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处理

2024-10-09

教学处理(精选12篇)

教学处理 篇1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 虽然达不到上知天文, 下晓地理的境界, 但也要尽量做到在给学生“一滴水”的同时, 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否则, 即使你课前的准备再充分, 设计的教学环节再精妙, 在课堂上也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甚至有时会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已有多年, 在教学中产生的尴尬和从中受到的启发不胜枚举。经过不断调整、尝试, 效果显著。下面就来谈谈我的体会。

一、先给自己“上一课”

例如, 教学《神奇的克隆》一课, 设计了学生进行“提问比赛”这一环节。经过大家对课文的研读和小组间激烈的讨论, 很多问题的答案都已迎刃而解。可其中一个问题却把大家难住了:“克隆羊多利比正常繁殖的羊寿命长吗?”同学们都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我, 而我对此一无所知, 只好说下节课讨论。当时我真是羞愧难当。后来, 我从参考书上了解到:凡是克隆出的动物, 一般来说, 寿命较正常繁殖的动物短, 且抵抗能力弱, 多病。想到当时的尴尬我后悔不已。如果早点查阅资料, 自己当时也不至于那么难堪啊!

一次公开课上, 同学们对《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大家纷纷猜测法布尔满满的口袋里可能装着哪些昆虫。结果一个学生说蜗牛不是昆虫, 是软体动物。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只好草草收场。课后, 我立即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发现蜗牛的确是软体动物。通过查资料, 我还知道了昆虫的基本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 头部有一对触角, 胸部有三对足。掌握了这些以后, 我深深地为自己的“薄学”感到汗颜!从此, 我每次上课前, 总是先给自己“上一课”, 预测着课堂上可能发生的问题, 对涉及专业知识的, 我总是一次次地核对资料。

二、用小铺垫解决大问题

多年的教学使我深深感受到:好的铺垫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而且能加深对课文重点语句的理解, 有时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课件铺垫

教学《安塞腰鼓》一课前, 为了烘托课堂气氛, 增强教学效果, 我特地准备了几只腰鼓和几把木槌。当进入“佳句赏析”这一环节时, 我把鼓和槌放到了讲台上, 挑选了几名同学充当“后生”, 让大家感受一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一句的魅力所在。结果, 一批批学生敲鼓的架势是一个胜过一个, 可都是乱敲一气。

后来,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 也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进令人身临其境的妙词佳句中, 我通过录像把安塞腰鼓这一气势磅礴的击鼓场面呈现在大家的面前。结果, 同学们一个个都看呆了。紧接着, 有几名男生竟情不自禁地站起来, 学着录像里后生的样子, 全身有节奏地舞动着, 口中配合的鼓音惟妙惟肖, 毫不逊色于那些后生们。我让他们配以鼓槌即兴表演, 他们竟然把“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表现得淋漓尽致, 把教学推向了高潮。

2. 串问铺垫

在课堂教学中, 有时为了解决一个难点, 需要设计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问题, 并且使这些问题形成一个整体。这样在研讨过程中, 由浅入深, 层层逼近难点。最后, 相关几个问题解决了, 这个难点也会水到渠成地迎刃而解, 否则会难以收场。

三、发生问题巧应变

一般的老师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点:平时上课, 特别是执教公开课, 总希望教程能按照自己的教案设计进行, 但有时事与愿违。例如《学与问》这一课, 概述了天文学家哥白尼从小就喜欢问这问那的故事。按照教学要求, 学生只要知道哥白尼小时候爱提问题就行了。可到这一环节时, 同学们立刻来了兴趣:“壁虎为什么能在直立的墙壁上掉不下来?”“蚯蚓身体断开了, 为什么还能继续生长?”等等。最后, 我不耐烦地大吼一声:“还有完没完?这是语文课, 不是科学课!”教室立刻静了下来, 可大家的学习兴趣一落千丈。后来, 我到另一个班级上课, 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引导学生明白了几个问题, 其他的要求下节课讨论。这样做有效保护了大家提问的积极性。

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堂课让我明白了: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一味地想着完成教学任务, 对课堂上生发的新问题, 不能轻易地浇灭学生探索的火苗, 在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 巧妙地将他们引到本堂课的教学环节上来, 就能避免不愉快事情的发生, 从而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我终于明白要想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上课前最好先给自己“上一课”, 及早预料可能生发的问题, 避免尴尬事情的发生;学生讨论时, 应注意适当地铺垫, 并且教师语言的导向要准确, 要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 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 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涂沟镇唐港小学)

教学处理 篇2

为了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加强管理,从严治教,xx医学院教学差错和事故认定及处理委员会根据《xx医学院教学差错和事故认定及处理规定》(海医学〔20xx〕166号)(以下简称处理规定),对近期在教学及考试安排中发生的四起教学差错与事故做出如下处理:

1、中医学院范xx老师漏排4月25日晚上《大学英语》考试辅助监考员。由于采取补救措施,三名辅助监考员在开考10分钟内到位。根据《处理规定》第二条第一款,教学管理类第一点,认定为教学差错,处理如下:责成当事人写出书面检讨,所属部门内给予批评教育,当事人在年度考核中不能评优。

2、理学院周xx老师于5月4日上午给20xx级临床医学本科3班和4班合班授课《组织学与胚胎学》中迟到一节课。收到教师未按时到位的通知后,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副主任钟南田老师在上课15分钟内赶到教室,作出积极安排,妥善处理,未对教学活动造成恶劣影响。根据《处理规定》第二条第三款,教学类第二点,认定为一般教学事故,处理如下:责成当事人写出书面检讨,所属部门内给予批评教育,取消当年度参加学校评优资格,并扣发一个月职务津贴。

3、热带医学与检验医学院蔡xx老师于5月10日上午《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考试监考迟到10分钟。根据《处理规定》第二条第一款,教学类第一点,认定为教学差错,处理如下:责成当事人写出书面检讨,所属部门内给予批评教育,当事人在年度考核中不能评优。

4、中医学院刘xx老师于6月2日下午《中药药剂学》考试中,未参加监考,但考虑到当事人主动报告,认错态度好,考务过程多个环节的监控未能发挥相应作用,且该场考试进行顺利,没有造成恶劣影响,按低一等级即一般教学事故处理:责成当事人写出书面检讨,所属部门内给予批评教育,取消当年度参加学校评优资格,并扣发一个月职务津贴。

希望全校教职工吸取教训,提高教学意识,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规范管理,强化教风建设,加强考务管理,严明监考纪律,各司其职,确保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声乐教学的情感处理分析 篇3

