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性别差异(精选12篇)
语言与性别差异 篇1
言性别差异的认识与超越
筅河南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刘彬
男女性别差异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差异, 针对男女性别差异的所有研究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男女两性在语言使用上的诸多差异, 是男女性别差异的一种表现, 这种差异早在1913年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对语言中性别差异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两性语言的研究、社会文化的研究, 而且有助于预测语言的发展趋势和了解文化习俗, 对构建平等、和谐的语言交际环境有着现实意义。本文从语言性别差异的认识和超越两个方面探讨该问题。
一、认识语言性别差异
1. 语言性别差异的表现
(1) 称谓上的差异。正确、得体地称呼对方是保证交际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有着几千年封建宗法制的中国社会, 对称谓极为重视, 将其视为涉及“崇正名号”的大事。汉语的亲属称谓就充分体现了男女有别, 而且具有很强的突出男性的意图:父系与母系亲属称谓有宗亲和非宗亲之分, 宗亲拥有同样的姓氏, 在称谓上以“堂”修饰, 如堂兄、堂叔;“堂”是屋舍建筑中家族聚集之地, 关系自然紧密;母系亲属则是外姓, 以“表”修饰, 表兄、表婶。“表”是室外之意, 关系就疏远一些。兄弟之子为“侄”, 姊妹之子为“外甥”;儿子之子为“孙”, 闺女之子为“外孙”;父亲的兄妹为“伯”、“叔”、“姑”, 母亲的则称“舅”、“姨”。这些复杂的称谓往往使西方人束手无策。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较汉语要少得多, 但也区别男女。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 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 称父母的上辈为“Grandpa”“Grandma”, 称父母的同辈为“uncle”和“aunt”, 表示下辈的有“nephew和niece”。西方人之间, 如没有血缘关系, 对男子统称呼“Mr.”, 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 对已婚女士统称“Mrs.”。
(2) 命名上的差异。不同民族在命名上也有性别差异, 汉语和英语在男女姓名的选词酌句上就存在相似之处。女性的名字一般都选用女性味足、具有阴柔之美的字眼, 让人一看名字就知道是女子。西方女性常以花、草为名, 英语中Mary、Rose只属于女性, Tom、Jack只属于男性。汉语有着更为丰富的姓名文化, 对于女性的命名, 也多以花草等蕴涵小巧、带有美感的事物名称为首选, 如:香、媛、菊等, 女性的名字像花一样美且有诗意, 体现出汉民族对女性美的独特视角。男性则多取自与权利和力量相关的事物, 常用的有:刚、强、勇等。姓名的选词直接反映了社会文化对于性别的价值评判标准。女性的纤弱温柔与男性的威猛英勇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格。从对男女性别上寓意的明显差异可见, 社会对男女的期望内容不同, 对男性的要求是勇敢、刚毅, 能光宗耀祖、建功立业, 而对女性则是温柔、贤惠, 能相夫教子、孝敬公婆。
(3) 内容上的差异。“共同语言”是建立在婚姻和爱情基础上除肢体语言外的一种口头沟通、交流方式, 对维护夫妻间情感和营造和睦家庭氛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社会定位、看问题的角度、立场和利益等多种因素的差异, 男女说话涉及的内容往往不同。男性热衷于社会话题, 喜欢对当前的热点问题发表意见, 谈论的是生意经、政治、体育、竞争等;而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张三今天打了儿子等家务杂事, 则是女性谈论的话题。男性话语的民族国家大空间和女性感性趣的家庭生活的小空间, 虽然并不能说明男性的谈话严肃重要而女性的谈话琐碎无聊, 但男女话语内容上的差别如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会造成“共同语言”的缺失, 进而影响男女双方的情感交流。
在语调的使用上男女两性也有明显差异。女性倾向于使用表示疑问、征询的升调, 即便女性对所说话语内容确定不疑, 仍会使用表疑问的上升调, 而男性常用表示肯定语气的降调。
语言中的性别差异还表现在性别词语的不对等、男性语言泛化等方面, 此处不再赘述。
2. 影响语言性别差异的主要因素
语言是人使用的, 人的社会、文化特征必然会在语言使用中得到反映。除男女生理机制、心理、个体的因素外, 男女两性所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形成男女语言差异的最主要因素。
(1) 社会因素。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语言中折射出来的性别差异并不是由语言符号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而是特定社会的价值和民族思维方式在语用习惯中的必然反映。语言中的性别差异背后蕴涵、隐藏着深刻而又复杂的两性意识, 男女两性自出生之日起, 其社会角色与地位就被预设好了, 男性始终被告知需具有男子汉气概、要有阳刚之气, 要勇于挑战, 要做命运的主宰;女性则被提醒要温柔、服从、文静, 要严守社会规范。“男性应该怎么样”、“女性应该怎么样”, “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不断展开的关于性别差异的叙事之中, 这一叙事形成并规定我们的角色认同、个人行为、自我观念以及性欲满足的种种可能的范围和可能性”[2]。男女两性观察社会的视角不同、评价标准不同, 性别差异通过语言媒介表现出来也是情理之中的。
(2) 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语言不仅反映社会传统文化, 同时又强化了传统的观念和概念。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深受文化渊源的影响, 中国儒家文化的鼻祖孔子, 在两千年之前就给女性作了定位:“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圣经》中, 亚当与夏娃分别是男人和女人的祖先, 夏娃原是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这意味着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属品。亚里士多德在《动物的起源》中写道“女人是残缺不全的男人”。东西方传统观念对男女两性的不同的评价和文化认同是一致的:男性代表正的一面, 是统治、支配的象征, 而女性则代表了负的一面, 是从属和依赖的象征。“男尊女卑”的文化特征既规范了人的性别特征, 又制约了不同性别的人如何使用语言, 通过语言这一通道表现出来的女性语言特征就是倾向于接受男性观点;顺从、消极、优柔寡断和不确定;多关注家庭生活琐事;在交际中持配合态度等。“在成长中的儿童缓慢而痛苦地适应社会成规的同时, 他的祖先积累了数千年而逐渐形成的所有思想、理想和成见也都铭刻在他的脑子里了” (帕尔默) 。传统文化观念是造成性别语言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二、超越语言性别差异
古今中外, 显现在语言符号中的性别差异总是存在, 只有了解和认识了这些差异, 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性别差异制造的交流障碍, 超越差异, 促进男女两性的交流和理解。
1. 性别差异给交流造成障碍的同时, 使交流更具挑战性和创造性
人类世界是由男女两性共同组成的, 因此在语言结构、思维和文化等方面有许多相同和相通的地方, 在“同”的基础上, 我们发现和探究差异, 同时也在超越差异。这种超越可以从无意识、不自觉的行为, 转为有意识、自觉的实践。
2. 性别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客观存在, 无法避免
我们要正确认识、合理利用性别差异对语言产生的影响, 跳出“性别怪圈”, 在着眼于男女两性成长的社会亚文化的前提下, 从对儿童进行教育始即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两性间的排斥、支配和骚扰, 以肯定女性而非贬低女性的态度正确对待语言中的性别差异, 既要考虑到性别差异因素, 又不能用传统的观念强化这种差异, 在课堂教育中让男女学生识破性别差异背后的文化建构, 鼓励他们打破这种文化建构, 获得思想上的解放。
3. 语言有性别差异之分, 却无性别优劣之别
男性和女性既是对立的, 又应该是和谐的。男女两性因其社会传统文化的差异, 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要想在交际中弱化、排除差异障碍, 获得交际成功, 除了要注重学习、深入了解性别语言差异产生的背景文化, 对涉及异性性别歧视的词语应避免使用, 尽量使用优雅、得体、礼貌的语言外, 还要兼收并蓄对方特色, 克服自身弱点, 努力适应对方的语言风格, 相互尊重, 提高社会性别觉悟。更重要的是男性作为社会的主体, 要克服以个人所属群体看问题的思维定势, 避免在话语中抬高本群体, 歧视他群体, 培养“男女平等”意识, 构建平等、合作、和谐的现代化社会性别。
4. 处于“第二性”的女性应从信念、智慧、人格全方位历练自己, 增强自立自强精神
女性要克服自卑、自疑、自弃和弱者意识, 从传统的“男主外, 女主内”的性别偏见中解脱出来, 把女性群体的命运和时代联系在一起, 积极投身社会活动, 在以男性为主的社会中拥有话语权, 避免人为地强化性别差异。
清代李渔曾说:人生就是戏台, 历史也不过上戏台, 而且只有两个人唱戏, 一个男人, 一个女人。我们相信, 随着时代的进步、语言的净化, 男女两性间的沟通会更和谐、更美丽。
参考文献
[1]赵足娥.壮族学生英语语音性别差异研究.教学与管理, 2008 (12) .
[2][美]波利.扬—艾森卓.性别与欲望—不受诅咒的潘多拉.杨广学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3]约瑟芬·多诺万.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赵育春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4]王红旗.中国女性文化.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3.
语言与性别差异 篇2
性别差异在语言中的反映
语言的性别差异是社会语言学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但初期的研究大多是从语言的结构和形式入手对男女语言使用上的差异进行观察和研究,有较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重点逐渐转移到了交际中的话语风格方面,力图在更高的层次上较为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语言使用与性别差异的关系问题.本文从话语风格角度探讨男女在交际过程中的语言差异,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根源,指出社会文化因素是导致男女话语风格差异的根本因素.
