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肾穿刺活组织检查

2025-01-28

经皮肾穿刺活组织检查(共9篇)

经皮肾穿刺活组织检查 篇1

经皮肾穿刺活组织检查 (percutaneous renal biopsy, PRB) 是诊断各种原发及继发性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疾病等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为肾脏疾病的准确诊断、推测预后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可靠依据, 但作为一项有创检查, 存在血尿、肾周血肿、肾撕裂等出血性并发症的风险[1,2]。为帮助病人正确认识PRB, 掌握良好的配合方法, 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 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受关小玲等[3]临床护理路径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CNP) 在肝穿刺活检术中的应用研究启发, 于2009年1月开始将临床护理路径[4]应用于PRB病人的健康教育中, 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9月入住我科行PRB病人85例为实验组, 其中男41例, 女44例;年龄17岁~76岁;大学及以上11例, 中学54例, 小学及以下20例;慢性肾炎21例, 肾病综合征27例, 狼疮性肾炎18例, 隐匿性肾炎7例, 紫癜性肾炎5例, 不典型急性肾炎4例, 其他3例。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2月入住我科行PRB病人81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38例, 女43例;年龄16岁~73岁;大学及以上10例, 中学51例, 小学及以下20例;慢性肾炎20例, 肾病综合征28例, 狼疮性肾炎16例, 隐匿性肾炎8例, 紫癜性肾炎4例, 不典型急性肾炎3例, 其他2例。两组年龄、文化程度、疾病种类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两组病人均采用超声直视下MD-TECH全自动活检枪穿刺法。

1.2 方法

1.2.1 实验组健康教育

采用路径化健康教育, 由科主任、专科医生、护士长、责任护士和B超医生组成的PRB管理小组成员, 共同讨论、制订PRB健康教育路径内容 (见表1) 。对科室全体护士进行路径知识培训, 要求严格按照路径内容进行工作, 由责任护士和专职护士全程负责, 有计划地为病人实施连续动态、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护士长监督检查实施情况及效果评价, 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1.2.2 对照组健康教育

采用传统健康教育, 由当班责任护士在病人入院时向其介绍住院环境、探视、作息时间、主管医生、护士长、责任护士;医嘱开出PRB当天, 一次性完成以下内容:穿刺时间, 通知家属陪伴, 术后需绝对卧床24 h, 进食、大小便均在床上进行以及多饮开水。

1.2.3 评价指标

通过询问、观察、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两组病人对PRB相关知识掌握程度, 术中、术后并发症, 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将结果进行比较。自制PRB相关知识评分表, 共10个项目的内容, 每项设掌握、部分掌握、未掌握3个选项, 分别计3分、2分、1分, 满分30分, 25分~30分为优, 15分~24分为良, <15分为差;术后并发症统计肉眼血尿、急性尿潴留、肾周血肿、腰痛腹痛的发生例数;护理工作满意度采用我院统一的测评表。

1.2.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施路径化的健康教育可提高病人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减少并发症, 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与邓一洁等[5,6]的研究结果一致。

3.1 路径化健康教育可提高病人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制订健康教育路径表, 使健康教育制度化、具体化, 并贯穿在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 避免了因护士个体业务知识、教育能力不同而造成健康教育疏漏甚至差错的发生, 使护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5,7]。循序渐进对病人进行个体化、系统化的健康教育, 可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 满足病人和家属的健康知识需要。

3.2 路径化健康教育有利于病人的自我调节, 提高顺应性, 减少并发症

行PRB时病人容易产生烦躁、焦虑、恐惧心理, 焦虑心理和行为反应可直接影响生理平衡, 严重者甚至直接影响手术过程和术后恢复[8,9]。情绪紧张可使血压升高而增加术后血尿的机会, 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屏气不当会给手术成功带来难度, 通过术前个体化的心理护理和规范的呼吸训练, 使病人正确对待PRB, 掌握配合方法, 并能进行自我调节, 减轻不良心理, 提高顺应性, 增加自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提高穿刺安全性,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3 路径化健康教育可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临床路径管理模式能规范医疗护理的服务流程, 提高医疗护理的品质[6]。有报道, 已将临床路径作为培养护理专家的重要途径[10]。责任护士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表对病人实施循序渐进、互动式的健康教育, 调动病人配合治疗护理的主动性;教育内容有计划性、针对性和预见性, 体现了护士良好的专业能力, 提高了病人对护士的信任感。护患沟通机会增多, 密切了护患关系, 提高了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3.4 路径化健康教育应有针对性, 重视个体化

实验组1例女性病人, 65岁, 在呼吸训练时发现不能很好屏气, 医护沟通后通过安慰、鼓励病人, 在病人吸气后协助其闭嘴、捏紧鼻子, 达到人工屏气的效果, 穿刺顺利完成。这提示在实施路径化健康教育时, 应防止将教育流程“流水作业化”, 教育应有针对性、重视个体化, 综合全面评估病人的心理、知识以及配合程度, 预见性地采取应对意外情况的正确措施, 才能达到良好的健康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Richards NT, Darby S, Howie AJ, et al.Knowledge of renal histol-ogy alters patients management in over 40%of cases[J].NephrolDial Transplant, 1994, 9 (9) :1255.

[2]王海燕.肾脏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594-595.

[3]关小玲, 明朗, 黄志雄.临床护理路径在肝穿刺活检术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8) :1-3.

[4]刘月新, 孙素娟, 田溢卿.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对照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7, 27 (6) :580-581.

[5]邓一洁.临床护理路径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健康教育的应用研究[J].河北医药, 2010, 32 (1) :125-126.

[6]聂晚年.临床路径在肾穿刺活检术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4) :327.

[7]王爱华, 张淑香, 宋付美.临床护理路径在股骨头置换手术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5) :50.

[8]赵滨, 王建荣, 杨万霞.术前综合护理干预对肾穿刺活检术患者焦虑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6) :65-66.

[9]宋莉.焦虑对手术前后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10) :2501.

[10]张晓明.临床路径是培养护理专家的重要途径[J].护士进修杂志, 2002, 17 (6) :431-432.

