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L-1型穿刺针

2024-08-01

YL-1型穿刺针(精选4篇)

YL-1型穿刺针 篇1

我科自2006年—2009年共收治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33例, 利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 辅以尿激酶灌洗, 引流3 d~7 d后拔除引流管, 再行腰椎穿刺术适当放取血性脑脊液进行临床治疗,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3例患者, 男21例, 女12例, 年龄37岁~79岁, 平均年龄57岁。均有原发性高血压史, 12例破入侧脑室, 15例破入侧脑室及第三脑室, 6例破入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按GCS评分:9~15分21例, 6~8分10例, 3~5分2例。出现梗阻性脑积液2例。出血部位:基底节区23例, 丘脑出血10例。血肿量30~50 m L 25例, 50~80 m L 6例, >81 m L2例。所有病例均在发病后3 h~8 h内行头颅CT检查, 证实脑室内血肿大于原出血部位, 均应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

1.2 方法

33例患者发病后均给予常规脱水利尿及对症治疗, 根据头颅CT作为参考, 应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一般选用6 cm~6.5 cm长的穿刺针, 以矢状线旁2.0 cm、额部发际内2.0 cm交点为穿刺点, 在入颅5 cm~6 cm时即可见血性脑脊液及黑褐色陈旧血液流出, 盖紧后盖, 侧孔接无菌引流管, 远端接无菌引流袋, 引流管高于穿刺点水平10 cm~15 cm.术后经脑室引流管向脑室内注入2 U尿激酶 (以5 m L生理盐水稀释) , 关闭4 h~5 h后开放, 每日2次。引流3, 5, 7 d复查头颅CT, 证实脑室内高密度影消失, 脑室系统通畅, 夹闭引流管24 h后, 观察患者无异常表现后拔除脑室内穿刺针。再次多次行腰椎穿刺术, 适当放取血性脑脊液, 直至脑脊液呈微黄色或清亮。

2 结果

以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分级法 (ADL) 评估:恢复日常生活 (ADL1) 14例, 日常生活自理 (ADL2) 9例, 生活需要帮助 (ADL3) 8例, 有意识卧床不起者 (ADL4) 2例。脑室内积血消除时间1周~2周, 脑内积血消除时间3周~4周。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多发生于老年人, 其特点是发病快、病死率高、恢复慢、多遗留神经功能障碍[1]。脑室内出血绝大多数进入第三脑室而堵塞导水管致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 从而出现急性脑积液, 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 在临床上引起严重并发症, 如长期昏迷、偏瘫甚至脑疝等[2]。发生以上情况时, 若不进行医疗干预, 将相互影响, 形成恶性循环。故手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清除血肿, 解除对周围组织的压迫, 降低颅内压, 改善脑血流, 解除和防止脑疝, 并尽快恢复脑脊液循环[3]。

因此, 一旦明确诊断, 而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血肿量大于30 m L, 合并有脑积液、颅内压增高、病情进行性加重者, 应及时手术治疗。传统的侧脑室穿刺引流术, 须在手术室中进行, 麻醉要求高, 且需切开头皮, 锥颅孔穿刺进行治疗。而应用YL-1型一次性血肿穿刺针进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 局麻下在处置室即可进行, 无需切开头皮, 不需锥颅孔穿刺治疗。此技术易于掌握, 手术时间短, 患者痛苦少, 患者及家属易于接受。在脑出血后, 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变性、出血、坏死效应形成之前 (脑出血6 h~12 h) 的急性期内, 由于脑脊液的循环作用, 使脑室内积血呈液体状态, 有利于引流。因此, 我们认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尽可能早期或超早期手术, 能有效降低病死率[4], 同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YL-1型一次性血肿穿刺针是行脑内血肿清除术效果确切的一门技术, 我们从2006年开始, 应用6 cm~6.5 cm的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 并辅以尿激酶灌洗, 可以充分引流血性脑脊液, 并能加快脑室内血肿的溶解, 减轻对脑血管刺激引起的痉挛, 减少继发性损害, 并使脑脊液循环通路迅速恢复。给予行腰椎穿刺术尽快清除血性脑脊液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本组有6例患者3 d脑室内血肿引流干净, 迅速恢复, 无任何后遗症。当然, 术后有效控制高血压,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及胃黏膜保护剂, 酌情治疗电解质紊乱, 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形成, 也是不可缺少的措施。

总之, 应用YL-1型一次性血肿穿刺针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 并加以尿激酶灌洗、腰椎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 手术简单, 时间短, 患者痛苦少, 疗效确切, 术后并发症及后遗症少, 住院时间短, 是较为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运海, 刘尊敬, 杨斯东, 等.脑血管危险因素干预对血压变化及脑卒中发生情况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4, 23 (1) :41-43.

