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单的重要性

2024-08-09

实验报告单的重要性(共12篇)

实验报告单的重要性 篇1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既是物理学的基础, 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撰写实验报告又是实验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实验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实验报告不仅记录了学生的实验过程, 而且更多体现了学生设计实验的思维创造过程。另外, 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一般包括表头、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及步骤、实验结论、误差分析等几个部分。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从实验报告中的四环节谈谈实验报告的重要性。

一、明确实验目的, 减少实验盲目性

康德说过:“没有目标而生活, 犹如没有罗盘而航行。”可见, 做任何事情都应有一定的目标或目的, 做物理实验也一样, 在实验之前, 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 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才能明确实验所依据的理论, 应采取什么样的实验方法、应准备哪些实验器材, 这是实验的前提, 更是实验顺利进行的保障。在实验报告中的第一项就是实验目的, 如在完成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一章《简单电路》第七节《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时, 就应首先填写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 通过生活中的铜芯、铝芯线等实例做出猜想, 影响因素可能有材料、长度、粗细 (横截面积) 、温度等, 最后确定实验方法用控制变量法, 进而选取电源、开关、电流表等器材, 为实验做好充分准备。反之, 若将学生直接送进实验室, 即使有再多的实验器材, 学生也会显得茫然或乱做一通, 浪费了时间也没有任何收获。所以, 明确实验目的是必不可少的, 它不但减少了实验的盲目性, 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明确实验步骤, 循序渐进

实验报告中的实验步骤是完成实验的重要载体。明确实验目的后, 通过思考、分析, 制订试验计划, 理出实验步骤。实验步骤是对实验操作过程的分析, 第一步应做什么, 第二步应做什么, 循序渐进地层层完成实验。在填写实验报告时, 这就要求学生对实验非常熟悉, 其中还包含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仪器的使用规范等。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亦如此:第一步检查器材是否正常;第二步按设计的电路图连接电路;第三步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制作材料的关系;第四步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长度的关系;第五步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橫截面积的关系;第六步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温度的关系;第七步拆卸实验, 仪器归位。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 增强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 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小组协作能力。

三、归纳总结, 创造发现

在完成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后, 我们在实验报告上记录下了每一次实验的结果 (数据) , 这是实验结束的标志, 但并非是实验的最终结果。观察数据, 我们会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能总结出什么样的物理规律, 这需要分析数据, 归纳总结, 并有所发现。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记录了五组数据, 通过对比总结, 我们发现导体电阻的大小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另外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 (1) 为什么有的小组的数据相同, 有的不同; (2) 个别小组实验时电流表反转了, 这是为什么; (3) 有小组改进实验, 在电路中加入了一只小灯泡,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等。此时, 对于学生而言, 记录的不单单是数据, 更多的是发现、是收获、是创造、是成就、是喜悦。

四、巩固反思, 提升内化

在完成了归纳总结后, 实验报告并没有完成, 更重要的是对实验进行误差分析。误差分析的过程其实是对实验再思考的过程, 是对实验教学的一种反馈, 审视实验过程, 分析实验中有哪些得失, 数据误差来源于哪些地方、怎样减小误差。对于每一位学生而言, 这样的反思会有不同的见解, 不同的感悟, 久而久之, 必将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能力, 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科学认真。学生在下次的实验中, 必将以更高的效率完成实验。

总之, 撰写实验报告是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份小小的实验报告, 不仅承载了实验的基本内容, 更承载了师生的无穷智慧。所以, 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 一定要重视撰写实验报告, 让实验报告成为实验教学的助推器, 帮助教师、学生更好地完成实验教学工作。

摘要:实验报告是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撰写实验报告又是实验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实验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撰写实验报告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 增强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 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 提升实验课的效率。本文从四个方面出发, 浅谈中学物理实验报告的重要性, 以期大家共同商讨。

关键词:中学物理,实验报告,重要性,效率

参考文献

[1]闫金铎.普通物理教学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

[2]黄波.初中物理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9.

[3]杨鲁丰.从学写预习报告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物理教学探讨, 2004, (10) .

实验报告单的重要性 篇2

学习最根本的途径是学生自己的活动,把这一原则应用于教学过程,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探索万物,通过活动及其协调,逐步形成、发展和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物理实验教学作为一种基本活动形式,应当努力通过观察现象、动手实验,突出实验教学的实用性。

1.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所谓观察就是要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结论。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知道,观察事物是科学方法中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的本身,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能看到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的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到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再提供给学生实验。

2.要开拓实验的范围。众所周知,演示实验在物理实验中占有“绝对多数”的比例。而这些演示实验习惯上都是由教师在讲台上给学生看,学生通常没有动手的机会。由此导致学生动手机会显著偏少,动手能力普遍不高。因而我们有必要想方设法将尝示实验扩展到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可以把演示实验通过改进、改组和改造等方法适合于学生自己去实验。如: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合作实验或共同实验,创造条件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或者将一些演示实验在课堂正常安排的情况下,改为课外实验或家庭实验。

3.将主要在课上实验的时间向课外延伸。由于课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充裕,形式上可灵活多样,并照顾到学生兴趣爱好等特点,有针对性,通过实验操作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教材中安排的小制作、小实验,让学生课后去做,然后同学之间进行对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主的气氛中积极自由动手,动脑。

