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成本法

2024-08-01

直接成本法(共6篇)

直接成本法 篇1

自2006年新会计准则颁布以来, 关于企业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处理的规定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其中新准则中明确要求母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要调整为权益法核算, 在母公司个别财务报表中则采用成本法核算。同时《企业会计准则讲解》指出, 企业可以直接在成本法下直接编制合并报表, 即在工作底稿中不对母公司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 对有关项目直接进行抵销。具体到会计实务操作,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和现有教材则没有给予详细介绍。因而, 为简化合并报表编制方法, 本文详细探讨了在成本法核算下如何直接编制合并工作底稿抵销分录。

一、成本法下直接编制合并报表的理论分析与具体步骤

1、成本法下合并报表直接编制的理论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合并报表第十一条规定, “合并报表准则也允许企业直接在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的基础上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但是所生成的合并报表应当符合合并报表准则的相关规定。”母公司在编制对全资子公司的合并报表工作底稿抵销分录时, 操作相对较为简单。一方面, 对于全资子公司的会计核算, 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允许企业将购买子公司日其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下推”反映至子公司账簿之中, 这样购买日后编制合并报表就进一步得到了简化。另一方面, 对于非全资子公司的会计核算, 除需要抵销企业内部交易影响因素以外, 更为关键的是要确定子公司中少数股东权益份额, 以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合并报表的编制。企业合并财务报表中要对少数股东权益进行确认, 少数股东权益并非源于子公司经营或交易事项, 也非源于母公司经营或交易事项, 其计量与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成本选用何种核算方法没有相互联系。编制集团内部交易抵销分录后, 再通过准确计量子公司利润中包含的少数股东损益以及子公司净资产中的少数股东权益, 就可顺利编制出集团企业合并报表。

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 在购买日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将以成本入账, 如果长投不发生减值、发放清算性股利、减少或追加投资, 那么成本法下母公司在购买日后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一般不变。但随着子公司留存收益及其他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增加变化, 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项目会有所改变, 因而, 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通常不能与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户金额直接抵销。子公司在购买日后发生的所有者权益变动应当分别确认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与少数股东权益份额, 而不需要将其抵销。

在成本法核算下直接编制合并抵销分录时, 可用购买当日所有者权益数额与购买日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变动两项来表达购买日后年末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情况。具体来说:第一, 在购买日, 确定少数股东权益, 对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和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抵销;第二, 在购买日后集团企业内部交易事项已经抵销的基础上, 首先对购买日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变动金额中少数股东权益进行准确计量, 而后将其中剩余变动部分自动分配给母公司股东。

2、成本法下合并报表直接编制的具体步骤

(1) 成本法下购买日后在第一年末直接编制合并报表。第一, 调整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为公允价值并确认商誉。同时, 将购买日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金额与相应的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户金额相互抵销, 并确认少数股东权益。第二, 在长投后续计量中, 要持续关注商誉、子公司账面价值与其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之间差额的后续会计处理。第三, 编制当期集团内部交易事项的会计抵销分录。第四, 将当期子公司实现的净利润 (基于购买日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而计算的) 及其他除留存收益以外的所有者权益项目中少数股东应享有的份额相应增减少数股东权益, 并确认少数股东损益。第五, 确认少数股东权益受子公司股利分分配的影响, 编制子公司当期股利分配与盈余公积计提的抵销分录。

(2) 成本法下购买日后在第二年末直接编制合并报表。购买日后在第二年末直接编制合并报表的思路与第一年末大致相同。但考虑到母子公司个别报表上并未反映上年度合并抵销分录情况, 因而, 在第二年度直接编制合并报表时就要先还原或调整报表中的年初未分配利润等项目。具体来说:第一, 调整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为公允价值并确认商誉。同时, 将购买日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金额与相应的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户金额相互抵销, 并确认少数股东权益。第二, 调整商誉并确认购买日后至本期期初子公司账面价值与其可辨认资产公允价值间的差额对当期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第三, 对购买日后至本期期初间少数股东权益的变动予以确认, 并确认该变动对期末未分配利润及其他的呢者权益项目的影响。第四, 编制购买日后至本期期初所发生内部交易事项对期初未分配利润影响的抵销分录, 并编制当期集团内部交易的会计抵销分录。第五, 编制购买日后至本期期初子公司所计提盈余公积对期初未分配利润影响的抵销分录。第六, 将子公司当期净利润中少数股东应享有的份额相应增减少数股东权益, 并确认少数股东损益。最后, 确认少数股东权益受子公司股利分配的影响, 同时编制子公司当期股利分配与盈余公积计提的抵销分录。

二、成本法下直接编制合并报表的案例分析

假设20×8年1月1日, 母公司 (甲) 斥资300万元银行存款购买乙公司80%的股权使其成为子公司, 在此之前甲乙不受共同的一方控制, 合并属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乙公司为股份有限公司, 合并后乙受甲控制。甲公司在其合并备查簿中记录了购买日乙公司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公允价值。除了备查簿中显示的一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为60万元) 与公允价值 (为70万元) 不相等外, 其他负债、资产的账面价值均与其公允价值一致。而且知道该项固定资产采用平均法计提折旧, 尚剩余20年的折旧年限。此外, 还知道购买日, 乙公司股东权益总额为350万元 (其中股本200万元, 资本公积150万元) ;甲公司股东权益总额为700万元 (其中股本400万元, 资本公积80万元, 盈余公积100万元, 未分配利润120万元) 。

20×8年12月31日, 甲持有乙80%股权, 其在个别财务报表中对乙的长期股权投资金额为300万元, 以成本法进行核算。乙公司股东权益总额为400万元 (其中股本200万元, 资本公积160万元, 盈余公积10万元, 未分配利润30万元)

