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纤维管

2024-08-28

骨纤维管(精选8篇)

骨纤维管 篇1

金属由于良好的物理性能在牙体缺损的修复中被用来制作桩核, 但由于其弹性模量远大于牙体组织, 易导致根折及根尖病变后不易取出[1];对多根管后牙进行修复时, 往往需要分桩处理, 制作相对比较烦琐[2]。现在, 由纤维加强材料制作的纤维桩开始广泛应用于口腔临床, 作者对临床上利用纤维桩对多根管缺损后牙的修复进行了总结。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数据包括23例41个后牙残根, 男性9例16个, 女性14例25个, 年龄18~45岁。无牙周炎, 覆牙合覆盖正常, 残留牙冠不少于1~2个轴面, 高度不低于牙冠的1/3, 均进行了完善的根管治疗, 而且治疗后观察1周以上。X线牙片提示根尖无明显阴影, 根管严密, 无叩痛, 无松动。

1.2 操作步骤

常规根管预备, 应尽可能地保留健康的牙体组织。根据X光片确定各个根管的大小和方向, 去除部分牙胶尖至根管的2/3~3/4左右, 清洁干燥。选择合适Tenax Fiber White玻璃纤维复合树脂预成根管桩并确定高度, 用金刚砂车针切断。酸蚀根管, 清洗后纸尖吸干。然后用Rely X Unieem进行粘结, 先用螺旋输送器将Unicem导入根管内, 再将桩上充满粘结剂, 轻加压, 再光照, 待结固后, 再酸蚀牙本质, 粘结剂, 光固化树脂制成树脂核, 完成桩核的制作, 最后取模行固定义齿修复。

1.3 结果评价标准

X线牙片提示根尖无明显阴影, 无炎症, 无叩痛, 无松动, 无脱落, 无折断。

2 结果

采用纤维桩全瓷冠或金瓷冠修复41个后牙残根残冠, 全部病例观察1年, 1例牙龈发炎。2年, 1例修复体纤维桩折断现象, 1例牙体缺损致修复体脱落。

3 讨论

从临床观察, 可以利用纤维桩对后牙多根管逐个进行桩的制作, 然后通过树脂建核, 减少了临床上对于分叉根管的取模及金属桩制作的烦琐, 减少临床操作次数, 患者对修复体结果感到满意。本数据中1例因龈炎失败病例, 在修复时, 去除龋坏后, 根管壁较薄并部分根断面位于龈下, 牙体制备时为了不破坏膜龈结合, 导致牙体制备不足, 使模型上边缘与组织分界不清晰, 技工在分割和修整代型时, 破坏了模型上基牙的边缘, 导致制作的修复体边缘与牙体组织不密合, 自洁作用差, 菌斑积聚引起牙龈炎, 导致修复失败。本数据中1例桩断裂为在桥修复体作基牙, 由于缺失的时间较长, 基牙向缺隙侧倾斜了, 为获得共同就位道, 而使纤维桩与根管的方向不一致, 在受到较大咬合力量时, 导致纤维桩折断, 虽然失败了, 但防止了牙根折裂, 保护牙体组织[3]。去除断桩后, 再用纤维桩修复[4], 并适当调整牙体形态, 减少牙合力咬合。本数据中1例修复体脱落为上颌第一前磨牙, 根管近远径比较小, 并在根中分颊舌二根, 纤维桩的整体抗力性能差, 加上剩余牙体组织薄, 因此在受到较大咬合力量时, 牙体断口平整齐龈缘。在使用过程中, 由于缺少了牙本质肩领的固位作用[5], 加之冠长根短纤维桩的固位形较弱, 导致修复失败。

通过纤维桩对后牙多根管的修复, 减少临床操作次数, 方便获得共同就位道。在桩核根方边缘保留部分牙体组织作为冠箍部分形成牙本质肩领, 能显著提高牙体的抗折能力, 增强固位, 减少微渗漏。牙体制备后在取模前使用排龈线, 以获得清晰的牙体颈缘线, 使修复后冠边缘与牙面密合, 同时冠颈部高度抛光, 以保持牙龈健康。在保证桩适宜长度的同时要有良好的根尖封闭。本组病例中桩核冠修复治疗1年成功率达97.56%, 2年成功率达92.68%, 后牙多根冠纤维桩修复, 在掌握好适应证的前提下, 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满足后牙修复的需要, 长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Heydecke G, Butz F, Hussein A, et al.Fracture strength after dynamic loading of endodontically treated teeth restore with different post-and-core systems.J Prosthet Dent, 2002, 87:438-445

[2]连克乾, 钟小龙, 张春元, 等.分体制锁式金合金带桩嵌体修复磨牙残冠的临床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03, 24 (4) :398-400

[3]于卫强, 张修银.纤维桩的研究进展[J].上海口腔医学, 2007, 16 (1) :89-92

[4]赵奇, 赵晓会, 战德松.玻璃纤维桩烤瓷修复后基牙冠折再修复中的应用[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07, 2 (l5) :551.

[5]WHITWORTH J M, WALLS A M, WASSELL R W.Crowns and extra-coronal restorations:endodontic considerations:the pulp, the root-treated tooth and the crown.Br Dent J, 2002, 192 (6) :315-327.

