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狱讼档案

2024-06-07

宋代狱讼档案(精选3篇)

宋代狱讼档案 篇1

在宋朝, 政府采取中央集权, 所有内外政事由皇帝亲自决定, 并取消了前朝的君臣面议政事的形式, 官吏向上级乃至皇帝进言采用奏章、上书, 整个国家产生了海量的文书。而由于官员在奏章之中有可能出现与事实不符的情况, 宋朝政府中有先见之明的君臣积极的推出措施以减少文书、加强档案管理, 从而使得宋朝的档案管理工作得到极大的发展。通过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 在档案管理方面宋朝政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促进了整个宋朝统治阶层之中档案管理思想的形成[1]93; (2) 形成了独具宋朝特色的档案管理模式; (3) 开创了独特的架阁库制度; (4) 建立了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法规。

在宋朝的档案管理方面, 主要形成了律法、狱讼、赋役以及财会四个方面的专门档案管理体制。

一、律法档案管理

1. 律法档案的整理归类。

在宋朝的律法管理工作中, 对于不同时间下发的律法及相关性质的文书, 要根据其所属门类的不同进行分类编纂入册, 并且以日期顺序进行整理排列。在收到国家下发的律法汇编之后, 还需要将原先的律法文书归类整理并保存在案。朝廷还成立三书省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进行律法的编录以及保管工作。在区域性的法规上, 也是按照国家的法规形式, 将原律法文书进行归类保存。

2. 律法条文的保存。

按照宋朝律法的规定, 对于重要的律法文书, 需要进行特殊管理, 也即要为特殊、重要的律法条文编立目录, 保存在专用仓库之中, 并要进行妥善的防腐、防虫、防霉变处理。对于不需要进行长时间留存的条文档案, 一般仅保存十年的时间, 并且每四年向监察机关申请进行一次鉴定、销毁工作。相应的朝廷官员对于档案进行复查, 将其中鉴定为不需长期留存的档案进行移除, 经鉴定为需要长期留存的档案应当转存到专门的保存仓库, 将原纪录簿中对于该档案的记录注销, 并标明档案移除、转移的具体时间, 相关官员还需要签字确认。

3. 律法条文的编纂。

在宋朝的律法之中, 敕、例占了一个极大的部分, 因此, 在宋朝的法律编纂中, 对于敕和例的部分给出了特别的规定。由于敕是一种由皇帝随时颁布施行的条文, 因此, 为了便于使用宋朝朝廷设立了专门的编纂机构, 例如三省制敕库房, 其日常的职能中的一项就是编敕。例说的是在之前的事件之中曾经出现过的案例, 宋朝政府对其进行整理、收录以作为后事的处理依据。在整个宋朝所收集的案例之中, 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关于民事纠纷以及一些经济纠葛方面的案例, 这体现了当时民生以及官员从政的社会大背景, 为现今学者们对于宋代社会各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2]120。

二、狱讼档案管理

在宋朝,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对于证据极为重视, 这就使得宋朝在诉讼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相关的档案资料。而对于这些相关档案, 宋朝形成了其独特的管理模式, 其主要的管理工作如下:

1. 狱讼档案的保管。

狱讼档案是相关案件的审理凭证, 属于重要档案, 因此, 应当将其长久留存, 其保存管理方法参见律法档案中的长久留存档案的保存方法。

2. 狱讼档案的维护。

由于狱讼档案的重要性以及独特性, 宋朝的政府对于狱讼档案的维护作出了严格的处罚规定。在相关的规定中对于狱讼档案的连粘以及印缝作出着重的强调, 以防止档案的缺失或者被人为地作假调换。对于不按照规定进行连粘或者印缝的相关人员判刑一年;对于徇私舞弊的管理人员按照情节严重程度增大惩罚力度, 采取判刑两年的惩罚方式;对于故意损毁、调换、匿藏档案人员处以相同的惩罚。

