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主义

2024-10-03

概括主义(共7篇)

概括主义 篇1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 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又是应对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所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形势和各种社会思潮的需要, 更是时代的需要。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含义, 对于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含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 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最新的概括。2013年12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概括

1. 提出的背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提出, 既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又是应对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所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形势和各种社会思潮的需要, 更是时代的需要。

(1) 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 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中国社会在日益进步的同时, 也出现了某些人信仰迷失, 理想信念动摇, 价值取向扭曲, 道德沦丧, 诚信缺少,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等现象, 中国社会甚至面临道德重建的挑战。在思想、文化、利益多元化、多样化、多变化的当下社会, 迫切需要一种“社会共识”来引领整个社会的思想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应运而生。

凝练出一种核心价值理念, 使它能够紧密地契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反映人们由衷的愿望与期盼, 易于广大人民群众认可和接受, 就能够转化为推动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和行为自觉, 就会变成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发展的强大动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凝聚社会共识规范公民行为, 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 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一个国家和社会是否拥有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 直接影响其凝聚力和向心力, 进而影响广大人民群众对其制度的认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逐步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致力于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伟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但是,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今资本主义强国的价值本质有何不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要解答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正是对这些重大问题的及时回应。

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利于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 有利于坚定广大人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一个社会的文明、稳定和进步, 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理性思考和行动, 需要用一套科学的价值观来引导和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遵守文明的秩序和公共行为准则。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 促使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和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既给中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 也使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艰巨而繁重, 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日益突出。例如:城乡、地区和部门发展不平衡, 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明显, 一些地方出现炸公交、杀害儿童和小学生等以极端方式报复社会的事件等等, 引起人们和整个社会的恐慌。社会越是浮躁, 越要坚守公平正义的共同信念, 越是需要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整合社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将为化解国内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持。

⑷培育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和健康科学价值观的需要。一个社会的文明与成熟水平, 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与成熟程度。社会的文明和成熟, 建立在个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水平和成熟程度之上。形成健康的社会风尚, 需要每个公民的协力。打造奋发的时代气质, 离不开亿万人民的参与。当前, 中国社会的文明、和谐与进步, 需要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 需要健康、科学的公民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正是从公民层面提出的价值准则, 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 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树立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每个公民都要从自己做起, 培养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和健康科学的价值观, 推进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2. 提出的历程

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它的凝练与提出建立在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探索的基础之上。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底蕴, 形成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旗帜鲜明地将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主流的价值观。

1956年开始, 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此进程中, 中国共产党用社会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激起全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 并形成高度一致的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爱党爱国、为人民服务、公有制、计划经济、大集体、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无私奉献、斗私批修、反修反霸等成为此时期不同阶段的主体价值话语。

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完善, 富强、共同富裕、公有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等、公平、正义、法治、创新、和谐、以人为本等概念, 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以“三个倡导”为内容,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断和战略任务。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 并对其内涵作出了明确的定义, 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为提炼出简明扼要、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价值精神、价值理念和价值原则, 便于传播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近年来, 在深入研究我国历史文化和现实状况, 充分吸收近年来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讨论成果的基础上,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明确的凝练和概括, 明确提出“三个倡导”, 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 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同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这是两者的基本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定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方向,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含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内核, 体现了社会崇尚和倡导的价值目标、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就要牢牢把握住这24个字的深刻含义。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富强是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追求的价值目标。经济上的富强,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基础。民主是我国在政治建设方面追求的价值目标。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权益, 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文明是我国在文化建设方面追求的价值目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 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谐是我国在社会建设方面追求的价值目标, 和谐社会建设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总布局高度一致。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问题。自由是指个人的希望、要求、争取的生存空间和实现个人意志的空间, 这个空间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等外部条件, 同时也包括个人体质、物质财富、思想观念等个人的内在因素。一个社会的自由度越高, 表明这个社会的进步越快。平等是一切人, 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 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 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公正是指公平正义, 就是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有效处理, 社会公平和公正得到切实维护, 使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能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法治是指整个社会把法置于最高地位, 整个社会都按照法来治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实质上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 从而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 回答了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问题。爱国是人们对生养自己的土地所产生的依恋之情, 是为祖国的统一、独立、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责任精神。爱国不仅是团结全国人民同心同德为祖国奋斗的巨大凝聚力, 而且也是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雄厚力量资源。敬业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行为。诚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也是公民与公民、公民与组织、公民与政府之间在一切社会事务活动中应当严格遵守的道德底线。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当代社会公民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体现了价值理想与价值规范的统一。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诉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秩序、制度信念的表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是对社会主义公民的行为规范要求。价值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上, 合理目标需要有效手段的配合才能付诸实施并得以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秩序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行为规范正是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必需的标准和手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含了时代性与历史性、开放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核心价值观是一定时代、地域和人群共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吸收了人类创造的各种优秀思想文化成果,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开放性。同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包含的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底蕴体现了其历史传承性与民族性, 这种历史底蕴突出表现在国家层面的“和谐”价值诉求和个人层面的“诚信价值诉求上。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 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黄蓉生, 白显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与表达[J].高校理论战线, 2011 (11) :4-8.

