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意识形态

2024-09-26

青年意识形态(精选11篇)

青年意识形态 篇1

一、当前青年农民诚信意识的缺失问题及培养意义

(一)当前青年农民诚信意识缺失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农民的诚信意识有了很大提升,守诺、践约、无欺,诚信观念逐步强化。但是青年农民的诚信意识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缺失现象,阻碍着青年农民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一些青年农民为了谋取不正当的自身利益,导致自身诚信意识和诚信价值观缺失。

(二)当前青年农民诚信意识培养的意义

“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大同的时代价值。”可见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生活和道德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积极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因此,青年农民诚信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从青年农民自身来说有利于促进青年农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对诚信观念的逐步深入认识,能激发青年农民的诚信意识觉醒,进而培养其诚信的情感,锻炼其诚信意志,使其在不断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摆脱小农意识的枷锁,自觉树立诚信意识。从整个社会发展现状来看,青年农民诚信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农村建设应该硬建设和软建设齐头并进。青年农民诚信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农村邻里乡亲之间相互信任、互敬互爱、长幼有序,形成文明和谐的乡风。

二、青年农民的诚信意识培养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青年农民的诚信意识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协同推进、共同努力。

(一)提升青年农民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

教育对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教育的作用是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首先,通过整合农村广播室、文化活动中心等资源条件,青年农民通过受教育或者自我教育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其次,提升公共文化对农民的教育能力,以诚信的道德观念为基础,将诚信意识的培养融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问题活动之中,使青年农民从中得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最后,要积极开展农村的职业教育与农村成人教育,在此过程之中加强对青年农民的诚信意识灌输教育,教导青年农民学习市场竞争法则和诚信劳动经营,用市场发展农业,获取收入。

(二)加强宣传,树立榜样

信誉是一笔不可替代的财富,政府要在农村开展宣传,树立诚信道德榜样,使青年农民受榜样感化,逐步提升自己的诚信意识,对增强整个农村的精神文明水平以及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政府以及各相关单位要经常开展“诚信农户”“守信个人”等关于农民诚信问题的评选活动,选出各村诚实守信的典型事例或者个人,大力宣传典型事例及人物,树立正面的榜样,榜样力量无价,能够对青年农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青年农民以榜样为镜子,不断鼓舞青年农民自我反省、自我进步。

(三)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当前农村存在许多投机取巧、获取暴利的失信行为,而现实的一些失信行为却未受到相应的惩罚。要想使失信行为大大降低,政府必须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信用管理立法框架体系,对在日常经营实践中不讲信用的农民予以严格的处罚,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加快信用奖惩制度体系建设,并且做到严格执法,对于讲信用的青年农民在政策上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在银行贷款方面可对信用度高的青年农户实行低贷款利息、高存款利息的政策,给予信用度高的青年农户一定的制度激励。

参考文献

杨慧林.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N].光明日报,2014-07-22.

青年意识形态 篇2

这些年来,从2008年的共青团十六届一中全会到2012年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我们一直贯彻落实团的会议精神,坚持把我系团情工作做得更好,接下来我会对近年来我系团员青年服务工作进行总结汇报,希望借此机会将团员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青年志愿者工作对推动全团整体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前几年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等过程中,共青团系统所组织的志愿服务工作为国家赢得了荣誉,为新一代青年人赢得了广泛赞誉。所以我系一直重点加强团员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建设,努力提倡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素养和服务意识。

一、强化团员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

自08年开始,为方便对青年志愿者的管理,我系分团委组建了一个专门负责团员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部门——组织部志愿服务组。这些年为了不断强化管理,做出了一些实施性措施,比如每年在全系进行青年志愿者注册、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情况统计、建立健全的服务体制等,不断促进了青年志愿者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精细化,有效提升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工作。

二、强化团员青年志愿服务意识

我系青年志愿者们不仅参加志愿服务工作,还在校园内进行对青年志愿者精神宣传,旨在提高同学们的志愿服务意识。青年志愿者们会利用一些特殊的日子,比如雷锋日、世界志愿者日等,向更多的同学们宣传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还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对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事迹的学习,提醒自己时刻准备着。我系还会开展其他一系列的措施来强化团员青年志愿服务意识。

三、丰富团员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向多元化发展

我系志愿服务工作丰富多彩,正在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假期时间团员自发性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假期生活充实人生阅历;长途客运站志愿服务活动,每年都会在清明节时组织青年志愿者们参加客运站志愿服务,为乘客们提供更方便的乘车需求,缓解工作人员在节日期间的工作压力;公交车站志愿服务活动,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同学们去公交车站义务劳动,在劳动中强化同学们的服务意识和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素养;大学生西部志愿服务,我系每年都会有许多同学参加西部志愿者,支持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也丰富了志愿者们的人生阅历,实现了自我的价值;我系志愿服务工作还有迎新志愿服务、植树节活动、敬老院献爱心、贫困山区支教等等,真正做到了丰富多彩。我系志愿服务活动在坚持做好传统项目的基础上,努力向多元化发展,不断将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我系青年志愿服务工作要和全团重要工作结合起来,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将品牌建设更有层次性和整体性。以青年志愿服务为载体,高举旗帜,服务青年,为交通信息化青年人才培养不懈努力。

最后,向那些为我系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做出过贡献的人们致敬!

周雷力

青年教师应该树立教研成果意识 篇3

本文谈谈具体应从哪几个方面做起。

坚持写好教案

其实,一篇好的教案就是一个教研成果,因为它记载着设计者的思维过程,它展示了设计者认识问题的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它反映了设计者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育理念。写教案的过程就是一个练习写作的过程,培养能力的过程。写一篇好的教案就相当于写一篇好的文章,天天坚持写好教案,就相当于天天练习写好文章。特别是一些研究课、公开课、优质课的教案,我们更要精心设计,认真书写。要备好一堂优质课,教师要花费很多时间去查阅资料,收集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且要反复推敲,决定取舍,深思熟虑,形成教案,然后才能登台执教。通过如此精心的准备和策划,一定有很多好的感想,好的例子,好的构思,好的点评,好的效果。你为何不将这些劳动的成果跃然纸上,写在教案之中呢?这些成果凝聚着你的心血,是你智慧的结晶,你让它白白地从你的身边溜走,你不感到可惜吗?如果将它精心地整理在教案之中,就是一份很好的教研成果,将它寄往杂志社公开发表,让同行共享,你的研究成果就会得到大家的公认,你的知名度也就提高了。

事实上,一篇优质教案公开发表之后,所产生的影响远大于你那一堂优质课所产生的影响,因为一堂优质课的影响只局限在你那一个学校,你那一个地区,而优质教案公开发表之后所产生的影响是全国,乃至世界。因此,我奉劝年轻的朋友们,花开得漂亮,别忘了收获果实。当你在上优质课、公开课、研究课时,别忘了优质教案的作用和价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要认真总结,及时提炼成果。

注意身边事件

古人曰:“处处留心有学问。”每一天在我们的身边都会发生很多事件,我的问题、我的疑惑、我的经验、我的思想、我的智慧、我的感受、我的追求……,只要我们带着成果意识的眼光去观察这些事件,我们就会从中发现很多有价值的教研素材。比如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许你一时不能解答,你就将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事后进行专题研究,然后将研究的结果进行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往往就会发现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你就将这些有价值的成果整理成文,寄给杂志社,也许成功就会到来。

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这些问题将会引起老师们的讨论与争议,在争议的过程中各种观点将会发生碰撞,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此时,你不要回避,应积极参与到讨论之中,发表你的见解,让人家品评,让人家反驳,通过一番辩论之后,有时候观点得到了统一,但有很多时候观点并不能得到统一,这表明所讨论的问题很有价值,你千万不要放弃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你应该静下心来全方位地分析:这是什么事件、原因是什么、结果怎么样;有哪些利弊、有什么规律和特点、可以做什么样的改进和完善;如何选择最优化的方法、途径;学理上有什么新的启示;各种观点的依据是否充分,推理是否符合逻辑。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一些相关的文章,再综合众家之观点,形成自己的见解,得出一个符合事实、理由充足的结论,并给出合理的论证。最后整理成文,寄给相关的杂志社,这种有价值的文章最容易发表,于是,你的研究成果就产生了。