3. 狱讼档案的归类整理。

对于狱讼档案, 宋朝政府根据其所属级别的不同作出了相应的要求:对于地方性的狱讼档案, 在相关案件得出审理结果后, 应当将狱讼档案归类保存到州内的架阁库, 若是案件与本州内的官员有所相关, 则需要将狱讼档案保存到相邻州的架阁库。在狱讼档案保存这一方面, 反映了宋朝的司法监督机制;对于中央性质的狱讼档案应当在中书省的档案室里进行专门存储, 对于档案室的管理官员的选取工作宋朝政府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三、赋役档案管理

宋朝的赋役档案主要有:户籍档案、税租簿档案、丁账档案、保甲簿档案以及钞票档案、公凭档案等。对于赋役档案的管理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赋役档案的归类整理。

宋朝的赋役档案通常采用一档多存, 将同一份档案制作多份副本, 分多处保存。下面作者简单地对一些赋役档案的归类保存方式:丁账每年制作一次, 档案逐级上呈, 多处留存[3]96, 也即反映每户人口增减实际数目的丁账由各州根据下属各县的实际情况共制作三本总的州账目档案, 一本由本州留存在州内的架阁库之中, 两本上呈, 上呈的两本在各路之中进行整合, 制造成两本都账档案并与各州所上呈的档案连粘, 一本继续上呈, 一本留存转运司架阁库;租税档案每三年整理一次, 由各县抄写县内三年内的税收情况并进行核对, 待校正正确之后送往各上级州, 等各州进行核对准确之后, 加盖骑缝印, 然后保存进州内的架阁库。

2. 赋役档案的保存。

宋朝政府要求对于赋役档案进行特殊的管理, 也即对于所有的赋役档案应当登记造册, 订立目录、名号, 在架阁库中设立专门的仓库进行保存, 并注意档案的防霉、防蛀、防潮等保存事项。对于赋役档案还需要按时进行整理分类, 对于一些无用档案还需要进行销毁之类的处理, 具体操作方法参见律法条文的保存管理。

四、财会档案管理

由于宋代采取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使得整个国家的财政大权都集中掌握在皇帝的手中, 而为了方便财务的使用与管理, 宋朝建立了完善的财会档案管理机构, 并且制定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

1. 管理机构上的措施。

宋朝在中央上设立了三司架阁库、文书库以对财会档案进行收藏、保存工作;在地方上则设立了大量的架阁库, 将财会档案当作一项重要的国家资料进行保存、收录[4]85。

2. 管理上的措施。

宋真宗年间, 朝廷将文书库划分为三部分, 将原本笼统的财会档案进行分类管理, 具体措施如下:废除原先的三司制度, 建立铁盐部、度支部、户部三部, 将原先的架阁库按照新的三部进行重新划分、整理、归类, 将三部档案分库存放, 原先的档案也需要进行清点、交接;对于不同属类的档案, 应当按照其所属领域的不同逐类逐条分阁分架存放, 对于原先的旧档案还需要交接清楚, 不能混乱、遗失;存储档案的库房规范管理, 库房钥匙由盐铁部、度支部以及户部的三司使掌握、保存, 未经三司同意, 不得私下进行档案的开库查阅, 否则予以严重惩罚。

3. 档案的整理与留存。

对于财会档案, 宋朝建立了严格的整理、转交制度, 中央之中六部的财会档案在各部留存两年, 然后转存架阁库, 在架阁库保存八年, 之后转交文书库保存, 其中在南宋时期, 对于各种文档资料, 在整理完成之后就需要转存架阁库留存;根据财会档案的不同, 宋朝采取了不同的存档方案, 对于官员的俸禄分发与接收档案, 需要转运司查验后收归架阁库保存。官员的差旅津贴档案, 由磨勘司、审计院检查认定后, 通过粮料院注销后收归架阁库保存, 仓库钱钞的收支需要监察官员签字、盖章, 税务出入还需要进行编号, 每月收归架阁库保存一次。官府财产的记录文簿需要按季度进行检查、清点, 加盖州府印章, 然后收归架阁库保存, 若是财产涉及当地官员, 则需要送到相邻州府的架阁库保存;在财会档案的整理、保管方面, 宋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程序, 财会档案在整理的时候需要写明档案的数目、题目、日期以及具体事项, 并加盖骑缝章, 然后按照档案的时间顺序将档案进行编纂、排序, 最后收归架阁库保存。在财会档案借出时, 需要先由监察官员确定借用期限, 并批注交接, 在档案归还的时候, 主管的监察官员应当进行清点并勾销。为了防止档案的遗失、损坏, 宋朝规定财会档案要封锁保存, 所有档案当面交接, 未封锁、未当面交接或者将档案私自携带至家中的人, 将判刑两年。在档案的整理过程中, 应当分类放置在对应的地方, 若是未按规定摆放, 则处以杖罚一百的惩罚。财会档案的销毁与长期留存工作参见律法档案的管理方式。

