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关系

2024-10-09

处理关系(精选12篇)

处理关系 篇1

在专业市场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市场与城市发展的关联度越来越高,专业市场被分割、被替代的风险和市场间竞争的日益剧烈也普遍为各界所认识。相对于一些地区专业市场正在面临萎缩、甚至消亡的危险,义乌小商品市场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仍然表现强劲,成为成功专业市场研究的典型,其根本原因在于义乌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用科学发展的基本原理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相机决策,推进市场在规模和层次上不断演绎。

1 处理人民的自发行动和政府的积极推动关系问题,极大地拓展了市场发展空间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先发优势来源于政府对人民自发交易市场的推动。在改革开放之初,类似于义乌廿三里的小商品市场可以说在全国、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遍地开花。在市场发展之初,政府对待市场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市场的发展和繁荣。温州政府的无为纵容催生了温州十大市场,先一步爆发了先发优势,这一先发优势在政府的纵容之下,在起步初期经历了繁荣的发展,但在繁荣过程中,无序、混乱的劣根所引发的“柠檬市场”效应逐步加深,为其后的衰败埋下祸根。很多地方的市场由于政府一味地打击而绝迹,从而没有能够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留下名字。而义乌政府在明令放开市场之前,市场处于无序、低速度发展的状态。在1984年义乌政府决定四允许之际,义乌政府选择了政府积极推动之路,从而使义乌小商品市交易由民间自发运动转变为政府和民间共同的自觉行动,极大地拓展了市场发展空间。

和一般商品一样,专业市场亦有其生命周期,其在盛极转衰之际,政府的适时适度介入,无疑是其迎来又一轮春天的最重要力量。义乌市场的5次搬迁、8次重建的历程表明,场街结合互动的结构是义乌市场改扩建的基础,是义乌市场管理划行归市的基础。专业街的市场业态凝聚着民间主体的创造力、创新力,为专业市场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消化了培育“市”的风险。2008年8月通过国际商贸城三期市场定向增发,义乌政府确立了“小商品城”在义乌市场的龙头地位,消除了潜在的同业竞争,为保持市场长期繁荣提供了必要保证。

2 科学处理经营市场权与市场经营权之间关系问题,建立有效的场街结合机制

市场由市和场两个要素组成。市是交易形态,具有无形性,而场是交易场所,则是一种有形态势。参与到市场活动过程中的私法主体有两类,即市场经营者(参与到市场交易活动中的交易主体,即市场经营户,多数情况下表现为摊主)和经营市场者(提供经营场所,从提供经营场所和组织经营活动中获利的主体)。经营市场者是运营、经营和管理市场的组织,是连接市和场的纽带。该组织的专业化水准和运营队伍的素质水平,对专业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组织如果是一个盈利组织,可能会出现经营市场者(建设市场、管理市场的人或组织)和市场经营者(市场中的经营户)共赢的局面,也可能会出现与市、场争利的局面。市场本身具有外部性,可能是正的外部性,为其他业态带来利益;也可能是负的外部性,给其他业态造成损害。但无论是正的外部性还是负的外部性,都会使得经营市场者的个体收益和社会收益无法配比,制约经营市场者的行为。同时,建场的收益是可见的,其行为是短期性的,而育市的收益是不可见的,其行为具有长期性。无论是经营市场者还是市场经营者,都需要在可见收益和不可见收益、短期行为(收益)和长期行为(收益)之间作出选择,寻求最佳平衡点。经营市场者的行为必须是有计划、有序的,而市场经营户的行为则多是无计划、无序的,需要有一种机制来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

义乌政府在处理市场和政府关系问题过程中,保持市场经营和经营市场两权的适当分离是义乌市场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在宏观市场上的体现为义乌政府所践行。政府不直接经营市场摊位,而是把摊位让渡给市场主体,即市场经营户去经营,保证了市场经营户之间的公平竞争;但是市场经营户不从事市场的经营,即不得建设市场,保证了市场的有序、协调和布局。政府经营市场,回避了市场之间的竞争,而保证了经营户在市场内的竞争,节约了经营户的成本。同时,政府也并没有完全控制经营市场的权力,而是只直接控制中心专业市场、即以国际商贸城为核心的小商品市场,而把经营新兴专业市场、即专业街的空间留给市场主体。这种模式其实是把专业市场界定为主要由政府投资机构经营、民间投资机构为补充的公共物品,协调了市场经营者和经营市场者之间盈利模式的长短期矛盾、和收益可见性矛盾、收益分配矛盾,并保证了民间充分的活力,使投资市场的收益与市场经营的个体收益尽可能地社会收益达到配比,是一种科学发展市场的模式。

3 科学处理市场发展与市场外要素的发展间关系问题,保证市场持续繁荣

市场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是和其他相关要素共同发展、相互依存的。整合市场替代的风险,规避市场衰败的危险是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的切入点,也是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方向。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义乌政府看到义乌积聚累积的商业资本缺乏有效的释放渠道,提出了“贸工互动、联动”战略。依托义乌市场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和强大的要素集聚功能,“义乌制造”在市场所占的份额逐年加大。目前,本地产品已占义乌市场经营总量的三分之一。每年十月下旬召开的“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已经成长为仅次于广交会的日用品展会,是中国的三大展会之一。

义乌政府并没有片面孤立地发展市场,而是在发展市场的同时,适机作出花大力气发展非市场要素的战略决策,这包括引商入工、规范联托运市场、通关设施建设、文化建设、交通网络建设、新农村建设、义乌指数发布、信息化设施建设、会展设施建设及会展事业发展、劳动力和人才战略等等。这些要素的建设在起步时立足于对小商品市场的依托和陪衬,但在小商品市场发展到今天,已经和正在发挥着对小商品市场的持续繁荣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现在,小商品市场在全国、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遍地开花的情况下,小商品市场自身的竞争力已经渐渐失去优势,而决定小商品市场的竞争优势转移到为小商品市场配套的要素上来,也就是说,小商品市场的持续繁荣将立足于和依托于为小商品市场配套的要素的竞争力。义乌的场街结合的市场结构加上市场服务市场,形成良好的市场运营体系,保证了商品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的顺畅,构建了立体型市场集群。

义乌市场能够保持持续繁荣的势头正是义乌政府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上围绕市场发展衍生工业、会展、物流等行业或部门,通过提升市场服务能力,扩大递增报酬的优势,从而领跑市场的结果。市场外要素的发展,使义乌专业市场有效地整合了替代业态,化解了市场衰败的风险。根据对比研究义乌市场、武汉汉正街市场和成都朝天门市场竞争力发现,义乌市场摊位费(2-5倍)、市场管理费(1-2倍)等指标都明显高于汉正街市场和朝天门市场,但义乌市场的竞争力却明显高于汉正街和朝天门市场,其根源就在于服务于市场的市场外要素的有力支撑。

