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的方法与策略(精选9篇)
英汉翻译的方法与策略 篇1
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趋频繁,语言成为交流的主要渠道。在对外交流中,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即翻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日常生活实际浅谈常见的英汉翻译方法及策略。
关键词:科技英语,翻译方法,语言交流
在翻译中往往会出现词汇空缺的现象,也就是在译文语言中找不到一个与原文语言相匹配的词,比如,有许多词以及由这些词代表的思想概念,最先只存在于某种语言中,当把这些词或概念介绍到另一种语言中去时,人们通常会采取音译法将其译出。
音译就是采用谐音的方式把一种语言中的某个或某些词汇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使用音译最普遍也最易被人接受的是许多专有名词和商标的翻译。如:人名和地名的音译。在翻译中,人名和地名由于无法在译文语言中找到与其相匹配的词,几乎全部是使用音译法翻译的。人名中的Smith(史密斯),White(怀特),Black(布莱克),Green(格林),Rose(罗斯),John(约翰),Tom(汤姆),地名中更是不胜枚举,如大家熟知的New York(纽约),London(伦敦),Canada(加拿大),Los Angeles(洛衫矶)等等。再如公司名称的音译。许多外资或合资的企业公司的名称,也多是采用音译的方式。例如,Intel(英特尔公司),Citreen(雪铁龙),Siemens(西门子)等。
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也经常遇到一些外来词。如果把这些词很好地译成汉语谐音,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少商标或食品名称的翻译就是很好的例子。比如一种妇孺皆知的饮料“可口可乐”就是从美国的Coca Cola音译过来的。但在翻译的同时又考虑到汉字的意义,选用了合适的汉字,译得生动形象,使其深受中国人的欢迎。当然也获得了不菲的经济效益。另外还有相继而来的“Pepsi Cola”(百事可乐)和“Wise Cola”(万事可乐),虽然后两者并不一定能取得相等的经济效益,但从音译的角度说,也可以说译得巧妙,让人喜闻乐听。又比如,“Coffee”译成“咖啡”,从颜色、意义、声音上都很一致。还有“Sofa”译成“沙发”, “Chocolate”译成“巧克力”等。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例子。有一种洗发剂用“Shampoo”作英文商标,(在英文中它的意思洗发用的香皂、水剂、粉等) 译成中文商标是“香波”不仅从声音上达到了拟音的效果,同时在文字意思上也与产品相符,很形象。还有一种大家都很熟悉的香皂“舒肤佳”极受消费者欢迎,其原因也与汉语翻译的巧妙有关。它的英文商标是“Safeguard”(意思是安全防卫)。“舒肤佳”不仅在声音上与其英语相符,而且在汉字选用上达到了极好的效果,让人想到用了这种香皂就会使人浑身舒适,并且抑制细菌保持身体健康良好。有一种轮胎英文是“Goodyear”(意思是好年头),中文翻译是“固特异”,从文字上与产品联系紧密,使人觉得这种轮胎特别坚固耐用,在声音上又保持了谐音特点。在穿着方面也有不少厂方把自己的产品用外来词作商标的。例如,一种袜子取名“康福”来自于英文单词“comfortable”,英文意思为“舒适,舒服”, 很适合产品,而中文“康福”也意味着“健康”“幸福”适合中国人的口味。所以“康福”在选词和择音上都很理想,恰到好处。
在科技英语中有一个为大家熟悉的词UFO(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曾经有三种译文(1) 不明真相的飞行物。这是一种直译。(2) 译为“飞碟”,这是意译。(3) 译为“幽浮”,这是把音译和意译揉和起来。“UFO”和“幽浮”读音很近,同时从汉字上来看“幽浮”意思是这种物体像幽灵一样浮现在天空,使人不明其真相。这样翻译生动、形象、入木三分。
“TOEFL”一词也是大家都经常见到或听到的一词。它是几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而形成的一个新词,意思是把英语作为外语的一种考试。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通过“TOEFL”考试是出国学习深造的一条必要的途径。把它译为“托福”,表示把未来的幸福寄托在通过“TOEFL”考试上了,给人的感觉非常贴切、恰当,而且谐音。这也是把音译意译很好结合起来的例子。
但有时译文不宜太绝对,同一单词在不同的场合需要有不同的翻译方法,不能以一概之。比如,“mini”意为“小型的、微型的”。人们常把“mini-skirt”(超短裙)译为“迷你裙”,听起来谐音,也比较恰当、形象,容易被人接受。但如果把“mini-story”(一分钟故事)译成“迷你故事”,把“mini-bus”(微型汽车)译成“迷你汽车”似乎就不太合适,也与本意有出入了。
总之,在翻译一些外来词汇时,需要好好地动一番脑筋,想想怎样把这些外来词很好地翻译成中文。在音译中,要注意巧译和活译,还要注意汉字的选择。译得巧、译得活,汉字选择适当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难以忘却。
英汉翻译的方法与策略 篇2
论文摘要:姓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因而英汉姓名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英汉姓名的翻译应遵循“名从主人原则”、“约定俗成原则”;采用音译法和形译法,准确地表达姓名这一文化符号的丰富内涵。
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言习惯的不同,决定了它们所表达的相同事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然而,由于语言之间的相通性、相融性,也决定了不同语言的相同事物之间又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必然的共同性。英、汉姓名的异同就是其差异性与共同性的具体体现之一,而在其中所蕴涵的深远的文化底蕴是值得我们回味与咀嚼的。本文就英汉姓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方法进行粗浅探讨。
一 英汉姓名与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
姓名的出现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产物,体现了一定的血缘关系。人的姓名不只是符号,还负载了一定的文化信息。各民族之间的姓名结构及意义随着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姓名与其社会文化关系密切,它们所处的社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命名方式,从而使姓名能够传达超出自身意义的特殊涵义。姓名产生于不同文化背景中,包括人们不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这种现象常出现在中国和一些西方英语国家中。
1 英汉姓名中文化观念的差异性
中国人和英美人有着非常不同的文化观念,即“重姓轻名”和“重名轻姓”。这两种不同文化观念的特点,可以通过分析汉语姓名和英语姓名的命名编排来证实。
中国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代表姓氏的字往往被放在辈份名和名字前,如在全名“孔令辉”中,单姓“孔”字被写在最前面,然而,辈份名“令”和名“辉”被写在表示姓氏“孔”字的后面。同样,这种命名编排可以从另外一个含有双姓的全名中看出来。如:“司徒建华”,“司徒”两字代表双姓,并由“司”和“徒”两个字组成,这一双姓被放在表示辈份名的“建”字和表示名的“华”字之前。汉语的这种命名方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英文名字则名在前,姓在后。如Abraham Lincoln,Lincoln是姓,英语中称为family name、last name或者surname。Abraham则是名字,按照英语民族的习俗,一般在婴儿接受洗礼的时候,由牧师或父母亲朋为其取名,称为教名,英语称为first name、given name或者Christian name。还有些人的姓和名之间有个中间名字,如William Jafferson Clinton,姓名中间的Jafferson,英语称为middle name。在西方文化里,直呼其名则表示尊敬、平等和相互间没有隔阂。年轻人称呼老年人可以直呼其名,也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另外,英文名字常有昵称,常常用于关系比较亲密的家庭成员和朋友之间,如称Anderson为Andy,David为Dave,Diana为Anne等。