4. 财会档案的编纂。

宋朝极其注重财会档案的保存, 除此之外还对财务活动进行相应的记录。通过对财务活动进行记录与保存, 政府可以得到记录年间国家的财务状况, 发现经济中有可能存在的问题, 从而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作者通过对宋朝在律法档案、狱讼档案、赋役档案、财会档案四个方面的介绍, 就各部分在档案的整理、归类、保存、使用等方面的运作情况进行统筹整理, 以找寻宋朝在档案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通过宋朝在档案管理方面的运行方式, 作者发现其对于当今的档案管理工作有着一定的借鉴之处, 比如定期进行档案的检查与精简, 就可以对于当今的档案管理行为作出指导;通过参照宋代定期对档案进行的鉴定与销毁工作, 就可以为我们当今的档案管理者提供借鉴;又比如我们可以借鉴宋朝对于档案进行收录时采取的筛选模式, 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收录入库的档案量, 并且极大地提高档案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方建新, 王晴.宋代宫廷藏书续考——专藏皇帝著作的殿阁[J].浙江大学学报, 2008 (3) .

[2]李宝玲.档案馆文化属性的发展与演变[J].湖北档案, 2009 (1) .

[3]所桂萍.试论宋代档案保管技术与方法的创新[J].郑州大学学报, 2005 (3) .

[4]肖丽.论宋代档案典籍机构的建立及其对文化教育的影响[J].兰台世界, 2009 (11) .

我国宋代档案法规比较研究 篇2

一、我国宋代档案法规发展的历史进程

宋代的档案法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北宋初年的全面继承唐朝档案制度时期。因当时“周刑统科条繁浩, 或有未明”之缘故, 宋太祖下令统纂刑统, 再由大理寺刻板摹印, 并决定以《宋建隆详定刑统》的名义颁行天下, 后世简称《宋刑统》, 《宋刑统》是以《唐律疏议》为主体, 所以, 这一阶段的档案法规建设主要是沿袭唐朝, 没有新的发展和突破。第二阶段是从神宗开始, 《庆元条法事类》制订和颁布后, 在南宋宁宗时期形成架阁条法, 其将部门法分成职制、选举、文书等十六个具体的门类, 文书档案法规首次开始与行政、民事、刑事等部门法一同排列, 位置次于第三位, 地位排序显著, 这在宋以前历史上是决无仅有的;可以说, 宋代档案法规随着《庆元条法事类》的创立出现了新的格局, 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

二、我国宋代档案法规的具体内容

1. 宋代档案的收集、整理制度。

第一, 档案的编录。宋代在档案编录上要求各级官府的文书原件要保管于架阁库中, 同时进行“置册抄录”, 这就是最初的宋代档案汇抄制度, 它是中国古代管理档案文书的重要制度。第二, 档案的分类。宋代在整理档案过程中已经开始对档案文书进行分类, 一种就是以官员分类;另外一种是以文种分类。宋代档案的分类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档案的管理和使用, 为后世档案的分类保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 档案的登记、立卷和编号。宋代采取“置册分门编录”办法, 即按月日次第编号, 以千字文排列上架, 在册皮上写明封题、事目、张页、年月日;在登记簿上也写明以上项目, 注明某库、某架阁等情况。同时又规定“诸条制先次行下者置册, 分门编录, 仍以所受月日次第连粘”, 可见宋代的档案是按照年月日的顺序, 以千字文为号进行编排录入, 这种方法编排又叫“千文架阁法”。第四, 档案的移交。宋代的档案移交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定期将机关档案移交至架阁库和文书库的制度;另一种是《宋刑统》中规定“其主典代者, 文案皆立正案, 分付后人”。按年限移交档案在宋代就已开始, 这在当时的世界档案工作上还是极其罕见的。

