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2024-06-15

处理好的几种关系(精选12篇)

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篇1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如何既充满活力又有实效呢?我认为应该处理好几种关系。

首先是处理好师生互动关系。语文教学中实施师生互动教学, 就是要保证课堂上有效的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师生和课堂资源的互动, 着力创造一个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 学会思考, 变成学习的主体。

如何才能实现积极的课堂互动呢?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实施教学中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为教学互动提供保障, 分为两个环节:

1. 教师准备。在备课中, 教师要先对教学进度教学得失进行分析,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了解, 在此基础上, 确定各课时的教学方案。这一环节是教学的关键, 教师应针对不同情况, 准备不同的应对方法。

2.学生准备。学生要提前完成学案, 与此同时, 可让学生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 把握文章的相关背景等。教师要督促指导学生, 使其养成自觉备课的习惯, 并最终实现课堂上师生间的良好互动。这一阶段是实施互动教学的前提。

二.导学阶段

这一阶段共包括三大环节:

1.出示目标。目标的出示可采用多种形式, 如小黑板、多媒体等, 教师在出示目标时应具体、明确, 把握整体, 突出重点。

2. 自主学习, 互教互学。出示目标后, 教师应提出自学的具体要求或设置自学思考题。设题要精炼, 富有启发性, 问题之间要有层次性、关联性。如, 在教学《祝福》一文时可这样设计: (1) 课文写什么事? (2) 这些事是按什么线索串起来的? (3) 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个什么样的人? (4) 文中的几次肖像描写有何作用?这几个问题既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又能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

在学生自学的同时, 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探究的作用, 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 拿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形成小组意见, 以备集体交流。

3. 讲解点拨, 重点辅导。学生在自学和讨论后, 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如自学完《祝福》后, 大部分学生会有一个疑问: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这时, 教师就要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疑问进行释疑, 点拨, 学生带着疑问学, 教学的有效性定然不错。

三.应用反馈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设施当堂训练, 训练题的形式采取综合训练、达标测试等均可, 目的就是摸清学生的学习情况, 找到盲点尽可能当堂解决, 使教与学达到优化状态。

其次, 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一关系在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阅读课前, 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预先设计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一定要随时掌握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 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使学生爱读爱学。

再次, 处理好方法与效果的关系。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语文素养是一个综合概念, 包括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内涵十分丰富。语文学习则以听说读写为核心, 而阅读能力的提升又是获得语文素养的有力保障。所以, 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构建三种学习环境:一是课堂演示环境, 主要是将教学重点、难点用适宜的信息 (如图像、图形或动画、视频) 表现出来, 以易于学生学习掌握。二是资料收集环境。阅读课文需要一些辅助资料, 如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相关评论、科学知识等。学生可以借助计算机和网络、图书馆等。收集资料进行拓展阅读。三是对话交流环境。在课堂上, 我们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 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交流。需要提醒的是, 给学生充分的交流空间不等于在课堂上放任自流, 教师要注意控制学习节奏, 不能让学生偏离方向。

总之, 不论是哪个环节, 不论是采取什么方法, 让学生动起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根本。方法固然重要, 但是如何调动学生更为重要, 我相信, 只要能将学生的内驱力调动起来, 再加之以方法点拨, 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能大放异彩, 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大大提高, 我们的语文成绩也一定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篇2

[关键词]美术编辑;报刊;责任编辑;关系

在编辑报刊过程中,主编的主要助手和伙伴是美术编辑。美术编辑除了要处理好与主编的关系外,还必须要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美术编辑与报刊的关系

当一份报刊的文稿,经过文字编辑的精细挑选,审稿、定稿,移交到美术编辑手中时,作为一个美术编辑,他的任务就是以美术自身的特长来弥补文字符号的不足,尽量做到与责任编辑配合密切,根据责任编辑的意图和文稿的内容来决定版面的划分,插图的大小,栏图、尾花的设置,题目的装饰处理等等。划分版面是决定一张报纸或一份杂志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既要体现刊物自身的艺术特征,又要合情合理地表达出文字内容和文字编辑的意图;既要活泼、大方,又要严谨、细致,紧紧抓住读者,力求刊物更臻完美,令读者耳目一新,爱不释手。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特色已成为刊物开拓市场的利器,只有特色鲜明的刊物才能在“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强”的长期竞争中赢得主动,求得生存与发展。一份刊物要形成鲜明的特色,除了具有精美的内容,最主要的就是其版式和装帧设计了。所以,美术编辑的策划意识与设计能力已成为影响刊物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美术编辑与责任编辑的关系

“编辑工作不单纯是个体作业,它是个体和集体的积极性、创造性的结合,每项成果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责任编辑和美术编辑都是出版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所从事的都是创造性的文化工作和智力劳动。在图书的编辑出版过程中,他们是共同的合作者,是生产流程中不同环节的参与者,是一个团队中不同工作任务和角色的承担者,是联系紧密而又职责不同的两个工作岗位。责任编辑的工作决定了图书将有怎样的内容,美术编辑的工作决定着图书成品将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图书是一种艺术品,既要求内容美,又要求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整体美。”责任编辑与美术编辑的关系基于共同创造图书“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整体美”的共同追求,在工作中两者是平等的同志式的合作关系。作为出版专业技术从业人员,责任编辑与美术编辑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编辑出版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优秀图书,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一)处理好美术编辑与责任编辑关系的根本理念

依传统惯例和操作方式,文字编辑只负责书稿的初审和编辑加工,美术编辑只负责图书的封面和版式设计,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关系平等。但在内容统筹和形式设计上可能会缺少整体的概念,在图书从审稿加工、设计制作到宣传营销的整个过程中缺乏总体的沟通与协调,因而就会影响到图书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和协同性。随着编辑观念的演进和编辑实践的发展,责任编辑被赋予了图书整体策划和生产流程总体协调的功能,美术编辑也被赋予了在图书封面及其附件、正文及辅文,以及开本、装订形式、使用材料等方面整体设计的功能(故又将整体设计者称为“责任设计编辑”),图书编辑出版中的协调机制加强了,图书生产和宣传营销的整体性也增强了。

(二)处理好责任编辑与美术编辑关系的具体做法

要在编辑实务中处理好责任编辑与美术编辑的关系,双方必须信守自己的职责,明确各自的定位,在服从于根本理念的基础上,做到互相尊重、理解与信任,精诚合作,共创形神兼备的图书产品。

1.追求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认同。责任编辑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加工,必须使书稿内容有阅读价值——或给人以知识,或给人以教育,或给人以娱乐、审美的享受,在语言表达、形式体例上易于读者阅读接受;美术编辑则应该通过自己独创性的劳动,给图书赋予与内容相适应的优美形式,使之与图书内容相得益彰,使读者见而喜之。双方都要尽职尽责,精益求精,追求形式与内容的最佳结合,以期尽善尽美。共同的努力、创造、智慧均凝结于图书之中,图书得到读者好评、市场的认可,就是双方共同的成功。