骨纤维管 篇2

【摘要】目的:观察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术中和术后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8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4例。研究组术中配合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对照组术后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综合比较两组患者结石取净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结石取净率为9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8%(P<005);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效果确切,较术后取石成功率高。

【关键词】肝胆管结石;肝门部胆管狭窄;纤维胆道镜

【中图分类号】R57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6-0073-01

肝胆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病,肝胆管炎症反复发作,可引起胆管壁纤维化、瘢痕性狭窄,复发率均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笔者选取108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术中和术后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108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均行CT检查显示肝胆管高密度结石影,胆管梗阻上部有明显的肝胆管扩张;②取得患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排除恶性肿瘤、冠心病及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将108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4例。研究组男性32例,女性22例,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473±69)岁;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24例,年龄28~70岁,平均年龄(479±7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研究组术中配合应用纤维胆道镜:按照常规手术方法切开肝门部胆总管,运用传统器械仔细探查,尽可能取尽结石,再从胆总管切口处放入Olympus P-20型纤维胆道镜(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生产),检查胆总管末端,并扩张狭窄处取出结石,避免操作过猛导致胆管撕裂。

对照组术后应用纤维胆道镜:于胆道术后4~6周使用纤维胆道镜取石,拔出“T”管,插入Olympus P-20型纤维胆道镜,经活检孔持续滴入生理盐水,经胆道镜插入取石篮取石,合并肝门胆管狭窄者扩张狭窄部位后取石。

1.3观察指标结石取净:结石残渣≤4mm,无临床意义残留碎片。综合比较两组患者结石取净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及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结石取净率研究组结石取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中均无并发症发生。

3讨论

肝胆管结石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支胆管内的结石,可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易并发胆管梗阻、继发胆管狭窄等,使结石难以自行排出,病情迁延不愈。对于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术前需全面了解胆道系统情况,狭窄胆管的形态和位置,术中、术后应用纤维胆道镜,避免了胆道残余结石的再次手术。纤维胆道镜前端可弯曲,直接进入左、右肝管,操作简单,有助于术中引导手术器械取石,取石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均较高,术中应用有助于提高结石取净率,提高治疗效果。术中使用纤维胆道镜可尽可能取尽左、右肝Ⅰ~Ⅱ级肝内胆管结石及开口狭窄的胆管支内的结石,而术后使用纤维胆道镜由于“T”管窦道过长导致胆道镜插入困难,且“T”管容易提前脱出导致瘘道提前闭合。本研究中分别在术中和术后使用纤维胆道镜,旨在观察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术中和术后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表明:研究组结石取净率为9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8%(P<005),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同赵铁彦等研究结果一致,证明术中使用纤维胆道镜对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治疗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效果确切,较术后取石成功率高。

参考文献

[1]唐晓意.68例胆道术后复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原因浅析及治疗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22(13):83.

[2]李晋忠,赵期康,黄坤全等.经纤维胆道镜技术治疗复杂的肝外胆道结石的临床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14,20(4):434-436.

[3]张辉,陈琪,马啸,等.介入超声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合并急性梗阻性胆管炎[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4,23(8):1038-1042.

[4]肖林峰,苏昭杰,李文岗,等.三维可视化系统联合纤维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4,13(4):281-285.

[5]郭跃华,张卓,马杨,等.胆道镜治疗术后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13年经验总结:附697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4,23(2):141-146.

[6]赵铁彦,赵华,樊晨,等.纤维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的疗效[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3):401-402.

骨纤维管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本组78例, 其中男性36例, 女性42例, 平均年龄33.5岁。术前均经B超、CT或“T”管造影明确诊断为肝胆管结石。原发性结石66例, 其中肝内外胆管结石18例, 肝内胆管结石12例, 胆总管结石36例, 其他12例为术后残余结石;其中在我院手术者3例, 外院带“T”形管来我院取石9例。

1.2 方法

术中探查取石:首先按常规手术方法, 切开胆总管, 取出胆总管和一、二级肝管里的结石, 反复冲洗胆道后, 再用纤维胆道镜观察各级胆管, 了解结石分布情况, 直视下套石配合手感并加压冲洗, 取出结石。若发现一、二级胆管口有部分狭窄, 可以用长血管钳或扩张条, 扩大胆管口取出其内的结石。当狭窄口以上的肝叶或肝段分布着较多结石时, 则应该考虑肝叶或肝段部分切除, 达到根治的目的, 清除病灶。依据上述原理选择的术式有:胆总管切开取石+肝左叶切除+“T”管引流术;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胆总管切开取石+肝实质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Roux-en-Y吻合术;胆总管切开取石+肝段切除+“T”管引流术[2]。

术后残余结石纤维胆道镜检查取石:取石前按常规行“T”管造影, 了解结石分布情况, 然后从管内注入20mL的1%利多卡因, 并夹管5min, 再用500mL0.9%的NaCl溶液加庆大霉素8万U, 温度加热至41℃~43℃, 供冲洗胆管用。常规消毒后拔出“T”管铺巾, 经窦道放置胆道镜, 观察胆总管、肝总管及肝内各胆管, 可用取石网篮取出小的结石和容易取出的结石;用碎石钳、活检钳对那些不太容易取出的嵌顿结石经纤维胆道镜进行挖沟、打洞, 碎成小块, 持续冲水排出碎末[3]。

1.3 统计方法

采用PEMS3.1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本组无死亡病例, 治疗后经支架管造影、“T”管或B超等检查证实无结石为治愈, 末梢胆管结石少量残留为良好, 主胆管残留结石为不良。首次行肝胆管结石手术者治愈54例 (81.81%) , 良好8例 (12.12%) , 不良4例 (6.06%) ;再次手术者治愈10例 (83.33%) ;3年内随访50例, 结石复发5例, 占随访人数的10.00%。术中胆道镜配合术后T管窦道取石取得的效果见表1。