经皮肾穿刺活组织检查 篇2

本组75例肾囊肿,经B超及CT检查证实。其中男46例,女29例。年龄28~72岁,平均53岁。右侧40例,左侧35例。囊肿位于肾上极者30例,下极26例,中极19例。囊肿最大10.6cm×9.8cm,最小为4.2cm×4.3cm,抽出囊液75~650ml,平均115ml。无泌尿系统症状者52例,腰胀不适者23例。抽出囊液多为淡黄色液体,细胞学检查均未发现癌细胞。

采取B超普通探头,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腰部垫高。B超定位后用龙胆紫将囊肿穿刺点标记。用F12腰麻穿刺针进行治疗。穿刺前应用探头检查扫描囊肿部位,以了解其大小、位置、以及毗邻组织、器官。以免伤及胸膜或肝脏。碘伏棉球消毒后铺无菌巾,局部浸润麻醉后在消毒B超探头引导下将穿刺针刺入皮肤,至针尖达到肾脏表面时,嘱患者切勿帮深呼吸及咳嗽等动作,以免损伤肾脏。当刺入囊肿时应感觉有落空感,遂即拔出硬膜外穿刺针内流出。此时将硬膜外麻醉导管置入囊肿内,然后将穿刺针拔出。用腰麻穿刺包内配套的接头与硬膜外导管接上,并用50ml注射器反复抽吸,记录囊液量。抽出液送细胞学检查。而后向囊内注入囊液量的1/4量的无水酒精。将导管留置,并将其末端打结以防注入的无水酒精自管内流出。妥善包扎。次日将打结处导管消毒将结剪掉,再用50ml注射器抽吸囊液,仍然于囊内注入等量的无水酒精;2天后重复以上操作后,将导管拔除。

结果

本组75例肾囊肿均1次穿刺成功。抽出液均为淡黄色透明液体,细胞学检查均未查到癌细胞。穿刺后有4例感到穿刺部位有灼烧感,其余患者无任何感觉。随访71例,随访时间1~4年。其中囊肿完全消失者65例,明显缩小者4例,3月后复查B超囊肿消失。2例再次穿刺后随访1年后消失。

讨论

经皮肾穿刺患者127例临床护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27 例患者, 男84 例, 女43 例;年龄16 岁~69 岁, 平均年龄 (38±3.7) 岁;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29 例, 隐匿性肾小球肾炎39 例, 肾病综合征21 例, 急性肾功能衰竭6例, 继发性肾炎32 例, 包括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12 例,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5 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小球肾炎4 例, 糖尿病肾病11 例。

1.2 方法患者术前完善相关检查, 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下行经皮肾穿刺病理活检术, 平均每例患者穿刺2~3 针。

2 护理

2.1 穿刺前护理

2.1.1 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1]适应证: (1) 各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 (2) 各种继发性或遗传性肾脏疾病, 如红斑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糖尿病性肾病、Alport综合征、薄基底膜肾病等。 (3) 急性肾功能衰竭。 (4) 移植肾出现不明原因的肾功能损害等。

绝对禁忌证: (1) 严重出血倾向并不能纠正。 (2) 严重精神疾病不能合作。 (3) 重度高血压不能纠正。 (4) 孤立肾。 (5) 慢性肾衰竭, 肾已小, 肾实质已薄。 (6) 肾脏活动性感染。 (7) 肾脏肿瘤位于拟穿刺部位, 不能选择其他位置进行穿刺活检。

相对禁忌证: (1) 肾脏位置过高或游走肾。 (2) 过度肥胖。 (3) 大量腹水、妊娠等。 (4) 肾脏活动性炎症。 (5) 慢性肾功能衰竭。 (6) 多囊肾或肾脏巨大囊肿等。 (7) 体位不良。

2.1.2 穿刺前准备穿刺前测血压, 避免血压过高, 如血压异常, 及时通知主管医师。查血常规、尿常规、24 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形态, 抗核抗体谱、凝血四项、D- 二聚体、生化检查、心电图、胸片、双肾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查看穿刺部位皮肤有无损伤、过敏等, 穿刺前局部皮肤需用温水清洗。穿刺前1 d练习深呼吸及憋气、床上排尿等, 穿刺前排空膀胱, 女性患者应避开月经期。服用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抗凝药和血小板抑制药物的患者需停药1 周以上以避免术后出血。术前谈话、签字。毒素水平较高, 可在术前行数次血液透析以降低毒素水平, 减轻其对出凝血系统的不利影响;对于已经行血液透析的患者, 至少在行肾穿刺前24 h停止透析。

2.1.3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交流, 向其介绍经皮肾穿刺的必要性、不良反应、并发症等。详细讲解患者关心的问题, 如穿刺的安全性, 穿刺过程中注意事项, 术前进行呼吸练习, 术后多饮水的原因, 消除患者顾虑, 使其主动配合穿刺和护理。要求患者身着宽松、舒适的衣服。

2.2 穿刺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穿刺后患者应保持穿刺体位并立即平车或担架抬回病房, 6 h内绝对卧床, 密切观察患者的一般状况和主诉, 测量血压、脉搏并记录, 至少测量3 次。观察尿液颜色变化, 应连续3 次检查尿常规, 观察外周血中红细胞变化。观察皮肤穿刺点有无出血、瘀斑、肿物, 有无穿刺部位剧烈疼痛。正常情况下穿刺后会出现镜下血尿, 少数严重者可出现肉眼血尿, 多在2~3 次排尿后消失, 如出现血尿不止, 持续时间过长, 应及时通知医生做出处理。6 h后, 如果患者没有并发症出现, 可在床上活动四肢及侧身平卧, 但活动要轻柔。24 h后行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了解穿刺肾有无血肿、出血或渗出等情况, 如果无异常, 可下地活动, 但不能做剧烈活动。

2.2.2 饮水与活动穿刺后应大量饮水, 避免血凝块阻塞肾小管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向患者讲解饮水的必要性, 协助其饮水。如不能饮水者可通知主管医生, 必要时静脉补液。穿刺后6 h内绝对卧床, 如无明显肉眼血尿, 24 h后可下床活动, 3 周内避免腰部剧烈活动。如出现明显肉眼血尿, 需延长绝对卧床时间。老年人、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血液高凝状态患者需人工辅助下肢肌肉活动, 以避免静脉血栓发生。

2.3 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2.3.1 血尿因尿的形成自肾皮质开始, 至肾盂、输尿管后进入膀胱贮存, 肾穿刺主要穿刺部位为肾皮质, 故血尿发生率几乎为100%, 穿刺部位过深可导致肉眼血尿。穿刺后需严密观察患者尿液颜色、性质, 血尿不严重者无需特殊治疗, 嘱患者多饮水, 1 d~2 d后即可自行消失;血尿严重者, 应及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检查, 以确诊有无肾脏严重损伤。无明显损伤时, 可嘱患者增加绝对卧床时间, 多饮水, 对症处理;若发生肾脏严重损伤,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疼痛症状及尿液颜色、量的变化, 出血量多可给予持续导尿, 持续膀胱冲洗, 视患者病情行保守或手术治疗。如果患者出现血压下降, 在充分输血、输液仍不能维持血压稳定时, 应立即行外科手术治疗, 也可选择肾动脉造影, 找到出血部位行动脉栓塞治疗。为了防止肾周血肿的发生, 治疗时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 高血压患者应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部分血尿患者可发生动静脉瘘, 严重者表现为血尿、肾周血肿、顽固性高血压、腰痛及腰部血管杂音、进行性心力衰竭及肾衰竭, 多采用动脉栓塞治疗。

2.3.2 肾周血肿患者穿刺后局部渗血导致肾周血肿, 血肿较小时无需特殊处理, 根据患者病情, 适当增加卧床时间, 定期观察。血肿较大时, 绝对卧床, 必要时应用输血、输液稳定血压, 同时应用止血药物及对症处理。根据患者病情, 如血肿持续逐渐增大, 必要时可手术治疗。