2 英汉姓名中文化观念的共同性
在中国和西方国家中,有两种共同的姓名文化观念,就是“妇随夫姓”和“择字取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一些西方国家,妇女曾经长时期受到社会的歧视。在旧中国,妇女的地位非常低下,她们很少出入社交场合,很少与别人来往。中国妇女在结婚前有自己的姓名,而结婚后则常被他人用这种方式称呼:她们的姓或是她们丈夫的名字+尊称,如:某阿姨、某夫人、某嫂等。如鲁迅小说《祝福》中,被称作“祥林嫂”的那位妇女,她的真实姓名并不是祥林嫂,而是在她丈夫的名字“祥林”后面加了一个“嫂”字。同样,在西方一些英语国家,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妇女结婚后一般都要使用丈夫的姓。如“Marie White”和“John Brown”结婚后,女方的姓名就改为“Marie Brown”。当然,有些妇女并不依从于这一传统文化,一些从事写作的妇女常在婚后仍使用她们的笔名而不是用丈夫的姓。在当今社会,姓氏使用上体现的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但随着妇女争取平等地位的努力,妇女的社会地位不断得到提高。
另一种共同的文化观念,是中国人和西方人在选字命名时,具有相同的文化心理。汉语人名和英语人名都分为男性和女性。男性名字体现的是威武阳刚之气和力量;相反,女性名字则蕴含着优雅秀丽之美。如汉语中的“志”、“宏”、“强”、“国”、“民”、“海”、“盛”等字,常被用作男性名字;而“英”、“秀”、“丽”、“玉”、“珍”、“兰”、“娟”、“燕”、“淑”、“洁”、“梅”、“莉”、“春”等字,常被用作女性名字。在现实社会交际中,当这些寓意美好、涵义丰富、体现性别的字出现在姓名中时,人们很容易辨别出名字使用者的性别。西方国家同样存在这样的姓名文化,大多数英美人信仰基督教并深受古罗马文化和古希腊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因此,很多英美人的姓名与基督教有关,其中一些源于神话传说。下面分别是英语中一些常见的男性姓名和女性姓名:
(1)常用男性姓名:Alexander亚历山大(人类的慰藉)、Charles查尔斯(大丈夫)、Andrew安德鲁(刚强)、Anthony安东尼(无比可贵)、Edwards爱德华(财富守护着)、Frank弗兰克(自由)、William威廉(意志)、George乔治(耕作者)、Walter沃尔特(强有力的统治者)。
(2)常用女性姓名:Julia朱莉亚(秀颜)、Nancy南希(高雅)、Joan琼(温柔)、Jenny珍妮(文静)、Alice艾丽斯(美丽)、Catherine凯瑟琳(纯洁)、Jane简(神之爱)、Margeret玛格丽特(珍珠)、Allen艾伦(阳光)、Anne安妮(高雅)。
可见,人名的选用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期望和憧憬。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社会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简而言之,姓名折射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并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姓名文化是语言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就姓名与社会文化之间的这种联系来说,译者在翻译中英姓名前,必须要对中英姓名文化进行了解。
二 英汉姓名的主要翻译方法
1 姓名的一般翻译原则
姓名的翻译要遵循两个原则:“名从主人原则”和“约定俗成原则”。“名从主人原则”是指在翻译姓名时,要以该姓名所在国语言的发音为准,而不管该姓名是直接从原文译出的,还是从其他文字转译的。换言之,就是译哪个国家的姓名就要以哪个国家的音为准。如Skolovski“斯克沃夫斯基”(波兰语发音),而不译作“斯科路夫斯基”(英语发音)。“约定俗成原则”是指有些姓名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已经有了固定的译法,就应该继续使用下去,即使有的不够妥帖,甚至错了,但因多年来已为人们所公认和熟悉,这样的译名也该继续沿用,无须另定译名。如英国著名作家George Bernard Shaw正确的汉译名应是“乔治·伯纳·萧”,但过去该作家的名字一直被译作“萧伯纳”,变成了一个典型的汉名,我们也只有错误地沿袭下去了。
2 姓名的主要翻译方法
(1)中国姓名的英译
中国姓名的英译,一般采用音译法。中国姓名可分成汉语姓名和少数民族语姓名。汉语姓名译成英文时,我国政府于1978年正式规定用汉语拼音法拼写。少数民族语姓名按照民族语拼写。汉语姓名的拼写如下:姓在前,名在后,姓和名分开写,复姓连写,双名连写,姓和名的第一个字母均大写。如单姓单名:陈毅Chen Yi;单姓双名:邓小平Deng Xiaoping;复姓单名:诸葛亮Zhuge Liang;复姓双名:司马相如Sima Xiangru。使用汉语拼音时应注意用隔音符号以防音节界限的误判。如吴承恩Wu Cheng’en,张祝安Zhang Zhu’an等。
(2)英语姓名的汉译
英语姓名的汉译,一般遵从“名从主人”的原则,翻译时“先名后姓”,姓与名中间使用间隔号,如英国剧作家、诗人William Shakespeare,译成威廉·莎士比亚,美国总统George Walker Bush,译成乔治·沃克·布什,翻译方法大多采取音译法,有时也采用形译。
音译法:用音译法翻译姓名时,要以该人名所在国语言的发音为准,译成相应的汉字,这样才能符合“名从主人”的原则。运用音译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准音,防方音。要准音,就是要用准确音。即所译之音既符合人名所在国的发音标准,又要符合我国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这样才能确保不同的翻译工作者在翻译同一人名时做到“殊途同归”,而不至于同一人名出现五花八门的译名。
二是可省音,不增音。音译名不宜过长,以便记忆。因此,原文中不明显的音可不译出。如Engels恩格斯,不译作恩格尔斯;Rowland罗兰,不译作罗兰德。
三是避生僻字,忌联想字。音译要采用译音表所规定的汉字,不要用那些生僻和容易引起联想的字。Rudolph鲁道夫不译为“蓼帱稃”;联合国前驻华代表Ku-lessa可译成“孔雷飒”,不能译成“裤里塞”。忌联想词,也包括不用贬义词。如Kennedy肯尼迪,不译“啃泥地”,Dulles杜勒斯,不译“杜勒死”。
四是选配性别字,避用汉人姓。英语人名跟我们的名字一样,在用字上一般都表示出性别。因此,我们在音译英语人名时,要注意用相应的汉字进行性别显现。如Emily译成埃米莉(女子名),Edward译成爱德华(男子名)。
形译法:近年来,一些媒体或译著常以形译法处理人名。由于各民族文化融合速度非常快,涌现了大量新的人名,没有“约定成俗”之名可遵循,用音译法又嫌难表其音。如计算机Pascal语言,Pascal这一人名在各计算机书本中,就没采用音译名“帕斯卡”,而直接形译。
姓名的翻译绝非易事。世界语种繁多,而英语姓名又广泛来自各种语言。所以,我们在翻译非英语所在国的人名时需多方查证,决不能敷衍了事,哄骗读者。我国出版的《新英汉词典》附录里有常见英美姓名表,近年出版的《辞海》后面附有“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此外,有新华通讯社译名资料组编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译者可广泛查阅,以定译名,力求译名标准、统一。
三 结语
姓名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一人区别于他人的符号,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代表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翻译中,熟悉和掌握原语和译语两种语言的文化,比翻译本身更为重要。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重视不同文化的差异,以找到一种对汉语和英语姓名的文化理解的求同。英汉文化的共性,如图腾崇拜、寻根意识、特指性、心理暗示等,使英汉不同姓名的系统中出现一些类同的现象。英汉文化内涵的差异,如中国的宗教观念、崇儒思想、等级制度等文化因素都可以从中国人的姓名中反映出来。而英语民族的宗教信仰、个人取向、强调个性也在英语姓名中有所反映。因此,了解中西方姓名文化,并对中西方姓名的深层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对英汉姓名翻译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建中:《文化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版。