[2]Longatti PL, Martinuzzi A, Fiorndi A, et al.Neuraendoscopic Managementof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J].Stroke, 2004, 35 (2) :35-38.

[3]Chen YC, Wa YR, Hsu Wc, et al.Basalganglia-thalamic nemorrhage inyoung adults:Ahospital-basedstudy[J].Cerebrovasculur Diseases, 2006, 22 (1) :33-39.

[4]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687.

YL-1型穿刺针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上海市崇明县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颅内血肿患者共计9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5例。观察组中, 男26例, 女19例, 年龄41~69岁, 平均 (55.82±8.26) 岁;所有患者均处于昏迷状态, 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为4~8分, 平均 (7.03±1.32) 分, 头颅CT扫描结果提示, 39例病灶在基底节区, 6例病灶在皮质下区;根据多田公式计算法计算患者颅内血肿体积为30~90 m L, 平均 (44.36±13.79) m L。对照组中, 男25例, 女20例, 年龄37~67岁, 平均 (52.63±8.67) 岁;所有患者均处于昏迷状态, 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为4~8分, 平均 (7.31±1.29) 分, 38例病灶在基底节区, 7例病灶在皮质下区;颅内血肿体积为30~80 m L, 平均 (39.14±11.35) m L。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病灶部位、出血量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知情同意, 且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案

两组患者接诊后, 均给予持续吸氧, 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监测, 开通静脉通道, 静脉滴注甘露醇等控制颅内压。观察组应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术区备皮, 常规消毒、铺巾后, 根据颅脑CT扫描的结果, 确定颅内血肿中心的位置以选好穿刺点。根据穿刺点和血肿中心的垂直距离选择合适的穿刺针, 针钻一体, 通过电钻的驱动进入颅内, 侧管套管末端接注射器和颅内压监测仪, 反复吸出和推入冲洗液, 然后将带有注射器、硅胶管以及三通的血肿粉碎器送入, 注入适量冰冻的0.9%氯化钠注射液对颅内血肿进行粉碎, 同时将冲洗液抽出。整个血肿粉碎过程均在颅内压监测仪的监测下进行, 直到抽出估计血肿量的1/3, 再将透明质酸酶、尿激酶以及肝素组成的混合液注入血肿腔内, 关闭引流管约3 h后, 开放引流。随后每隔6~12小时重复以上步骤, 直到复查颅脑CT提示颅内血肿基本清除, 患者临床症状好转, 颅内压稳定后拔除引流管。对照组则采用手动锥颅血肿碎吸术进行治疗。通过手动锥颅, 将脑穿针送入至血肿中, 拔出针芯并抽出暗红色血液, 沿着脑穿针将硅胶管送入血肿腔内, 硅胶管的另一端连接负压引流器。硅胶管内有螺旋钢丝, 转动钢丝, 打碎血凝块并负压吸出, 最后将尿激酶注入血肿腔内后吸出, 术后留置引流袋, 复查颅脑CT扫描, 颅内血肿基本清除后, 拔除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意识水平变化情况、瞳孔恢复时间、颅内血肿清除率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情况。患者术后意识水平的评价采用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法;瞳孔恢复时间为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到瞳孔出现缩小的时间;颅内血肿清除率的计算方法为 (术前颅内出血量-术后颅内残余血量) /术前颅内出血量, 颅内出血量的计算根据患者的颅脑CT扫描结果, 采用多田公式计算法进行计算;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进行评价, 评定结果分为独立、轻度依赖、中度依赖、重度依赖以及植物生存5个等级, 根据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的评定结果判断预后, 独立和轻度依赖为预后良好, 中度依赖、重度依赖以及植物生存为重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的对比