4 有效应用意识形态武器,塑造市场制度变迁成本洼地

义乌政府发动组织的多次大讨论行动,从意识形态上统一了市场提升和市场制度变迁的思想,公开化市场制度变迁的运行成本,从而大大降低了市场制度变迁的实施成本。1997年12月义乌市委、市政府长达一年的“三再”(再思考、再发展、再创业)大讨论,明确提出义乌人应破除自高自大、等七种不正确思想,有力地推动了义乌“二次创业”,开创了义乌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2008年新年伊始,在浙江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引领下,义乌市委、市政府发起了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为目标的“解放思想、创业创新”大讨论活动在全市上下轰轰烈烈展开。围绕“十问义乌”义乌人民又一次打开思想之门,创业创新理念渗透到每一位义乌干部群众的内心深处,义乌科学发展的思路更加明确、政策更加完善,创业创新的工作更加扎实、环境更加优化,为义乌在推进改革、科学发展的新征程上不断前行找寻答案,积聚力量。

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证明,意识形态是个人与环境达成的默契,它以世界观的形式引导着人们的选择,使决策过程更加简化,因此能够降低社会制度的运行成本。“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与个人在观察世界时对公正所持的道德、伦理评价相互交织在一起。”这样,它就有助于人们在“相互对立的理性”之间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时,减少时间和成本的付出。“当人们的经验与思想不相符时,……他们试图去发展一套更‘适合’于经验的新的理性,”即新的意识形态,以节约认识世界和处理相互关系的成本。意识形态的变化和创新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制度因素。义乌政府在市场发展面临瓶颈之际,即组织声势浩大的思想大解放活动。义乌的历次思想大解放活动的结果都使得义乌市场发展提到了更高的层次,每次思想大解放活动都使义乌化解了发展所面临的危机和瓶颈。思想大解放活动在全市各行各业、各级部门的开展发挥了意识形态的如下作用:一是形成了步调统一的氛围,公开化市场制度变迁的运行成本,降低各项协调成本,从而大大降低了市场制度变迁的实施成本,使个体的市场经营户、义乌各级单位和部门、普通市民、居民等自觉服务于市场发展和繁荣的长远发展目标,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政府有关市场及其他领域的各项改革措施和中长期规划,推进各项改革措施和中长期规划的执行效率,有效降低各项规章制度的运行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二是推进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形成积极的创新氛围;三是激励市场经营户、参与到市场发展和繁荣的各类建设者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审视、调整、定位和明确自身事业发展规划,实现个体发展和义乌经济社会发展、市场繁荣的和谐统一。

5 结论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惟妙惟肖。30年来,义乌历届领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只当“流水兵”、发展才是“铁营盘”的理念,一以贯之地推进市场的持久繁荣,科学地处理好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保证了义乌专业市场和义乌经济社会文化又好又快、科学发展,创造了义乌奇迹。

参考文献

[1]许庆军.走近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探秘[M].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6.

[2]宋则:批发市场创新研究-以义乌小商品城为例[J].经济参考, 2003 (21) .

[3]王祖强.转型经济中地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新诠释——以义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为例[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6 (2) :54-59.

[4]孙祥和.美国私有财产权宪法保护法律变迁——建国后至新政[M].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8.

[5]冉再光等.东中西部专业市场竞争力比较研究--以义乌市场、汉正街市场和朝天门市场为例[J]..经济管理.2008 (23-24) :45-49.

[6]P.Krugman.Increasing Returns,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1 (9) :469-479.

处理关系 篇2

谦虚:这个作为职场新人是非常重要的。不少大学生现在还抱着什么天之骄子的心态,什么我是211大学的我在学校多么多么厉害。那样你只会被职场老人笑话,因为你进入职场后你什么也不会所以就意味着你什么也不是。所以谦虚是你要学习的第一件事。

忍耐:新入职的大学生面对的问题就是你遇见的所有人都是你的前辈,哪个人都会指示你干些鸡毛蒜皮的事,这些事很多都是不在你职责范围事。所以你学会的就是忍耐。 坚持:正如上面提到的如果你确定你的选择是值得的,那么你就需要坚持,虽然这会有许多的困难,不过如果你确定你的工作值得,坚持才能学到东西。

学习:在职场中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让自己的业务知识得到提升,同时你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比人的赞许和欣赏。

虚伪:虽然我不想这样说,但是职场就是这样,你要恭维领导,恭维同事,恭维客户,甚至要恭维你非常非常讨厌讨厌的人。因为你要在你所在的圈子混,你就要做到八面玲珑。

处理不好的关系 篇3

这些人是天天如此,另外还有一群同社区的老人,则显得随意许多,穿着朴素,少数牵狗,多数带孙。今天一上码头,林杉就看到一个3岁左右的女孩正弯腰捡地上的冰棍纸准备往口里送,这被她身后的奶奶大声制止了。随后这位短发老太太不满地对身边好友披露“内情”:都是让她姥姥给带(坏)的,我那亲家不爱卫生,带得脏不拉几,两家轮流带,我刚培养好一点好习惯,转眼就都给抖没了,我那儿媳也是指望不上……

天下互相看着顺眼的亲家数量大概跟这个片区带窗的厕所一样稀缺。林杉触景生情,又想起最近碰到的这些矛盾,顿时又添了几分感慨。

先是老家的亲戚打电话来,央求自己再做一番调解工作。这也许是传统,小时,自己父母就经常被人请到家中,作为貌似中立的代表,去做疏导员工作。那些吵架打架的夫妇,决斗推进到无法收场的份上,但又不好意思自行下台,往往会打电话给近亲好友,然后再由近亲好友请来“领导”解决。林杉的父亲恰好就是这样一个为人和善的小型领导,对方见到他基本会给点面子听点劝。过去,林杉还觉得父母很有威望,现在,她算是想明白了,和事佬只是一步象征性的棋,消停与否还得看当事人的意愿。现在父母老了,也不再从事领导工作,年轻人根本不搭理老帮菜。反倒自己因为身在一线城市,离得远,混得不算太差,变成了调解接班人。但是,这活计比她想象中的无趣多了。没有什么成就感可言。鸡同鸭讲,大家只顾自己抒情,而且三番五次,为了同样的事情,就算神仙,也有点黔驴技穷。

昨天,亲戚就第一时间打来了电话,“杉,我们讲话他们(儿子儿媳)都不听,你们都是年轻人,好沟通一点,他们也信你的。”也不好直说“信个鬼”,更不好一口回绝,林杉只好嗫嗫嚅嚅,表示“试试吧。”刚挂完电话,又收到同学的微信。同学买了个房,还差10万的空缺,差老公试探问问婆婆,并没有开口说借,只婉转说了一下情况,但是对方也没有表示想借的意思。依着她的判断,这点钱对于他们不算事儿,纯属不想搭理这茬。这让她有点心凉,虽然没有真的指望,但还是“想要个态度。”