经χ2检验, χ2=4.732, P<0.05,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可以认为, 肝胆管结石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取石或术后经T管窦道取石效果明显好于传统手术取石。

3 讨论

常规的胆道探查术对肝胆管结石的治疗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盲目性, 治疗残余结石率高达30.30%, 肝胆管残余结石的治疗大多以再次手术为主。残留结石如果再手术治疗, 对患者创伤大, 并发症增多, 危险性明显增加, 死亡率也高[4]。随着纤维胆道镜在肝内、外胆管结石诊治中的广泛普及应用, 其价值在临床领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经T管窦道取石则为残留结石的清除提供了一种安全、方便的途径, 研究报道结石取尽率高达82%~99%。

确诊肝胆管结石多采用影像学检查, 但对复杂的肝胆管结石, 结石在胆管内分布的情况和肝内各级胆管的病理性改变依靠CT、B超等检查并不能完全明确。CT、B超等检查对胆总管下段的结石, 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明确结石的具体部位、数目、大小, 观察各级胆管有没有狭窄只能依靠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 因此术中取出结石或制定具体手术方案, 纤维胆道镜的应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5]。

在肝胆管结石治疗中, 使用传统的手术器械, 对取出肝内胆管结石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局限性, 术后残留结石的几率很大[6]。而纤维胆道镜在术中的应用可以尽可能取尽左、右肝Ⅰ-Ⅱ级胆管结石, 虽然经纤维胆道镜没有办法直接看到胆管口狭窄的结石或Ⅲ-Ⅳ级肝内胆管结石, 为了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不良反应, 可根据胆管开口部位充血、水肿、粘液丝、糜烂等征象或“慧星征”来判断里面结石的存在, 进而使用纤维胆道镜尽可能取出结石, 尤其应该避免较粗的胆管内残留结石。

以往对肝胆管残余结石大多数给予再次手术, 而二次手术不仅技术上有较大困难, 而且死亡率很高。多次手术对于广泛性的肝胆内结石, 仍有可能残留结石。为了减少再次手术, 术后使用经“T”管窦道纤维胆道镜取石可有效清除胆管残留结石。应用纤维胆道镜经“T”管窦道取石, 不仅简便而且风险小、患者痛苦小, 避免了再次开腹手术以及术中引流术所致的许多并发症[7]。遵循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的操作原则, 应用胆道镜先取出容易取出的结石和小的结石, 然后再取出嵌顿的结石和较大的结石[8]。为了避免再次手术, 可经“T”管窦道直接取出<1cm的结石, 再用活检钳咬碎>1cm的结石然后取出。可分数次取出肝胆管残石数量较多的结石, 直至取尽所有结石。

总之, 纤维胆道镜为肝胆管结石手术治疗和术后残石清除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治疗基础, 术中纤维胆道镜的应用能让手术者在直视下观察肝内和肝外各胆管全貌, 明确结石分布的部位, 了解结石的大小等, 因此, 纤维胆道镜配合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 可进一步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 可加快取尽结石, 有助于降低手术残石率和再手术率, 明显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陈保华, 王友顺, 高毅.肝胆管结石临床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2, 8 (12) :766.

[2]梁力建, 汤池.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的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l, 21 (8) :492-493.

[3]贺亚东, 金肖丹, 宋洪亮.纤维胆道镜370例取石体会[J].肝胆外科杂志, 2003, ll (3) :203.

[4]董传柏, 李传柱, 陆继明.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67例分析[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02, 14 (4) :243.

[5]吴一武, 梁晖, 梁建深, 等.纤维胆道镜在胆道疾病中的应用体会[J].消化外科, 2003, 2 (5) :366-367.

[6]杨一郅, 陈小伟, 扬森华, 等.肝胆管结石280例外科治疗的变迁[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2, 9 (2) :65.

[7]马冬岩, 孙玉华, 谢强.纤维道镜在胆道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 2003, 98 (5) :57-59.

骨纤维管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6例患者, 其中男48例, 女78例;年龄17~61岁, 中位年龄为43岁。

1.2 临床表现

腹痛者122例 (97%) , 寒战发热者85例 (67%) , 黄疸者62例 (49%) 。B超及CT扫描检查显示单纯右肝内胆管结石者31例 (25%) , 单纯左肝内胆管结石者58例 (46%) , 左右肝内胆管结石者37例 (29%) 。合并胆总管结石者65例 (52%) , 合并急性胆管炎者8例 (6%) , 合并胆管狭窄者42例 (33%) 。

1.3 手术方法

本组患者术中采用纤维胆道镜治疗者106例, 术后采用纤维胆道镜治疗者20例 (系院外手术治疗后或传统手术治疗复发病例) 。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的106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系术中使用纤维胆道镜治疗后残留结石而采用术中、术后联合使用纤维胆道镜治疗。其中行肝叶切除术+胆管外引流术者13例, 行肝叶切除术+胆管内引流术者7例, 行胆管外引流术者62例, 行胆管整形术+胆管内引流术者44例。