养成读书习惯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中国古人也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能开阔视野,使人聪明,读好书启迪智慧,能走捷径。读书有两种读法:一种是泛读,广泛地读,不带具体目的地读。但是,我们要带着成果意识去读。当读到自己感觉有价值的文章时,要作好记载,对文章中的典型方法、重要观点摘抄下来,作为自己研究问题时的参考素材。另一种读法是带着问题去读,有目的地读。当自己在研究某一个问题时,感觉到论据不充分,或者缺乏理论依据时,有目的地阅读一些相关的名著、权威杂志,从中查找相关的依据、相关的理论,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充足的素材。这种读法目的性很强,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借用别人的研究成果来充实自己的研究素材,既省事又有高观点,何乐而不为呢?著名物理大师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比旁人看得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个人认识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孤立地靠自己的智慧去发现新的问题,往往是很困难的。如果我们借用别人的研究思路或者研究成果进行创新,一般地说要比自己独立创新容易得多。因此,我们应该多读一些名著,多订一些有代表性的权威杂志,多看一些别人的研究文章,从中学习别人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从别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中得到启迪。

无论是哪一种阅读方法,在阅读别人的文章时,要敢于置疑,要有独立见解,不要过分地迷信权威人物和权威杂志,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往往就有新的成果产生。事实上,任何一个人在思考问题时都会有疏漏,都会出现一些偏差,都不是百分之百的真理,因此,在阅读别人的文章时,只有带着敢于置疑,敢于向名人挑战的精神去学习别人的观点,才能真正学到有价值的东西,才能真正获得创新的成果。

在平时的读书过程中注重收集资料,在暑假、寒假比较空闲的时间里,进行系统的整理,做成剪报贴片、复印胶片等。利用网络资源积累各类资料,把它分为课件资料类、课题研究类、教学案例类、试题信息类等素材存在硬盘中,这将十分有利于教学工作。

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和体现于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一项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按计划完成后,需要对整个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用文字记载下来,即形成一份课题研究的书面材料。这种对教育科研成果进行文字加工的过程,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环节,也是显示教育科研成果的重要形式。许多同志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边实践、边研究,积累了不少经验,或者承担了科研课题,在操作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实效,但最终却没有形成科研成果,这是为什么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没有重视科研论文的写作。

青年意识形态 篇4

当前, 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 智能终端在高校大学生中迅速普及。在完全开放的互联网中, 青年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获取的信息量空前增大, 不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充斥在互联网中, 这对青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提出新的挑战。青年意识形态工作不仅对国家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更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

一、基本概念

法国哲学家特拉西 (Antoine Distuttde Tracy, 1754—1836) 在其19世纪初出版的《意识形态的要素》中首先提出“意识形态”的概念[1], 他从观念学角度界定意识形态的概念。一些西方学者相继从不同角度阐述意识形态的概念, 其中法国的迪韦尔热 (Maurice Duverger) 将意识形态阐述为“解释一个社会的系统方法, 它或者为这个社会辩护, 或者批判这个社会, 成为维持、改造或摧毁这个社会而采取行动的依据”[2]。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代表, 并未明确意识形态的概念, 学者将其思想总结后认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为:在阶级社会中, 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及在这基础之上的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而形成起来的, 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3]。而在一定时期内, 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为维护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意识形态就叫做这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当前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意识形态, 本文研究的青年意识形态工作就是通过教育使青年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转化为自身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并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运用于社会实践。随着移动互联网融入大众生活, 多元价值观、各种思潮和舆论在移动互联网快速的呈现和传播,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年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

移动互联网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 21世纪以来, 我国移动互联网经历2G、3G时代, 2013年底工信部发放4G牌照后, 移动互联网在我国快速发展, 利用移动终端访问网络已经成为青年一代获取网络信息的主要途径。移动互联网一直处在动态发展中, 因此很难界定其概念, 现阶段国内学者将移动互联网定义为“移动通信终端与互联网相结合成为一体, 用户使用手机、PDA或其他无线终端设备, 通过数据流量或者WLAN等速率较高的移动网络, 在移动状态下随时、随地访问网络获取信息, 使用商务、娱乐等各种网络服务”[4]。

二、高校青年意识形态现状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运用移动互联网做好高校青年意识形态工作, 首先需要了解高校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现状及移动互联网在青年意识形态中的作用。笔者对山东农业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被测样本涵盖理、文、工、农学等四个学科, 涉及大二、大三两个年级。本次调查共发放300份问卷, 实际收回287份, 有效问卷287份, 回收率95.7%, 有效率100%, 其中中共党员比例为1.7%, 共青团员比例为97.3%, 群众比例为1.0%。

问卷的第一部分侧重当代青年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情况。在“你对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否赞成”一题中, 85.0%的大学生选择赞成。有84.3%的大学生赞成“中国实际决定了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 认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 有77.8%的被测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认同中国化的社会主义。在对马克思主义了解程度的问题中发现, 只有25.1%的学生认为自己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 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仅是一般了解或者不了解。调查显示, 当前青年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较高, 对中国化社会主义充满信心,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不够, 受到其他信息的误导, 造成意识形态出现偏差。同时, 调查发现, 党员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要高于团员或群众, 对马克思主义了解较多的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要高于对马克思主义了解较少的群体。因此笔者认为, 党员或其他更了解意识形态理论的学生, 更倾向于认同主流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理论的教育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

问卷的第二部分对青年意识形态的塑造途径进行调查。对学习意识形态理论途径的有效性的题目中, 有92.0%的学生认为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有效, 58.2%的学生认为通过辅导员的日常管理与教育学习有效, 57.5%的学生认为通过网络等新媒体技术学习有效, 49.5%的学生认为通过校园活动及社会实践的学习有效。对影响意识形态理论学习的主要因素的题目中, 学生认为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理论的实践性、社会的导向性、理论的科学性等, 可见青年意识形态塑造途径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及辅导员的教育管理、网络影响及社会舆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问卷第三部分调查了青年对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习惯。对上网时间的调查发现, 90.2%的大学生每日上网时间超过1小时, 其中58.54%的人超过3小时。大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依次为休闲时、睡觉前、学习时, 利用手机上网占据大学生休闲娱乐的较大一部分时间。大学生获取资讯的途径主要为QQ、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 高达87.1%的学生选择QQ、80.1%的学生选择微信等即时通讯平台作为主要网络信息获取工具。青年学生关注的网络信息类别依次为网络热点类、文体娱乐类、休闲服务类等, 而对于党的理论和国家政策等方面只有19.2%的学生表示会非常关注。在“遇到不清楚的问题或话题时最倾向的解决方式”一题中, 有72.1%的学生会选择使用手机、平板电脑通过移动网络搜索答案。关于互联网信息的真实性问题, 约有27.3%的学生相信或比较相信网络信息, 不会自行辨别信息的真实性, 64.9%的学生持怀疑态度, 认为自身有辨别网络有误信息的能力, 7.8%的学生表示比较不相信或不相信网络信息, 不接受网络信息。从调研数据中可以看出, 移动互联网已经彻底改变了青年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 “手机不离手”、“无处不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常态。同时, 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信任度较高, 对充斥着多样价值观和不同文化的信息往往缺乏辨别力及免疫力。

三、运用移动互联网构建青年意识形态工作“生态圈”

移动互联网作为青年人知识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 对青年意识形态形成的重大影响力不可忽视。移动互联网对青年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 又有消极负面的影响, 正确理解移动互联的正负效应,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控制其负效应, 放大正效应, 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 提高青年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

