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C对家禽的作用

2024-06-09

维生素C对家禽的作用(精选8篇)

维生素C对家禽的作用 篇1

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水溶液呈酸性反应,也称抗坏血酸。是动物体内必需的营养素之一,与动物的生长发育、生产繁殖息息相关,具有优异的抗氧化作用、独特的抗应激功能、多方位的营养保健效果。除灵长类动物,豚鼠、兔、昆虫、鸟类外,几乎所有的动物都能自身合成维生素C[1]。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属于疏水性分子结合蛋白家族,是唯一已知的在血液中运送视黄醇的结合蛋白,在动员肝脏中贮备的视黄醇,并将其运送到组织中去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本研究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维生素C是否会影响到RBP4基因的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1.1 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

大白猪的成纤维细胞为本试验室保存的细胞系,本试验将该细胞在42℃水中快速解冻、复苏,并传代培养至第3代,待细胞生长至70%~80%汇合时,分别加入维生素A,使其终浓度依次为0、0.5、5、10、30μg/μL,生长到12、24、42和78 h的时候,分浓度收获细胞。

1.2 半定量RT-PCR反应

1.2.1 细胞总RNA的提取及cDNA合成:

按照《分子克隆》介绍的方法进行细胞总RNA的提取,并使用BcaBEST RNA PCR试剂盒将所提取的RNA反转录成cDNA,-20℃保存。

1.2.2 引物设计:

根据GenBank上所提交的RBP4基因序列(M68860)和β-actin基因序列(U07786)设计引物,引物序列如下:RBP4-F:5’-ATG GAA TGG GTT TGG GC-3’,RBP4-R:5’-CTA CAA AAT GTT TCT TTC CGA T-3’;Actin-F:5’-CGG GAC CTG ACC GAC ATC CA-3’,Actin-R:5’-GGG CCG TGA TCT CCT TCT G-3’。

1.2.3 半定量RT-PCR反应:

使用混合模板建立每对引物的最佳反应条件,使用Bio-Rad公司生产的凝胶成像系统进行目的条带的积分光密度值(IOD)读取。最终结果为RBP4 m RNA IOD值比上β-actin mRNA IOD值。

1.2.4 数据分析:

所得数据使用SAS6.12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从该图可以看出,添加了终浓度为0.5、5、10和30μg/μL的维生素C后,RBP4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图1),不同浓度组间差异不显著。根据RBP4基因的IOD值与β-actin基因的IOD值之比值绘制的柱形图见图2。

3讨论

维生素是家畜和家禽饲养过程中常用的添加剂,但不同维生素间的相互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合理配伍可增加疗效,相反可产生拮抗,影响疗效。在人上的研究结果显示,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A或进食动物肝脏可引起维生素A中毒,服用维生素C可减轻维生素A中毒,也可减轻维生素A中毒所引起的溶血及其它症状。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这一结论。RBP4蛋白是维生素A转运途径中必需的蛋白之一,维生素A先与RBP4蛋白结合后再与甲状腺素运载蛋白(TTR)结合,形成一个VA-RBP4-TTR的复合体后,再转运至各靶组织[3]。而不同浓度的维生素C均可显著抑制RBP4基因的表达,使VA无法形成复合体,进而无法转运。

参考文献

[1]李玉兰,苏士芳.维生素C-多功能的营养素.饲料博览,2003[10]:31~33

[2]公维华,唐中林,崔文涛,等.猪RBP1和RBP4基因的定位、组织表达谱和多态性。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7,15[5]:729~734

[3]郭晓红,储明星,周忠孝.视黄醇结合蛋白及其基因的分子生物学。遗传,2004,26[2]:257~262

维生素C对家禽的作用 篇2

关键词:腌萝卜 亚硝酸盐 分光光度法 维生素C

中图分类号:TS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6-0047-01

腌制萝卜丝是保山地区特有的一种腌制食品。而在腌制发酵过程,有害微生物将蔬菜中的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及某些杂菌可将硝酸盐转化为有毒的亚硝酸盐。本文通过对保山地区腌萝卜絲中添加维生素C后测定其亚硝酸盐含量的研究,为人们食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及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材料:腌萝卜丝(购自保山市隆阳区杏花菜市场)。

