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实验

2024-09-22

随堂实验(精选12篇)

随堂实验 篇1

化学实验的教学方式受了传统观念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只注重了课堂讲授, 教师孤独地做演示实验, 众多学生围观, 加之有的演示实验受条件的限制, 学生很难看得清, 特别是后面的学生更是模糊了。如果是学生实验, 也只是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 或者说是要求学生验证教材中的实验结论而已, 学生探究的成分少, 思考的问题也少, 只要记住现象、性质与规律就行了。随着新课程的改革, 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过尝试, 发现利用化学随堂实验教学上课效果更好。所谓化学随堂实验教学, 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 是由学生自己独立地运用实验去探求知识或获取必要的感性认识的教学活动;同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己去获取知识, 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化学知识的能力。

对于化学科, 有不少内容可以进行随堂实验教学, 随堂实验能使教学更加生动具体, 内容丰富充实, 使学生把知识学得更加灵活生动, 从而更好地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它的亮点是可以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 也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化学式有趣的、有用的一门学科, 开拓学生的思维。

例如:钠的性质、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铁及其化合物、元素周期律、酸碱中和滴定、硝酸的性质、硫酸的性质等等这些章节内容都可以采用随堂实验教学, 效果很好。笔者在尝试随堂实验教学中感受很深, 在教师看来这些实验并没有什么好奇的, 而对于学生来说, 只要没见过的, 都会产生一种想知道的欲望。本文以《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及《铁及其化合物》这两节内容为例, 谈谈在实验教学中的尝试与收获。

例如《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这一节, 课前的准备———实验的准备 (包括仪器和用品的准备、备课时实验问题的准备) 。每上一次随堂实验就要提前2天写实验通知单, 让实验员准备好各实验仪器和用品, 然后在上课前提前检查或演示一遍, 以防有些用品变质不知道而影响实验。分组实验 (每4人一组) , 实验用品每组有三支试管、一支胶头滴管、一个烧杯、氨水、氯化铝溶液、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等等, 由每组小组长清点仪器用品。上课时利用上节课的相关知识点:从铝土矿中提取铝]中用氢氧化钠溶液溶解氧化铝, 引入氧化铝的两性, 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接受, 接着提出疑问对氢氧化铝的制备提出问题: (1) 怎样制取氢氧化铝; (2) 多种制备方法哪一种方法更合理?根据这些学生很自然地跟着问题探究实验。学生利用三支试管分别利用氯化铝溶液与适量氨水反应, 都制得氢氧化铝, 往其中的两支试管中一支滴加稀盐酸、另一支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学生都能很清楚地观察到两支沉淀都溶解了, 这时多问几个为什么, 学生就很容易得出氢氧化铝的两性, 紧接着要求学生写出它们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学生容易掌握, 最后往第三支试管中再加入氨水, 学生会发现, 加了不少氨水怎么还是浑浊, 这时得出氢氧化铝的两性, 是指与强碱反应, 而不是与弱碱反应, 这样在选择制备氢氧化铝最好选用氨水而不用氢氧化钠溶液的结论就很好理解, 自然得出选用氨水与铝盐反应便于充分利用反应物, 控制实验。

在最后的内容总结中, 又叫学生把前面2支试管中的澄清溶液混合, 学生又观察到有沉淀生成, 利用这种方法也可以得到氢氧化铝, 至于涉及到的方程式【Al3++3Al O2-+6H2O=4Al (OH) 3】留给学生自己回去思考。一节课上起来感觉学生学习热情高, 学生兴趣学, 教学效果好。

再如《铁及其化合物》这节内容, 同样之前的实验准备, 上课过程是以铁离子的性质检验、铁离子与亚铁离子的区别、铁离子与亚铁离子的转化为重点, 引导学生从铁离子与亚铁离子的性质进行设计实验, 以现有准备的仪器用品完成实验。以下列问题的形式呈现: (1) 溶液中的铁离子如何检验? (2) 氯化亚铁溶液如何配制?提供的氯化亚铁溶液的试剂瓶中有少量黑色粉末, 为什么? (3) 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 亚铁离子如何转化为铁离子? (4) 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 铁离子如何转化为亚铁离子? (5) 如何检验亚铁离子转化为铁离子? (6) 如何检验铁离子完全转化为亚铁离子? (7) 小结铁单质、铁离子与亚铁离子三者如何相互转化? (8) 如何检验铁离子中含有亚铁离子? (9) 如何检验亚铁离子中含有铁离子?这些问题根据教学逐一呈现, 学生带着疑问逐一完成实验设计。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验解决相关问题, 并在实验中也不断提出问题, 虽然学生获得的结论和提出的问题有的看起来很简单, 但是结论和问题在学生动手实验过程中思考出来的, 印象深刻, 不容易忘记。

此时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因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遇到新问题的应变能力在提升, 而且实验思维能力也在提升。当然实验过程中不是在培养科学家, 更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会学习、能学习, 就达到实验教学的目标。

随堂实验教学就好像一台戏, 后台如果准备不好, 前台的戏肯定也唱不好。因此随堂实验教学中难度较大的是老师准备实验, 若有专业实验员还好, 若没有则授课老师就要辛苦些, 虽然辛苦但这样换来的收获大, 学生学得愉快而且效果好, 这是值得的。很多时候因为条件差, 都要靠我们自己给学生创造, 只要你有心, 自然什么也难不倒。课标中建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是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建, 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因为前人留给我们的知识, 对教师来说是已知的, 不过有些问题也是我们不能一下就能确定的;但对学生来说仍然是未知的, 这就需要我们去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现。特别是我们教材中有些设计, 需要学生上网查询的, 不要提前告诉学生, 让学生大胆猜想, 这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容易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产生强烈的求职欲望和饱满的学习热情。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猜想, 使得教学过程变成非常简单的知识传授和学生获得结论的过程, 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科学素质的培养变成空谈。

随堂实验教学课能召唤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 如果化学教师天天都有好好准备, 相信每一位学生都会有所进步有所发展, 这种进步不只是学生考试成绩的进步, 还有其他方面能力的进步。相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一定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严谨的思维能力。

摘要:笔者根据化学学科的性质, 尝试了随堂实验教学, 随堂实验教学能使教学更加生动具体, 内容丰富充实, 能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 也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更好地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本文以两个章节的案例阐述了化学随堂实验教学的收获与存在问题。

关键词:随堂实验教学,探究意识,化学实验

随堂实验 篇2

而我们的行政也都是抱着互相学习、互相切磋的心态,认真听课,认真评课,诚恳地与授课教师交换意见,取得了“一课双赢”的效果。就总体来讲,绝大部分教师教态自然,教学目标明确,备课认真充分,做到超前3个教案,板书工整,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和处理教学难点,教学层次较清楚,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讲练结合,课堂气氛和谐。

但是,这次听课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今天,我们关起门来重点谈谈课堂上存在的某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方面,与大家共同交流,以期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一、存在的问题

1.多媒体设备没有用起来。除了少数几位老师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外,其他老师没有用。多媒体没有进教室时,我们很多老师包括教代会代表纷纷抱怨电视机屏幕太小等问题,现在三个年级的多媒体解决了,但用的教师不多。本学期,学校决心把所有教室安装多媒体投影仪,学校的工作做到位了,轮到老师们的时候,我希望也要认真反思,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学校负责。