2.4 健康教育宣教肾穿刺的必要性及安全性, 解除患者及其家属的顾虑, 帮助患者进行术前呼吸、床上排尿练习。穿刺后15 d应再次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1 次, 以观察穿刺肾脏的情况。同时多饮水, 适当活动, 避免提重物、扭腰、跳跃等活动, 如出现腰痛、肉眼血尿、恶心、呕吐等, 应及时来院就诊[2]。

3 结果

127 例患者中发生肉眼血尿者2 例, 肾周大血肿者1 例, 经及时有效的护理, 患者预后良好。

4 讨论

近年来, 肾脏病发病率明显升高, 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随之而来的心理压力及经济负担也逐渐加重。同时随着糖尿病、高血压病、结缔组织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 继发性肾脏疾病发病率也明显增高, 而且部分患者不重视肾脏病的检查, 导致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 即尿毒症患者的人数日益增加, 由其带来的心理负担、经济负担逐渐增加, 已引起广大医务人员的重视[3]。预防胜于治疗, 如何早期有效地发现、治疗肾脏疾病成为肾内科医生的主要目标, 首先, 应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诊断不清不但增加经济负担, 而且耽误患者的治疗时机。如何明确诊断呢?肾穿刺就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工具之一。但由于肾穿刺为有创性操作, 患者及其家属顾虑多, 存在恐惧心理, 大多数人不能接受, 严重阻碍肾穿刺的应用和发展。临床实践发现, 通过有效的临床护理、医患沟通, 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肾穿刺术后并发症, 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同时通过有效的临床护理, 可以消除患者心理负担, 减少患者对肾穿刺的恐惧心理, 增加了肾穿刺的成功率, 提高了肾穿刺的安全性, 有利于临床医生开展肾穿刺检查, 对肾脏疾病的治疗大有益处。同时通过有效、细心的临床护理, 可最大限度发现穿刺患者的早期并发症, 经及时有效处理后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 安全性明显提高, 同时也打消了部分患者的顾虑, 增加肾穿刺成功率, 提高了肾脏疾病的诊断明确率及治疗成功率。由此可见, 肾穿刺的成功率与细致耐心的护理工作密不可分, 尤其是穿刺术后, 护理工作为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KARK R M.The development of percutaneous renal biopsy in man[J].Am Kidney Dis, 1990, 11 (16) :585.

[2]HOJS R.Kidney biopsy and power Doppler imaging[J].Clin Nephrol, 2004, 62 (5) :351-354.

经皮肾穿刺活组织检查 篇4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人民医院,江西 于都 342300

【摘 要】:目的:探讨B超、X线联合引导下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无积水肾结石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接受B超X线联合引导下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的32例无积水肾结石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肾鹿角型结石20侧肾,肾盂结石8侧肾,单个肾盏结石8侧肾,双侧肾结石4例。结果:36侧肾均成功建立经皮肾通道,32侧肾I期行取石术,4例患者因通道出血视野不清而予I期造瘘II期取石,6侧肾因残留结石行II期PCNL,4侧肾因结石残留予ESWL治疗后结石排出,2例术中输红细胞2u,其余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B超和X线联合引导下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无积水肾结石,可减少并发症,减少放射线损害,提高PCNL治疗无积水肾结石的安全性,增加手术的成功率。

【关键词】:经皮肾镜取石术;B型超声;X线;尿路结石;微创手术;

【中图分类号】R69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3(上)-0061-02

经皮肾穿刺取石术(PCNL)是腔内泌尿外科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主要手段。PCNL的引导设备主要有X线和B超,早期主要为X线,由于X线的固有缺陷,近年来,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选择B超引导,但B超引导有其著多优点的同时也有其缺点,特别是在治疗无积水肾结石时,单用B超引导容易引起大出血,穿刺失败等情况。我们采用B超X线联合引导下经皮肾穿刺取石术于2007年1月~2008年12月治疗无积水肾结石患者3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32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20~70岁,平均36.5岁。其中鹿角状结石20侧肾, 肾盂结石8侧肾,单个肾盏结石8侧肾,双侧肾结石4例,所有患者行B超及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并显示无明显肾盂、肾盏积水。根据腹部X线平片(KUB)测量结石大小:纵径25~52 mm,横径15~42mm。合并症:高血压者6例,冠心病者1例,糖尿病者2例,泌尿系感染者5例,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者1例。

1.2 设备与手术方法

1.2.1 设备

采用飞利浦C臂X线机,Aloka900超声检查仪,穿刺探头频率3.5MHz;Cook公司生产的18G肾穿刺针,Peel- away肾筋膜扩张器,0.035英寸斑马导丝120 mm;德国Wolf公司的F8/9.8输尿管硬镜、APL腔内气压弹道碎石机及MCC液压灌注泵。

1.2.2 手术方法

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下,患者首先取截石位,膀胱镜下患侧输尿管插入5F输尿管导管至肾盂,导管远端连接生理盐水持续滴注,悬挂高度距离手术床约50 cm;再取俯卧位,肾区腹部下垫一枕使腰背成低拱形,患侧腰凸弯,使肋间隙增宽。结合术前KUB,IVU,B超所提示结石情况选择穿刺点,穿刺点的选择更多地考虑取净结石或处理肾盂口的梗阻,常为第11肋间或第12肋缘下、腋后线与肩胛线之间,B超定位,使用3.5MHz专用穿刺探头,了解患肾的结构、结石的部位以及周围脏器情况,测量皮肤至目标肾盏的距离,确定穿刺通道。用18 G穿刺针依照超声引导穿刺线的方向与深度穿刺,穿刺针进入目标肾盏有落空感或有尿液溢出证实穿刺成功,若继续进针时则能感觉刺到结石的质硬感,声像表现为肾结石受推压。但因无明显积水,落空感常不明显,亦无尿液溢出,此时启用X线C臂机观察确定穿刺针到达目标盏,然后通过穿刺针芯将斑马导丝放入集合系统,再次启用X线C臂机观察导丝放置情况,确定导丝已盘旋在集合系统时,在导丝引导下依次使用F6~F18的筋膜扩张器扩张通道,从F8开始, 以F2递增, 扩张至F16~18,留置F16~18的Peel2away 塑料薄鞘,建立经皮肾取石通道。建立通道时常规在B超监视下,根据需要随时使用X线C臂机监视,了解导丝及通道扩张的情况。F8/9.8 输尿管硬镜通过通道进入肾集合系统,在灌注泵的冲洗下,使手术视野清楚,以气压弹道碎石机或钬激光击碎大的结石,利用灌注泵和逆行导压脉冲水流冲洗出碎石,较大结石由鳄嘴钳夹出, 最后依次检查上、中、下肾盏及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及输尿管上段是否有残留结石并予清除。术后常规留置F5~6双J 输尿管导管和F14~16硅橡胶微创肾造瘘管。