作 者:王龙婷 周莉莉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0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36)分类号:H0关键词:社会文化因素 性别差异 话语风格 社会地位
交际中的性别语言差异 篇3
关键词:语言形式; 交际风格; 性别差异; 跨性别交际
性别语言差异指“男性和女性所使用的具有性别特征的语言以及某一语言中用来区别男性与女性的语言现象。”男女两性间普遍存在着由于生理及在社会原因产生的对语言的使用不同现象,不同性别间的交往常常也体现出跨文化交际的特点。作为最能体现跨性别交际中两性特点的差异之一,本文将在以往的研究的基础上对交际中的性别语言差异加以探讨。
一、两性语言形式差异在交际中的体现
(一)语音方面
较之男性,女性说话时,音高普遍更高,音质偏细,音强更弱,主要体现出娇柔的特点。例如“女国音”,可以说就是其中较极端的例子。“女国音”简单来说是指女性在说话时常把j、q、x发成z、c、s的特殊语音现象,一般出现在北京地区的青年女性之中,随着年龄增长现象逐渐减弱至消失。实际上,这种发音方式并不符合汉语普通话的标准音,但长期以来,“女国音”都被认为是“更有女性气质”的柔美的发音方式,因此,在今天的北京,“女国音”仍在年轻女子中广泛流行。
而男性在语音方面则体现出了音高更低,发音时音强更强,音质较浑厚的特点,有时还存在吞音现象,更多地展现出所谓 “阳刚气质”。比如,与“女国音”相对,在北京男性青年中广泛存在把舌辅音发成卷舌元音的现象,比如把“玩意”发成“玩儿”,把“保证”发成“保儿”;或直接将两字词语或短语中一字的声母或韵母不发音,如“干嘛”发成“g嘛”,“别闹”发成“别ao”等。尤其在非正式场合,这种现象体现的尤为明显,给人以更加直率硬朗的感觉。
(二)词汇方面
女性在词汇使用上往往更注重委婉含蓄。如在表示惊叹时,女性更多选用轻度较轻的弱感叹词。此外,模糊语在女性语言中也有更高的出现频率。如在表达观点时,女性通常加上“大概”、“基本上”等;在叙述或描述时,则通常会加上“听说”、“据说”等表示消息来源的,或“几乎、“有些”等表示程度的模糊语。模糊语可以使女性的表达更显严谨客观,语气和缓。同时,委婉语在女性中也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如提出要求时,女性言语中“请”,“能否”等词出现的频次远高于男性,使女性容易给人以礼貌周全,但更缺少权威的感觉。
而男性在用词上常常更直接,对语言礼貌和严谨性的注重也稍逊于女性。表达较强烈的感受时,男性更多使用强感叹词甚至诅咒语;而在描述事件或事物时,男性更多选择“绝对”、“肯定”等表示确定性的词,以及“很”、“特别”等表示程度高的词,且男性更多地直接用第一人称代词“我”开头,而非像女性一样指出消息来源。在提出要求时,男性更少使用委婉语和礼貌用语,他们更倾向于直接说出目标。此外,相比于女性,男性对俚语有着更高的使用频次。总的来说,男性言语更多地给人以直截了当,简洁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更有权威性,但有时也难免显得粗鲁或不严谨。
(三)句法方面
句法结构上,女性较多运用情态结构减少生硬感,尤其是在英语中,女性常使用情态动词的过去形式组成情态结构。如:“I couldnt say its a good idea.”或“I think this might be true.”在汉语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例如“你可以换个方法试试”。这类句子多以试探性的语气表达看法或要求,显得更加客气。同时,女性也更多使用疑问句显示委婉,体现在英语中,则尤以反义疑问句的使用较为典型,调查显示,女性英语使用者使用反义疑问句的频率是男性的两倍。对以上这些结构的使用,显示出女性说话者考虑到其主张需要听话者加以确认,以避免语气过于直接。
男性则倾向于选择更直接的句式,以增强自己的权威性。如在表达看法时,他们多使用陈述句,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显得自信和可靠;而在表示要求时,男性则更多地使用祈使句,如“拿杯水来。”或“把门关上。”等。一般说来,男性大多采用简单、直接的命令形式提出请求,而女性则更喜欢使用迂回的结构来避免显得生硬无礼。
二、两性言语交际风格差异在交际中的体现
(一)交际中的竞争与合作
男性通常在谈话中常表现出乐于竞争,喜欢占有支配权的特征;相反,女性在交际中则更多倾向于建立平等的对话模式,乐于维系和谐的关系。可以说,在多数情况下,男性的交际风格为竞争型,女性则通常是合作型。
一些学者的调查表明,在同性别交际中,话语的重叠与打断几乎是平均分配,对话中每方出现这种情况的次数也基本一致。但是在跨性别交际中,大部分重叠和打断都是男性作出的。男性对于话题有更强的控制欲,他们希望领导谈话的走向,在被打断时,男性也表现出更多不满,并试图重新左右话题。与之相反,女性打断对话的情况在交际中很少发生,她们更多表现出加强对话各方联系的倾向,对于说话者更多地表示支持和理解,以期与他人加强或维系联系,最终达成一致。直接表现在语言上,女性在交谈中更多地使用“我们”、“咱们”等代词来拉近彼此的距离,同时在倾听中使用“然后呢?”等引导性语言使对话得以继续,乐于对说话者给予积极的反馈。
(二)表达的礼貌与婉转
女性通常会通过使用礼貌用语等使自己的语气更加委婉。在提出要求或表达意见的时候,女性多先抑降自己,然后用疑问句显示商量的语气表现尊重,减少不礼貌。在日语、韩语等存在敬语的语言中,同样的语境下,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敬语。男性更强调对话的目的性,他们将交谈当作一种手段, 因此多言语直接,目的明确,较少顾及言语的委婉或礼貌。男性较之女性极少使用情态动词等,即使有所使用,也多为:“shall”、”must”等表示命令语气的词,在句式选择上,他们也多使用陈述句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要求,而非委婉地提出。
女性在谈话过程中大多尽量由对方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在语言运用上也多注意礼貌与委婉,以表示尊重;男性在这方面则多从自身出发,注意显示权威性,对礼貌更少顾忌,言语难免稍显生硬,因此,男性在交际中有时更易出现矛盾甚至交际失败。
(三)赞美与恭维
在交际中,女性更倾向于拉近距离,实现一致性,通过合作达到目的,因此对恭维语的使用频率远高于男性。恭维语是一种用来加强恭维者和被恭维者之间“一致性”关系的一种积极的言语行为,通过使用恭维语,女性得以更轻易地得到对方认可,达成与对方的合作。提出恭维时,女性多直接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开头或第二人称代词“你”开头,如“你今天看起来很漂亮。”、“我喜欢你这种做法。”等,明确表明自己的赞赏态度,使恭维语的使用更直接,从而达到拉近关系,维系感情的目的。在接受恭维方面,女性也更多地表现出了欢迎、感谢的态度。
男性相对更喜欢用言语表明自己的权威,属于成就型,较之平等的合作关系,在对话中他们更喜欢占有支配权。这直接导致在相同语境下,男性更少使用恭维语,尤其是对于同性的恭维频率更低。即使使用恭维语,男性也多使用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倾向于客观地就赞赏的对象发表意见,如“这辆车看起来不错”,“这是个好办法。” ,更少从主观上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或对对方的认可。在对恭维的接受上,男性也是更愿意接受对自己财富、能力等的赞许,对外貌和穿着的赞许有时反而会被认为是对他们其他能力的贬低。
三、当代交际中性别语言的新特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性别平等思想日渐深入人心,社会对女性温柔具有依附性的特质和男性阳刚独立的要求也有一定程度减弱,男性和女性都在交际中受到的限制更小。因此,在当代交际中,性别语言也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随着女性进入职场,在交际中,她们除了要表现出合作外,有时也需要竞争性的风格,女性也会更多运用陈述句等表现自信或突出优势。尤其是一些社会地位较高的女性,需要更多展现自己的权威性,有时她们甚至会有意识地降低说话的音高,以显得更加稳重。随着女性地位提高,她们对祈使句等较为强硬的表达的使用频率也随之提高,对恭维语的使用则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一些情况下,在需要做出决策时,女性不再只考虑意见的一致性,她们也会使用独立性的交际语言控制对话走向,以达到目的。此外,由于社会束缚的减少,在非正式场合中,俚语也不再是男性专属,女性也越来越多地使用诅咒语等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点在青年女性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对于男性,女性语言运用的优点也逐渐为他们所接受和借鉴。传统文化往往要求男性具有个人英雄气质,在现代社会,随着这种束缚的减弱,男性对拉近距离,维系关系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在交际中,他们也会使用疑问句等表示商量的语气,甚至会根据情况降低自己对控制对话主导权的需求,以寻求一致性,通过平等的讨论达到交际各方都满意的结果。男性他们不再一味强调自己的地位,对交际各方的合作也越发重视,他们会相应地减少对生硬的命令性语句的使用,通过使用礼貌用语和恭维语等,让自己意见更能为对方所接受,对模糊语的使用频率也有所增加,以规避过于武断的表达。
性别语言差异是不同性别社会文化差异的反映,要更好地理解性别语言差异, 就必须把这些差异放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去。长期来看,由于历史积累形成的思维方式和社会传统不会立即改变,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性别差异在当今仍然适用。同时,在性别平等程度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发展提出的新需求,正确认识性别语言差异的根源,减少两性在语言上存在的不合理特点,使两性最终达到语言上的和谐平等。
参考文献:
[1]史耕山,张尚莲.国内语言性别差异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2006,03:24-27.
[2]乔春华.性别语言差异与跨性别交际[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109-111.
[3]严丹.英汉性别语言对比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5.
[4]兰玉.论语言性别差异与社会文化的互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118-123.
[5]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04:10-17+80.
[6]曹越明.语言与性别问题的语言文化和语用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7]张爱玲.论女性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5,01:73-77.
性别差异与语言的表达和理解 篇4
语言反映文化, 是文化的载体。“交际”是语言最重要的功能, 它绝不是说出你的意思那么简单, 你怎么表达出你的意思才是至关重要的, 而怎么表达和怎么理解语言深受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所有的交流都包括两方面:言语发出者和言语接收者。言语发出者将他想表达的意思用话语 (语言) 传达出来, 言语接收者会根据自己的知识和期望值来理解言语发出者的言语信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背景下, 男性和女性被赋予不同程度的权利和认可。一般来说, 文化模式或社会标准是与男性的价值观相吻合的。男孩和女孩不同的社会地位、对世界的看法和思维方式会直接影响和决定他们的交际方式, 这种不同的说话 (交际) 方式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他们成年后的语言表达与理解方式。Tannen (1995) 指出:“男人和女人是在两种不同的亚文化中长大成人的。”孩子们在玩耍过程中学习和学会了他们的交流方式。男孩和女孩交际时最大的不同是女孩通常用语言来表达“亲近”, 来建立亲密的关系, 而男孩通常是通过语言的表达来显示自己的能力, 建立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所以, 在决定做什么的时候, 女孩经常会提出建议, 以此来平衡自己和其他同伴的需求。以英语表达为例, 他们常会说:
(1) Led’s do something, shall we?
(2) How about doing something?
(3) What about doing something?
(4) Why not do something?
(5) Do you think we should do something?
(6) Shall we do something?
(7) Why don’t we do something?
(8) Have you thought about doing something?
这些表示“协商”和“建议”的句子。而男孩就常用祈使句, 以此展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男孩和女孩的这种不同的说话方式在他们成年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强化, 从而逐渐形成他们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理解方式。
研究表明, 男性和女性在语言的表达上主要有下面的差异。男性习惯于把语言看作只是传达事实和信息的手段, 所以, 他们说话比较直截了当, 而女性说话通常比较婉转, 讲究说话的“艺术性”, 喜欢采用“暗示技巧”。以英语表达为例, 男人如果不喜欢某人戴的一顶帽子, 他会直截了当地说:
You don’t look good in that hat. (你戴这顶帽子不好看。)
而女人则会说:
That’s an interesting hat you’re wearing. (你戴这顶帽子很有趣。)
再比如, 如果一个女人在恋爱中, 她常会向她的恋人暗示些什么, 而不是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如果她对恋人说:
I feel cold. (我感觉很冷。)
这时, 她可能并不在谈天气, 而是通过谈天气来表达她此刻内心的愿望, 她希望恋人跟她更靠近点。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 Poynton指出:女性在交流时, 更喜欢使用情态动词, 如may, might, can, could, would等;为了不失面子, 留有回旋的余地, 她们喜欢用一些情态副词, 如probably, possibly, maybe, perhaps等, 还包括用来表示不大确定的词, 如about, around等词语, 以及表示不大确切的句子, 如:I’m not sure (certain) about something.I can’t tell..I can’t make out...请对比下面两个对话:
(1) Husband:When will dinner be ready? (晚饭何时准备好?)
Wife:Around six o’clock? (大约六点?)
(2) Wife:What time are we leaving tomorrow? (明天我们何时动身?)
Husband:At six o’clock, and everybody better be here. (六点, 大家都到这儿来。)
相比而言, 她们更常用礼貌的表达方式, 例如:
(1) 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possibly...
(2) I wonder if I could...
(3) Do you think I could...
(4) Would (Could) you please...
(5) Would you mind if I...
(6) It would be nice if you...
为了表达她们的感受, 女性往往会把事实夸大一点以引起注意, 她们常使用最高级和如下一些形容词, won-derful, terrific, marvellous, fantastic, gorgeous, amazing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如上所示, 她们喜欢使用提建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还喜欢用诸如I think, I suppose, I guess, I’m afraid等这些表示推断的句子, 反意疑问句也是常被使用的, 例如:
Jack wouldn’t do such a thing, would he? (杰克是不会做这种事的, 是吗?)
