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

2024-06-07

政务(共12篇)

政务 篇1

一、政务知识流程理论

1. 知识流程。

知识链指在一个链条型网络中,组织对内外知识进行选择、吸收、整理、转化、创新,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流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组织内各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被一种无形的知识链条所连接,这条无形的链条就是知识链[1]。知识流程是建立在知识链理论基础之上的,是指组织的核心资源———知识在组织内各个知识驻点之间为创造价值而形成的一系列积累、共享、交流的过程,是组织流程的本质内容,其内涵是确定知识在创造价值中所处的环节。知识流程是从知识角度分析组织流程,将组织流程纳入到组织知识的流动过程中。这一理念运用到电子政务流程研究中,能够满足传统的线性政府流程向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非线性流程的转化。

2. 政务流程。

政务流程指一组相关的、结构化活动的集合,这些活动集合为特定的公众提供特定服务或产品,这个流程有起点、有终点,并且有目的[2]。政务流程包括宏观政务流程和微观政务流程,前者体现政府总体的流程模式,对政府每个部门都适用;后者体现政府内部不同职能部门各自的工作流程,具有特殊性。宏观政务流程可以划分为:(1)基础作业流程,包括日常公文流转与处理,会议、日程等事务安排,文件、资料、数据、档案等管理,信息沟通与发布等过程;(2)常规行政流程,包括政策问题发现与提出,政策方案研究与论证,政策制定、执行、反馈及修正等过程;(3)危机管理流程,包括对突发问题、重大事故和灾难性事件的处理过程。

3.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务知识流程及其分层。

政务流程分层是指将现有流程按照某种标准进行分层,并以各层为单元在网络上实现。如以政府政务活动种类为中心进行分层,这种分层是以现有部门分工为基础,部门间政务活动仍然是隔离的,公众和企业为完成一件工作需要与政府多个网站、程序打交道。再如,以跨部门政务整合为中心进行分层。这种分层是在政务层面上实现了一定的资源整合,体现为一站式的政府办公流程。政务知识流程分层是建立在知识管理基础上,从以用户为中心的角度出发对政务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并按照最便利公众的方式重新设计流程环节。即以公众为中心,从公众角度出发,首先区分不同类型的公众,然后界定公众与政府间的流程类型,最终以最方便公众的方式来设计。此时,网络程序会自动地在公众和各政府部门间建立联系,突破政府部门划分的界限,实现政府非线性流程的功能。

二、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务知识流程的构成要素分析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务知识流程的构成要素涉及知识识别与获取、知识存储、知识传递与共享、知识应用。

1. 政务知识识别与获取。

政务知识识别指政府为了获得需要的重要知识,必须清楚了解政府内外部存在哪些重要知识以及有效利用既有知识[3]。其目的是确定政府工作战略和政府职能有效发挥的支点;在政务知识领域进行划分后,在该领域确定知识缺口。通过政务知识识别,将其划分为以下类型:一是流程知识:政府部门操作手册、工作指南、行政规程等;二是行政理论知识:经济学知识、工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等;三是行政技能知识:行政决策技能、管理服务创新知识、最佳实践经验总结等;四是公众知识:公众(或企业)各类登记注册表、公众(或企业)的意见或建议等。获取政务知识的途径有内部和外部两种渠道。内部渠道指政府机关内部工作人员通过交流和知识挖掘得到新知识;外部渠道指从政府机关外部获得知识,包括专门政府机构、各类咨询公司以及公众等。政府对知识获取的管理主要表现在三方面[4]:(1)加强政府部门内部交流,通过会议、讲座等形式获得内部公务员掌握的经验知识;(2)充分利用政府智囊团和咨询公司等外部资源,通过合作方式有效获取他们掌握的知识;(3)通过定量或定性的信息处理方法,从已经掌握的政务信息资源中挖掘有用的隐性知识,这种方式应成为政府获取新知识的主要途径。

2. 政务知识存储。

政务知识存储是指将政府工作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以便于检索使用的方式有效存储起来。基于流程的政务知识存储有三大媒介:公务员、相关部门、政府系统。

(1)公务员的知识存储。包括: (1) 在职人员的知识存储。政府为了存储重要的知识,需要利用知识地图识别出政府内部掌握重要知识和具有决策力的人员;鼓励政府内部工作人员对重要知识进行记录、存储并共享。 (2) 离职人员的知识存储。在政府人员离职或辞职之前,安排负责知识搜集的专家对其进行深度访谈,并将他所拥有的知识以及工作中的经验等记录下来。

(2)部门内的知识存储。针对电子政务环境而言有以下方式:一是以电子载体作为记录方式的会议记录;二是作为分支流程的部门,各部门之间的电子邮件交流的内容;三是部门内的讨论中,组成人员可以利用Bbs、Internet等交流工具作为讨论的方式。

(3)政府系统的知识存储。政务知识隐含在部门工作流程中,为了保障这些知识得到合理利用,按政务流程建立各种知识关联网,将各部门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政府应利用自动化的方式将文档管理系统、知识库的内容聚集并存储下来。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务知识存储媒介及方式如图1。

3. 政务知识传递与共享。

政务知识传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政府内部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知识传递,可有效弥补部门之间的信息鸿沟,有利于从更高层次来认识和解决所遇到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问题;二是相同政府职能部门的不同等级之间的“纵向”知识传递,可以使部门内部有效的经验知识得到广泛传播,为整个部门所共有,推动整个部门的发展[5]。政府面对显性知识的传递与共享应做到:一是必须提供知识检索工具;二是在网上发布新知识内容,或将新文件、通知等推送到已经订阅此类知识的人员的主页或邮件中,使政府人员能够了解最新动态知识;三是定期通过讲座或电子培训系统有针对性地对公务员进行前沿知识和岗位技能的培训;四是组织内部经常性地以会议和讨论的形式进行小组学习、交流,促进新知识产生[6]。面对隐性知识的传递与共享应该做到:一是建立政府内部知识门户网站,在网络交流或共同合作中实现隐性知识扩散和共享;二是通过有关法律法规和激励政策指导、鼓励政府知识传递。

4. 政务知识应用。

政务知识应用的目的是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使决策科学化,实现政务知识向政府“知识资产”转变,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政府对知识应用的管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根据用途对知识进行分类管理;二是建立应用知识进行科学决策的平台,鼓励各级领导在进行决策时应用相关知识;三是对各职能部门的知识获取、共享和应用的管理情况进行评估,并作为衡量其效绩的指标[7]。

三、支撑政务知识流程循环的条件

1. 公务员的知识管理观念。

政务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人”———内部人员与外部公众。由此,其知识来源有两个:一是公务员工作心得与经验总结;二是公众对公共部门行为的评判与期望。从知识来源角度看,政务知识的外来资料与内部经验教训储存在同一个界面,经过公务员实现沟通,再经过大脑的提炼与萃取,最终形成政府各部门特有的处理相关问题的知识;同时又内化为个人隐性知识,协助政府避免发生同样的问题,或加快相似问题的解决;最后经过公务员自身工作经验的总结与研究又产生新的显性知识。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稳定的知识管理流程[8]。作为公务员,只有具备这些知识管理理念,才能真正将政务知识管理推向更深层次。

2. 政府部门组织结构网络化与扁平化。

政府部门采用网络化、扁平化结构,既保证了电子政务发展所需的稳定性,又能对政府人员充分授权,推动政务知识的收集、传递与共享,有助于改变政府人员的工作态度、行为与能力[9]。具体而言,政府部门组织结构网络化、扁平化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政府部门之间不连贯的独立工作机制;政府信息网络化可以在共同的信息平台上,实现垂直的政务活动过程水平化,使政府工作实现高度协调的一体化管理;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政务知识的全方位扩散,推动一部分政府职能分解、授权和委托给社会组织进行代理化管理,形成政府新型运行机制。

3. 信息技术平台构建。

虚拟环境下,支持政务知识流程有效循环的信息技术包括的内容较多且程序也很复杂,不同环节需要不同的信息技术支撑。如支持知识获取的包括搜索引擎、文件挖掘以及政府门户网站;支持知识存储的包括数据仓库、文档管理系统、专家系统、政务知识库等;支持知识共享与传递的包括政府内外部网络、协同系统、工作流程系统等。

电子政府作为与传统政府相区别的一种组织形态, 关键在于它打破了传统政府的组织界限, 在网上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 同时还要求对政府各类职能和管理行为进行界定、分类、重新设计流程。因此, 本文充分利用知识管理理念, 将政务流程同知识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提出政务知识流程概念并构建出政务知识流程图, 如图2所示。

摘要:本文试图将知识管理思想融入政府业务流程, 提出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务知识流程的概念, 阐述了政务知识流程的构成要素、支撑该流程循环的条件。

关键词:知识流程,政务知识流程,电子政务

参考文献

[1]温有奎, 徐国华.知识链管理研究[J].情报学报, 2004 (8) :477.

[2]董新宇, 苏俊.电子政务与政务流程再造[J].公共管理学报, 2004 (11) :46.

[3]Cnsoj.电子政务与政府创新[OL].http://www.cnsoj.com/Article.2006-04-15.

[4]李志义.谈电子政务中知识管理[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3 (6) :77.

[5]赵雪芹.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系统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 2005 (9) :18.

[6]叶晗.电子政务系统中的知识管理核心流程[J].兰台世界, 2006 (1) :2.

[7]林莉, 刘元芳.知识链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 2004 (1) :54.

[8]Bellinger.G.Knowledge Management-Emerging Perspectives.www.outsights.com/systems/kmgmt.html.2006-09-20.

[9]Metaxiotis K.Psarras J, A conceptual analysi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e-government.Electronic Government.1 (2005) 77-86.

政务 篇2

一、转变观念 树立公仆意识

树立广大企业和办事群众是顾客、是上帝,窗口工作人员是服务员、是公仆的观念,彻底改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状,实现“管理型机关”向“服务型机关”的转变。

二、创新制度 提高行政效能

(一)完善政务公开制度

对行政审批事项实行项目名称、法定依据、办理程序、申报材料、承诺时限、收费标准“六公开”,并把“六公开”内容印成《服务指南》,同时在中心网站()上公布,供服务对象查阅。目前,中心网站访问量达32万余人次,月平均访问量达2.7万人次。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各窗口采用专用行政审批软件录入受理,并开通网上咨询、查阅服务和手机短信自动通知系统,及时通知服务对象已办结审批事项。由于政务公开力度的加大,真正做到“阳光作业”,中心运行至今,没有一起举报“吃拿卡要”的问题,同时,行政收费得到规范,从源头上遏制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完善监察投诉机制

在中心服务大厅设立咨询投诉窗口,由中心管理人员轮流值班,接受办事群众的咨询投诉,要求做到:凡口头咨询投诉的必口头回复;凡书面咨询投诉的必书面回复。同时在大厅触摸屏设电子评价装置、办件受理单上印评价意见,办事群众可以对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业务能力等进行现场评价。

(三)完善规范管理制度

为使窗口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得到约束,中心出台《蓬溪县政务服务工作目标考核实施细则》、《职业道德规范》、《窗口工作人员服务规范》等十余项规章制度,对工作人员服务语言、服务态度、服务仪表等做出具体规定,每月进行考核,并以此为依据,对工作人员和窗口单位进行考核。此外,为方便办事群众,同时提升队伍形象,中心实行“早九晚五”作息时间和上班时间统一穿着正装。

三、优质服务 做群众贴心人

走进大厅,一张桌、一根凳、一支笔、一张纸、一杯水、电脑触摸屏等人性化服务设施应有尽有。服务大厅里,每天到窗口办事的群众络绎不绝,同时,中心的环境是敞开的,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都在群众的眼皮底下,正因为如此,工作人员的服务和办事的效率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由于大厅面向的是广大社会公众,在工作中难免不会遇到由于服务对象不理解而产生情绪,甚至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的行为,我们要求工作人员始终保持微笑服务,为此,中心特别设立了“委屈”奖。

