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下仓储管理(共12篇)
教学改革下仓储管理 篇1
任职教育作为军队院校教育教学主要内容, 是军事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新军事变革的必然选择。深化任职教育教学改革, 进一步提高军队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为大量储备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任职教育的目的是使学员在有限的培训时间内, 具备更多岗位需要的知识与能力, 因此, 任职培训要把培养学员岗位任职能力和满足部队需求作为院校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学历教育相比, 任职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研究把握任职教育的特点规律,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 对于促进军事教育转型和院校教学改革, 提高整体办学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航材仓储管理》课程是依据生长干部任职教育航材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海军航材工作规定》、《海军航材仓库业务工作细则》和任职岗位需求, 按照“突出航材仓库管理能力、满足任职岗位需求”的原则而设置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设计思想是:以“提高仓库管理能力”为主线来选取内容, 构建体系;以强化岗位任职业务水平为切入点,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 借助于教学科研、实验实习等活动, 达到培养专业能力的目的。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了本专业学员毕业后能否较快地适应部队航材助理员的工作岗位。课程教学改革要真正有所突破, 就必须从教学内容到实践教学, 从教学模式到评价方式, 将改革深入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全面而系统地进行。
一、优化教学内容
任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以岗位任职能力培养为根本, 过去从书本到书本、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历练的做法必须彻底摈弃,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内容优化为前提, 以素质提高为基础, 以能力生成为重点, 让学员在身体力行的实践探索中验证理论, 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中转化能力。因此, 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先进性、针对性和实践性[2]。针对学员毕业后担任航材助理员的任职需要, 以“理论知识—管理技能—任职能力”为思路, 以学员岗位任职能力的生成为落脚点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把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起来, 在教学时间上增加实践性内容的比重, 着重培养学员管理仓库、管理器材、管理库区的能力。
基于上述教学理念, 本课程设置了五个知识模块, “管理知识”模块要求学员掌握与航材仓库管理相关的理论, 是本课程的理论基础;“信息管理”和“沿海仓库”模块要求学员掌握任职岗位必备的沿海仓库管理知识和信息管理知识, 是任职能力的体现;“岗位职责”模块要求学员掌握航材仓库管理的法规知识, 是“平时航材仓库管理”法规知识的拓展, 是对学员法规意识的培养。“保管方法”模块要求学员掌握探讨库存飞发备件、机载设备和通用设备的保管方法, 是对学员后续学习航材保管知识的储备。
二、创新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利用了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 构建了交互性强、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 化静为动, 化无形为有形, 化抽象为具体, 以鲜明、生动、可感的形象打破了传统的黑板加图片的平面式教学模式, 实现了立体式的课堂教学, 大大提高了岗位任职教育的教学效果。网络化教学模式可以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以教员为中心, 转变为以学员为中心, 它为学员主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开放的学习环境。遵循可行性和实践性原则, 我们构建出基于网络的“需求—学习—答疑—合作—考核”教学模式, 其设计思路是以“军队院校网络教学应用系统”为基础, 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 整合多媒体信息资源, 开发出操作简单、界面友好、导航清晰、扩展灵活的教学平台。新的网络化教学模式不再受时空限制, 所有的教学内容 (电子课件、网络教材、参考资料、课后练习) 均能从网上获得, 所有的教学活动 (公告、讲课、作业、讨论、答疑、考试等) 均可通过网络进行, 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化任职教育的需求。
合作学习是介于集体授课和个别学习之间的一种学习方式。网上的合作学习平台, 为学员创造了一个协商讨论、探索学习的环境。合作学习模式具有较多的优点, 如学员相互间的讨论交流可以产生各种观点的交流与碰撞, 同时学员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团结共事的合作精神等, 因此在任职教育培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我们在讲到“仓库内航材的堆垛形式及倒垛周期”这部分教学内容时就采取了以学员合作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首先, 将学员按照调研内容的不同根据仓库的主要类型 (机械库、机载设备库和物资库) 进行了分组;其次, 安排学员深入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地调查, 同时结合网上提供的海军各仓库内景图片进行讨论总结, 达到对教学内容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最后, 每个小组选派学员代表讲解不同仓库内容根据航材的包装重量、数量和性能等特点是如何进行堆垛的, 为了减少航材性能变化的差异, 防止垛底、垛内航材及其包装受潮、失效、锈蚀、霉烂, 库存航材又是如何倒垛的, 在交流完成之后教员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归纳, 总结升华, 同时要求学员将总结报告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便于互相之间的借鉴学习, 通过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促使学员学习责任共担, 信息资源共享, 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展了学员的高级认知能力, 有利于形成学员的健康情感[3]。
教学实践证明, 网络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化解了该课程面临的知识点杂乱和理论教学枯燥等难题, 而且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滞后等问题, 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均得到了丰富和强化, 实现了课程教学内容动态更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手段先进有效、师生交流方便快捷, 使课程教学充满了活力与生机, 极大地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该研究对于优化任职教育结构体系、培养高素质岗位合格人才必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实践教学
任职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培养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任职教育中的教学不再是以培养理论水平高的学员为目的, 而是以培养岗位任职能力强的学员为最终目标。而实践教学的本质就是将教学置于各种实践活动之中, 让学员学以致用, 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最终实现培养目标与岗位实践的无缝对接, 因此强化实践教学, 培养学员岗位任职能力就成了教学的重中之重[4]。
《航材仓储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比如其中的仓库计划管理、仓库设备管理、仓库安全管理和仓库温湿度管理等章节, 由于校内实验室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 部分内容必须借助校外实践基地的使用才能完成教学。作为航材助理员, 为了有效全面地指导仓库各项管理活动, 工作中需要编制多种计划。为此, 在“仓库计划管理”理论授课结束后, 我们将学员进行了分组, 根据任务的不同分别进行航材封存计划、航材大收大发计划、仓库设备维修更新计划、年度清仓查库计划、航材申请计划等的编制工作, 同时安排学员到附近的航材单位进行调研, 跟部队的航材人员进行现场学习, 在他们的帮助指导下确保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四、改革评价方式
检验和保证任职教育质量的关键性环节是考核评价。评价学员学习效果最终也反馈至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课程内容的答疑与辅导、课程作业与阶段性测验等各个环节的全过程评价。其中网络考核系统的应用既利于时时追踪学员学习进度, 又便于学员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 促使学员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因此, 我们对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 在评价方式上主要采用平时成绩、理论考核和实践技能考核。 (1) 平时成绩。给每位学员建立一个学习档案, 由任课教员按照“评价内容” (如课堂表现、出勤情况等) 分门别类地进行记录, 并将相关资料 (如实习报告、科技小论文等) 装入档案。本部分占总成绩的20%。 (2) 理论考核。理论考核主要是考核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 重点是理解和应用, 采用闭卷形式进行。本部分占总成绩的50%。 (3) 实践技能考核。实践技能考核主要是检查学员基本专业能力掌握情况, 采用抽签选题。本部分占总成绩的30%。这种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既增强了学员实践教学的学习热情, 又能客观地反映学员的综合素质情况, 值得在后期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进行推广应用。
五、结束语
《航材仓储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主干课程, 该课程对本专业岗位合格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 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摘要:《航材仓储管理》课程是航材管理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本文结合该课程知识面广、信息量大、理论性强的特点, 分别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以及评价方式等进行了改革和研究, 实践证明教学改革措施是切实可行的, 不仅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 而且增强了教学效果, 大大地提高了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
关键词:教学改革,岗位任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丛红.对任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11, (4) :73-75.
[2]赵承辉.把握岗位任职教育规律深化武警兵种教学改革[J].武警学术, 2012, (297) :43-44.
[3]李丽.基于网络环境下《航材仓储管理》教学模式的构建[J].价值工程, 2010, 11 (219) :235-236.
[4]李丽, 周斌, 李卫灵.《航材仓储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价值工程, 2012, 3 (269) :240-241.