1.3.1 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取石

在开腹手术中, 先充分暴露胆总管, 常规切开胆总管, 用传统手术器械尽可能取出胆管结石, 然后从胆总管切口处用纤维胆道镜探查并取石。 (1) 探查。探查肝内胆管结石和残余结石分布的位置、数目以及胆管狭窄的位置, 以确定手术方式和引流方式。 (2) 取石。在纤维胆道镜的引导下用活检钳或取石网篮取石。取石方法有: (1) 网篮取石法:将取石网篮经活检孔送出, 跨过结石后再张开网篮, 套住结石后随镜体一起退出; (2) 导向钳夹法:此法应用最多, 用纤维胆道镜找到充满结石的胆管分支, 在纤维胆道镜直视下引导手术者向该方向伸入取石钳, 将结石夹碎或取出; (3) 蚕食咬碎法:当肝内Ⅱ、Ⅲ级胆管内都有结石嵌顿或结石较大、网篮和钳夹难以取出时, 用活检钳将结石逐渐蚕食咬碎成小块, 然后取出[2]; (4) 挖沟碎石法:此方法与蚕食咬碎法类似, 当遇到较大结石或结石嵌顿时, 在纤维胆道镜直视下插入活检钳并在结石中央“咬”一横沟, 在薄弱处穿向对侧, 将持续张开的活检钳来回牵拉, 用无菌生理盐水+庆大霉素冲洗, 使结石松动易于取出[3]。必要时可将多种方法结合应用。 (3) 扩张狭窄的胆管。对于膜状狭窄的胆管, 可在纤维胆道镜直视下用活检钳将狭窄的膜撕破, 或者用胆道镜镜身将狭窄口扩张;对管状狭窄的胆道行内瘘成形术, 用气囊导管或用扩张探子扩张后, 置入支架形成内瘘[4], 此法也可用于取石;对合并肝萎缩、广泛末梢胆管结石及可疑癌变的病例行病变肝叶、肝段切除术[5~6];对Oddi括约肌收缩功能好, 无Ⅰ、Ⅱ级胆管狭窄的肝内胆管结石, 取石后行“T”管外引流术;对肝门部胆管狭窄广泛切开而无法修复、Oddi括约肌开口狭窄和开口关闭不全以及合并胆管组织恶变者, 行胆肠内引流术[7]。

1.3.2 术后应用纤维胆道镜取石

手术4~6周后行“T”管胆道造影或B超检查发现有结石残留的, 从“T”管瘘道置入纤维胆道镜进行检查, 确定残留结石数目、大小、部位及有无狭窄后, 对残留结石用取石网篮或者活检钳取石。具体方法同“术中取石”。残石多者可进行多次取石, 取石后放置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

2 结果

手术治疗后随访1~7年, 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的106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残留结石, 残石率为11.3%, 予以术后纤维胆道镜再取石治疗后长期随访无残留结石及复发。20例术后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者治疗后随访有1例患者有残石, 残石率为5%。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无相关并发症。术后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后出现胆道损伤、出血者1例, 剧烈腹痛及一过性发热者1例, 经纤维胆道镜压迫止血、引流胆汁、使用止血药和抗感染药物后好转, 本组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解除梗阻、清除病灶、通畅引流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基本原则。以往对肝内胆管结石主要采用手术治疗, 但是肝内胆管结石仅靠传统手术方法难以彻底取净, 往往需要再次手术, 而再次手术较前更为困难, 其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亦明显提高。因此, 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治疗后结石残留一直是困扰胆道外科医生的问题。纤维胆道镜在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残石率、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纤维胆道镜用于手术具有可直视和可弯曲的特点, 可进入到肝内Ⅰ~Ⅳ级胆管, 极大地便利了胆道疾病的检查、诊断和取石等, 使得胆道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大大提高, 直视下观察胆管系统的形态和病理改变可有效避免盲目探查和取石时对胆道的损伤。手术治疗和纤维胆道镜治疗是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的两大主要方式, 二者相辅相成。术中行纤维胆道镜取石治疗能直视肝胆管内部, 可直接发现残留结石、配合手术取石或在胆道直视下用取石网篮套取结石, 也能判断是否合并肝胆管狭窄并了解狭窄类型和程度, 对膜状狭窄可予以有效扩张。术中纤维胆道镜治疗术的开展有利于医生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 可使大部分患者既能根治病因, 又能简化手术达到微创效果, 特别是在降低手术残石率方面, 有着独特的疗效。术后纤维胆道镜治疗对降低肝内胆管结石最终残石率和提高远期疗效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对术前和术中未能彻底治疗的病例, 可有效弥补手术治疗的不足。

本组病例中, 术中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残石率为11.3%, 明显低于传统手术治疗30%~50%的残石率[8], 结石残留病例在术后纤维胆道镜治疗后经长期随访均未再发现有结石残留和复发。术后纤维胆道镜治疗仍有1例最终随访有残留结石发生, 最终残石率高达5%, 可能与该分组病例样本量较小有关, 但其仍明显低于传统手术治疗的最终残石率。本组病例术后胆道损伤及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传统手术低。笔者认为, 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具有疗效确切、操作便捷、安全等优点, 将外科手术治疗、术中纤维胆道镜治疗和术后纤维胆道镜治疗相结合, 可大大提高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黄志强, 刘永雄.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40年回顾[J].肝胆胰脾外科杂志, 1997, 3 (1) :2~6.

[2]田伏洲, 张柄印, 赵铁军, 等.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19年回顾[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0, 6:187~189.

[3]周望先, 周明忠, 刘培根, 等.肝内结石的手术内镜综合治疗[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1998, 15 (6) :355~356.

[4]俞亚红, 卢兴培.肝内胆管结石的胆道镜治疗[J].临床外科杂志, 2006, 14 (12) :805.