[2]严秋菊.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页) , 2011 (2) :83-85.

[3]耿步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J].社会科学家, 2014 (2) :31-34.

[4]陈敏, 李安增.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精神[J].山东社会科学, 2014 (6) :159-162.

[5]黄三生.国内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评[J].理论月刊, 2012 (9) :42-47.

[6]钟明华, 黄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解析[J].山东社会科学, 2009 (12) :14-18.

概括主义 篇2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新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了新的全面部署,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等重大论断。报告的又一个鲜明亮点,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新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新的概括。这个概括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作了系统具体的表述。国家层面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全新概括,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教给概括方法, 培养概括能力 篇3

一、画面组合法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 尤其是中高年级教材中有一部分叙事型的长课文, 这类课文对于学生来说要想概括主要内容会有难度, 但是这类课文往往也有其特点:由若干画面组成。此类课文可以让学生采用“画面组合法”概括主要内容, 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思考, 让学生把课文内容浓缩成几个独立的画面, 再把画面缀连就会成为课文的主要内容。例如, 《最后一头战象》就可以浓缩成这样几个画面:重披象鞍、再回战场、光荣归去, 当学生把这三个画面以通顺的语句连接起来之后, 就可以成为课文的主要内容。用这种概括方法可以概括主要内容的课文还有《老人与海鸥》《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等。

二、题目扩充法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 还有很多课文, 尤其是记人类的课文, 引导学生对课文题目进行质疑, 把质疑后得到的答案连起来, 也就是对课文的题目进行扩充, 也能够很精炼准确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因为这类课文的题目往往是以人物的名字或者与人物相关的事件、品质等为题的, 而这些正恰恰是作者应该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例如, 《小珊迪》一课, 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 便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小珊迪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课文写了与小珊迪相关的哪些事等, 通过回答, 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答案:课文写小珊迪被马车撞住之后仍然让弟弟给“我”送该找回的钱, 说明了小珊迪是一个善良而诚实的孩子。这样的回答正好又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用这种方法概括主要内容的课文还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我的战友邱少云》《刷子李》《普罗米修斯》等课文。

三、抓关键词句的方法

围绕中心句或者中心词进行表述是语文课文中一种常见的行文方式, 往往中心句或者中心词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我们只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进行阅读, 也就会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 《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颐和园》《长城》等写景类的课文, 往往都具备这种特点。对于这样的课文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或者中心词, 就可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句除了中心句之外, 还包括文章中的过渡句。因为过渡句本身的作用就是总结上文, 引出下文, 往往一个过渡句或段所起到的作用除了让文章的结构更加明晰之外,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成为它的另外一个作用力。如, 《伟大的友谊》中的“马克思除了在生活上热忱地帮助恩格斯, 更重要的是他们二人在共产主义上互相关心, 互相帮助。”这句话就很完整地概括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有《赵州桥》《将相和》《彩色的非洲》等课文都具备这个特点, 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段意缀连法