研究表明, 女性比较喜欢使用长句子, 而男性则经常使用短句子, 表示命令的祈使句等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在交流中, 男性经常会打断女性讲话, 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也常从“字面”上理解女性的话。
由于男性和女性在语言的表达上有诸多的差异, 他们在语言的理解上也会出现偏差, 因此相互交流时就容易造成误解, 有时即使使用的词完全相同, 他们所表达的含义和理解的含义也是不同的。John Gray (2007) 说:“男人和女人讲不同的语言。”他在其畅销书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 (《男人来自金星, 女人来自火星》) 中列举了大量的实例说明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John Gray (2007:63) 指出:“女人尤其喜欢使用隐讳的语言, 丰富的修辞, 包括夸张、比喻、归纳等, 男人常常照本宣科, 把女人的话全盘接受下来, 只字不改, 就妄下结论。”例如:当女人说:“I feel like you never listen. (我觉得你从不听我说话。) ”这个句子时, 她使用“never”一词绝不是用的它的“字面”意义, 只是用它来表达她此刻的不满情绪, 并希望引起男人的注意, 让他关心自己的想法和心情。而男人对此话的反应很有可能会是:怎么可能?我这不是一直在听你说话吗?我还可以把你的话重复一遍呢!书中还列举了女人常使用的、最容易被男人误解的十句抱怨的话, 以及男人对这些话的可能的回应。可见, 女人在交流中喜欢掺入一些情感因素, 乐于使用戏剧化的语言, 暗示她们一些特殊的要求, 希望男人作出她们理想中的反应。而男人不理解女人这种特别的表达方式, 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从“字面”上去理解女人的语言, 下意识地作出不恰当的反应。对同一句话的不同理解往往就会造成男人和女人之间的误解, 导致他们交流的失败。
不同性别的人在交流中容易出现误解, 关键是如何消除误解, 排除沟通中出现的障碍, 从而实现良好的沟通和有效的交流。最重要的是要了解男性和女性在语言表达和语言理解上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是由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以及他们不同的认知结构等因素决定的。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话语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等学科都探讨了与语言的表达和理解相关的问题。语言是在语境中得到理解的, 这已经成了共识。一个词, 一个短语, 一个句子单独存在的话, 就毫无意义, 一定要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才有意义。人们在进行交流时, 往往要充分考虑话语发生和存在的语境, 这种特定的语境会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话语, 从而减少误解, 增进交流。除此之外, Roger Fisher和William Ury列举了三种可以促进交流、减少误解的原则和技巧, 这也适应于不同性别的人在交流中借鉴和运用。
(1) 积极地听。真正关心和了解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表明你愿意了解对方, 愿意与他交流和沟通。必要时, 请对方重复他说过的话。
(2) 尽量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意图。集中注意力地表达自己, 选择一种尽量让对方能听懂的表达方式。
(3) 在交流时, 有目的地表达自己。在做一个重要的陈述之前, 停顿一下, 考虑好你想要表达的意思, 想交流什么, 为何要进行交流, 以及怎样以最简洁明了的方式表达出你的意图。这样就能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综上所述, 语言的表达和语言的理解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性别差异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性别差异与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这个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Gillian Brown.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年.
[2]Heidi Burgess.Misunderstandings.September2003.http://www.beyondintractability.org/essay/misunderstandings.
[3]Paolo Rossetti.Gender Issues on the Information Highway: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on Styles in Electronic Discussion Groups.1997.http:www.wfi.fr/volterre/rossetti.html.
语言与性别差异 篇5
英语中的性别差异与跨性别交际失误
男女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存在着语音、词汇、句法、话题等方面的语言材料选择和话语风格的差异.这种性别语言差异主要源于不同的心理特征、语言环境、社会分工、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了解性别语言差异的.存在并对此进行详细分析,有助于减少跨性别交际中的失误和冲突,切实提高交际的有效性.
作 者:周凤芹 赵滨 ZHOU Feng-qin ZHAO Bin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63823部队,四川绵阳,621006刊 名: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2008”"(6)分类号:H31关键词:性别差异 跨性别 交际失误
语言与性别差异 篇6
【关键词】性别差异 社会语言学 英语
社会语言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全世界流行起来,先后被很多学者研究。众所周知,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说话较温柔婉约、文雅、礼貌,而男性说话较果断、直接、粗鲁、目的性强,这些差别会导致两性交流上的障碍,所以研究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是十分有必要的,既可以帮助消除男性与女性之间由语言引发的的隔阂,又可以使两性在语言使用与语言理解方面的误解消除,更好的促进两性交流。另外,本文还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源,除了有生理原因、文化心理原因还有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以及家庭教育的原因。
一、导致性别差异的社会语言学理论依据
语言变体,又称语言或言语变异,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语言变体意指具有同一社会特征的人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普遍使用的一种语言形式。语言变体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大到可以是各个地方的方言,小到也可以是单词、句子、段落或篇章等句法特征,只要是有一定的社会分布,就可以说是语言变体。语言变体受到复杂的社会因素的制约,社会语言学对语言变体的研究认为,讲话人的社会阶级(Class)、语言风格(Style)以及社会地位(Status)和社会分工(Division)都是语言变体的重要基础,而讲话人的性别对语言变体也产生着重要影响。语言变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的地域变体、语言的社会变体以及语言的功能变体。性别变体属于语言变体中的社会变体。性别变体又包括男性语言变体和女性语言变体。
由于男性和女性性别不同,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因而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对语言的使用所达到的功能也不同,这就会导致两性在社会交流中产生障碍与误解。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两性在言语上的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源可以帮助两性尽量消除两性之间的差异和误解,融合两性中的优点,摒弃在交流中展现的缺点,使语言达到功能上的对等,在理解双方差异的基础上促进更好的交流。
二、英语语言中性别差异的表现
1.语音语调的差异。科学调查研究表明,两性在英语语音语调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语音方面主要表现为女性说话比较谨慎小心,男性说话比较随意直接。例如,在美国密歇根州黑人对英语的使用中,两性对元音后r的发音是不同的。女性使用的概率占到中层资产阶级的90%以上,而男性仅占到67%左右。在美国英语中,使用元音后r音的人大多都是受到过高等教育,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及良好的文化素养的人。由于长期以来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对女性心理活动造成的影响,女性更希望通过某种方式使得自己获得和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分工,所以使用标准英语是她们认为提高社会地位和社会支持的途径。由于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女性权益日益渐增,女性对标准英语的使用更是突出了其社会地位的提升以及其文化素养。
语调方面主要表现为女性说话一般使用征询的语气,句尾用声调,而男性说话比较果断直接,句尾用降调。例如,女性会说:Today is a good day, is not it? 而男性会说:Today is a good day.相比较而言,由于长期的社会地位低下,对女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说话用声调并且是请求或劝阻的语气,这是典型的不自信的表现,而男性则认为自己是社会的主题,因而说话比较果断直接,并且通常是用禁止、命令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主导与中心性地位。
2.词汇的差异。两性在词汇的使用上也有差异。例如在使用色彩的词语中,女性会使用pink(粉红)、peach(桃红)、rose red(玫红)、scarlet(猩红)等,而男性仅使用red(红色)一词;在表达情感时,女性会使用splendid(壮丽的)、divine(神圣的)、tremendous(巨大的)、goodness gracious(天哪),而男性则使用简单的good(好的)、big(大的);在使用称谓语时,女性会对男朋友使用darling、sweetheart、baby、honey(亲爱的),而男性一般会使用dear;对粗俗语的使用也是男性居多,男性一般会用damn it、shit等,而女性则很少用。这些例句表明女性说话比较温文尔雅,并且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而男性则言简意赅,感情粗犷。
3.语法的差异。语法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句式上,女性更可能使用疑问句或请求句。例如,女性会说:I think the flower is beautiful, is not it?或者Please close the door.而男性会说:The flower is beautiful.或者Close the door.女性在表述问题时会以请求、询问的语气,而男性一般会以陈述、命令或禁止的语气。现代社会虽然女性的社会地位在不断提升,但是受到以前男女地位不同的影响,男性认为自己是这个社会的主宰,所以说话时主要以传达主要信息为主,并且更直接、不含蓄。女性说话主要以表达感情为主,委婉含蓄。
4.运用语言的习惯。在运用语言的习惯方面,女性比男性更常使用夸张的语气。例如,当表达一个箱子很轻时,女性会说:This suitcase is surprisingly light.而男性会说:The suitcase is light.女性相比男性而言,更常使用修辞手法。在表述开心时,女性会说:My heart likes a singing bird.男性则会说:I am happy.女性在表达情绪时,更倾向于使用夸张和表达感情色彩的词,这是因为女性相比男性而言感情更加细腻,富有感性。
三、产生差异的根源
1.生理原因。造成性别差异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生理原因。由于男性和女性声带不同,所以发音也不同。男性声带长而宽,女性声带短而狭,所以女性说话比男性高而尖。另外女性使用的音调从高到低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而男性偏向于使用中调,声音低沉,展现稳重的感觉。女性说话轻柔、随和,男性说话沉稳、有时高亢,这虽然是生理原因,但是和心理原因、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分工是分不开的。
2.社会文化心理原因。由于以前长期的男女地位不平等,社会对男女的期望也不一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男性与女性在心理上的影响以及落差。首先是社会对两性的期望不同,社会期望男性英勇、果敢地承担起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的责任;对女性则期望她们在家照顾家庭,把所有的经历都用在家庭方面。其次是在心理方面,两性对自己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已经认定,所有从心理上已经接受社会对自己的定位。在两性的言语差异方面上,无论是在话题选择还是语言风格都存在差异。在话题选择方面,男性更倾向于谈论和经济、政治、体育相关的话题,说话干净、利落、果断,以凸显男性在日常生活中的主导与中心地位;女性则倾向于谈论和美容、服饰、家庭相关的话题,说话温柔、含蓄、婉约,展现出女性的从属地位。
3.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原因。受到传统的社会分工的影响,男性一般被赋予更加繁重的工作,在外打拼,关心国事经济政治,这就使男性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掌握家庭的经济命脉,所以男性不仅在家庭中而且在社会中都处于主导及中心地位,说话更加果断、直接、坚定;而女性主要负责家庭琐事,把心思都用在家庭上,处于弱势与从属地位,因而说话更加委婉腼腆。随着欧洲中产阶级女权主义的兴起,社会提倡男女之间的平等,也就是两性平等,尽量消除两性之间的差异与误解,提倡女性不再依附于男性,社会不再是以男性的意识形态为中心的社会,争取两性平等,自此以后,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不再向以前那么低下,社会开始越来越关心与重视女性权益。例如,以前只有“chairman”,现在出现了单词“chairperson”和“chairwoman”。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女性地位已经提高,很多在以前只能男性做的工作,在现代女性也可以做并且能力不容小觑。
4.家庭教育的原因。家庭教育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男孩从小就被教育要坚强,跌倒了要爬起来,做一个男子汉,要从小事做起慢慢学会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但是对女孩则要求宽松一些,不会对女孩要求这么严格。例如,在装修房子方面,父母会把男孩的房间装修的偏向冷色调,从小就拿卡车、金刚玩具给男孩玩,锻炼男孩气概;把女孩房间装修的偏向暖色调,房间里放很多布娃娃。父母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到一言一行甚至具体到像装修房间色调的选择都对孩子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另外孩子从小也会受到学校的影响,学校也有专门针对男女生设置不同的课程,体育老师也会根据女生情况制定男女生不同的体育课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语言、社会以及性别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男女两性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不同,使用的语言不同,运用的语言规律不同,要达到的语言功能也不同。基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也就是从社会学和语言学的角度了解两性语言差异以及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摒弃两性交流中的误解,融合两性交流中的优点,使两性交流更加自如。没有了解障碍的交流不仅是促进两性感情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了解两性语言差异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本文分析得出,男性在交流中说话更加直接、果断、坚定,在社会中的处于主导与中心地位;女性说话更加含蓄、委婉、温柔,在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两性地位逐渐平等,女性权益也日益健全,语言差异也在逐步缩小。
参考文献:
[1]Ralph,Fasold.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M].London: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0.
