化的初步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1,2(2):164-173.
[3]孙力,安刚,丁立,等.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气候分析[J].气象学报,2000,58(1):70-82.
[4]王绍武,叶瑾林,龚道溢,等.近百年中国气温序列的建立[J].应用气象学报,1998,9(4):392-401.
[5]姚秀萍,董敏.东北三江流域夏季旱涝基本特征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0,11(3):297-303.
[6]吉奇,吴英杰,黄作顺,等.本溪地区气候环境变化特征分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29(2):40-43.
洪涝特点 篇2
一、基本原则
(一)以防为主,常备不懈。
防汛抗洪工作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制定应急预案,反对麻痹大意,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岗位管理,分工负责。
发生特大洪水灾害时,由在岗教师负责学生的撤离工作,在学校学生转移组的统一指挥下,有序撤离危险地带,就近进入教学楼、综合楼避洪。各组要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按照各自的职责开展工作。
(三)通力合作,全力抢险。
发生洪水险情后,各救援组要组织力量迅速到位,采取有效措施,全力组织抢险,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社会影响,全力保护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二、建立组织保障系统,明确任务要求
(一)机构设置
1、在教育局抗洪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成立我校抗洪救灾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xx
2、领导小组下设联络协调组,学生转移组,抢险救助组,安置防疫组,物资管理组。
联络协调组
组长
组员
学生转移组
组长
一组组长
组员
二组组长
组员
三组组长
组员
四组组长
组员
五组组长
组员
抢险救助组:
组长
组员
防疫安置组
组长
组员
物资管理组
组长
组员
(二)任务要求
1、联络协调组
(1)认真做好灾前、灾后的宣传工作,印发各种宣传材料,做好同教育局领导和学校领导及其他教师的通讯联络工作:
(2)及时将收集、汇总的学校灾情信息上报县教育局,为教育局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3)及时将教育局对防灾救灾工作的指示传达到各教研室,各班级。
(4)制作各类宣传品,用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和普及防汛抢险救灾和自救知识,增强师生防灾避险意识,提高自救、自保和逃生能力。在灾情和特大洪涝灾害发生期间,及时收集整理上级领导及学校教师的联络通讯方式,以确保通讯联络畅通。
2、学生转移组
(1)灾前统一规划好集散区域和师生集散路线,检查落实各班师生转移的准备工作,对各种不同情况下发生洪涝时,学生的转移做详细的安排部署及模拟预演。
(2)临灾预报发布后和特大洪涝发生时,本着就近转移的原则,避开平房或开阔场地,组织师生迅速转移到高大建设筑物内,尤其是作好学前班,1—3年级学生的转移工作,同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好学生灾后疏散及遣散回家工作,解决师生办公,上课,学习,御寒,防病治病等工作。
(3)各年级组长、各班主任必须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实施预案》,并组织落实到各个环节。配合学生转移组做好师生集散的宣传组织工作,在灾前发生前,能够快速有序地把师生集中到高大建筑物内或其它安全地带;并迅速清点人数,逐级向上汇报。
(4)洪涝后要做好余灾及次生灾害的防范工作。
3、抢险救助组:一旦发生险情,要立即组织抢险救灾,并做好师生安全转移工作,发现险情,组织人员积极排除,发现需要救助的人员,积极组织救援,尽全力避免人员伤亡,保护国家和集体财产,力争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4、防疫安置组
洪涝发生后救助无家可归学生,尤其是救助好丧失亲人的学生孤儿。组织设立救助所,组织医务、后勤人员做好师生的生活服务保障工作。并对学生的健康状况随时监控,负责救治因灾受伤的病人,同时加强食品卫生、饮用水的检测,防止重大疫病发生、蔓延,对人员作好善后处理事宜。
5、物资管理组:
(1)洪涝后建立物资接受供应站,组织好外地支援物资的接收、登记、分配、运送、发放等工作。设立外来救灾物资接收站,接收外援物资。要作到帐目清楚、分类保管、运送快速、发放及时,同时加强安全防范工作。
(2)根据救灾需要,及时为各班级师生分配外援物资,检查指导各班级救灾物资接收、运送、发放工作。
三、防洪抗洪的宣传教育与防范措施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校园之声、周会、队日活动、黑板报、“抗洪”预防知识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洪灾”基本知识和预防方法教育,切实加强和认真作好抗灾、预防洪涝灾害等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和提高师生的预防灾害知识水平,防灾减灾意识观念,但要注意宣传的方式方法和力度,切忌过分渲染,夸大其辞,造成不必要的恐惶。
2、组织洪灾科普知识竞赛和在紧急情况下学生转移及救助工作的演练。各科教师应将科普教育内容自觉纳入教学计划,使学生通过演练、自然课了解洪涝灾害及防灾减灾的方面的常识,基本掌握有关洪涝知识和防灾技能。
3、向家长及社会进行宣传,做好各种洪涝灾害的预防、自救、互救工作,做到有备无患。各班主任要乐于奉献,忠于职守,不得随意请假,确保学生时时有人监管。课间由班主任负责管护学生。
4、为进一步加强安全防范措施,不断增强安全意识,各教研室、各教室及教学楼、综合楼、海霞楼要经常性的进行检测和定期检查,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向校领导汇报,以便学校采取防范措施,及时进行加固、维修和拆除,坚决杜绝各种事故发生。
5、为确保学校抗洪应急工作协调、有序、高效地进行,各班主任要经常在班上宣讲,学校要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宣讲,并长期检查和修订防灾救灾实施预案,切实作到灾后人人临危不惧,个个会自救、互救,安全转移。
四、灾后应急措施
(一)、提高警惕,高度重视。全体师生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和责任心,坚决反对麻痹大意的思想和懈怠情绪。各任课老师和班主任要树立高尚的师德意识和奉献精神,以保护学生生命安全为已任,坚守工作岗位。一旦在上课期间发生洪灾,任课教师首先要迅速反应,班主任在第一时间赶往教室,有条不紊的共同组织学生及时向较高楼层转移。
(二)、紧张有序,忙而不乱。灾情发生后,因学校地势较高,各班在岗教师可利用缓冲期组织学生迅速转移,组织学生转移要紧张有序,按事先安排好的路线和次序,忙而不乱的进行。教学楼一楼班级从教学楼左、右楼梯向上转移,在三楼楼道内按次序排列,由一年级组组长负责指挥;二、三楼班级学生待在原教室内不动。在海霞楼二、三楼计算机室和语音室上课的学生,待在原教室不动。综合楼一楼班级从教学楼左、中楼梯向上转移,在三楼楼道内按次序排列,由屈惠芳负责指挥;二、三楼班级学生待在原教室内不动。当时无课的其它老师,自觉的在各楼梯口及拐角处负责保护学生,每楼梯口或拐角处应有两位以上教师监护。如确实来不及转移,在岗教师应迅速指挥学生牢牢抓住易抓建筑物,如暖气管、窗栏杆等或采取其它积极有效的救助措施。坚决反对教师弃学生于不顾,自行逃离。一旦发现,事后严肃处理。
(三)、及时转移,认真清查。学生转移到安全地带后,各班主任要及时清查人数,落实学生去向,并时向联络组汇报清查情况。
(四)、积极协调,稳定情绪。特大洪涝灾害发生后,学校防灾救灾各小组在学校领导统一部署下,积极协助医疗卫生部门对伤亡师生进行救治,并对伤亡师生及其家属进行慰问,安抚,稳定情绪。
(五)、全面排查,准确统计。及时排查洪涝对学校校舍、教室等所造成的破坏情况。对有潜在危险的校舍,学校立即将停止使用,或采取封闭、隔离、拆除及其他措施,防止余灾和各种次生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协助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对灾情进行评估和调查统计,对师生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进行核查,及时向教育局报告。
洪涝特点 篇3
洪涝地质灾害是因特大暴雨或降雨时间持续过长、过于集中,引起山洪暴发、河流泛滥,造成洪灾和涝灾,并引起山体坡度较陡、土层及风化产物分布较厚、结构松散的以软质岩为主的山区发生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地质灾害。其突发性强、破坏力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多在夏秋季节发生[1,2]。
洪涝地质灾害对配电网破坏力巨大,经常引发配电网架空线路倒杆断线和配电装置受淹损毁的严重灾损事故,并且抢修复电难度大,致使供电区域大面积和长时间停电,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可能产生政治和社会影响[3,4]。目前配电网在网络规划、工程设计、设备选型等环节,对洪涝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技术研究还相对不足。
为了提升配电网防灾减灾技术水平,本文分析了洪涝地质灾害造成的配电网停电以及架空线路和配电装置灾损的技术特点,并以福建北部配电网为实例,按照“避开灾害、防御灾害、限制灾损”的防灾策略,研究了差异化防灾技术措施,以提高灾害区域配电网的安全可靠性和经济适用性。
1 闽北配电网受灾停电特点
福建省以丘陵、山地地貌特征为主,近年来山区普遍种植根系浅的毛竹、杉木等经济林,导致生态林减少,同时由于高速公路、铁路、大型厂区等工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山体生态的自然平衡,在持续的强降雨情况下,山体水分饱合度升高,容易引发洪涝地质灾害。根据福建省气象局发布的福建省气候公报(见表1),福建省近10年年均发生洪涝地质灾害3.3次,年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36亿元,且覆盖地域范围广,典型地质灾损见图1。
典型案例如2010年发生在闽西北的特大洪涝与地质灾害。2010年6月13~28日,多轮持续强降雨(局部地区24h降雨量超过252mm)造成福建省南平、三明、龙岩、宁德等地区发生严重洪涝和地质灾害,引发部分城市郊区、县城和乡镇较大面积和较长时间停电,其灾损技术分析见表2。
本次配电网停电时间较长,抢修和复电难度均大于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其主要原因如下:
1)受灾区域配电网网架较薄弱,以单辐射树状结构、长架空线路为主,线路分段不合理、老线路线径小,故障隔离、负荷转移能力低。
2)部分重要用户的双回路电源部分线段处于同一灾害走廊,失去互为备用能力。
3)由于倒杆数量大、道路不通、环境恶劣、通信隔断、修后再次塌方受灾,导致线路修复困难,引起部分乡镇较长时间停电。
4)受涝县城区域(如泰宁、光泽县城)的配电装置/设备由于受淹环网节点多、设备型号多、备品备件少、清洁烘干慢,造成较长时间停电,部分线路停电超过120h。
5)在冰灾中作为局部微电网应急电源的小水电站本次也大多冲毁。
2 架空线路灾损特点和防灾措施
2.1 架空线路灾损特点
架空线路灾损的主要形式是:山体塌方、滑坡导致杆塔倾覆;泥石流和洪水冲击导致倒断杆;溪河水冲刷导致杆塔和拉线基础塌方;洪涝水位浸泡导致基础抗剪强度下降、拉线上拔、电杆倾覆;山体塌方和倒树撞击导致断线、倒断杆;通信杆倒杆压覆或扯倒电杆,架空线路典型灾损见图2,其灾损特点如下:
(1)灾损与杆塔位置和线路走廊密切相关,灾损地形主要有:
1)土质陡坡地带(粉质粘土、浅根系植被和汇水山垄最常见):杆塔立于土质陡坡的坡边、坡腰和坡脚,道路外侧陡坎;线路走廊处于陡坡坡脚塌方倒树范围。
2)溪河谷和冲沟地带:溪河谷、冲沟及其岸边、河滩、河漫滩。