二、注意实验教学的启发性

由于物理实验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为前提的一个综合学习过程,因而必须通过有效的刺激,去强化实验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使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能够激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物理实验对于被动接受间接经验为主的学生来说,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加上物理实验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启发性,新颖、意想不到的现象会吸引和诱导学生在进行认真观察、操作的同时,积极去深入探究。但学生实验中有一大部分是测量性和验证性的实验,为了防止学生在实验中会懒于思考或不求甚解,满足于简单机械操作的倾向,需要教师在增强实验过程的启发方面动脑筋。

当学生从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后,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例如,指导学生寻找、收集资料(或由教师提供部分资料)让学生来实验、研究,组织学生讨论猜想、主题探究活动等,让学生满怀兴奋与激情,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如在 “密度”教学中,学生借助已有认识经验:水和酒精可由气味鉴别,铜块和铝块可由颜色鉴别;而对水和盐水、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的鉴别方法,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有的学生提出用质量来鉴别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理由是铜的质量比铝的大。这时教师让学生测量课桌上铜块和铝块的质量,结果否定了上述猜想。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学生经过思考,会很快发现:应该规定物质的体积。物体质量不仅和构成它的物质有关,而且还和物体的体积有关,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假设:(1)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有关: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2)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一般不相等。然后将学生按座位分成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别探究两个假设:为了研究上述猜想,你需要测量哪些量?需要什么材料?如何利用它们测量需要的量?各组同学相互交流各自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形成合作学习的群体,相互启发,合作设计解决问题的框架和思路,并把自己小组研究的情况介绍给其他小组,再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质疑和咨询,在各小组交换意见之后,教师再和学生一起共同设计实验步骤和记录表格,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最后各小组汇报、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适当进行点拨评价,并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得出结论,:(1)同种物质的物体,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质量与体积之比是一个不变量(即质量与体积成正比);(2)不同物质的物体,体积相同时,质量一般不相同,质量与体积之比一般不相等。综合(1)(2)可知:某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一定的,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用密度表示这种特性,进而得出密度的定义和密度的公式。

三、强化实验教学的探索性

教学的过程就是教无疑者有疑,教有疑者无疑的过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设疑,造就强烈的问题情境,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积极的探索活动,促进手脑结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强化实验教学的探索性,要鼓励学生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和猜想,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大有益处的,牛顿正是根据苹果落地现象猜想到,进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在预测和猜想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再用实验去验证,这样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有积极作用的。

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学生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步步地来做,没有半点创新的内容。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没有主动地去获取,去探索。因此在新的物理课改实验教学中,注意不断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因此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就显得更为重要。如凸透镜的实验教学时,有学生就大胆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用一块不透明的薄木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光屏上还能呈现一个完整的像吗?这个像与未遮挡时的像有没有区别?要鼓励学生们亲自动手齐心协力并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设想、验证,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主体。教师要适时地鼓励他们自主地探究与合作学习。

四、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重视实验报告

实验数据的处理是学生实验操作后的一个重要步骤,学生对所测数据进行处理、作出合理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发现,有的学生由于实验测得数据误差太大,干脆从课本上查得结果;有的编造数据;有的根据规律推算应测的数据;对这些现象应提出严肃批评,并要求利用活动课补做,向学生讲明:实验测得数据,如果不是操作错误、读错等原因,就不能算错。由于我们所处的环境、所用的实验器材,方法等不同,从而使测得的数据不同、甚至相差很大,应该尊重事实,如实记录,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学生的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反馈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指导学生写好实验报告,从实验的目的、器材、原理、步骤、数据记录与处理、结论、问题讨论、误差分析等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其次,对实验报告要认真批改,并给以评价,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报告的重要性,而只布置无检查或不批改,将会使学生轻视实验,应付了事。最后根据批改情况,将好的实验报告进行展览、表彰鼓励,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五、鼓励学生勤做小实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物理实验创新的重要性 篇3

关键词:实验; 探究;主动学习; 创新一、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物理学科的本身就是一个科学探究过程。物理教学的成效不仅使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或结论,而更加注重于科学研究的方法的领会,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物理教学过程就应该是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而探究性实验就是把学生推向前台,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挫折,获得成功体验,从中学到科学知识和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学生实验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既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和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的学生实验,是使用任何计算机模拟实验也代替不了的。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因此,中学物理应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和培养。

二、对探究性实验的认识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实验法是利用相关的仪器仪表和设计的装置通过对现象的观测,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后得出正确结论的一种方法。它是研究、探讨、验证物理规律的根本方法。探究性实验,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可贵。”因此,在教学中可把一些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要尽量再现实验的设计过程,多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这样做?”,“换种方法行不行?”以此渗透物理思想,启迪学生思路,让学生由学知识变为主动探索自然规律,对知识学得更扎实更牢固,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

1.从发挥教师作用上看 探究性实验使学生通过亲自探究来学习物理,物理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努力创设条件,变换教学手段和方法,激活实验教学,更好发挥物理实验的功效,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实验过程,培养积极动手、善于动脑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实验学习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创新意识以及价值。

