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环境

2024-10-04

政务环境(精选12篇)

政务环境 篇1

一、政务知识流程理论

1. 知识流程。

知识链指在一个链条型网络中,组织对内外知识进行选择、吸收、整理、转化、创新,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流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组织内各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被一种无形的知识链条所连接,这条无形的链条就是知识链[1]。知识流程是建立在知识链理论基础之上的,是指组织的核心资源———知识在组织内各个知识驻点之间为创造价值而形成的一系列积累、共享、交流的过程,是组织流程的本质内容,其内涵是确定知识在创造价值中所处的环节。知识流程是从知识角度分析组织流程,将组织流程纳入到组织知识的流动过程中。这一理念运用到电子政务流程研究中,能够满足传统的线性政府流程向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非线性流程的转化。

2. 政务流程。

政务流程指一组相关的、结构化活动的集合,这些活动集合为特定的公众提供特定服务或产品,这个流程有起点、有终点,并且有目的[2]。政务流程包括宏观政务流程和微观政务流程,前者体现政府总体的流程模式,对政府每个部门都适用;后者体现政府内部不同职能部门各自的工作流程,具有特殊性。宏观政务流程可以划分为:(1)基础作业流程,包括日常公文流转与处理,会议、日程等事务安排,文件、资料、数据、档案等管理,信息沟通与发布等过程;(2)常规行政流程,包括政策问题发现与提出,政策方案研究与论证,政策制定、执行、反馈及修正等过程;(3)危机管理流程,包括对突发问题、重大事故和灾难性事件的处理过程。

3.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务知识流程及其分层。

政务流程分层是指将现有流程按照某种标准进行分层,并以各层为单元在网络上实现。如以政府政务活动种类为中心进行分层,这种分层是以现有部门分工为基础,部门间政务活动仍然是隔离的,公众和企业为完成一件工作需要与政府多个网站、程序打交道。再如,以跨部门政务整合为中心进行分层。这种分层是在政务层面上实现了一定的资源整合,体现为一站式的政府办公流程。政务知识流程分层是建立在知识管理基础上,从以用户为中心的角度出发对政务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并按照最便利公众的方式重新设计流程环节。即以公众为中心,从公众角度出发,首先区分不同类型的公众,然后界定公众与政府间的流程类型,最终以最方便公众的方式来设计。此时,网络程序会自动地在公众和各政府部门间建立联系,突破政府部门划分的界限,实现政府非线性流程的功能。

二、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务知识流程的构成要素分析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务知识流程的构成要素涉及知识识别与获取、知识存储、知识传递与共享、知识应用。

1. 政务知识识别与获取。

政务知识识别指政府为了获得需要的重要知识,必须清楚了解政府内外部存在哪些重要知识以及有效利用既有知识[3]。其目的是确定政府工作战略和政府职能有效发挥的支点;在政务知识领域进行划分后,在该领域确定知识缺口。通过政务知识识别,将其划分为以下类型:一是流程知识:政府部门操作手册、工作指南、行政规程等;二是行政理论知识:经济学知识、工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等;三是行政技能知识:行政决策技能、管理服务创新知识、最佳实践经验总结等;四是公众知识:公众(或企业)各类登记注册表、公众(或企业)的意见或建议等。获取政务知识的途径有内部和外部两种渠道。内部渠道指政府机关内部工作人员通过交流和知识挖掘得到新知识;外部渠道指从政府机关外部获得知识,包括专门政府机构、各类咨询公司以及公众等。政府对知识获取的管理主要表现在三方面[4]:(1)加强政府部门内部交流,通过会议、讲座等形式获得内部公务员掌握的经验知识;(2)充分利用政府智囊团和咨询公司等外部资源,通过合作方式有效获取他们掌握的知识;(3)通过定量或定性的信息处理方法,从已经掌握的政务信息资源中挖掘有用的隐性知识,这种方式应成为政府获取新知识的主要途径。

2. 政务知识存储。

政务知识存储是指将政府工作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以便于检索使用的方式有效存储起来。基于流程的政务知识存储有三大媒介:公务员、相关部门、政府系统。

(1)公务员的知识存储。包括: (1) 在职人员的知识存储。政府为了存储重要的知识,需要利用知识地图识别出政府内部掌握重要知识和具有决策力的人员;鼓励政府内部工作人员对重要知识进行记录、存储并共享。 (2) 离职人员的知识存储。在政府人员离职或辞职之前,安排负责知识搜集的专家对其进行深度访谈,并将他所拥有的知识以及工作中的经验等记录下来。

(2)部门内的知识存储。针对电子政务环境而言有以下方式:一是以电子载体作为记录方式的会议记录;二是作为分支流程的部门,各部门之间的电子邮件交流的内容;三是部门内的讨论中,组成人员可以利用Bbs、Internet等交流工具作为讨论的方式。

(3)政府系统的知识存储。政务知识隐含在部门工作流程中,为了保障这些知识得到合理利用,按政务流程建立各种知识关联网,将各部门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政府应利用自动化的方式将文档管理系统、知识库的内容聚集并存储下来。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务知识存储媒介及方式如图1。

3. 政务知识传递与共享。

政务知识传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政府内部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知识传递,可有效弥补部门之间的信息鸿沟,有利于从更高层次来认识和解决所遇到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问题;二是相同政府职能部门的不同等级之间的“纵向”知识传递,可以使部门内部有效的经验知识得到广泛传播,为整个部门所共有,推动整个部门的发展[5]。政府面对显性知识的传递与共享应做到:一是必须提供知识检索工具;二是在网上发布新知识内容,或将新文件、通知等推送到已经订阅此类知识的人员的主页或邮件中,使政府人员能够了解最新动态知识;三是定期通过讲座或电子培训系统有针对性地对公务员进行前沿知识和岗位技能的培训;四是组织内部经常性地以会议和讨论的形式进行小组学习、交流,促进新知识产生[6]。面对隐性知识的传递与共享应该做到:一是建立政府内部知识门户网站,在网络交流或共同合作中实现隐性知识扩散和共享;二是通过有关法律法规和激励政策指导、鼓励政府知识传递。

4. 政务知识应用。

政务知识应用的目的是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使决策科学化,实现政务知识向政府“知识资产”转变,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政府对知识应用的管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根据用途对知识进行分类管理;二是建立应用知识进行科学决策的平台,鼓励各级领导在进行决策时应用相关知识;三是对各职能部门的知识获取、共享和应用的管理情况进行评估,并作为衡量其效绩的指标[7]。

三、支撑政务知识流程循环的条件

1. 公务员的知识管理观念。

政务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人”———内部人员与外部公众。由此,其知识来源有两个:一是公务员工作心得与经验总结;二是公众对公共部门行为的评判与期望。从知识来源角度看,政务知识的外来资料与内部经验教训储存在同一个界面,经过公务员实现沟通,再经过大脑的提炼与萃取,最终形成政府各部门特有的处理相关问题的知识;同时又内化为个人隐性知识,协助政府避免发生同样的问题,或加快相似问题的解决;最后经过公务员自身工作经验的总结与研究又产生新的显性知识。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稳定的知识管理流程[8]。作为公务员,只有具备这些知识管理理念,才能真正将政务知识管理推向更深层次。

2. 政府部门组织结构网络化与扁平化。

政府部门采用网络化、扁平化结构,既保证了电子政务发展所需的稳定性,又能对政府人员充分授权,推动政务知识的收集、传递与共享,有助于改变政府人员的工作态度、行为与能力[9]。具体而言,政府部门组织结构网络化、扁平化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政府部门之间不连贯的独立工作机制;政府信息网络化可以在共同的信息平台上,实现垂直的政务活动过程水平化,使政府工作实现高度协调的一体化管理;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政务知识的全方位扩散,推动一部分政府职能分解、授权和委托给社会组织进行代理化管理,形成政府新型运行机制。

3. 信息技术平台构建。

虚拟环境下,支持政务知识流程有效循环的信息技术包括的内容较多且程序也很复杂,不同环节需要不同的信息技术支撑。如支持知识获取的包括搜索引擎、文件挖掘以及政府门户网站;支持知识存储的包括数据仓库、文档管理系统、专家系统、政务知识库等;支持知识共享与传递的包括政府内外部网络、协同系统、工作流程系统等。

电子政府作为与传统政府相区别的一种组织形态, 关键在于它打破了传统政府的组织界限, 在网上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 同时还要求对政府各类职能和管理行为进行界定、分类、重新设计流程。因此, 本文充分利用知识管理理念, 将政务流程同知识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提出政务知识流程概念并构建出政务知识流程图, 如图2所示。

摘要:本文试图将知识管理思想融入政府业务流程, 提出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务知识流程的概念, 阐述了政务知识流程的构成要素、支撑该流程循环的条件。

关键词:知识流程,政务知识流程,电子政务

参考文献

[1]温有奎, 徐国华.知识链管理研究[J].情报学报, 2004 (8) :477.

[2]董新宇, 苏俊.电子政务与政务流程再造[J].公共管理学报, 2004 (11) :46.

[3]Cnsoj.电子政务与政府创新[OL].http://www.cnsoj.com/Article.2006-04-15.

[4]李志义.谈电子政务中知识管理[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3 (6) :77.

[5]赵雪芹.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系统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 2005 (9) :18.

[6]叶晗.电子政务系统中的知识管理核心流程[J].兰台世界, 2006 (1) :2.

[7]林莉, 刘元芳.知识链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 2004 (1) :54.

[8]Bellinger.G.Knowledge Management-Emerging Perspectives.www.outsights.com/systems/kmgmt.html.2006-09-20.

[9]Metaxiotis K.Psarras J, A conceptual analysi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e-government.Electronic Government.1 (2005) 77-86.

政务环境 篇2

满洲里是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城市,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使满洲里成为商贾云集的口岸名城。满洲里市创建文明城目的就是要促进城市文明,让百姓受益。然而一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力,办事吃拿卡要、扯皮推诿、违法行政的事件屡有发生。存在的主要问题细化为:以权谋私、执法不公、吃拿卡要、乱收费、弄虚作假、不履行承诺、服务差等。这些现象不但影响了口岸城市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形象,而且也直接阻碍了城市的经济发展,老百姓对此深恶痛绝。民之所兴,在顺民心;民之所废,在逆民心。针对这种情况,满洲里市委、市政府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万人“民评官”活动,以“民评官”为核心,提高政务环境,促进城市文明。

满洲里市引入“民评官”这种制度来促使全体党员干部始终牢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基本准则;始终坚定“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从而自觉地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现在,满洲里市各级机关转变了工作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过去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不见了,机关整体形象和工作作风明显改善,工作效率得到了快速提高。

二、以“民评官”为核心提高政务环境的主要做法

(一)开展“民评官”注重实效,提高执政能力

满洲里市委、市政府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动力和载体,全市上下思想高度重视,审时度势,把软环境建设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经济发展的长效载体加以大力推进,开展了以整顿机关作风为主要内容的软环境和机关作风建设工作,措施扎实有力。自XX年以来,连续开展了以万人“民评官”为核心的软环境评价和机关作风建设活动,通过实施“万民评官”、“三百监督”“面对面评议”、“日常考核”、“整改承诺”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形成了全市上下重视软环境、支持软环境、建设软环境的良好氛围,营造了“亲商、安商、扶商、富商”和“亲民、爱民、利民、便民”的经济发展软环境。在争创全国文明城的过程中,XX年、XX年年的“民评官”测评每年发放测评表1万张,设立测评点100余个,测评部门183个。

第一,针对问题,开展评价。影响满洲里政务环境的“常见病”最主要集中在执法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是以利用职权达到奉上驭下、谋财谋位目的的“中梗阻”问题。因此,我们把执法机关、经济管理部门及其中层环节的“现官”和“现管”作为“民评官”监控治理的重中之重。为确保测评部门分类的科学,我们抽调懂经济和有研究能力的干部组成专家组,依据各部门的分工、职能、职责、执法性质、社会接触面和老百姓认知程度、范围等进行科学分类,以努力增强测评的针对性和每组各部门之间的可比性。同时通过民意测评、深入走访调研和信访重点,把群众反映较多的以权谋私、执法不公、吃拿卡要、乱收费、弄虚作假、不履行承诺、服务差等问题作为综合评价的重点内容。此外,测评表还开设专栏让群众直接举报最不满意的工作人员。

第二,群众参与,绝对公开。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市纪委监察局牵头抓落实的“民评官”工作领导小组,对这项工作实行集中组织、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和督导检查。其组织发动的宗旨是把群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做到最大。在工作推进中,我们在抓好“民评官”日常宣传的同时,集中通过电视、报纸、行风热线、行风网站等渠道,形成“地毯式”的宣传报道,努力做到“六公开”,营造社会轰动效应。一是测评方案公开。测评前,市委主管领导在电视台就“民评官”做专题动员讲话,并将“民评官”实施方案公之于众。二是整改和承诺公开。每年春节一过,重点部门和上一年测评排在后两位的部门通过新闻媒体向全市人民做公开承诺和整改承诺。三是测评过程公开。在测评阶段,电视台、电台、报社组成若干新闻报道组,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多角度宣传报道万人测评现场和充分表达各界群众真实意愿的实况,增强“民评官”的透明度。四是测评统计公开。万人测评统计现场向社会开放,社会义务监督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新闻记者组成的监督组对整个统计活动进行全过程监督。五是测评结果公开。统计结果核准后,市委、市政府将万人测评及日常考核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向全市公开通报。六是奖罚兑现公开。为取信于民,让全市人民都知道“民评官”不是轰轰烈烈走过场,市委按年初向全市公开的方案,以测评结果决定班子等级、奖罚和末位淘汰班子领导成员,从而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参与软环境建设和“民评官”的信心和热情。

