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有机缓控释肥

2024-10-24

生物有机缓控释肥(共7篇)

生物有机缓控释肥 篇1

施肥是玉米栽培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玉米产量、改善玉米品质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施肥方法存在施肥次数多、费工费时且肥料利用率低的局限。缓控释肥由于肥效期长、养分释放速率与作物的需肥规律基本吻合,因此可以实现全生育期一次性施肥,从而简化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并减轻肥料流失造成的环境污染。为验证农大生物有机缓控释肥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和经济效益,为该肥料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特进行本试验。

1材料与方法

1.1基本地情况

试验设在山东省嘉祥县大张楼镇新营村佳杨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供试土壤为潮土,面积3 600m2,肥力中等,灌溉方便,前茬作物为小麦,品种为济麦22,产量为550.8kg/667m2。播种前采取土样,测定土壤养分基础为:速效氮77mg/kg、速效磷18.9kg/mg、速效钾107mg/kg、有机质13.4g/kg。

1.2供试材料

试验肥料用山东农大肥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生物有机缓控释肥料(29N-5P2O5-8K2O≥42%),山东农大肥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普通复混肥料(27N-6P2O5-10K2O≥43%)。

1.3供试品种

郑单958,种植采用80-30-2高产栽培模式,即玉米行距80cm,穴距30cm,每穴2株,试验设计密度5 550株/667m2。

1.4试验设计

试验为大田示范,设置对照面积667m2(3.2m×208.5m),北侧沟边留保护行2m,在小喇叭口期追施山东农大肥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普通复混肥料(27N-6P2O5-10K2O≥43%)50kg/667m2;设置示范面积2 668m2(12.8m×208.5m),采用山东农大肥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普通复混肥料(27N-6P2O5-10K2O≥43%)50kg/667m2种肥同播。

1.5试验管理

试验于2015年6月12日播种,生物有机缓控释肥示范区种肥同播,对照区7月20日追肥。6月17日出苗,调查密度对照区4 562株/667m2,示范区4 731株/667m2。6月13日喷施苗前除草剂,6月24日用小白龙浇小水一次。7月20日喷杀虫剂。9月18日测产调查株高,茎粗等生理指标。9月28日成熟收获。

2结果与分析

2.1两种肥料对主要生理性状的影响

每个处理选取有代表性区域,连续取10株测量株高、茎粗、穗位等数据,结果见表1。通过表1,可以看出示范区株高平均值为240.8cm,对照区的平均值为226.4cm,使用农大生物有机缓控释肥料,植株高度增加6.36%。玉米的茎粗有所降低,差异为1.25%。玉米的穗位示范区平均值为101.5cm,对照区为96.8cm,提高了4.86%。其原因可能是使用生物有机缓控释肥后,肥料释放减慢,添加了活化有机质成分,改善玉米根际环境,肥料利用率提高,植株生长旺盛,整体的生物产量也相应的提高,为产量的提高提供了生理基础。

2.2两种肥料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去除每处理边行5m,每处理随机选取3个有代表性的点,取10m,测产,折算亩产量。从表2可以看出,示范区平均穗粒数为543.4粒,对照区平均穗粒数为512.3粒,较对照区多6.06%。这说明施用生物有机缓释肥的示范区由于供肥充足,形成的籽粒多,通过调查发现一株双穗且都能正常授粉成熟的有一定比例。由于植株生长过程中病虫害、农事操作、植株之间的竞争等造成收获期的密度比苗期的调查密度降低了,成熟期示范区密度平均值为4 529.3株/667m2,对照区的密度平均值为4 445.3株/667m2,示范区比对照区多1.89%,这对产量的比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按照玉米产量测定办法,理论产量见表2。表2的结果显示,取样的三个点理论产量示范区都比对照区产量高,平均值示范区为688.5kg/667m2,对照区为636.4kg/667m2,较对照区增产8.19%。农户收获后晒干卖出时,实际示范区单产为672kg/667m2,对照区单产为603kg/667m2。

注:千粒重按照329g,测产理论产量(kg/667m2)=亩株数×穗粒数×千粒重×0.85×10-6。

利用DPS7.05版统计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3:通过对产量进行统计分析,示范区和对照区产量方差齐性检验结果,F=1.183,p=0.916,说明两组数据方差差异不显著。两组产量数据方差齐性,均值差异检验t=2.079,自由度df=4时,p=0.106。说明施用生物有机缓释肥能起到一定的增产作用,但是增产效果达不到显著水平。

2.3经济效益分析

玉米按收购价格1.92元/kg,生物有机缓控释肥3.1元/kg,普通复混肥2.98元/kg,种肥同播按照20元/667m2,单播种子15元/667m2,单独追肥20元/667m2计,施用农大生物有机缓控释肥的示范区比施用普通肥料的对照区增产52.1kg/667m2,折合100.5元/667m2,节省追肥开支15元/667m2,累计增收节支达109.5元/667m2。

3总结

该试验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条件下,施用农大生物有机缓控释肥株高增加了14.4cm,穗位提高了4.7cm,产量增加52.1kg/667m2,增产8.19%,增收节支达109.5元/667m2。由于玉米生长期间,8月份以后嘉祥县基本没有有效降水,田间土壤含水量自8月20日后出现不足(轻微干旱),至收获期降雨量较历史同期减少13.0%,较往年同期偏少22.9%,影响玉米的后期灌浆,造成玉米减产。