“声”即歌唱中的技术,包括发声、咬字、吐字、和歌曲的内容表达等。

一、发声

歌唱的发声有三要素:歌唱的呼吸,歌唱的正确使用声带,歌唱的共鳴。三者组成了一个发声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部分处于不协调的状态,都会影响到发声。所以,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歌声。气息是歌唱中基础的基础,是歌唱发声的原动力,是声音技巧的能源,其本身也是重要的表情手段。没有气息,就不能发声,好似小提琴没有弓子无法奏出声音一样。没有控制气息的正确方法和能力,就无法唱好歌,这便是气息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要正确的运用呼吸,合理的调整和运用声带的张力,仔细的选择最佳的泛音共鸣,合理的咬字,科学的协调三者的关系,获得强、弱自如的声音、最佳的音质、最宽的音域、以及最持久的歌唱能力。

二、咬字吐字

咬字是利用唇、齿、舌、牙、喉等器官的运动把字音发清楚;吐字是把字清楚的吐出来,就是把歌曲的每一个字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清晰而又准确地唱出来,传到听众的耳朵里,并有着丰满的共鸣和良好的艺术表现,即每个字都似“珠落玉盘”般圆润好听。

歌唱是歌声和语言结合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歌唱中的语句——语言,本身就包含这一定的情绪和内容,这些语句应该怎样表现,它的语气和语调以及字句中的重音等都必须从语言本身的情绪内容中间去捉摸、理解、这样才能让听众从优美的歌声和清晰的语言中明确歌曲中的内容。思想和情感,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所以,语言的处理是歌唱艺术中重要的问题之一。美的声音要透过清晰而富有感情的语言,依靠美而有情的声音来润色和传达。音乐使语言升华,语言使音乐深化,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需要强调的是在歌唱艺术中,咬字、吐字和发声是分不开的,有了正确的咬字和吐字方法,才能有正确的歌唱发声。在演唱中只注重咬字、吐字清晰,而不注意声音的优美、圆润,那歌唱不会动听更不会有感染力。片面地追求发声的优美,而忽略咬字、吐字的正确、清晰,听众听不清歌词,那也妨碍了歌曲内容的表达,也不可能扣人心弦。字和声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三、歌者对作品的理解及表现

当拿到一个作品,首先要了解作曲家所处的年代,创作背景、作品风格和作品的结构等内容,再通过演唱者的理解、进行二度创作后展示给观众。对于作品理解的不深不透,唱出的也只是音符,不可能完全表达作品本身的内容以及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意义。

首先,要从感性上去把握。音乐艺术直接诉诸人的感官,直接影响人的情感和精神。所以适当的想象对于歌者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歌者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为歌曲中的主人公,从自己感性本身去把握作品。

其次,要从理性上去把握。分析旋律线条和伴奏音型、曲式等,可找到歌曲的曲调特征,了解曲作者的创造手法、表现意境,达到对音乐情感内涵的理解。

最后,好的演唱者不仅能准确地领会和传达歌曲地艺术意境,还能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挖掘歌曲侧面某些潜在的甚至作曲家没有想到的东西。一首作品,作曲家无法提供其要表现的韵味,它必须由演唱者自己去体会和创造。

四、挖掘歌词情感内涵,深化歌词情感表达

歌词而言,对情感的处理重在挖掘歌词情感的内涵,把握歌词的情感脉搏。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歌曲《红豆词》,歌者演唱起来总是那么动人,听者百听不厌。除那委婉甜美,含蓄抒情的旋律和歌声陶醉了观众外,摄入了人们的眼底静态的:红豆、小楼、远山。而发展描写则是动态的:窗纱风雨,青山隐隐,绿水幽幽。作者把静与动有机巧妙地进行编织,仿佛在人们眼前展示的是一幅立体交叉的美丽画面,而且这个歌曲中的歌词曾用于《红楼梦》,歌词中表现了贾家由胜到衰的无奈心情。歌词的中动与静的编织是为歌曲的高潮铺垫而已,真正的旨意在于情感的抒发。“展不开眉头,捱不明更漏”歌词的两遍重复正是歌曲的高潮所在。这才是歌词的核心和内涵。当演唱者分析理解了歌词的情感内涵,再真心演唱歌曲时,感觉又会如何在清如泉水,动如涟漪的音乐伴奏下,加上你圆润优美的嗓音,训练有素的气息控制,清晰含情的咬字吐字,良好内在的音高节奏感以及婉转自如的运腔和心灵真情的抒发,那么其歌声一定是甜美抒情动人的。同时,演唱者的歌声也能深深地打动听众的心,使听众在你的演唱中领悟歌词情感的内涵、意境,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也使自己在与听众的交流中“用心歌唱,字字带情,声声感人”的意愿得以发挥,真正使演唱日趋真、善、美的艺术境界。

最后,我认为我声乐教学中为了达到声与情互动的效果,我们还应该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来指导学生。这样同时也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并且更能放松地演绎作品,从而达到很好的演唱效果。

参考文献

正确处理教学意外 篇4

关键词:正确处理,课堂教学,意外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变化的, 是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的主阵地, 是充分展示学生思维的场所。课堂上千变万化, 常常会有始料未及的事情发生。出现教学意外是在所难免的, 关键是在出现了意外后如何处理。那么, 怎样才能妥善处理课堂教学中发生的意外呢?

片断一:杜瑜老师执教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28+4=?组织学生汇报计算方法时:有学生用小棒、计数器、竖式, 突然一位学生说:“我也是用竖式计算的。”生口答:28加2再加2等于32。老师没听明白他是如何计算的, 也有点着急, 就说课后我们再来讨论好吗?杜老师急于按照自己预设的教案完成教学, 接着说到师:老师还有一种算法, 你们看28最接近整几十?生:28最接近30。师:我们可以用口算, 把4分成两个2, 先计算28+2=30再计算30+2=32。

刚才的学生回答的计算方法与老师的方法一致, 老师急于完成自己的预案而未让学生展示出自己的算法, 错失了一次师生、生生交流的契机。

片断二:前不久, 我上了一节“拔萝卜”公开课, 这是一节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计算, 练习题展示出现一次意外, 一位学生把75-24写成76-24=52, 生:他错了。师:他哪里错了?生:他把75写成了76。 (展示的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的题抄写错了, 但不知道自己是否计算正确) 师:对, 他把题抄错了, 可是他把75写成了76, 计算76减24的结果, 计算对了吗?学生回答大部分认为对了, 小部分认为错了。师再追问:他计算76减24的结果对了吗?少部分学生回答对了, 大部分学生回答错了。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算对了吗?

