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B_(12)

2024-07-04

维生素B_(12)(精选8篇)

维生素B_(12) 篇1

放射治疗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 但它对正常组织也有损伤。急性期照射野出现红斑、搔痒、干性皮炎、滤泡, 继之湿性皮炎等, 严重的可继发感染, 影响放射治疗的顺利进行, 病人十分痛苦。国内外对急性放射性皮炎的治疗已有不少报道[1], 但是, 预防放射性皮炎的方法甚少。我院应用维生素B12于接受伽玛刀治疗的肿瘤患者效果佳, 保证了伽玛刀治疗的顺利进行。于2007年7月-2008年3月收治30例肿块靠近皮肤的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1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我院收治的30例伽玛刀治疗的肿瘤患者, 其中颈部肿瘤18例, 肝癌12例, 随机分为维生素B12应用组和单纯伽玛刀对照组, 维生素B12组15例, 男9例, 女6例, 平均年龄53岁 (43~75岁) , 单纯伽玛刀对照组15例, 男8例, 女7例, 平均年龄52岁 (42~73岁) , 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全身状况均无显著差异。

1.2 治疗

两组患者全部采用不同伽玛刀治疗, 颈部肿瘤:总剂量:60~70Gy·10次-1·2周-1;肝癌:总剂量:60Gy·12次-1·2周-1。

1.3 维生素B12应用治疗组

使用方法:用注射器将维生素B12注射液抽吸后直接注入洁净的塑料小喷瓶中, 于伽玛刀每次治疗摆放时, 对准照照射部位皮肤均匀喷涂适量维生素B12, 治疗间歇时间, 每天喷涂5~6次, 直到治疗结束。

1.4 单纯伽玛刀对照组

患者直接进行伽玛刀治疗, 照射部位皮肤喷涂任何防护剂。

1.5 放射性皮炎的评判标准

0级:无变化;Ⅰ级:滤泡样暗色红斑/脱发/干性脱皮/出汗减少;Ⅱ级:触痛性或鲜红斑, 片状湿性脱皮/中度水肿;Ⅲ级:皮肤皱折以外部位的融合的湿性脱皮, 凹陷性水肿;Ⅳ级:溃疡, 出血, 坏死[2]。

2结果

应用维生素B12治疗组均未出现放射性皮炎, 单纯伽玛刀对照组有3例发生Ⅰ级放射性皮炎, 维生素B12治疗组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为0, 单纯伽玛刀对照组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为20%。维生素B12应用治疗组取得较好的效果。

3讨论

体部伽玛刀是当今一种高新的医疗设备, 主要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国内关于体部伽玛刀治疗后出现放射性皮炎的报道甚少。我院于2007年7月-2008年3月收治30例肿块靠近皮肤的患者, 在治疗后单纯伽玛刀对照组有3例发生Ⅰ级性放射性皮炎。体部伽玛刀治疗属于放射性治疗的一种, 虽然它与常规放射治疗相比具有计划精确、周围正常组织保护好等优点, 但是体部伽玛刀治疗的单次剂量大、疗程短, 这也加重了病人的皮肤放疗反应。特别是再程治疗患者, 皮肤反应进一步加重则可发生严重的湿性反应, 若不及时预防和处理, 一旦形成溃疡和感染, 可影响整个放射治疗过程, 甚至中断治疗, 晚期还会出现照射区域皮肤经久不愈以及皮肤肌肉纤维化, 将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

维生素B12通过喷涂于照射部位皮肤上被皮肤吸收后参与皮肤中的RNA合成, 使RNA含量增高, 修复受损的皮肤;维生素B12还有修复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 使血管减少痉挛、闭塞、改善局部血流循环, 促进组织修复。我院用它来预防体部伽玛刀治疗引起的放射性皮炎,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 作者认为维生素B12是预防体部伽玛刀治疗引起的放射性皮炎的有效药物。同时作者也认为体部伽玛刀虽然有许多优点, 但是由于分割剂量大、疗程短, 会加重皮肤放疗反应, 所以在制定治疗计划时, 对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应很好的加以保护。

维生素B12注射液直接喷涂于照射部位皮肤, 具有作用直接, 效果好, 使用简便, 患者可自生操作, 无任何不良反应, 不用配制, 价格低谦, 患者极易接受,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维生素B12,伽玛刀,放射性皮炎,预防

参考文献

[1]纪辉, 陈强, 杨晓红, 等.复方维生素B12治疗放射性与非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89, 9 (6) :375.