第三,动真碰硬,百姓拥护。满洲里在评价结果运用上,敢于来真的、碰硬的、干实的,将测评结果与文明单位评比等挂钩,收到实效。首先,市委、市政府命名表彰10个单位为软环境和机关作风建设十佳先进单位、30个单位评为优秀单位。其次,各组万人测评结果按一定比例确定的15个排名靠后的单位取消其评比先进单位、文明单位的资格。其中条管单位的考评结果直接向其上级主管部门通报;市管单位,直接与目标考核挂钩,在目标考核时降一档次。最后,各组万人测评结果按十五分之一比例确定的10个排在末位的单位,全部调整其领导班子,其中多数一把手予以免职。以上结果运用都通过新闻媒体向全市人民通报,所有涉及的部门都向市民做整改承诺。

(二)开展民评官活动,建立长效机制

“民评官”就是要让老百姓来评价我们工作作风的好坏;让投资者来评价我们开放开发和服务意识的强弱;让社会各界来评价我们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高低。

第一,满洲里市委、市政府把执法机关、经济管理部门及其中层环节的“现官”和“现管”作为“民评官”监控治理的重中之重。

为确保测评部门分类的科学,抽调懂经济和有研究能力的干部组成专家组,依据各部门的分工、职能、职责、执法性质、社会接触面和老百姓认知程度、范围等进行科学分类,以努力增强测评的针对性和每组各部门之间的可比性。同时通过民意测评、深入走访调研和信访重点,把群众反映较多的以权谋私、执法不公、吃拿卡要、乱收费、弄虚作假、不履行承诺、服务差等问题作为综合评价的重点内容。此外,测评表还开设专栏让群众直接举报最不满意的工作人员。

第二,为确保测评样本的分布均匀和代表性、广泛性,根据口岸经济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和人口结构、职业结构,制定了详细的民主测评表发放方案。

以“效能、勤政、服务、诚信”为主要内容,逐步推进软环境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确定把外来人员特别是外来投资者、经营者、就业者作为民主测评的主体,并充分考虑一些规模大的企业、长期驻我市的办事机构、个体私营业主和长期进出境的人员等社会群体,以努力避免由于当地小私营业主因其自私狭隘和形成的小圈子等局限而导致评价结果的不公正。

第三,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了严密的操作程序,并具体框定测评表组织发放、填写回收、统计汇总等每一个环节。

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发挥政府诚信在诚信建设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示范和带动作用。加强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把侵害群众利益和对企业发展构成阻碍的案件作为重点,从重从快查处“涉软”案件。各测评点必须按要求上报详细的测评组织方案,特别是详细规定测评的时间、地点、社会各界发放定向和数量。根据各测评点上报的分方案,软环境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经认真审查并制定总测评方案,以进一步明确责任,包括具体测评时间、责任人和工作任务等。对于群众举报和投诉,无论事大事小、事难事易,我们都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影响软环境就是影响满洲里发展”的原则,认真调查,严肃处理,有问题坚决纠正。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无论是否属于受理范围,都能得到合理的答复、解释或协调,并及时向举报投诉人进行反馈。

(三)营造廉洁环境,服务科学发展

全市各级党组织、纪检监察机关以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营造廉洁环境,服务科学发展,大力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全力构建和谐满洲里。

第一,加强监督检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职能,围绕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各项任务的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深入重点工程、民生工程,主动提供“保廉”服务。

政务环境 篇3

关键词 大数据 电子政务 政务智能 框架 政府管理模式 开源技术

分类号 G250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01.012

Government Intelligence in Big Data Environment:A Framework and Process

Li Hongbo, Xiong Li, Liu Yinbin

Abstract Big data is being penetrated into our economy, society and life, and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way of government operations. Therefore, how to use big data to help government make better decisions is a big challenge for e-government. This paper proposes a framework of government intelligence in the big data era, also recommends some open source technology needed by government intelligence. It analyzes how the data is transferred in the proposed framework, and discusses the goals and potential benefits of the proposed framework.

Keywords Big data. E-government. Government intelligence. Framework. Way of government operation. Open source technology.

政务智能是电子政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克服了传统数据库、数据分析方法的一些不足,如传统的数据分析工具、方法无法对大规模数据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现有的数据库系统虽然可以高效地实现数据录入、查询和统计等功能,但却无法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和隐含规则,无法根据现有的数据预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1]。

政务智能对电子政务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然而现有政务智能的研究,均很少考虑大数据的关键特征,已不能很好地应对大数据带给电子政务的挑战。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大数据环境下政务智能的框架模型,在政务智能系统中采用开源技术,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成本,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信息安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方面在大数据时代对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有所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效率;另一方面为政务智能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1 大数据与政务智能

1.1 大数据及其在国家政府部门中的应用情况

目前,对大数据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各界对大数据的特征基本达成了共识。大数据主要有以下四个关键特征(简称“4V”):(1)数据量大(Volume),各种来源、各种类型的海量数据持续增长;(2)数据形式多样(Variety),有文本、图像、视频、传感器数据等,既有结构化的、半结构化的,也有非结构化的数据;(3)数据实时性(Velocity),数据实时生成、存储、处理和分析;(4)数据价值密度低(Value),单个数据的价值可能非常低,但从这些数据构成的海量集合中往往可以发现重要的知识与隐含的价值[2-3]。

大数据中所蕴含的海量数据,对于电子政务和智慧政府的建设而言,能否从中挖掘价值、辅助决策、优化服务,将是一个重要机遇;同时,鉴于新数据产生的速度已远远超过现有数据分析技术、计算平台的能力,如何开发与合理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有效处理大数据的复杂性、安全性、隐私性等问题,也是一个重大挑战。

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认识到大数据对于智慧政府的重要性,并纷纷采取行动,推进大数据在政府部门的应用,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发现,美国和欧盟已经将大数据在政府部门的应用付诸行动,而我国政府部门对大数据的利用仍主要集中在行动计划上。因此,有必要对大数据环境下的政务智能模型进行深入研究,以推动大数据在我国政府部门的落地与应用。

挑战所采取的行动

政府部门应用大数据的成功关键,在于整合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如Hadoop、Spark)、开发合理的软件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支持决策[9]。本文的政务智能2.0模型中,将对一些开源技术进行推荐。

1.2 由“政务智能1.0”迈向“政务智能2.0”

政务智能的目标是利用政府积累的大量历史数据来辅助政府决策,将政府所掌握的信息转换成知识,提高政府部门的决策能力、决策效率和决策准确性,并服务于公众。

政务智能的概念来源于商务智能。政务智能在技术层面与商务智能有很多共性,然而由于政务智能服务于电子政务环境,更多地表现出不同于商务智能的特点。许多学者将政务智能定义为一种信息系统,其目的在于辅助决策、服务社会[10-12]。

nlc202309032141

综合已有的观点,本文认为:政务智能是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政府积累的大量历史数据进行主动获取、整合、分析,对内服务于政府部门,辅助政府决策,提高政府的决策能力、决策效率和决策准确性;对外服务于社会公众,使企业、公民便捷地获取与其息息相关的分析型信息,从而实现电子政务服务公众的目标。

目前,对政务智能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政务智能的支撑技术、体系结构、应用系统等几个方面。现有对政务智能的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没有将大数据的特性纳入政务智能的研究,而这一点正是本文研究所要克服的缺陷。可以将大数据时代之前的政务智能称为“政务智能1.0”,而本文引入的大数据环境下的政务智能则属于“政务智能2.0”。

2 大数据环境下政务智能的框架模型

本文提出的大数据环境下政务智能的框架模型如图1 所示。该模型主要由4个层次模型(大数据来源层、大数据整合层、大数据应用层、大数据展现层)以及相应的管理机制和安全机制组成。其中,大数据来源层、整合层和应用层位于云计算服务器上。通过云服务的方式部署政务智能模型,可以确保政府部门灵活、方便地按需定制所需的计算能力,及时根据大数据需求部署合理的分析模型,从而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满足复杂多变的数据服务需求。

2.1 大数据来源层

大数据来源层位于政务智能框架模型的底层,是整个系统的数据源泉。大数据来源层由各政务部门产生和管理的政务信息资源组成,这些信息资源分布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库系统中,同时各数据库在地域上也处于分散状态。在数据结构上,这些数据可能是结构化的、半结构化的或非结构化的。

2.2 大数据整合层

大数据整合层是政务智能模型的核心,它将地理上分散、结构上异构的各部门数据进行采集、整合,从而为整个政务智能系统提供良好的数据源。通过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系统和交换系统,将分散的数据库资源进行整合,沟通各政府部门业务网和互联网,形成统一、共享的数据库系统,为应用层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分布式并行计算与编程模型,实现大数据的高效处理。

由于数据量庞大,将采用分布式文件系统和分布式数据库对各类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分布式数据库利用合理的数据处理手段形成统一的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包括基础信息库、共享主题信息库、决策支持信息库等,管理和维护产生的各种数据。

在大数据整合层,可以采用Hadoop或Spark实现分布式文件存储与数据计算。对于非关系型数据库(NoSQL database),可以选用Redis、Voldemort、Cassandra、Hbase、MangoDB、Apache Jackrabbit等。

2.3 大数据应用层

大数据应用层是联结大数据整合层与大数据展现层的纽带。应用层通过各种大数据分析技术形成大量决策支持模型,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面向政府的应用和面向社会的应用,这两类应用在数据方面进行安全隔离。根据政府的职能,应用层的服务对象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样就基本涵盖了政府的所有业务。政府跨部门的业务工作极其广泛,如宏观调控业务、财政综合管理业务、税收业务、进出口业务、涉农业务、食品药品监管业务、社会信用业务、社会保障业务、环境保护业务等主要业务[13],应用层利用整合层实现的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来进行业务协同。

应用层的基础是应用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是实现特定应用的服务器系统,包括完成网站浏览的Web服务器、完成工作流管理的工作流服务器,以及实现一般数据库存取的应用服务器等。另外,在本模型中,应用服务器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进行大数据挖掘与联机分析处理。应用层之上的各种应用主要是在大数据挖掘和联机分析处理的运算基础上实现的。

在大数据应用层,需要借助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中的算法实现大数据分析技术(Big data analytics),开源的R或者Python都可以较好地实现这一任务。

2.4 大数据展现层

大数据展现层面向政务智能系统的用户,分为政府内部用户和外部用户。展现层的目标是将分析后的数据以直观、易懂的形式呈现在用户面前,它具备多角度的数据可视化能力、深入的数据分析能力、根据需要随时调整报表格式的能力等,同时满足不同级别、不同来源用户的分析、决策需求。展现层是基于门户(Portal)技术的,其表现形式有Dashboard、报表、移动APPs等。

2.5 管理机制和安全机制

相关的管理机制和安全机制贯穿于模型的始终。管理方面,应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如建立科学的信息收集机制和完善的信息利用机制。由于政务信息分布在各个不同的部门,建设一个高效的信息收集机制,及时准确地汇总各部门的信息,可为模型提供统一集中的数据基础;同时通过建设科学的信息利用机制实现模型自身价值,推动模型的高效运行。另外,模型还要提供绩效管理、系统管理(如角色管理、用户管理、数据字典管理、数据备份管理、系统日志管理、系统流量管理)等内容。

在信息收集和利用的过程中,全面的安全机制必不可少。例如,施行权限管理,根据数据的使用权限面向政府、公众提供服务;根据数据的不同安全等级,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客观的数据产品。对内外网数据进行安全隔离,隔离状态下的数据交换安全可以采取数据加密、权限控制、内外网安全数据交换等保障措施。

3 政务智能模型的数据流程

政务智能模型的数据流程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大数据整合、大数据分析及大数据展现,其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业务数据分散存储在各个部门异构的业务数据库中,首先利用前置交换系统将业务数据抽取到分布式的共享信息库中,这便完成了数据整合;然后利用数据挖掘、联机分析处理(OLAP)、分布式并行计算模型等分析工具,针对相应的任务进行处理和分析;最后通过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将分析的结果展现出来。

nlc202309032141

4 政务智能模型的目标与效益分析

本文政务智能模型总体目标是整合分散在政府部门及社会组织中的大数据,为政府部门、组织、公民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信息服务;充分挖掘大数据的内在价值,辅助政府决策,服务公众。实施该模型后的效益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

一方面,在政府部门内部,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降低决策成本,服务于政府监管,充分发挥政府职能。(1)可以使相关数据分析人员从收集、整理和汇总数据的繁琐工作中解脱出来,将工作的重点转向提供能用于科学决策的信息。利用政务智能发现数据中存在的关系和规则,根据现有的数据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2)集中政府各有关部门的业务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可以形成系统的数据、资料,使各自独立的职能部门全面了解政府各相关部门的业务信息,按需应用,促进信息共享,从而有利于各个职能部门更为高效、协同地行使监管职能。(3)由于政务智能2.0中广泛采用了开源技术,不仅有效降低了实施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信息安全。

另一方面,在政府部门外部,提供公众所需的分析型信息,增强公众和政府之间沟通的时效性,更好地服务公众。(1)政府部门内部、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利用电子渠道沟通,并向公众提供随时随地的个性化服务。(2)利用政务智能系统,企业可以方便查找、挖掘、分析其经营决策所需的有关宏观经济、经验等方面的信息,从而为企业节约交易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5 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海量、异构、多源的数据持续膨胀。为了应对大数据为政府管理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本文提出了大数据环境下政务智能的框架模型(“政务智能2.0”),该模型由大数据来源层、大数据整合层、大数据应用层、大数据展现层及相应的管理机制和安全机制组成。本文对大数据环境下政务智能所需的一些开源技术做了推荐。此外,本文还分析了大数据环境下政务智能模型的数据流程、目标与潜在效益。本文的模型有助于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效率、降低政府决策成本,并为政务智能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限于篇幅,本文没有对模型的管理机制和安全机制进行深入、详尽的探讨,这方面的研究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 1 ] 李广乾.我国电子政务与信息化最新发展述评[J].信息化建设,2005(11):14-17.