经过计算学生才认为他算对了。教师想把学生出现抄题错误后, 能按抄写的算式正确计算, 做为教学资源提示其他学生注意别把题写错, 但要正确计算。可是教师在引导时没有让学生展示出正确的计算方法, 直接让其他学生判断抄写错误的孩子的计算方法, 因此出现了学生不会正确判断。

片断三:闫瑞利老师执教《分一分与除法》时, 把8个苹果分成2份, 怎么分?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苹果纸片进行操作。学生汇报如下:生1:分成1个和7个。生2:分成2个和6个。生3:分成3个和5个。生4 (大声说) :一份是半个, 另一份是7个半。这大大出乎闫老师的设计之外, 学生也七嘴八舌地说:“不对, 不对, 怎么可以这样分?”有学生哈哈大笑。闫老师微笑着说:“同学们, 我们来听一听她的想法好吗?”“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生4慢慢地站了起来说:“平时我在家里, 妈妈怕我一个苹果吃不了, 都是让我和妹妹平分, 每人吃半个。”她的声音小了很多。师:“看来你和妹妹分1个苹果吃的时候很公平, 那么这8个苹果怎样分成2份才公平呢?”生4直了直身子, 语气十分肯定:“每份都是4个。”师高兴地问:“你们都赞成她的意见吗?”师点点头:“你真棒!我们一起把掌声送给她。”生4回答完后并给予鼓励的掌声,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尊重、理解、欣赏他人、学会倾听同学的声音, 同时听话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生4也在老师的带动下说出自己的想法, 由大声地说出分法到小声地说出想法再到得到同学们的认同并最终高高兴兴地露出了笑脸。

通过上面三个片断可以看出:第一位老师没有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计算方法, 只是让学生口答, 老师又不能充分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只是想把课按自己的设计进行教学, 没有让课堂从“执行预案”走向“动态生成”的这个过程。没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时间, 如果杜老师让这位学生说出怎么想到要28加2再加2进行计算, 学生的讲解可能会出乎老师的设计之外, 可是老师失去了较好的师生、生生交流的机会。第二位老师想把学生的抄题错误, 提示其他学生注意别出错, 但又想让学生注意正确计算, 可在教学过程中处理不当, 让学生越来越不承认计算正确的方法。第三位老师抓住了这次教学意外, 并正确处理教学意外, 走进学生内心世界, 看到学生的闪光点, 发挥学生的潜能, 发现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 敏感地捕捉住教学中有价值的因素。可见, 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捕捉教学意外, 还要正确处理教学意外。在捕捉与处理的过程中不但不会影响教学, 反而给了教师一个机会, 一个展示自己驾驭课堂能力的机会, 一个展示自己高超教学机智的机会。

参考文献

图片处理教学计划 篇5

(2016 —2017 学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

图片处理

授课班级:

初二年级校本课程

总学时:20 本学期学时:20 填写时间:2016 年 8 月 30日

课程讲授总体设计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Photoshop(简称ps)是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它在广告出版、平面印刷等领域具有强大和便捷的功能,它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也是高职高专广告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软件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photoshop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并能够熟练运用photoshop来处理图片、编辑图片。在广告设计方面、印刷、摄影等方面发挥其设计与制作能力。

二、教学主要内容

掌握数字图像的分类、格式特点,图像色彩模式、绘图与绘画、图形的基本与高级编辑,在平面广告中的制作案例。

三、教学手段与要求

该课程的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其中再实践教学中,遵循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授课中以讲授解决基本问题,通过实践性练习解决深入问题,并且时刻贯穿创意设计,这样可以在完成本课程的软件学习的同时,完成软件与创意的结合。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操作要求,根据课堂要求,在实践中能够熟练应用,在授课的过程中,要结合实例进行操作,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在每一章节结束时是要有作业考核。

二、考核方式 :

教学处理 篇6

关键词:理论 实践 关系

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要适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学以致用,必须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除必须让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外,还要着重加强操作技能的训练,培养出讲得做得的实用型人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能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欢迎;也使中等职业学校有更好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能重视这一点,也就办得更出色。本人担任了数年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实践课教学指导工作。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都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本文谈谈在教学中如何从理论指导实践,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体会。

1. 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目前,有相当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师,还存在着忽视实践教学,在训练手段、内容、方法上都未能跟上畜牧兽医科学高速发展的步伐。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畜牧兽医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部分教师忽视实践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部分教师仍然是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不愿承担实践教学工作的任务,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不高,讲授理论知识后,随便指定几道实习题,让学生自行实习。另外,实习指导教师也被看成教辅人员,待遇偏低,教学的积极性受到了挫伤。部分学生对实习欠缺积极性、主动性,随便应付,迟到、早退、缺席等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实践教学方法、手段落后。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演示法,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听边看边做。采用这种灌输式方法进行实践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表面上看,学生会操作了,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未能引导学生自主地训练操作技能。另外,很多教师忽视了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这严重制约了实践教学效果、质量的提高。

2. 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的措施

一是要指导学生加强基本功训练。在培养学生掌握兽医注射技术方面:注射技术是临床治疗的基本功。首先将各种不同类型规格的注射器,让学生认识其构造用途,以及如何使用拆装、消毒、保管、然后示范,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拆装、反复练习,以真正熟练掌握为止。在练习注射操作技能的时候,首先用巴蕉树作示范,然后再让学生在巴蕉树上反复练习扎针,要求操作方法注入的药液准确、熟练后再在猪、牛身上作注射实习,在实习课的操作练习基础上,还带领学生到学校、牧场附近城乡为居民、农民的鸡猪打防疫针和诊治疾病,通过这样的反复实践,使学生加深了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并掌握了注射技术及其他的诊疗的技能。在培养学生的外科手术操作技能方面:因外科手术是临床治疗的综合技能。要想手术成功,事先要有正确的诊断。做好术前的准备和术后的处理工作,这样才能发挥手术的作用。因此,要求学生要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及基本的操作技能,即具备坚实的病理学基础,熟练的解剖学知识,特别是局部的解剖学知识。有了足够的解剖学基础知识,手术才不伤及重要的组织器官,保证手术治疗的效果。微生物学,药理学与家畜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与外科手术均有直接联系,必须处理好。如防腐与无菌,麻醉各种疗法等。所以,在外科手术实践课教学的指导工作中,必须将过去的基本知识来一些复习和巩固。把这些理论知识真正用到手术技能训练中去。在手术技能训练中,必须注意指导学生增强必备的技能:如无菌操作、器械使用和正确对待器官组织等方面的技能,学会处理好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的环节。例如:2011年,我指导本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进行了一次全校性外科手术技能竞赛,题目是"狗胃切开术",课时2节。竞赛前仅简单地讲授"狗胃切开术"的适应症、麻醉方法及保定,手术的通路和手术过程中的关键要点。然后,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手术操作,从开刀起至手术结束,实际时间仅为45分钟。四个学生竞赛小组均能顺利地完成。竞赛后总结,效果良好。竞赛评委会的老师一致认为,本次外科手术技能竞赛,组织工作做得比较好,学生操作技能熟练,手术很成功,值得推广。从本次外科手术技能竞赛中我们可以看到,除抓好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之外,还应着重加强学生的操作技术训练,对学生在今后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