[2]高碧燕, 卢玉波, 愈晶.维生素B12混合液治疗宫颈癌患者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疗效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 1992, 3:79.

维生素B_(12) 篇2

美国这次公布的升级版老年人“饮食金字塔”,特别强调了70岁以上的老人应注意吸收纤维素、钙、维生素D和维生素B12,以补充食物中的不足。老年人骨质流失加快,容易患骨质疏松,因此需要补钙;多吃粗纤维食物,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有利健康;多吃维生素D能够促进钙、磷的吸收。但是,为什么要注意补充维生素B12呢?

有数据显示,10%~30%的老年人维生素B12吸收不良,这可能是因为有些老年人常吃素食,而植物性食物中基本上没有维生素B12。同时有些老年人胃酸过少,影响了维生素B12,的吸收。

缺乏维生素B12,会导致神经功能的损伤、精神抑郁、睡眠质量不好、记忆力下降等,而老年人的睡眠质量普遍不高。东京国家神经学及精神疾病中心有一项研究发现,让慢性失眠患者服用维生素B12,数天后,多数人的睡眠情况都获得一定改善,一旦停止服用,失眠的问题又回来了;美国《睡眠》期刊也有报告指出,维生素B12,能显著改善睡眠情况。

另外,缺乏维生素B12可能会加速老年人的智力退化,美国科学家对1000多名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为期10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血液中维生素B12,含量较高的老人,认知能力要好于缺乏这种维生素的同龄人。

维生素B12,还是维持健康的神经细胞和血红细胞所必需的,缺乏它会引发疲劳和轻微头晕,严重的则会出现神经受损、贫血和痴呆等。

对于爱吃素食的老年人,可以通过含有维生素B12的强化食品和营养补充剂来获取维生素B12

维生素B_(12)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6例病人中, 男12例, 女4例;年龄19岁~66岁, 平均48.6岁;16例病人中饮食质量差以素食为主者2例, 长期居住偏远山区经济条件差6例, 长期外出打工、饮食不规律及营养条件差2例, 慢性胃炎并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者6例。实验室检查:伴有贫血者8例, 外院行机电图检查示双下肢周围神经损害者4例, 伴双上肢周围神经损害者2例, 精神错乱出现幻觉者1例。

1.2 临床特点

16例病人中主诉均有疲乏无力、倦怠、足趾或手指末端刺痛, 麻木烧灼感, 手套袜套样感觉减退, 双下肢肌力不同程度减退, 共济失调, 步态蹒跚, 2例病人伴有上肢麻木及感觉减退, 1例病人出现精神症状, 幻觉类偏执狂倾向。

1.3 治疗方法及结果

16例病人中入院后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拟诊为亚急性联合变性后均给予大剂量维生素B12治疗, 2周~4周给予维生素B12 500 μg/d~1 000 μg/d肌肉注射, 而后改为每周2次或3次, 2个月~3个月改为每次100 μg维持, 贫血病人加用铁剂, 同时所有病人给予改善胃黏膜、增加营养等综合治疗, 6周后感觉障碍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 其中10例病人可独立行走。

2 护理

2.1 针对发病原因的护理

本病与维生素B12缺乏有关, 维生素B12是提供蛋白合成及髓鞘形成必需的辅酶, 缺乏会引起髓鞘合成障碍而导致神经及精神病损。正常人维生素B12日需求量仅为1 μg ~2 μg, 摄入的维生素B12必须与胃底腺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结合成稳定的复合物, 才不被肠道细菌利用而在远端吸收, 维生素B12摄取吸收结合与转运的任一环节发生障碍均可引起缺乏。为此, 结合病人的一般情况, 考虑16例病人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饮食结构不合理, 平时不注意合理的膳食结构造成, 对此向病人本人及家属讲解合理膳食的重要意义, 引导病人正确认识合理膳食结构的重要性,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饮食上注意荤素搭配, 选择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清洁饮食, 戒烟忌酒, 防止暴饮暴食及大量饮酒等。让病人了解维生素B12是机体的重要维生素之一, 在许多方面能影响机体的代谢, 尤其是核酸和蛋白的合成, 一般在比较正常的合理膳食结构中都含有足量的维生素B12 (8 μg/d~15 μg/d) , 而人类对维生素B12的需要量2 μg/d~5 μg/d即可[2], 食物中乳类禽蛋及海鲜总是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2[3], 指导病人掌握必要的烹调方法减少维生素B12在营养物质中的丢失。

