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分析

2024-06-29

意识形态分析(共12篇)

意识形态分析 篇1

摘要:法律意识形态是一个具有相当分析力和解释力的学术概念, 法律意识形态需要哲理和法理的双重理论基础与支撑。法律意识形态还具有价值性, 它表现为人们的法律价值观和政治倾向性决定了法律社会的走向。法律意识形态是法律意识中最具有指导意义的一面, 对我国社会的法律活动的方向具有指引的作用。本文会针对法律意识形态的价值属性进行分析, 让人们更多的了解到法律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关键词:法律意识形态,价值属性,法律活动,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的一个分支, 它是法理学和法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意识形态研究和法学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这么说, 法律意识形态反应法律价值观, 而法律价值观又是法律意识形态的实质。但是对法律意识形态这一问题, 我国目前的研究还十分的薄弱, 例如没有将法律意识形态的范畴特定化;没有将法律意识形态的范畴体系化;没有将法律意识形态的范畴与相关范畴相区分等等。

一、法律意识形态从一定的标准中体现反映了人们的法律价值观

在人们最基本的法律意识当中, 他们意识形态下的法律思想具有倾向性、影响力和感知性。与此同时, 一般的法律意识只能当做一个普通的法律现象, 它是人们因为看到某一件触动法律的事情后所表达出来的主观思想和心理感受, 而且由于人们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的不同所反映出来的行为方式和心理活动也有所不同。它是人们在法律思想以及法律意识这两方面的真实的体现和表达。根据所规定的标准, 从人们的具体的表现出发, 我们可以将他们的心里形式划分成两大类, 第一种是感性法律意识, 第二种是理性法律意识。通俗点讲, 法律意识形态就是人们法律意识当中的法律思想, 但不是所有的法律思想都可以称之为法律意识形态, 只有那一部分最具代表性的才能被称之为法律意识形态。

当今社会, 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法律、懂的法律、遵守法律, 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专属于自己的真实的法律思想。例如从事法律工作的律师、法学研究员, 当他们遇到某些已经发生的法律事件后, 他们会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相关操作流程进行处理, 这就是他们的法律思想。当一些普通的农民工、操作工遇到某些发生的法律事情后, 他们也会处理, 但是他们的处理方式大多都是根据先前遇到类似事情后所学习到的知识, 那些知识就变成了他们的法律思想, 所以他们的法律思想不管是在真实性还是理论性亦或者系统性上, 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且他们的具体意义与实际作用也有些许不同。所以每当出现法律事件时, 只有那些具有价值属性的法律思想才能成为真正有用的法律意识形态。

法律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人们对于法律事件或者法律问题的看法、态度以及价值观和政治倾向。当人们面对那些法律问题或者已经发生的法律事件后, 无论这个问题或者事件相关机关或者企业已经作出了怎么样的说明或者解释, 公众还是会对该问题或者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这就是人们法律思想的体现。

人们就某些法律问题或者已发生的法律事件而言, 所表达的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可能是肯定的, 也可能是否定的。但不管是肯定的态度还是否定的态度, 呈现给其他人的都是人们自己的立场和就该问题或者事件的观点和看法, 这种观点和看法就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形态的基本属性, 也可以说成这是某些法律意识形态的直接反映。不管是自由主义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亦或者当今社会上存在社会学和政治学, 这些都是构成意识形态的部分, 也就是说从某些方面而言, 其实意识形态和社会科学理论是相通的, 它们都是对社会活动进行解释说明的系统方法, 都能够提出相关的科学理论来为人们了解社会提供服务。但是, 意识形态和社会科学理论之间也不能划上等号, 他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主要的区别体现在两点:社会科学理论中是没有相对简单的价值判断而且这些理论都是人们在不断探索验证过的事实, 而意识形态却有着相对完成的价值观体系并且意识形态会将所说的验证过的事实归入其中的同时加入其它的内容, 让它所包含的范围远远超过既有的事实。所以, 法律意识形态的内容较为丰富, 且每个人的法律意识形态都大不相同, 这也就说明了法律意识形态具有价值观和政治倾向性。

二、法律意识形态决定了法律活动的发展方向

法律意识形态的价值属性并非是抽象的, 它对法律活动也有着实际的影响。有些专业人士认为我国现阶段法律意识的作用是为国家培养帮助国家社会建设的人才, 也有些专业人士认为我国的法律意识的作用是决定了法律活动的发展方向。在我国, 无论是立法活动、司法活动还是执法活动都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都需要方向上的指导, 这也就是法律意识形态存在的最重要的原因。

法律意识形态的另一个作用即价值判断, 它可以让人们以法律意识形态为依据对相关的法律问题和法律事件做出判断和结论。一方面人们在以法律意识形态为依据的时候, 就是对其基本法律的肯定和赞同, 这就可以指导人们正确的法律实践;另一方面, 当人们在以法律意识形态为依据的时候, 也可以对不合理的法律进行批判, 从而确立新的法律观念。

主流法律意识形态决定了社会法律活动的方向, 它会因为其在法律意识形态体系中地位的不同而不同。我们从法律意识的作用出发, 可以将法律意识形态分为主流法律意识形态预计非主流法律意识形态两种。统治阶级的法律思想往往就是主流法律意识形态, 被统治的阶级或者社会其他阶层的法律思想往往是非主流法律意识形态, 非主流法律意识形态会根据其所属的阶级地位的提高而提高。当然, 也只有统治阶级中主要的的法律思想才是法律意识形态, 其余的法律思想不属于法律意识形态的范畴。

三、总结

当今社会, 人们对于法律意识形态虽然有着自己的认识, 但对于法律意识形态真正的概念人仍然模糊不清, 这也是因为法律意识形式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法律意识形态介于意识形态和法律意识之间的概念, 不同于简单的意识形态和法律意识。本文, 我们了解到了法律意识形态的价值属性, 它是法律价值观的具体反映。当然, 在探寻法律意识上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孙春伟.法律意识形态的价值属性分析[J].学习与探索, 2011 (5) :100-102.

[2]周小仁.法律意识形态的价值属性分析[J].华人时刊 (中旬刊) , 2013 (6) :79.

[3]吕奋进.对法律意识形态的价值属性探析[J].法律与社会, 2012 (34) .

意识形态分析 篇2

切实履行把好方向、管好导向之责。把好前进的“方向盘”“导航仪”,是党委(党组)抓意识形态工作第一位的责任。当年毛泽东同志就把不问方向、不问路线的人比作“倒骑毛驴的张果老”,虽然面朝东方蓬莱,但路走错了,永远都到不了目的地。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 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确保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方向努力”这一根本问题上绝不含糊、绝无偏差。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守组织纪律和宣传纪律,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始终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把准政治方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 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切实履行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之责。 同志指出,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没有变,也不能变,那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履行主体责任,说到底是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负责,对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负责。只有做到这“两个巩固”,主流思想文化的“根据地”才会壮大,争取人心的“同心圆”才会扩大。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中央决策部署在湖南的生动实践宣传好,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社会的主流展示好。认真落实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的要求,守住思想防线,不允许搞“舆论飞地”。

切实履行打赢网上舆论攻坚战之责。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直接关系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湖南作为全国12个互联网大省之一,网络空间汇集了3000多万网民。对这片如息壤一样不断生长的阵地,我们忽视不得、丢失不起。要站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树立互联网思维,善待、善管、善用网络媒体,带头触网、上网、用网,督促完善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机制,牢牢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动权。对网络谣言、负面炒作、攻击渗透等各种网络乱象,该发声时就发声,该出手时就出手,坚决防止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

切实履行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之责。意识形态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各种错误思想就会去占领。要毫不放松地加强各类阵地管理,拉起“高压线”,把好“准入关”,决不给错误思想提供传播渠道。把准敌对势力对我进行渗透分化的重点人群,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团结引导服务工作,切实把社科理论阵地、高校阵地、文化传播阵地等管好管到位。对打着“创作自由”“学术自由”幌子踩红线、破底线的行为,必须动真格、零容忍。

切实履行处置意识形态领域问题之责。这是衡量主体责任是否落实到位、党组织是否坚强有力的“试金石”。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度量衡”,用它来评判意识形态领域的是非曲直,坚决反对和抵制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的错误思想和言论。加强对重大思想理论和舆论问题的引导,科学把握“时、度、效”,既敢于在原则问题上“亮剑”,又善于在方法手段上“隐形”,切实抢占表达制高点。要像解决发展中的具体问题那样化解意识形态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出台重大决策、改革措施要同步考虑和评估意识形态和社会舆论风险,始终把工作主动权抓在手上。

司法裁判背后的法律意识形态分析 篇3

关键词:法律意识形态;法律论证的可接受性;罗伊诉韦德案

一、案件经过

德克萨斯州刑法规定:除了依照医嘱、为拯救母亲生命而进行堕胎之外,其他一切堕胎均为刑事犯罪。1969年,一位化名杰恩·罗伊(Jane Roe)的妇女和金夫妇向德克萨斯州刑法这一规定提出了挑战。