2.进行适当的双向选择。责任编辑最好能团结一批设计者,要事先了解可能承担设计工作的美术编辑的情况,如设计水平、擅长的图书类型、设计的风格特点,等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责任编辑根据图书的内容和以往的经验,有针对性地选择设计风格和技巧上适合该书的美术编辑。美术编辑也不能见书就接,而应主动选择自己擅长的,能够出效果、出新意的图书设计项目。

个性化写作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篇3

写作个性化是写作教学的一种追求。虽然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往往不是出于自我需求先有胸中沟壑然后才有个性化的表达,但是在被动接受写作任务之后总能有一些个性化的作品涌现。这说明写作实践过程本身极富价值,可以“锻炼了运用知识进行创造、写作的能力”(金开诚《对写作的几种误解》)。这同时也意味着写作教学本身富有极强的可塑性。有意识地处理好个性化写作中的相关因素的关系,将直接有利于提高个性化写作教学的实效性。

(一)客观事实(事理)与主观见解的关系

一篇即便是极富个性的文章,也不是每一段每一句都张扬着写作者的主观个性,其中必定既包含主观见解的陈述,也包括客观事实(事理)的介绍。客观介绍要求必须准确、严密甚至是翔实的。忽视了这一点,作品就会出现硬伤,妨碍读者对文章个性化见解的可信度。例如:

1不符事实:“屈原一生多次被放逐,于是他借此机会,展现出了他的文学天赋”。何谓“借此机会?难道“多次被放逐”是屈原祷告上苍好不容易才“争取”到的?“《九歌》、《离骚》的创作使他的文学成就达到了辉煌的顶峰,就连鲁迅也不由得赞美他‘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这里,作者将《史记》和《离骚》记混了。

2不合事理:“请为自己找一片适土。人所生活的环境是十分复杂的。非洲人生活在平均温度为40°的热带,而因纽特人则生活在零下几十摄氏度的南极。现在,如果让非洲人到南极住,让因纽特人搬到非洲。其结果会怎么样呢?水土不服导致种族灭亡,这是必然的。”可以得出这样的必然结论吗?是有足够的理论依据还是有事实为证?

(二)最得意的见解与符合题意的关系

学生写作文时往往有许多“独到见解”,这些被学生自认为是“灵光一现”,“妙手偶得”的观点,追根溯源起来,往往来自于学生个人的生活经历或阅读经验,因而对学生而言是弥足珍贵并引以为傲的。但有时候这些洋洋洒洒的表述并不总能得到较高评价,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往往重视了自我的个性,而忽视了题目要求的“个性”,这是思维不成熟、看待问题不全面的表现。每一个作文题目都对作文题意有一定的限制,越出了这个限制范围,开精辟的人生见解也是要不得的,因为它是离题之语。例如以下这个作文题:

材料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材料二: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康德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根据这个作文题要求,可以写敬畏自然及规律、敬畏社会道德规范、法令制度等。但有同学写《生无所畏》,这就大错特错了。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必须反复强调:当写作者对某一问题因自觉颇有见地而激动不已时,千万记得冷静,并向“符合题意”方向作出适度调整,于取舍增减之中找到最佳的契合点。否则,愈是“得意的见解”愈是容易离题万里。

(三)真情实感与思想境界的关系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有“感情真挚”的要求,许多学生习作也因为这一点而划到了优等档次。抒真情、表达真实见解成为作文内容方面的一个追求方面。但并非所有“真”的东西都能得到人们的首肯。例如:

“我本人是一个非常爱玩的人,基本上除了吃睡和我喜欢干的事外,别的时间都用在玩上,……很少回家,就喜欢上网……”

学生作文中表现出的这一类颓废情绪、低级趣味等倾向。虽情感真实,但情趣不高尚。学生在文中流露出对自己这些表现津津乐道,毫无批判否定之意。对这种作文倾向教师必须注意及时纠偏。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纠偏不应只如许多老师叮嘱学生的那样停留在作文的用语上,告诉学生“作文中千万不能如此如此说,否则会影响得分”。如果这样,又会把学生引向“口不言心语”的虚伪的歧路。我们要提倡教师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将品德熏陶与作文个性化教学结合起来,将它们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努力将学生内心的“真”提升起来,真正达到向善、向美,使学生的作文真正做到心口一致、感情真挚、思想健康、格调高雅、人格健全。

(四)讲求文采与语句通顺的关系

作文语言富有文采是学生习作个性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语言个性化的表现有很多种,有朴实真诚的,有凝练厚重的,有幽默风趣的,有生动形象的,而讲求文采则可以令这些个性化语言的特色更加鲜明。近年来,由于文化类话题诸如传统文化、文化事件、文化名人等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就不仅要求学生要有更深的文化知识、文化关注、文化思考,对作文文采方面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总不能满足于用平淡的语言去介绍、评述李白,评议端午节被韩国捷足先登抢注,议论“百家讲坛”开讲后掀起的一股“国学热”吧!好的思想内容如果能用惹人眼球的语言传达出来,这不啻于锦上添花。这也正是市面上那些诸如《锦词佳句集》《文采速成法》广为销售的原因。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的作文拥有骄人的语言风貌。下面是学生习作《我心中的杜甫》中的片断:

“一首《兵车行》让我认识到:青丝变为白发,可以不是岁月微微涤荡的结果,却可以是现实残酷的勒索;收成甚微,可以不是天灾作祟,却可以是世道动乱,人祸所为。这一刻,我能看见你(杜甫)颤颤巍巍、鹤发皱纹、老泪纵横。这一刻,我与你同在,感受着你的切肤之痛!”