这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了, 原因是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有能力玩“七巧板”。在小学阶段, 有很多课文, 它们的自然段的段意都比较好总结, 因为一般会有特殊的词或者句子, 或者是课后作业的提示等, 这时候,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每个自然段的段意总结起来, 然后以小标题的形式进行浓缩, 当学生把各段的小标题连起来后, 就可以成为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 《草船借箭》《半截蜡烛》《检阅》等文章都适合这样的概括方法。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要注意提醒学生注意课文的主要段落往往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而非主要的段落就可以在概括时省略。

五、高频词语联系法

在课本中, 经常还会有这样一些课文, 尤其是抒情意味较浓的记叙文, 我们用以上几种方法还不太容易概括出主要内容的时候, 我们就可以通过仔细阅读课文, 找出文章中多次出现的几个关键词, 在把这几个关键词语摘录出来, 根据文章内容把它们联系起来, 组成通顺的句子, 这样也可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是这种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有些难度, 适合高年级的学生和一部分优秀的学生使用。尤其是他们在进行自主的课外阅读的时候, 比如, 读《意林》或者《读者》等类的杂志或作品等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作为积累素材和练习、作读书笔记的好方法。

合同概括承受内容概括 篇4

B、张三欠自己哥哥张二两万元,不久张二因车祸去世,张三是张二的唯一继承人 C、甲借乙3万元,为期一年,但过了4年乙也没有向甲要钱

D、甲偿还拖欠乙的两箱啤酒,乙拒绝受领,甲便将啤酒放在乙的门外,后被乞丐偷走

2、下列关于免除的效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债务全部免除的,债即全部消灭

B、债务部分免除的,债即于免 除的范围内消灭 C、主债务因免除而消灭的,从债务也随之消灭 D、从债务因免除而消灭的,主债务也随之消灭。

3、不适于提存的标的物是( )

A、票据 B、提单 C、贵重物品 D、房产

4、下列有关免除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债权人作出免除的意思表示后可以撤回

B、免除使债权消灭,但债权的从权利并不因此而消灭 C、免除以原债权存在为前提 D、免除本身可以是有偿的

5、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双方当事人均可以主张的法定抵销应当符合的条件包括( )

A、当事人双方互负债务、互享债权 B、两项债务的标的物的种类、品质相同 C、须双方的债务均届清偿期 D、须双方的债务均为可抵销的债务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测试结果如下:

1.1 [单选] [对] 债权人领取提存物的权利,自( )不行使而消灭。

1.2 [单选] [对] 债权债务的混同,由债权或债务的承受而产生。其承受包括概括承受与特定承受两种。下列情形中,属于特定承受的是( ) 1.3 [单选] [对] 关于合同解除的效力,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1.4 [单选] [对] 在下列哪种情形下,当事入有权解除合同

1.5 [单选] [对] 甲、乙两公司之间存在债务关系,在债务尚未履行时,两公司合并,原合同的债权、债务都归合并后的公司承受。这属于( ) 2.1 [多选] [错] 下列哪些情形出现时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2.2 [多选] [对] 下列关于免除的效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2.3 [多选] [对] 不适于提存的标的物是( )

2.4 [多选] [对] 下列有关免除的表述,错误的是( )

2.5 [多选] [错] 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双方当事人均可以主张的法定抵销应当符合的条件包括( )

3.1 [判断] [对] 债权人下落不明债务人难以履行债务的,可将合同标的物提存。标的物提存后,毁损、灭失的风险由债权人承担。

3.2 [判断] [对] 非继续性合同的解除原则上有溯及力,继续性合同的解除原则上无溯及力。

3.3 [判断] [对] 合同终止等同于合同变更。

3.4 [判断] [对]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便不再负有任何义务。

概括主义 篇5

同一类型的课文, 其写作的大体框架是一致的。像写景类文, 一般是按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各种组成部分或不同性质状态, 突出其特点,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的感情;写人类文, 通常通过一件或两三件事的具体描述表现人物精神品质;记事类文, 侧重记述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说明某种道理或彰显一种精神;说明类文, 从不同侧面介绍事物, 突出特点, 表达情意;活动类文, 通过活动过程中的几个场面描写表情达意。