我国缓控释肥产业发展研究 篇2

1.1 缓控释肥

缓控释肥料是以各种调控机制使养分最初释放延缓, 延长植物对其有效养分吸收利用的有效期, 使其养分按照设定的释放率和释放期缓慢或控制释放的肥料。

1.2 缓控释肥产业

缓控释肥产业是从单纯的缓控释肥制造加工、销售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产业。化肥在农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情况来看, 缓控释肥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在我国, 2012年缓控释肥的产量约为300余万t, 2001-2012年, 年均增长率为14.1%, 而同期我国化肥产量年均增长率约为3%~4%, 复合肥产量年均增长率为7%~8%, 缓控释肥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化肥和复合肥的增长速度。我国主要的缓控释肥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山东、黑龙江等省份。从缓控释肥的年平均增长率和生产规模来看, 缓控释肥业在我国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

2 我国化肥行业的现状

2.1 产能严重过剩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 2013年全国共生产化肥7 153.7万t (折纯量) , 较2012年增长4.89%, 产量首次突破7 000万t大关。2013年, 尿素总产能达7 948万t, 产能过剩。2014年, 尿素产能将进一步增加, 预计超过8 500万t。2013年, 19个新建的尿素项目投产, 预计到“十二五”末, 全国尿素产能将突破9 000万t, 产能过剩将达到2 000万t。在2013年, 全国尿素需求总量仅为6 000万t, 供求严重失衡。产能过剩、同质化严重、市场需求增长放缓、经销方式老旧, 同时原材料、人力成本却不断上涨, 这五点因素导致了我国的化肥行业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

2.2 化肥出口贬值

国内需求增加的速度减缓, 出口利润与以往相比大幅度减少。据有关资料显示, 2013年1-11月, 我国化肥出口1 721万t, 同比增长13.8%, 但出口金额同比下降9.7%, 平均单价同比下跌21%。从数据可知, 我国化肥行业很难通过出口来解决国内产能过剩的问题。

国内富余产量过大。国际肥料工业协会数据显示, 2012-2013年间, 全球大约有50%的化肥项目在国内投产, 2013年国内尿素产能富余约1 200~1400万t, 很难通过出口来消化掉如此大的富余量。

出口难有成本低的优势。印度由于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 2014年将减少尿素进口。中东、独联体国家生产化肥成本低廉。我国化肥生产成本较高, 以尿素为例, 每吨生产成本在1 503~1 830元之间, 比中东、中亚、俄罗斯要高150元左右。

3 我国缓控释肥产业的现状

3.1 市场推广状况

我国化肥利用率低, 氮为30%, 磷为20%, 钾为40%, 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约70%) 。肥料流失直接造成资源浪费, 增加种植成本, 导致土地板结。因此, 研制缓控释肥技术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有效办法。

中国实现缓控释肥料技术工业化只有十多年, 但却显现出来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缓控释肥虽然具有很多优点, 但在推广上依然具有很大的挑战。有数据显示, 目前, 缓控释肥市场总额仅占化肥总量的1%左右。成因主要有三条:一是缓控释肥成本较高, 每667 m2需要增加十几元的费用。二是农民用肥观念守旧, 对缓控释肥存在认识误区。一些农户片面认为只有快速溶解的肥料才是好肥料, 因而对缓慢释放的新型肥料存有抵触心理。三是虽然缓控释肥虽然有增产增收的效果, 但效果不明显, 这也制约了农户使用缓控释肥的积极性。同时, 缓控释肥市场不健全也对流通秩序也造成了影响。

3.2 市场供求状况

我国缓控释肥产能由2009年的100余万t增长到2012年的300余万t, 年增长率45%以上 (同期我国化肥增长速度3%左右) , 生产消费量已占世界总量50%以上, 居世界第一位。我国近年缓控释肥生产及消费情况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 2012年我国缓控释肥产量是12万t, 产能是250万t。2001年至2012年的平均年产量增长率为14.14%, 年平均产能增长率为39.34%。说明我国的缓控释肥市场潜力巨大。

4 限制发展的制约因素

4.1 缓控释肥价格较高

缓控释肥具有复杂的制造工艺, 每667 m2需要增加十几元的费用。对于种植大户来说成本太高, 导致其不使用缓控释肥。而对于只有很少的农民来说, 缓控释肥带来的收入增长有限。所以, 采用缓控释肥对其吸引力不是很高。

4.2 农民接受新产品的观念落后

农民对缓控释肥存在认识误区。如一些农户片面认为只有快速溶解的肥料才是好肥料, 因而对缓慢释放的新型肥料存有抵触心理。农民平均文化水平低, 大部分农民都不了解缓控释肥。他们种地靠的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经验, 对新型的肥料, 科学的种植方法还不适应, 这种改变需要很长的时间。

4.3 销售渠道少

农民想要购买化肥, 大部分都是直接去农资站购买化肥, 而农资站销售化肥价格高, 使得缓控释肥的价格“不接地气”。销售渠道少导致缓控释肥的最终购买价格高。尽管缓控释肥具有减少了施肥的数量和次数, 节约成本、不会烧苗、环保等优点。但是却少有农资站出售缓控释肥, 原因是购买的人少、进货价格高等。

4.4 缓控释肥适用范围有限

虽然缓控释肥虽然有增产增收的效果, 但这往往需要精确测产才能体现出来,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户使用缓控释肥的积极性。缓控释肥主要适合于大田作物。对于种植大户来说, 每667 m2增加十几元的投入, 就会带来收入的增加;但是对于种植小户来说, 增收的效果很难达到其心理预期, 而且可能下一场雨就会对缓控释肥的效果产生影响。

4.5 政府重视程度不高

政府在缓控释肥的推广方面, 具有巨大的作用。在缓控释肥研发和销售过程中, 政府没有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政府缺乏对缓控释肥生产企业的科研补助力度。企业研发新产品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需要政府给予科研补贴。政府对农民购买缓控释肥的补助较低, 影响了农民采用缓控释肥的积极性。农民对缓控释肥最关心的因素就是价格, 政府的补贴力度低, 影响农民购买的积极性。