这样文质兼美的语言相信是师生双方都希望看到的。写作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语言的文采无法速成,但却是有迹可循的。深切感悟教材语言、扩充阅读范围、适量背诵美文片段或整篇,对提高语言表达的整体风貌是大有裨益的。

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希望能“见贤思齐”,但由于语文根基不太牢固,却往往使自己的效法变成“东施效颦”:错别字不断,病句频频。特别爱用长句,却往往不是成分残缺,就是搭配不当。这样的语言追求势必适得其反。要知道,讲求文采的前提是语句通顺。最好的“文采”应该是建立在对于情感传达、见解表述的准确、恰如其分的基础上。朴素通畅的语言并非就不能成就好的文章。没有通顺的语句而追求语言的亮丽。无异于衣不蔽体却要追求服装时尚,是必然会落入嗤笑的。

个性化写作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相信远不止以上说的这些。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提倡写作个性化,就是对学生思想情感、个人表达方式的尊重,也是对学生人品和文品的尊重。为此,教师既要做一个严谨、负责的园丁,时时修剪那些在生长过程中不协调的枝枝权权,告诉学生所有东西在成为成品之前都必须经历千百道规则的打磨;同时,教师还要做一个能欣赏多样美的仁厚的长者,有宽容、博大的胸襟,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写作实践,及时肯定他们即使是只言片语的个性化展示,保护他们自由育说的动向,培养他们自信、本真、率性的创新表达。使写作真正向自尊、活泼、异彩纷呈的个性化方向健康发展。

新形势下教师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篇4

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

要赢得社会的认可, 首先要做好自己。一要加强师德修养。爱岗敬业, 维护领导, 团结同事, 善待学生, 尊重家长。用自己良好的品德赢得领导同事的好评, 赢得学生和家长的赞誉。其次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有句话叫“酒香不怕巷子深”, 一个专业水平高, 业务能力强的老师, 不管在什么境遇下都能够脱颖而出, 因为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是说出来的, 而是一种实力, 一种内涵, 一种内功。

处理好和同事的关系

台湾作家柏杨有一本书叫《丑陋的中国人》, 里面把中国人的“窝里斗”刻画得淋漓尽致, 中国有句老话也经常说:“买卖好做, 伙计难处”, 这些讲的都是团队里的人际交往问题。学校是一个团队, 如果团队合作成功, 那么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是成功的, 五个指头长短不一, 但握起来就是一个拳头。在这个团队中每个人都应保持一颗平常心, 感觉自己就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相互尊重, 彼此欣赏, 既能看到自己的好, 更能看到别人的好, 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 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 损人利己的事不做, 损人又不利己的事更不做。尺有所长, 寸有所短, 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同事之间要多包容, 多理解。在这个开放式的社会, 我们赞同自我展现, 但反对相互贬低。如果在群体中过分强调个人的力量, 那么教师个体无论多么强大, 都不会有持久发展的空间。

处理好和学校的关系

教师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就是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依存。很多企业一进大门都写着这样的标语:厂荣我荣, 厂耻我耻。教师只有明确了个人和学校的关系, 才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 调好心态。一个老师成了名师, 除了个人的努力之外, 其背后站的一定是学校, 是学生。没有了学校这个大的舞台, 个人是没有持久发展的空间的。教师只有真心热爱学校, 维护学校, 学校才会有好的发展, 教师个人才会有好的出路。

处理好和家长的关系

由于现代家庭对孩子的关注度很高, 所以教师比过去工作压力更大, 我们不仅面对学生, 更需要面对学生背后的家长。如何处理好和家长的关系, 赢得家长对教师工作的支持和帮助, 这是现代教师需要面对的课题。

我认为教师除了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业务水平, 用自己出色的工作赢得家长赞誉之外, 要想长久地维护好和家长的关系, 老师还需要很好地定位自己。不管面临的家长层次如何, 也不管面临新家长还是老家长, 教师都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责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家长, 在平等的基础上和家长共同探讨孩子的发展问题。

处理好和学生的关系

不管教师本身的业务水平有多高, 要实现自身价值, 都要通过学生这个媒介。管理混乱, 成绩低下的班级不能宣称拥有好班主任;混乱, 成绩低下的课堂就不能宣称授课的是一位好老师, 不管任课教师有多少荣誉称号, 也不管这位教师自认为业务水平有多高。只有学生有秩序, 爱学习, 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那么这些学生的老师都是好老师。因为学生就是一张纸, 老师在上面描画什么就呈现什么, 所以说, 教师在学生面前要十分小心谨慎, 规范自己的言行。教师在观察学生, 学生也在观察教师。教师不但要用自己精湛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 用自己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影响学生, 更要用自己高尚的品德赢得学生的爱戴和敬佩。处事公平公正, 工作一丝不苟, 这一切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亲其师自然信其道。

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篇5

1.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课前,教师要弄懂一切。课上,教师要懂装不懂,把问题、困惑摆在学生面前,“激”他们出学法,出思路,出智慧。教师要为学让时空,把尽量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为学生让舞台,把尽量多的表现机会留给学生。

2.处理好学与练的关系

知识要靠一定的练习转化为能力。练什么,怎么练呢?既要讲究练的质量,又要讲究练的策略:精练、巧练、活练,以一当十的练。不搞题海战术,不搞重复练习,不靠家长帮练。

3.处理好学与评的关系

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篇6

关键词:高考;化学知识;能力

一、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因为当今的高考化学命题已从知识型逐步过渡到知识—能力型。更加侧重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侧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侧重学生运用实验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考复习的主人翁应当是学生,作为教师,实际上是特殊的“服务员”,这是一种引导性、指导性、辅导性的高层次服务。因此,旨在组织学生迎战高考的化学复习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角,激励他们在学习进程中发挥主动精神。而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应侧重以下几方面:

1.引导学生“自主复习”。每一单元复习前,笔者先把高考考点和复习目标给学生。例如,复习“从铝土矿到铝合金”单元,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教辅,自己填写基础自主梳理学案,学生在自主复习过程中把难点和疑点记录下来交给组长,组长汇总后交给教师。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复习学案内容,教师可以在教室内走动,也可以参与讨论,各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全班讨论评出最佳方案,若有不足,教师可以提建议或启发学生,最终完成复习学案。笔者认为只有激励学生的全体参与,让学生“自主复习”起来,才能提高复习交流效率,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2.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来确定复习训练的切入点,

借助“双基”①为载体,侧重于能力的训练。具体做法是给学生的练习,教师要自己先做一遍,对习题难度进行划分和调整,习题按难度分为容易题、稍难题、难题三个档次,题量安排也要讲究,容易题占六成、稍难题占三成、难题占一成,大多数学生40分钟内能完成,基础薄弱的同学只要完成容易题部分。这样全班同学都能各取所需,量力而行。

3.正确处理讲和练的关系。讲是为了导、练是为了知。教师应让学生练得积极,练得主动,练有所思,练有所得。高三复习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要在计划的课时内完成复习内容,教师必须科学合理地安排讲和练的时间,以精讲多练为原则,达到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标。

教师的讲要有策略,要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吊他们的胃口,例如复习弱电解质电离平衡时,讲到CH3COONa(CH3COO-离子浓度)对CH3COOH电离平衡的影响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平衡往哪个方向移动?溶液酸性怎么变?学生开始思考、讨论,学生进入了深刻思考状态:用什么方法探究?怎么探究?此时学生状态有利于教师引导和让学生思维得到高效训练。

练习是复习步骤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适当题量的练习,不但可以巩固所复习的知识,而且还能提高对所复习的知识理解,