2.上课随意性比较严重。其中包括一部分毕业年级老师。随心所欲,任意发挥,脚踩西瓜皮,遛到哪里就哪里。备课是超前了,但备课内容和上课是两张皮、两码事,甚至有的老师没有带教案上课;备课不充分,钻研教材不够深入,有的老师还发生严重的知识点错误;教学任务不明确,一节课教学环节不完整,一节课没有总结归纳;上课的语言没有组织好,讲话很随意,该讲的没有讲清楚,不该讲的讲了不少,给学生理解造成障碍。

3.缺乏教学激情。有的老师上课面无表情,不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一节课干脆站在讲台上,不与学生进一步交流。也不怎么管课堂纪律,随便插话的,举手发言乱发言的,坐着回答问题的等等,课堂纪律控制不够。有的班睡觉的多达9人,他依然讲的津津有味,要么是他没有看到,要么就是他缺乏应急处理能力。后者可能性要大些。面对行政听课,居然还有这么多人睡觉,事先他根本就没有预料到,面对这种突发事件,只有当作没看见了。

4.有些学科同年级备课组进度相差悬殊太大。可以推断,这些学科的集体备课流于形式。看来集体备课时间只是在形式上发发议论,没有形成统一的集体备课教案,结果是讨论归讨论,上课时还是各唱各的调。

5.对练习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的教学研究远远不及新授课。有的老师一节课就是对答案;有的讲解不分重点,平均分配时间;有的没有将习题按知识点进行归类,从头讲到尾;有的讲完后没有方法的总结,不能举一反三。可以看出,这些老师在练习课的研究上不够重视,往往把临时的试卷、习题,作一些简单划分,就匆匆进教室上课,以为习题课好上,其实恰好相反,上练习课比上新课更难。结果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教学目标没有实现,有的老师还出现知识性错误,老师和学生都搞得晕头转向,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6.精讲多练,还任重道远。很多老师还是习惯于满堂灌。有的学科虽搞了学案,但没有落实好,有的学生上课根本就不动笔,我们老师似乎也不管。

7.板书不规范,甚至个别老师没有板书。

二、改进意见

1.加强练习设计研究,上好练习课和复习课。

练习课确实是以练习为主的,而要上好练习课,就必须精心安排练习内容,加强练习设计研究。我们可以以教材习题为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将教材中的有关习题进行适当的组合和练习形式的改编。当教材习题偏少,或课堂上已经处理完了,就有必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与教学实际,适当补充习题。所有习题要事先做一遍,讲解习题时先要进行学生掌握程度的排查,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2.切实落实“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教学方针。

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要求每节课必须有10~15分钟给学生的练习时间。学生知识、技能的习得必须经过一定量的独立思考与练习。课堂上安排一定的练习时间,既有利于当堂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老师及时正确地了解教学信息,做到有的放矢地教学,又督促每位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习的责任心。同时,通过独立思考、独立作业,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课后抄袭作业等不良现象。

3.加强备课组建设力度。

我们在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中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学校在检查集体备课活动的开展情况时也只仅限于看看备课活动记录而已,而没有亲临备课组活动现场考查活动情况,走进课堂检查实际教学效果。由此导致教师们只满足于完成基本的备教任务而不去做更加深入的集体探讨活动,长此下去集体备课活动只能是流于形式了。针对这一现象,教务处本学期的中心工作之一就是要加强集体备课监管力度,重点整治实际教学操作与教案不同步;教案看上去很完整,也符合学校的常规检查要求但就是没有多大的实用性,没有真正融入自己的教学思想,体现富有创意的教学个性的现象

4.加快多媒体应用培训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

平心而论,多媒体进入课堂后,教学效果肯定要好于以往,但有一个前提就是大家要用起来,首先大家要会用,学校相关部门要组织培训,任课教师要加强钻研。另一方面,各备课组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可以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把各个单元的具体任务分解到每一个教师,规定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自己负责的单元教学设计(注意:我们各自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网络上声文并茂的课件赋予教学以特有的生机与活力是人人皆知的,我们不能把下载资料就视为畏途,但无论是下载的还是原创的,要在集体备课时提出意见,进行修改,在统一的教案上反映出来,在课堂教学中付诸实施。)只有这样才会从根本上把教师们从繁重的无效劳动中解放出来,每个备课组三年轮回中,只需要一年的辛苦劳动就能形成三年完整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最终实现资源共享,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集体备课的力量才会真正得到有效的发挥。

以上关于第一周随堂听课的总结,综合了所有听课者的意见,主要总结了由74节课引发的思考,并集中谈了存在的问题,对学科教学本身不具有全面性(只是谈到了个别问题),对授课教师本人不带有针对性,我们只是“就课论课”。当然,我们要感谢70位老师为第一周随堂听课提供了探讨的范例,希望通过随堂听课启发大家的心智,营造百家争鸣的教学风气,整体提高学校课堂教学的效率。

随堂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篇3

首先,实验探究适用于目前的物理教学;其次,新教材在教与学关系上,改变了重教轻学的倾向。因此,我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对许多知识点的教学采用“学生随堂实验”,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测量性的实验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简单的测量实验都可以随堂完成。如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的重力,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等,随堂完成的小实驗优点在于避免纸上谈兵,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眼看、手动,印象深,记得牢

二、探索性的实验

用学生实验引入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如引入“压强”概念时,让学生做这样一个实验:取一支铅笔,让笔尖压在手指上,先轻压后重压,比较两次手疼痛的感觉;然后用两手指分别顶住这支铅笔的尖端和平端,比较两手指的疼痛感觉。

三、验证性的实验

在学习一些物理现象和规律时,增加一些小实验,教学效果将大大增强。如学了光的折射现象后,让学生把铅笔或直尺斜插入水中观察它们的弯折现象;再让学生做“分币升高了”小实验,加深对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规律的理解。

四、利用学习用品的实验

借助学生随身所带的学习用品可以做一些小实验,例如,在“惯性及其应用”一节教学中,把钢笔帽立在纸条上置于桌面的边缘,然后用铅笔快速打击被手拉着的纸条的一端,结果纸条抽走了,钢笔帽仍然站立不动。

五、利用废旧物品自制学具的实验

有些稍微复杂的小实验,要制出学具后才能进行,这需要根据教学进度,课前指导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自制学具。例如,利用废旧的纸盒、易拉罐、旧弹簧、橡皮筋等制作小孔成像箱观察蜡烛火焰在屏上成倒立像,理解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六、利用现有仪器的实验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仪器设备做随堂小实验,例如,在讲授“透镜”一节时,每2或3人发给一个凸透镜,用手摸镜的外表,体会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利用凸透镜使教室窗外景物在白纸屏上成清晰的倒立像,还有温度计、安培表、伏特表、滑轮、滑动变阻器等,都可以通过课堂小实验让学生了解它们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初中学生好奇、好动,用实验进行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机会,符合学生的年龄特性,体现了物理课“动手、动脑”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得到落实。

(作者单位 吉林省柳河县砬门学校)