2.2 针对治疗及用药上的护理

亚急性联合变性其主要病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维生素B12的缺乏所造成。因此, 治疗上主要针对此种情况给予肌肉注射和口服大量的维生素B12。在长期肌肉注射过程中, 护士应注意避免在同一部位长期反复用药, 因长期反复用药会在此部位形成硬结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利用。每日更换注射部位, 注射后对注射部位进行局部热敷, 以利于药物的迅速吸收利用, 口服维生素B12时应注意在饭后服用, 因维生素B12主要在小肠被吸收, 饭前服用因维生素B12迅速通过小肠吸收减少而影响治疗效果。维生素B12易被重金属、强酸、强氧化剂及强还原剂破坏, 在强酸强碱及光照下不稳定, 故应避光保存, 不宜与维生素C及碱性药物同服。

2.3 针对病人对病情的恐惧心理进行的心理护理

许多病人因为对亚急性联合变性这种病缺乏足够的认识, 认为是不治之症, 或治疗后病情也不会好转而放弃信心, 不注意肢体功能的康复锻炼, 为此应向病人讲解清楚该病的发病原因及预后, 通过对发病原因的讲解, 使病人明确发病的原因以及治疗措施, 从而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而促进肢体康复功能使病人早日痊愈。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15.

[2]何凤杰, 薛启冥.神经病学.神经系统中毒及代谢性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358-359.

维生素B_(12)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38例, 其中男26例, 女12例, 年龄24~68岁, 平均56.2岁, 病程3~6个月, 平均4.2个月。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 (A组) 采用常规的口服地巴唑片剂0.2 3次/d及维生素B12注射液500 μg肌内注射1次/d治疗4周。治疗组 (B组) 用奥扎格雷钠80 mg于生理盐水250 ml中缓慢滴注, 2次/d及维生素B12注射液1 500 μg肌肉注射1次/d。两组21 d为1个疗程。间隔10 d开始第2个疗程, 2个疗程后采用日产肌电图仪监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CV) 作为神经改善的主要指标, SCV分别测定所有患者的桡神经、正中神经、腓肠神经。肢体表面温度低的均经过复温。结果判定:与本实验室的正常人组 (C组) 的比较, SCV减慢至均值2SD以上为异常;轻度损害为SCV减慢20%~ 30%;中度损害为SCV减慢 30%~ 40%重度损害为SCV减慢>40%。

1.2 统计学方法

有关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 (x¯±s) 及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有意义。

2 结果

疗效观察标准:①显效:临床症状改善, 浅感觉及腱反射基本恢复正常, SCV基本恢复正常者;②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浅感觉及腱反射未能恢复正常, SCV较前改善20%~ 30%者;③无效:临床症状未明显减轻, 浅感觉及腱反射未明显好转, SCV无变化者。治疗结果见表1、表2。