四、丰富内涵 拓展服务外延

中心会同法制办对40个职能部门清理审核的529项行政审批事项应进必进,邀请与行政许可相关的中介组织、服务型机构进入中心办公。目前,邮政局特快专递已进入中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政府采购中心、项目招投标、新闻媒体投诉等前移到中心办公。让办事群众进一道门,办完所有的事。

慈利:推进政务公开优化政务服务 篇3

完善政务公开机制,由推诿拖延向快捷高效转变

以前,慈利县个别部门管死的办法多,促活的办法少,用慢功办急事,用常规办特事,个别部门的股长、办事员人为设置障碍,雁过拔毛、杀鸡取卵现象时有发生,成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肠梗阻”。自去年以来,我县通过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变管理为服务,逐步形成了县政府牵头、部门配合、县政府办组织协调、县政务中心督促指导、县信息中心技术支撑、县监察局效能办监督检查的长效机制,促使县政府工作全面提速增效。

一是坚持领导督阵。慈利县四大家班子对于抓政务公开的共识高度统一,为了做好县政务服务中心搬迁过程中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县委县政府组织专门工作班子到外地学习先进工作经验,在组织领导及工作职责、进驻单位及事项、运行模式、管理方式、工作要求等方面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在具体工作中,先后召开2次县政府常务会和9次县长办公会议研究政务公开工作。县委、县政府领导坚持每周坐班检查窗口入住和大厅运行情况,亲自过问、统筹安排;县政务中心大厅值班领导坚持每天巡查两次以上,密切指导,深入协调;县纪委、县监察局领导坚持每月督查一次窗口工作作风,及时处理,迅速解决。

二是注重整章建制。慈利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大厅管理的实施细则》、《关于实行政务服务代理制度、部门领导到政务服务中心带班(坐班)实施办法》、《县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文明用语规范》、《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信息报送制度》、《县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办法》、《县人民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责任追究办法》等7项制度规定,并对政务公开的5个方面、19项内容进行了严格规定。同时,制定了《县政府本级政府信息公开内容及流程图》、《县直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内容及流程图》和《乡镇政府信息公开内容及流程图》,编印了《慈利县政府信息公开指导读本》,对政务公开内容及每个步骤、每个程序、每个环节进行了详细解读。

三是强化考核监督。慈利县坚持把政务公开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重新修定了县直单位进驻工作的考评细则,加大分值权重,并支持第三方机构对政务公开质量和效果进行独立公正的评估。县政务公开领导小组从社会各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聘请特邀监察员、特邀代表对各单位政务公开工作进行监督,在政务服务中心和政务公开阵地设立了举报电话和举报箱,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社会组织的投诉举报。县纪检监察、县效能办充分发挥电子监察平台的“实时监察、预警纠错、绩效考核”等功能,去年共出示红牌2张、黄牌1张。同时,强化激励和问责,对政务公开工作落实好的,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对公开工作落实不到位的,予以通报批评;对违反政务公开有关规定、不履行公开义务和发现搞体外循环、让服务对象“两头跑”的,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及时清除“拦路虎”,搬掉“绊脚石”。另外,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对影响机关效能和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责任人实施“六个一律免职”的规定》,去年共开展全县性作风督查14次,专项督查8次,政务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

提升政务公开效率,由纷繁复杂向简政放权转变

去年以来,我县借助简政放权激发活力,按照行政审批要做全省县级层面审批最少的、多服务一点、多监督一点的要求,除国家法律和上级明确规定的事项要管之外,凡是县里自设的审批事项一律撤除,切实做到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杂乱的工作规范化,难度大的工作制度化,真正形成了重商、帮商、留商的良好氛围。

一是建立政务公开权责清单。慈利县全面推行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公开工作,权力清单共列出44个县直部门3554项行政审批事项,其中取消2项、承接2项、调整1项行政审批事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不再保留,62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下放到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责任清单共列出部门职责434项,其中,与相关部门职责边界事项有247项,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有285个,公共服务事项231项。另外,我县积极承接省政府赋予省直管县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县406项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与36个市级部门进行了对接,已陆续承接到209项。

二是压减行政手续审批时限。所有进驻县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单位都统一编制办事目录和指南,简化办事环节,缩短办事时限,确保群众即来即办;对不能即办的承诺件、上报件,推行“一审一核制”,投资报建联合审批由原来的180余天缩短至60天。

三是实行项目审批首办代办。各进驻单位的行政审批股,必须整体进驻大厅,指定首席代表并签订授权委托书,赋予首席代表即办事项的审批权、上报事项的初审权、承诺事项的督办权和并联事项的协调权。同时,积极为来慈投资的企业服务,实行项目审批“全程代办制”,由县商务局、县工业集中区管委会、县城新区管委会和大峡谷旅游经济区管委会负责代办,帮助办理相关手续和落实好优惠政策。

拓宽政务公开载体,由信息封闭向互联网+转变

自去年以来,我县以政务大数据开放为基础,对政务公开做了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以实现对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的精准化服务为目标,大力加强“互联网+”建设,在一些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是构建了“互联网+产业”载体。依托“互联网+旅游产业”,定期宣传推广了大峡谷国际旅游经济区和15条乡村精品旅游线路。依托“互联网+慈利众创空间”,逐步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依托“互联网+文化产业”,正在开展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

二是构建了“互联网+政策”载体。县政务中心各窗口单位与进驻单位进行数据对接,编制网上办事指南和办事目录,运用数字化、图表图解、音频视频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解读了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实施难度大、专业性强的政策法规,让群众办事更明白、更舒心。县政府本级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相关政策,财政预算、决算报告,环保、安全等重点领域11大项4000多条政府信息,通过县政府门户网站、LED显示屏、电子触摸屏等载体向社会进行了公开。同时,建立了“慈利发布”政务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的重大政策和组织开展的重大活动,扩大了政策信息的传播力、影响力。

三是构建了“互联网+应急”载体。建立统一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构筑“统一指挥、多方联动”的社会求助系统,在县政府办开通了“12345”求助平台,全县广大群众可以全天候地直接呼叫该热线进行咨询。深度整合110、119、120、122等公共服务资源,形成了24小时对接其他政府部门、水电气等公共企业事业单位的社会求助服务分台。

电子政务发展及我国电子政务现状 篇4

关键词:电子政务,电子政府,电子政务平台,first.gov.

近些年来, 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主要方向, 各国政府都在积极建立政府网站, 依靠网络服务手段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以达到密切政府与企业及公民的关系。截止到2013年上半年, 我国各级事企业单位都已经开通了电子政务网站。目前来看, 无论是从范围还是从质量来看, 这些网站的功效得到了普遍认可, 给企业和公民办事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一种全新的、虚拟的政府形式即“网络政府”或“电子政府”已经成型, 不久将改变各国政府现有的行政管理方式的格局。

全球电子政务经过近些年的发展逐步走向成熟, 围绕电子政务的各种创新和问题不断涌现, 既为未来的数字化政府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又为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挑战。虽然还存在各种问题, 但是就现况来说, 各国的电子政务基本都有如下特点:

首先, 全球电子政务的发展很不均衡, 各国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 而且差距在日益拉大。这几年, 有关机构对联合国成员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与分析比较。此项调查将各国电子政务的现况划分为起步阶段、提高阶段、交互阶段、在线事务处理阶段以及无缝链接五个阶段。根据该报告的分析, 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家, 主要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这些国家占到总数的50%以上;而处于在线处理阶段的高度发展的国家则主要是那些经济发达国家。显而易见, 南北差距在电子政务领域再次体现。

其次, 从那些电子政务高度发展的国家现况来看, 不同级别的政府机构在开展电子政务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政府级别越高其开展的电子政务就越成熟, 这也是需要重视的一点, 发展的不均衡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应当提早解决。

现在, 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服务成为各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点, 各国政府在努力建设为企业和公民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领域、全世界的四全服务。例如, 英国政府在各种政策文件中都将“建立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 使英国成为世界开展电子商务的最先进国家。

国际电子政务发展目前的一个大体趋势是, 政府门户网站已经成为提供政府服务的惟一的电子政务网站。电子政务的发展正在走出相互独立、单独发展的路子, 很多国家开始在一个统一的政府网站下, 将比较分散的各类政府网站综合到一个协调一致的目录下, 根据不同用户群的需求开发一系列集成的政府服务项目。美国是现在电子政务最为发达的国家, 认识美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经历和趋势有助于我们建设自己的电子政务平台。尽管美国具有世界最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条件, 但是在电子政务战略的具体实施方面, 美国仍然采取分阶段实施的策略, 由简单到复杂, 将电子政务划分为四个阶段来实施:第一阶段为初始阶段, 主要是提供一般的网上信息、简单的事务处理, 所采用的技术的复杂程度也比较有限;第二阶段, 进一步发展门户网站和更复杂的事务处理, 实现初步的业务协作, 技术复杂程度也逐步提高;第三阶段, 实现政府业务的重组, 建立集成业务服务系统以及复杂的技术体系;第四阶段, 建立具有适应能力的政务处理系统, 实现政府与企业、公民的交互式业务交流与服务。美国的电子政务网站功能层次分明, 前台后台相互合作, 政府网站划分为联邦、州与市县三级, 每一级政府网站的服务内容各不相同, 彼此之间存在着明确分工。每个州政府和市 (县) 政府都有自己的一个单一的门户网站, 企业或公民根据业务内容, 通过访问所在地域的单一的州或市 (县) 政府网站, 即可获得各种不同的服务。在联邦一级的政府则建立了first.gov., 该网站作为联邦政府惟一的政府服务网站, 整合了联邦政府的所有服务项目, 并与许多政府部门如立法、司法和行政部门建立了链接, 同时也与各州政府和市县政府网站都有链接。First Gov.gov允许用户同时搜索全部2700万网页, 使用一个由私有部门企业和联邦政府一起开发的高强度搜索引擎, 个人通过关键词、主题或机构进行搜索, 可以在不到1/4秒的时间内搜索到半兆的文件。从这个意义上讲, First Gov.gov与联邦各职能部门、州及市县级政府网站实际上就构成了一种前台与后台的关系, 任何企业和公民, 通First Gov.gov可以找到美国政府部门提供的所有服务。Firstgov.gov的网站设计非常有特色, 它将政府服务分为三类, 即对公民的在线服务 (online services for citizens) 、对企业的在线服务 (online services for business) 以及对政府机构的在线服务 (online services for governments) 。每一类又分为很多小项目, 如“对公民的在线服务”就包括申请护照、天气预报、彩票号码等;“对企业的在线服务”包括申请专利与商标、商业法律与法规等;“对政府机构的在线服务”包括联邦雇员薪水册变化表、联邦雇员远程培训以及联邦政府职位等。这种设计简单明了, 任何一个寻求政府在线服务的人都可以很方便地找到所需要的各种服务。

当前很多国家都已将电子政务作为国家发展的一项重大的举措, 不惜投入巨额资金、采用先进技术来改造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通过分析研究, 我们发现, 除了美国,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基本上是在同一时间提出了电子政务发展的战略和目标。这预示着新世纪的起点就是围绕着电子政务而展开激烈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场竞争将对世界各国的行政管理面貌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将对各国的国际竞争力及其在未来世界当中的国际地位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我国在中央政府的积极推动下, 电子商务的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发展还很不均衡, 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阻碍着电子政务的发展。具体的问题有:

1) 不合理的体质从根本上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部门分割, 信息不对称是我国目前电子商务建设的一个重要瓶颈。大多数部门建立的信息网络还不够完善, 部门内部、部门之间、部门与领导之间, 难以在网络上建立直接的联系, 这给后期发展留下了成本隐患。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政府信息化工作缺乏总体规划, 前期系统咨询论证不够充分, 实践中更关注某一单一管理功能的实现, 注重单元技术和短期效益。也有人指出, 电子政务标准的滞后, 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信息孤岛的形成和扩张。

2) 陈旧的观念使电子政务建设成为形象工程

很多领导还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不了解也不会用, 故对其不重视;要么就是重电子轻商务, 平台做出来但不在上面做事, 或者是办事效率极低。

3) 资金上的困难和专业人才的缺失

电子政务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这对于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来说, 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电子政务的建设不是多买些电脑, 多安排几个人手就能解决的问题, 电子政务的建设从基础设施、硬件配置、配套软件到网络运行以及后期的维护, 这都需要长期的大量的资金投入。更重要的一点, 政府事企业单位里真正的电子政务人才屈指可数, 甚至有些部门连一个懂电脑的人都没有, 在这种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电子政务系统怎么能正常运行呢?所以个单位领导应该充分重视对电子政务建设的资金投入问题和人才招聘培养问题, 不能持有建起后就不管、随便运行的态度。

4) 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 各项法律法规还十分滞后, 现有的部分法律法规还不足以解决现阶段的各种矛盾, 直接导致新事物遭遇层层阻挠, 同事现有的法律在犹豫不决中举步维艰, 已经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但这是一种必然现象。电子政务的出现亦然如此, 虽然现有的法律法规对电子政务的建设没有太大帮助, 但是随着问题的出现, 相关法律法规也会不断健全, 为电子政务的建设发展保驾护航。

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要一一重视。以下谈谈笔者的见解:

1) 深入管理体制改革

发展我国的电子商务, 不只是用电子的手段履行政府的现行功能, 而是要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进行一次深入的本质性变革。我们必须要以改革的精神推动电子政务的建设。但是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时间的历练, 而且不可能一帆风顺。虽然这条道路充满艰险, 我们还是要坚持, 哪怕只迈出一小步, 也会对管理体制的改革起到推动作用。

2) 摒弃旧观念, 树立新观念

一切的创新体制的推进都还得依赖人的控制, 如果政府官员们不在观念上彻底改变, 做再多的工作也是无法实现的。一定要客服传统的行政观念和重“电子”轻“商务”观念, 减少政绩工程和和形象工程, 扎扎实实的做到实处。

3) 努力解决资金问题, 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

目前, 以经济作为后盾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很不均衡, 这个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 资金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一些地方电子政务发展的头等难题。按照我国现阶段的国情, 决定了电子政务的建设同样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先富起来的要带动贫困地区, 贫困地区要积极向先进地区学习借鉴成功经验。而对于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 要按时定期的对现有人员对其相关技术学习培训, 持之以恒。

4) 不断完善法律、法规

目前, 我国在计算机、网络立法这一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关于电子政务的相关法规还要不断的完善。

尽管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情况还不是很乐观, 但总体来说, 从无到有, 从弱到强, 还是在进步中。总之, 电子政务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注定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电子政务的出现必定会影响21世纪的发展, 我们坚信电子政务一定会有一个无比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陈洲, 张彤.政务条件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案与建设, 2007 (8) .

[2]冉艳, 学钢.构建市级电子政务安全平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07 (8) .

[3]任金强, 罗红斌, 素明.家电子政务外网信任体系建设初探[J].信息网络安全, 2007 (8) .

政务 篇5

试点工作总结

今年2月,xx县被确定为全省18个“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省级试点县之一。我县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稳步推进试点工作,目前试点工作进展良好。

一、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形成工作合力。为保证试点工作顺利开展,我县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县长为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为副组长,县政府办、县政府法制办、县监察局、县编委办、县财政局、县经济商务和科技信息局、县机要局、县政务服务中心、电信xx分公司等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xx县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县效能办设立了办公室,承办试点工作各项业务;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把试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单位主要负责人作为这次试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同时确定了1名分管领导和1名业务人员,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

具体抓,具体工作专人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为试点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部署。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县委、政府多次专题研究此项工作,对试点工作开展进行全面安排和部署。一是制定了实施方案。按照中、省、市相关文件要求,结合县情实际,出台了《xx县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各级各部门工作职责、各项工作任务和完成时限,确保重点工作责任到位。二是召开了协调会议和推进会议。为理清试点工作思路,县政府于3月16日、4月19日相继召开了试点工作协调会议和推进会议,学习贯彻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试点工作的有关政策要求和会议精神,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对我县试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提出了做好试点工作的高标准、高起点要求。三是组织了业务培训。为解决制约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的瓶颈问题,县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了专门的业务培训,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县政府各部门的单位分管领导、业务人员熟悉、掌握了电子政务工作的工作要领和操作规范。四是强化统筹协调。加强和省市业务主管部门协调联系,与其他县(市、区)交流学习,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试点过程中的有效经验和做法;创建了“xx县政务公开”

QQ群,提供权力事项清理范例,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审核和发布工作,认真开展业务咨询和工作联系交流。

(三)严格程序,规范目录编制。结合xx“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实际,以部门“三定”方案为依据,依据《基本目录》所列的政府信息公开事项,全面清理、扩充政府信息公开事项,细化相关内容;县政务服务中心清理上报公共服务事项xx项、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事项xx项;由县政府法制办牵头,全县xx个行政职权部门清理出行政权力事项xx项(其中行政许可事项xx项,行政处罚事项xx项,行政强制事项xx,行政征收事项xx项,行政确认事项xx项,行政给付事项xx项,其他行政权力事项xx项),明确了每项行政职权的名称、内容、办理主体、依据、期限和监督渠道,编制了政务服务事项内容信息表,绘制了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图并在政府门户网站公示。所有行政权力事项由各单位采取在政务服务中心由窗口工作人员通过省上统一部署的虚拟服务器上集中录入的方式,4月30日完成了录入工作;经县编委办、县政府法制办审核、会审,并由县政府法制办组织各单位签订《行政职权清理录入确认书》后,5月20日形成了《xx县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目录》,5月31日报经县政府常务会议审查通过,正按程序上报省、市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审定。各级各部门的政务信息加载和更新工作有条不紊 的进行,截至2012年5月底,全县录入上传信息xx条。

(四)注重质量,加快平台建设。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县财政投入资金xx万元,购置了统一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所需的软硬件设施设备和技术服务,完成了电子政务外网网络架设和核心机房设备安装调试,对现有的政府门户网站、电子政务平台等网络设施进行了调整、升级和改造,从省外网营运中心将试点基本目录管理系统及数据迁移到了本地服务器,并在政府网站上开设了xx县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网页,搭建了县级电子政务系统数据共享交换的基础支撑平台,打破了以前的“信息孤岛”,推动和实现了全县范围内跨部门、跨系统的互联互通,数据信息资源的安全、高效、共享交换,部门协作和业务协同。

(五)完善制度,强化督促检查。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县政府办、监察局、法制办、政务中心和机要局等部门(单位)结合试点工作,认真查找漏洞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完善了相关政府信息公开、“首席代表”、“并联审批”、“绿色通道”等制度;建立健全了相应的检查制度,把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机关行政效能考核范围,把政务服务质量作为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试点工作推进情况的督促检查和效能问责,对工作推进不力、问题

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规定严肃处理,有效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通过进行阶段性总结,我县试点工作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个别部门对行政权力事项清理不到位、不彻底,一些能下放到乡镇(街道)办理的事项、与“三农”问题关系密切但审批权限仍在县级部门的事项,下沉力度不够大。二是教育、医疗卫生、安全生产、促进就业、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及城乡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和财政专项资金公开还不及时、不全面、不规范。三是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缺乏、专业信息技术水平比较欠缺、技术服务保障能力不够等方面困难,已经成为制约推进试点工作并取得成效的瓶颈,需努力加以克服并予以解决。

政务 篇6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移动电子政务的几个支撑技术,SMS(Short Message Service,短信息服务)、GPRS(Gerneral Packer Radio Service, 通用无线分组业务)、CDMA1X、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基于位置服务)。

SMS是指手机之间或电脑与手机之间通过信令频道传输信息的一种服务。SMS并不占用独立频道,所以信息传输可以在移动通信网络上与语音、数据和传真服务同时进行。GPRS、CDMA1X以及3G技术,都可以用于传输数据。3G的网络建设和终端购买投资成本较高,短期内还主要得依靠GPRS以及CDMA。LBS是指通过移动网络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在地理信息平台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包括车辆监控、特定区域警报信息。

同传统电子政务类似,移动电子政务也可以用于政府部门对政府部门(G2G)、政府对政府公务员(G2E)、政府对企业(G2B)以及政府对公民(G2C)。这一分类同传统意义电子政务没有差别。从信息传输的方向看,移动电子政务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信息发布、信息采集以及信息交互。

1、信息发布:在G2C、G2B方面,包括政府各种日常信息以及紧急信息的通知,例如护照办理信息、纳税信息以及灾害预警信息。2003年SARS期间,面对一个影响非常恶劣的谣言,香港政府向当地居民发送短信予以解释,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一事件,使得香港成为全世界第一个采用短消息大范围发送通告的地方政府。G2E方面,政府可以利用OA系统集成短信息服务,向政府各部门和政府公务员发送会议通知、待处理文件通知和任务安排等信息,这是当前中国各地政府在移动电子政务探索方面应用最广的一种类型,黑龙江省政府在2005年就已经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了针对政府各部门和政府公务员的电子公文接收、网上会议通知接收和OA系统待处理文件的短信息提醒。

2、信息采集:例如政府利用短信息进行的各种调查,也包括公民在遇到市政设施破损时给政府发短信提醒。信息采集也可用于监控,例如应用于交通、环保、水文、气象、供电、供水、管道天然气、煤气供应等基础设施和服务领域,对各类现场采集后的数据进行实时传送,使有关部门及时掌握城市整体运作动态。

3、信息交互:例如经常需要现场办公的执法部门、市政部门利用GPRS查询车辆信息、公民信息或者地下管网信息。也可用于查询公共汽车、航班的实时信息。

从无线数据通信技术在系统中的重要程度分析,移动电子政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传统电子政务的补充,一种是完全以移动通信技术为核心的全新应用。前者,例如我国香港地区政府网站有针对WAP格式的版本,杭州市市民信箱可用短信访问,这些系统,利用移动通信的功能模块是原有系统的一个扩充,对原有系统影响较小,投资少,更容易实现,大部分早期建设的移动电子政务系统属于这一范畴。后者,其代表包括市政基础设施GPRS监控系统、黑龙江省的煤矿瓦斯监控系统等,这些系统充分利用了移动通信系统的优势。

黑龙江省政府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系统的建设始于2004年,先后采用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通信技术实现了远程办公。黑龙江省电子政务网省级中心平台通过专线分别与黑龙江移动的GPRS核心接入平台和黑龙江联通的CDMA核心接入平台相连。以CDMA为例介绍如下:

从下面的网络结构图可以看出,移动办公系统使用者既可以访问公网,又可以访问省政府内部办公网。同传统电子政务系统比较,移动电子政务系统在信息安全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无线数据通道的安全以及终端设备的安全问题。那么如何保证信息安全?又如何对访问政府内部办公网的用户进行身份鉴别呢?黑龙江省在移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手段。

1、黑龙江联通的CDMA核心接入平台至黑龙江省电子政务网中心平台采用专线直连的方式,保证物理上与互联网隔离。

2、在黑龙江联通公司和黑龙江省电子政务网的路由之间建立L2TP隧道并单独分配专用的VPN,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L2TP隧道传输能够使有访问权限的终端者通过加密传输方式进入政府内部办公网络,与公网隔离,使内部网络不易受到来自公网的不良攻击。