3)软弱土质涝区:洼地、软土质农田、沙砾地,这些地带在暴雨时成为涝区或溪河变迁改道区。
4)连排串倒线路通常位于溪河谷、冲沟、河滩、河漫滩,或者受涝的软土质农田和洼地、砂砾地。
(2)灾损与杆塔基础和拉线基础的损坏密切相关。洪涝和地质灾害首先损毁的是杆塔基础和拉线基础,电杆倾覆大多与基础的塌方、受洪水杂物冲击、浸泡软化和浮托力增加有关,其中拉线损毁主要是由于基础塌方或者上拔。在非不可抗力的灾害地形,拉线足够,选位安全,杆深埋或有围墩、深桩基础的耐张杆生存率明显提高,而在河漫滩埋深浅、无特殊基础的电杆则较容易串倒。
(3)灾损与电杆强度和抗冲击能力有关。在倒断杆总数中断杆和裂杆占40%左右,比例相对较高,一方面由于塌方、倒树、洪水中的滚石和树木、相邻倒杆等造成电杆受瞬间冲击几率较高、冲击力较大;另一方面灾损线路几乎是采用预应力杆(含旧杆、小径杆),脆性高,受瞬间冲击力一有裂纹就很容易断杆、报废。
(4)灾损与导线强度和档距控制有关。直线杆前后水平或者垂直档距差过大、耐张段过长、导线截面偏小或不带钢芯的线段容易发生倒杆,主要是经过持续强降雨和洪涝浸泡,电杆基础已泡软倾斜,小导线受到冲击力或不平衡张力,容易断线,引起连锁倒杆。
2.2 架空线路防灾措施
架空配电线路灾损具有局部性、分散性和微地形的特征,为兼顾安全可靠性和经济适用性,应结合地形地貌和水文条件,按“避开灾害、防御灾害、限制灾损”的优先次序开展防灾差异化设计。
(1)加大线路路径的设计深度,采取差异化设计避开灾害地带。
1)要求配电线路设计应在实际地形图上绘制线路路径图。受灾郊区和乡镇供电所线路设计多无线路路径图和地理接线图,路径选择难以控制。
2)细化走廊和杆塔位置的选择条件,现有规范对线路路径和杆位仅有定性和宽泛规定,因此应补充走廊和杆塔位置的地形限制条件,用图册指导一线人员直观识别灾害地形,培训设计人员的地质和洪涝水位调查能力。
3)采用差异化设计避开灾害地点。应采取线路档距调整、杆位调整、增加直线转角杆塔、采用加高杆塔和大档距跨越等措施,避开灾害地形。例如城市郊区局部地质灾害地形,可以采用沿道路靠山侧路肩的路径方案,采用高杆型大档距跨越、避开易塌方的高边坡,减少高造价缆化,此措施应用在南平10kV电视线和环城线的示范设计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2)根据地形地貌差异化设防,提高防御灾害能力。
与送电线路不同,配电线路必须靠近负荷点、杆位较密,另外由于造价限制不宜大量采用高杆塔、大档距,当线路走廊或者杆塔位置选择余地小,只能位于灾害区域时,应根据灾害地形地貌、典型灾损、线路和杆塔重要性,重点加强杆塔和基础抗倾覆和抗上拔的稳定性、防连排串倒、防杆塔和拉线基础受冲刷和塌方,以及防塌方倒树外物冲击的断线、断杆等技术措施,并加强对杆塔和基础的稳定性计算和校验,避免因断线导致倒杆扩大故障。根据所处的灾害地形和典型灾损,可以采取表3差异化设计措施进行设防。
(3)采取限制灾损措施,减少线路受灾停电。
在灾害难以避免时,采取差异化规划设计措施,限制架空线路灾损和停电范围。
1)重点加强耐张杆塔的稳定性设计。合理控制架空线路耐张段长度,适当提高灾害区域耐张杆的设计标准,包括增加拉线数量,选用较高强度的水泥杆,必要时灾害地点、重要线路的耐张杆可以采用窄基角钢塔和钢管杆,并加强耐张杆的基础设计,提高重要线路的防灾能力。
2)提高重要线路走廊的互为灾备能力,对重要线路的多联络电源的线路走廊进行梳理,开辟新的走廊通道,避免多联络电源集中于同一灾害区域,同时受损停电。
3)为减轻抢修复电工作负担,宜采取“保杆弃线”设计措施,采用按导线金具、杆塔、基础从低到高的设计强度系数配合,在断线时仍旧能保住杆塔和基础不断裂和不倾覆。针对灾害中较多直线杆倒断杆扯倒相邻杆塔,采用脱离式线夹代替铝扎线,当直线杆倒杆时自动脱离,避免牵倒其他线路。
3 配电装置灾损特点和防灾措施
3.1 配电装置灾损特点
3.1.1 柱上变压器台灾损特点
柱上变压器台典型灾损形式包括塌方倾覆、外物撞损、洪水冲毁、被倒杆线路扯倒摔损(见图3),其中柱上变压器台台址的洪涝和地质灾害是主要原因,而部分柱上变压器台拉线、基础设计、施工工艺存在不足,造成柱上变压器台稳定性不够,以及传统设计柱上变压器台在狭窄地带显得尺寸偏大、难以选到安全位置,也是灾损的部分原因。
3.1.2 开关站/配电室灾损特点
配电装置灾损主要原因为设防水位低于洪涝水位,部分开关站/配电室站所处于内涝区或洼地、设防水位低、阻水功能差,当选用设备防潮性能低和防水等级不当时,受洪水浸泡开关柜甚至开关本体,易造成柜体损坏,本次灾害中南平、三明共39座开关站/配电室进水,大部分设备经清洗烘干后重新投运,但少量设备因进水而无法及时断电引发内燃弧故障损坏,其典型灾损见图4。
3.1.3 环网柜灾损特点
全绝缘、全封闭结构环网柜(一次设备除外引静触头外全绝缘)短时间浸水,在清洗烘干后均能投入运行,清洗烘干的主要部位为电缆附件和环网柜下隔室器件,如控制用电压互感器(TV)。个别复合绝缘、多隔室的箱式环网柜,因设计选用的绝缘结构、防水等级和隔弧结构不能适应室外洪涝地带,因进水引发内燃弧故障导致“火烧连营”,引起整台环网柜损坏,其典型灾损见图5。
3.1.4 箱式变压器灾损特点
美式箱式变压器高压部分为全封闭油浸绝缘、防水等级高,其灾损部位主要在低压室。预装式组合变电站高压侧有较多的空气绝缘和环氧树脂绝缘器件和部位,阻水能力低,进水位置和易受潮部位多,难以及时断电,容易造成损坏,其典型灾损见图6。
3.1.5 低压配电设备灾损特点
综合配电箱、计量箱和电能表典型灾损形式是随柱上变压器台倾覆损毁、洪涝水位高受淹和雨水流入造成内部故障,部分低压表计及表后线路被洪水浸泡,存在计量精度和安全隐患,其典型灾损见图7。
3.2 配电装置防灾措施
3.2.1 柱上变压器台防灾措施
1)优化柱上变压器台选址。台址应避开地质灾害和洪涝位置,选址应考虑拉线的安全位置。
2)加强柱上变压器台稳定性设计。应结合地形地貌,采取增加横向拉线,加大电杆埋深,加设底盘、卡盘基础、围墩等措施提高抗倾覆能力;优化耐张段设置,避免线路断线扯倒柱上变压器台。
3)在洪涝区变压器应选用全密封免维护的型号,防止水从呼吸器等位置进入。
4)增加小容量紧凑型柱上变压器台的设计和应用,既便于选到安全的台址,又可以互备防灾。
3.2.2 开关站/配电室防灾措施
1)核定各新建和改造配电装置防洪防涝的设防水位,洪涝区域开关站/配电室必须在地面一层及以上,并高于洪涝水位。
2)加强站/所建筑的防水设计。处在洪涝区域的站所建筑设计应尽量减少可能进水的面积,以增加断电处置时间裕度。
3)合理选用防水防潮配电设备。对洪涝区域站所不宜选用干式变压器、间隔式开关柜(绝缘隔板受潮容易爬电)、下隔室采用环氧树脂浇注等复合绝缘结构母线的开关柜,以免受淹或受潮绝缘恢复困难。
4)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防洪涝改造措施。对干式变压器等高度低的设备可以加装预制式钢结构基础和减噪措施直接抬高安装基础;对全封闭性开关柜可以在解决母线检修和散热条件下,合理利用柜顶和天花板距离抬高基础;对使用年限已久的GG1A/GGX,可以结合设备改造更换为KYN/HXGN等高度低的开关柜,基础至少可以抬高1m。
5)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利用市政防洪改造,将处于地下建筑、洼地、涝区站所和配电装置搬迁到高处,尤其是保证政府、医院、防汛、供水等重要单位供电的站所要尽快改造到位。对易涝配电站房宜装设水位监测装置,并接入GPMS系统,以提高水位预警和应急断电的效率。
3.2.3 环网柜防灾措施
1)应尽量采取措施将设备基础标高抬高到洪涝水位之上,可以采用预制型钢等基础迅速抬高,减少停电。
2)设计订货应要求厂家改进柜体(壳体)的防水设计。
3)应正确选择适合洪涝区域的环网柜和附件安装。洪涝区域宜选用共箱式、全绝缘、全封闭环网柜,在可能浸水的环网柜宜选用全绝缘全密封电缆附件和防水性能好的TV并抬高安装位置,并对TV和FTU采用防水密封箱安装。
3.2.4 箱式变压器防灾措施
除了提高箱式变压器(简称箱变)基础的设防水位外,还宜采取以下防灾措施:
1)除了要利用预装式箱变兼作为环网供电的主节点外,一般在涝区宜选用美式箱变作为终端变压器,采用美式箱变时,应加强低压配电箱和高压电缆终端头的防水功能。
2)必须在洪涝区域采用预装式变电站时,应在箱变箱体型式、环网柜、变压器和低压柜4个部分选择防水和防潮性能较强的型式,涝区不宜采用干式变压器作为箱变部件。
4 网络结构防灾优化措施
受灾区域一般负荷水平低,存在电压层级复杂、县城重复变压、乡镇高压布点不足、中压配电网供电半径长等连锁问题,配电网可靠性较低,在洪涝地质灾害中停电时间较长。目前县级配电网大多具有此类共性,由于经济水平不高,网络结构优化不能一味考虑“高大上”方案,而应根据受灾区域配电网的现有网络结构,采取经济实用的方案[5,6,7]。
(1)适度超前发展110kV配电网、简化35kV配电网,盘活35kV设备。
应加快县城35k V配电网升压为110k V,在负荷增长较快、条件较成熟的乡镇宜优先发展110k V网络,避免35k V网络的重复建设改造,在升压改造中推进退出的35k V配电设备在全省范围内调剂,以较少费用增加偏远乡镇35k V布点,解决部分乡镇10k V配电网薄弱,防灾能力低的问题。
(2)加强经济适用型35kV配电装置的典型设计。
山区乡镇35kV变电站可以直接按终端变压器简化设计,在接线模式上采用线变组接线,简化开关和保护,在站房结构上可以采用预装式变电站(组合箱变),同时统一组织典型设计和招标定制,以降低防灾措施的成本。
(3)以经济实用的技术措施优化乡镇配电网结构。
1)在单辐射树形供电长线路的中心建10kV的简易柱上开关站,从附近35kV变电站新出10kV的线路,可以考虑按35kV架设10kV运行,将来负荷增长可以直接插入35kV预装式变电站。
2)合理使用柱上断路器和负荷开关进行分段,应加大负荷开关使用比例(不论是柱上还是户内),减少断路器应用,主干线路宜采用负荷矩(km·kVA)相当的原则优化分段,并宜采用负荷开关,而不应采用断路器分段。
3)在分支线上选用新型的限流型跌落式熔断器(石英砂熔管,额定电流达100A,开断能力达31.5kA),替代柱上断路器和普通熔断器,作为分支线的自动分段器,自动切除故障。既可以省去断路器的高昂投资,又克服普通喷射式跌落式熔断器在山区容易引发火灾的缺点。
(4)加强村庄小容量、紧凑型配电装置的设计。
解决现有小容量三相变压器的台架尺寸过大,很难深入村中布点的问题,应推进紧凑型单杆式单、三相柱上变压器台的设计,推进避雷器和熔断器内置式单、三相小容量柱上变压器的研发,逐步形成紧贴村周边或者深入村庄的小容量、密布点的供电模式。
(5)加强重要线路的防灾规划设计。
应采用重要性系数适当提高配电网馈线、干线、向重要负荷供电的配电线路的设计标准,通过提高导线、杆塔、基础强度,加强重要线路走廊的规划设计,避免多电源处于受灾相同走廊。
(6)加强配电装置站址防洪涝水位的规划。
灾后应尽快开展配电装置防洪涝灾害设防水位的系统规划[8,9,10],逐个核定站所的设防水位,作为新建/改造的所址和设备基础的基准标高。
5 结语
随着网络加强和装备水平提高,自然灾害将超过内部故障成为威胁配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主要因素。对于洪涝和地质灾害,防灾优于抢险,避灾胜于抗灾,吸取经验胜于重修重建,配电网防灾必须从规划设计源头抓起。本文研究了配电网洪涝地质灾害的停电及灾损特点,按照“避开灾害、防御灾害、限制灾损”的防灾优先策略,兼顾网络现状和防灾经济性,提出适应洪涝地质灾害地形条件的差异化规划设计技术措施,以及配电设施和设备的防灾技术要求,以期供给侧响应并研发新装备,提高配电网的安全水平。
摘要:暴雨引发的洪涝和地质灾害将会造成配电网严重停电和灾损。首先结合实例对福建省洪涝地质灾害的灾损进行了技术分析;其次对架空线路、配电装置的灾损特点及防灾措施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网络优化及防灾差异化设计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洪涝地质灾害,配电网灾损,防灾策略,差异化设计
参考文献
[1]鹿世谨.福建气象[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2]丁一汇,朱定真.中国自然灾害要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梁颖,方瑞明,卢小芬,等.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电力系统脆弱线路辨识研究现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2,40(20):151-155.LIANG Ying,FANG Ruiming,LU Xiaofen,et al.Research status of power system vulnerable line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complex-network theory[J].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2012,40(20):151-155.