4.6 缓控释肥质量参差不齐

缓控释肥作为一种具有极大潜力的新型化肥, 准入门槛低。像金正大、史丹利等资本雄厚的大型企业能够生产高水平的缓控释肥, 但相应的产品价格也高。然而, 有些小企业生产的“缓控释肥”, 严格来讲根本达不到缓控释肥的标准, 但同样流入了市场, 导致了市场上流通的缓控释肥质量参差不齐。

5 相应的对策

5.1 政府提高补贴

据了解, 美国农业部自2009年, 对使用缓控释肥的用户给予补贴, 补贴标准为每公顷30~55美元, 每个农户每年补贴不超过4万美元, 5年不超过20万美元。而我国规定配方肥和缓控释肥每亩补贴标准为75元。相比之下, 可以看出, 美国对于缓控释肥补贴标准远高于国内标准。因此可以通过提高补贴可以增加缓控释肥的市场份额。

5.2 加大缓控释肥的推广力度

相对于我国化肥行业整体而言, 缓控释肥产业规模仍然偏小, 不足市场的1%, 缓控释肥推广任务依然艰巨。农民对于新产品、新技术的认知过程慢, 推广难度较大。政府和企业应该同时发力,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加大宣传和推动力度, 提高广大农民对缓控释肥的认识。一方面, 企业应该对于有意向购买本企业缓控释肥的农民遣专业人员进行产品讲解, 让其了解缓控释肥的优点;另一方面, 要在企业内部设立推广部门, 针对企业所在地为中心, 向周边的每个村、镇进行缓控释肥的宣传。

5.3 拓宽销售渠道

拓宽销售渠道可以通过网络营销、厂家直销以及增加代售点。各个缓控释肥生产销售企业应当将其产品售价明码标价列于企业网站上, 可以让农民直观的了解产品的价格;通过采用厂家直销的方式可以, 降低流通环节的成本, 使农民能花费更少的钱购买到缓控释肥;通过增加代售点可以扩大经营范围, 让更多的农民接触到缓控释肥领域。虽然设立销售人员的成本低于设立代售点, 但是从缓控释肥的推广来说, 后者具有较大的优势。

5.4 加大缓控释肥的研发力度

现阶段, 缓控释肥市场准入门槛低, 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不合格的缓控释肥产品。想要大规模推广缓控释肥, 不仅仅是国家提高缓控释肥的生产门槛, 更重要的是需要企业加大对新产品的研发力度, 降低成本, 强化效果, 进一步提高缓控释肥在化肥市场上的竞争力, 用好的产品来吸引农民购买。企业研发的力度也需要国家的帮扶, 政府应当通过降低税收、提供研发补贴等方式提高企业研发新产品的积极性。

5.5 政府对缓控释肥提供政策上的帮扶

政府通过提高农民购买缓控释肥的补贴和加大对于缓控释肥企业的研发补贴, 提高农民和企业使用生产缓控释肥的积极性。一方面, 虽然国家给与农民补贴, 但是农民并没有直接受惠。国家应当将补贴的金额直补给农民, 让农民直观的感受到使用缓控释肥的好处。另一方面, 政府应加大对于缓控释肥企业的研发补贴。

5.6 规范缓控释肥的合格标准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2013年第60号公告发布了新修订的《化肥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 (一) (复肥产品部分) 》将缓控释肥料、控释肥料、硫包衣缓控释复肥等肥料品种纳入工业生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国家提高了缓控释肥生产的准入门槛, 虽然提高门槛会导致短期内缓控释肥产能与产量的降低, 但可以将市场中不合格的产品剔除, 从长远角度来说, 保证了缓控释肥产品的高质量, 增强缓控释肥在整个化肥市场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HG/T3931-2007, 缓控释肥料[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2]王玉倩.我国缓控释肥行业现状分析[J].化学工业, 2013, (6) :34-36+45.

[3]厉金芹.缓控释肥成为夏播市场争夺焦点[N].山东科技报, 2013-06-17, (6) .

[4]宁启文.专家呼吁:农民购买缓控释肥国家应给予补贴[N].农民日报, 2011-05-19, (2) .

生物有机缓控释肥 篇3

一、山东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机械化技术推广情况

自2012年起, 省财政连续两年对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机械化技术进行立项支持, 在18个县 (市、区) 建设了规范的示范区和推广区、完善了机具配置、对农民和机手进行了宣传培训。累计建设完成示范区9.22万亩、推广区27.09万亩, 新增种肥同播机械452台,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一) 机具配置情况

根据项目实施要求, 各单位采取项目资金补贴、农民自筹相结合的形式分别购置了相应机具。2012年度项目实施过程中, 7个项目区新增种肥同播机械452台,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5台, 小麦免耕播种机达到181台, 玉米免耕直播机171台, 大蒜种肥同播机50台, 项目区各类机械拥有量达到763台套, 动力机械、配套机具和配套数量符合项目区作业量的要求。2013年度项目实施过程中, 要求每个项目点新增具备施肥功能的玉米精量播种机25台。

(二) 示范区和推广区建设情况

按照要求, 各项目实施单位分别建立了1个核心示范区, 每个核心示范区实施面积0.5万亩, 推广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2012年度项目实施过程中, 7个项目实施单位共建设完成示范区3.72万亩, 推广区16.09万亩;通过采取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社会化运作、示范带动等措施, 辐射带动24个乡镇、39个村实施了种肥同播机械化技术。在示范区内大力推广小麦、玉米、大蒜缓控释肥机械化技术和具备施肥功能的各种免耕播种机具。项目区内小麦、玉米、大蒜种肥同播新技术普及率达到100%, 经过一年的实施, 达到了预期目标, 圆满完成技术示范推广任务。按照2013年度项目总体实施方案要求, 11个项目单位总共要完成示范面积5.5万亩, 推广面积11万亩以上。