2 结果

36侧肾均成功建立经皮肾通道,32侧肾I期行取石术,4例患者因通道出血视野不清而予I期造瘘II期取石,6侧肾因残留结石行II期PCNL,4侧肾因结石残留予ESWL治疗后结石排出,2例术中输红细胞2u,均未发生需进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或肾脏切除的严重术后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是腔内泌尿外科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主要手段。近年来,用PCNL处理复杂性上尿路结石已被认为是首选的治疗方法[1]。的引导设备主要有X线和B超。早期主要为X线引导,它具有定位准确、成像清晰、能监视术中取石情况等优点,能准确穿中目标盏穹隆部,减少出血,能很好的监视通道建立过程中的导丝放置、通道扩张等全过程,有效避免导丝外逸、通道扩张过深或过浅以及假道形成等意外情况的发生。同时,由于能对术中取石和残石情况进行监视,在各种引导方式中其术后残石率最低[2,3]。但是, X光图像为二维平面图像,对肾脏集合系统和结石位置缺乏空间立体信息,不能准确及时地反映肾实质厚度、穿刺角度及穿刺路径周围组织器官状况并存在肾脏的前组与后组肾盏成像相互重叠干扰等可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穿刺的成功率,增加了胸腔损伤,结肠损伤,肺损伤,肝损伤,脾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4]另外,术中反复多次的X线曝光,放射线对患者及医务人员的损害危险不容忽视。近年来,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选择B超引导。B超定位下的PCNL是一种无创、无辐射的引导方式,具有安全、简便、定位准确等优点,可即时提供穿刺通道的三维立体信息。它不但能清楚分辨肾脏各组肾盏的前后及结石的位置、肾实质的厚度,还可以了解穿刺路径的组织器官结构、穿刺方向和深度,有效提高穿刺定位的准确性,避免周围脏器损伤等工作通道建立过程中的严重并发症。但是, B超存在以不足:监视图像清晰度不如X线,对金属导丝放置和通道扩张、建立的全过程监视困难、术后残石率较高等[2,5]。尤其对于无积水肾结石的病例,由于结石肾盂间隙小,导丝放置时容易出现“导丝放置困难、外逸”,引起假道形成甚至肾脏贯通伤,导致通道建立失败或严重出血、尿外渗等严重并发症发生。而B超对于这些意外情况常不能及时发现。我们采用B超X线联合引导下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无积水肾结石患者,有效实现了两种技术的互补:①利用B超定位引导的准确性,在避免了周围脏器损伤和减少放射暴露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了目标肾盏穿刺的成功率,减少了多次穿刺引起肾脏损伤的可能; ②利用X线C臂机对术中导丝的放置和通道扩张进行随机监视,有效避免了导丝外逸和扩张过深或过浅等意外情况的发生,提高了通道建立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总之,B超和X线C臂机联合定位引导的PCNL,既提高了经皮肾安全性治愈率,又减少了放射暴露,临床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梅骅,陈凌武,高新,主编.泌尿外科手术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93.

[2]曹国灿,胡少群,等. 四种穿刺方法建立经皮肾通道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116例报告[J].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4, 19(6):328~329.

[3]单炽昌. 经皮肾镜取石术在治疗上尿路结石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 2002, 18(6):566~567.

[4]吴荣佩,郑克立,丘少鹏,等. B超引导经皮肾镜工作通道建立的临床应用[J]. 中国内镜杂志, 2004, 10(2):97, 102.

[5]高 新,周 铁. 单用B超引导建立经皮肾穿刺通道行经皮肾镜取石术(附102 例报告)[J].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3, 18(1 :10~12.

经皮肾穿刺活检术患者的护理研析 篇5

1 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我科经皮肾穿刺活检术患者60例, 男36例, 女24例, 年龄8~36岁, 平均年龄20岁, Ig A肾病17例, 急性肾小球肾炎10例, 肾病综合征15例, 狼疮性肾炎12例, 隐匿性肾小球肾炎6例, 经医师精心治疗及护士优质护理, 60例患者治疗及护理效果较好。

2 结果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护士在术前向患者简要介绍手术的目的、方法、临床价值、术中配合、术后注意事项, 做好患者思想工作, 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积极配合手术。

2.1.2 术前准备。

协助医师为患者做好出凝血时间、血常规、凝血酶原、血小板计数等检查, 做好血型鉴定及术前备血, 术前1d为患者做好普鲁卡因皮试及抗菌素皮试, 按时给予术前用药, 如术前1h肌注立止血等。

2.1.3 做好血压观察及高血压控制。

术前严密观察血压变化情况, 慢性肾脏病多数伴有高血压, 护士应按医嘱准时给患者应用药物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再进行肾活检, 这是防止术后出血的关键。

2.1.4做好术前训练。

这是取得肾活检穿刺一次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术前2~3d指导患者进行屏息训练, 使患者能做到随意呼吸, 确保穿刺瞬间肾脏位置临时固定, 避免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痛苦和风险;术前训练患者床上排尿, 防止术后因不习惯床上排尿导致尿潴留。

2.1.5 加强观察。

观察并积极治疗感冒和咳嗽等, 消除因咳嗽引起或加重术后并发症。

2.2 术后护理

2.2.1 严密观察血压变化。

为术后患者测血压, 一般1次/30min, 连续测10次;如特殊情况1次/15min, 连续测10次, 测10次后无异常, 可改为1次/1~2h, 连续测24h。发现血压快速升高或降低, 突发腹痛, 面色苍白, 心率加快, 冷汗或尿色加深的患者, 考虑可能严重出血, 护士立即汇报医师并积极配合医师抢救和处理。

2.2.2 严密观察尿液及控制血尿。

术后在患者腰下垫枕头, 在穿刺部位放置沙袋加压, 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出血、血肿或感染。观察血尿情况, 小便一次送显微镜检查1次, 连续7~8次, 肉眼血尿多见于手术当日, 血尿颜色呈淡红色的, 嘱患者多饮水, 以达到冲洗尿路, 防止血块形成, 加强观察尿色, 对尿色鲜红并逐渐加深的, 按医嘱给予维生素K1、立止血, 酚磺乙胺等。加强排尿观察, 详细记录尿量, 尿潴留时, 无菌术下导尿留置尿管, 并按留置尿管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2.3 加强生活护理。

给予患者生活上的照顾护理是预防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可使患者有温暖感, 情绪更加稳定, 有利于术后患者恢复和减少并发症。

2.2.4 合理应用抗生素。

如术后患者体温升高、异常或存在感染, 及时按医嘱应用抗生素。

2.2.5 指导术后患者活动。

叮嘱术后患者必须卧床休息72h。通过临床护理观察, 患者全身状况好, 血压平稳并且12h内无肉眼血尿的, 可协助患者活动双下肢, 72h后可下床活动, 但一周内严禁参加剧烈活动, 防止出现或再发血尿。