林杉只好劝她,老人家之前过惯了紧巴巴的日子,往后还有二三十年过呢,手里有点钱也不想哗啦抛给你们交底。而且钱的事,要是拿出态度,就得同时拿出卡,哪里只是表个姿态那么简单。为了增加一点说服力,她又把另一个朋友的情况兜给了同学。比起来,那位朋友借5万都没有借到呢,而且结婚家里也没有给过钱,更不要说买房,“她一直以为婆婆家非常穷,实际不是这样,还有一处门面,有一次公公喝多了酒,说可以把门面卖掉支援一下儿子,但婆婆马上接住话茬,表示要留着养老的。”

林杉想表达:“这一批婆婆们都太没有安全感了,也是可以理解的。比起来,你的婆婆算过得去的了。”但适得其反,同学只是把自己当做密友才吐槽几句,不想听这种不偏不倚的话,她跟她的公婆目前也只能保持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关系,没有什么回暖的迹象,也不会红脸。外人如果能理解就理解,不能,也不强求,总之,要假装出现其乐融融的局面,也会很虚伪的。“可能这才是多数人的真相吧,人跟人本来就很难相处得来的。”林杉串起这一切,得出了此刻唯一觉得合理的结论。

语文课改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篇4

一、在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方面, 要坚持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不能强调了工具性就忽略了人文性, 或者强调了人文性就忽略了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过程中对语文学科的这一基本特点的把握应该是整体的互为依托的, 通过工具性的教学, 滋养学生的人文性, 通过人文性的感悟, 更好地凸显工具性。因此,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 是共生共长的。有教师教学苏轼《赤壁赋》、龚自珍《病梅馆记》等文章, 不是立足文本让学生从语言入手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背景、经历和文章意蕴的大谈特谈上。固然课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历史知识, 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课文, 但阅读是理解的前提, 基础性的工作必须做实。作者是以语言呈现自己的思想情感的, 学生接触的首先是语言, 审美必须由语言开始。文言文的教学在诵读和疏通译解上多花功夫是应该的, 重视了文言文知识和阅读技能的教学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和思维天地。问题的另一方面是, 有的语文课在强化读写训练的时候, 带有更多功利色彩, 考什么教什么, 将教材“为考所用”, 课文丰厚的人文资源被忽略了, 学生接触的是被肢解了的语言材料, 失去了对文章整体美的把握。

二、教学策略上, 要处理好学生阅读和教师讲解的关系

从课堂实际看, 讲风太盛现象仍然十分普遍, 教师不讲不放心, 教师不把自己知道的都讲出来不甘心。语文学习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 总是教师的讲牵着学生走, 久而久之, 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目标”强调学生的“感受、鉴赏、思考、领悟”, 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上, 让人最着急的就是教师包讲天下, 那么优美的文章教师就是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和感悟, 短短的一篇文章一节课下来竟然一次完整的朗读都没有。教学《囚绿记》时有的教师劈头就讲“托物言志”, 课文第12小节才交代抗战背景, 没有熟悉全文的基础, 学生怎么接受?其实要从学生学习的立场去思考教, 教未必就是教师讲;引导学生去阅读, 通过阅读学生自己也可以讲。语文“课程目标”要求学生“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 在相互切磋中, 加强领悟, 共同提高”。教师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和需要的地方给予点拨。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我就觉得“一九七四年春分之夜”的写作背景很重要, 安东尼奥尼事件和当年的海峡两岸形势学生不了解 (年轻的教师也未必了解) , 要查阅资料稍作介绍, 这是“听”懂那“冷雨”的必要准备。

三、教学内容上, 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成, 说法比较新, 其实即使传统的课堂上, 教师也要妥善面对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的新情况。教案上没有的东西, 学生有疑问提出来了, 只要不是胡搅蛮缠、不着边际, 教师就必须接招。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不让学生思考, 不让学生讨论, 这是为教而教, 不是为学而教, 这是新旧教学理念的冲突所在。我在这里谈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主要是强调教学预案的准备。没有充分的备课是不可能上出好课的。现在有的课堂教学教师处于两难境地, 按教学步骤推进怕被说成理念不新, 让课堂放开又怕教学预案内容完不成。课堂实施最明显的一种调和办法就是四人一组讨论, 一节课来那么三四次, 教师问题一出, 前后学生一组合, 叽叽喳喳讨论几句, 教师马上叫停, 实际上学生并没有时间认真阅读交流, 还是教师一问学生即答, 透过热闹的表面实质还是教师牵着走,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真正的备课除了备教材重要的是要备学生,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 新学课文从哪里入手好, 学生可能最关心的是什么, 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在哪里, 用什么方法教学, 如何达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目标等。“预则立, 不预则废”, “不打无准备之仗”, 备课越充分, 课堂教学的目标就越明确, 课堂所呈现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就越有张力, 教学效率也就会越高。

人际关系处理 篇5

二、您在此测试中的得分:

本测试中您的得分:13

本测试的平均分数:18分。

本测试的满分: 28分。

说明:测试者在本测试中的分数越高,表明测试者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越强,反之越弱。

三、关于您在此项测试中的得分解释:

处理好画面的平衡关系 篇6

1、“四平八稳”的平衡

画面中的水平线、地平线以及垂直线,在构图时与画面的边缘线保持平行或者垂直,整个画面就会显得平衡、稳定和踏实,否则就会出现倾斜失衡现象。譬如海岸线的水平线,建筑物的垂直线是否平直,是验证一幅作品好坏的最基本标准,如果失去了平衡,便会在视觉上带来极不舒服的感觉。因而,我们也可用“四平八稳”来形容水平线和垂直线与画面的边缘平直。

2、对称结构的平衡

当处于画面两端的物体在各方面均等相同时,称为对称平衡,对称平衡具有静止性和稳定性。但对称平衡相对活泼生动的不对称平衡,会显得较为呆板和僵化,而且也背离了黄金分割构图法则,但运用到不同的摄影作品中,却会因为这种平衡结构带来画面的均衡,使作品产生向外的扩张力。

对称平衡除了平行结构的对称外,还可以利用水面的倒影,扩散开的漂亮云层,物体的阴影等来制造具有上下对称的结构布局。

3、主体外形的平衡

稳定性强的外形能给画面带来更好的平衡感,反之,则会使画面的平衡感被削弱。在所有的图形中,三角形稳定性无疑最好,其次是方形,而圆形的稳定感则最差。图形的稳定性完全取决于它底边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接触面积越大稳定性则越强。