只要遵循不同类型课文的一般表达思路,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就有了不同的思维结构:写景类文, 讲了什么景物的什么特点;写人类文, 记叙什么人的什么事情或哪些事情;记事类文, 四要素是什么, 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 起因、经过、结果如何;说明类文, 介绍了某种事物的哪些方面, 分别有什么特点;活动类文, 描写活动前后的内容及状态。以课文实例来说明。写景类课文如《泉城》, 介绍了济南泉城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重点写了其中著名的四个泉:美丽的珍珠泉、壮观的五龙潭、喧腾的黑虎泉、生气勃勃的趵突泉。写人类文如《李时珍夜宿古寺》, 记叙了我国古代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修订《本草纲目》, 在察访药材过程中错过客店, 住破庙、吃干粮、谈吃苦、记寻访所得、尝草药的事迹。记事类文如《我给江主席献花》, 记叙了香港回归前 (时间) , “我” (人物) 随着欢迎队伍在启德机场 (地点) 等待江主席的到来, 并给江主席献花 (事件) 。

我们在指导学生明晰不同类型课文主要内容的结构的基础上, 还要教会学生灵活运用一些基本方法尝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笔者梳理出六种具体方法:

1.填充题目法。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 通常是写人、记事类文。对其稍加扩展充实, 就可得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将《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被外国学生嘲笑, 励志勤奋学画, 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2.要素提炼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 并合理组织它们, 就得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我给江主席献花》一文的四要素:时间是1997年6月30日 (香港回归前) ;地点是启德机场;人物是“我”;事件是等待江主席的到来, 并给江主席献花。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香港回归前 (时间) , “我” (人物) 随着欢迎队伍在启德机场 (地点) 等待江主席的到来, 并给江主席献花 (事件) 。这种方法对于叙事类的文体比较适用。

3.段意串联法。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 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是以《我给江主席献花》一课为例。课文可分为三段, 段意分别是: (1) “我”随欢迎队伍在机场等待江主席。 (2) “我”给江主席献花, 感到非常幸福。 (3) “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根据段意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为:香港回归前, “我”随欢迎队伍在机场等待江主席, 并给江主席献花, 感到幸福难忘。归纳段意是中段语文教学的一个教学目标, 在归纳段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就是段篇教学的一个衔接和延展, 这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4.摘录词句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或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 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 便可得出主要内容。如《田园诗情》, 可根据课文第一自然段内容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描写了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的田园风光。《春联》一文每段的开头都是中心句, 把这几个句子串起来, 稍作修整也是课文主要内容。

5.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 先分清事件的主次, 然后根据主要事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中, 写了在古寺里喝水、啃干粮、谈吃苦、记所得、尝草药几个情节。从文章中看, “喝水”写得简略, 是次要的;“谈吃苦”“记所得”写得详细, 是主要的。这种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也有作用, 因为学生在习作中常常出现记流水账、详略不当、主次不分的情况。通过学习这种方法, 学生可以逐步学会分清主次、安排详略。

6.问题回答法。有些问题, 只要回答出来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内容。如针对《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 提出下面的问题:淤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于他夜宿的古寺是什么样的?盂李时珍在古寺里做了些什么?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 问题要有价值, 要有针对性, 要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使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 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高中虚拟语气巧概括 篇6

虚拟语气是用于表达一种假设情况、主观愿望、请求建议等, 即所说内容与事实相反, 或者实现的可能性极小, 或者是假想虚拟的情况。

根据虚拟语气的概念, 以及虚拟语气在实际运用中变化的规律, 我将虚拟语气概括为如下口诀:

“希望如果好像,

宁愿该做某事。

命令要求建议,

以防以免出错。”

虚拟语气的变化主要通过时态的变化和谓语部分用“should+动词原形”两种方法实现的。口诀中的前两句所概括的情况属于前者, 而后两句话概括的情况属于后者。现解释如下:

“希望”指wish后的宾语从句;“如果”指if后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好像”指as ifas though后引导的状语从句或表语从句。“宁愿”指would ratherwould prefer后的宾语从句。“该做某事”指“It is time that…”句型结构中的从句。这几种情况都是通过时态的变化来实现虚拟语气的。我们用一般过去时来表示对现在 (或将来) 的虚拟, 即表示与现在 (或将来) 事实的相反。用过去完成时表示对过去的虚拟, 即表示与过去情况的相反。现举例如下:

1.I wish I hadn’t told Annie the bad news last night. (希望)

我希望我昨晚没有告诉安妮这条坏消息。

2.My Dad would be able to buy a car if he had enough money. (如果)

如果我爸爸有足够的钱, 他就能买一辆车。

3.He greeted me with a smile as ifas though he knew me. (好像)

他微笑着问候我, 就好像认识我。

4.I would rather you told me the truth. (宁愿)

我宁愿你告诉我实情。

5.It is time that the bus arrived to pick up all the passengers. (该做某事)

该是汽车到达接所有乘客的时间了。

现在再来解释后两句。命令 (order) 、要求 (demand, require) 、建议 (suggest, propose, insist, recommend) 后的宾语从句, 以防以免 (in case, lest, for fear that) 后的状语从句, 我们用“should+动词原形”来实现虚拟。现举例如下:

1.The policeman ordered the suspect should speak loudly. (命令)

警察命令嫌疑犯大声说话。

2.The workers demanded the boss should raise their wages. (要求)

工人要求老板加工资。

3.The government recommended medical teams should be organized to helped the flooded region. (建议)

政府建议组织医疗队来帮助受灾区。

4.He took his raincoat in case it should rain. (以防)

他带上雨衣以防下雨。

5.Do not complain, brothers, against one another lest you be judged.

(以免)

弟兄们, 你们不要彼此埋怨, 免得受审判。

以上是对常用虚拟语气的概括, 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和裨益。只是虚拟语气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语法项目, 需要大家灵活掌握。比如上文提到的“命令, 要求, 建议”后的宾语从句需要用虚拟语气, 以它们的名词形式为主导词的同位语从句或表语从句, 也要用同样形式的虚拟语气。在运用过程中, 要灵活掌握。另外, 还有含蓄虚拟语气和交叉虚拟语气等, 在学习过程中, 需要同学们不断地积累。

参考文献

[1].薄冰.《高级英语语法》

概括:永不过时的语言训练 篇7

主持人:杜修丽 (湖北)

参与人:陈飞 (江苏) 傅建林 (福建) 韩丽娜 (黑龙江) 李竹平 (安徽) 刘刚 (黑龙江)

龙华 (重庆) 孙唤灵 (安徽) 王大伟 (黑龙江) 王晓峰 (安徽) 徐如松 (浙江)

曾扬明 (福建) 等 (以姓氏音序排列)

为何练

(一) 价值所在

安徽李竹平:概括是学生阅读的基础, 与学生的感悟、理解、综合运用能力密切相关, 没有概括能力也就难以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义, 难以形成阅读能力。

黑龙江刘刚:李老师说得对。另外, 我认为, 概括能力作为一种高级的思维能力, 是超越语文的, 它在所有学科以及语言交际中都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作为母语教学, 对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应当仁不让, 而且越早越好。

(二) 现状考察

主持人:大家怎么看待学生概括能力退化的现状?原因何在?

浙江徐如松:现在大多数学生的概括能力不强。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淡化了这方面的表述;另外, 具有引领作用的一些名师的公开课上有意无意地回避了概括教学, 一线教师更是忽略了概括方法的指导。

福建曾扬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 我们让学生死记硬背固定的句式, 如用“通过……反映……说明了……”来归纳表述中心思想, 这种死板做法导致学生概括模式化、定势化。2001年课改后, 人们对此教法予以指责, 于是教学中干脆回避归纳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训练, 这种做法有些矫枉过正。

练什么

主持人:目前, 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有哪些内容和方法呢?