2. 宋代档案保密制度。

档案的保密工作, 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 在宋朝更是如此。两宋政权从建立到灭亡的300多年间, 长期与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处于敌对状态, 政治和军事斗争尤为尖锐, 各政权之间互相封锁和保密信息, 展开了长期窃密与反窃密斗争, 辽国曾不惜以重金收买宋代机密文件, 金人也想方设法收买南宋的内部文书, 并使用“蜡丸”等方式窃取机密。为使自己的档案不被窃取, 宋代加强了秘书档案工作, 采取严厉措施禁止传播和盗卖的同时, 还加强内部管理, 在大、小衙署内设立架阁库, 把公务活动中形成的机密文档, 整理收藏起来, 使其不散失或者被盗, 这充分体现了宋代档案保密制度的严密性。

3. 宋代档案的鉴定、销毁制度。

宋代的档案律令主要体现在北宋的《宋刑统》和南宋的《庆元条法事类》中, 关于对档案鉴定的规定是:“诸制书及重害文书, 若祥瑞, 解官, 婚, 田, 市估, 狱变之类长留”, “申监司差官复讫除之, 其有本应长留者, 移于别库籍内, 仍随事朱书, 所除所移年月同复官签书”, “诸架阁公案非应长留者, 留十年, 每三年一检简”。这些律令对档案保管期限的划分, 以内容因素为标准的档案鉴定依据, 档案鉴定的程序以及鉴定后销毁档案的程序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可见宋代在档案鉴定、销毁方面比唐代有了很大的进步, 并且鉴定程序也相当完备。

4. 宋代档案的惩罚制度。

为了对档案管理进行规范化管理, 宋统治者制订了严厉的惩罚措施, 以确保法规能够得以执行。例如:“诸架阁库文书所掌官吏散失者杖一百。当职官吏以架阁应留文书费用者, 以违制论, 非重害减三等”, 这就是对卖掉应长留文书或把架阁库文书散失的官员进行的刑事处罚;“诸盗应架阁文书有情弊者, 徒二年, 不以赦降原减”, 这是对盗窃档案人员的刑事处罚规定。

5. 宋代档案的控制利用制度。

宋代《职制令》规定:“诸被受手诏以黄纸造册编录, 并续颁诏册, 并于长官厅柜帕封锁, 法司掌之, 无法司者, 选差职级壹名, 替日对簿交受”, 凡“检用”档案时, 要“委官一员”, “监视出入”。并要“监官立限” (即规定借期) , “批注交受”;归还时, 主要官员要清点。至于机密的档案, 除“职事”官员外, 一般官吏不得借用。严格限定接触机密档案的人员范围, 同时, 因为有借还记录, 权责明确, 借用档案的人往往都会对档案的保护格外小心, 防止因疏忽导致档案遗失或破损, 很好地维持了档案实体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也维持了档案内容的保密性。

三、宋代档案法规的特征

宋代制订了严密的档案法规, 有效地保护了档案的安全, 使宋代的档案保存完整, 为现在的档案法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宋代档案法规的特征如下。

1. 继承性。

宋代档案法规在中国古代档案史上承前启后, 主要是因为继承前代档案立法的优秀成果, 并且加以发展和扩充, 形成了自身的档案规范。如宋代档案“三年一检简”制度就是在唐代“三年一拣除”制度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的。

2. 政治性和专制性。

档案法规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为宋朝政权的正常运行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服务, 为此, 宋代的文书档案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专制性, 丝毫没有社会性可言。另外, 宋代对图书和档案利用也大肆进行限制, 如规定个人使用档案和图书资料去编写史料书籍, 要受到杖责八十的严厉处罚。可见, 宋代的档案文书其实是统治阶级的专利, 只有统治阶级才有权使用而普通群众使用档案文书的基本权利已经被剥夺, 这也充分体现了档案法规的政治性和专制性。