试剂:盐酸萘乙二胺;对氨基苯磺酸;乙酸锌;硼砂;亚铁氰化钾;亚硝酸钠;抗坏血酸均为分析纯。

1.2 仪器

UV50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电子天平(奥豪斯仪器有限公司);料理机(广东美的精品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恒温水浴锅(金坛市华城诚达实验仪器厂)。

1.3 方法

1.3.1 亚硝酸盐标准曲线绘制

取亚硝酸钠标准溶液(5.0μg/mL)0.00mL、0.20 mL、0.40mL、0.60mL、0.80mL、1.00mL、1.50mL、2.00 mL、2.50mL,分别置于50mL容量瓶中,编号0-8;然后加入2.0mL对氨基苯磺酸溶液,混匀,静置5min,再加入1.0mL盐酸萘乙二胺溶液,定容,摇匀,静置15min后,以0号管为空白,于波长540nm处测其吸光度。根据所得数据,以亚硝酸盐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并得出线性回归方程。

1.3.2 样品处理

将样品切成小块,混匀,准确称取30g样品,加入20g水,用料理机制成匀浆,称取匀浆5.00g,置于50mL小烧杯中,加入6.25mL硼砂饱和液,搅拌均匀,以70℃左右的蒸馏水约150mL,将试样洗入250mL容量瓶中,再加入1g活性炭,于70℃的水浴中加热30min,取出置于冷水浴中冷却,并放置室温,在震荡上述提取液时加入2.5mL亚铁氰化钾溶液,然后加入2.5mL乙酸锌溶液,加水至刻度,定容,摇匀,放置30min,除去上层脂肪,上层清液过滤,弃去初滤液15mL,其余滤液备用。

1.3.3 维生素C对腌萝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取9个50ml容量瓶,各加入1mL的亚硝酸盐标准溶液,相当于5μg亚硝酸盐。0号瓶不加维生素C,1-8号瓶分别加入10μg、30μg、50μg、200μg、400μg、800μg、1000μg、2000μg维生素C,震荡,放置5min,分别加入2.0mL对胺基苯磺酸,混匀,放置5min,再加入 1.0mL盐酸萘乙二胺溶液,混匀,放置15min,定容。于波长540nm下测定吸光值。

分别称取匀浆3g(精确至0.01g),置于50mL小烧杯中,1号瓶加入1mL蒸馏水,2号瓶加1mL维生素C标准液(1g/L),再加入6.25mL硼砂饱和液,搅拌均匀,以70℃ 左右的蒸馏水约150mL,将试样洗入250mL容量瓶中,再加入1g活性炭,于70℃的水浴中加热30min,取出置于冷水浴中冷却,并放置室温,在震荡上述提取液时加入2.5mL亚铁氰化钾溶液,然后加入2.5mL乙酸锌溶液,加水至刻度,摇匀定容,放置30min,除去上层脂肪,上层清液用滤纸过滤,弃去初滤液15mL,其余滤液备用。

分别吸取上述滤液40.00mL于50mL容量瓶中,1号瓶为参照组,2号瓶为实验组,加入2.0mL对氨基苯磺酸溶液,混匀,静置5min,再加入1.0mL盐酸萘乙二胺溶液,定容,摇匀,静置15min后,于波长540nm处测其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方程计算样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亚硝酸钠标准曲线(图1)

从图1可以看出,亚硝酸钠含量与吸光度的线性关系很好,相关性达到了0.9993,线性回归方程为:y= 0.6875x-0.0005。式中:y表示波长540nm处的吸光度;x表示亚硝酸钠的浓度。

2.2 维生素C对腌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图2)