3、为黑龙江省政府移动终端用户设置特殊的VPN属性,可以防止其他的终端用户访问此VPN,联通公司CDMA核心网及行业应用防火墙、接入路由器全部采用内部IP地址,根据黑龙江省政府提供的内部IP地址段为移动终端分配IP地址,外部网络无法访问。

4、在黑龙江省电子政务网中心平台设置认证服务器,做用户认证,移动用户终端通过用户名和密码向认证服务器

要求验证,认证服务器负责接收用户的验证请求,完成验证,并把建立连接所需的配置信息返回给移动用户终端,严格限制非法用户访问黑龙江省政府内部网络。

5、采用将用户的用户名、CDMA上网卡、手机三者绑定的办法,为每个用户提供用户名与手机卡唯一识别标识IMSI号码的绑定功能,有效防止用户不慎丢失上网卡所造成的安全隐患。

6、利用黑龙江省电子政务网中心平台的CA认证中心与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了以下突出的功能:一是统一的身份验证。移动用户在使用政府内部各应用时,必须使用自己拥有的数字证书(数字证书的存储介质拟采用USB Key),通过验证后方可使用。同时将不需要记住各系统的用户名和密码,软件系统将根据数字证书来判断使用人员和权限。二是数据传输过程中加密。利用CA中心的功能,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利用加密通道,利用128位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只有拥有数字证书的双方才能进行数据解密,实现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三是数据的防篡改。利用电子身份认证技术,在数据传输接收完成后,利用解密算法,对数据内容进行验证,以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恶意篡改。四是数字签名。在应用系统的部分模块内加入数字签名技术,实现电子数字签名。

移动电子政务作为传统电子政务的扩展,随着3G业务的推出,将来还可以同无线城域网、瘦客户端(指的是在客户端-服务器网络体系中的一个基本无需应用程序的计算机终端)、移动互联网、普适计算(使用任意设备和任意网络、在任意时间都能获得相当质量的计算服务)、3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统称)等应用进行更深入的融合。移动电子政务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针对政府工作的特点进行流程重组,对于政府以及公共部门而言,同移动运营商共同探讨,充分借鉴已有的成功案例是非常重要的。

政务 篇7

“以购代建”提升电子政务服务能力

济南政务云建设运行总体思路是“以购代建”, 实行专业化服务, 即按照市场化、专业化方式建设运行云中心, 从而提升了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具体而言, 该政务云由浪潮集团投资建设政务云中心, 为各级各部门开展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基础设施和支撑软件服务。济南市按各部门资源使用情况支付相应的服务费用, 由市和区县财政设立政务云服务专项资金分级统一支付。同时由浪潮集团建立健全完善的服务队伍和服务体系, 负责政务云中心的运行维护, 并为各级各部门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服务。

济南政务云还有一个特点是实现了应用软件和技术支撑环境分离, 按需求使用云中心服务资源。各级各部门建设电子政务系统涉及的硬件设施和支撑软件等由政务云中心提供服务, 各单位按使用需求申请服务资源。同时, 基础数据资源、通用软件实施全市统筹建设, 部署在云中心, 全市共享使用。

新模式省钱、省时、省力

基于政务云模式, 济南市政府信息化资源的共享率远远高于过去。过去的CPU利用率基本上低于10%, 在政务云的平台里, CPU的利用率在60%-80%之间, 计算资源使用效率提高也意味着成本的降低。

济南政务云计算中心建成后3年内, 跨部门、跨层级业务协同水平将大幅提高, 主要业务信息化支撑率将达到85%, 主要业务信息共享利用率将达到70%以上。同时, 济南全市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将实现信息化覆盖, 县级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和社会管理事项网上服务程度达到70%以上。全市电子政务建设资金实行集中统一支付管理, 年度电子政务建设和运行成本降低1/3以上, 系统部署时间提升1倍以上。

政务 篇8

(一) 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将更加依托互联网

未来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将会进一步充分利用互联网发展和新信息技术变革的有利环境, 在保证信息安全和政府系统运行良好的前提下, 从顶层设计角度, 将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服务的电子政务应用部署在互联网上, 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政务业务和创新为民服务, 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系统, 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创新为民服务提供的顶层设计新模式。

(二) 电子政务的发展理念将会更加贴近互联网

互联网发展的核心在于“用户思维”, 而“互联网+”时代的电子政务的核心将以公众的需求为核心, 唯有如此才能提高服务的使用效率。融合互联网思维, 形成紧贴互联网发展现实的“互联网+政务”的发展模式, 将有力地促进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发展新模式的发展。

(三) 电子政务的建设发展将会更加基于互联网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特别是面向广大群众基本公共服务的基层电子政务, 其主要目的更是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务。随着“互联网+政务”发展模式的确立, 众多不存在涉密信息的公共服务部门, 将会更加倾向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已有的互联网基础设施, 将大量涉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基本公共服务应用集中在统一的互联网平台。

放眼全球, 发达国家都对电子政务、数字化政府的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投入, 二者皆可被视作“互联网+政务”的典型业态。我们不妨从先行者的经验里, 找出帮助我国“互联网+政务”落地的先进经验。

——多方协作, 发展政府云服务

多国出台政策、指南, 强化电子政务中云计算的地位, 明确其发展思路。

2014年10月,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发布美国政府云计算技术路线图最终版, 描述了美国政府及业界应详细设计并管理云端的思路。

——挖掘大数据, 创新公共服务

大数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新焦点, 为应对大数据变革带来的机遇, 发达国家纷纷制定相关计划, 推动开放公共数据来促进大数据的进一步科学发展和创新。

德国目前正修改现有法律, 以便让政府数据集中在同一网站平台上, 所有数据皆可在任何目的下进行数据再利用;法国则采取各部门独立运作的方式;西班牙通过推动国家型计划来实现政府大数据资源为大众所取用。

——强化IT培训, 建立数字化人才智库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 对电子政务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各国政府通过招聘相关技术人才、建立实验室等方式加强人才资源的汇集。

英国政府于2014年4月重新修订的《英国政务工作职能计划》中就包括招聘具有相应技能的公务员队伍。英国政府希望通过招聘不同层次的专家, 推进政府部门的数字化进程, 同时也激励其他公务员掌握数字和IT技术, 从而提升中央政府的技术能力。

——缩小数字鸿沟, 扩展数字化政府覆盖范围

农村和偏远地区的通信和信息化发展能力的落后, 严重阻碍了电子政务在相关区域的发展。隶属于西班牙工业、能源和旅游部的互联网发展机构Red.es2015年拟投入超过2亿欧元, 用于消除该国的数字鸿沟。2014年10月, 澳大利亚国家宽带网络公司宣布将在额外的140个郊区提供高速宽带。这一新举措将令20多万家庭和商户加入到国家宽带网络项目中。

——加强技术建设和监管, 注重电子政务安全

2014年10月, 俄罗斯通讯与大众传媒部拟定了一份关于国家电子政务系统发展的草案《组织国家电子政务基础设施管理进程》, 提出了俄罗斯建设电子政务基础设施的主要方向。在电子政务中选用的技术手段方面, 为降低基础设施和系统软件成本、减少技术风险和对开发公司的依赖, 草案建议采用技术中立 (易于替换) 的解决方案、自由软件和国产软件。

河北省委、河北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全省“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河北省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 (试行) 》等一系列有关电子政务的政策性文件。制定了《河北省省级信息化建设资金管理办法》, 组织开展了省级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 规范了电子政务项目建设与资金管理。开展了信息资源规划, 探索形成了河北省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信息化应用建设与管理模式。

河北省构建了覆盖全省县市级党政机关的统一电子政务网络, 整合了县直部门纵向业务专网, 支撑了纵向业务系统应用, 与国家多个部委网络实现了对接, 承载了网上审批、财政网上支付等多个跨部门应用, 为河北省电子政务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建设了全省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 为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供公共支撑, 实现了人口、法人等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

河北省县市级政府网站建立了信息安全应急协调机制, 落实了信息安全责任制。规划建设了河北省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和涉密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测评分中心, 完成了对全省55个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测评工作;建设了河北省电子政务数字证书认证中心, 在全省网上审批系统开展了数字证书应用试点;建设和完善了省信息安全通报平台, 省市县1074个单位实现了信息安全事件网上直报;加强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等级保护、安全检查等基础性工作, 制定了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 开展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试点, 完成了对965个单位的信息安全检查, 保障了重大活动期间的网络信息安全。

于无声中将百姓的期盼、困难等融于数字信息平台, 通过信息、数字等的交互, 实现政务服务上的最优化、及时化供给。这就是“互联网+政务”的魅力。

河南全力支持发展“互联网+”将建云数据政务平台

建“全光网”河南, 有序开放电信市场

河南省深入实施“宽带中原”战略, 深化与国家电信运营企业的战略合作, 推进信息通信骨干网络优化升级, 建设“全光网”河南。有序开放电信市场, 推动民营资本加快进入基础电信领域。另外, 要通过市场化手段, 鼓励具备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资质的专业企业建设公共无线局域网。

而在信息感知网络方面, 将采取部门主导、服务外包、公开招标的方式, 重点推进交通视频监控、环境数据采集、气象监测、农情监测信息采集等领域的开放合作, 鼓励专业企业参与建设、运行和维护。支持合作建设北斗导航地基增强系统、北斗导航位置综合服务平台, 鼓励在信息感知系统采用北斗导航技术及产品。

依托“中原云”加快建设全省统一的政务云平台

河南省将统筹全省数据中心布局, 依托“中原云” (经河南省政府同意, 由河南省大数据集团和阿里巴巴集团合作, 已建成运行的云平台) , 加快建设全省统一的政务云平台。同时支持行业主管部门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建设行业云平台, 鼓励政务云平台、行业云平台与服务型企业云平台互联互通。而在市级层面, 推动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搭建市级云平台, 统一将所辖县 (市、区) 纳入服务范围, 实现市级云平台与省级云平台互联互通。

制定数据资源开放清单和开放计划

坚持谁拥有、谁定级、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 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应放尽放、增量先行, 统筹推进部门全面梳理政务信息资源, 制定数据资源开放清单和开放计划, 明确开放时间节点, 统一政务数据开放渠道, 推进政务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积极推动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经济、文化五大基础信息资源库依法向社会开放。大力推进健康医疗、社保就业、教育文化、交通旅游等民生服务领域率先开放数据资源。

同时, 建立企业与政府之间数据互助共享协作机制, 鼓励大数据企业对政务公共数据进行整合分析, 深度挖掘新的价值, 形成数据之间的互动。

挖掘大数据的商业价值为社会所用

政务 篇9

一、电子政务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截止到2011年底, 以gov.cn为结尾注册的英文域名总数达到6686个, 占国内域名总数的4%[1];各级政府几乎都已经开通并运行政府网站, 80%以上的地市级政府网站上设有信息公开专栏、办事窗口, 很多还设立了政策解读、在线访谈等政务互动栏目。电子政务正向更高层次发展,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沿海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数字化城市或数码港计划;二、应用重点由“内”向“外扩展, 从初期的政府网站到政府信息公开再到网上政务服务系统、网上访谈等。可以说, 电子政务网络已成为一种新的政务平台和行政模式。

但是, 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 电子政务对各级各类政务业务的支撑广度和深度较为有限, 综合服务能力尚待提高;各类资源的整合利用水平不高, 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愈加突出;电子政务网络健康文明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二、电子政务网络健康文明发展的新要求

