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关系处理(共12篇)
教学关系处理 篇1
高中化学教学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普通高中是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 其任务具有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为社会培养优良劳动后备力量的双重性。所以, 高中教育必须向全体学生, 为学生今后各方面的需要打好基矗化学学科同样担负着这一任务。为圆满完成这一任务, 高中化学教学必须协调好各种关系, 尤其要正确处理以下三个关系:
一、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不仅是其他学科的教育任务, 也是化学学科的任务。作为高中化学教师, 首先要转变观念, 端正教育思想, 充分认识素质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素质教育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 自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其次, 自觉地把素质教育纳入自己的教学实践, 在备课、上课、实验等各个环节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要认真落实教学大纲规定的化学教学的三大任务, 即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传授化学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掘化学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和德育资源,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促进他们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二、高考和会考的关系
高中化学学科涉及高考和会考两次统考, 学校领导、家长、学生对此都十分重视。作为教师来说, 当然也不会等闲视之。会考与高考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作为教师来说, 应该一视同仁, 不应有所偏废。否则, 都是不可取的。由于高考成绩的好坏, 对教师个人声誉和切身利益关系极大, 在现实工作中, 有少数教师往往出现重视高考, 忽视会考的倾向, 这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 也是应加以纠正的。
高中化学教师, 既要注意提高全体学中的化学素质, 又要重点培养一批有志于化学专业的人才。在这样双重任务的要求下, 对于大部分学生, 教师应该让他们掌握必须掌握的化学知识, 使之能够顺利地通过会考:对于一小部分将来想从事化学专业的学生, 除了要让他们掌握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化学知识外, 还应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培养他们对化学的浓厚兴趣以及娴熟的化学技能, 使他们能够在知识和技能上同步提高, 做到融会贯通。至于那些极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教师更应该耐心帮助他们补缺补差, 使之能顺利通过会考。只有这样, 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 学习化学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化学教师才能够在潜心研究和把握大纲的基础上, 根据所教班组学生的实际情况,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化学的兴趣, 从而使大面积提高中学生的化学素质成为可能。
三、化学竞赛与大面积提高的关系
区、市级的各年级化学竞赛每年都有, 它的目的是培养和选拔化学尖子, 并为参加更高一级的竞赛输送优秀的选手。虽说能够入围的学生是很少, 但是作为教师则应看到它的重要作用。一是参加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和竞争意识。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社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为使学生适应今后“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的竞争社会, 能在竞争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不被淘汰, 就必须尽早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化学竞赛中强手如林, 要想在竞赛中出成绩, 得名次, 积极进取顽强拼搏是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每一次竞赛都给每一位参赛者一次公平竞争的机会, 为那些对化学有很高热情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作为化学教师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 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去参加竞赛, 去拼去争, 争取成为胜利者。而竞赛从表面看来, 似乎与大面积提高学生素质毫无关系, 因为竞赛毕竟是少数学生的事。但实际上, 由于要对参赛选手作高质量的培训, 教师自身的素质也会在培训学生的过程小得到提高。这样,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显得更得心应手, 教学手段就会越加多样有效, 对于教学大纲的把握也会更加牢固。
此外, 由于各个教学班中都分散有一些竞赛选手, 这些学生在班组的化学学习中所起的作用就如催化剂, 他们可以做教师的小帮手, 做同学的小教师, 为其他同学自觉主动地学习化学起到“带头羊”的作用。诸如此类的隐性作用, 无一不使全班同学的化学素质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逐步的提高。
教学关系处理 篇2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2、能力目标: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谐相处的观念。
【教学重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及其关系 【教学难点】民族平等原则
【教学方法】采用文字素材、历史知识、歌曲等手段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实例、设计课堂讨论题目等。学生:预习相关内容,收集有关民族的资料。
【学情分析】通过课前交流,本班学生基本具备我国民族概况的基本知识,对民族问题的重要性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学生对如何处理民族关系,如何看待当前藏独、疆独等极少数分裂分子的可耻行为等尚认识不足,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习,加深学生认识、理解。【教学过程】
宋祖英《爱我中华》引出课题,然后设问:
教师设问:听了歌曲之后你有何感想? 学生讨论、发言,然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引导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通过歌曲导入,提高学生想学的积极性。【学习新课】
教师设问:我国各族人民情同手足,休戚与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是不是历来就是这种关系?我们来分析剥削社会时期,民族关系是如何的呢?有何区别?是什么因素促使改变的? 学生讨论,提问。教师归纳引导
设计意图:目的让学生知道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并能用对比的方法体验新型民族关系的优越性。通过讨论,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并通过组织归纳,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学生:学生学习成果展示。根据自己的搜集资料的结果,介绍自己熟悉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以及贡献。
一、我国的民族概况: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教师:为什么说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1.我国的民族概况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A、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
B、共同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C、共同捍卫国家的独立和尊严
D、共同推翻“三座大山”,创立了新中国
学生:结合p72探究学生举例,联系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的知识,拓展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通过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提高学其知识综合能力,尤其是新课改之下的文综联系更加紧密。教师:从优美的歌曲声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
学生:我国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讨论:有人认为:我国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已经消除,我国就不存在民族问题了。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小结:不正确。虽然我国已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但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状况仍然存在,所以民族问题仍存在,我们更要处理好民族关系。
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民族平等(首要原则)
学生:各民族具有同等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的权利,依法平等履行相应的义务。
教师:民族平等的依据: 学生: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学生举例:如历届全国人大都有少数民族代表参加(2)民族团结(重要原则)
教师:民族团结的含义
学生:各民族在社会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教师: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学生:民族的团结、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老师举例如:未处理好民族关系而出现的冲突:车臣战争、前南斯拉夫分裂。(3)各民族共同繁荣(根本原则)
教师: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核心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小组交流发言:为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课前布置同学们去收集相关资料,请每个小组推荐一条有成效的做法在全班进行交流。(请用具体事实加以说明)