4、色彩搭配的平衡

色彩中的冷暖色调以及颜色深浅程度,也会极大影响到画面的平衡结构。在视觉上,冷色调比暖色调显得更重,深颜色比浅颜色显得更重,当画面中的暖色调和冷色调,或者深颜色和浅颜色在数量上相同时,画面便会出现失衡现象。这时,可以充分运用这种色彩上的视觉差,结合主体要求,更好地安排不同色调在画面中的比例,使其达到平衡。

6、明暗分布的平衡

摄影就是光影的艺术,一幅作品的明暗程度,就如同色调和色彩一样,也会对画面的平衡造成较大影响,明亮的色调比灰暗的色调显得轻快,明色块相对暗色块,在画面中的份量就显得较轻,而暗色调越深,则会显得越重,通过对画面中的明亮和灰暗进行合理分配,可打造出不同的平衡效果。

7、动静虚实的平衡

动静和虚实的平衡关系,由于虚与动缺少了质感,相对静与实的东西,变得更轻,这种组合运用在很多作品中,动与静、虚与实在画面中形成一种彼此关联的互补,使它们相互之间达成一种理想的平衡结构关系,呈现出艺术化的效果。通常情况下,动态虚的平衡比静态实的平衡更具有趣味性。

7、数量组合的平衡

在拍摄以点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作品时,常常会遇到数量对称结构上的多与少现象,如果不能很好地安排画面中的数量分配,则会造成整个画面的失衡,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画面的情况,安排多个小的组合来对应单个大的,以达到数量分布上的平衡感。

8、不同元素的平衡

将很多彼此毫不相关的元素组合到一起,可形成相互有趣的互补平衡关系。譬如点与线、人与物等等,通过将这些元素在画面进行合理组合安排,使这些原本互不相关的东西,形成了视觉上的平衡,这种平衡不但会相互产生作用力,并且还会带来视觉上的联想。

9、刻意营造不平衡

化学教学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篇7

一、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不仅是其他学科的教育任务, 也是化学学科的任务。作为高中化学教师, 首先要转变观念, 端正教育思想, 充分认识素质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素质教育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 自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其次, 自觉地把素质教育纳入自己的教学实践, 在备课、上课、实验等各个环节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要认真落实教学大纲规定的化学教学的三大任务, 即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传授化学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掘化学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和德育资源,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促进他们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二、高考和会考的关系

高中化学学科涉及高考和会考两次统考, 学校领导、家长、学生对此都十分重视。作为教师来说, 当然也不会等闲视之。会考与高考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作为教师来说, 应该一视同仁, 不应有所偏废。否则, 都是不可取的。由于高考成绩的好坏, 对教师个人声誉和切身利益关系极大, 在现实工作中, 有少数教师往往出现重视高考, 忽视会考的倾向, 这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 也是应加以纠正的。

高中化学教师, 既要注意提高全体学中的化学素质, 又要重点培养一批有志于化学专业的人才。在这样双重任务的要求下, 对于大部分学生, 教师应该让他们掌握必须掌握的化学知识, 使之能够顺利地通过会考:对于一小部分将来想从事化学专业的学生, 除了要让他们掌握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化学知识外, 还应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培养他们对化学的浓厚兴趣以及娴熟的化学技能, 使他们能够在知识和技能上同步提高, 做到融会贯通。至于那些极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教师更应该耐心帮助他们补缺补差, 使之能顺利通过会考。只有这样, 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 学习化学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化学教师才能够在潜心研究和把握大纲的基础上, 根据所教班组学生的实际情况,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化学的兴趣, 从而使大面积提高中学生的化学素质成为可能。

三、化学竞赛与大面积提高的关系

区、市级的各年级化学竞赛每年都有, 它的目的是培养和选拔化学尖子, 并为参加更高一级的竞赛输送优秀的选手。虽说能够入围的学生是很少, 但是作为教师则应看到它的重要作用。一是参加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和竞争意识。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社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为使学生适应今后“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的竞争社会, 能在竞争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不被淘汰, 就必须尽早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化学竞赛中强手如林, 要想在竞赛中出成绩, 得名次, 积极进取顽强拼搏是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每一次竞赛都给每一位参赛者一次公平竞争的机会, 为那些对化学有很高热情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作为化学教师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 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去参加竞赛, 去拼去争, 争取成为胜利者。而竞赛从表面看来, 似乎与大面积提高学生素质毫无关系, 因为竞赛毕竟是少数学生的事。但实际上, 由于要对参赛选手作高质量的培训, 教师自身的素质也会在培训学生的过程小得到提高。这样,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显得更得心应手, 教学手段就会越加多样有效, 对于教学大纲的把握也会更加牢固。

正确处理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篇8

关键词:民主,法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面临理清民主与法治之间的逻辑关系问题, 这一过程又与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交织在一起, 与快速发展经济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并存, 因而必须走中国特色的政治改革之路。

一、中国式民主

民主的大旗在中国已有90载, 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本国特色的民主之路。中国式民主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 党内民主

党内民主, 是指在党的政治活动中, 全体党员一律平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和管理党内事务的制度, 它遵循平等、公开、讨论、选举、集体领导、多数决定、监督和纪律八项原则。而在党的民主制度中, 最核心最根本的是党的代表大会制度, 完善党内选举制度, 真正保证选贤任能, 形成公开、规范、竞争、有序的民主选举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党内民主, 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2. 人民当家作主与政治协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是通过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 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3.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城乡居民群众以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为依据, 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 在居住地范围内, 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权利, 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制度。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发展基层民主, 不仅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 而且有利于人民群众受到民主实践的锻炼, 不断提高民主意识、民主素质, 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二社会主义法治

社会主义法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 反映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现代法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1.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和精髓

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 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制建设的经验, 借鉴现代法治理论合理成份的基础上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的特点和要求。

2. 社会主义法治的要求、内在机制

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宪法和法律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享有最高权威。法律权威要通过立法建立具有客观性、确定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的法律制度;社会主义法律权威要通过执法、司法和守法保证任何个人、组织和国家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特别是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严格依法办事, 违法必究, 有效地防止任何人或组织享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三、民主与法治的内在逻辑

本文认为要建设民主法治国家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既要全面又要有所侧重, 抓住关键, 切实推动民主与法治的进步, 建设中国特色的民主法治模式。

1中国共产党的民主与法治建设

中国共产党处于中国政治体制的核心, 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力量。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就要推进和发展党的依法执政与党内民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 调整和完善党的组织形式和设置方式, 发展党内民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探索党的领导体制、执政体制以及执政方式, 成为建设民主法治国家的迫切任务。

2构建民主的权力制衡框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 是党实现执政的制度依托。充分落实宪法和法律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规定, 发挥人大最高权力机关的作用, 逐步理顺党与人大、人大与政府、法院与检察院的关系。完善人民政协制度, 弥补和矫正人大的不足, 各自发挥解决问题的优点, 实现一定职能上的合作。