1. 移动互联网在青年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正效应

拓宽青年意识形态工作教育领域。移动互联网扩展了思想、政治领域, 拓宽了信息交流渠道, 真正实现了全民互联网。通过访谈经常使用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发现, 他们更倾向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知识、获取资讯, 移动互联网恰恰提供了能够随时随地学习、交流的途径。利用移动互联网,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可以真正实现超越时空、跨越年级, 摆脱教室的空间限制, 整合优秀的教师资源, 利用学生休息、等待睡前等碎片时间, 实现高质量全方位的思政教育, 促使青年意识形态工作达到时间与空间上的高度延伸。

丰富青年意识形态工作理论基础。移动互联网源头信息的多元性使得网络中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等多样化, 通过了解不同意识形态, 青年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互联网创造了大数据时代, 如果我们充分利用大数据, 对大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挖掘, 就可以为青年意识形态工作提供理论及数据支持。

促进青年意识形态工作发展传播。慕课、微课堂等依托互联网发展起来的网络思政教育形式, 能够使教育者及时获得学习者的反馈信息, 为思政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模式。相比传统思政教育, 网络思政教育利用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广传播快的特点能够快速传播理论和信息, 最新的理论、最有效的实践能够通过现代化技术快速传播到国内外各个角落, 在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碰撞中获得发展与传播。

2. 移动互联网在青年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负效应

多元信息冲击原有媒体生态, 网络环境复杂。移动互联网具有话题源头多元、传播方式多样等特点, 使得传统互联网中主流媒体的主导性在舆论生态中遇到了新挑战[5]。人人都有话语权的移动互联网将现实与网络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人们对主流媒体的依赖度开始降低。全球化和互联网带来了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青年成为西方推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攻击对象, 某些缺乏信息鉴别能力的大学生容易失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淡忘民族价值体系[6]。

弱化高校思政教育者权威, 思政教育效果减弱。网络思政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以教育者为主导的课堂模式, 网络的匿名性造就了网络平等性, 形成了网络中教育双方平等的对话模式, 依靠能够快速获得信息的移动互联网, 学生可以获得更多信息, 对学习内容抱有怀疑态度成为新的学习动机, 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教育者的权威, 从而影响思政教育效果。同时, 丰富多样的移动互联网更容易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 扰乱课堂学习秩序, 导致思政教育效果较差。

改变青年原有行为模式, 引发某种道德失范。网络的匿名性造成网络道德监管困难, 传统道德规范在网络中的约束力降低, 移动互联网促使不良信息涌入校园环境, 打破大学校园相对封闭的道德环境, 某些青年学生出现道德冲突现象, 网络中的“键盘侠”却在现实生活中道德失范。另外, 大学生自制力弱, 一些人容易沉迷网络, 脱离现实社会, 造成人际关系冷漠, 甚至造成心理疾病。

3. 构建移动互联网“生态圈”促进青年意识形态工作

树立网络教育新观念, 抵消移动互联网负效应。移动互联网对于高校网络思政是一把双刃剑, 在体验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方便快捷的同时, 为了更好地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网络思政, 还应该弱化甚至抵消移动互联网负效应, 这是为移动互联网“生态圈”构建一道安全的“防护层”。一是强化主流意识形态, 培养学生文明上网。加强学生使用手机文明上网的宣传教育, 提高学生移动互联网安全意识, 养成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上网习惯。二是加强移动互联网络信息审查、净化网络环境。要建立移动终端监控系统规范, 加强高校校园网络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重视手机舆情分析,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变能力。三是加强移动互联网络建设, 完善移动互联网管理体制。高校应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 依据国家针对移动互联网制定的法律, 探索适合自己的移动互联网法律, 主要从健全移动互联网信息交流制度、建立移动互联网运行的效果评估制度、要建立移动互联网运行的管理权责制度、要建立移动互联网运行的监控制度、要建立移动互联网运行的安全管理制度等方面完善,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达到监管目的, 抵消移动互联网负效应。

打造网络教育新平台, 放大移动互联网正效应。移动互联网具有便捷、迅速、海量等优势, 受到广泛高校大学生的追捧。高校网络思政要借助移动互联网优势, 创新工作方式, 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效率更高、工作效果更深、工作受众面更广。一是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站式网络平台。整合零散的各类网络平台, 构建以学业生活、道德生活、思想生活、就业生活、日常生活、网络生活为核心的六位一体一站式网络平台, 利用一站式网络平台既可满足学生日常生活需要, 又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建设子平台和开发客户端软件。借助团中央Myouth、微邦、爱班级等公众平台, 充分调研师生需求, 挖掘刚性需求, 建设相关子平台, 同时有条件的还可以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发手机客户端软件, 更能有效做好网络思政。三是培育一批“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 在学生中支持组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 既丰富学生网络生活, 又传播正能量。

创建网络教育新境界, 构建青年意识形态工作健康生态圈。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已经深刻影响到每一个人, 其中高校大学生更是影响深远, 在此背景下, 我们应该认识到移动互联网不仅仅是工具或环境, 更是人与人相互依赖、不可或缺的必要性存在。因此要创建网络教育新境界, 构建青年意识形态工作健康生态圈, 要重视人、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相互关系, 具体可以从队伍建设、教育内容、活动载体三个层面着手。一是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教育队伍建设, 提高教育者移动互联网运用综合素质。教育者不仅要转变观念, 増强网络思政主阵地意识, 而且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提高移动互联网利用水平, 更要建立考核机制充分发挥网络思政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充分挖掘吸引力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适应目前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善于表现自己、希望个体价值得到认可等特点, 挖掘吸引力强、互动性强、参与性强的教育内容。三是创新活动方式, 利用多种载体平台。可以借助各类移动网络平台, 组织微电影创作、微小说撰写、短诗创作等具有移动互联网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 鼓励学生自主开发各类网络应用、创造各种网络文化产品, 在活动中将这些优秀作品纳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使学生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摘要:青年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 因此意识形态工作成为当前极端重要的工作, 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青年意识形态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 本文调研了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状况, 定量分析了青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情况、青年意识形态的塑造途径、移动互联网使用习惯等, 分析了移动互联网的正负效应, 并结合高校工作实际, 提出了构建青年意识形态工作健康生态圈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青年意识形态,移动互联网,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1]杨生平.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问题[J].哲学研究, 1997 (9) :41-46.

[2]温兆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3.

[3]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4]梁晓涛.移动互联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3.

[5]彭波.依法治网推动我国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EB/OL].[2014-11-0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1/04/c_127176213.htm.

广州18岁青年生活形态调研报告 篇5

今天是广州成人宣誓日,又将有一批18岁青年迈入成人大门。近日,团市委联合广东现代社评院,对出生的广州18岁青年开展在线问卷调查,并发布了《广州18岁青年生活形态调研报告》,从社会政治参与、就业与创业、社交关系、消费娱乐观等方面,用数据勾勒出一幅当代广州18岁青年的群体自画像。

据悉,本次调查共有2718位19出生18岁广州青年参与,共回收有效问卷2407份,涵盖不同学历和不同职业。据统计,受访的18岁青年当中,在校大学生占36.8%,大专生占5.1%、高中生占30.6%、中专/中技/职业中学的学生占25.0%,已参加工作、待业中等其他18岁青年占2.5%。其中,有81.8%为共青团员,17.0%为群众,有0.4%为中共党员,0.3%为其他党派党员。

本次调查发现,微信朋友圈(61.2%)已成为18岁青年发表社会意见的主要平台,其次是微博(18.1%)与论坛留言(6.9%)。而传统的社会意见表达渠道,例如座谈会讨论(1.0%)、向媒体表达意见(0.8%)、与代表委员联系(0.6%)等,对18岁青年的吸引力不大。

当问及对于创业和就业的看法时,选择毕业后就业的18岁青年占到43.4%,但“想创业,但一直停留在想法,行动不起来”的18岁青年也占到29.3%,“有创业想法,会付诸行动”的18岁青年占到24.3%。此外,有0.9%的18岁青年正处于创业过程中。