加入维生素C后的实验管颜色远浅于同浓度的对照管,经过比色分析后得加入原亚硝酸盐含量约80倍含量的维生素C,亚硝酸盐含量可降低41.2%;加入约200倍的维生素C,亚硝酸盐含量可降低77.2%;加入约400倍的维生素C,亚硝酸盐含量可降低91.6%。

向5g样品匀浆中加入1000μg维生素C后,实验组的颜色远浅于对照组,经测定分析后,得出对照组的亚硝酸盐含量为3.64mg/kg,实验组的亚硝酸盐含量为0.83mg/kg,亚硝酸盐含量降低了77.2%。实验表明,维生素C的加入可大大降低腌萝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3 结语

维生素C对家禽的作用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产检并准备在该院分娩的孕22-24周的单胎初产孕妇共600人, 随机分为两组, 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0人, 入选标准: (1) 核对孕周, 确定妊娠周数在22~24周, 年龄23~41岁, 排除前置胎盘、重度子痫前期、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期糖尿病等严重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 (2) 均为单胎初产, 无不良妊娠史, 此次妊娠胎儿状态良好, 无畸形及胎儿宫内窘迫等; (3) 既往未服用过维生素类营养物质; (4) 两组孕妇营养状态中等, 职业及收入位于中等水平, 均无烟酒毒品等不良嗜好。经统计, 研究组和对照组在上述四项一般资料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研究组孕妇入组后即开始服用维生素C100 mg/d, 对照组孕妇入组后每天服用同等剂量的安慰剂, 之后对所有孕妇进行随访观察直至临产:进行电话随访2次/周, 了解有无出现胎膜早破的症状:如阴道是否流出无色液体, 并使用阴道p H值试纸进行检测, 如试纸检测由黄色变为蓝绿色, 即p H值高于6.5, 则流出的是羊水, 证实是胎膜早破, 统计两组研究对象在妊娠32周及37周之前胎膜早破的发生率, 同时在随访过程中排除因其他原因引起的胎膜早破:如碰撞、劳累、同房、妇科炎症, 胎位不正及宫颈内口松弛等。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用χ2检验。

2 结果

研究组孕妇中共3人发生胎膜早破, 1人在妊娠33周, 2人在35周时发生胎膜早破, 胎膜早破总发生率为1%;对照组中, 共13人发生胎膜早破, 发生胎膜早破的孕周数分别为:29周1人, 31周2人, 33周5人, 34周1人, 35周4人, 胎膜早破总发生率为4.3%。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33, P<0.05) 。

3 讨论

胎膜早破是妊娠期的严重并发症, 可引起宫内感染、败血症、早产、脐带脱垂、新生儿窒息等严重并发症, 是造成早产的常见原因并与孕产妇的感染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 对母婴结局影响巨大[2,3]。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因此缺乏可靠的预防措施。胎膜早破的原因很多, 其中反应性氧自由基的产生被认为是造成胎膜早破的重要原因。而维生素C一直以来被公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 可以防止氧自由基对人体的伤害。研究表明维生素C等抗氧化剂可通过抑制胎膜组织中MMP-9的产生而对其产生保护作用, 从而避免胎膜早破的发生[4]。该研究表明孕期补充维生素C的孕妇在未足月前胎膜早破的发生率 (1%) 远远小于对照组孕妇 (4.3%) 。一项研究显示胎膜早破孕妇血清中维生素C的含量少于同期就诊的胎膜未破裂的孕妇[5], Osaikhuwuomwan JA等[6]研究也表明了此观点, 此两项研究可以与该研究互相印证。另有研究表明孕期每日补充维生素C 100mg的孕妇血清中维生素C的浓度较口服安慰剂的孕妇明显升高, 而胎膜早破的发生率则下降[7]。该研究还表明服用维生素C组的孕妇中在孕32周前无一人发生胎膜早破, 而对照组则有3人发生, 提示中孕期补充维生素C减少了孕32周之前胎膜早破的发生率, 从而减少了有众多并发症的不成熟的早产儿的降生, 提高了早产儿的存活率。研究表明适量补充维生素C不仅可以预防胎膜早破的发生[8], 还可以通过延长孕妇潜伏期而改善新生儿的预后[9], Nayereh Ghomian等[10]通过对170名有过PPROM病史的孕14周孕妇进行分组研究, 研究组每天给予100 mg维生素C, 对照组给予安慰剂, 最后研究表明中孕期补充维生素C可以有效减少有PPROM病史的孕妇再次患PPROM的几率, 众多研究表明孕期缺乏维生素C是胎膜早破的危险因素, 而妊娠期补充维生素C对胎膜早破的预防则具有重要的意义[11,12], 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众多水果及蔬菜中, 如猕猴桃、酸枣、沙棘、番茄、辣椒中, 所以孕妇应该每日适量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及蔬菜, 也可每日口服维生素C片剂, 以有效降低胎膜早破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37-138.