[2]Jennifer,Coates.Women,Men and Language:A Sociolinguistic Account of Sex Differences in Language.New York:Longman,1986.
[3]胡壮麟.Linguistics.A Course Book[M].Bering:Bering University Press,2001.
[4]吕婧,胡志清.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1(4).
[5]王德春,孙汝建,姚远.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和歧视现象剖析[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1(3).
[6]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7]孙汝建.性别与语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8]王德春,孙汝建,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语言的性别差异及其成因(英文) 篇7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exes is hardly a matter of dispute.On account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physiological features and the superiority and inferiority in social activities,men and women are differentiated from each other in individuality,value image and status,which give rise to variations in their language styles and language uses.The societ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differences lie in the different roles men and women play as well as the different status they enjoy.
2 Speech Differences between Men and Women
With the impetus of the women's movement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and its questioning of male and female roles has come a rapidly growing literature on language and gender.Some investigators have found in both experimental and naturalistic studies that there are substantive phonological,lexical and grammatical differences in the nature of language used by men and women,as well as differences in conversational styles or linguistic modes of interaction.
2.1 Phonological Differences
The most detailed evidence of sex differences in western societies exists at the phonological level,with most data coming from quantitative studies of varieties of urban American English.Research involving a variety of popul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found,for example,that females are more likely to use certain phonetic forms--such as the–ing of talking as opposed to–in of talking--which more closely approach the standard language or have higher prestige.
2.2 Differences in Intonational and other Supersegmental patterns
2.2.1 Intonation
Researchers have proposed that there are intonation patterns that unique to women(and that connote insecurity),or are differently preferred by men and women;for example,women are more likely to use both the surprise pattern of'Oh that's awful'and the polite cheerful pattern of'Are you coming?'.Another feature which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women is the use of a high rising tone at the end of an utterance,especially when making statements,which makes it sound as if a question is being asked.This was seen as an indication of women's tentativeness and lack o confidence in putting forward their views.
2.2.2 Pitch
Similarly,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pitch between groups o men and women.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formant values,though related to vocal-trac size,are probably a linguistic convention.That is to say,these differences must be attributed,at least in part,to differentia modifications of the articulatory apparatus to produce sound patterns corresponding to male and female stereotypes.Men tend to talk as if they were bigger,and women as though they were smaller than they actually may be.There is also evidence from recordings of conversations and oral reading that men may vary voice pitch less,resulting in more monotonic,less expressive speech.Social convention appears to play a role here also,since men are evidently capable of producing intonation patterns with wider pitch range than they usually reveal when conversing with adults.Evidence comes from input studies showing that fathers will use dramatically exaggerated intonation patterns to young children.
2.2.3 Loudness and Speech Fluency
Men speak with a greater average intensity than women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although both sexes speak with greater intensity to a member of the opposite sex than to a samesex listener.Women,however,apparently compensate for the occurrence of external noise by raising their vocal intensity more than men do.With regard to verbal fluency,women display greater grammatical competence and sentence complexity,and fewer speech disabilities of all types,from an early age.
2.3 Lexical Differences
Women are more sensitive and give exact name for colour Words like beige,ecru,aquamarine,lavender,and so on are unremarkable in a woman's active vocabulary,but absent from tha of most men.Lakoff(1973)has pointed out that it is much more common,at least in the United States,for a woman to use precise color terms like mauve and lavender than for a man,who most likely will call these shades purple;her(his)claim is that men are unlikely to incorporate such terms into their vocabularies because they consider fine discriminations of this sort trivial,irrelevant to the'real world'as they know it.
Aside from specific lexical items like color names,we can also observe women's use of particles that grammarians often describe as"meaningless"(such as'Oh,dear','Goodness')as opposed to the stronger expletives used by men(Damn!).Women usually use fewer profane and obscene expletives than men do.Women also use politeness markers and greetings in their speech more often than do men,including thank you and good-bye.
Similar sorts of disparities exist elsewhere in the vocabulary。For example,in addition to their specific and literal meanings,some adjectives also show the speaker's appreciation and affection for something.Some of these adjectives are independent of sex,that means both men and women may use them,but another group is,in its metaphorical use,probably confined to women's speech.Here are some representatives of both types:
Similarly,a woman can talk about'my girlfriend'and'my boyfriend'in relation to herself,but men can use only'my girlfriend'in this way.Numerous other examples of this lexical differentiation can be found in English.
2.4 Syntactic Differences
When we leave the lexicon and venture into syntax,we will discover that women's speech is also syntactically peculiar.Certainly there is no syntactic rule in English that only applies to women's speech,but there is at least one rule that is more often used in conversation by women than by men.That is the rule of tag-question formation.
The usage and the syntactic shape of a tag in English is between an outright statement and a yes-no question.Compared with the former one,it is less certain and compared with the latter one,it is more affirmative.One makes a statement when one has confidence in his knowledge and is pretty certain that his statement will be believed;one asks a question when one lacks knowledge on some point and has reason to believe that this gap can and will be remedied by an answer by the addressee.A tag question,being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se,is used when the speaker is stating a claim,but lacks full confidence in the truth of that claim.By a tag question,A speaker can make an assertion without appearing to be dogmatic leaving open the possibility that others may not agree.It can also be used to check whether one's ideas are accepted,or to put forward a suggestion without making it sound like a command.
Many researches claim tag questions are more often used by women because they were characteristic of the greater hesitancy of women,who are afraid to assert things without qualification.
2.5 Differences in Pattern of Communication and in Style of Speaking
Men tend to challenge one another.Women,on the other hand,do not value aggressiveness and their conversations tend to be more interactional and aim at seeking cooperation.They agree with others and want to be agreed.Women can discuss one topic for more than half an hour,sharing feelings and talking about relationships.Men,however,like shifting from one topic to another and talking about their achievements instead of their feelings and personal affairs.)
The management of conversations are also different between men and women.Women try to avoid confrontation while men prefer to talk and interrupt.Women are careful to respect each other's turns and tend to apologize for talking too much.They dislike anyone dominating the conversation.Men compete for dominance,with some men talking a lot more than others.They don't feel a need to link their own contributions to others.Instead,they are more likely to ignore what has been said before and stress their own point of view.
2.6 Differences in'Content of Talk'
Turning to the content of same-and mixed-sex conversations,many studies have showed that men talk to each other about politics,business,social problems,sports,amusement and another man,while female conversations were about clothes family,children,personal matter,another man or woman.In mixed-sex conversations,both men and women appeared to accommodate to topics of the opposite sex.
3 Differences between 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s of Men and Women
Besides speech differences between men and women,there are also differences between 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s of men and women.In many languages,the man is portrayed as the benchmark for all human beings;he is seen as the norm or referencepoint.The woman,on the other hand,is subsumed to be included in any linguistic reference to the man.The generic function for human agent nouns,including pronouns,is mainly expressed through nouns,pronouns and other linguistic practices which coincide with those referring to male human beings.In many languages,such as English and Chinese,terms in reference to women are always gender-specific whereas terms referring to men have two functions:gender-specific and generic.As a result o the above practice,the woman is largely invisible in language However,if she is visible,her visibility is predominantly of an asymmetrical nature.She is made linguistically"invisible"to show her"deviation"or"exception"from the male form.The linguistic portrayal of women is also one of dependence:grammatical and other features of language often contribute towards a view of linguistic dependency or deviation of the female element on the male.(e.g.deviation of feminine forms from masculine forms)
3.1 Lexical Gaps
The existence of lexical gaps in relation to human agen nouns contributes to the invisibility of women.This is especially the case for nouns indicating professions and occupations.Despite considerable changes in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the paid workforce,this participation is not yet fully reflected in language.
The absence of female counterparts of prestigious occupations(lawyers,politicians,doctors,etc.)which women cannot easily take part in is obvious.It is the same with highly male-associated occupations such as pilot,sailor,bricklayer and so on.)or from which women were sometimes legally barred.When we refer to a"doctor",unconsciously we will suppose this person to be a male.For example,most people would feel confused at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A father and his son are out driving.They have an automobile accident.The father is killed,and the son is rushed to the hospital and prepared for operation.The doctor comes in,sees the patient,and exclaims,"I can't operate on this patient,it's my son!"
3.2 Morphological Asymmetry
Whereas lexical gaps contribute to the invisibility of women,the process of deriving female referent terms from those referring to men contributes to the view that in language the feminine element is treated as secondary and as having a dependent status.For example,the suffixes–esse,-ette were added onto masculine(gender-neutral)base:
3.3 Semantic Asymmetry
There is also semantic asymmetry in word pairs without mark of sex,such as secretary,professional and tramp.Native speakers usually add different meaning to the following nouns:
He is a professional;i.e.he is a member of a respected profession.
She is a professional;i.e.she is a member of the'oldest'profession(prostitute).
He is a secretary;i.e.he works for an organization.
She is a secretary;i.e.she does typing and general office work for a person.
He is a tramp;i.e.he is a homeless person,drifter.
She is a tramp;i.e.she is a prostitute.
Because of the centrality of the"sexuality"feature in describing females,words related to women pejorate or deteriorate more easily than those associated with men.
Words affected by the process of deterioration and semantic shift,such as"woman","wife","lady","mistress","queen","girl","madam",can be found in a number of languages including English.Researchers have found that the cause of the debasement of such female terms is that these terms bear sexual overtones,thus it is improper to use them in their original meaning.Therefore these terms are abandoned in their original context and new words are wanted to express the original meaning.This is usually achieved by euphemism or semantic shift.Lakoff(1975)takes the use of"lady"in English as an example.Studies show that the asymmetrical use of word pairs such as"girl-boy","gentleman-lady","man-woman"is always the result of connotations of frivolity,sexuality and immaturity which are more obvious in female words than in male words.For instance,in many other languages,the word"girl"and its equivalents can often refer to an adult woman in contexts while the word"boy"cannot mean an adult man.The semantic feature[+young]or[-adult]of the word"girl"is not as important as of the word"boy".Feminists hold that this fact in language gives rise to an phenomenon where women who are"immature"and"childlike"do not have to be taken seriously.
Lately some scholars probe into the sexism existing in writing system,especially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It is said that the female racial nǔ[女]appears in many characters associated with behaviours,actions and conditions with negative meanings For example,verbs expressing illicit sexual relations or behavior contain the feminine radical:pín[姘],to cohabit or have illici sexual relations.The feminine radical is also used to refer to other forms of negative or bad behavior:e.g.dù[妒],to be jealous dú[]to slander or humiliate;xián[嫌]to quarrel,hate,suspect xìe[]indecent;wàng[妄]absurd,outrageous,ignorant,stupid and lán[婪]covetous,greedy.
There is no masculine radical in Chinese,only a feminine and human radical.The character for male(man'nán)does no contain a masculine radical.
4 Possible Explanations on Language Differences Related to Gender
4.1 Analysis from Physiological Features
Men and women's pronunciation organs are physiologically different.For instance,women's vocal cords are shorter and thinner than that of men,and its springiness is lower that men.This leads to the differences in value,range and other aspects between men and women.Loveday's investigation(1987)shows that the highest audio frequency of an American man is generally698hertz,whereas women's is 1108-139 hertz.The audio range frequency of British gives additional remarks.Gimson(1972)claims that the range of women is more expansive.Studies show that range and intonation are relevant.Thus women's physiological traits make it easier for them to use intonation patterns of ups and downs than for men.)
Women are sensitive,subtle,rich in emotions,and emotional.Therefore they are inclined to use emotional words and changeable intonation patterns to express strong emotions.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women are more sensitive than men.In conversations,women are good at reading people's faces caring for others,being considerate and showing understanding and sympathy for others.Therefore they often use expressions of hesitation,tag questions and general questions.e.g:
(1)"I guess…"
(2)"That is much cheaper,isn't it?"