教学改革下仓储管理 篇2
关键词 公立医院 改革 经济管理
自1979年卫生部、财政部和国家劳动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意见》以来,我国公立医院初步被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传统的“独家办、大锅饭、统得死、不核算”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而2015年5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则标志着我国公立医院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作为医院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经济管理而言,公立医院改革所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妥善地处理医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在确保社会效益不受影响的情况下,不断地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与相关理论研究对医院经济管理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公立医院改革背景下医院经济管理问题分析
虽然自1979年我国就已经开始尝试公立医院改革,但实际上一直以来公立医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受固有体制的束缚,无法放开手脚。从而导致虽然公立医院成立了相关主管部门,引进了新的管理手段,但是医院经济管理效率还是不高。出现了科室核算基础数据不齐全、核算管理体系不规范、管理权限混淆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医院经济效益的提高,甚至造成一定的经济浪费。例如,目前部分医院仍旧没有建立相应的成本管理责任制或者已建立成本管理责任制却无法落实到位。成本数据收集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医院的所有开支较为模糊,出现了无法分摊责任到部门、到人,造成了经济浪费无人承担无人管的现象。分析当前医院经济管理效率低下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首先需加强经济管理观念。正所谓“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传统的“等、靠、要”仍旧存在于医院经济管理人员脑中,使得在实践中医院经济管理仍旧处于一种粗放式管理状态,从而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其次是经济管理方式的完善。先进的经济管理方式是经过国内外的实践考验的,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医院并没有充分认识先进的经济管理方式的真正价值,仍旧在摸索中学习、探索与医疗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经济管理模式。这种精神固然值得嘉奖,但是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根据各院自己的实际情况,切实可行地完善医院的经济管理模式也是十分必要的。最后是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作为医院经济管理的主体,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医院经济管理效果的影响是直接而显著的。而当前医院经济管理人才队伍明显存在专业技术不达标、管理理念滞后等问题。
二、加强医院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正如上文中所提及的那样,作为医院经济管理的主体,经济管理人员特别是经济管理主管人员对于医院经济管理的影响是直接而显著的。当前,国内诸多医院经济管理效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无法满足公立医院改革背景下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对此,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来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对于当前医院固有的经济管理人员要通过加强培训、交流合作来提高其对医院经济管理的认识,促使其能够正确把握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确保在实践中能够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岗位置换的方式将一些老员工挪到其他合适的工作岗位,聘请专业的、经验丰富的、思想开阔的新员工,以此来保证医院经济管理措施能够开拓创新,跟得上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脚步。另一方面,要给予现代信息技术以足够的重视,实现医院经济管理信息化,这是提高经济管理效果的重要前提。例如,通过构建数据库的方式来对医院的财务基本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汇总和分析,准确而有效地对医院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等。
(二)积极推进全面预算管理
和传统的事后核算相比,预算管理毫无疑问更为先进。对于医院经济管理而言,全面预算管理能够确保医院在医疗服务质量不受影响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控制医院运行成本,从而达到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目标。近年来,国内大多数医院已经先后实施了预算管理。例如,成本费用预算、业务收入预算等。但是笔者认为,这种预算管理方式仍旧不够科学严谨,存在一定的漏洞,没有全方位地将医院经济活动纳入医院预算管理体系。因此,积极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并保证实施是必要且重要的。对此,首先要合理编制预算的指标。以提高经济、社会效益为目标,依据卫生部相关法律条文的医疗收费和成本支出情况,再结合医院本身的特点和业务情况来编制预算;其次,要注意将预算落实到各个部门,不管是什么部门,只要是在医院里面的都要参加预算。从院领导到科室的负责人都要有预算意识,要起带头作用,并切身参与到预算中来,预算的执行情况算是工作的一部分,也是绩效考核参考的一个依据;最后,要确保编制预算是以保证利润为前提的,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要想赢利已变得越来越难。那么,在这种形势下,要想保证医院的利润盈余,就必须坚持“优质、高效、低耗”的管理途径。
(三)完善并推进绩效工资制
自公立医院改革以来,部分医院就开始尝试采用绩效考核的方式来促使医疗卫生人员主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受绩效考核体系不健全的影响,医院并没有真正地实现“服务质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共同提高的目标。对此,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措施完善并推进绩效工资制:一是成立医院绩效考核委员会,组织一个健全的、适应面广的、操作性强的团队,以全国同级医院大数据为标准制定可行性较高的考核方案。这个团队应根据实际情况、考核标准,客观、全面地考核各个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绩效,而且工资的大部分要以此为结算标准。二是绩效考核的时候要考虑成本,各临床科室的收支要尽量达到平衡,并往优越的方向发展。考核的时间不能拖得太长,要按规定、间隔一段时间就进行考核。三是要规范考核的内容,主要有医疗服务的质量、医德医风、病人对服务的满意程度和不同阶层人员的感受等。
新常态下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的探讨 篇3
关键词:新时期 管理会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6(c)-0091-02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的换档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和前期发展过快期,三期叠加的“新时期”[1],我们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充分地挖掘管理潜力,通过管理水平的提升带动经济产值持续稳健地增长。然而管理水平的提升离不开管理人才,2014年财政部大力推进管理会计建设,提出“培养一批适应需要的管理会计人才,带动管理会计的发展”。笔者以自己在管理会计教学与研究中的切实体会,提出系统性改革方案与措施。
1 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缺乏适宜的教材
现有《管理会计》教材理论体系都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管理会计前辈厦门大学余绪缨教授引进的西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目前我们国内的教材大部分都沿用这个体系,基本内容包括:总论、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变动成本法,然后按照管理会计职能: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等介绍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最后介绍管理会计的新发展。教材中普遍存在多理论的演绎,少案例阐释。
1.2 课堂教学“无的放矢”
目前管理会计的教学依旧以课堂教学为主,授课教师讲述基本原理和具体技术方法,有的将管理会计变成了公式的推导和计算的掌握,忽略了管理会计教学的内在要求。原理方法也不难理解,但如何在实践中应用却没有鲜活生动、充满生命力的案例,管理会计“无的放矢”就成了停留在书本上僵死的条款与公式。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存在单一化,学生考核的形式单调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管理会计的教学效果和管理会计的普及和发展。
1.3 实践教学大多流于形式
目前相当一部分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引导学生认识现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究其原因,部分人认为实践活动是“软任务”,没有老师监督,考核也很随意,回来写个实践报告就可以;而考试成绩却是“硬指标”,考试不及格就影响学分的取得,故而没有充分重视[2];二是到实际工作单位实习往往会遇到很多的障碍,一个单位通常会把管理看为上层活动,实习生很难融入到其中,这样就客观上加大了实践教学的难度。
1.4 教育者自身能力欠缺
培养高质量的学生离不开高水平的老师。老师的专业水平包括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两个方面,而管理会计无论是教学和科研都需要现场实践的支撑。而目前青年教师普遍缺乏实际部门工作的经历,且于现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也有限,这样就使得不少教师缺乏对实际工作的认识,没有切身体会现场管理会计的运作情况,也无法透彻地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2 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的方案与措施
2.1 《管理会计》教材的创新
管理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只掌握管理会计基础的技术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培养管理会计人才需要课程的多元化。例如,CMA即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认证,被誉为财会领域的三大黄金认证之一,在全球范围内被企业财务高管所认可。CMA课程体系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财务规划、绩效和控制,包括三个内容:“规划、预算编制与预测”、“绩效管理”、“成本管理”;第二部分是财务决策,包括三个内容:“财务报表分析”、“公司金融”、“决策分析和风险管理”。我们高校可以参考CMA课程体系构建我们的《管理会计》教材,给学生们提供知识体系,可以助他们未来成为一名管理会计师,为他们以后考取CMA奠定结实的基础。
2.2 发展和完善管理会计教学方式
管理活动是人类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不存在现成可以随手套用的方法,从事管理的人员需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透彻地洞察现象,找出问题症结,灵活地利用知识,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授课老师要在课前精心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案例。并要求学生们根据案例中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症结所在,提出可行性建议。在课堂上鼓励大家发表自己的观点,为企业成本管理出谋划策,最后授课老师作总结。比如笔者在讲授管理会计“成本管理”这个环节时,开课前就在Sakai网络教学平台提交了案例:2006年重庆长安汽车第一款自主品牌轿车——长安奔奔走向市场,反响很不错,但盈利性差而且亏损。问题出在哪儿?该如何解决奔奔的效益问题?这样学生在课前通过自学就明白了成本管理所涉及的各职能部门,成本管理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单打独斗,而是包括研发、财务、市场、销售、制造、质量等10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团队工作。学生们了解了案例的具体内容,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在讨论的过程中对成本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具体应用有了更近一步清晰认识。
2.3 实践教学的改进
如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是重要的途径。实践教学最好的形式是到具体的工作单位实习。这样学习者就可以通过实践锻炼把课堂和教材中的管理会计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高校的管理会计实践活动遇到了很多障碍,学生单枪匹马去找实习单位,困难重重。学生也因为不熟悉单位环境,自己也缺乏主动性,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
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学校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与企业联合创立“产学研”基地,聘任企业的管理者来学校开展管理会计讲座,锻炼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和企业有了交流的基础,就可以派学生去企业参加实践活动。另外我们可以定期举办校园管理会计大赛,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以此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4 认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教师。教师的专业水平包括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而管理会计的教学和科研都离不开实践环节的支撑。目前,高校教师实践能力的欠缺是阻碍其专业水平提升的最大阻碍。
笔者觉得可以从三方面着手:第一,管理会计学授课老师必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鼓励他们通过参加CMA认证考试系统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第二,鼓励老师指导学生的校园管理会计大赛和大学生创业训练,评奖以此鼓励。第三,要求老师必须有去企业实践进修经历,进修成果形成管理会计教学案例和科研成果,作为职称评定的一个指标。总之,会计是一项应用性的管理活动,教育者必须深入实际工作部门开展管理会计活动,了解不同企业的管理会计运作模式,并为企业提供管理会计方面的咨询。只有有效地实践活动才能对理论知识有深刻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开展“接地气”的管理会计研究,为培养社会急需的管理会计后备人才奠定结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付磊.做好人才培养—推进管理会计发展[J].财务与会计,2015(3):12-13.
