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钱币书法艺术(精选4篇)
宋代钱币书法艺术 篇1
关于屏风, 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物原》中记载: “禹作屏”。早期又被称为“扆” (依) 或“邸”。其功用最早为礼制服务, 多置于君王身后, 汉郑玄注:“邸, 后板也。”, 用斧纹或凤纹进行装饰, 象征着权力与高贵。自汉以来, 屏风挡风和隔断的实用功能逐渐显现出来:“屏风, 言可以屏障风也。”时至魏晋, 屏风艺术更为流行, 并完成了由实用艺术向欣赏性艺术的转化。
自宋代以来, 屏风在世人生活中的作用愈发重要。这一时期, 屏风的形制也有了突破性地进展:大型座屏一般采用矮佬和横枨把屏框内分割为小格的设计方法, 而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明代。
曲屏是由单扇屏风发展而来的, 最早出现在汉代。在当时, 很多情况下可以与席、榻相配, 可几面围, 非常实用。其数量一般为两至十扇, 每扇之间用榫卯链接。这种屏风, 文人还经常在上进行书法、绘画等艺术创作。宋徽宗还经常把这种屏风用作备忘录, 将当时全国几大寇贼的名字写于其上以备谨记。
另外, 还有一种大型直立的屏风形制, 出现于宋代绘画《孝经图》中, 其样式由几扇板面组合而成, 整体造型气势傲人。
小型屏风中的砚屏, 始见于宋人的记载。从宋人赵希鹄所著的《砚屏辨》可知:砚屏是北宋苏东坡、黄山谷等人为刻砚铭以“表而出之”所创始的。从中可知砚屏一开始就有书写展示文字的功能。还可知, 砚屏的尺寸应该是“高尺一二寸”, “阔尺五六寸”才适用。这说明砚屏的外形是接近于正方形的, 这一点与枕屏有较大区别。
枕屏、砚屏均中嵌石料, 取石之天然纹理加强审美效果。《砚屏辨》中记载了宋皇家不惜“旨以重赏宣取”美石做砚屏的故事, 以苏东坡为首的宋代文人, 也留下了众多赞美砚屏的诗句。
髹造工艺也在逐渐进步, 螺钿镶嵌工艺兴于唐盛于宋元。螺钿镶嵌的原料螺钿是从海螺壳、蚌壳、鲍鱼壳边口截取材料研磨而成。钿片选料考究, 多选用光泽度高、色彩绚丽的蚌壳边缘的材料。工匠将其裁成各种装饰纹样, 镶嵌于漆面上, 可以达到类似金银平脱的效果 , 同时也可以获得高于漆地的半浮雕的视觉效果。但目前实物只有明清时代的嵌螺钿漆作屏风存世。
宋代是一个注重理性思考的年代, 为便于王室处理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 巩固统治阶级地位的需要, 宋人确立起了尊崇自然和倡导秩序的哲学观。社会文化空前繁荣, 文人士大夫阶层不断扩大并取得了相当高的社会地位。在山水画领域, 名家辈出, 宋画家郭熙更是将山水画思想概括总结为绘画理论, 由其子郭思整理成《林泉高致》, 对后世影响甚大。郭熙首次提出了山水画中的“境界” (“意境”) 这一美学概念, “它的全部理论观点, 几乎都共同指向意境创造这一终极的理论目标。”自然、朴素、简约为美的理念, 加上宋代画院的发展, 因此屏风的装饰内容比较简单, 在屏面上画水波纹进行装饰颇为流行。《图画见闻志》说宋仁宗时任从一于“金明池水心殿御座屏扆, 画出水金龙, 势力遒怪。”宋真宗时, 荀信“天禧中尝被旨画会灵观御座扆屏看水龙, 妙绝一时, 后移入禁中。”
宋代拥有一支历史上最为庞大的高素质文人士大夫队伍, 他们拥有极高的艺术品位和审美能力, 他们集诗书画创作能力于一身, 广泛参与室内空间的意匠。文人通过自身的美学修养, 表达着对社会历史各方面的感悟与思索, 形成了崇尚雅逸平淡的审美追求。两宋朝野文化素养的全面提高还促进了全民族对历史文化的认识, 在全社会形成了尚古之风。在他们的力推之下, 老庄“制器尚象”的思想, 汉王符“致用为先, 巧饰为末”的理念、禅宗所推崇的“简约”意味等, 都对两宋时期的屏风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总的来说, 宋代, 由于人们生活起居方式的转变定型, 待垂足而坐的活动方式确立后, 改变了过去室内环境以床榻为中心点的不变格局。通过屏风划分室内空间布局自此延续一直到清。如今, 人们越来越注重从传统艺术形式寻求灵感或是理解文化, 屏风艺术也愈发受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们喜爱。