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复习氧化还原反应配平时,每讲一种类型反应配平方法,练习都有二到三个,讲歧化反应时,2Cl2+

2Ca(OH)2=CaCl2+Ca(ClO)2+2H2O为例子,Cl2+KOH→KCl+KClO3+H2O,S+NaOH→Na2S+Na2SO3+H2O为练习。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掌握规律,运用规律,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变被动练习为自主学习。这样教师讲和学生练就得到了有机结合。

二、正确处理“课标”和“考纲”的关系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和《考试大纲》(即考试说明),是中学化学教学和学生复习的指南,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特别是《考试说明》,它是高考复习的“圣经”。认真研究“课标”和“考纲”就会把好高考的“脉”。

与《课标》的内容比较,考纲对考试范围内容作了部分调整,复习时要特别认真小心比较,并按考纲的要求来要求学生。例如在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中,《课标》要求“活化能”;能用焓变和熵变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而考纲没有这两点。在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中,“原子化热”“金属晶体堆积模型”,而《考试大纲》没有这几点,教师要果断地删除它们,减轻学生负担。

课本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课本内容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课

标”的主要精神,是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考纲中作高层次要求而课本描述很少,教师要适当拓展。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教师要围绕氧化还原反应核心知识:(1)常见氧化剂如酸性MnO4-、

酸性NO3-、H2O2、ClO-、Cl2、铁离子等,常见的还原剂如H2S、S2-、I-、SO2、SO32-、H2SO3、Fe2+等;(2)氧化还原反应规律;(3)化合价升降法配平及其应用。教材中有很多氧化还原反应,要掌握这些方程式,化合价升降法配平必须要学,2010高考福建24题(2)完成“氧化除铁”步骤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Fe(OH)2+□____+□_____■□Fe(OH)3+□Cl-从流程图可知该反应氧化剂是ClO-,其实就是考查学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配平。综上所述,氧化还原反应要适当拓展。

对照近几年高考试题,找出结合点和生长点及其在课本中的落脚点,这是化学总复习过程的一项重要工作。了解命题趋向和要求,明确复习要点,必然会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的效率。高三化学总复习既要重视课本,又要深入研究“课标和考纲”,联系考试大纲中对易、中、难题的划分,把课本知识适当深化和提高,使复习备考既全面,又突出重点,做到“纲”和“本”的有机统一。

三、正确处理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近几年高考命题强调以中学化学“双基”为载体,在注重学生能力考查的同时注意学习方法的考查。以选拔出“双基”牢固、学习潜力大、有创新精神的考生。

一道高考题要体现考查学生的能力,必然要涉及学生所学过的化学知识,找到学生过去所学知识的“影子”。如2010年高考福建理综第26题,本题以工业生产硫酸锌为背景材料进行命题,突破了以往以框图推断题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固有模式,而要借助于题给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和沉淀条件等其他信息,通过学生接受、吸收、整合这些信息,分析、综合、推理、判断才可以逐步逼近答案,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都有极好的导向作用。但若没有书上的几个重要知识,如由Na2CO3迁移到ZnCO3,由AlCl3迁移到ZnCl2,由Al(OH)3迁移到Zn(OH)2,反应速率,沉淀形成条件,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等作为基础,根本解不了题,由此可见,考查能力离不开化学基础知识,能力提高离不开良好的基础。进行化学总复习时,首先就必须在基础上多下工夫,让学生真正将课本吃透。

具备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不等于就具备了能力。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即知識转变为各种能力)。所以第二轮复习,教师应从点到点,查缺补漏,注重提升学习能力。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师要抓住关键的地方进行分析,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要适当拓展和深化,比如复习电解质的概念,提到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有些学生以为物质不是电解质,就是非电解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的内涵,不论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都必须是化合物。混合物和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如稀硫酸和Cl2,有的学生以为NH3是电解质,因为NH3是化合物,其水溶液能导电。这时,教师又要引导学生分析电解质概念的外延。电解质导电是化合物本身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因此,教师在总复习中,必须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只有对知识再加工,才能转化成能力。所以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培养能力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两者相辅相成。

总之,高三备考复习要以学生所需、所求为基本出发点,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整个复习过程之中,切实发挥学生的“主角”作用;要以《课标》为中心,以《考纲》为依据,以教材为背景,明确复习要求,把握复习方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

参考文献:

秦波,彭健.高中化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研究刍议[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3).

浅谈课改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篇7

一、处理好教学模式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课改不仅是教师教学技术方面的改变,更应是教学理念方面的改变。为此,教师应该从学校及教学的具体情景中形成自己的理论。课堂教学改革没有现实、固定的模式,它将给教师提供一个张扬个性、表现才智的大舞台和教学实践的大课堂。把握住这个机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调整教学方案,使教学向更合理的方向努力。养成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形成自己的理论,才会获得真正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二、处理好教学策略的运用与实用性的关系

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有的教师努力在教学策略上体现新课程理念,一节课45分钟学生总处在不同的活动之中,有观察、演示、 看光盘、个人自学、集体讨论等等,搞得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学生的注意力没有集中在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上,而是忙于应付,没有细致思考的余地,更谈不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了。所以,使用教学策略切忌过多过滥,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要有选择,要适量,要进行优化组合,以防止出现那种形式上花哨热闹, 收效甚微的局面。课堂上热热闹闹,教学方法多样,其实每个教学环节都是匆忙而过,流于形式。一堂课下来学生会感到很累,这样做往往是忽略了教学策略、方法的实用性。其实,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应用,应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重点、难点而定。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策略的多样化与一节课要突出一种主要的策略和方法之间的关系。

三、处理好探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倡导探究式教学应该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 学生的观察、讨论、交流、研究等活动都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与兴趣。但有的教师一味追求探究式,既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又不管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否应用探究, 似乎一提教学就是探究,其他的教学方式都不存在了,也不适用了,更有甚者,有些教师一谈到讲授知识都不能理直气壮了。这种为探究而探究的做法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所致。传统的教学方式如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等以及现代的教学方式如自主式、合作式等,在教学中都有它们的存在价值。探究式绝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四、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全面性与重点、难点的关系

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增大教学容量,尤其是在观摩课、公开课中充分显示自己博学,常常大量增添课外知识,尽量多补充书外事例,从而超出教材、超出课标,学生似懂非懂,整堂课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面向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教学理念完全背道而驰,教学效果往往也是事与愿违,事倍功半。还有的教师为考试所累,他们唯恐授课中某一知识点未能顾及而影响考分,因此讲课时面面俱到,觉得处处都是重点,把一堂课塞得满满的,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结果也是学生学得似是而非,模模糊糊。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杜绝这种贪多求全的做法。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认真组织教学各个环节,精选课外知识,精讲课本内容,圆满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五、处理好趣味性与学科性的关系