(三) 培训及宣传情况

各项目实施单位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会、技术讲座、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 推广普及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机械化技术, 提高项目区农机技术人员和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在小麦、玉米、大蒜生产季节, 都召开了机具作业演示现场会和长势观摩交流会, 大力宣传基层干部、技术人员、农机手和生产大户。仅2012年度项目实施过程中, 就举办技术培训班14次, 培训人员达8000余人;举办现场演示会23次, 发放宣传明白纸6万多份, 技术宣传手册7000多份;在中国农机化信息网、中国农机推广网、山东农机化等先后发表报道宣传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机械化技术。

二、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机械化技术与常规技术对比试验分析

两年来, 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机械化技术在全省部分县市区进行了实施, 实施过程中, 省站技术人员对试验情况进行了监测, 取得大量试验数据。现以章丘市的对比试验数据为依据, 对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机械化技术与常规技术进行对比分析。

(一) 田间试验方案

试验品种为郑单958, 采用缓控释肥和普通肥料进行对比。设计行距为60cm;设计种植密度为4500株/亩;施肥方式采用侧深施肥, 缓控释肥施肥量40公斤/亩, 普通肥料施肥量20公斤/亩。采用3行种肥同播玉米播种机播种, 共设3个小区, 1区使用农哈哈3行种肥同播玉米播种机播种, 使用普通肥料, 后期追肥;2区使用农哈哈3行种肥同播玉米播种机播种, 使用缓控释肥, 后期不追肥;3区使用2BMFZS—200固定道震动深松免耕施肥播种机播种, 使用缓控释肥, 后期不追肥。有关数据测定在同一天进行, 并按照试验要求和标准如实填写试验表格。

(二) 试验数据采集与分析

1. 播种期数据分析

2013年6月14日, 技术人员在试验基地进行玉米机械化播种作业。播种前测定试验用郑单958的千粒重为390.4克, 同时调试了试验用播种机的播种量和施肥量, 播种量为2.4公斤/亩, 缓控释肥 (N:P:K为28:6:6) 施肥量为40公斤, 普通肥料 (N:P:K为18:18:18) 的施肥量种肥20公斤, 肥料施用为侧深施肥, 水平距离5cm, 深度为种下5公分。播种后主要测定了三种对比的播种质量和施肥质量等指标, 播种与施肥质量数据详见表一。

从表一可以看出:播种深度均接近4公分, 施肥深度接近8.5公分, 深松分层施肥第二层接近1公分, 种肥水平间距接近5公分, 合格率均为100%。说明在三种播种施肥条件下播种质量和施肥质量都非常过关。

2. 收获期数据采集与分析

2013年9月25日, 收获前对玉米生长状况、产量等进行了测试, 详见表二。

从表二可以看出:缓控释肥深松同播玉米产量608.24公斤/亩, 常规种肥同播玉米产量548.96公斤/亩、缓控释肥非深松同播玉米产量585.51公斤/亩, 缓控释肥深松同播玉米产量最高。

(三) 推广效益

通过在全省部分县市区推广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机械化技术, 经过测产对比, 示范区小麦平均亩产513.97公斤, 比传统播种的小麦平均亩增产41.32公斤, 增产8.7%;玉米平均亩产631.8公斤, 比传统播种的玉米平均亩增产52.8公斤, 增产9.1%, 亩节省人工、肥料、种子等成本60元左右。

推广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机械化技术, 能够简化作业环节, 减轻劳动强度, 节省大量农村劳动力, 节约了成本, 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避免了肥料淋溶挥发浪费, 改善土壤结构, 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肥力, 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深受农民欢迎, 推广前景十分广阔。

三、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建议

山东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刚刚起步, 经过在全省部分县 (市、区) 试验示范, 该项目技术对于玉米的增产效果明显, 能够简化作业环节, 节省人工。为了加快控释肥“种肥同播”机械化技术的推广步伐, 完成全省4500万亩玉米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目前, 每个项目县每年用于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机械化技术推广的财政资金为20万或30万元, 相比其他重点项目, 支持力度偏小, 项目实施捉襟见肘。因此,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和省财政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并在购机补贴政策上对种肥同播机予以倾斜。

二是进一步加强示范区建设。近两年财政每年仅选择10个左右的县 (市、区) 进行示范区建设, 每个县 (市、区) 仅建设0.5万亩核心示范区, 1万亩推广区, 示范点少、示范面积小。建议加强示范区建设, 扩大示范推广面积。每年选择30—40个县 (市、区) 进行示范区建设, 确保每个市至少两个县实施, 争取利用三到五年时间将这项技术覆盖全省。同时每个示范区的试验示范面积也要加大, 争取每个县 (市、区) 试验示范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

生物有机缓控释肥 篇4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兰西县红光乡地处黑龙江省中南部, 属第二积温带上限, 年平均积温为2500~2700℃, 无霜期为125~130d。玉米施缓控释掺混肥栽培技术试验于2013—2015年连续3a在黑龙江省兰西县红光乡红光村试验地进行。黑龙江省兰西红光乡红光村试验地土壤为黑钙土, p H值7.2, 有机质含量为3.5%, 碱解氮含量为179.5 mg/kg, 速效磷含量为26.4 mg/kg, 速效钾含量182.2 mg/kg。