宋代钱币书法艺术 篇2
一、从唐宋设计艺术的造型来看两代之间的区别。
唐代是一个自信、开放、统一强大的封建帝国, 也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 由于对本国优秀艺术传统的继承核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 它在设计艺术品造型上多丰润、圆润、大气, 运用较大弧度的外向曲线, 如在1936年浙江绍兴唐墓地出土的越窑壶, 六变形短流, 曲柄、口部略向外翻, 腹部丰硕, 为唐壶的造型的一大代表, 人物造型也属胖型, 在龙门、莫高窟、天龙山、四川巴中等石窟中的盛唐造像, 造型都丰满圆润, 神情庄重、雍容大度, 菩萨面容丰腴如满月, 神态温雅妩媚, 装饰精致华丽, 处处表达着唐朝的庄严宏丽、华丽壮观。而到了宋代, 由于经济文化的影响, 设计艺术造型简洁、精练、修长、优美, 特别在陶瓷艺术上表现突出, 与唐相比, 宋壶的腹部拉长并加高了, 壶多长流, 流与柄和壶叽成平行, 壶身往往作成瓜菱形, 有梅瓶、玉壶春等式样, 如定窑烧制的碗、盘、杯、盒等造型工整, 大多采用直线处理, 器型转折处棱角分明, 挺拔秀美, 体现了定窑陶瓷艺术在造型方面的高超技艺。器皿的比例和尺度恰如其分, 几乎使人感到减一分则短, 增一分则长的境地, 达到了十分完美的地步。
宋代在雕塑艺术上, 人物造型普遍清瘦细长、质朴秀丽, 建于宋代的晋祠, 在圣母殿中圣母及42个侍从像中可以看出手持日常生活用品的使女们, 各守职事, 她们瘦细的腰枝和轻盈的体态呈现在我们面前, 与唐代丰满圆润的脸庞和身材形成对比。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出土的宋塑菩萨及供养人也很明显的看出人物细长的身材, 仿佛被拉长的感觉, 但形象质朴自然、优美, 宋代的简洁、修长、优美不仅仅体现在陶瓷艺术和雕塑艺术中, 还表现在爱绘画方面。
二、从艺术格调角度看宋代与唐代的设计艺术
宋代国力懦弱, 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 文化艺术有较大发展, 设计艺术在不断发展和提高, 文人雅士的趣味格调使得宋代的工艺美术具有较高的艺术格调。宋代设计艺术重“理”严谨含蓄而幽雅清瘦, 表现在色彩上多用偏冷色调, 如青绿、褐、黑等沉着、宁静、典雅, 以冷色取胜。唐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国力强盛、国家统一、国民自信、思想开放, 为设计艺术的创造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和土壤, 与宋代相比, 搪带设计艺术重“情”开廓恢宏而华丽丰满。
(一) 宋代工艺美术的色彩多用偏冷的色调, 如青、绿、
褐、黑等具有沉着、宁静、典雅、朴质自然的艺术气息, 而唐代多艳丽色彩, 给人一种雍容华贵的富丽之感。