3. 系统性、完整性。

宋代对档案法规的规定十分严密, 从档案的立卷、注籍到编排、立号再到借阅、监督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详细规定, 整个档案工作形成有机统一的完整体系。同时违反档案法规的处罚也较为细密和严厉, 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宋代档案法规系统。

4. 执行力度不够。

宋代秉承文人治国理念, 机构臃肿, 官制紊乱, 敷衍塞责、效率低下现象难以避免。宋朝官员昏庸无能, 在其位却不知其责者大有人在, 经常在档案工作中出现隐匿、窃取、拆换、毁坏档案并以此贪赃枉法、中饱私囊。出台的档案工作的律令不可谓不多, 但执行效果不佳, 力度不够, 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腐败臃肿的宋代官僚机构。

四、我国宋代档案法规的历史意义

宋代档案法规作为中国古代档案法制史上光辉的一页, 地位举足轻重, 意义不容忽视。

1. 宋代完整的档案法规为史学繁荣提供了保障宋代的史学成果丰硕, 史家辈出。

据《四库全书总目》统计, 宋代按卷数计算占清初以前的五分之一;史书按部数计算, 占清初以前的三分之一, 为历朝之最。这些浩繁的史学著作都是基于大量档案和史实记载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例如司马光在大量阅读官府收藏的典籍和唐五代时流传下来的档案材料基础上, 成功编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宏伟巨著———《资治通鉴》。可见, 宋朝利用档案编史工作是颇有成就的。

2. 中国古代档案法规系统在宋代已初步形成。

宋代以前, 档案法规是零散分布在各朝代的律法之中, 没有专门的律令。如唐代的档案立法只是散见于《唐律疏议》和《唐六典》中。到了宋代则有所改变, 在隋唐基础上, 宋统治者对档案法规不断加以完善和发展, 经历了从《宋刑统》中的散记到真宗的“三条诏令”再到《庆元条法事类》中的“架阁条法”, 改变了以往档案法规不成体系的零乱历史, 形成了架阁条法, 为后世档案法规的专门化起了基础性作用。

综上所述, 宋代的档案法规既继承了唐和唐代以前的优秀成果, 又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 使中国古代的档案法规在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 成为元、明、清各朝代效仿的典范。但宋代的档案法规毕竟还是封建社会的产物, 其目的仍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维护至高无上的皇权, 有其自身的时代局限性。所以, 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立场对其辩证看待, 学其优点, 弃其不足, 为当代的档案法规工作提供宝贵的可鉴经验。

摘要:宋代统治者对档案法规不断地加以完善, 极大地促进了档案法规的发展, 本文旨在对宋代档案法规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特征和历史意义进行简要阐述, 以期为当代的档案法规建设提供借鉴依据。

关键词:宋朝,档案法规,庆元条法事例

参考文献

[1]赵咪咪.我国古代档案保护技术的传承与发展[J].苏州大学, 2010 (3) .

[2]麻新纯.中国古代档案保护思想探析[J].北京档案, 2005 (11) .

[3]邓君.中国古代档案法规发展原因探析[J].兰台世界, 2004 (5) .