政协委员需要处理好几种关系 篇9

十五年来,斗转星移,时代变迁,我们的党和国家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越来越完善,三门峡市也日益成为一个美丽的城市,这些年来在政协里面经历了很多的人和事,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从一些事中我也开了眼界长了见识,收获也很多,对于如何当好一名政协委员,我的感受很深。

第一,深入透彻理解中国政治协商会议政治制度是做好政协委员的前提。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曾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一直发挥着统一战线的作用,改革开放后政治协商,党派合作,民主监督的功能越来越重要。从上到下,人民政协、政协委员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尽管我是三门峡市一级政协委员,但是也要站位全局,深刻透彻理解,才能够准确定位,扮演好角色,发挥好作用。发挥三门峡市委党校教师的优势,我带头学习政协历史和有关知识,然后给新进政协委员讲授政治协商、党派合作和统一战线专题讲座,学而知不足,教而知不究,在学教当中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和能力。

第二,关注党和国家大事,留心省情市情和民情是做好政协委员的基础。政协委员有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委员、市县政协委员之分,他们分别来自各个党派、人民团体、工业农业商业、金融经济、科教文化艺术新闻体育教育、民族宗教、海外侨胞、社会新兴阶层,都是各行各业,各个民族宗教社会组织的翘楚和代表人士,在政协里面分属于各个界别。但是,作为政协委员仅仅立足本职工作和本行业的情况还不够,一定要站在全市的高度关注国内外大事,留心省情市情和民情,要形成一种习惯,将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作为一种体验融入到履行政协委员的职能当中。

第三,保持领先地位,发挥政协和界别密切联系的桥梁作用是做好政协委员的关键。人民政协的职能是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协的主体是政协委员,政协是由各个党派、各个界别组成的。政协委员都是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优秀人士,代表人士,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发挥着联系党和政府联系各个界别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政协委员一定要保持自己在本职本行业当中的领先地位,保持自己非权力影响力,具体说来就是要承上启下,协同左右,站在政协的高度,立足界别群众的角度做好上下左右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搜集有关信息,掌握行业动态,反映界别诉求,传播正能量,做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四届任期内,我在工青妇科协组,我就主要突出自己三门峡市公关协会会长的角色,发挥公关的职能和作用。五届、六届我在教育组,我就充分突出我党校教师的角色,更加关注我市教育方面的事情。

第四,不断提高调查研究能力,提高思考发言和撰写提案水平是做好政协委员的看家功夫。政协委员要履行好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这就是调查研究、思考发言和撰写调研报告、提案的能力,社会在发展,事情越来越复杂,要做好政协委员就要不断地历练提高这些方面的能力。我作为一名政协常委需要参加政协的全会、常委会、专题会、视察调研活动,需要在会议上发言,需要撰写调研报告,需要向全会提交提案和社情民意。这些年来,我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直保持提案较多,有言就发,真正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发言尽量精炼、深刻、准确,说真话、说实话,参政参在要害处,说话说到点子上。还要做好调研报告、提案,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也许就是这些理念和认真的作风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五,处理好本职工作和政协工作之间的冲突和关系是做好一名政协委员的艺术。我作为三门峡市委党校的教师,作为“三门峡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作为三门峡市公关协会会长,事情繁杂又很具体,如果不注意统筹兼顾,抓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话,就是不吃不睡觉,恐怕也难以完成任务,取得好的效果。在这方面,我的做法是将党校教研工作作为我的学习和修炼,将公关协会和公关活动作为我走向社会,检验自己知识和能力的途径和试金石,将政协作为我为市委、政府和三门峡人民服务的具体形式。这样下来,各项工作相互促进,相互帮衬,相得益彰,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领导和朋友们的认同。十五年来,我在本职工作方面始终保持进步,2008 年获得三门峡市政府有突出贡献教师奖,2009 年获得三门峡市五次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2012 年度获得河南省社科联系统先进工作者奖,2015 年被评为三门峡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公关方面在河南省处于领先地位,2007 年撰写的“7 • 29”淹井事件中的危机公关案例荣获第二届中国优秀公关案例大赛特别金奖,2011 荣获中国公关领军人物奖,三门峡市公关协会蓬勃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三届政协当中两届获得优秀政协委员称号。这中间,辛苦是难免的,累并快乐着就是这些年我的实际写照。

第六,推心置腹,肝胆相照,相互信任是做好政协委员的必要条件。人民政协的地位比较超脱,没有什么利益方面的羁绊,各个党派、各路精英,各个民族、宗教界人士走到一起来,高举民主团结的旗帜,为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进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每一个政协委员心态都是开放的,诚恳的,大家都是秉公论事。在十五年的政协委员政治生活中,张兰印、郭秀荣主席等都给予我很大的鼓励和支持,政协的很多领导和工作人员都给予我很大的帮助,我们在工作当中结下了深刻的友谊。

高考备考要科学处理十大辩证关系 篇10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如下十大辩证关系。

一是全面科学复习与片面题海战术

系统论告诉我们, 任何知识都是相通相联的, 只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才能让每项知识发挥最大效能。

首先我们应将教材上的知识梳理一遍, 形成教材知识系统 (可分为文言知识与现代文知识;阅读知识与写作知识;课文内容、写法与单元知识等) , 为后期质的飞跃打下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其次是按考试大纲所列考点, 结合历年对应的高考试题, 逐项推进, 形成考点知识系统, 既要对各考点的定义、出题方式、解题方法、答题步骤、常见失误了如指掌, 又要通过对历年高考试题的“温故”, 总结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做题方法。

三是反思做过的试题, 精选汇编成《错题集》, 形成解题经验系统。“失败是成功之母”, “吃一堑, 长一智”, 不断总结才会将自己的能力锤炼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高三肯定要做题, 但不能只有做题, 不能见题就做, 只求数量, 不求质量。相反, 学生应该走出“题海”, 而教师应该走入“题海”。

二是以师为主还是以生为主

有人说:“任何课改到了高三都得低头”。此言谬也!“满堂灌”, 由老师一人包打天下, 越俎代庖的教学, 既累跨了老师, 又压制了学生, 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养成了学生坐等答案的依赖心理。结果是学生看着答案, 似乎都会;离开老师, 全都不会。

新课标的许多理念对复习备考也是十分管用的, 如提倡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方法进行学习, 建立民主平等、以人为本的新型师生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老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 是平等中的首席……复习备考中, 教师要大胆放权, 做好该做的事, 少讲多练, 少给结论多启发, 少灌输多讨论, 少压制多对话。