[2] 楼光庆:《从姓名看社会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3期。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4] 梁晓鹏:《姓名略论》,《兰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5] 葛传:《新英汉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6] 新华通讯社译名资料组:《英汉姓名译名手册》,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7] 卫纯:《姓名翻译问题浅见》,《中国翻译》,1991年第6期。
英汉广告文体与翻译方法 篇3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 广告语言是属于特定语域的语言。不管是英语广告还是汉语广告, 都有彼此共同的话语范围、话语方式和话语趣旨。再有, 无论英语广告还是汉语广告都是向消费者进行宣传、销售产品, 使人产生购买欲并能过目不忘。因此, 英汉广告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变体在词语、语法、句式、修辞上存在着许多共性。
词语方面的相似性。用词精练, 增加语言表现力。广告最基本的特点是言简意赅, 用词普通而凝练, 具备很强的概括性和描写性, 可谓“字字值千金”。汉语广告用词最明显的特点是四字结构, 如规格齐全、品种繁多、美观耐用、品质优良、驰名中外、香浓可口、冬暖夏凉等等。它们有的是固定成语, 有的则是随意组合的词组, 简约、凝练、生动、易懂。为了使广告语言简洁生动, 内容一目了然, 英语广告用词大部分是和广告有关的普通词汇, 其中以名词、形容词和动词为主体词类。如“Just do it” (耐克) 、“Obey your thirst” (雪碧) ;如汉语四字结构的并列、重叠、排比, 英文中有连字符号连接的各类复合词亦是言简意赅、构词灵活, 组合时限制很少。
借用外来词, 加强传播效果。英语在长期发展中, 吸收了不少外来语, 英语广告中常出现外语字眼, 以体现商品所拥有的异国风味或较高质量, 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例如法文有“boutique” (妇女时装用品小商店) 一词, 众所周知法国的服装闻名于世, 广告人就别出心裁地造出了footique、bootique来指售女鞋的商店;再如“Take Toshiba, take the world” (Toshiba个人电脑) 。而汉语则崇尚国际时髦产品, 注重品牌效应, 在汉语广告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英文缩略词, 如VCD、DVD、PIV等。这种外来词语让人觉得产品科技含量较高, 从而产生信任感。
语法、句式方面的相似性。广告语必须通俗易懂, 便于记忆, 方能吸引人们, 唤起人们的购买欲。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广告的整体功能, 英汉广告语言的句式往往很简单, 用非常朴实的口语化语言来贴近读者。不那么注重语法, 却又精练, 直截了当, 让人一看就懂。
普遍使用简单句和大量采用省略句。每一条广告一般都力争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 广告的最终目的在于吸引读者, 使读者对所推销的商品有深刻的印象, 并最终鼓动购买。复杂的长句往往会令消费者厌烦, 因而简单句和省略句就自然地受到宠爱。
经常使用祈使句和口语。为了达到促销的目的, 广告应尽量使用鼓动性语言, 以增强说服功能或劝诱功能, 祈使句正好具有请求、号召、劝告某人做某事的作用, 因而常用于广告语中。此外, 广告直接关系人们的生活, 因此, 英汉语广告也常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让人感到平易自然。例如“Obey your thirst” (雪碧) 、“让一切自由连通” (联通) 。
频繁使用疑问句。英汉广告中的疑问句要求人们对某种问题做出回答, 使他们对所提问题进行思考, 从而唤起消费者对产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留下较深的印象。如:Are you still feeding your six-monthold an infant formula? (介绍一种婴儿食品) 这则英文广告的言外之意是, 该种婴儿食品的许多优点你了解吗?让人止不住要去追问一番。又如汉语广告:海尔滚筒洗衣机好在哪里?”“人类失去联想, 世界将会怎样?” (联想集团)
修辞方面的相似性。英汉广告为了达到新奇、独特的目的, 以美的享受使读者过目不忘, 在常用的修辞手段上有很多相似点。由于修辞格如此之多, 限于篇幅, 本文只举几例英汉广告常用的修辞格作说明。
押韵:英、汉语中的押韵分为头韵、尾韵、头韵+尾韵三种。为达到语言鲜明、准确、形象的效果,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利用各种发音特征, 进行音韵上的处理, 使语言具有音乐感。例如“Hasty, Tasty” (某快餐店广告) 、“My Goodness, My Guinness” (健力士啤酒广告) 。
比喻:比喻是英汉广告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利用本体和喻体相似的关系, 展示产品的特性, 形成鲜明生动的意象, 唤起消费者对产品美好的心理联想, 进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试看下面英汉广告选例:Like a good neighbor, State Farm is there. (明喻, 州农场保险公司) 将保险公司喻为好邻居, 《圣经》中以“Lovethy neighbor as thyself” (爱邻如己) 训导世人, 在中国也有“远亲不如近邻”之说, 读者的亲切之情油然而生, 唤起共鸣。
双关和夸张。广告语中的双关一般是比较明显的, 通常利用单词或词组的多重含义或相似发音, 达到言此及彼的效果, 只限于标题、口号等重要语句。例如“第一流产品, 为足下增光” (某鞋油广告) , “足下”既可指消费者本人, 又能指产品所服务的对象———鞋。又如“Every Kid Should Have An Apple After School” (Apple PC) , 此广告中的“Apple”是苹果, 也是苹果牌电脑。英语中有句谚语“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意指苹果富含营养, 补充人的体力, 有益健康;而后者能增长才智。
英汉广告的翻译方法
广告语言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广告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 应该有自己的标准:首先, 广告语的翻译要对等, 符合企业文化, 展现企业形象, 体现商品特性, 给人以积极的联想;其次, 拗口、生涩、过长的英汉翻译即使与原文再对等, 也会削弱消费者的购买欲。广告语的翻译应做到自然流畅、音美韵雅、易读好记, 才能得到顾客的喜爱;再次, 广告语的翻译必须注重实效性, 也就是要具有煽情性, 不能催生消费观念的翻译, 就没有达到广告翻译的实际效果。综上所述, 本文对英汉广告语翻译提出以下几种方法:
直译。直译是指译文不但表达原文的内容, 而且还保留原文表达的形式, 如原文所使用的比喻、形象, 原文的民族特色等。按作品源语的文化习惯来传递原文内容, 不惜打破目标语言的常规, 以求保留原文的异域性。如“西门子公司的Theworld market is our strength” (世界市场就是我们的力量) 。
意译。意译是指不拘泥于原文的表达形式而只是将原文的意义传达出来。按目标语读者的审美意识、文化传统、接受习惯等, 用流畅、易懂的目标语言来传递原文意思, 尽量淡化原文陌生感;将文化因素转换翻译进译语文化时, 要求源语的文化因素作某种改变和调整以迎合或适应译语文化的表达, 从而产生归化效果, 是源语的文化因素的本民族化、本国化。如七喜汽水的“Fresh-up with Seven-up” (君饮七喜, 提神醒脑) , 译者巧妙地将“up”译为符合中国文化的“喜”, 不能不说是神来之笔。
替代。相同的事物, 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有着不同的联想。这些不同意味使语言背上了各自的文化特征。当事物暗含的文化意味大于事物的外形, 而源语的形式对目标语读者来说过于陌生, 可以使用目标语读者熟悉和自然的形式来替代源语中的表达形式, 如上海名牌凤凰自行车, 汉语的凤凰使人联想到“尊贵、吉祥、如意”, 而在英语文化国家, 凤凰是一种浴火重生的鸟, 有一种“死而复生”的联想, 试问:谁会愿意去骑这样一部车呢?