原告罗伊声称:她遭受强奸而怀孕,德州法律禁止堕胎,她又付不起钱到那些可以合法堕胎的州进行手术,故不得不继续妊娠;分娩之后,她将孩子交给了不知身份的人收养。罗伊认为:一个孕妇有权单独决定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为何种理由而终止妊娠,德州刑法剥夺了她的选择权,因而违反了联邦宪法。其次,堕胎是妇女与医生之间的私人事,是妇女的隐私权,不应当加以限制,侵犯了宪法中的自由权。

被告德州政府主张:生命始于受孕而存在于整个妊娠期间,因此,在妇女妊娠的全过程,都存在保护生命这一不可抗拒的国家利益;宪法所称之“人”(Person)包含胎儿,非经正当法律程序而剥夺胎儿生命为第14修正案所禁止之行为。

案件一直上诉到最高法院。1973年,最高法院以在6∶3的多数意见裁定罗伊胜诉,布莱克门大法官代表多数意见作出了支持罗伊的判决。

布莱克门大法官在判决中认为,在罗伊一案中,首先应当承认妇女堕胎权是宪法所保护的个人隐私权。但是,也应当看到,决定堕胎与否的个人隐私并不是绝对自由的。在妊娠期间,存在着两种“重要和正当”的国家利益:一是保护孕妇健康;二是保护潜在生命,政府得在同时考虑上述两种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制定限制堕胎的法律。这两种利益在妊娠期间同时存在,各自在某一个时间点内成为不可抗拒的国家利益。在罗伊案件中,德州法律对堕胎作了过于宽泛的限制,即没有区分妊娠早期和晚期的堕胎,只是将抢救母亲生命作为允许堕胎的唯一理由,而排除了堕胎所涉及到的其他利益,因此,德州法律违反了宪法修正案第14条正当程序条款。

二、法律分析

本案争议的焦点在于如何对于宪法中“人”(person)的概念加以解释,即“人”(person)是否包含胎儿,胎儿是否具有生命权。布莱克门大法官在本案中借用“存活可能性”的概念加以论证,对胎儿的生命权加以限制性承认,从而做到了利益平衡,试图与当时社会中的法律意识形态相一致。下面我们具体论述法律意识形态在本案裁决论证中的方向性作用。

1.可接受性理论

佩雷尔曼认为论证的正当性是“场域依存”的,论证的正当性标准取决于论辩者的听众。普通听众的概念通常依赖于文化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因素,论证的公正性取决于听众的认同。佩雷尔曼并没有在完善法律论证的正当性标准上煞费苦心,而是把对论证质量的判断交给所指向的听众。

阿尔尼奥在其基础之上提出了特殊的理想听众的概念,他认为而只有当证立过程以理性的方式进行,并且这一过程的最后结论为法律共同体所接受时,证立才是理性的。只有某一法律共同体就特定规范和价值达成共识时,结果才是可接受的。

佩策尼克认为法律裁决不仅要在法律基础上证立,还要在普遍理性的基础上证立。需要参照一般的道德基准,能够使法律出发点和论证规则得到维护。法律裁决的深度证立需要的不仅仅是符合理性要求的论证,裁决也必须与某种法律共同体的出发点保持一致。

依据其理论法律论证的要满足可接受性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满足特定的法律意识形态。法律论证要为法律共同体即特殊的理想听众所接受,特殊的理想听众有着其特定的生活方式,其特定的生活方式以特定的规范和价值为基础,这些规范和价值便是法律共同体中的法律意识形态,其在法律论证中起着方向性甚至决定性的作用。

2. 法律意识形态分析

1860年以前,堕胎手术在美国普遍实施,只有纽约州一项刑事法案禁止所有堕胎行为。到了19世纪中期在保守主义主导以及当时落后的医疗条件下,产生了禁止堕胎的法律意识形态的土壤,美国各州开始刑事立法禁止堕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人在思想上对于性的看法逐渐自由化,经济大萧条导致的大规模失业、贫穷造成许多家庭无力抚养他们现有的孩子,同时医疗条件提高,医生认识到如果能够合法的运用医疗技术,能够迅速降低死亡率。人们的法律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对于堕胎逐渐宽容。

但是当二战结束之后,美国被一种鼓励生育的“婴儿潮”热情所支配。当一种普遍的社会保守主义——尤其在性、家庭以及妇女的角色方面——支配着这个国家时,由于政治因素导致的整个法律共同体新的共识导致了禁止堕胎观念的进一步增强。

一直发展至罗伊诉韦德的时代时,整个共同体是这样一种生活方式:随着医疗条件改善,医生拥有技术可以使堕胎变得远比分娩更安全,但法律却禁止他们去帮助妇女。法律无法禁止堕胎,只能强迫妇女接受不安全的堕胎。

可以发现,从立法之初到本案发生之时,做为法律共同体中的法律意识形态几经变迁,已经与之初完全不同,规则的盲目性以及滞后性充分显现出来,作为正义问题之解决的法,法律应对在一个社会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予以公正的解决。为了维护司法体系的权威性,法官在司法裁判的证立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法律共同体中的法律意识形态,司法裁决应当与法律共同体的出发点保持一致,当法律意识形态明显改变时,应当允许法官基于法的正义性功能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法律续造,进行法律解释、补充和校正,而布莱克门大法官对于胎儿生命权的限制性承认更多的是基于当时的法律意识形态,以法的正义为目的,实现了妇女选择权、隐私权、胎儿生命权的利益平衡。这并非是对于立法权以及分权原则的侵犯,因为法官不仅仅受法律所约束,并且也受法所约束,也即受体现于宪法,体现于法秩序的其余部分以及“共同体当中已经确立的一般正义观念”的一般法律原则所约束。

三、结语

法律论证需要的不仅仅是符合理性要求的论证,裁决也必须与某种法律共同体的出发点保持一致。应当为法律共同体的成员所接受,才能有效维护司法的权威性与正义性,适当避免法律规则的滞后性缺陷。罗伊诉韦德案中法官法律裁决论证中对于法律意识形态的考量也体现了对于法律共同体成员的尊重,不论是从法律方法还是法律思想上,其对于我国的司法裁判以及生育制度都具有借鉴意义,司法最终解决以及以人为本能动司法是实现法治社会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荷】伊芙琳•T•菲特丽斯著《法律论证原理——司法裁决之证立理论概览》.商务印书馆.2005,第47页

[2]【荷】伊芙琳•T•菲特丽斯著《法律论证原理——司法裁决之证立理论概览》.商务印书馆.2005,第123页

[3]【徳】齐佩利乌斯著.金振豹译.《法学方法论》.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意识形态范畴及其演化的哲学分析 篇4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产生

从某种意义上讲, 意识形态概念的诞生, 本身就标志着18世纪欧洲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型。多数研究者认为, 意识形态概念是近代法国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 但对这个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此前的三个思想家及其理论学说。

在柏拉图的“洞穴”说、培根 (Francis Bacon) 的“四假相”说、洛克 (John Locke) 的“四种错误尺度”说等思想理论的启迪下, 意识形态范畴诞生于法国思想启蒙运动中。一般认为, 意识形态概念的首创者是法国经济学家、哲学家安东尼·德斯杜特·德·特拉西 (Antoine Destutt de Tracy) 。他深受启蒙精神的影响, 和一些志同道和者共同致力于建立一门新的科学——观念学。特拉西认为, 宗教神学的一个理论基础就是对观念起源和本质的歪曲, 这对于科学的发展是巨大的障碍。他试图建立一门科学理论, 揭开观念的真正起源和本质, 把神学从颐使一切科学的地位上驱逐出去, 建立思想自身的统一性, 再进一步自下而上地重构政治学、经济学和伦理学, 使科学统摄整个精神领域, 从简单的感知到崇高的信仰。“Ideologie (意识形态) ”就是特拉西给这门科学的命名, 它由“Ideo (观念) ”和“logie (学问) ”构成, 意思是“观念学”, 这就是“意识形态”最初的含义。

特拉西的意识形态概念和观念学理论主要见诸他写于1801~1815年的《意识形态原理》 (有的译作《观念学原理》、《意识形态要素》、《思想体系原理》) 中。特拉西在此明确提出, 意识形态表示的是一种思想的科学或观念的科学, 这种观念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他认为, 人的感觉才是一切准确的观念的基础, 真实可靠的观念应当可以还原为感觉。宗教之类的观念之所以是荒谬的, 恰恰是因为这些思想不能被还原为感觉, 而“意识形态的唯一任务正是这种包罗万象的还原”。因为对个人思想的考察会揭示出它们在人类的普遍需求和欲望中的共同起源。这些需求将构成法则的框架, 而这些法则在自然的基础上调节社会, 并促成相关欲望的和谐实现。自然的和社会的是重合的, 而这种重合可由思想起源的理性分析即由意识形态揭示出来。一时间, 意识形态 (观念学) 在法国学界成为显学, 研究者被称为意识形态专家 (Ideologues) 。自此以后, 意识形态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据了显要位置。