在20×8年度, 乙实现净利润100万元, 分配现金股利60万元 (其中向甲分配48万元, 向其他股东分配12万元) 并提取了10万元的法定公积, 未分配利润为30万元。此外, 乙因其所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而使其当期资本公积增加10万元。

在20×9年度, 甲乙公司没有发生其他内部交易事项, 乙实现净利润200万元, 分配现金股利60万元 (其中向甲分配48万元, 向其他股东分配12万元) 并提取了20万元的法定公积, 未分配利润为120万元。此外, 乙因其所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而使其当期资本公积增加20万元。

20×9年12月31日, 乙公司股东权益总额为560万元 (其中股本200万元, 资本公积180万元, 盈余公积30万元, 未分配利润1150万元) 。

1、购买日在成本法下直接编制合并报表

在购买日, 需要确认商誉, 调整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为公允价值, 同时编制乙公司所有者权益与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抵销分录, 并确认少数股东权益 (单位:万元) 。

借:股本200

资本公积 150

固定资产 10

商誉 12[300- (350+10) 鄢80%]

贷:长期股权投资 300

少数股东权益72[ (350+10) 鄢20%]

2、购买日后在成本法下直接编制20×8年末 (第一年末) 合并报表

第一, 对照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 调整其账面价值并确认商誉, 同时确认少数股东权益, 编制乙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与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项目的抵销分录 (详细分录同上一步骤) 。

第二, 调整购买日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间的差额。

借:管理费用0.5

贷:固定资产0.5[ (70-60) /20]

第三, 确认乙公司20×8年度中实现的净利润对少数股东权益增减变动的影响。

借:少数股东损益19.9

贷:少数股东权益19.9[ (100-0.5) 鄢20%]

第四, 计算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且归属于少数股东的损失或利得, 将资本公积的其他变动调整为少数股东权益。

借:资本公积2

贷:少数股东权益2

第五, 编制当期乙公司盈余公积计提的会计抵销分录。

借:盈余公积10

贷:提取盈余公积 10

第六, 编制乙公司股利分配的抵销分录。

借:投资收益48

少数股东权益12

贷:对股东的分配60

至此可知在20×8年末, 少数股东权益金额合计为81.9万元 (72+19.9+2-12) 。可以验证的是, 这个计算结果与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后再进行抵销分录编制的计算结果完全相同。

3、购买日后在成本法下直接编制20×9年末 (第二年末) 合并报表

第一, 参照上述步骤, 同样需要先确认商誉和少数股东权益, 调整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为购买日的公允价值, 同时编制乙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与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项目间的抵销分录。

第二, 将购买日后至本期期初调整金额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加以确认, 同时调整购买日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间的差额。

借:管理费用0.5

期初未分配利润0.5

贷:固定资产 1

第三, 确定少数股东权益在购买日后至本期期初的变动情况, 同时确认其对期初未分配利润及其他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影响。

借:资本公积———期初 2

期初未分配利润7.9

贷:少数股东权益 9.9

第四, 编制购买日后至本期期初盈余公积的计提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

借:盈余公积10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10

第五, 确定乙公司本期实现的净利润对少数股东权益的影响。借:少数股东损益39.9

贷:少数股东权益39.9[ (200-0.5) 鄢20%]

第六, 计算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且归属于少数股东的利得与损失。

借:资本公积4

贷:少数股东权益4

第七, 编制乙本期盈余公积计提的抵销分录。借:盈余公积20

贷:提取盈余公积20

第八, 编制乙公司本期股利分配的抵销分录。

借:投资收益48

少数股东权益12

贷:对股东的分配60

截至20×9年末, 少数股东权益金额合计为113.8万元 (72+9.9+39.9+4-12) 。可以验证的是, 这个计算结果同样与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后进行抵销的结果相符。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人民出版社, 2008.

[2]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M].中国财政出版社, 2008.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2.

直接成本法 篇2

《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第五条:“审计机关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时,应当考虑审计项目的时间、经费和人员要求„„”及第十五条:“确定审计目标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五)审计的时间和经费预算„„”已经提出了对成本管理的要求,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对每个项目测算出比较准确的审计成本,并且在审计过程中加以控制。《审计署关于改进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实施办法》(审办发[2005]35号)第八条至第十二条,也提出了要实行项目预算管理,加强审计成本控制。可见,有关审计成本的问题已提上审计机关日程,需要对审计成本的有关领域进行研究。由于审计机关成本的内容非常丰富,本文仅初步探讨审计项目直接成本管理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审计项目直接成本管理的概念

广义的成本是一个经济范畴,指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发生的各种人、财、物、时间、信息、机会等资源的价值牺牲或付出的代价。狭义的成本是一个价值范畴,指人们进行一项活动时发生的全部支出的对象化了的货币表现。

审计机关成本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管理的角度看,广义的审计成本是与审计机关行使审计职责有关的一切价值牺牲。它涵盖了审计机关在一定时期内可控的、不可控的所有外部成本和内部成本,不可控的外部成本有审计体制成本、环境成本等。狭义的审计成本是审计机关全部支出的对象化了的货币表现。它是审计机关可控制或施加影响的成本。

审计机关审计项目成本是指审计机关在项目审计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支出,包括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资金、时间等,以审计项目(包括审计调查)为归集对象的货币表现。按照完全成本法,一个具体审计项目的成本可分为直接成本和分摊的间接成本。审计项目直接成本就是能直接算进项目成本里去的成本。按成本构成的不同,它主要表现为项目执行单位的审计组进行审前调查、现场审计的外勤审计成本和为该项目进行非现场工作的内勤审计成本。项目成本中分摊的间接成本就是间接为审计项目服务而产生的成本。