近年, 政府和公众都对电子政务寄予了更高更新的期望, 对电子政务的健康文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 强化电子政务服务功能以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已成为强烈要求。温家宝总理于2004年2月21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提出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问题[2]。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明确了这一点———“健全政府职责体系,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推行电子政务, 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其次, 电子政务网络应成为有效的政府信息公开平台。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一方面尊重群众的知情权, 体现现代行政特点;另一方面助力反腐倡廉, 打造“阳光政府”, 今年4月16日温总理公开表态要求:“除了秘密, 一切都要在阳光下运行。”

再次,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多次提出要求:努力使电子政务成为政府与民众的“连心桥”, 发挥“汇聚民智、收集民意”作用, 促进公众参政议政热情, 保障其参政议政权利。

最后, “十二五”时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 加快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3]。增强电子政务的“公共服务”功能, 已成为必须重视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提升公务人员的信息素养, 促进电子政务网络健康文明

电子政务的深入发展, 需要政务人员的积极引导和高效应用;电子政务的健康文明, 需要民众参与, 更需要政务人员率先垂范和有效管理。采取措施切实提升政务人员的信息素养, 是电子政务健康发展的现实而迫切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要具备使用现代信息工具的知识和技能, 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

比如信息传播的新工具———微博, 它的传播速度飞快, 影响巨大。据上海交大一份报告显示:2011年热度靠前的50起重大舆情案例中, 微博首发的有11起, 占22%[4]。2011年度十大网络事件都是由微博快速传播, 引导舆论、最终影响事态发展。可见, 熟练使用微博开展政务活动应成为必备的一项技能。使用政务微博, 官员可以和公众“零距离”沟通互动;可有效地收集民意, 汇聚民智;也可以高效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又能广泛宣传政府的施政理念和政策。

2. 具有高度的信息共享意识。

政府掌握着全社会80%以上的信息资源, 如何使这些信息最大限度公开, 最佳化服务公众, 体现“政府信息面前人人平等”, 已成为电子政务发展中一项必须正确面对和处理的问题。2008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规定信息公开的总原则是“以公开为原则, 不公开为例外”。因此, 政务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信息公开和共享意识, 并且有效落实, 这样才会使电子政务更好地发挥服务公众的本能。

3. 掌握信息资源收集、分析和评判能力[5,6]。

网络最大的特点是开放性和虚拟性。网络信息呈爆炸式喷发, 信息形式各异、良莠不齐, 政务人员应有能力去分析鉴别, 收集有用信息, 进而对其进行归纳、分类、存储、抽象概括和表达等处理, 这是电子政务时代政务人员必备的一项重要信息素养。

4. 树立网络社区参与意识。

网络的重要特征就是互动性[7], 互动就要求参与。政务人员应该积极参与网民的各种活动, 与其形成更好地互动, 预见公众可能的各种危险, 采取适当措施来预防各种不良现象的发生。

5. 增强信息安全意识, 掌握一定的信息安全技能。

网络的开放性使电子政务网络为信息泄密、网络攻击等不良行为提供了机会, 也因此网络犯罪、黑客攻击等现象层出不穷。信息安全是电子政务网络生存的命脉, 因此, 政务人员一定要提升保密意识、安全防范意识, 掌握充分的信息安全技术和工具, 加强自律。只有这样, 电子政务网络才能保障安全。

6. 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修养和自律意识。

政务人员在网上随便公布他人隐私, 不仅违法, 更有失个人和政府形象与威信, 最可怕的是损害了电子政务网络健康与文明。因此, 政务人员应加强对诸如“侵犯知识产权”、“侵犯个人隐私权”、“人为恶习”等不道德行为的防范, 树立高尚的网络道德修养, 自觉遵守政务网络秩序, 养成高度自律, 以此影响和引导更多网民, 促进整个电子政务网络文明健康发展。

除此之外, 诸如信息超前意识、信息创新意识[8]等都应成为政务人员信息素养的一部分。只有政务人员的信息素养得以大幅提升, 才能保障电子政务有效运行并促进其健康发展, 也才能引领电子政务网络的文明。

摘要:电子政务网络健康文明发展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本文首先简述了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指出各界对电子政务更高的期待, 剖析了电子政务对政务人员的新要求, 提出了培养政务人员信息素养的具体内容和途径。

关键词:电子政务,健康文明,政务人员,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http://iask.sina.com.cn/b/19385354.html

[2]张康之, 《我们为什么要建设服务型政府》, 《行政论坛》2012年第1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4]上海交大公共关系研究中心、舆情研究实验室, 《2011中国微博年度报告》, 2011.12.20, http://wenku.baidu.com/view/d8edbd1d10a6f524ccbf8508.html

[5]翁菊梅, 《大学生信息素养》,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第1版, 2011.6

[6]高学敏, 《浅析网络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9 (5) .

[7]肖红艳, 张小莉, 信息化社会教师的信息素养, www.etc.edu.cn/articledigest20/xinxihua.htm

政务 篇10

农业部政务办公系统自2000年起正式全员、全流程运行到今天已经安全、稳定、连续、全面运行近十年了。

多年来系统几经改造,农业部政务办公的大门已经徐徐打开,为提高对政府的政务信息化服务水平奠定了更坚实基础。

如何打开农业部政务办公系统这扇大门,如何找到适合农业部政务办公业务实际需要的金钥匙,农业部的实践为大家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

本文的观点仅供大家参考,作为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望与各位读者们共同探讨、商榷,多提建议。

二、打开农业部政务办公系统的大门

农业部是主管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国务院组成部门,是国家农业、农村、农民方针政策具体制定、落实和执行部门,如同其它部委一样是国务院的一个政府行政办事机构。

办事是农业部办公业务的主线。解决好“办事”的信息化也就找到了打开农业部政务办公系统大门的主线。所以建立办公业务系统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找到一把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好办公业务系统中“办事”问题的钥匙,从中去寻找打开这扇大门的途径。

工作流技术的应用成为打开这扇大门的主要途径。工作流技术是架构并支撑起办公业务系统的核心技术,由工作流技术而设计的工具软件是办公业务系统的核心软件。

用一种形象做比喻。把办公业务系统比喻为大厦,工作流就是支撑起这座大厦的结构框架。如果说要建一座摩天大厦(指农业部的办公业务系统以及农业系统电子公文交换系统),那么这座摩天大厦的结构框架(工作流软件)就应该有足够的能力去支撑这座摩天大厦相应的高度和它庞大的系统框架。

希望通过本文与大家一起剖析农业部政务办公系统这个案例,共同分享在对工作流理论研究、技术实践和实际应用中取得的一点成果。为政府的办公业务系统做出贡献。

1、文件处理的双轨制是政府机关政务办公的必选项

文件处理的双轨制在政府办公业务中是绕不开而又必须解决的系统设计问题。国家政府机关与企业中的应用有很多不同的特点,其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文件处理的双轨制。文件处理的双轨已是政府机关办公业务处理的必选项。

文件处理的双轨制———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在公文处理中和文件管理体系中同时存在,并行运行,互相不可替代。这种现象在政府机关文件公文管理体系中,将会长期存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如何面对双轨制将是政府机关办公业务系统中公文处理体系中设计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处理不好将成为制约办公业务系统信息化应用的最大障碍。

纸电一体化是解决当前国家政府机关办公业务系统中文件处理唯一的解决途径,纸电(文件)一致,相互兼容,并轨运行。

2、人员信息化使用的素质是办公业务系统的应用瓶颈

政府办公业务系统的应用与其他任何信息技术的应用系统不一样。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是必须全员参加、全流程参与、全天候运行,缺一不可。每天全体人员进行办公业务系统运行的操作,就像对他们进行考试一样。全体人员每天必须参加,答案必须是100分。少一个人参加,流程就不通;答错一题,流程就出错。系统的“酒桶效应”非常明显。少数人的操作水平和素质将直接成为制约应用开展和使用的主要因素。

在农业部的应用中发现信息化使用水平和素质相对较低的人员,他们往往处于实际办公系统中核心和关键的环节。对他们水平和素质的提升以及他们对系统的操作能力的提高决定了系统应用的成败。他们的素质成为系统应用的最大、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3、选择适合农业部办公业务流程的工作流引擎产品是成功的关键

农业部和其他部委一样,实际的办公业务流程运行至今,其科学性、严谨性和可操作性已经很成熟、可靠和完备了。

在办公业务系统设计中选用什么样的工作流软件,软件能否准确地描述政府机关办公业务流程?能否满足办公业务所有参与者实际操作需要?能否适应政府机关文件处理的双轨制?能否支撑起农业部办公业务的系统架构?成为办公业务系统成功的基本保证。

通过多年的与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努力找到了一个适合农业部办公业务流程的工作流软件。它是以流程交换为基础,以流程交换总线为核心的立体化工作流引擎软件系统。它不仅原理简单,设计维护方便,还集成了目前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设计理念和思想,能准确完整地描述设计农业部现实中所有业务流程,让用户在不改变现有工作模式的情况下以最小的学习量掌握和操作使用。在流程设计中解决了纸电双轨制的问题。以此为基础为农业部办公业务系统搭建了一个完整的电子公文处理交换模型,将农业部政务办公系统应用水平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通过这把钥匙正在逐步打开农业部政务办公系统的大门。

三、工作流应用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办公业务的流程化,业务流程的规范化是办公业务系统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环节。用工作流的设计方法对办公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梳理、规范、整合和重新打造是办公业务应用系统设计中重要、关键的一环。

如何对流程进行全面的梳理?如何设计流程的规范?如何完成流程的整合?如何重新打造完整的、准确的流程?

1、流程(信息)孤岛

在农业部办公业务应用系统中流程设计的初期,流程孤岛是流程设计上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它的出现,实际上一方面是对业务流程在客观性的认识不足,对它们的内在规律缺乏了解。同时另一方面是由于没有一个找到能够解决流程孤岛的流程设计思想、方法和工具所造成的。

流程孤岛的产生是在流程设计时,仅考虑到每一个独立业务流程自身的特点而忽略与其他流程的关系。流程设计上强调各成体系,流程之间相互独立,造成流程间的相互不关联,加上流程关联工具的缺乏,流程孤岛的出现在所难免。

在现实中的业务,很少有流程能够完全独立与其他流程之间互不关联。在农业部办公业务系统应用中,发现在流程设计时业务流程之间都存在一些不可分割的业务联系,流程间关联度非常高,这样的流程设计应称为“流程的关联性设计”。

用流程关联性设计,难免“流程孤岛”的出现。而且这样的设计成本和维护成本非常高,只能应付一时,不能应付一世。

2、办公业务流的完整性和特殊性矛盾突出

在对办公业务流程的系统设计分析时,往往出现办公业务流的完整性和特殊性谁轻谁重的问题。有时注重业务流程的完整性而忽视了业务流程的特殊性;有时又会注重了业务流程的特殊性而忽视了业务流程的完整性。容易顾此失彼,未能兼顾。

以农业部办公业务系统中主要流程形式为例。

发文特点是多对一的业务处理流程。

如图:

图例说明:

“司局会签”说明:一个部门(会签司局综合处)接收分发到多个部门(会签司局司局长、会签司局处室)的处理的业务流程。

该流程描述的发文过程是由多个组织、多个部门、多人到单组织、单部门的一个业务处理流程。

通过流程图可以发现在本流程设计中强调的是流程的完整性。这种设计的描述方法可以称为是“流程间的相互渗透(混搭,发文和收文流程混搭)”的设计方法。

从设计的角度,本流程从完成一个单一的业务流程的完整性上看,设计没有任何问题,完全符合农业部办公业务的实情。但从农业部整体的办公业务系统看,这样的设计忽视了“司局会签”实际是一个司局收文流程的特殊性。这样的“混搭”在整个系统设计中就变得不合理了。