[ 2 ] McAfee A, Brynjolfsson E, Davenport T H, Patil D J, Barton D. Big data:The management revolu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2,90(10):61-67.

[ 3 ] ASSUNO M D, CALHEIROS R N, BIANCHI S, NETT

O M A, BUYYA R. Big Data computing and clouds: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J]. Journal of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2015(79):3-15.

[ 4 ]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Obama Administration Unveils‘Big Data’ Initiative:Announces $200 Million in New R&D Investments[EB/OL].(2012-03-29)[2015-

07-27].http://www.whitehouse.gov/administration/eop/ostp.

[ 5 ] European Commission. A Digital Agenda for Europe[EB/OL].(2010-08-26)[2015-07-27].http://ec.europa.eu/digital-agenda.

[ 6 ] United Nations. E-government Survey 2012:E-gove-

rnment for the People[EB/OL].(2012-03-16)[2015-07-

27].http://unpan3.un.org/egovkb/Portals/egovkb/Docum-

ents/un/2012-Survey/unpan048065.pdf.

[ 7 ] 陆立军.政务大数据起步,助力智慧政府转型[EB/OL].(2015-06-19)[2015-07-27].http://www.gov.cn/zhengce/2015-06/19/content_2881884.htm.

[ 8 ] 国务院.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EB/OL].(2015-

08-31)[2015-09-06].http://www.gov.cn/zhengce/con

tent/2015-09/05/content_10137.htm.

[ 9 ] KIM G H, TRIMI S, Chung J H. Big-data applications

in the government sector[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4,57(3),78-85.

[10] 程建华,李新友,潘春燕.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政务智能[J].电子政务,2006(1):112-118.

[11] 樊博,孟庆国.面向主动服务模式的政务智能系统框架研究[J].情报杂志,2006,25(1):72-74.

[12] 王晋,舒宝淇.刍议大数据时代的电子政务[J].新世纪图书馆,2013(7):24-26.

[13] 吴焱,高栋,吴志刚.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标准研究[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5(11):3-15.

政务环境 篇4

辽宁省政务服务中心, 是经省委、省政府批准, 集中办理省级审批服务事项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于2015年12月15日正式运行。

为了使大家有更直观的概念, 我们用几组数字介绍一下辽宁省政务服务中心的基本情况。

70 天时间。以“精简高效”为原则, 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从省政府决策到正式运行, 仅仅用了70多天的时间, 就高质量的完成了省政务服务中心的装修改造和审批事项、人员的进驻, 省政府领导同志给予了高度评价:这种速度在全国都是少见的。

40 个省直部门。按照陈求发省长“中心之外无审批”的要求, 40 个省直部门进驻省政务服务中心。这么多部门集中办公, 可以相互学习, 更是相互促进, 也为探索建立“首问负责制”、“并联审批”奠定了硬件基础。

140 名工作人员。共有140 名工作人员进驻省政务服务中心, 全部是在编在岗、在本单位负责审批工作的公务员或事业编制人员。审批人员原封不动的进驻中心, 保证审批工作变场地不变质量。建立了首问负责制, 对涉及多个部门并联审批的事项, 安排专人负责引导联系相关窗口。

499 项审批服务事项。按照“应进必进”的要求, 省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会同省编委办, 按照权力清单逐项核对, 共有499项审批服务事项进入政务服务中心72 个窗口, 其中行政许可369 项, 审核转报104 项, 行政确认3项, 行政给付1项, 行政征收1项, 国家委托省里实施4项, 其他权力17项。

截至1月31日, 省政务服务中心日均接待500余人次, 受理审批业务13341件, 已办结11080件。

二、辽宁省政务服务中心特点

为了保证省政务服务中心尽早运行, 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坚持审批事项进驻与基础设施改造同步进行, 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审批工作高效规范运行。

1.逐步实现“两集中”。省级行政审批权限长期以来分散在各部门, 各部门审批权限分散在多个处室, 权力的分散增加了行政相对人的办事成本, 降低了工作效率, 也不便于权力的监督和约束。省政务服务中心建成后, 第一个集中即40个省直部门已经集中到一个审批大厅, 第二个集中即各部门将审批事项集中到一个处室, 还在逐步调整中“。两集中”实现后, 行政相对人办事只需面对一个窗口, 不仅减少行政相对人办事时间, 实现“一站式”办结, 也能够有效解决审批环节多、时间长、随意性大、公开透明度不够等问题。

2.实行“首问负责”。要求省本级行政许可和审核转报事项全部进驻省政务服务中心, 将审批事项集中到“一个窗口”受理, 选派业务骨干或职能处室负责人作为窗口首席代表, 全权负责窗口的日常管理、窗口人员管理和授权内的审批工作, 切实简化事项办理流程, 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3.坚持依法审批。严格落实行政许可法和有关法律法规, 会同省编委办逐项梳理进驻中心审批事项的法定时限和承诺时限, 规范行政审批受理、审查、决定、送达等各环节, 确保行政审批全过程依法有序进行。

4.规范审批行为。印制《受理通知书》, 告知审批办结时限, 提供咨询、联系和监督投诉电话。对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审批申请, 出具《补正材料通知书》, 一次性告知需补交或修改的材料, 不让行政相对人多跑冤枉路。

三、功能完善、公开透明的网上审批平台建设已顺利起步

由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建设的辽宁政务服务网, 已于2月6日正式上线运行。为了让行政相对人查询更加方便、办事更加快捷、上手更加容易, 我们把网站分成了几个功能界面。

1.网上办事界面。行政相对人可以按照部门办事、企业办事和个人办事三种类型, 在这里咨询和申请办理行政审批事项。点击审批事项, 网页将一次性告知事项的实施主体、职权名称、流程图、职权依据、办理时限、时限说明、办理条件等要素, 以及审批所需附件材料名称和规范格式文本, 帮助行政相对人一次性准备好所需材料。在这里还可以查询办理进度和结果, 保证审批工作的公开透明。

2.辽宁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界面。该平台是将在辽宁省内投资建设的项目, 从提出申请到开工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审批事项和部门, 按省、市、县三个层级和行政区划全部纳入一个办事大厅。在这里可以查询部门职责、操作指引、项目审批目录、指南和办理结果公示。

3.设置阳光政务、便民服务和政民互动界面。面向社会公开公示省直部门权力清单, 宣传介绍审批工作相关政策法规, 链接教育服务、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便民服务网站, 提供在线咨询和投诉举报网上渠道, 完善了网站便民服务功能, 提升了网站的友好度和互动性, 也增加了权力监督和约束的新渠道。

四、未来工作计划

2015年, 完成实体大厅的建设, 只是在优化服务、提升效能的征途上迈出的一小步。今年, 是中心运行的起步之年, 重点准备推进三项工作, 推动中心政务服务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1.进一步完善网上平台。实体大厅可以看作政务服务的骨架, 而网上审批大厅则是政务服务的神经。目前, 省本级网上审批平台已于2015年7月完成建设, 14市现有的审批系统各成体系, 与省平台还不能实现数据互通。

今年, 省政务服务中心将依托现有的审批系统, 整合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行政权力电子监察系统等业务系统, 开发建设省政务服务信息平台, 积极推动实体政务服务大厅向网上办事大厅延伸, 逐步将具备条件的事项由线下整体复制到线上, 将分散在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的信息资源整合, 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开放共享, 为实现并联审批提供数据基础, 也为审批工作统计分析、服务效能绩效考核、简政放权效果检验提供数据支撑, 推动“互联网+”与政务服务的深度融合, 提高政务服务效能。

2.建立全省联动、高效规范的政务服务体系。省内14 个市的政务服务机构大部分已经成立十年左右, 县 (区) 、街道 (乡镇) 的相应机构也已经很完善, 但是省里一直没有牵头单位统筹组织, 各地的机构级格、工作体系、服务规范各不相同。

省政务服务中心的设立, 改变了长期以来各地区政务服务中心没有省级主管部门的局面。近日, 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召集各市政务服务中心主任, 座谈交流政务服务成功的工作经验, 探讨问题困难的解决办法, 特别对建立统一、规范的各级政务服务中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下一步, 省政务中心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研究制定辽宁省的政务服务管理办法, 逐步形成覆盖全省、上线联动、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省、市、县、乡镇街道四级便民服务体系。同时, 加强对县区级政务服务机构的指导和培训, 努力提高其承接省、市下放权力的能力, 接得住、办得好。

3.全面推进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办理。继续推动各部门将本部门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到一个内设机构, 在省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完善首席代表负责制, 协调各部门充分授予首席代表审批权限, 让审批事项尽可能在中心内完成审批, 不再回到原单位办理, 提高事项的审批效率。

创新服务模式 优化政务环境 篇5

更好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政务环境需要整合政务服务资源。结合地方实际成立专门的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下设政务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12345政府服务热线中心等,实行分级分层管理;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对政务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构成“核心层”;对进驻中心的窗口人员,实行政务中心与主管部门(区政府)双重管理,日常管理和考核以中心为主,形成“紧密层”;对管理中心等分中心则实行服务标识、服务规范、电子监察、督查考核“四统一”,联成“管理层”。这样的管理方式既可以精减服务人员数量,又可以责任到人,为认真服务群众打好基础。

更好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政务环境需要创新政务服务科技手段。推进网上审批、网上交易、网络问政、网上监察“四网”融合,完善“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全程监督”的网上审批功能,构建12345政府热线与网络问政资源共享机制,实现行政权力阳光运行网上监察与法制监督一体化。这种充分运用电子科技手段,固化相关程序,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以更大程度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更好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政务环境需要创新政务服务监督机制。对窗口单位服务效能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察。强化监督考核,实行办事客商群众即时电子评价,纪委监察驻场人员随机电话回访,监督员常态化明查暗访,并纳入部门软环境考核、依法行政考核和民主评议考核范围。实施“行政审批一门通、便民服务一站通、公共资源交易一场通、服务热线一号通、行政权力网上阳光运行一网通”五通工程,确保所有行政权力在阳光下操作,在规范中运行,在监察中完善。

政务环境 篇6

关键词:电子文件管理 电子政务 美国CIO

1、研究背景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对电子文件及其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电子文件的管理多以省、市为单位,没有站在国家战略的角度进行整体规划,电子文件管理中也存在巨大风险,管理成本亟待降低,效率亟待提高。

目前国内外尚无对美国州政府首席信息官国家联合会(NASCIO)发布的关于政府电子文件管理报告的分析及其经验的研究,本文旨在填补这一空白,为我国电子政务环境下的电子文件管理提供经验借鉴。

NASCIO(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s)即美国联邦政府州信息官全国联合会,会成员由州政府CIO、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和来自各州的管理者组成;是州政府CIO获取相关资源的首要途径,其任务是通过高质量的业务实践规范、信息管理方法和相关政策来加强政府行政管理。

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s)即“首席信息官”,负责制定组织的信息政策、标准、程序的方法,并对整个组织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包括电子文件管理。在美国,州政府CIO是由总统提名的,他们的主要职责包括为制定信息政策提供建议、对信息资源管理进行战略规划、对信息技术的最佳实践和创新进行识别和鉴定以及对它们的应用进行推广等等。美国州政府CIO制度发展比较成熟,此制度对于政府的科学决策水平和电子政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对NASCIO在政府电子文件管理领域发布的报告(见参考文献)进行了研究,旨在回答以下问题:

* 是什么:现存的电子文件管理问题和挑战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 为什么: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 怎么办: 面对上述问题美国州政府准备采取何种措施,针对州政府CIO的职责,NASCIO对他们的相关职责进行了何种规定。

* 上述文献的研究能给我国政府电子文件管理带来哪些借鉴与启示。

2、研究结果及分析

研究NASCIO发布的相关报告,发现美国政府电子文件管理主要存在以下5个问题,这也是影响其电子文件管理的因素。

2.1资金问题

是什么:虽然对于政府电子文件管理活动进行提前规划和投资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此项投资往往难以得到认可和支持。

为什么:基線项目和资本投资需要强调真正意义上的长期总体拥有成本(TCO: total cost of ownership)。TCO包括了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管理电子文件的费用。但是由于其他项目不是没有包括用于管理电子文件的费用就是极大缩减了这项费用而表面看上去具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强调TCO项目就存在一定的竞争劣势。