2.2.6 加强护理。

按护理常规做好原发病的护理工作。

3 讨论

经皮肾穿刺活检术的适应症, 医师护士容易熟练掌握, 但不能忽视经皮肾穿刺活检术的禁忌症, 具体包括: (1) 明显出血倾向, 重度高血压。 (2) 精神病或不配合手术操作。 (3) 孤立肾, 小肾。 (4) 活动性肾盂肾炎、肾结核、肾盂积水或积脓、肾脓肿或者肾周围脓肿。 (5) 肾肿瘤或肾动脉瘤, 多囊肾或肾脏大囊肿。 (6) 肾脏位置过高或游走肾。 (7) 慢性肾功能衰竭。 (8) 过度肥胖、重度腹水。 (9) 心功能衰竭、严重贫血、低血容量、妊娠、年老等。

本文研究显示:加强术前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前训练、术后严密观察血压、体温、尿量、尿色观察, 进行血尿控制、生活护理等, 经皮肾穿刺活检术60例患者恢复正常, 穿刺部位无渗血, 无并发症, 护理效果良好, 诚望本文一系列护理措施对国内相关护理专业人员有所裨益和帮助。

摘要:目的:提高经皮肾穿刺活检术患者的护理质量。方法:加强术前护理如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前训练、术后严密观察血压、体温、尿量、尿色观察, 进行血尿控制、生活护理、术后活动指导。结果:经皮肾穿刺活检术60例患者一次穿刺成功, 穿刺部位无渗血, 无并发症, 1例术后血尿患者2克酚磺乙胺加入0.9%氯化钠输液250mL静滴, 下次小便未见血尿。结论:本文研定的一套系列护理措施, 经应用显示, 可保障患者手术及护理安全, 提高经皮肾穿刺活检术患者的护理质量。

关键词:肾穿刺,活检,护理,分析

参考文献

经皮肾穿刺活组织检查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312例, 男140例, 女172例, 年龄14~70岁, 病程 3个月~8年。临床诊断肾病综合征142例, 慢性肾小球肾炎82例, 狼疮性肾炎58例,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30例, 均在彩色超声引导下, 进行肾穿刺术。

1.2 方法

嘱患者排空膀胱, 取俯卧位, 腹下垫枕, 枕上放置铺开的腹带, 暴露穿刺部位, 以右肾下极彩色超声定位点穿刺, 局部用碘伏消毒2遍, 铺无菌治疗巾, 2%利多卡因逐层浸润麻醉, 肾穿针垂直皮面进针4.0cm至肾包膜外, 见针尾随呼吸摆动, 嘱患者屏气, 持续负压吸引下顺抽肾组织1.5cm送检, 拔出穿刺针, 局部消毒覆以无菌纱布, 再以腹带加压包扎固定。

2结果

312患者中术后发生并发症12例发生率3.85%, 其中肉眼血尿4例占1.28%, 肾周血肿3例占0.96%, 尿潴留5例占1.60%。无肾穿刺部位感染及大出血病例。

3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肾穿刺活检术是一种创伤性的诊断检查, 患者对此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 针对患者的这种心理状态, 护士应表示理解、关心和体贴, 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肾穿刺活检术的目的、操作方法、安全性、并发症及对诊断治疗疾病的意义,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多巡视病房, 介绍手术医师的成功经验, 增加患者的信任感与信心, 从而取得患者的配合。有关研究还表明:心理行为干预可减少肾穿刺活检术后并发症的发生[2]。

3.1.2 术前准备:

(1) 配合医师及时做好各项术前检查, 常规查血常规、凝血功能 (包括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心电图、胸片、肾功能, B型超声了解肾脏大小, 避免手术的绝对禁忌证。肾穿刺患者中有2例高血压患者, 术前测量血压每天2次, 并遵医嘱给予降压治疗, 同时嘱患者卧床休息, 避免过多活动及激动、兴奋等可能影响血压的因素, 患者术前血压均控制理想, 术日及术后血压均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2) 术前2~3d进行俯卧位下呼吸屏气动作的练习, 屏气时间以10s逐渐延长尽量维持至30s, 反复训练, 每天5~10次。 (3) 术前2d开始指导正确使用大小便器, 动作要轻柔, 防止损伤皮肤, 练习床上排大小便, 避免术后引起便秘、尿潴留。 (4) 术前1d遵医嘱停用活血化瘀及抗凝药物, 术前遵医嘱给予止血药。术前30min遵医嘱给予镇静药物。 (5) 嘱患者随天气温度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咳嗽;对女性患者询问是否月经期, 月经期不宜行肾穿刺;术前1d清洁皮肤;当天常规进食, 不宜过多。

3.2 术中护理

进B型超声室前, 嘱患者排空大小便, 术中协助患者摆好体位, 腰下垫枕, 与患者简单交谈转移注意力, 肯定患者的配合, 利用肢体语言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勇气。手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及意识情况, 出现心慌、冷汗、面色苍白等症状时, 立即停止操作, 待情绪稳定、生命体征平稳后再行穿刺。穿刺针拔出后应压迫穿刺点5~10min, 以无菌纱布覆盖, 并捆绑腹带加压固定, 将患者平卧于平车上, 护送回病房。

3.3 术后护理

3.3.1 术后常规护理:

(1) 血压的观察:术后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变化, 每小时监测1次, 连续4次平稳后改为2h监测1次, 再连续测4次, 平稳后可停止。 (2) 卧床与休息:患者穿刺结束回病房后置平卧位, 头部垫枕, 严格卧床, 上、下肢体可以活动, 不可以翻身及侧卧, 6h后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 可侧卧以减轻患者疲劳, 术后24h如无异常情况可下床轻微活动, 如去厕所, 在病房内来回走动, 避免突然弯腰、碰撞等动作, 1周内避免剧烈活动。有研究表明早期开始床上肢体活动有助于减轻腰背酸痛症状[3]。 (3) 饮食护理:术后应进食营养均衡、易消化、不易发酵产气的食物, 可适量进食粗纤维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引起腹压增高, 因便秘、排便时过度用力引起出血。鼓励患者少量多次饮水, 密切观察术后的排尿情况, 以便了解肾脏组织有无出血, 在术后当天、当晚连续留取尿标本, 送检6次, 及时将尿检化验报告及出入量等情况报告医师。 (4) 术后遵医嘱肌内注射立止血, 并给予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或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注射液静脉滴注, 以防肾脏出血。

3.3.2 并发症护理:

(1) 血尿的护理:肾穿刺活检术后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镜下血尿, 可不作特殊处理, 部分患者可出现肉眼血尿, 最常见原因是穿刺过深、穿刺后压迫不当或反复穿刺所致。为了使少量出血尽快从肾脏排出, 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减少活动, 鼓励患者大量饮水, 增加尿量, 观察每次尿液颜色的变化。血尿明显者, 通知医师遵医嘱使用止血药, 并延长卧床时间直至肉眼血尿消失。 (2) 肾周血肿的护理:患者术后发生轻度腰酸、腰痛与术后患者卧位及肾穿刺损伤有关, 一般不作特殊处理, 1~2d内可自行缓解, 如出现剧烈腰痛、腹痛应立即通知医师, 行B型超声检查, 防止肾周血肿及感染的发生,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 并延长卧床时间。 (3) 尿潴留的护理:肾穿刺术后引起尿潴留多发生在术后4~6h, 与肾穿刺术后仰卧位不习惯于床上排尿有关, 这就要求术前应指导患者进行相应练习, 并可通过下腹部热敷、按摩、听流水声进行反射性排尿等方法处理, 如12h后仍未排尿, 应行导尿, 绝大多数尿潴留患者通过心理暗示、腹部热敷、按摩后可自行排尿。少数尿潴留患者给予留置导尿。 (4) 预防感染: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及止血药, 鼓励患者多饮水, 勤排尿, 如发现患者体温升高, 应考虑穿刺部位感染, 观察局部有无渗血、肿胀, 有无腰部疼痛, 应立即报告医师。本组无1例发生感染。