宋代定窑烧制的瓷器呈乳白色, 非常柔和莹润, 并常留有不施釉的里边, 用铜或金银镶口, 使器物表现出高贵典雅的艺术效果, 宋代另一名窑汝窑的释色成葱绿色全身釉水白净, 颜色优雅而有特色;具有神秘感的钧窑是宋代北方的青瓷, 它的釉口是很独特的蓝色乳浊釉, 以天蓝、月白为主, 因釉中有氧化铜和铁的成分, 经过三次烧制呈现出绚丽多彩的“窑变”现象, 如雨过天晴的彩霞一般海棠红和灿烂艳丽的玫瑰紫斑块, 使在青釉上打破了一色釉的单调, 形成了对比研丽的艺术风格。由于釉色乳浊现象的产生, 在天然而成的釉色下, 隐约覆上一层牛乳状的请纱, 如云如雾, 有一种朦胧的美感, 这更增加了宋瓷的神秘性和价值, 宋瓷不仅在艺术上取得突破, 而且在技术上比唐代有可更大提高, 钧窑出现神秘朦胧效果受矿物质影响, 但也靠陶瓷匠经过三次烧制才能形成。而在唐代一般瓷器只是一次烧制成功, 作为唐瓷中奇琶的有着丰富绚丽颜色的唐三彩也只是二次烧制而成, 可见宋代钧窑的成熟技艺, 还有磁州窑的白瓷、龙泉窑等都是偏于沉静、淡雅的冷色调, 给人一种含蓄、冷静的“理”性美。而唐代的设计艺术的色彩多运用暖色调和褪晕的方法表现深浅层次的色阶, 有富丽华美的艺术效果。放映了唐代人多彩的生活情调和热烈奔放的心境, 似乎一切偏冷和偏暗的色调都不足以反映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的欢喜、炽烈的心情。
(二) 宋代工艺美术装饰纹样多用理性的几何纹, 小夺花和梅兰竹菊等题材, 朴素无华, 疏朗别致, 以素纹著称。
当时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出现宋代锦, 由于受到工笔写生花鸟画的影响和织造技术的提高, 宋锦出现大量的介于写实和图案之间的新纹样, 多采用理性冷静的小朵花、规矩纹, 以四方连续形式为主, 组织严谨, 色调沉静典雅, 具有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 与唐代设计艺术的富丽鲜明形成强烈对比。
宋代刺绣也很发达, 并且出现单纯供欣赏的绣品, 由于受绘画的影响, 除作一般实用的服饰品外, 也逐渐向欣赏品方向发展。与宋代相比, 唐代织品多用做实用和装饰, 由于唐代国力强盛, 思想开放, 唐代工艺品的装饰纹样也以植物为主题, 但多以牡丹为主题, 组成S形波状的卷草, 层次丰富、线条流畅、体态舒展, 表现出生机勃勃、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唐代人们追求圆满、团圆、完美无缺的心理需求, 表现在纹样方面由联珠构成的纹样规整、连续、对称, 以四方连续的组织向四周连续, 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形式自由自在, 内容丰富多彩, 散花形式的出现和流行, 反映了唐代工艺家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和包罗万象的社会宽容度, 折射出唐代艺术家创作空间的舒展和宽广, 与宋代的“理”形成鲜明对比。
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使得设计艺术得到较大发展, 一方面文人雅士的趣味格调和平民百姓的审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使宋代的设计艺术表现出一种平民化和商业化趋势, 而在唐朝设计艺术主要的作用还是在与它的实用性。宋代在染织工艺、漆器工艺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形成了宋代所特有的理性风格, 所以, 宋代和唐代设计各有所长、各有特色。
参考文献
[1]《黄土上下—美术考古文萃》.张朋川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7版.
[2]《中国工艺美术史》陈鸿俊编著.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4.8版.
[3]《中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5版.