教学改革下仓储管理 篇4
一、先进的教学理念
作为管理者, 必须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引导, 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俯瞰教育。要经常根据教学的实际, 研究提高教学效率的措施, 对教学的实际问题躬身探索。要养成思考的习惯, 善于发现现象, 善于根据现象和教育规律去思考, 不断研究如何用更有效的教学管理举措去提高一个班级、一个年级、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 从而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对比较理想的举措及时总结, 探索规律, 为教师做样子, 承担起引领、指导、推进的责任, 真正成为教学的“带路人”。
二、开放式的管理模式
学校的每堂课都是对外开放的, 每个同志可以直接进课堂, 进行互学、互帮、互查。管理者加强巡查, 直接指挥, 用制度保证将统一的标准贯彻到底。让不同年级的同志管理相关年级的教学, 让不同学科的骨干指导学科教学。强化年级组、教研组的功能, 明确职责, 各司其责, 及时分析教学问题, 及时研究改进措施,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三、建模式的管理策略
(1) 优化集体备课, 建立教师个体研读教材、主备人拿出初步教案、集体讨论、完善并形成教案、个性化处理教案等集体备课的模式, 不让集体备课流于形式, 真正发挥教师的群体功能。 (2) 对课堂教学进行建模, 建立一种师生互动、讲练互补的课堂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 对学生的作业方式建行建模, 推广一种常规训练全面巩固消化、小题训练强化基础的作业模式, 在学生做好配套习题前提下, 将最基础的题目、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分门别类、设计题型, 制成试卷, 每天固定时间进行训练, 以优化作业效果。 (4)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建模, 倡导带着问题阅读的阅读模式, 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获益。 (5) 对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建模, 从活动的时间、内容、方式、设备、效果各个方面进行规范, 确保课外活动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规范的过程管理
首先要关注教学目标、计划、进度的调控。所以要加强教学常规检查, 要确保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做到位。一旦进程中发现了问题, 就必须及时了解情况, 认真商讨对策, 进行弥补纠正。必要时进行教学质量的抽测, 了解情况, 进行质量分析, 及时改进。适时举行一定范围内的推进会、评点会、研讨会。
五、人性化的管理载体
平时的教学常规检查记载让人感到管理者的工作细致、煞费苦心, 但同时让人感到苦涩:教师的辛勤付出和探索就以这样的记载来衡量?所以, 实施有效教学, 传统的管理载体还要发挥其功能, 但我们更多地要以人为本, 要着眼于教师质量的生存、高效益工作、高度化发展, 要开拓管理工作的载体, 从人本角度设计和使用管理载体, 更多注重“人心”的管理。给教师提供“心理沟通”甚至是发泄的机会, 领导和教师经常交流思想、同事间有心灵碰撞的场合, 学校创设和谐轻松的工作环境。经常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 在考虑工作量时, 有一定的空间, 让教师自我进修, 参加校内外学习活动, 有听课和参加教研活动的时间。学校提供教师展示的舞台, 设计多层次的教研活动, 如:优课评比、会课、毕业班教学研讨、学科专题等, 让教师在这样的机会中取长补短。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使他们自觉进步, 主动探求如何使自己的教学更实用、更有效。
六、发挥学生的评价作用
教师教得好不好, 学生最有发言权。让学生评价老师, 体现了以学论教、师生平等、教育民主的思想;而老师则可以最真切地听到学生对自己教学的评价, 从而更好地改进教法, 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当然, 教师要有积极的态度, 诚恳地接受评价, 要有“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的基本观点。学生评价老师可采取开座谈会的形式, 问卷调查。问卷可设计四块:一是提供选择项, 如教学态度、课堂纪律、板书、普通话、作业批改、课外辅导、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二是定性描述, 可从优点、不足、改进意见几方面让学生说想说的话;三是综合评价, 分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几个等级;四是任教建议。学校对学生评价老师的内容要进行认真统计、汇总、分析, 并与平时管理中的现象有机结合, 采取合适的方法向老师转达学生的意见, 并与老师一起研究改进的措施。要注意参与评价的学生的代表性, 其次, 要充分发挥家长在有效管理中的作用, 通过开家长会、建联系卡、设家长信箱等, 充分吸纳家长的意见。
新课改下强化小学教学管理论文 篇5
新课改下强化小学教学管理之我见
张熙鹏
新乡市新区小学,河南 新乡 453000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广,对小学阶段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效推动教学管理的发展,就一定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条件,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小学的教学质量。
一、提升教学管理者的个人素质
传统意义上的机械管理会造成该学校难以维持教学的高效运转,而教学的管理者也只是按部就班地开展管理工作,因此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定向的思维模式,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教学突破。因此,就会导致在教学管理中出现严重的形式化主义,容易让教师对教学管理存在片面的认识和理解,具有一定的狭隘性。所以,教学的管理工作者只有打破传统的束缚,用于利用先进的教学方式进行实践,这样才能让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始终还处在教学的最前沿,真正把握了教学的大方向。尤其是在教学的细节上,要给教师充分的空间,让教师得以自由发挥,从而实现教学管理与教学大方向上的一致性,更加灵活多变,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重视并加强素质教育
要想让学生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让学生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学习情感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也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素质教育这一教学的大方向。
有效的教学管理才能在素质教育上获得良好的成绩,保证教育的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管理上一定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大发展需求,制定有效的发展目标和策略,从而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为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教学的常规管理
常规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学校教学任务完成的质量,同时也会影响教学的落实情况。教学的常规管理是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并实现教学行为的规范化,贯彻执行教学的制度,从而使教学管理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从而有效促进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1.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有效依据,这样教师就可以依照教学的大纲及内容,并充分结合课堂的.授课实际情况对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和总结,教师要对教材有深入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明确教学的目标,对教学难点和重点有正确的把握。(教学管理论文 )然后再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来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进行精心行设计,写好每节课堂教学的教案。
2.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投入放到课堂教学中来,此外,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因材施教,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作业环节
作业在教学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作业提出了一定的指标,主要是在作业的数量上做了硬性规定。但从教学实际来看,在作业的布置上不仅要要求数量,更要难易适度,注重作业的实效性,同时教师还要给予学生作业以适当的评价,加强作业的信息反馈工作。
4.考试环节
教学效果可以通过考试的方式来实现,因此在学校教学中,都会有期中和期末考试,但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组织严密,保证考纪。第二,保证考试课评卷的真实性。第三,做好试卷的分析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第四,不断完善学生个人的档案,关注学生的成绩。
教学改革下仓储管理 篇6
关键词:高校二级管理;教学档案管理;对策
G647
教学档案中的内容大多是学校在管理以及实践活动中的一些具有保留价值的文字、图片、影像等各种类型的文件。近几年,高校教育发展迅速,这让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档案管理也变得十分重要。
当前,大多数的高校实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教学档案大多数保存在教务部门及系。二级院校教学档案在整体教学档案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它是整体教学档案的核心,是最重要的部分,同时在教学管理水平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教务部是教学的一線单位,是生产和管理教学文件的主要部门,因此,规范系档案管理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和水平,
教学档案中保留了高校教学工作的政策、方针,是高校新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理念的基础,教学档案中保存的文件对教研活动以及教学评估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学校归纳教学经验、改进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当前教育部门以及各省市的教育管理部门都在数据采集平台收集高等院校的相关数据,并且通过这些数据对各高等院校进行管理,因此,高校的二级教学档案的收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对于教学档案没有一个规范的管理,在进行数据的收集时就会非常不便,导致不能够及时的提供有效数据给相关教育部门。
二、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教学档案集中统一管理意识薄弱,档案收集不及时、不完整。
档案的收集不完整、不及时的现象在二级管理体制下表现得非常明显。部分教师在教学档案的管理上缺少正确的认识,没有统一管理档案的意识,导致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资料不能够及时整理齐全。大部分的教师、教研人员在教学档案的管理方面没有全面的认识,多数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教书育人,而教学档案的保留不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教学档案的归档是不必要的。一部分教师为了方便自己的日常工作,将平日的教学档案自己保留下来;一部分教师没有整理教学档案资料的习惯,这就造成了教学档案资料缺失的情况。所以,很多的高校由于教学档案缺失在进行教学和人才评估的时候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完善档案资料。
2.教学档案管理不规范,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高校在教学工作方面的关注更多,而在档案管理制度方面没有投入大量的精力。多数的本科院校由高职院校升级而成,在进行高校二级管理的时候采用的仍旧是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仅仅只是成立了档案室,对档案的管理工作却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不及时制定档案管理制度,不规范档案制度,没有明确规定档案的管理部门、管理人员、档案的保留范围、保留时间。由于学院对档案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定,导致档案管理工作上出现了很多的缺陷,系部之间没有统一的管理,在工作时按照自己的标准,使得学校的教学档案分类以及档案编制没有清楚的条理,资料残缺不全。