怎么办:解决此问题需要制定必要的规则及项目和投资的审批标准以强调贯穿整个电子文件管理业务流程的长期总体拥有成本,并规定在初始阶段必须对其进行需求分析。

州政府CIO对此问题应该如何做(NASCIO对CIO的要求)的问题:

·引导建立项目与基本投资提案的审核标准,标准中应该包括长期管理相关组织知识资产的总体拥有成本。

·保证州政府的项目管理培训中应包括到此内容。

2.2法律问题

是什么:主要涉及不加选择地保存所有的电子文件的问题、联邦州政府网站的电子归档问题和电子取证不被认可和费用高昂的问题。

为什么:是没有可行的文件保管期限标准及管理规制,管理规制需要按组织的具体情况针对各个流程细化为规定。

怎么办:根据组织的具体活动应制定可行的文件保管规范,更加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利用自动化的工具、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和更先进的数字存储仓库来自动地进行识别、收集和访问活动以保存资源。

州政府CIO对此问题应该如何做(NASCIO对CIO的要求)的问题:

·让州政府人员对法律框架和管理电子文件所应承担的管理职责有更加明确和深入的认识。

·集结专家识别并提出以前未得到重视但急需保护的文件信息保管期限表和数字资产保管规则。

2.3外包问题

是什么:因特网的普及使交流更加便利,在政府和其他行业中不断扩大的全球外包活动中大量信息被转移到国外,带来了涉及到国家安全、个人隐私的电子文件数字迁移的风险。

为什么:外包活动是一环扣一环迭代下去的,据有不可预测性,其所带来的潜在的问题还没有引起政府工作人员的重视。

怎么办:政府中相关人员应重视并以长远的视角来评估外包带来的风险。

州政府CIO对此问题应该如何做(NASCIO对CIO的要求)的问题

·重视数字资产的全球外包活动,让政府相关人员对外包活动中电子文件数字迁移带来的风险有更加清楚的认识。

·向组织宣传将数字资产外包所带来的风险和长期的影响

·加强项目管理中数字资产传递过程的可行性分析和风险分析

·对于提案不仅仅要考虑到其经济上的收益问题和政治因素,还需要考虑到其不会危害国家安全。

2.4灾害问题

是什么:对于灾后受损文件的恢复成本和代价是极其巨大的。

为什么:受损文件的救援工作是十分繁杂的。

怎么办:加入辅助站点建立电子化备份制度,可以提高救援工作的效率。

州政府CIO对此问题应该如何做(NASCIO对CIO的要求)的问题:

·普及以电子化方式存储组织知识资产并加强组织文件保存的灾难防范意识。

2.5系统问题

是什么:电子邮件的管理问题

为什么:1) 政府工作人员对于应该保存哪些电子邮件、应该保存多少保存什么?如何保存存在模糊认识,2)相关人员往往忽略对电子邮件的内容分类管理而只重视其涉及到的技术问题。

怎么办:将电子邮件保管期限表和保管规则嵌入自动化管理系统处理电子邮件是解决此问题最有效的方法。这种自动化的管理系统实际上可以推广到组织内的各类电子文件管理。

2.6关键问题

将以上5个基本问题进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以下两个方面电子文件管理的关键问题:

技术问题: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带来了技术淘汰及软硬件不兼容的问题,合理的保管策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主要包括数字迁移、格式保存技术和仿真技术。新兴的技术如XML和数据网格的兴起为此类问题提供了优化的解决方法。

管理问题:主要涉及到标准和规则的制定问题和管理人员对于电子文件管理不够重视的问题。

解决州政府电子文件管理问题,需要将信息技术与文件管理结合起来。政府电子文件管理需要多学科的视角、实现各个部门人员的合作,并以组织架构的思想来指导合作。联邦组织架构对于在整个组织中谁负责制定规则,谁负责提供电子文件管理和数字保存服务进行了客观的定位,其模式为联邦政府组织内部信息的共享提供了基础平台,强调对组织功能结构和组织结构的规划和设计。图1揭示了在电子政务项目中不同部门的人员的电子文件管理责任分工与合作:

3、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NASCIO发布的美国政府电子文件管理报告比较分析我国情况,有三点建议:

(1)重视外包活动引发的安全问题,开展相关对策研究

针对政府电子文件风险和信息安全问题,国内的研究多关注由于互联网犯罪、不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操作流程带来的信息泄露的风险以及由于技术过时带来的存储风险,对于外包活动带来的风险尚未重视。随着我国政府部门外包活动的不断增加,所涉及的国家安全、数字迁移、个人隐私的泄露等问题值得关注,相关的电子文件管理对策问题尚待研究。

(2)重视资金问题,培养电子文件管理业务流程总体拥有成本的意识

关于政府电子文件管理的资金问题,我国的研究多强调其资金的投入效益不高问题,主要表现在各地自行建设电子文件管理项目,重复投资、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现象非常严重。在项目审批时,我们应该对项目进行充分的統筹规划、先期研究、监控和审计。美国强调贯穿整个电子文件管理业务流程的总体拥有成本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3)强调合作,重视政府电子文件管理的整体规划

目前我国的政府电子文件管理活动还缺乏整体规划,中央和地方也缺乏对电子文件和档案管理进行统一协调的管理制度。政府电子文件管理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位置、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的位置不够明确,尚未真正纳入电子政务发展规划中,更没有列入国家电子政务战略的发展规划。政府电子文件管理涉及多学科知识,需要各部门的人员和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共同合作。美国联邦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在电子政务项目中明确电子文件管理职责的分工与合作的做法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NASCIO. Electronic Records Management and Digital Preservation: Protecting the Knowledge Assets of the State Government Enterprise. Part III: Management Leads and Technology Follows – But Collaboration is King! (2007-10-25) [2011-4-21]

http://www.nascio.org/publications/documents/NASCIO-RecordsManagementPart3.pdf

[2]NASCIO. Ready for the Challenge? State CIOs and Electronic Records: Issues, Opportunities and Best Practices. (2008-7-3) [2011-4-21]

http://www.nascio.org/publications/documents/NASCIO-E-RecordsChallenges.pdf

[3]NASCIO. The Search Is On: State CIO Starting Points for E-Discovery. (2007-11) [2011-4-21]

http://www.nascio.org/publications/documents/NASCIO-TheSearchIsOn.pdf

[4]NASCIO. [2011-4-21]

http://www.nascio.org

[5]NASCIO. Strategic Plan. [2011-4-21]

http://www.nascio.org/aboutNASCIO/strategicPlan.cfm

[6]NASCIO. NASCIOmission. [2011-4-21]

http://www.nascio.org/aboutNASCIO/

[7]安小米,张宁,叶晗,等. 国外电子文件管理机制及借鉴研究[J]. 档案学研究,2008(2):58-62.

[8] 安小米. 国外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研究[J]. 档案学通讯, 2009(1): 10-13.

[9] 安小米. 国际共识与借鉴—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的调查与分析[J]. 中国档案,2010(2): 61-63.

作者单位: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电子政务办公环境中文档管理策略 篇7

1、电子政务中文档管理应用

目前基于组织机构内部的电子政务环境中文档管理有三种应用模式:第一种是机构内部以办公自动化系统为平台的公文制作和流转自动化;第二种是机构之间公文转输自动化;第三种则是文件归档后的档案管理自动化。

2、电子文档在传输中的缺陷及原因:

(1) 系统集成程度低

目前各机构中公文流转系统、公文传输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之间基本没有实现集成, 各系统定位单一。应避免系统的投人只获得局部效益, 且效益在系统接口处往往又被损耗掉。以机构发文为例, 机构A向机构B发文一般需要经过七个环节, 各环节文档处理方法及模式不统一, 机构文件、档案处理的整个过程没有在机构的系统上真正全部实现, 使得流程“支离破碎”, 文件、档案管理一体化所需要的、集成的系统平台就未能搭建。

(2) 系统协作水平低

对于电子文件的管理来说, 各系统除了要实现系统的集成和数据的共享外, 还必须在功能上统一、协调起来, 也就是实现功能上的集成, 才能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可靠。电子文件的管理需要有所分工, 文件生成到流转系统与电子档案管理系统都应由前端控制、整体协调理念的体现。从宏观角度来考虑对于网络建设, 应用系统开发, 使用推进力度不够, 也直接影响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程度不高。如果资源比较分散, 共享利用率低, 那么信息公开程度就降低, 为公众服务的功能相对缺乏, 造成各地区各部门信息发展不平衡。

由此可见, 电子文档系统存在着各自为政, 不能满足电子文档一体化管理的需求, 没有定位好公文与档案系统管理衔接问题, 相对自动化程度就会降低。

二、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文档信息特点

1、现代化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管理模式

在电子政务环境下, 实行文档一体化管理, 电子文件可以通过政务网直接转变为电子档案全文信息, 而库存纸质档案也可以通过电子扫描和汉字识别系统转化为电子文件的全文信息。因此, 必须从电子政府的全局出发, 构建文档案管理系统。

2、电子文档管理系统功能的整合进一步加强

政务信息管理者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和传输技术, 将文字、图像和声音等信息组建数据信息库。改变以往“一家一户”的保存管理模式, 借助技术手段达到分布式数据库的整合, 每个组织机体是其整个网络中的一个“节点”。随着信息资源的不断建设与完善, 电子文档管理程序将形成一个信息资源网络, 利用者通过便捷的路径检索、使用多元化的信息资源。

三、构建电子政务环境中的文档管理体系策略

信息化是世界各国首选强力推进的改革创新手段, 尤其是电子政务作为信息化的龙头, 正在日益凸显其作用。中共中央“十一五”行政体制改革的启动中指出:推进电子政务, 提高行政效率, 降低行政成本, 带动信息化的发展。电子政务建设首先以文档管理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实现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跨越式发展。

1、建立统一的文档信息流转共建与共享平台

在电子政务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 注重电子政务的层次设计, 要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平台建设、统一主要设备选型、信息资源组织体系统一。各级政府部门都要按照统筹规划, 统一平台的原则, 构建符合本部门、本系统协调统一的电子政务体系。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 建立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制政府、电子政府。

2、做好电子政务环境下文档建设的标准化工作

加强建设电子政务环境下文档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大工程。为了保证利用者能高效、快捷地获取数据库中的信息, 必须实现标准化、规范化, 也是电子政务环境中文档一体化的先决条件, 包括硬件标准、软件标准、数据标准和安全标准。

3、提升电子文档管理系统集合性

目前来看, 确实应该抓住机构电子政务建设的机遇, 明确机构文件、档案管理功能是电子政务基础设施之一的重要地位, 广泛开展文件、档案集成管理系统的建设。电子文档系统程度的进一步优化提高, 是机构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和发展水平的标志, 这项工作基本属于机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因此, 文档管理功能集成需要依托业务专业的革新, 正确的专业思路, 科学的管理理念, 精良的人才队伍, 不断提升电子文档管理系统集合性。

4、建立文档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信息安全是信息服务的先决条件。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政务信息管理可能面对各种意外灾害、计算机故障、人为破坏、侵入、泄密、窜改以及其他计算机犯罪, 必须未雨绸缪, 加强对政务信息的安全管理工作, 以确保国家、组织及人民的权益。电子环境下的文档管理系统建设是可信任和可授权的应用系统, 确保达到电子信息的完整性、安全性、保密性要求。

摘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节约型社会, 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求, 进一步推行电子政务转变政府职能, 提高行政效率服务质量, 促进深化改革, 降低行政成本, 针对电子政务系统中文档管理现状存在的不足提出几点建议。

政务环境 篇8

一、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作用之体现

1. 档案信息资源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

电子政务的实质就是对信息资源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开发利用, 若没有丰厚坚实的信息资源基础, 电子政务就会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本, 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电子政务建设所需要的是种类齐全、内容丰富且能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的信息资源, 但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在信息资源方面却存在着诸如信息资源种类少、内容少、质量不高等问题, 未能达到电子政务建设的标准, 而档案部门所保存的档案信息资源部分是传统政府部门在政务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历史记录和文件信息, 包括各级政府颁布的法律法规、政策、各种统计信息, 以及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部门在各种政务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数字化政务信息。这些档案信息资源种类齐全、内容丰富, 无疑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

2. 档案信息资源是电子政务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信息支持与保障。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事业, 要保证电子政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就必然需要相应的信息支持和保障, 这些支持和保障电子政务建设持续发展的信息便是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各部门在各种政务活动中形成的数字化政务信息, 而这些政务信息中具有保存价值的部分最终都将由档案部门来保管, 构成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故这部分档案信息资源对于电子政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信息支持与保障作用。

二、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作用发挥的现状

档案信息资源对于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非常重要, 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档案信息资源对于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如现在很多政府办公自动化网络建设都没有档案部门参加, 许多地方信息办仍将档案主管部门关在门外, 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管理尚未真正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之中, 所制定的一系列电子政务的实施标准中针对信息技术、信息安全的标准多, 而有关档案信息资源的标准却很少。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很多, 笔者认为其中一方面原因在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人员的档案意识不高, 没有意识到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和重要性, 因而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就会忽视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宏观管理和协调策略;另一方面原因则在于档案部门自身, 一些档案部门的领导及工作人员自身都未能清楚地认识到档案信息资源对于电子政务建设的开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再加上对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知识了解不多, 对国家信息化趋势和机关、企事业单位总体发展方向也缺乏了解, 这就造成档案部门无法或不能真正介入电子政务建设中去, 因此也就无法让电子政务建设人员清楚意识到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及重要性, 无法有效发挥档案信息资源对于电子政务建设的作用。