宋代市井文化对绘画艺术之影响 篇3
一、经济文化繁荣下的市井审美
(一) 文化作为经济的上层建筑不断变换发展
宋代市井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典型商业性的文化。受商业发展的影响, 社会繁荣, 平民追求艺术的意识相应提高, 为市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得文化构成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始雅俗共赏, 受小市民阶层喜爱的趣味文化日益发展。市井文化产生于街头巷尾、带有浓厚的商业倾向、通俗趣味, 直接反映着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心态。
(二) 市井审美引导五花八门的市井文化
在宋代, 极大的社会包容性让各行各业迅速扩张, 可谓五花八门。围绕城市生活的民间绘画行业、造纸业、装裱业等进一步发达, 直接刺激了当时的绘画艺术, 使得绘画艺术大放异彩。不只是商店、茶楼、酒肆中悬挂有装裱绘画, 普通市民居室中也悬挂绘画艺术作品。用以山水、花鸟等赏心悦目的绘画内容吸引观众, 提升个人修养以审美品味。雅俗共赏的审美趣味使中国画的绘画题材也迅速扩大, 人物、龙鱼、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果等等都成为绘画题材和门类。这些受市井文化影响的民间绘画艺术直接刺激了中国绘画审美的转变。
二、市井文化将绘画艺术带入文化消费的链条之中
(一) 民间绘画艺术对市井文化的迎合
宋代时期, 平民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 他们一部分走向仕途, 一部分投身市井商贾, 这些受过教育的文化演变催生进而成为独特的市井文化。而宋代画家大多出身民间, 出现了很多像范宽这类的由民间到画院的艺术家, 把绘画从“传教化、助人伦”渐渐变为“图愉悦、重功用”的贫民化倾向。这种绘画主流潮流和创作意识的改变, 必然引起社会对绘画通俗性、广泛性的要求, 行业者出身的界限打破也扩大了民间画家创作的兴趣与队伍。绘画功用很快由前朝的政治画、宗教画转向山水画、花鸟画, 人物画也开始重视生活情趣、反映世俗生活。形成绘画艺术与市井文化互相糅杂的局面。
(二) 绘画艺术阶级性的改变使其步入文化消费的链条之中
商业的发展, 文化市场的扩大, 绘画以一种商品形式流通于文化市场之中。消失了高雅姿态的绘画作品成为肆意买卖的文化商品。绘画艺术的普及让绘画作品由奢侈品变为平民消费的文化产品, 当然这其中也有着高档与低档的之分。富有商贾收藏购买名家作品, 虽然有附庸风雅的因素, 但也证明着整个社会的艺术感受和艺术审美都不可小觑。“商业活动依附于文化体现商业价值, 文化又依附于商业活动体现文化价值是当时的总体趋势”。绘画艺术进入文化消费的市场在宋代发展壮大并达到成熟。绘画艺术的普及过去令满足庙堂的文化艺术不再是奢侈品。
三、从笼统浑化到逼近审视的市井艺术
(一) 市井艺术开辟出的广大民间天地
市井艺术抛弃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审美情趣的包袱。将目光放在普通的世俗人情之上, “极摹人情世态之歧, 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绘画风格呈现多元化, 绘画题材趋于多样化。在宋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下, 宋代艺术的审美维度发生了转向。宋、南宋均设有画院, 确立了这种专业创作制度, 以促进美术事业的极大发展。宋代绘画可与唐代相媲美, 已是当今艺术史学界无争的事实。但在意识形态和艺术创作上, 还是各有不同的。宋徽宗赵佶的花鸟精品和南宋马远、夏圭的山水名作, 都能证实山水、花鸟画的高度成就。宋代花鸟画、界画趋势上升, 人物画趋向下降。随着江南手工业的发达, 城市经济一度兴旺, 市民阶层形成并扩大, 与之相应的文化得以确立和发展。描绘市井阶层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作品不仅反映了宋代的经济文化的繁荣, 也体现了市井文化的强大生命力。画家力求表现市井阶层的审美情趣, 还原时代情景, 可以看出市井文化在当时的宽厚天地。李嵩的《货郎图》、王居正的《纺车图》、苏汉臣的《击乐图》等等, 都以市民阶级的审美和趣味为依据, 表达出人们对生活的赞美以及热爱。可以看出, 宋代的市井文化催生出一系列新的绘画内容与题材, 并为广大市民所喜闻乐见。艺术家对世俗情趣的追求成为市井绘画创作的基础。