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兴奋度确实是很有帮助的。但有的教师为追求课堂趣味性,一堂课以故事趣闻开头,时不时还来段顺口溜,有的课中还做几个小游戏或演一段小品剧等。课堂气氛倒是很浓,师生感情也很融洽,却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学科性,忽视了其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课堂气氛虽然很轻松,但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知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哪里,学生不知所云。因此,教师在注重课堂趣味性的同时,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科知识的感悟和把握上,放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上,从而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

摘要:结合在参与全县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所感、所想、所思,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在课改中应处理好以下5种关系:教学模式与教学实践的关系;教学策略的运用与实用性的关系;探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关系;教学内容的全面性与重点、难点的关系;趣味性与学科性的关系。

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篇8

一、要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

首先, 主持人要找准自己的位置, 出现在电视节目中的主持人, 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普通人, 而且还是一个公众人物, 他所体现的, 也不仅仅是自己的形象, 而是其所在电视台的形象, 传达的是电视台的声音, 因此, 主持人在节目中是具有双重身份的个体。“政治强”是对节目主持人最基本的要求, 节目主持人的个人意志体现与媒介赋予的使命要很好地融合为一体, 关键是要善于将个人风格的展现与大众传播的媒介意志和谐地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使节目同时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与最佳的社会效应。也就是说, 主持人应该展现自己的个性, 但这种个性是在体现媒介意志前提下主持人个性的展现。

我作为煤炭企业电视台的一名主持人, 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 始终牢记自己的宣传工作要围绕煤炭企业中心工作来开展工作, 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鼓与呼。随着煤炭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六矿率先进行了干部竞争上岗、工程技术人员末位淘汰的改革, 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我台及时对六矿的这一改革举措进行了采访报道, 我在主持电视评论《末位淘汰、竞争上岗在六矿的启示》过程中就很受触动, 整篇评论中我始终满怀激情, 评论锐利深刻, 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人事用工制度的改革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 通过改革干部有了危机感, 工程技术人员有了用武之地, 职工有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和自豪感。在主持时我没有单纯为了体现传播意志而采取枯燥的宣教模式进行评论, 而是充满激情并借助个性化的肢体语言、形体动作来体现了自己的主持风格, 同时又把评论中的新闻事件开掘到了应有的理论高度, 既恰如其分地传达了新闻评论所要体现的政治性和针对性, 同时又展示了自己主持节目的鲜明个性, 较为鲜明地体现了传播意志与个人风格的结合。

二、要处理好与节目的关系

首先, 节目主持人应有新闻工作者的气质和能力, 能够很好地把握节目驾驭节目, 主持人应该对复杂的现实生活感觉敏锐, 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领会深刻, 对所有报道的内容胸有成竹。对所要表达的观点深思熟虑, 对节目所要达到的目地了如指掌。应当善于采访、敏于思考、勤于表达, 要有采访现场的调控能力, 比如:有的采访者不善于表达思想, 这时则需要主持人耐心启发, 提示;而有的人很能说, 滔滔不绝, 这就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巧妙地打断他的谈话。围绕采访目的提出下一个话题。如果说被采访者讲得快而且有地方口音, 主持人则要在重点的句子、词组上给大家重复一下, 遇到某些专业术语, 应该请被采访者加以解释。这样的话才能使节目更易被大家接受, 使节目更出彩。

其次, 节目主持人应当有过硬的语言基本功。节目主持人是代表集体出场亮相, 普通话纯正, 声音悦耳, 表达准确、生动、有个性, 这是基本要求。同时, 还要讲究表达技艺, 掌握呼吸的节奏, 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处理重音、强调、停顿、连续, 从而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不仅包括录音室时的播音, 还包括现场采访, 现场报道等。电视不同于报纸、刊物, 人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文字。电视是一种视听结合的传播形式。因此, 有些语言表达不大众化、口语化, 难免产生歧义, 这就要求我们在语言的运用上尽量用通俗易懂的、生动悦耳的、口语化的语言。不仅会有稿播音, 还胜任无稿播音。总之, 一个优秀主持人在任何情况下讲话都应当自如精当, 有出口成章的本领, 或温文尔雅, 或热情活泼, 或老成持重。

三、要处理好与受众的关系

节目主持人要具有良好的亲和力。主持人不仅代表电视台、节目组, 而且是个真实具体的人, 从接收者的角度看, 电视深入到各个家庭内部, 大大缩短了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距离, 作为观众不仅能闻其声, 而且能见其人, 主持人要做到有亲和力也并不容易。目前, 我们的电视里仍然有许多严峻的冷面孔, “俊男靓女端着架子, 都是不吃五谷杂粮的腔调”的主持人仍然还有, 而且这样的节目主持人也决不会让受众感到亲切的。作为节目主持人要把观众当作自己的朋友, 要了解受众的需求, 研究受众的心理, 带着一种亲切友好的感情, 诚恳的态度, 坦率热情的对待受众, 这样就会在受众的感情上容易被接受和认可, 久而久之, 主持人在观众心目中占有的位置也就越来越亲近, 从而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地接受主持人的观点和主张,

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篇9

云南省于2009年7月正式进入高中课程改革。由于新课程设置上给广大教师带来全新的教学理念,同时新教材也给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应该说,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效果如何,关系到新课程的命运,也关系到一代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我们必须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既热情倾注,又要冷静面对;既大胆前行,又稳妥探求,以保证课改的顺利进行。如何有效提高新课程课堂教学质量,是试验区教师必须回答的问题。

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而“差异化课堂教学”与“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是不谋而合的,在研究如何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是值得关注的。有人认为要进行“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实施“差异化课堂教学改革”,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作为备课组长,我亲身感受了:德宏州的差异化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实施了两年多时间)、新课程实施(已有一年多时间)的实施过程,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主导下,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集体备课的时候,我也感觉到:为保证顺利推进新课程改革,正确有效地实施差异化课堂教学对于提高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有效提高新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是要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优秀教学设计和学案。德宏州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来规范“以问题为核心,知识为重点”的教学设计和学案制作,是难得的。当然,教学设计不等于实际课堂教学过程,因为有些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是你预想不到的,这就需要教师处理好以下问题:

1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行为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通过完成“观察”、“思考”和“探究”栏目,体验获取数学结论过程,在积累活动经验的同时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难度。在“学”与“教”的行为方式转变方面,教师首先要根据学情制作出切实可行的学案,应该说学案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因为“学案”是学生思维的导向,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预案,它包括学生的学习目标、课前预习作业、课外作业和合作与探究内容。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播放“观察”、“思考”和“探究”栏目中的问题或用几何画板演示有关图像的变化,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从而抽象、概括和归纳出数学结论。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结论加深认识。比如讲诱导公式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1)利用单位圆观察:角α与角π+α的终边有什么关系?它们的三角函数有什么关系?

