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软新闻翻译(精选4篇)
网络软新闻翻译 篇1
软新闻是相对于硬新闻而言的娱乐性强、语言风格灵活的新闻。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软新闻已经成为人们了解他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窗口,软新闻翻译的重要性也不断凸显。
一、软新闻翻译的主要理论依据
传统的翻译理论是对等翻译理论,这一理论指导下的翻译主要是忠实地传达原文信息。而软新闻可读性强、易被广大受众接受的特性,要求译者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在忠实原文信息的基础上使翻译更具趣味性、娱乐性和接近性,从而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所以,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必须摒弃对等理论的束缚,寻求新的翻译理论,以新的翻译理论作为依据。因此,重视翻译目的和翻译效果的 “目的论”应时而生,主要包括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诚法则三个主要法则。
目的法则指翻译的时候不但要传达原文信息,还要符合具体语境与译语文化,尽量使翻译符合译文受众者的需要或习惯;连贯法则主要包括语内和语际的连贯,译文要与译文受众者的交际情景保持一致,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和可读性,易于译文受众者更好地理解;忠诚法则主要指译者在翻译时,要同时尊重原文作者和译文接受者。
信息全球化时代,翻译学和传播学蓬勃发展,虽然都具有传播性质,但是翻译学要求同时驾驭两种语言和文化,进而实现更好地传播。软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重要模式,其翻译的目的就是提高译文受众者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了解中国的社会、生活、文化、道德、精神等方方面的信息。因此,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以“目的论”作为理论依据,选用具体的翻译策略,通过适当的删除、增添和重组等一系列编译手段,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二、软新闻翻译策略
1.做好语言层面内容的传递。软新闻翻译要严格按照语言词汇对应关系,做好新闻确切含义的翻译和传递,其次才是寻找合适的目的语巧妙传递软新闻要表达的信息。因此, 在软新闻翻译中,译者应根据作者源语提供的信息,认真翻译软新闻中的重要字词,采用前后调整、删减、增添等翻译策略,一方面着重保留最有效的、核心新闻信息,增强新闻的可读性,一方面使译文更加合理,以达到预期的新闻传播效果。如在软新闻《人间六月天伦敦太极鲜》中,在对“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已经引起很多国际朋友的兴趣和爱好。通过伦敦中医孔子学院的推波助力,及进一步对哲学内涵的了解,相信太极拳一定会在六月的伦敦开出最鲜艳的花朵”一段进行翻译时,译者可突破源文局限,选取主要内容进行翻译,将之译为“Tai Chi fist,as a Chinese national sport,is spreading its charming to foreign friends all over world.By unveiling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philosophy meaning,it is believed that Tai Chi fist must be in full bloom on London June.”这样一来,读者就能从译文中获取所需的主题信息。
2.关注信息的文化背景。中外语言植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许多词语的范畴、功能意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也有所不同,要想使源文与译文形、意相通,译者必须在软新闻翻译中关注信息的文化背景,对有关信息的文化背景做出解释,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获得近乎原语的信息量, 加深对文化信息的理解。如在China daily刊登的一则软新闻是:农历九月九,是两阳重逢之际(both the 9th month and the9th day of the month all belong to “Yang”),故称之为重阳。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九月重阳,金风送爽,这一节日是登高远眺的好时机。在这一天,人们会佩戴茱萸,携酒登高,畅游欢饮。在新闻翻译中,降低译语读者的理解难度,译者必须关注新闻的文化背景,合理解释中国传统的“阴阳”文化,讲述人们对重阳登高这一习俗寄托的美好意愿——不只是登高观景,更多的是希望通过登高来驱邪避灾,祈求健康长寿(avoidance of evil spirits and disasters)。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重阳节。