审计机关项目直接成本管理就是对审计项目的直接成本进行组织、计划、预算、核算、分析、监督、评估、考核和奖惩,尽可能地降低成本的一种科学活动。

二、审计项目直接成本的计划与预算

(一)审计项目直接成本的计划

审计计划对执行审计项目起龙头作用。进行审计项目直接成本管理,首先在审计计划阶段就要对项目直接成本有一个科学的计划。

在审计计划的前期调查时,要通过搜集、研究成本信息,走访有关部门,召开专家学者咨询会,征求署机关各业务司、派出机构及地方审计机关意见等方式,对各计划项目直接成本进行严谨的可行性论证。明确项目的直接成本构成要素的内容,要在项目计划中列明每个项目工作天数、工作人数、工作量、外勤审计经费的计划,然后按一定的财务计算方法来初步估算各项目的计划直接成本。

在编制了项目直接成本计划后,计划部门应该进行综合平衡,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对于总计划直接成本太高的审计项目,首先要分析原因,如果是由于其直接成本构成要素不可控制造成的,则进一步分析该项目的社会价值。如果这个项目确实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或重大的社会效益,或者是党委、政府、人大批办、交办的重要事项,即使其计划直接成本过高,也要将该项目列入年度计划。如果计划直接成本太高是由于项目的直接成本构成要素控制不严造成的,则计划部门应重新估算项目的工作天数、工作人数、工作量、外勤审计经费,重新计算项目的计划直接成本,直到将计划直接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为止。

制定计划时,遵循“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也是控制成本的好方法之一。在不影响独立性的前提下,计划安排的项目要尽可能就地就近。对能采取送达方式审计、联网审计的项目,就不要就地审计。或者可视工作需要,采取送达审计与就地审计相结合的方式。如德国联邦审计院,有三分之二的项目是采取送达方式进行审计的。

(二)编制审计项目直接成本的预算

预算是成本控制的一种好的方式。如澳大利亚审计署,政府年度审计计划的编制就包括审计经费预算。审计经费预算来源于每个具体项目成本费用的总和。每个具体项目的成本费用又是根据项目要达到预期目标所需的工作量计算得出的。德国联邦审计院每年编报的预算中,人员经费占80%,其他经费(如交通费、电话费等)占20%。

审计经费是由审计项目决定的,审计机关要细化预算,就要以审计项目预算为基础。审计项目预算又是以审计项目计划直接成本估算为基础的,要将估算的项目计划直接成本纳入项目预算中。实行定额预算是预算管理的最主要方式,要根据工作需要,以项目任务为依据,按照项目直接成本与项目的性质、类型、规模等相匹配的原则核定项目人员和时间,由人员和时间定工作量,再由工作量核定直接支出预算定额,这就是“三定”。不能单纯地以工作人员人数为基数来核定。

在安排直接成本计划时,有两个重要导向,一是目标导向,即以审计机关每年应履行的职责和应全面实现的审计目标为导向来安排。用投入产出术语表达,就是产出既定,使投入的资源最小。二是条件约束导向,即以现有的有限的审计资源如工作人数、工作时间、经费预算等条件约束为导向来安排。用投入产出术语表达,就是投入资源既定,使产出最大。这两种导向有时是矛盾的。一个科学的直接成本计划,应能将二者融合起来。对于署计划、地方各级向下下达的审计计划和批办交办事项,应以目标为导向定成本计划;对于署派出机构和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的自定项目,应以条件约束为导向定成本计划。

当前,计划编制部门需做以下两项基础工作:一是建立被审计对象信息分析系统。这个系统应由被审计对象信息资料、历年审计成本基础数据资料如不同类型项目工作量的测算数据、外勤审计实际工作量、外勤经费实际支出数据等几部分组成。二是建立专家咨询系统。要有一个外部专家和内部专家的咨询渠道,能及时征求、反馈专家意见和建议。

每年初,计划部门将本年的计划项目及其中属于本年的直接成本计划一并下达。各级审计机关在接到项目直接成本计划后,可以将直接成本计划进行第一次分解,落实到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或项目主审个人,使其明确各自在执行过程中的经费预算。

三、审计项目直接成本的控制

审计项目直接成本的控制是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力求以最小的直接成本,最有效地实现审计目标。它是直接成本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审计机关控制直接成本的主体包括机关的领导、计划部门、财务部门、业务部门等,他们既共担控制成本的职责,又互相牵制和制约。如领导要组织、指挥和协调,制定一套合理的成本制度等。计划部门要平衡各计划项目的时间和人数,制定项目计划成本等。财务部门要审核各项支出的真实性,核算项目实际成本等。各项目执行部门要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控制工作人数和时间等。可将上述各主体的控制工作归纳为两个最为关键层次的控制。

(一)项目执行单位、审计组层次的控制

项目执行的过程,就是落实直接成本控制的过程。项目执行单位、审计组要做好以下几项控制工作:

1.预测直接成本

控制直接成本绝不是简单地降低直接成本,而是先要满足几个重要的条件,如控制审计项目质量,实现审计目标,取得最大的审计成果,将审计风险限定在可接受水平上等,然后再尽可能地降低直接成本。要满足以上条件,最好的办法是由项目执行单位、审计组预测直接成本,预测的目的是为审前调查编制直接成本概算和正式审计前编制直接成本预算奠定基础。这种预测与计划部门在项目立项时的直接成本的可行性论证有所不同,它更全面、细致,更接近实际。

预测时要考虑直接成本与被审计单位的规模、业务的复杂程度、被审计事项的时间范围、业务范围、要审查的交易总金额、交易余额、帐户数、记录数、抽样的样本规模、参加审计的人数、工作时间、具体审计步骤、审计取证的方式方法、审计风险、重要性水平、审计成果等的关系。项目执行单位、审计组可运用数学、统计学等更加科学的方法,如建立各种数学模型、公式、坐标轴图表、象限图表等,近似精确地预测直接成本。