注:A组、B组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P<0.05

注:A组、B组治疗前与C组比, P<0.05;B组与A组治疗后比较, P<0.05

2 讨论

对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日趋依赖电生理检测[1]。在伤后数天或数周, 电生理检测价值并不大, 即使神经完全离断, 肌电图仍可检测到残余的肌电, 但不会有随意的肌收缩活动。由于神经损伤引起的传导阻滞可持续数周, 在此期间, 肌电测试也不会显示神经活动。肌电恢复的前提是损伤部位的神经再生。如果损伤部位靠近运动支的起点, 且离所支配肌肉较近, 则伤后1~2个月之内肌电有可能恢复。神经肌电恢复可能先于可见的随意肌收缩。肌电图显示神经肌电生理恢复是继续采取非手术治疗的有力证据。在伤后2个月内既无肌肉随意收缩活动的恢复, 也无可见的肌电恢复, 通常说明有必要作手术探查[2]。周围神经修复术中应用电生理检测技术比术前诊断更有价值。如果术中发现周围神经为神经已完全横断, 则不必再作神经动作电位测定。然而大多数损伤的神经连续性仍然保留, 外观无法辨别神经轴突是否充分再生越过损伤部位。损伤部位或邻近损伤部位的神经瘤不一定完全破坏神经结构, 因为神经瘤的瘢痕组织也许多数位于神经外膜或在神经束之外[3]。此时, 只有通过神经动作电位的测定来判断是否应作神经瘤切除加神经吻合术。神经部分离断显然也需作神经修补术, 但如果保持连续的部分恢复良好, 电生理检测证实有明确的神经动作电位通过损伤部位, 则仅作横断部分修复的效果优于神经损伤处全部切除后重作修复的效果。如神经被解剖游离后, 发现连续性完整, 术中应先用电刺激诱发肌肉收缩。如果未诱发出任何肌肉收缩, 则应设法测定神经动作电位[4]。伤后6~10周时已很易发现再生神经的动作电位。先刺激伤处近端神经, 并加以记录。如果发现有神经动作电位, 那么逐渐向远侧移行记录以证实神经是否再生并通过损伤部位。如检查显示已有神经动作电位存在, 则表明至少有2 000~3 000条直径5 μm以上的有髓轴突增殖, 并说明可持续作非手术治疗[4]。因此, 发现神经动作电位时禁忌作神经切除, 而缺乏神经动作电位时可考虑神经切除加缝合术。有神经动作电位的患者中90%受损神经分布区有某种程度的恢复。然而, 如果在伤后6个月以上才发现有神经动作电位, 临床恢复也极不肯定[5]。奥扎格雷钠为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 能抑制TXA2生成, 动物实验表现, 静脉给药能降低血浆TXB2水平, Keto-PGF12/TXB2比值下降, 对不同诱导剂所致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 扩血管改善微循环障碍、可扩张微血管、降低血液黏度, 改善微循环, 从而改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6]。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采用奥扎格雷钠作用于受累末梢神经病周围的毛细血管使之变发生血流加速, 继而改善周围神经结合维生素B12的量, 改善周围神经的代谢, 在此奥扎格雷钠治疗基础上加用大剂量的维生素B12后可能增加了维生素B12与周围神经的接触次数, 使得达到治疗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的作用, 但其确切的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总之, 本组资料采用奥扎格雷钠联合大剂量维生素B12治疗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取得了满意疗效, 有效率76.3%, 且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外伤性,周围神经病,奥扎格雷钠,维生素B12

参考文献

[1]郑连生.周围神经离断性损伤治疗的进展.包头医学院学报.2006, 22 (3) :339-343.

[2]高峰, 郑仰林, 樊飞.ATP联合甲钴胺促进周围神经端侧吻合侧芽生长.临床骨科杂志, 2006, 9 (5) :456-458.

[3]朱家恺.周围神经损伤诊断与治疗进展.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6, 20 (4) :319-323.

[4]杨期东.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90-124.

维生素B_(12) 篇5

关键词:思密达,维生素B12,外用,疱疹性口腔炎

小儿疱疹性口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1型 (HSV-1) 感染引起的, 多见于1~3岁小儿, 无明显季节性。急性起病者常有发热, 体温可达38~40℃, 有烦躁、拒食、流涎、局部疼痛, 在舌、颊内、唇内或齿龈黏膜, 出现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 直径2~3mm, 周围有红晕, 迅速破溃后形成小溃疡, 表面可覆盖白膜, 局部疼痛, 常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及齿龈红肿[1]。疼痛剧烈, 常影响患儿进食及睡眠。我院近年来采用思密达和维生素B12局部外用, 效果显著,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门诊患儿, 共60例, 依据第七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全部病例符合疱疹性口腔炎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 男16例, 女14例, 对照组30例, 男20例, 女10例, 年龄均10个月~3岁, 两组病程均在10h~2d, 均表现为不同程度发热、拒食、流涎、精神烦躁, 口腔黏膜、舌及咽部散在小疱疹和溃疡, 血常规检查均正常。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常规给予双黄连口服液, 阿昔洛韦和维生素C口服, 同时予以退热等对症处理。治疗组用思密达和维生素B12研粉加少量温开水调成糊状, 对照组用锡类散。两组用药均为每日4次, 饭后半小时和睡前涂于患处。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治疗2d内体温降至正常, 流涎拒食明显减轻, 溃疡面明显缩小, 无新发疱疹, 4d内基本痊愈, 精神状态良好。有效:治疗4d体温正常, 症状基本消失, 溃疡面缩小, 6d基本痊愈。无效:用药6d后体温正常, 症状缓解, 溃疡未完全愈合。