3.教学档案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专职档案管理人员
当前很多高校实施的是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但档案管理却没有建立相应的二级机构,大多数的二级管理中没有指定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通常是由教务部门或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管理,但是这些人员也有专职工作,他们对于档案的管理并没有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并没有及时进行,这就导致了教学档案残缺不全,一些重要的教学文件丢失,归档的档案不完整,这对日后的教学数据收集以及教学评估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教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4.教学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低,服务水平不高,开发利用不足
高校不重视档案的管理工作,在档案的管理上并没有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以建设,因此多数学校的档案都是纸质档案,保存在指定地点,在使用的时候主要依靠人工查找,这就加重了资料查找的工作量,并且查找出的资料很多时候不符合要求,这就降低了教学档案的使用价值,无法迎合现代教学改革和教学事业发展的要求。不仅如此,管理教学档案的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差,认为档案没有任何的利用价值,造成档案信息开发的严重落后,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档案工作重保存轻利用的错误思想的形成。
三、院校二级管理体制下教学档案管理的对策
1.加强档案管理制度建设,促进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
高校应当重视建立教学档案管理制度。首先,学校领导应该起到带头重视作用,在学校的教学工作者中加大宣传,让全体职工了解教学档案的重要性,促使院领导重视档案管理。其次,学校要建立一些了完善的教学档案管理方法,明确教学档案管理程序。根据分级管理的原则,制定科学、规范、合理的教学档案管理流程,定时检查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并对此进行考核,形成固定的档案管理模式,促使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高效、平稳的进行。
2.健全院校二级档案管理机构,建设高素质档案管理人才队伍
要想将院校二级教学档案管理好,应该要建立完善的二级档案管理机构,设定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来进行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努力组织一个管理档案能力强的管理团队。学校也应该引进一些档案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将这些人才充分利用起来,做好学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
3.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促进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当今计算机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应该将计算机技术引用到教学档案的管理中。在日常的档案管理中,学校应该要依据教育部门收集数据的要求,将纸质档案和数字档案进行统一的处理,利用网络技术,在校园网上建立一个二级管理档案的网络信息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可以实现教学档案的共享,将档案的价值发挥出来,同时还有利于各种教学质量和人才评估的进行。
参考文献:
[1]王斌,张秀娟.高校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现状调查阴.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
教学改革下仓储管理 篇7
关键词:目标管理,二级管理,高职院校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正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产业转型和技术进步急需数以万计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从中央到地方,都把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放在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国家及地方政府相应出台了一些倾斜政策,助推职业教育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不断加快,高职院校迎来了战略性发展机遇期,也进入了一个以质量提升、内涵发展为核心的新阶段,这对高职院校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规模、结构、功能的变化,创新内部管理体制,规范协调政治权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合理配置教学、财务、实训、行业企业合作等各类资源,有效处理学院与系部、学院与职能部门、系部与职能部门、各系部之间的各种关系,是高职院校管理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推行二级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015年8月,教育部出台的《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发挥管理工作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引领和保障作用,从政策法规落实到位、管理能力显著提升、质量保障机制更加完善等三个方面明确了行动计划要实现的工作目标。该行动计划提出的“职业院校管理工作主要参考点”,绝大部分工作都是需要基层二级部门参与和落实的。所以,高职院校要通过推行二级管理,有效调动二级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管理效益,从而增强学校的综合竞争力。
(一)办学规模扩大,需要强化二级部门的主体意识
近年来,高职院校发展非常迅速,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也不断增强。但在管理实践中,无论是管理力度还是监控力度,学校都难以把控准确,出现鞭长莫及的局面,影响了管理效果,这需要建立健全二级管理体制,将任务分解到系部,充分发挥二级部门在基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二)办学竞争激烈,需要强化二级部门的危机意识
据统计,2014年全国1 000多所高职院校招生数达到337.98万人,占高等教育招生数的比例达到46.9%;高职教育在校生数首次突破一千万,达到1 006.63万人,非学历教育注册学生达到5 593万人。[1]可以说,高职教育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不容忽视的是,在院校数量的快速增长中,高职院校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一方面,国外优质职教机构极力扩大在国内的影响力,试图吸引生源到国外深造;另一方面,2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骨干高职院校的辐射能力正逐步扩散,办学品牌效应日益凸显,这向其他高职院校提出了严峻挑战。高职院校生存困境将直接波及二级部门的发展和专业(群)的未来,所以,需要通过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来强化二级部门的危机意识,激励全院上下以特色求发展,向管理要绩效。
(三)办学质量提升,需要强化二级部门的责任意识
经过十多年的跨越式大发展,我国职业院校每年输送近1 000万技术技能人才,占新增就业人口的60%,开展培训达上亿人次,大面积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但同时,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当前,高等教育市场化是基本发展趋势之一,在生源逐步减少的买方市场条件下,学生的选择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学生和社会看重的是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包括人才培养质量,也包括管理质量、服务质量等各个方面。质量渗透在学校各项管理活动中,影响着广大师生的价值取向。实施二级管理体制,可以强化二级部门的责任服务意识,在直接面向师生的各项管理实践中,牢固树立质量管理思想,赢得师生的信任和口碑,从而打造学校的质量形象和办学品牌。
二、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责权利不明确
一些高职院校由中职院校合并和升格而成,难以避免办学历史上的复杂渊源。一些高职院校新建而成,虽设立了二级部门,但是有名无实,二级部门只是被动执行学校层面的决策,在事权、财权及人权等方面可享受的权力有限,办学成果所获取的实际利益也难以归属本部门,所以在责任分工上存在模糊地带,在创新动力上缺乏持续后劲。
(二)双向沟通不畅
很多高职院校沿用本科院校的传统管理体制,但在结合高职院校特点进行管理创新上还存在不足。以系部为例,组织方面按照“高架式”管理:学校领导—系(部)主任—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一般教师,学校领导将关系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或事项传达给系(部)主任之后,一些系(部)主任未能及时、完整、充分地传达给专业带头人和一般教师,一般教师也较少将意见和建议直接反馈到领导层面,致使在贯彻学校决策中出现了信息不对称、效果打折扣等局面。
(三)主体意识不强
随着规模扩张,很多高职院校内设了系、部、院、所等类别的二级部门,这些二级部门是落实学校决策的主体。但是在办学实践中,不少二级部门认为学校的发展方向和举措,大都是顶层设计和领导层面的事情,二级部门只是执行部门,参与决策力度有限,所以在思想上没有真正树立主体意识,也没有形成将本部门发展与学校整体发展互融互通的“命运共同体”,以致出现管理不到位、落实力度不够等问题。
(四)民主参与不足
高职院校教师大都具有较高学历、职称,参与民主管理的意愿比较强烈,民主管理能力也相对较强,但存在教师不坐班模式下集体讨论交流活动较少,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反映出来的问题未能得到领导层面的及时响应和处理,学校层面的相对集权管理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线教师大胆建言献策、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
三、目标管理理论及其适用性
(一)目标管理理论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简称MBO)是由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美国著名管理学专家彼得·德鲁克(Perter F.Drucker)在其《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乔治·奥迪奥恩(George S.Odiorne)等学者逐步将其发展和完善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目标管理思想主要是指一个组织中的最高管理层同下级管理人员以及员工共同制订组织目标,并将其具体化、层层落实,要求下属各部门主管人员及每位员工根据上级制订的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考核依据等一整套系统化的管理方式。[2]基本内容包括目标制订、目标分解与控制、目标测评等方面。可以说,该理论提供了一种将组织的总体目标转换为组织部门和每位成员目标的有效方式,将“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结合起来,核心是试图很好解决“人与事”的关系问题,在强化组织素质、提升管理效率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目标管理对高职院校实行院系二级管理改革具备适用性
1. 作为一种组织的高职院校可以适用目标管理模式
从组织管理角度看,组织从狭义上讲,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从某种意义上讲,组织的存在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高职院校是组织的一种形式,同样具备发展目标这一核心要素。目标管理实施包括制订目标、分解目标、控制目标和测评目标等多方面,贯彻组织生存、调整、内控和发展等各个环节,所以可以运用目标管理思想指导高职院校的二级管理改革实践。
2. 高职院校层级管理与目标管理的实施流程相契合
高职院校作为推行教育事业的一种载体,具备一定的公共性,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政府行政权力的延伸地带。在实践中,高职院校管理一般分为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财务管理等模块,部门设置基本上是按行政管理模式设计,划分行政部门、教学部门及教辅部门,各部门职能不同、合理分工。而目标管理过程需要组织具有明确的边界,强调组织机构和每位成员的职责范围,为目标实施、调整和测评提供依据。