2.分析影响直接成本的因素

在审计工作中,可以通过分析影响直接成本的各种主要因素,选择采取多种方式降低直接成本。影响直接成本的因素涉及审计机关内外的很多方面。有些是审计机关短期内无法施加影响的,如被审计单位总部及分支机构的地理分布情况,被审计单位所在部门或行业的环境等。有些是审计机关只能施加有限的影响,如被审计单位配合审计的情况等。审计外勤工作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配合情况,如果被审计单位配合不好,将增加成本。审计组长、主审在进点时,要与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及有关人员充分沟通。必要时可采取一些审计法中规定的措施,力争对方配合。

3.控制直接成本的具体措施

(1)做好审前调查。细致周密的审前调查是编制审计方案、有效选择审计重点的基础。一方面要摸清总体情况、业务流程,另一方面要做深做细,要初步把握住被审计项目存在的几方面主要问题,掌握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对一些重点问题,审前调查可以搞清楚的,能达到实施审计深度的,可实行试审,以解剖麻雀,基本达到审计取证的要求。只有进行了充分的审前调查,才能在正式审计时集中力量,直奔主题和重点,从而减少现场审计时间。对于异地审计项目,能节省大量的差旅费。

(2)编制好审计方案(包括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一个优秀的审计方案,可对成本的控制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制定和比较不同的审计方案,从中择优。审计方案不仅要目标明确,还要指标详尽,并尽可能地量化。尤其是审计实施方案。按照6号令的要求,具体实施方案是对拟实现的审计目标以及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进一步说明和详细规划。从成本管理角度看,就是要在实施方案中制定时间、人员和经费等成本构成要素的具体方案。审计组长或主审要利用现代项目管理的知识和理念,用工作分解结构法(WBS),将预测的直接成本进行第二次分解,按工作量自上而下逐步分解至每个审计步骤、每位审计人员。在时间安排上,要根据项目要求完成的最后期限,采用现代项目管理的关键路线法,制定可行的进度计划,要对现场取证、写审计日记和工作底稿、中期汇报、业务会议、分析证据和底稿、报告初稿、报告征求意见等工作所耗费的时间及各审计事项的最迟开始时间、最早结束时间等做出具体安排;在人员安排上,必须合理搭配有不同专长的各类人,明确完成任务需要什么样的人,各类人的具体人数;在经费的安排上,要编制审计外勤经费预算等。

(3)加强现场审计管理。现场审计成本控制的核心有三个:一是抓审计重点,二是抓过程控制,三是抓审计组团队管理。抓审计重点就是在落实审计实施方案的基础上,重点审计那些涵盖了被审计项目的主要经济活动领域,足以实现审计工作目标的重大事项,如金额大、影响大的违法违规问题。抓过程控制就是合理地设计职位,明确地赋予权限,有效地配置资源,设定和执行审计事项操作标准,完善内部监督机制,进行责任追究,纠正疏漏和错误。抓审计组团队管理就是要建立矩阵式的组织结构,进行分工和协作;建立审计组长与审计小组(人员)之间、审计小组之间、审计人员之间快速畅通的沟通机制;建立激励机制等。审计组要严格履行实施方案中的时间和人员安排,便于审计组长和主审随时掌握情况。如遇到需要增加人员、时间等的特殊情况,要对实施方案的指标进行调整。

(4)进一步改进审计方式方法。在方式上,能就地取证的不到异地取证,不能就地取证的可考虑采用协查或函证。审计步骤必要时也可适当简化。在方法上,应由帐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基础审计过渡,减少直至避免详细测试。充分利用内部控制评估、风险评估、抽样审计等一些先进的方法。将重要性水平的运用、分析性复核的运用贯穿于整个审计实施过程。对一些不重要的项目,用分析性复核程序代替详细测试等。当前要大力提倡的是计算机审计,现代计算机审计从总体把握、模型分析两方面有效地解决了审计重要性判断、审计风险控制等难题,从根本上节约了直接成本。因此,凡是有条件的项目,应尽可能多地运用计算机审计。

(二)整个审计机关系统层次的控制

整个审计机关系统这个层次对直接成本的控制,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控制审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审计人员数量是直接成本的构成要素,审计人员质量也决定着工作时间的长短,从而对直接成本产生影响。控制人员数量,主要是调整审计人员数量和合理配置人员结构。控制人员质量,主要是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等。

2.建立整个审计系统的审计人才库。至少有三个层次的人才库:一般审计人员、审计专家、高级专家。并且这个人才库应该是动态的,不断更新的,以便于为优化成本而在系统内随时调配人员。

3.试行审计项目招标制、合同制和项目主审资格认证制度。招标有多种形式,如审计工作方案招标、审计组招标、主审招标、审计实施方案招标等。通过招标,选择最优的直接成本。目前审计项目采取的是主审负责制。不同的人担任主审,审计项目的直接成本是不同的。因此,主审的资格和能力需要由审计机关给予考核和认证。

4.实行整个审计系统的信息共享,以避免重复劳动。

5.研究开发实用的审计项目直接成本控制软件。将计划阶段的直接成本可行性论证、实施阶段的直接成本预测等技术含量较高的控制步骤嵌入到软件中去,以降低控制难度。

四、审计项目直接成本的考核

所有的审计项目,原则上做到项目立项有直接成本计划,正式审计前有直接成本预算,项目结束后有直接成本决算,以促进规范的“预算有约束、执行有标准、决算有考核”的成本管理体系的形成。