省略。省略即省略源语文本中无关轻重的文化内容。在运用过程中, 译者必须根据读者类型转化对文化内容轻重的判断标准。如果读者完全不在意源语的文化含义, 只想从文本中看到与本国的不同, 译者可以略去那些需要大量文化背景知识才能理解的文化内容。
对于肩负着介绍国外商品及其文化, 并把中国商品及文化介绍给国外的双重重任的中国译者来说, 除了具备基本的翻译技能之外, 还必须根据翻译的目的侧重、文本语言结构中的文化因素态度、译语读者的态度以及译者的翻译倾向等因素, 比较分析各种方法所能够达到的翻译效果, 选择能够最佳传递源语文化的方法, 力争做到文本信息的最佳传递。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年版。
[2].郭贵龙、张宏博:《广告英语文体与翻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3].郭建中:《文化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年版。
英汉翻译的方法与策略 篇4
论文摘 要: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英汉习语的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本文总结了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提出了一些英汉习语翻译的方法。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存在于人类文明的任何阶段。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 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及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 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 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例如“三个臭皮匠, 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 他在中国读者的心目中当然是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许人也,与“臭皮匠”又有什么关系, 若采用直译的方法, 很难传递它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还有大量的习语如: “东施效颦”、“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狗咬吕洞宾, 不识好人心”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 也有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典故。如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弱点) , 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 paint the lily (画蛇添足) , 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 , cut the Gordian’s knot (快刀斩乱麻) 等等。
2. 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出现在英汉语言中。我国的信仰宗教有佛教和道教等。与此相关的习语有很多, 如“借花献佛”、“缘木求鱼”、“闲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等。在道教中,有“玉帝”、“龙王”、“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而这些概念在欧美文化中并不存在。欧美人信奉基督教, 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办的。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 God be with you (上帝与你同在) , 也有Go to hell (下地狱去) 这样的诅咒语。
3. 风俗习惯差异
在风俗习惯差异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与“dog”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狗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低微的动物。对中国人来说, 大多数情况下, 狗是令人讨厌的东西, 其形象是肮脏、龌龊的。汉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 如“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胆包天”、“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中, 狗被认为是心爱的东西或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欧美人爱狗如爱子,经常让它与人平起平坐, 把它看作家庭的一员。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都没有贬义, 如topdog (最重要的人物) ,lucky dog (幸运儿) 。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皆有得意之时) ,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 ,“累及了”是dog tired。与此相反, 中国人喜欢猫, 猫在中国的文化内涵中一般指其可爱精灵的特性。人们常用“谗猫”比喻人贪嘴, 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 “cat”是魔鬼的化身, 是中世纪巫婆的守护精灵, 人们厌恶它, 所以She is a cat, 是指“她是一个包藏祸心的女人”。
4. 地理环境的差别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篇5
习语就广义而言包括俗语、谚语、俚语和成语典故。习语大多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恰当的比喻, 常引申出比字面意思更为深刻的含义, 并能引起丰富的联想。这种比喻和联想是由一定民族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环境决定的, 因而往往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 包含着大量的习语, 他们或含蓄、幽默, 或严肃、典雅, 不仅言简意赅, 而且形象生动, 给人以美的享受。但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它们与各自的文化传统紧密相连。因此, 在英语学习中, 如何正确地理解英语习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二、英语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1、生存环境的差异在习语中的反映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 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于世界;而汉民族历代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大手大脚, 不注意节约, 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 在汉语中却完全没有对应的习语, 如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努力图存) , all at sea (不知所措) 等等。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 因其生存的客观条件不同也体现在语言上。中国因西面靠山, 东面临海, 吹的东风是暖风。在汉语中, “东风”即是“春天的风”, 象征着温暖和生命;而英国西面临海, 东临大陆, 吹得东风是寒风, “东风”就和寒冷相联系。同为东风, 其文化内涵却大相径庭。因此, 中国人讴歌东风, 英国人赞美西风就不难理解了。英国是岛国, 渔业发达, 与鱼相关的习语很多, big fish in the little pond (矮个中的高个, 或小地方或小地方的大人物) , a fish out of water (因环境不熟悉而感到不舒服或尴尬的人) , drink like a fish (豪饮) , neither fish, nor good red herring (非驴非马, 或不伦不类的) 。这些习语带有明显的英国地域特征, 翻译时不能直译, 否则就难以理解了。
2、习俗差异