二是为了让课堂理论讲授的知识结合于实践,可带领学生下乡做手术,使学生更多更好地掌握外科手术的操作技能。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将常见的外科手术如猪的疝手术、阉割术等,进行现场实践教学,边讲边手术,术后,实习指导老师总结,再让学生亲自动手,直至上述的手术都能独立完成。如我校畜牧兽医专业邓国、董建程和林沃文同学,刚学完外科手术操作课后,在高州市曹江镇满坑村为赖桂一头母猪做了肠吻合术,该猪被阉猪师傅阉后造成篏闭性腹壁疝,肠已坏死,经学生们手术切除坏死肠管18厘米,术后良好。当地农民赞扬说:"高州农校学生,未毕业就象人医那样开肠剖肚治病,赛过华佗。"畜主还写了感谢信。这些学生能在刚学完外科手术课程,便独立完成了肠的吻合手术,获得成功。这与老师加强实习指导,学生积极参加临床实践操作是分不开的。

三是指导学生加强日常训练。上学期,我校畜牧兽医专业多个班级进行养猪实训教学,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养猪,分组分批进行,人人动手,使学生掌握了养猪的基本过程,怎样打防疫针,怎样检查寄生虫病,怎样对猪进行剪牙、剪尾,使学生基本掌握常用的注射技术,驱虫技术,剪牙方法及日常的饲养方法,小母猪的阉割、疝手术及发病的治疗等,通过这样的实践使学生在猪的饲养管理上获益匪浅,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了牧医专业学生对学习的思想兴趣。在实训中,老师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学生在饲养管理上遇到未能掌握的问题,也常向老师请教,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老师在现场对猪的病进行了手术的讲授,手术后,罗健同学在自己的家乡为农民做了几例的仔猪阴囊疝病、脐疝病的手术,都获得满意的效果,受到邻乡农民的好评,现他已在粤西地区种猪场做哺育员,根据用人单位领导反映,该生工作负责,熟作技能较好,不怕苦、不怕脏,虚心好学,表现较好,很受欢迎。近三年来,我校附属兽医院接纳治疗病畜900余例,其中有传染病、寄生虫病、内科病中毒病等,病例多种多样,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积极参与临床诊疗工作,老师常结合临床病例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的知识,又能接触到实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真正掌握了临床诊疗疾病的基本知识。

总之,为使学生真正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唯有教师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學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创造条件加强指导,强化实践教学,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使学生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达到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办学目标。

《湘夫人》的阅读教学处理 篇7

首先, 结合注释, 疏通文意, 弄清楚《湘夫人》的内容或意脉。弄清 文本的意脉是探究主旨的前提。文本的意脉可以通过诵读、翻译、概括归纳等方法完成目标。诵读可以依次采用老师范读、学生自由诵读、优秀学 生个别诵读学生点评等方式进行, 注意诵读时的情感、语速及轻重缓急。翻译和概括归纳可采用老师串讲或学生分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湘夫人》文本解读的第一个层次可由一个问题总领:诗歌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补充湘君对湘夫人由期盼———幻觉———失望的起始情感历程。爱而不见, 怎一个“愁”字了得。《湘夫人》写的 是神界的爱情生活, 但处处流溢着现实生活中的情味, 我们可以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它作为当时楚地民间的爱情诗来读。

其次, 把握文中情景交融、“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赏析表现手法是为了进一步把握主旨。文本解读的第二层次可由另一个问题总 领:诗歌是如何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可引导学生从三方面赏析。一、情景交融。以“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一句经典名句为例, 诗人以清秋的景色构成了一个美妙而略带清愁的意境:秋风瑟瑟, 丝丝凉意, 洞庭湖中微波荡漾, 岸边落叶纷纷。湘君面对烟波浩渺的洞庭湖, 心事茫然, 愁绪四溢。情与景, 水乳交融。二、诗中以反常现象比兴。“鸟何萃兮蘋中, 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 蛟何为兮水裔?”鸟儿聚集在水草上, 渔网披挂在树上。麋鹿在庭院里觅食, 蛟龙在水边游荡。这些都是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 来自比自身的尴尬处境和懊恼心情, 暗示了湘君对湘夫人约而不见的失望的必然结果。情诗以反常不可能之事为喻, 在中外诗歌中都是常法。如“山无棱,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上邪》) , 以反常的现象象征爱情的忠贞不渝。三、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香草美人等象征性意象的运用在诗中增强了浪 漫主义色彩。湘君急切期待湘夫人的到来却久盼不来, 在希望和失望中产生了幻觉, 听见了湘夫人的召唤, 于是在水中筑室, 用白薠、白芷、兰草、辛夷、薜荔、杜衡、杜若、石兰……各种香草装饰爱巢, 充分显现出湘君对湘夫人一往情深, 对爱情的执着, 对共同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诗作中有着丰厚的上古神话时代的历史文化积淀, 因而增添了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

其三, 知人论世, 结合屈原的身世, 把握全诗主旨。文本解读的第三层次是屈原写这篇文章的本意是什么。这里可设置一个探究题:有人说, 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 剧, 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查找有关资料, 用“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这道题需要学生了解屈原其人及生平经历、写作背景。通过查找资料, 可以了解到屈原曾任左徒、三闾大夫, 虽忠于楚怀王, 却屡遭排挤, 后因触怒贵族被放逐。楚怀王不听屈原劝谏, 兵败被杀, 屈原也自沉汨罗江, 以身殉国。当时屈原正被楚王流放到荒蛮的沅、湘一带, 处境艰难, 心情忧伤, 但仍然时时挂念国事, 执著理想, 期盼楚王能回心转意。由屈原的一生境遇可推知, 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内容可能是他自己不 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从湘君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中, 我们是否可以联想到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遭遇?湘君对真挚爱情、幸福生活的执著追求, 是否寄托着屈原为实现理想, 苦苦追求, 虽饱受打击, 仍坚持不懈、九死未悔的精神?

重视作业处理, 提高教学质量 篇8

一、作业的布置

作业处理的前提是作业的布置, 没有作业的布置就谈不上作业的完成和批改。教师为了检验教学情况, 了解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情况, 就必须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比如, 为了让学生提前对所学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 需布置预习作业, 哪些问题通过“看”就可以解决, 哪些问题不懂, 需带着问题听老师讲解, 可布置预习作业;为了检查对定义、定理、概念、计算方法的理解, 可布置一些跟踪练习;为了让学生接触社会, 接触实际, 可布置一些社会调查类的作业;为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可布置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辨析性习题;对于启发学生思维、拓宽知识面的作业, 可以布置学生去讨论, 去求教。总之, 不管怎样, 教师布置作业必须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选择性, 并且还要想到可能出现的问题, 准备好应对的措施, 即要有预见性。

二、作业的完成

作业的完成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重要手段, 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 是沟通师生互动, 共同参与的重要渠道, 也是联系教师、家长、社会、学生统一行动的桥梁。