(2)角α与角π-α的终边有什么关系?它们的三角函数有什么关系?

(3)角α与角-α的终边有什么关系?它们的三角函数有什么关系?

(4)角α与角呢?[1]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单位圆解决问题(1),然后让学生合作探究完成问题(2)(3)(4)。这样,既明确了思维的方向(利用单位圆观察)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灌”转变成现在的“引导”、“辅导”。因此,要有效提高新课程课堂教学效果,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来研究授课的细节问题,然后预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2 课堂教学中“活”与“实”的关系[2]

传统的课堂教学追求“双基”的落实,而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的落实”,这两种课堂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前者让学生学得太“死”,太封闭;新课程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教学倡导合作、交流、探究。

要正确处理好“活”与“实”的关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以下几个关系:

2.1 新教材内容与学生学情的关系

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学案时,应该兼顾学优生与学困生的认知水平,特别是设计问题时,不能按教科书照搬照抄,要实事求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来设计问题。对于优生要保证问题的思考力度,而对于学困生要搭建一些子问题,让他们通过思考子问题,从而来解决最终问题。比如,上述问题的设计,由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生感兴趣,就能保证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对于分层次进行教学的学校,提高班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进行自主性探究;而对于基础班的学生的教学,教师应该预设以下子问题,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1),而且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困难把以下问题讲透:

教师:(ⅰ)圆具有什么对称性?

学生: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教师:(ⅱ)若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于点P(x,y),角π+α的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于点P1(-x,y),则由圆的对称性可知:角α的终边与角π+α的终边、点P与点P1分别关于什么对称?

学生:关于原点对称。

教师:(ⅲ)根据三角函数定义,如何写出角α与角π+α的三角函数?它们有什么关系?

学生:(Ⅰ)sinα=y,cosα=x,;sin(π+α)=-y,cos(π+α)=-x,。

(Ⅱ)sinα=-sin(π+α),cosα=-cos(π+α),tanα=tan(π+α)。

然后让学生根据圆的对称性完成上述问题(2)(3),在此基础上再探究问题(4)。课堂教学只有这样处理,才能体现出“活”与“实”的关系。

2.2 固定的课堂时间与新课程教学内容多的关系

由于新课程标准要求每个学期完成两个模块,教学任务重,而课堂时间是固定的,所以,正确处理好“固定的课堂时间与教学内容多的关系”是实验区教师必须回答的问题之一。在2010年6月举行的《云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高二年级数学骨干教师培训》交流会上,只有保一中的老师能理直气壮地说:“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后,教学进度没有问题”,其他地州市县的教师都是在赶进度,甚至,有的学校都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新教材中“算法”、“随机数的产生”等内容的出现,以及在例题、习题的编写上倾向于信息技术,因此,新课程观下的高中课堂教学只有使用计算机进行授课,才能保证教学进度的顺利完成、达到“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教学要求,也才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试想,如果课堂学习没有了“课内目标检测”,那么学生在课内生成问题就不能反馈、课堂学习目标就得不到落实,这样的课,谈何效果?因此,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是有效解决固定的课堂时间与教学内容多的关系。

2.3 民主与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关系

学生在学校长时间的学习,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年轻教师脾气比较急,一有丁点事就和家长联系,长时间这样下去,严重伤害了师生感情。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懂得教育的艺术性。记得一次在数学课堂上有一位男生睡着了,于是我示意旁边的同学把他叫醒,有意跟他开了一个玩笑:“我们班的女生这么多,你都舍得睡觉?”,这个学生当时怕羞得满脸通红,从此以后再也不敢睡觉了。这样处理问题,既能体现课堂上师生民主,又规范了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也容易把课堂气氛调动起来,要解决好师生民主与必要的规范、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关系,教育的艺术性是值得年轻教师下大功夫去研究的。

2.4 局部认识与准确把握基本知识、技能的关系

新课程的设置给我们高中数学教师带来的问题是:研究范围广;模块过多,严重破坏了数学学习要求的系统性与严密性;信息技术在教材中的大量应用等诸多问题。要处理好这些问题,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建立集体备课制,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达到教学资源共享。这样做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课时目标要求、重点、难点和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具体措施是否恰当;有利于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有利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

2.5 鼓励、表扬与过分迁就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的合作与交流中,鼓励、表扬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机制,但是,不能一昧的迁就学生,对于一些不规范书写格式或错误等问题,要及时给学生指出,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深刻认识知识。

2.6 课堂内的学习气氛和教学秩序的关系

我们在听公开示范课时,有时会看到极端形式化的情境:“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人灌”演绎成“电灌”;分组讨论:形式上热热闹闹,该归纳小结的没有做到位,课时目标难以落实,表演成为新课堂上的“做秀”,我们要防止课堂教学走向极端形式化,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生成性,切实解决好活跃的课堂气氛和必要的课堂教学秩序的关系。因此,落实好差异化课堂教学中的“活”与“实”成为解决新课堂教学问题的关键。

总之,开展差异化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有益的,是提高新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

摘要:有效实施差异化课堂教学应该处理好的几种关系:(一)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行为方式的转变;(二)课堂教学中“活”与“实”的关系。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差异化,合作,探究,转变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4,人民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

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篇10

(一) 处理好培养“名师”和建设“团队”的关系

有人认为, 学校可以没有一流的“球星”, 但要有一流的“球队”, 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让每一个学生、让广大平民子弟都能受到优质教育, 使他们个个成才, 个个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无疑是完全正确和十分重要的。但假使理解为“球星”可有可无、无足轻重, 那就不免有失偏颇、不尽全面了。我国京剧300多年的历史积淀, 孕育了梅兰芳这样的艺术大师, 而他作为京剧一代宗师的传承、创新, 又把京剧团队带到了一个新的很高的发展水平, 使京剧成为了我国传统戏曲的经典、中华民族的“国宝”。同样的, 一所学校、一个地区的教育教学传统和教师团队的集体智慧, 是名师成长的土壤;名师是植根于这方沃土的鲜花, 是本校、本地区教育传统和教师团队集体智慧的传承者、创新发展者, 是他们的杰出代表;而本校、本地区又常常是名师先进经验的第一推广区、名师影响的第一辐射区, 是名师教改成果的第一见证者和认同者。两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江苏省首批名师李吉林和李庾南二位老师, 她们上个世纪50年代走上教育岗位就分别来到了南通师范二附小和南通启秀中学。半个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 学校历任领导和教师群体的关心、支持, 使她们在教改实践中磨练成长、成熟、成功, 成为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和教改实践家。而她们的教改经验和创新成果又首先在本校推广, 反哺了广大教师, 推动了学校教师团队的建设, 先后成为了全省优秀教师群体, 学校成为了全省优秀教师培训基地和教育先进集体。实施“名师工程”, 要在某些方面给予一些“优惠政策”, 采取一些“特办”措施。但是也要尽可能不将这项工作同本校、本地区教改教研、教师团队建设整体分离开来, 以致使它们成了不相连的两股道;而是要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沟通和结合, 成为两股拧在一起的一根绳, 做到互相促进、互动双赢。