安徽李竹平:在阅读教学中, 从概括的内容来看, 常见的概括类型有概括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概括课文主旨 (中心思想) 、复述故事梗概、概括文章写作特点等;从概括的要求来看, 常见的概括类型有粗线条概括 (如读完一个段落, 简单回答“这段写了什么”) 和精确概括 (要求既全面周到又简洁明了) 。

福建曾扬明:按我个人理解, 学生的概括能力, 包含“以文概文”和“以形概文”两种方式。所谓的“以文概文”, 即利用课文文字来概括内容, 如概括段落大意、课文主要内容等;所谓的“以形概文”, 这里的“形”就是课文中文字描述的情景画面, 学生能依据描述的画面, 诸如人物形象的描写, 课文情节中的细节描写等, 来概括人物特点, 概括作者的情感。两种概括能力, 前者是提炼信息后作简要复述, 重在信息的捕捉;后者是从具象到抽象的要旨概括。

主持人:从文体角度看, 不同文体的概括能力训练的着力点有何差别?

安徽李竹平:不同文体中, 训练概括能力的着力点是有区别的。阅读写人记事的文章, 多从阅读感受入手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分析综合, 进而训练概括能力。写人的课文, 主要围绕主要人物所做的事提炼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写事的课文, 要概括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明文阅读中的概括能力训练着力于对说明对象本质特征的把握, 即能概括出文章从哪些方面说明了事物的哪些特点。散文阅读中的概括能力训练, 着力于对文本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情感的把握, 以准确领悟作者的表达意图。诗歌阅读侧重于通过诗歌意象的把握领悟诗人的情与思。在概括中把握文体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概括的方法。

怎么练

策略一:立足整体把握关键

主持人:学生概括时通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以偏概全、难抓要点。以记叙类文章概括为例, 你认为有哪些方法、策略能有效指导学生把握整体、突出要点?

安徽李竹平:阅读中的概括能力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阅读材料的核心要素进行提取、分析、比较, 将重点要点加以语言组织与抽象归纳的能力。所以训练概括的首要策略是立足整体, 把握关键。对于以偏概全的情况, 关键是要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懂, 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进行文本内容的梳理, 再进行第二次概括。

湖北杜修丽:同意李老师的看法。比如安徽名师陈金龙在教学《妈妈的账单》一文时, 先让学生快速浏览, 标出“账单”一词的数量、顺序;然后用心读文, 看看几次账单都是谁的, 并就此做了一个加法:2 (爸爸的) +3 (彼得的) +2 (妈妈的) 越7次, 然后依此划分文章段落, 分清了文章层次, 确定了重点 (妈妈的账单) 。最后, 指导学生用关联词“因为……所以……”理清这三种账单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学生概括文本内容, 轻松且效果好。

这种概括训练自然无痕, 既把握整体、明确结构, 又抓住关键 (账单) 、突出重点 (后两次账单) , 还进行语言串联的训练, 把记叙要素条理化, 降低了学生概括的难度。

江苏陈飞:我觉得概括不仅仅表现在对文章结构、段落的层次梳理, 更表现在对作者材料取舍以及情感思想的还原, 是从“写的什么”到“怎么写的”思维层次上的递进。如上述陈老师的案例, “账单”是文本中最重要的信息, 它的语义已超越了字典中的解释, 是文中母亲情感的载体, 也是作者想表达的主旨, 因此抓住这样的关键信息来整体把握文本, 就会突破单调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概括语言训练。

策略二:顺学而导锤炼语言

主持人:光从教师角度立足技术层面谈解决问题的办法只会囿于一隅, 因为“学生本位”决定了我们的教法要立足学情, 因人而异。第一个策略我们解决了学生概括时以偏概全、难抓要点的问题。那么对于学生的概括语言不够精练、表述不够准确的问题, 大家有何解决办法?

安徽李竹平:针对概括语言啰嗦、不简洁的情况, 我的做法是将不同学生的概括呈现出来, 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从而逐步提高概括语言的表达质量。

福建傅建林:好方法。尤其对初学者来说, 比较、修改、补充必不可少。

重庆龙华:我的做法是:从学生的预习批注入手, 了解学情, 对症下药, 指导学生锤炼语言, 逐步实现精确概括。比如, 教学《梅花魂》一课, 在预习批注时, 我要求学生为段落拟小标题, 进行概括段意的训练。上课交流时, 同学们说出了“外祖父在我回国的前一天赠送我梅花图”“外祖父告诉我要有梅花一样的气节”等小标题, 语言不简练、抓重点也不够准确。于是, 我做了如下指导:首先, 相同的主语, 可以省去;其次, 联系密切部分, 可合而为一。然后让学生再次品读文本, 小组合作概括不同段落。最后学生全面而准确地概括出了文本的主要内容:由梅花想到外祖父, 通过吟诗落泪、珍爱梅图、赠送梅图、赠送梅绢这四件事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主持人:龙老师顺学而导, 由浅入深, 层层深入, 实现了概括能力的有效训练。