2.从学生方面看 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首先要认真分析、处理相关的信息和材料,然后自己设计方案,动手实验。实验产生的现象和提供的数据为学生形成理性认识打下了感性认识基础,最后通过抽象和逻辑思维,自己概括、归纳得出结论,上升为理性认识。探究性实验是实验在前,物理概念的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在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种过程无疑会激发学生实验探索的乐趣,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实验又为学生提供印象深刻的感性知识,使得理性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更好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学生在实验中提高了观察事物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从上述两个方面,一般认为,探究性实验是由老师或学生提出实验课题主要是书本知识的升华,通常也应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但不能超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范围,即设计实验必须切实可行,学生自己设计方案,然后根据方案进行探索研究,正确处理实验结论的一类实验形式。

三、探究性实验必须遵守的几项原则

学好物理要识记、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及条件,要解决描述物理问题,就要会对物理问题进行唯象的研究,然后进一步研究它的原因、规律,再寻求解决的方法。探究性实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设计时一定要遵守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探究性实验的科学性非常强,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程序和物理理论知识、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必相一致。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观察和记录实验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这也正是增设探究性实验的宗旨。

2.创新实用性原则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教师所设计的探究性实验应有一定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实验性,要充分体现出创新性原则,运用创新性思维,独立的去认识新知识,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四、探究性实验的实践操作

探究性实验的四个重要环节即创设物理情景,提出研究问题;进行猜想,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检验,得出结论;巩固迁移,开拓提高。在物理教学中贯彻这一理念,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质疑、辨析、实验、思索,并在探究中深入理解,综合应用物理概念和原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创设物理情景,提出研究问题 心理学家托兰斯把创造的定义为:“一种敏锐的察觉问题、缺陷、知识的空白、缺损因素、不和谐等,对缺损进行猜测和提出假设;检验和验证这些假设;最后与别人交流成果的过程。”这是学生动手实验前的重要一环,可通过巧妙设疑,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步骤,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 为实验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这一环节是探究性实验及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核心,其要点是处理好学生独立探究和教师主动指导之间的关系。探究的主体是学生,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思想方法和思维发展上有收获,增强其迁移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这种引导作用不仅表现在教师在课前选题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更为重要的表现在,对探究恰如其分的及时引导和控制过程。

根据探究性实验的原则及其问题的来源,在不同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情形下,进行探究性实验的组织有三种情况:

1、由教师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学生课内探究性实验,教师在课前准备器材、学生预习并按能力分好小组强调各尽其责实验中教师巡查以便及时指导、强调注意事项。整个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眼、手、脑最后培养学生的分析,交流,总结能力,拓展学习思维空间。

2、加强设计性实验的训练,培养创新能力。设计性实验是由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己进行设计和实验。它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能力。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时,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精心设计实验课题。设计性实验的课题可小可大,小的如一道实验练习题,。无论何种规模,都应力求使学生感到有探索价值和设计的必要,能引起学生兴趣,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技能的本领,能学习科学的方法。如在学习密度概念后可布置如下设计课题:如何用天平“秤”一卷细铁丝的长度。(2)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锻炼。为了拓展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当在设计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训练。例如,设计测固体物质密度的实验,先让学生设计各种不同的方法,然后再深入分析各种方法的可行性和特点。

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篇4

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 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 是求知欲的源泉, 是思维的动力。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具有千变万化的现象, 是唤起初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学生刚接触化学, 用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例如在第一节化学科增添一系列趣味性实验。如: (1) “捉迷藏”; (2) “魔棒点灯”; (3) 自制“饮料”:“矿泉水”“牛奶”“果子露”“七喜”; (4) “巧点蜡烛”; (5) “巧洗烧杯壁的白色固体”, 先加入水, 后加稀盐酸, 使学生觉得新奇。随后向学生提出一系列日常生活实例的设问, 使学生觉得现有的知识不够, 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树立学好化学科的决心。

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的窗口, 是思维的前提, 对于事物, 如果没有敏锐而细致的观察, 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在化学实验中, 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如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重点, 要自始至终, 从明显的到细微的都必须认真地、细致地观察, 要提醒学生注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记录。

在实验前, 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状态、仪器形状、连接方法。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反应中产生的多种现象, 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要做全面观察, 及时纠正学生的片面性。例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往往只注意火星四射而忽视瓶底产生的黑色固体 (Fe3O4) 。又如:磷在氧气中燃烧, 要引导他们既要观察白烟, 还要观察燃烧时的火焰;又如酸碱中和实验, 酸碱中和到达等当点时, 酚酞指示剂变色的时间很短, 指导学生捕捉瞬间突变的现象, 培养学生的敏锐性。在实验过程中, 不但要“看”, 还要让学生“摸” (如反应中的放热、吸热现象) 、闻” (气体的气味、如氨气、二氧化硫) , 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能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 教师要设计一系列问题, 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在教学中循循善诱, 适时点拨, 逐步培养具体、全面、深入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 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例如:做电解水的实验, 先介绍装置的结构、实验仪器等。在演示此实验时, 提出下列问题: (1) 从物理科可知的水的导电性如何?什么溶液是导体?如何增强水的导电性? (2) 实验开始后, 两极有何现象? (3) 实验一会儿后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多少? (4) 两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如何检验?前三个问题学生可从观察演示实验中得出答案, 而第 (4) 个问题, 学生还未立刻得出答案, 老师及时点拨:大家现在最熟悉的气体是什么?这两种气体中是否有一种是氧气?如何检验?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 注意集中, 老师通过实验证明这两种气体分别是氧气和氢气。并引导学生分析用正氧小”这三个字帮助记这个实验现象。