(二) 以娱心悦目、畅神适意为观赏倾向的绘画艺术
宋代宫廷园林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篇4
一、宋代社会文化状况及宫廷园林的发展历程
1.宋代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状况。宋代处于多民族政权对峙的时期, 虽然边关有战乱, 但其统治下的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 经济、文化、科技等都得到极大的发展, 资本主义因素开始萌芽。当时, 宋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明显提高, 手工业作坊超过以前规模, 商业较为发达, 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大都会。经济的繁荣更助长宫廷生活的奢华, 游玩赏乐的社会风气促成帝王及士民开始广建园林, 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在社会生活方面, 人们的生活、居室、饮食等都得到极大的改善, 在服饰、居室等方面还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饮茶品茗成为宋人休闲及娱乐的重要内容, 茶馆还成为商人交往的场所, 一些宫廷园林还向普通民众开放, 更增添了东京城的喜庆气氛。宋代的王公贵族及士大夫也喜欢在自己的宅邸之中穿池栽树, 营造属于自己的园林生活。宋代的文化也像其宗法及政治制度一样不断自我发展与完善, 尤其重视细节工作。宗教在宋代得到飞速发展, 当时的宋徽宗尤其推崇道教, 大型宫廷园林的建设与道教的崇拜有着紧密的联系[1]81。宋词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代表, 当时的大量文人频繁创作山水诗文, 他们陶醉于山水风光, 借景抒情, 并突出表现在山水绿化之中, 最终形成有着文人构思的山水园林艺术。
2.宋代宫廷园林的发展过程。宋代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都为宫廷园林创造了良好的土壤, 当时东京城的园林星罗棋布于城市内, 使得东京城成为当时园林绿化非常发达的花园城市, 史料中记载东京园林约九十余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大抵都城左近, 皆为园圃, 百里之内, 并无荒地。”宋代园林随着人们游赏兴致的提高, 其建造工艺也逐渐提升, 宫廷中的园林在建造规模、工艺上都算是最高水平。宋东京城的宫廷园林没有远离都城的离宫御园, 只包括行宫及大内御园, 其中的宜春苑、琼林苑、菁华苑等都属于行宫御园, 后苑、延福宫等属于大内御园。当时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并夺取后周政权后, 东京城的园林并没有遭受破坏, 所以宋代的宫廷园林大都沿袭前代, 有着悠久的造园历史。在宫廷园林中, 东京四园最为著名, 宜春苑是在前代的基础上增建而成。这些园林在宋代宫廷园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并体现宋代宫廷园林发展的不同阶段特征。宋代宫廷园林存在的时间长短不同, 其风格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其不但继承了前代的园林特征, 而且还有着自身的探索, 其中的后苑作为宋代长久存在的宫廷园林, 见证了宫廷园林的发展历程。延福宫则是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 它在以往宫廷园林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最终成为宫廷园林艺术的代表[2]44。总之, 宋代宫廷园林有着百年的发展历程, 从最初的散乱、缺乏规划到后来的统一、布局严谨, 有其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历程。