1.4 统计学处理

二组总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治疗效果:思密达治疗组总有效率93.3%, 无效2例。锡类散对照组总有效率66.7%, 无效10例。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疱疹性口腔炎由于病变范围广, 疼痛剧烈, 严重影响小儿进食及睡眠, 但目前对于口腔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尚无特效疗法。

思密达是一种从天然蒙脱石中提取的药物, 口服后不能吸收入血, 安全性好, 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有固定、抑制、中和作用, 同时能与病原体结合成无活性复合体排出。对消化道黏膜有覆盖保护能力, 并通过与黏液黏蛋白结合从质和量两方面修复、提高黏膜屏障防御抵抗功能。因此用于口腔黏膜病变可快速清除病毒和抑制病毒活性, 保护受损黏膜, 促进受损黏膜上皮细胞再生和修复, 缩短病程[2]。

维生素B12又叫钴胺素, 口腔黏膜受损后局部功能将丧失或减弱, 核酸 (RNA) 含量降低, 局部应用维生素B12后, 组织内RNA含量明显上升。这是因为维生素B12外敷于溃疡表面, 氰钴胺经受损部位吸收后参与了RNA合成。其中一部分直接参与溃疡组织中RNA的合成, 使溃疡组织中RNA含量增高, 加快组织细胞再生, 使受损部位细胞具有明显而且较快的修复、再生;另一部分吸收进入人体后, 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肝脏, 参与肝脏中合成RNA, 提高机体的整体新陈代谢功能。另外, 其中的钴元素能够直接作用末梢神经痛觉的传导, 具有显著的镇痛效果, 能改善患儿精神状态及饮食。因此局部应用维生素B12必将促进受损黏膜修复, 加速黏膜覆盖率, 缩短愈合时间[3]。

此方法简单, 无不良反应, 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芬.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07.

[2]周昕科, 吴海燕, 乙丰收, 等.思密达及小施尔康治疗疱疹性口腔炎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02, 11 (2) :105-106.

维生素B_(12) 篇6

2014年12月-2015年10月收治脑梗死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125例,其Hcy浓度20~30μmol/L,其中男69例,女56例,平均年龄64.8岁。排除标准:TIA、心源性脑栓塞、肝肾功能不全、消化道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病史、近期应用抗癫痫药及叶酸、B族维生素、叶酸拮抗剂等影响叶酸代谢的药物。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第2天早晨空腹采静脉血4 m L,检测Hcy浓度,入选病例在知情同意情况下,再次抽血检测维生素B12浓度(实验室正常值100~300pg/m L)。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和伴随疾病高血压等情况随机分为对照组61例和治疗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叶酸5 mg,1次/d口服,治疗12周后分别检测Hcy浓度和维生素B12浓度。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前、后Hcy浓度比较:治疗前两组血Hcy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血Hcy浓度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治疗前后两组维生素B12浓度无明显变化,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近年来,研究证实Hcy是一种反应性血管损伤氨基酸,可损害内皮细胞、引发氧化应激反应、改变脂质代谢及促进血栓形成等。同时,有研究表明Hcy水平升高和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高Hcy通过抑制体内内源性硫化氢的生成活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产生血管紧张素Ⅱ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受体,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及血管增生等一系列病理过程。Hcy水平升高是我国人群除年龄、血压水平外脑卒中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2]。

已有研究表明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等是Hcy代谢的重要调节因子,补充可以显著降低血浆的Hcy水平。但目前关于干预方案、量效关系、干预效果及方式有不同的建议[1,3,4]。研究叶酸单药干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效果,为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提高卫生经济学效果提供依据。最近发布的H型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推荐应用小剂量叶酸单药治疗高Hcy血症[2]。

本研究每天应用5 mg叶酸单药可有效降低血Hcy浓度,虽比指南推荐量高出很多[2],但并未引起血维生素B12浓度的下降,且规格5 mg叶酸价格便宜,市场销售广,容易购得。因此,在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进行干预时,选择叶酸单药服用以减少服药量,提高服药依从性,同时可节约费用。本研究观察时间较短,观察项目较少,需继续随访观察,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职瑾,裴纪文,段斌,等.不同剂量叶酸对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4,21(6):381.

[2]李建平,卢新政,霍勇,等.H型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6,24(2):123-126.