生物学科随堂小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篇4

一、注意选择简易快捷的实验内容

与专门的实验课程不同, 在理论课教学中穿插进的一些随堂小实验, 主要目的是辅助本节课的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因此实验起到的是辅助性作用, 而非主导作用。 因此, 教师在选择随堂小实验时一定要注意选择那些操作简单并且耗时不长的实验, 否则, 小实验占据太多的课堂时间, 即使实验效果再理想, 也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节奏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例如, 在讲到“光合作用”时, 我就在课堂上花了几分钟的时间给学生做这样一个简单的小实验: 取一片银边吊兰的叶子, 让学生认真观察叶片特征, 得出中间绿色部分含有叶绿体的结论后, 用酒精对叶片进行脱色处理, 接下来再用碘进行处理, 最后发现叶片上中间部分变成了蓝色, 而周围银边部分则没有。 就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小实验, 却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能够轻松地得出这样两个结论: (1) 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2) 光合作用能够制造淀粉。 比起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结论, 这种通过随堂小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 学生理解得更透彻, 记忆得也更牢固。

二、注意做好实验预习工作

虽然生物课堂上的随堂小实验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但与理论知识相比, 实验活动毕竟是现场演示的活动, 充满很多不确定性, 任何一个条件的微小变化, 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造成实验活动的失败。 而理论教学中本来留给实验的时间就不多, 如果再出现失败现象, 就会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因此, 在开展随堂实验前, 教师一定要做好实验预习工作, 教师要像上实验课一样, 熟悉实验原理和过程, 认真准备和检查各种实验仪器, 上课之前将实验再预演一遍。 只有做好万全准备, 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上实验的成功率, 保证实验效果。

三、注意保证实验活动的可观性

一般来说, 随堂小实验都是教师在讲台上完成的, 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坐在座位上观看实验活动。 因此, 学生能否清楚地观察到重要的实验现象, 对于实验活动的效果影响非常大。然而, 教师在讲台上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 很多时候, 只有前排学生能够看得清楚, 至于坐在后面的学生往往很难做到仔细地观察, 于是我们经常看到, 教师在讲台上进行实验操作时, 只有前排的几个学生伸着脑袋认真地看, 而后排的学生基本上是该在干自己的事。 由于可观性不高, 必然会影响实验效果。 如何才能提高可观性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尝试着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 尽量选择那些反应现象比较明显的实验, 或者对既有的实验进行一些改进, 例如, 在讲到“物质的跨膜运输实例”时, 在讲课过程中, 教师常常需要利用蔗糖溶液、清水、长颈漏斗、玻璃纸等这些工具给学生演示“渗透作用”, 然而整个实验过程中的渗透现象十分不明显, 只有坐在前排的学生才能看得清楚。 这个时候, 教师就需要动脑筋对实验进行小的改动。 例如, 向蔗糖溶液中加入一些比较显眼的颜料, 如红墨水, 这样一来, 渗透现象就会非常明显, 即使是坐在后排的学生也能观察得到;第二, 教师拿着实验器具在学生之间来回走动或者让学生轮流上台进行近距离观察;第三, 利用投影仪将实验现象放大投影到幕布上;第四, 一些操作简单, 对实验条件要求不高的小实验也可以让学生以分组形式开展。 例如,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教师就可以事先准备好材料, 让学生在课堂上采取分组形式进行实验, 并且将各个小组的实验结论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 这样的方法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这几个手段, 可以大大提高实验的可观性, 这样一来, 学生看得清楚了, 实验的教学效果自然而然也就增强了。

四、注意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引导

我们常常说, 最佳的学习状态应该是边动手边动脑。 教师在做实验时, 学生如果能够坐在下面边观看边思考, 则这样的效果是最理想的。 怎样才能促进学生在用眼睛观看的同时积极地用脑思考呢? 这时候, 在实验过程中适当设疑, 通过提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这样会大大促进学生思考, 提高实验活动的思维意义。例如, 在进行“酶的高效性”实验时, 我在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 还给学生提了这样几个问题:比较一下, 这两个试管中, 哪个试管产生的气泡数量较多, 产生气泡的速度较快? 比较一下两个试管中的卫生香, 哪个燃烧得更剧烈? 为什么要取用新鲜的肝脏作为实验材料, 并且还要将它们研磨成液体? 能不能用同一支滴管分别取用肝脏研磨液和FeCl3溶液? 当教师提出这几个问题以后, 学生在观察的时候就会同时用脑思考, 这样一来, 观察效率和针对性就会大大提高, 从而增强课堂实验的教学效果。同时, 有了问题参与的实验活动, 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也会大有帮助。

随堂小实验虽然规模小、时间短, 但它作为实验的优势不会有丝毫减少。 只要在课堂上恰当运用这些随堂小实验, 就能让实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它会让很多抽象难懂的生物概念、规律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 会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为大脑服务, 会让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有显著提升。 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一定要重视课堂小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努力多开发一些简单有趣的小实验, 为课堂增色的同时, 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彭爱君.浅谈高中生物实验课中如何开展高效课堂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27) .

[2]崔凤国.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常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中学生物学, 2008 (03) .

随堂听课心得 篇5

听课中我们看到许多亮点,总结如下:

1、教态亲切,师生融洽。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爱学、乐学,课堂气氛活跃。

2、注重倾听,尊重学生。在他们的课堂上允许学生质疑。当学生的生成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时,教师能停下来倾听,并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巧妙的在解惑的同时完成教师预设的内容。

3、结构严谨,衔接自然。张梅老师的课,环境衔接自然,一气呵成。王端老师的课每个环节的过渡语都像一段小散文。既起到过渡作用,又让孩子们受到语言美的感染,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4、训练有度,手段多样。吴春娟的课不仅停留在对写作方法的认识上,进一步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仿句练习。

几点建议:

1、增加情感投入,用教师情感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

2、注重课堂常规培养。学生学具的摆放,师生问好环节,回答问题时的站姿、声音都要我们在每一节课去培养。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是每位教师的责任。

3、教学观念需转变――学生是主体。有的课还以教师为主体,缺乏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互动。教师不观注学生一味的走教案。

4、时间安排的合理性。教学方式的单一导致课堂效率不高。

如:在提问后给学生一定时间的讨论小组学习时间,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启发,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随堂实验 篇6

关键词:化学实验;随堂实验;分组实验;微型实验;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9–0023–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随堂分组实验的背景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化学实验在化学教育和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实验教学承载着丰富感性认知、提升理解建构的独特功能。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却不喜欢实验课,主要原因有:(1)教学内容多和课时少之间的矛盾;(2)实验准备繁复;(3)实验室药品仪器配备数量和种类不足;(4)教学过程难以掌控等。而化学本位教育的缺失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上课在黑板上“做实验”(清华大学化学系宋心琦先生语)。

因此,我们尝试在高一必修模块中设计大量随堂分组实验,以期能够初步解决以上几点问题。

2 随堂分组实验的内涵

随堂分组实验,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由学生分组独立地运用实验去探求知识或获取必要的感性认识的教学活动。随堂分组实验能与教师的讲授密切配合,是教师为了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更深刻地理解概念和规律,掌握学科研究方法而设计的课堂实验,在整个过程中将由学生亲自动手使用仪器、观察测量、取得资料数据并亲自分析总结。

随堂分组实验的设计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能够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实验研究方法。在研究设计过程中,将会涉及验证性、探究性或设计性等多种类型,并满足实验仪器的简易性、易操作性、小型细致性、灵活性、创造性和系列整体性等要求。