三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很多老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 而对学生的内心想法、情绪状态、兴趣爱好、动机意志等心理情况知之甚少, 不愿或不屑花时间主动去接近学生,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反而认为学生就应该无条件服从教师, 听好每节课, 做好每道题是天经地义的, 否则就是无心读书, 轻则呵斥, 重则惩罚。“亲其师, 方能信其道。”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缺乏交流的教育, 从来都是失败的教育。”新课程观认为课程资源是动态、不断生成的, 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 将其作为教学目标。

我认为, 备考中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充分认识它对学习效果的干扰或者促进作用:

(1) 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复习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堂上老师幽默的语言、充满魅力的体态语、新颖感人的事例、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张弛有致的教学节奏、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都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复习兴趣。

(2) 帮助学生树立必胜的信心。

扬起了学生信心之帆, 学生就会勇敢地冲击知识的壁垒。高三考试繁多, 失败在所难免。考得不理想, 就不要在学生的伤口撒盐了。成功来源于鼓励, 鼓励在于细节, 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 把表扬变成教学的武器;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 让微笑变成信任的见证;不要吝啬自己的激情, 用激情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

四是与教材同行还是丢开教材

由于高考试题直接出自教材的不多, 很多考生常常将学了两年的教材束之高阁, 师生们整天要做的是来自各地的所谓调研卷、信息卷、预测卷, 要看的书是五花八门的高考总复习用书。这种做法十分有害。教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蕴十分丰富的宝库, 可以说, 能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融会贯通、熟练掌握了, 参加高考是不成问题的。

那语文来说, 高考语文试题与语文教材关系密切, 许多答案都间接地出自于教材。如文言文, 主要是课本知识的迁移。一个考生能将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逐句疏通、做好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活用词、通假字、各种句式 (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 的归纳整理识记工作, 高考文言文20分当可全拿。现代文阅读, 虽然材料不是直接选自教材, 但现代文阅读考查的理解、归纳概括、筛选提取信息、推断、鉴赏评价的能力就是平时上课一再训练的, 主观表达题所涉及的鉴赏术语也是教材中反复出现的, 如果觉得阅读题不好做, 是因为平时的教学指导不到位, 理解不深入, 让学生自主思考动手的机会太少造成的, 而不是教材无用。语言运用题的仿写、扩展、压缩、句式变换、选用、对联等新老题型, 教材中都可找到很好的训练材料, 不用舍近求远, 舍熟就生。占“半壁江山”的写作更是离不开教材。从内容到形式, 从观点到材料, 从谋篇布局到语言, 从结构到写作技巧, 语文教材都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生动、可资借鉴的最好范例。

对教材我们要顶礼膜拜, 而不是漠然视之, 要为我所用, 而不是弃置一旁。复习备考, 教材就是最好的资料。

五是精选试题与拿到题就是宝

高三备考, 大部分时间与精力是做题。做题是高三师生的主要教学活动。题目的质量就成为复习效果的决定因素。有的师生不辨真伪, 不懂得选择, 拿到题就当成宝贝, 逢题必做。高三办公室摆得最多的是成堆不用的试卷, 事先不核对、挑选, 等到印完后才觉得用处不大, 只能积压成堆。有的迷信猜题、押题, 千方百计去获取信息题, 要求学生反复做, 陷入茫茫的题海中不能自拔。常常是“题目做了不少, 成绩没近多少;时间花了不少, 能力没高多少”。其实最好的复习题就是历年高考题, 因为高考题是命题专家呕心沥血、反复推敲的试题, 其科学性、权威性非模拟题可比。加上高考题的答案规范、详细, 无论是用来作考点讲解的例题还是学生练习的试题都是最佳选择。

六是日积月累与短期突破

高考题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 而能力的形成是以掌握知识为前提的。零碎的知识用处不大, 我们要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层次化。掌握大量的知识, 需要积累, 厚积才能薄发。

所以, 从学生进入高中, 我们就要为他们谋划高考, 养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平时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 无以成江海”, 学生拥有了牢固的“双基”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养成了良好的语感, 掌握了渊博的知识, 高考考出惊人的高分也就水到渠成, 理所当然了。如果妄想在高三多做几套题就想有质的腾飞, 这无异于缘木求鱼、痴人说梦。所谓“十年磨一剑, 功到自然成”就是这个道理。

七是高考信息与立足考纲、考生

信息的重要不言而喻, 掌握了信息就有了取胜的重要筹码, 但真正的高考信息在哪里呢?进入高三, 各种备考研讨会、高考信息发布会等大小会议纷至沓来, 令人应接不暇, 不知所从, 似乎都有用, 又似乎都没用。有趣的是各种信息会上, 做报告的专家都说:自己所讲乃一家之言, 仅供参考, 不是什么信息。想想也是, 高考乃国家级绝密大事, 命题人会说出自己要命制的题吗?说出“重要”信息的人能成为下一年的命题人吗?所以, 我们应该坚信:传得沸沸扬扬、吹得神乎其神的信息都是空穴来风, 小道消息是也!真正的信息是人人皆有的由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和所教学生的优势、劣势, 特别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只有认真研究《考试大纲》, 找出其措辞表述的区别, 关注其“微调”的变化, 尽快攻克学生的薄弱环节, 才是最有效的高考信息, 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明智之举。

八是进度与质量

高三时间异常紧张, 要做的题、看的书实在太多太多。有的学校于是拼命赶进度:高二学完高三的教材, 进入高三即步入总复习, 总复习又分四轮。第六册教材由于第二学期才到, 许多学校干脆不订不教。有的学校要求每科每周大考一次, 小考二次, 将月考改为周考。考试的频率超常, 讲评的速度也惊人。似乎师生都在蹩足了劲与时间赛跑, 成了当代的“夸父”。结果, 由于揠苗助长, 忽视了教学规律, 由于学生思考探讨的时间太少, 由于缺乏针对性, 质量并没有随着考试数量的递增而得以提高。所以高三备考, 一定要有清醒而明确的质量观、效率观, 不要盲目攀比做题的数量, 不要自夸“我做了多少套题!”而要反省“我会了多少套题?”