[4]魏震波,刘俊勇,朱国俊,等.电力系统脆弱性理论研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9,29(7):38-42.WEI Zhenbo,LIU Junyong,ZHU Guojun,et al.Power system vulnerability[J].Electric Power Automation Equipment,2009,29(7):38-42.
[5]李天友,金文龙.配电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6]夏清,徐国新,康重庆.抗灾型电力系统的规划[J].电网技术,2009,33(3):1-7.XIA Qing,XU Guoxin,KANG Chongqing.Planning of anti-disaster power system[J].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9,33(3):1-7.
[7]章文俊,程浩忠,程正敏,等.配电网优化规划研究综述[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8,20(5):16-23,55.ZHANG Wenjun,CHENG Haozhong,CHENG Zhengmin,et al.Review of distribution network optimal planning[J].Proceedings of the CSU-EPSA,2008,20(5):16-23,55.
[8]刘建琴,孙珂,李晖,等.推行差异化设计以提高电网抗灾能力[J].华北电力技术,2009(5):41-44.LIU Jianqin,SUN Ke,LI Hui,et al.Practicing different design for improving grid ability against calamity[J].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2009(5):41-44.
[9]杨丽徙,曾新梅,方强华,等.基于抗毁性分析的中压配电网络拓扑结构[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37(8):65-69.YANG Lixi,ZENG Xinmei,FANG Qianghua,et al.Medium voltage distribution network topology based on survivability analysis[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2013,37(8):65-69.
洪涝灾害 篇4
2013级劳动与社会保障2班 201305050205 简用培 一.洪涝灾害的概念。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灾害和涝淹灾害两大类型。
所谓洪水灾害通常指气候季节性变化所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而泛滥。或因山洪爆发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提决口、水库溃坝、道路和桥梁被毁坏、城镇和农田被淹没的现象。涝淹灾害指因长期大雨或暴雨导致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清除,因泽生灾的现象。海洋水位突然升高,海水登录而泛滥也会造成洪涝灾害。
由于洪水灾害和涝淹灾害往往同时发生,有时难以区别,所以常常把二者统称为洪涝灾害。
二、我国洪涝灾害的发生流行情况。
中国发生的主要洪灾有:1950年淮河大洪灾;1954年长江大洪灾;1963年海河大洪灾;1975年河南特大暴雨洪灾;1981年四川暴雨洪灾;1983年安康城特大洪灾;1985年辽河洪灾;1988年嫩江、柳河、洞庭湖洪灾;1991年淮河流域和太湖发生大洪水,长江下游支流滁河两次发生有资料记载以来的最大洪水;1992年全国洪涝灾害较轻,但局部受灾严重;1994年长江支流湘江、赣江、珠江流域的西江、北江发生了三次大洪水,大凌河、滦河、海河流域的蓟运河、北运河、黄河支流北洛河、松花江支流辉发河、伊通河和饮马河、辽河干流以及支流东辽河均发生大洪水;1995年我国再次发生了严重洪涝灾害,1996年全国普遍受灾,长江中下游的湖南省受灾最严重;1998年中国经历了一场长江、松花江、嫩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涝灾害。
这些洪灾不仅主要集中于黄河、长江、淮河、海河、珠江、辽河、松花江等七大水系,而且灾害频度增加。自20世纪80年代起,尤其是到90年代以后,平均两年发生一次特大洪灾,呈愈演愈烈之势。其中,长江流域是我国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根据史料记载,长江流域在唐代平均每20年左右发生一次水灾。宋、元代又上升为10年左右一次,20世纪上半叶则增加到每6年左右一次,而20世纪下半叶发生水灾的频率又加快了一倍,平均2~3年就有一次,有时甚至连年肆虐。进入了20世纪90年代,长江流域的局部水灾年年都有。目前,我国已经面临着洪涝灾害频度增加、强度加剧,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不断上升的严峻现实。
三、洪涝灾害的主要灾害特点。
洪涝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包括洪水爆发瞬间所引起的直接(原生)灾害和水灾后由水灾引起的次生灾害两个阶段。
直接(原生)灾害是指洪涝灾害发生过程中直接造成的危害,例如:破坏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毁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工厂被迫停厂等危害人民生计的危害。
次生灾害是由洪涝灾害发生后诱发产生的灾害。常见的次生灾害有污渍供应瘫痪、交通电力通信中断、生态环境恶化、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卫生设施破坏以及社会秩序混乱所造成的伤害等。
洪涝灾害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不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造成诸多的公共卫生问题,引发多种疾病并致使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病等的暴发和流行。
具体危害:
1.环境破坏,经济损失。洪水泛滥,淹没了农田、房舍和洼地,灾区人民大规模的迁移;各种生物群落也因洪水淹没引起群落结构的改变和栖息地的变迁,从而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野鼠有的被淹死,有的向高地、村庄迁移,野鼠和家鼠的比例结构发生变化;洪水淹没村庄的厕所、粪池,大量的植物和动物尸体的腐败,引起蚊蝇孳生和各种害虫的聚集。
2.水源污染。洪涝灾害使供水设施和污水排放条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厕所、垃圾堆、禽畜棚舍被淹,可造成井水和自来水水源污染,大量漂浮物及动物尸体留在水面,受高温、日照的作用后,腐败逸散恶臭。这些水源污染以生物性污染为主,主要反映在微生物指标的数量增加,饮用水安全性降低,易造成肠道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洪水还将地面的大量泥沙冲入水中,使水体感官性状差,混浊,有悬浮物等。一些城乡工业发达地区的工业废水、废渣、农药及其他化学品未能及时搬运和处理,受淹后可导致局部水环境受到化学污染,或者个别地区储存有毒化学品的仓库被淹,化学品外泄造成较大范围的化学污染。
3.食品污染。洪涝灾害期间,食品污染的途径和来源非常广泛,对食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产生严重影响,常可导致较大范围的食物中毒事件和食源性疾病的暴发。4.媒介生物滋生。(1蚊虫滋生:灾害后期由于洪水退去后残留的积水坑洼增多,使蚊类滋生场所增加,导致蚊虫密度迅速增加,加之人们居住的环境条件恶化、人群密度大、人畜混杂,防护条件差,被蚊虫叮咬的机会增加而导致蚊媒病的发生。(2蝇类滋生:在洪水地区,人群与家禽、家畜都聚居在堤上高处,粪便、垃圾不能及时清运,生活环境恶化,为蝇类提供了良好的繁殖场所。促使成蝇密度猛增,蝇与人群接触频繁,蝇媒传染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3)鼠类接触增多:洪涝期间由于鼠群往高地迁移,因此,导致家鼠、野鼠混 杂接触,与人接触机会也多,有可能造成鼠源性疾病暴发和流行
5.传染病流行。(1)疫源地的影响。由于洪水淹没了某些传染病的疫源地,使啮齿类动物及其他病原宿主迁移和扩大,易引起某些传染病的流行。出血热是受洪水影响很大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的疫源地也有直接的影响,如因防汛抢险、堵口复堤的抗洪民工与疫水接触,常暴发急性血吸虫病。(2)传播途径的影响。洪涝灾害改变生态环境,扩大了病媒昆虫孳生地,各种病媒昆虫密度增大,常导致某些传染病的流行。疟疾是常见的灾后疾病。(3)洪涝灾害导致人群迁移引起疾病。由于洪水淹没或行洪,一方面使传染源转移到非疫区,另一方面使易感人群进入疫区,这种人群的迁移极易导致疾病的流行。其他如眼结膜炎、皮肤病等也可因人群密集和接触,增加传播机会。(4)居住环境恶劣引起发病。洪水毁坏住房,灾民临时居住于简陋的帐篷之中,白天烈日暴晒易致中暑,夜晚易着凉感冒,年老体弱、儿童和慢性病患者更易患病。
四、洪涝灾害的类型。
①暴雨洪水
②融雪洪水
③冰凌洪水
④溃败洪水
⑤雨雪混合洪水
⑥冰川洪水
五、我国洪涝灾害的特征。
①洪涝灾害的季节性特征。我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均会有暴雨出现,但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均会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我国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涝灾害发生。暴雨出现的时间和各流域的雨季的早晚、降水集中时段以及台风活动等密切相关。
②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从洪涝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来看,除了20世纪90年代全过各流域都发生洪涝灾害外,其他时间段内并没有出现全国同时发生洪水灾害的极端情况。1949年珠江、长江、海河同时发生灾害,其中海河流域为特大洪灾;1954年海河、淮河、长江同时发生特大洪灾;1956年海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松花江流域为大洪涝灾害;1982年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流域同时成灾,长江流域再次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受灾的县(市)达到168个;1991年淮河流域、太湖流域特大洪涝灾害,长江、松花江流域重大洪涝灾害;1998年长江、松花江、珠江、闽江、钱塘江等流域同时成灾,前四个流域同为特大洪涝灾害,钱塘江流域为重大洪涝灾害,造成了巨大的损失。20世纪80年代以后,两条以上河流同时成灾的频率明显提高。
③洪涝灾害发生频率特征。就我国江河1949~1998年水灾总体情况而言,长江流域各等级水灾发生次数居首位,共计20次,占大洪涝灾害总数的20%,七大流域之外的诸河流域和珠江流域各15次,居第二位,其次是淮河和松花江流域,长江、珠江、松花江、淮河四大流域发生大洪涝灾害的次数占总洪涝灾害次数的60%。就各流域水灾发生的时间来看,20世纪90年代是水灾最为频繁的10年,共53次,占总水灾次数的一半以上,达53%。
六、卫生系统的抗洪应急的工作机制。
①积极沟通,完善、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公共卫生工作应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气象、水利、民政等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加强信息沟通,认真协商、科学预测可能发生的灾情,并做好相关的卫生应急准备。一旦发生灾情,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充分发挥卫生事业的“大卫生观”作用。
②加强再去疾病监测,做好疫情报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工作。灾区卫生部门必须加强疾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并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工作,强化基层疫情报告制度,一岁时掌握疫情信息。
③充分准备,快递、有效地开展灾区医疗卫生救援。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基层卫生人员、各医疗卫生救援队伍的卫生应急培训,认真做好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经费保障和物资储备工作。并根据救灾防病相关预案和工作规范,全力做好灾区医疗救治和各项卫生防疫工作。
④加强宣传教育,发动群众参与做好灾区公共卫生工作。在缺医少药、卫生经费缺乏的灾区,卫生问题多,仅靠医生和药物防病治病是远远不够的,加强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和卫生行为指导是最经济有效的防病措施。
⑤科学评估、统筹规划,快速有效恢复灾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准确、及时、科学地评估洪涝灾情,可以提高防灾减灾体系整体科学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七、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
①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洪涝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据记载,1949年前的2000多年中,我国发生过1600多次一泻千里的大水灾。几乎年年有灾,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巨大。由于我国是一个洪涝灾难频发国家这一现实,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为了保护国家的财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必须切实加强对全体国民进行灾难知识教育,提高对防灾减灾抗灾重要性的熟悉,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抗灾工作,时刻树立防灾减灾抗灾意识,积极投入到防灾减灾抗灾具体工作实践中。我国洪涝灾害发生频繁,因此,我们必须强化防灾减灾抗灾意识,做好防灾减灾抗灾工作。