调查结果显示,18岁的广州青年择业最看重的条件是发展前景(31.5%)、薪酬福利(18.9%)与工作乐趣(16.8%),而工作稳定性只排在了第四位(15.5%)。

随着600多只“梦想飞机”起飞,广州市海珠区600多名18岁青年宣誓成人,同时发出18岁的.青年声音:成人后勇于担当,积极投身志愿行动服务社会。大家还获得特别的纪念礼物——《青春护照》,护照不仅包含了18岁青年应知的法律责任、社会责任和应会的社会技能,还刊载了市长亲笔签名。

青年意识形态 篇6

摘要:自媒体实现了青年政治意识表达的场域转换,使青年政治意识表达机制呈现新的特点。基于实证研究发现:表达程度上,普遍是冷漠的,只有短暂的热情;表达内容中,理性与非理性并存;时空方面,呈现即时且短暂、开放且隐匿的双重矛盾;实践影响方面,源于现实,但未能回归现实。自媒体时代广大青年政治意识表达的优化,依赖于政府工作、网络环境、现实路径和个体行为等四方面对策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自媒体;青年;政治意识;政治表达;政治参与;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6)06004304

Abstract:We-media have changed the field for the expression of youths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and accordingly the mechanism of the expression of youths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manifests new characteristics.The findings of this empirical study are as follows: in terms of degree of expression, indifference is universal and enthusiasm is temporary; rational content and irrational content coexist; in terms of time and space, the dual contradictions can be seen of being real time and temporary, being open and secret; in terms of effect on practice, the expression originates from reality yet fails to find its way back to reality.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expression is subject to the coordinated efforts from the four aspects, i.e., governments endeavor, network environment, reality path and individual behavior.

Key words:we-media; youth;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political expressi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empirical study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代青年是在改革开放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享受着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成果,也受到自媒体背景下网络中多元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随着4G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博客、微博、微信、QQ空间、贴吧等自媒体已经成为当代青年获取资讯、人际来往、自我展示和表达观点的重要载体。相关研究发现,自媒体为当代青年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其中的不健康、不正确消息也容易引起青年们认知上的偏差,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作为政治领域的精神现象,同时也是当代青年对政治生活和政治事件的心理反映的政治意识,亦是如此。

因此,加强对自媒体环境下青年政治意识表达的研究,对于分析总结青年政治意识表达方式和表达渠道等方面的困境,针对性地找到解决现存困境的对策,将有助于引导青年更积极、主动、正确地通过微博、微信、QQ等自媒体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对于促进新时代青年全面健康成长,同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主要指文献研究法和结构式访谈,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等信息搜集渠道,查阅相关的调查数据和相关研究成果,从中总结、提炼出青年政治意识表达机制的特点,再辅之以一对一访谈,与被访谈青年面对面交流,得出初步结论;定量研究依靠问卷调查,搜集第一手信息资料,反映青年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利用自媒体表达政治意识的真实做法和相关反映,运用SPSS软件进行问卷回收后的数据分析,得出量化结论,对定性方法的结论予以检验。

(二)调查对象

本文的研究内容为自媒体时代青年政治意识的表达机制,其调查对象为青年,有访谈对象和问卷调查对象两类。本研究选取安徽省某地方师范院校的12名在校青年为访谈对象,大一至大四各3名。问卷调查对象的抽取则采用“滚雪球”的方式,具体操作过程如下:首先以安徽省某地方性师范院校为主,抽取该校9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然后通过这90名同学,联系他们所认识的15-24周岁的青年共计582名,共计672名问卷调查对象。面向672位青年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问卷672份,有效问卷651份,有效率为96.88%。同时,调查对象在性别、年级等个人身份特征等维度上分布相对均衡,保证了调查结果的客观、真实和全面性。

三、自媒体环境下青年政治意识表达机制

(一)表达程度:普遍的冷漠,短暂的热情

95年前后出生的一代青年,在改革开放的时代环境下成长,面对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和利益关系,承受着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等现实挑战,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更喜欢利用网络媒体关注与自身利益或生存发展相关的现实问题,逐渐由传统的政治化、道德化的价值观转向以经济和利益为核心的功利实用主义。因此,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政治问题的关注较少,只有部分对政治问题较有兴趣的青年,才会去主动了解政治生活和现实政治问题,其参与和关注的问题也仅限于国家大事、领导人活动、热点政治动态等高层政治性话题,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如表1所示,绝大多数青年(比例为72.35%)从不主动或偶尔受周围人的影响,才会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识,只有2.3%的被调查者表示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关心国家政治生活,关注政治动态,并积极参与政治意识的表达。

而一旦出现焦点事件,青年的政治意识则会在短时间内被迅速激发,且出现集中化、极端化表达的倾向,不仅会利用互联网等自媒体高频率、高强度地表达自己对某一政治问题的认识,更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基于虚拟社区所形成的组织或群体在现实中付诸集体行为的结果。2012年9月,日本挑起钓鱼岛主权争端,陕西西安、四川绵阳等地爆发十几万青年反日大游行,通过集会、游行与示威活动,表达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坚决抵制,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其中,不乏由青年通过网络组织、号召而形成的大规模集体抗议活动。但事件结束后,它所带来的短时间、集中化、高强度的影响又会逐渐消失,青年的政治意识表达又会进入日常生活的冷静,甚至冷漠状态。

(二)表达内容:理性与非理性并存

国家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四进四信”,特别是近年来对专职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等举措,对青年的思想状况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随着党和政府对政治建设的日益重视,如“苍蝇老虎一起打”的高压反腐态势,让青年们看到了日益净化的政治环境,开始逐渐调整自身观察政治生活的视角和心态,以理性、客观的眼光看待政治建设的进步和发展。

但是,在自媒体环境下,青年对政治意识的理性表达往往受到挑战。首要根源在于:繁杂的虚拟网络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无用信息,也不乏危害性颇大的恶意信息。青年身处象牙塔,心理机制尚未完全成熟,正确的政治认知尚未完全形成,缺乏社会阅历,更没有政治生活经验,很难对海量的政治信息进行分类、甄别,更谈不上去伪存真。在这种缺乏真实信息的情况下,多数青年就会有一种“从众心理”,这就导致非理性因素的扩大,再加上参与主体以虚假身份参加,造成了网络政治言论的不可控性,在一定程度上为不法分子散布政治谣言,诋毁政府和人民,故意制造事端,提供了可乘之机。特别是在焦点事件发生时,非理性特征更突出。一些青年出于一时冲动,很可能就一些未经证实的、道听途说的观点和看法,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发表和传播一些不利于社会政治稳定的言论。在问卷中,针对“在以往发生的社会政治热点事件中,你是否通过编辑、转发、转载、收藏、评论等方式传播过负面言论?”这一问题,有291位同学表示有过此类行为,占调查对象的比例高达43.3%,几近半数。如果任由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和举动自我发展,势必会影响当代青年政治责任的健康表达。

(三)时空特征:即时且短暂、开放且隐匿的双重矛盾

网络政治参与是一种方便、快捷的利益表达方式。传统条件下,政治表达主体必须到一定的组织向政治体系表达政治意愿,到指定的地点参加政治投票。网络条件下,当对某一政治问题表示关注,想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时,只需点击键盘和鼠标,或者手指轻轻触动手机屏幕,便可以把自己的态度传播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12位访谈对象均表示,自媒体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快速更新的特点,及时发布最新信息,让用户随时了解信息,即时表达对实时动态的观点与想法。但是,也正是由于信息的迅速更新,每一个主体通过网络表达的观点便会被迅速替代,淹没在信息海洋中。再加上人们的生活和学习节奏加快,对信息的关注时间较短,缺乏思考,仅停留于浏览,并且只浏览能够迅速吸引眼球的少数信息,更多的政治表达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等具象态度短暂出现,迅速消失,自然很难得到别人或支持,或反对的态度回应。