我们尝试了多种学生的实验分组方式。一开始,我们也是直接利用学生同桌间的自然分组,三人一组,其中一人负责记录结果,两人负责处理实验,这种直接干预的方式让实验记录的完整度大大提高。但在课下交流的时候,学生认为记录实验的同学动手机会少,做实验的同学没有机会体会记录实验现象的生成过程。此外,由于自然分组存在过多的班主任因素,有时3个学生的能力不足以较好地完成实验和记录整理。所以,在后续阶段,我们也尝试了自由组合的方式,仍然是3人一组,但将实验手册增至每人1份,同时建议不同水平的学生尽可能搭档组合,包括男女学生的自由组合。在这种分组方式中,学生间的分工合作和交流更充分。

3 随堂分组实验的设计

3.1 确定分组实验主题

哪些内容可以设计成随堂分组实验的形式呢?最值得选择的应该是对于化学学科来说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概念和规律性知识,因为一方面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些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学科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调和了教学内容与课时之间的矛盾。

结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三套全国教材,经过讨论,我们以原子结构、碱金属、卤族元素、几种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几种常见的有机物等基础知识点为对象开展了随堂分组实验设计,共计16个,见表1。

3.2 选择分组实验模式

无论是杂志发表还是优质展示课的教学设计,均涉及实验探究活动,参加优质课比赛时上课的学生也大都已经完成了该内容的学习,因此,总是给人一种虚假和不实用的感觉。

在分析入校高一新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验能力基础上,我们认为必修模块的实验应该存在多种类型,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验证性实验估计会多些,适当增加实验中探究的成分,见表2。

以“20世纪化工业的明星分子:氨”这节课为例,在“氨”之前的不少实验,都是验证为主、探究为辅的设计。与前面所学知识相比,氨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初中时学生就在学习“分子扩散”时对其挥发性、溶液显碱性等性质有所了解。因而,我们将其设计成开放的探究性实验,活动步骤如下:

[活动用品]

浓氨水、浓NaOH溶液、配套10mL注射器;空NaCl瓶(用以制备氨NH3,无标签)、配套10mL注射器;浓盐酸、氯水;酚酞溶液(250mL烧杯)、废液缸(100mL烧杯、稀盐酸)

[活动提示]

1.观察注射器标签,注射器专针专用。

2.小心使用注射器,避免扎伤。

3.严格控制浓氨水、浓NaOH溶液用量,以免NaCl注射液瓶过度膨胀漏气。

[活动步骤]

1.准备工作:制备氨气

(1)分别用配套注射器小心抽取4mL浓氨水、浓NaOH溶液,将其注入空NaCl瓶,充分振荡。

(2)将反应后的废液小心抽出,将其注入盛有稀盐酸的废液缸。

2.设计实验:氨气的性质

因为在“氯及其化合物”的实验中已经接触过空塑料盐水瓶和注射器,所以本节课学生已经能够熟练使用这些用品,他们的创意设计也给了我们很多惊喜。

在课后总结的过程中,我们认为,一个实验是否能够设计成探究实验,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于该知识的前期储备是否足够充分;(2)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用品使用是否熟练。

因此,在“铁盐与亚铁盐的相互转化”实验的设计时,我们首先呈现各种检验Fe2+/Fe3+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再结合已经了解的常见氧化剂、还原剂,利用废旧药板完成有关探究。

3.3 创新分组实验仪器

已有的片段式探究实验设计,都是针对30人左右的优质课和展示课。如何在70名学生的课堂上完成分组实验,如何满足16个教学班的循环教学,这是现有文献资料中根本没有提及的问题。因此,我们开发了适用于大班额的微型、绿色化实验,并创设生活情境,使其更加生动活泼。

以“海水中的元素: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为例,由于Cl2有毒,一部分高中教师选择了演示方式,更多教师则选择了“说实验”。而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既是学生认识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关键一环,也是进一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重要实验依据。因此,我们认为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实验设计。

如何减少氯气的泄露污染,能否在课堂上让学生快速制取少量氯气呢?经过讨论与选择,我们利用废弃塑料生理盐水瓶和注射器、青霉素药瓶进行半封闭实验,并创造性地利用了强酸性洁厕灵和“84消毒液”来完成液液混合制备少量氯气,借助于这样的设计,无论从制备还是性质实验,都能够在几分钟内快速完成。同时,利用便当盒,把整节课的实验打包带走,60盒就可以完成16个教学班的循环教学过程。

分组活动中与该实验类似的微型设计还有不少,见表4。

3.4 教学设计的具体过程

以“Na2CO3、NaHCO3的性质”为例,简单介绍我们进行随堂分组实验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3.4.1 结合课标和学情,大致确定本节课的实验目的和方案

结合课程标准,我们知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既能帮助学生认识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间的重要规律,也能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物质的量”这一重要工具的使用技巧。又因为Na2CO3和NaHCO3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我们选择了在制作面包的过程中面团的两次膨胀现象作为本节课的主线:一是在发酵箱中与酸性物质反应,二是在烘焙箱中受热分解。

3.4.2 讨论分析实验细节,提高设计可操作性

随堂分组实验课的成败,除了有一个好的引领思路外,关键还要有可操作性的实验设计。为了满足整个年级16个教学班的循环教学,我们将这节课中的很多实验设计成微型实验,一方面大大提高了便携性,另一方面微型实验能够快速得到现象,保证了整节课的教学完整性。

Ⅰ.与酸反应的半定量实验

为了比较Na2CO3、NaHCO3与盐酸反应的速率问题,学生需要同时将两种固体加入过量盐酸中。根据以往经验,由于试管入口小,操作很难完全成功,试管容积不大,反应时酸液容易冲入气球。我们挑选了100mL平底烧瓶,很好地解决了上述几个问题,同时由于小烧瓶的精致程度,实验的美感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Ⅱ. NaHCO3受热分解实验

流传很广的大小套管实验存在以下问题,装置组装复杂,操作比较困难,加热时间太长,不适合学生分组实验。经过查阅大量资料,我们利用W形管微型加热反应装置[2](见图1),在10s左右就顺利完成了实验。

我们还发现,加入的NaHCO3稍多些,能使澄清石灰水产生“先浑浊再澄清”的现象,再加热石灰水处,“溶液又会重新浑浊”,为我们讲解碳酸盐与碳酸氢盐的相互转化提供非常实用的实验支持。

3.4.3 结合课堂实践,评估优化设计

结合授课教师感受,以及与学生的课下交流,两个实验设计在三个不同层次的班级中均能较好地体现设计目的,顺利达成教学效果。

3.5 教学设计反思,加强教师引导

在第一轮试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相比于跟随教师设计一步步完成实验,学生更喜欢将所有实验一气呵成完成。可到最后归纳整理实验现象、讲授知识时问题就来了,学生兴趣索然,忘记的比记住的多。

针对这个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增加了一个环节,增加活动手册中指引导语的内容,设计合理的与实验有关的思考题目,帮助学生及时地了解自己每一步所做实验的目的和原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在“胶体”的有关实验[3]中,当学生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分出三种分散系后,从“分析与讨论”中就能够发现原来这种方法是专门用来区分溶液和胶体的;当完成了“卤水点豆腐”模拟实验后,通过分析“石膏、蔗糖溶于水有什么不同”,结合蔗糖溶液不能使豆浆发生聚沉的现象,猜测出胶体介稳性的可能原因。

同时,我们也将大部分教学设计修改成了适合先集中完成实验、再引导学生归纳整理的形式,使设计更加符合教学实际情况。通过增加小组间展示次数和加强作业批改等方式,从教师层面引起学生关注实验现象的记录与整理、实验结果的生成过程。

4 结语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完成了16个随堂分组实验的教学设计。2009级学生接触到的实验远远超过了新课标实施以来的前几届。随堂分组实验教学方式的开展,给师生带来了一个更加形象化、直观化的感知世界,为教学过程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涛.“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随堂分组活动设计[J].化学教与学,2014,(2):58~59.