(3)"Yes?So much?"
To use"I guess"can gain more time to observe the response of the other side,which may avoid offending others.In pattern(2),it is obvious that the woman feel it is much cheaper.To express this,it is enough to say"This is much cheaper,but women will always take other's idea into account.The tag question"isn't it?"not only show respect for the other side,but offers an opportunity for him/her to voice his/her opinion.This way of expressing is really great.Women usually use general questions to show their lack of steadiness and determination.With lessconfidence,fearing that they may make mistakes,they use rising tone to make room for redemp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exism,women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self-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tus.They want to gain dignity and attention through elegant and standard English.Because in such societies,respect can only be achieved through those superficial things.Conversation is an apparent matter,so women hope to improve their social status through it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As time ticking away,their language indeed becomes more and more standard and elegant.)
In the long run of history,men are often respected while women are ignored.In families as well as in the society,men are considered to be superior to women,thus women are tame and powerless.In late 19th century,women gain the right to education in western countries,and in the 20th century,a great number of women enter the work force and get higher social status but compared to men,women's role and power are limited,and their social status are out of proportion to the rapidly growing productivity.Their rights in social activities are less than men and their subordination and dependence do not change much.As the result of this,women are less courageous and confident than men,and their language is more ambiguous and indecisive While in conversation,they do not control the topic and interrup others talk,showing their virtue of a fair lady.
4.2 Analysis from the Ways in which Children Grow up
According to Ronald Wardhaugh,"men's and women's speech differ because boys and girls are brought up differently"As children,women are encouraged to be"little ladies"."High spirits"are expected and therefore tolerated in little boys;docility and resignation are the corresponding traits expected of little girls.Also,there are competing pressures on children from their peers.Boys,in particular,feel they have to talk rough with other boys in order not to be ridiculed.While girls are under the same pressure to fit in with a group,they have to be careful not to go too far or people will judge them negatively.Looking at adults we can see that speech differences between men and women are actually continuity of children's ways of speaking and the management of conversation.
5 Conclusion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socia reality.On the one hand,language reflects reality.Language structures,patterns and use are influenced and inspired by nonlinguistic reality including social structures and organizations physical features and phenomenon.The way in which language are used and structured has been influenced by the institutions social constructs and ideologies of the communities and societies with which they have become associated.On the other hand,language also helps to construct reality.Language influences how an individual constructs and views reality.Language and society are in a state of constant interaction.
Since the social reality in most societies is one of gender inequality,th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practices will in part reflec this inequality.Meanwhile,the'feminine'language women use might also influence their self confidence in the society.The language itself is not discriminating against females.It is the people who use the language that have gender related discrimination.
参考文献
[1]Andersen,Elaine Slosberg.Speaking with Style:The Sociolin-guistic Skills of Children[M].Routledge,1990.
[2]Bodine A.Sex Differences in Language[M].Rowley,Mass,1975.
[3]Labov W.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English in New York City[M].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Washington,DC1966.
[4]Lakoff R.Language and Woman's Place[M].Harper&Row,New York,1975.
[5]Pauwels,Anne.Women Changing Language[M].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1948
[6]Romaine,Suzanne.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4.
[7]Scherer,Klaus R,Giles,Howard.Social Markers in Speech[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8]Trudgil P.Sociolingistics[M].Rowley,Mass,1974.
[9]Wardhaugh,Ronald.An Introduction to Socolinguistics[M].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8.
[10]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网络语言中性别差异的削弱 篇8
美国语言学家Elaine Chaika (1982) 曾把语言形象地比作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 无论在哪个时代, 人们都可以从中窥视出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思维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网络语言的出现反映了这一巨大变化。我们通常所说的网络语言, 是指网民在网络交际互动时使用的交往语言或称网络交际语言。现在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人们的生活。性别差异问题早在17世纪便引起人们的注意, 20世纪70年代初国外一些著名学者对语言中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现象的根源展开了细致、深入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起, 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国外的这方面研究, 我通过对网络交际语言的观察发现, 在网络交际语言中性别差异正在逐渐削弱, 针对这一现象, 我从语用及会话等方面论述性别差异在网络语言中削弱, 并分析影响性别差异削弱的因素。
二、网络语言中性别差异的削弱的体现
由于社会、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影响, 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 我们可以发现, 在网络语言中性别差异正在逐渐削弱, 因此我从会话的角度来描写网络语言中性别差异的削弱的体现。
(一) 在词汇层面的体现
过去的调查显示, 女性言语的感情色彩重于男性。她们更喜欢使用感叹词 (如“呀”) 、语气词 (如“啊”) 、叹词、夸张词等, 善于使用语言的表现手段和描绘手段, 她们的言语较男性更多地使用形容词和副词的最高级, 女性喜欢用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夸张的形容词, 如“美妙的、很好的、出色的”[1]等, 在称谓上女性比男性更喜欢用尊称, 并且用“他”、“她”和“它”把不同性别的事物区分开来, 男性似乎比女性更爱使用昵称词语来称呼地位相同或较低的异性。
在新的网络语言中, 我们可以发现女性和男性都不再使用“啊”、“吧”、“呀”等感叹词或各种形容词、副词, 而是使用各种QQ表情、数字、标点符号等, 如“●”表示开心, “:———”表示吐舌头的鬼脸, “‘O’”表示惊讶, “‘!’”表示赞许, 等等。[2]在称谓上也改变了对“我”的称呼, 常称为“偶”, 也不再仔细区分“它”、“他”和“她”的称呼, 常称为“ta”, 对男性称为“帅哥”, 对女性则称“靓女”等。从这些网络语言中, 人们并没有明显地看到语言的性别差异。
(二) 句式的选择
据过去资料显示, 女性说话更委婉, 更礼貌, 表现在句式上更多地使用疑问句、情态动词等, 这种句型的使用体现出女性交流时缺乏自行、事事不敢断言的特点。与女性相反, 男性说话的语气更直接, 更生硬, 表现在句式上更多地使用陈述句、祈使句等。例如, 英语中要表达“关窗”这个意思时, 男性常说:“Close the window.”或“Please close the window.”, 而女性更倾向于说“Would you close the window?”。[3]
在网络语言中, 女性与男性对句式的选择趋同于一致, 常用陈述句表达自己的意见, 或用祈使句强调语气, 如, “偶木油虾米太远大的理想 (我没有太远大的理想) ”, “小心偶给泥彩色笔 (小心我给你颜色瞧瞧) ”。用一些小短句加符号表达观点, 如“你是??? (你是谁?) ”。用表情符号、数字、标点、缩略语等, 如“886 (再见) , BTW (by the way, 顺便说一句) , 3KS (thanks) ”, 等等。
(三) 在会话结构上的体现
1. 话轮交替。
对话语言指的是通过话轮交替而组成的言语形式 (或类型) 。话轮交替是在对话中说话人和听话人进行角色互换的现象。在以往的有关语言与性别的研究中都会提到, 性别因素对话轮交替有影响[5]。支持话轮交替的机制是一套依次选用的规则, 它是仅对会话发挥作用的一种局部支配系统。受支配的最小单位就是话轮 (a turn) , 它表现为角色互换过程中说话人每一次说出的话语。一般说来, 话轮的交替应遵循“你一言我一语”的规则, 体现为“S-H-S-H...”型的链式结构。塞克斯等提出的模式包括“话轮构造成分”和“话轮分配成分”, 话轮构造成分主要说明说话时一个轮次可由不同单位类型体现, 如句、小句、短语或词等结构, 说话人开始说话是可选其中一个单位作为一个轮次。一个单位完成后构成一个说话轮次转换点。
话轮分配成分都区分三类:由现说话人选点下一个说话人, 由下一个说话人自行选择, 由当前说话人继续说话。[6]要维持这个过程的正常进行, 就需要谈话双方的合作与协调。网络交际也蕴含着话轮转换, 而男性与女性的话轮结构也非常复杂。与面对面交际不同, 网络交际不能借助于诸如眼神、手势、语音、语调等非语言手段的辅助, 再加上网上聊天的参与者可能互不相识, 彼此的兴趣和信息都不了解[7]。因此在初始者中男性与女性一般都占了一半的话轮, 通常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
例1.在下面的对话中, A是男性, B是女性。
1A:问题1%%1A:Hello!
2B:回答1 2B:Hi!
3A:问题2 3A:哪?
4B:回答2 4B:BJ, U? (北京, 你呢?)
以上的对话是第一次交谈的双方, 由4个话轮组成, 男女各占一半话轮, 每个话轮只有一个词构成, 且充分利用了字母的缩写, 以节省时间。但如果碰到不熟悉的话题或者是不想跟陌生人聊过于私人的话题, 可能某一方会打断对方的提问转换到另一个话题上。在这种情况下整个话轮体系被破坏, 话轮同时也变得更加复杂。
例2:
1A:问题1 1A:BJ, U? (北京, 你呢?)
2B:回答1 2B:上海。
3A:问题2 3A:U喜欢What?
4B:问题3 4B:U在家?
5A:回答3 5A:木油。
这种打断在网络交际中常发生, 但并不会被当作是不礼貌的行为, 而在面对面的交际中打断说话者常常被当作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并且会危害发话者的面子。在这段话中由5个话轮组成, 但由于A的第三个问题, B不愿意回答, 因此她转变了话题。在网络交际中, 如果双方不愿意回答某个问题, 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可能直接打断现在正在谈论的话题而转换到另一个话题继续交谈, 这并不会影响交际的持续。
2. 邻近配对。
塞克斯等提出“邻近配对”理论, 两个形式和内容紧密联系着的话轮构成了“邻近配对”, 由两个交际者分别说出, 先说的话轮是引发语, 后说的话轮是应答语, 且引发语和应答语之间有一定的配合关系, 形成相应的配合类型。[8]同时邻近配对可进一步划分为第一配对部和第二配对部。两个配对部之间进行切换的位置, 也就是说话人和听话人进行角色互换。邻近配对具有以下特点, 每次交换设计两个语段;两个语段相互邻近;两个语段有两个说话人分别说出;邻近配对的第一部分制约第二部分。通常“问—答”、“给予—接受/拒绝”、“问候—问候”、“埋怨—申辩”、“陈述—确认”、“请示—指示”等都属于邻近配对。在例1中的对话有两个相邻对组成, 分别是1A和2B (问候—问候) 、3A和4B (问—答) 。从对话中可以看出, 在男女交际中, 双方都在两个邻对中占据了同样重要的位置, 都是一个引发语和一个应答语, 从中并没有看出什么性别差异。
例3:
1A:问题1? 1A:哪?
2B:回答1 2B:BJ。
3A:问题2? 3A:U在家?
4B:回答2, 问题3? 4B:木油, U?