[3]宫海东.高同型半胱氨酸与脑血管病相关性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5):795-796.

维生素B_(12) 篇7

1 材料和方法

1.1 对象

1 9 6例妊娠期来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产检中心作产前保健的孕妇,平均年龄24.4岁,其中早孕55例,中孕69例,晚孕72例。30例对照组为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健康体检合格的非妊娠妇女,平均年龄25.1岁。

1.2 方法

空腹抽取静脉血3.0mL,静置离心后分离血清,-20℃保存待测。血清铁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的测定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此方法线性范围铁蛋白为0.5~1650ng/mL,维生素B12为45~2000pg/ L;叶酸为0.35~24.0ng/mL。

仪器与试剂:血清铁蛋白、维生素B12和血清叶酸的检测采用拜耳公司生产的ACS180SE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试剂由拜耳公司提供的原装配套试剂盒、定标液和质控物。

2 结果

孕妇不同孕期血清铁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12含量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1)

由表1可见,血清铁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含量随孕期增长而降低。早孕妇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铁蛋白和叶酸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维生素B12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孕期妇女血清铁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铁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1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

3 讨论

铁蛋白是由铁分子和亚卟铁蛋白组成的复合物。体内贮存铁的量约占总铁的25%,其中大部分以铁蛋白形式存在。铁蛋白在贮存,吸收及释放铁分子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作为人体铁运输的介导,当机体需要铁合成红细胞时,铁分子即从亚卟铁蛋白中释放出来,提供造血所必需的铁,与转铁蛋白结合、转运生成血红蛋白[1]。孕妇贫血除了妊娠生理性血液稀释以外,还因胎儿在母体内生长发育,铁的需要量不断增加,使母体铁含量相对不足。由于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在大量胎盘激素的参与下及体内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对铁、蛋白质及多种元素的需求量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增加,使血清铁、铁蛋白逐渐下降到最低点则体内铁耗尽,继之发生红细胞内缺铁,导致红细胞生成障碍。另外,妊娠妇女由于早孕反应,恶心、呕吐或择食等,孕妇常食用含铁低或不含铁的食物,从而影响铁的摄入,引起铁缺乏。因此造成了孕妇的缺铁性贫血,临床上最为常见[2]。

人体的叶酸、维生素B12的来源只有从食物中摄入而体内不能自身合成。如果摄入不足或(和)吸收不良或(和)消耗增加,都可能造成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的降低。妊娠期是妇女特殊的生理时期,在这一时期孕妇的消化系统功能常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加上孕妇还要负担向胎儿提供生长期所需的营养物质。因此,部分孕妇会出现某些营养物质的缺乏。从本文资料的结果来看,妊娠妇女血清叶酸水平明显低于非妊娠妇女(P<0.01),而妊娠妇女血清维生素B12水平也明显低于非妊娠妇女(P<0.05)。分析发现,在妊娠的不同时期都存在引起孕妇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的诸多因素。

维生素B12在人体内以辅酶的形式参与各种代谢反应,N5-甲基四氢叶酸变为四氢叶酸就需要维生素B12作为辅酶。叶酸是蝶呤氨苯甲酸酰谷氨酸复合物,其作用主要是在代谢反应中作为辅酶由供体向受体传递碳原子。维生素B12及叶酸是细胞DNA合成所必须的物质,能影响红细胞的发育和成熟以及蛋白质生物的合成。叶酸和维生素B12共同作用使机体造血机能处于正常状态[1]。人体内叶酸主要从饮食(如水果、绿色蔬菜)中获得,由小肠吸收。妊娠早期,早孕反应影响孕妇进食,使孕妇营养摄入不足;妊娠中期,胎儿进入较快生长期,孕妇的营养摄入不能满足其自身代谢及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妊娠晚期,尤其是孕30~33周是胎儿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叶酸和维生素B12需求量剧增[3]。另外,妊娠妇女因早孕反应及妊娠期胃肠蠕动减弱,胃酸分泌减少,叶酸和维生素B12吸收减少;妊娠期雌激素水平增高加快嘌呤代谢,使叶酸和维生素B12利用增加;妊娠期肾血流量增加,叶酸在肾脏中滤过增快,从尿中排泄增多;加之胎儿大量需要,易造成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DNA合成受损可使孕妇尤其是中、晚期妊娠者患有巨幼细胞性贫血[4]。而缺乏维生素B12可能影响到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孕妇如患贫血,血液携氧能力减弱,胎盘的氧供和营养物质不足,影响胎儿正常生长。近年有研究表明,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与某些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先天性疾病有关。据报道,妊娠晚期叶酸缺乏可能与妊高征发病及病情发展有关,孕妇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有利于胎儿生长发育,还可能预防部分妊高征的发生[5]。