“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使英汉两大民族对同一概念产生不同的联想, 即对同一意义使用了不同的喻体来指代”。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比如对待动物的态度。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带有贬义:“狐朋狗党”, “狼心狗肺”, “狗急跳墙”等。而在西方文化中, 狗代表忠诚, 是人类的亲密朋友和伙伴, 狗经常与主人同吃同住, 享有与家庭成员同等的地位, 反映在语言中, 如lucky dog (幸运儿) 。在英语习语中, 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 如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时) ,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 top dog (有优势的人, 团体, 国家等) , dress like a dog’s dinner (穿着十分时髦或显眼的人) 等等。形容力气大, 英语说as strong as a horse (力大如牛) 。
3、宗教信仰差异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语语言中, 在西方的许多国家, 特别是在英美, 英语习语多与基督教有关。如an act of God (天灾, 自然灾害) , for God’s sake (看在上帝的份上, 天哪) , God willing (但愿事能如愿) ,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自助者天助) , Marriages are made in heaven (姻缘天定) .也有Go to hell (下地狱去) 这样的咒语。汉语习语多与佛教、道教有关。如四大皆空;跑了和尚跑步了庙;人要衣装, 佛要金装。
4、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 这些习语结构简单, 意义深远, 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 如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弱点) 来源于希腊神话。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相传为希腊诗人荷马所作的叙事诗, 叙述的是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就是故事中的希腊英雄。传说他除了脚后跟外, 全身其他部位刀枪不入, 但就是他的这个更唯一而又致命的弱点使他身亡。因此, Achilles’heel也就成了“致命的弱点”的代名词。英语中还有meet one’s waterloo (一败涂地) 源于拿破仑在滑铁卢被惠灵顿和布吕希尔指挥的联军击败, 他逃回巴黎后退位, 向英军投降。因此这一习语指某人在比赛中惨败。Penelope’s web源于希腊神话。泊涅罗泊是希腊神话中奥德修斯的妻子, 守贞20年等待丈夫从特洛伊归来。求婚者们纠缠不休, 他说必须给奥德修斯的父亲织完一件寿衣方能结婚。但她白天织布, 夜里又把它拆掉, 以此愚弄那些求婚者。
三、英语习语的翻译策略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 “文化是一种复杂体, 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根植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翻译绝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再现。正如翻译家尤金·奈达所言“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形式具有想通的或相近的信息通道;反之, 不用的文化形式必然产生文化差异或“隔膜”。因此, 文化因素在语言交际转换基本作用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民族母体”。因此文化都带有民族烙印, 反映在语言中的民族文化特色通常是能够通过各种等级的语际转换表现在目的语中。
1、承载相同或相近文化信息的习语可以直译
当然, 在漫长的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引起共有的喜、怒、哀、乐等感情使得各民族、各种族的文化有了一些共通性, 不同的语言也可能。某些英语习语和汉语成语、俗语在表现形式和含义方面是一致的或者基本相近。翻译这些习语时, 可借用与其喻意相同或相近的汉语成语或俗语直接对译。如: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忙碌。Like father, like son.有其父, 必有其子。
2、喻体不同的习语应意译
还有一些英语习语和其相对的汉语习语虽然表达的意思相似或相同, 但因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而采用不同的喻体。翻译这些习语时, 常常需要易其形式, 存其精神。即采用形象近似的汉语习语意译。这样可再现原文所具有的语言效果, 使译文喻意明显, 也容易为中国读者理解和接受。比如:as stupid as a goose.蠢的像猪;a black sheep害群之马;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
3、意义相差甚远的习语需领会原文意思, 在汉语中寻找那些与原文喻意相同或效果相似的成语、谚语或俗语来表达
英汉两种语言还有部分习语貌似相同, 意思并不完全一样, 有的意义还相差甚远。这时应先查清楚它们的文化内涵, 再根据文意恰当处理。如果仅从字面意义直译成汉语, 而不领会原文的具体含义极其效果, 译文势必就会平淡无味, 甚至会闹出笑话。因此, 在翻译时, 应在汉语中寻找那些与原文喻意相同或效果相似的成语、谚语或俗语来表达, 则会使译文形象生动又准确达意。如cast pearls before swine这句习语的原义是不要把圣物给狗, 也不要把珍珠丢在猪面前, 恐怕它践踏了珍珠。但不能翻译成“明珠暗投”, 而是“对牛弹琴”。dog eat dog原指动物残暴得吃掉同类, 现引申为残酷无情的竞争。不能译成“狗咬狗”。eat one’s words意指承认说错话, 不能译成“食言”。
4、完全陌生的习语, 应弄清来源, 然后根据上下文找出恰当的汉语表达方式
由于来源不同, 英语中有的习语对中国人来说是完全陌生的。这就要求译者弄清来源, 然后根据上下文找出恰当的汉语表达方式。如果所要翻译的习语喻意清新, 形象逼真, 按其字面直译其意, 就能表达出原文的喻意来, 则可以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这样做既能较完整地保存原文的表达方式, 且又可丰富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化, 一举两得。如我们可译为“阿基里斯的脚后跟”, 然后加注释进行解释。其实, 我们现在也经常听到“某某人滑铁卢”或“掉鳄鱼的眼泪”这样新鲜的、具有明显异域色彩的表达方式。有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那些自己帮助自己的人, 或自助者天助。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金钱是万恶之源。
四、结语
习语是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 是语言中的特殊成分以及民族特色和各种修辞手段的综合表现, 因此对习语的准确理解和正确翻译是非常重要的。像习语这样孤立的句子, 翻译时需尽一番揣摩切磋之功, 否则就会和原文貌合神离, 文不达意。人和一种语言都是深深根植于它所处的文化之中的, 翻译时必须记住这一点。当代翻译学家苏珊巴斯内特 (Susan Bassnet) 曾把语言比作文化有机体中的心脏, 她说:“如同做心脏手术时人们不能忽略心脏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一样, 我们在翻译时也不能冒险将翻译的言语内容和文化分开来处理。”因此, 习语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 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在这种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 自然会有碰撞和冲突, 如何恰当地处理并化解两种文化的冲突, 需要学习者有深厚的双语文化素养和综合的知识功底。
参考文献
[1]程立, 程建华.英汉文化比较词典[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
[2]顾嘉祖, 陆升.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
[3]Nida Eugene A, Charles RT.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Leiden:E.J.Brill, 1969.