[2]郭士城,娄善平. W形玻璃管的新用途[J].实验教学与仪器,1994,(9):31.

随堂实验 篇7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我校2006级印度、尼泊尔等国的留学生共计86人,研究资料为上述留学生的组织学多媒体标本考试成绩和期末理论考试成绩。

将86名留学生随机分为三个班,各班理论课授课教师相同,配备教学水平相近的教师担任实验教学。三个班分别为无随堂小测验班、随堂小测验1班、随堂小测验2班。末次实验课结束后集体进行组织学多媒体标本考试及理论考试,多媒体标本考试总分20分,理论考试卷面成绩总分70分。分别对三个班留学生期末多媒体标本考试成绩、理论考试成绩进行对比研究,用Execl软件对数据收集整理,用SPSS for 14.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期末多媒体标本考试无随堂小测验班与随堂小测验两个班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堂小测验两个班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堂小测验班教学效果优于无随堂小测验班。期末理论考试三个班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与无随堂小测验班相比较,*表示P<0.05, **表示P<0.01。

3 讨论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以形态学为主的医学基础课,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组织学的内容也不断充实、更新和发展。现代组织学研究,已从光镜水平深入到了电镜乃至分子水平,并与生物化学、免疫学、病理学、生殖医学及优生学等相关学科交叉渗透[1]。由于课程性质不同,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知识比较抽象,留学生往往觉得学习组织学与胚胎学难度大,教师教授起来也觉得困难重重,特别是对超微结构的讲解与学习。因此,有必要对留学生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由于医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重,如果把所有的知识全部集中在期末几周集中复习,一是学习压力大,二是学习效果不理想。我们建议留学生要对所学知识进行阶段性复习,即每隔一段时间,把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形成小知识模块,在一个相对较长时间再把这些小知识模块进行整合,形成较大知识模块,这样到期末时,基本上能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复习起来就十分方便和从容,为了督促学生规律性学习,我们在实验课上设计了随堂小测验。随堂小测验这种教学方法在小学、中学和高中应用的较为广泛,能够把庞大的知识体系进行分解考核,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但是随堂小测验在高校,特别是医学院校规范使用的却不多,对其教学手段、设计、效果进行系统研究的也不多。

为了提高留学生教学水平,我们在2006级留学生的组织学实验教学中运用了随堂小测验,研究这种教学方法对留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为随堂小测验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依据。

3.1 随堂小测验对留学生组织学多媒体标本考试成绩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使用随堂小测验的两个班级的多媒体标本考试成绩高于无随堂小测验的班级(P<0.05),而随堂小测验的两个班级之间的多媒体标本考试成绩差异无显著性(P>0.05),可见实施随堂小测验能够明显提高留学生组织学多媒体标本考试成绩,分析认为原因可能如下:①随堂小测验的优势在于把知识内容分散考核,每次内容少,避免了期末考试前临时突击的现象,学生容易接受,容易获得成功。教育心理学表明,适当的分散练习比过度的集中练习具有优越性,适当的分散练习可以使每次的练习效果较好。学习的成功足以使学生感到满意,是愿意学习的一种动力。如果学生花了功夫,克服了较大困难而获得了成功,他以后的学习就更积极,兴趣就愈浓厚,从而能够获得优异的成绩[2]。②教师能够经常性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处理问题的手段,激励学生成为有创造能力的自主学习者,同时也可督促教师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③学生也能够在每次小测验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出差距,从而使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并激发斗志。

3.2 随堂小测验对留学生组织学与胚胎学理论考试成绩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随堂小测验两个班级的组织学与胚胎学理论考试成绩与无随堂小测验的班级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堂小测验的两个班级之间的理论考试成绩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可见随堂小测验对2006级留学生组织学与胚胎学理论成绩没有明显的提高,究其原因可能是:①理论考试的备考时间相对较长,学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从而缩短了理论考试成绩的差距。②对部分学生而言,组织学多媒体标本考试起到了学习效果反馈器的作用,当发现自己多媒体标本考试不是很理想时,有些学生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结果在后来的理论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客观上也无形中降低了理论考试成绩的差异性。③随堂小测验设计问题:我们目前设计的随堂小测验主要以图片检测为主,而理论题目的检测内容较少,这也可能是理论考试成绩差异不显著的原因。④可能是随堂小测验对理论考试成绩的影响的确不大。对此问题,我们将进一步扩大样本采集范围,分析论证随堂小测验对理论考试成绩的影响。

3.3 随堂小测验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在随堂小测验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这种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改进,如可以适当增加理论知识的考核比例,但具体什么样的比例才算合理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随堂小测验的时间要适中,时间太长会影响学生切片观察,甚至引起学生反感,时间太短知识点太少,会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完整,目前我们使用的时间是10-15分钟,可根据实验课具体情况适当增减;随堂小测验难度要合理把握,太难学生容易产生挫败感,太简单学生容易懈怠;也要注意频度问题,是每堂实验课都实施,还是隔几次课实施一次。上述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留学生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摸索。

参考文献

[1]初海鹰,于丽君.对留学生班《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的初步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65-66.

随堂实验 篇8

随堂课是有别于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和评优课的一种课堂形式,无论是教学预设、课前准备,还是教学实施、活动组织,都不可能那般精雕细琢,趋于完美,随堂课更多地体现出一种随堂性、随机性,考验的是教师的驾驭性、应变性。尽管随堂课应当呈现出应有的特点,但它的目标必须是明确的,重点必须是突出的,思路必须是清晰的,方式也必须是灵活的,而不应带有随意的色彩,否则这堂课必然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必将偏离高效课堂的目标。笔者所听的是一节小学高年级的英语复习课,从整堂课的设计流程来看,教师的教学过程体现出一定的随机性,如,在朗读课文“Holidays”时增设了英语短语翻译的环节,让学生在互动交往中巩固语言。如,复习C部分“Look and say”时,增设了模拟对话表演的环节,让学生在英语复习课上也能动起来,但是课到了尾声阶段增设了“精华句”汇报交流环节,表面上看实现了语言资源的共享与增容,但实质上与本课复习的目标和重点无关,教师显然没有很好地把握住课堂的导向,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旨在填实余下的一点点时间而已。

二、随堂课,简约但不简单

有人说:“随堂课是一种常态课,只要教学目标实现了教师的任务就完成了,不必太在意流程的顺序、环节的完整和操作的规范等因素。”这种观点显然误解或扭曲了随堂课的概念,笔者在此指出:随堂课,简约但不应简单。有句话说得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作为一堂课,即使是一堂常态下的随堂课,必须具有课堂的特点,必须满足课堂的要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不可随意删减,教学的每一个过程不能过于简单,我们倡导的随堂课是一种形式简约、内容素朴的课,是一种毫无雕饰和伪装的课,但不应是一块增强密度的“压缩饼干”或一个身体不够健全的“残疾人”。如,在这节随堂课上,教师并没有一个导向所要复习知识的环节,上课伊始指名让学生背诵课文“Holidays”,5名学生背诵完毕欣然坐下,却以大部分学生的紧张和7~8分钟的时间作为代价,此举势必草率了一些。又如,整堂课教师对于复习重点并无任何板书,且侧重于口头语言的复习和练习,对于书面语言的复习和练习只字未提,既然是复习课,岂能忽视了学生的书写练习呢?教师显然将随堂课的简约性理解和操作得过于简单了,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随堂课,求真但不唯真