教师:你知道西部大开发的几大重要工程吗?西部大开发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思考: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之间的关系如何? 学生:(略)教师:(总结)
探究思考:为了真正做到“56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作为青年学生应如何对待民族关系呢?首先同学们阅读教材74页内容,了解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建立的原因并思考74页探究问题。
学生结合教材概括、分组讨论、发言
三、珍惜、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为什么我国能真正建立新型的民族关系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总结:主要有国家性质、民族原则、团结统一、法律保障
2、怎样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探究一:对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作为汉族学生,你应该抱怎样的态度?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点评:应尊重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贯彻民族平等原则的体现,它有利于消除历史遗留下的民族隔阂,增强民族团结。
探究二:如果有人片面强调民族特点,忽视国家整体利益,甚至制造民族纠纷,作为少数民族学生,你会怎么做?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点评:应批评这种不利于民族团结,不利于社会稳定的思想行为,对制造民族纠纷的现象要抵制,并团结周围群众与之斗争。教师结论:
(1)从思想上,要认识传承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于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大意义
(2)在行动上,要与周围不同民族同学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对于不顾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事情,要警惕并与之斗争,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
【课堂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认识到民族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如果把民族关系看作一座大厦,那么各民族如同砖、沙子、石料、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民族平等即指各种建筑材料尽管成分不同、形式各异,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这一伟大的事业中都发挥重要作用,不可或缺;各民族要团结得像钢筋混凝土,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民族关系大厦只有在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情况下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每位同学要把珍惜、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付诸行动。【板书设计】
第一框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的民族概况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2)、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3)、新中华民族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民族平等(2)、民族团结(3)、各民族共同繁荣(4)、三原则之间的关系
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建立新型的民族关系的原因
2、怎样巩固 练习:
中共十七届十中全会强调,在新形势下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前进,对维护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利益、社会的稳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大意义。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表现在(B)
①民族团结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前提 ③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基础 ④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和重要保证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2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于2010年1月18日再北京举行。会议对推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了战略部署。推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C)①有利于巩固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②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③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④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目前,我国有1万多所少数民族中小学开展民、汉“双语”教学,共使用21种民族语言,每年编译出版各类少数民族教材3500多种,计1亿多册。这表明(C)
①国家保障公民的文化教育权 ②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已经消除 ③ 使用本民族语言是民族平等的重要方面 ④ 少数民族与汉族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权利
教学关系处理 篇3
关键词:理论 实践 关系
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要适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学以致用,必须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除必须让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外,还要着重加强操作技能的训练,培养出讲得做得的实用型人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能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欢迎;也使中等职业学校有更好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能重视这一点,也就办得更出色。本人担任了数年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实践课教学指导工作。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都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本文谈谈在教学中如何从理论指导实践,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体会。
1. 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目前,有相当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师,还存在着忽视实践教学,在训练手段、内容、方法上都未能跟上畜牧兽医科学高速发展的步伐。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畜牧兽医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部分教师忽视实践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部分教师仍然是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不愿承担实践教学工作的任务,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不高,讲授理论知识后,随便指定几道实习题,让学生自行实习。另外,实习指导教师也被看成教辅人员,待遇偏低,教学的积极性受到了挫伤。部分学生对实习欠缺积极性、主动性,随便应付,迟到、早退、缺席等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实践教学方法、手段落后。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演示法,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听边看边做。采用这种灌输式方法进行实践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表面上看,学生会操作了,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未能引导学生自主地训练操作技能。另外,很多教师忽视了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这严重制约了实践教学效果、质量的提高。
2. 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的措施