[2]李玲, 吴金芝, 李萍, 等.未足月胎膜早破潜伏期对母婴结局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 2013, 34 (4) :590-595.

[3]Parry S, Strauss JF, et al.Premature rupture of the fetal membranes[J].N Engl J Med, 1998, 338:663–668.

[4]李玲, 崔金晖, 陈新娟, 等.不同抗氧化剂对胎膜组织MMP-9表达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4, 30 (5) :909-913.

[5]杨迪.孕妇血清中维生素C的含量与足月前胎膜早破的的关系的探讨[J].中国医疗前沿, 2013, 8 (23) :72.

[6]Osaikhuwuomwan JA, Okpere EE, Okonkwo CA, et al.Plasma vitamin C levels and risk of preterm prelabour rupture of membranes[J].Arch Gynecol Obstet, 2011, 284 (3) :593-597.

[7]刘新菊, 代聪伟.孕期补充维生素C对胎膜早破的预防作用[J].中国妇幼保健, 2009 (24) :1901-1902.

[8]杨怡珂, 林建华, 林其德, 等.抗氧化剂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1, 38 (3) ::24-217.

[9]刘新菊, 代聪伟, 杨圣俊, 等.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E对未足月胎膜早破潜伏期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河北医药, 2010, 32 (23) :3331-3332.

[10]Nayereh Ghomian, Leili Hafizi, Zahra Takhti, et al.The Role of Vitamin C in Prevention of 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J].Iran Red Crescent Med J, 2013, 15 (2) :113-116.

[11]Woods JR Jr, Plessinger MA, Miller RK.Vitamins C and E:missing links in preventing 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J].Am J Obstet Gynecol, 2001, 185:5-10.

维生素C对家禽的作用 篇4

叶片状结构, 牡蛎壳含大量2~10 μm微孔结构, 含有生物活性的氨基多糖及特性蛋白,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能容纳一定大小的分子[5]。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对牡蛎壳粉改性并与各种生物活性成分胶联而生产出各种产品,改性后的牡蛎壳粉可作为吸附剂和药物的包合材料。

维生素C(Vitamine C,VC)又名L-抗坏血酸,是一种已糖衍生物,它广泛存在于水果、蔬菜中,辣椒、山楂、蕃茄中含量尤为丰富。维生素C是一种熟知的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 具有多种生物功能(如抗氧化作用与参与细胞间质的合成, 对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功能的调控作用等),大剂量VC还可用于防治高脂血症和肿瘤。维生素E(VE) 英文名称α-Tocopherol,又名生育醇、抗不

孕维生素,能促進精子的活力,提高受孕率。VC和VE以及α-硫辛酸是三种重要的维生素类物质, 必须由食物供给。20世纪初, 维生素C防治坏血病成为光辉的一页;20世纪中叶, VE又成为防癌抗衰老的新秀;近年来发现,α-硫辛酸也具有许多重要生理作用;它们三者的共同特点是都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虽然它们的抗氧化途径各不相同, 抗氧化效果也有很大差别, 却都能有效清除体内自由基对细胞的毒性作用, 起到保护细胞的作用。本研究是从它们提高细胞抗氧化能力方面着手, 旨在为进一步探讨维生素的抗氧化机制奠定基础, 也为一些需要长时间暴露在空气环境中进行的细胞实验积累有益资料。