对于教师而言,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作业: (1) 注意审题。孩子们的普遍毛病是草率, 盲目看一遍习题, 还没理解题意就急忙做题。本来该作对的, 也做错了。如题中明明要求选出错误答案, 却凭借惯性, 选出正确答案。因此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注意审题。 (2) 引导学生回忆例题。当学生做某一习题遇到困难时, 教师不能简单告诉他们怎么做, 而应引导学生回忆此类例题老师是怎么讲的, 学生会通过做习题、想例题, 掌握此类习题的做法, 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3) 让学生多想。现行教材是经过几次专家编写、修改, 又经过各省乃至全国反复实践后而出版的, 每一个字、每一道题都价值千金。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 教师应多让学生想一想这类题为什么这么做就对, 那么做就错, 养成作业思考习惯, 从而再遇到此类问题时就会知道如何下手, 怎样下手, 从而改变学生遇到题先着急, 无从着手的毛病。 (4) 引导学生改变思路。对于某些习题, 如果按照常规做法, 往往会费时、费力, 极易出错, 但如果改变思维方式, 变通一下做法或顺序,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很多问题的简便做法, 都是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灵活运用。 (5) 培养学生养成一题多解的习惯。当前, 从国家到学校, 再到社会, 都在大力提倡培养创新型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是要靠教师始终如一、潜移默化的努力来实现的。而学生往往是完成作业就完事大吉, 不去想一道题还有没有其他做法。教师要积极引导, 多方启发, 反复强调, 让学生不满足于一得之功, 一孔之见, 要广开思路, 坚持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在多解中寻求快解、好解、简解。长此以往, 定能开阔学生视野, 拓宽思路, 培养出奇才、怪才, 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有建树的新型人才。 (6) 注意发挥家长的作用, 学生家长中不乏有素质高、造诣深、知识广、层次高的人才, 这是一个完全可以利用的人力资源, 加之他们都望子成龙、盼子成才心切, 往往把指导孩子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即便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长, 哪怕求人, 对孩子的问题也愿意解答, 因此, 教师对课堂上来不及处理的作业可留作家庭作业、课外作业、探索作业或开拓思路作业, 然后对解题思路好的作业可利用墙报予以公布或让大家讨论。

三、作业的批改

作业批改后, 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几项:1.每次都公布正确答案;2.利用习题课、自习课或新授课前的时间及时进行作业讲评;3.发挥数学墙报的作用;4.检查督促学生对作业的订正。

四、批改作业贵在及时

我以前在批改作业时, 都是第一天收上来, 第二天批完发下去,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我认为这样做的效果不好, 主要表现在:第一天作业中出现的错误, 还没来得及纠正, 就要进行新课的教学, 致使学生新旧知识衔接不上, 学习成绩不能提高。通过总结经验, 我在批改作业的时间上作了调整和尝试。一节课讲完, 总要布置合适的作业, 让学生练习。并且作业本收上来就要趁热打铁及时地、认真地进行批改, 这样才能及时了解, 学生掌握了多少, 哪些内容模糊, 哪些根本就不懂, 同时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做到心中有数, 以便及时改进教学, 及时加强个别辅导,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五、全面分析, 加强批语

在数学作业的批改上, 我根据同学们出现错误的情况不同, 区别对待, 加注不同的评语。教师评语要遵循导向激励原则, 比如对作业有进步的同学, 我就写上“进步很大, 要努力, 成绩会更好。”对粗心大意的同学, 我就写上:“太粗心了, 本该做好的, 却做错了, 太可惜了。”对学习成绩差的同学, 我就写上一些鼓励的评语。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 我就写上“继续努力, 更上一层楼。”对于多种方法解答的同学, 我就在班里表扬, 鼓励同学们学习一题多解的解题思路。对于学生做错的题, 我从不打“×”只打“”, 给学生一个改正的机会, 待作业本发下去后, 我当面指出错题的原因, 及时订正错题, 把这些错题都消灭在萌芽之中。等同学们把错题改正后, 我就在原来的“”上打“√”, 使同学们作业本上不出现“×”, 从而减小了学生的思想压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批改形式灵活多样

一般批改作业要分三种情况, 一是全部批改, 集体订正错题;二是分上、中、下三等抽查, 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三是把答案告诉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对照, 自由讨论, 对学生不理解的疑难问题, 老师给予解答。在学生自我批改的过程中, 通过自己的思考, 填上正确的答案或将不同于自己的解法记录下来, 进行自我比较, 尚未理解或有疑问的及时向老师发问, 在这种积极主动的评改过程中, 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大大增加, 有效地提高了作业质量。

七、对于典型错例及时记载

在作业批改过程中, 翔实记录下学生的典型错例, 有利于及时矫正、提高质量。记录错例, 不要先打“×”号, 推给学生订正了事, 更不能代学生写上正确答案。对于由解题思路、运算方法、概念不清所造成的错误, 我们不仅要指出错因, 还要进行补充讲解。这样经常地坚持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做详细记载, 及时归类, 在每单元或阶段复习中再让学生反复练习, 加以纠正。

优化教材处理,提高教学实效 篇9

1. 优化探究性教学设计

探究性教学近年来非常流行,主要原因是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阅读,去观察,去理解,然后总结出规律,得出结论。再辅以教师必要的讲解,归纳总结,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因此,在教法的选择上,教师要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学生的学情出发,内容适宜学生探究的,就让学生探究。

我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时,首先引入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实际问题:在足球比赛中,赢球数与输球数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若我们规定赢球数为“正”,输球数为“负”,不输不赢为“0”,那么某一球队在一场比赛中的胜负有哪些不同情形?

各小组充分讨论后,派代表回答,我板书:

上半场赢2球,下半场赢3球,全场共赢5个球,即(+2)+(+3) =+5。

上半场输2球,下半场输3球,全场共输5个球,即(-2)+(-3) =-5。

上半场赢3球,下半场输2球,全场共赢1个球,即(+3)+(-2) =+1。

上半场输3球,下半场赢2球,全场共输1个球,即(-3)+(+2) =-1。

学生探索出两个有理数相加的几种情况,然后总结出有理数加法法则,最后看书。之后,我作必要的讲解说明,让学生记住法则,并熟练地运用法则进行运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教材选择的内容与呈现方式,既要符合大多数人的认知规律,又要照顾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由于学生、教师、教学目标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同一内容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会有不同的价值效果,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调整便在情理之中,既应认真研究教材的教学价值,不轻易舍弃,又应不迷信教科书,大胆创新。

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法则时,教材上是采用数轴引入运动情景的,我认为这样有所不妥:其一,运动时只规定了左右方向,未规定起始点(即原点);其二,数轴上左右运动使学生晕头转向,尤其在乘法中,对时间规定了“现在前”为负,更让学生一头雾水,所以我把这部分内容作了调整;教学加法法则时,我用学生都熟知的足球赛的净胜球数引入,让学生思考某球队在一场比赛中的胜负会有哪些不同情形,这样对下面的讨论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而且净胜球数远比教材中在数轴上左右运动更符合实际,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在教学乘法法则时,我作了同样类似的调整。