(二) 处理好“指导团”和“导师制”的关系

为了加强名师培养工作, 有的地方挑选了一批高水平教育教学专家, 组成名师指导团, 表明了这些地方教育行政领导的远见卓识和实施“名师工程”的决心。不少名师的经历告诉我们, 名师的成长是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征以及本人实际, 对教育文化的深刻领悟、审视吸纳和传承创新, 是坚持磨练、点点滴滴、日积月累的结果。专家指导不能停留在团队行动、“兵团作战”、集中听课、集体评课, 最后会散人走, 接触到教改实际时, 却缺少实实在在、具体细致的指导。何况每位专家, 可能是某门学科教学的行家里手, 对其他学科未必都样样精通, 发表意见都能说到点子上。因此指导团是否要以“导师制”作为主要运作方式, 成员按学科分工、落实到人, 跟踪到课堂, 对培养对象进行一对一、面对面指导。在这基础上, 辅之以全团专家适时会诊把脉。对专家会诊的意见, 会后再由导师帮助培养对象梳理和消化, 吸纳在自己的教改实践中。即使分管领导, 除了运筹谋划以外, 也要尽可能沉下去, 深入到课堂, 参加实施“名师工程”的全过程, 和导师、教师同研究, 努力取得指导培养名师型教师的发言权。

(三) 处理好专业引领和实践锤炼的关系

民族的发展, 一刻也离不开理论的思维;名师的成长, 也不能没有理论的指导。培养名师型教师, 要引导他们通过个人研读、团体学习、沙龙探究、专家指导和高质量、发展性的培训等, 进行专业引领, 帮助他们提高理论素养和理性思维、实践反思的能力, 形成比较完备的教学理念和比较系统的教改主张, 由经验型上升为科研型教师。

但是又要把握好名师的角色定位。他们的“名”, 首先和主要体现在“教”上, 是出类拔萃的教改实践家。因而, 名师学习先进的理论, 是旨在以教学理念的更新, 带动和推进教学实践的创新;他们需要接受实实在在的培训, 但名师不是靠培训出来的, 而是在长期教改实践中磨炼成长的。他们的成长和教改成果, 主要不在于发表论文、出版专著, 而是体现在教改实验、体现在他们每节课的教学上。一定要指导他们在教学实践中苦炼、创新, 达到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境界, 在帮助学生发展上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 获得同行和社会的承认。

(四) 处理好立足本校和对外交流的关系

教师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学校环境之中, 校本发展是教师成长、成功的根基。要引导名师培养对象, 对教改创新做到志存高远、勇于攀登;对平时工作和身边同事则要有“普通教师”的良好心态。正如有的名师说的, 不谋、不恋一官半职, 始终把自己定位于普通中学 (或小学) 的普通一员, 一生勤勉奋斗, 始终有所追求。这样, 不心态浮躁, 不见异思迁, 一心立足本职本校, 努力从校本文化中吸取滋养, 走校本发展之路。把平时的每节课都看成是教改实验课, 努力按照自己的教改主张和创新目标, 上出水平、上出特色、上出品位。教育领导, 首先是学校领导, 要经常关心和支持他们, 有时还要勇于为他们承担些压力和“风险”, 热情地帮助和引导他们处理好各方面关系, 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形成积极的校本化教研文化氛围, 给他们多一些包容和理解, 为他们创造和提供良好的校本发展环境。

任何一种教学风格、一项教改成果, 总是在互相比较中提高, 在相互学习中发展的。学校和教育行政领导, 既要鼓励名师培养对象坚持校本锻炼, 切忌不务实际;又要以宽广的胸怀、长远的目光, 积极创造条件, 让他们投身教育的对外交流, 拓展视野、多见世面, 学会善于博采众家之长, 丰富自己的教学思想, 融入自己的教改实践, 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品位。许多名师的成长之路表明, 重视和善于这种交流学习, 是名师走向成熟成功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篇11

一、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情感交流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有知识的传授与反馈,也有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语文是人类相互间交流思想、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工具,语文教师要以特有的情感、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要用自己饱满的激情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而多媒体教学中“学生”与“电脑”的交流是单向的,学生听的是喇叭中传出的声音,眼睛看到的是投影幕上的图象。教师只是一味地操作鼠标,演示课件,不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学生的实况,这显然是错误的。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使用课件,要注意合理融入教师自身的情感因素,如音乐、朗读录音等。在使用课件教学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用自己饱满的教学情感感化学生、渲染教学气氛。在使用多媒体时,不要忘记教师自己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切不可以“机”代“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二、要处理好播放图像与学生想象的关系

语文学科比较注重形象思维。在语文教学中上,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课文内容,会选用很多录音、视频放在课件中,这些教师其实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语文不是因为有了对应的影像资料而变得形象,老师要让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文字叙述来触发他们的形象思维,即想象和联想,并能够在头脑中形成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想象场景,当然这个场景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一样,不同的人对文章的理解不同,所以,想象的场景出现异同也是可以理解的。在教学中,教师如果通过多媒体直接把这种图景展现给学生,这种想法的出发点是好的,可以节约学生思考的时间,但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失去了本应拥有的自由想象的权利。这是一种典型的填鸭式教学,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方向,这种做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制作语文课件时,我们并不否认声音、图像资料的价值,在应用这些的时候要先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自由想象,在此基础上再呈现给学生,并要注意适可而止,不喧宾夺主。同时课件的装饰也要相对简单一些,不可太华丽,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当然,对于那些学生不熟悉或缺少相对应的生活经验但对理解课文内容又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可以通过教学软件展示给学生。有时候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个人想象的图景画下来,相互观摩。如,在教学古代诗歌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该诗的写作背景,以此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体会作者写诗歌时所处的意境,并让有一定绘画能力的同学把想象的场景画下来,再利用实物展台进行展示,既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可熏陶学生的心灵。利用多媒体教学,老师不是简单播放图像,在播放的时候要根据出现的声音图像创设一些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将文章还原成生活,并能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利用多媒体的最高目标是用声音图像唤醒学生对文字的感受,继而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教师不能通过展示声音图像来代替学生的充分想象和自由联想,多媒体教学只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并不是决定性作用。