②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体系,落实防汛责任。在抵御各种自然灾难过程中,也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做好动员和组织工作,保证防灾减灾抗灾工作的有序开展。“面对严重的防汛防洪形势,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一定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精心部署,科学调度,密切配合,真正把各项防汛抗洪措施落到实处。”“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和自然灾难,有关地区和部门全力以赴,组织群众抗灾救灾,为群众排忧解难,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根据防汛抗旱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不断调整充实指挥部成员单位,增强防抗灾害的协作部门,并将防汛责任落实到地方、到单位、到个人,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各级防汛指挥部依照法律法规赋予的指挥责任,统一组织领导辖区内的防汛抗旱防台风工作,把应急管理工作常态化,为应急管理在紧要时刻发挥作用奠定坚实基础。当灾害到来时,各级政府按照预案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按照责任逐级下派专家组或工作组,深入到乡镇、村庄,深入基层一线开展防御工作。防汛指挥部对防灾抗灾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对有关部门和下一级防汛指挥部下达指令,监督指令执行情况,使灾前防御、灾时避险、灾后救助等阶段性重点工作真正落实到位。在指挥决策过程中,应科学指挥决策,优先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落实应急措施,确保有序有效。
③搞好水利基本建设,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近几十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中国更多地在规划洪水使其驯服上下功夫,江河防洪以加高加固堤防为主,在加固加高堤围工程上还要继续加强,必须把江、河道清淤疏浚也同样重视起来。大江大河堤围近年来年年加高,但许多江河基本上被泥沙淤积抬高河床抵消了。只有两条措施一起搞,河道行洪能力才能增大。因此,在防洪涝害工作中应当采取蓄泄统筹,标本兼治相结合,治水与治山相结合,工程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合理规划,综合治理,将下降的水量进行合理再分配,减少洪涝灾害损失。要把绿化造林,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农田作为防御洪涝灾害的根本措施来抓。首先要重视生态环境,加强江河上游水土保持,减少泥沙入江河量。对此,应在江河流域封山育林、限制采伐、涵养水源、治洪先要堵住水土流失这个洪灾之源。在山区做好水土保持,这是根治河流水患的重要环节,主要措施是植树造林、种牧草、修梯田、挖蓄水坑和蓄水塘等。这样,山区做好水土保持,上游建库、中下游筑堤,洼地开沟,就能调节蓄水,有蓄有排,既收到防洪,又能防旱的效果。第二,扭转重库轻堤,重建轻管的倾向。增加防洪投入,提高防洪工程标准,尽快扭转江河防洪能力普遍偏低的的被动局面。修筑江海堤围,做好防治屏障,并建立排灌两用抽水机站。第三,疏通河道,还地于水,提高防洪行洪能力。消除堤坝内人为障碍物,严禁和限制围湖造田、围海造田,坚持退耕还湖,加快江河的水电工程建设进度,尽快发挥工程防洪调蓄的作用。第四,增强水患意识,提高大江大河防洪除涝能力。在江河的上游和各河流汇集的地方兴修水库,拦蓄洪水,调节河流夏涝冬枯的变化。
④利用科学技术,加强国际合作。及时准确的监测、预报和警报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在防御灾害过程中,气象、水文等部门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监测手段,及时对洪涝灾害等进行监测预报,适时发出预警信息。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联动,在全面预报暴雨、台风,洪涝趋势的基础上,利用覆盖全省的多普勒雷达系统,对低空云团进行实时监测,进一步开展小范围的灾害性天气精确预报,并逐步延伸到对乡一级的监测预报。迅速发布预警信息和扩大信息覆盖面是应急工作的重要环节。预警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渠道主要有:一是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政府网站等传媒,发布预警信号,插播洪水消息,向社会公众传播预警信息;二是政府组织电信营运商向手机用户发布防灾公益短信息,提醒群众注意防范;三是在紧急时刻,城镇拉响警报器,偏远乡村采取敲锣、鸣炮等事先约定的办法,传播预警信息和转移信号。当今社会是全球化的社会,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往来日益频繁,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离开这个国际背景,而且很多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单独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全球性的问题,必须加强合作,采取联合行动。经济关系、贸易交流、减灾救灾等诸多方面,都是全球性问题,是相互依存的,无一不需要开展合作,需要有共同遵守的规范。2005年7月5日,胡锦涛在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和深化在文化、救灾、教育、旅游、新闻等领域的合作。”2006年4月19日,在美国友好团举行的晚宴上的讲话中再次指出:“中方也愿同美方加强在环境保护、公共卫生、赈灾减灾等领域的磋商和协调。”同时,对一些发达国家防灾减灾抗灾工作中的经验应学习和借鉴,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抗灾工作的能力。
八、洪涝灾害发生各阶段的卫生应急任务及要求。
洪涝灾害前:
①加强防范意识,完善救灾防病应急物资储备。
②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写作,实现资源共享,及时沟通信息,密切关注灾情动态。
③相关卫生单位要掌握辖区内传染病疫情、地质灾害点和生活饮用水的本底资料。
④地处低洼地带的医疗卫生单位要根据灾情预测,主动、高效应对。
⑤组建应急队伍,强化医护人员培训。
⑥实现对重点人群进行预防接种。
洪涝灾害期:
①开展紧急救治,确保灾民生命安全。
②开通急救绿色通道,确保高效救治工作。
③落实救灾防病信息报告工作。
洪涝灾害后:
①设立监测点负责传染病监测,疫情报告。
②医疗救济以及疫情控制:1)合理组织,控制疫情。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实验室检测。3)追踪调查以及规定控制区域。
③做好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加强环境卫生。
④做好灾区食品卫生和饮用水卫生的监督管理工作。
洪涝灾害平息阶段:
①认真贯彻执行疾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制度,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②利用一切可以李永东宣传媒介,对群众进行卫生防病健康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并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和饮水消毒及消毒以及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保证居民健康。
③定期开展消、杀、灭和除“四害”工作,搞好坏境卫生,从根本上上消除发生各种传染病和流行病的隐患。
④充分发挥城、乡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作用,实行分片责任,群防群治。
谈地下工程洪涝灾害 篇5
关键词:地下工程,地铁,排涝,灾害防护
1我国城市化进程造成地下工程与防洪有关的特性
伴随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人口逐渐增多,人民对地表土地面积的需求也会逐渐增多。随之而来的是住房、停车、轨道交通等等土地需求之间的土地分配矛盾。地下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一、二线城市大多已经陆续建设地下隧道、地下停车场、地铁等地下工程,近十年建设的中高层楼房也大多带有地下室。
但是,我国地下空间开发起步较晚,经验不够丰富,在地下建筑建设数量不断增多的同时其防洪设计上的不足及洪涝灾害应对措施的缺乏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2011年6月19日,重庆三峡广场地下通道被淹;2011年7月19日,南京玄武湖隧道陷入“汪洋”;2012年7月21日北京降下特大暴雨,导致5条运行地铁线路的12个站口因漏雨或进水临时封闭、地铁6号线金台路工地发生路面塌陷等事故,不仅对市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也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正常发展。
为了减少地下工程洪涝灾害的发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必要对地下工程洪涝灾害的根源进行剖析并且对地下工程洪涝灾害的预报防护措施提出改进。
2地下工程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
2.1 地下工程的先天因素
地下工程顾名思义其主体工程位于地表以下,处于城市建筑高程的最低处。以上海地铁一号线为例,车站顶部覆土深度在0.7 m~5.0 m之间,隧道中心覆土深度为5.8 m~16.9 m。而地下工程没有独立的排水系统,必须依赖市政排水系统。由于地下工程处于市政排水系统以下,当市政排水系统饱和时污水可能涌入地下工程。而且地下工程是一个半封闭的系统,一旦污水涌入就难以排出。
2.2 强降雨导致的洪水、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强降雨会引发地表径流水位上升导致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洪水和泥石流对地下工程的危害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入口入侵,例如2012年8月5日凌晨雅西高速2 058 km石棉隧道处洪水夹着泥浆石块倾泻而下,并不断地涌入,在隧道内形成30 cm以上的积水。另一类是引起主体工程渗漏甚至破裂(如图1所示)。
对于穿过流域的隧道,强降雨可能会引发河流发生极端洪水,洪潮水流共同作用下河床冲淤剧烈,极端洪水条件下河床的冲刷深度如果大于隧道的覆土深度就会对隧道造成危险。而且,强降雨引发的流域水位上升也会引起隧道渗水量增加,严重的渗漏会导致隧道破裂甚至引起塌方。
对于穿过山体的隧道,强降雨同样会引起隧道内的渗漏量增多,产生一系列事故隐患,甚至在正在施工的隧道中引发隧道泥石流。隧道泥石流又称地下泥石流或者坑道泥石流,它是指隧道在掘进的过程中,遇到断层破碎带、饱和松软围岩、充填岩溶洞穴、侵入岩接触破碎带时引发的泥水混合物突然大规模涌出,是一种具极强破坏力的隧道地质灾害[7]。山体内部土石结构复杂,强降雨可能会在山体中形成新的富水层或者使已有含水层的水量增多。含水层通过断层及岩体变形产生的裂缝与隧道发生水力联系,水既软化断层破碎带岩体又冲刷带走了岩体结构面内的泥质粘土质沉积物,使断层带形成大范围强度极低的松动区,松动区岩体构成隧道泥石流的基本物质,条件成熟,水又帮助引发泥石流。
2.3 城市路面积水引发雨水倒灌
城市在建设过程中,由于路面硬化、部分市区内河道被填埋,导致地表对雨水的调蓄能力下降。近乎全部的降水都要依赖于市政排水管网。当降水量超过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时,雨水会在地表积累并向地势低洼处汇聚,产生内涝。由于地下工程位置大多处在市区内,城市内涝发生时如果路面积水深度超过入口处标高时,雨水会向地下工程内倒灌。
2.4 设计标准过低,对灾害估计不足
地下工程在我国发展较晚,在相应的规范与标准中难以对地下工程防洪问题有较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地下工程洪涝问题的相关规定还被包含在设计规范当中。
现行关于地铁工程防洪设计的规定仅有GB 50157地铁设计规范中的“地下车站出入口的地面标高应高出室外地面,并应满足当地防洪要求。”“对于单建的风亭,如城市环境有特殊要求时,可采用敞口低风井,风井底部应有排水设施,风口最低高度应满足防淹要求,开口处应有安全装置。”“露天出入口及敞开通风口排水泵房的雨水排放设计按当地50年一遇暴雨强度计算,集流时间为5 min~10 min。”公路隧道关于防洪设计规定仅有JTG-D70公路隧道设计规范中的“为防止洞外水流入隧道内,可在洞口外设置反向排水边沟或采取截留措施。”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的排雨设计往往是参照GB 5001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按照当地5年一遇暴雨强度计算,集流时间为5 min。
但是,随着气候的变化,许多大城市例如北京,从图2可以看出自1960年~2000年暴雨日数和大暴雨日数逐渐提高,而且北京在2011年7月24日和2012年7月21日都降下超过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而现有的地下工程除地铁外一般都是按照降雨量在3年~5年一遇暴雨设计的排雨标准,不足以应对当今的恶劣天气。
3地下工程防洪对策和建议
地下工程防洪对策,就是利用地下工程内的防灾设施以及已有的防灾疏散路线和应急预案,在保障洪涝灾害发生时人员和工程建筑的安全,又不影响地下建筑的日常使用。地下工程在总体规划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考虑与地面建筑的相互关系。合理设置救灾、逃生通道的同时要保证地下工程的正常使用以及地道内排水的畅通。
3.1 城市排水系统的综合规划
地下空间与地面空间相互辅助、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城市空间。地下工程排雨系统应与地面防灾空间配合设置,相互补充,统一规划。在现有的城市排水管线的基础上,结合地面防灾设施和疏散通道的设置,对地下工程防涝排水进行合理有序的规划,形成点状、线状、网状的地下防洪空间。地下工程不仅要满足城市发展的使用需求,同时要构建与地面防灾空间相协调的城市立体防灾空间。
3.2 洪涝预警分级与动态的抢险方案
在洪水预警机制中,参照其他灾害预警,制定洪水灾害指标与等级划分制度。例如,可以将洪水预警等级分为正常状态,轻度水灾,重度水灾或特大水灾。地下工程根据不同的水灾的等级,在不同阶段分别以正常使用、限制使用、疏散撤离为手段,及时做到关闭防淹门、中断运营、疏散内部人员车辆等措施,从而使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此外,由于洪灾突发性强、影响面广、危害性大,应提前对内部人员进行培训,以防止在事故发生时造成混乱。
3.3 加快防灾规范制定,完善防洪标准并加强利用地下空间主动防灾意识
现颁布的防洪标准中,未将地下交通设施和商业建筑放在内容列入。一般在设计中都是参照GB 5001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而地下空间和地面空间在结构和组成上存在差异,因而地面的防洪、排水规范不一定适用于地下设施。为使得今后地下工程建设对防洪设计有章可循,应结合当地的水文因素和发展需要制定出相应的规范标准。