二、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的再造

如果说在特拉西那里“意识形态”是对偏见、假相的克服, 那么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则是偏见和假相本身。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这一革命性转折使用, 成就了他对唯物史观的伟大发现, 从此拉开了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开始向科学社会主义转型的序幕。

在写于1845年至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划时代的著作中, 马克思创制了德语意识形态一词, 并首次系统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框架中的意识形态理论。以此为奠基, 马克思一直都在合而为一的两个维度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一是特指维护国家统治阶级尤其是资产阶级利益的唯心主义意识形态;二是泛指阶级社会中社会结构组成部分的一般意识形态。法国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认为, 马克思的著作中存在着一个“认识论断裂”, 这个断裂的位置就在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时期。在这部著作中, 马克思通过“清算”自己的哲学信仰, 通过批判意识形态的虚假性, 转向了历史唯物主义。在完成这个转变的同时, 他的理论就宣告任何意识形态都失去存在的价值。姑且不论阿尔都塞的观点是否值得商榷, 我们从恩格斯关于“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的自述, 也可看出马克思确实在主观上, 从而在实际上以《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为界, 使自己的哲学思想实现了“同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的历史转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揭露和批判, 他在使用意识形态概念时毫不掩饰地流露了贬义的态度。

按照麦克里兰的观点, “在马克思自己看来, 意识形态的贬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 意识形态与唯心主义联系在一起, 而唯心主义作为一种哲学观是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第二, 意识形态与社会中的资源和权力的不公平分配联系在一起。”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精神在揭露意识形态的唯心主义虚假认识论和统治阶级利益维护社会学两方面得到了集中体现。但同时马克思也指出, “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 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成像的, 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由此可见, 对现实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也就是说, 这种反映的歪曲的性质, 不是某个思想家任意所为, 而是取决于一定的社会存在, 取决于社会关系的性质。所以, 社会现实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社会现实的虚假的观念, 这种反映具有实在的、客观的内容, 虽然这种内容是被歪曲地表现出来的。正是在这一点上,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内含了意识形态必定会随着其所反映的现实转变而转变的逻辑。

马克思所用的意识形态概念, 就是指在阶级社会中国家的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 特别是指以德意志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思想观念;马克思是在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哲学范畴中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 其意识形态理论是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总体框架中确立的;马克思在使用意识形态概念时始终如一地表现出了否定态度和批判精神, 并不存在所谓贬义和中性的“两种用法”或贬义、中性和褒义的“三种用法”, 这在恩格斯有关意识形态的论述和说明中是非常明确的。列宁、毛泽东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确立, 恰恰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丰富、发展和完善, 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三、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哲学内涵

“意识形态”是20世纪思想史上内容最复杂、意义最含混、性质最诡异、使用最频繁的范畴之一。在现实生活不同层面的使用中, “意识形态”是一个动态复合概念, 表达的是一个动态复合过程, 既包括传统与现实的纵向扬弃关系, 又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横向互动关系;既包括主体的认知, 又包括价值的评判;既是一个思维的过程, 也是一个信仰的过程;既具有理论的性质, 又具有实践的品格。意识形态概念的动态复合性, 决定了其内涵处于流变过程中, 体现了人类思想认识不断向深处转化。

从西方思想史看, 意识形态概念史可以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特拉西阶段、马克思阶段、曼海姆阶段、列宁阶段、西方马克思主义阶段。“意识形态”是特拉西在18世纪末的首创, 他用“意识形态”一词命名一个新学科——观念学。马克思采用了“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分析19世纪德国哲学, 使意识形态概念史发生了革命性转折。曼海姆在两种意识形式之间作出区分:一种是没落阶级的思想偏见——“意识形态”;一种是新兴阶级的思想观念——“乌托邦”;同时他在两种意识形态之间作出区分:一种是具体意识形态, 一种是整体意识形态。盖格尔把意识形态看成是以“理论”的形式掩饰着的原始情感、审美情趣和价值判断。弗洛伊德、威廉·莱希、弗洛姆等从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意识形态, 成为曼海姆之后意识形态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从列宁对意识形态的概念发展看, 他完全把握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真义, 把“意识形态”改造为一个描述性的即中性的概念。当然这里面有伯恩斯坦和普列汉诺夫的重要的思想渊源。列宁在充分理解、掌握唯物主义历史观基础上, 没有纠缠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特指, 而是把马克思在使用“意识”、“意识形式”、“观念”、“思想”、“精神生产”等这些概念时所阐述的诸如意识与存在的关系、意识的功能、意识在社会结构中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等重要思想加以系统化、条理化, 由此得出世界有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两种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科学三位一体的思想观念体系的结论。同时, 提出这种作为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和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从总体上说必须从外部向人民群众灌输。列宁的这些思想应该说是真正把握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真义。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方面的认识虽有发展变化, 但基本观点都是由列宁而来。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意识形态理论颇具特色。资本主义的长盛不衰, 迫使卢卡契、科尔施、葛兰西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现实, 以便解开当代资本主义“垂而不死”、“崩而不溃”、“灭而不亡”的秘密。他们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几经波折大难不死, 原因很简单: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还没有觉醒, 因此他们无法肩负起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使命。只有重视意识形态问题, 才能使无产阶级形成自觉的阶级意识, 才能在革命斗争中获得胜利。但随着20至30年代早期垄断资本主义的巩固, 卢卡契和科尔施直接激发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努力宣告失败,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界只好退而求其次地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展开批判。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阿尔都塞、伊格尔顿和法兰克福学派。其中, 最具有典范意义的还是“法兰克福学派”, 他们认为只有进行意识形态批判, 剔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神秘因素, 才能复活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虽然法兰克福学派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始终如一地进行批判, 但在如何消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问题上, 也是苦无良策。在这方面, 哈贝马斯较为系统地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以意识形态批判著称于世, 与马克思的一致之处在于, 他志在社会批判;与马克思的歧义之处在于, 他虽然注重理论的实践性, 但无力因而也无意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只是试图建立一种超越性观念, 以消除他所谓的“被制度扭曲了的交际”。

从某种意义上讲, 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过程, 也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转化的过程。

摘要:“意识形态”是20世纪思想史上内容最复杂、意义最含混的范畴之一。意识形态 (Ideologie) 是基本内涵存在激烈争议的一个概念, 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不同理解和使用, 实质折射了意识形态的社会转化。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这一革命性转折使用, 成就了他对唯物史观的伟大发现。意识形态概念的动态复合性, 决定了其内涵处于流变过程中, 体现了人类思想认识不断向深处转化。

关键词:意识形态,唯物史观,意识形态转化,哲学分析

参考文献

[1].[德]赫尔科默;张世鹏译.后意识形态时代的意识形态.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1, 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 第20卷第19页, 1971年版

[3].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4].[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意识形态工作分析研判报告 篇5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政治安全。根据市委宣传部要求,现将我委意识形态工作分析研判情况汇报如下:

一、思想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我局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认真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明确要求党委领导班子对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党委其他成员根据工作分工,按照“一岗双责”要求,主抓分管科室的意识形态工作,对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负领导责任,切实解决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二、认真组织学习,不断提高认识

(一)按照上级要求,及时传达指示精神,加强动员部署。局党委积极组织,及时传达相关文件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指示精神,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来抓,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守组织纪律和宣传纪律,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继续抓实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教育活动。聚焦基层党员教育,党的根基在基层,党的机体细胞是党员,根据我局实际情况,把思想意识形态教育纳入党员学习计划,组织党员学习,撰写学习笔记,强化党员的党性意识,宗旨意识,结合个人思想工作生活实际,交流心得体会,通过学习党章党规、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做合格党员。

(三)加强局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示范引领全体党员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章党规,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思想意识形态内容列入党委中心组学习计划中,通过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深化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

三、下一步计划

在今后工作中我局将从三个方面做好意识形态分析研判工作。

(一)加强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牢牢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向党中央看齐,向习总书记看齐,向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看齐,并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到党委述职报告、干部考核当中去。

(二)强化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正面宣传,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做好旅游文化成就的展示宣传,真正把社会义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落地落实。

(三)加强补短板意识和创新意识。汲取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先进做法,补齐短板,做好创新工作。我局将在继续高效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同时,加强领导,树立楷模,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舆导向,以宣传工作促发展,提高党员的思想高度,更好地履职尽责。