三、要处理好教学设计与灵活运用的关系

一个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具有很强的驾驭课堂能力。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课堂教学几乎无规律可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如,有学生会针对课文内容提出出乎想象的问题,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有一种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换言之,就是要有很强的灵活性,对自己的课堂要具有可控性。使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前老师已经将教材分析、提问的问题及答案、板书内容等都预先设计好,而当课堂上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就会影响教学进度。如果没有偶发事件,那么教师就会沿着自己的课前设计引导学生往自己的理解方面走,这也就限定了学生的想象力,甚至埋没了一些学生的独特的想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张扬。

四、要处理好课堂气氛与掌握知识的关系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会概括事物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发现一定的规律,发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这些做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是,经过一段时间,我们会发现,教学气氛热烈,学生发言踊跃,问题回答也似乎令人满意,但几天之后,学生的头脑中便是一片空白,考试中遇到课堂上接触过的问题或是类似的问题,学生的得分率很低,收获甚微。究其原因,其实是教师过分追求了课程的气氛,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该掌握知识点没有重点强调,学生该掌握的知识没有掌握,这是一种典型的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考虑到学生对教学重点及难点的把握情况,必要时要调整课堂气氛及教学密度,把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点作为第一要务。

五、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较好地解决教学过程的一些重点,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出现的难点。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利用多媒体向课外拓展,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对书本知识进行必要的延伸。多媒体教学中优美的音乐、眼花缭乱的画面、生动形象的演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甚至解决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恐惧,只有学生对这门学科不恐惧,产生了兴趣,课外才可能继续去深入钻研拓展。因此,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多媒体把课内知识向课外适当延伸。这样,多媒体课件不仅是解决教材中的问题的工具,也成为促使学生课后向外拓展的载体。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还可能对学生进行一些特定的内在的教育。例如,通过对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知道,电脑不仅是玩游戏的工具,更可以成为提高自己内在修养、拓宽知识视野的工具,这一点也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逐步引导、慢慢渗透。

总之,多媒体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但不应是唯一的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适量、适当的原则,必须将它与有效的传统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内容需要去应用它,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市大桥初级中学(224131)

课堂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篇12

从认识角度来看, 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经历了从无知到有知, 从茫然到必然的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 知识获取的方式, 已从直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获取知识, 变为通过接受学校教育间接地获取知识的方式, 教育已成为人类文明的接力活动, 教学则是人类文明的传递和接受过程。

从科学发展历程来看, 科学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是建立在对人类已有科学知识的基础上,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的。现在的科学知识是前人科学知识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未来科学发展的现实基础。要创造明天的科学, 只有学习今天的科学知识。

从现实社会生活看, 虽然知识经济时代已初露端倪, 但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的进程之中, 学习科学知识仍是从事职业活动必不可少的过程。解决生活来源问题, 是每一个在校学生的近期奋斗目标和毕业后首先要解决的最急迫的问题, 而掌握一定的专业科学知识, 则是求职和就业的必要条件之一。

从培养能力来看, 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二者并不矛盾, 虽然培养能力的途径并不只限于课堂教学活动中, 但是, 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的过程, 无时无刻不在培养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附于知识的传授, 就像人的生命必须依附于人的肉体一样。

二、科学理论知识和人类认识事物手段间的关系

科学理论知识的产生和发展, 与人类认识事物的手段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理论知识的产生, 是从人类的直接观察领域开始的, 随着人类对科学理论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应用于实践, 人类观察认识事物的手段不断改进和完善, 人类从直观领域分别向微观和宏观领域开拓, 使人类的科学理论知识得到了快速的增长。

理论的重要性是人人皆知的, 许多科技成果都是从理论高度来阐释其基本原理的。但是, 创造理论是为了指导社会实践, 而从理论转化为社会实践是受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手段制约的。时至今日, 人类对事物认识手段上存在有限性的制约, 对事物的认识仍然是不充分的,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对事物进行认识的手段, 也都有其局限性。教师在从事本学科的教学中, 应该认识到这种特殊性, 并引导学生进行区分, 从而引导学生从现实出发学习理论, 又要从理论高度回归现实。当然引导学生的理论向现实转化,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现实, 其次才引导这种转化。

三、教学过程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是一个利用已知推出未知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过程。教师应当注意的是, 科学的结论重要还是这个推导过程重要, 这实际上是一种价值的判断、选择问题。推导过程是运用已知知识的训练思维的过程, 而结论则是这种训练思维的结果;推导过程是一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而记住结论则是一种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今后不断得出结论的基础上, 发现新的结论, 这有利于在校的学习, 又有利于从业后的创新, 理解了过程就是记住了结论, 而记住结论, 虽说可以通过考试, 但却不一定能理解过程, 所以, 过程重于结论。

四、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之间的关系

日常生活中, 我们会发现, 聪明的人聊天时往往会用误导的语言来引起人们的兴趣, 打开人们的话题, 导致争论不休。教学是一种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作为教师, 一厢情愿地传授知识的美好愿望, 到了学生那里却往往受阻。《论语》是以孔子与学生对话的方式来写的, 这种对话方式实际上反映了一种需求关系, 没有需求是没有市场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的, 以学生为主体, 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能否开启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的需求心扉, 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其原理在于:“人的心灵深处, 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教师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来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来实现让学生从一个旁观者变为课堂讨论中的参与者的角色的转换, 在角色转换中悄然地实现了教师“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五、深入浅出与教学难点间的关系

所谓深入浅出是指针对要解决的问题, 要深入到其根本之所在, 又要用浅显的道理将其讲明白, 让任何人都能听懂。教学难点是任何教师都会碰到的问题, 这些难点不解决, 往往后续内容就无法讲授, 形成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解决此类问题, 每个授课教师都会有其独特的办法, 但是, 如果能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完整答疑与启发性答疑的关系

答疑是课堂传授知识的必经阶段, 但答疑应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所谓针对性是指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类型的学生, 采用不同的标准和方法。所谓目的性是指应让所有学生学会, 让发展型学生进一步提高, 并让每一个学生从中感到一个为什么的激进状态。学生只有处于精神上的饥渴状态, 才会产生需求, 而这种需求, 就会产生教师所渴望的“学生如饥似渴地学习的境界”。

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课堂教学活动, 其实质是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与此有密切关系的就是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问题。就像爱因斯坦说过的那样:“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与才。”由此来看, 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融洽程度就成为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问题和前提条件。

我国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 传统上有“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之说, 但时至今日, 在依法治国的时代, 教师应该转变观念, 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民事主体,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以平等的身份亲近学生, 以高尚的道德影响学生, 以渊博的知识启迪学生, 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学生, 以前瞻性的眼光来培养学生。

上一篇:乡村空间格局下一篇:移动网络软件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