作为城市空间的子系统,地下空间应是城市防灾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面防灾功能的扩展和延伸[3]。因此,在地下工程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等各个环节中,应提高防洪意识、注重防洪建设,主动进行洪涝防御。
4结语
我国地下工程起步较晚,对地下工程防洪防涝的研究不够深入,相关的规范和标准有待完善。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大力发展地下工程是必然趋势。而在全球气候变化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增多的条件下,地下工程的设计者和运营者要加强对防洪的重视。相关的管理部门也要完善地下工程的防洪措施,建立完备的地下工程洪涝预警系统,以预防极端天气下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严志权.地铁防淹门系统及其旋工接口[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7,10(10):105-108.
[2]郑健吾.地铁工程的防洪对策与措施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4(3):15-17.
[3]张平,陈志龙,赵旭东.基于防灾视角下地下道路开发利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6):98-100.
[4]GB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S].
[5]JTG-D70-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S].
[6]GB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S].
[7]杨新安,姚宝珠,苗同锁.隧道泥石流形成机理与预防[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10,21(10):57-58.
对暴雨洪涝事件的应急服务 篇6
我国国土面积广,地形复杂,受季风气候影响明显,是暴雨洪涝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国家之一[1]。暴雨洪涝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和范围大的特点。近年来,随着暴雨等极端天气的增多,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与强度不断攀升。我国气象局监测数据显示,2010 年5 月以来,广州、海口、浙江、福建、江西等多个省市的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给城市带来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2]。以延安市暴雨洪涝灾害事件的应急管理为例,基于综合集成平台,采用中间件、Web Service等技术,构建了集监测预警、应急处置、防汛模拟演练等为一体的防汛应急管理体系,以求快速、智能的应对突发的暴雨洪涝事件。
对暴雨洪涝灾害的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针对暴雨洪灾的事前预防、突发应对、事中处置及善后恢复等过程,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3]。基于此,对暴雨洪涝事件的应急管理的研究,成为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焦点。秦波[4]结合公共管理领域内的PPRR模型,从全过程、多部门的公共政策视角,探讨了城市在预防、准备、应对洪涝灾害及恢复阶段所应采取的对策,从而构建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王战峰[5]基于城市综合应急救助平台,对城市应急救助资源的统一备案管理进行了深入与系统的研究,建立了城市救助资源的结构化模型,为应急管理部门高效地进行应急物资调配奠定了坚实基础。黄春豹[3]通过对纽约、伦敦、名古屋3 个城市的应急管理模式对比分析,结合我国广州的城市洪灾应急管理模式,从“软”制度上分析我国应急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对应的完善措施。现阶段对暴雨洪涝灾害应急管理的研究,有相当一部分是针对制度、体系进行建设研究,如完善城市洪涝灾害的应急预案,加强部门之间合作和协调,完善洪灾应急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防灾知识和应急能力的宣传教育等。
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长江防洪决策支持及黑龙江省防汛抗旱会商等系统[6,7],并在实际防汛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各级防汛部门业务需求不同,系统在开发时采取的规范与标准不同,使得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功能差异较大,存在应用局限、低水平重复开发等问题,远远不能满足防汛应急决策灵活性的需求[8]。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了基于综合集成平台的暴雨洪涝灾害应急管理服务体系。
1 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应急管理体系
1.1 结构与技术
综合集成平台是集数据的存储、传输、处理、服务于一体的计算机平台,基于J2EE,SOA等国际规范与标准[9],采用网格,中间件,Web Service等技术构建而成的,实现数据、信息、模型、方法等综合集成。框架结构如图1 所示,包括以下2 个过程:1)信息收集过程。通过人工的、自动的、外部介入、离线交换等方式,采集包括实时水雨情、气象、工程情况、地区人员物资等信息,通过互联网存储到数据库的相应表格中,并依照主题归入数据库。2)处理过程。a. 基于网格的资源融合平台。利用计算机将普通、网格等需要计算的数据进行数据资源的融合,转化为通用的数据,使用户可以进行数据资源的共享和交换;b. 基于中间件制成的信息协调平台。对外形成统一的调用接口和访问控制结构,隔离下层数据与上层应用之间的直接联系,形成规范的各类集成应用服务,如:工作流引擎、业务流程管理、目录、内容管理、Web服务引擎、地理信息系统工具等服务[10];c. 应急管理综合集成服务平台。通过可视化集成平台操作界面,采用知识图,基于面向主题的应急管理和防汛业务需求,通过应用模型库(包括洪水预报、防洪调度等专业模型及对应的参数定制组件)、防汛应急预案库、知识库(包括以往决策方案、风险分析、成功案例等信息),快速搭建应急管理服务系统。
1.2 功能
防汛会商智能化。在知识图可视化的决策支持集成环境中,不同决策者可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信息资源,提出不同的预测方法,制定不同的决策流程,形成专家个人或群体的决策方案。基于实时监测的水、雨情等信息,利用洪水预报、水库防洪调度、洪水演进及错峰调度模型方法进行洪水过程模拟,其结果将以表格、图形的形式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并为决策者提供包括自动、人机互动等多种洪水调节方式,对分析洪水过程,形成验证及调整洪水调度方案提供技术支撑。在平台中实现水雨情动态监视、旱情监测、降雨量分析、视频监视、地理信息、遥感图像、防洪形势分析等基础性服务的同时,实现预报、调度、模拟仿真、灾情评估、预案管理与交互式应用、决策分析评价等功能,使防汛会商决策更加科学、合理[11]。
根据主题管理的要求,并考虑相应的扩展功能,综合集成平台将应急管理从功能上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子系统下根据需求设若干功能模块,如图2 所示。以防汛应急预案管理为例,图中应急预案子系统以工作流组件实现预案的在线查询、调整、审批和发布,并以可视化方式显示流程当前所处状态,清晰地再现流程的实际运作情况,实现了对预案的直接、条件、模糊和精确查询等多种检索模式,并提供了预案修改、删除和在线打印功能。在此应急预案管理体系之下,将暴雨洪涝、旱灾、突发性水污染等一系列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按照主题嵌套其中,应急管理部门便可根据具体突发性事件基于服务平台做出会商和决策,从而实现应急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2 实例应用
暴雨洪涝事件的一般应急处置流程如下:1)先期处置。暴雨洪涝事件一旦爆发,相关部门组织应急力量第一时间将突发事件的信息迅速上报,并且快速核实、观察突发事件的情况和发展态势,并就近组织应急资源进行先期处置,防止突发事件扩大升级。2)启动应急预案、开始响应。《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规定,按照暴雨洪涝灾害的严重程度和范围,以各流域、大江大河河段、水库类型、省市地区等发生暴雨洪涝事件和险情为划分依据,将应急响应行动分为4 个等级。暴雨洪涝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主持防汛会商,作出部署,组织调度,启动防汛应急预案,应对暴雨洪涝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后,应急机构要迅速做出应急响应,由军地领导、有关部门、专家联合组成现场指挥部,履行对突发事件处置进行协调的职能。现场指挥部根据突发事件的现状和趋势,科学、合理、果断地确定应急救援方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在进行突发事件处置时,如果事态恶化、难以遏制,突发事件现场指挥部要启动扩大应急机制,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请求支援,加大应急救援队伍、物资、装备、资金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防突发事件进一步恶化。3)应急结束。当突发公共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是消除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及组织处置工作的应急管理部门即可停止已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撤销现场指挥部,关闭相关应急预案,应急救援行动结束。
综合集成平台针对暴雨洪涝灾害应急管理这一主题,将大量的信息融合,定制组件,生成以防汛主题业务流程(知识图),应对突发的暴雨洪涝事件。以延安市防汛应急管理为例,由于延安市出现大范围、长时间降雨过程,引发暴雨洪涝灾情,启动四级救灾应急响应。在延安市防汛应急管理过程中采用基于综合集成平台的决策服务模式,按照防汛应急管理服务需求,将服务信息分成七大类并明确业务分工,运用组件、知识图、数据流等技术,连接所需各类信息,构建延安市防汛应急管理服务平台,方便应急管理相关部门快速查询信息详情,为应急管理带来便捷的决策支持。
7 类决策服务包括:1)监测防控。对陕西省各监测站点进行实时水雨工情等检测和预警,预防和控制险情发生,如预警监视,实时水雨情,监测统计分析等。2)预测预警。通过各种预报预测,模型计算手段对洪水的过程进行模拟及错峰分析,降低洪水造成的危害,如天气预报、水文预报、洪水趋势等。3)事件描述。下设事件信息录入界面,存储时间相关信息,以备查询和借鉴。4)应急预案。根据防汛工作所涉及的内容及影响区域,生成相应突发事件处置的应急预案,如江河防洪、水库防汛、城镇防洪和山洪灾害等应急预案。5)应急保障。执行应急预案,统计预案执行效果及防汛应急救援信息,如专业救援,预案执行效果,请求支援信息等。6)应急评价。提供防汛突发事件处置的应急保障相关信息的服务,如应急资源分布、状态等。7)模拟演练。提供针对防汛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功能,包括演练计划、方案、过程记录、结果评价等。各类业务信息下面的方框代表节点,每个节点下面都连有与节点名称对应的1 个或多个组件或知识图,每个组件可以连接一种信息,如文本、图片、视频、音频或GIS数据等信息,点击每个组件即可显示组件所连接的信息。知识图由多个组件组成,组件之间的连线代表数据流,通过数据流传递组件中的信息,从而实现对应主题的各种功能。
基于可视化平台的延安市防汛应急管理的主界面如图3 所示,在监测防控模块下,嵌套了与主题相关的实时监测信息、降水实况图、水库调度图等,用户可以点击单项进行信息查询。查询实时监测信息,包含延安市河道、水库、重要监测断面、水源地等信息。如图4 所示,点击河道信息进行查询,弹出数据表,表中显示了2014 年7 月包含渭河、沣河、黑河、洛河等陕西省主要河流的径流信息,只需获取延安市所属河道水文测站径流信息即可。获取相应时间的流量信息,综合其它监测信息,为防汛会商提供指导。
暴雨洪涝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要进行应急处置,防汛应急预案则是行动指南。将预案按相关主题分割成若干条块,编入服务平台,如图5 所示,按照总则、主要职责及组织机构分工、应急调度等级划分、应急响应机制、应急响应措施、附则将预案分为6 组,相关规定和措施都具体编入平台组件中,这样用户就可以根据具相关主题进行查询和处置,条理清晰、方便快捷,相比传统纸质的防汛预案,这样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而且,在应急处置完成后,对总结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也可以及时地添加编入预案组件,使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
3 结语
信息是应急管理成败的重要因素,建立一个功能强大的应急管理服务平台,是应急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功能的发展和强大,防汛应急管理综合服务平台所能达到的功能越来越强大、效率越来越高。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暴雨洪涝应急管理体系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综合大量数据资料集合成的数据库,面对暴雨洪涝事件做出快速合理的反应。由平台、组件、知识图、可视化工具组成新的应急管理应用模式,平台操作简便,流程清晰,内容全面,使防汛应急管理指挥部门高效地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及时开展防汛应急工作,并能快速地将城市洪涝灾害灾情及应急信息向社会发布,同时也提高了公众的信息获取能力与自身的防灾救灾能力,对提高我国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要:面对突发的暴雨洪涝事件,传统的应急管理显得滞后僵硬,难以实现对事件的快速响应,时效性相对较差。针对上述问题,基于综合集成平台,结合暴雨洪涝事件应急管理这一应用主题,采用网格、中间件、Web Service等技术,构建集监测预警、应急处置、防汛模拟演练为一体的防汛应急管理体系,能够快速、灵活地应对处置突发暴雨洪涝事件,为相关部门提供全面的数据、信息和决策服务,以期为防汛应急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应用主题,暴雨洪涝事件,综合集成平台,应急管理,应急预案
参考文献
[1]周成虎.洪水灾害评估信息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11-18.