[5]周任, 官英勇, 郑惠光, 等.纤维胆道镜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中的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 2008, 14 (5) :533~536.

[6]徐三荣, 程国祚, 张建新, 等.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多模式治疗[J].医师进修杂志 (外科版) , 2004, 27 (9) :32~33.

[7]李绍强, 赖佳明, 梁力建, 等.胆肠吻合术在治疗肝胆管结石中的作用[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4, 10:739~742.

骨纤维管 篇5

关键词:碳纤维,碳纳米管,水泥,表面改性,化学气相沉积

0 引言

水泥材料具有抗压强度高、价格低廉、耐火、耐腐蚀的特点,在建筑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水泥的抗拉、抗弯、抗裂性能较差,功能单一,已经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多功能建筑的需要。在水泥基体中掺入纤维增强相,可以阻止水泥材料的裂纹萌生和扩展,从而克服其脆性,提高其力学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已成为新型建筑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1-3]。

碳纤维具有出色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高的比强度和比模量。此外,碳纤维还兼具其他多种优良性能,如低密度、耐高温、耐腐蚀、耐摩擦、抗疲劳、震动衰减性高、电及热导性高、热膨胀系数低、X光穿透性高和电磁屏蔽性能优异等。碳纤维不仅可以提高水泥基体的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等力学性能,增加材料的耐磨性,降低材料的干缩,而且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调节其导电性,同时还能使水泥基复合材料呈现出压敏性、热电效应、温阻效应等功能特性,因而在土木工程、建筑物屏蔽电磁波、结构温度自诊断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4,5]。但是碳纤维的表面呈现疏水性,导致碳纤维和水泥难以形成较好的界面结合,从而影响了碳纤维在水泥基体中的增强效果。因此,研究改善碳纤维和水泥基体的界面结合是碳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制备中必须且极为重要的环节[6-12]。为改善碳纤维和水泥基体的界面结合状态,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技术手段,D.D.L.Chung等[13]研究发现甲基纤维素能较好地改善碳纤维与水的润湿性,在碳纤维的表面形成隔离膜,阻止碳纤维的再团聚,从而改善界面结合状态。水中和等[14,15]采用双氧水对碳纤维进行了表面处理,使得碳纤维的表面出现了纵向沟槽并赋予了碳纤维表面活性,从而改善了碳纤维与水泥的界面结合状态。国外研究人员将碳纤维置于臭氧和氧气的环境中,发现气相氧化处理改善了碳纤维的亲水性和分散性。此外,王闯等[16]研究发现,对碳纤维进行表面化学气相沉积处理,在碳纤维的表面制备出热解碳涂层,可以显著改善碳纤维与水泥的界面结合状态,进而实现碳纤维的均匀分散。在碳材料的发展过程中,碳纳米管是长度为微米级别而直径为纳米级别的准一维管状结构[17,18]。碳纳米管长径比超高,耐酸碱腐蚀,力学性能优异(抗拉强度可达50~200 GPa,弹性模量可达1TPa)[19,20]。若将其他工程材料与碳纳米管结合制成复合材料,可使复合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强度、弹性、抗疲劳性及各向同性[21-23]。

本实验结合碳纤维和碳纳米管的优势,拟研究在碳纤维表面原位生长碳纳米管并控制碳纳米管的形貌,从而改善碳纤维的表面状态,促进碳纤维与水泥基体形成良好的界面结合;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析了碳纤维表面原位生长碳纳米管的形貌、管径和管壁状态,借助拉曼光谱分析了原位生长碳纳米管的微观结构。

1 实验

本研究中的碳纤维来自于碳纤维毡。该碳纤维毡的密度为0.45g/cm3,尺寸为10mm×10mm×2mm,由X方向碳纤维无纬布、Y方向碳纤维无纬布和短切纤维交替铺层形成,其中碳纤维无纬布的铺层角度按照0°/90°/0°/90°分布,在垂直于铺层方向上存在穿刺碳纤维。碳纤维毡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碳纤维毡中的碳纤维为T300碳纤维,其直径为7~10μm。

本研究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在碳纤维表面原位生长碳纳米管。 其中卷曲状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为:首先将FeSO4·7H2O溶于水中,形成质量浓度为2% 的催化剂溶液,然后将碳纤维毡在催化剂溶液中浸泡24h,室温干燥;将浸泡过催化剂的碳纤维毡放置于化学气相沉积炉中在1173K沉积2h(化学气相沉积炉结构见图2,以丙烯为碳源(流量为8L/h),以氩气为保护气体),沉积完毕后将试样在2773K处理2h。直立状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为:将碳纤维毡浸泡于Ni(NO3)2·6H2O的丙酮溶液中,其中Ni(NO3)2·6H2O的质量浓度为1.5%,浸泡时间为10h,然后真空干燥,再将碳纤维毡置于化学气相沉积炉中在1273K沉积2h(以甲烷为碳源气体(流量为16L/h),以氩气为保护气体),沉积完毕后将试样在2773K处理2h。

采用扫描电镜(SUPER 55A)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JEM3010)观察碳纤维及碳纤维表面两种碳纳米管的形貌、管径和管壁状态。借助拉曼光谱(Renishan Invia)分析碳纳米管的微观结构,拉曼光谱的光源为514nm氩激光源。