1.2 供试材料

试验选用适合兰西县栽培的高产、优质、高抗的玉米品种乐玉1号为试验品种。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2个处理, 即施缓控释掺混肥处理 (处理) :垄沟深施破垄夹肥一次性全量施入。种肥隔离在10cm以上。施用施缓控释掺混肥40kg/667m2;常规处理 (ck) :施玉米专用肥20kg/667m2, 做底肥一次性深施, 追施尿素20kg/667m2。每个处理小区设为6垅区, 垅长50m, 不设重复。

1.4 试验方法

试验地采取伏秋整地, 秋起垄, 秋施肥。结合秋起垄进行底肥施入垄底, 在整地时施农肥1000kg/667m2, 进行深施肥。

试验各处理均于4月28日播种, 采用65cm小垄栽培, 播种株距30cm, 保苗达3300株/667m2, 播种后及时镇压。玉米常规施肥栽培处理在整个生育期内共进行2次追肥, 第1次追肥在拔节期, 追尿素14kg/667m2, 第2次追肥在抽雄前, 追尿素6kg/667m2。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候期结果与分析

本试验物候期调查结果表明, 兰西县玉米施用缓控释掺混肥栽培, 玉米各生育期均较玉米常规施肥栽培有所提前。其中, 玉米提前1d进入拔节期和吐丝期, 提前2d进入抽雄期, 提前5d进入成熟期则。

分析认为, 玉米施用缓控释掺混肥栽培由于肥料作基肥一次性施入, 减少了肥料的损失, 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 使作物在生长发育进程中有及时充足的减养份供应, 作物能充份生长发育。

2.2 产量结果及效益分析

本试验室内考种测产发现, 玉米施缓控释掺混肥栽培各项产量指标都优于玉米常规施肥栽培, 施用缓控释掺混肥栽培玉米在穗长、穗粗、秃尖、百粒重等方面都明显好于玉米常规施肥栽培玉米。其中, 穗长长于常规施肥处理长0.8cm;秃尖少于常规施肥处理0.1cm;穗粒数多于常规施肥处理23.2粒;百粒重高于常规施肥处理0.5g。施用缓控释掺混肥栽培的玉米平均产量625.8kg/667m2, 较常规施肥栽培的玉米平均产563.2kg/667m2增产62.6kg/667m2, 增产率为11.1%, 增效益57.38元/667m2。

分析认为, 由于玉米施用缓控释掺混肥栽培, 由于肥料是一次性施入, 减少了多次施肥造成的肥料损失, 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同时, 玉米施用缓控释掺混肥栽培减少施肥次数, 降低了投入成本, 实现玉米生产的节本增效, 增加了兰西县玉米生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3 结论

3.1 兰西县是玉米生产县玉米生产的效益制约着农业生产的效益

玉米高效生产的技术很多, 笔者只从施肥角度来研究, 探索出玉米高产高效的新途径。

3.2 玉米施用缓控释掺混肥, 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 增加玉米产量

在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同时, 减少了追肥工时的投入, 节约成本, 提高了玉米生产的产投比, 增加玉米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玉米施缓控释掺混肥栽培产量为625.8kg/667m2, 较玉米常规施肥栽培产量563.2kg/667m2增产62.6kg/667m2, 增产率为11.1%, 增加经济效益57.38元/667m2。

生物有机缓控释肥 篇5

1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位于安溪县感德镇五甲村,海拔498m。茶树品种为铁观音(6年),长势基本一致。茶园土壤为灰泥砂田,试验前土壤pH=4.9,有机质20.1g/kg,碱解氮97.0mg/kg,有效磷11mg/kg,速效钾61mg/kg。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设3个不同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小区,小区面积为35.0m2,随机排列。

处理A、“金正大”缓控释肥(21:8:11)

处理B、配方施肥(21:8:11)

处理C、习惯施肥-----尿素10 kg/亩+复合肥(15:15:15) 10kg/亩

以上处理均作追肥施入,其它管理措施结合当地情况进行。

暑茶施肥时间:2012年6月20日。施肥量:20kg/亩。

秋茶施肥时间:2012年8月10日。施肥量:20kg/亩。

3 结果与分析

暑茶测产时间:2012年7月31日。

秋茶测产时间:2012年9月28日。

3.1 对茶树芽体发育的影响

在鲜叶采摘时,预先使用33.3cm×33.3cm的方框对每个小区采取梅花型5点取样法进行采样,测试各处理小区茶树新梢的发芽密度和产量,并根据安溪乌龙茶实际生产采摘标准要求进行小区鲜叶产量测验。结果如表1。

单位:个/0.1m2

从表1可以看出,夏茶时A、B处理的芽头密度分别比C处理(对照)增加2.7个/0.1m2和1.7个/0.1m2;秋茶时,A、B处理的芽头密度分别比C处理(对照)增加9.7个/0.1m2和2.7个/0.1m2。可见茶园施用“金正大”缓控释肥可促进芽体生长发育,在秋季继续施用“金正大”缓控释肥比夏茶施用时芽头密度增加更为明显。此外,A、B处理试验区的茶树新梢叶片颜色浓绿,亮泽度较好。

kg/35m2

3.2 对鲜叶产量的影响:

2012年7月31日和9月28日对各小区分别采摘计产。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明显看出,A、B两个处理的夏茶产量比对照分别增分产5.2%和4.6%,秋茶产量分别增产10.8%和4.4%,也就是说,A处理所用肥料在茶园施用较长时间增产效果更显著。经方差分析(如表3),夏茶、秋茶各处理之间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各个处理后表现的产量经Duncan新复极差测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如表4、表5),夏茶A、B两个处理差异不显著,而到秋茶时A、B两个处理差异达显著(1%水平)。