审计机关应建立总量控制、节约奖励、超支惩罚的经费管理制度,并与年末各审计项目的评比挂钩,使直接成本控制与审计组、审计人员的切身利益相联系。年度决算后,各级审计机关要结合项目审计结果,分析评价项目成本,评估项目成本计划执行的有效性。对实际成本低于计划成本的项目应给予适当奖励,如发放奖金、在参加优秀审计项目评选时加分、推广其先进经验等。对实际成本超出计划成本的项目,要查找原因。最主要原因无非是两个,要么是定额和成本计划不科学,要么是成本计划执行不力。对于前者,要责成计划部门会同各职能部门重新研究确定。对于后者,要将实际成本进行第三次分解,分解至机关内每个人,看看造成成本过高的具体责任人是谁。然后依据一定的标准,追究责任人的责任。每年还要将实际成本与奖惩情况在系统内公布,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奖优罚劣。

成本法直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探讨 篇3

(一) 成本法直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可行性分析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对子公司投资, 日常会计实务采用成本法核算, 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调整为权益法。但同时准则又允许母公司在采用成本法的基础上直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只要所生成的合并财务报表符合准则的相关规定。

2011年5月12日IASB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0号———合并财务报表》应用指南中, 规定了“合并财务报表应将母公司和其子公司的资产、负债、权益、收益、费用、现金流量的相同项目加以合并, 抵销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的账面金额与其在各子公司中所占的权益份额”。可见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未规定必须将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才能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其实根据美国会计研究公告第51号《合并财务报表》和FASB第94号准则《全资控股子公司的合并》, 母公司甚至可以在其个别账簿中自由选择采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核算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的投资。因为母公司的投资账户余额、母公司来自子公司的收益和其他内容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都可以抵销, 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是一致的。

(二) 成本法直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程序

成本法直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程序可分为以下步骤: (1) 将子公司的资产、负债由账面价值调整为股权投资日的公允价值, 并按该公允价值持续计量, 对净利润进行调整。 (2) 将股权投资日的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与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抵销, 并确认少数股东权益金额。 (3) 将股权投资日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变动的金额, 按照少数股东持股比例分配给少数股东, 追加确认少数股东权益。 (4) 抵销子公司的利润分配。 (5) 抵销母子公司内部债权债务以及内部购销业务。上述步骤中第1步和第5步与成本法调整成权益法 (下文简称为权益法) 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处理相同。第3步是整个编制程序的关键。

由于引起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变动的事项主要有:盈利、亏损、分配股利以及发生的其他权益变动等。因此少数股东权益=股权投资日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少数股权+基于股权投资日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计算子公司净利润 (净亏损) ×少数股权-子公司分配的股利×少数股权+/-子公司其他权益的变动×少数股权。只要正确确定了少数股东权益, 采用成本法直接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一定等于采用权益法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

二、合并报表编制方法探讨

(一) 案例概述

[例]2012年1月1日, A公司用银行存款6000万元购得B公司80%的股份 (假定A公司与B公司的合并属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B公司办公楼的公允价值为1400万元, 账面价值为1200万元, 按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额, 预计使用年限为20年, 无残值。其他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等。

2012年1月1日, B公司股东权益总额为7000万元, 其中股本4000万元, 资本公积3000万元, 盈余公积0元, 未分配利润0元。2012年, B公司实现净利润2000万元, 提取法定公积金200万元, 分派现金股利1200万元, 未分配利润为600万元。B公司因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资本公积的金额为200万元。

由于股权投资日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尚不涉及两种方法的差异, 因此本文不作涉及。

(二) 按权益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1) 首先将B公司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调整成股权投资日的公允价值, 并按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对折旧进行调整。

(2) 其次将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

以B公司2012年1月1日各项可辨认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 重新确定B公司2012年的净利润为1990万元 (2000-10) 。

(3) 对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 以及母公司的投资收益与子公司的利润分配进行抵销。

(三) 按成本法直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1) 对子公司固定资产的原价及折旧按照股权投资日公允价值进行调整。

(2) 对股权投资日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与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抵销。

(3) 将A公司的投资收益与B公司股利分配抵销。

(4) 将调整后的净利润分配给少数股东, 并抵销子公司利润分配中属于少数股东的部分。

(5) 将B公司的其他权益变动分配给少数股东。

(6) 抵销B公司利润分配中提取的盈余公积。

经过上述调整抵销分录的编制, 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完全相同。具体见表1:

(四) 成本法下合并财务报表的连续编制

承前例, 假设2013年B公司实现净利润2400万元, 提取法定公积金240万元, 无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则直接由成本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需要编制下列调整抵销分录。

(1) 连续调整子公司固定资产及累计折旧。

(2) 依然对股权投资日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与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抵销。

(3) 确认累计净利润中归属于少数股东的权益, 本年的金额为478万[ (2400-10) ×20%], 去年的158万通过“未分配利润———年初”调整。

(4) 调整累计资本公积变动归属于少数股东的权益。

(5) 连续抵销子公司利润分配中提取的盈余公积, 当年的通过提取盈余公积来抵销, 去年的通过“未分配利润———年初”来抵销。

通过例析可知, 股权投资日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销分录, 不管是股权投资日还是日后连续编制的情况下, 编制的分录始终是相同的, 每年只需要简单复制即可, 省却了每年按照子公司年末的所有者权益进行抵销的过程。在按照权益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子公司的“未分配利润——年末”在抵销分录中通过一借一贷的处理, 相当于没有对其进行抵销, 只是为了平衡分录而出现, 没有实际意义。其实在实体理论下, 子公司的年末未分配利润本身就不应该被抵销。而在采用成本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完全不出现该项目, 反而有利于把握抵销的实质。

综上所述, 由权益法编制下的“两调一抵” (即对子公司报表由账面价值到公允价值的调整, 对母公司股权投资由成本法到权益法的调整, 以及对母子公司之间的抵销) , 变为成本法编制下的“一调一抵”, 更加直观, 并且大大简化了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过程,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计算与分析 篇4