九是做好“取”和“舍”的工作

语文知识的特点是点多面广, 极为零散, 包罗万象。语文是母语, 学生进入高三前的语文基础差别甚大, 而现行的班级授课制, 老师讲授的内容是面向多数学生的, 印发的资料没有考虑学生的不同层次, 结果基础薄弱的不会, 基础好的认为没有价值。高考备考的成功在于全过程的清醒意识, 对达成的目标、个人基础和个性差异要了然于心, 老师自觉、学生大胆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也就是说, 语文备考必须要做好“取”和“舍”的工作, 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但“取舍”与有意的猜题、押题不是一回事。

具体来说, 要做好三方面的“取舍”:

(1) 课堂内容的取舍:教师不要过于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全面, 唯恐挂一漏万, 将毫无必要的知识故意搞得繁琐不堪, 学生也没有必要全盘照收, 唯恐漏掉老师的一个字, 笔记记得密密麻麻。表面上看是认真负责, 尽心尽职, 其实很多是重复低效劳动。知识的讲解应该以“精要、好懂、管用”为原则。语文高考的趋势是主观题越来越多, 课堂上学生主要的活动是积极思维, 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

(2) 教材的取舍:由于直接出自教材的材料不是很多, 由于老师示范的工作不够, 尽管所有老师口口声声强调“立足教材、重视教材”, 但学生要么置若罔闻, 要么与学新课时一样, 走马观花式地将语文书从头翻到尾, 花了大量精力时间, 理解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特别是到了五月份, 我们说“要回归教材”, 很多同学仅仅是将教材再翻翻而已。有道高考题是“请向你的老师推荐一篇高中语文课文, 并说明推荐的理由”, 遗憾的是竟然没有几个人能正确地写出一篇课文的名称、作者、内容、写法、语言特色。语文备考必须重视教材, 但要以审视的眼光对待教材:对现代文我们要一课一得, 或取其写法, 或选取精彩的一段, 或从情感, 或从语言, 或从谋篇布局……只要选取自己最感兴趣, 感受最深的一点来反复体会、揣摩, 就能有效实现知识的内化;对文言文我们一方面要做好归纳分类的整理工作, 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不足, 选取相应的段落熟读精思, 不要一读到底。

(3) 课外材料的取舍:“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语文的外延就是社会生活”, 课外阅读对语文高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可谓开卷有益。但高三的紧张也是众所皆知的, 由于不会正确对待课外材料, 要么心存畏难情绪, 从不涉猎;要么心急如焚, 手足无措。对此教师必须承担引导、推荐和组织的工作, 不要放任自流, 要知道学生的判断力鉴别力要经过教师的培养才能提高。

复习备考是动态变化的, 做好“取舍”, 学生才会学得主动、自觉。

十是被动做题和主动出题

长期以来, 高三全部的事似乎只有埋头做题, 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 陷入题海中无法自拔。但考点的含义仍然不明白, 解题技巧讲了一大堆, 却不能自如操作, 反而成为无形的约束;主观题失分严重, 作文的评分标准不甚明白;不能举一反三, 稍加变化就束手无策……我们常常听到高三老师气愤地说:“孺子不可教也, 讲了无数遍的题还是不会!”问题出在哪里?因为学生总是被动做题, 他只记得有哪些错误, 他不知道试卷中的这些错误是如何设计出来的。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 让学生自己来命制试题!这样做有如下好处:

第一:加深对考纲的认识。让学生来命题, 钻研考纲成为他们的内部需要, 成为命好题的前提条件。叶圣陶说得好:“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 盖在善于引导启迪, 俾使学生自奋其力, 自致其知, 非谓教师滔滔讲说, 学生默默聆受。”

第二:可以让考生透彻掌握做题的方法、技巧。

复习备考中, 老师们都不厌其详地向学生们介绍一招一招的做题方法, 但一则学生未必记得住, 二则学生没有亲身体验, 只停留在表面的感知阶段, 未必明白操作要领。陶行知说:“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做中学, 学中做”, 这是很有道理的。比如压缩语段, 老师总结出解题步骤为一读二划三筛选四取舍五组织, 技巧为删繁就简, 留主舍次, 撮要摘精。但很多学生对此一脸茫然。假如让学生去挑选材料, 命制压缩题, 并且让他们制定答案, 只需要半小时他们就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第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好的信心。

夸美纽斯说:“要燃其学生的求知渴望和学习的热情”, 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 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要知道:题永远是无法穷尽的, 但考点是有规定的, 题型是有限的。让考生运用考点提出问题比记住考点解决问题要主动得多, 学生肯定会因新奇而有趣, 进而对备考增强信心, 因为他们懂得了神秘的高考题的来龙去脉。

德育课改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篇1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B-0004-02

德育,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是中等职业学校重要的必修课程。作为德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使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为了让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真正发挥育人育德的功能,在新一轮德育课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必须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基于应试教育而形成的,把德育课教学看成是一种单向的理论灌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奔向一个目标——考试成绩。多年来,德育课上教师讲,学生背;教师讲概念,学生学知识、背答案成了德育课的主旋律。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忽视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模糊了德育课的教学目标。2009年开始实行的中职学校德育课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方式的创新,在教学中改变单向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活动的组织,给学生参与、体验、感悟和内化的机会,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然而,创新并不意味着只是简单地改变教学模式。在四年的课改实践过程中,笔者听过校内校外不少德育示范课,多数同行对新课改的理念是清楚的,但也对个别教师的“改法”和观点觉得不敢苟同。有的教师把新课程改革片面理解为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改为以提问为主的启发式就算是创新了。

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方式与“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各有利弊,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讲授法具有其他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既可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巩固旧知识,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几乎都需要同讲授法结合进行。讲授法的局限性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容易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在“启发式”教学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智力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从而激活了他们的思维,进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兴趣得到真正的提高。“启发式”教学的不足之处是不能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思维动态,也不能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班与班之间的情况不一样,一种教学模式在某一个教学班行之有效,换到另一个班却会碰壁。笔者曾任教过的班级学生中,有的思想活跃,“不需启即发”,经常会在课堂上主动提出各种问题;有的是“有启有发”,只会回答,不会提问,不是独立地思考问题,而是揣摩教师的“标准答案”;还有的学生则规规矩矩,“启而不发”,只等教师给出答案。对于第一类情况,教师必须善于引导,既不能扼杀学生的求知热情,也要注意防止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跑题。当课堂上出现第二类、第三类现象时,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提问技巧,不拘泥于单一的模式。由此可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不同教学方式的优势,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上好每一堂课。

二、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刚开始进入课改时同行们热议的话题。

何谓“教教材”?就是奉教材为圣经。为了检查教学质量,有关部门常常会组织统一考试,我们会听到这样一句话:这次考试以某某教材的观点为标准。由此可见,“教教材”就是以教材为本,禁锢了教师,也误导了学生。

当下,同行们已基本达成共识:教材不再是圣经,教师不能唯教材是从。然而,部分教师对“用教材教”的认识显然存在偏差,似乎不对教材动“手术”,不进行改造,就不足以体现“用教材教”的新理念,于是在教学中,逢篇必改、逢课必改。一些示范课,忽视教材的存在,一味强调形式的“新”,有的甚至完全脱离教材而任意发挥,以为只要课堂气氛活跃就是改革。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热闹”过后,学生既没学到知识,也没有提高能力,更谈不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德育课新教材是与新大纲配套的,是学生所学知识的载体、教师教学的媒介。教学活动应该依据教材的特点和要求来进行,而不是脱离教材的“表演”。