三、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作用发挥所需要的条件

1.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

首先, 应实现档案信息资源自身的整合, 即在兼顾档案资源现有配置与管理状况的条件下, 通过网络建立统一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 将分散异构的档案资源系统进行优化组合与无缝联结, 在此基础上强化档案资源的动态性、可控性、可获知性以及与社会其他信息资源的融合继承性, 从而发挥档案资源的合理组织、优化配合和最大增值。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关键在于加强档案信息部门之间的融合, 提供统一的用户界面和共同的检索方法, 使用户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获取所需信息, 并且在任何一个界面和检索入口都能检索到同一主题的完整信息, 实现档案信息与图书、情报信息的整合。其次, 应实现档案信息与图书、情报信息的整合。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所需的信息资源不仅包括档案信息资源, 还包括图书、情报等信息资源, 电子政务的目标是要集中这些信息资源为政府行政和“一站式”服务的发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 实现档案网站与政府网站的整合。

笔者认为, 现阶段可采取措施实现档案网站与政府网站的整合, 即实现档案网站与政府网站的无缝连接, 这样民众就可以通过任何一个网站快速便捷地查找到所需的档案信息资源, 从而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作用。

3. 将数字档案馆建设融入电子政务建设。

政务环境 篇9

本文主要以云计算、物联网两种新技术为例, 从技术、管理两个维度探讨新一代网络技术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安全问题和安全措施。

1 新技术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1.1 云计算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目前, 政务系统已进入大数据 (Big Data) 时代, 采用传统技术搭建的电子政务系统, 其软硬件资源整合度不高, 导致设备整体利用率不高, 资源共享度不足, 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业务发展需求。未来, 大部分电子政务系统向云计算迁移是大势所趋。

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 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给终端计算机和其他设备。典型的云计算提供商往往提供通用的网络业务应用, 可以通过浏览器或其他Web服务来访问, 而软件和数据都存储在服务器网络 (“云”) 上。

服务商提供云计算服务的方式大致有三种模式:Iaa S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基础设施作为服务) 模式、Paa S (Platform as a service, 平台作为服务) 模式、Saa S (Software as a service, 软件作为服务) 模式[1]。

云服务根据其服务范围, 可以分为公共云、私有云、社群云以及混合云。公共云为一般大众服务;私有云只为单一机构服务;社群云只为某个机构群体 (比如某省的电力系统) 服务;混合云是上述两种或三种云的混合体, 一般是由于该云服务的不同部分有不同的服务对象。

1.1.1 Iaa S模式的电子政务云应用。

传统的电子政务网站建设往往是各部门自行架设服务器, 政务数据存放在本地计算机上。这样, 服务器、存储空间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而且维护是很大的负担。目前, 各大通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 (如电信、联通、华为等) , 以及很多IT厂商都在进入云计算领域, 其中就包括了Iaa S服务。Iaa S服务商向个人和机构用户提供云存储、虚拟服务器主机等服务。政府部门作为特殊的机构用户, 可以向这些Iaa S服务商租赁服务。但是, 政府往往会基于安全性的考虑, 选择在自己的大楼内建设自己管理的云计算中心, 建设自己的私有云或社群云。当然, 建设工程仍可以外包给专业的云计算厂商。由于国内的政务云计算还刚起步, 究竟在哪一级政府建立云计算中心最为合理, 目前尚未有公认的做法, 较多的是在市级、地区级以及行业系统级。

1.1.2 Saa S模式的电子政务云应用。

Saa S是目前电子政务云计算的主导模式。电子政务包括了众多具体业务, 它们往往可以用基于Web的应用软件来实现, 例如Email系统、公文档案系统、业绩评价系统、报税系统等。这些应用软件 (包括其产生的数据) 均可以部署在云端, 而政府内相关公务员、纳税人等只需打开浏览器进入相关网页进行操作即可。这些Saa S云服务一般是由上面提及的政府管理的私有云 (或社群云, 混合云) 提供。采用Saa S模式, 使得政务的开展更加便捷化、标准化、规范化。

1.1.3 Paa S模式的电子政务云应用。

Paa S目前在电子政务中用得较少, 但是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Paa S云适合于部署在一个行业的云计算中心, 因为同一个行业的不同部门有很多的共性。可以将该行业的共同操作作为该平台的库所提供的功能, 这样, 各个部门在开发本部门的业务应用时, 可以更加专注于其本身特有的、深层次的业务需求, 从而大大提高开发效率。美国FGDC (联邦地理数据委员会) 正在开发的Geo Spatial云即属于Paa S服务。Paa S云一般属于社群云, 一部分可以对社会公众开放的云服务属于公共云。

1.2 物联网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是指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 (RFID) 、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按约定的协议,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在电子政务中, 已经实现的以及潜在的物联网应用极其广泛, 这里列举一些例子。

1.2.1 物联网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2]

(1) 可利用车载设备的GPS定位功能和视频采集功能, 结合利用无线通信及互联网接入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GIS) , 采集车辆的位置与速度、车内外的图像及视频等各类多媒体信息, 用于交通管理中心对车辆进行实时管理和道路救援。

(2) 在城市的交通路口设置纳入物联网的摄像头。摄像头获取的信息经处理后可用于实时统计该路口的交通流量, 用于提取经过车辆的车牌号。交通管理中心根据各个路口上传的交通流信息安排各路口的红绿灯时间及采取其他交通管理措施。车牌号可用于鉴别车辆是否为违法违章车辆, 然后进行相应处理。

(3) 在车内安装RFID标签, 用于识别车辆。目前的高速公路ETC收费即采用了这项技术, 安装了ETC标签 (一种RFID标签) 在经过高速公路收费站时无需停车即可实现缴费。将来若在驾驶执照上安装RFID标签, 交通执法人员在远处即可通过物联网获得驾驶人的详细信息。快速获得车辆及驾驶人的信息将极大提高交通执法的便捷性。

1.2.2 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应用。

利用物联网RFID技术和IC卡的结合构建的“电子医疗”体系, 将实现远程医疗和自助医疗, 降低公众的医疗成本, 可实现集个人ID信息、社保、医保、医疗、金融等服务于一体的“一卡通”, 解决异地就医刷卡结算等问题。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养老”, 有望成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实现新型养老模式的路径。“智慧养老”就是利用物联网技术, 在老人身上安装GPS全球定位系统, 通过各类传感器、智能呼叫系统、老年人信息数据库以及相应的管理调度系统, 使老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 并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紧急救援、生活照料、精神关怀等增值服务, 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1.2.3 物联网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物联网可应用于环保监测。物联网与环保设备的融合实现了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源及污染治理各环节指标的实时监控。在排污企业排污口安装无线传感设备, 不仅可以实时监测企业排污数据, 而且可以远程关闭排污口, 防止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用同样的方式可以实现对地表水、地下水、土地、矿产、森林等的自动监测体系。

1.2.4 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

利用RFID标签实现对种子、农机、化肥、农药的溯源管理, 对农产品的播种、采收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管, 实现农业的精细化、标准化的生产。通过在农田和温室大棚中部署传感器, 感知土壤成分、水分、肥料的变化情况, 远程智能控制温室大棚中的湿度、温度等, 为农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种植提供条件。

1.2.5 物联网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采用物联网技术, 政务部门可以在灾难多发地带建立灾难监测预警系统。系统的感知层包括各类传感器, 例如用于火灾探测的有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声音传感器, 光传感器等。系统的网络层主要包括:监测区通讯线路、短距离传输设备、卫星通讯设备、网络通讯设备等。系统的应用层为综合的软件系统, 包括监测区信息数据库、Web GIS、灾情信息汇总、灾情信息分析等模块。在灾难多发地带建立灾难监测预警系统, 通过放置传感器可以对物品周围环境进行监控, 当出现险情时, 电子政务物联网系统会发出警报, 管理人员据此及时了解和处理险情, 防止灾难发生。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灾难监测预警系统, 比过去的人工系统更为准确、快速、稳定, 可以大大提高政务部门的工作效率。

2 新技术带来的安全问题

2.1 政务云计算带来的安全问题

如前所述, 电子政务采用云计算将极大地改变其面貌。采用云计算后, 政府政务部门的安全责任减轻了, 各部门的职责更分明了, 总体而言安全性会得到提升。但是, 云计算也会带来自身的安全风险。

2.1.1 由于数据外迁带来的风险。

采用云计算后, 各个政务部门不设自己管理的服务器, 所有数据存储在云计算中心, 自己不能直接管理。正是因为如此, 目前各国的电子政务云都倾向于采用私有云或社群云, 即云计算中心设在政府大楼内, 政府自己管理。这部分降低了安全风险, 但是由于云计算中心的工作人员仍能够直接接触数据, 还是存在他们泄漏、删除或误修改政务数据的风险。而且, 由于两个部门 (政务部门与云计算中心) 都能够对数据进行操作, 存在失去数据完整性的风险。

政务云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集中存储、管理和应用, 这种高密度聚合的数据资源, 很容易成为黑客集中攻击的目标。虽然政务云集中了大批量的服务器等硬件资源, 但仍然存在不可用的风险, 一旦发生安全事故, 影响范围会更广, 后果会更严重。

2.1.2由于数据动态存储带来的风险。

云计算中心采用非常复杂的算法来管理各个政务部门的数据, 同一部门的数据, 甚至同一个数据文件都有可能存储在不同的服务器上。如果算法不够完善, 当出现数据损坏时, 会出现无法定位具体是哪个服务器导致的数据损坏, 从而给修复带来困难。

2.1.3 由于虚拟化带来的风险。

在云计算中, 一台物理机器往往被划分为多台虚拟机进行使用。由于同一物理服务器的虚拟机之间不需要经过外部的防火墙与交换机等设备, 如果云操作系统有漏洞, 则当某个恶意用户获得某个虚拟机的访问权时, 他会利用系统的漏洞来攻击同一物理机器的其他虚拟机, 通常是窃取其他用户的私密数据。

传统的安全策略无法管理到每个虚拟机及虚拟网络, 因而传统的基于物理安全边界的防护机制难以有效保护基于共享虚拟机环境下的用户应用及信息安全。虚拟化使得安全访问控制、认证和授权更加困难, 从而使得恶意代码的传播和感染变得相对容易。另外, 主流的虚拟层软件屡有漏洞被发现。因此, 云计算服务要求实现可信性必须解决虚拟化软件的安全问题, 特别是虚拟机管理软件的安全。

2.1.4身份被假冒的风险。

采用云计算后, 政务部门必须通过帐号 (用户名+密码等) 获得云计算服务。帐号信息在网上传输, 可能被黑客截获;如果允许移动办公, 则帐号更容易被他人窃取。如果攻击者能够获得用户的帐号信息, 用户所有的数据将完全暴露, 攻击者可以为所欲为, 如窃取修改用户数据、窃听用户活动、发送虚假信息, 以及发起新的攻击等。因此, 身份假冒是政务云计算面对的首要安全威胁。

2.1.5 Paa S编程接口安全性风险。

在Paa S中, 政务部门在平台的基础上编写应用。整个应用的安全性建立在Paa S应用编程接口 (API) 的安全性基础之上。如果某个API存在漏洞, 从而不能防范各种意外和恶意攻击, 则结果将是灾难性的。另外, 即使API没有安全漏洞, 使用这些API也必须遵守一定的编程规范, 才能使得应用是安全的。应用的开发者可能会因为能力、经验、疏忽等原因没有完全遵守该规范, 这样应用就会带有安全漏洞。

2.2 政务物联网带来的安全问题

电子政务物联网系统的感知层是由各种识别载体及传感器构成。目前最先进的识别载体是RFID标签, 它们与RFID读写器进行无线通信, 并通过读写器接入到Internet。在物联网中, 地理位置相近的传感器通过无线通信自组织成一个局域网, 称为无线传感器网 (WSN) 。目前, 较为流行的WSN协议有Zig Bee等。无线传感器网通过网关接入到Internet。鉴于Internet的安全问题并不是政务物联网所特有的, 本文在此仅限于分析RFID技术以及无线传感器网中的安全问题。

2.2.1 RFID的安全问题[3]

(1) RFID标签的物理破坏

RFID标签多数装在无人监守的场景中, 所以较容易遭到非法破坏或被盗走。恶劣的环境也可能会损坏RFID标签。RFID标签如果被盗走, 则它与所匹配物品相分离, 造成管理的失序或财产的损失。

(2) RFID标签的数据破坏

攻击者通过假冒的RFID读写器向该标签发送命令来修改、删除标签内的数据, 使得它失去功能, 或虽还有功能却给出错误的信息。

(3) RFID标签的数据被窃取

RFID标签中存储着密钥、身份认证等重要信息, 如果泄漏, 轻则威胁个人隐私, 重则危害国家安全及社会稳定。RFID标签数据被窃取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A) 攻击者窃取RFID标签实体后, 去除芯片封装, 使用微探针获取敏感信号, 读取内部数据。B) 通过制作或购买一个假冒的RFID读写器, 读出该标签内的数据。C) RFID标签与读写器的通信是通过无线信道的, 如果在通信过程中被攻击者侦测到通信的内容, 他就能获得RFID标签的号码等关键信息, 从而对政务物联网系统构成重大安全威胁。