(一) 直接材料差异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加工设备的完好程度、工艺变更、用料标准未能及时调整、产品设计变更、用量标准未能及时调整、新产品投产、生产工人技术不熟练、产生废料或用量超过标准量、产品质量控制制度的完善与否及执行情况、材料本身的规格、型号不符合要求、生产工人工作态度的好坏和责任心的强弱等。影响直接材料价格差异的因素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价格的调整、采购渠道及交货方式的选择、采购批量或次数的增减、交通运输条件的变更、装卸搬运费用的升降、折扣期内延期付款、丧失优惠、材料采购计划编制有偏差未能满足生产经营所需而采取临时紧急进货措施, 使买价和运输费上升, 还有一些因素变动是企业所不能左右的, 如市场供应波动、材料价格变动、运输费用升高、市场竞争加剧等。对于这些因素, 企业应积极采取防范措施, 合理搭配, 力求回避价格风险, 对于非可控因素引起的材料价格变动, 还应单独列出, 积极寻求消化方式。

(二) 直接材料差异类型

直接材料在数量和价格上差异都存在着客观差异和主观差异。如市场变化、价格变化、生产条件的变化、意外情况的发生、停水停电、市场不规范、材料质量、劳动工资制度变化等, 这些都是企业难以控制的。但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 经济责任制度是否健全或执行是否严格, 是否存在懈怠、渎职现象等, 则与责任者的主观努力紧密联系, 是控制的重点所在。一般而言, 对于客观差异控制的主要措施是如何有效的防范, 对主观差异控制的主要措施是如何进一步改善, 并结合责任制予以督促。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析是建立在生产产品的投料相对稳定和单一的假定条件下。实际生产中, 如果企业按一定比例或配方混合投料时, 如纺织、化工、酿造等行业, 还会出现因投料比例的变化而产生直接材料的混合成本差异, 这一混合差异只与材料用量有关, 主要说明材料投料比例是否合理或投料利用是否充分。

二、直接材料成本差异计算

在利用成本差异进行分析与控制时, 首先要对各成本项目的成本差异进行准确计算;其次要对成本差异进行分类识别, 即按成本差异的性质或数量特征, 将其分为有利差异和不利差异两大类。直接材料成本差异与成本会计中的“材料成本差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材料成本差异”是当企业的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时, 外购和自制材料的实际成本与其计划成本的差异, 该差异通过“材料成本差异”账户核算, 最终由企业的材料来负担。而直接材料成本差异是指在计算产品成本时, 在实际产量下直接材料实际总成本与其标准总成本之间的差额, 可分解为直接材料用量差异和直接材料价格差异两部分。

(一) 直接材料用量差异

直接材料用量差异=直接材料标准价格× (实际产量直接材料实际用量-实际产量直接材料标准用量) 。上述计算结果若为正数, 表示不利差异, 说明产品生产过程中领用材料数量过多, 致使成本升高, 需查明具体原因, 采取相应的措施力求予以改进。若为负数, 表示有利差异, 说明生产过程中节约了材料消耗, 进一步具体分析后, 找出经验, 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发扬。产品的直接材料用量差异一般应归属于生产部门负责。但有时材料用量差异的出现并非生产部门所致, 如采购供应部门工作不认真、质检手续不严;或者为了单纯追求材料采购成本的降低而忽略了材料质量, 致使质量低劣的材料抵库, 加大了废品损失等, 这应由物资供应部门负责;或者仓库管理不善, 致使材料变质毁损等, 这应由物资管理部门负责。

(二)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 (直接材料实际价格-直接材料标准价格) ×实际产量直接材料实际用量。上述计算结果若为负数, 表示有利差异, 说明采购过程中的控制工作有成效;反之, 则说明采购过程存在问题。材料价格差异的责任一般在采购供应部门, 但如果因生产安排不周或其他原因致使库存材料严重短缺, 又未及时通知采购部门, 从而导致紧急订货, 加大订货支出, 引起价格上升, 应由生产部门或其他部门负责。

[例]某企业生产A产品耗用甲材料标准成本为66元/件, 其中:价格标准为12元/件, 用量标准为5.5千克/件。假定8月份生产的A产品为400件, 实际耗用甲材料2500千克, 甲材料实际单价11元, 要求计算甲材料成本差异。

依题意计算有关差异如下:

通过计算得知, 400件A产品实际消耗甲材料27500元 (2500×11) 与直接材料标准成本26400元 (400×5.5×12) 相比超支1100元。其原因在于材料实际用量超标, 使材料成本超标3600元, 而材料实际价格比标准价格降低, 使材料成本节约2500元, 二者共影响材料成本超支1100元。根据计算结果, 在进一步查明原因的基础上, 可采取相应措施, 重点控制今后的材料消耗, 并继续加强材料的价格管理工作。

三、直接材料混合使用时成本差异计算及分析

在分析材料用量差异时, 如果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时, 还必须对材料的用量差异进一步分解为材料结构差异和材料产业差异两个因素, 以便对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做更深入的分析。

(一) 材料结构差异

在材料的价格标准一定的情况下, 如果某种材料实际投料的比例 和预定的标准用料比例 不同, 也会产生差异, 这种用料数量比例的变动必然会反映到用量差异中, 通常把这一因素引起的差异称作材料结构差异。可以用不变的标准价格 (P0) 分别与实际用量比例 和标准用量比例 相乘, 求出按实际用量结构计算的混合平均价 和按标准用量计算的混合平均价 然后再分别与实际混合用量Q1相乘, 反映用量差异中的材料结构差异 (V料结构) 。用公式表示为:

(二) 材料产业差异

实际混合用量与标准混合用量之间形成的差异, 叫做材料产业差异。计算材料产业差异时, 只需将两个不同的混合用量乘以按标准用量结构计算的材料混合平均价格即可, 公式为:

参考文献

直接成本法 篇5

一、激励员工自主降耗的钻井直接成本管理实施的必要性

一是克服不断加大的成本压力的需要。近年来, 物价不断上涨, 而钻井投资始终不变, 严重威胁到钻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钻井企业唯有直面现实, 苦练内功, 加强成本管理, 挖掘员工潜能, 方能有效克服不断加大的成本压力, 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确保企业稳健发展。

二是适应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的需要。随着钻井技术进步, 钻井速度加快, 钻机总量日渐过剩;钻井公司面对全面开放的市场和日渐过剩的钻机, 机遇与竞争并存, 唯有积极应对挑战, 提速降耗, 才能在竞争中崭露头角, 抓住机遇, 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三是有效发挥考核激励作用的需要。钻井生产工艺复杂、投入大、风险高, 各井间成本差距大, 存在无法合理设定兑现比例的弊端 (如兑现比例设得低, 则不能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而兑现比例设得高, 则会造成奖惩过重, 极易挫伤队伍士气) , 为此, 实施科学的激励机制, 有效解决该问题, 是提高队伍士气的必然选择。

四是凸显直接成本管理重要性的需要。部分钻井队一直片面追求速度, 忽视对柴油、钻头、一般材料等的管理, 不利于综合效益的提高, 有悖于公司的低成本发展战略。为加强成本管理, 必须突出直接成本的重要性, 取消对设备折旧、人工费等间接成本考核, 建立一套科学的、系统的、完善的成本管理已势在必行。

二、激励员工自主降耗的钻井直接成本管理的构建与实施

激励员工自主降耗的钻井直接成本管理以单井成本管理为核心, 由多项管理制度组成, 旨在激发员工自主提效降耗意识, 提高工效, 提升经营质量。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精确、透明的预算、决算、考核、兑现制度, 实现人人会算账、懂经营, 将员工的行动与钻井队、公司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实现增收降耗。二是加强交流, 完善管理。通过成本考核, 发现不足, 总结经验, 强化相互沟通, 实现共同进步。三是提高机关部室、二线单位为钻井队服务的质量。公司将机关部室、二线单位与钻井队挂钩考核, 使全员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 有效提高上井人员服务意识, 促进优质、高效、低耗钻井。激励员工自主降耗的直接成本管理的实施, 有效提升钻井队管理水平, 为公司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1. 制定钻井定额。

在认真统计、分析公司十余年所有完成井资料的基础上, 依据地层、岩性、井深、井型、可钻性等不同, 将公司施工区域划分为43个区块。排除事故、复杂井的影响后, 统计出历年各区块周期平均指标和直接成本平均指标, 制定定额如下。

周期:将周期平均值增加12%作为定额;

机油、一般材料、修理费、运输费、其他费:将平均指标作为定额;

钻头、泥浆、钻具运输费、钻具租赁费:将平均值增加12%作为定额;

柴油:按工况 (等停、搬安、钻井、完井作业等) 分别统计出各类型钻机柴油消耗平均值, 以此平均值作为各工况柴油消耗定额;

搬安周期、拆甩安装吊车费用:根据各类型钻机拆甩、搬安统计数据, 按照较先进水平确定搬安周期定额及拆甩、安装吊车费用定额。

定额制定后, 用历史数据套算, 用套算结果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 经调整校正形成最终定额。使管理得当、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的井能够获得奖励;提速、降耗工作做得扎实, 成绩显著的井能够取得良好效益。

2. 落实直接成本管理。

直接成本管理采用“单井预算、单井决算、单井考核、单井兑现”的“四单井”管理办法。

预、决算:每口井开钻前按定额制定单井预、决算书并下达给钻井队;每月对完成井进行决算, 由专人根据完成井实际井身结构、井深、井斜等数据, 重新核算, 初步确定单井实际投资及考核结果。

考核、兑现:由“四单井”考核小组共同逐井复审单井决算结果, 研究、决定单井特殊情况报告处理意见, 确定最终考核结果, 按成本节超额的30%兑现单井奖金, 并公布考核、兑现结果。

严格、公开的成本管理制度确保了考核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有效激发了员工的提速降耗、挖潜增效的热情。

3. 施行配套措施。

机关部室、二线单位考核、兑现。机关部室、二线单位与钻井队人均成本节余奖挂钩, 按照与钻井生产关联度及技术含量设定不同挂钩比例;对日常工作完成质量进行考核, 以考核得分进行兑现。此制度促使全公司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目标一致, 共同创效。

4. 确定提速目标。

单队年均进尺提高10%, 事故复杂时效≤1.35%, 电测一次成功率≥80%, 月速、机械钻速分别较上年提高5%。提速目标与技术部门及生产部门年终考核挂钩, 推动相关部门齐心协力, 加快钻井技术进步, 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5. 建立交流平台。

公司定期深入、细致剖析各井、各队生产经营状况, 与钻井队一同总结经验, 查找不足, 并定期组织交流, 传播先进经验和做法, 堵塞管理漏洞, 解决管理问题, 促进钻井队共同进步。

三、认识与体会

直接成本法 篇6

(一)劳动力成本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

从母国角度来看,一国劳动力成本对对外直接投资有着重要影响。劳动力成本以平均工资水平来表示。一国平均工资水平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更直观地反映了该国的劳动力成本,因此平均工资水平对对外直接投资是有影响的,首先,如果一国的平均工资水平上涨,表明该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导致此前主要看重该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海外企业流失。因为这些企业进入该国,主要是希望借助该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但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会导致这些企业流走,寻求劳动力更加廉价的其他国家。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平均工资水平的提高会抑制该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如果一国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提高,那么该国进行海外投资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会流出,造成吸引的外资减少。如果该国的平均工资水平下降,也就意味着劳动力成本下降,会吸引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利用本国的劳动力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当前,我国工资水平在逐步提高,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成本逐渐上升,挤压了盈利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寻求更加廉价的劳动力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新古典贸易理论运用于国际投资时,表明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动会因要素投资回报率的不同而受到影响。虽然劳动在国家之间是不能自由流动的,但是生产者可以选择在劳动成本低的地方进行生产,尤其是加工业这种低附加值的行业,选择在劳动力成本低的地方可以提高竞争力。因此,本文认为我国劳动力成本是影响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变量。