传统的政治参与,受空间、地域等因素的限制,政治参与主体的活动一般局限在本地区范围内,普通民众要想实现跨地区的政治表达几乎不可能,当然,也较少有人愿意主动涉足其他地区的政治问题。但是,在网络参与条件下就大大不同了,网络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使世界成为一个没有界限的信息空间,一个普通网民,可以借助于网络,关注任一地区的政治动态,表达对政治动态的主观态度,网民只需要一台计算机,就有了进入网络信息世界的可能性,也不需要任何人代表自己去表达态度。参与调查和访谈的全部672名青年均表示自己和身边的同学、朋友都有自己的即时通信工具,如微博、微信、QQ、各种论坛、MSN等,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到网络生活中去。与传统政治参与中人们以真实身份进行利益表达不同的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自媒体之下的网络政治表达,参与主体在网上进行观点和态度交流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身份标识,多数网络用户出于自我保护的原则,会隐匿自己的身份信息,除非你告诉对方或者对方告诉你,否则交流双方的一切真实信息都无从知道,实质上是一种虚拟性的活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增强了青年们表达政治态度的安全感,有助于更真实、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如表2,超过99.54%的问卷调查青年表示,会在自媒体中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或者仅对熟知的人暴露真实身份。

(四)实践影响:源于现实,但未能回归现实

以网络为载体的自媒体,是最典型的虚拟公共领域,其虚拟性首先体现为:人们可以突破现实世界种种因素的制约而进入到一个全面开放、自由的虚拟时空,通过论坛、聊天室等虚拟空间形成各种基于共同观点、态度、兴趣、爱好、信仰等的虚拟共同体。但是,这种虚拟性绝不是虚无性,而是首先源于现实世界,不管网络虚拟世界多么美好、前卫,都无法脱离人类所必需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并受其制约。所不同的是,个体的网络交流通常不必考虑现实政治的世俗和利害关系,很多在网络中形成的政治观念往往带有某种理想主义色彩,削弱了对争执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的现实可利用性,即使被现实政治生活所承认和接纳,也很难发挥出理想的作用。更何况网络问政在我国刚刚起步,虽然已出现几起因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从而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社会热点事件,但大多数的网络政治表达被“石沉大海”,没能被政府部门采纳,甚至没有进入公众和政府部门的视野,究其原因,应归于民主监督体系的局限性。我国的民主监督体系,仍是以传统的社团、政党、新闻媒体为主,作为现代民主监督新形式的网络媒体监督,其发展前景是广阔的,但现实作用是有限的。只有个别的、引发全国范围公众关注的热点事件会影响政策,地方政府对网络表达的重视程度和接纳及利用程度较低。仅就本研究来说,没有一位被访谈和参与问卷调查的青年,表示自己在网络中提出的政治建议被政府部门采纳,网络参政对青年来说,仍是“镜中之月”,可望而不可即。

四、优化青年政治意识表达机制的对策

(一)关注青年政治意识,积极发挥政治表达效用

政治意识作为非实体性的理论,是政治思想的基础,反映了个人在政治生活和政治问题上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政治意识一旦积聚到一定程度,需要发泄出来,也就会成为支配个体行为的需要和动机,并由此产生个体的现实政治行为。政府相关部门应成为把握、了解并引导青年政治意识的前锋卫士,发挥高校、团组织、青年志愿协会等青年集聚的单位和组织的力量,通过各种渠道关注当代青年的思想动态,加以引导,促使其形成积极的、科学的、进步的政治意识。并尽可能提供各种渠道,创设更有效的政治意识表达渠道,调动并采纳青年政治意识中的积极、创新成分,摒弃不利因素,净化政治思想意识,使其更好地为政治文明建设建言献策。

(二)净化网络环境,保证网络信息的方向性和真实性

网络是自媒体存在的基本载体,但由于其开放性和隐匿性,使得部分青年的政治表达呈现不真实、非理性的特征。这个问题的解决,首先依赖于政府加强网络立法,完善网络法律法规,提供有效的网络伦理约束,并坚决执行,让青年认识到: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也并不能随心所欲。还要加强虚拟网络的技术监控,及时发现在自媒体中发布、传播各种与现实政治要求背道而驰的政治言论,减小直至消除不良信息对青年的消极影响。当然,也需要青年加强自我锻炼,提高辨识善恶、真伪的能力,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网络世界中的繁杂信息,分类整合,保证自己政治意识表达的方向性和真实性。

(三)建立专门的政治参与网站,提供表达政治意识的有效渠道

自媒体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重要标志,政治文明的建设与进步也要适应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利用网络创新政治参与途径,畅通政治意识表达渠道,特别是针对祖国未来的当代青年们,更需要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改善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的环境。政治意识表达是政治参与的一种重要形式,建立专门的政治参与网站,创建一个自由的、充分交流的、有序的虚拟公共领域,并利用网络伦理有效约束,将有利于引导公民,特别是青年政治意识理性表达,激发参政热情,进一步促进其政治心理健康发展,推动民主社会的进步。

(四)引导青年参与政治生活,理性表达政治意识

由于公民政治权利与政治义务具有统一性,政治参与在作为一种政治权利行为过程的同时,也是一种政治意识行为过程。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形式是关注政治实事,这是他们对公共事务的顺利运行、政治问题的有效解决应负有的责任,需要他们承认并履行这种义务。政府、学校及各类青年组织应帮助广大青年提高政治自觉性,主动关心政治生活,利用自媒体的便利性了解政治动态,并保持政治参与的日常性和连续性。政治表达则是当代青年参与政治的有效形式,理性的政治意识表达会成为政治决策的有效参考。推动自媒体时代青年政治意识表达的理性化,除了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净化网络环境、完善政治民主体制等措施外,最根本的还是要强化广大青年的政治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虚拟网络中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到他人、群体或组织对政治生活的看法与态度。只有理性表达,才能保证网络政治信息的方向性和准确性,也才真正发挥了自媒体对于政治表达应有的媒介效用。参考文献:

[1]姚念龙.首都青年政治意识实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4(1):64-66.

[2]李江静.改革开放以来政治意识表达方式历史脉络[J].中国青年研究,2011(12):10-14.

[3]朱晓芳,贺琦.互联网时代规范大学生政治表达路径的探析[J].南方论刊,2011(8):54-55.

[4]张平.论网络对政治认知的冲击及对策[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41-444.

[5]郭芙蓉.论网络问政的兴起及其理性限度[J].中国青年研究,2010(9):59-63.

[6]于昆.网络视域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范式转换与调试[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18-21.

[7]何绍辉,黄海.新时期大学生政治意识表达变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12):5-9.

[8]郝万喜.从网络政治参与看我国现行利益表达机制的改革与完善[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青年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略论 篇7

关键词:青年,社会责任意识,培育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已经步入到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此时培养青年的社会责任意识尤为关键。当代青年具有高度的创造与革新精神,他们是改革的主力军,是我国实现社会繁荣、民族富强的中流砥柱。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青年的聪明才智,但同时也要求青年必须要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重点强调:“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而青年要想实现人生的价值,就必须要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青年也只有在自觉践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才能够增强对于社会的深入了解,才能真正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培育青年的社会责任意识首先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只有如此才能够确保教育的内容、方式以及目标具有高度的科学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适应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航标,是开展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力支持。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加强青年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必须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理论中汲取宝贵的营养,必须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作为青年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有效指导。培育青年的社会责任意识需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提升教育的内涵与高度,通过潜移默化地奠定和巩固青年的理想信念,从而提升青年群体的社会责任意识。此外,还必须要用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增强青年的使命感,使之自觉肩负起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之神圣责任。