另外,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教学时,用到了去括号法则,但教材中只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我认为去括号法则对于有理数的运算乃至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括号不会去或去不对,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在教学时,我给学生补充了去括号法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 对分散的知识进行整合

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代数几何的分科,代之以“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大板块,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的展开到高层次的综合,不断深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有些知识在结构上表现为松散、跳跃,给教和学带来了困难。

《一元一次方程》一章中列方程是重点,为了突出显示方程应用的重要性,教材把对实际问题的讨论作为贯穿全章前后的一条主线,把解决问题分散于全章。对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讨论也始终是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的,即先列方程,再去学习如何解方程。这样不仅把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分散了,而且把实际的各类问题情境分散了,还给人一种“不会走,先学跑”的感觉。我在教学这一章时,打破了教材顺序,按方程的定义—解方程—列方程的顺序进行,即先让学生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然后应用方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本章对实际问题的讨论分散在前三节中,而只在最后一节中安排了“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选择了三个问题(“销售中的盈亏”、“用哪种灯省钱”、“球赛积分表问题”),这种“分散”内容的安排,学生不容易找出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遇到实际问题时思路不清晰。所以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按实际问题情境分类,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销售中的盈亏问题、利率问题、方案设计问题等,引导学生探索每类问题的共性,探究出其内在规律,构建模型。学生遇到不同实际问题时,脑海里马上显现出此类问题的通性解法,解决起来得心应手。在学习完了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之后,我又顺便举了一个分式方程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关于方程的应用知识远不止这些,既增强了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又对方程的应用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教材的处理远不止这些,以上所述仅是一己之见,可能不准确,也不全面。不过,不准确也好,不全面也罢,二者都不是非常重要,重要的是对教材处理的重要性的认识。教材的处理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门教学艺术,方法因人而异,艺术有自身的规律,不敢越雷池半步,或者跳不出教材的束缚,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哪怕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在一纲多本、一本常变的今天,对教材处理艺术的轻视、忽视甚至漠视,都可能导致我们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境地。

参考文献

[1]谭青兰.用教材理念下的数学教材处理探讨[J].湖南教育 (数学教师) , 2008, (5) .

[2]张妹.例谈数学教材的合理化处理[J].中学数学研究, 2009, (3) .

教学处理 篇10

关键词:文字,处理技术,汉字,编码

《文字及其处理技术》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 (必修) 教材第四章第一节《文本信息加工》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共有两个基本教学任务:一是通过体验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 让学生了解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领悟在信息时代传承汉字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二是了解汉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式, 学会输入一些较为生僻的汉字, 为后面深入学习文字处理软件的相关内容做必要的铺垫。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了解汉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式, 能够输入一些较为生僻的汉字。

过程与方法:探讨东巴文字在计算机中的输入方法, 激发学生对文字处理技术的求知欲;探究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 理解汉字的发展对传承华夏文明的历史意义;通过输入生僻汉字的活动,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 领悟汉字的发展饱含民族的智慧;反思汉字在信息时代遭遇的“拼音化危机”, 激励学生更好地传承以汉字为载体的优秀民族文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验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历史, 领悟传承汉字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难点:汉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探究情境, 导入教学课题

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有关汉字发展演变历史的视频片段。

师:文字的创造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性的标志事件, 它让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纵观汉字的悠久发展历史, 虽然经过多次变革, 但仍然保留部分象形文字的特点。

师:目前在我国云南的丽江地区, 至今还使用着一种古代象形文字——东巴文字, 被誉为文字发展历史上的活化石 (课前已在学生计算机上安装了“电子东巴”软件, 并简要说明东巴象形文字的输入方法) 。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并尝试验证上述东巴文字的正确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猜想和验证东巴象形文字”的分组探究活动, 激发学生了解汉字发展历史的兴趣和体验文字处理技术发展变化的热情。)

2.体验文字处理技术

师:文字是我们祖先为了更加流畅地表述意义、传递经验而发明的工具。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 古老的汉字是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 通过课前预习, 相信大家已经初步了解汉字起源和演变的过程。

学生回顾讨论汉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

教师借助幻灯片展示, 概述不同汉字字体的发展历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汉字的创造和发展, 让学生深刻理解汉字的创造和发展饱含民族的智慧。)

教师展示天下第一行书作品“兰亭集序”的局部图片, 让学生畅谈对不同书法作品的看法。

生1:我们教室里就有两幅校园书法比赛的获奖作品。

生2:学校尊师公园内有很多当代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

生3:北京大学的校门题字是毛主席的题字。

师:书法艺术是一种凝结了我国民族文化精髓的特殊艺术形式, 虽然我们鼓励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借鉴, 但不能因此而忽视甚至排斥传统文化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身边的书法作品, 让学生领悟在信息时代传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师:通过课前预习, 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简史。

学生探究各种文字处理技术的出现顺序 (如图1) 。

师:以活字印刷技术为代表的中文信息处理技术革命, 曾经让中华文明遥遥领先于世界, 然而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 曾经遭遇过两次鲜为人知的“拼音化”危机。请大家通过拓展阅读, 了解汉字“拼音化”危机的来龙去脉, 并借助下面汉字拼音化的体验情境, 思考汉字对于传承华夏文明的历史作用。

学生饶有兴趣地阅读拼音化古诗《村居》, 对比汉字与拼音的不同表达特点。

师:上述短短几行汉字, 就能表达出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情境。在我们提高了大众文化水平和很好地解决了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今天, 再没有人主张汉字的拼音化, 具有象形文字血缘的汉字成为当前信息时代一种具有特别价值的表意工具, 这就是联合国官方文档的不同版本中, 中文版总是最薄的原因所在。

(设计意图:通过对汉字“拼音化危机”产生原因的探究过程, 让学生明白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才是危机产生的根源所在, 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的信念, 为更好地传承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3.了解汉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式

探究情境:丁丁是高一 (2) 班班长, 他想要通过电脑编排班级值日表, 在他输入学生姓名的过程中, 碰到了“喆、堃、犇、翀”等多个较为生僻的汉字, 使用智能ABC输入法, 无法将其输入计算机中, 你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分别使用智能ABC和搜狗拼音输入法, 尝试分组输入生僻汉字。

师:为什么有些汉字通过智能ABC输入法无法输入计算机, 而使用搜狗拼音输入法却可以输入;为什么有些汉字只能设置为宋体, 如果设置为楷体, 就不能正常显示?要弄懂这些问题, 首先要了解汉字的三种不同编码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生僻汉字输入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激发学生了解汉字编码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善于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师:在计算机内部只能识别二进制码0和1, 要让计算机能够处理汉字, 首先需要对汉字进行编码。对于拉丁语系等由少量基本字母构成的文字体系, 我们可以直接通过键盘上的标准字符编码 (ASCII码) 来输入。但是汉字数量众多, 不可能用为数不多的键盘按键对应每一个汉字。为了能让用户像输入英文一样输入汉字, 人们发明了拼音码、字型码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汉字输入码 (也称外码) 。