本文利用废置牡蛎壳粉与可溶性淀粉按一定的方法掺杂混合制备包合材料,并用其对维生素进行抗氧化包合,以达到提高制剂抗氧化和缓释的稳定性目的。

1 包合原理

主分子和客分子进行包合作用时,相互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不存在离子键、共价键或配位键等化学键的作用,包合作用主要是一种物理化学过程。包合物的形成条件,主要取决于主分子和客分子的立体结构和两者的极性。包合物的稳定性则依赖于两种分子间的Van der Waals引力的强弱[6]。

2 常用制备方法

文献[7]提出了四种常用包合法:饱和水溶液法、超声波法、研磨法和冷冻干燥法。

3 实验部分

3.1 原料、主要试剂与仪器

牡蛎壳(产于湛江);冰醋酸(AR级,广州化学试剂厂);可溶性淀粉(AR级,汕头光华化学厂);维生素C和维生素E(AR级,中国医药进出口公司)。

STC天祥CW130高效粉碎机(上海天祥健台制药机械有限公司);WFZ UV-2102C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尤尼科仪器有限公司); DZF-6020型真空干燥箱(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 GZX-9070MBE 数显鼓风干燥箱(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AUY120 电子天秤(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 PHILIPS XL-30ESEM扫描电子显微镜(荷兰飞利浦公司)。

3.2 牡蛎壳粉的制备

由于牡蛎壳中混有大量的泥沙和其它杂物,应认真进行清洗,除去附着在表面的泥土和表皮色斑,清洗后直接晾干或者烘干[8]。工艺流程如下:

牡蛎壳—剔选—浸泡—清洗—酸洗—漂洗—干燥—粗粉—超微粉碎—过筛。

① 浸泡:

用自来水浸泡 4 h,不断搅动进行水洗。

② 酸洗:

将洗净的牡蛎壳放入 0.5% 的盐酸中, 不断搅动酸洗, 1 h后取出。

③ 漂洗:

用蒸馏水浸泡漂洗, 使其达到中性。

④ 超微粉碎:

将3 mm左右的物料颗粒粉碎至10~25 μm以下。粉碎后过筛即制得牡蛎壳粉包合材料。

3.3 抗氧化包合物的制备

对于防氧化客体分子,操作应在氮气气氛下进行。

原料组成:牡蛎壳粉包合材料4 g,维生素C (VC) 0.4 g, 稀醋酸溶剂[V(2% 稀醋酸) ∶V(蒸馏水)=1 ∶10],淀粉溶液A(1 g可溶性淀粉先用2 mL冷水调成糊状,然后再加到10 mL沸水中,形成澄清的淀粉溶液)。

Ⅰ法(可溶性淀粉包合法):把0.4 g维生素C加入到4 mL稀醋酸溶剂中,搅拌溶解。把该溶液与淀粉溶液A混合后搅拌2 h, 产品真空干燥, 得白色粉末。

Ⅱ 法(牡蛎壳粉掺杂溶液法):向0.4 g维生素C中加入 4 mL稀醋酸溶剂,蒸馏水60 mL, 搅拌溶解。另取4 g牡蛎壳粉与淀粉溶液A, 加入到上述溶液中,搅拌2 h, 离心, 产品真空干燥, 得白色粉末。

Ⅲ 法(牡蛎壳粉掺杂超声波法):将0.4 g维生素C置烧杯中, 加入40 mL稀醋酸溶剂,超声溶解, 加入4 g牡蛎壳粉与淀粉溶液A, 超声10 min, 离心, 产品真空干燥, 得白色粉末。

Ⅳ 法(牡蛎壳粉掺杂研磨法):将0.4 g维生素C置研钵中, 加入40 mL稀醋酸溶剂,搅拌溶解, 然后加入4 g牡蛎壳粉与淀粉溶液A, 研磨2 h, 离心, 产品真空干燥, 得白色粉末。