一是要指导学生加强基本功训练。在培养学生掌握兽医注射技术方面:注射技术是临床治疗的基本功。首先将各种不同类型规格的注射器,让学生认识其构造用途,以及如何使用拆装、消毒、保管、然后示范,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拆装、反复练习,以真正熟练掌握为止。在练习注射操作技能的时候,首先用巴蕉树作示范,然后再让学生在巴蕉树上反复练习扎针,要求操作方法注入的药液准确、熟练后再在猪、牛身上作注射实习,在实习课的操作练习基础上,还带领学生到学校、牧场附近城乡为居民、农民的鸡猪打防疫针和诊治疾病,通过这样的反复实践,使学生加深了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并掌握了注射技术及其他的诊疗的技能。在培养学生的外科手术操作技能方面:因外科手术是临床治疗的综合技能。要想手术成功,事先要有正确的诊断。做好术前的准备和术后的处理工作,这样才能发挥手术的作用。因此,要求学生要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及基本的操作技能,即具备坚实的病理学基础,熟练的解剖学知识,特别是局部的解剖学知识。有了足够的解剖学基础知识,手术才不伤及重要的组织器官,保证手术治疗的效果。微生物学,药理学与家畜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与外科手术均有直接联系,必须处理好。如防腐与无菌,麻醉各种疗法等。所以,在外科手术实践课教学的指导工作中,必须将过去的基本知识来一些复习和巩固。把这些理论知识真正用到手术技能训练中去。在手术技能训练中,必须注意指导学生增强必备的技能:如无菌操作、器械使用和正确对待器官组织等方面的技能,学会处理好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的环节。例如:2011年,我指导本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进行了一次全校性外科手术技能竞赛,题目是"狗胃切开术",课时2节。竞赛前仅简单地讲授"狗胃切开术"的适应症、麻醉方法及保定,手术的通路和手术过程中的关键要点。然后,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手术操作,从开刀起至手术结束,实际时间仅为45分钟。四个学生竞赛小组均能顺利地完成。竞赛后总结,效果良好。竞赛评委会的老师一致认为,本次外科手术技能竞赛,组织工作做得比较好,学生操作技能熟练,手术很成功,值得推广。从本次外科手术技能竞赛中我们可以看到,除抓好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之外,还应着重加强学生的操作技术训练,对学生在今后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
二是为了让课堂理论讲授的知识结合于实践,可带领学生下乡做手术,使学生更多更好地掌握外科手术的操作技能。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将常见的外科手术如猪的疝手术、阉割术等,进行现场实践教学,边讲边手术,术后,实习指导老师总结,再让学生亲自动手,直至上述的手术都能独立完成。如我校畜牧兽医专业邓国、董建程和林沃文同学,刚学完外科手术操作课后,在高州市曹江镇满坑村为赖桂一头母猪做了肠吻合术,该猪被阉猪师傅阉后造成篏闭性腹壁疝,肠已坏死,经学生们手术切除坏死肠管18厘米,术后良好。当地农民赞扬说:"高州农校学生,未毕业就象人医那样开肠剖肚治病,赛过华佗。"畜主还写了感谢信。这些学生能在刚学完外科手术课程,便独立完成了肠的吻合手术,获得成功。这与老师加强实习指导,学生积极参加临床实践操作是分不开的。
三是指导学生加强日常训练。上学期,我校畜牧兽医专业多个班级进行养猪实训教学,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养猪,分组分批进行,人人动手,使学生掌握了养猪的基本过程,怎样打防疫针,怎样检查寄生虫病,怎样对猪进行剪牙、剪尾,使学生基本掌握常用的注射技术,驱虫技术,剪牙方法及日常的饲养方法,小母猪的阉割、疝手术及发病的治疗等,通过这样的实践使学生在猪的饲养管理上获益匪浅,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了牧医专业学生对学习的思想兴趣。在实训中,老师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学生在饲养管理上遇到未能掌握的问题,也常向老师请教,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老师在现场对猪的病进行了手术的讲授,手术后,罗健同学在自己的家乡为农民做了几例的仔猪阴囊疝病、脐疝病的手术,都获得满意的效果,受到邻乡农民的好评,现他已在粤西地区种猪场做哺育员,根据用人单位领导反映,该生工作负责,熟作技能较好,不怕苦、不怕脏,虚心好学,表现较好,很受欢迎。近三年来,我校附属兽医院接纳治疗病畜900余例,其中有传染病、寄生虫病、内科病中毒病等,病例多种多样,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积极参与临床诊疗工作,老师常结合临床病例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的知识,又能接触到实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真正掌握了临床诊疗疾病的基本知识。
总之,为使学生真正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唯有教师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學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创造条件加强指导,强化实践教学,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使学生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达到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办学目标。
计算教学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篇4
一、算法与算理的关系
在计算教学中,算法与算理一直以来都是教师关注的教学重点。学生只有真正掌握算法与算理,才能真正做到“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如果教师只告诉学生算法,而不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那么,这样的教学就犹如空中楼阁,虽然学生当时接受快,但是,由于缺乏算理的根基,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一定会长久。同样,一味地讲究算理而不重视算法,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定会大打折扣。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一课时,有位教师在教学时直接告诉学生遇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时候应该如何去计算,具体的算法是什么,而对于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却不告诉学生。导致了学生在计算时只是机械地、生搬硬套地按照教师教给的方法去模仿,去计算。这样,学生一旦遇到特殊例子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要想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教师就得采取算法与算理并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明白这样计算的由来,学生学习计算的过程也就更加扎实有效了。
在计算教学中,重视算法忽视算理,或者重视算理忽视算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值得广大教师深思。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深刻理解算法与算理的作用,处理好算法与算理的关系,才能真正提高计算效果。
二、多样与优化的关系
新课标提倡算法多样化。在计算教学中,实施算法多样化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学会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是,凡事都要适可而止,过分追求算法多样化很容易导致学生什么知识都懂一点,但又没有一种真正精通,这样就形成了贪多嚼不烂的现象。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多样化算法的基础上精益求精,不断优化计算过程,从而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加有效。
例如,在教学《整百数与整十数乘法》一课时,有位教师在教学“200×10”时是这样询问学生的:“看到这个算式,你能把自己的计算方法说说吗?”有学生说:“2×1=2,所以200×10=2000。”有学生说:“200×10,可以把10化为5与2,然后让200乘以5再乘以2。”还有的学生说:“可以用200乘以9的结果再加上200乘以1的结果。”……在这样的学习空间里,教师片面地追求算法的多样化,却忽略了算法的优化,致使一节课下来,教师和学生费劲不少,可是学生并没有真正收获到什么。对于“200×10”这个计算教学来说,教师要在学生多样化算法的基础上提取出一种最简便并且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计算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计算速度,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由此可见,在计算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算法多样或算法优化,只有把算法多样与算法优化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使学生博采众长,为己所用,进而在多样与优化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三、探索与训练的关系
在传统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先讲解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正确的计算方法反复训练的教学方法。而自从新课标实施以来,在计算教学中过分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索,相对来说,学生进行计算训练的时间就少了许多,因而导致学生的计算质量明显欠缺。要想真正提升学生的计算效率,教师就要处理好计算知识的探索与学生的具体训练之间的关系,灵活把握,从而提高学生计算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一课时,有位教师在教学时为了突出新课程理念精神,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样教学本是无可厚非,但是,由于教师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探索与训练的关系,以致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被情境创设与学生自主探索所占领,直至下课前十分钟学生还没有探索完毕。这样一来,学生虽然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具体方法,但是,由于缺少了必要的课堂训练,学生在实际计算时仍是错误百出,计算教学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从上述教学课例可以看出,由于教师过分重视学生的探索过程,以致使学生没有真正训练的时间,自然影响了学生的计算效果。由此可见,在小学计算教学中,探索计算方法这种教学的出发点是好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把握好探索与训练的关系。必要时,教师可以在学生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必要的对比、纠错等练习。学生在多样化的训练中,计算能力一定会显著提高。
四、计算与运用的关系