英汉被动句差异探寻与翻译策略 篇6
本文试图从语用和语法的角度, 通过英汉对比研究方法对英汉被动句进行解析, 进而探索英汉被动句的翻译技巧及策略。
一、英汉被动句特点分析
1.英语被动句分析。被动语态在英语里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当主动句的施事不需要或不可能指明时, 英语往往采用被动句。英语重形合, 注重句法结构和表达形式。当主动式不便于表达时, 出于造句的需要或修辞的考虑, 往往采用被动式。在某些文体中, 为了强调其严肃正式的客观风格, 使用被动句几乎成了一种表达习惯。如信息性的文体 (主要包括科技文体、新闻文体、公文文体及论述文体) 注重对事理和活动的客观、公正、正式的叙述, 力戒作者主观臆断, 因而施事往往难以言明, 也不宜言明。
2.汉语被动句分析。王力指出:“中国被动式用途之狭, 是西洋被动式所比不上的。本来, 西洋语言也是主动式多于被动式, 尤其在英法语里}有些及物动词竟不能有被动式, 例如英语的have, 当其用于本义时, 罕有用于被动式的。至于中国语呢, 就有大部分的及物动词不能用被动式了。……‘被’字有‘遭受’的意思, 因此, 被动式所叙述者, 对主位而言, 必须是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事。西洋的主动句大多数可转成被动句, 中国则恰恰相反, 主动句大多数是不能转成被动句的。”
现代汉语受西方语言的影响, “被字式”的使用范围有所扩大, 有时也可以用来表达并非不如意的事, 如“被选为工会主席”、“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等。汉语的被动句形式中最典型的就是通过“被字句”表示被动, 例如主动句:“我打了他”变为被动就是:“他被我打了”, “被字句”的形式即:受事+被+施事+动词。王力指出, “中国正常的被动式是必须把主事者说出的。”吕叔湘、朱德熙也认为, “在形式上, ‘被’字底下一般要有宾语, 表示主动者。”这种限制使得许多难以说出施事者的句子不能变成被动式。与此相反, 英语大多数被动句却不必说出施事者。试比较:
(1) It was done.这件事已做了。 (不说“这件事已被做了”)
(2) It was well done.这件事做得好。 (不说“这件事已被做得好”)
(3) It was poorly done.这件事做得不好。/这件事搞坏了。/这件事被弄坏了。/这事给弄糟了。
汉语大多数被动意义不用“被字句”。也就是说汉语中实际上存在大量的“被字句”以外的被动意义表达句, 我们一般称之为无标志被动句。这种句式在我们的理论文字、文学语言及日常会话中应用极为广泛。按照汉语的习惯, 句中无须指出施事, 主动意义与被动意义又不致发生混淆。例如:
(4) 国民经济正在进一步调整。
(5) 这必须作为一个长期的政策定下来。
(6) 这本小说两天之内全部售光。
三、英汉被动句的翻译策略
1.英语被动句的译法。
前文提到英语的被动句大多不能直接对等译成汉语的“被字句”, 翻译时要进行句式的调整。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翻译策略:
(1) 译成汉语的主动句
英语中被动结构的句子译成汉语主动句可以有以下几种不同情况:
第一.原文的主语在译文中仍然作主语。
(7) The whole country was armed in a few days.
几天内, 全国武装起来了。
第二.原文中的主语在译文中作宾语。
(8) By the end of the war 800 people had been saved by theorganization.
大战结束时, 这个组织拯救了八百人。
第三.译成带表语的主动句, 一般为“是……的”式或“……的是”式
(9) He was received by a secretary.
接见他的是一位秘书。 (他是由一位秘书接见的)
(2) 译成汉语的被动句
第一.“ (遭) 受.....”式:
(10) Our foreign policy is supported by the people all over theworld.
我们的对外政策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支持。
(11) I was seized with sadness as I thought of how the ancientcity had been spared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and now mightbe destroyed by an impending riot.
我想到了这座古城在二次世界大战时得到幸免而现在却要遭到即将来临的暴乱的破坏, 内心感到悲伤。
第二.“为......所”式, “为……所”式, 是较古的被动式, 与现代的被动式结合, 即为“被……所”.
(12) The thatched house was destroyed by the autumnstorm.
茅屋为秋风所破。
(13) She is intoxicated with sweet words.
她被花言巧语所陶醉。
(3) 译成汉语的“因......”、“把”、“使”和“由”字句
(14) Rivers are controled by dams.
河坝把河流控制住了。
(15) The famous hotel had been practically destroyed by thebig fire.
大火几乎使这著名的旅馆全部毁灭。
(16) Every country will be represented by its prime minister.
各国都将由总理代表出席。
2.汉语中无主语句可能译成英语被动句
R. Quirk所著的《现代英语语法》认为英语被动句比较Impersonal。我们可以理解为比较客观不带个人感情色彩。从汉语的角度说, 这种比较客观的态度, 常常以无主语句的形式来表示, 往往可以译为英语的被动句。当然并不是说汉语的无主语句必须译成被动句, 只是汉语理论文体中的无主语句从风格、语气上是和英语被动句相当的。 (17) 坚持民族统一战线才能克服困难, 战胜敌人, 建设新中国。
It is only by firmly maintaining the national united front thatthe difficulties can be overcome, the enemy defeated and a newChina built..
(18) 禁止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牧区开荒
Land reclamation on the pasturelands of the minoritynationality areas is forbidden.
(19) 要调整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 改进教学方法。
Specialit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ll be readjustedand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d.
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性, 英汉被动句的表达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英语被动句多呈显性, 汉语被动句多呈隐性。以上讨论的只是典型的英汉被动句及常见的翻译方法, 使用这些方法可以使译文更加真实准确的表达原文的意思也更加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 从而使目标语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原文的本意。但是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较大, 单单借助这些方法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这要求翻译者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 熟练正确的运用翻译技巧, 积累经验, 结合上下文、文体和修辞等问题仔细推敲使译文更加流畅完美。
摘要:本文从语用和语法的角度总结了英汉被动句的使用范围和基本形式, 着重对比分析研究英汉被动句的差异。同时结合翻译例证对英汉被动句的翻译进行解析归纳, 以此来探讨英汉被动句的翻译技巧及策略。
关键词:被动句,差异,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程琪龙.被字句的语义结构[J].语言文字学.1993:52-57.
[2]吕叔湘.被字句、把字句动词带宾语[A].吕叔湘论文集第二卷:汉语语法论文集.1990:200-208.
[3]熊学亮, 王志军.认知维度的英汉被动句研究[A].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2004:327-335.
[4]王还.英语和汉语的被动句[J].中国语文.1983, (6) :409-418.
[5]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02-115.