经过1周的治疗后, 观察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 (11.58±3.12) 分]及颅内血肿清除率[ (91.74±5.13)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9.48±3.49) 分、 (71.06±4.72) %], 而瞳孔恢复时间[ (58.02±9.58) h]则显著少于对照组[ (66.47±10.42) 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的对比

所有患者均获得3~6个月随访, 观察组预后良好率为82.22% (37/45) , 重残率为17.78 (8/45) , 对照组预后良好率为62.22% (28/45) , 重残率为37.78 (17/45) , 观察组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重残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颅内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 随着颅内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 患者可迅速出现脑疝而进入昏迷甚至引起患者死亡。本病的病情发展迅速, 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通过外科手术方法迅速清除颅内血肿是快速控制病情, 降低患者病死率和减轻遗留神经缺损症状的重要手段[5]。传统的开颅手术具有手术时间长、手术创伤大、患者术后恢复慢等缺点, 在临床应用上受到一定的局限[6,7,8]。随着现代医学诊疗水平的不断发展, 微创手术成为了治疗颅内血肿的更优选择[9,10,11]。

本研究两组患者均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 对照组采用手动锥颅血肿碎吸术进行治疗, 观察组采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引流术进行治疗, 同时全程检测其颅内压的变化,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情况。手动锥颅后, 需要先进行抽吸, 再将脑穿针送入血肿腔内, 因此, 其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当患者颅内血肿为固体或者半固体状的血凝块时, 采用本治疗方法的引流效果较差[8]。由于硅胶管的材质柔软, 当患者的头部位置发生变化时, 容易发生摆动而影响引流的效果, 同时患者的颅内压容易发生波动, 从而影响手术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康复进程[12,13,14]。

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引流术则有效避免了手术锥颅留置硅胶管引流的缺点。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是针钻一体进入血肿腔内, 其引流通道为硬性通道, 减少了穿刺带来的损伤。针尖上的侧孔有利于清除穿刺针四周的血肿, 同时, 针形粉碎器能够保持正压对颅内血肿进行冲洗, 有效清除半固体和固体的血凝块, 而且也有利于将透明质酸酶、尿激酶以及肝素组成的混合液均匀地喷洒在血肿腔的表面, 这样能够更加有效地清除颅内血肿[15,16,17]。在清除颅内血肿的过程中, 检测患者颅内压有助于根据其颅内压的变化调整抽吸、冲洗和引流的速度, 避免了颅内压过度波动而带来病情的变化, 而且检测颅内压的变化有助于颅内再次出血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 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18]。

在本研究中, 观察组在术后意识水平的恢复、瞳孔的缩小时间以及颅内血肿清除率的比较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这说明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引流术的近期疗效显著优于手动锥颅硅胶管引流术, 这与卢铁兵[19]的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在预后方面, 观察组预后良好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这说明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引流术能够显著改善颅内血肿患者的预后, 罗思权等[20]的相关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YL-1型穿刺针 篇3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5年1月至2007年10月我科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 (基底结区, 血量>30ML) 病人207例, 外科住院开颅手术病人69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A、对照组B、对照组C均为69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 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 并经头颅CT 扫描确诊。治疗组, 男43例, 女26例, 平均年龄60.9 岁, 有高血压病史51例。对照组A男41例, 女28例, 平均年龄61.6 岁, 有高血压病史49例。对照组B 男47 例, 女22 例, 平均年龄66.8岁, 有高血压病史41例。对照组C男43例, 女26 例, 平均年龄62.8岁, 有高血压病史39例。