二、宋代宫廷园林的概况及艺术分析
1.宋代宫廷园林诗画典范。宋徽宗可谓是宋代帝王中广建宫廷园林的代表, 他热爱诗文书画, 他对山水画的热情激发了其造园的兴趣, 其中他亲自参与修建了“艮岳”, 这一人工宫廷园林。艮岳是宋代著名的宫廷园林, 创建于宣和二年, 初名为万岁山, 其造园工艺远高于前代所建造的园林, 有着百余种不同的建筑形式。艮岳园有着百余处景点, 每个景点都非常丰富, 有着浓郁的文人山水情怀。它的建筑都是出于游园目的, 没有朝会的功能。艮岳园林艺术的精湛主要体现在其山水重叠、建筑及植物等方面。从叠山方面看, 艮岳东北有万岁山, 并有着一山三峰的景象, 主峰位于中间, 其下有山涧流水, 万松岭位于主峰下方, 有着绵延的山脉, 山系延绵不断。同时, 艮岳园还有一套完整的水系, 西南部有个完整的水池, 里面池水分流成两条小溪与山系相互配合, 形成完整的山水地貌体系。同时, 艮岳的植物配景也丰富多彩, 其采用灌木、乔木、水生植物等, 还有鸟兽的放养, 几乎成为一个天然的植物园。艮岳的建筑有四十多处, 其中有华丽的宫廷风格及乡土风格的茅舍村屋。这些建筑风格迥异, 山坡上还有许多亭宇, 有着观景的作用。宋代的宫廷园林虽然没有唐代规模宏大, 其选址紧紧依托开封, 主要分布于城外及宫廷附近, 其中很多的宫廷园林依托东京的泗河供水, 园中大范围种植花木, 非常自然, 同时在规划上也非常细致, 深受帝王的喜爱。
2.行宫御园的园林艺术风格。宋代东京的行宫御园数量并不算多, 主要有宜春苑、琼林苑、芳林苑等, 这些园林有些是直接由私家园林转化而来, 其规模较大, 同时这些园林有着不同的归属时期;另外, 还有一些是由帝王建造或者归皇家所有的园林, 如同乐园等, 其规模相对大些。宜春苑原为秦王赵挺花园, 最初建立于津门外, 后来因卞和水患迁至朝阳门, 为帝王宴请之所“, 曲江池名为宜春苑, 其水曲折, 故名之。”[3]11宜春苑有亭台、花木繁盛, 园中有满足“习射”用的建筑, 杨侃《皇畿赋》认为宜春苑与其他园林相比亭台最为突出。后苑在宋代不断增建, 最终建成为一个花木茂盛、池沼众多的宫廷园林。这里有着明显的宗教建筑, 其用地面积不大, 而在狭小地段中有着众多的建筑。后苑的园林艺术在四园苑的基础上又有所增加, 在满足日常游览的目的之外, 又有着浓厚的诗情画意。它的景物层次非常丰富, 水景繁多, 有着浓厚的人文色彩。在太清楼东部还有“宴饮观稼区”, 成为宫廷关心百姓的一种象征, 出现了满足宗教功能的建筑, 这便开创了后世宫廷园林宗教建筑的先河。宋代宫廷园林都非常重视皇宫内苑的建造, 后苑的不断完善对宋徽宗时期的延福宫及艮岳等园林艺术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3.高超的造园工艺。宋朝时期的科技已较为发达, 建筑技术有了很大的突破。当时的大内御苑建造技术非常高超, 其布局得当, 有着众多的山体、水体形式, 艮岳中不但有叠石为洞, 而且在洞中还有大小各异的亭台。延福宫“架山石以升山, 疏泉为湖, 河堤中作梁以通湖。在山顶开池以成瀑布。”这些造园手法有着多种科技含量, 使得宋代宫廷园林更加有色、浑然天成。宋代宫廷园林建筑大都由专人设计, 选拔全国建筑人才进行方案征集。例如, 宋真宗时为建五岳, 曾召集天下名师进行设计比赛, 当时宫廷图画院的画师不但进行日常的宫廷用画创作, 而且还参与宫廷园林的设计与绘画工作, 如大型的道教建筑群便是由图画院的画师刘文通设计的。刘文通在真宗时入图画院, 擅长画楼台, 其长期从事宫廷园林设计, 有着丰富的园林设计经验。当时的宋徽宗也是位优秀的园林师, 他精通绘画, 并将自己的才华展现在宫廷园林设计中。他在位期间, 宫廷园林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 宋徽宗主持的艮岳园林成为了宋代宫廷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宋徽宗有着新颖的造园思想, 如在街道两侧种植莲花, 引入众多体现宗教文化的建筑场所, 有着“写意化”建园风格。宋代宫廷园林与唐代相比更加注重精细化, 注重在有限的空间内创设出优美、舒适的环境。钓鱼赏花成为宋代宫廷园林的重要内容, 许多宫廷园林都建有金鱼池, 是一种非常贴近百姓生活的园林小品。