二、加强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方法的创新

伴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逐渐显露出诸多不足,在当前青年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教育方法的创新,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思维是人的创新活动得以进行、创新成果得以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创新活动的关键和核心。”对于当代青年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而言,必须要抓住青年的年龄和性格特征,充分利用新媒体实现教育方法的优化和升级。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占领网络阵地,通过微博、微信以及各大门户网站等新媒体平台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使青年无时无刻都可以接受先进思想的教育。同时要依托新媒体积极树立榜样先锋人物,例如为救学生而被汽车撞倒造成高位截瘫的“最美教师”张丽莉,为确保全车乘客生命与财产安全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最美司机”吴斌等等,这些人物在践行社会责任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崇高人格,必须要在新媒体平台得到弘扬,从而使青年接受到良好的责任与道德意识的熏陶。

三、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培育社会责任意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青年只有深入社会、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才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强对于社会的情感体验,才能够了解自身的社会角色和定位。马克思曾经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因此,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仅有理论的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还必须要集思广益,开辟社会实践的新平台。可以鼓励青年积极参与支援西部开发活动,加入青年公益社团,赶赴灾区、走进福利院、养老院等机构去帮扶弱势群体,使青年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建立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青年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建立学校、社会以及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实现多方联动的教育体系才能够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家庭是青年心灵的港湾,父母社会责任意识的高低以及践行社会责任的程度对于子女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父母必须要从自我做起,用负责的态度做人、做事,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学校针对青年学生的教育必须要贯穿日常教学的始终,要通过专题讲座、名人演讲、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周等活动,积极为青年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还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对于青年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最后,社会团体、企业以及社区等单位也要为青年的学习和实践提供必要的帮助,使青年能够拥有参与社会的机会。

青年意识形态 篇8

1 青年学生政治意识输出表达的特征

1.1 常态下政治意识淡化, 重大事件中表达激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当代青年学生承受着学业竞争、就业压力等现实挑战, 他们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与自身利益和生存发展密切的相关领域。受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影响, 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也由传统的政治化、道德化的价值倾向转变为以经济为基础的功利实用倾向, 开始显示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因此, 在通常情况下, 青年学生的政治热情表现淡化, 政治意识输出表达表现得较为冷静、理性。另一方面, 民族主义思潮在青年群体学生中又表现得非常强烈。例如, 在发生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右翼势力篡改教科书、中日钓鱼岛争端等重大政治事件时, 以高校学生为主的青年群体, 其政治情感往往容易被激发, 甚至通过极端的方式表达出来。

1.2 互联网表达由自发性向组织化发展

当前社会, 通过互联网表达政治意识已经成为政治意识输出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发展, 有关部门加强了网络监管, 采取一系列措施规范青年的网络参与行为。青年学生通过互联网表达政治意识的行为开始由自发的行为向组织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他们希望把个人的力量转化为群体的力量, 通过集体声援等组织化的形式, 向政治系统输入强烈的信息, 达到影响政治输出结果的目的。

1.3 反向表达成为新趋势

当前, 改革进入纵深阶段, 利益格局不断变动。贫富差距、教育、医疗、房价等现实问题, 使当代青年的视角更加倾向于自身的利益诉求和权利的维护上。他们对政治的关注不再限于民族强盛、国家地位、社会发展等宏观事件, 视线日益集中到微观的具体政策、民生和政治问题上。他们在对社会事件的反应上, 更多表达的是对权贵的痛恨、对相关职能部门的不满。面对社会问题, 青年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不是一种正向表达, 而是通过批评的方式表达出来。

1.4 政治意识表达方式复杂化

飞信、QQ、MSN、微博、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 以及手机短信、视频聊天等电子平台的广泛普及与应用, 给网络时代的青年政治参与以诸多新影响, 使其呈现出诸多新特征。在传统组织化政治意识表达仍旧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 因缺乏有效的网络政治参与渠道, 并缺失相应的表达机制与治理机制, 使得青年的政治意识表达更加多样化与复杂化。青年政治意识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与复杂化, 除了青年政治参与由传统化方式向网络化方式的转变之外, 青年政治意识表达的无序化、暴力化亦时有发生。

2 影响青年学生政治意识输出表达的因素

2.1 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导致青年学生的利益分化

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与社会分化的加剧, 社会群体分层会越来越明显。陆学艺等基于人们在劳动分工中的不同位置, 及其资源占有的不同情况, 将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对青年学生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不同阶层和地位的青年, 其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以及关注话题等都有很大差异。例如, “官二代”、“富二代”与“穷二代”、“蚁族”之间在社会经历、思想观念等方面就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使青年学生政治意识表达也相应地表现出群体性、多样化等特征。

2.2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变化提供了多种表达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人类社会进入网络时代, 网络成为青年学生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世界、表达政治意识、维护自己的政治权益。他们通过手机短信、飞信、QQ、MSN、微博、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表达着自己对国家的热爱、对社会问题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2.3 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和社会矛盾化解机制不完善制约理性表达

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 国民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人们生活正在从温饱向小康转变。与此同时, 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期, 贫富差距、就业竞争激烈、社会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这些成为青年政治意识表达极端化的社会基础。社会矛盾突出、群体性事件频发, 其根源在于公民权益维护机制、利益表达机制与矛盾化解机制的缺位, 公民缺乏相应的渠道来表达自己的诉求、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青年学生作为社会责任感较强的群体, 容易被社会敏感问题与焦点事件调动情绪。在其合法权益缺乏相应的表达机制之时, 青年学生比较容易成为焦点性事件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3 完善青年学生政治意识输出表达机制

3.1 创新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长期以来, 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将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然而,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社会体制变革的加速以及思想观念的更新, 传统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已经越来越不符合青年的特点, 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越来越不适应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在传统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中, 以组织为依托所进行的工作较为常见, 组织往往是思想政治工作得以实现的载体。当前社会, 很大一部分青年不在组织之中, 思想政治工作要想继续发挥作用, 就需要适应青年特性的变化, 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 既要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吸收养分, 也要积极地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

3.2 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和权益维护机制

我国青少年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存在法制建设滞后、人力财力投入不足以及工作方式不科学等诸多问题。针对青年群体本身的变化、青年政治意识表达的变化以及其青年权益易受侵害的事实, 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践行科学发展观, 必须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青年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与权益维护机制, 尤其要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穷二代以及蚁族等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和维护。也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党情与社情, 充分发挥党委、共青团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的作用, 构建多层次利益表达机制和权益维护机制, 以减少非理性政治意识表达甚至是群体事件的发生。

3.3 拓宽青年学生政治参与渠道, 引导青年学生有序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程度是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政治参与制度化有利于社会政治稳定。青年学生作为政治参与意识较强、政治参与能力较高的群体, 因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以及社会转型与经济转型之间的脱节, 其政治参与陷入困境。要使其顺利地走出政治参与困境, 就要拓宽青年政治参与渠道、引导青年有序政治参与。引导青年有序政治参与, 不仅要提高青年政治参与的素质和能力, 也要营造良好的政治参与环境, 要以青年喜好接受的形式来改善政治参与的环境, 既要包容青年, 也要引导青年, 这样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湛宁, 徐海鸥.青年政治意识表达研究述评[J].中国青年研究.2011 (12) .

[2]何绍辉, 黄海.青年政治意识表达研究:新时期青年政治意识表达变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 (12) .