(4) RFID标签被伪造、复制、假冒

攻击者往往会利用伪造、复制或假冒的RFID标签发起进一步的攻击, 例如监听用户信息、发布虚假信息、发起Do S攻击等。

(5) RFID通信遭受窃听、干扰、拒绝服务等攻击

常见的攻击有:窃听 (eavesdropping) 、拒绝服务 (Do S) 攻击、伪造标签发送数据、重传攻击 (replay attack) 、利用RFID标签进行跟踪、定位等。

2.2.2无线传感器网的安全问题。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以各个传感器以及网关作为节点构成的网络, 它是一种“多跳”网络。与RFID的安全风险相比, 无线传感器网增加了路由的风险。例如:节点的物理破坏、节点内数据被窃取或篡改、黑洞攻击、选择性转发攻击、陷洞攻击、虫洞攻击、同步攻击、女巫攻击、阻塞攻击、碰撞攻击、耗尽攻击、虚假路由攻击、确认欺骗攻击、非公平攻击、Hello洪攻击、泛洪攻击等等。

RFID技术以及无线传感器网中的安全问题, 使电子政务物联网存在较多潜在的安全隐患与风险, 这些问题显然会严重影响电子政务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甚至会危害国家政治和经济安全。

3 新技术环境下电子政务安全措施

电子政务中新技术的应用呼唤新的技术保障体系。在前文介绍的云计算、物联网这两种新技术中, 对电子政务改变最大的是云计算。目前, 电子政务云计算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电子政务系统还是传统型的。在传统型政务系统中, 相关政务部门直接负责其安全, 而在采用云计算后, 改为政务部门和云计算中心分别承担各自的安全责任, 云计算中心的安全责任是主要的。本节将分别列出云计算中心、政务部门各自需采取的安全措施。对于传统型的电子政务系统, 可将两者合并, 并去除其中的云计算特有部分即可。

对于政务系统中包含物联网的情况, 本文也将给出相应的附加安全措施。

3.1 政务云计算中心安全措施

政务云计算中心在政府的一定层别设置, 例如省级, 地区级, 或行业系统级。云计算中心内的计算机网络分为内网和外网。外网与公众Internet相连, 内网为政府内专用。内网与外网必须物理隔离。

3.1.1物理层安全措施。

物理层安全措施是为了保证政务系统数据和服务的可用性和私密性。采取的安全措施主要有: (1) 使用高可靠性的存储设备 (如RAID5磁盘阵列) 组成存储器池; (2) 使用高可靠性的服务器构成服务器阵列; (3) 机房的选址要考虑自然环境对机房的影响, 尽量减小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等的威胁; (4) 设置硬件防护, 对内网所有机器设置BIOS密码, 并在BIOS中屏蔽掉所有机器的USB口; (5) 在内网和外网之间实行物理隔离等。

3.1.2 传输层安全措施。

传输层安全措施是为了防止政务系统外部的恶意攻击, 保证数据的私密性和完整性。

(1) 对重要或私密的信息交换, 采用安全的通信协议。SSL协议是由Netscape公司研究制定的安全协议, 该协议向基于TCP/IP的客户/服务器应用程序提供了客户端和服务器的鉴别、数据完整性及信息机密性等安全措施。依照SSL协议, 通信双方在握手阶段, 向对方提供自己的公钥;在通信阶段, 双方各自向对方发送使用对方公钥加密过的报文, 对方接收到报文后, 用自己的私钥解密报文。因为各方的私钥并不在网上传输, 恶意攻击者无法解密SSL报文, 因而也就无法偷听和修改报文。

(2) 在外网安装防火墙 (Fire Wall) 。目前的防火墙产品有屏蔽主机防火墙、包过滤路由器、堡垒主机、应用层网关以及电路层网关等类型。

(3) 在防火墙之后再安装入侵检测系统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

(4) 在云计算中心与政府各部门之间通信采用专网或虚拟专用网 (VPN) 。VPN主要采用四项技术来保证安全:隧道技术、加解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使用者与设备身份认证技术。专网的安全性最高, 但成本也高。VPN的安全性和成本均适中。相应地, 在政务应用中应该确立:只有通过专网或VPN方式连接的用户才是政府用户, 否则是公众用户。

3.1.3 系统层安全措施。

系统层安全措施主要是为了修补政务系统操作系统、重要软件 (如数据库系统) 的内部漏洞。

(1) 选购安全的云操作系统。许多大型网站开发了自己用的云操作系统, 但它们不打算对外发售。目前, Microsoft、VMWare、浪潮等公司提供通用的云操作系统。云计算中心须在选购云操作系统前对候选产品的安全性作全面考察, 因为前面所提到的云计算风险, 大部分是在云操作系统有安全漏洞的情况下才发生。

(2) 安排定时的漏洞扫描。

(3) 定时下载并安装操作系统补丁及重要系统软件补丁。

(4) 安装优秀的单机与网络防病毒软件并实时更新。

3.1.4 应用层安全措施

(1) 建立完善的访问控制机制[4]。政务云操作系统必须具有相当完善的资源分级管理机制、用户分级管理机制、访问权限分配机制, 杜绝安全漏洞。用户的身份认证可以采用用户名+密码/生物特征/识别卡等方式, 云计算中心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访问控制的规定。政务云计算中心的绝大部分数据为政府各政务部门的数据, 为了防止云计算中心内部人员的泄密和误操作, 应将政务数据的访问权限分配给相应的政务部门。只有在故障修复期间, 在政务部门知情且授权的情况下, 云计算中心人员方可对政务数据进行操作。任何政务数据的“写”权限只能分配给一个部门, 以免在云计算“多租户”环境下造成一个用户破坏另外用户的数据;“读”权限的分配也应遵守“最小特权”原则, 以免造成数据的泄漏。

(2) 加密存储数据。这是防止数据泄露的有效手段。

(3) 数据备份[5]。如果在存储硬件级和操作系统级没有备份功能, 则可以安装企业级的备份软件来实现数据备份。可按照用户设定的备份策略对数据进行自动在线或离线备份及回复。多点备份, 双机热备, 一台服务器宕机, 另外一台服务器在短时间内可以启动并拉起相关应用进程, 这样就不会影响用户的服务。

(4) 维护安全日志。安全日志有助于及时发现非法入侵者, 记录非法入侵的线索, 因此非常重要。

3.1.5政务部门安全措施。

采用云计算后, 政务部门并不保管软件和数据, 安全责任大大减轻了。不过, 它仍需要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和私密性。

(1) 通过专网或虚拟专用网 (VPN) 连接云计算中心。这是为了防止政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第三方窃听或劫持。

(2) 建立完善的访问权限分配机制。为了保证政务数据的完整性与私密性, 必须在部门内建立严格、明确的分工, 并按照“最小特权”原则分配权限。

3.2 政务物联网相关安全措施

电子政务物联网在互联网基础上增加了感知层, 因此电子政务物联网特有的安全措施是属于感知层的。感知层技术主要有两种:射频识别 (RFID) 和无线传感器网 (WSN) 。这两种技术分别有各自的安全措施。应该指出的是, RFID和WSN的安全技术还在迅速发展中, 许多现在未能解决的安全漏洞有望在未来得到解决。此外, 本节所述的安全措施大部分需要由政务系统设备制造商实现。

3.2.1 RFID的安全措施[3]

(1) 为防范RFID标签被物理损坏或被盗走, 应尽可能将其隐蔽;或者可以使用门禁和/或远程监控。

(2) RFID标签内的数据被第三方直接读出或写入的几率不大, 因为其难度很大, 通过良好的芯片设计以及对芯片数据加密可以进一步增加难度。同时应尽可能用只读存储器存放RFID标签数据, 使得攻击者无法修改数据。

(3) 针对RFID标签被仿冒的读写器骗取数据访问权的风险, 可要求读写器与标签通信必须经过接入认证, 仅允许通过认证的读写器访问标签。

(4) 针对RFID标签与合法读写器之间的通信被窃听或攻击的风险, 可以使用专门的安全通信协议。目前, 尚未有工业标准的安全RFID通信协议。因此, 厂家如果采用安全增强的通信协议, 就不能与采用工业标准的RFID系统之间共享数据。安全协议必然会涉及到复杂的认证和加密传输, 对RFID标签的计算能力要求很高。因此, 它只能部署在高端系统。

(5) 对于低端系统, 可以采用低成本的私密性措施。例如:A) 通过降低发射功率来缩小标签和读写器之间的通信距离, 从而降低标签被非法访问的风险。B) 在不需要阅读和通信时, 用金属盒对RFID标签进行电磁屏蔽。C) 将标签设计成在标签完成使命后, 拥有者可以通过Kill命令使其失效。

3.2.2 无线传感器网的安全措施

(1) 隐蔽传感器或使用远程监控, 以防传感器被物理损坏或被盗走。

(2) 通过良好的芯片设计, 使得WSN节点内的数据无法被攻击者读出或篡改。

(3) 在WSN的配置上, 以及在WSN通信协议的设计上, 使得WSN具有较好的容侵容错能力。为此可以采取多种办法提高网络的容侵容错能力:A) 采用数据融合和安全控制技术。B) 采用故障检测和容忍技术。C) 在网络的关键位置布置冗余的传感器, 使其替代已损坏的传感器, 做到网络的自愈。

(4) 针对仿冒节点发起的攻击, 最有效的措施是采用节点的认证机制。

(5) 为WSN建立完善的访问控制机制;在WSN节点间采用加密通信是防止信息被窃取和篡改的有效手段;在每个WSN节点配备入侵检测系统。

(6) 采用安全路由协议防范各种与路由有关的攻击。

当然, 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环境下电子政务应用安全措施, 除了技术层面的考虑以外, 非技术因素也很重要, 所以还应该重视包括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新技术服务的正确使用的教育, 重视科学严谨的安全管理, 重视对政务系统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重视对政务系统的安全性进行科学、有效的安全风险评估等。

摘要:主要以云计算、物联网两种网络技术为例, 从技术、管理两个维度探讨新技术在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情况、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措施, 以期对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服务效率的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学学与科技管理,云计算,物联网,电子政务,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冯登国, 张敏, 等.云计算安全研究[J].软件学报, 2011 (1) :71-83

[2]李航, 陈后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前景[J], 中国科技论坛.2011 (1) :81-85

[3]彭勇, 谢丰, 等.物联网安全问题对策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 2011 (10) :4-6

[4]穆成新, 张长伦.云计算数据安全策略研究[J], 计算机安全, 2013 (1) :60-62, 67

政务环境 篇10

1.1 信息资源和政府信息资源

目前, 国内外对信息资源这一概念的认识尚未达成共识。综合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 有两种观点具有代表性:一种观点是狭义的理解, 认为信息及其载体就是信息资源;另一种观点是广义的理解, 认为信息资源不但包括了信息及其载体, 而且反映了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存储与利用的能力和发展潜力。狭义的信息资源是经过采集、加工、有序的、有价值的、有共享的可能的信息。

政府信息资源包括政府部门为履行管理国家行政事物的职能而采集、加工、使用的信息资源, 政府部门在业务过程中产生和生成的信息资源, 由政府投资建设的信息资源以及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的信息资源。政府信息资源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基础、科学决策的依据、联系公众的纽带、宏观调控的手段。因此, 政府信息资源是信息资源类的一个子集。按照广义信息资源的理解, 政府信息资源可理解为政府行政工作中所产生和利用的信息资源。

1.2 政府信息资源的分类

政府信息资源的分类是指把具有某种共同属性或特征的信息归并在一起,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其类别的属性或特征来对信息进行区别。按内容划分, 政府信息资源包括:政治信息资源、经济信息资源和社会信息资源。根据信息流来分, 政府信息资源主要有三种:政府对政府之间的信息流, 政府对企业之间的信息流, 政府对居民之间的信息流。根据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来分, 政府信息资源主要有服务信息和反馈信息。前者是指为社会各界服务的信息, 是政府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是指来自各行各业、各基层群众和各学科专家学者的批评、意见、建议等, 或来自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等。

1.3 政府信息资源的特征

政府信息除了具有一般信息的基本特征外, 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 (1) 宏观性:政府信息通常不是追求直接的经济效益, 而是政府的工作效益或社会效益, 它主要从宏观角度来反映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情况和问题, 即使是反映一些局部性的情况和问题, 也对全局具有普遍的意义。 (2) 权威性:政府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 而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代表国家行使权力, 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 这种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的权威性。因此, 由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提供、发布的信息, 具有很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 目的性:政府信息具有很明确的目的性, 或者为政府决策服务, 或者为各部门各行业的发展服务, 或者为社会公众服务。 (4) 共享性:政府信息资源应该为国家所有、全民所有, 而不能为部门所有、个人所有。在不危害国家民族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前提下, 部分政府信息资源要与公众共享, 部分信息在政府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共享。在信息共享的同时, 还要注意信息安全和信息隐私保护。 (5) 机密性:政府信息资源有相当一部分涉及到国家重大的方针政策、政府活动、工作部署和社会动态等机密性信息。其机密程度高, 意义重大, 稍有不慎, 势必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1.4 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政府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 政府部门要组织和鼓励非政府机构从事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政府信息资源利用是指经过采集、加工、存储的政府信息资源, 通过检索、传递, 提供给相关组织和个人, 以满足其信息需求的过程。事实上, 信息资源的价值只有通过利用才能体现, 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增值和效用。