英汉翻译的方法与策略 篇7
1.运用四字对偶词组
四字对偶词组是在这个四字中, 前后两对字形成对偶, 往往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含义。英译汉时适当采用这类对偶四字词组, 可使译文显得生动活泼。例如:careless (粗心大意) , vivid (生动活泼) , prosperity (繁荣昌盛) , ingratitude (忘恩负义) 。又如:
(1) If this was a time of triumph for the many, it was a painfu period for the few.多数人兴高采烈之日, 却是少数人伤心失意之时。
(2) She is an awful fool of a woman.她是一个愚昧无知的女人。
(3) In his opinion, the trial was absolutely fair.在他看来, 这次审判是绝对公平合理的。
2.运用两个四字词组
为了使译文符合忠实、通顺的标准, 译者可酌情运用两个同义或近义的四字词组。例如:
(1) He showed himself calm in an emergency situation.他在情况危急时, 态度从容, 镇定自若。
(2) The questions were evidently unexpected to the slow-witted spokesman, who instantly found himself tongue-tied.这些问题显然使得这位头脑迟钝的发言人感到意外, 他立刻显得张口结舌, 哑口无言。
3.运用词的重叠
汉语中我们经常可见到词的重叠运用, 如“明白”往往说成“明明白白”, “清楚”往往说成“清清楚楚”。英译汉时, 我们可适当采用词的重叠, 尤其是四字重叠词组能使译文生动活泼, 通顺达意。例如:
(1) His children were as ragged and wild as if they belongedto nobody.他的那些孩子穿得破破烂烂, 粗野不堪, 就像没有父母亲似的。
(2) The toasts were flat.祝酒辞是平平淡淡的。
(3) The farm buildings and the wheel-house were all dim andbluish.农场房屋和水车护架都模模糊糊, 显现着浅蓝色。
采用四字结构可以有以下三种基本情况:
1.把原文中的个别单词译成四字语结构, 例如:
(1) The film industry continued to grow.Unknown men and women became stars overnight.电影业继续发展, 默默无闻的男男女女一夜之间成为明星。
(2) Along the roads fresh flowers delighted the traveler’s eye through much of the year. (Rachel Carson:Silent Spring) 一年之中的大部分时间里, 沿路的鲜花使游人目不暇接。
试比较原文的“delight”与译文“目不暇接”。译文没有拘泥于“使人高兴”, 而译为“目不暇接”, 更多地增加了游人参与的成分。
(3) I am not greedily selfish, blindly unjust, or wickedly ungrateful. (Charlotte Bronte:Jane Eyre) 我不是一个贪心不足的利己者, 也不是个瞎了眼不识好歹或是心狠手辣、忘恩负义的人。
译文没有把原文中的“greedily, unjust, wickedly, ungrateful”直译成:“贪婪的;不正直的;坏的;不知感激的”, 而是译成:四字结构“不识好歹;心狠手辣、忘恩负义”, 这样使译文大添文彩。
2.把原文中的短语或词组译成四字结构, 例如:
例如:He has been pursued, day by day and year by year, by a most phenomenal and astonishing luckiness. (Mark Twain:GoodLuck)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他一直是吉星高照, 无与伦比, 这真是令人惊叹不已。
原文中的“day by day and year by year”译为“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a most phenomenal luckiness”译为“吉星高照, 无与伦比”。
3.结合原文上下文内容采用四字结构, 例如:
(1) We have before us an ordeal of the most grievous kind.We have before us many, many, many long months of struggle and of suffering. (Winston Churchill: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Toil, Tears and Sweat) 我们面临着一场最严峻的考验。我们面临着月复一月, 年复一年的斗争与苦难。
句中“many, many, many long months”译为“月复一月, 年复一年”意思不变, 但比“许多许多许多漫长的月份”要顺畅得多。
(2) At this time, I feel entitled to claim the aid of all, and I say, “Come, then, Let us go forward together with our untied strength.” (Winston Churchill: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Toil, Tears and Sweat) 此时此际, 我认为我有权要求所有的人助我一臂之力, 我呼吁:“行动起来, 让我们万众一心, 共赴国难。”
译文中的“助一臂之力、万众一心、共赴国难”都是汉语中的习语, 准确而流畅, 符合演说风格。
总之, 在英汉翻译中是否运用四字结构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不该用而滥用则会弄巧成拙, 使译文偏离原意, 该用而不用便使译文拖泥带水, 风采暗淡。所以, 在翻译中恰当地运用四字结构能使译文锦上添花, 收到难得的修辞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英汉谚语的语义差异及其翻译策略 篇8
关键词:英汉,谚语,翻译,异化,归化
一、英语谚语的界说
谚语是以简短精练的形式表述事理且具有劝诫作用的传言。著名的《韦氏大词典》认为谚语“是一种通用的格言, 是一种经验智慧的累积。”不同民族语言中的谚语由于时空、地域、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等诸因素的差异, 常常隐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反映着语言使用者间接经验形态和对世界理解的特殊性。
二、英汉谚语语义的文化差异
(一) 民族文化差异
谚语体现的民族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所体现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 二是它所表现的历史文化特性。
1、谚语体现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
民族心理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保持本民族形象和全民共识的心理基础, 民族语言则是这种民族心理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 民族心理和民族语言总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它们共同构成了民族的基础。在各民族实际的语言中, 由于民族心理以及与之对应的价值观念各不相同, 其谚语就会在形式上存在着某种差别。我们可以通过汉英谚语的差异来分析它们所体现的不同的民族心理。
2、谚语体现的历史文化特性
谚语的民族性不仅体现在它所表现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上, 还表现在它的历史性方面。谚语以其精炼的形式、简洁的语言记录了许多历史事件。汉语谚语所选取的素材大多来自古代神话、传说、语言、历史故事等, 这自然使谚语带有汉民族的风格特色。例如:
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表示“好也是他, 坏也是他, 事情都由他一人所为”的意思。这个谚语由汉代名将韩信与名相萧何之间的交往故事概括而成。
同样, 英语中也有许多反映历史事件的谚语。例如: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道路通罗马)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入乡随俗)
这两条谚语反应了英格兰被罗马征服的历史。
(二) 宗教文化特征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它以超脱现实的形式反映了人类的信仰、崇拜和心灵寄托。宗教在世界各地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语言生活, 这从谚语的宗教性中可以明显看出。
中国的传统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儒教, 其中佛教影响。汉语里有相当多的谚语来源于佛教文化, 如:
平时不烧香, 急时抱佛脚
泥菩萨过河, 自身难保
英国和其他一些使用英语的国家和民族, 多信奉基督教, 因此, 在英语里, 有许多跟基督教文化有关的谚语。例如:
The devil lurks behind the cross (魔鬼躲在十字架后面)
Rob Peter, to pay Paul (拆了东墙补西墙)
在基督教的影响下, “上帝”、“恶魔”、“地狱”、“教堂”等概念和词语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在这种情况, 以“上帝”和“魔鬼”为素材或以它们作喻体就再正常不过了。
(三) 地域文化特征
地理环境的差异, 使得各民族的谚语都会体现出地域特色。我国以陆地为, 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 至今农业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因此, 在汉语中, 有许多强调农业的重要性或以农业为题材的谚语。这些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农事经验的结晶。例如:
良种准备好, 收成少不了
宁种四月干, 不种五月湿
英国是一个四周环海的岛国, 它南临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 东临北海。其海岸线长而曲折。英国人民喜爱海洋, 他们的生活和斗争与海洋和水运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 其很多谚语都是以海洋和水运事业为题材。以鱼为例:
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 (鱼是先从头烂起的;上梁不正下梁歪)
The great fish eat up the small (大鱼吃小鱼;强肉弱食)
三、英汉谚语的翻译策略
任何一个译者都知道, 信息发送者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信息接受者是不同的, 两者之间并不一定有对应关系。正是在对待翻译中怎样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上, 翻译界内部产生了分歧。一般来说, 可分成两种对立的意见, 即所谓“异化” (alienazione/alienation) 与“归化” (adattamento/adaptation) 。前者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 后者则认为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就翻译中涉及的文化转换而言, 我们可分为以源语文化为归宿 (source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 or SL culture-oriented) 和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 or TL cultureoriented) 这两种原则和方法。
翻译的本质是沟通, 是让译语读者理解懂得原文的意思。异化与归化既无谁优谁劣, 也不是相互排斥的对抗性的概念, 而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翻译策略。目前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时期, 正是向外国学习的时期, 这样, 异化的翻译策略会更加适应这一需求。这也是向外国学习、借鉴时期通常采用的策略;其次, 懂外语的读者群不断扩大, 有了一定外语基础和对外国文化的了解, 他们就不会只满足于译文的顺畅, 而是要更多地了解异域风情, 这是异化存在的原因。当然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本国读者通过本国文字了解他国文化, 而原语与译入语两种语言存在着明显的特异性。把一种语言写就的文本中的“形”、“意”、“神”在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文本时, 往往不能兼顾, 甚至可能产生悖误, 这时需要归化。再者, 翻译的目的不仅是学习与借鉴, 同时还有消遣。文本类型除了严肃文学外还有休闲娱乐型的, 即使懂外语的读者, 也不一定时时都喜欢看异化的翻译。这就是归化存在的原因。因此在一个既定的文化语境和翻译目的下, 恰当地选择一种翻译策略及其具体翻译方法对跨越文化障碍实现对等翻译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之, 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谁也代替不了谁, 两者永远共存。
四、结论
不同民族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下, 创立了特有的文化体系, 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它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语言的文化属性表现在反映文化、传播文化、制约文化等方面, 其中在反映文化方面, 如汉语和英语在结构、表义等方面的差异就是例证;在传播文化方面, 语言一方面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例如我们可以从大量的谚语中发现这两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渊源、价值观念等;另一方面, 语言的使用, 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的, 语言交际中所体现出的这种文化背景是达成有效交际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全球化语境下的英汉谚语比较及其翻译刘秀明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6/01[1]全球化语境下的英汉谚语比较及其翻译刘秀明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6/01
[2]谈英语谚语的翻译张静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5[2]谈英语谚语的翻译张静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5
英汉数字翻译策略探析 篇9
众所周知, 数字本是一种用于计算的数学符号。但同时, 在日常的生活和文学作品之中, 数字还广泛应用于许多习语之中, 被赋予了特殊的内涵。英汉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和表示方法的差异, 导致了它们在数字的表达和使用方面也会产生不同, 并且这种差异会给翻译工作者带来一定困难。本文就从英汉数字的翻译方法入手, 略作一番探讨, 希冀给翻译爱好者提供一点借鉴。
数字翻译的方法
数字的表达含义总体而言, 可分为实指和虚指两种。实指是指数字用于表示实际而又准确的数量, 表示具体的数字意思。对于表示实指的数字我们应当把它作为具体数字来看待, 翻译时应如实反映原文中所提到的具体数字, 以便保留原文中的基本内涵。虚指是指就数字本身的意义来讲, 表示的不是具体数目, 而是别有一番含义或者内涵。表示泛指意义的数词, 翻译时不能将它们看作具体数字, 因为它们表示的是虚指。如忽略数字的虚指含义, 一味对其进行直译, 就会造成译文晦涩难懂, 甚至贻笑大方。
1. 直译法
直译法是翻译当中一种最基本的翻译方法, 也称“实译”。这时要充分发挥数字的表示实指的功能, 直接翻译过来即可。
如:…trying to better it, I’ve worsened it a hundred times, … (Mark Twa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译文:我本想把一桩坏事变成好事, 结果反而弄糟了一百倍。 (张友松等译)
其中, 数词“a hundred”在本句子当中直接翻译出来即可, 表达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 汉语表达也非常合适地道。
2. 借用法
由于英汉两民族的表达和生活用语习惯不同, 在使用数词时表达某些概念时, 所用的数量也不尽相同。但是有时候, 一种语言使用了带数词的表达方式, 而另一种语言表达则不同, 正是由于这种差别, 翻译数字时尽量按照译入语的习惯用法译出即可, 可称之为“入乡随俗”。例如:
柳嫂子有八个头, 也不敢得罪姑娘。 (《红楼梦》)
Even if Mrs.Liu had nine lives she’d never dare offend you. (杨宪益、戴乃迭译)
在此句中, 翻译家杨宪益夫妇用“had nine lives”就是考虑到英语读者的阅读和理解习惯, 借用了英语中的这一个成语表示汉语的意思, 表达非常的准确和地道, 方便了读者阅读, 领略英语魅力的同时, 还可以体味汉语的意思。
3. 意译法
所谓意译, 也就是说有的数字无法直译。有的虽可直译, 但是不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甚至容易引起歧义和误解。这时就需要牺牲形式上的特点, 结合上下文内容和译入语表达习惯, 采用意译法, 略作改变和修改, 翻出其中数字的本质内涵。如, 莎士比亚名剧Hamlet中的Hamlet对王后评价他篡位的叔父中的一句话:
A slave that is not twentieth part of the tithe of your precedent lord…
一个不及你先夫千百分之一的奴才 (卞之琳译)
译者抛开原有数字, 换用了符合汉语习惯的“千百分之一”, 不仅没有歪曲原文意思, 而且译文地道, 读者更容易理解。因为在英文中“twenty”是虚指, 而非实指, 只是表示分量小而已;另外, 汉语中没有用“二百分之一”或“二十分之一”做虚数表示模糊语义的习惯用法。
4. 省略法
翻译时有时可以直接省略数词。例如, 文学作品中许多数词表示的是模糊意义而非具体意思, 这类数词不必照译, 只需意译即可, 如果翻译出来, 反而有错译之可能。如李白的《秋浦歌》诗中有“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的句子。Giles将其译为:
My whitening hair would make a long, long rope,
Yet could not fathem all my depth of woe;…
译文根据英美人的修辞习惯, 将白发比作测量愁河深浅的长长绳索, 虽然没用“三千丈”这一意象, 却也表达了与原文相似的修辞效果, 虽省略了数字, 但是意思还是表达了出来。
总之, 数字的翻译方法不一而足, 具体的翻译方法还是涉及到文化的许多方面, 应根据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翻译, 充分发挥译入语的优势, 彰显语言的魅力。
结 语
英语中数字的翻译方法不仅仅是上面罗列的几种, 笔者认为无论采用何种翻译方法, 关键是再现原文的真正含义, 达到传达意思的效果, 切不可由于数字问题导致译文令读者费解。因此, 英汉两种语言中数字翻译并非易事, 不管采用何种方法, 都要充分估计到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把握两种语言数字的民族色彩, 切忌死板硬套, 应根据不同的翻译方法进行灵活的翻译。
摘要:数字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英汉数字基本功能的简介, 来探讨英汉语言中数字的翻译方法, 引导学习者更好地学习英语。
关键词:数字,翻译方法,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s, 2001.
[2]崔一萍.英语数字的翻译[J].外语研究, 2006.
[3]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4]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英汉翻译的方法与策略】推荐阅读:
英汉翻译策略07-31
英汉广告翻译策略10-09
英汉谚语翻译策略11-16
英汉习语翻译方法09-14
英汉习语的形象对应与翻译12-23
英汉谓语比较与翻译01-15
英汉翻译原则与技巧01-22
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06-01
英汉委婉语对比与翻译07-26
英汉颜色词比较与翻译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