2 结果与讨论

图3是原始碳纤维和碳纤维表面原位生长碳纳米管的扫描电镜照片((a)、(b)为原始碳纤维,(c)-(e)为卷曲状碳纳米管,(f)-(h)为直立状碳纳米管)。由图3可知,原始碳纤维的表面光滑,存在少量沟槽状结构,碳纤维的直径约为7μm(图3(a)、(b))。在制备原位生长碳纳米管后,碳纳米管形成了卷曲状和直立状两种形貌。由图3(c)-(e)可知,卷曲状碳纳米管对碳纤维表面形成了良好的包裹,碳纳米管在碳纤维的表面形成了卷曲状结构并在碳纤维的轴向方向形成交联,碳纳米管之间交互缠绕和连接,形成了三维网络结构。卷曲状碳纳米管的直径分布在10~150nm,长度分布在5~20μm。由图3(f)-(h)可知,直立状碳纳米管主要沿着碳纤维的径向生长,碳纳米管呈现直立状,直立状碳纳米管的直径分布在10~200nm,长度分布在10~30μm,直立状碳纳米管之间形成良好的孔隙结构,碳纳米管之间也互相缠绕,形成了良好的三维空间结构。两种碳纳米管均对初始碳纤维的表面形成了良好的包裹,已难以发现碳纤维基体。

卷曲状碳纳米管的形成可能与碳纳米管的顶部生长机制和纳米管本身的直径较小有关。已有的研究发现,金属粒子存在不同取向的晶面,只有那些晶格常数合适的晶面对碳氢化合物的分解具有活性或者有利于碳的沉积,且诱导碳沉积的速率不尽相同[24]。由于本研究中使用的催化剂颗粒以固态的形式存在并具有各向异性,所以碳在催化剂的不同晶面析出的速率不同,导致碳纳米管向析出速率小的生长方向弯曲。同时,由于碳纳米管本身的直径很小,在重力作用下也容易导致弯曲。直立状碳纳米管的生成原因可能是相对大的催化剂颗粒沉积在碳纤维上具有相对较小的各向异性,加之较高的生长温度导致碳原子在催化剂颗粒中均匀扩散,进而促成碳纳米管在其圆周方向上的同步生长,即直立生长。

图4是卷曲状碳纳米管和直立状碳纳米管的透射电镜照片((a)为卷曲状碳纳米管,(b)为直立状碳纳米管)。由图4可以发现,两种碳纳米管均呈现良好的中空结构,卷曲状碳纳米管的管内径分布在30~50nm,管壁厚分布在65~80nm,直立状碳纳米管的管内径分布在30~50nm,管壁厚分布在15~30nm。两种碳纳米管形成中空结构的原因是:(1)碳原子在主要的晶面析出,而在晶面的交点则没有碳原子析出,因此有利于形成中空结构;(2)本研究中使用的金属催化剂粒子在表面吸附烃类气体分子促进其分解,生成碳原子簇,这些生成的碳原子簇溶解在金属粒子中,由于金属粒子不同取向的晶面活性不同,溶解在金属中的这些碳原子簇就会从活性晶面通过金属粒子扩散至对应的另一端并沉积,结果导致碳原子围绕着不利于碳沉积的晶面形成中空结构,从而得到中空的碳纳米管。

图5是碳纤维及碳纤维表面原位生长碳纳米管的拉曼光谱图((a)为原始碳纤维,(b)为卷曲状碳纳米管,(c)为直立状碳纳米管)。在图5中发现两个明显的峰,分别是位于1351cm-1的D峰和位于1579cm-1的G峰。两种材料的谱线均呈现石墨类材料的特征形状。一级拉曼散射均出现在1000~2000cm-1,包含两个拉曼峰,一个位于约1360cm-1处,归属于A1g模,是石墨中结晶边界区域的拉曼活性,其来自结晶大小效应的贡献,称为D(Disorder)峰(D峰一般由石墨晶格缺陷、边界无序排列和低对称碳结构所引起,其代表了碳材料的无序性和结构的不完整性);另一个位于1580cm-1处,归属于石墨结构中的C-C键振动,即E2g模,称为G(Graphic)峰(G峰是高对称性和有序度的单晶石墨的特征峰,代表了碳材料的有序性和完整性[25,26])。卷曲状碳纳米管的D峰和G峰分别位于1330.9cm-1和1595.0cm-1,直立状碳纳米管的D峰和G峰分别位于1351.0cm-1和1578.7cm-1。此外,分析D峰和G峰的强度可知,卷曲状原位生长碳纳米管的D峰和G峰的强度比为0.352,直立状原位生长碳纳米管的D峰和G峰的强度比为0.351,两种碳纳米管均具有较小的D峰和G峰强度比,说明本研究制备的碳纳米管具有较高的石墨化度。

3 结论

骨纤维管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00年1月~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92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B超、CT或MRCP诊断。按手术方法分为三组, A组:22例, 男10例, 女12例, 年龄20~72岁, 病程2~20年, 行胆总管切开+肝段或肝叶切除术;B组:45例, 男23例, 女22例, 年龄18~75岁, 病程2~22年, 行手术胆总管切开+部分或全部病灶肝叶或肝段切除+纤维胆道镜探查、取石术治疗;C组:25例, 男14例, 女11例, 年龄20~71岁, 病程2~25年, 行手术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

1.2 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患者主要表现右上腹疼痛、间歇发热及黄疸。20例有手术史。合并有肝萎缩及肝纤维化38例, 门脉高压6例, 肝脓肿2例, 重症胆管炎21例, 胆管癌1例, 胆管囊肿1例。合并肝外胆管结石52例, 合并胆囊结石18例, 均合并有胆管不同程度狭窄。