随堂课应当承担的重要功能是反映师生真实的教学状态和发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真实问题,因此,求真是随堂课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训练和运用语言,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而不是为了追求课堂的一帆风顺和完美无瑕,刻意地去掩饰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甚至替代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行为。课堂必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充分地、自由地表现自己,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大胆创新,正确地认识学生课堂上的出错,让学生在原生态的世界里学英语,说英语,用英语,但是教师的这一“放”还必须适时适机、恰到好处地“收”,否则课堂将成为一盘散沙,一发不可收拾。如,教师复习课文“Holidays”时,相机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节日,什么时间,人们通常做什么等,孩子们兴趣十足,争先恐后地进行交流,教师逐个成全了他们,孩子们意犹未尽,对“The Spring Festival”这个传统节日发生了争议,教师不忍心打断他们,干脆组织他们进行辩论,可最终依然无果,而宝贵的教学时间被浪费了,学生受益有多少呢?教师的“唯真”思想已经使课堂迷失了方向,偏离了轨道,更别提是教学效果的保证了。

随堂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篇9

随堂考试系统是一种面向具体教学过程的常态化考试系统,能够在课堂花费较少的时间成本,高效准确测验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1]。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更重视教学过程而不是单一的教学结果。许多院校都会在最终结业考试成绩上,增加一定比例的 平时成绩。平时成绩 主要由课 堂表现、出勤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组成,具体分值不好测量,往往依靠教师对学生 的主观印 象打分,缺乏严谨 性和科学 性,而随堂考试系统可以弥补这个环节的缺失。

传统的随堂考试多为纸介质试卷,考试过程分为发放试卷、学生作答、回收试卷、批改试卷、成绩分析等环节,整个过程周期长、任务重、时间成本高,不便于随堂进行。另外,随堂考试是任课教师自己组织的,缺少正规考试实施的排座位、编考号、验身份等防舞弊处理环节。在学生座位紧密相邻的情况下,不能保证考试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以这样的成绩为依据来修正教学过程是不科学的。因此,改变传统随堂考试为在线随堂考试具有现实意义。

2随堂考试系统设计思路

为了提高考试效率,降低考试成本,考虑到准备时间、 测试场地、人员调配等因素,兼顾随堂考试规模小、内容单一化等特点,在设计随堂考试系统时,重点增强系统的便捷性和易用性,削弱大型考试系统固有的题库设计和组卷策略功能。

在考试准备阶段,任课教师根据课程进度安排,将试题和答案按照Excel试卷模板 格式要求,输入到相 应位置,然后导入随堂考试系统中,系统通过检索试题文件中的标志位,对试题和答案整理归类,完成电子试卷的创建, 整个过程简单便捷,只要具备计算机初步知识,就能完成试卷创建。创建完成后,教师可以随时进入系统进行试卷编辑、考试过程设定等操作;在考试实施阶段,系统执行随机函数对试题打乱题号和选项等防舞弊处理,这样,同一套试卷呈现到每位学生面前的都不一样,从而增加成绩的真实性。考试时,学生在浏览器中登录随堂考试系统,点击开始考试后,系统即刻计时,整个过程系统会实时保存答案,减少由于意外事件发生而造成的数据损失风险。系统还支持提前交卷、计时交卷、人工阅卷、错题反馈等功能;在考试数据处理阶段,随堂考试系统能够汇总出成绩数据和每道试题的正确率,这些统计结果能够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随堂考试系统设计

3.1系统开发平台

随堂考试系统采用B/S(Browse/Server)模式,由浏览器、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构成。通过浏览器 调用Web服务器上的考试系统,完成对数据库的数据处理,这种“零客户端”方式,配置和操作简单高效,降低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 本和工作 量[2]。开发平台 采用ASP.NET架构,这是一种服务器Web应用开发技术,用来在服务器端构建Web应用程序,具有更高的开发效率、更强的应用功能、更快的执行速度、更容易配置管理和更高的安全性等特点。开发语言 采用VBA(Visual Basic Application) 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软件,专门用于Office的各应用程序开发。

3.2系统模块设计

系统设计采用客户端浏览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三层体系结构,三层之间彼此独立,任何一层的改变不影响其它层的功能,便于维护和升级[3],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3.3数据库设计

随堂考试系统中的试卷、答案、图表等数据都存放到数据库中,考虑到实施考试的教师并非计算机专业人员, 对复杂数据库不熟悉,兼顾随堂考试系统小数据的特点, 选择Microsoft Office系列的Access数据库。该数据库具有规模小、好配置,与Excel数据表兼容性强等优势。数据库设计时,创建随堂考试数据库Exam.mdb,其中包含用户表Users、试题表Test、作答表Result,通过用户UserID、题号QID字段进行唯一性约束。

3.4考试系统业务流程

根据考试系统内用户、试卷、考试之间的作业顺序和信息流向,依照实际考试的各个具体环节,设计随堂考试系统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

(1)用户登录模块。系统分为教师端登录和学生端登录两种。教师进入后 台管理页 面登陆,可以完成 用户管理、试题管理和成绩分析操作;学生登陆后进入计时考试页面,进行答题、查分、错题反馈操作。

(2)用户管理模块。在后台管理页面,教师能够增删用户,授予用户不同权限,支持批量导入学生信息。由于国家实行统一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学生的班级、专业、学号、姓名、性别等基本信息都能导出为Excel学籍表,Excel学籍表数据能够直接 导入到Exam.mdb数据库中,这部分学生可以直接登录学生端进行考试。但是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对新生进行摸底测试,这些学生还没有采集电子学籍信息,为此,系统设计了学生注册模块,学生可以独立注册班级、专业、学号、姓名、性别等基本信息,注册成功后即可登陆到考试系统。

(3)试题管理模块。随堂考试系统支持Excel和Access格式数据导入,教师可以提前将试题、答案、题型和分值数据输入到Excel试题模板 文件中,然后直接 导入到Access数据库,试卷数据将存储在Exam.mdb的Test表中。导入后教师就可以查看整套试卷,需要更改时,可以在试题管理页面对试题进行编辑和调整。

(4)在线考试。学生登录成功后,阅读考试的相关规定,点击开始考试按钮进入计时考试页面。试卷呈现给学生之前,由Random程序将试卷试题和选项顺序打乱,以防作弊。学生需要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作答和提交,学生作答的结果存入Exam.mdb的Result表中。考试过程中允许学生回翻到前面的试题进行修改和保存。提交试卷后可以直接显示客观题成绩和标准答案,便于学生作自我检查。试卷会在系统中保留,只要登录系统,就能找到以前所有的考试试卷。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试卷档案,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复习和巩固。

(5)成绩分析模块。考试结束后,对于客观题部分, 系统将对比学生作答结果和标准答案,依据试题分值进行累加计算,得出客观题分数。对于主观题部分,要由教师在成绩分析页面进行逐题阅卷,手工将该题得分输入分值项,然后由系统计算,最后得出该生的实际成绩。成绩分析模块能够统计出每道试题的正确率和错误率,帮助教师找到学生知识薄弱点,便于下一步有的放矢讲解。