青年意识形态 篇9

本研究选取临床常用的标志点及测量指标,在二维头影测量方法基础上建立一套三维测量方法,并以此法对西安地区青年正常颅颌面硬组织进行测量和分析,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18~40周岁西安籍汉族青年志愿者100名(男女各50人),纳入标准:五官端正,侧貌良好;恒牙列,牙齿28~32颗,上下颌骨及磨牙、尖牙I类关系,覆覆盖正常、上下牙列拥挤度<1 mm;无颌面部外伤史、手术史、正畸治疗史、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

1.2 方法

1.2.1 拍摄条件

所有志愿者均使用同一台CBCT(Ka Vo 3D e Xam,视野:23 cm×17 cm,体素:0.3 mm,曝光条件:120 k V~5 m A)进行颅颌面扫描,被测者取端坐位,头部自然放松,双眼平视前方,眶耳平面与地面平行,唇自然闭合,保持牙尖交错位。1个月后使用同一台X线机(芬兰Orthoceph数字化头影测量X线机,OC200D,曝光条件:77 k V,12 m A,10 s)为志愿者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非投照部位均用铅衣保护。

1.2.2 测量软件

运用Invivo Dental 5.2软件对CBCT数据进行三维定点描记,定点采用多平面重建(multi-planer reconstruction,MPR)方法,即轴向、矢状向、冠状向联合定点[4];运用Winceph 8.0软件对侧位片进行定点测量。三维及二维测量均由同一操作者按统一标准各测2次,2次间隔1周。

1.2.3 建立三维坐标系

根据Park等[5]学者建立坐标系的方法,以及Invivo Dental 5.2软件要求原点必须定义在正中矢状面上的原则,定义鼻根点(N)为坐标原点;N点与前鼻棘(ANS)、颅底点(Ba)共同构成正中矢状面;X轴为过N点垂直于正中矢状面的直线;Y轴为右侧眶点与右侧耳点在正中矢状面上投影的连线;Z轴为正中矢状面上过N点与Y轴正交垂直的直线(图1)。

1.2.4 测量项目

选取临床常用标志点31个(表1);参考平面6个(图2、表2);测量指标31个(表3)。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别计算男女三维测量值,结果用±s表示;对同一操作者2次测量结果可重复性进行相关分析检验;对男女测量值、二维及三维测量值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操作者对CBCT数据及头颅侧位片2次定点重复性均较好,CBCT定点相关系数为1,头颅侧位片定点相关系数为0.9,其中CBCT定点的可重复性更佳。

三维测量中,女性OP-SN、Go Gn-SN、左右侧ArGo-Me和Wits值较男性大(P<0.05);男性IMPA、Pog-NB、Overbite、N-S、Mx L、MdRH、Md BL、Go_R-Go_L、Zyg Arch_R-Zyg Arch_L、Zyg Arch-MS、Co-MS均明显大于女性(P<0.05)(表4)。

除U1-NA(mm)之外,三维与二维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5)。

3 讨论

相对于传统二维头影测量,三维测量准确性更高[6],且CBCT的剂量明显小于螺旋CT[7]。有学者将CBCT数据转换为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有效的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2,8]。然而,CBCT转化头颅侧位片仍无法完全体现三维图像的全部信息,尤其是对于颜面不对称的患者,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头颅定位正位片及侧位片均存在放大、叠加、变形以及头位变化等可能导致的各种测量误差,而CBCT对颅颌面进行三维重建后,可精确定位颅颌面各解剖标志点的空间位置,揭示其不对称的原因,在为颜面不对称患者提供诊疗方案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9]。

在进行三维头影测量前,首先要确定三维坐标系。王瑞晨等[10]建立头影测量模型时,以N点作为原点,其矢状面为经N、S点并与法兰克福平面垂直的平面,并将S点定义为蝶背上缘中点。由于在三维影像中蝶鞍点(S)并无明确骨性标志,本研究以N点为原点,并选择具有明确定位的Ba、ANS点与N点共同确定正中矢状面。此外,水平面的定位方法也有许多[11,12],不同的定位方式会影响测量结果,为了便于同二维数据进行比较,本实验沿用二维头影测量的方法,选取眶耳平面作为基准平面。

注:“L”为左侧,“R”为右侧

在坐标原点及正中矢状面确立的基础上,本研究定义X轴为过N点垂直于正中矢状面的直线,Y轴为右侧眶点与右侧耳点在正中矢状面上投影的连线,Z轴为在正中矢状面上过N点与Y轴正交垂直的直线,分别观察颅颌面形态在水平向、矢状向及垂直向上的特点。通过对原点及X、Y、Z轴的确定,完成三维坐标系的建立。

三维影像中标志点的定位方法不同于二维头影测量,本研究采用MPR法[4],即每一标志点的定位均需通过轴向、矢状向、冠状向联合确定(表1),每一点在三维方向均有对应坐标值。

另外,由于传统头影测量分析采用的是二维图像,其参考平面均由2个标志点连线表示,而三维头影测量是在三维立体空间内设定参考平面,不能仅由2点确定。本研究中,平面的定义由二维的“线”转变为三维的“面”:无左右之分的点组成的平面,如S、N组成的前颅底平面,在三维测量中设定为过S、N连线并垂直于正中矢状面的平面;有左右之分的点组成的平面,如眶耳平面,设定为过Or_R、Po_R、Po_L 3点的平面,确保将颅颌面左右形态均考虑入测量体系(表2)。

本研究中,男性大部分线距指标明显大于女性,而大部分角度指标男女之间差异并不明显。傅民魁等[13]曾提出“在代表颅、颌、面、牙绝对长度或高度的线距测量上,男、女间有显著差异,男性大于女性;在代表颅、颌、面、牙各部分相互位置关系的角度测量上男、女间基本相同”。此外,女性OP-SN、Go Gn-SN和左右侧Ar-Go-Me测量值较男性大,提示女性垂直向生长发育较男性更明显,与张海钟等[14]研究结果一致。

注:“L”表示左侧,“R”表示右侧

三维与二维测量指标的比较显示,大多数角度值二维大于三维,而线距值则相反,该结果与Tulunoglu等[15]研究相似。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有:①三维测量是三维空间内标志点间的直接测量,而二维测量为平面上的投影值,故造成三维线距值大于二维;②某些标志点定位在二维及三维中有所差别,如S、Po、Or、Ar[16];③由于二维图像存在左右侧颅合结构重叠不佳、左右侧图像放大率不等以及面中部结构扭曲等问题,ANS、A、PNS、U/L1root、U/LMcusp等标志点难以准确定位[16],而三维图像中这些标志点定位精确性和可重复性均较好[17],故这些标志点涉及的指标其三维测量值更加准确。

(±s,n=50)

本研究在二维头影测量基础上建立三维坐标测量体系,明确定义了31个常用标志点的解剖定位,并获得一套三维头影测量常用测量指标数据,为将来进一步制定颅颌面三维测量标准值打下基础。

(±s,n=100)

注: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摘要:目的:建立西安地区青年正常三维颅颌面硬组织测量标准值。方法:选取符合个别正常标准的18岁以上西安籍青年人100名(男女各50人)拍摄CBCT及头颅侧位片。选取31个标志点及31个测量项目,分别用Invivo Dental 5.2软件和Winceph 8.0软件定点测量,测量结果由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进行性别间以及三维和二维数据比较。结果:女性下颌垂直向发育更明显,而男性下切牙唇倾度、颅底长度、下颌支高度、下颌体长度及面宽度均明显大于女性;同二维测量值相比,除U1-NA(mm)外,其余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BCT三维测量定点及测量可提供比二维测量更精确形态数据。

青年意识形态 篇10

新媒体(New media)这一概念是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高尔德马克(P.Goldmark)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的总称[1]。简而言之,新媒体就是人们自主使用的媒体,亦称“自媒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广泛运用,青年网民的数量呈几何级数递增。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横空出世,改变了以往的信息传播模式。在新媒体出现之前,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传播中掌握话语权,受众这些“沉默的大多数”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崛起,我们正逐步进入“全民编辑”的时代。信息“中心化”时代不可逆转地向信息“去中心化”时代转移。