仅用三个节点描述整个农业部的各司局(20个司局)的收文过程,无论从应用的角度,还是从系统设计的角度,略显“司局会签”流程的描述过于简单,忽略了太多的流程设计细节。这样流程设计结果直接造成的是“司局会签”这个重要的环节在农业部无法推广应用。

为了详细说明,以农业部某个司局收文(1/20)流程的设计为例。如图:

从两个流程图中可以看出,农业部发文流程中的“司局会签”与某一个司局收文流程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前者对“司局会签”的描述忽略了后者流程中太多的流程细节,流程设计太不精准。在应用中,那些被忽略流程细节的工作量无形中压到了司局综合部门,造成了这个环节工作量剧增。综合考量,“司局会签”不得不放弃应用。

在系统设计中,如何兼顾流程的完整性与流程的特殊性?既要确保了流程设计的完整性,又要充分体现流程设计的特殊性?流程设计的思想和方法面临着新的挑战。

3、流程颗粒化设计是解决农业部办公业务流程的利器

对本案例进行了认真的剖析和分析后适时提出了“流程颗粒化设计”的流程设计理念。

流程颗粒化:一个功能完全独立的最基本、最细小的,不能再分解的工作流程称为“流程颗粒化”。

流程颗粒化是为了完成对最终用户进行完全个性化的设计,以求最大限度地再现真实的业务流程,满足用户的最大认可度,充分确保办公业务流程中每一个流程的特殊化设计。

流程颗粒化设计是以最小、最基本的独立流程为设计单元,用流程连接和流程交换总线设计方式架构起完整办公业务流程的设计。

流程颗粒化设计理论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流程设计中粗放式流程设计,从根本上解决了流程设计的整性与流程设计的特殊性相互兼顾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流程设计的最大难题“流程信息孤岛”。

用流程颗粒化设计的方法设计业务流程,不仅可以充分考虑每一个流程的个性化,让流程在设计上更加灵活,使流程设计更加精准,更贴近用户的实际业务需要,而且确保业务流程在描述上更加完整和全面。

4、建立农业部公文处理流程的模型

在流程信息孤岛通过流程颗粒化设计得到解决的基础上建立农业部公文处理流程的模型。

以农业部收文系统为例

农业部收文系统分两级系统,部级收文系统(农业部收文),司局级收文系统(20个司局收文),共21个收文系统。这21个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在处理公文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分割,关联度非常高;同时各自分别处理相同或不同的公文。

通常解决方案是:

首先建立部级与司局级收文流程间的流程连接。这是很容易做到的,部级到司局级20个流程连接基本搞定。

然后当司局要进行会签时建立司局收文间的流程连接。司局级收文流程间的流程连接描述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用一般的流程连接,问题出现了。要建立的司局级流程间的连接(n为司局)个数。当司局数目少时流程连接比较容易,当司局数目达到一定量时流程连接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农业部的司局数目为20,建立它们间的流程连接数为=361+20个。设计成本、维护成本非常高。

按照流程颗粒化设计的理论,把农业部所有办公业务流程的应用(如:办公厅发文、内部签报、情况通报等等流程应用)中与司局收文流程相同的流程进行单独流程描述。然后进行颗粒化设计,通过流程连接把它们再连接起来。按照以上方式连接,其困难可想而知,基本无法描述。此方案实不可取。

5、寻找金钥匙

针对以上问题,建立一个基于流程交换为基础的以流程交换总线为核心的立体化工作流系统成为寻找打开农业部办公业务系统大门的金钥匙的最佳途径。

首先,解决流程的立体化设计。立体化流程的节点不是一个部门,而是多个部门。在农业部包括所有部门、所有公务人员。

第二,解决流程的颗粒化设计。流程设计的精细化、个性化和流程的独立性。

第三,解决流程连接设计。流程的颗粒化设计后,通过流程连接把单个的流程连接起来。

第四,解决流程数据交换总线的设计。通过流程数据交换总线设计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流程连接问题。

第五,解决司局文件处理平台设计。将所有与本司局公文处个性化的司局公文处理平台。

第六,在以上设计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业部办公业务处理交换系统模型的设计。

第七,在办公业务处理交换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农业部与在京直属单位、各省市农业厅局的农业部系统办公业务处理交换系统模型的设计。

四、工作流的基本原理

1、工作流定义———“作者的迁移”

工作流流程定义:根据工作流管理联盟(Work 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简称WFMC)的定义,工作流是一类能够完全或者部分自动执行的经营过程,根据一系列过程规则,文档、信息或任务能够在不同的执行者之间传递和执行*。

这个定义传递了五个信息:

一是工作流的限定。

没有限定范围,在数据库、服务器、网络等范围。无论流程有何种表现形式和描述方法,只要需要它能完全或者部分自动执行的“一类”经营过程。

二是流程的载体。

载体是“文档、信息或任务”。

三是流程的主体。

流程主体是人,“执行者”。解释为:文档、信息或任务的执行者———“作者”。

四是流程的状态。

不同的执行者之间传递和执行。解释为:执行者之间的传递和执行就是流程状态的改变和迁移。作者实际是流程中状态中核心要素,不同的执行者之间传递和执行实际上是状态间信息的传递和迁移;

五是核心就是流程规则。

根据一系列过程规则。解释为:过程规则就是流程规则和流程设计。

工作定义简单地说就是:工作流就是按照规则地分配作者。

工作流就是“作者的迁移”。

2、工作流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

工作流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人、组织、规则。

人是工作流控制的最基本要素,没有人,文档、信息或任务的执行者就无从谈起。

它们之间的关系:人是有组织的,组织是有规则的。

规则是由人和组织来制定的。它们是相互联系,成为有机的、不可割裂和分割整体的。

人、组织、规则是变化。而变化是绝对的,随时随地发生地,变化的表现形态为常态化。

3、工作流的两个基本设计要素

工作流两个基本设计元素:节点、节点连接。

工作流设计:在一个流程内将不同的节点按照用户制定的规则用节点连接将不同的节点连接起来。

4、节点(流程节点)

节点定义:人员(文档的作者也就是执行者)、组织和组织结构及相关的基本状态和配置等一系列过程的描述。

组成节点的基本要素:

一是人员。节点组成的人员、人员的组织、组织结构。

二是基本状态和配置。是对过程的描述。

节点的两个基本要素从根本上决定了“解决流程的立体化的设计”问题

5、节点连接

工作流的基本元素之二是节点连接

节点连接的定义:按照事先约定将两个相关节点进行连接。两个节点通过连接节点中的人员[文档的作者(执行者)]、组织和组织结构以及节点中的基本状态和配置之间进行传递、执行和迁移。

6、节点连接基本属性

节点连接基本属性定义,提交和返回。

节点连接属性根据连接“原路返回”的原则。

节点连接是单向的,节点间只有发起节点和接受节点,即:主节点和从节点。由发起节点(主节点)提交事件(文档、信息或任务)连接到从节点,这个过程称为“提交”;由从节点返回事件连接到主节点,这个过程称为“返回”。

7、工作流的基本组成

工作流两个最基本组成部分:节点和节点连接

按照“流程颗粒化设计”的理论,任何一个复杂的业务流程可以简单、独立的流程组合而成;简单、独立的流程可以通过节点和节点连接来描述设计。

其他在流程设计理论中提出的子流程或者其他流程设计形式都是人为将流程设计复杂化了。

原理简单,道理理论深刻。软件越简单软件就越有生命力。简单是应用软件追求的目标,是软件生命的原动力。

8、子流程的设计是对工作流原理认识不足的产物

工作流就是“作者的迁移”。在流程设计中的子流程无外乎有两种状态。一种状态是主流程的作者转移到子流程中,主流程没有“作者”;另一种状态是主流程的作者没有转移到子流程,主流程和子流程各自都有“作者”。前者本身就能够用一个流程完整地描述,此状态下子流程实际上名存实亡。后者,作者都转移了,转移到另一个流程中了。

子流程的设计方法可以用“流程颗粒化设计”所代替,用最简单的方式替换。

五、流程交换总线基本原理

1、流程交换(或称:流程连接)

流程交换(流程连接)的定义:连接两个流程,完成两个流程间数据信息交换。

2、主流程和从流程

主流程定义:在流程交换中流程事件(电子文档、信息及任务)发起流程为“主流程”。

从流程定义:在流程交换中接受从主流程提交流程事件的流程为“从流程”。

3、流程连接基本属性

流程连接属性定义:提交和返回。

流程连接属性根据连接“原路返回”的原则。

流程连接是单向的,主流程发起流程事件提交到从流程办理,这个过程称为流程事件的“提交”;从流程返回流程事件的办理结果到主流程,这个过程称为流程事件的“返回”。

4、流程交换总线

流程交换总线定义:以流程交换(流程连接)为基础,建立的一种流程数据交换标准。将符合流程数据交换标准的流程通过流程交换总线方式建立的流程连接,这种流程的连接称为流程交换总线。

流程交换总线是构架在工作流之上,描述工作流流程之间的一种逻辑关系和以此为基本完成数据信息的交换。

6、流程总线设计的基本组成

流程总线只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流程、流程连接和流程总线

7、工作流基本设计(流程颗粒化设计)理论

理论基础:化繁为简,由简组繁(化复杂流程为简单流程,由简单流程连接为复杂流程)。

首先要完成对业务流程进行流程颗粒化分析

任何一个复杂业务流程不管它多么复杂都可以通过流程分析的方法将复杂的业务分解为若干个不同性质的完全独立的最基本、最细小的简单流程,这个方法叫流程颗粒化。

其次对颗粒化后的流程进行个性设计。

通过用流程的节点、节点连接的方式对颗粒化以后的流程进行精准描述和个性化设计,这样的设计能符合实际中的业务流程。流程设计在描述业务流程时更加具有真实性,设计更加准确,更接近实际用户实际需求。

然后,对颗粒化和个性化设计后的流程之间进行系统的逻辑设计。

通过流程总线中的流程、流程连接和流程交换总线等设计元素和手段,按照已经分析得到的业务流程间的逻辑关系将已经颗粒化的流程像串珍珠项链一样串起来。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描述和设计方案就完成了。

流程颗粒化、流程个性化和流程间的逻辑设计是办公业务流程设计的三个步骤。

8、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简单”

简单是本工作流设计的最基本的要求,是流程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简单的工作原理便于记忆和理解;简单的设计方法便于掌握和使用;简单的操作方式便于应用和推广。

当面临增加功能和简单发生冲突时,宁愿放弃功能而坚持简单为原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原则,是因为当两者发生冲突,而还没有找到在简单的前提下能增加功能的解决方案。如果这个方案找到了,冲突就不会发生了,这个方案通过努力最终是可以找到的。

六、流程交换总线的应用实例

本文通过两个应用实例介绍流程交换总线在农业部办公业务系统中的实际应用。这两个应用已经在农业部正式上线运行。从运行的效果看已经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

1、农业部收文系统简介

农业部收文系统的流程图如下:

图例说明:

流程说明:

每一个司局收文除了可以独立完成本司局的收文处理外,还可以完成农业部收文发送的办理文件,以及处理其他司局发送的会签文件。

说明:农业部收文与各司局收文的流程通过与“司局部收文会签总线”建立流程连接,通过“总线”进行流程数据交换。而不是各流程间建立流程连接。流程交换总线起到了流程交换的标准化作用,简化了流程连接。

与此同时,工作者在操作中没有增加任何附加的操作。

2、农业部司局业务处理平台简介

在对农业部办公业务系统的分析中,得出以下分析结果:涉及各司局的部级业务系统近十个左右,都需要经过各司局办理。其流程特征为司局收文流程。包括“农业部发文”、“办公厅发文”、“农业部收文”、“内部签报”、“外部委联合发文”、“提案议案办理”……等等都有类似“司局会签”这样的司局收文处理流程。它们都需要通过承办司局、协办司局进行会签进行业务处理。为此,在系统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分别为各个系统建立了相应的司局会签总线,共计近十个左右。