5A:回答3 5A:在。
相邻对按时间顺序衔接称为顺接, 答话者在回答之后又转而成为被动的说话者, 说出引发语, 使原先的主动方成为被动方, 称为转接。如例3所示, 1和2是标准的顺接, 4是转接点, 形成转接话轮对3、4和5。从转接和顺接来看, 男女双方都有可能提出问题, 让对方回答, 打乱原来的问答顺序, 话题的控制也不是一直掌握在男性手上, 当女性对这话题不感兴趣时可以提出新的问题, 改变原来的话题。因此, 从会话结构来看, 在网络语言中性别差异远远没有原来那么明显, 这也就说明了性别差异在网络语言中逐渐削弱。
三、影响网络语言中性别差异的因素
作为一种语言的社会变体, 男女在语言方面的差异一直客观存在着。但随着科技的发展, 女性地位的提高, 语言的性别差异正在逐渐地削弱, 针对网络语言这种现象, 下面具体地对影响网络语言中性别差异削弱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 女权运动
女权运动诞生于新生的资产阶级妇女, 它同法国工业革命和美国的废奴运动息息相关。“结构主义的最后一场运动, 解构主义的最初一场运动”的“五月风暴”为女性主义者对既成传统进行解构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随后, 对有关女性偏见的批评又同其他反主流的思潮汇集在一起, 形成一股对整个政治、文化进行反思的倾向, 并且开始渗透到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女权运动引起整个社会关注性别歧视问题, 社会开始关注女性的地位问题, 改变了自封建社会以来人们看待人类文化和其他事物所持有的男性视角。在之后的社会发展中, 女性逐渐被看做是单独的个体, 被赋予更重要的职务, 女性的地位不断得到提高, 在社会上也逐渐得到重视。同时女性地位变化体现在男女双方的对话中就是原有的语言性别特征逐渐削弱, 特别是在网络语言上体现了这一趋势。
(二) 权势理论
在礼貌体系中交际双方都会使用一套相对规则的面子或礼貌策略。构成礼貌体系有三个主要因素:权势、距离和强加程度。“权势 (P) ”指在等级框架中交际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地位距离或垂直距离。当交际参与者之间存在很小的或不存在等级距离时, 称为负权势 (-P) ;当交际参与者之间存在很大的等级距离称为正权势 (+P) 。交际参与者之间的“距离 (D) ”不同于“权势 (P) ”差距, “距离”最容易体现在平等关系或负权势关系中。在交际情景中, 最常见的礼貌体系主要有三种, 即尊敬礼貌体系、一致性礼貌体系、等级礼貌体系。它们的主要基础是交际参与者之间是否存在权势差异以及他们之间的距离。一致性礼貌体系是指在交际参与者的关系是对称的 (-P) , 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 相互之间距离很小 (-D) 。在网络交际中, 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不知道彼此的文化、家庭背景、年龄、职业和性别等, 而且双方都持着通过交流成为朋友的信念, 因此双方都使用一致性礼貌原则, 双方的关系是对称的且都处于平等的社会地位 (-P) , 使用积极关联的礼貌策略 (-D) 交谈。同时由于女权运动后女性地位的上升, 女性不再完全地依附于男性, 在心理上, 女性也不会屈居于男性之下, 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聊天, 因此, 反映在网络语言中就是性别差异的削弱。
(三) 交际效率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信息流通速度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网民”, 参与到网络交际中, 导致操作系统语言和网络交际语言的广泛使用。所谓交际效率是说在交际过程中所采用的交际方式是以使听话者易于理解和掌握为基础的。交际效率高的交际是易于听话者理解的交际。所以怎样使听话者易于理解, 成为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中选择恰当的交际方式的主要因素。[7]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 人们在网上聊天时, 为节省时间, 常常做出包含信息较少的回答, 同时上网是需要计费的, 人们为了省时、省力、省钱, 也常作出包含信息较少的回答。因此交际双方不会将太多的注意放在语言上, 用的语言也是既简单又易理解, 在男女交际中也不会因为双方的性别不同而有所差异。
四、结语
在网络普及的时代, 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适应了社会发展有了生命力。从网络语言所反映出来的性别差异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我们应当采取多层面、多视角的研究方法, 以便更清楚地认识这一问题的实质及根源。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 女性的地位不断得到提高, 在社会上也逐渐得到重视, 同时体现在男女双方的对话中就是原有的语言性别特征逐渐削弱, 这一趋势在网络语言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和语言习惯。网络语言作为汉语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语言变体, 也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对网络语言的观察发现, 在网络交际语言中性别差异正在逐渐削弱, 本文从会话角度论述性别差异在网络语言中削弱, 并分析影响性别差异削弱的因素。
关键词:网络语言,性别差异,削弱,因素
参考文献
[1]赵蓉晖.语言与性别 (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罗纳德, 苏珊.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5]梁卉.网络语言的会话结构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 2007.
[6]宁天舒.从会话分析的角度研究网络语言[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
从顺应论角度看语言性别差异 篇9
一、顺应论视角下语言各个层面的性别差异
顺应论研究语言的三个属性——变异性、商讨性、顺应性, 这三者即是顺应论的三个核心概念。
“变异性作为语言的一种属性, 决定 (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 可能选择的范围。” (1) 也就是说, 我们在进行言语表达的时候, 不论是语音、语意、语调, 还是词汇、句法结构等各个语言层面, 都面临多种不同的选择, 而变异性恰好控制着这一选择的范围。海姆斯曾经说过, “在研究作为行为方式的语言时, 变异是重要线索和钥匙”。变异性为言语表达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 也为我们语言中出现的性别差异提供了可能。
“商讨性指的是语言选择不是机械地作出的, 或是按照严格的规则或固定的形式-功能关系作出的, 而是基于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进行的。” (2) 由于语言具有变异性, 因此我们在进行言语表达的时候, 可以选用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 不论从语法还是语用角度来看, 都是符合规则的。但是在交际的时候, 没有一条具体的规则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应该使用哪一个表达。这时, 我们就需要从特定社会中的交际原则以及交际者的交际策略中去寻找答案。这也是我们语言中性别差异产生的一个原因。
“顺应性作为语言的一种属性, 使人类能够从各种变异可能选项中作出商讨性选择, 以满足基本的人类交际需求。” (3) 按照顺应论, 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 这些选择可以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次, 包括语音、词汇、句法、话题选择等内容, 我们主要从这几个方面看一下其表现出来的男女性别差异。
(一) 性别差异在语音上的体现
语音主要有音高、音长、音色几个基本要素, 而男女性别差异在这几个方面都有体现。音高指声音的高低, 取决于发声时声带振动的频率。正常情况下, 成年男子声带长而宽, 女子声带短而窄, 所以女子发声时声带振动快, 声调比男子要高。音高表现在言语行为中即调门的高低与转换, 即音调。有调查表明, 女子喜欢使用超高调和超低调, 并且使用音调的种类与男子相比要丰富得多;而男性一般使用中调。这与女性情感丰富且易于流于言表是相顺应的。女性为了要表达丰富的情感, 就要通过不同的语调来表现。而男性一般都想在别人面前树立一种庄重严肃的形象, 所以其一般用中调来突显一种稳重感。音长是声音的长短。有调查显示, 在正常语速下, 女性的音长要较男性要长。这又是与女性在进行言语表达时较多考虑对方的感受这样一种心理活动相顺应的。音色是声音的感觉特色, 主要由发音体、发音方法和发音时共鸣器的形状所决定。诚然, 由于每个人在发音时这几个方面不可能跟另一个人完全相同, 所以每个人的音色都是不同的, 但音色按照男女性别的不同还是可以分成两大类:男性嗓音一般说高亢或低沉, 女性嗓音一般说嘹亮或柔美。这是由男女发音器官的生理因素所决定的, 却也与男女不同的社会地位以及心理状态相顺应的。
(二) 性别差异在词汇上的体现
词汇是一个语言系统中最敏感也最活泼的要素, 最能体现出语言的变化。与语音方面表现出来的性别差异相比, 男性和女性在选词造句方面的差异更为直接, 也更为明显。主要有以下这些方面的差异:女性更多地使用语气词和感叹词、叠词、某些程度副词和一些感情色彩浓厚的形容词等一些消减语气的词语;男性则较多使用詈语、俗词俚语;男性较多使用确定性词语, 而女性较多使用模糊性词语。可以看出女性多使用委婉、柔和语气, 而男性则更喜欢使用直爽、刚硬的语气, 这与女性注重情感的表达, 而男性更加注重沉稳的气质是顺应的。女性也善于运用叠字词语来表达自己那种温柔娴静、娇小可爱。总是会顾及到别人对于自己话语的反应, 不会把自己的意图强加给别人, 因此也就会较多地使用委婉语。这也与女性长期处于被支配、被压迫、受轻视的地位有关, 她们总是会注意自己的言行, 试图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同时也与女性不愿意在交际总是顾及别人的面子这一心理活动相顺应的。确定性词语是表示确定、认可、坚决语气和态度的词语, 模糊性词语是表示不肯定、不确信、怀疑语气和态度的词语。男女双方在这二者使用上的区别是与长期以来社会上“男尊女卑”“男权女依”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相顺应的。
(三) 性别差异在句法上的表现
言语交际中男女性别差异在句法上的表现主要为句式的选择。女性更多地使用感叹句、疑问句, 尤其是反问句, 而男性则更多地使用祈使句和陈述句。这是因为女性的情感比较丰富, 而感叹句、疑问句不仅有助于女性表达其丰富、夸张的情感, 更有助于树立其温柔、善解人意的形象, 同时也有助于维护交际对象的面子。而男性由于长期处于两性关系中的主导地位, 长久以来都是拥有决策权的一方, 因此就铸就了其在说话时那样一种干净利落有很决断的表达方式。
(四) 语言性别差异在话题选择上的体现
我们发现在男女交际中, 男性和女性感兴趣的话题是不同的。男性一般倾向于政治、军事、科技、体育、工作等话题, 而女性则倾向于感情、家庭、生活、时尚等话题。这又是和长久以来社会对于男女的不同社会期待相顺应的。长期以来, 我们社会都要求“男主外, 女主内”, 男性都要求要强壮、勇敢, 有魄力, 在外面打拼, 为家庭撑起一片天。这样男性为了表现出自己符合这一社会要求, 往往会选择这样一些比较力量型的话题来进行讨论。而女性的话, 则要求温顺、善良、勤俭持家, 把家政内务, 儿女教育等等主持好, 因此女性也就较多地关注这些方面的问题。
二、顺应语境观对语言性别差异产生原因的分析
顺应论语境观认为人们同时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 具体地说, 处于包括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的环境。不同的世界对于人们话语的选择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 物质世界对语言性别差异的影响
顺应论认为说话者在物质世界中所处的位置、身体姿势、生理属性、身体状况等都不同程度地对语言选择产生影响。在男女双方的生理因素对比研究中, 发现女性的语言中枢神经要比男性发达, 并且, 两性的发音器官的形状也是不同的。这些生理上的因素都是与生俱来的, 它对于两性语言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主要影响到的是男女语音上的不同。
(二) 社交世界对语言性别差异的影响
顺应论认为, 在社交世界中, 需要语言作出顺应的社会因素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几乎难以穷尽, 顺应过程往往更加动态、更为复杂、更为微妙。男性和女性在语言中会存在如此多的差异, 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社会。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 必然会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这里的社会不仅包括当今社会, 也包括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沉淀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历史分工和社会权势、地位
我国传统的社会分工就是“男主外, 女主内”, 这就使得男女负责不同的工作。相对来说, 男性所负责的工作一般都是比较辛苦, 是撑起整个家庭的脊柱。这样男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就会相对高一些, 处于决策性、主导性的地位。同样, 在社会中, 男性由于长期与外界接触, 在社会公共生活 (如政治、经济等) 中, 也都是处于决策性、主导性地位。而女性相应处于依附性地位, 这就使男性在话语表达上更加决断、坚定, 而女性却相对委婉一些。
2. 家庭环境与父母教育
家庭环境, 包括房子的装修、家具的摆放、父母的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一般的, 父母都会把男孩的房间布置得很宽敞、很随意, 多选用冷色调;而女孩的房间一般都会很整洁, 选用暖色调。这样从一开始就会影响到孩子对于性别的初始认识。对孩子的教育方面, 长期以来我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男孩应该要求严厉, 批评多过表扬, 给他们更大的空间, 培养其独立的个性;而对女孩则要求宽松一些, 多多表扬。认为男孩子应该把自己定位为强势的一方, 而女孩则应该懂得体贴, 懂得矜持。
3. 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趋势
社会环境对于男女语言性别差异有着极大的影响。传统的社会环境是男尊女卑、男强女弱, 男性拥有很大的话语权, 而女性的话语通常被忽视。随着社会的发展, 形成了尊重女性、重视女性的社会环境, 女性的话语权得到解放, 不再单纯地听从于男性, 也越来越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 因此女性讲话也越来越直接。
(三) 心理世界对语言性别差异的影响
顺应论认为, 在心理世界中, 说话者的话语也应该对其心理状态作出顺应。作为语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世界设计说话者的心理状态, 包括个性、情感、观念、信仰、欲望、愿望、动机、意向等。许多心理学科的研究表明, 男性和女性在个性心理特征上是存在一些差异的。这些差异会影响到男女交际中话题的选择、话语的风格等等。从心理学角度看, 在知觉能力方面, 男性的空间感知能力要明显优于女性, 因此, 他们在运动、推理、操作方面具有优势。女性对声音的辨别、颜色的感知能力比男性强, 因此其语言、审美天赋要高于男性。这些心理能力方面的差异会影响男女的语言表达。比如在话题方面, 如果谈论体育、地理位置等话题, 男性话语比较多;如果谈论服饰、颜色等话题, 则女性话语比较多。男性心理一般比较强势, 所以他们认为男人说话应该干净、利落、简明、沉稳, 以显示男性的威严。女性通常持一种弱势心理, 她们认为女人应该情感丰富、温柔体贴, 所以说话应该含蓄、委婉, 发音标准, 用词准确, 方显端庄。
可见, 心理因素使男、女在语音、语调等方面表现出某些差异, 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男女话语, 但不会产生实质性改变。心理因素主要影响男女的思维方式和讲话方式, 使男女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社会因素则从根本上并且多方面地对男女两性施加影响, 使话语中普遍出现性别差异。
综上所述, 顺应论可以解释语言中出现的男女性别差异的一切问题。因此, 我们可以对这一理论加以研究推广, 从而使其更好地为我们语言学的发展和进步服务。
摘要:国内对于语言的性别差异这一现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 距今也只有四十来年的时间, 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主要从顺应论的角度来看语言的性别差异, 从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来分析语言的性别差异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以期对其作出合适的解释。
关键词:顺应的语言层次,语境顺应,性别差异
参考文献
[1]戴庆厦主编.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1]戴庆厦主编.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2]沈家煊, 何自然主编.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2]沈家煊, 何自然主编.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3]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3]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4]白解红.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4]白解红.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
[5]乔春华.性别语言差异与跨性别交际[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1 (5) .[5]乔春华.性别语言差异与跨性别交际[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1 (5) .