3. 高校倡导的价值追求与目标管理的内在精神相呼应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都具备较高学历和职称,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教师具备“知识人”“学术人”“社会人”等多重身份,社会赋予教育、赋予大学、赋予教师一定的社会责任,高校及教师也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具备“职业性”属性的高职院校更相对强调培养师生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目标管理思想重视人的责任意识、职业精神和自我实现,通过制订目标的过程提倡各级成员的共同参与,通过目标测评彰显个人价值,这与高职院校倡导的价值追求不谋而合。
四、目标管理模式下高职院校二级管理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目标体系图,确保目标管理有据可依
目标管理既是一种激励手段,又是一种结果考评办法,其核心就是组织的某个部门目标或个人目标,然后以这些目标为基础对部门或个人进行绩效考核。目标一经确定,就会贯彻于整个管理过程,所以,高职院校建构具体化、可操作的目标体系非常重要。它可将最高管理层所制定的学校总体目标、各二级部门的部门目标,直至基层教职员工的个人目标,按照组织机构图的层级串联起来,从而形成息息相关的目标体系,让全校上下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各个目标,掌握总体状况,激发教职员工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见图1)。
在目标设定中,为了比较科学、准确地评价目标完成情况,最好从比率、金额、数量、时间期限等方面设立目标的标准,如果是重质类型的目标,也需拟定阶段性目标,阐述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和项目。表达方式为“在什么时间完成什么工作,工作效果要达到什么程度”。比如,某高职院校年初确定,今年的新生报到率要达到95%以上,在全省同类院校的排名提前至前20名的目标,为此,学校需要投入1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招生录取工作,并在5月之前制订详细的招生工作方案,明确参加招生工作的人数、宣传用品数量等。这就为年底对招生工作目标的测评提供了详细依据。
(二)分类分层分解目标,确保目标管理上下同步
在高职院校,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为此,划分教学部门、教辅部门和行政部门不同板块以做好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但在实践中,行政部门和教辅部门因其性质难以制订比较具体、量化的目标,很多时候是比较模糊的表述目标,以致一些部门认为他们每年的目标都是“新瓶装旧酒”,大同小异,缺少创新,举措单一,效果不佳。为使全校上下统一推行目标管理模式,推广目标管理文化,必须尽可能地将所有二级部门的目标进行量化分解。
1.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确定目标项目完成时限
客观上讲,高职院校二级部门的目标项目大都需要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但是比较而言,定量分析相对适用于评价教学部门的目标完成情况,定性分析相对适用于评价行政部门和教辅部门。目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大学的功能都是通过基层的院、系、部等教学部门执行落实的(见图2)。
2. 根据总体目标,确定二级部门重点目标项目
在二级部门比较多的目标项目中,需按照每项目标在学校整体目标中的重要程度,按顺序排列,分清主次轻重,并配以不同的权重,凸现一些目标项目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不仅有利于二级部门将有限的人力和资源用于重点目标项目,而且通过权重系数调动了基层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对完成结果的考核评估(见图3)。
3. 分析岗位特点,确定部门改进完善项目
根据部门内部分工,不同部门设置了不同岗位,有些岗位职责是交叉重复的,有些又是相对单一的,这需要成员整理出自己职责内全部的工作项目,包括在部门目标中应当分担的职责,共同承担任务中属于自己的职责,因政策/环境变化而提出的新职责等。比如在很多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普遍存在预算执行率较低的问题,预算执行结果与项目完成情况脱节,这需要财务部门的预算管理岗位提出改进目标。首先汇总预算执行各环节存在的问题,与本部门会计、出纳、决算等岗位财务人员进行讨论,分析原因,如果是属于业务流程上的问题,可以通过精简流程的方式予以解决,在各环节的完成时限上作出明确要求;如果是属于财务部门与示范办、采购、资产管理等部门之间沟通不畅的问题,则需与相关部门认真商议,加强预算执行环节的相互配合;如果是涉及财务管理政策性的制约,则需向上级提出需要帮助的事项及解决方案,供学校决策参考。在制订预算执行项目的改进目标时,须根据季度节点确定预算执行率的递增比率,强化各环节教职员工的责任意识。
(三)搭建贯通四方的协作网,确保目标管理执行到位
各二级部门的部门目标,都是根据学校总体目标分别制定的,但同时要确保所有目标都必须在横向和纵向上与所有其他目标保持一致,才能保证学校整体目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建立目标体系之后,各层次、各部门、各成员需要以学校总目标为纲领,寻求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
1. 加强横向关联,确保互相配合
同级部门的目标在横向上要相互联系、协作配合,弥补对方的不足,避免冲突矛盾,才能最终完成学校的总体目标。所以二级部门负责人要和同级的其他部门进行协调商议,对本周期内部门的目标项目进行阐释,一方面让其他部门负责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协助,另一方面也了解其他部门对本部门的要求和需协作事项。尤其是在与财务处、后勤处、人事处、实训中心等软件和硬件资源提供部门的沟通上,要明确人、财、物等方面的资源需求,确保在目标执行过程中各类资源的持续供给。在目标执行过程中,二级部门负责人根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定期与同级部门进行沟通会谈,提出需协助的事项。
2. 加强纵向沟通,确保信息畅通
目标管理的指导原则之一是使每一位管理人员都承担帮助上级实现目标的责任,即每一位管理人员在他的上级目标中,都有他的一部分活动。[3]这要求保持学校、二级部门、教研室等上下级之间的信息畅通,确保各级目标的方向一致、内容贯通、运作有序。在目标设定的过程中,需要上下级多次、反复的沟通,才能最终确定下级目标。尤其是在目标执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计划之外的问题,根据定期追踪报告,学校分管领导需定期与二级部门负责人交换意见,了解遇到的困难,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以便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和资源调剂,协助二级部门完成既定目标。在沟通中,学校领导应遵循以人为本和民主管理的思想,以肯定性、激励性语言为主,减少“干预式”命令,提高沟通的艺术,从而增强二级部门负责人的工作意愿和进取精神。
3. 适当下放权限,确保运作顺畅
当全校各级的目标图建立之后,为确保执行顺利,学校领导需将所属职务范围内的一些决策权力下放给二级部门负责人,尤其是人权、财权、物权,激发二级部门负责人的责任感和荣誉心,激励其创造性开展工作,从被动执行转为主动谋划,从片面判断转为全局思考,从自我控制转为部门整体控制。学校层面要坚持整体管理和成果管理的思想,由二级部门负责人去控制教职员工和部门目标完成情况,学校重在集中关注执行结果出现偏差的区域,做到合理督导、动态监控与及时矫正,不需过多干预二级部门负责人的具体措施和手段,以避免阻碍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四)建立公平公开的评价体系,确保目标管理取得实效
目标管理思想指导下的目标评估,并不是简单的人员或部门考核工作,而是充分了解教职员工及二级部门,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和共同改进完善的过程。所以要建立一套公平、公正的目标评估体系,承认教职员工的有效努力,肯定二级部门的工作效果,激发全校上下共同奋斗的意愿和动力,以真正发挥目标评估的积极作用。
1. 坚持自下而上评估,肯定个人贡献
目标管理的评估方式有别于传统的绩效评估,它更重视目标执行者的主动参与。所以在评估过程中,需首先由教职员工、教研室主任、系(部、处、所)主任等目标执行人进行自我评估,对量化类目标,将实际完成情况与目标进行比对,即可判断;对难以量化的目标,以A、B、C、D等级评定。[4]上一级负责人根据目标执行人的自我评价情况,结合定期检查和督导情况进行评估,然后报学校评估管理部门。
2. 坚持执行过程管控,确保公平公开
目标绩效评估是以设立的目标为依据,对目标执行过程进行定期监控和评估,可以持续激发目标执行人的工作动力。高职院校一般以学期、学年和年度等为计算周期,中间的寒暑假也占用了一两个月时间,所以要合理设定评估时间。考虑到人才培养周期较长、科技创新孕育等高校特点,建议学校层面以半年为评估周期。年底时,结合上级人事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周期要求,进行年度考核。二级部门以季度为评估周期,专业群或教研室以月度为评估周期。加强目标执行过程的日常管理和监测,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各级目标执行人都按时保质完成目标。
3. 坚持考评结果应用,发挥激励作用
公平的奖罚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高职院校要将目标完成情况的考评结果与二级部门的奖惩挂钩,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奖惩制度,促使教职员工和二级部门加强自我管理和提高工作实绩,形成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促使他们在实现个人、部门利益最大化和自我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实现学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激励动力研究上,西方很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霍桑研究曾指出,“人在组织中,非仅追求物质上的报酬,而且还要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葛勒曼研究表明“金钱,仍然是激励员工的主要动力”。所以,要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尤其是在高职院校,教师大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比较重视精神层面的奖励和荣誉,需要在保持一定物质奖励的同时,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尤其是对二级部门的奖励上,通过精神奖励更容易激发团队活力,培养集体荣誉感,为下一周期的目标管理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五、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
由于长期目标比较抽象宏观,易受政策变化影响;短期目标相对明显,易于分解,所以目标管理多运用在短期目标管理上,比如年度、学期等。为此学校需提前制订以五年或三年为周期的规划类目标,为年度目标的制订提供依据和指引。
(二)处理好定量目标和定性目标的关系
目标管理强调定量类目标,便于跟踪、反馈和评价,但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周期相对较长,人才培养效果和社会服务效益在短期内难以评估,不可避免存在定性描述,在目标设定环节,要处理好定性和定量的关系,做到既具体易评价,又尊重教师的贡献。
(三)处理好静止目标和动态调整的关系
目标设定环节经过上下级和同级之间的反复沟通,耗费了较多人力和时间,需要保持目标的连续性和贯通性,但客观上难以避免政策、资金等外在因素的冲击影响,所以需要适时对目标进行动态调整。在目标执行过程中,高职院校需定期跟踪反馈,应对突发变化,既能保持既定目标的逐步落实,又能确保弹性应对外界变数。
综上,目标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人参与、上下共商,学校与二级部门、教职员工之间坦诚对话,学校的期待与部门的诉求、部门之间的互相合作、一线教师的共同参与等融合在一起。运用目标管理思想指导高职院校二级管理改革,二级部门负责人可以根据学校目标、结合现状问题和下属成长需求等提出目标,有效激发二级部门负责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部门发展、个人前途与学校未来结为一体,在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办学治校能力和综合管理素质,增进了学校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促使整个学校发展保持在高效有序运转的良性循环状态中。
参考文献
[1]《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期评估职业教育评估报告[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5n/xwfb_151202/151202_sfcl/201512/t20151202_222297.html.
[2]包国宪,吴建祖,雷亮.管理学理论与方法[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2:128.
[3]苏俊.卓有成效的目标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74.