(6)异常情况处理。系统支持考试过程中实时保存考生答卷、考试时间等状态,一旦计算机和网络出现故障, 或者出现停电等突发情况,可以在故障排除后再次登录, 直接从考试断点处作答,完成试卷后补交。

4结语

浅谈随堂英语自我测评 篇10

1. 随堂英语自我测评的缘起

由于工作上的缘故, 笔者接触到了很多学生, 有高中的也有初中的。在与他们聊天过程中, 笔者发现很多学生一堂课下来, 竟然不知道这堂课讲了什么内容。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 如教师没有把握课堂的完整性, 学生听课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 教师对学情分析不够、对学生水平把握不透彻等。那么, 可不可以采取量化措施, 采用一种可操作性强的测量手段, 以测试的方式来复习和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把握呢?在实践中, 笔者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 设计自我测评, 并把它应用到课堂英语教学中, 让学生可以把握课堂的重点难点。

2. 随堂英语自我测评的定义

随堂英语自我测评是教师以教材为本, 设计包含对当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及必须掌握的内容的书面测试, 在结束新课之前预留几分钟给学生完成, 完成之后公布答案, 让学生自我批改, 并及时收上来了解情况。从本质上来说, 它是评价的一种形式。

二文献综述

李智 (2008) 阐述了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和自我测试的关系, 并认为自我测试有助于自主学习。他还强调“传统的教材和新兴的多媒体课件都为学习者提供了总体学习目标和一些以课程为单位的局部要求, 但是这些目标大多数要么过于笼统, 难以实施;要么过于琐碎不够系统。”所以, 他提出在学习中要提出能力量表, 让学生明白学习目标。黄木 (2007) 认为自我测评对学生思想政治修养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并对自我测评的过程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

许多文献资料都强调对自我测评的质量要把握好, 也肯定了自我测评的作用。但是没有文献谈到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该如何使用自我测评及使用效果。

三理论框架

心理学近因效应告诉我们, 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 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 近因效应越明显。因为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 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

Swain的输出假说认为, 当遇到L2语言知识的差距时, 学习便开始了。学习者注意并意识到这一差距, 通过调整输出来学习一些有关的语言。尽管Swain并没用说全部甚至大部分语言习得依赖输出, 但她承认在某些条件下, 输出对提高输入的第二语言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她认为输出有以下功能:一是注意功能。语言输出能促使学习者意识到自身语言的不足, 以及对新信息的注意。二是假设检测功能。输出能对目的语的结构和语义进行假设检验。三是元语言功能。反映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情况, 特此输出, 使他们能够控制和内化语言知识 (张灿灿, 2009) 。

四方法设计

1. 实验对象

张老师从事初中英语教学八年, 是市骨干教师。现任教八年级两个平行班的英语教学工作, A班是实验班, 人数51人, 其中男生27人, 女生24人;B班是对照班, 人数52人, 其中男生25人, 女生27人。两个班七年级英语期末考试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 (A班平均分62.3分, B班平均分61.8分, p>0.05) 。

2. 实验过程

教师在新课结束前3~5分钟, 把设计好的随堂英语自我测评让A班学生课堂完成, 在学生完成之后公布答案, 让学生自我订正, 之后让小组长收上来。学生测评回收的目的是为了督促学生认真自我测评, 抓“落实”, 因为初中学生不是很自觉, 有时候为了完成任务, 随便涂写 (这种情况估计很多老师都遇到过) ;回收之后, 教师认真阅读, 对态度不好的学生要进行批评教育。如此进行了一个学期。具体过程如下:

A班的课后作业和B班完全一样。B班课堂练习视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布置配套练习。两个班的基本上课流程如下:

3. 数据收集

八年级期中、期末考试的试卷批阅是由校长抽调部分教师进行的, 事先不知道是谁, 阅卷人员一般是由七年级或九年级的教师组成;在批改的过程中制定了统一的标准, 流水作业;类似于中考英语评阅方法。同时对阅卷过程中有重大失误的教师, 进行“问责”。试卷分数在规定时间内统一上交给教导处, 并做成电子表格, 打印分发给各班任课教师。有重大失误的申请修改, 反馈给教导处。本数据均以教导处的数据为准。

4. 结果分析

在分析两班平均分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之前, 先用Excel2003对数据进行了方差齐性的检验, 采用函数FTEST进行分析, 结果为P>0.05;然后, 又选择了“双样本等方差假设TTEST”。期中考试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平均分分别为63.31373和58.05769, 独立样本双尾检验显示P>0.05, 两班的平均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导致结果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实施这种自我评价的教学形式不长, 效果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 (这在很多专家的专著里都有所提及) ;二是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三是语言输出功能还没有发挥效果, 学生还处在习惯的形成阶段, 很多时候还是被动学习。

期末考试, 对考试结果也进行了同样的分析。方差齐性检验的结果为P>0.05;于是, 对平均分进行了“双样本等方差假设TTEST”。实验班的平均分为63.5098, 对照班平均分为56.96154, P<0.05, 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

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近因效应的作用很大, 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 更能帮助学生记住学过的语言知识, 能帮助学生把握一堂课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目标明确, 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均有很大提高。大多数学生能辨认出各种设计讲课内容的知识, 容易产生成就感, 课堂气氛活跃。二是输出能让学生注意到目标语言与中介语的差别, 经常有学生问些有关文章理解的问题, 也会问及某句话的英文表达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例如, 学生问“I by bike to school every day.”的表述为什么不对, 为什么“I go to school by bike every day.”和“I ride my bike to school every day.”才是对的。学生会对一天的学习内容进行很好的复习, 有计划地去进行。有很多学生说, 一天的学习内容不多, 晚上看下、第二天早晨再复习下就没什么问题了。这从另一方面来说也符合遗忘规律, 能有效地克服遗忘。三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使学生感觉到不难, 学习也很有积极性, 容易产生成就感, 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 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五结束语

如何有效地利用成熟的语言理论和心理学规律, 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笔者把自我测评用于随堂教学中, 有效地促进了教学, 改变了学生的行为习惯,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是利用了近因效果和语言输出对语言学习的促进规律。说明了随堂英语自我测评的可行性, 为自我测评的使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本次实验的不足之处在于, 学生样本不多, 不具有代表性;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较高, 教师能对学生及时把握, 并予以充分肯定;随堂英语自我测评的设计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 同时还要技术地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

本文只是在心理学和语言学理论的应用方面抛砖引玉, 希望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黄木.自我测评教学法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具体运用[J].学理论, 2010 (3)

[2]李智.外语教学中的自主学习与学习者自我测评[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08 (6)

[3]张灿灿.“输出假设”在二语习得中的认知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9 (8)

大侦探随堂测试 篇11

晚上6点整,我们准时到达目的地,埋伏在李美佳家楼下院子的小树丛里,伺机而动。树丛里蚊子好多呀!胖仔出了一身汗,引得蚊子对他一顿攻击,他龇牙咧嘴地闹起了脾气,被我们好顿安抚才安静下来。

等到7点15分,美静又受不了了,她说再晚点回家她妈妈该生气了,就吵着要回家。我一看天确实有点黑了,就说:“今天先到这里,你们先回去,我再观察一会儿。”顺便让鼻涕虫去我家告诉老妈一声晚上侦探队有活动,让她别担心。

又过了不知多长时间,我都要放弃了,发现一个小小黑影慢慢向李美佳的楼前移动,我定睛一看,正是李美佳!路灯下,她穿着大大的围裙,推着一个小手推车,里面有一些菜叶子。看着她缓慢地移动到单元门,小心地锁好车,才伸着懒腰进去了。我心里一惊,难道她替她妈妈去出摊了?就因为这个不上学了吗?可一时还不能确定,决定明天约上小组成员接着行动。

今天是一个难得的阳光明媚的周末,要在从前,不到日晒三竿我是绝不起床的,可是今天闹钟一响,我一下子就从床上蹦了起来。今天的任务很艰巨啊,一定要查出李美佳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她为什么不来上学!