4讨论

肾穿刺活检术是一项损伤性的检查, 可发生以创伤出血为主的多种并发症。为提高肾活检成功率、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除B型超声定位准确、穿刺针理想和操作熟练外, 良好的系统护理是穿刺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充分的患者心理准备、训练指导, 术中的密切配合, 术后的观察护理, 有利于顺利完成肾活检和减少穿刺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肾脏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549-595.

[2]邓志兰, 陈录清, 陈秀兰.心理行为干预对肾穿刺活检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现代护理, 2006, 12 (8) :725.

经皮肾穿刺活组织检查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本组115例,均为2011年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肾内科住院患者,有肾活检指征[1],年龄17~70岁,平均年龄45岁。所有病例均进行超声引导定位经皮肾穿刺活检并取得病理结果。

1.2 仪器与方法

仪器使用Acuson Sequoia—512,腹部凸阵探头,频率3.5MHz。穿刺及负压吸引装置,穿刺套管针(16G),配内芯,患者俯卧位,上腹部垫沙袋,先超声常规检查双肾大小,内部结构,有无占位,测量肾皮质厚度,最后选择一侧肾下极(常规为右侧,必要时可选左肾)皮质肥厚处为穿刺点,设计出最近穿刺路径,用电子尺测量体表至肾下极包膜距离,在体表作穿刺点标记,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麻,麻醉深度应达肾包膜,切开表皮0.2cm,用无菌生理盐水代替耦合剂,腹部凸阵探头包无菌橡胶手套,超声实时监测,引导下进针,嘱患者屏气,穿刺针按设计路径及深度穿过腰背筋膜到达肾脂肪囊外缘,拔出长针芯,放入内芯并连接上事先充满无菌生理盐水的链接管和50mL针筒,嘱患者放松后再次吸气,观察肾下极皮质部位下移至穿刺针处嘱患者屏气,迅速进针1~2cm,并迅速拔出,另一操作者同步抽负压,取出1~2cm肾组织,取出组织需冷藏,分送光镜,电镜和荧光免疫检查,如未取出肾组织或取材不足可再取2~5次,取材成功后持续压迫止血3~5min,绑腹带,平车送回病房沙袋压迫穿刺部位5h,平卧位24h,尿检,血压,脉搏监测,术后24h复查B超有无肾周血肿形成,记录取得肾组织长度,穿刺部位,穿刺次数,有无并发症,病理诊断结果。

2 结果

2.1 穿刺病理结果

见表1。

2.2 成功率判断标准

无肾组织为取材失败,肾小球数目小于5个为取材不良,至少含5个肾小球为标本合格,肾小球10个以上为取材良好[2],115例中1例取材失败。

2.3 并发症

(1)血尿:肉眼血尿15例,占1.3%,3~5d后转为镜下血尿,余均有镜下血尿,对症治疗后,血尿均消失。(2)肾周血肿:20例(占1.7%),最大1例血肿大小为29mm×25mm,经卧床休息及止血治疗后,随访血肿基本消失,余血肿直径均不超过15mm。(3)腰痛:50例(占43%),多在4~5d后自行缓解,穿刺术后无1例肾动静脉瘘形成,无1例急性肾衰,无1例需肾切除等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肾活检是肾脏疾病诊断与治疗过程中不可能缺少的重要环节[3]。早期肾穿刺活检多为临床医师凭经验盲穿,风险大,并发症多且严重,取材成功率低,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已为广大临床医师接受。肾活检技术是以少数的肾小球的病理改变来推断双肾病变,因此,所取标本中肾小球数目越多就越能真实的反应肾脏的全貌及可靠性越好[4],肾皮质是肾小球分布最高的部位,其次是肾皮髓质交界处,因此超声引导的准确性十分重要,定位过高很可能取到肾髓质达不到标本合格,定位过低可能只取到肾包膜而与肾皮质擦肩而过,如何能减少穿刺次数,又取到合格的组织是超声定位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超声定位前应充分了解肾脏结构,并利用CDFI了解肾脏下极血管情况,尽量避开血管丰富部位,避免穿刺针进入肾窦,严禁损伤肾门处大血管,常规选择右肾下极有以下原因,首先超声机器位于患者左侧,选择右肾有利于操作者操作,其次右肾下极肾皮质肥厚,肾小球数目最多,取材质量好,右肾下极略低于左肾,容易避开大血管,并发症相对较少。患者呼吸对肾脏的活动的影响,以笔者的经验,穿刺前腹部垫沙袋十分必要,因为如第一次穿刺取肾组织不成功,而仅取出少量肾包膜组织,肾脏会出现退让现象,上移1~2cm,而腹部垫沙袋可有效减少肾活动度,有利穿刺准确性,另外取出肾脏组织后除了看长度,还要看颜色,色淡为肾皮质,色红为肾髓质,如不确定,原则上应再取一针防止取材失败。分析一例穿刺未成功者,可能与患者过于肥胖(进针总深度达11cm),患者情绪过分紧张,呼吸幅度不能控制,造成肾脏活动幅度变化过大,另外第一次穿刺取材为肾包膜组织,造成肾脏退让向上移位,导致后续取材质量不佳,再者数次穿刺后导致腰部肌肉组织应急性增厚,增加穿刺难度,最后在相近区域反复穿刺(穿刺5次)造成局部血肿形成,取材均为血块组织或空吸。