3.淡化新闻的意识形态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在翻译界是一个敏感话题,无论哪个国家的译者,在意识形态问题上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特定的政治制度作用下,译者要根据社会意识形态对源文中存在意识形态差异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采取有效措施如敏感词汇删减和变换等,过滤相关的反映不同意识形态的信息和元素,淡化意识形态问题, 以免给读者带来不良影响。如许多西方报纸和杂志上刊登的许多有关中国的新闻报道中,历来是反面报道多于正面报道,许多信息还都会涉及国家制度、人权、政见、中国威胁论等敏感问题。在翻译这些新闻时,译者要尽可能多地过来那些与我国意识形态相悖的思想和观念,有针对性地进行新闻翻译。同样,我国译者在翻译国内新闻时,也要采用较为灵活的翻译方法对新闻进行翻译,如在介绍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上海租界时,可将“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等词汇剔除,用更加中性、中立的方法进行新闻翻译,以淡化译文的政治色彩,增强其可接受性。
摘要:软新闻翻译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为了缩小原文和译文的差距,软新闻翻译应该结合新闻翻译理论依据,运用新闻翻译策略,进行新闻翻译和传播。文章分析了软新闻翻译的主要理论依据,并就软新闻翻译策略做出了研究。
关键词:软新闻,翻译,理论依据,策略
网络软新闻的语言特色与规范 篇2
关键词:网络 软新闻 语言特色 规范化
硬新闻(hard news)和软新闻(soft news)是新闻业务中常常提到的一对基本概念。然而,这对观念到目前为止还没能在业界完全达成共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业界对这两种新闻形式有不同的区分角度。比如有人从新闻报道的类别进行区分,也有人从新闻写作方法进行区分。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理解就是:硬新闻指题材严肃、着重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新闻,是一种强调时间性和重大性的动态新闻,重在迅速传递消息;软新闻指不平常的、奇怪的、娱乐的新闻,写作风格轻松活泼,主题可能会不应时或不甚重大。
我们基本同意这样的理解,但是同时我们要指出,绝对地按照新闻题材来对软硬新闻进行区分,也是不恰当的。硬新闻通常是短小精悍、语言精练的,适合即时消息的传递和报道,但未必仅限于政治、经济类新闻,而软新闻虽然常常使用散文式的写法,但也未必要局限在社会新闻和娱乐报道方面。应该说,无论是硬新闻还是软新闻,都适应于各个领域的报道,因报道的环境和要求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报道方式。而网络软新闻,就是那些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的软新闻,我们将以一些著名的门户网站作为分析对象,探讨网络软新闻的语言特色和规范问题。
一、网络软新闻的语言特色
1.新闻导语篇幅普遍较长,话语结构复杂,常使用引用、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硬新闻,比如即时消息报道,新闻导语通常是简洁明了,直入主题,常常使用一个主谓句,就把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基本事件交代清楚。而网络软新闻,导语部分往往比较长,而且不会直接交代主题,往往会通过引用一段话、一段名言警句或者是一些比较有诗意的表达方式,吸引读者继续向下看。比如新华网的这则新闻,标题为“难忘‘郅青春”,导语是这样写的:
人生,或许就是不断的相遇和道别。18年前,“追风少年”横空出世。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年近19岁的王治郅和刘玉栋、巩晓彬、胡卫东等“黄金一代”一道,帮助中国男篮史无前例地闯进前八,世界也因此记住了这个高快兼具、技术细腻的家伙。……
借用热门电影《致青春》题名的语言框架,达到了一语双关的修辞效果,导语开头部分以回忆为主线,使用有散文写作意味的方式,勾起网民们对篮球运动员王治郅年轻时代的记忆,一下子就营造出了气氛,再往下才是逐步过渡到正题,王治郅将在本赛季末退役。
有的时候网络软新闻的导语看似与主题背道而驰,最后再话锋一转,言归主题,比如这则新闻:
昨晚,央视新闻报道说国产电视剧《潜伏》在朝鲜遭遇热捧,男主角成了不少朝鲜姑娘倾心的对象,女主姚晨在微博上流泪呼唤:“则成欧巴,我们终于混成国际影星啦!”……
从导语看上去,似乎是准备讲述外国电视剧在朝鲜的热播情况,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新闻导语的最后一部分是这样的:
这些都是好消息,不好的消息是,去年11月,韩国《中央日报》曾经报道说,有80名朝鲜人因为看韩剧遭到处决。在这个神秘的国度,群众的电视电影生活到底是怎样呢?