宋代档案修缮制度和销毁制度 篇3

一、宋代之前的档案修缮制度发展及宋代档案修缮制度概况

1. 宋代以前档案修缮制度的发展。

档案修缮制度是指对档案进行定期修缮的管理制度。档案是国家、组织和个人活动的历史记录, 档案的本质属性是信息, 但是任何信息都是要以一定的形式反映出来, 在不同时期由于档案材料的不同, 保存条件和保存方法都有所不同。对于不同的材质的档案, 信息丢失的可能性不同, 档案修缮的要求和方法也不一样。在商代, 国家专门设置了“史官”对文化、文书和文册进行制定和管理, “史官”的职责和今天的政府秘书或者档案管理人员的功能相似。由于那时候文字、文书都属于部分人享有的特权, 一般人对这些都不了解, 因此那时候的档案和文书、文字基本上属于同一种概念。商代的文字载体是甲骨, 那时候的档案管理也就是对包括占卜刻辞、卜事刻辞、记事刻辞、表谱刻辞等四类文书资料的保管, 是我国现存最早、较系统的官府文书。由于甲骨的稳定性的特点, 在商代时期并没有专门的制度对档案进行修缮。进入西周以后, 文字的载体以竹木简的形式出现, 文字的普及率也随之增高, 在职官制度上, 宋代设立了以太史为首的“太史寮”作为档案管理机构, 主要负责起草文书、记载史书、保管国家典籍、向各个诸侯传达命令等事务。除太史以外, 还有了比较细化的掌管王朝内外档案的组织人员, 即大史、小史、内史、御史和外史。在管理制度上, 西周形成当时非常领先的史官记注制度, 但是依然没有出现档案修缮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文化从一种贵族特权发展成为普及的知识, 文书档案在内容和形式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形成了日常政务文书、民用契券及专门档案, 文书档案工作逐渐由之前的史官工作当中分离出来, 专门设立了管理档案的职官。在管理制度上开始出现了档案的分类、保存和鉴定制度, 档案修缮也作为档案保存工作的一部分开始出现。秦汉时期, 中国的档案管理飞速发展, 传统中国封建社会的管理制度都趋于完善, 档案修缮制度也成为了档案管理的日常事务。尤其在汉代, 朝廷为了弥补秦代“焚书坑儒”带来的文化失传问题, 皇帝命令萧何等重要大臣广罗天下书籍, 分别保存到在各地建造的书院当中, 对那些遭遇到毁损破坏的书籍文书组织人员进行修补校订, 在档案保存的过程也十分重视档案的完整性, 对那些受潮湿、火灾或者蛀虫损坏的档案也专门设置职官进行修缮, 在这一时期档案修缮制度成为了档案管理制度的日常制度。经过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以后, 书籍形式进一步发生变化, 从当初的甲骨文、金文到秦汉时期的以竹木简为主的档案材料发展成为以纸质档案为主的档案材料, 在保管上要求更高, 档案修缮要求也更高。在唐代, 虽然档案管理工作尚未完全从文书管理工作中独立出来, 形成了“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三省分权运行体制, 但在制度上文档官吏进一步专职化, 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专业化。随着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唐代时期的法律对档案的收集归档, 整理鉴定, 销毁利用等方面都作了更加明确和细致的规定, 《唐六典》的出现使档案管理制度走向了法制化。到了唐太宗时期, 唐太宗深刻明白“以史为鉴”的道理, 他认为“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 因此非常注重史书的修缮、编纂和保管, 在贞观年间, 在皇帝主持下对《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及《北史》等重要史书都进行了修订, 这个过程当中档案修缮制度得以完善, 宋代的档案修缮制度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和进一步完善的。

2. 宋代的档案修缮制度概况。

在唐代档案修缮的制度基础上, 宋代又进一步加大了档案管理制度的规范力度, 档案管理制度从文书档案当中逐渐独立出来。在一般的政务文书以外, 还有“赋役档案”、“律法档案”和各种形式的“例”。同时, 宋代的档案管理的职官制度也进一步发展, 档案管理的分工更加细致, 在宋代的档案管理的职官当中有“中书舍人”、“事中”、“司谏””、“书令史”、“翰林学士”、“主事”、“录事”、“令史”等从事档案管理的职官。在制度上以《庆元条法事类》为代表的档案管理立法也开始形成, 以法律的形式对档案管理行为进行约束, 档案管理制度区分更加细致, 规范和操作也更加完善。在修缮制度的规定上根据《庆元条法事类》卷十七的具体规定, 凡是那些重要档案材料, 都要保存较长的时间, 管理上要受到特别的对待, 不仅按照一般规范进行编制目录, 还要编写字号进行“别库架阁”保存[1]4, 并需及时晾晒, 以防止霉烂, 对于那些因为外界原因或者材料本身出现问题造成字迹模糊或者缺损的, 根据不同的档案类别组织“翰林学士”或者“书令史”进行修缮, 在修缮的时候要严格按照原来档案的纸张、字体进行, 对于大篇幅损坏的, 要重新抄录, 抄录要求在纸张、字体上同样不可出现“异样”, 这一制度规定确保了档案资料的内容的完整, 确保那些重要的需要保存长久的档案不会发生毁坏。在一些特别领域也进行了专门的规定, 比如司法档案在大量的皇帝诏书当中都进行了规范, 要求大理寺、刑部司法机关的案牍, 要在中书省档案库内设专架放置, 以便利用。仁宗天圣十年五月十日诏:“法寺断案奏典……自今委理寺每断奏后一月实封关送, 刑部遣吏别置簿历管勾, 立便于中书刑房点对承领, 用堂印封送, 赴省置库架阁, 无得交杂损失。如诸处合要照证, 即上历封送, 常切拘收。”从内容当中可以看出来, 诏书对狱案文书的归档、保管及利用的具体要求, 其中负责保管的职官, 在不同的岗位具有不同的职责, 任何岗位上都要确保档案的完整性, 对于那些不完全的档案要追究相应的管理责任, 同时要求负责官员定期查看, 发现缺损及时补充, 这就使得档案修缮工作成为档案保管的日常性工作, 这些做法和管理思想对今天的档案管理的影响仍然存在。