意识形态分析 篇6

关键词:意识形态;理论分析;思想

DOI:10.19354/j.cnki.42-1616/f.2016.17.136

一、深刻分析了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在统治地位的思想。他们以阶级思想来统治他们的世界。一个阶级不仅是在社会上占据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与此同时也統治着精神力量。这个阶级不仅主导着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左右着精神资料的生产。物质决定着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占据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表现出来就是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在统治阶级中间存在着分工,也就是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区别,在这个阶级内部,存在着一部分人,这部分是作为该阶级的思想家身份出现的,他们表现积极,并且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他们自诩为意识形态家,编造着这一阶级关于自身的幻想,并靠此谋生。

马克思恩格斯揭露统治阶级把统治阶级的思想和统治阶级本身分割开来,不考虑这些思想的基础,只是单纯地使这些思想独立化,把他们自己的利益强要看成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在人的观念这个层面上,把他们自己的思想普遍化和大众化了,把它们美化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思想。每一个新产生的阶级的统治基础都比前一个统治阶级的基础稍微宽广些;可是在这个新的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后,非统治阶级和它之间的对立。这也就变得更加尖锐、更加难以解决和更加深刻。当然这就使得此时的非统治阶级的斗争在推翻和否定旧的社会制度等方面,又要比过去一切为了夺取统治权的阶级所作的斗争更加坚决、更加彻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要不再把特殊利益硬解释做普遍利益,或者把“普遍的东西”看作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东西,那么,一定阶级的统治似乎只是某种思想的统治这个假象就会消失。

二、揭露所谓“思想统治”的谬误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同生产方式的一定阶段所产生的各种关系分割开来,并由此得出结论说,历史上始终是,从而把这些个别的思想和概念说成是历史上发展着的概念的“自我规定”。思辨哲学就是这样做的。证明精神在历史上的最高统治的全部鬼把戏,几乎可以总结为如下三个方式。第一个方式是把统治者个人的思想和统治者个人本身区分开来,从而承认是思想在历史上进行的统治。第二方式是使这种统治思想具有某种难以言明的秩序,同时试图证明在这些前后出现的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之间长久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所以这些思想视为是“概念的自我规定”。第三方式是为了打破这种“自我规定着的概念”的貌似神秘的外观,所以就把它变成某种人物“自我意识”。

三、对精神统治世界的这种错误观念的深刻批判

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就是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深刻体现。正是在意识获得了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统治阶级才有可能对现实作歪曲的反映,使人们相信并非存在决定意识,而是相反,是意识决定存在,精神成为独立的东西。“现实世界成了观念世界的产物”,“观念、想法、概念迄今一直统治和决定着人们的现实世界”。精神成了构成历史的决定力量。历史就是观念的更替等等。一句话,就是精神统治世界。精神统治世界的观念是怎么样形成的呢?这是由于分工所产生的结果。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生产力的解放和提升,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区别开来,出现了分工。在统治阶级的内部,有这样一部分人以思想家这个身份出现,他们的存在意义就是编造关于这一阶级本身的幻想,还有一部分人则单单负责组织生产。这两类人偶尔也会出现矛盾的,因此这就看似造成了一种假象,这个假象就是貌似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并不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而正是因为把思想统治和阶级统治两个事物完全区分开来,并使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独立化,因而造成了一种错觉,似乎不是这个统治阶级在统治,而是一种独立的思想在统治。与此同时,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因为他们本阶级的利益诉求,总是假装地把本阶级的利益粉饰成是这个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概括起来说,就是赋予本阶级的思想以普遍性和大众性,把它们粉饰成为唯一合理的、具有大众性的、存在普遍意义的思想。在类似于这样情况,不但就处于主导的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来说是这样的,而且就每一个有想法推翻旧的统治的新产生的阶级来说,也是这样的。他们总是把统治阶级的利益粉饰成为全体人员的共同利益,把统治阶级假释成为普遍利益的代表,宣扬占据主导地位和统治地位的思想不是这个统治阶级的思想。而实际上,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意识形态总是一个无尽的命题,还需要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意识形态分析 篇7

《雪国列车》是以《汉江怪物》《母亲》等作品而确定了自己影坛地位的韩国导演奉俊昊的第一部大制作、国际路线, 或者直接称为好莱坞路线而生产的“大片”。这部耗资4000万美元的影片根据法国漫画《Le Transperceneige》改编, 由韩国最大娱乐集团之一的CJ娱乐投资, 却采用了英文作为原声对白, 取景地包括捷克和澳大利亚, CG特效部分由好莱坞和韩国公司共同完成。以好莱坞的硬汉型影星、出演《美国队长》而出名的克里斯·埃文斯为男主角, 与导演奉俊昊曾经合作过的韩国演员宋康昊、高雅星在影片里也担当了重要角色, 同时还有英国女演员蒂尔达·斯文顿的加入。如上所述, 对于高度重视本土电影, 同时在文化心态上极度排斥好莱坞电影的韩国电影工业而言, 借助好莱坞模式打造的这一力作, 正是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景观之一。在这种文化景观之下, 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则在这部影片中有了不同层面的展现、交汇和融合。

二、《雪国列车》的文本分析

《雪国列车》讲述的是为了应对气候变暖, 人们发射了CW-7的冷冻剂, 使地球处于极其酷寒的环境。大多数人为了生存登上了威尔福德工业开发的永动列车, 列车里各种设施完备, 但却存在着严格的等级秩序, 车尾的底层人民为了争取自由和权力, 由柯蒂斯带领, 解救被囚禁的安保系统设计师南宫民秀, 借他之手打开通往头等车厢的层层枷锁, 推翻威尔福德的独裁统治。

(一) 阶级、革命和冲突

在影片中, 整个列车就是人类社会的缩影。影片一开始就利用各种强烈的对比, 把穷人和富人, 有权者和无权者阶级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这其中也有意识形态的表达。伊格尔顿在《意识形态引论》一书中, 总结出有关“意识形态”的六种流行的定义, 其中之一就是:把人民统一在一个统治强权下的方法1。当然列车上的这种“浓缩”的人类社会环境再适合不过了。有钱人应有尽有, 享受着奢靡的生活, 穷人则蜷缩在列车尾部肮脏的黑暗空间, 中间则是维持着阶层绝对界限的大量警备人员。影片中安德鲁因自己的小孩被统治阶级强行带走, 不知去向, 而冲撞、反抗警卫, 并用自己的鞋子砸伤了威尔福德手下克劳德的头, 结果遭到了当众截肢的酷刑。之后, 统治阶级的发言人梅森部长对此事发表了一番教育言论, 对尾部车厢的人们灌输一种:守规则、讲秩序、待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的统治阶级意识, 她说:“帽子戴在头上, 鞋子穿在脚上, 你总不能把鞋子穿在脑袋上吧”。在阶级社会中, 秩序是第一位的, 而这种意识则与末等车厢的这些无权者追求平等、追求自己权利的意识相冲突, 这也就形成了所谓的“二元对立”意识形态。

英国学者约翰·B.汤普森在其著作《意识形态与现代社会》中提到一个“社会复制共识理论”的核心共识理论, 就是“它认为有某些核心价值观和信仰 (自由、民主、机会平等、议会主权等等) 是广泛共有和坚定接受的”2, 但他在其论述中也提到这种“共识理论”的缺陷, 就是人们都处在各种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下, 他们按惯例和常规方式生活而不一定受到总体价值观与信仰的推动。正是因为两个阶层的意识形态冲撞, 也印证了“哪里有压迫, 哪里就有反抗”的革命意识, 在柯蒂斯的带领下, 很多尾部车厢的民众走上摧毁永动机, 争取平等地位和权力的斗争之中。

(二) 人物个性的建构

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中指出, 意识形态具有将具体的个人建构为主体的功能。3这意味我们的自我建构都是意识形态的驱使, 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影片中, 领袖柯蒂斯展现出他是一个有勇有谋、坚持不懈的正面革命领导的形象, 但在刚上列车物资极度匮乏时, 为了生存, 他有杀人吃婴的黑暗过去。虽然不能将他的行为完全归结于自我意识形态的作用, 但在实践过程中, 意识形态肯定发挥了作用, 只是在自我意识形态的多元结构中, 由于立场和所处的环境不同, 会影响他的选择和行为。

当然在其他人物的刻画上, 也有这种表现。列车尾部的独臂、坡脚吉列姆是正直助人的先知, 而后却在车头得知他只是和列车独裁者威尔福德合作制造这一次又一次的动乱, 以求列车上人数的平衡;表面上落魄的安保系统设计师南宫民秀只是个毒瘾攻心的犯人, 后发现他却有着冲破列车的束缚并能到车外生活的渴望和决心;表面上性格温柔的老师和可爱的孩子们在上课而后却看见老师从鸡蛋篮里掏出手枪扫射柯蒂斯这些反抗者。这体现出在主体多元结构的意识形态中, 由于立场的不同, 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和实践行为, 从而事情就会往不同的方面发展。

(三) “暴力美学”诠释下的“英雄们”