当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的自由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更加广泛。新媒体使用者较之前有了更多的自由,当然,相应地也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可以说新媒体环境下自由和责任是统一的,不可分割。自古以来,人的自由与责任都是相辅相成的,自由是在一定责任基础上的自由,从来就没有绝对的自由。不少哲人对此都曾有过论述,萨特说:“不论我做什么,我都不能在哪怕是短暂的一刻脱离这种责任”[2]。孟德斯鸠说:“自由仅仅意味着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做一切事情的权利……法律是公民自由的界限,一旦公民行为越过了法律,那么他的自由便不复存在”[3]。马克思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4]。因此,新媒体环境下的自由是相对的,是受社会客观规律制约的。以青年为主的新媒体使用者需担起应有的责任,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趋利避害,最大程度上减少舆论传播过程中的“噪声”,创造和谐的舆论环境,这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重视青年网络责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根据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从年龄上看,截至2013年12月,中国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2%,在整体网民中所占比重最大,和2012年底网民结构一致;从职业结构上来看,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5]。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和希望,其责任担当意识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新媒体在青年成长环境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青年的价值观越发呈现功利化倾向,一些落后的、腐朽的思想和文化也对他们的责任意识、责任行为等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根据笔者调查研究显示,当代青年自我担当意识弱化、家庭担当意识淡漠、国家和社会担当意识缺失,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网络责任教育是应对责任意识缺失的重要教育内容,它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新媒体教育实现社会责任教育,教育青年要遵循网络规律,承担网络责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重视青年网络责任教育是应对国内外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需要。从国际形势来看,外部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有利环境,加速对青年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渗透。从国内形势来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如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等,国内一些反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利用新媒体的自由特性,想方设法地制造社会谣言,激化社会矛盾,诱导青年对社会现实不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借助新媒体工具,教导青年正确辨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阴谋诡计,维护国家团结与社会稳定。

2.重视青年网络责任教育是引导其健康成长的需要。“青年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6]。新媒体在青年大学生中一路高歌猛进,引发了一系列让人担忧的社会问题,如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泛滥、网络犯罪等,消费主义和娱乐至死的精神瓦解着道德、责任等基本的社会概念,青年心中的责任担当意识日益淡薄,这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如同幽灵一般不断侵扰着青年的责任担当意识,使青年大学生疏离社会责任、对法律边界认识也逐渐模糊,若是长期让其发展,势必会危害青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3.重视青年网络责任教育是新媒体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当代青年学习和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新媒体以自身的优势促进了社会各种信息的整合和传播;另一方面,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和有害信息也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开始大行其道。根据网络媒体的自身特性,要使其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需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指导,不断弱化新媒体的消极性,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性。努力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得新媒体环境下正能量得以弘扬和传递。

三、新媒体视阈下构建青年责任担当意识的基本路径

青年是使用新媒体最多的一个群体,同时他们又是进入社会的主力军。如果这个群体在新媒体使用中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并正确地行使自由权,那对促进新媒体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多方面必须有效地沟通,形成教育的合力。

1.作为新媒体资源的主要传播者,须增强法律意识。美国传播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于1932年提出“5W传播模式”,其中传播者居于起始位置。传播者的素质、立场、观点和思想倾向在整个传播活动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青年作为新媒体传播者之一,更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自身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并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和引领自己的行为。除此之外,青年大学生还应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确保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通过现有的法律约束和规范不正确的网络行为。

2.作为新媒体资源的主要分享者,须增强媒介素养。所谓媒介素养,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出了如下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7]。青年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群体,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法制观念与道德意识强弱不同,对媒体的认知水平与使用能力千差万别,媒体素养总体上极为欠缺,这有可能导致不负责任的言论、未经核实的信息在网络上大行其道。倡导通过媒介素养教育,让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年能够具备一定的“免疫力”,以防受到新媒体所传播的糟粕文化的不良影响。因此,必须注重加强对青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这是新媒体受众能正确利用网络资源的关键。

3.作为新媒体资源的主要影响者,须增强主人翁意识。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8]新媒体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对青年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巩固意识形态的宣传阵地。此外,鉴于新媒体的两重性,必须构建必要的外在约束机制:一是法律约束机制;二是道德约束机制,从而确保新媒体传播的实际效果[9]。如今,在网络上虚假信息、娱乐八卦信息、恶俗广告泛滥。为此,必须净化网络环境,加强主流网站建设,增强主流网站内容的权威性、公信力。始终坚持坚持以正确的舆论为指导,辅之以良好的宣教方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凝聚力量,形成好的社会共识,使青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弘扬青春正能量。

摘要:新媒体如今已成为当前社会信息传播的主流渠道之一。青年都是资深网民,是新媒体资源的主要传播者、分享者和影响者。通过研究新媒体视阈下青年责任担当的基本内涵,从不同层面上分析重视青年网络责任教育的必要性,提出在新媒体环境下构建青年责任担当意识的基本路径,增强其担当意识,努力使其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不断发展。

青年意识形态 篇11

一、唤起青年教师的成才意识, 引导青年教师献身教育

我们非常重视抓好青年教师的入校教育。青年教师一到我校, 学校领导热情接待, 进行亲切而有意义的谈话;为青年教师安排食宿, 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重视对青年教师的文化熏陶, 使青年教师从来到学校的第一天起, 就置身于一个良好、向上、有文化气氛的校园。严谨、勤勉、有感召力的教风, 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优雅、别致的校园文化环境, 使他们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中, 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

二、引发青年教师的成才意识, 对青年教师严格要求

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多方面的, 我们不能孤立地去做青年教师的思想工作, 应把思想教育工作融于现实生活之中, 结合日常具体工作, 结合青年教师的切身利益一道去做。

我们重视导师示范的教育, 引导他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虚心向校内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学习, 采用“一对一”结对子的方式, 根据学科进行拜师, 同时向这些“师傅”交任务、提要求, 在带好业务的同时, 要对徒弟的思想作风、言行举止、工作生活全面负责。通过备课、讲课、辅导、批改等多种形式的言传身教, 并创造条件给他们学习观摩的机会, 对青年教师起直接入门的教育和传帮带的作用。为落实上述要求, 我们采取师徒签订合同的形式, 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 制定学校培养青年教师和师傅带徒弟计划, 学校领导以身作则人人带徒, 并由主管业务的副校长和教导主任负责此项工作, 定期检查总结交流工作成果。由于老教师对教育事业所表现出的无限热爱以及他们那种高尚的人格、严谨治学的态度、高超的教育艺术, 对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能产生良好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从而引发他们的成才意识。

三、激发青年的成才意识, 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青年教师分配到学校后, 可以先让他们跟随老教师见习一段时间, 主要的任务是听课、备课、交流等。在正式上岗后, 除通过拜师确定专人培带外, 学校领导重点帮扶。如发现青年教师不适应所任工作后, 深入到班级、学科及学生中了解情况后进行具体指导, 甚至根据实际情况对其所任工作做出必要的调整, 以为其创造条件, 取得工作上的成功。我校2011年新分配的一名特岗教师, 大学毕业后没有实际教学经验, 开始分配其教数学,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后, 我们征求了培带师傅和本人的意见后帮她改教了地理, 经过一年的磨合, 她所教地理学科学生的成绩非常好。对其他几名特岗教师的培养上我们借鉴了“微格教学”的方法, 用摄像机进行课堂实录, 然后反复播放, 查找不足, 进而改正缺点, 如今这几名老师都成了我校的教学骨干。

为了使他们尽快地成长, 激发他们的成才意识, 我们还在青年教师中开展基本功竞赛活动。通过基本功练习发现他们的优点和不足, 把他们从学校学到的知识与教学的实际相结合, 鼓励他们, 找出不足, 树立典型, 使他们感到自己走向工作岗位是要付出传授知识、育才的能力, 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需要, 进入角色, 在工作中有所作为。

总之, 青年教师思维活跃, 上进心强, 富于开拓精神, 这有利于他们科研能力的培养。为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成才氛围是学校的希望, 事业的未来。只有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教育工作, 才能保证我们的教育事业后继有人、长盛不衰。我校充分发挥教研组的阵地作用, 积极为青年教师创造各种教研活动机会。要求各教研组在学校整体改革方案的指导下, 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专长, 选定研究专题, 制订实验方案。为了调动教师参加教改的积极性, 每学期均举行全校性的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此外, 我们还采取“请进来、走进去”的办法, 调动青年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最后一朵花下一篇:初中音乐的创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