计算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算法,学会计算就算完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因此,在计算教学时,教师可以把计算与学生生活实际中的具体运用结合起来,以“算”促“用”,以“用”引“算”,从而使“算”与“用”自然而然地结合,使它们互相依托,在“算”中“用”,在“用”中“算”。这样教学,既可以避免计算教学的枯燥无味,也可以使学生在具体运用中真正感受计算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简便运算》这部分知识时,当遇到“200-65-35”这类算式的时候,许多学生在计算时很容易写成:原式=200-(65元-35元),这样的算式显然是错误的。学生出现错误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真正明白简便计算的真正含义。怎样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难题呢?教师可以把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引入课堂:妈妈去超市买了1个篮球65元,买了一个熊猫玩具35元,妈妈带了200元,够用吗?妈妈还余下多少钱?在这样的具体情境中,学生知道了应该先算出妈妈花了多少钱(65+35)元,还余下多少钱就是200-(65+35)=100元。学生这样理解简单轻松,计算起来也会更加自如。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当教师遇到学生的错误理解时,没有采取直接纠正错误的办法,而是通过学生常见的购物情境的设置,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样一来,就把计算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实际运用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这样的教学处理,不但提升了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而且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效果。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师生关系 篇5
船山区常林小学
内容摘要:平等、民主、和谐、互动的师生关是现在所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新型的师生关系,一方面尊重、信任学生,另一方面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键词:教学过程
师生关系
爱
民主
个性
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不复杂: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教师热爱学生,主要是受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观点、职业道德和事业心的支配,富有理智特征。而学生的尊师,则是对教师爱生的回应,往往是根据个人的主观判断和情绪体验来决定,更富有情绪色彩。因为尊敬和信赖,学生更多地表现出主动参与的激情。
因此,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有神的目光,真诚的信任和鼓励,是学生乐学的动力。由于师生之间不仅仅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同时也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成熟者与未成熟者,有知者与无知者,长辈与晚辈等多重角色的关系,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权威性。即要有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教学艺术,有对学生始终如一的关怀和爱护、无私和没有偏见的品格,有庄重的仪表和举止等。只有当你真正成为充满人格魅力的教师,才会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会使你担当的教育角色发出耀眼的光彩。
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不仅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 的需要,也为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提供了有利条件。新型的师生关系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其重要意义却显而易见。我觉得要处理好师生关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爱为本,多一点尊重和信任。
爱心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的爱来源于对学生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学生年龄虽小,但也有着同成年人一样的情感世界:懂得快乐与痛苦、羞愧与恐惧,有自尊心和荣誉感。教师对学生应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可以说,尊重是爱的别名。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的活动空间。把学生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情绪,乐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当然,教师的爱决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一味迁就,而是爱中有严,严而有度。严父型也好,慈母型也好,良师也好,益友也好,都必须以爱为前提。教师的爱是一种责任,因为爱,才会有师生情感的共鸣;才会有教和学的同步;才会有师生角色的互换;才会有师生教学的互补。
二、发扬民主,讲求一点“参与效应”。
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教学的成败。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安全、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成功、快乐、友爱的享受。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能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人人都有一种参与意识,都希望 自己拥有一定的发言权和自主权,如果适时让学生们体会“我长大了”的成人感,重视并满足他们的参与意识,他们就会以积极合作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主体的作用。可见,教学的民主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活力所在。
三、注重个性,多一点欣赏眼光。
一名成功的教师总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和积极的心态投身于教学活动。教师真诚的期待不仅能诱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发展。如果师生关系中没有真诚的欣赏,任何学生都可能失去自信心。所以,适度的表扬和鼓励,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被欣赏的愉悦体验中奋发、崛起。不容怀疑,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的东西可以挖掘,关键是怎样挖掘,何时挖掘。对学生而言,被人欣赏特别是被老师欣赏无疑是一种幸福,是一种被点燃的信任。而教师欣赏学生也是一种境界和美德,是一种沙里淘金、发现绿洲的快乐。
高中化学教学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篇6
关键词:化学 教学关系 高中
高中化学教学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普通高中是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其任务具有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为社会培养优良劳动后备力量的双重性。所以,高中教育必须向全体学生,为学生今后各方面的需要打好基矗化学学科同样担负着这一任务。为圆满完成这一 任务,高中化学教学必须协调好各种关系,尤其要正确处理以下三个关系:
一、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由此可见,素质教育不仅是其他学科的教育任务,也是化学学科的任务。
所以,作为高中化学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育思想,充分认识素质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素质教育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自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其次,作为一 名教师,应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从让学生终生受益的角度着想,自觉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决不能仅仅满足于升学率高一点、考分高一点而沾沾自喜。
再次,自觉地把素质教育纳入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备课、上课、实验等各个环节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要认真落实教学大纲规定的化学教学的三大任务,即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掘化学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和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促进他们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同时,还应在日常的教学中,细水长流式地对学生进行严谨的学习态度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在传授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我们更应重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此外,还应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使学生变“高分低能”为“高分高能”。
二、高考和会考的关系
高中化学学科涉及高考和会考两次统考,学校领导、家长、学生对此都十分重视。作为教师来说,当然也不会等闲视之。会考合格,就意味着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已经通过,并可毕业。高考则是选拔性的考试,高考成绩合格者就可升入高一 级学校。会考与高考又有联系,会考是高考的基础,高考只可带动、推进会考。
作为教师来说,应该一视同仁,不应有所偏废。否则,都是不可取的。由于高考成绩的好坏,对教师个人声誉和切身利益关系极大,在现实工作中,有少数教师往往出现重视高考,忽视会考的倾向,这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也是应加以纠正的。
高中化学教师,既要注意提高全体学中的化学素质,又要重点培养一批有志于化学专业的人才。在这样双重任务的要求下,对于大部分学生,教师应该让他们掌握必须掌握的化学知识,使之能够顺利地通过会考:对于一小部分将来想从事化学专业的学生,除了要让他们掌握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化学知识外,还应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对化学的浓厚兴趣以及娴熟的化学技能,使他们能够在知识和技能上同步提高,做到融会贯通。至于那些极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教师更应该耐心帮助他们补缺补差,使之能顺利通过会考。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学习化学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化学教师才能够在潜心研究和把握大纲的基础上,根据所教班组学生的实际情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使大面积提高中学生的化学素质成为可能。