策略三:范式引路抓住个性

安徽李竹平:对于初学概括的学生, 教师要给他们提供一些概括的范式, 借此辅助学生提高概括能力。比如以物名、地名等为题的记叙文, 大多适于文题扩展法。层次清晰的记叙文可用段意综合法。写人记事的文章宜选择要素串联法。还有, 像中心句、总起句、过渡句等非常明显的可用关键词句归纳法。当然, 这种方法范式只能引路, 学生的能力形成需要大量的实践。

安徽孙唤灵:除了方法范式外, 还有语言范式。比如用“通过……反映……说明了……”的句式去归纳表述中心思想, 虽然做法死板, 但对入门者还是挺有效的。

浙江徐如松:运用一些“范式”未尝不可, 但更重要的是活学活用。比如要素合并法的范式训练, 要遵循“先概括后具体”的原则, 即先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然后将文中涉及文章表达特点的语言添加进去, 防止千篇一律。

黑龙江韩丽娜:徐老师说得对。如概括《地震中的父与子》的主要内容时, 学生会说“父亲挖了38个小时, 救出了14个孩子”。这样概括虽然简洁, 却忽略了对其他父母绝望地离开、好心人的劝阻、消防队长的阻止、警察的安慰和父亲不眠不休、坚持不懈等内容的高度概括, 所以要提醒学生关注这些要点, 引导概括出“不顾一切、历尽艰辛”这些个性化的词语, 如此才能更好地表达文本主旨。若学生抓不住文章个性表达的要点进行高度概括, 概括能力终究难以提高。

黑龙江王大伟:大家说得对。共性表达句式与个性表达语言的有机统一才是准确而凝练的概括。个性化概括还是要靠学生的读, 在读中理解和掌握文本的内涵。

策略四:学段侧重螺旋上升

主持人:概括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学段能力目标来说, 各个学段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对于各学段概括训练的侧重点和过渡点, 大家认为应该怎样处理?

安徽王晓峰:2011版课标在第一学段虽没有明确提出概括的目标, 但并不意味着第一学段不需要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这一学段, 教师应给学生做概括的示范, 让学生感知概括的策略, 为第二、三学段概括能力的培养作准备。学生应侧重于朗读训练, 只有读懂了课文, 才能听懂教师的概括。第二学段明确要求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师应侧重于概括重点段落 (由自然段到意义段) 内容的训练, 逐步培养学生把握文章要点的能力, 并学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整体把握段落间的联系) , 初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黑龙江王大伟:在第二学段的基础上, 第三学段的阅读概括训练又进一步提高, 主要包含文章内容、主旨和写作方法的概括训练。

福建傅建林:要实现学生概括能力整体协调发展的目标, 不仅要把握好年段目标, 突出概括训练重点, 还要寻找较佳过渡点实现年段概括能力训练的顺利过渡。比如二年级就可以选择典型文章进行抓住文题、中心句初步感知文章大意的训练, 为三年级“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做一定铺垫。另外, 我还注重以辅助资源为载体, 重练习、善迁移。例如上完《黄山奇石》一课后, 我会再提供一个相似结构的段落, 让学生阅读后回答, 这一段话是围绕____一词来写的, 主要讲________。通过这种方式的迁移, 不但能巩固学生刚刚所学的内容, 还能为三年级段意的概括训练打好基础。

主持人:感谢各位老师的精彩发言!通过今天的讨论, 我深刻感受到, 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呼唤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多元系统的语言概括训练, 这对教师指导概括的方法策略提出了很大挑战, 因此我们要顺学而导, 巧练活练, 突出重点, 层递而进。在坚持不懈的训练中习得立足整体、抓住关键的方法, 锤炼简明扼要、个性十足的语言。

上一篇:电影中的时间偏离下一篇:无形资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