这种围绕演示实验层层设疑, 不断深入的教学,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四、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 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 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 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 掌握实验技能,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 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例如:学生做“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 (1) 老师提出问题: (1) 点燃前的观察 (蜡烛的颜色、状态、形态、硬度和密度等) ; (2) 点燃蜡烛的探究 (火焰哪层温度最高?蜡烛燃烧后生成什么物质?) ; (3) 刚熄灭蜡烛后可巧点蜡烛吗? (4) 检验生成物时可用一只干燥冷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 先把烧杯口罩着外焰, 然后把烧杯慢慢向下移, 观察火焰在哪个位置烧杯内壁出现明显的现象? (5) 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 可多做几次, 探究出点燃哪个位置的白烟蜡烛最容易重燃? (2) 让学生猜想和假设上述的问题 (2) (4) (5) 。这是动脑的过程, 猜想必须符合逻辑, 同时必须考虑到是否可以检验; (3) 通过实验检验:在实验时, 多鼓励学生敢想, 敢做、敢于突破“老师没讲过”的束缚。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学化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把化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技能结合起来, 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篇5

沙坝初中:梁远素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实验教学在生物课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在生物学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

一、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生物兴趣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不要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让学生去模仿,教师要相信学生都能成功的完成实验,允许学生实验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实验成功,要让学生从实验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但在放手实验时,首先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去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生物实验的能力。

初一的学生,从小学自然学科中的一些生物知识,到刚接触初中的独立生物学科,好奇心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爱好。”如何使他们对生物学的好奇心转变为浓厚的学习爱好呢?这时可以得用他们对生物实验的好奇心,激发爱好。通过生物实验培养他们实验能力,使学生获得学习生物的方法和能力,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实验能力呢?由于初中生刚接触生物实验,对实验仪器、用具的使用方法都一无所知,而且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他们做实验时,注重力轻易分散在实验仪器及用具上,不注重听讲。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根据初中生的这一特点,主要采取模拟教学实验方式进行。如《显微镜的作用》,《制作临时装片》这些实验时,先讲解显微镜结构和作用,老师边操作显微镜,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边听讲,看示范,一边模拟操作。制作临时装片时,老师在实物投影仪上边讲

要点,边示范,学生也是一步步跟着老师做。这样的教学比先讲,再让学生做的成功率高很多。学生在显微镜下看到自己制作成的装片,就会有成就感。这样模拟操作后,再让学生自己独自操作,制作其他的装片,独立完成实验。这时老师再巡查辅导,对他们的实验成果进行打分。这样学生的实验学习兴致就会更高涨。模拟实验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学生的操作。实验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实验教学是不够的,可以利用一些课外实验,初步培养初中学生的探索思考能力。现生物实验教材中,有些实验是在课堂上的时间难以完成的,这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完成。如《种子萌发的条件》实验,老师可以先启发学生的一些思路,然后让学生根据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几个因素进行设计实验,在课外进行观察记录。另外,还可以开展生物课外活动,让学生对植物、动物、环境污染、人口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观察现象、分析解决实际碰到的问题,从而主动获得知识,进一步提高实验能力。

三、掌握步骤,规范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前先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再指导学生在预习中抓住每一步的关键,并在每个实验步骤.中规范操作,这样才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在学习使用显微镜时,如果用左眼观察,要注意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应及时纠正学生转换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像。同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适当。再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的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

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观察,就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四、运用简易方法,做好初中生物实验

教师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前到灌木丛间铲取地表的潮湿、疏松、富含水分的枯腐落叶泥土装在较大号的黑色方便袋中装至半袋处。当学生捉到鼠妇交到实验室时,就将它们放入袋子里的泥土上面,袋口敞开,袋身竖起向上,这样鼠妇自然会好好的生活在袋子里面,不会跑出来也不容易饿死。每次实验后都将收回来的鼠妇放入袋中,若时间较长,泥土有发干的现象,则向泥土中洒入适当水分保持泥土和落叶始终呈湿润状态,这样采来的鼠妇可保存一个多月。运用此种方法,原本只够一个多班使用的鼠妇现在就可满足近十个班实验之用,且最后一个班级完成实验后还留下一活的鼠妇让学生放回适宜的生态环境中。

五、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一个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而且也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种动力,它孕育着希望的光芒、美好的情景,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希望他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去发现问题。例如,在研究“消化”的实验里所提出的假设: “细胞膜只能透过小分子物质,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必须先变成小分子物质才能透过细胞膜。”这个假设的理论根据是:(1)人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生活的细胞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3)营养物质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里的;(4)人和动物的营养物质来源于食物;(5)食物营养成分中有大分子物质。通过生物实验使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经过反复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生物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能使课

浅谈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篇6

关键词:化学教学;实验;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示范,学生看,然后学生再模范,甚至有的时候,学生们都没有模仿的机会。然而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无形中造就了学生的懒惰思想:只是一味地在等待老师讲嚼烂的知识灌输到自己的脑中来,却从不认真去观察,用心去探究。从而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也会随之降低。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积累,就如何更好地利用实验教学的形式,使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教师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