3.4 考察指标的计算

收率(%)= 包合物量/(VC投入量+牡蛎壳粉包合材料)×100% ;

VC利用率(%)= 包合物中VC量/VC投入量×100%;

VC包合率(%)=包合物中VC量/包合物重量×100%。

4 结果与讨论

4.1 不同材料的包合效果比较

用可溶性淀粉包合材料对维生素C的包合(A)与牡蛎壳粉掺杂改性后的包合材料(B)对维生素C的包合效果比较见表1。

由表1可看出,用可溶性淀粉对维生素的包合效果不如牡蛎壳粉掺和改性后的包合效果,后者对VC利用率、包合率和收率均比前者要高。因此,选用包合材料B进行包合物的制备。

4.2 制备方法的结果比较

以牡蛎壳粉包合材料对维生素C进行了3种不同方法包合效果比较,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看出,3种方法的VC利用率相差不大,超声波法与研磨法制备维生素 C包合物的包合率稍高,但由于溶液法制备维生素 C-牡蛎壳粉包合物设备简单,便于操作,故选用该法作为维生素 C-牡蛎壳粉包合物的制备法。

4.3 包合物的电镜扫描

由图1、图2可看出,经过可溶性淀粉掺杂改性后的牡蛎壳粉,其颗粒化更明显,分散更加均匀,比表面积增加。同时,因淀粉是做成水溶液进行掺杂,当液体进入牡蛎壳粉的孔隙中,再进行控温活化后,能改善牡蛎壳粉内部孔径大小及胶联作用力,更有利于对不同大小的分子进行包合。

从以上3图的比较看出,经过牡蛎壳粉掺杂改性后的可溶性淀粉,其颗粒化更明显,分散更加均匀,比表面积增加。同时,因淀粉是做成水溶液进行掺杂,当液体进入牡蛎壳粉的孔隙中再进行控温活化后,能改善牡蛎壳粉内部孔径大小及胶联作用力,更有利于对不同大小的分子进行包合。从图2和图3可以看出, 包合材料改性后包合物的结构更细致,且VC被包合其中而不易被看出,这说明VC被包合在材料空隙里,这是由VC分子大小决定的。

5 结论

本研究中,用可溶性淀粉掺杂改性后的牡蛎壳粉包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包合性能;由上述几种包合物制备方法的比较中看出,由于溶液法制备维生素C-牡蛎壳粉包合物的设备简单,便于操作,制备条件易于控制,故选用溶液法制备包合物;结果表明当主客分子的质量比为 10 ∶1 时,牡蛎壳粉包合材料具有最佳包合效果,利用率达(88.56 ±1.31)%,同时表明经优化筛选后的溶液法制备工艺较为合理。

摘要:利用废置的牡蛎壳粉及可溶性淀粉制成包合材料对VC和VE进行抗氧化包合;以VC和VE的利用率和收率作为综合指标,研究对比溶液法、超声波法和研磨法等的包合效果。结果表明,溶液法较适宜,选用溶液法的最佳包合工艺为:主客分子的质量比10∶1,VC利用率达88.56±1.31%,收率为88.46%。

关键词:牡蛎壳粉,抗氧化包合材料,维生素C,维生素E

参考文献

[1]吴少林,徐京鹏.废弃牡蛎壳生产活性钙[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19(4):195-196.

[2]王亮,张敏心,杜卫华,等.牡蛎制品的压片工艺[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3,22(1):7073.

[3]Chong MH,Chun B C,Chong YC,et al.Fire-Retardant PlasticMaterial from Oyster-Shell Powder and Recycled Polyethylene[J].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06,99:1583-1589.

[4]Namasivayam C,Sakoda1 A,Suzuki T M.Note Removal ofphosphate by adsorption onto oyster shell powder-kinetic stud-ies[J].Chem Technol Biotechnol,2005,80:356-358.

[5]董晓伟,姜国良,李立德,等.牡蛎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2004,28(4):62-66.