报道口吻的180度大转弯,以一个设问句的方式引起了广大网民对朝鲜国内影视生活的极大的兴趣。这种导语写作方式,在一般的硬新闻中是不会出现的。
2.新闻主体部分的语言富有创造性。软新闻的语言风格非常明显。从用词角度来看,软新闻对词语的选用比较大胆、前卫。网络流行语、网络新词句都是软新闻热衷使用的对象,网络软新闻中还大量使用外来词、字母词、方言俚语,甚至是临时造词。在篇章特征上,软新闻对长短句式、整散句式的使用不一而足,风格自由,多数也不追求倒金字塔型的写作结构,有的采用螺旋上升式的结构,有的使用层层递进式的结构,还经常伴随着引语、插说等补充性的话语。不同于硬新闻的零度修辞倾向,软新闻为了抓住网民的兴趣,非常重视文本写作的艺术,软新闻会使用大量华丽的辞藻,借喻、暗喻、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飞白等都是在软新闻中普遍使用的修辞格式。语体风格上软新闻呈现出一种“混搭”的特征,有时非常口语化,甚至接近市井语言,有时又非常文学语言化,把新闻当做诗歌、散文等艺术形式来写。“混搭”不是“乱搭”,它取决于新闻主题的类型,根据题材选择适合的语体风格,最大程度上吸引网民的眼球。我们来看一则来自新华网的软新闻,题目是“盘点影视剧中那些无法复制的极品前任”,里面用字母词“TNT”来借喻强势的女人,并使用了很多诸如“极品”“劈腿”“作女”“闹炸”的网络流行词语,新闻还创造性使用了一些超常规搭配比如,“‘新鲜出炉的离婚夫妻”“校花一枚”“女人沦为前任”等,在语言风格上给人一种很新鲜很风趣的感觉。
3.新闻结语有明显的主观倾向。硬新闻通常是零度情感介入报道,旨在客观传递消息。而软新闻不以事件报道为主要目的,通常是讲述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与社会趣闻、明星和名流们的活动、社会或是自然的异常现象,也可以是热点新闻的后期报道和深入报道以及人物特写,等等。因此软新闻对新闻内容的报道通常是演绎式的,故事性、情节性、趣味性,强调故事化和文学化,这就必然带来软新闻的主观描写和论述的倾向。这种倾向贯穿于整个新闻文本,但是结语部分的主观倾向最明显。我们来看一则来自新华网海外版的新闻,是对云南香格里拉失火事件的后续报道,结语部分是这样的:
有人甚至把中国形容为失控的列车,似乎不懂得刹车或无意于刹车。此说未必准确,但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仓促而无序的时代,却有一定道理。为此,有人呼吁:中国哟,请你慢些走,停下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其实,快未必坏,慢未必好,其间判断的标准应该是质量,是品质,是从容,是规范。但愿有一天,我们把良知放在利益前面,把秩序放在仓促前面,将灵魂交给责任,将希望留给未来。
这则新闻显然不是在对失火事件调查进程做动态的即时报道,而是通过火灾事件,透视经济至上的时代那种大跃进式的贪快的发展思路。结语部分连用了排比和层递的手法,同时使用了比喻、比拟、仿词等修辞格,生动地表达了新闻作者的主观情绪。
二、网络软新闻语言的规范化思考
如上所述,网络软新闻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特色,对于软新闻的语言使用情况,我们应该有一种更为宽容的态度。我们不一定非要用中央台新闻联播的语言规范要求去对待网络软新闻,毕竟语体不同,受众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整体而言,网络软新闻的语言使用应该是相对自由些的,软新闻的词语选用也可以适当大胆一些,但这不等于说网络软新闻的语言是无序的。我们认为,网络软新闻的语言在以下方面应该注意规范问题。
1.避免使用错字和出现明显的语病。软新闻即使不一定像硬新闻那样字斟句酌,但也不能失去新闻文本的基本准则。网络是个开放的动态的传输媒介,对于时效性的追求强于其他传统新闻媒介,因此网络新闻的审稿制度也不太严格,很多时候都是即时编辑即时发布,再加上部分网络编辑的语言文字功底稍显欠缺,就会造成新闻文本中的错字和病句现象。软新闻通常文本较长,用字用词较多,语句的组织相对较复杂,这些在客观上都会造成软新闻较之于硬新闻会更容易出现错误。我们看两则有错字的新闻:
5月18日,张梓琳出席BOSS北京时装秀,身穿金色深V亮片吊带裙的她十分性感有带有古典美。
正所谓人红是非多,或赞的同时也遭受了不少的非议。
这里“又带有古典美”写成了“有带有”“获赞”写成了“或赞”。这种现象很常见,都是编辑在新闻发布时同音输入的失误,只要在文本编辑结束后认真审校一遍,这种错误完全可以避免。而语病错误就不是输入失误这么简单了,我们再看几则来自新闻:
一向最懂得打扮吸睛的舒淇这次也不让人失望,出席活动的舒淇选择了一条裸色超柔软面料的深V长裙,腰间的金色宽腰带为整体搭配增色不少,个性而潮流的金色配饰果然抢镜。
当地的居民称对巨石的被破坏感到非常难过。
球迷们在酒吧的谈话就是如此。这些谈论只会造成争论,给足球界人士带来毫无益处的情形。
“吸睛”应属于生造词,而且在网络新闻里时有出现,这个想表达的“吸引眼球”意思而生造的词语,是不规范的。“对巨石的被破坏”是一个不太规范的欧化句式,很有可能是原版英文新闻直接翻译过来所造成的,应该改为“对巨石被破坏感到非常难过”。“给足球界人士带来毫无益处的情形”,这个句子就更离谱了,明显搭配不当,应该就是“对足球界认识毫无益处”。
2.网络软新闻要加强语言的严谨性,语言表达不能过于随意。虽然软新闻通常在报道一些看似不太重大的社会新闻,有时颇有些家长里短甚至八卦的味道。但是,其新闻的本质不能改变,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不应该因为新闻的题材领域、写作手法的不同而给真实性打折扣。依靠夸大事实,有意遮蔽部分事实而进行选择性报道,从而吸引网民的点击率,是不合职业操守的行为,应该坚决杜绝。比如有些软新闻,整体报道添油加醋,特别是在有关数字的报道上过分夸大,以期获得轰动效应。我们看一则来自某网站娱乐专栏的新闻:
《我是歌手》第二季在观众们的热切期待和呼唤声中华丽登场,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冠名费和插播广告费虽然上涨了好多倍,但是收视率和口碑却远远都不如第一季。
我们对这个上涨“好多倍”的用词表示怀疑,随即查阅相关新闻,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以冠名费为例,第一季的冠名费是1.5亿元,第二季冠名费拍出了2.35亿,同比增长了57%,何谈“好多倍”之说?软新闻也不应该出现这种虚假的报道。
有的时候网络软新闻还会出现标题与内容不符的现象,利用虚假内容做标题,吸引网民点击查看,新闻内容却非如此,常被网友斥之为“标题党”。比如,前几天关于云南香格里拉火灾的事件,某网站很早就发布了“香格里拉古城起火原因”为标题的后续报道新闻,赚足了网民的点击率,但是内容却根本不是官方发布的事故调查结果,而只是有关天干物燥,注意防火方面的介绍。这种有意的文不对题的新闻,也属于一种虚假报道。
网络软新闻语言应避免媚俗化。网络软新闻,由于其生活化的报道视角,此类新闻的语言使用限制较为宽松,因此规范度较低,时常呈现媚俗化的倾向。诚然,网络新词语、新语体的兴起是当下社会多元文化交融的反映,网络上新词新语和新颖的表达方式更新换代速度很快,软新闻的写作方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猎奇的热情。但是语言的通俗,不等于语言的低俗。语言通俗,表示语言的表达比较“接地气”,能够被广大普通的网民所接受,软新闻不是政治说教,不是高高在上让人膜拜的,而是贴近生活,以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而网民的文化层次、道德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新闻语言的低俗,虽然可以最大程度上迎合各类网民,却失去了新闻报道的道德底线。新闻,不能只是被动迎合,更应该主动引导。新闻工作者,应该以通俗风趣的语言表达形式去传递新闻的正能量,而不是以低俗的语言传递低级趣味。眼下的某些网络软新闻,就存在明显的媚俗化倾向,比如地域歧视、性别歧视、行业歧视,有的新闻毫无新闻性,通篇充斥着色情和暴力。比如一则新闻,标题为“最美伪娘小灿女惊艳评委,美艳胜过重庆冰粉妹妹”,毫无节制地为打造一个男扮女装的“伪娘”形象而造势,缺乏起码的审美情趣。再比如某网一则新闻“苏北一农民为免费睡卖淫女主动拉皮条获刑”,这则新闻中充满了各种刺眼的词语,新闻本身和犯罪嫌疑人的籍贯并无关系,而非要在标题中非常醒目地描写出来,“免费睡”这个词组的使用也是极度恶俗的,新闻正文中充斥着“壮志未酬”“饱受煎熬”“垂涎美色”等具有挑逗性的词语。明明是一条法制教育类的新闻,生生变成了具有浓重情色味道的微小说。不能不说是部分新闻工作者道德水平的缺失造就了这样的新闻。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15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KYLX15_0767]。)
参考文献:
[1]潘家云.软新闻的语言变异探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6).