三、化学竞赛与大面积提高的关系
区、市级的各年级化学竞赛每年都有,它的目的是培养和选拔化学尖子,并为参加更高一级的竞赛输送优秀的选手。虽说能够入围的学生是很少,但是作为教师则应看到它的重要作用:一是参加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和竞争意识。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社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为使学生适应今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社会,能在竞争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不被淘汰,就必须尽早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化学竞赛中强手如林,要想在竞赛中出成绩,得名次,积极进娶顽强拼搏是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每一次竞赛都给每一位参赛者一次公平竞争的机会,为那些对化学有很高热情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作为化学教师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去参加竞赛,去拼去争,争取成为胜利者。而竞赛从表面看来,似乎与大面积提高学生素质毫无关系,因为竞赛毕竟是少数学生的事。但实际上,由于要对参赛选手作高质量的培训,教师自身的素质也会在培训学生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显得更得心应手,教学手段就会越加多样且有效,对于教学大纲的把握也会更加牢固。
此外,由于各个教学班中都分散有一些竞赛选手,这些学生在班组的化学学习中所起的作用就如催化剂,他们可以做教师的小帮手,做同学的小教师,为其他同学自觉主动地学习化学起到“带头羊”的作用。诸如此类的隐性作用,无一不使全班同学的化学素质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逐步的提高。
教学关系处理 篇7
一、处理好“管与理”的关系
教学常规管理就是处理好学校大量的日常教学工作。做好教学常规管理, 首先就要明确“管理”的内涵。“管理”是一个并列式合成词, “管”与“理”是词中的两个语素, 二者既有相同含义, 又有一定的区别, 组成一个词包含着很丰富的内容。因此, 管理工作必须从“管”和“理”两方面下工夫, 才能真正发挥管理的职能和作用。在教学常规管理中, 我们经常看到, 一方面, 一味强调“管”, 严格的管理, 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另一方面, 管理制度在制定时没有征求教师的意见, 没有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其结果是导致干群关系的紧张, 干群之间缺少理解和信任, 直接影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当教师只把它作为一种存在而不信服的时候, 各种规章制度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号召力。为此, 学校管理者的首要职责不是管, 即不是管制、命令和控制, 而是理, 即理顺规律、理顺层序、理顺制度、理顺关系, 理清职责, 理和气氛, 理畅情绪, 采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引领教师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教学常规管理应该抓住“人”的核心, 精于管, 重在理。管而有度, 以科学性、可行性为原则;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理”之中, 在管中理, 在理中管, 让人更高效、更愉快、更明确、正确地做事, 使每一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都得到充分发挥, 使工作环境既有规章的严肃, 又有人情的温馨。总之, 对教学常规管理一定要“理”在前, “管”在后, “管”中带“理”, 一旦“理”顺了, “管”也就在其中了。
二、处理好“规范与灵活”的关系
教学常规管理需要用规范性的要求进行约束, 这与人性化管理之间并不矛盾。规范管理是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所必需的。管理就是引领, 好的制度就是要引领教师在遵循一定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共同向着目标努力。而教师的教育教学是一项充满着艺术性与创造性的工作, 充满着个性与灵性, 过分追求整齐划一的要求, 不利于创新和发展的需要。为此, 学校管理人员要立足于学校实际, 适应教育发展需求, 不断进行更新。如, 以前我们要求教师编写教案非写具体完整不可。那种纯粹为了应付检查而编写的教案, 不论其内容多么充实、形式多么完整、书写多么认真, 其价值也是非常有限的。同样, 那些僵化机械的备课管理制度, 不论其多么具体明确、多么健全完备, 只要有碍于教师扎扎实实地备课, 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备课的实际功能, 不仅没有实际的促进作用, 反而会阻碍教师的成长与教学的进步。为此, 学校管理者对于教案检查与评价也应适应改革, 引领教师编写切实有效的教案, 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其实, 教案的撰写不仅是为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服务, 而且也是教师个人的财富。同时, 检查教案时因人而异:对于新教师我们提倡要写详案, 因为他们在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 教学过程的设计操作, 课堂的调控, 教学的应变和驾驭能力等方面缺乏经验, 需要较详细的教案作参照, 以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而对于骨干教师可以写轮廓式的简案, 详简得当, 提纲挈领, 画龙点睛,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进而写出个性化的教案;对于老教师的教案要求可以更灵活些, 流程设计方面可以更简略, 但练习题设计要求具有针对性、层次性与拓展性, 以便对所学新知巩固与应用。
三、处理好“创新与规范”的关系
教学常规管理创新并不是凭空进行的活动, 而是对原有管理的扬弃和对卓越管理的不断追求。这一过程必然涉及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应该看到, 创新作为对原有管理的扬弃, 是辩证的而非简单的否定, 其抛弃的是不合理的部分, 保留的是合理的内容;以创新为名而否定一切是不正确的。同时要明确创新与规范的关系, 创新与规范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创新必须以原有规范为基础, 而创新活动总是体现为对现有规范的批判。如, 以往对教师教案的检查, 只数节数、查页数、评等级、计分数的简单做法, 不考虑教师的个性、教学经验与能力、学科的差异、内容的侧重, 不顾教师班级的实际情况, 追求统一的检查与评定, 束缚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 导致了教案形式上的“八股”, 使本来很严肃、很有创意的编写变成抄写, 丧失了预设教案的意义。而现在我们推行不定期随堂检查, 具体办法是“一推四看”:“一推”即不定期推门进教室听课并检查该课的教案;“四看”即一看当堂教学内容是否与教案相一致, 二看教案的导学和训练部分是否突出重点、注意层次与拓展, 三看教案是否在“母案”基础上修改与补充从而设计出更合理的个性化教学方案, 四看教案中教学反思的质量。
另外, 还可以从校园网上查阅:在数量检查方面, 教导处只要打开中心校网站备课栏目, 看教师上传的教学方案数量以及是否及时等情况;在质量检查方面, 突出检查三点:一看上传的教学方案是否经过主备人的修改与整合, 是否符合要求;二看同年段同学科教师在“评论栏”中的评论研讨情况;三看主备教师贴上的“母案”能否操作, 流程是否清晰, 结构是否完整等。同时, 教案还将进行如下尝试。语文科可以尝试把教案写在课本上, 只需用符号标出来就行了, 这样就能节省好多时间;把教案写在课本上, 教学时不用既想着课本又想着教案本, 只需拿着课本就行了, 避免了分心。教师不拿教案本上课层次更高, 学生会更加佩服。当然, 学校的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 学校可以变检查教案本为检查课本。数学科可以尝试采取“下载网络优秀教案+自我修改”的办法, 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案。预设数学教案着重从三个方面入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置流程、环节清晰, 设计练习、扎实有效, 从而达到巩固新知、激发兴趣与培养能力的目的。随着班级多媒体逐渐普及, 应把自制课件作为教学常规检查的主要内容。
四、处理好“静态与动态”的关系
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常规管理的条例、规章、制度和规划、检查、反馈、总结, 前者是管理制度, 后者是管理过程, 二者都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方面。管理制度具有稳定性、确定性等特征, 我们把它叫作静态管理。管理过程则具有适应性、创造性、变动性等特征, 我们把它叫作动态管理。
1.制定教师绩效考核制度。改变以学生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唯一标准的方式。对教师绩效考核要重视工作的过程性评价, 将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的工作量、工作态度、业务能力、专业成长、教科研成果等制定一系列评价要素, 每学年要求每位教师依据评价要素对自己一个学年工作进行自评, 然后再采取教师互评、学校考评组进行核评。同时, 还要参考学生对教师评议情况以及家长对教师评议情况, 对每位教师进行绩效考核, 并评出等级。
教学关系处理 篇8
一、管与理的关系
在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中, 我们经常看到, 学校管理者一味地强调“管”, 制定了各种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在制定时没有征求教师的意见, 没有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其结果是: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干群之间缺少理解和信任, 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作为学校管理者的首要职责不是管, 即不是管制、命令和控制, 而是理, 即理顺程序和关系, 采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引领教师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教学常规管理应该抓住“人”这个核心, 精于管, 重在理。管而有度, 以科学性、可行性为原则。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理”之中, 在管中理、理中管, 让人更高效、愉快、正确地做事, 使每一个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都得到充分发挥, 使工作环境既有规章的严肃, 又有人情的温馨。总之, 对教学常规管理一定要“理”在前、“管”在后, “管”中带“理”, 一旦“理”顺了, “管”也就在其中了。