[6]佟靖.性别与语言研究:多视角论[J].作家, 2008 (6) .[6]佟靖.性别与语言研究:多视角论[J].作家, 2008 (6) .
语言与性别差异 篇1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and language is a problem which is studied by many experts in different studying fields.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men and women speak in different languages.The task that faces men and women is to learn to know and accept their differences,to avoid taking their differences as personal attempts to frustrate each other.And the first thing they should do is to learn the language of the other sex in order to get along well with each other.It is very necessary to know this gender difference which can help us master language more proficiently and to treat sexism which caused by gender difference objectively.
1 The Representation of Gender Difference in Language
1.1 Gender difference in vocabulary
It is proved that female often like using some exaggerative adjective words in their speech,such as,"cute","divine",etc.Female also like to express with exaggeration,and degree adverbs are their favourite words to strengthen mood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such as"pretty","nice","quite","so","such",etc.
1.2 Gender difference in syntax structure
Generally speaking,male like to show their ideas on something directly,so they often use indicative sentences and imperative sentences to express their requests.Differently,female intended to use yes/no question or tag question.It proved that male and female are dominated in language choosing by a kind of invisible power which makes them be different category.And as members in society,they have no other choices but just obey.
1.3 Gender difference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First,topic is the focus and content of communication.After investigations to many different people,linguists find that female's topic in conversation is often about personal life,such as family,health,children,self-feeling,foods,housework,and just experiences and problems.1 Men on the other hand,rarely talk about their 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feelings but"things".This means they tend to talk about politics,economy,religion,sports,etc.
Second,people believe commonly that female is more talkative than male,which is considered as a kind of usual stereotype.But do women talk more than men?It depends on the context.In private interactions women tend to speak quite a lot,especially to other women.While in public settings,especially in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men are more talkative than women.
1.4 Causes of gender difference
There are two main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mmunication:heredity and environment.Firstly,parts of the language differences are due to genetic makeup.Men rely easily and more heavily on their left brain to solve one problem one step at a time.Women,on the other hand,have more efficient access to both sides of their brain and therefore greater use of their right brain.
Secondly,Language differences are also due in part to social experiences.Generally speaking,in our society boys and men are seen as aggressive,independent and objective.Girls and women are seen as submissive,dependent and subjective.Gender difference of this kind makes men play a dominant and powerful role in society.
2 Sexism in language
2.1 sexism in word forms
The contempt of language to female can easily be found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words.Generally speaking,the culturally dominant part will be put in the front,for example,father and son,great and small,here and there,etc.But when male and female appear at the same time we usually obey the rule that makes male first,for example,father and mother,men and women,boys and girls.There is just one exception that is"ladies and gentlemen"which is influenced by the custom of western to show the politeness to female.
2.2 How to eliminate the sexism in language
It is the author's position that men and women should be equal but different.Female is just a kind of spicy which is very different from male.It is hoped that the results of sex differences are the diversity and plenty of categories but not the superiority or inferiority,and male and female should be treated equall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language is changing and reflecting people's views of value and society continuously.Feminists in 1970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female's status both in language and society.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are reducing continuously.And the real elimination of sexism in language depends on the real equality of male and female in social reality.The reform of language depends on the reform of society.
摘要:性别差异研究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研究课题,许多领域都予以重视。了解一些有关性别差异研究的知识对于促进男性和女性的和谐相处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就此从词汇、句法、言语交际、会话含义等方面谈论了语言中体现的性别差异,并从词形和词义来两方面来阐述了由此而导致的性别歧视。由此看出,男女在语言使用上反映出的性别差异体现了男女在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
关键词:性别,语言,性别差异,性别歧视
参考文献
[1]Destefano,J.Women's Language[J].Views on Language,1975.
[2]Lakeoff,R.Language and women'place[J].Language in Society,1973.
[3]陈闻.性别文学研究与两性和谐[J].中国教育报,2006.
[4]韦敏.谈英语语言与性别歧视[J].文教资料,2005(17).
语言与性别差异 篇11
关键词:性别群体;心理差异;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277-02
性别群体的心理差异一直是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关心的热点问题,男女两性在生理发育、生理功能和形体等方面的生理差异已经被人们普遍认可和接受,但是对于性别群体的心理差异的研究较少,研究和了解性别群体的心理差异可以充分发挥男女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长处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进行,同时还可以针对男女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使男女生的心理都能够得到最好的发展,从而培养出一大批有优秀品质的学生。
一、性别群体的心理差异
(一)一般心理过程的差异
心理学界把心理现象分为一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主要方面,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包括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从总的心理过程来看,男女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具体到心理过程的各个构成要素方面,各有所长。
1.男女的认知有差异
男女的认知有差异,主要表现在:其一,男女的感知能力有差异。一般来说,“女性的感知觉较男性更加敏感、细腻、深刻”,男性则“相对肤浅、易变和易退”。其二,男女记忆能力有差异。女性比较擅长形象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男性则更擅长意义记忆和逻辑记忆。其三,男女思维能力有差异。“女性的思维更多地偏向于形象思维,她们习惯和倾向于用形象思维去解决问题;而男性的思维则更多偏向于抽象思维,他们习惯和倾向于用抽象思维去解决问题,”同时男性的空间创造能力要优于女性。其四,男女想象能力有差异。主要表现在有意想象上,无意想象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女性更习惯于根据形象性的描述和示意创造出新的形象,并比较偏向于文学艺术方面的创造性想象。而男性则习惯于借助于抽象性的描述和示意创造出新的形象并且比较偏向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创造想象。
2.男女的情绪情感有差异
男女两性的情感存在着显著差异。首先,女性情感更加丰富、敏感多情,情绪情感的体验更为强烈。其次,女性的感情比男性更深刻、细腻、隐含;男性则相对比较肤浅、外露。女孩子不管遇到高兴、痛苦还是愤恨的事情,尽管内心的情感体验是很深刻的,但她们不流露在脸上,而男性表面上情绪激昂,但内心的体验却可能是不深刻的,他们受一点点委屈就会立刻板起面孔,瞪大眼睛;男女都有情绪情感的反应,但由于男孩子从小受到社会化过程中一种特殊的教育和培养,“男儿有泪不轻弹”,等社会文化的影响,所以男人是不轻易为情所动。
3.男女意志能力有差异
女性的意志较为软弱,依赖性较强,容易受他人的暗示,而男性的意志力则相对比较坚定,自主性、果断性和理智性也强于女性。在面对重大的突如其来的事件和挫折的时候女性往往容易表现出软弱,男性则比较刚毅和坚强,但是男性同时又比较容易犯盲目独断、鲁莽草率的错误。
(二)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它在个性结构中并非孤立存在,受到个性倾向性的制约。男女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差异,具体表现在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
1.男女兴趣有差异
一般来说,女性的兴趣较窄,更关注于比较感性的文学、艺术、医学、教育等领域。男性的兴趣则比较广泛,多倾向于重大社会事件、政治时事和自然现象等。例如,对于一件玩具,女性常常只会对它的用途感兴趣,而不会去关心它的结构;男性则在摆弄物件的探求欲以及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方面都强于女性。再次,在课外阅读方面,女性更喜欢看小说、看电影以及跳舞等等,而男性则侧重于浏览科学书报、参加科技活动等等。
2.男女能力有差异
性别群体对于人在普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即一般能力而言没有太大的差别,这里的差别主要指特殊能力方面的差别。特殊能力的个别差异科学实验和日常生活表明,人的特殊能力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有的人擅长音乐,有的人擅长体育;有的人善于技术操作,有的人则表现出社交、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社会活动才能。男女在特殊能力方面的差异体现在女性多在艺术、医学、教育、新闻等方面取得成就,而男性多在哲学、政治、经济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取得成绩。
3.男女气质有差异
气质是与生俱来的个体的性情和脾气,根据巴普洛夫对气质类型的四个划分来看,女性接近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数多于男性,而男性接近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数多于女性,比如著名的影视人物林黛玉就是抑郁质的典型代表,而张飞和李逵是多血质的典型代表。
4.男女性格有差异
性格是个体对人对事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在这个方面一般来说,男性多偏向意志型和理智意志混合型,而女性多偏向情绪型和情绪意志混合型。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里,男孩子调皮捣蛋、好动贪玩属正常现象,而女孩子就应该文文静静、贤良淑德。而且在学校教育中,很多老师会为了管理好那些顽皮的男学生,安排其与女孩子同桌,由于女孩子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再加之其惹不起这些调皮的男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十分柔弱的性格。另外,一般情况下,在成长的过程中,女孩子都比较依赖母亲,而男孩子更喜欢跟随父亲,所以,“潜移默化中女孩子慢慢形成了安分守己、拘泥小节以及情感脆弱等性格特征,特别是在女生的生理期,因为种种主客观原因,焦虑、自卑以及烦恼等负面情绪十分常见;反之,受父亲的影响,男孩子的性格更多的是大胆奔放、不拘小节以及情感粗犷等特征。”
二、性别群体心理差异的成因
一般而言,“性别群体的心理差异是生理基础和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男女在遗传因子上的不同,加上后天环境影响下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得男女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角色等方面的诸多差异。
性别群体心理差异的生理基础主要包括男女两性生理发育有差异、生理功能有差异、神经和内分泌有差异等。遗传和生理学上的差异是男女生物属性的差异,是先天就存在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等,其中社会环境因素是性别差异的决定性因素。个体的性别差异是受到了家庭因素最初的导向作用、学校教育的强化作用和社会因素的潜移默化作用。一方面,性别差异的形成是由于个体接受了家庭、学校和社会方方面面的性别观念的强化。另一方面,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地观察他人的行为,男孩子通常是观察父亲、男性教师和男同伴,而女孩子则是观察母亲、女性教师和女同伴,从而他(她)获得了自身的行为模式。而且,不同的社会角色的扮演也会对男女两性的心理和行为差异造成影响,因此造成了性别群体的心理差异,并通过不同的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三、根据性别群体的心理差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性别群体的心理差异是客观的存在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尊重这种差异,并从这种差异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从男女两性的群体心理差异出发,根据男女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社会属性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男女差别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与之相适应
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必须考虑到男女不同的生理特点,照顾到男女不同的生理需求,以及他们在不同生理条件下产生的不同的情绪反应和心理需求。比如女性在生理期和怀孕期以及哺乳期都会由于生理的变化造成体力不佳、情绪变化大等反应,而男女两性都会在更年期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不同性别群体的思想特点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如女性多以情动人,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而男性则多是以理服人,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的方法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男女差别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确立扬长避短、合理发展的方针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为不同的性别群体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首先要承认这种群体的性别心理的差异,这是尊重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然后提供大量的活动和教育、学习的机会,通过两性持久的交流和相互的影响各展所长、各补所短。比如女性做事认真但意志力不够坚定,而男性做事粗犷但却遇事坚韧不屈,男女两性通过恰当的模仿和交流使双方的性格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尊重性别群体的心理差异,扬长补短是最基本的策略,而保证不同性别群体心理发展以及素质的健康和谐发展是其最终的目的,这也是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因此,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尊重与发掘性别群体之间的心理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使每个个体都学有所获,各展其才,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储备大批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时蓉华.两性世界——男女性别差异的心理剖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郭永玉.人格心理学:人性及其差异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杨芷英,王希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陈枚.对青少年学生性别角色心理社会化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9,(4).