在实际的设计中,将这十个左右的司局会签总线整合成“司局业务处理平台”。把司局的业务处理流程整齐划一。工作者只要培训其中一个操作方法,就会一通百通了。用户的学习量大大减少,操作难度大大降低,应用推广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了。

这个方法就像为市政建设修建一条通用的公共设施一样。公共设施的功能完善了,市政的建设成本就大大降低。

“司局业务处理平台”为农业部办公业务系统修建了一条真正实用的流程信息交换高速公路。

七、农业部公文处理交换系统模型简介

农业部各个业务系统分别建立了公文处理交换模型。下面分别画出了两个公文处理交换系统模型的流程图,供交流了解。

1、农业部公文处理交换系统模型

图例说明:

2、农业部议案提案公文处理系统模型

图例说明:

3、公文处理系统模型说明

本模型是一个业务逻辑的描述。描述部级应用系统流程与司局处理平台、与流程总线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建立了农业部文件知识管理库系统。

八、系统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

1、一个定理:

定理:在实际应用中,如果操作中有两个选项供用户选择,其中一个选项是错误的,那么这个操作百分之百会出错。其出错概率的高低与操作人员责任心、素质、技术水平等等一切因素无关,仅与该项设计有关。

不要相信人的操作,人的判断和操作是可能出错的,只要提供犯错误的机会,错误就在所难免。

解决的办法是:

在设计中减少及消除用户可能出错的选择。尤其是避免在应用中出现要用户作“对和错”的选择。不应给用户提供犯错的机会。

在无法避免时,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提高犯错误的难度,加大犯错误的成本,降低出错率。

这个定理是本系统设计依照的最基本原则,就是“可靠性设计”定理。

2、系统设计原则

如果认为应用系统被用户每一次使用时是对用户的一场考试的话,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千万不要给用户出难题。

评价依据:

填空题。对用户操作“难”,正确率极低,系统设计中一定要避免。

多选题。用户选择“繁”,最易出错,正确率不高。系统设计尽量避免。

二选。用户选择容易出错。可能出错,系统设计尽量减少,遵照“定理”设计。

单选题。用户选择百分百“正确”,操作最简单。最优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一定要用“单选题”、减少二选一、避免多选题、不用填空题。

3、防止系统被功能化

在追求系统功能时,一定要防止系统设计被功能化的倾向。系统功能够用就行,贪大求全是系统设计的大忌。多余功能不多于20%为佳。

4、最大限度地减少用户的操作

功能的增加不是以增加用户操作和操作难度为代价。让用户在操作上感觉不到麻烦,以平滑过渡为佳。

5、细节设计不是成败的主要因素,整体系统设计决定成败

注重细节设计而不注重整体系统设计的应用系统,中看不中用。系统设计基本是失败的,系统已经不具有没有改进的余地。

注重整体系统设计而不注重细节设计的应用系统,中用不中看。系统设计基本是可用的,系统具有可改进的空间。

既注重整体系统设计也关注细节设计的应用系统,中用也中看,是一个最好的系统设计。

6、“简单”永恒的追求

用简单明了为基础,以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为指导设计思想,找出最简单的设计,用颗粒化的设计架构设计出复杂的业务流程系统。作为对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

用最简单的道理来诠释复杂、高深理论。

系统设计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把系统设计模型化,把设计维护管理简单化,让用户使用傻瓜化,是系统设计的目标,这就是办公智能化,即智能办公。

八、结束语

通过本文介绍农业部办公业务系统十年走过的路,现在正在走的路和今后走的方向;展现其成功的一面、问题的一面、思考的一面、发展的一面、现在的一面、未来的一面。

通过解剖农业部办公业务系统的案例,总结在应用软件系统中如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都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希望大家共同探讨,为我们政府的办公业务系统的发展、深化和完善努力作出贡献。

注释

政务 篇11

关键词:综合档案馆政务微博政务微信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手机客户端的日益普及,档案部门与公众沟通的渠道日益多样化。从政务微博到政务微信的应用,档案部门利用新媒体开展信息服务的水平正不断增强。目前,虽然不少综合档案馆同时运营两个平台,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新媒体发展有其独有的特征,档案部门官微运营总体处于摸索阶段,如何利用好上述两个平台是档案部门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使用情况概述

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手机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2015年9月,微信日均登录用户5亿7千万。根据2012年新浪网发布的全年财报统计,2012年注册用户就已突破5亿。另据笔者2016年10月以“档案馆”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以新浪微博平台为例),发现各级综合档案馆建立官方微博共171个,综合档案馆微信公众号共75个。目前,越来越多的综合馆重视官微的应用,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档案运营官微平台趋于成熟,档案微博在几年的运营过程中能够形成自身风格,微信运营也有明确定位。二是档案官微平台能够提供丰富及时的档案信息,实现信息的共享。三是除了传播档案文化服务以外,档案微博的“线上问题,线下解决”以及档案微信的在线咨询服务等方式,实现了多样化的在线服务。

二、比较分析

(一)功能特点比较

虽然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都属于新媒体,但是其各有特色。一是二者性质不同,CNNIC报告中将微博作为自媒体平台,即用户可以在该平台上成为信息的制造者;而将微信作为即时通信软件,以手机客户端为主,具有通信迅速、反应及时、人气旺盛的特点。二是功能侧重不同,政务微博有属于自己的沟通平台,可以将相关信息方便地进行交流传播,特别是将文本内容限制在140字以内,更迎合了现代社会公众习惯于用零碎的时间接受碎片化信息的需求。相较而言,政务微信通过文字、图像、语音、视频全媒体等形式传递信息,涵盖所有媒体符号形式。正是由于上述优势,政务微信成为联系档案机构与利用者最方便、直接、及时的工具。三是提供服务的方式不同,政务微博的咨询服务交互性强,强调线上问题线下解决。而档案政务微信是社会公众与档案专业人士对话的平台,由档案馆工作人员提供在线咨询服务,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利用者在查档、利用过程中遇到的疑问,除了能够快速传递信息以外,还能够随时快速传递文件,有效提供信息服务,极大地提高了档案信息远距离传输的工作效率。例如,多数档案馆微信公众号设有查档利用服务一栏,不仅让利用者更详细地了解如何利用档案,而且提供在线服务。

(二)信息扩散与效果比较

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传播模式的共同点都是去中心化,参与信息生产、传播、接收的全过程。但是,由于二者在内容呈现方式和信息传播模式上具有较大不同,因此二者的核心价值也有所不同。

1.从信息扩散特点看,政务微博信息为点对面传播,覆盖面广,可以使档案部门的信息推送产生最大化的社会影响;政务微信通过实时通信,将信息从一方传递到另一方,进而使利用者的需求得到最快的满足。

2.从传播效果来看,政务微博属于裂变式传播模式,传播速度快,能够迅速形成舆论焦点,因此,利用此平台档案信息传播得最为广泛。而政务微信传播范围取决于订阅用户数量,很难有几百万的粉丝数量,并且微信没有促进内容大规模扩散的转发和评论机制,因此,决定了微信难以大规模传播,其社会影响有限。

3.从传播效率看,政务微博平台信息量巨大。例如,档案利用者所关注的档案信息会很快在网络中被未关注的海量信息所湮没,这种较低的传播效率,使得利用者只能再次搜索所需信息,耗时耗力。而政务微信平台信息传播互动性强,信息传播效率高,比如利用者想要了解利用须知,只需在档案政务微信平台上查找栏目,或者接受公众号实时推送的文章。

(三)服务对象与定位比较

1.在服务对象方面,政务微博的服务对象广泛且具有不确定性,一般受众表现为对其感兴趣并关注,政务微博注重信息大范围传播及功能共享,许多粉丝倾向在海量信息中选择所需档案信息,进而关注该政务微博。而政务微信服务对象明确,且具有一定的档案知识水平,其受众一般通过熟人参与,或对档案工作有一定认识,“个性化”特征比较突出。

2.档案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目前都定位于利用馆藏档案,宣传档案工作,提供信息服务。不同的是,档案政务微博倾向宣传,档案政务微信则倾向服务。由于微博作为自媒体,具有裂变性的特征,因此档案政务微博向社会推送的公共档案信息,一旦被利用者转发、分享便具有扩散效应。例如南京档案馆的政务微博中有关城市老建筑、城市名人、老照片的内容,触发了公众怀旧情怀,吸引了大量粉丝的关注,从而更好地宣传了档案文化。而在档案政务微信中,用户需求明确,向公众提供个性化服务才是关键。如广东档案馆的微信平台,在功能介绍中就明确定位政务信息公开、公众互相沟通、便民利用等服务。

三、应用建议

(一)正确认识“双微”平台的作用,建设好两个平台

档案信息服务是新时期档案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目前档案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是档案事业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是联系档案与社会公众的“桥梁”与“纽带”。一般而言,档案政务微信大多是在档案政务微博运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随着用户的增多,甚至有超越档案政务微博的趋势。尽管如此,我们还应看到二者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信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这个角度来说,应重视两个平台的作用,利用好两个平台。一是利用两个平台协同、互融服务,实现两个平台在内容上的互为补充。例如在国际档案馆宣传日,微博平台可滚动宣传信息,微信平台推送详细宣传报道及宣传方案,扩大档案宣传覆盖面。二是发挥两个平台的功能优势,提供多方位的档案服务。档案政务微博强调提供精简、快捷的信息,可以发布利用案例,为档案利用工作做宣传。档案政务微信则侧重文章的可读性,可以推送更为详细的利用须知等内容。

(二)准确定位,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目前,有人把微博称为“永不落幕”的发布厅,因为它是信息滚动发布的主渠道;而把微信称为移动民生平台,因为它具有精准传播的特性。因此,在运营档案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的过程中,政务微博应定位于立足馆藏,传播档案知识,培养社会档案意识,而政务微信应定位于服务档案利用,满足档案利用者的需求。一方面,档案政务微博运营应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培养社会公众档案意识。例如可借鉴公安微博等其他行业使用甄嬛体、淘宝体等网络语言来宣传自身工作。另一方面,档案政务微信的信息推送,应提供更为专业的文章,在编辑排版下功夫,图文并茂详细描述,满足利用者的需求,提升其档案知识水平。另外,目前微信的民生服务功能已经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交通部门在微信公众号中提供实时路况查询,医院开通微信挂号,还有各类公共事业缴费都已在微信中实现,极大地方便了百姓生活,因此档案政务微信的上述各类服务功能亟待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应加大挖掘服务功能的力度。

(三)矩阵式发展,发挥“大数据”优势

档案信息聚合服务是新媒体环境下档案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提出,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在未来5至10年打造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资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可见,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正成为一种趋势。目前,档案政务微博已经是“集群化”服务模式,大部分档案馆政务微博加入地方政府微博矩阵,由“独唱”变为“合唱”,发挥着巨大的信息整合、共享、扩散作用。虽然档案政务微信尚未如此,但是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综合档案馆政务微信平台的上线,以及地方政务微信的普及,政务微信集群化将是未来趋势。针对两个平台档案聚合服务的趋势,档案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需要把握的基本要领为:一是树立“大数据”理念意识,整合资源,发挥档案行业优势,提供精准服务;二是横向联动,加入地方政府矩阵,发挥地方特色,为社会提供档案服务;三是纵向联动,各级档案馆官微形成矩阵,发挥专业优势,提供更为权威的档案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屹,汪艳.新媒体环境下档案信息服务[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2015(10):10-11.

[2]张志安,曹艳辉.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传承与协同[J].新闻与写作,2014(12): 57-59.