观察是人们认识这个事物,探索这个世界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方法。而教师演示的实验具有鲜明性、生动性和真实性,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能力。

所以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认真地做好每一次演示实验,不仅仅只是根据课本上的实验步骤,一步一步地完成,而应花更多的心思在探究和创新实验,用日常含有化学成分的物品代替实验中那些难以辨认的粉末,来演绎日常发生的现象,并在实验中设置疑问,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观察老师演示的实验,去思考,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这样,不仅能够直观地讲授化学知识,还能为学生们遇到的日常问题解疑,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化学。

二、教师讲解实验,帮助学生理解

化学教育的过程,实质就是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对化学知识有一定的认识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一个过程。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掌握,要能够学以致用,才能使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

在教师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要边讲边实验,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还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看清楚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化学定律。同时能够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三、学生自己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同样,老师再多遍地演示化学实验,学生的记性再好,理解能力再好,都抵不过自己亲手做一次来的印象深刻。

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明确实验的目的,步骤和操作,然后有目的地进行实验。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在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只有亲身体验过了,才能知道自己哪个地方注意不够,操作不规范等等,只有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才能促使他们积极地思考。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对化学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

当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兴趣时,他们就会不满足于课上所看到的有限的知识,老师就可以留下家庭实验,做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们将教学中学到的一点一滴应用在实际中,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学生动手实验,边动手边注意;学生家庭实验,边思索边创新,这样同步进行的实验教学形式不仅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篇7

一、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正所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求知欲, 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带着兴趣, 便可以积极的态度、愉悦的心情去学习, 真正发挥出学习的魅力与乐趣。物理实验是激发学生这种兴趣的重要途径。好奇心是诱发学习兴趣的源泉。就实验选择上, 可以选择一些趣味比较浓厚的实验, 比如, 力学实验中, 可以进行鸡蛋拯救实验, 让学生自己寻找合适的实验方法, 使鸡蛋从高空落下, 而不至于破碎, 通过这种新颖的实验模式,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同时也能够使他们对物理学中万有引力的概念有清晰的了解, 达到教学效果。

二、通过实验联系实际, 增强实用性

实验本身来源于生活, 是对现实生活中一些物理现象的总结归纳, 进而形成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是前人完成的归纳, 物理实验过程则是对规律的演绎过程。学习本质上是学生能动的学习活动, 所以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开动脑筋, 探索失误, 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在物理实验中, 通过观察现象, 动手操作, 突出实用的性能。物理实验的设置在合适的知识章节, 应该尽可能地贴近实际, 学生在进行这类实验时, 脑中呈现出实际生活中相关的场景, 既可以依照实际生活经验去操作实验, 又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把实验中所掌握的规律应用到实际的生活。比如, “纸锅烧水”实验, 在实验进行前, 多数学生认为纸会被点燃, 纸锅不可能把水烧开。因此, 多数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从而对该实验比较感兴趣, 通过实验证明纸锅不仅没有被点燃, 而且锅内的水竟然被烧开了, 学生对这一现象会有清晰深刻的印象, 观察了水沸腾的现象, 了解了液体沸腾的条件。结合课本知识, 水的沸点100℃, 纸的着火点一般在130~180℃之间, 达不到纸的燃点, 因此, 纸不会燃烧, 而水却能沸腾。这样通过物理实验联系了实际, 增强了物理实验的实用性。

三、通过实验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教育不是简单地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理论知识, 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由于物理实验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为前提的一个综合学习过程, 因而必须通过有效的刺激, 去强化实验教学的启发性, 努力使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能够激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物理实验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 加上物理实验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启发性, 新颖、意想不到的现象会吸引和诱导学生在进行认真观察、操作的同时, 积极去深入探究。比如, 在密度教学中, 学生了解到, 酒精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通过气味可以鉴别两者, 有色金属之间可以通过颜色鉴别, 进而得到启发在鉴别其他事物时, 类比于所学习的知识, 从各个方面去考究实物的性质, 得到近似正确的结论, 在不断的应用这种方法中, 形成正确的理念, 遇事首先独立思考分析, 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可以得出自己合理的看法, 在依照客观事物本来的面目去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启发自己, 提高自己。

四、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思维

物理是实验学科, 实验直观地展示了课本的具体知识, 能够使学生直观掌握知识。因此, 在物理实验课程教授中, 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思考能力, 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学习习惯, 通过实际动手操作, 总结规律, 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操作使用物理仪器, 掌握相关原理与专业技能, 加以分析, 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 在电学实验中, 正确使用电压表、电流表, 要保护电流表, 测量元件的未知电阻时, 电路接通后, 要快速点触电流表的接头, 确定大概的电流范围, 从而选择正确的电流表量程, 保护电流表, 防止电流表仪器烧坏。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操作实验的能力, 可以独立动手操作完成实验, 打好基础, 掌握好课本以外的知识。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好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思维。