单位:kg

比较结果(字母标注法:凡具有一个相同字母的表示无差异)

4 小结

4.1“金正大”缓控释肥料对茶树整个新梢的生长期的芽体分化有促进作用,茶树新梢生长表现出叶片亮泽度较好,整齐度一致。

4.2“金正大”缓控释肥料能有效促进茶树营养生长,肥效持久,特别是连续多季施用该肥料,有明显增产效果,同时能提高肥料利用率,建议可在茶园推广使用。

生物有机缓控释肥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王楼乡闫路口村西地进行, 土壤为壤土地, 肥力水平中等。其前茬作物为玉米, 单产8 700 kg/hm2。试验地土壤含有机质13.6 g/kg、全氮0.946 g/kg、速效磷24.8 mg/kg、速效钾103.6 mg/kg、缓效钾614 mg/kg, p H值为8.22。

1.2 试验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为周麦18;供试缓控释肥由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养分含量为45% (N∶P2O5∶K2O=20∶15∶10) ;配方肥和常规肥 (农民习惯性施肥) 由县配肥站配制、供应。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3个处理, 处理1:底施金正大缓控释肥料900 kg/hm2;处理2 (配方施肥) :底施纯N 72 kg/hm2、P2O5135kg/hm2、K2O 90 kg/hm2, 春季追施纯N 108 kg/hm2;处理3 (习惯施肥) :底施纯N 180 kg/hm2、P2O590 kg/hm2、K2O 60 kg/hm2, 春季追施纯N 120 kg/hm2。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66.7 m2。每个处理之间留有0.5 m走道, 周边有1 m保护行, 长、宽比为2∶1。其他施肥和农事操作措施相同。

1.4 分析测试方法

土壤养分测定采用常规分析方法[6]。有机碳:H2SO4-K2Cr207外加热法;全氮:半微量凯氏定氮法;全磷:氢氧化钠碱熔—钼锑抗比色法;全钾:氢氧化钠碱熔—火焰光度法;水解氮:碱解扩散法;速效磷: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醋酸铵浸提—火焰光度法。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03和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产量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 由于试验期间冬季气侯的异常, 小麦整个生育期积温偏少, 导致3个处理的株数和穗粒数均不理想。处理1穗粒数达到了32.8粒, 分别比处理2、3多0.9、1.3粒。3个处理的千粒重表现均较好, 其中以处理1最高, 分别比处理2、3高0.1、0.6 g。

产量方面, 处理1较处理2增产538.23 kg/hm2, 增产率为6.4%;处理1较处理3增产850.07 kg/hm2, 增产率为10.6%;处理2较处理3增产311.84 kg/hm2, 增产率为3.9%。对各处理产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 处理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表2) 。采用PLSD法进行多重比较, 处理1与处理2、处理3之间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处理2与处理3之间产量差异也达极显著水平。

注:表中数据3次重复的平均值。

2.2 效益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 处理1、2的产投比分别是4.22、4.14, 二者非常接近。虽然缓控释肥料成本达到3 750元/hm2, 高于配方施肥处理, 但是缓控释肥只施1遍底肥, 减少了追肥时的用工成本。缓控释肥处理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 产量增加, 用工成本减少, 并且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产投比提高24.9%, 使得缓控释肥处理最终应用效果明显优越于习惯施肥处理。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试验田间表明, 在等养分的条件下, 缓控释肥处理前期苗不旺长, 后期不脱肥, 整个生育植株长势稳健, 抗寒、抗病虫害、抗干热风能力较强。缓控释肥处理比配方施肥处理、习惯施肥分别增产6.4%、10.6%。缓控释肥处理与配方施肥处理和习惯施肥处理之间产量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同时缓控释肥还减少了施肥用量和用工成本, 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 同时解放了部分劳动力, 减轻了环境污染, 增加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缓控释肥价格稍高, 如何降低生产成本, 使农民得到更实惠的肥料, 应是生产厂家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朱明旭.我国缓/控释肥料的应用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34) :16595-16596.

[2]马松, 许自成, 苏永士, 等.控释肥养分控释特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 2010 (4) :69-72.

[3]王庆菊, 王志军.金正大缓控释肥助豫徽小麦高产[N].中华合作时报, 2009-07-17 (B05) .

[4]袁天佑, 褚小军, 林枫, 等.金正大缓控释肥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4) :216-217.

[5]高海波.金正大缓控释肥助力小麦增产[J].中国农技推广, 2011 (7) :47.

生物有机缓控释肥 篇7

1 缓/控释肥的优势

缓释肥料(slow release fertilizers, 简称SRFs)是指肥料施入土壤后转变为植物有效态养分的释放速率远远小于速溶肥料,在土壤中能缓慢放出其养分。它对作物具有缓效性或长效性,只能延缓肥料的释放速度,达不到完全控释。缓释肥料的高级形式为控释肥料(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s,简称CRFs),它是以颗粒肥料(单质或复合肥)为核心,表面涂覆一层低水溶性的无机物质或有机聚合物,或者应用化学方法将肥料均匀地融入分解在聚合物中,形成多孔网络体系,并根据聚合物的降解情况而促进或延缓养分的释放,使养分的供应能力与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肥要求相一致协调的一种新型肥料[4]。缓/控释肥的优势在于:①极大地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控释肥料可人为控制肥料养分的释放速度,根据作物营养阶段性、连续性等营养特性,尽可能使肥料养分释放速度与作物各生育期养分需求速度基本同步,充分提高养分利用率。通常缓/控释肥可比速效氮肥利用率提高10%—30%。②消除养分在土壤中的损失,减少施肥量,减轻施肥对环境的污染。由于硝化及反硝化作用,会对施入土壤中的氨态氮和酰氨态氮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而缓/控释肥料可通过降低施肥点附近的NH4+浓度,起到抑制硝化与反硝化作用,降低氮的淋溶和气态氮损失的效果。③促进施肥技术的创新,节约用肥,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由于缓/控释肥料的养分可缓慢释放,一次性大量施用不会对作物根系和叶片产生伤害,满足作物各生长阶段的需要,推进了作物生产上一次全量基肥施用替代传统施肥的进程,为广大农民省工、省时、省力的“菜单式”施肥提供了简便实用的“傻瓜”式施肥技术。正是由于缓/控释肥这些优势所在,特别是控释肥被大多数国家选定为“21世纪的肥料”[3]。