1.2 临床资料

1.2.1 出血量

出血量30 ml~40 ml:治疗组 43例, 对照组A49例, 对照组B43例, 对照组C 41例;出血量41 ml~50 ml:治疗组16例, 对照组A12例, 对照组B18 例, 对照组C 17 例;出血量50 ml以上:治疗组10例, 对照组A 8例, 对照组B 8例, 对照组C 11例。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根据头CT扫描确定穿刺点, 使用 YL -1 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 (由北京万特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专利号:ZL93244252. 8) 进入血肿, 第一次清除血肿量的20 %~40 %, 重复等量置换, 待冲洗出的液体颜色变淡后, 注入液化剂 (0.9%生理盐水500 ml加尿激酶2万单位加透明质酸酶1500单位) 5 ml, 夹闭引流管引流, 2 h~4 h 后开放引流。每天注入血肿液化剂1 ~2 次, 反复冲洗引流, 总清除率达到2/ 3~3/ 4 即拔针。血肿破入脑室者, 术后第2 或3天进行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 每天1 次, 每次用生理盐水等量置换脑脊液约10 ml~20 ml。术后辅助常规内科治疗。

1.3.2 对照组A-单纯穿刺血肿抽吸术组

锥颅置硅胶脑式引流管引流术:依据头CT 扫描确定穿刺点, 用带导芯外径为3. 5 mm 粗的硅胶脑式引流管穿刺, 抽至血肿量的1/ 3~1/ 2 后, 从硅胶脑式引流管注入0.9%生理盐水3 ml加尿激酶2万单位, 然后夹闭引流管2 h~4 h 后开放, 每天1 ~2 次。血肿破入脑室者, 可于术后第2 或3 天进行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 每天1 次, 每次用生理盐水等量置换脑脊液约10 ml~20ml 。术后辅助常规内科治疗。

1.3.3 对照组B-开颅手术组

主要采用的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和“常规开颅手术”。

1.3.4 对照组C-内科保守治疗组

单纯采用内科保守治疗:①脱水降颅内压;②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③控制血压;④应用止血剂; ⑤应用脑代谢保护剂;⑥防治感染; ⑦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⑧对症及支持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4组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 采用x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A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有显著差异) ;治疗组与对照组B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有非常显著差异) ;治疗组与对照组C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有非常显著差异) 。

2.2 血肿清除情况

①治疗组的血肿总清除率达68%~100 % , 平均94.6 % , 引流3~5 d , 平均3.5d。②对照组A的血肿总清除率达23.7%~87.7% , 平均58.9% , 血肿引流3~5 d , 平均4 d。③对照组B 的血肿总吸收率为62 %~90% , 平均78.7% , 一般观察14 d~46d , 平均28d。④对照组C 的血肿总吸收率为0 %~64.7% , 平均23.5% , 一般观察8 d~32d , 平均23d。治疗组与对照组A 的血肿总清除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 01) ;治疗组与对照组B 的血肿总清除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与对照组C的血肿总清除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3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

治疗组及对照组A患者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别为16.89±13.31与23.01±11.06, 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t=3.078, P<0.05) ;治疗组及对照组B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别为13.45±11.86与30.86±16.92, 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t=2.963, P<0.05) ;治疗组及对照组C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别为21.14±11.93与36.11±8.69, 两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t=10.987, P<0.01) 。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 尤其血量30ML以上者其病死率极高。手术虽能挽救其中约25%患者的生命, 但术后病死率、致残率仍居高不下, 总体疗效不尽人意。脑出血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脑血肿对周围组织的压迫损伤以及随之而来的脑水肿和脑疝形成。因此, 采用一种损伤小, 进颅快的方法尽早清除血肿, 有效解除脑组织受压及急性颅内高压, 抢救脑血肿周围的半暗带缺血区, 减轻脑水肿有利于防止脑疝形成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疗法是使用YL -l 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 应用液体射流正压粉碎血肿代替机械式碎吸血肿, 结合生化酶技术, 采用特殊液化剂, 冲洗引流连续操作, 针尖有侧孔, 可以沿针轴行360度转动, 可将药物全方位地送到血肿各部位, 溶解血肿, 做到全方位、无盲区、高效能的对凝固的血块进行击碎、冲刷、溶解、分离、引流来达到清除颅内血肿的目的, 使血肿清除率大大提高。本研究提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A、B、C三组, 病死率低于对照组A、B、C三组, 神经功能恢复也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由此可见, 采用YL -1 型穿刺针进行清除急性脑出血, 是治疗大量高血压性脑出血 (基底结区) 的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胡长林, 吕涌涛, 李志超.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规范化治疗指南[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68-98.