1.3 手术方法

纤维胆道镜治疗取石基本分两种入路:术中采取经胆管切口进入, 术后采取经T管窦道进入。术中纤维胆道镜检查取石:开腹后, 常规胆总管切开, 取胆管结石。应用纤维胆道镜于胆总管切口进行依次检查, 观察是否存在病变、结石及结石分布, 随后行部分或全部病灶肝段、肝叶切除, 为保留尽量多的正常肝组织, 对较分散的结石术中联合胆道镜取石治疗。一般术后肝内外残石5周后开始取石。检查前需B超检查T管。检查时, 拔出T管, 常规消毒, 然后经T管窦道行纤维胆道镜检查, 直视下逐步检查取石。每次操作时尽量控制在2 h之内, 以免造成组织水肿, 导致操作难度及风险加大。T型管可再次重新放置引流, 一般1周后, 再次纤维胆道镜联合碎石设备碎石、取石, 反复进行, 直到取尽。

1.4 统计学方法处理

数据应用相应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表示, 应用t检验, 计数数据需采用χ2进行检验。

2 结果

三组患者取石治疗后, 残石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行手术胆总管切开+部分或全部病灶肝叶或肝段切除+纤维胆道镜探查、取石术后残石率 (8.9%) 明显低于其他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而并发症发生率 (17.8%) 与胆总管切开+肝段或肝叶切除组 (18.2%) , 无统计学差异。同时92例患者均合并有肝内胆管狭窄, A、B组均得到治疗。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肝内胆管结石形成原因尚未明确, 但其存在及炎性反复刺激引起胆管的狭窄, 肝组织纤维化, 甚至诱发肝脓肿、肝硬化、梗阻性胆管炎等, 最终导致胆管癌的发生[2]。传统单纯胆总管切开探查并取石手术疗效较差, 术后残石率较高。近年来, 随手术技术的研究, 扩大肝切除范围, 实践证明残石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3]。但由于肝切除形成创伤较大, 没有得到较好普及, 同时一部分患者的体质较弱, 且结石多分散, 不适宜实施, 手术效果较差。而纤维胆道镜有直观、方便等诸多优点, 可有效清除I、Ⅱ级的胆管结石, Ⅲ级或嵌顿结石可先用碎石机碎石或将其冲洗到较大肝管后再行取石, 再配合部分或全部病灶肝段、肝叶切除, 疗效确切。在术中取净较大结石, 特别是嵌顿性结石及解除胆管狭窄时应用纤维胆道镜帮助较大。术后应用胆道镜取石是手术治疗的补充。取石困难多发生于嵌顿结石及胆管狭窄, 胆管狭窄多为炎性狭窄, 可用活检钳或镜身解除, 将其直接插入狭窄后方的病变扩张胆管内进行取石。如果是管状狭窄, 利于纤维胆道镜置入扩张气囊, 行胆管扩张。本次研究表明, 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为使术中彻底除石, 切除病理肝脏, 解除局部狭窄等, 应尽可能应用胆道镜。

综上, 纤维胆道镜属于微创技术, 联合外科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疗效确切, 应用价值较大,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田伏洲, 张炳印, 赵铁军, 等.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19年回顾[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0, 6 (3) :187-188.

[2]潘建海, 温丽, 钟修庆, 等.应用纤维胆道镜术中取石60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 2010, 16 (8) :947-949.

骨纤维管 篇7

1 纤维吸液芯平板微热管结构设计

纤维吸液芯平板微热管的结构设计比较简单, 就是通过圆柱形纤维紧密排列在纤维间隙所形成区域中的一种微型热管, 上下极板没多大差别, 唯一的差别在于上极板在槽体的结构上多了四根小柱子, 柱子的长度稍大于1/2的槽体宽度。

纤维吸液芯平板微热管的吸液芯是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由大量排列很密集的纤维结构组成。这些大量密集组成的纤维会呈现出类三角形形状的截面, 截面的外形就如同三个球碰在一起所围成的空隙区间。这种类三角形形状的每个边角很细, 纤维结构的多层排列促使液体的倒流区域和它有一样的排列结构。这样的结构优势在于不会因管子小这一缺点而影响倒流区域的面积和数量。

纤维吸液芯平板微热管和普通的平板微热管在工作原理上是一致的, 管子的工作原理就是:先在吸热端吸收大量的热量, 使介质呈气态状, 便于传输, 然后气态状的介质从吸热端横向传输到冷凝端, 将气态状的介质冷凝成液态状, 最后液态状的介质又被送回到吸热端, 多次重复, 具体循环过程如图1所示。虽然原理和过程简单, 和普通的没什么两样, 但是纤维吸液芯结构更具优势的地方就在于:1类三角形形状结构边角非常细。纤维结构吸液芯形成的截面是类三角形状的液体回流沟道, 利于液体实现倒流, 而且制造简单、成本低廉。2循环通道分离。纤维吸液芯平板微热管工作时, 气态状的介质传输方向和液态状的介质回流方向在方向和区域空间上是分开的, 从而避免了两者对撞带来的热量损失和传输效率的减慢。3液态状介质回流通道多层排列。纤维结构吸液芯可以使液态状介质的回流沟道呈多层排布结构, 既能满足所需的传输效率, 又没有增加管子的体积, 从侧面降低了制造成本。