五、通过鼓励学生课外进行小实验, 提升对知识的理解

对于中学课堂时间来说, 时间毕竟有限, 物理实验不可能都在课堂上进行, 因此,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做一些材料易找、方便操作的物理小实验, 因为实验的原理都是与之相关的物理知识, 实验过程就是对该物理知识的再学习, 再现过程, 由此达到知识升华,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更一步的理解和运用。比如, 家庭中常见的鸡蛋就可以完成很多物理实验, 把煮熟捞起的蛋立刻浸入冷水中待完全冷却后, 再捞上来剥落比不放入冷水中直接剥要容易多 (热胀冷缩的性质) ;选一只口径略小于鸡蛋的瓶子, 在瓶底铺上一层干沙, 点燃一团浸过酒精的棉花投入瓶内, 接着把一只剥了壳的熟鸡蛋堵住瓶口。火焰熄灭后, 蛋被瓶子存入了瓶中 (验证大气压的存在) ;把一只鸡蛋, 浸没在一只装有清水的大口径玻璃杯中。松开手后, 发现鸡蛋缓缓沉入杯底, 捞出鸡蛋往清水中加入食盐, 调制成浓度较高的盐水, 再把鸡蛋浸没在盐溶液中, 松开手, 鸡蛋却缓缓上浮 (浮沉现象) 。这些小实验、小制作, 有着较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贴近生活, 符合初中生好奇、好动、好问、好学的心理特征。通过这些小实验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学习与之形成一定的互补。由此, 不但促进了学生对所讲授内容的理解, 而且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应用, 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信心与兴趣。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篇8

一、做好教师演示实验,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教师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是整个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表演示范的实验。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如果在课堂上成功地演示几个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小实验,如“覆杯实验”:把硬纸片盖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口中,杯子倒过来后再松开水,发现水并不会流出,引导学生知道是大气压托住纸片和水。让他们通过实验看到大气压强确实存在,印象将十分深刻,这样学生就能更牢固的掌握大气压的概念。反之,如果课堂上不做演示,即使教师费九牛二虎之力,妙舌生花,恐怕学生也未必信服。也有老师认为在建立概念、导出规律时可以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代替演示。我认为这种做法也是不妥当的。一方面,学生的生活经验本来就不丰富;另一方面,学生仅有的一些生活经验又有不少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如“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马拉车前进,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等,如果单凭学生的生活经验往往就会产生错误的的结论。所以,我一直主张在建立物理概念、导出物理规律时最好是让学生观察到形象鲜明、生动具体、能揭露事物本质的演示实验。只有演示实验才能按照教学的需要,从错综复杂的自然和生产现象中抓住主要矛盾,排除次要问题,把握现象的本质和主流,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二、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物理实验认识物理现象,探究物理规律,获得物理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首先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恰当合理地分出学习小组,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只有经过动手、动脑亲自参加到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中,才能更深刻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科学知识。因此,对教材中安排的学生分组实验要克服重重困难、想方设法,保证其及时开出率和合格率。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教师应有目的地不断穿插于各实验小组,进行巡回指导与答疑,实验教师对于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应予以正确的引导,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通过思考得出结论,确保实验的成功。例如,在做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个别小组同学就发现了这样的问题:镜子后面为什么会有两个挨得很近的像,还有小组出现了代替像的物体没有与像完全重合、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不相等等问题,这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提示他们透明玻璃板有几个反射面、玻璃板有没有按与桌面垂直的要求放置、实验时画在白纸上的直线是否在玻璃板的一侧,让学生独立思考,从而加以解决。这样既增强了他们学习的欲望又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就会越来越强。

三、重视课外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物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学会一些物理知识,会做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而新课改的实施正努力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技能等方面取得进展,使学生在这些方面得到更有效的发展,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课外小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物理课外小实验是学生在课外自己设计、自己寻找实验用品、自己动手、自己总结的简单易做的实验.它加深了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机会,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激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课外实验的开展可以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了温度一节课后,我让学生从学校医务室借了一些盛葡萄糖的玻璃瓶,课下按照课本要求自制了温度计:在玻璃瓶里装满带颜色的水,给瓶子配一个严密的橡皮塞,橡皮塞上插进一根细管,使橡皮塞塞住瓶口。制好后让他们先将小瓶放入热水,观察细管中水珠的位置变化,然后再将小瓶放入冷水中,观察水柱位置的变化,很容易使学生记住温度计的制作原理。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做一些实验,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探究能力、培育创新意识,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摘要:初中物理课程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通过科学规范的教学实验,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实验报告单的重要性 篇9

基础实验训练除加强物理实验、电子实验、计算机、金工实习等基础外,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专业实验是重点[1]。其中,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由原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统合而成的一门基础化学课程, 也是化工专业学生必修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原子结构的基本理论、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误差的基本概念和化学分析的基本技能。由于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第一门化学基础课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相关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基础, 所以这门课程以对后续基础化学和专业化学课程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化学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 所以与之相应的实验课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 是加强该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一门主要课程。通过实验, 可以加深学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 使学生在学习一些典型的化学分析法实验的基础上, 正确地、熟练地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认真观察现象进而分析判断、逻辑推理、作出结论的能力;初步学会处理实验数据及正确表达分析结果的方法;正确设计实验 (选择实验方法、实验条件、实验仪器和试剂等)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查阅手册、工具书及其它信息源获得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作风, 认真、细致、整洁的科学习惯, 并锻炼学生独立从事科学实验的能力, 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对化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中,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 应始终贯穿整个基础实验教学过程中。