4.宋代宫廷园林功能的多样化及生活化。自古以来, 宫廷园林有着政治及生活两个方面的功能, 宋代的宫廷园林更趋向于自我精神的满足, 更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在世俗化生活中寻求诗情画意。宋代宫廷园林有着“壶中天地”的布局, 其功能逐渐由以前的农庄型向生活型园林转变。园林中的人工元素较多, 带有浓厚的农庄型韵味。例如, 宋代宫廷园林除了具有宴饮、接待外宾的功能外, 还有兼具运动、文化功能, 当时的琼林苑中有横街“牙道”, 乃为“人击之所”。这些园林的出现体现了当时宫廷生活的方面, 宋代的蹴鞠运动、古玩鉴赏等也多在园林中举办。宋代末期还有清心殿、炼丹亭等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园林建筑, 这与当时的宗教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另外, 帝王对山岳的崇拜, 很多朝代都会举行封禅仪式, 北宋便将这种仪式设在宫廷园林之中, 除了宜春苑外, 其他园林都有“封禅五岳”的相关记载[4]63。
三、宋代宫廷园林的探索与创新
宫廷园林从秦汉到宋代, 其规模发展较小, 宋代的园林继承并发展了唐代完备的景观体系, 艺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文学艺术成为园林艺术的重要内容。宋代的宫廷园林建造不多, 风格自然朴素, 园林的物质空间主要划分为宫廷区及园林区。宋代的宫廷园林作为政治生活的内容, 其景观一般要符合当时的治世思想, 作为园居生活还应满足主人的情趣及各种游园需求。南宋时期, 人们开始将特制的山石欣赏与花木欣赏联系起来。例如, 宋高宗赵构的德寿宫“古梅之旁有奇石一块, 梅石相互辉映。”宋代的宫廷园林继承了前代写意山水园林的风格, 并超越了对自然直接描摹阶段, 注重自然美的提炼, 并将其运用到园林创建之中。宋代有着浓厚的赏石文化, 这也促进了宫廷园林特制石的欣赏, 当时的宫廷园林有着丰富的水体形式, 几乎涵盖了自然界所有的水体, 水体的处理更注重与山石的结合, 并出现一些独特的平面设计, 建筑布局更加合理。宋代后期的宫廷园林在宴饮、骑射等功能的基础上, 逐渐延伸出修身养性的场所, 这样园林与诗画结合得更加紧密。宋代宫廷园林有着系统的规划设计, 初步构建了后世园林的空间格局, 其“写意化”的园林风格对后世有着很大的影响。园林中的水体及曲尺形走廊的大量应用, 说明宋代宫廷园林正向天然形态及多变形式阶段转变, 其更注重山、水、植物的协调。受当时士大夫文化及“扬文抑武”社会背景的影响, 宋代宫廷园林中出现了大量宗教建筑, 园林中的花木布局也带有明显的绘画特色, 其景观及功能更加多样化及生活化, 这在中国古代造园史上有着重大的进步与创新。
摘要:宋代的宫廷园林继承并发展了唐代完备的景观体系, 艺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文学艺术成为园林艺术的重要内容。园林中的花木布局带有明显的绘画特色, 其景观及功能更加多样化及生活化, 在中国古代造园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宋代,宫廷园林,艺术,创新
参考文献
[1]杜丹妮.宋代园林诗画情趣特色探析[J].学术探讨, 2009 (4) .
[2]刘永涛.传统文化中的宋代园林[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5 (3) .
[3]田志谦.宋代写意山水园林与山水美学刍议[J].重庆社会科学, 2009 (1) .
【宋代钱币书法艺术】推荐阅读:
钱币折纸爱心图解10-23
大班:超市购物(钱币)12-03
古钱币鉴定价格06-15
家长助教活动:认识钱币08-23
心中的钱币初中作文500字07-12
钱币游戏幼儿教师教育随笔07-17
宋代陶瓷10-13
宋代教育05-30
宋代经济07-06
宋代书院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