教学改革下仓储管理 篇8
一、新经济环境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从中外财务管理的发展史来看,财务管理发展与创新的动力来自财务管理环境的变迁。展望21世纪,对于财务管理发展趋势的认识,同样离不开对当前与未来企业所处的环境分析。新的经济环境对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下的财务管理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对财务管理影响最大的就是金融全球化。在金融全球化的影响下,很多外资金融机构将进入我国,我国的金融市场将发生全面而深远的变化,这种变化使我国的企业无论是在筹资还是在投资方面都将面临更多的选择机会,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金融服务范围的拓展,企业如何寻求机遇,抵御和规避风险,将成为财务管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面临的最重要课题之一。
(二)知识经济下的财务管理环境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这标志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对企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企业财务管理来说,企业的资产形态由原来的有形资产占绝对优势转变为以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配置结构。随着经济逐渐朝知识经济方向发展,企业竞争力主要集中在企业对各类知识的占有和知识资本的运用程度方面。如果企业知识资产的转化效率越高,企业的竞争力就越强。与此同时,企业的产品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产品的知识含量越来越高,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和利用知识的能力参与企业利润分配并取得比其他要素更丰厚的报酬将成为企业分配方式的必然趋势。根据知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程度来分析,如何确认、计量和管理知识资本将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三)网络经济下的财务管理环境
网络经济时代,信息产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互联网络的迅速延伸和扩展,使得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正在形成,世界经济成为一个资源共享、高速运转、多元化发展的一体化经济,经济模式改变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也改变了企业的运作方式和管理方式。
以网络技术为主的各种信息技术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了更广阔更先进的技术手段与方法:企业可以将网络与财务相结合形成网络财务,并且开发网络财务软件,实行动态的、实时的财务管理。电子货币将成为网络交易市场的主要货币流通结算工具,而且流通费用、交易成本大大降低。电子货币形态的资金也将成为企业筹资、投资、分配的主要形式之一。网络财务的前景是诱人的,但它引起的安全问题同样让人担心。
(四)企业并购
企业并购自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兴起以来,愈演愈烈,现已成为席卷全球的浪潮,企业间的并购与重组已经淡化了区域和国界,国际间的并购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企业重构对企业本身,甚至对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对财务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例如,公司内部重构时如何进行资产剥离;公司之间的购并如何进行资本运作;跨国购并时如何进行国际财务管理;而虚拟企业的财务管理更是无章可循,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
二、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调查, 目前的财务管理教学主要表现在:(1)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习惯于用注入式的方式增加学生的知识,其结果使学生的思路闭塞,缺乏独立思考力和创造性,限制了学生智能的发展;(2)课程体系滞后,不能与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同步。财务管理是企业的核心管理活动,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具有多层次性,当然,课程体系也要与之相一致;(3)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因而很难培养出具有发展后劲和开拓创新精神的财务管理人才;(4)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不充分。由于目前有些高校的财力有限,还不能在每门课上都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这必将会影响学生的直观教学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三、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
(一)优化财务管理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为了适应知识经济、中国入世、经济全球化等新形势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当前亟须对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首先,课程体系结构应符合财务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体现大学本科教育“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能力”的要求;还应突出理财学方面的知识,资本市场是整个市场经济的枢纽,未来理财工作与资本市场密不可分,无论筹资、投资、资本运作都离不开资本市场;应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依法理财观念教育;突出业务技术能力与素质培养,改变以往财务教育中重专业轻人文、重实务轻理论、重智能轻法制、重技术轻道德的现象,而这在以往的课程设置中是一个薄弱环节。需要说明的是,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起着决定作用。由于计算机财务管理是公司理财的发展方向,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作为面向21世纪的财务管理人才必须掌握运用计算机进行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因此,在财务管理的授课过程中应加强这方面的培训。
(二)大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创新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从21世纪人才需要的角度看,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因此,将主动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和现代的教学手段引入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并以此为突破口,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内容等融入其中,才能有利于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于教学方法,在现代的高等教育教学中,要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应首先明确教师最主要的职责是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一味按部就班地讲授教材。尤其是对于实践性极强的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来说,可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双语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这些教学方法可使课堂教学以引导启发、问题研究、讨论为主,系统阐述为辅,充分调动和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关于教学手段,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学也应适应环境,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中来,以更好地辅助教学。如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运用,既减少教师的板书量,而且也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并且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生动形式也更容易调动学生听课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有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使得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更加便捷,不再只拘泥于固定的上课时间,从而更有利于师生双方的沟通、协调,以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效果。
(三)拓展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必须顺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筹资活动不仅在于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而且在于有效地配置资源,资本筹集应该向知识资本方向筹集;知识经济对企业投资决策活动带来很大影响,无形资产投资将成为企业投资决策的重点内容。由于经济全球化使国际间筹资和投资活动更加频繁,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更加重要,风险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高,财务预警也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财务管理的教学中,应加强和完善投资管理内容的教学。另外,随之应该改变的还有现行的财务成果评价体系,重点评价物质资本的效益性。
(四)建立动态培养的师资队伍
新的经济环境要求财务管理课程任课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应不断提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因此,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不同形式的培训,比如,可以通过举办学习班、学术讲座等。另外,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评。对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培养途径可以有以下多种:鼓励和支持教师报考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通过学习,教师能够系统掌握前沿的财务理论和方法,结合毕业论文的撰写,会对某些专题进行深入研究,这些学习研究经历能够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为扩大培训的受益面,可以聘请国内重点高校的知名教授、专家来校讲学,就某一方面的课题进行专题讲授,还可将他们聘为客座教授,并建立起长期的联系,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注入活力;选派外语好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通过合作办学或开展科学研究,把他们“送出去”,学习国外的先进专业理论和实践;有计划地按照严格的条件和程序,选拔和派遣一批急需的、品学兼优、有培养前途的高年级硕士或本科在校学生,到国内的一些重点大学借读培养,他们学成后留校充实到教师队伍,同时也改善了队伍的学缘与知识结构。
此外,还可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与研讨会、假期专题研修以及实行资深教师对中青年教师传帮带的导师制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全面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姚晓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7, (2) .
[2]周宇梅.多媒体网络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发展前景[J].中国教育与经济论坛, 2010, (2) .
教学改革下仓储管理 篇9
仓储与配送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位置。然而在很多高校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参与实践机会不多等。因此,要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从课程本身的特点入手,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并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教研改革,应用有针对性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展教学。
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三维一体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兴的培养模式,由此将物流管理专业结合市场的需求,细分为采供与供应链管理和国际物流管理两个方向,物流人才的培养与学位认证和职业认证相结合很有必要。其中,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方向的选修课程与CIPS(英国皇家采购与供应学会)认证相结合,国际物流管理方向的主修课程与ILT(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认证相结合,同时依托于专业实力强、管理水平高、示范作用大的物流管理人才实践教学基地——中山威高物流。
本文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三维一体的物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进行设计,以期培养出能够与市场接轨的优秀物流人才。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物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要求的提高,特别是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竞争力且能够快速融入企业,近年来,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设计也逐步成为一个焦点问题。
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的仓储与配送管理,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探讨一直是物流领域一个关注度很高的问题,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有:
张雪莹(2013)对仓储与配送管理的教学方法提出新建议和设计思路,并给出教学方法改革的实施步骤和建议;钱莹(2013)采用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构建学习情境,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宋巧娜(2012)以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基础,提出构建方案设计、角色扮演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思路;曹细玉(2012)针对独立学院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该课程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策略;谢翠梅(2011)提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重构的教学模式。本文拟设计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对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都将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和战略意义。
3.仓储与配送管理教学设计
3.1课程设计思路
按照市场调研→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教学方案设计考核方法设计的路线,系统对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进行设计。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几点:第一,把学位认证证与职业资格证有效挂钩,将物流职业资格考证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相融合。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物流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考核的内容的要求,将其融入日常的课程教学内容中,使其涵盖物流职业资格考试的全部内容。学生经过学习后,不再需要经过培训就可以直接参加认证考试,考试通过率高达80%以上,实现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的对接,实现了知识理论与技能的一体化。第二,充分发挥教学基地的作用。教学任务以顶岗实习方式完成,实习由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共同承担,企业教师进行岗位指导,充当师傅的作用。专任教师规范学生实习行为、纪律,各种材料的上交,并利用带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学习企业运作管理、业务操作的能力,提高教师的实操水平。同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拓展校企合作。
3.2教学内容设计
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三维一体的物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进行梳理,其对应职业岗位及工作内容如表1所示。
3.3教学任务设计