为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实验预习报告, 用于实验课前预习。预习的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及记录。让学生在实验课前对实验做到胸有成竹, 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 理解相应的实验原理, 清楚实验步骤, 知道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不至于在实验过程中手忙脚乱。在实验过程中, 要求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预习报告本子上, 实验结束后, 将实验报告本子拿给实验老师看。实验老师主要看实验结果记录的是否正确, 误差大小并签字。要求学生在写实验报告时, 将预习报告本上的实验数据记录贴到实验报告册上, 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以达到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做好记录, 认真分析实验结果, 从而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注重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在第一次实验课上, 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节约用水, 节约试剂。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 通常采用微型实验, 除了勤俭节约、降低实验成本之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尽量减少污染物排放, 使学生具有环保意识。微型化学实验是指用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获得比较明白清晰的反应结果和化学信息的一种新型实验方法[2]。在实验过程中, 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前提下, 将实验工具书上的试剂量变为原来的一半或者更少, 以达到节约试剂的目的。将一些价格昂贵的试剂, 在实验准备过程中配制成溶度较稀的溶液如在生理盐水中氯化钠含量的测定实验过程中, 将Ag NO3的浓度配制为0.05mol/L。在上述实验过程中, 要求学生在润洗滴定管时, 润洗液的量为5m L。在一些制备和提纯实验中, 要求学生将产品称量完回收到指定的容器中, 有些药品可以重复利用, 如氯化钠的提纯实验。

化学实验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允许有不同的观点、方法、手段, 甚至有不同的结论, 应提倡创新, 鼓励探索,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氛围[3]。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 多设置一些问题,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课后, 要求学生认真写实验报告册, 并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同时要求他们通过查阅工具书、文献资料等手段按时完成思考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开放实验室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延伸到课后。课堂内已经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使他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同时学生的科研能力也日趋成熟。开放实验室, 主要是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实验室去验证自己的想法, 准备毕业论文。学生可以自己想课堂, 自行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老师起到辅助的作用, 帮助他们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 指出他们实验方案的可行部分, 鼓励他们要有勇气面对失败, 锻炼学生的意志, 训练其缜密的思维能力。

总之,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对化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 希望在教学中得到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钟军.对加强化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与思考[J].广州化工, 1999, 27 (4) :136-137.

[2]黄良仙, 顾玲, 李俊国, 等.实现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绿色化的探索与实践[J].化学试剂, 2010, 32 (2) :186-188.

试谈初中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篇10

一、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 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 是求知欲的根源, 是思维的动力。实验是化学的灵魂, 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为什么把一根生锈的铁钉放入盐酸中常看到盐酸溶液先是由无色变为黄色, 然后又看到有气泡冒出?”“为什么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 而且火星四射并产生的黑色固体?”化学实验中那些瞬息变化的现象, 会让学生感到新奇和兴奋, 并由此产生兴趣, 而且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 能使学生获得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一手资料, 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直观、具体, 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 经过分析、比较、归纳, 一些化学基本概念的形成就显得顺理成章, 学生也易理解、易接受。

二、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概念

教学大纲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如果一个人对客观事物一无所知, 就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化学实验, 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物质的本质属性, 通过学生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 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 加深对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例如, 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中, 如果教师自己拿一瓶收集好的氧气放在学生面前, 学生以为没有什么东西, 但是, 让学生自己收集一瓶氧气, 再让学生检验它的存在, 学生就能深刻了解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还有反应后生成的沉淀、物质的溶解、颜色的变化、有气味或有颜色气体的逸出, 都是帮助学生直接观察物质发生变化的直接感知, 使学生信服形成物质特性的概念。化学实验这门课程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进行论证, 使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 并在感性认识过程中不断地升华, 通过实验技能知识的积累和独立思考, 不断丰富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三、化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每设置一个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都是有目的的, 这就需要学生不仅学会观察, 更主要的还必须学会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总结, 最后得出结论, 即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根据教学实践, 在学生观察实验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观察, 观察什么, 明确观察目的。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观察点”的方法,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例如, 在进行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时, 可以先在小黑板上列出下列问题:

(1) 钠在水中的位置;

(2) 钠与水反应时形态的变化;

(3) 钠在水中的运动状态;

(4) 钠与水反应时是否有声音;