二、规范与灵活的关系
学校教学常规管理需要用规范性的要求进行约束。教师的教育教学是一项充满着艺术性与创造性的工作, 充满着个性与灵性, 过分追求整齐划一的要求, 不适应创新和发展的需要。如以前我们要求教师编写教案非具体、完整不可, 那种纯粹为了应付检查而编写的教案, 不论其内容多么充实、形式多么完整、书写多么认真, 其价值也是非常有限的。同样, 那些僵化机械的备课管理制度, 不论其多么具体明确、多么健全完备, 只要有碍于教师扎扎实实地备课, 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备课的实际功能, 不仅没有实际的促进作用, 反而会阻碍教师的成长与教学的进步。其实, 作为学校管理者, 在检查教案时应该因人而异:对于新教师我们提倡要写详案, 因为他们在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的应变和驾驭能力等方面缺乏经验, 需要较详细的教案作参照, 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而对于骨干教师而言, 可以写轮廓式的简案, 详简得当, 提纲挈领, 画龙点睛,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进而写出个性化的教案;对于老教师的教案要求可以更灵活些, 流程设计方面可以更简略, 但练习题设计要求具有针对性、层次性与拓展性, 以便学生对所学新知巩固与应用。
三、创新与规范的关系
创新与规范, 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创新必须以原有规范为基础, 创新活动总是体现为对现有规范的批判。如以往对教师教案的检查, 只数节数、查页数、评等级、计分数的简单做法, 不考虑教师的个性、教学经验与能力、学科的差异、内容的侧重, 不顾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 追求统一的检查与评定, 束缚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 导致了教案形式上的“八股”, 使本来很严肃、很有创意的编写变成抄写, 丧失了预设教案的意义。我们现在推行不定期随堂检查, 具体办法是“一推四看”:“一推”即不定期推门进教室听课并检查该课的教案;“四看”即一看当堂教学内容是否与教案相一致, 二看教案的导学和训练部分是否突出重点、注意层次与拓展, 三看教案是否在“母案”基础上修改与补充从而设计出更合理的个性化教学方案, 四看教案中教学反思的质量。
另外, 还可以从校园网上查阅:在数量检查方面, 只要打开学校网站备课栏目, 看教师上传的教案数量以及是否及时等情况。在质量检查方面, 突出检查三点, 一看上传的教案是否经过主备人的修改与整合, 是否符合要求;二看同年段同学科教师在“评论栏”中的评论研讨情况;三看主备教师贴上的“母案”能否操作、流程是否清晰、结构是否完整等。
四、静态与动态的关系
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主要包括相关条例、规章、制度和规划、检查、反馈、总结等。前者是管理制度, 后者是管理过程。管理制度具有稳定性、确定性、保持性等特征, 可以称为静态管理;管理过程则具有适应性、创造性、变动性等特征, 可以称为动态管理。
——制定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对教师绩效考核要重视过程性评价, 将教师的工作量、工作态度、业务能力、专业成长、教科研成果等纳入评价要素, 包括教师个人自评、教师互评、学校考评组核评。同时, 还要参考学生及家长对教师的评议情况, 对每一个教师进行绩效考核, 并评出等级。
——制定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课堂教学评价应关注“两看”:一看教师的教, 主要关注组织能力、调控能力、教学机智、练习设计等四个方面。其中, 组织能力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活动的组织等。二看学生的学, 主要观察学生学习中的四种状态, 即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情绪状态。
作文教学要处理好两种关系 篇9
学生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是我们作文教学的目的之一。但对大部分初中学生而言, 却难以做到, 他们往往只能顾及其一。那么“文”与“质”到底孰轻孰重,孰先孰后? 教师应如何拿捏二者分寸呢?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自己当初年轻又不懂事, 写文章时把文辞漂亮当作工巧。到了年纪大一些,才知道文章是用来阐明道的, 因此不再轻率地讲究形式的美观、追求辞采的华美、炫耀声韵的铿锵,不把这些当作自己的才能。“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指每当写文章的时候, 从来不敢漫不经心地随便写作,恐怕文章浮华而不深刻。由此观之 ,在“文”与“质 ”间 ,柳宗元选 择了“质”为主 ,“文”为辅。
而当今社会的审美倾向则重外表的华美时尚轻本质的厚重质朴。有些老师、学生也深受这种审美观的影响, 学生写的作文语言华丽却经不起推敲,老师不仔细看,就很容易被作文貌似精致的语言、气势磅礴的排比迷住双眼不经思考而打出高分。于是便 会形成误 导 ,学生就会 认为“假、大 、空”的文字就是写作的真谛。长此以往,学生慢慢有了“包装”意识,懂得如何投评卷人所好, 要么全文充斥一句又一句诗词名句,让自己的文字古典,雅致;要么故弄玄虚,写出的文字深沉、晦涩;要么是诗意的语言,苍白的内容,无病呻吟。这样的作文如空中楼阁, 丝毫不管语言的华美是否与内容匹配。其实写作是心灵里流出文字的一个美好过程, 当包装和浮夸长期霸占和钳制着写作者的心灵时,那些灵性、人性的东西便逐渐消失殆尽。
文章应是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 而不是一味追求字面的华丽, 丧失了文字本身的内涵,是绝不足取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都曾倡导“文以明道”,反对浮靡绮丽文风, 而今有些教师因个人喜好或欣赏水平,不能正确引导学生。由此教师应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 适时发现问题及合理的指导便显得尤为重要。还记得《香菱学诗》中,香菱请教黛玉的一段对话。香菱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 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 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 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 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可见写诗也好,作文也好,“质”为主,“文”为辅。否则,就如黛玉所说“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二、课文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
课本阅读本应与 作文教学 紧密结合 ,以引导学生汲取文本中蕴含的写作营养。但实 际情况是 二者像两 条平行线 总不相交。课本教学注重思想内容的挖掘,写作特点也仅是归纳、总结后便了事。而对具体如何写,如何运用不再提及。等学生开始写作文时,学生却不能将课堂讲解与写作相连。其间似乎有一层纸, 蒙在学生眼前。而现在,教师如何才能戳破这层纸,让文本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呢?
1.课后悟。每篇文章都可在老师引导下归纳总结写作技巧, 但必须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绝不能是老师强行灌输。每周让学生归纳一周学到的好词句, 梳理一周学到的写作技巧,并任选一点谈感悟。通过梳理、感悟的过程,是对一周语文课堂很好的回顾,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从而避免了课堂学完课后忘,课文与作文无关的现象,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文言文教学应处理好几种关系 篇10
关键词:诵读文本,感受文字,学生参与,教师引导,课堂形成,教学深化
一、诵读文本与感受文字的关系。
诵读文言文有利于中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尤其是听说读写水平的提高, 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可以传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有益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因此必须多读。通过师生有层次的阅读, 能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美, 进而喜欢上这篇文章。文言文教学注重感受,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感情饱满地朗读, 能加强作者与读者感情的交流。如《劝学》第三自然段中一连十几个比喻句, 正反设喻, 一气呵成, 那作为长者的谆谆教诲和唯恐晓理不彻的苦口婆心, 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朗读深受感染。要让学生入情至境, 教师首先要倾吐真情, 才无愧于言传身教。为了更好地加强读的训练, 真正领略读之精髓, 笔者一直采用齐读、单读、分读的形式, 让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情感体验。因为“观千剑而后才能识器, 操千曲然后方可晓声”, 多读之后其理自明。只有教师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学生才会体会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记得曾经听过一堂《项羽之死》的课, 这位老师在诵读文本和感受文本字的关系上处理得非常好。在课文的第三段项羽试图突围出去并最终成功时, 项羽乃谓其骑曰:“何如?”老师叫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一下这句话, 几个学生都读的不好, 这时老师便叫学生自由朗读该段, 并体会黑板中的几句话:“遂斩汉一将”、“复斩汉一督尉”、“杀数十百人”“亡其两骑耳”。之后老师叫学生将这四句话连起来读几次, 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位霸王在穷途末路时依然保持的那份神勇和霸气。进而一句“何如?”学生便水到渠成得领悟它该有的语气和情感。
所以说, 文言文教学中梳理字词、理通文意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但我们的心中要有这样的一个观念:文言文, 首先它是一篇文章, 而不是文言词句的简单堆砌。教学文言文时, 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意思, 但理解词句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准确、深入的把握文章的意思;反过来说, 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的理解词句。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感情、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等的“集成块”, 是一个活的整体, 而不是语言材料的“堆积物”。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在诵读文本的基础上再去体会重要字句的精华, 做到两者相结合。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回归文本, 体会语言文字里面所蕴含的真谛, 那么诵读是不是只是一种形式呢?