[6]陆彬.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7]崔福德.药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益生素的作用及其在家禽中的应用 篇5

1益生素的种类

可用作益生素的微生物种类很多, 1989年规定可以饲喂的微生物有43种, 我国1999年经农业部批准使用的微生物品种有12种, 包括蜡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粪链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乳链球菌等。益生素添加剂分类有不同方法, 根据产品用途及作用机制可分为微生物生长促进剂和微生物生态治疗剂, 根据产品组成分为单一微生物添加剂和复合微生物添加剂, 而实际应用使用最多的分类方法是依据微生物的菌种类型分为:乳酸菌类, 芽胞杆菌类和酵母菌。

2益生素的作用

益生素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2.1促进生长, 改善饲料利用率, 改善肉的品质与风味。

2.2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 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提高动物抗病力, 防治拉稀。

2.3通过提高或大大降低酶系统活性, 改善机体代谢过程, 提高机体免疫力。

2.4影响微生物代谢途径, 可降低肠道内细菌产生的氨气、毒胺等浓度, 净化环境。

3益生素在家禽中的应用现状

益生素在家禽养殖中的应用研究比较多, 也有比较广泛的应用。益生素中某些细菌, 如乳酸杆菌和链球菌产生乳酸, 起到酸化剂的作用, 可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率, 同时还能降解某些饲料中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傅义研究发现, 益生素使鸡十二指肠淀粉酶活性和总蛋白酶活性分别提高24.24%和17.98%, 对促进肉鸡早期生长和提高饲料转化率有良好效果。Jin等报道在肉鸡日粮中添加0.1%的乳酸菌, 肉鸡小肠内容物淀粉酶活性增高。潘木水等在1日龄肉鸡日粮中添加乳酸菌和芽孢杆菌的复合益生菌后, 饲喂7 d, 其小肠淀粉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并持续到14日龄。张春扬等用产蛋白酶的益生菌制备成益生素饲喂肉鸡, 结果发现:益生菌能提高内容物中蛋白酶的活力 (提高319.08 U/g, 约21.76%, P<0.05) 。Casas等报道, 对28万只火鸡的研究结果显示, 饲喂罗氏乳酸杆菌组比对照组的死亡率降低了2.8%, 体增重平均提高了2.1%, 饲料转化率降低了3.5%。苏志勇等将动物微生态制剂加入30周龄的蛋鸡饲料中, 结果表明, 微生态制剂能明显提高产蛋率和饲料转化率, 蛋的品质无差异, 且能提高每只鸡的经济效益。黄怡等报道乳酸杆菌和芽胞杆菌复合益生素对0~6周龄三黄鸡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 并能显著地提高饲料利用率, 有效地改善肠道内的微生态平衡, 并认为乳酸杆菌和芽胞杆菌复合益生素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绿色饲料添加剂, 用于三黄鸡的规模化无公害生产。微生态制剂可以提高动物免疫力和抗病力, 增进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来增强体质, 抑制病原微生物, 降低发病的机率, 防止细菌感染。兰桂林等报道用研制成功的嗜酸乳活菌制剂在石河子地区预防雏鸡白痢, 试验组发病率为8.75%, 明显低于对照组27.5%, 30日龄雏鸡平均日增重提高12.26%。刘克琳等报道, 凝结芽抱杆菌试验组鸡的免疫器官生长发育较对照组迅速, 血中T细胞值较对照组高。Zulkifli研究发现, 鸡喂乳酸菌培养物后 (1 g/kg) , 连续21 d (3 h/d) 处于36℃的热应激下, 与不喂乳酸菌的鸡比较有较高的饲料利用率, 并对NDV产生较高的抗体。

4益生素在应用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4.1益生素菌种的筛选

可以用作益生素菌种的很多, 在实际应用中应深人研究各菌种的生理特性, 从中筛选出一些无毒、无害的优良菌种, 而且要尽量选育一些来自动物的正常菌群。选择菌种时要以菌株安全性为出发点, 在试验过程中定期进行安全性检测, 以保证菌株的无毒副作用, 同时要保证活菌制剂中活菌的含量与稳定性, 特别是在饲料加工过程中, 菌株必须能经受起高温的考验, 可以通过微胶囊包埋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来保证益生素正常效力的发挥。