叶酸、维生素B12和铁都是红细胞代谢的必需物质,缺乏时,不仅可造成营养性贫血,且对人体组织代谢有不同程度的危害[6]。测定妊娠期血清铁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含量,可以鉴别妊娠期妇女贫血的原因,对症治疗。而国内有文献指出,测定孕妇血中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含量,既可判明孕妇是否存在叶酸、维生素B12的缺乏,又可评估胎儿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含量,对评估胎儿营养状况具有价值[6]。所以建议,为保证孕妇及胎儿的身心健康,对妊娠期尤其是妊娠中、晚期的孕产妇,在进行膳食指导供给足量的蛋白质、新鲜水果、蔬菜和鲜奶、动物肝脏等,同时还要改变某些不良习俗和烹调习惯。还必须注意及时补充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以预防和治疗孕妇贫血,并保障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7]。

摘要:目的检测妇女妊娠期血清铁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含量,为预防和治疗妊娠贫血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检测妊娠妇女血清铁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含量。结果血清铁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含量随孕期增长而降低,早孕妇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铁蛋白和叶酸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维生素B12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孕期妇女血清铁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铁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1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测定妇女妊娠期血清铁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含量,可以鉴别妇女妊娠期贫血的原因,预防和治疗孕妇贫血,并保障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关键词:妊娠妇女,血清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12

参考文献

[1]王自正.现代医学标记免疫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211.

[2]李春洪.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3,19(3):130.

[3]高树生,洪渝,刘月旺,等.正常妊娠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的动态变化[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2,5(1):56-57.

[4]李蓉生.北京地区健康成年人血清叶酸及维生素B12的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1986,66(1):16.

[5]高树生,李黎,潘兴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血浆叶酸、同型半胱氨酸和内皮素浓度变化[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1):86-88.

[6]赖有行,周才,陈柳青,等.妊娠妇女在不同孕周血清铁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12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8,10(6):81-82.

维生素B_(12)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年龄为10~15周的24只新西兰兔, 体质量范围范围在2.5~3.0kg。在家兔后足垫上一次性的皮下注射含有不同免疫原混合浆液15mL, 保证注射在家兔足垫上。

动物分组:随机将30只兔子分为3组, 空白组 (A组) 、实验组 (B组) 和生理盐水组 (C组) 每组各8只, 现将B组给予试验药物甲基维生素B12, 0.001mg/kg给药, 一天一次, 持续2周;在脱髓鞘模型成功后进行硬膜外置管, 给予同上灯亮的生理盐水, 方法相同。A组不采取任何行动。对以上3组正常喂食, 对其每日称重, 对每只进行单笼饲养。

1.2 方法

1.2.1 穿刺方法

需对兔脊柱解剖结构的特点完全掌握和了解, T1棘突直立, 易于扪及;T25棘突细长, 明显的向尾侧倾斜, 呈现叠瓦状, 棘突宽仅1.0~1.5mm, 长度约2cm;T10-11棘突直立, 腰椎棘突粗短, 向头侧倾斜。20%乌拉坦麻醉动物。以T1做好标志, 向下计算确定穿刺间隙, 以目的间隙为中点, 与脊柱平行1.5cm处切口。用常规植入式硬膜外穿刺, 在下一个棘突调整进针方向, 直入进针约2cm, 置管深度1cm[2]。

1.2.2 硬模外导管固定的方法

置管后, 用4号线穿过脊柱旁肌层打一活结, 用缝线捆扎固定3次。在切口的下端开2cm的引导管, 将皮肤切口缝合。将导管螺旋状固定于皮肤上[3]。并使用绷带或者敷料将穿刺的部位及导管覆盖好, 并借鉴锁骨骨折八字包扎法, 预防敷料或者绷带掉落。

1.2.3 给药方法

硬模外推药的时候应缓慢进行, 并对动物的反应进行观察。家兔的硬膜外腔小, 需降低药物容量、浓度、低速等问题,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清醒的动物不能够完全的配合整个治疗, 在抓动物的时候防止激怒动物, 等动物安静之后, 一手进行药物推注, 另一只手将家兔的肩部固定。