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了解各种汉字输入法的特点, 讨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师:由于汉字输入编码方法多种多样, 同一个汉字采用不同类型的编码方法, 通常也会产生不同的输入码。为了能将汉字各种输入码在计算机内部统一起来, 中文操作系统引入了汉字的机内码 (也称内码) , 以方便汉字编码的存储和交换。

学生了解各种汉字字符集的向下兼容关系, 即同一个字符在这些方案中总是有相同的编码, 后面的标准支持更多的字符, 而BIG5码则是港澳台地区普遍使用的一种繁体汉字编码标准。

师:以字符编码形式存储在计算机内部的汉字信息, 要在屏幕上显示或打印出来, 且必须以汉字字形输出, 才能被人们接受和理解。

学生了解汉字字库的相关知识, 尝试为生僻汉字设置不同的字体。

探究操作:如何安装使用其它汉字字体?

师生总结:计算机处理汉字的基本过程:首先, 要通过某种汉字输入法将汉字输入计算机;然后系统会将该汉字转换为机内码进行存储;当我们要显示或打印时, 系统又会将以机内码存储的汉字转换为汉字的字型码输出。

如果一种输入法没有对某一个汉字进行编码, 就无法通过该输入法输入这个汉字;如果一个汉字不在该输入法所支持的字符集中, 就不能录入计算机;如果一个汉字没有相应字体文件的支持, 则无法正常显示;如果操作系统或应用软件不支持该字符集, 则无法正常显示 (如图2) 。

探究阅读:2007年8月13日, 方正集团旗下的方正电子正式对美国暴雪提起诉讼, 原因是其在大陆运营的《魔兽世界》中文客户端中, 未经方正电子许可, 大量复制并使用了方正自主研发、编写、集合而成的方正字库中的“方正北魏楷书、方正剪纸”等五款字体, 侵犯了方正电子根据《著作权法》对方正字库享有的著作权。

师:对于西方的拉丁语系, 其字体研发相对简单, 但是作为象形文字的中文, 拥有庞大的汉字字库, 必须为每一种字体中的每一个汉字都制作一个点阵图, 设计制作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这就需要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来维护中文字体开发者的合法权益。

(设计意图:通过对这起有关中文字体侵权案件的分析探讨, 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里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观念。)

4.教学反思

尽管学生们都有汉字输入和处理的经历, 但对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计算机处理汉字的内部过程却一无所知, 这里先通过猜想和输入东巴象形文字的探究活动, 激发学生用心去体验文字处理技术发展变化的热情, 然后再通过回望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发展的悠久历史,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学生通过自主阅读, 在了解汉字拼音化危机的来龙去脉之后, 再借助汉字拼音化的情境体验, 强化学生对汉字的敬畏和热爱之心, 促使学生领悟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最后再利用一个生僻汉字输入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汉字的编码方法, 并尝试学以致用, 以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教材的处理解读教学功力 篇11

敢冒大不韪——一切从实际出发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内容以及呈现方式也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在使用教材时也尽量考虑编写意图,但它不是“圣经”,对于不合实际的内容教师也应有取舍、重组、开发的权利。但翟老师在处理教材时有自己的想法,敢冒大不韪,合理地做出选择。

在教学周长的概念时(苏教版三年级),不少老师都安排学生动手测量树叶的周长,但翟老师发现这一设计存在弊端。首先树叶边缘是锯齿形的,形状不规划,造成了学生测量上的困难。其次花费的时间较多,三年级学生动手能力还不强,加上测量时测绳难以固定等因素,一般都需要8分钟左右的时间。另外,测量树叶的周长本身也没有实际意义。翟老师对这一环节进行了改进——用胶带纸圈代替树叶,这一改变让课堂上出现了另一番景象:大多数学生用细绳绕胶带纸一圈,然后拉直测出长度;有的学生在直尺上滚动一圈,直接得出周长;还有的学生将胶带纸剥下一圈贴在桌面上,用直尺量出长度。多样化的测量方法折射出的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对教材的小小细节的处理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改变把学生从繁琐的机械的操作中解放了出来,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思维的释放。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教材不是一尘不变的,一切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课堂效率的提高。

诱导上当——引发认知冲突

曾经有人把翟老师的教学方法形象地称为“上当教学法”。是的,在他的课中经常会出现学生上当的情景。学生会“上当”,说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不够清晰,或不够全面,或不够深入。诱导“上当”,就是让学生经历走弯路的过程,实则是一种体验,在上当的时候产生一种顿悟、反思,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调整自己前进的方向,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下面的案例: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材P3有余数的除法],教材编排思路是通过一道例题教学和“试一试”中一道习题的巩固练习,让学生“比较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这种安排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但实践后,发现这种教学方法对刚进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思维要求较高,学生发现不了。这种发现只是算式形式上的发现,不能深入到实质,即使发现了,但不一定就理解。

翟老师的设计是这样的,例题教学后:

①有13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列出横式,用竖式计算,13÷4=3(个)……1个);

②增加1个气球。想一想,现在平均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14÷4=3(个)……2个);

③再增加1个气球,平均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15÷4=3(个)……3个);

④师:13个气球分给4位小朋友,平均每人分3个,余1个。

14个气球分.N4位小朋友,平均每人分3个,余2个。

15个气球分给4位小朋友,平均每人分3个,余3个。

(语速加快)那么16个气球分给4位小朋友,平均每人分3个,余4个。同意的同学请起立。

站起来的同学一大片(上当了),但也有少数同学未起立。翟老师故作惊讶地说:这么多同学都同意,你们几个为什么不同意?

生:剩下的4个气球,每人还可以再分一个。这样平均每人就分了4个。应该是16÷4=4(个)(这时站起来的同学纷纷往下坐,知道上当了!)

翟老师顺势引导:如果这些气球平均分给5位小朋友,你认为余数不可能是几呢?为什么?(此时“余数比除数小”呼之即出)

翟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可以说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又利用学生的认知差异,引发矛盾冲突。学生的认识不是强加给的而是内化了的,是水到渠成的而不是有斧凿痕迹的。

别出心裁——咬定目标不放松

邀请翟老师指导课的学校、老师不少,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翟老师是一座金矿”,“点子”特多叫人拍案叫绝。为了让学生了解要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的必要性,翟老师没有采用书上的插图,而是将图书箱搬上了讲台。他认为教材只不过为我们教学提供了一个样例,教材告诉我们要从生活引入数学,并非让我们照着教材去讲。

师:这是什么?