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对职业岗位的需求,以项目任务和工作流程为引领,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为依据,按照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特点,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任务驱动为导向”的主要教学任务。
3.3.1入库作业
货物在防雨、防风沙的装卸区域安全卸货:货物入库前,运输部通知仓库将要入库货物的品种、规格、数量及预计到达时间,仓库管理人员做好相应的接货准备,包括安排装卸力量,准备所需的手推车,安排货位等;送货车辆到达仓库后,仓库员应检查货车车况和货物装载情况是否良好,如发现车况异常或货物严重损毁,应报告仓库主管处理,并及时通知客户。接收货物入库:(1)仓管员凭送货司机的实际板数与司机交接货物,并开《仓库与车队交接表》。(2)仓库员按照货物验收标准,逐件验收货物,并组织装卸工进行装卸和堆码作业。要求装卸工文明作业,轻拿轻放,堆码整齐,不得倒置。堆垛方法及堆高按客户的标准执行。不同生产日期的货物应分开堆码,但同一船的货物可堆码在一起。(3)残损货物放入划定的更换包装区域,进行更换包装操作。内货完好并能拼整成箱的,作为完好货物签收。不能拼整成箱的货物,完好地存放在更换包装区,损毁货物通知仓库主管确认和处理。货物入库后,仓管员及时清点货物,记录货物残损情况,并在《短途运输作业单》上签收。建立货卡,记录进仓日期、进仓单号、数量、品名、包装,并将其悬挂于货堆上。所有货物入库后,仓管员开具一式四份的仓库进货单,列明地区仓库名称、包装、数量(应收数量)、仓库收货日期、发票号码、生产日期号码,在备注栏写明实收数和破损数量。填写完毕后,加盖收货专用章并签名。第一、二联交仓库主管,第三联交运输公司,第四联仓管员自己留存作入账用。
3.3.2出库作业
货物出库应在防雨、防风沙的装卸区域内装卸。经销商或任何其它人到仓库提货,都须凭《仓库发货单》。发货单由仓库主管开具,一式五联,第一、五联由仓库主管留存,提货人持第二、三、四联提货。提货单须有公司发货专用章、仓库主管签名及提货单位公章方为有效。仓管员要审核提单的有效性,确认无误后,凭单在台账上登记,并核销库存数量;检查提货车辆是否清洁,有无防雨措施,达到要求后方可装车;发货:仓管员按照先进先出(以生产日期为准)的原则,按照提单列明的品种、数量发放货物。仓管员需在每箱货物上加盖销售章; 发货时如发现残损货物,需更换包装后才予以发放。损毁货物移入更换包装区,通知主管确认并处理;发货后仓管员在提货单上签字,并加盖仓库发货章,提货人也需在提单上签名;立即复核库存余额,并在货卡上登记发货日期、发放数量、结存数、提单号码及去向;赠酒和奖励酒的发放由主管统一安排,仓管员协助进行。
3.3.3配送作业
任务:接收用船运到的货物,卸船、短驳入仓库。
(1)接单查询:A.接货物(武汉)邮件预报;B.密切与码头.船运方联系了解预到达时间。(2)到船确认:与码头联系确认船运到达情况(到达时间.船号)。(3)落实仓库和短驳:A.运输主管与仓库联系,落实入库时间;B.运输主管与短驳车队落实短驳车辆安排;C.做好人员安排;D.仓库主管准备足够的地台板。(4)卸船:A.安排短驳车辆送地台板到码头;B.运输员指挥装卸工按要求堆码,挑出残损货品,吊机卸船;C.卸完船后,业务员.码头方和船运方凭“船运委托书”做好交接。(5)短驳入库:A.码头叉车装车;B.运输员与司机.码头方以码头.车队发运交接表进行交接;C.仓管员以“仓库.车队入库交接表”与车队进行交接;D.入库完毕后,仓管员做货位卡;E.发放单号并把到达入库信息输入电脑系统。(6)单证处理:A.码头监卸运输员把“委托书”和“码头.车队交接表”汇总到仓库,“委托书”作为向客户结费的凭证;B.(码头)装卸作业单结费联交给码头;C.短途运输作业单结费联交给车队;D.(仓库)装卸作业单结费联交给仓库。
3.4考试.考核方法设计
采取多样考试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如:笔试.实际操作考核.过程考核等。重点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为进一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最终获得的成绩还包括学生出勤情况.平时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撰写调查报告等所占的分值。
4.结论
本文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三维一体的物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重新设计了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有助于建立完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当该研究成果逐步发展完善并落实到物流管理专业时,将为其他专业课程教学提供支持和依据。
摘要:为了满足物流人才市场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探讨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三维一体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了仓储与配送管理的教学设计,并给出详尽的设计程序。
新课改下教学管理现状探析 篇10
一、中小学教学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管理缺乏创新性。
当前我国诸多地区的中小学教学管理仍旧停留在传统模式上, 停留在简单重复劳动上, 比如像排课表、组织考试、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运转等。从教育学与管理学角度分析, 教学管理并非是经验管理、被动管理, 并不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便去解决哪一个环节。这种单调、呆板的教学管理模式会导致管理工作缺乏创新性, 会致使教学氛围千篇一律。另外, 中小学教学管理过分重视理性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是利用规范手段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 对学生的个人精神以及个人情感不加以重视, 这种管理理念与新课改所倡导的“人文精神回归”背道而驰。
2. 教学管理缺乏服务意识, 教学质量评估缺乏导向性。从某种角度分析, 教学管理的重要意义便是“管理”与“服务”, 在现阶段中小学教学管理中, 因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 很多管理人员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新课改所提出的改革理念, 没有对教学管理的主题有所认识,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教学管理缺乏服务意识, 教学管理内容单一缺乏服务精神, 对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改革造成重要影响。众所周知, 教学质量的评估指标涉及到了教学质量的诸多要素, 教学质量评估同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 如果严格按照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那么需要将新的教育思想与观念进行落实, 避免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单一性。
二、新课改下中小学教学管理发展对策分析
1. 加强对教学管理队伍的构建。
在新课改的发展背景下, 学校需要针对教学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 “对症下药”, 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明确教学管理人员的量化标准, 不断鼓励管理人员优化与创新;采取激励政策, 让管理人员能够从日常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加强学校新课改的基本内容, 探究新的教学理念, 并结合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标准;学校需重视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养, 将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教学管理手段引入其中, 在开阔管理人员视野的同时, 也推动我国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变革。
2. 树立全新的教学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是管理者对管理实践活动所总结的一种抽象思维, 在新课改的发展要求下, 全新的教学理念需要具备客观性、公正性以及规范性, 在新时期中小学教学管理需打破传统观念, 树立全新的教学管理理念, 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整合。第一, 需从系统科学理念出发, 构建起教学科学化的管理系统, 保证教学管理的目标具有时代性。教学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还需要加强对各类信息的收集, 对信息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第二, 在中小学教学管理中需要制订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众所周知, 学生是教学管理的主体, 也是创新教学管理的源泉与动力, 是整个教学管理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所以在教学管理中需要坚持人本理念, 调动起教师、学生的积极性, 保证管理语言、管理行为具备个性化, 这样一来, 才能保证学生与教师在宽松的教学管理环节中互动与交流。
3. 构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良好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学管理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如果单纯地从教学过程角度分析, 那么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只有保证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公平性与全面性, 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才能促使教学收益的最大化。首先, 需要积极调动评价主体的积极性, 保证评价主体与评估实践相互整合, 引入国内外优秀的经验, 对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调整, 保证评价方式的完善性;其次, 要发挥教学质量评价的反馈作用, 学校需要对教学质量评价信息进行分析与整合, 并提出建议与对策, 在提高信息使用价值的同时, 也可以将教学管理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出来;此外, 对于教师在课堂中所开展的各种教学理论与实践培训, 需要保证教师培训合格后才可以上讲台。
4. 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改革下仓储管理 篇11
关键词:教学管理;教育模式;双师型
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高职院校为我国培养了大量技能、实用型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但是,随着国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张,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障碍,有许多新的问题急需解决。
一、教学管理理念的革新
教学管理在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实力。高职院校要建立以学生为根本的管理理念,要把学生的需求和利益放在第一位。高职教学定位于以职业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特定的教学目标决定了高职教学管理应围绕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来实施。学校应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提供学生学习的保障,从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思考,把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有效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学生能力及其知识的完善与提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还应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建立一套明确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和教学质量跟踪制度,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来说,因为它的内容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应用性,需要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恰到好处,那么就要把实际操作作为职业性标准来评价教育质量。在条件允许时,还应该定期对毕业生进行质量跟踪调查,将毕业生的反馈意见纳入教育评价的一部分,充分将市场的需要反应在教学过程中。
二、创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模式
高职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面向社会,服务于企业,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高职教育要发展,就要开拓思路,创新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应在教学计划、专业设置和教学设计等方面入手,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打造一批特色专业,更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这既可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特殊要求,又能够取得较好的社会影响力。
从现在高职院校的现实来看,不少高职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多强调接受式学习,多依赖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来培养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要和创新能力。实际上,与其他类型、层次的教育机构相比,高职教育更应该强调实践性。在课程设计上,应在普通教育课的基础上把实践为主旨和特征的课程纳入教学内容体系。
在专业设置方面,高职院校应主动去调查和发现社会行业、企业需求的职业岗位,摒弃一窝蜂追赶潮流的做法,立足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内外部条件,立足于自己的层次和职能,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弹性开设适应社会需要的相关专业,确立有特色的办学定位。根据最近的社会调查来看,未来几十年内,机械、电子、建筑等基础行业的专业人才缺口比例将会非常大,而金融、商贸、财会、工商管理等专业的需求将趋于饱和,高级技工人才例如车工、焊工等的平均薪资水平已远远超过传统意义上的白领阶层。高职院校根据此趋势,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创立一批特色专业。对于一些资金投入比较大的基础专业,学校可采用校企联办的形式,既可以利用企业的资源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又能够较好的找准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扩大学生的就业率,打响学校的品牌。学校的实践基地可以按照职业工作环境来设计和建设,使学生和教师从与实际生产、服务完全接轨的工作环境和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职业工作场景和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精神,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高职院校只有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在目前,高职院校教学人员“单师型”问题比较突出。高职院校的教师往往都有较丰富的专业理论教学经验,却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一些从相关行业调入的科研人员虽然有着工程技术背景,但是由于未经过长期教育理论和教学法培训,不能很好地把握高职教育的特点,不能有效地将专业知识融入理论中传授给学生。“单师型”的问题使得相当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和技能培训不能很好地得到开展,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高职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增加“双师型”比例,不仅影响职业教育职能的实施和体现,而且关系到高职院校发展的规模、速度和人才的质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课题。
为了实现“双师型”的教育目标,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有两条途径可走,一方面可通过各种再教育培训来实现。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重点职业教师培训基地和普通高校师资培训基地的资源,坚持在职培训为主,脱产培训为辅的原则,加大培训力度。还要鼓励教师多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定期派专职教师到社会第一线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和科技信息。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应与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招聘经验的优秀专业人员到学校担任专职或兼职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把聘请兼职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同时,还要对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加强对兼职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法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高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事关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实力,事关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核心竞争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积极探索高职教育的办学管理新模式,是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成思危,陈广庆.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