受“暴力美学”的影响, 现在很多电影对暴力 (武打动作) 的处理也出现了舞蹈化、诗化、表演化的倾向, 人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 仿佛是在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 血腥、凶残的暴力场面有时反倒呈现出一种视觉的美感, 进而消解了暴力的残酷性。4

整部影片身为对现行体制和统治不满而奋起反抗的革命历程再现, 暴力当然会占有大量的篇幅来描绘。而在暴力反抗、步步推进向头部车厢进军的“英雄们”, 却被赋予了“正义”的化身, 观众在观赏过程中, 会渐渐产生一种同仇敌忾、反抗压迫的观念和情绪, 不自觉跟随革命者的脚步, 来斩断路上的荆棘, 不断向最终目标前进。

而上面论述的这种方式, 则在好莱坞的影片中大量运用。个人主义的表现, 也是通过暴力的方式来进行展现, 影片中的领袖柯蒂斯, 在打斗中的关键时刻, 总是能逆转局势, 保全自己, 使敌人毙命。个人英雄主义的意识形态在大量的影片中有过表现, 当然这部影片也不例外, 个人英雄主义的神话塑造, 也是导演奉俊昊进军好莱坞利用的意识形态“利刃”, 不过他却在主人公柯蒂斯身上刻上了自己的意识风格想象——毁灭式的“自我救赎”。

(四) 电影内符号与意识形态的互动

巴赫金提出, 符号产生于众多单个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产生于个体之间的境域内, 单个意识本身就充满着符号。5在《雪国列车》中, “胳膊”这个身体符号, 对于柯蒂斯来说具有不同的意义。在初登列车无以为食的黑暗时期, 柯蒂斯以杀人吃婴维持生存, 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原始社会写照, 但尾部车厢的先知吉列姆为了救一名即将被柯蒂斯杀死的婴儿时, 割下了自己的一条胳膊, 让柯蒂斯食用, 使之放弃吃婴, 柯蒂斯被震撼了。在影片的最后, 柯蒂斯用自己的一条胳膊救出了永动机中工作的小孩。同样都是“胳膊”这个身体符号, 在柯蒂斯身上却折射出“救赎”的意义。影片最后“自我救赎”式的毁灭, 更像是一个仪式, 柯蒂斯可以选择不去救小孩, 但是他在其“潜意识”中隐藏着杀人吃婴时的愧疚, 这时, 个人意识形态在他身上发挥着控制人的本能, 起到缓解负罪感的作用。

阿尔都塞在《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 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阿尔都塞把它与暴力性和强制化的国家机器相区别, 认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以散漫的、各具特点的独立专门机构的形态运作的, 如宗教、教育、家庭、法律、工会及文化、大众传播媒介等, 它的功能在于把个体“询唤”为主体, 使其臣服于主流意识形态。6在《雪国列车》中有一处场景非常令人难忘。在一节色彩缤纷的明亮车厢里, 有笑容甜美的老师在给小孩子们上课, 她播放了一段视频, 让小孩观看, 内容是阐述维尔福德创造这个列车是何等的伟大、我们现在能在这样美好幸福的环境里上课都是威尔福德带给我们的恩惠, 并在视频播放之后义正言辞的指向窗外, 讲述企图逃离列车而冻死的“七人之乱”, 反复强调逃离列车的代价就是冻死。这节教育车厢作为一个符号, 所指代的意义就是精神和思想控制。这样一种手段就是阿尔都塞强调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在影片中通过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询唤”孩子们享受现在的生活;感恩维尔福德带给我们的生活;不要妄图逃离列车, 因为那将是死路一条。在这些思想的宣传下, 意识形态就容易剔除对列车的不满因素, 而使孩子们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 从而孩子们将不再对列车秩序构成威胁, 绝对的服从和崇拜威尔福德。

此外, 影片中强调了一种“平衡论”, 这作为一种影片内部的意识形态也在不同的地方出现。首先, 整部影片为125分钟, 其中63分钟之前的画面, 呈现出黑、白、灰三种主色调, 单一亮色只有红色以血液的形式展现。而在63分钟之后, 影片进入了头部车厢区域, 颜色明显丰富起来, 每一节车厢的颜色明媚艳丽、丰富多彩。单从色彩符号这种区分中, 就可以体现出“平衡论”这种意识形态在车厢内等级划分中起到的作用。穷人用暗色系, 富人用彩色系, 这种强烈的视觉反差也表达出阶级地位的不平等, 同时不管是在影片的时间安排, 还是色彩符号的运用上, 都体现出“平衡对称”的思想。其次, 在选择人物角色时, 国家和人种肤色也力求达到一种平衡。这说明种族歧视这一现象有所好转, 现在更讲求的是一种多元意识形态的存在和互动, 并发挥着演员自身表演的张力。最后, 性别话语权力也在影片的最后达到了“平衡”。在影片革命进程中, 男性占据了主导地位, 但完成“炸列车”的使命则落到了女性的身上, 这种“英雄人物”使命的转接以及最后存活下来的一男一女两个孩子, 则也突出体现了性别“平衡”的思想。

本文通过以上针对电影内容的分析和解读, 阐释了影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但是, 影片是导演思想的表达, 导演在拍摄过程中, 主动地或者被动地会将自己的意识形态表达融入其中, 虽然这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反而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导演创作的意识形态“腹语术”, 而这一点, 在以后的研究中会着重论述。

摘要:《雪国列车》是2013年韩国导演奉俊昊试图进军好莱坞推出的力作。笔者将运用电影意识形态批评的不同理论, 试图通过对影片内容的文本分析, 揭示影片内涵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雪国列车》,意识形态,好莱坞,多元化

注释

11 .转引自季广茂著.意识形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5:10.

22 . (英) 汤普森 (Thompson, J.B) 著.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高铦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5.2:97-100.

33 .陆扬, 王毅著.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1:169.

44 .王敏.简析电影中的“暴力美学”[J].东京文学, 2011 (7) :155-156.

55 .张凤著.文本分析的符号学视角[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7.11:24.

我国初中英语学习意识形态分析 篇8

一、英语中的励志学

我们中国教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我们为人处世总是非常低调,讲究的是仁、义、礼、智、信。在和人交流沟通的时候,我们总是刻意表现的很谦逊,但是这些在欧美国家看来是不能接受的。不过,我们的意识形态也在随着历史发展发生着变化。这里,我们从励志学角度入手,去分析我们的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的区别。所谓的励志学其实就是成功学,这是兴起于欧美国家,发展在中国的一种意识形态。李阳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代表,还有台湾的成功学大师陈安之。李阳当时在上大学的时候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学生,而且他对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并不感冒,以至于挂了很多学科,到最后差点没有毕业。后来,李阳去了美国,在美国学习了语言,而且最主要的是他学习到了美国的励志学———成功学。所以当他回国之后,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学习英语方式。当年李阳的“疯狂英语”,蔓延在各个学校,包括大学和中小学的每一个角落,以至于李阳成为了当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这就说明了我们和欧美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李阳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为他把英语学习和励志学结合到了一起,这让国人看到了一个非常新鲜的东西。之前,我们学习英语总是在教室里,或者是在一个角落里一个人默读。这样的效果必然不会太好,而且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语言,它的特殊属性也要求必须去交流和大声喊出来。李阳把学生的害羞感彻底击碎,让他们敢在人面前大声喊英语。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的意识形态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其实,“疯狂英语”的英语教材到底有多么深奥,这可能算不上,它的重点在于给你灌输英语学习的思维,一种新的学习思维。掌握了学习思维,也就掌握了学习的灵魂,英语成绩和能力必然会有很大的提高。[1,2,3,4]

二、过分励志影响学习成绩

很多学生和家长在初期接受疯狂英语教学的时候,发现学生真的爱上了英语学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英语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所以学生都会觉得这种学习方法是万能的,因为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激励学生去学习,更可以让他们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众所周知,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学生把这种国外的方法应用到我国所有的学科中显然是不可以的。这种学习方式最适合的是英语,因为英语是一种外来的文化,所以我们学习它适合用外来的学习方式。但是如果将这种学习状态和学习方法应用到语文学习中,那必然是不合适的。在用这种外来的学习方式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其他学科的教师都有不满的反映。[5学生在课上和课下太过于活跃,而且他们的注意力很不集中,甚至有些学生多动了。而英语教师也有点吃不消了,因为学生在上英语课的时候,总是喜欢在课上喊出几句自认为学习的很好的英语。这些行为打乱了教师们的教学秩序,让教师无从下手,而且学生的主要学习时间都不停留在教室里,他们认为英语角这样的课外活动才是他们练习英语的地方,教室不适合他们学习英语。学生不明白,学习英语是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的,如果一味地学习一些表达情感的英语,是不会对他们的成绩有好的影响的。“疯狂英语”是要我们在课外学习英语的时候疯狂,而不是要我们随时随地的疯狂,尤其是在教室里,我们得顾忌其他同学的感受。如果我们不认真听讲,很多语法知识就不能够掌握,那么将来我们的英语提升空间就被封闭了。我们只学会了一些交流的短句,如何应对中考呢?所以,在引入新的学习方式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后果。学习方式可能是好的,但是初中生他们的思维模式还非常简单,他们大都只会盲从于大流,而没有自己的主见。例如,哪个学生学习成绩好,他们就问人家看的什么资料,然后自己就去买。这虽然是好事,但是成绩提高就仅仅是靠一本书吗?好的成绩是需要课下去做很多的努力的,而不是仅仅靠一种简单的学习方式。而且即便是学习模式相同,对待知识的时候一个人的心态也是不同的。认真与马虎之间可能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结果会是背道而驰的。我们都在看书,都在教室学习,成绩的不同是因为多种因素引起的。在分析自己存在不足的时候,不能单纯的从一个角度来考虑,而应该综合考虑自己比别人差在了哪里,如何改进自己的不足,让自己更完美。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方式也同样,没有改进就会被淘汰。

参考文献

[1]王雪梅.从认知图示理论的角度谈英语语感的培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04).