肾穿刺毕竟是一个有创检查,并发症也是大家关注的问题,首先是血尿,也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因为肾穿刺本身就会引起肾脏损伤,所以115例均出现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但血尿大多是一过性,本组术后当天复查尿常规,均有镜下血尿,肉眼血尿或原有血尿加重,术后3~5d复查,镜下血尿基本消失,肉眼血尿转为镜下血尿,分析15例肉眼血尿原因,可能与穿刺深度过深,贯通肾实质,损伤肾窦血管有关,还可能与穿刺次数较多有关,15例肉眼血尿中有10例穿刺数为3次。其次是肾周血肿,分析115例肾穿刺后发现肾周血肿的出现与穿刺次数有关,20例肾周血肿中有12例穿刺次数达到4次,最大一例血肿穿刺次数为5次,肾周血肿的出现还与患者呼吸不配合,导致穿刺针尖划伤肾包膜,再者肾周血肿的出现与进针角度有关,因为体表角度稍有偏差,到达肾包膜时与原定位点就会有较大偏差,造成肾内血管损伤,所以进针时需实时超声监测,及时调整进针角度到最佳状态,还有一些肾脏本身原因,如肾脏高度肿胀,肾包膜紧绷,肾皮质脆弱,肾皮质被穿刺针损伤后出血量较多,或肾病造成肾内结构硬化,穿刺针眼不能有效回缩压迫止血,再或肾病造成的凝血机制缓慢也是肾周血肿形成的原因。另据国外Gonzalez-Michaca L等[5]认为急性肾功能衰竭是影响肾活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这可能与急性肾功能衰竭时体内酚酸,胍类及部分凝血因子活性降低,使出血倾向增加有关[6],本组研究中3例急性肾功能衰竭仅1例出现肾周血肿,其相关性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肾周血肿经卧床休息及止血治疗后血肿基本消失,但超声发现肾周血肿出现仍要密切随访观察,防止巨大血肿形成造成严重并发症。腰痛出现占43%,可能与肾周血肿,穿刺损伤,和卧床时间过长有关,大多数可自行缓解,无需特殊治疗。肾穿刺前消除患者紧张情绪进行心理辅导,让患者了解肾穿刺活检过程,事先练习吸气屏气,调整呼吸,术前控制血压,停用抗凝药一周,凝血全套,血尿常规检查,严格掌握穿刺指征等,这些都要严格执行。

总之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简便快捷,准确,取材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具有很高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定位经皮肾穿刺活检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15例经超声引导定位经皮肾穿刺活检声像图定位要点,穿刺取材成功率,病理结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115例中,1例未取材成功,取材成功率99.1%,病理结果 IgA肾病及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占总数的72%,术后并发症肉眼血尿占1.3%,肾周血肿占1.7%,腰痛占43%。结论 超声引导定位经皮肾穿刺活检取材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超声引导,肾穿刺,活检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肾脏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2]沈良儒,胡海燕,张丽丽.经皮肾穿刺活检临床应用价值探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7,(4):51-52.

[3]Menon SK,Kirchenr KA.The role of percutaneous renal biopsy in clinical nephrology[J].CurrOpin Nephrol Hypertens,1993,2(6):968-973.

[4]李英娟,周六产,王小艳,等.彩超引导下经皮负压吸引法肾穿刺活检215例临床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0,10(10):1956-1957.

[5]Whitter Wl.Korbet SM.Timing of complications in percutance-ous renal biopsy[J].J Am Soc Nephrol,2004,15(1):142-147.

经皮肾穿刺活组织检查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0年8月对75例肾脏病患者实行彩超实时引导下肾穿刺活检术。其中,男例40例,女35例,年龄11~71岁。临床诊断为慢性肾小球14例,肾病综合征21例,乙肝相关性肾炎3例,慢性肾功能衰竭3例,糖尿病肾病2例,狼疮性肾炎6例,紫癜性肾炎5例,不明原因的血尿3例,不明原因的蛋白尿5例,不明原因的血尿合并蛋白尿7例,急性肾衰竭2例,高血压肾病4例。所有患者排除穿刺禁忌。

1.2 穿刺针

穿刺枪采用美国bard牌可调式自动活检枪,射程1.5~2.2cm,18G经改良的Tru-Cut自动活检针,长22cm。彩超采用EUB-420型B超诊断仪,3.5MHz频率探头及与之相配的穿刺支架。

1.3 方法

穿刺前常规查血常规、凝血常规、肝炎六项,肝肾功能、心电图、尿常规、双肾彩超及双肾肾图(ECT)。术前3d停用一切抗凝、抗血栓药物。术前30min肌内注射立止血。术中以右肾下极为穿刺点,患者俯卧位,腹部垫枕,高度大约15cm,常规消毒、铺巾、麻醉、彩超定位。外侧皮质部位作为靶目标。采用斜角进针,进针至肾下极包膜外嘱患者屏气后再进针、弹射切割。压迫穿刺点3min,并应用腹带包扎。单个肾脏取材3条,常规穿刺3针,最多切割次数不超过5次。术后,彩超检查肾脏穿刺区域有无包膜下血肿;术后平卧24h,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应用止血药3d。取得的肾组织立即送至病理科行光镜、免疫荧光检查,光镜检查常规应用HE、PAS、PASM、Masson染色。

2 结果

2.1 标准

(1)测量活检标本长度,长度约1.0~1.5cm;(2)成功率:取出肾组织,光镜下可见肾小球数目≥10个,能作出基本判断视为取材成功。

2.2 取材情况

(1)取材长度:本组75例肾活检标本,长度为0.6~1.6cm,平均(1.03±0.12)c m;(2)取材满意度:本组7 5例肾活检标本,全部见肾小球,但其中2例光镜下肾小球数<10个者占(2/75),成功率97.3%,每例患者肾小球平均为(21±5)个,均可作出组织学诊断。

2.3 并发症

所有患者均有镜下血尿(100%),1例肉眼血尿(1.33%),1d后肉眼血尿均消失,腰痛6例(8%)。无大出血、肾周围血肿、感染、临近脏器损伤,肾切除及其他并发症。亦无远期并发症。

3 讨论

经皮肾活检术自1951年Iversen和Brun创立以来,不仅推动了肾脏疾病的形态学以及电子显微镜和免疫病理的应用,同时已经成为肾脏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方面一种有价值的工具。而彩超引导下经皮肾脏活检是目前最常用的病理辅助诊断肾脏疾病的方法之一。在彩超引导自动肾活检中,取材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操作的简便性等是判断穿刺效果的重要指标。肾活检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血尿、肾周血肿、术后感染、局部疼痛、肾内动静脉瘘、输尿管血块梗阻等。

通过对75例肾活检的回顾性分析,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注意:(1)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前3d停用抗凝剂,纠正出血倾向。做好术前宣教,如屏气、练习床上排尿,消除紧张情绪。术前半小时肌肉注射立止血。(2)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3)穿刺针的选择:我们应用的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经改良的Tru-cut式18G肾活检针。大量的研究发现,经改良的Tru-cut式活检针,其操作简便、高效自动切割、肾内停留时间短等优势,大大减少肾脏损伤,且取材率高。国内很多报导,应用18G肾活检针虽较16G取材少,但对肾脏损伤少,相对并发症也少。但童明辉等比较了18G活检针于16G活检针在自动肾活检中的作用,发现16G活检针的活检效果明显优于18G活检针,且并发症反而少于18G活检针,与直觉认为的较粗活检针对肾脏损伤较大不同。(4)穿刺点的选择:活检针应走行在肾皮质部及皮髓交界处;肾下极处解剖特点决定它为肾小球密集的部位,因此在取得同等量组织的情况下,在该处所获得肾小球数目要比其他部位多。(5)穿刺方式:我们采用彩超实时引导经皮斜行进针方式,整个过程在实时声像监控下进行,定位准确,精确的进针明显减少穿透肾皮质到达肾窦区,以免误穿较大血管及其他脏器的可能;且斜行进针方式可以增加穿刺针经过肾皮质长度,