应该如何对待教材?要做到“用教材教”,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如今可以从网络上下载现成的教案和课件。不可否认,上传到网络的教案和课件是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网络资源的共享为我们备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于是,有的教师在备课时不是认真地研究教材,而是将别人的成果拿过来直接使用。实际上,这种走捷径的做法,对自己、对学生都是不负责任的。

要正确处理好教材与教学活动的关系,必须立足教材、尊重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吃准教材的编写意图。育德是德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中职德育新教材的四门必修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育人体系。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转化;通过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使学生具备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的素质;通过学习《政治经济与社会》让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通过学习《哲学与人生》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可以说,这次课改的课程设置是长期德育教学智慧的升华,是符合时代特征的创新成果,是适合中职生教育和学习需要的。德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发挥德育课育德的功能,就要求教师钻研教材、搜集素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把德育课堂变成师生都喜欢的课堂。使用新教材四年来,我每次接受教学任务,都要将教材从头到尾认真读一遍。而每一次重新备课,我都会对教材的内容有新的认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尊重教材,将教材的知识点与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有机结合起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保证德育课的育德效果。

三、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效率。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否认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指导者和管理者。作为指导者,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教会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作为组织者,教师要组织学生理解教材,学会有序的学习,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保证德育目标的实现。

我在给2011级学生上《哲学与人生》这一课时,有个学生突然提出一个与教学主题无关的问题:“世界上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一个哲学界辩论了几千年而又没有结果的问题。如果我采取回避态度,势必会影响学生对问题探索的积极性,对此,我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反问学生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学生们的讨论非常激烈,争论几分钟后,教室安静下来,大家都将目光投向我。我说:“同学们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究竟世界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其实老师也讲不清楚。”大家一听,乐了。我接着又说:“我们能不能给这个问题定个条件,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学生们兴趣来了,我乘机将讨论的话题引到了辩证法联系的观点——联系的条件性上。通过一个偶发事件,进一步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

教学模式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德育课的教学目的是育人育德。德育教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积极探索,在实践中逐步形成适合自身特点、专业特点和当代学生特点的教学风格,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德育课的教学,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素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计算教学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篇12

一、算法与算理的关系

在计算教学中,算法与算理一直以来都是教师关注的教学重点。学生只有真正掌握算法与算理,才能真正做到“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如果教师只告诉学生算法,而不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那么,这样的教学就犹如空中楼阁,虽然学生当时接受快,但是,由于缺乏算理的根基,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一定会长久。同样,一味地讲究算理而不重视算法,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定会大打折扣。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一课时,有位教师在教学时直接告诉学生遇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时候应该如何去计算,具体的算法是什么,而对于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却不告诉学生。导致了学生在计算时只是机械地、生搬硬套地按照教师教给的方法去模仿,去计算。这样,学生一旦遇到特殊例子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要想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教师就得采取算法与算理并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明白这样计算的由来,学生学习计算的过程也就更加扎实有效了。

在计算教学中,重视算法忽视算理,或者重视算理忽视算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值得广大教师深思。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深刻理解算法与算理的作用,处理好算法与算理的关系,才能真正提高计算效果。

二、多样与优化的关系

新课标提倡算法多样化。在计算教学中,实施算法多样化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学会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是,凡事都要适可而止,过分追求算法多样化很容易导致学生什么知识都懂一点,但又没有一种真正精通,这样就形成了贪多嚼不烂的现象。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多样化算法的基础上精益求精,不断优化计算过程,从而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加有效。

例如,在教学《整百数与整十数乘法》一课时,有位教师在教学“200×10”时是这样询问学生的:“看到这个算式,你能把自己的计算方法说说吗?”有学生说:“2×1=2,所以200×10=2000。”有学生说:“200×10,可以把10化为5与2,然后让200乘以5再乘以2。”还有的学生说:“可以用200乘以9的结果再加上200乘以1的结果。”……在这样的学习空间里,教师片面地追求算法的多样化,却忽略了算法的优化,致使一节课下来,教师和学生费劲不少,可是学生并没有真正收获到什么。对于“200×10”这个计算教学来说,教师要在学生多样化算法的基础上提取出一种最简便并且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计算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计算速度,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由此可见,在计算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算法多样或算法优化,只有把算法多样与算法优化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使学生博采众长,为己所用,进而在多样与优化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三、探索与训练的关系

在传统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先讲解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正确的计算方法反复训练的教学方法。而自从新课标实施以来,在计算教学中过分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索,相对来说,学生进行计算训练的时间就少了许多,因而导致学生的计算质量明显欠缺。要想真正提升学生的计算效率,教师就要处理好计算知识的探索与学生的具体训练之间的关系,灵活把握,从而提高学生计算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一课时,有位教师在教学时为了突出新课程理念精神,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样教学本是无可厚非,但是,由于教师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探索与训练的关系,以致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被情境创设与学生自主探索所占领,直至下课前十分钟学生还没有探索完毕。这样一来,学生虽然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具体方法,但是,由于缺少了必要的课堂训练,学生在实际计算时仍是错误百出,计算教学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从上述教学课例可以看出,由于教师过分重视学生的探索过程,以致使学生没有真正训练的时间,自然影响了学生的计算效果。由此可见,在小学计算教学中,探索计算方法这种教学的出发点是好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把握好探索与训练的关系。必要时,教师可以在学生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必要的对比、纠错等练习。学生在多样化的训练中,计算能力一定会显著提高。

四、计算与运用的关系

计算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算法,学会计算就算完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因此,在计算教学时,教师可以把计算与学生生活实际中的具体运用结合起来,以“算”促“用”,以“用”引“算”,从而使“算”与“用”自然而然地结合,使它们互相依托,在“算”中“用”,在“用”中“算”。这样教学,既可以避免计算教学的枯燥无味,也可以使学生在具体运用中真正感受计算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简便运算》这部分知识时,当遇到“200-65-35”这类算式的时候,许多学生在计算时很容易写成:原式=200-(65元-35元),这样的算式显然是错误的。学生出现错误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真正明白简便计算的真正含义。怎样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难题呢?教师可以把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引入课堂:妈妈去超市买了1个篮球65元,买了一个熊猫玩具35元,妈妈带了200元,够用吗?妈妈还余下多少钱?在这样的具体情境中,学生知道了应该先算出妈妈花了多少钱(65+35)元,还余下多少钱就是200-(65+35)=100元。学生这样理解简单轻松,计算起来也会更加自如。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当教师遇到学生的错误理解时,没有采取直接纠正错误的办法,而是通过学生常见的购物情境的设置,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样一来,就把计算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实际运用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这样的教学处理,不但提升了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而且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效果。

上一篇:新型团队下一篇:教师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