[2]王洪伟,吴红兰.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02).

[3]党兰玲.论英语语感能力的培养[J].河南社会科学,2003,(05).

[4]孙金莲,于银,王环宇.英语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8,(16).

意识形态分析 篇9

《阿凡达》中的伊娃女神是“大母神”观的体现, 影片中的伊娃集中了所有的生命和智慧于一身, 纳美人对生命和大自然始终有一颗敬畏的心。大母神特指起源于父系社会之前的最大神灵, 是史前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核心, 也是原始信仰中最早出现的神。人神心灵相通, 唯有秉持虔诚的态度才能向神祈告心意, 这是一种至诚的灵魂感应, 一种没有任何阻碍的交流。在该片中, 纳美族多次出现集体祈祷的场景, 大家团结在一起向祖先虔诚祈祷, 希望得到伊娃的庇佑和指示。第一次是在家园树被毁掉的时候, 大家团结在一起为家园祈祷;第二次是在格蕾丝受伤的时候, 大家抛开与人类的仇恨, 用宽容和善良解救处于危难中的格蕾丝, 因为她帮助过他们;第三次是在影片结尾, 在众人真诚的祈祷声中, 杰克的身体被圣树种子覆盖, 最终他被唤醒了。这些场景, 既能体现出纳美人对生命的无限敬畏, 也体现出了他们的博爱与宽容。

电影《阿凡达》在技术上的巅峰位置毋庸置疑, 其中人类安全部队指挥官迈尔斯上校是对现代文明的一个讽刺, 他被现代文明的进步所包装起来的身躯散发着人类的盲目自信与过度自负。他作为探险者的代表, 受到“黄金帝国”的诱惑和利益的驱使去发动对纳美人的战争, 导致无辜生灵被大量屠杀。电影中, 人类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 对纳美人进行了无休止的战争, 这是一个不受任何约束的时代, 人类放纵贪婪的欲望、自信心膨胀, 坚信在任何地方都能开辟出一个为己所用的“殖民地”。而现代性带给我们的却是电影中主人公杰克的那句触动心灵的话:“地球已经毁灭!”并且这个富饶又危险的“潘多拉”星球似乎就是下一个地球。在一定程度上, 《阿凡达》里有着导演真挚的忏悔情结, 潘多拉星球上那神圣纯洁的“伊娃”女神就是救星, 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反思与悔悟, 影片结局是纳美人将人类遣送回了地球。在现代制度所催生的物欲享受和消费狂潮下的人类, 是不能够满足这样的结局的, 因为人类的征服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所以最重要的是, 人类只有正视自己并珍惜生存环境, 而且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精神信仰, 这样才能在所属的星球上快乐地生活。

“《阿凡达》已向人们揭示了净化心灵之路的轨迹;关注可预见的灾难、反省并催动自我意识觉醒。”[1]在纳美人心中, 善良的人都会得到神灵的庇佑。当杰克被纳美人误会的时候, 他说自己是被驱逐的人、叛徒、外星人, 但后来通过努力终于找到了解救纳美人的办法, 得到了大家的原谅和尊敬。当纳美人遭受重创心灰意冷的时候, 杰克驾着托鲁克玛托出现在众人面前, 大家俯首小心翼翼地抚摸着他, 这是出于尊敬和寄托希望的心理, 是对他寄予厚重的期望, 愿他带领族人走出困境并战胜敌人。

在与人类大战前, 杰克独自一人来到灵魂树前跪地祈求, 请求伊娃能助他一臂之力。神的力量是无处不在的, 纳美人的所思所想, 在这里, 神都能感应得到, 并指引纳美人顺应自然法则。《阿凡达》教会人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并告诉人们:在面对自己的过失时, 应该具有虔诚的态度。最后, 伊娃听到了他们真诚的祷告。当纳美人与人类大战时, 除了各族人鼎力相助外, 在紧要关头, 所有生物都团结在一起奋力抗敌, 最终取得胜利, 这也是大家齐心协力、虔诚祈祷带来的结果。

众所周知, 世间万物众生平等、崇拜大自然的思想也影响着纳美族人, 与自然界万物和睦相处的思想指导着纳美人的行为, 纳美人热爱大自然, 用心守护着潘多拉星球上的每一寸土地, 他们深深爱着潘多拉星球上的每一溪流水、每一种生物、每一寸土, 就算是拿动物来当作食物的时候, 他们也要为死去的动物祷告。他们始终以一颗真诚的心去感受世间万物的生命, 用赤诚之心去对待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并将众人的祈祷与祝福传达给自然的神灵, 人性也在这样虔诚的仪式中得到了神化。纳美人的性格是善良的、纯净的, 人类与其他种族是可以和谐相处的, 这一思想在影片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卡梅隆说过他拍摄这部电影的目的:“我这部电影, 有个广泛的隐喻, 但不带政治色彩。我是想通过这种方式, 让人思考, 如何把我们的大自然变得更好。我们活在一个很强大, 拿着枪, 并拥有高科技的时代里, 同时我们也有头脑, 因此, 我们就时不时地在无意中破坏着地球。但这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该寻找新的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法, 现代文明科技并非不好, 不过, 我们应该控制这个对技术依赖的势头。”从电影中不难看出, 卡梅隆先通过精湛的电影技术让观众喜欢上美丽的潘多拉星球和善良的纳美人, 然后再直面人性的贪婪与残忍。在这个爱与拯救的故事背后, 涵盖了宗教信仰、国家制度、自然崇拜及生命意义等内容。因此, 更能反映出影片的主题, 并映射出人类自身对地球的破坏, 从而深深地谴责人类对其他物种进行的野蛮的伤害。

另外, 对神灵的敬仰在电影中体现得淋漓极致, 万物皆有灵的观念成为启发人们的一种生态智慧。影片中的伊娃是集生命、智慧、善良于一身的神, 与灵魂之树同在, 感应是纳美人接触神灵的方式。电影中的故事是一个隐喻, “野蛮”与“文明”对抗的结局要么是残忍地征服, 要么是本土文化的灭绝。纳美人的血泪史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电影未将悲剧进行到底, 而是依然相信一种“潘多拉式的希望”。

摘要:电影《阿凡达》在带给观众视听震撼的同时, 也传达给观众一定的意识形态。本文对《阿凡达》进行意识形态解读, 主要从宗教意识角度分析这部电影。

关键词:宗教意识,母神,自然崇拜

参考文献

意识形态分析 篇10

一、当前反华势力的话语方式

当前, 我国所面临的反华势力, 不是一个完整的独立运行的组织, 而是内部派系林立, 松散关联众多组织的总称。其中的主要力量有以下几种:

一、国际反华势力。这股势力在人员构成上, 主要是一些西方人士, 这里要注意, 不要误会说美国或者其他政府在反华, 对中国持敌对态度。而是反华势力比较集中地存在于那些地方, 其中包括官员, 社会名流和一些社会组织。

二、海外民运势力和“法轮功”组织。海外民运势力基本是1989年后出境, 长期驻扎在海外、美欧、港台, 极端仇视社会主义, 附带也批评国内的腐败现象。他们常用手法是寻找中国社会消极面, 进行批评和攻击。海外民运势力不是一个稳定的派系, 而是内部派系林立, 与西方反华人士、以及藏独、疆独势力等其他反华势力有往来的松散体系。至于“法轮功”组织, 是由于我国政府在1999年7月依法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 “法轮功”的骨干出国, 转型为对抗政府的反华反共分子。他们借“法轮功”发泄对祖国的仇恨, 攻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经常有人出国旅游、探亲或经商。大家在国外可能发现, “法轮功”仍在一些国家或地区活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 “法轮功”都褪掉了气功组织的色彩, 日益政治化, 沦为国际反华势力工具。