[2]张威.对国内有关“硬新闻”和“软新闻”新闻界定的质疑[J].国际新闻界,1998,(4).
[3]甘惜分. 新闻学大辞典[Z].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从功能翻译观探析软新闻的英译 篇3
软新闻一般指娱乐性、愉悦性、情感性的新闻,人情味浓,写法轻松自由,富有艺术感染力,易于引起受众感官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并能产生“即时报酬”效应的社会新闻、科普文章、杂文小品等新闻(方幸福,2002)。软新闻自身独特的文体特点决定了其翻译必须采取不同于其他文体的方法。
二、功能翻译理论与软新闻翻译策略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为软新闻的翻译策略开辟了新的方向。在软新闻翻译的过程中,一些完全是从原语语境和原语受众角度出发的语篇因素在原文中所发挥的功能会因为语境和对象的改变而改变。译者的任务是以某个特定的目的为中心,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架起桥梁。因此,译者既要忠实于原文又不能拘泥于原文,在不损害原意的前提下对原文信息与文本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以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
作为两种独立的具有不同价值的文本,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有其不同的目的和功能。为了引起受众的兴趣,扩大传播效果,译者应根据源语文本提供的信息及译文的预期目的,结合译语受众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 感应力或社会知识以及交际需要”(Nord,2001)来将源语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有条件地传递给目的语受众。因此,酌情的 “编译”是必要的。软新闻翻译中的“编译”大致可分为三类:增添、删减和重组。
1.增添。他坚持每天都在微信、微博上写下日记,与更多人分享感悟。He has kept writing diaries in Wechat(Chinese equivalent of Facebook)and Weibo(China’s largest Twitter-like service),sharing with more people his experiences.
这是取自于“今晚报海外版”的一篇人物特写中的一句。微信和微博作为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两种新媒体并不能为大多西方人所熟知。若没有括号内解释性的内容,西方读者无法理解这两个词的真正文化内涵。汉语的文化信息量很大,译成英语时就可能要添加一定的文字背景。汉语和英语如果只作字面上的对等,英语是难以取得和中文读者对原文相同或者相似的传播效果。在传统翻译理论中,“增添” 这一技巧可能被视为一种不忠实的行为,但是在跨文化传播中,这一技巧的使用被认为是完全合理而且必要的(钱叶萍, 王银泉,2006)。
2.删减。日前,台湾著名表演团体“舞铃剧场”融合天津滨海特色,在开发区表演了大型艺术秀“海洋庆典”。演出通过人、铃、线、音乐及图腾交织而成的协奏曲,为观众营造出视觉与听觉流动的艺术空间。
A large art show called “Ocean Celebration”,perfectly combining the performer,diabolo,string,music and totem, was recently staged by the famous Diabolo Dance Theatre of Taiwan in Tianjin Binhai New Area(TBNA),creating a visual and auditory feast for audiences.
这是“今晚报海外版”中的一篇简讯。其中“融合天津滨海特色”没有说明是什么特色,译出来反而增加了读者阅读负担。简讯里出现了两个地点:开发区与滨海新区,倘若都译出来易导致目标读者思维混乱,而这里重点突出的是滨海新区。同时,“协奏曲”并没有实质内涵,试想人、铃、 线、音乐及图腾如何能交织成协奏曲呢?这也许只是作者的一种浮夸的表现手法而已。由此可见,翻译如果严格按照字对字直译,势必会延长目标读者的推理时间。通过删除多余信息,可以获得原文作者意图与读者期待之间的最佳关联。
3.重组。为庆祝中德建交40周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今晚报、今晚网等联合举行“行在中国”摄影图片有奖征集活动,欢迎国内(包括港澳台地区)及海外的摄影工作者、爱好者热情参与。征集活动时间持续至明年3月。
The Chinese People’s Association for Friendship with Foreign Countries held a photography competition themed“Travel in China” jointly with Jin Wan Bao for celebrating the40th anniversary of Sino-Germany diplomatic relations.