(5) 反应后溶液的颜色。

通过设置这些观察点, 可以使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避免了学生观察时的盲目性, 也克服了随意性, 提高了观察效果。经常这样引导学生, 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做到有目的、有计划进行观察;训练观察方法——有选择按顺序进行观察, 从而渐渐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化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实验是以基本操作为基础的, 而且它具有很强的规范性, 要使学生掌握规范并形成习惯, 教师除了在平时的训练中严格要求, 加强检查, 及时纠正外, 教师本身还必须加强课堂演示实验的示范性, 因为教师的实验风格与习惯都将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一切操作, 不论是连接装置、加热、振荡试管、取用药品、闻气味等都要做到严密、规范, 切勿为了节约时间、图方便而出现操作的不规范现象, 因为不合规范的操作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 以致无法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提出严格的要求。只有在双方共同努力下, 学生才能逐渐掌握, 规范并形成好的习惯。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篇11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实验;实验教学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提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的观点。创新一直是我们国内教育的短板,因此,抓好小学科学中的实验教学是重点,小学科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作为科学的重要方法,以探究为主,对小学生今后的科学探究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同时提出“做”的前提是兴趣,提供的材料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因此,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时期教师的引导尤其重要,只有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让他们调动身体各个感官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而科学实验以探究为主,正好充分满足了这个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从平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从平时学校或家长一再强调“不准做这个、不准做哪个”转变为“可以做这个”“多尝试”,让学生从平时的限制中解脱出来。例如,在第三单元的《电磁铁》一课中,学生本身对磁铁的兴趣非常浓厚,好奇为什么磁铁会有相互排斥或者相互吸引的状态。有了这样的好奇心,有了对这堂课的兴趣,在进行这一单元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在探究磁铁的性质时,主动积极,乐于动手,乐于表达,乐于分享,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科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育与科学密不可分,恰当的教育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科学实验是直接培养学生科学意识的有效途径,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科学实验时,遵循一定的科学程序,观察、假设、实验、检验、结论等。学生在进行这些科学实验时,慢慢就学会了一定的科学方法,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思维,有了一定的科学精神,乐于探讨、不断求真。因为科学精神的本质就是实事求是,而科学实验就是学生求真的重要手段。例如,四年级科学实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明白相应的原理以及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反思能力,在课前就准备好相应的教具,开始创设情境让学生假设,然后通过他们自己的相应实验操作来验证自己的假设,采取小组合作方式探究,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三、科学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阶段是我们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我们要用科学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科学实验是我们追求真理的重要方式,是我们现今认为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的重要方式。科学实验能让学生在这样的作出假设、实验探究、检验结论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各个感官,全身心地积极主动热情地去探究、去验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四年级《空气的性质》一课中,我们的实验主要是探究空气占据空间,为了验证这个,我们首先是用塑料瓶和气球来做实验,将气球放入塑料瓶里,同时气球口套在瓶口固定住,然后用力吹气球,吹的时候我们不能去捏塑料瓶。让学生做这样一个实验,每个学生一个气球一个塑料瓶,每个学生都要进行这个实验,然后说说为什么吹不大气球。在学生探讨了这个之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还可以设计一些什么样的实验来证明空气也是要占据空间的。为了让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以及对空气的其他性质有初步了解,笔者先提供了一些器材,比如,一盆水、玻璃杯、废报纸、烧瓶、无针头针管、铝丝、气球等,让学生来设计其他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学生用手里的一些器材设计了经典的玻璃杯装报纸和空气倒扣在水中,报纸不湿的实验,也有学生用针管装空气按住出氣口针管推不动的实验等,虽然也有学生没有设计出预计的实验,但是也有学生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还有学生假设空气是有重量的等。即使有的假设或者有的实验效果并不是那么好,但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都在增强。学生在不断假设、不断验证、不断提高、不断创新,这正是我们科学实验的精神所在。

总之,科学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让学生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同时对学生形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知识、增强科学精神、培养科学能力、掌握科学方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华瑛,浅谈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的重要性[J].新课程(小学),2012(12).

[2]刘芳.浅谈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的重要性[J].新课程,2016(2).

新课标下加强课堂实验的重要性 篇12

而传统的物理教学以传授物理知识为主,存在“重知识、轻方法;重讲授、轻动手;重结论、轻过 程;重机械训练、轻实质体验”等问题。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育 的影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因此相当数量的教师少做或不做实验,这样会妨碍创新人才的培养。

新课程除了重视物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同时重视对学生的探索兴趣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即物理教学从强调获得取物理知识向理解运用物理知识转变,从单纯强调知识积累向探求知识转变。现在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听教师讲课,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动手实验,这样才能牢固掌握并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实验教学,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重视物理科学思维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习惯。

同时,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学的 基本定律多数是在实验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物理学离不开实验;物理教学同样离不开课堂实验。课堂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手 段,在物理教 学中起着 十分重要 的作用。

首先,课堂实验能培养学生学习物 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好奇心强,兴趣广泛而强烈。而实验又具有真实、形象、生动的特点,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极易唤起他们的直觉兴趣。在物理教学中恰当地进行演示实验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掌握有利于主动学习,正确学习的方法。

其次,实验可以把抽象的物理概念、规 律转化为 具体形象的物理现象,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从理解和记忆的角度来看,结合课堂实验讲解的物理规律远比用单纯的语言讲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深刻得多。例如:学生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时,学生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片面地认为“力是产生或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对课本中的“力是使物 体运动状 态发生变 化的原因,而不是产生或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内容难以理解而不愿接受。主要原因是学生忽略物体接触面间的摩擦作用。因此,如果在课堂上做好实验,让学生重点观察摩擦力与运动的实验,从而通过课堂实验得出正确结论,纠正学生头脑中的“力是产生或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个错误认识。单纯要求学生强记用语言表达的物理概念、规律,学生就会感到单调、枯燥无 味,甚至不肯相信,如果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以不可辩驳的事实来证明,则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就能够很好地接受。

再次,课堂实验有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便于学生建立物理情境。

学生单纯学习理论知识,而不能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难记易忘,更不懂得如何运用理论、规律去 解题。通过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自然地由理论境界进入到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获得建立概念所必需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揭露概念的本质,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并运用物理概念。

上一篇:广西统计下一篇:行业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