YL-1型穿刺针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2年2月在本院治疗的3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共16例, 男9例, 女7例;年龄在38~76岁, 平均年龄 (58.6±3.7) 岁;出血部位:8例为左侧基底节区, 5例为右侧基底节区, 2例为左顶枕, 1例为右顶枕;GCS评分:>12分10例, 8~12分4例, <8分2例。对照组:共16例, 男10例, 女6例;年龄在39~75岁, 平均年龄 (59.2±3.9) 岁;出血部位:9例为左侧基底节区, 5例为右侧基底节区, 1例为左顶枕, 1例为右顶枕;GCS评分:>12分9例, 8~12分5例, <8分2例。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及GCS评分进行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1.2.1 实验组

实验组16例患者进行微创治疗, 所有患者进行CT定位, 采用YL-1型血肿碎吸针, 标记钻颅点:为出血量最多及接近颅骨距离最少的CT层面, 且应该将大血管、静脉窦及脑部主要功能区域避开, 随后测量钻颅点到血肿中心间的距离, 根据距离选择长度适合的穿刺针, 进行常规消毒, 患者进行局麻, 在电钻作用下, 将穿刺针垂直于头皮穿刺, 应用无创针芯进入血肿腔, 将针芯拔出, 当有陈旧性血液溢出后, 用注射器将其吸出, 抽出量为1/3~1/2后可以接引流袋。随后将血肿粉碎器从顶口插入, 注入生理盐水 (3~5ml, 0~4℃) , 将血肿凝块击碎, 根据血凝块具体情况可重复多次, 最后将生化酶 (尿激酶、肝素及透明质酸酶) 3~5 ml注入, 引流管夹住4 h后再开放, 排出血凝块。

1.2.2 对照组

对照组16例患者进行常规治疗, 所有患者绝对卧床3~5周, 患者要避免情绪过于激动, 必要时可给予镇痛、降压及抗感染治疗, 可给予脱水剂, 给予6-氨基己酸及尼莫地平。

1.3 疗效评价[2]

所有患者治疗后2周进行Fugl-Meyer评分及Barthal评分。治愈:上述两项评分均达到正常水平;显效:上述两项评分可提高2个等级;有效:上述两项评分可提高1个等级;无效:上述两项评分均没有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对于两组患者有效率及预后情况进行比较时, 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软件应用SPSS13.0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术后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见表2。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其发生主要是由于脑内小动脉发生病变, 血压急剧增加, 引起脑血管破裂而出血, 血液流入脑组织进而形成血肿[2];血肿周边缺血, 红细胞裂解后, 血红蛋白及凝血酶等物质渗出, 后者具有细胞毒性, 损害了血脑屏障, 导致发生脑水肿。血肿及脑水肿两者共同作用导致颅内压增加, 严重者可形成脑疝[2]。对于脑出血患者而言, 脑水肿、颅内压增加及脑疝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 因此, 血肿清除术在减少血肿体积的同时, 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血崩产生毒性物质对于脑组织的损伤作用, 较为迅速地降低颅内压, 减少了脑疝的形成, 降低了病死率。

YL-1型血肿碎吸针其主要原理为穿刺针在电动力的作用下, 进入血肿, 利用液体流动作用将血肿粉碎, 进而使其液化而排出[2];其能够较为全面且高效地将血肿清除, 增加了血肿清除率;且治疗过程中创伤较小, 能够避免损伤血肿周围脑组织, 更利于患者的康复。

本研究对于3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采用微创治疗,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 结果表明, 实验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术后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应用YL-1型血肿碎吸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微创治疗效果显著, 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术后明显促进患者恢复, 临床应用价值较好。

参考文献

[1]黄宁芳, 禤大文.早期双靶点微创颅内血肿穿刺粉碎清除术治疗大量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7, 24 (5) :618-619.

【YL-1型穿刺针】推荐阅读:

麻醉穿刺07-20

乳腺穿刺01-16

穿刺装置05-14

静脉穿刺05-23

中耳穿刺06-05

穿刺硬化08-20

血管穿刺08-20

穿刺路径08-21

穿刺通道09-05

外周穿刺09-17

上一篇:直接成本法下一篇:7.63m焦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