二、档案销毁制度的形成与宋代档案销毁制度的特点

档案销毁制度在隋唐时期也逐渐形成并且趋于完善, 到了宋代又得到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 一方面科举考试的发展推进了文书档案的大量出现, 同时国家十分重视文书档案的管理, 因此到了唐代国家不仅在各地设置了专门放置档案的院、馆, 设置了专门的职官, 还对那些旧的档案进行定期鉴定, 对于被认为没有价值的档案进行销毁, 这些程序在唐代已经非常发达。在唐代的法律当中规定了那些专门进行档案管理的机构要对归档文案进行“检简”。也就是组织人员专门对档案的质量和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检查, 判断哪些档案应该永久保存, 哪些档案在保留一段时间以后就可以销毁。为了能够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制定了大量的法律。《唐律疏议》中有所记载:“文案不须常留者, 每三年一拣除。”这是规定了档案鉴定的时间。《大唐六典》中也有相应的记载:“凡天下制敕计奏之数, 省符宣告之节, 率以岁终为断。京师诸司, 皆以为四月一日纳于都省。其天下诸州, 则本可推校以授勾官, 勾官审之, 连署封印附计账纳于督省, 常以六月一日, 都事集诸司令史对覆, 若有隐漏不同, 皆附于考课焉。”[2]20可见, 在唐朝时候, 档案管理制度已经发展十分成熟。

到了宋代时期, 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档案数量的剧增, 这给档案管理机构和人员带来了更大的管理难度, 因此档案销毁制度又更加重视, 档案管理的立法不仅大量出现, 还出现了专门规范档案销毁制度的条文。北宋时期的《宋刑统》和南宋的《庆元条法事类》中都有相应的规定。比如在条文中出现“诸制书及重害文书, 若祥瑞, 解官, 婚, 田, 市估, 狱变之类长留”、“诸架阁公案非应长留者, 留十年, 每三年一检简”以及“诸架阁公案非应长留者, 留十年, 每三年一检简, 申监司差官复讫除之, 其有本应长留者, 移于别库籍内, 仍随事朱书, 所除所移年月同复官签书”[3]64等相应的规定, 这些法律规定构成了宋代的档案销毁制度体系。具体来说, 包含了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 同时对档案鉴定规定了以内容作为判断重要性的依据, 档案鉴定的程序也规范得更加严密, 鉴定以后的档案销毁也规定了相应的程序, 确保了档案管理制度的有序推行。

宋代的档案修缮制度和档案销毁制度既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 又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制度的发展是在之前时代的基础上一步步进步的。其中档案修缮制度形成于秦汉, 成熟于隋唐, 到了宋代随着文化的发展, 档案修缮制度自然就发展得日趋完善。档案销毁制度也是在唐代成熟的, 到了宋代档案的数量进一步增加, 档案管理上通过档案鉴定对价值不同的档案, 保存时间有所差异, 形成了更加完善的档案鉴定标准, 以及对档案进行销毁的完备的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斌.我国宋代司法档案管理初探[J].云南档案, 2009 (5) .

[2]唐六典·三师三公尚书都省[M].三秦出版社, 1991.

上一篇:威海市消费需求问题下一篇:建筑与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