[5]赵丽琴.性别角色的形成及其社会适应[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6]吴亦明.浅论性别差异与学校教育[J].育人经纬,2001,(9).
[7]杨雄.关于性别心理差异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语言与性别差异 篇12
关键词:语言与性别,闲谈,性别歧视,性别差异
1. 引言
语言性别差异研究是众多领域关注的话题, 言语交际上的性别差异研究是国内语言学界兴起的新浪潮。随着社会的发展, 性别原形的概念在不断变化, 这一点在两性言语交际中有所反映, 这一研究对人际交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语言性别差异研究已成为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心理语言学等众多学科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渗透到语音、词汇、语法、语义、会话模式、语言能力、语言习得、俗语言学、类语言学、语言普遍性研究等不同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层次中。
2. 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的发展
国内外对语言性别差异研究已有了相当的理论积累, 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随着20世纪60年代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壮大和女权运动的兴起, 语言性别差异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鼎盛时期。一些著名学者如Lakoff (1975) , Graddol和Swann (1989) , Tannen (1991) , Trudgill (2000) , Holmes (2001) , Coates (2004) 等, 都曾大大地推进了语言性别差异的研究。西方语言学家对语言性别差异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的:一是归纳分析两性语言的特点, 主要从剖析女性用语特点出发, 归纳描述女性语言的特点, 揭示语言中所蕴涵的性别歧视现象;二是对比研究两性在语言使用方面的差异;三是从社会、文化和心理角度分析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社会根源。国内对语言性别差异的研究相对而言起步较晚, 真正意义上的理论研究应该说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早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戴炜栋的《言语性别差异分析综述》 (1983) , 这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总结。而后, 杨永林 (1991) 、赵蓉晖 (1999) 、王改燕 (1999) 、肖建安 (2000) 、白解红 (2000) 、王志强 (2000) 、吴亚欣 (2002) 、董晓波 (2004) 等的综述, 基本上代表了当代语言学界关于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的发展趋势。国内理论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块:一是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二是语音方面的差异;三是交际上的性别差异。尽管国内外对语言性别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强调两性语言方面的差异, 忽视了其存在的共性, 从而简单化和片面化地体现了性别在语言方面的表现。
英国语言学家彼得·特鲁杰曾说, 在现实社会里, 女性的地位不如男子牢固, 而且通常低于男子, 因此, 对于女性来说, 她们更加需要在语言和别的方面表明与保障自己的社会地位。随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权运动在西方的兴起, 这股浪潮也波及了语言学领域, 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语言学在性别差异方面的研究。伴随而来的是英语中大量新词汇的产生, 如:sexism (性别歧视) , feminism (男女平等主义) , house husband (家庭妇男) , 等等。与此同时, 英语中的性别词和表示性别歧视的词也开始更换成无性别歧视的词, 如:chairperson代替了chairman, police officer或police代替了policeman, humankind代替了mankind, 等等。消灭语言性别歧视成了美国近年来女权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当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当属“Ms”这个缩略词的出现。过去未婚女子叫做“Miss”, 已婚女子被称为“Mrs”, 男子不分已婚未婚都叫做“Mr”, 女权主义者认为这就是男女不平等, 于是创造了“Ms”这个不分婚姻状况的词, 这个词自创造以来便被迅速广泛使用。
3. 闲谈在语言性别差异中的体现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从闲谈 (gossip) 这一新视角出发, 通过分析美国电影《伴侣度假村》中的人物对白, 对英语中的性别差异现象加以剖析。通过研究揭示闲谈在面对面交流中的不同功能;在男性对话、女性对话和男女对话中闲谈起到的不同作用;在话语量的大小、话轮、话题选择、话题展开、合作性或竞争性的话语方式、会话场合等方面体现出的性别差异。
在英文中, “gossip (闲谈) ”这个词往往指的是女性间的交谈, 带有歧视的意味, 如指不着边际的乱嚼舌头、毫无意义的瞎扯等。男性间的交谈在英语中叫“male talk”, 而女性间的交谈则不叫“female talk”, 而是用“gossip”代替, 这就揭示了一个事实, 那就是女性语言及用语没有被语言学家认真地用到语言学的语料研究中。男性会不会“gossip”, “gossip”的功能有哪些, 在这些问题上, 很多专家各持己见。人类学家指出闲谈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 它维系了社会群体之间的完整及道德价值。根据原形论, 闲谈是女性间发生的事, 原因有二:女性比男性话多;女性的话题很琐碎。然而, 许多研究表明, 情况可能刚刚相反, 在很多场合中, 男性明显比女性话多。至于说到谈话内容的重要性, 男女之间本就存在认识上的不同, 轻易下结论本身也是一种性别歧视。类似的性别歧视现象不仅存在于语言学领域, 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2009年出品的美国电影《伴侣度假村》总长1小时48分48秒。由Peter Billingsley导演的这部电影围绕四对情侣:Dave和Ronnie, Jason和Cynthia, Joey和Lucy, Shane和Jennifer展开。Dave是一家游戏开发公司的负责人, 妻子Ronnie是一个家庭主妇, 家里有两个活泼可爱的儿子。这样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却也经历了一连串问题和压力, 小到装修房子这样的琐事, 大到抚养小孩的问题。Jason和Cynthia因为久久未能怀孕而不得不把离婚提上议事日程。Joey和Lucy读高中时就相爱结婚, 现在婚姻却面临破裂的危机。Shane和Jennifer刚刚离婚, Shane已经有了一个年轻的女朋友Trudy。为了挽救Jason和Cynthia的婚姻, 四对情侣去了度假胜地Eden, 体验了专门为他们安排的如何培养伴侣之间感情的课程。电影围绕家庭生活、夫妻关系、友谊和工作等展开, 给本研究提供了大量真实可信的日常交往话语方面的原始素材。影片的语言尽管进行过编排, 但较为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整部电影共有102场对话, 最长的持续了6分59秒, 最短的仅有4秒钟。首先将收集到的原始素材按男性对话、女性对话和男女对话进行分类并计时, 标出说话者的身份和每一次说话的时间;其次分析会话中闲谈体现出的功能和性别差异;最后分析在话语量的大小、话轮、话题选择、话题展开、合作性或竞争性的话语方式、会话场合等方面体现出的性别差异。由于本研究关注的重点是四对情侣间面对面对话中的闲谈现象, 因此, 凡是不涉及这些主人公的和非面对面的对话都不是本研究关注的内容。由此, 整部电影的对话可分为60场男女对话, 10场男性对话和5场女性对话。
根据研究结果, 闲谈的功能被归纳为以下三种:漫无目的的交谈, 抢占话语权的信号, 维系会话双方关系的信号。结果显示, 对话中有39%是抢占话语权, 37%是维系关系, 只有24%是漫无目的的。这个结果肯定了闲谈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功能是不同的, 把闲谈仅仅作为八卦这样的语言学原型本身就存在歧视。
闲谈的功能存在性别差异。在男性对话中, 抢占话语权占的比重最大, 达到了60%, 维系关系只有10%。这一结果证实了Coates (2004) 的理论, 她说, 男性间的闲谈更富有竞争性, 大家都想主导对话, 成为关注的焦点。在女性对话中, 维系关系占有最高的比重60%, 这也跟Holmes的观点一致, 她认为女性间的闲谈更多的是合作性的, 她们会表现出对某个话题的一致性, 从而惺惺相惜, 增进关系。但是, 结果同样显示, 女性间的对话也不全是合作性的, 有时也会表现出竞争性。
性别差异同时存在于话语量的大小、话题选择、会话场合等方面。分析材料中所有的男女对话, 发现男性的话语量均多于女性。这一结果说明, 传统中认为女性话更多, 类似于喋喋不休、长舌妇之类的, 有失偏颇。在话题选择方面, 男性对话中, 男性喜欢涉及美女、性、欺瞒妻子等话题。在男女对话中, 尤其在一些公众场合, 男性喜欢谈论的是一些非私人化的话题, 比如课程或车祸等。在女性对话中, 女性喜欢分享个人的经历、情感关系等。在男女对话中, 女性并不愿意涉及上述话题, 她们愿意谈论非私人化的话题, 如旅行之类的。在会话场合选择上, 男性更愿意在公众场合高谈阔论, 而女性则更愿意选择相对私人化的场合发表看法。
4. 结语
语言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习俗、历史背景、宗教心理、社会结构等息息相关。语言性别差异导致性别歧视是社会性别歧视的真实反映, 其根源并不在于语言本身。我们无法简单地改变某个词的词汇意义, 但是能唤醒人们的意识, 对于一些明显带有性别歧视的词语, 应该尽量避免使用。
参考文献
[1]Coates, Jennifer.Women, Men and Language[M].Third edition.London: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4.
[2]Jones, Deborah.“Gossip:notes on women’s oral culture”[J].in Kramarae, Cheris (Ed) .1980.The Voices and Words of Women and Men, pp.193-8, 1980.
[3]Trudgill, Peter.Socio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and Society[M].Fourth edition.London:Penguin, 2000.
[4]Vermeule, Blakey.“Gossip and literary narrative”[J].i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30 (1) :102-117, 2006.
[5]白解红.语义多层面上的性别差异[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0 (4) .
[6]戴炜栋.言语性别差异分析综述[J].外国语, 1983 (6) .
[7]王改燕.男女语言行为差异初探[J].外语教学, 1999 (1) .
【语言与性别差异】推荐阅读:
语言性别差异12-19
交际中的性别语言差异12-02
身势语的性别差异与性别原型07-07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12-13
性别收入差异08-21
口语性别差异研究01-16
人名的性别差异08-03
男女性别发展差异08-19
礼貌策略的性别差异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