[3]沈红.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形成与发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教学改革下仓储管理 篇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入西方的管理会计课程体系,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较为成熟的理论方法体系以及稳定的师资队伍。但是,在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形成了深度的融合,这对企业资源配置带来了全新的影响,从而推动着传统管理会计实践进行巨大变革。在此背景下,2014年10月,财政部颁布《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制度基础。对于地方本科院校从事财会专业与非财会专业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研究的教师来说,应把握这一机遇,针对管理会计课程定位不合理导致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迅速进行改革。尤其是对新常态下以职业创新教育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非财会专业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来说,学生的职业兴趣培养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已经成为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以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为例,探索非财会专业管理会计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二、酒店管理专业管理会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能够在高星级酒店等服务型企业从事酒店管理、服务等相关工作以及能在相关教育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院校的教育重心在于培养学生酒店餐饮、前厅、客房以及实训实习等重要岗位的实务技能,这对于跨学科性较强的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受欧美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国内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院校普遍设置了会计学原理、成本控制、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必修或选修的财务类课程。经笔者调研,在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课程定位不明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关注到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应该掌握的管理会计技能。同时,酒店管理专业非常重视操作性技能训练的实践教学方式,而管理会计课程的学习则建立在数学等逻辑思维性较强的课程基础上,再加上教师没有酒店管理经验,使得教师所讲授的管理会计教学内容往往不能很好地融合该专业要求重点掌握的房务管理、餐饮管理等内容。学生往往把管理会计课程视为难学并且与日后从事职业关系不大的负担而没有学习兴趣,结果就只能疲于应付考试。
2. 教学目标不清晰。
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管理会计岗位的专业人员,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负责酒店运营的专业管理人员,二者在教学目标上存在较大区别。在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的管理会计课程教学中,由于课程教师专注于从会计专业研究管理会计课程内容,缺乏对酒店管理实际业务的深入了解。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会出现既没有考虑到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又没有考虑到该专业学生实践性较强而财务基础知识不足等问题,导致学生因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缺乏积极性,教学效果自然会较差。
3. 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处理不好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中的交叉内容,使得一些内容如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等在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中重复讲授;另一些内容如静态回收期法、动态回收期法、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等长期投资决策项目的数量评价方法在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中重复讲授。这些内容的讲授占用了大量的授课时间且受制于学生缺乏必要会计基础知识训练问题,导致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不突出、课程特色不明显。
4. 实践创新教学环节薄弱。
由于酒店管理实验、实训等实践类课程较多,使得学生形成了只喜欢实践操作、不愿钻研理论的习惯,一些学生在管理会计课程学习中还会出现畏难情绪加重甚至放弃学习的情况。由于课程本身难度较大,使得该课程教学主要以知识讲授为主,在教学中引入与酒店管理会计联系紧密的案例较少,互动讨论也相对较少,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由于本身缺乏酒店实践经验,管理会计课程的实务讲授只能草草了事,更谈不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酒店管理会计实务训练。这对于以能力培养为主的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来说,会产生缺乏财务实践能力的不良后果。
三、酒店管理专业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的应对策略
职业教育背景的酒店管理学院既是理论知识和应用型技能的教学单位,又是酒店行业实习与就业的供给方,其教学效果如何也相应地决定了酒店企业对学生实习就业的接受程度。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EHL),在对酒店管理教育长达一百多年的教学探索以后,持续不断地培养出深受酒店业界欢迎的毕业生。因此,该校以职业教育为导向的教育经验,非常值得国内酒店管理学院学习与借鉴。笔者结合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学经验,探索出适合我国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实际情况的管理会计教学的应对策略。
1. 以职业导向的管理会计教学定位。
经济新常态下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应以职业为导向,以学生在业界的发展需要来构建应用型教育课程体系。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定位于为未来世界酒店业培养实践创新能力较强的酒店管理实践型人才,应重点突出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理论对学生职业实践的应用性指导内容。教师要根据当前酒店的运营模式有重点地设计管理会计必修课程模块,并带动学生探索“互联网+酒店”模式下的管理会计新工具与新方法。课程教学应考虑酒店管理会计岗位自身的特点,课程内容安排应考虑对学生酒店管理综合业务管理素质的培养需要,而学生的管理会计实践能力锻炼应与校内实验实训课及校外实习相结合而进行。
酒店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在考虑酒店行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养成基本的酒店会计职业习惯,能够运用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创新性地解决会计预测与决策管理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例如:以行业为导向的费用分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酒店运营成本基本规律的认识;以行业为导向的环境因素认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环境驱动下的酒店绿色成本费用分配方法;以行业为导向的资源分配方法,可以增强学生对互联网背景下酒店行业“服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概念的认识等。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还要讲求教学效率,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及酒店行业特色,选取酒店经营过程中的预测与决策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来进行讲解,同时重点讲解酒店短期经营决策内容,使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充分结合酒店房务、餐饮、酒吧、酒店康乐等业务,通晓酒店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其业务管理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达到综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2. 管理会计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在合理课程定位基础上,针对应用型酒店管理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安排,以职业创新教育为导向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师生之间建立在因材施教基础上的教与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Eggen&Kauchak,2009)。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应以职业教育为导向,在重点讲述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酒店财务实践操作,运用相关酒店管理会计软件进行酒店预定、销售等业务的预测、决策分析,培养适应酒店业务实践需要的管理人员。酒店管理会计课程应该让学生学会酒店业务预算与财务预算编制、现金收入内部控制、经营预测与决策等重要知识与技能。
在准确进行专业定位与课程定位的前提下,由具有丰富酒店管理会计经验的教师将企业运营管理人员应该掌握的财务知识和技能设计成不同的管理会计模块,然后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形式完成不同的模块任务。在课程开始的时候,可以聘请实习合作酒店的财务总监来课堂做引导性讲座,重点介绍管理会计在酒店管理中的重要性、酒店财务部各岗位职责,以及酒店财务部与各部门的协作关系等内容。结合财务总监亲身经历的会计案例,让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选用合适的教材,有重点地选取相应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能够接受知识的实际情况进行讲授,依据课程标准可以适当降低管理会计课程知识本身的难度,充分运用案例讨论等形式与学生形成课堂互动,并由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同时,聘请有经验的酒店财务经理进入课堂,进行管理会计经典案例的分享和讲解,引导学生以酒店工作思维进行学习和思考。使学生能够共同提高学习兴趣,增长相应的管理会计技能,将学到的形式知识转化为小组成员间共享的暗默性实践能力(Nonaka&Takeuchi,1995),并结合课程理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以兴趣为纽带,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学习”。
当前,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大障碍主要是高校任课教师多为学术背景,没有相关酒店经验。为此,学校与实习合作酒店签约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学校制定教师培养规划,安排教师三年内至少利用一个学期到合作酒店进行实地调研、顶岗实习或与酒店财务部门进行科研项目合作,实际融入酒店管理会计业务,并且可将这一项目列为教师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之一。在酒店实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一方面培训酒店员工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将课本上管理会计的形式知识转化成能够处理业务的暗默知识,提升实践教学能力,从而保证以后能够更好地进行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
教师还要以学生兴趣为纽带,探索更适合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法,引导学生结成“团队学习”小组,使“教”与“学”真正成为师生间的讨论式学习行为。教师还要探索启发式教学、案例讨论式教学相结合的多种创新式融合,使“团队学习”小组能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具体的会计实践业务之中,调动学生积极探索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通过集体协作来分析、解决酒店业务问题的能力。
在成绩考核方面,教师要强化养成性教学评价,提高实践课程学生参与的评价分值,如学生课堂发言次数、财务软件操作熟练程度、参与讨论次数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现状与业界要求的差距,从而确定努力方向,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4. 通过实验实训基地的工作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对于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而言,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是就业单位十分看重的。产业需求实践已经成为提升人才培养价值的重要平台(Arrow,1962)。职业导向的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以酒店行业需求为导向,重点让学生理解以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为视角的酒店餐饮、客房等业务的管理会计分析工具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酒店等服务业的会计业务特色,使学生结合企业具体业务深入理解管理会计的核心目标,充分发挥信息支持系统和管理控制系统的作用(王斌等,2014)。教师除了在教学中着重利用互动式案例教学等手段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思维,还要在校内实验实训课程、校外实习安排等方面下功夫,强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经过一百多年教学实践的摸索,做出了安排学生在学完基础理论课程及实验实训课程后到合作酒店进行业务实习的教学安排,让学生以“团队学习”方式掌握酒店业务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及相应的职业技能。酒店新员工的职业成长是在工作中体验的,并在老员工的帮助和指导下,逐步形成自身暗默知识体系,迅速提高工作技能(赵振宽,2012)。因此,教师要在不断提升自身酒店管理会计业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管理会计实验实训基地,让学生从体验酒店管理会计的实际运营工作中形成自身的暗默知识,再引导“团队学习”小组思考并解决问题,使成员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通常情况下,我们假设传统的成本与业务量为线性关系,但是受到互联网等外部环境因素及企业决策行为的影响,使得很多酒店的运营成本不随客房出租率的升高和下降呈比例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成本粘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团队共同思考,在实习过程中分析并找出形成成本粘性的原因,让学生灵活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最终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总之,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形成了深度的融合,创造出以互联网为基础和工具的经济发展新业态。这对企业资源配置带来了全新的影响,推动着传统管理会计实践进行巨大变革。因此,地方院校应以职业创新教育为导向,根据业界发展的实践需要进行管理会计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设计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对新常态下职业化人才的培养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保罗·埃根,唐·考查克.教育心理学:课堂之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Nonaka I.,Takeuchi H..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Arrow K.J..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2(29).
王斌,顾惠忠.内嵌于组织管理活动的管理会计:边界、信息特征及研究未来[J].会计研究,2014(1).
【教学改革下仓储管理】推荐阅读:
教学改革下桥梁工程05-17
教学改革下的生物教学05-23
教学改革下计算机软件05-21
教学改革下的大学体育10-11
课程改革下的实验教学05-09
课程理念下英语教学改革之路探索06-06
新形势下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08-27
新课改指导下的体育教学模式改革07-26
新课程下生物学科教学论课的改革初探07-17
新课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论文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