2 仿真计算结果与分析

微热管在正常条件下工作时, 等温性表现得非常好, 基本不失真。但是超过热量极限时, 随着热量的增大, 管子发生实效, 呈现温差非常大、明显失真的现象。当输入热量在3.5~4 W之间时, 温度变化突然加大, 就可大致确定管子的最大传热量就在3.5~4 W这一范围内。通过建立的数学方程, 代入相应的数据, 解答方程得出的结果是3.7 W, 从图像上反映的结果和建模解出的结果非常相近, 进一步验证了仿真结果的正确性。

3 结束语

本文设计了一种具有纤维吸液芯结构的平板微热管, 能够改进传统微型热管的结构缺陷, 利用纤维紧密排列所形成的尖角区域作为工质回流通道, 达到增大回流毛细力、提高传热能力的效果。针对这种结构建立理论模型, 对纤维吸液芯结构平板微热管进行仿真分析, 得到最大传热量为3.8 W, 并对微热管进行实测, 实测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仿真结果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李腾, 刘静.芯片冷却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评价[J].制冷学报, 2004 (3) :22-32.

骨纤维管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肝胆管结石患者。纳入标准: (1) 所有患者均具有上腹部疼痛、寒战、发热及黄疸等临床症状; (2) 所有患者均经术前B超检查、MRI或CT检查及MRCP检查等明确诊断[2]; (3) 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4) 本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使用随机数字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8例, 女12例;年龄18~73 (52.71±10.35) 岁;病程10个月~11年, 平均病程6.51±2.13年。研究组中男19例, 女11例;年龄20~75 (54.23±11.89) 岁;病程11个月~12年, 平均病程7.12±2.42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施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及术中给予纤维胆道镜联合进行治疗, 高位切开胆总管, 于二级肝管开口位置直视下进行取石。手术过程中采用纤维胆道镜辅助进行探查, 以便取石。

1.2.2 研究组

研究组患者施行肝切除术及术中给予纤维胆道镜联合进行治疗, 根据术中探查情况施行胆囊切除和胆管切开处理, 取石后在胆管中放入纤维胆道镜进行辅助探查, 以便进一步取石。使用纤维胆道镜对膜状狭窄肝管进行扩张, 尽可能将Ⅰ~Ⅲ级肝管中的结石取尽。当狭窄段肝管过长时, 针对水肿比较轻的, 且可以通过纤维胆道镜的患者, 可使用纤维胆道镜进行扩张取石, 而对于水肿比较严重, 且无法通过纤维胆道镜者, 可以施行胆管切开取石方法进行取石。手术方式包括:左半肝切除联合T管引流者8例, Ⅱ~Ⅲ段切除联合“T”管引流者14例, Ⅱ~Ⅲ段切除联合胆总管空肠Roux-Y吻合者1例, Ⅳ~Ⅴ段切除联合胆总管肝总管左右肝管空肠Roux-Y吻合者1例, Ⅵ~Ⅶ段切除联合T管引流者6例。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临床体征均全部消失, 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完全恢复。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临床体征明显缓解, 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有所恢复;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临床体征均无明显变化, 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依然受到明显的影响[3]。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后, 研究组中显效17例, 有效13例, 无效0例, 总有效率为100.0%;研究组中显效9例, 有效14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临床上治疗肝胆管结石的基本原则为解除病灶和梗阻, 且保持引流通畅, 其中解除病灶是治疗的关节, 即尽量将患者机体中包含有结石的胆管或肝组织清除干净[4]。以往临床常采用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对肝胆管结石患者进行治疗, 但该治疗方案不能取尽结石, 也无法及时解除胆管狭窄情况, 手术后往往会出现结石残留, 且复发率也比较高, 导致患者通常需要施行2次手术治疗, 这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故不易被患者接受。

目前, 临床上对肝胆管结石患者主要采用肝切除术进行治疗, 这主要是由于肝胆管结石通常呈节段状进行分布, 采用肝切除术可以有效去除患者的病灶[5]。而在术中给予纤维胆道镜进行辅助探查取石具有取石方便、微创、直观的特点, 可以有效探查患者的肝胆管结石情况, 进而明显提高了取石的效率, 减少了患者的不必要损伤。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对肝胆管结石患者采用肝切除术和纤维胆道镜联合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摘要: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肝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施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及术中给予纤维胆道镜联合进行治疗, 研究组患者施行肝切除术及术中给予纤维胆道镜联合进行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 (1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 (76.67%)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6.67%) 明显低于对照组 (33.33%)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肝胆管结石患者采用肝切除术和纤维胆道镜联合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肝切除术,纤维胆道镜,肝胆管结石

参考文献

[1]滕艺萍.B超、CT、ERCP和MRCP在肝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诊断中的效果比较[J].山东医药, 2011, 51 (6) :70-71.

[2]成伟, 彭创, 蒋波, 等.肝胆管结石诊断模式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 2013, 34 (18) :87-89.

[3]杜峰, 李鹏, 杜丰杰, 等.胆道镜联合腹腔镜左肝叶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20) :5172-5173.

[4]胡俊, 黄强, 林先盛, 等.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153例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 2014, 22 (4) :269-271.

【骨纤维管】推荐阅读:

根管纤维桩07-14

纤维铺放05-11

抗菌纤维05-30

膳食纤维06-03

纤维性质06-03

苎麻纤维06-09

无机纤维06-10

纤维片材06-14

超细纤维06-17

纤维腺瘤07-08

上一篇:幼儿图书馆建设下一篇:总平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