2 我国缓/控释肥研究的发展现状

我国缓/控释肥料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2,3]:①包裹型缓/控释肥。我国研制开发的包裹肥技术,主要集中在较容易挥发且易溶于水的氮肥(如尿素、硝铵),而氮素全部被包裹往往会导致作物生长前期缺氮的现象。如果将部分氮肥速效、部分氮肥包裹,然后与非水溶性的磷肥、钾肥(如钙镁磷肥、磷酸氢钙、磷酸铵镁等)按比例混合,制成复混肥料,使用效果较好。同时,可有效降低售价,大规模应用于农业已成为可能。②包膜型缓/控释肥。这一类型缓/控释肥是目前主要的控释肥品种。包膜缓/控释肥料就是以颗粒化肥(氮或氮磷复合肥等)为核心,表层涂覆一层低水溶性或微溶性的无饥物质或有机聚合物,改变化肥养分的溶出性,延长或控制肥料养分释放,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新型肥料剂型。国际上大部分厂家生产这类肥料,特别是包膜型控释肥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是最理想的肥料。③添加剂型缓/控释肥。这一缓/控释肥制备技术主要由我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于1985年开始研制,1996开始应用于生产。该技术通过调控土壤脲酶、(亚)硝化细菌活性,可有效稳定铵离子和提高磷活性,减少钾土壤固定,使生产的长效复(混)合肥肥效期延长,提高肥料综合利用率 (如提高有机肥堆腐质量和减少氮肥施用量),对延长叶绿素寿命、增强光合作用和促进根系生长有明显效果,并可降低收获物中的硝酸盐含量。

在科研取得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缓/控释肥料的生产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生产的厂家主要有:①北京首创新型肥料制造有限公司。它是国内最具实力的控释肥研发、生产、销售企业,由北京首都创业贸易有限公司、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市能达贸易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注册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发展方向定位于世界控释肥产业,主要产品是以树脂包衣尿素为核心的系列控释肥产品。产品技术初期来源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主营产品或服务为化工设备、控释尿素、复合肥、可控释复合肥,品牌名称为“斯格利复合肥”、“首创控释尿素”[5]。②金正大集团。该公司是从事复合肥、控释肥、生物有机肥、新型肥料等的研究、生产和销售的企业集团,是亚洲最大的控释肥生产企业。公司主导产品被评为“产品质量国家免检”,产品畅销全国各省区,并出口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金正大集团立志于为中国大农业服务,始终以“帮助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发展”为己任,大力实施科技、人才和品牌战略,并逐步成为中国新型肥料的领导企业、全国一流的肥料供应商。主营产品或服务为控释肥、金大地复合肥、沃夫特复合肥、嘉安磷复合肥[7]。③汉枫集团。加拿大主板上市公司,凭借全球化市场网络、人力资源、专有技术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世界主要的缓/控释肥料生产商、供应商和中国最大的缓、控释肥料生产商之一。经营销售缓释肥料、硫包衣尿素(SCU)、苗木缓释肥、草坪缓释肥、花卉缓释肥、高尔夫缓释肥、大田肥、肥包肥。特别是SCU肥是世界上最早推广、技术成熟、应用广泛的缓释肥料。汉枫SCU以特有的核心技术、独特优点在中国本土化应用效果突出,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此外,还有三门峡思念缓释肥业有限公司、山东济南坤元肥料有限公司(原济南乐喜施肥料有限公司)、湖南海纳兴业化工有限公司、山东济南农博士绿色肥料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

3 我国缓/控释肥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缓/控释肥在我国开发研制已有30年,产业化已经初步形成,研发、市场、推广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21世纪初,我国缓/控释肥进入全面发展时期,但总体发展速度仍然较缓慢,国内市场占有率少,只有很少的几个产品,而且大部分尚处在市场开拓的初期阶段,产业化进程缓慢。

3.1 市场开发与科研之间有一定距离

一是我国农民对缓/控释肥的认知度低。我国农民传统施肥习惯认为,肥效快才是好肥,而缓/控释肥的肥效是缓慢释放的,效果在短期内不明显,农民施用后认为缓/控释肥的肥效没有速效化肥好,因此很难得到农民的认同,相应的推广也就难上加难了[5];二是缓/控释肥价格对农民来说相对较高,制约了它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缓/控释肥的制造工艺相对复杂,主要是因为控释膜的研发使其价格一直相对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价格是缓/控释肥料的致命弱点。缓/控释肥料的价格一般为普通肥料的3—9倍,但由于肥料利用率高、一次性施用等优点,使缓/控释肥料使用与传统肥料相比其总成本相差不多。由此可见,制约缓/控释肥推广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其价格而在于农民的认识问题。目前由于价格昂贵,控释肥料至今仍主要应用在花园、草坪和娱乐场地等,大量的农田中未能得到使用。控释肥料能否从这个“小天地”中走出来,走向大田、走向农业、走向广阔的林地和草原,是其面临的另一个挑战[6]。