三、藏独、疆独、台独以及香港势力。这是目前敢于直接与政府对抗的一股势力, 他们有明确的政治主张, 一直谋求政治权力, 同事批评和反对政府对该地的治理。他们背后都有国际敌对势力的支持, 有文有武, 文武兼备, 一直诋毁我国政权的合法性。自从08年奥运会前后借机登上国际舞台以来, 这些反华势力一直频繁活动, 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策划暴力活动, 给国内政治和社会生活造成直接和严重的影响。

以上所说的这些反华势力, 从地理分布来说, 主要是在海外。因此, 他们要发挥自己对国内的影响力, 活动方式和理念, 基本以西方特征为主。在当前这样一个网络时代, 反华势力发挥影响力主要依靠网站。目前, 可以统计的与反华势力直接相关的网站有80多家, 而且绝大多数是中文网站。这些网站最大特点是并不显得破口大骂、穷凶极恶, 张牙舞爪, 而是尽量做到温婉可人。

从网站形式来看, 包括音频、视频、文字、图片, 这些国内网站也经常使用的方法, 他们都在用。

从网站栏目来说, 他们并不是只有政论文章, 而是还包括青年喜欢的交友约会栏目, 成年人在意的保健、健康服务资讯, 也包括广告内容。

从网站报道内容来说, 他们并不是只报道反华内容, 而是涉及面广, 有眼观六路、纵论天下的特点, 世界各地的情况都报道。对于涉及中国的报道, 甚至比国内报道早一步, 当国内报道发布后, 尤其是两方面报道都看了以后, 会叫读者觉得, 他们并没有颠倒是非来做报道, 而是做了快捷报道。所有他们的手段不是单纯靠抹黑中国来吸引眼球, 而是虚实都有, 很难一概而论, 更是难以一下子斥之为“谬误”。

所有以上这些特点, 对于浏览这些网站的国内人士来说, 以上这些特点使他们容易接受这些网站, 甚至觉得很新奇, 而不容易感到这些伪装背后的价值层面和政治层面的目的性。所以面对这些情况, 给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 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 选用合适的方式和路径来回击反华势力的言论。

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常见问题

当前,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是, 因为太具政治性而学生并不乐于接受。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生活中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体制僵化, 教育内容、方法陈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以封闭性、教条性、泛政治化为特征的政治教育范式。它过多地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 过多地着力于改变和限制学生的需要, 过于强调对学生的规范和约束, 由此形成的“唯上”、“唯书”的教学模式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没有摆脱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学生的消极倾向, 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遭到学生的漠视。

一直以来,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在于: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上以控制式和劝导式为主导, 表现在教学方法上就是灌输法;这样的教育方式特点是同意重复, 封闭系统, 说理乏力。长期以来, 把学生作为客体、灌输的对象, 没有重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招致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厌烦。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把“灌输”片面地理解为简单说教, 内容陈旧、方法单一、脱离社会实际, 既没有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又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能起到指导、解惑的作用, 从而使人们甚至是教育者本身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价值、作用产生疑问。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上政治性为主导, 表现在教学内容上就是本本主义。在课堂教学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会有意或无意地给话语设置一定的范围和边界, 防止学生脱离其预设的轨道。那些与“正统”观点相悖的意见是不许随意表达的, 思想政治工作者总是在预设的话语空间中运行, 从小学、初中、高中直到大学, 教师始终控制着话语权, 始终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学生从言语主体逐渐演变为权威言语的纯粹接受者, 使学生长期处于失语的状态, 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麻痹甚至逆反的心理。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政治使命, 但如何适当地传达这些政治性内容并非易事。在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 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把课堂政治化, 教学内容上纲上线。教师不敢放下政治面孔, 简单地告诉大学生“你应该树立什么”、“你应该信仰什么”, 开口大学生应如何, 闭口大学生须怎样, 这样做的教育作用已明显减弱, 有时还会招致学生的反感, 受到抵制。以至于课堂上言之者谆谆、听之者藐藐, 始终难有收效。

这样的结果是塑造出了我们平常意义上的“政治课”, 假大空, 学生不喜欢听, 教师也就难以获得职业的成就感, 没有成就感的工作, 是人们不愿积极投入的工作。因此, 从学生到教师从不同角度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表现出抗拒, 进而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假意顺应。

由于以上情况比较常见, 使得“思政课”教学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可是实际效果并非如此, 学生在心理上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其教育的效果微乎其微。教学过程被简单地视为政治倡导, 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政治化;学生缺少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倡导的规范的内化机制, 难以将知识外化为规范行为, 背来背去都是应付考试。因此, 在大学生中产生了一批具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却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养的人,

三、反华势力话语方式对思政课提出新要求

当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面对反华势力的理论宣传, 本文的目的, 不是要否定思想政治理论课, 而是要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做法, 思想政治理论如何做到温婉可人, 这是一个大学问。为此, 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 面对纷繁复杂的理论环境, 教师要坚定信念。一是从国家、社会的角度来讲,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增强政治使命感。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 毫不动摇地传播马克思主义, 宣传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坚持改革开放, 体现出正确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二是从培养学生的角度来讲,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增强职业责任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责任, 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讲, 关键的问题是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 不断理解、把握和增强社会责任感, 这样才能将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在面对现实过程中, 端正自己的职业思想, 树立对课程的坚定信念。

(2)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建设, 鼓励创新。首先, 开展业务能力和技巧培训, 相当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想把课程教好, 但是需要业务技巧培训, 因此, 要开展长期坚持的、不仅仅针对新教师的业务能力培训, 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交流的机会, 使大家能够对问题进行梳理, 排解教学的心理压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同时也能给教师提供交流平台, 疏解工作倦怠情绪。其次, 从教学创新的角度, 要鼓励教学创新, 推广行之有效的教学的方法, 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取得工作成绩, 进而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安心教学, 乐于教学。

意识形态分析 篇1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上层建筑;经济基础;阶级统治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063-02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意识形态的选择,并非取决于国家领导人个人意志,它往往是历史过程及其过去和当代社会存在赋予一个国家的必然选择。当然,经济的基础性也决定了上层意识形态的内容,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另外,作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会选择一种意识形态作为自身的理论基础,以往的任何阶级都是这样。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正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的必然结果。

一、历史的选择

清末年间,外有列强入侵,内有清廷腐败,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危亡的关头,正是在这一时期,我国民族义士开始寻找一种救国救民的思想。也正在此时,长期受到压迫的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他们急需一种理论来武装自己。然而,不断涌入中国各种思潮(改良主义、唯意志论、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工团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都以失败而匆匆的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工人阶级对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需求显得更加强烈。中国的未来道路该在何方,又该如何走?这一度让那些为民族和国家奋斗的爱国志士陷入了沉思。然而,苏联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启示,这才使得人们看到了希望。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此后,中国的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转变成自为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加上之前的几次文化碰撞,为马克思主义的闪亮登场扫除了巨大的传播阻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了较为系统的广泛转播阶段。马克思先进的理论十分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指路明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此,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且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主导地位,不是个人的主观意志,而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社会存在的要求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中国人之所以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由当时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他们在这里办设工厂,开采煤矿,高效生产方式所生产的产品物美价廉,不断充斥这中国的市场,这给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中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毁灭性打击。失业的手工业者和农民被迫成为了首批进入工厂的工人,为了生存,他们长期忍受着帝国主义(国外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而统治者封建清王朝,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利益,不断地向帝国主义妥协退让,甚至不惜牺牲國民利益与帝国主义联合起来。而中国的资产阶级,由于大部分来自官僚阶层,其自身的阶级性质决定他们不可能向封建阶级和帝国主义宣战,这种与生俱来的软弱性不可能带领中国走出深渊。与此同时,中国的农民阶级依然不能领导中国的革命,因为其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以及长期处于封建思想的统治下,决定了其思想的落后性,一个落后的盲目的阶级如何领导革命呢?因此,唯有中国的无产阶级才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这不仅由其彻底的革命性所决定,更是由于其科学的、先进的指导思想所决定,而这种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而中国的无产阶级,大部分来自失业的农民,因此,中国的无产阶级和农民有着亲密的联系,这便于组成工农联盟。这样,代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指导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开始从胜利走向胜利。

另外,在当代中国,社会存在同样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的政权性质,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其次,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仍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再次,和平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全球化的外在要求,决定我们必须拥有一个先进的、科学的、具有生命力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继续前进,这就是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为何革命胜利了,在和平稳定,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时代,我们依然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呢?这不仅由我国目前的社会存在所决定,还由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特点所决定。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不是固步自封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并形成新的理论,这久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列宁曾经说过:“哲学史和社会科学史都十分清楚地表明: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1]而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正是马克思主义在这一百多年来始终保持蓬勃生机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党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了实现“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我们的指导思想。

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我国的经济基础决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处于并将长期处于指导地位。首先,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对经济基础的客观反映,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且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2]其次,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促进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当上层建筑维护的经济基础处于进步的时候,便会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完善其经济基础,促进社会的进步;一种是阻碍社会的发展,当上层建筑维护的经济基础处于腐朽、落后的时候,而上层建筑仍全力维护时,它就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前进的落后的力量,这时就需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取而代之。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就决定了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必须反映我国目前的经济基础。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基础起到促进的作用[3]。所以,只有不断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我们才能够真正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五、阶级统治的需要

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统治阶级都会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统治,竭尽全力地维护和发展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明确表示了自己的阶级立场,自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明确宣布要把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最终解放全人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4]。我国是以共产党领导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虽然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取得了今日的辉煌成就,但我们应时刻保持不骄不躁,肩负起历史所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

总之,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中处于指导地位,是历史、人民、社会存在、经济基础、阶级统治的选择与需要。因此,我们应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实现“中国梦”。

——————————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3〕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4〕张文铺.深化对意识形态重性的认识[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5).