二、学生参与与教师引导的关系。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 我们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特别是阅读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的能力。课改专家王荣生曾经说过,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想来这话是正确的。任何一堂课, 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一味的以老师的讲课作主导, 这样的课又有多少价值。其实在日常的听课中, 我们都会发现老师的有些问题设置与学生的理解力是脱节的, 也就是说老师所预期的答案与学生的回答是不吻合的。而老师为完成的他的预期答案, 则会牵强的引到自己的思路中来, 这种做法又能给教学带来什么益处呢?所以在古文教学中, 处理好学生意识与教师意识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面对任何一篇高中教材中的古文, 作为老师, 如果脱离参考书, 在文章的解读上也都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更何况学生呢?这说明任何一篇古文的研读, 都是需要花一定的精力的。而这对本身就不怎么喜欢古文的学生来说, 就意味着他根本不去主动接触文章。而这时, 如果老师还是站站高高地讲台上, 让学生以一种仰视的态度, 进而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去处理这篇文章, 那是起不到任何效果的。所以这就需要老师在备课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要在了解自己学生古文功底的基础上去设置问题, 寻找到一个能使学生思维动起来的突破口。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 学生逐步养成自信、自尊、自强、自立和勇于创新的性格。因此, 学生良好的主体参与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笔者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新的思考和尝试。
(一) 情感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应寻找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佳途径, 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有动脑思考, 动笔尝试, 动口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使其外部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 从而获取知识, 发展智力, 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不能停留在表面上, 而是应该给学生提供“多功能”的桥梁,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起点, 以不同的速度和方法通过一座桥梁的机会, 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此可见, 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相互交融, 将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陶冶学生的情操, 使学生的人格和谐发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笔者在教学《岳阳楼记》一文时, 第3、4自然段中作者的情景交融描绘, 学生在反复朗读, 仔细揣摩之后, 结合作者范仲淹被贬之后的郁闷豁达的心境, 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去阅读, 就能把洞庭湖上的阴晴变化之景与作者的心情相结合去体验, 从而深刻领悟作者“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抱负。学生从中也经历了一次神圣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教育。
(二) 行为参与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主体发展离不开自学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进而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记得在《项羽之死》这堂课上, 有一位老师的导入让我记忆犹深, 在上课之前他便播放了一段关于“七匹狼”服装的广告, 里面有一个主题便是“男人应该是多面的”, 而他的高明之处便在于他之后的那句话。他说男人在任何时候, 都应该是多面的, 他可以是霸气十足的, 也可以是柔情万断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男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吧!亲切的教态, 睿智的语言, 能不让学生在心理唤起对文章中的那个男人——项羽的兴趣吗?
(三) 思维参与
阅读思维是指学生在感知阅读材料的基础上, 运用自己的知识、心智因素理解读物。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首先, 要加强思维引导;其次,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再次, 要精心设计问题, 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习惯。文言文阅读教学中, 思维参与将是分析文章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说前面的导入是他的一个精彩亮相的话, 那么整堂课的亮点则是之后问题的设置。面对这么一篇篇幅较长且人物性格丰满的文章, 如何让学生既能走进文本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呢?该教师巧妙的设置了一个问题, 他说:“任何一个人物形象的丰满独特, 就在于在作者的笔下, 该人物都有其不同寻常之处, 而正是这不同寻常之处方能见其精神。你们在朗读的过程中, 有没有看出该人物的一些不寻常之处见其精神的地方呢?”在之后的时间里, 学生名副其实的成了课堂的主体。值得可喜的是, 学生的问题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有些甚至出乎教师的预料。如“项羽在四面楚歌时为什么要夜饮, 而不是逃跑?”“项羽为什么在明明可以逃跑时却坚决不渡江?”“项羽这个霸气十足的英雄为什么把自己的头颅送给叛徒?”等等。整堂课便在这些问题的讨论中结束, 老师简简单单的作着引导者, 学生快快乐乐的享受着思维的碰撞所产生的快感, 收获着他们真正所得到的知识。
三、课堂形成与教学深化的关系
“课堂形成”指的是学生在长期的教学中形成的一种对语文的既定认知程度。即学生对课堂的一种自身的接受能力。而教学深化化则是指教师将课文值得挖掘的内涵传达给学生。但在文言文教学中, 我们会发现, 很多时候, 学生课堂问题的生成和这篇文章的精髓是有着一定的差距的。也就是说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问题的讨论与感受中。而文章的精髓往往是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人生阅历、一定的思想高度方能感受到的。面对这种情况, 教学的意义是不是就到这步了呢?能不能就告诉学生, 等他们具备了一定的阅历和高度之后自然就能感受到呢?我觉得, 这时的教师需要在课堂生成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深化, 让学生更深一层次的感受文章的精髓。因为如果这时的我们只关注学生本身的课堂形成而导致文本的真正内涵没有办法被挖掘出来, 这样的教学会不会依然没有价值可言呢?
对于《项羽之死》这篇文章, 一般的学生能感受到的只是项羽性格当中柔情的一面、自负的一面以及文中所流露出来的那份悲壮之情。而真正项羽于这种悲情之后的一种依然让世人敬仰的精神——他的不屈、他的霸气, 以及作者司马迁所倾注在这个失败的英雄上的情感是很难让学生领会得到的, 而这恰恰也是文章的一个重点。笔者认为这时教师必须得跳出学生的课堂生成意识这个层面, 用一些课外有关对这篇文章的评析等内容把这种精神传达给学生。
五千年的中华历史, 积淀下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通过这些文化典籍的学习, 需要学生在读通文本的基础上去感受这其中所蕴含的精神。这是我们教学的意义所在。而处理好以上的几个关系, 对文言文的教学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新课程学习 (上) 》2012.4.
[2]《文学教育 (中) 》2011.6.
[3]《中学语文参考》2012.6.
[4]《语文学习》2012.11.