道流血,而与异位妊娠破裂极为相似。盆腔内未探及包块;有时可见血块形成的团状强回声;腔内可见大量游离液体;多发生于黄体期;无停经史;尿妊娠试验阴性。临床可依此进行鉴别诊断。(3)卵巢囊肿蒂扭转的特点在于无停经史,子宫大小正常,肿块有完整的厚壁[4],用以与异位妊娠相区分。(4)急性盆腔炎声像图表现:子宫正常或增大,边界不清,盆腔内见少量积液。(5)急性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癌、内生殖器官畸形出血性输卵管炎等也可引起急性下腹痛。

(3)本组误诊漏诊的13例的原因:(1)病例症状不典型,声像图改变不典型导致误诊漏诊;(2)检查者的经验不足导致误诊漏诊;(3)病人没有较好配合超声检查导致误诊漏诊。为了减少误诊漏诊比率,提高医疗水平,医务工作者既要积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医疗服务水平;也要重视妇科急腹症体检要点与辅助检查:包括观察病员全身状况、下腹部触诊及移动性浊音、妇科阴道检查、盆腔B超检查、尿HCG或血β-HCG、血常规、必要时行后穹隆穿刺或腹取得肾小球数目多,而不易损伤肾髓质,血尿、血肿等并发症少,而一针穿刺成功率高。(6)术中与彩超科医生密切配合,穿刺动作轻巧、敏捷,减少穿刺针在肾实质内停留的时间。穿刺结束后按压针眼3min,并用彩超检查肾脏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并用腹带加压包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7)病理组织长度的选择:根据患者肾皮质的情况选择活检针的取样长度,标本的取材长度尽量控制在1~1.5cm。研究证实,肾组织长度<2cm,发生肉眼血尿少见,而>2cm时出现肉眼血尿及其他并发症明显增加。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肾穿刺活检的局限性。肾脏病变的病理形态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互转化,但一次肾活检只是疾病发展过程中一个静止的记录;而且,一种疾病可以引起多种形态的组织学变化,而一小块肾组织并不能完全代表肾脏的整体病变,因此对于临床上久治不愈的患者或治愈后经常复发的患者必要时要重复肾活检,由于彩超实时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创伤小、安全系数高,为重复肾穿提供了可能。

综上所述,目前肾活检的方法很多,但采用彩超实时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穿刺技术,动态监控穿刺全过程,安全系数高、损伤范围小、并发症少、定位精确及无辐射的优点,是确定肾脏病理类型及指导治疗最安全、快捷、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肾脏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00~423.

经皮肾穿刺活组织检查 篇9

关键词:护理,经皮肾穿刺活检,焦虑,手术后并发症

我科近年对经皮肾穿刺术的护理工作进行了研究, 加强了护理的项目和内容, 完善了护理方法, 有效的降低了患者的心理压力, 提高了穿刺活检的成功率, 减少了活检过程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出现,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2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行肾穿刺活检术患者90例, 男性患者48例, 女性患者42例, 年龄13~62岁之间。其中患有慢性肾小球肾炎31例, 患有肾病综合征患者19例, 患有狼疮性肾炎患者12例, 患有紫癜性肾炎患者18例, 患有间质性肾炎患者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男性患者24例, 女性患者21例, 年龄在13~61岁之间。患有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16例, 患有肾病综合征患者9例, 患有狼疮性肾炎患者6例, 患有紫癜性肾炎患者9例, 患有间质性肾炎患者5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4例, 女性患者21例, 年龄范围在14~62岁之间。患有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15例, 患有肾病综合征患者10例, 患有狼疮性肾炎患者6例, 患有紫癜性肾炎患者9例, 患有间质性肾炎患者5例。两个治疗实验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症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局麻下16G肾穿刺针穿刺。对照组按肾穿刺术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了护理干预的内容和有效措施。 (1) 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根据患者不同的职业类型、个人性格、文化程度以及家庭背景, 制定心理辅导方案, 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护理, 排除患者的思想压力, 使患者能够正确认识治疗的意义, 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2) 术前护理干预:在手术前, 护理人员向患者进行肾穿刺活检知识的宣讲, 使患者能够明白活检的过程和使用的方法, 并对术后可能产生的并发症有正确的认识[2];同时在术前要让患者学会如何在术中进行屏气的方式, 同时培训患者进行床上排尿, 以确保术后的护理与恢复。 (3) 术中护理干预:在肾穿刺活检手术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积极与患者沟通, 使患者处于放松的状态[3], 有利于手术的进行。在沟通时, 护理人员要注意语言的亲切性, 使患者感觉到温暖, 逐渐放松注意力, 此外, 护理人员在穿刺过程中, 要认真观察患者身体体征的动态, 对于出现的紧张等不稳定情绪, 给予及时的心理安抚护理, 让患者感觉到安全感。活检手术完成后, 护理人员应陪同患者返回病房, 避免跌倒, 同时保证床铺的整洁, 以防感染。 (4) 术后护理:护理人员待到患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后, 并且血尿现象消失后, 将患者的腹带进行去除;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术后的心理护理工作, 去除患者心理压力, 做好患者床上排尿的护理工作, 避免出现尿潴留, 要求患者进行大量饮水, 尽早将血凝块顺利排出体外。此外要注意伤口的护理, 避免出现感染;术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留尿5次, 通过观察判断是否存在出血现象。

1.3 统计学理论

计量资料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SPSS12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AS评分

对照组穿刺前后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穿刺后SAS评分低于穿刺前和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穿刺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腰部疼痛、泌尿系感染、肉眼血尿和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经皮肾穿刺活体检查方式属于人体内创伤性医学检查。这种检查方式为肾脏病患者病灶部位的确诊、治疗以及判断预后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但是肾穿刺活体检查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因为这种检查一旦操作不当, 易使穿刺部位和泌尿系统发生感染, 出血或患者腰部疼痛等不适, 再加上部分患者对医学知识的缺乏, 在手术过程中不能很好的进行屏气配合, 会严重的影响到穿刺活检的成功与否[1]。由于患者对该检查术的不了解, 常产生紧张情绪, 更易导致穿刺并发症。

通过本次医学实验的研究, 我们可以看到完善全面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降低经皮肾穿刺活检患者的心理压力, 减少患者对肾穿刺活体检查认识不足而紧张产生的忧虑、恐惧的情绪, 减轻疼痛等不适, 达到积极配合治疗的效果[5], 也值得在护理过程中借鉴。

参考文献

[1]郭俊梅.肾穿刺活检术病人的观察与护理53例[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25 (3) :56.

[2]曹洪梅.肾穿刺术的护理干预[J].贵阳医学院学报, 2008, 14 (2) :33.

[3]李二芳, 绳宇.肾穿刺护理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 2005, 19 (9) :1801.

[4]王英力, 黄馨仙, 邱丽清.护理干预对行经皮肾穿刺活检术检查患者的心理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11) :1667.

上一篇:农业机械化结构调整论文下一篇:文化互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