意识形态分析 篇12

一、被时代扼杀的勇气

“一个时代的人们不是担起他们对时代变革的重负,便是在它的乖压下死于荒野。”(罗森堡)——谢飞《本命年》导演阐述。正常的社会秩序将李慧泉拒之于外,面对现实的惨淡凶猛,低文化、前科在身的泉子陷入既渴望得到他人认可,又极度自卑的尴尬处境。李慧泉的悲剧命运,有着时代和社会的因素。十年“文革”动乱,不仅在经济,文化上造成滞后和荒废,也摧毁了人们过去的信仰和价值标准,李慧泉处在这样的时代中其实也是一个群体的缩影,没有文化,精神上更是迷惘与空虚。而随着改革开放带来了更为复杂的种种矛盾,物质生产不断发展,精神层面却不能随之丰富和更新,人自然就被时代所抛弃了。所以,原作者刘恒认为,决定人的命运的除了社会因素外,性格因素也很重要——人往往不能把握自己,这个悲剧才更加普遍而深刻。导演谢飞则提到,“泉子的死并不完全是社会不容他,而且他自身的性格特点,使他没有勇气去表达,没有勇气去拒绝,去获得有价值的人生。他跳不出灵魂的痛苦。所以影片里加重了这方面的描写。”[2]

就像李慧泉的内心其实依然保持着对纯真和美好的怀念和向往,他会回想起小时候小芬与自己关于本命年系红腰带的童趣对话;与赵雅秋这个清纯少女的相遇,给正处于悲凉境遇的李慧泉带来了一丝希望和憧憬,唤醒了他埋藏在心底的善与爱。但他的行为显得忧郁而懦弱,与面对高级知识分子小芬时一样,面对赵雅秋的他也总是自惭形秽。当赵雅秋不再需要他护送时,他表面上显得尽量的自然无常,内心却是无比的惆怅。他不死心,打听赵雅秋的去处,去听她唱歌,偷偷跑到她家下面在窗前徘徊,揪住看似可疑想要图谋不轨的小年轻。所有这一切,都表现了他对真善美热切却又无望的捍卫与追求,但他太害羞,用语言和目光遮蔽了行为,在现实面前,没有去追求的勇气,这段“爱情”也注定无疾而终。

二、传统规范的错位

影片中显而易见在李慧泉身上体现出来的传统伦理规范,乐于助人,护送赵雅秋回家;他讲究哥们义气,为叉子出气,在刷子急需钱的时候慷慨解囊。然而对于社会现实来说,这些特质并不算多好的事。一方面他人的热心与他们规范的制度生活让他看清自己与传统规范间存在的差距,现实地位的悬殊,对李慧泉来说是一种心理刺激,让他自卑,压抑,他关上自己昏暗的小屋里的灯,假装不在,就像把自己与正统社会规范隔离开,选择逃避。哥们义气则可以说直接把他推向了另一个深渊,最现实的就是给自己带来了牢狱之灾,他的朋友义气下更多的是欺骗和利益。李慧泉在梦境里回忆起为兄弟叉子出气过失杀人的过程,火车碾过的声音把他惊醒拉入现实。一觉醒来正如他之前醉醺醺的把自己的前途葬送进班房,民警小刘的到来,也预示了他除去几年牢房内的救赎,现实要面对的还有正统规范的管制,显然,他出于对制度的屈服却没有完全认同于正统规范,这种“惩罚”对于他来说显得更漫长。从民警小刘和方大妈对李慧泉的热心帮助可以看出,社会对于李慧泉依然是开了一扇门的,只是由于他自身性格的缺陷和懦弱,不可挽回的一步步走向悲剧的结局,他的命运悲剧并非是靠好心人和时代的变革所能拯救的,唯一的救助者只有自己,而在这里悲剧的结局早已注定。

三、苍白无力的坚持

作为一个正常的男性,李慧泉有着人类最本能的欲望。他翻阅黄色杂志,关掉灯躲进被窝里宣泄欲望;把黄色小报藏在自行车的网框里;卖衣服的时候偷看女顾客的屁股,躲在角落里窥视喜欢的人。但当他真正面对女人的裸体时,却保持高度的克己,以一种近乎鄙夷的姿态毫不迟疑的转身而去。他会盯着赵雅秋半露的胸部看,却幻想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奉劝她不要穿有伤风化的衣服。这种高度的“克制”与内省,在他“逾矩之人”的身份下显得苍白无力甚至可笑。个人的欲望与作为社会准则的伦理观念在他的观念中产生着剧烈的冲突,他把欲望作为非常个人的经验深藏在心中,同时必须努力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李慧泉无法清醒地意识到他所渴望的爱情与欲望的关系,他在一种矛盾的心情中扮演一个精神至上的理想主义者,他基本上不懂得如何在社会规范上赢得女孩子的爱。

李慧泉在给叉子的信中写到“你得多交朋友,像咱们这样的有了朋友不怕了”。现实显然又给了他一个响亮的耳光。刷子缺欺骗了他;对于唯利是图的崔永利他虽然一直心存戒备,但又不可避免的与他有交际来往。李慧泉一直在追求做一个好人,而叉子越狱逃跑到他家,无疑成为他能否改邪归正最严重的考验。深夜,依旧是火车碾过的声音,方叉子从屋顶逃入他的家里,李慧泉再次陷入了矛盾的抉择。最终他被自己的懦弱打败了,叉子拿着他的钱出逃后,他感到做个好人的追求破灭了。羞愧自责的李慧泉掩面痛哭,陷入了更深的灵魂的痛苦与精神的迷惘。李慧泉一直处于群体生活的外部,作为一个边缘性的社会角色,他找不到自己的归属。他早已失去像小芳一样做一个体面的文化人的资格,又无法完全放下心中的传统道德规范屈服于崔永利等人的邪恶势力。李慧泉并不是个彻底的悲观者,当他听到窗外方大妈和女婿谈论到感激他送小芳去医院,他若有所思的笑了,出于对于自己存在价值的一种认可,同时他内心也极度渴望那种美满正常的生活,他打算做最后的一次努力挣扎。最终,已经变得世俗的赵雅秋回绝了他,双重梦想的破灭彻底打破了他的精神追求,他绝望了。李慧泉一直处于一种非常矛盾、痛苦的状态,父母双亡、得不到爱情、交不到真正的朋友,理想和信仰的缺失最终造成的他人生悲剧。

四、结语

火车碾过的声音一次次地敲响泉子走向自我毁灭的丧钟。影片尾声时,李慧泉从酒馆走出,又是一阵火车碾过的隆隆声。泉子混入观众的人群,却进入不了人群的节奏中,他一直想融入集体也始终被排斥在外。他佯装的发出笑声,引来周围人的一片嫌弃的嘲讽,只得无趣的离开。再次醉酒出来,热吻的情侣和弹着吉他哼唱的青年,拥有爱情和理想追求的年轻人对泉子又是一次极大的落差带来的心理刺激,他再一次选择离开。正是这一次次的种种不如愿的遭遇,生生碾碎了他的求生欲,生活的困顿,精神的迷惘,让他最终选择了死亡作为解脱。而捅死他的小混混,让人不禁想到当初的李慧泉,又有一个人将陷入泉子一样痛苦的人生。

谢飞早在《本命年》的“导演阐述”中强调了的他在此片中的立意:“纵观世界历史,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在经历了一场巨大的灾难和浩劫之后,物质与经济的破坏还不是最可怕的,精神上的创伤才最可优虑;而精神上的重建,则是他们重新崛起的关键。”在时代的洪流中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克服自身的局限,凝聚自身力量正,同时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情神境界投身到时代建设中去,正是从这部影片的深层意识形态中获得的警醒。

参考文献

[1]《本命年》的认知价值卫小林《电影艺术》1990-04-01 48页

上一篇:支气管扩张并感染下一篇:中英翻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