(二)外汇储备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

我国的外汇储备量截止2015年,已经达到3.3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平衡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同时也能够用来偿还外债,但是过多的外汇储备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具有汇率风险,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增加外汇储备的收益。

有了充足的外汇储备,会增加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敢于面对世界市场的各种风险。对于外汇储备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不少学者做过研究,例如,许松、吴洪涛(2006)主要考察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宏观因素,他在江小涓的研究基础上,量化了几个宏观因素“GNIP、固定资产投资、出口以及外汇储备”,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来研究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出口以及外汇储备都会促进该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以及现阶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状况,本文认为外汇储备是影响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变量。

二、我国劳动力成本、外汇储备对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综合以往的研究,本文的理论分析和研究目的、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我国劳动力成本、外汇储备作为解释变量来研究其对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我国劳动力成本以我国平均工资水平表示,选取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以wage表示,并假设我国平均工资水平对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是促进作用。外汇储备选取我国外汇储备存量,主要因为存量的变化较流量变化较小,时间数据系列比较稳定,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以reserve表示,并假设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与我国外汇储备呈正相关。

(二)研究方法的选取

已有的对FDI宏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使用不同的模型设定,包含不同的变量,但是在方法的选择上,多选用OLS回归分析。参照以往的研究方法,结合我国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经典的OLS方法进行回归。

另外,宏观经济变量一般存在异方差,取对数后可去除宏观经济变量异方差并使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呈线性关系。因此,本模型对所有变量均取对数形式,因此相关系数分别测量的是被解释变量对各相关解释变量的弹性。

(三)模型的建立

建立回归模型如下:

括号内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影响的预期符号。

(四)回归结果分析

依据前文所述,我们使用OLS方法,并借助R软件进行回归,得出下表,从表中可以看出,两个解释变量的t统计量显著,均通过检验,模型调整后的可决系数R2=99.18%,拟合度较好,回归结果中报告的F统计量的p值为:2.045e-08,小于0.05,表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下模型总体是显著的。因此,从回归结果来看,基本可以说明和解释现阶段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决定因素。

ln(wage)代表的我国平均工资水平回归系数为0.56,表明我国平均工资水平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呈正方向变化,工资水平的提高,表明我国劳动力成本表上升,企业盈利压力加大,促进了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计量结果表明,我国平均工资水平每提高1%,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增加0.56%,结论与本文所选择的代理变量有关。主要考虑到城镇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更具有代表性,实证的结论证明了前面的假设。这也说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效率寻求型的特点。

ln(reserve)所代表的外汇储备回归系数为0.9468,表明外汇储备对对外直接投资是正向的促进作用,外汇储备每增加1%,对外直接投资增加0.9468%。中国鼓励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依托于外汇储备的坚实基础,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为其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保证“走出去”战略的稳定开展。

三、评价与启示

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因素,这说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效率寻求的动机。长期来看,平均工资的提高不仅可以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而且直接提高职工的物质福利。所以政府应该积极鼓励企业合理提升国内的劳动力工资水平,即降低了东道国的相对工资水平,从而推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首先,提高我国的劳动力工资能够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助于中国的经济转型,对于我国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增长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更好地发挥新常态下,消费对经济的稳定拉动作用。其次,国内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会导致一部分对劳动力成本比较敏感的企业将生产经营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去,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我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存量,很大程度上是我国贸易顺差的结果。根据前文实证分析可知外汇储备与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是正相关的,因此我国政府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利益来看,应适度鼓励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合理利用外汇储备,使外汇储备进行增值,减缓或者避免因汇率变动等因素对外汇储备造成的贬值。外汇储备用来购买外债可能会面临较高的风险,利用我国强大的外汇储备作支撑,鼓励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可以学习到国外的先进技术、知识,增强对外经济交往能力,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外债的风险。因此,我国不仅要重视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也需要制定完善的法律和相应规则,保障我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健康有序进行。同时,也应简政放权,降低门槛,鼓励有资质的中小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有效利用外汇储备,使外汇储备增值。

摘要:影响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因素很多,不同的国家或经济体、不同的发展时段,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宏观因素不尽相同。文章基于母国角度,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实状况,主要选取我国劳动力成本、外汇储备两个指标,为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宏观解释变量,利用国家统计局2005~2014年十年的数据进行计量分析。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劳动力成本、外汇储备都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有显著地影响。文章分析了产生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劳动力成本,外汇储备,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

参考文献

[1]张为付.影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因素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11):130-140.

[2]邱立成,王凤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宏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8,(06):78-82.

[3]郑展鹏,刘海云.体制因素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省际面板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2,(06):65-71.

[4]蔡之兵,祖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模型[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03):80-88.

[5]朱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

[6]赵俊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5.

[7]杨成平.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1):25-27.

[8]赵瑜嘉,马妍,贺灿飞.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探究[J].商业时代,2014,(30):65-67.

[9]徐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2.

【直接成本法】推荐阅读:

直接成本08-12

直接报告07-14

直接调制07-15

直接作业05-20

直接翻译06-03

直接金融06-04

直接控制06-06

直接租赁07-09

直接材料08-15

直接投资08-17

上一篇:秸秆还田的作用下一篇:YL-1型穿刺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