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二者之间并非孤立, 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开发是利用的前提, 利用为开发提供动力和方向。开发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反之, 用户强烈的利用欲望和行动, 必须促进开发工作的进展, 利用是开发的延续。任何开发行为的最终目标都能够在其利用过程中产生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2 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目前, 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与其业务流程相关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如金字系列工程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资源;二是在公共服务领域对社会提供信息资源服务。政府部门信息资源开发以各类政府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为技术基础, 逐步发展, 提供了大量的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产品和服务。

我国政府部门掌握社会信息资源80%的有价值的信息, 3000多个数据库, 但大部分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亟需要采取有效手段让这部分库“活”起来, 进入市场, 产生增值。各省有关部门对省内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通过网络手段做了一定的工作, 但在全国范围内还未形成将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态势, 缺乏行之有效的组织和办法。

我国政府上网工程虽然已在全国铺开, 但在办理各种事务的电子政务难以真正地通过网络进行。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因特网这种最廉价便捷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在我国兴起后, 一些政府部门对于把自己的信息拿出来共享的意识还不够强, 有些政府部门的部门利益意识又太重, 不愿将信息共享, 这就亟需我国信息主管部门对其进行组织和引导;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灵活的机制和政策:长期以来政府信息部门的大量建设资金投入到硬件设备上, 缺乏信息录入、信息更新、信息深加工的专项资金和技术, 更缺乏把这种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后产生增值的手段。电子政务的有效开展必须以充足的政府信息资源作为前提, 这样才能解决政府信息化过程中“路多车少、有车无货”等问题。

分析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开发现状, 目前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缺乏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协调机构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协同作战, 而这又需要国家有效地参与, 作出有效的管理、规划与协调, 保证这一产业链条的有效转动。在我国, 缺乏国家层次的全国性、跨行业、强有力的管理协调机构。这对实施国家的发展战略、发展协作性的生产体系、规范行业行为等不利。

2.2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性差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是一项巨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因素非常广泛。这些因素任何一种形式的不正常, 都会使它们成为制约共享的因素。这些因素及其对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制约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总体来说, 它们主要是通过信息、权力、利益三个要素的变化和作用来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现代政府管理体制与传统政府管理体制的冲突影响了信息共享的需求, 电子政务统一运作与各级政府各自为政的冲突影响了跨部门信息共享。信息无偿提供与部分信息有偿提供的冲突影响了信息的有效提供。共享系统的内容规划者与开发设计者之间的磨合不够影响信息共享的实效性。

2.3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方面的法规滞后

这表现在没有建立统一的规则, 不具备良好的法律环境。比如信息产权保护与信息资源共享矛盾。信息资源的共享特性, 可以使信息资源的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而知识产权保护的目的在于通过法律保护产权所有者的私有权益, 虽然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从本质上并不冲突, 但实际操作中, 两者似乎是一对矛盾, 因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必然会缩小信息资源共享范围。

2.4 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缺乏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要提高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应该建立一套能够客观有效地评价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指标体系。目前, 我国虽然有国家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政府网站的评价指标体系, 但是还没有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还没有行之有效的能够客观反映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国家信息产业部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曾经组织专家学者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评价进行过研究, 只是提出了一些评价指标的建议, 评价方法也只是简单的线性加全法。

3 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

综合分析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参照国外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战略, 从政府信息资源的政策法规管理机构、信息内容、基础建设、标准化、网络安全等方面, 制定出我国的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

3.1 制定相应的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法规

制定尽可能完善的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法规, 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工作。可以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 如美国的信息政策法规, 在加强信息政策法规上做文章, 做好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大环境。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要涉及到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及其法规问题, 国家应制定政府信息资源开发的法规和条例, 对政府信息公开化原则、开发信息资源的组织机构及职责、政府信息的发布和政府信息的保密等项工作, 都作详细全面的规定, 以确保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遵循统一的规定, 通过立法确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地位、原则和保障措施, 以保证在安全保密范围之外的政府信息资源的公开利用。要实现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市场化。政府除了承担公开政府信息资源的重任, 还应在这一运行体系之中扮演综合管理的角色, 规范市场化运行, 包括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 扶持多元化信息服务主体, 维护信息服务竞争秩序, 监管信息服务效果, 尤其是加强对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正当行为的监督, 保证信息的客观性、准确性, 防止信息加工中的污染, 以及防止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共享造成对信息主体权益的侵犯和利益的损害等。

3.2 加强对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组织与领导

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纯粹是一项技术工作, 它涉及到各个政府职能部门, 而各个政府职能部门从不同的角度行使自己的职权, 往往强调本部门的重要性, 难以形成应有的合力。同时, 在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内部, 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涉及到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传统管理方式和工作习惯的变革, 涉及人财物的投入和各项工作的协调, 任何一个环节的工作不到位, 都会影响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施。因此, 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实行“一把手”工程, 加强协调, 实施统一的、强有力的领导。

3.3 转变政府信息服务机构职能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几乎都设立了自己的信息机构, 成为政府信息资源供给的主体, 负责本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资源系统的开发应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广泛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政府部门一般不可能配齐各类专业人员;政府自身网络的狭隘性也使信息机构难以留住一流的信息技术人才, 造成运行维护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足, 直接影响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经济性。此外, 我国政府信息机构基本上都属于事业单位, 对政府部门通常是提供无偿服务。这种模式是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 已经不适应今天市场经济条件的要求。政府信息机构没有经济上求生存的压力, 也就缺乏走向市场提供有偿服务的动力, 不利于信息商品化、信息服务社会化和信息机构企业化。

3.4 加强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是现代信息资源的主要存储方式。目前, 以政府公文和政务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办公业务资源数据库已普遍建成, 国务院一些部门各自建成了业务数据库, “十五”期间, 我国部署了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以及宏观经济等4个数据库建设工作。政府信息资源库建设实行政府自建和市场集成的联合建设道路。数据库建设中必须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全网共享的原则, 对于每一个系统应做到统一设计、分别建设;对原有的数据库进行改造, 增加新内容, 对单位已有的数据库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 建成统一的服务于办公业务网的数据库群, 建设政府信息资源库的目录体系, 建设支持政府决策工作的国民经济综合数据库、社会和历史数据库、自然资源数据库。

3.5 加强信息内容的筛选和信息服务工作

如何更有效地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 重点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做好共享信息和公开信息的开发工作。

加强信息内容的筛选。政府虽然掌握着80%以上的信息资源, 但并不是什么信息都能上网的。应按照相应的条例确定信息审查标准, 以区分和筛选政府信息资源安全信息和不安全信息、内部信息和公众信息, 把握好保密与公开的原则。

拓展政府信息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一方面, 政务信息应把握新、准、快、精四点, 主动听取领导同志的意见, 主动与部门、基层单位进行网上的或走出去的信息交流, 拓展信息收集的内容, 及时处理反馈意见;利用因特网查询国际国内最新信息, 编制出有深度与广度、高质量与高层次的调研报告, 提供给领导决策使用。另一方面, 要注重信息资源的广泛性, 包括国内外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信息时效性要强,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政府信息最方便、最直接、最迅速、最权威的优势;覆盖面要大, 兼顾区域内政府管理的各行各业;实用性要强, 去掉虚假信息, 既向下提供信息, 又注重吸收基层丰富的信息来源。总之, 开发好政务信息的内容, 才能使政府网上的信息常更换, 才能保证政府及时、客观、准确公开于公众的信息, 保证信息资源服务于社会和公众。

参考文献

[1]王长胜主编.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12) .

[2]刘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1) .

[3]刘焕成.提高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对策研究[J].电子政务研究网, 2005, (3) .

政务环境 篇11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

推进,以政府网站、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网上评审、数字大厅、市民主页、移动政务服务等为代表的电子政务应用,正不断完善政务服务体系,成为推动政务服务形式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从而强化了行政权力的透明运行,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高效、公平公正的政务服务。与此同时,公众参与程度偏低、资源整合难度较大、公共服务功能相对薄弱、投资效益不显著等全球电子政务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给各级各部门决策者和建设者们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加快电子政务向基层延伸,是信息化新的发展形势下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期推进电子政务发展做出的重要部署。以廣西为代表的新一代政府职能单位,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力推进自治区、市、县、乡镇、村五级电子联网的政务服务体系和行政效能电子监察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了全区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有力地推进服务型和阳光型政府建设。

2012年8月31日,在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指导下,由《信息化建设》杂志社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协办的“2012年电子政务应用发展研讨会暨《信息化建设》杂志编辑指导委员会会议”在广西南宁召开。近200名来自中央国家机关、地方政府办公厅(室)和各信息化主管单位的负责同志、技术人员共聚一堂,就当前形势下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推进政务服务创新,展开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交流和探讨。

会议由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吴家曦主持会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信息化建设》杂志编委会主任徐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自治区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主任黄胜杰出席会议并讲话。

徐愈指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着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发生重大变革,也深刻改变着电子政务发展的环境及条件,并使得电子政务发展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种改变要求我们必须把深化应用和突出成效作为电子政务发展的根本要求,坚持统筹规划,抓好顶层设计,强调政务与技术深度融合,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加快服务向基层延伸,使电子政务惠及全民。下一步电子政务的发展,要关注大数据时代数据量普遍快速增长,信息分析、处理能力的提升以及云计算的广泛应用;要大力支持电子政务创新,鼓励采用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新的应用和新的技术来实现公共服务领域的新突破。

徐司长总结了近年来工信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电子政务发展方针政策,集中抓好重点工作方面所取的成效,充分肯定了《信息化建设》杂志在我国信息化建设尤其是电子政务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对杂志今后的发展方向也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用先进的理念引导信息化发展和电子政务建设;二是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主动加强电子政务工作者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电子政务最核心、最本质的内涵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政府以更加高效的方式履行职责。电子政务的不断深化,对政府利用信息技术改善管理、提升服务、适应变革,从而使粗放、低效向精细、服务、高效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会议紧紧围绕电子政务助力改善公共服务、创新政务服务、强化综合监管的主题,思路开阔,内容丰富。有政务服务、政务公开的基层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案例,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街道社会管理系统,有提高村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阳光农廉网”,以及数字城市建设、网络在线问政、移动政民互动系统等等。虽然侧重各有不同,但都始终贯穿以信息化应用为主线,以行政方式方法创新为途径,以进一步改进政务服务、提高行政效能、推进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给公众以优质便捷高效服务为重要理念。这些探索实践的结晶是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对理清今后的发展思路,明确下一步工作重点,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同时,出席会议的《信息化建设》编委们对杂志一年来的工作,以及在电子政务领域的推动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表示要继续同心协力,更好地把《信息化建设》杂志打造成交流思想、分享经验、宣传示范、创新发展的优秀平台。

会议同时发布了由《信息化建设》杂志主办的“全国政务服务类电子政务优秀应用案例”、“全国电子政务十大杰出IT品牌”、“全国电子政务十大创新IT品牌”推选活动的最终结果,并对其中的获奖单位案例进行了展览。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西省、浙江省、山西省、青岛市、南京市、西安市、成都市、上海市闵行区、江苏省邳州市、哈尔滨市松北区等地方政府及部门代表十佳案例入选单位进行了交流发言。

广西自治区:信息化技术为“一服务两公开”保驾护航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和系统建设、完善和规范体制机制、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项目等手段,着力推进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电子联网的政务服务体系和行政效能电子监察体系建设。据初步统计,全区共建立各级政务服务中心478个,包括自治区本级(1个)、地级市(14个)、县(市、区)(111个)以及部分乡镇和街道(352个)。2007年至今,全区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共办理行政审批事项1512万件,按时办结1508万件,按时办结率99.7%,办理提速率82.8%,群众满意率99.9%。同时,依托政务服务体系平台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走出了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政务服务、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的新路子。

江西省:集约化推进全省电子政务服务体系建设

在江西,全省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按照“集中统一、整合共享、联合协同、安全高效”的总体要求,集中力量建设了电子政务的四大平台——全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包括省电子政务的内网平台和外网平台),全省电子政务共>享数据统一交换平台,全省信息公开统一平台,全省电子政务统一监察平台。这四大技术平台为支撑江西省的电子政务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推进了规范有序的发展。

在应用系统建设方面,江西省都按照“五统一”的建设原则来实施,即统一规划(省级做好省、市、县三级规划)、统一网络(使用全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统一软件(全省开发部署一套系统软件)、统一监察(使用统一的数据和视频监察系统)、统一运维(各级信息中心负责运维)。其中截至2012年6月15日全省各地、各部门利用网上审批系统完成审批事项累计达300万余项,实现了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审批、一次性告知、一单式收费的“五个一” 服务模式。

浙江省:行政审批系统让食品药品监管高效有序

于2006年6月投入运行的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审批系统经两度升级改造,目前有15类87项审批事项全部实现了在线申报办理,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餐饮服务、执业药师管理等监管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该系统运行以来,全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的提速率保持在每年10%左右,办件数量从4422件/年上升到25636件/年,实现了工作效率的有效提高;同時,行政审批工作一门受理、窗口运作、统一收费、承诺办结的运行机制得到有效落实,杜绝发生违规审批事项;系统内部用户达到了1925人,共办理协同审批事项87098件,实现了协调办公的有效推进。