3.2 技术瓶颈使产品难以形成规模生产

缓/控释肥生产工艺比传统肥料的制作工艺更加复杂,关键设备和工艺配套的研究也相对薄弱,因此难以形成产业化。而国内现有的技术基本上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很少有我国独创的技术。此外,缓/控释肥的养分释放缓慢,特别是控释肥的养分释放速率与作物吸收养分速率协调一致,能满足作物各个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在现阶段这是很让人心动的目标,但也是很难实现的目标。目前国内生产的缓/控释肥料大多是缓释肥,且仍是释放肥料,即使控释肥其养分释放只能大致符合作物的需肥规律,与作物的精确需求还相差很远。今后能否研究和制造出真正能和作物需肥口径相一致的控释肥,这是控释肥料研发面临的关键问题[9]。

3.3 评价体系研究滞后

一直以来,由于我国缓/控肥测试方法未规范,质量标准尚属空白,使国内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规范市场。我国已于2007年10月1日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缓/控释肥料HG/3931—2007》,提出并规定了我国的缓/控释肥的行业标准。此外,国内某些缓/控肥料研制单位还处在起步阶段,主要致力于产品的研制开发,对产品的农业评价与环境评价的研究明显滞后于产品开发的步伐[6]。

4 快速实现我国缓/控释肥产业化对策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缓/控释产业化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其研发与推广困难。多年来,缓/控释肥的发展主要是靠有关研制和开发缓/控释肥的科研院所,其推广也是由院所本身进行,企业的作用不大。然而,科研院所的人力、财力相当有限,必须借助外界力量,否则缓/控释肥的研发和推广将很难取得较大发展。

为了使缓/控释肥尽快得到推广,国家及各级政府应提供一定资金,由有关部门牵头,有条不紊地开展换控释肥的开发应用推广,使其影响逐渐扩大,并逐渐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同时,针对我国缓/控释肥发展现状及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为加快我国缓/控释肥料的产业化步伐,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建议如下:①加大缓/控释肥的宣传力度,使农民的意识发生转变。中国一直是农业大国,但非农业强国,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还很低,特别是农民的意识还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传统观念。农民对肥料要求速效、速溶、速散是推广缓/控释肥的主要思想障碍,必须尽快转变农民这一传统观念。因此,政府、企业以及研发院所等应加大缓/控释肥的宣传力度,使农民充分认识到它的好处,转变其意识,这样国内农业的强大需求才会形成,以促进缓/控释肥的产业化[7]。②加快缓/控释材料的创新。缓/控释肥主要是采用包膜技术来控制肥料释放,而包膜型缓/控释价格主要高在其缓/控释材料。在缓/控释材料创新方面,我国明显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国。因此,我国当前应当重点筛选或研制缓/控释性能优良、价格低廉的材料,加速研制低毒、成本低廉溶剂的步伐,大胆探索与开发无溶剂或以水为溶剂的技术路线。这样缓释肥的价格就会相对降低,使其产业化得到很大发展[8]。③优先并重点发展控释肥尤其是控释氮肥。缓释肥料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缓慢释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肥料利用率,但是其优越性远不及控释肥料,因此我国应优先并重点发展控释肥料。此外,从历年的累积利用率来看,我国氮肥利用率最低,只有30%—35%。我国每年由于不合理施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300多亿元,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威胁农产品及地下水的安全,而磷肥与钾肥的影响较小。因此,控释氮肥应为发展重点,但也要相应地发展控释磷肥与钾肥。④加大生产技术研发力度。缓/控释肥的产业化很大程度上取决在于其生产技术研发,因此加大生产技术研发力度,可推动其产业化。当前对于企业以及科研院所来说,科研重点在于攻关缓/控释肥料的加工设备,重点攻关扩大生产规模、工艺的的稳定性、提高溶剂回收率与连续生产等难题。生产技术的提高将会直接促进产业化的快速发展[9]。⑤多渠道融资促进成果转化,加快产业化步伐。我国缓/控释肥的研发主要依靠科研院所,这对其产业化是很不利的,因此应该采用多渠道融资促进成果转化,加快产业化步伐。首先,吸纳企业参与或将技术转让给企业,借助企业的资金与运行机制推动产业化与市场化;其次,建议政府加大投资力度,扶植缓/控释肥料生产企业的发展[10]。

参考文献

[1]韩晓日.新型缓/控释肥料研究现状与展望[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37(1)∶3-8.

[2]许秀成,李萍,王好斌.包裹型肥料/控释肥料的专题报告——包膜(裹)型控释肥料各国研究进展[J].磷肥与复肥,2000,15(3)∶1-l2.

[3]熊又升,陈明亮,喻有熹.包膜控释肥料的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00,(5)∶40-42.

[4]王红飞,王正辉.缓/控释肥料的新进展及特性评价[J].广东化工,2005,(8)∶86-90.

[5]张琴.首创为控释肥亮剑[J].中国农资,2005,(10)∶1-2.

[6]张琴,张春华.缓/控释肥为何发展缓慢[J].中国农资,2005,(3)∶44-47.

[7]许秀成.我国资源与环境呼唤优先发展缓/控释肥料[J].中国农资——金正大.控释肥专版,2006,(9)∶52-53.

[8]陈靖宇.控制释放肥料的生产技术及其研究方向[J].化肥工业,2005,32(2)∶1-7.

[9]张民,杨越超,宋付朋,等.包膜控释肥料研究与产业化开发[J].化肥工业,2005,36(2)∶7-13.

上一篇:玻璃钢管安装技术下一篇:泪囊鼻腔吻合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