生甲:图书箱。

生乙:卫生箱。

指名几位学生走上讲台看一看。

生丙:这是图书箱,我从上面看,上面写着“图书箱”。

师:这是哪个班的图书箱?

左边的学生齐说:三(1)班。

转向右边的学生:是三(1)班的吗?

学生说不知道,因为他们看不到左边的那个面。

至此,“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物体形状有时是不一样的”已经瓜熟蒂落。

打破常规——让学生做数学

我们先来看一看翟老师是如何帮助三年级学生建立“面积”这一概念的。

课前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纸,上面画有两个图形:

师:请小朋友们拿出水彩笔,在这两个图形里面涂上颜色,要求全部涂满了。

生:涂色。

师:这两个图形哪个涂色部分大一些?哪个小一些?

生:第2个图形涂色部分大一些,第1个图形涂色部分小一些。

师:我们把第1个图形涂色部分的大小就叫做第1个图形的面积。(板书:面积)

师:第2个图形涂色部分的大小叫什么?

生:第2个图形涂色部分的大小就叫做第2个图形的面积。

师: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一些?

生:第2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师:你能说出课桌面的面积是什么吗?

翟老师改变了教材程式化的处理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做”出图形的面积,使图形面积的大小鲜亮地呈现出来,从而清晰地建立起了面积的概念。这一过程是学生体验的过程,它比教材中让学生“看看”黑板的表面和课本封面来得更有效,同时避免了“面积”与“周长”概念的混淆,使得概念得以明确分化。

教学处理 篇12

教育部评估中心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为指导, 贯彻教育部对评估工作提出的“坚持、改进”的指示精神, 科学改进评估方案,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建立了教学状态数据库系统。各高校根据数据库的指标体系和各数据项要求, 进行数据的采集与填报, 梳理整合与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相关的数据信息, 进行了一个自检、自查、自改的建设过程。评估中心利用数据库的信息查询与分析、生成数据分析报告等功能, 考查评估方法的科学性, 检验评估方案的适用性, 强化了评估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诊断性, 践行了“为国家把关, 为学校服务”的评估宗旨, 引导被评高校明确办学定位, 以建设为主线, 以质量为主题, 加强教学建设, 规范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 促使被评高校尽快进入《规划纲要》指引的发展轨道, 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作为民办本科高校试点, 被教育部评估中心确定为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单位, 我校按规定要求完成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数据采集与处理工作。数据库中包含了所有评估指标体系的定量数据和非数据信息, 不仅适用于公立院校, 也体现了对民办高校的适应性, 指标体系中对部分指标进行了新的调整, 规范了民办教育, 充分体现了对民办教育的重视, 突出了民办高校的地位, 促进了民办教育的发展。

2 高校教学数据与信息的收集与处理

2010年, 我校圆满地完成了评估工作, 其中,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工作做得有条不紊。评估期间, 评估专家借助数据库, 结合现场考察对学校教学运行状态进行综合评判, 形成《数据分析报告》, 通过评估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分析和预测决策自动化, 提高了评估工作效率, 减轻了被评高校工作负担, 体现了评估工作的常态化。2011年, 我校进入评估后整改阶段, 通过2011年教学数据与信息的收集和填报, 清晰的形成评估前后数据的对比, 使学校从整体上把握整改状况, 发现优势与不足, 着力整改, 规范管理, 提高质量。2012年至2013年, 我校进入内涵发展阶段,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已经成为一项教学基本状态常态监测手段, 为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自我诊断的数据分析与支持。

目前,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已经成为我校的一项常规工作, 我校高度重视状态数据的采集工作, 要求数据真实、按时完成, 这是所有监测和分析评价的基础。为此, 学校成立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领导小组, 数据的收集工作主要由职能部门完成。具体做法如下:

2.1 遵照教育部要求采集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

按照教育部采集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要求, 要保证数据的准确、客观、完整, 提高数据库的使用价值, 必须加强各类规范建设。为此, 我校在进行数据采集前先组织数据库领导小组和各采集职能部门负责人培训、学习了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相关文件;在填报数据期间, 有一名专职填报人员负责数据录入, 遇到问题咨询专家或教育部评估中心;数据采集完毕, 校领导小组会对填报的整体数据进行浏览审查。学校高度重视评估中心根据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反馈的《数据分析报告》, 自我诊断与改进, 加大投入, 规范管理, 提高质量, 并推动信息化建设。

2.2 结合我校自身情况完成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2.2.1 采集状态数据库的组织机构

(1) 登陆上传 (一位工作人员)

(2) 网络链接 (一位工作人员)

(3) 信息审查、格式排版 (两位工作人员)

(4) 负责组织安排 (一位校领导)

(5) 所有信息复审 (一位校领导)

2.2.2 状态数据库采集工作管理

校数据库领导小组经过精心组织、明确分工、层层把关, 责任到人, 按照工作流程, 确保数据真实准确, 防止错报、漏报。按时顺利完成数据采集工作, 为学校准确把握教学基本状态、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奠定了基础。

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1) 领导小组组织召开校内工作会议, 根据教育部文件和数据库采集要求, 对学校中层职能部门进行数据采集和填报工作的动员、培训、解读。

(2) 根据数据库各项要求, 分解工作任务, 确定任务第一责任人和协作单位。

(3) 责任人组织填报、审查数据, 最后由负责人签字审查, 确保数据质量和数据填报进度。

(4) 对数据信息进行统一检查、修改, 对数据格式进行统一排版。

(5) 汇总数据文档, 修改、验收。

(6) 网上录入状态数据库数据信息。

(7) 信息全部采集完成后, 校数据库领导小组对所有的数据进行最终核查、确认, 并正式上报教育部评估中心。

3 教学状态数据库对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

评估专家通过对数据库信息的全面审查, 对我校的办学水平进行了整体评价, 对我校的办学特色进行了全面检阅, 对我校的办学过程进行了免费诊断, 是对我校发展的有力促进。

3.1 加强顶层设计, 着力凝练办学方向

在评估中, 我校的顶层设计和办学方向得到了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和精心指导, 使我们看到了学校的发展前景, 更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方向, 坚定了按照《规划纲要》要求, 立足于全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办学, 培养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3.2 深入教学改革,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评估专家根据数据分析报告和实际考察, 针对我校人才培养方案, 师资队伍建议等方面提出了整改建议。我校根据专家提出的建议和数据分析报告, 召开各项专题研讨会议, 进一步梳理办学思路, 完善顶层设计, 分析薄弱环节并进行整改, 努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

3.3 强化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根据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中评估体系指标和教育部评估中心反馈的数据分析报告, 学校不断地梳理教学工作思路, 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大幅度增加了教学经费投入, 确保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完善了教学管理体系建设, 全面规范教学和教学管理行为。使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数据填报指南[Z].2013.

上一篇:介绍一种物体下一篇:有线电视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