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是系统成功实施的重要保证。例如,在系统的建设运维过程中,采用远程协作等多种手段全力做好使用指导、故障处理、系统完善的工作,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技术服务;在框架与功能设计时,邀请监管人员参与需求论证,尽可能减少系统不符合用户习惯的情况发生;在流程设计时,力求做到操作前结果可预知、操作时步步有反馈、操作后事务可撤销,让用户对每一次的点击,甚至下一步的操作都能了如指掌。同时为提高行政审批事项的效率,杜绝超时,在审批的各个环节均设置短信提醒督办等。

山西省:“阳光农廉网”切实提高村务管理水平

2010年,山西在全省推广“山西阳光农廉网”建设。“阳光农廉网”采用内、外网结合方式,内网实时监控、外网全面公开。设立15个综合栏目和5大内部管理系统,全面发挥公开平台、管理平台、监督平台、服务平台四个方面的综合功能。与11个市、116个涉农县(市、区)、1288个乡镇、22165个行政村互联互通,同时链接省级26个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通过四个方面的综合功能,把强农惠农政策和村务事项全部在网上公开,着力解决村务公开方式落后、内容缺漏、查询不便等问题,把农村集体“三资”和重要村务事项纳入网上管理,着力解决民主管理不规范、不全面、不科学等问题,畅通农民群众监督和诉求渠道,着力解决民主监督主体缺位、方式单一、力度不强等问题,在深化“三务”公开、强化“三资”管理、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青岛市: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电子政务转型升级

自2008年以来,原由青岛市各部门建设的包括网上审批、网上执法、电子监察、政府信息公开、公共资源交易、应急、安全生产监管、食品安全监管、医疗卫生、民政、旅游、财源增收、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政务微博、新农村社区管理平台等近40个信息化项目,都全面整合到一个统一平台上,共享平台支撑的应用达到了80多个,分散建设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在此基础上,青岛市发挥十几年来形成的电子政务高度集中统一的体制优势,计划建设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以集约化模式,低成本高层次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总的框架是,补充建设两个平台、两个中心,重点推进九个领域的示范应用,实施五项配套工程,简称“2295”工程。其中两个平台即城市感知基础网络平台和全域全息地理信息平台,两个中心即政务云与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和城市运行监控展示中心(应急指挥中心),九项示范应用即智慧城管、智慧安监、智慧食安、智慧交通、智慧应急、智慧旅游、智慧社区、智慧校园和智慧政府服务,五项配套工程即市民一卡通工程、企业一证通工程、车辆一卡通工程、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信息化知识提升工程。以此推进电子政务的转型升级。

南京市:“智慧南京”推动政务服务创新

南京市以数据整合、资源集中、业务协同为主线,努力“把基础做实、以应用为先导,同时带动产业”,全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南京的总体架构可概括为“一大平台、三大领域、六大体系”,即以智慧城市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为核心,以满足政务、商务、事务三大领域应用需求为导向,推进信息基础建设体系、智慧应用体系、智慧产业体系、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建设。

目前,南京市“智慧南京”框架已基本显形:集身份识别、个人办理事务、享受公共服务、电子支付、医疗卫生信息等功能于一身的市民卡项目建设效果显著;集环保限行、车辆动态监测、套牌车管理、卡口监控、肇事逃逸车辆追查、出租车治安管理、路网动态监测、交通流分析及诱导控制、车辆安全管理等功能于一身的车辆智能卡工程进展顺利;政务数据中心已正式投入使用,实现对权力运行的全过程监控,并建立了以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宏观经济数据为核心的电子政务公用基础数据库;特别是作为城市中枢机关而全国首创的智慧南京中心初显成效,建立了综合运行和信息化成果展示两大平台,成为智慧南京各个运行环节和各类运行资源的整合中心及物理门户,全面实现智慧城市运行的监控、协调、指挥、展示。

西安市:基于“一张图”的数字西安平台应用

西安市与国家测绘局和陕西省测绘局共建共享的“数字西安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各方数据优势、技术优势、共同协作和长期运营,达到构建地理空间框架服务体系、实现全市地理空间定位“一张图”、为委办局提供地理信息服务的建设目标。

目前,每个部门、每个应用都在基于这张底图上叠加,最终实现各部门的应用和各部门信息资源的共享。“一张图”取得四大方面成果包括:矢量数据库、影像数据库、三维数据库、地名地址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在内的数据成果;数字西安地理信息共享平台、一些基础应用和各个部门的应用在内的软件成果;地理格网标准、基础地理空间数据格式交换标准、政务框架数据规范、数据规范、专题数据规范等在内的标准规范与机制成果;环保应用、120急救指挥、公众网服务系统、三维子系统、地震应急指挥、警用地理信息系统、消防应用系统、公安路灯贴牌等应用成果。

成都市:政务公开向基层延伸的成都实践

成都市从2011年起,在全国率先推广建设了基层公开综合服务平台,构建了横联部门、纵贯村(社区)的网上政务公开服务系统,形成了市、区(市)县、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四级3675个网站。特别是,成都市为此专题研究制定出了我国第一套完整的基层公开服务内容标准体系,分公开服务和经济生活两部分169类,涵盖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截至目前,基层综合平台已覆盖了20个区(市)县的316个乡镇(街道)3338个村(社区),区(市)县覆盖率100%,乡镇(街道)覆盖率100%,村(社区)覆盖率99.1%。

该平台的内容主要包括基层信息公开、统筹城乡重点改革专栏、互动信箱系统、村(社区)相册、实用信息发布系统、邻里互助系统、村级事务公民参与决策流程配置、基层治理民主投票及评议系统等。

该平台实现市级部门、区(市、县)、乡(镇、办)、村(社区)“四级一体”的管理维护体系,实现了各行政层级之间、已有目录资源体系与平台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平台上移、服务下移建设模式。通过该平台,成都市民不仅可以了解到本村(社区)公开事项,还可以获悉全市各级政府的公开信息;遇到问题,既可以向村(社区)工作人员咨询,也可以向乡(镇、办)、村(社区)或者区(市)县、市政府部门反映,甚至直接给区(市)县长和市长写信;在外务工人员、农民转移到城镇生活后,仍然可以监督原来所在村(社区)党务、村(居)务、财务情况以及村级公共服务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行使和建议表决权,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用益物权;根据基层群众办事服务需求,开设办事服务专栏,为基层群众办事服务提供帮助。

上海市闵行区:基于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化

近年来,上海市闵行区卫生系统以卫生部“35212”总体设计和“2010年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门诊统筹管理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试点项目”为要求,以高效统一、系统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为原则,建成了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EHR)为核心、电子病历(EMR)为基础的闵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全面推进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综合改革。

成功的运作模式自有成功的经验,回顾闵行区近几年来推动社区卫生服务 “革命”所走过的道路,上海市闵行区卫生系统认为,信息化不是简单地代替人的手工劳动,而是通过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重组的双向动力作用,建立一个集约化、科学化的卫生工作模式,而卫生改革成效评价不仅仅是过程,更重要的是结果。在现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里,无论是执政者,还是从业者,都必须坚信只有以信息技术支撑的卫生服务模式才能最终使广大居民的健康水平全面提高。

江苏省邳州市:打造全新的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平台

2009年以来,邳州全市已建成包括行政权力库、网上政务大厅、行政权力运行平台、行政监察平台、政府法制监督平台在内的“一库四平台”的权力网上运行机制,实现了行政机关全覆盖、所有行政权力事项全覆盖、网上行政监察全覆盖。2011年11月16日,邳州市被确定为全国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县(市)。以此为契机,邳州市整合、升级、改造了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系统,确定3032项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事项,实时为广大群众提供政务信息、业务办理、状态查询、咨询投诉、结果反馈等综合电子政务服务。高标准建设了市级行政服务中心、镇级政务中心和村级便民服务站,形成了行政职权和便民服务事项在市级规范办理、镇级授权受理、村级实时查询的“三级运行”政务服务体系。

哈尔滨市松北区:让行政服务中心成为洒满阳光的窗口

政务环境 篇12

一、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管理的意义及特点

电子政务主要是指政府机构部门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及通信技术通过网络技术来实现管理和服务, 并通过网络技术实现政府机构工作流程的再造及组织机构的重组, 超越时间上、空间上以及各部门之间的人隔限制, 从而使管理和服务能更加优质、规范、透明、全方位等。而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及效益, 这就需要运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及科学的管理模式, 使档案信息资源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而实施科学的管理模式对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传统的档案管理相比, 电子政务下的档案管理可以确保了档案信息的长期存储性, 同时方便查询和利用, 提高了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管理性、服务性、科学性、文化性的工作, 而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管理具有着以下特点:

第一, 电子政务环境下对档案信息的管理具有目标多样性, 可以辅助政府机构宣传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思想。

第二, 电子政务环境下对档案信息的管理手段呈现出了多元性, 记录管理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行政手段与法律手段。如档案信息的密级越高, 就越能体现出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管理的作用。

第三, 电子政务环境下对于丰富多样的档案信息可采用灵活性的管理模式来实现高效管理。此外, 由于档案信息管理在任何地方不能实现完全通用性, 为了能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环境下对档案管理的价值, 各部门应在不同时期注意档案信息管理的需求分析, 才能更好体现出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管理的价值所在。

二、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管理的现状

信息资源管理最初是起源于对信息的记录管理, 随着电子政务时代的到来, 电子政务的发展成为档案信息管理的新动向。在电子政务环境下, 档案管理不但建立了新的流程制度, 而且在档案信息的形成到审核等各个环节上都有很大的突破, 同时也使计算机档案辅助管理系统已发展到专业的电子政务信息管理系统。

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 很多政府机构都建立了独立的档案中心, 并且建立了一系列相关的档案管理的标准、制度以及法律法规。使档案信息建设日趋完善。同时, 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管理引起了很多专业研究者的注意, 并对档案信息的特点、内涵、管理策略及未来发展给出了指导与意见。由于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管理还处于不成熟阶段, 所以目前对档案信息的建设重心放在对信息的建设心路、信息系统化系统设计及管理对策略等方面。

(二) 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管理是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趋势, 虽然使档案的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了政府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与开发,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政府所需的相关策决信息不健全, 并且对档案信息没使用科学的管理办法;二是缺乏相关的档案信息数据库, 导致了信息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三是档案信息共享程度不高, 导致档案信息交流受阻, 信息封闭;四是由于档案信息的质量不高, 而不利于作出政政务务决决策策。。

三、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管理策略

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管理是以网络建设为基础, 以社会资源共享为目标的动态管理过程, 基本的管理对策包括了信息资源建设、制度的完善以及强化管理, 在电子政务环境下确保档案的可靠性与可利用性是档案管理的意义所在。

(一) 实施“前端控制”

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管理具有连续性、整体性以及现实性的特点, 要让档案管理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发挥重要的作用, 就必须积极实施“前端控制”策略, 而不能长期停留在传统落后的“后端控制”服务阶段。

“前端控制”策略是需要档案管理部门主动提前介入信息资源的整理、收集与利用工作, 同时使自身管理工作与电子政务系统实现同步发展。总之, “前端控制”策略是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管理的系统原理要求、档案即时归档与长期利用的要求, 同时也是确保档案信息安全的需要。

(二) 建立健全的档案资源数据库

为了给予政府决策提供更全面、更可靠的信息支撑, 建立健全的档案资源数据库可便于查询和利用。但建立档案资源数据库前提是要能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性、真完性、全面性, 才能建立出符合电子政务需求的档案资源数据系统, 这样不但可以对信息数据进行更深的挖掘, 还能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 建立信用档案模式

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建立信用档案模式可对某对象的信用状况及时记录、反映及证明, 例如银行的信用档案建设在银行信用档案及个人信用档案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信用档案的建设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可更好服务于政府机构的联合监管, 不管是建设档案资源数据库使档案信息服务能力在社会中的扩展, 还是对政务档案信息实施公开决策, 都是建立在信用档案的基础上。档案信息管理中建立信用档案实现了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所以, 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建立信用档案, 促进了我国电子政府的快速发展。

(四) 加强信息安全与标准规范

由于档案信息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在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管理工作有了更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档案管理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是以档案信息的安全与标准规范问题, 由于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 从导致档案信息所要将面临的安全问题还很多, 为了加强档案信息在电子政务环境下的安全管理, 应加强对电子政务内部网络的建设, 这也是档案部门开展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总之, 保证了网络安全对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 政府机构对档案信息安全的管理从根本上来说体现了国家对档案信息的建设。因此, 政府档案管理机构应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信息安全框架及规范来开展档案信息的安全建设, 从而更高层次的解决信息安全问题。

(五) 政务档案信息实施公开服务

政务档案信息公开服务就是对国家机关相关信息实施公开, 公开运行国家的行政权力, 在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资源是政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份, 实施政务公开是很有必要的。此外, 实施政务公开的前提是政务机关应根据自身的特点, 并结合社会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来对政务档案信息进行公示、公开, 使政务档案信息质量能得到更好的改善。

总之, 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管理涉及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档案部门更应充分利用电子政务所带来的优势, 努力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及利用服务效果, 相信通将政府机构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将为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整个档案事业的拓展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宋恩梅.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结构及发展趋势[J].图书情报知识, 2010 (3) :48-49

[2]刘寅斌, 李洪波, 赵来军.电子政务环境下信用档案共享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09 (13) :130.

[3]贾丽华.新时期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管理策略分析[J].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政府采购办, 2008 (7) :145.

上一篇:语文新教材教学管理下一篇:多元协方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