[2]辛桦.极端气候夹击中国[N].科教新报,2010:8-4(A2).
[3]黄春豹.论我国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D].长春:吉林大学,2013:12-14.
[4]秦波,田卉.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2(1):29-33.
[5]王战锋.鄂尔多斯市洪涝灾害应急资源管理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4-9.
[6]汪妮,解建仓,雷社平.基于中间件技术的防汛指挥系统设计[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92-96.
[7]周惠成,何斌,梁国华.防汛会商系统集成化管理研究及应用[J].水科学进展,2006(2):283-287.
[8]赵杰,汪妮,解建仓,等.防汛会商决策服务研究及应用[J].水利信息化,2011(5):31-36.
[9]罗军刚,解建仓,刘福潮.基于Web的电网线路和变电站预案管理系统[J].电网技术,2008(1):93-96.
[10]赵杰,汪妮,解建仓,等.防汛会商决策服务研究及应用[J].水利信息化,2011(5):31-36.
洪涝灾害非经济损失分析 篇7
关键词:洪涝灾害非经济损失,生命健康损失,生态环境损失
洪灾损失分为洪灾经济损失和洪灾非经济损失两大类[1]。洪灾经济损失包括洪灾直接经济损失和洪灾间接经济损失。洪灾直接经济损失是指因洪水直接冲毁和淹没造成的物质损失,如农林牧副渔业的减收甚至绝收,城乡房屋建筑物和生产生活物资与设备的毁损或淹没,供气、供水、供电、通讯与交通网络设施、水利工程和其他工程设施的破坏,工商业的停工歇业损失,以及防汛抢险产生的费用等;洪灾间接经济损失是由洪灾直接损失引起的生产和服务性活动受阻或中断造成的减收或增资损失等,如农林牧副渔业的减产给加工业和轻工业造成的损失,交通设施中断给工商业产品积压、原材料供应中断、绕道运输费用增加造成的损失,淹没地区波及的邻近地区的损失,国民经济良性循环遭受破坏造成的损失等。洪灾非经济损失包括因洪水造成的生命健康损失、生态环境损失、对政治社会的影响以及文化古迹、风景名胜与文化教育损失等。生命健康损失是指人口伤亡与饥荒对人力资源的损害,疫病与传染病流行导致的人体健康水平下降等;生态环境损失是指水土流失对土地造成的沙化和侵蚀,水冲与沙压对耕地的破坏,洪涝淹没引起的土壤盐碱化,河势改变后对河流水系行洪能力的长期影响,洪水泛滥导致的病菌与寄生虫蔓延和有毒有害物质的扩散,野生动植物遭受的损害等;对政治社会的影响是指洪灾对国家政治声誉的影响、灾民流徙给社会造成的动荡,对社会治安与政治稳定的影响、对灾民心理的影响以及对灾区投资环境的影响等。严重的洪涝灾害危及当地经济的发展,大范围的严重洪涝灾害对国民经济影响巨大,甚至影响到社会安定与国家盛衰。
洪灾损失评估是防洪减灾领域的基础工作,目前洪灾经济损失方面的研究比较系统[2,3,4],而洪灾非经济损失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且比较零散,进行系统分析的更少。本文主要从洪灾生命健康损失和洪灾生态环境损失两个方面进行洪灾非经济损失的分析。
1 洪灾生命健康损失
洪涝灾害,特别是突发性很强的山洪、风暴潮与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大洪灾,将严重威胁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洪水造成的大量人口伤亡及饥荒的爆发将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疫病与传染病的流行,将严重影响灾民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水平,破坏社会生产力。
1.1 人口的伤亡与饥荒
因洪灾造成的人口伤亡与饥荒,除了受灾情大小及抗灾水平的影响外,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更重要,充分发挥社会经济因素的积极作用,可以减少和控制洪灾人口伤亡数量与饥荒的程度。由于人口受伤和饥荒资料有限,本文主要分析洪灾人口死亡的情况。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洪涝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较多,全世界每年死亡人数约有3/4死于洪灾。我国史籍上有大量洪灾人口死亡的记载,但多以“溺死者无算”,“尸骸枕藉”,“人畜死者无算”等文字定性描述,具体统计数据很少且比较分散。20世纪以来,洪灾死亡人数逐步有了具体统计数据[5][1];1998年洪灾黑吉内蒙死亡156人,福建126人,长江流域1 562人[6]。山丘区洪灾范围虽小,但其势迅猛破坏力强,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如1958年新疆库车山洪造成县城居民死亡580人;1987年辽东半岛泥石流死亡664人;2005年黑龙江省沙兰镇山洪死亡117人[7]。据文献[1]及文献[8]统计,1950~2006年全国洪灾年平均死亡4 792人,其中1950~1979年为5 948人,1980~2006年为3 508人,后者比前者减少了41%。人是社会经济的人力资本,重大洪涝灾害发生地区常常会导致大量且比较集中的人口伤亡,灾后灾区家园的重建,社会经济的恢复都需要人力来重新创造,如果人口伤亡比较多的话,就会严重影响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甚至将影响相当长的时期。
1.2 疫病与传染病的流行
俗话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大水灾后同样会产生大疫,洪灾发生时带来的大量人口伤亡、动植物的死亡以及工农业生产与生活污水的泛滥,扩大了病菌与寄生虫的生存空间,水灾后的温度湿度等条件非常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洪水过后灾民家园被毁,很多人居住在临时遮蔽场所,生活状况极差,有利于疫病和传染病的传播。如1849年湖南全省暴发大疫,“上年水灾创伤未复,本年自3~6月淫雨不止,湘资沅澧继续大水,全省大荒且疫……武陵户口多灭,沅陵饥死者枕藉成列,村舍或空无一人”《湖南省自然灾害年表》);“疫情到次年4月方止,死者无算”《湖南通志》。1860~1864年长江中下游洪灾导致连续5年暴发大面积疫病,疫情十分惨烈。1860年浙江洪灾引发“嘉兴、湖州两府大疫,死者无算”,导致无锡“疫气盛行,死亡相藉”;常熟“时疫又兴,死亡相继至七月,十死二三”;吴县“秋冬大疫死者甚众”。1861年安徽洪灾使得安庆“染疫而死亡者十之八九”;徽州“死于瘟疫者十之六七”。1862年京、鲁、豫、皖、苏、浙、陕、云、贵等省全面发生瘟疫,苏、皖两省疫情最重,松江“城中时疫之外,兼以痢疾,十死八九,十室之中仅一二家得免”;苏州、太仓、吴江也普遍大疫。曾国藩称据守安徽的湘军“大疫遍作,士卒十亡四五”。1863年瘟疫缩至浙、苏、湘和陕4省。1864年浙、苏及闽、贵疫病仍然在继续。疫病的流行即使到了现代,遇到特大洪灾仍会发生,如1954年长江特大洪灾后疾病流行,洞庭湖区疾病死亡人口达3万余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力得到极大增强,加上科学技术的进步,防洪减灾预测预报水平有了长足进步,洪灾造成的疫病伤亡等灾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瘟疫的大面积流行也已基本杜绝,但灾后传染病发病率仍很高。夏秋季节是蚊蝇虫媒等传染乙脑、疟疾等多种疾病的多发期,在洪水泛滥、高湿和高温条件下,蚊蝇更容易滋生繁殖,灾区交叉感染的人群和机会会增多。如1981年四川大水,7~10月传染病发病率比1980年同期上升73%,其中痢疾、伤寒、肝炎、疟疾、流感等高于常年[9],灾民的健康水平下降明显。
2 洪灾生态环境损失
洪水灾害还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而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类社会将产生长期的影响,如土地的沙化侵蚀,土壤的盐碱化、农田耕地的水冲与沙压、河势河态的改变、野生动植物的损害、水环境的污染等。
2.1 土地的沙化侵蚀
洪水会直接引发水土流失和山洪泥石流,对土地造成严重的沙化侵蚀破坏,不仅严重制约山丘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给国土整治、江河治理以及生态环境修复造成极大的困难。目前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约356万km2,每年土壤流失总量达50亿t[10]。地表土的严重流失,致使大量土地贫瘠、沙化、石化而无法耕种,山丘区的土地常常被洪水冲薄,甚至被石化而难以恢复,如重庆市万州地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石化面积每年扩大2 500 hm2;贵州省毕节地区石化面积达耕地面积的13%;湖北省秭归、贵州省清镇等县每年增加石化面积300~400 hm2;四川省资阳市土壤侵蚀年总量为1 720万t,相当于年损失40 cm厚的耕地3 300 hm2[11]。
特大暴雨洪水会加重发生地区的水土流失,如怒江枯柯河柯街站实测含沙量,1969年平均为1.60 kg/m3,1973年猛增至4.05 kg/m3,至1989年高达5.37 kg/m3,地表土流失加剧严重。1981年四川暴雨全省冲刷坡地667万hm2,冲毁耕地10万hm2,不能复耕地2.3万hm2,沙压石埋耕地7 300多hm2[9]。
2.2 农田耕地的损毁
水冲与沙压是洪水对耕地的又一种破坏现象。河道及堤防的漫溢溃决,使大片土地被淹没和冲毁,挟带大量泥沙的洪水还会覆盖土地,甚至掩埋地上建筑物,如1801年海河大水永定河漫决,新城“冯家营北引河淤塞,地被沙压者甚众”(《新城县志》)。1886年滦河大水,滦县马城“冲决尤酷,变膏腴为沙碛,富者立贫,贫者立毙”(《滦县志》)。1963年海河大水,水冲与沙压失耕农田达13万hm2。黄河每次决溢所产生的灾害都十分严重,挟带大量泥沙的溃决洪水常常覆盖并毁灭沿河两岸大片农田,如1938年黄河人为扒口南泛后,上百亿t的泥沙冲淤到淮河流域,形成了黄土堆积深浅不一的大片洪泛区,原先的沃土受到毁灭性破坏,许多房屋和庙宇被埋入黄土之中,大片皖北耕地被沙化,保水保肥能力降低,并逐渐演变成了低产地。
洪涝灾害对耕地的破坏还表现在土壤盐碱化的加剧和发展。在地势平坦的平原坡洼地区、水网圩垸地区、山区谷地、封闭盆地低洼区、已基本脱盐的滨海地区,一旦遇到洪水泛滥,地下水位就抬高,导致土壤被洪水浸渍而被盐碱化。如1607年“滹滋交溢,先时城内井水甘美,地称肥腴,经水后地皆碱,水皆咸矣”(《武强县志》)。1823年大水,“一淹而3年碱卤无收,人多饿死”(《新河县志》)。1949年以来,经过几个不同阶段的流域治理和农田治理,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抗盐碱化能力明显改善,但问题仍然很突出。如20世纪60年代,河北平原因洪水盐碱地面积由原来的87余万hm2增加到150余万hm2。1981年夏,青海省格尔木洪灾,造成因耕地盐渍而弃耕1 100 hm2,草场弃牧2万hm2[12]。
2.3 河势改变的长期影响
我国的河流普遍多沙,大洪水常常导致泥沙泛滥淤塞河道,甚至严重破坏河道的功能,引起河势的改变。黄河是我国洪水泛滥改道最严重的河流,对海河南系和淮河下游平原水系及沂沭泗水系产生严重影响。