1.3 观察指标

每天需对家兔的体质量进行测量, 在试验期间需持续记录家兔体质量的变化, 根据家兔体质量便可间接的反应出家兔食欲情况。临床评分:动物被致敏后, 每天采用盲法对动物进行EAE临床评分。0分为无症状;1分为身体无力;2分表现为食欲逐渐降低, 且运动性功能逐渐失调;3分表现为双侧或者单侧肢体无力;4分表现为完全后肢瘫痪, 同时还伴有大小便失禁的情况出现;5分表现为家兔四肢全部瘫痪或者死亡, 若是处于二者之间, 使用0.5分来计算[4]。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三组家兔在病发期间体质量变化情况, A组家兔体质量每天都在增加, B组家兔在致敏注射之后出现体质量降低, 后逐渐增加, C组家兔致敏后体质量减轻, 抑制到高峰期, 后逐渐处于恢复期, 体质量开始逐渐增加, 详情见表1。

B组家兔在致敏之后21d后开始发病, 在临床上各种症状逐渐显现出来, 行甲基维生素B12硬膜外伤用药之后, 临床表现逐渐平稳, 在高峰期时临床症状消失速度加快。C组家兔成明显单项病程, 20d左右发病, 在发病的第7天症状达到最高, 到恢复期时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 B组评分 (1.9082±0.6751) 分, C组评分为 (2.5058±0.7438) 分。

家兔痛阈改变比较, 三组在发病在发病初期及高峰期比较痛阈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在高峰期阶段, B组与C组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处于恢复期时A组和B组痛阈在比较上无明显差异 (P>0.05) 。在发病期间的各个阶段进行对比, B组在发病初期及高峰期见痛阈均上升, 而C组值高峰期痛阈值最低, 在恢复期阶段缓慢上升。见表2。

3 讨论

维生素B12对髓鞘磷脂的合成及完成性的保持非常的重压, 在脑脊液中活性维生素B12对治疗周围神经的脱髓鞘改变具有很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 维生素B12的药理作用可以在三方面体现: (1) 它容易被神经组织的牙结构摄取吸收, 如:线粒体, 细胞核; (2) 甲基维生素B12对神经细胞内的蛋白质与核酸的合成起到促进的作用; (3) 对神经元有着再生的作用; (4) 促进髓鞘磷脂合成。

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甲基维生素B12对于脱髓鞘动物模型的食欲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痛阈值相比, 实验组与空白组相比, 痛阈值在第28天的时候相差较大, 但是实验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 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高峰期的甲基维生素B12对于脱髓鞘动物模型减轻其痛阈值的作用是相对明显的。而到40d恢复期的时候, 实验组和空白组的平均痛阈值与其基本没有太大差距, 但是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 则差异显著, 这个结果对统计学具有很好的意义。在临床上也具有深远的影响。维生素B12对髓鞘起到了有效地保护和治疗的作用, 其同药理的作用大致相似。

这个研究调查通过对比试验来观察脱髓鞘的动物模型的临床评分、痛阈值和体质量等发现, 于硬膜外注射维生素B12对病情起到了很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甲基维生素B12对神经支配肌肉萎缩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使周围被损伤的神经得以修复。

摘要:目的 分析硬膜外注射甲基维生素B12对周围神经脱髓鞘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4只新西兰兔, 随机分为A、B、C组, A组不采取任何行动, B组给予试验药甲基维生素B12, C组给与生理盐水。结果 脱髓鞘动物经维生素B12持续给药后, 光镜下神经脱髓鞘病变明显好转。结论 硬膜外注射甲基维生素B12对周围神经脱髓鞘病变起到显著疗效。

关键词:维生素B12,神经脱髓鞘,病变,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1]吴春根, 何安慰.硬膜外注射甲基维生素B12治疗周围神经脱髓鞘病变临床观察[J].海军医学杂志, 2012, 33 (4) :219-222.

[2]李放, 贾建平.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周围神经细胞免疫与临床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7, 14 (3) :165-169.

[3]代红源, 黄雨兰, 罗向东, 等.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研究 (附四例报道) [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0, 9 (6) :633-637.

上一篇:草酸二甲酯下一篇:生物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