这是“今晚报海外版”中的一篇新闻的导语部分。导语是对新闻内容的整体概括。英语新闻遵循“倒金字塔” 结构,在翻译时应根据信息的重要程度依次进行排列组合。 此段文字的主要结构是:先阐述什么事件—怎么做—为什么做。而“欢迎爱好者热情参与以及活动时间”这些具体信息可以在新闻的正文中表达。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这一结构对原文信息进行重组。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译者可以采取目的语的思维方式进行信息“重组”,以期目的语受众能够更好的理解,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三、总结
功能翻译理论为“编译”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编译法”是对直译等忠实原文的翻译方法的有效而必要的补充, 是实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灵活运用增添、删除和重组等编译手段,使得软新闻翻译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获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方幸福.编译在软新闻汉译英中的应用[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2(6).
网络软新闻翻译 篇4
在2006年10月20日于清华大学举行的中国电视英语新闻20年回顾论坛上,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黎瑞刚在致辞中指出, 当今世界, 东西方的交流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从传播流向和传播渠道这两大要素来说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但这并非说明我们的对外宣传就无所作为, 难以提高效果。如果媒体总是报喜不报忧, 总是对需要解决的问题避之唯恐不及, 总是对国际上热炒的“敏感”话题讳莫如深, 总是不能及时、全面地报道受众所关注的重大事件, 总是充满了空洞乏味强加于人的说教、空话, 总是带着浓重的宣传气息, 那么, 不仅外宣起不到应有的在国际上塑造中国正面形象的效果, 就是国内的宣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外宣翻译是对外宣传的主渠道,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 对外宣传的力度不断加强, 广度不断拓宽。“让中国走向国际, 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对外宣传活动无法离开翻译这一工具, 要想提高对外宣传的效果, 改进翻译质量不容忽视。以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政府网站为例, 这些网站的英文版开办以来受到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好评, 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小觑, 尤其是译文质量问题, “中国式英语”味道浓重, 严重地影响了对外宣传的质量和效果, 不利于实现让世界了解中国, 也不太符合我国正在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有专家分析了我国四大中央级英文网站在对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包括自创新闻少, 稿件翻译质量有待提高, 在传播理念上存在正面报道过多、不符合境外受众心理等偏差。
在上述的诸多问题中, 外宣翻译质量问题十分突出, 也早已引起我国翻译界的高度重视, 但现状尚无明显改观。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改进:
1. 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外宣的重视和支持, 包括政策层面和资金方面。
外宣活动以及所有外宣渠道都应该得到强有力的扶持, 所谓“外宣无小事”, 因为它关系到国家形象, 更关系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的大政方针问题。
2. 重视对外宣翻译人才的培养。
以电视新闻媒体的外宣为例, 要做好外宣电视新闻翻译, 首先必须熟练掌握两种语言, 还必须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原理, 了解中英文新闻报道的差异, 掌握对外宣传的原则。称职的电视英语新闻采编人员既要有良好的中英双语驾驭能力, 又要懂得新闻写作的基本原理, 尤其是要了解中英文新闻写作之间的异同, 甚至必须具备用英语思考、采访和写作的能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认为:“合格的对外传播人才首先要具备三个基本技能:新闻写作、语言和文字的操作;用英语思考、采访、写作的能力以及一技之长。”
3. 高校翻译课程建设应进一步重视对学生的各类应用文体翻译能力的培养。
翻译课程的设置要适应社会需求, 增加强调实践性的非文学翻译内容, 改变长期以来过分强调学术性的研究型培养模式。
4. 重视对西方受众的心理和修辞思想研究。
对于西方受众而言, 我们传播到西方的信息在多大程度上是有效的, 在多大程度上使他们觉得可信、有理、有说服力, 从而使他们改变了对中国的观念, 其中问题值得反省探讨。比如, 在我国广为接受的“事实胜于雄辩”的说法, 在西方修辞思想中被认为是毫无意义的, 因为在西塞罗和西塞罗主义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西方修辞传统看来, 对事实的掌握是雄辩的题中应有之义, 而如果我们在对外宣传中以理直气壮的口吻过分强调“事实胜于雄辩”, 寄希望于“以理服人”和“以事实说话”, 它所传达的语气反倒容易在受众中产生词穷时转而诉诸色厉内荏的断言之印象, 由此而来的事实陈述是肯定不被对方认可的。这番分析值得引起对外宣传领域的深刻反思。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