黄河善淤、善决、善徙,是举世闻名的“悬河”,自公元前602年至公元1938年的2 540年中,大的决口改道有26次,重大改道有6次[13],造成黄淮海平原水系紊乱,排泄出路不畅,相间分布的湖泊洼地与沙岗沙岭不断更迭,洪涝灾害频繁发生,而且一旦发生大洪水,即形成大面积洪泛区。如1194年前淮河在江苏省云梯关独流入海,水流畅通。1194年黄河南徙夺淮至1855年,黄河夺淮入海660年,给淮河留下了2 000亿~3 000亿m3的泥沙,淤废了淮河入海故道,堵死了沂沭泗河出路,沙颍河以东平原河道全遭破坏。海河南系在黄河1194年改道夺淮前,一直深受黄河北徙摆动溜夺的影响,隋唐以来又受到南运河的阻隔,水系被严重打乱,严重抑制了河道的行洪能力。直至现在黄淮海平原仍然深受其害,并且将长期难以消除。
2.4 水污染的扩散
洪水泛滥对水环境的污染主要包括病菌、寄生虫、工业废渣废液、农田化肥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的蔓延和扩散,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
洪水泛滥常常直接将垃圾、污水、人畜粪便、动物尸体等漫溢进入河流、湖泊、水库、池塘等承载水体,恶化水质,导致多种疾病暴发,危害人体健康。如1991年太湖大洪水,无锡市饮用水水质大肠杆菌比洪水前增加了10倍;安徽省一些重灾区细菌总数比标准饮用水高100倍,大肠杆菌高出700倍以上。水质的恶化会通过肠道传染诸如霍乱、伤寒、痢疾等传染性很强的疾病。
洪水还非常有利于地方性疾病的流行和扩散。如吸血虫病,大洪水使漂浮能力很强的旋钉螺,随草茎残叶漂流而扩大钉螺的覆盖范围。1988年湖南洪灾造成的急性血吸虫病人成倍增长[14]。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造成安徽疫区受灾人口超过100万人,灾区新增钉螺面积450多hm2,滩地阳性钉螺密度2000年、2001年明显升高,直到2002年才恢复[15]。
暴雨洪水还常挟带大量工业废渣废液和农田化肥农药等有毒有害污染物进入河流,增加河道污染物总量。如1981年沱江及嘉陵江沿岸洪水,冲走农药和有毒有害物质达60余种,约3 550 t;重庆东风化工厂被洪水浸出大量含铬废水,浓度超标200多倍[9]。这些有毒有害污染物,严重污染洪水发生区域的水质,给人民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又如1996年8月海河南系大洪水期间,下游河流的非离子氨和高锰酸盐指数的超标率分别为58.6%和39.7%;冶河平山的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含量分别是涨水初期的87.5和4.1倍[16]。
2.5 对野生动植物的损害
野生动植物对洪水非常敏感,一旦遭受损害恢复速度相当缓慢。洪水既影响动植物的栖息环境,还影响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对濒危动植物的影响更大。如1975年林庄暴雨前鸟雀遍布,生机盎然,暴雨后死雀遍地,鸟雀绝迹;1996年山西省松溪河洪水导致水生物明显减少,一些常见鱼类也很难见到,鸟巢受暴雨袭击后数量和种类也相应减少[17];1998年长江洪水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24头麋鹿被淹死、饿死或遭人捕杀[18]。
近海贝类和各种鱼类的生存要有一定的盐度,当陆地上大量淡水涌入海里后将减小海湾水域的盐度,因而破坏贝类和各种鱼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大量死亡。如1965年台风后,水库大量排洪造成海水密度过低,北部湾北海海区死贝50万只;1973年广东海康港受3次台风连续影响,龙门水库大量排洪,致使珍珠贝死亡300多万只;2006年8月雷州半岛特大暴雨,海水养殖业损失惨重,仅徐闻县和雷州市的水产养殖业就损失10.6亿多元。暴雨洪水引发的近海盐度降低,要得到真正恢复至少需要3~4年时间[19]。
3 结 语
a. 洪灾非经济损失主要包括因洪灾造成的人口伤亡、饥荒与疫病流行、土地的沙化侵蚀、耕地破坏、河势改变、水环境污染、野生动植物损害以及对政治社会的影响等因素。
b. 洪涝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是较多的,对灾后社会经济的恢复将产生严重影响,甚至会影响相当长的时期。
c. 大洪水引发的水土流失和泥石流,常常导致大量耕地的贫瘠、沙化、甚至石化,难以恢复耕种。尽管通过流域治理和农田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每年仍有不少耕地被迫弃耕。
玉米洪涝灾害发生原因及减灾措施 篇8
关键词:玉米,洪涝,灾害
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作物之一。近年来, 玉米生产发展很快。我国是世界上种植玉米最多的国家之一, 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美国。目前,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 使得玉米产量稳步增加。同时, 随着人们对玉米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 我国的玉米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产量急剧增长。玉米在我国各地区的分布并不均衡, 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这些地区大致形成一个从东北到西南的斜长形玉米栽培带。目前玉米的主要作用在我国是仅次于小麦的主要粮食作物, 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居秋粮作物之首。位于北方春玉米区以南, 淮河、秦岭以北, 包括山东、河南全部, 河北的中南部, 山西中南部, 陕西中部, 江苏和安徽北部, 是全国玉米最大的集中产区, 播种面积733.33万hm2, 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30%以上, 总产量占全国的50%左右。因为我国幅员辽阔, 玉米种植形式并非完全一样, 有春玉米、夏玉米及秋玉米, 但最重要的种植形式还是春、夏玉米。夏玉米主要集中在黄淮海地区, 包括河南全省、山东全省、河北省的中南部、陕西省中部、山西省南部、江苏省北部、安徽省北部, 西南地区部分面积。
在人类生活中, 玉米是大宗作物之一, 也是重要的传统食品。玉米除了具有直接食用的作用外, 还可以做成玉米片、玉米面、玉米渣、特制玉米粉、速食玉米等新型玉米食品, 同时, 还可以进一步制成面条、面包、饼干等。并可以产出玉米蛋白、玉米油、味精、酱油、白酒等。而且, 玉米的秸秆可以作为饲料, 缓解牧区畜量过载的矛盾。而且, 玉米还是工业原料之一, 能够生产糠醛。玉米的用途已渗透到工农业的各个部分, 玉米生产的好坏, 对国民经济构成了巨大影响。
玉米是安徽省重要农作物之一。该区属温带半湿润气候, 无霜期170~220 d, 年均降水量500~800 mm, 多数集中在6月下旬至9月上旬, 自然条件对玉米生长发育极为有利。但由于气温高, 蒸发量大, 降雨较集中, 故经常发生春旱、夏涝, 而且有风雹、盐碱、低温等自然灾害。安徽省玉米主产区目前主要是宿州、淮北、蚌埠、阜阳、亳州、滁州等皖北地区, 地处暖温带南部和北亚热带北部, 雨热同季, 生态条件非常适合夏玉米的生长。近年来主产区玉米生产面积虽然有所扩大, 但因玉米生长期正值盛夏, 除了易受高温灾害的影响外, 洪涝灾害也可能对玉米产量与质量产生影响。洪涝的原因, 可分为深浅2个原因:浅因, 豆腐渣的防洪措施;深因, 则是环境恶化。笔者从分析洪涝灾害产生原因出发, 对玉米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 旨在为玉米生产防灾减灾, 提高玉米产量与质量提供借鉴。
1 洪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
对全世界的降水资料进行汇总, 科学家们发现:21世纪, 由于地球温度升高约0.5℃ , 许多干旱地区变得异常干旱, 而湿润地区则洪涝灾害明显增多。因此, 玉米与大多数农业作物一样, 在生产工程中可能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 出现减产降质等现象。造成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是气候异常所形成的长时间持续暴雨。但除了自然因素以外, 人为因素也是引起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人口膨胀, 向森林、湖河争地, 过度采伐森林, 破坏植被, 填减湖泊, 侵占河道等人类掠夺性活动, 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降低了自然环境抗灾能力, 从而增加了洪涝的发生几率。森林的破坏降低了人类防御洪涝灾害的能力。
2 “洪涝”的界定与洪涝灾害的等级划分
2.1 “洪涝”的灾害学与气象学界定
“洪涝”是与“干旱”相对应的概念, 其在气象学与灾害学中被广泛地使用。但灾害学意义上的“洪涝”与气象学意义上的“洪涝”存在差异。
灾害学上的“洪涝”即水灾, 主要是指暴雨、洪水和内涝等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和破坏的自然灾害。从成灾机制上说, 洪涝灾害一般分为洪灾与涝灾两大类。洪灾与涝灾存在一定的区别, 洪灾是由于水量增加, 其形成的流水会产生一定的机械力, 如冲击力等, 这种机械力对社会经济造成影响和损失的即为洪灾。从成因方面分析, 水灾又可进一步分为降水型水灾和人为型水灾。降水型水灾主要是因为大气长时间连续降水或短时间暴雨导致水量超过地面设施承载范围, 引起水灾;人为型水灾则为河流漫溢或堤防溃决 (通常是人为所致) 对洪水经过地区造成的灾害。而涝灾则指积水过多、过久而不能排除, 最终引起植物生长受阻或生产受到影响所导致的灾害。根据涝灾水源的不同, 涝灾可分为雨水型和洪水型两类。雨水型涝灾主要是由大气长期降雨所引起, 而洪水型涝灾则由自然、人为等众要素一并发生作用而共同导致的灾害。洪涝灾害不仅归因于自然降水, 而且受到人为因素作用, 如由于人口膨胀, 人们的生产生活资料需求增加, 所以人们向森林、湖河争地, 过度采伐森林, 人类的不当垦殖会减少植被及森林面积, 引起自然环境的破坏, 降低自然植被及森林的蓄积水源、防洪抗涝作用, 即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增加洪涝的发生几率。另外, 填减湖泊, 侵占河道等人类掠夺性活动也会引起洪涝灾害。失修水利工程对洪水的蓄积能力弱, 易溃破成灾, 及人为挖掘, 引起决堤等。从洪涝灾害产生的直接结果或影响看, 任何洪涝都会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造成一定损失, 尤其对社会的影响更严重。因为灾害是指不利的自然现象对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危害, 它必须伴随人类社会才能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说, 灾害就是专门针对人类社会而言的, 离开社会, 无法称为“灾害”。灾害学上的洪涝研究, 既要对作为自然现象的洪涝本身进行技术层面的研究, 以把握灾害发生及其变化的规律;同时又要注重洪涝灾害对社会造成的损失和人类对灾害发生所做出的反应, 以及人类社会对灾害发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等进行研究。