闪电小组早上5点准时在李美佳家楼下集合,我和他们仔细描述了昨晚的情况,大家继续埋伏在老地方。胖仔拿着煎饼果子吃着这个香啊,把苍蝇都招过来了,我向他皱皱眉,他也意识到自己有点太贪吃了,三口两口吞了进去……“大金鱼!快看!她出来了!”鼻涕虫抹了一把鼻涕,叫嚷着,我忙把他嘴捂住,“嘘……你是要把她招过来吗?”我们几个赶紧悄悄跟上,按照老师在课上讲的跟踪要领,一路摸索前进。快走到市场的时候,玛利亚遇见了一个熟人,可那人非大声地叫出她的名字,惹得李美佳都回头了,没办法只能暂时舍下胖丫头了,留她在原地与熟人聊天,我们快步跟上。

我们躲在胖仔家水果摊后面悄悄观察李美佳,原来她这几天都在帮她妈妈卖菜,看着她小小的个子费劲地把摊子上的菜整理干净,身上的衣服和脚上的鞋却被各种蔬菜上的泥巴搞得脏兮兮的,我们互相交换了眼色,心里暗暗做了决定。

如何让随堂练笔更有效 篇12

一、要找练笔点

所谓的练笔点, 指的是随堂练笔的设计点, 也是学生的读写结合点。能否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全都在这个点上。假如教师课前不认真钻研教材, 而在教学中任意选取一个练笔点, 有可能就背离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教学要求, 使得练笔失去了价值。那如何确定这个练笔点呢?

1. 在模仿中练写

模仿是人的学习方式, 不唯是孩子, 成年人也是这样, 所谓“上行下效”“近朱者赤”, 都是在这个意义上延伸开来的。语言是写作的素材。学生有了生活感悟, 若没有生动活泼的语言, 写作时就会有言不达意的苦恼。因此, 要写好作文, 首先应突破语言关。学好语言除了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外, 最好的途径是在教学时找出文中的经典语句, 让学生反复领会, 分门别类地进行仿写训练。四年级在教学《乡下人家》时, 学生在体会了将动物植物进行拟人化描写的表达效果之后, ( 几场春雨过后, 到哪里走走, 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 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 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 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这样写动植物, 更加体现了它们可爱) 学生跃跃欲试分别用朗读表达这种情感, 此时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进行仿写, 用上拟人方法, 有的学生写到: 春天花园里蝴蝶穿着各色的花裙漫天飞舞。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写的欲望被点燃被激发, 同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样表达的好处。

2. 要迁移练写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史复杂, 更丰富多彩。对于习作或写话, 我们都要倡导学生自由表达, 写出个性化的文章来。低年级的教材中童话故事较多见, 而结尾之处都写得震撼人心, 能唤起读者的共鸣。是训练写话练笔的好教材。让他们进行“异想天开”的想象, 写出自己奇特的想法, 使他们自由的天性得到最好的发挥, 并挖掘了孩子们

3. 要结合课文插图练笔

课文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小学的课文中, 大多配有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图画, 这些插图将课文内容形象化, 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更为课堂中进行随文练笔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课堂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 有条理地理清图画内容, 帮助学生借助图画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将图画中的意思表现出来, 从而使随文练笔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 降低了练笔的难度, 激发了学生随文练笔的兴趣。

4. 要结合课文特殊标点练笔

小学语文教材向学生提供了开放、主动思维的空间, 给学生的想象留有充沛的余地。教师可以巧用文中的某些特殊的标点符号让学生开展“小练笔”。文中, 有这样一句话“荆江告急! 武汉告急! 九江告急!……”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让学生围绕这三个感叹号展开想象, 这些符号让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学生进行练笔, 写出了洪水肆虐, 正在危急人民的生命, 保住大堤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要丰富练笔形式

随堂练笔的形式多样, 既可以延伸、补白、迁移、仿写、改写, 又可以是听写、缩写、扩写、插写、续写等。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适时地采取随堂练笔的形式, 充分调动学生随堂练笔的兴趣, 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作者的情感。

1. 仿写经典句、段、篇

可以说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在教学时, 我们只要紧紧依托文本资源, 抓住契机, 适时、适量的进行经典句、段、篇、立意等方面的模仿、迁移, 在潜移默化中, 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基本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之法。

2. 填补空白, 培养想象力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出于体现中心的需要叙述比较简略, 甚至有的地方形成空白, 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简略或者空白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补充练习, 对他们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 续写结尾

有些文章在叙述故事时情节正在发展, 却嘎然而止, 没有给读者留下完整的结尾。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事物发展趋向的合理性和连贯性延伸下去, 补全故事内容。

在这样的练笔过程中, 学生积累, 内化文本的语言, 结合自己的感受, “辞以情发, 诉诸文字”, 这种仿中有创的练笔, 既有“仿”的痕迹, 又有“创”的内容, 从最大程度上展现了形象, 开掘了文本的潜在资源, 创生了文本的再生资源。这正是语文阅读课堂上绽放的活力, 显示的无穷魅力。

三、练笔要和谐

随堂练笔既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也更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层面。但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千万不能脱离课文的情感, 进行小练笔。这种单纯为小练笔而练笔的做法, 只会将小练笔推到一个冰冷的、让学生害怕的境地, 使小练笔与阅读教学之间缺乏和谐。因此随堂练笔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把握好密度

训练内容不要面面俱到、贪多求全。否则, 只能是蜻蜓点水, 很难达到目的。选择内容要遵循循序渐近、难易适中的原则。既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又不会浪费时间。对待课堂小练笔, 我们也要遵循合乎学生情感体验的规律, 遵循合乎学生习作能力提高的规律, 进行适度的开发和利用, 绝不能“滥练滥写”, 进入无序练写的状态, 最终可能练没了兴趣, 练枯了热情。

2. 把握好时间

一节课只有40 分钟, 我们要把握住课堂的主次。练笔时间不宜过长, 不要把阅读教学演变为作文教学。

3. 要及时评价

教师细腻而及时的反馈、评价是激发学生写作激情的重要手段。学生每次上交小练笔后心中总是带有一丝的期盼, 就如同期盼收获的农民一样。如果教师只练不评, 极有可能造成他们写作热情的丧失, 必然会挫伤他们的创作动机, 使练笔成为一种应付。当然, 练笔并不像回答问题那么容易, 学生在练笔过程中会出现行行色色的错误。因此, 要求老师随堂检查, 不能一写了之, 要及时指正学生在练笔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使练笔不会流于形式。

上一篇:体育休闲娱乐消费下一篇:在线学习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