初中数学教学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知识;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5-020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132
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科学在社会中的作用已经逐渐凸显出来,但是目前情况来看,中学数学的教学有脱离实际、远离生活的现象,所以导致学生不再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可是数学教学大纲和数学课程标准却指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所谓的数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水平、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环境的差异,选择最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已经有些许多老师在努力找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但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很多数学教师还是把数学教学禁锢在课本、禁锢在学校所发的教科书的相关配套读物上,还没能大胆地探究这些关系,为此,本文将尝试探究。
一、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初中数学知识是非常庞杂的,有单项式、多项式;有理数、无理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等许多的知识点。但这些知识之间并不是风牛马不相及,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一位小学老师曾对一名请假三天的小学生说: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就如同车链,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链条就断开了,车子就无法运转。这个比喻通俗易懂,我们在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时,也要处理好数学知识内部的关系。
例如:什么是单项式,单项式怎样变成多项式,他们之间是怎样过渡的,单项式次数预付单项式的概念的联系,多项式的次数怎样过度到多项式,它们之间又怎样的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只有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之后才会理解将更加透彻。再比如,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关系:无理数加无理数等于无理数?有理数加有理数一定等于有理数?搞清楚这些问题之后对有理数和无理数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二、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数学是最基本的学科,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最终要在数学中找出原理、理论支撑。许多学科所运用的方法都来自于数学,运用数学的方法进行严密论证和科学推理,总之和任何学科之间都有密切的关系。
(一)数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
数学是物理的基本工具之一,物理的基本计算方法、物理所用的工具大多都与数学课所用工具有关。例如,初中物理中长度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这是在小学二年级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紧接着是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也是在数学中早就学习到的知识。对于物理中特殊测量方法如累积法、替代法、估测法,这些都是基于数学方法中延伸出来的物理方法。
不仅物理学科离不开数学,同样化学应用也是需要更多数学知识。化学是一门运用广而又广的科学知识,化学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等。化学这门学科主要以实验为主,在工业生产领域才有它的用武之地,但即使它有十八般武艺,但是它的作用的发挥就要依靠数学。所以有人会说:“如果你是一名出色的化学工作者,那么当你的数学能力越强时,你的工作效率会越高,因为你会把化学与数学整合应用得游刃有余。
(二)数学与语文学科的关系
由于学科增多,有的学生就会出现偏科现象,特别男生喜欢抽象思维、逻辑相强,所以他们平时爱好数学,数学成绩突进,可是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的成绩会相应下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不爱读书,不重视语文学习,他们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差,有的题型理解不透,所以只能做对题的一半。有位教授说:“欲考复旦大学数学系,若语文不及格,数学再好也不能录取。”这就说明了学科整合的重要性。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语文是工具学科,是基础,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是基础的基础。例如,初中数学的应用题,有纯文型,有图文型,但无论哪一类都要通过理解题意来完成。在阅读题的信息时要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根据关键词提炼信息,找准量与量的关系,这样就在头脑中建立起了题型所给的信息网,为下一步的计算奠定了好的基础。
三、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表明了数学就在身边,我们的生活与数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初中数学教学中遇到许多知识,可以通过寻找生活中与之相似的现象,通过对生活中某种的现象解释,来理解数学知识。譬如初中八年级的内容中涉及到三角形的稳定性。那么就可以找生活中三角形的建筑,房子的顶部三角形、自行车的三角架、三轮车的构造,这些都是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比如七年级数学中的“平移与旋转”,在生活中让学生开开窗户,说说滑梯这些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他们的原理。初中数学中要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睛来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用数学的头脑来思考这些现象的本质, 让数学和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如何学好、教好初中数学,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教学的规律、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但是处理好以上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各学科、数学知识内部的关系,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数学思维训练和数学思维方法习惯的培养,将对学生轻松愉快、乐学、会学数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韩永华.就数学教育谈创新教育[J].中学数学教学,2001.56.
[2] 黄翠兰.数学教学如何回归生活[J].西部教育参考,2008.44.
处理好作文教学中的四种关系 篇12
1.放与收。作文时先“放”后“收”, 这个主张最先是由清代的语文教育家王筠提出的。他在其《教童子法》 中说道, “作诗文必须放, 放之如野马, 蹄跳咆嗥, 不受羁绊, 久之必自厌而收束矣。此时加以衔辔, 必俯首乐从。”可以看出, 王筠在这里主要是就作文的练习过程来说的, 即先要让学生放开来写, 把思维练活, 然后“收束”而入文章正轨。其实, 不只是作文练习过程要这样, 就是在作文的审题构思中, 也是需要学会先放后收的。从心理学来讲, “放”是一种思维的发散, “收”则是思维的聚焦, 这正是思维灵活性的表现。作文能力归根到底是思维能力的体现。如今的中考作文试题, 其写作角度往往是多向的, 学生在审题时尤其要先作发散性思考, 即先要从不同角度加以审理比较, 弄清其题意的范围或指向, 然后根据材料及提示语, 选择聚焦某一角度, 深入分析, 认真构思, 以保证作文立意符合题旨。如先作发散性思考, 这时思维上就要“收”了, 即要根据自己的写作准备, 从几种意义中挑出一种, 加以聚焦性分析, 并从观点提炼上、素材选用上、结构安排上进行合理构思。由此可见, 这个审题构思的过程就是一个先“放”后“收”的过程。
2.实与虚。任何文章在内容上都离不开具体的材料, 这些具体的材料就是文章中“实”的部分。议论文中材料是为了证明观点的, 记叙文中材料是用来表现主旨的。文章中的材料大致分为两部分, 即作者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但不论哪样的材料, 归根结蒂都是为了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态度的。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观点态度, 就是其“虚”的部分。虚实结合, 即由现象、事实的描述到观点、情感的阐释表达, 乃是写作的一种重要方法。鲁迅先生的杂文多用这种方法。清代唐彪在其《读书作文谱》 中说道:“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 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 故虚实常宜相济也。”学生作文时, 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 一要善于联想。联想大致可分为①相似联想, 如由“红叶”联想到“火光”;②相关联想, 如由“荆棘”联想到“障碍”; ③对比联想, 如由“黑暗”联想到“光明”等等。若写作记叙文即须如此。二要学会推理。由一叶落而知天下之秋, 能够透过现象看出本质, 表现出独到深刻的见解。写作议论文就需要这样的能力。当然, 在作文中作为思维方法的联想与推理往往是共同作用、相辅相成的。
3.小与大。从看似细小的事物中揭示出大的生活道理, 这也是作文中所存在的一种很有意义的对立统一关系。作文是生活的反映, 生活的道理必然存在于生活的点滴之中。重大事件固然也包含有生活的道理, 但这样的材料大多司空见惯, 缺乏新鲜感、实在感。若从看似细小的事物入手, 揭示出某种生活的道理来, 就如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真实具体, 别具风貌。这样小中见大, 平常中见奇崛, 文章的说服力吸引力就会大不一般了。比如鲁迅的《风筝》, 内容上写的不过是年轻时对自己胞弟的严苛管教, 但却反映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剧, 以及对道德人性的沉重拷问。文章小中见大, 感人肺腑, 发人深思。近年来的一些高考作文试题在其命意上也关注到了这一点, 如2008年武汉市中考语文作文通过材料提示学生“简单的一句话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 显然就在引导考生要善于以小见大, 言之有物;避免空泛老套, 人云亦云。
【教学关系处理】推荐阅读:
师生关系分层教学09-22
历史教学民族关系11-04
《亲子关系》教学反思08-19
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的关系08-26
处理关系10-09
公共关系教学方式06-14
教师与教学的关系09-20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10-25
处理师生关系05-11
处理矛盾关系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