[3]王昉荔.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应用比较与发展策略[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4(17): 53-54.

[4]施瑞婷.国家综合档案馆“官微”传播行为分析——基于新浪微博和微信平台的实证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5(2):81.

政务 篇12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背景与现状

电子政务是20世纪90年代起,世界各国掀起了的浪潮。电子政府是政府再造的理性选择与工具内容,它动摇了官僚制的根基,冲击了现行的行政体制。建立电子政府涉及技术、政策、组织、制度、观念等各个层面的问题,建立在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普及,电子工作和执政逐渐在世界上开始普及。一个国家电子政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在国际社会上经济、社会地位等各方面的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全面信息共享已是大势所趋。电子政府的建设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国际潮流。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芬兰等发达国家追随潮流开始建立自己的电子政府,施行电子政务,并且取得很好的效果。中国当然也不例外的卷入这场洪流里,并且开始逐渐的发展起来。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

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开始发展自己的电子政务。中国尽管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的前景是非常好的。据相关材料统计,2002年,中国电子政务指数为1.04,低于全球1.62的平均指数,低于较低电子政务能力国家的低端,但是2003年,中国政府网站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用户可以下载表格并与政府相互交流,只是在线实现服务支付和综合性的服务还没有展开。在这样的发展状况下,2005年,中国电子政务能部分进行在线服务和综合电子服务,公共服务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电子政务准备度指数为0.5078,全球排名第57位,较2004年上升了10位。

而且,中国上网的人数也已经有了很大的增加,上网人数从1997年年底的61万人发展到1998年6月底的107万人,到1998年10月初,已注册带有gov域名的网址1200多个,且发展势头迅猛。截止到2004年12月31日,注册以gov.cn结尾的英文域名总数为16326个,与半年前相比增加2363个,增长率为1619%。各政府网站已成为承载当地政府信息资源的主流网站,发布了大量政府信息便于社会共享。北京、上海等许多省市政府网站上设立了服务平台,逐步开展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等在线服务项目。截止到2004年底,国务院76个部委及直属单位中,71个单位拥有部门网站,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中28个拥有政府门户网站,93个11%的地市级政府拥有政府门户网站,69个13%的县级政府拥有政府门户网站。省、地市、县政府门户网站总体数量较2003年增长47103%,其中县级门户网站数量增长最快,年度增长率达58198%。到如今,各个省份都开始与中央和地方形成互动,发展自己的政府网站。

但是,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也面临很多挑战。我国各省、市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各政府上网工程只是粗具规模,网络重复现象非常严重、部分信息有虚假的成分存在。从总体上看,政府网络的利用率极低,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很严重,注重形象工程。网络资源整合的机制也还不明确,已建、在建和待建网络之间资源整合关系也不清晰。在网上挂出来的信息更新频率也相当低,网站运行不规范,信息保密程度也不高等等,这些问题要求我国政府必须对我国的电子政务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二、西方电子政务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及制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原因

(一)西方电子政务发展的关键因素

1、发展资金充分

西方发达国家由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在发展电子政务时,能够投入大量的资金。并且因为机构的完善以及人民的认可,在实施的时候得到很大的便利。比如加拿大政府每年在信息技术上的投入为40亿加元,而在电子政府上的投入就达到218亿加元。2000-2001年度,15个欧盟国家在电子政府建设上所投入的经费达到134亿欧元。英国计划在2005年年底前,所有的政府公共服务都可以通过电子化的手段展开,为此,英国政府的投入将达到7 4 0亿英镑。

2、公职人员和公民素质高

在传统的行政体系下,政府扮演的是社会主宰角色,为贯彻政府的政策,公职人员往往容易以权压人,甚至采取压、吓、打等简单粗暴手段完成管理任务。这不仅侵犯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政府形象,破坏了政、民关系。适应电子政府发展需要的公职人员,必须是那些善于独立思考、具有信息科技知识的知识型员工,这样才能促进电子政府知识管理的发展。但是,西方国家花费大量的资金对公职人员进行培训。当然,仅仅只有公职人员的高素质是不行的,因为电子政府是一个互动性较强的政府,没有公民的参与,电子政府的发展是极为不完善的。西方的教育体系非常完善,并且具有相当充足的资金来对公民进行教育,很多教育采取免费制,这样,西方的公民具有较高的素质来参加电子政府的互动。

3、立法保护

现在国际都要求要依法治国,让很多政府采取的措施都有相关的法律予以保障。西方很多国家都对电子政府进行了立法,能够保障电子政务合法而且高效的运行。西方国家对电子政务实施立法的较多,主要有美国、奥地利、芬兰等。2002年12月17日有布什总统签署的《电子政务案》生效,该法律对电子政务过程中相关的信息安全、在线收集信息、隐私权保护、电子政务基金的设立等多种方面进行了规定,涵盖面相当广阔。1999年12月30日,芬兰通过了《政府电子服务法》,是一个旨在推进公共服务部门电子服务发展的法案。并且,在以后的时间,芬兰又不断的将该法进行完善,然后对应用电子数据传输改进政府等多种电子政务进行了规定。

4、信息共享程度高

西方国家开始电子政务的时间相对于中国来说,是较早的,在各方面的体系上,都已经较为完善。基本上政府网页能够普及到很小的单位。而且西方国家公民的素质普遍较高,上网的人数和拥有计算机的人数是相当大的,这样就增加了他们信息传输的外在条件。很多信息发布在网上,很多人都能够看到,并且能够从中得到一定的益处。电脑的普及将这一切变成了可能。

5、把“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目标

各国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都把建立“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作为基本目标,建立各类应用、服务系统。围绕民众的需求和选择来发展和提供服务,强调政府服务功能的发挥和完善,提高政府及其服务的可接近性和易获得性;注重信息的有效利用,提高信息利用率。政府各部门按照要求并根据本部门特点,设立了一系列网上服务项目,并开发、建立了大量的应用管理系统。如:建立服务于机关办公的“机关办公管理系统”,不断改进和拓展办公网的功能,使机关工作人员即使出差在外或在家里也能通过网络进行远程移动办公。

(二)制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原因

1、缺乏统一规划和建设标准,现有资源整合难度大

推动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关键要搞好整体规划,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这是国外发展电子政务普遍的一条经验。同时,这样做了以后可以节省资源,不至于浪费过多的金钱来做重复的事情。我国虽然在这方面做出过一些具体规定,但至今还没有制定出政府信息化的中长期总体规划,特别是有关统一的技术标准方面,几乎还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围绕“金”字头所进行的一系列信息化工程,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效。但这些工程基本上是在部门内部进行的,给当前的互联互通造成了困难。这就说明,我国政府在各部门合作之间是相当有问题的。另外,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开展电子政务时往往各自为政,采用不同的标准,业务内容单调重复,互联互通难度更大。

2、部分政府部门对构建电子政务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到位,观念需要更新

部分领导对政府上网建设工程的认识不到位,不了解此项工程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服务潜力,以为电子政务只是花钱就能做好的一项形象工程,花费了大量的钱,可是公民并没有从中得到多少利润,反而背上了不与政府合作的罪名,这样的认识是极为有问题的。甚至有些政府领导把电子政府作为他们升官的筹码,并没有真正的想为人民服务。

3、

公务员的信息知识和运用信息工具的水平总体较低,难以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我国人口众多,许多县级的领导文化程度都不高,在很多城市,对于电脑办事,工作人员把它当作一种神话。很多政府的公务员对于电脑,基本上是空白,了解的那部分人也并不是很透彻,这就制约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开展。他们是开展的其中一个主体,如果他们自身都不会的话,何以来服务广大民众。

三、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途径

(一)制定电子政务法,进行依法行政

法律是政府行政合法的一种保障,为了提高国家在电子政务上的合法性以及方便人民的监督,国家应该尽快建立一部关于电子政务的法律,并根据时代的变化,逐步的对法律进行完善,使行政部门在进行电子政务时能够有法可依。并且应该明确规定各部门的权利,以防止部门之间越位管理,减小电子政府的执政能力。虽然我国已经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上开始起步,但是这种情况和没有是差不多的,整体的标准是落后于西方的,所以在这方面的建设上,我们国家应该更加关注。

(二) 政府定位, 建造互动性服务政府

在电子政务时代, 政府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 自己既是服务者, 也是管理者, 同时还是消费者这三个角色。电子政务的初衷就是为了方便民众办事, 带动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在公民办事的时候, 政府充当的就是一个服务者的身份, 要放低自己的身份, 和民众达成互动, 真正做成一个为民政府。电子政务就是很多需要找政府的事都能够让民众在网上办成, 这就牵涉到很多的电子公文、电子邮寄、电子税务、电子人事等要管理, 这时政府就要认清自己是一个管理者的身份, 将这些事情都能够很有条例的弄出来, 方便民众办事。政府每年用来购买公共用品的支出占GDP的7%-1 5%, 是一个巨大的消费者, 在电子化政府时代, 政府的购买行为必然要实现电子化, 采取“电子招标”等方式。这时, 它又是一个消费者的身份, 必须遵从市场规律来办事, 不能徇私、走后门, 要将所有的商业都透明化。

(三)公务员观念的转变与素质的提高

公务员是电子政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政府应抛弃传统的办公观念,积极探索新的办公方法和手段,提高办公效率,降低行政费用,改变公务员的观念。要使公务员观念更新,主动要求接受电子化政府这一管理手段。其次,要通过培训与教育提高公务员素质。为适应电子化政府的发展,公务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电脑操作以及应用能力处理政府公务来为人民服务,还要依其专业性质和业务需要,具备较高的信息网络应用的能力。这样,我们就可以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国家公务员队伍,有效地利用网络来推进与实现电子化政府。

(四)公开政府信息,实现开放政府

信息公开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也是开放政府的根本。电子政府就是要以开放性去面对广大的民众。经由网络传播的信息除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国家机密等不宜公开外,其他的都应该依据它自身的情况予以公开,让民众了解到最真实的信息,才能信任电子政府,才能开展电子政务。这样做可以促进政府信息的利用,便于社会大众、新闻媒体监督。

(五)坚持完善发展环境

现今,各国的政府政务已经逐渐的开放化,很多信息资源在网上市公开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依赖这些放在网上的信息发展自己的政务,可以借鉴外国的网站信息结构、互动频率等等设置,不断完善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国际环境,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经验。当今,政府政务的公开,电子政务的发现,已经对政府的各项行为做出了要求,要求政府不仅仅只是在简单的做事,更重要的是应该把人民的利益放在行政事务上来考虑,而这些,很多外国的发达国家比我们做得好,所以我们应该将这些有利于帮助我们政府改变工作的模式引进到国家的政务中来。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 而我国社会信息化基础薄弱以及发展的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问题, 因此必须加大投入, 推进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否则电子政务将是一个空架子, 达不到服务广大公众的目的。同时, 应该多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来不断的完善我们的电子政府, 把我们的电子政府建设成为真正能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国际互联网的普及,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 电子政务也应运而生。西方凭借经济的强大优势, 电子政务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中国在这个洪流中也开始发展自己的电子政务。西方在电子政务的立法、行政人员素质高等众多方面值得我们国家借鉴。我国在借鉴西方的经验上也要从政府定位、信息公开等多方面来完善我国的电子政务。

关键词:电子政务,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长胜张新红于施洋中电子政务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2]、马学伟电子政府-中行政改革的新方向[J]理论广角

[3]、孙在冠孙在宝深化电子政务, 提升政府的执政能力[J]《前沿》2005年第12期

[4]、王洪杰尹华电子政府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第25卷第2期

[5]、吴鹏严明等电子政务案例分析[M]防工业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上一篇:做好农村工作下一篇:心灵的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