气象学上的专业术语“旱涝”的含义是针对雨量多寡而言。所以, 降水量多, 会导致涝灾, 而降水量少, 可能会导致旱灾。因此, 洪涝并不是正常现象, 而是自然界的异常现象。气象学界往往把一地的多年平均降雨状况视为正常现象, 当某一时期的降水量超过该时期的正常值时, 即为洪涝。但有关文献记载的洪涝灾害, 有时并非尽为受灾地区雨情的真实反映。因为在形成和发生机制上, 除了成灾地区当地大气降雨外, 洪涝灾害还可能与过境客水造成的灾害有关。
2.2 “洪涝”灾害等级的划分
对灾害资料进行量化处理是研究历史灾害及其影响和社会应对的首要工作。
2.2.1灾次的量化灾次的量化也就是对研究地区的灾害次数加以统计、分析。在具体统计中, 统计者标准不一, 或以年次为单位。有的则不然, 而是把同时异地的灾害分记, 各以其地域单独统计次数。
2.2.2受灾范围的量化受灾范围的量化即根据灾区范围的大小而定灾害等级。如在龚高法等研究中, 受灾范围被视为划分旱涝灾害的标准之一。规定受灾范围在10.0%及以下为正常年, 10.1%~20.0%为局地灾年 , 20.1% ~30.0%、30.1%~50.0%和50.1%以上分别为中等、大灾和特大灾年。
2.2.3灾情的量化如果灾次和灾害范围的量化属于单项量化, 根据灾情的量化则是综合性的工作。因为灾情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概念, 灾害发生的具体时间及持续时间的长短、次数、地点和成灾范围、成因和损失程度等, 都包括在灾情范围以内。同时, 灾情大小除通过灾害本身来度量外, 还可由社会反应来映射。经由对诸如规模、程度等灾情的量化, 人们能较准确地把握灾害的大小。如灾况大小不同, 所造成的损失也各异。
3 洪涝灾害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因为在玉米生长过程中, 洪涝灾害时有发生, 为了有效地应对洪涝灾害, 降低灾害引起的损失, 有必要探讨洪涝灾害对玉米生长、产量、质量等的影响。赵素琴等就通过人工模拟拔节期和抽雄期田间洪涝灾害对夏玉米生长状况、产量构成因素和最终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了洪涝灾害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结果发现, 洪涝灾害对夏玉米成株密度、果穗长、果穗粗、粒重和产量的影响较明显, 最终使产量降低;而对秃尖长、秃尖率和百粒重的影响不明显;对株高的影响拔节期较明显。王成业也探讨了洪涝灾害对夏玉米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因素和最终产量的影响, 发现洪涝灾害对玉米的果穗长、果穗粗及单株籽粒产量影响明显, 最终严重影响产量与质量。积水时间越长, 影响越明显。总体上, 洪涝发生越早, 对玉米最终产量影响越重, 因此, 早期田间积水, 更应该及早排水, 以减少产量损失。洪涝灾害发生, 玉米田间因为长时间积水, 影响玉米植株呼吸, 导致玉米植株生长受到影响。因为积水, 增加了田间湿度, 而高湿环境是多种病害发生的有利条件, 而生长受到影响的玉米植株抗病能力又有所减弱, 从而引起病害暴发。因此, 洪涝灾害会影响玉米的产量与质量。
4 玉米遭受洪涝灾害后的挽救措施
4.1 及时排水, 防止渍害
提前疏通沟渠并做到及时排水。密切关注天气变化, 提前疏通田间排水沟。对已经发生积水的地块, 要尽早将田间积水排出, 降低田间湿度, 防止出现渍害。对地势低洼, 积水难以排出的, 可架设抽水泵强制排水, 尽量缩短玉米根系渍涝时间。对受灾严重地块, 要及时清理田内排水沟, 做到尽快排除地面积水, 保证玉米正常生长发育和成熟。
4.2 及时扶正植株, 减少损失
对发生根倒的地块, 要尽早扶起倒伏植株并培土固牢;对发生弯倒的地块, 尽可能利用植株自身能力恢复直立, 避免由于人工扶直导致茎秆断折, 造成更大损失。并喷水清洗苗叶片, 增加叶片透光, 同时及时用尿素0.5%+ 磷酸二氢钾0.2%页面喷施, 一般连续2次, 间隔7 d。作业时一定要确保尿素和磷酸二氢钾完全溶解混匀, 以免局部浓度过高而致外叶灼烧, 加剧灾害程度。
4.3 进行田间清理, 恢复生长
涝灾后田间杂草易旺长, 土壤易板结, 要抓紧中耕除草, 破除板结, 为后期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待田间明水排净且能下地时, 要尽快组织人力下地割除玉米受损害的植株部分, 特别是灌有淤泥的植株顶尖, 以利于植株尽快恢复直立生长, 帮助新叶尽快抽出。同时, 要尽可能多地保留植株体和绿色叶片。对发生根倒的地块, 要尽早扶起倒伏植株并适当培土固牢;对发生弯倒的地块, 尽可能利用植株自身能力恢复直立, 避免由于人工扶直导致茎秆断折, 造成更大损失;对那些病苗、弱苗及已折断无保留价值的玉米植株, 要及时砍掉抱出田外, 减少植株养分的损失;同时清理掉叶片上残存的淤泥、杂物。
4.4 中耕施肥, 及时散墒
由于洪涝灾害土壤养分流失严重, 应及时增肥, 保证玉米对养分的需求。对于田间积水已经排净或未形成明显积水的地块, 要结合增施氮肥, 如大喇叭口 期的玉米 , 可追施尿 素225~300 kg/hm2。及时进行中耕松土散墒和培土, 破除土壤板结, 改善土壤通透性, 提高地温, 尽快恢复根系活力, 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可适当喷施一些0.5%的磷酸二氢钾, 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补充适量的微肥。
4.5 加强监测, 防控病虫
由于田间积水, 植株损伤, 土壤水分较大, 空气湿度大, 易引起各种病虫害如茎腐病、穗腐病、叶斑病以及玉米螟等虫害的发生, 要加强监测预警, 密切关注田间病虫发生动态, 适时开展防治, 减少病虫害损失。其中玉米茎腐病属于土壤传播的病害,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土壤中的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种子带菌率很高, 而且种皮比内部带菌率高。越冬后的病菌借风、雨、灌溉水、机械和昆虫传播, 通过根部或茎基部的伤口或从表皮直接进入, 逐渐蔓延扩展, 引起地上部症状。到后期, 病菌可侵染穗部 (穗茎叶, 穗尖或玉米螟幼虫带菌通过蛀孔传染) , 造成穗腐, 最终造成种子带菌。玉米茎腐病在自然条件下为成株期病害, 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 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 (图1~3) 。多数病株明显发生根腐, 初生根和次生根腐烂变短, 根囊皮松脱, 髓部变为空腔, 须根和根毛减少, 整个根部极易拔出。茎部开始在茎基节间产生纵向扩展的不规则状褐斑, 随后很快变软下陷, 内部空松, 一掐即瘪, 手感十分明显;剖茎检视, 组织腐烂, 维管束呈丝状游离, 可见白色或玫瑰红色的菌丝, 以后在产生玫瑰红色菌丝的残秆表面可见蓝黑色的子囊壳。茎秆腐烂自茎基第1节开始向上扩展, 可达第2、3节甚至全株, 病株极易倒折。
玉米灰葡萄孢穗腐病病菌以菌核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菌核萌发, 借气流传播蔓延。遇有适温及叶面有水滴条件, 孢子萌发产生芽管, 从伤口或衰弱的组织上侵入。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后, 逐渐形成菌核越冬。相对湿度高于94%及适温易发生玉米灰葡萄孢穗腐病。地势低洼、栽植密度过大发病重。玉米灰葡萄孢穗腐病主要危害雌穗。花丝染病病部呈水渍状;果穗染病多发生在有机械伤或昆虫为害的穗上, 籽粒上或籽粒间生灰色至灰绿色霉状物, 常在穗的尖端或上半部发生。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 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玉米植株残体上越冬。玉米秸垛、田间地表的病残体是病菌的主要初侵染源。来年春天播种玉米出苗后, 随着气温升高, 植株残体上的菌丝开始活动, 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随气流、风雨传播落到玉米叶片上, 一旦湿度适合, 便萌发侵入。发病玉米叶片上产生褪绿小点, 逐渐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 (图4) 。病斑正、反两面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又随气流传播, 进行多次再侵染, 如果有大面积的感病品种存在, 再加上雨水多、湿度大、温度高, 就会迅速发展, 甚至流行。
洪涝特点 篇9
近日,农业部发文部署洪涝灾区兽医卫生工作。要点有:一、各地要加强巡查,严格按照“四不准一处理”等规定做好死亡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及时消除疫情隐患。二、受灾省份要切实加大灾区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力度,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果断处置突发疫情。三、各省要结合当地实际,加强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和布病、炭疽等重点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四、各地要加大畜禽养殖、流通、屠宰等环节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收售、加工病害畜禽及其产品的违法行为,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五、各地要全面开展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排查。受灾省份要加大对重点兽医实验室的监管,及时消除灾后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严防病原微生物泄露、扩散引发重大动物疫情。六、各地要按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要求,加强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强化应急队伍培训和演练,加强应急值守,确保一旦发生疫情,及时报告,迅速反应,妥善处置。
【洪涝特点】推荐阅读:
暴雨洪涝11-20
洪涝治理建议05-16
洪涝灾害应急桌面推演06-05
洪涝灾害非经济损失01-30
洪涝灾害卫生防病知识要点11-14
疾控中心洪涝灾害救灾防病应急预案01-19
关于全国部分地区洪涝灾害情况的调查报告12-28
(健康快乐悦读)地理常识悦读_怎样的灾害是洪涝灾害09-11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有哪些特点09-03
网站特点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