4.2益生素使用的针对性

益生素使用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充分考虑到其作用对象以及使用目的, 对不同的动物要区别对待, 对不同的使用及生产需要应选择合适的制剂, 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4.3正确把握益生素的施用时间和施用剂量

益生素在动物的整个生长过程中都可以使用, 但不同的生长时期其作用效果不尽相同。幼龄动物由于肠道菌群未建立或处于不断变化状态, 使用益生素用于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害肠道和提高防御能力方面, 比生长后期用效果明显。益生素使用时要达到合适的菌株数量, 才能在体内形成菌群优势, 发挥积极作用。

4.4避免与拮抗物质混合使用

益生素的保存根据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应注意避免跟与益生素有颉颃作用的物质接触。使用益生素时不应同时使用抗生素, 如果饲喂益素的同时添加抗生素, 那么益生素中的活菌制剂将会由于受到抗生素的抑制而失去作用。

4.5保存的方式和时间

所有的益生素产品都要求避光, 低温和干燥的环境保存。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 活菌数量不断减少, 其消减的速度因微生物种类不同而异。芽孢杆菌最稳定, 其次是粪链球菌, 随后是乳酸杆菌, 稳定最差的是双歧杆菌。

5发展前景

维生素C对家禽的作用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与分组

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 体重170 g~200 g, 郑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酒精组、酒精加维生素C组。

1.2 造模方法

正常组自由进食、饮水;酒精组前12周按4 g/ (kg·d) 自由饮酒 (无水乙醇溶于饮用水中) , 后8周50度京都二锅头兑为20度, 大鼠自由饮用;酒精加维生素C组, 前12周按4 g/ (kg·d) 自由饮酒 (无水乙醇溶于饮用水中) , 后8周50度京都二锅头, 兑为20度, 大鼠自由饮用;饮酒同时, 按0.5 mg/mL服用维生素C。

1.3 实验方法

急性处理大鼠, 每组取8只, 10%乌拉坦 (0.4 mL/100 g) , 腹腔麻醉, 取肝组织匀浆后, 4 000 r/min离心10 min, 取上清液, 试剂盒测定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丙二醛 (MDA)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 的活性, 试剂盒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 剩余大鼠, 断头处死后, 参照类似血管环制备的方法[4], 进行血管环舒张功能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结果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所有资料采用SPSS 11.5软件包处理。

2 结 果

2.1 舒张药物对NE预收缩离体主动脉舒张作用 (见图1)

2.2 舒张药物对KCl预收缩离体主动脉血管环的舒张作用 (见图2)

2.3 大鼠肝脏组织中SOD、MDA、GSH水平 (见表1)

3 讨 论

酒精首先经过肝脏代谢, 若长期摄入酒精量超过一定阈值, 会导致肝脏损伤。本实验中, 造模组肝脏内SOD、GSH-PX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MDA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说明长期摄入酒精会使肝脏受到氧化损伤。维生素C (抗坏血酸) 是人体所必需, 功能强大的水溶性抗氧化剂, 作为电子供体, 其抗氧化作用在许多体外实验中得到证实[5]。维生素C属于非酶类抗氧化系统, 逐级供给电子而转变成脱氢抗坏血酸, 以清除机体内·O H等自由基[6]。给予维生素C的模型组, 肝脏内抗氧化酶活性较酒精组明显改善, 脂质过氧化程度有所缓解, 说明维生素C具有明显的抗氧化功能, 可以降低肝脏的氧化应激损伤。

长期饮酒会引起主动脉氧化系统活性显著增强、膜脂质过氧化产物增多, 以及乙酰胆碱、腺苷、硝普钠对主动脉的舒张作用明显减弱[7]。此外, 有许多针对血管反应性的不同报道, 导致不同结果的原因尚不明确, 可能与实验设计不同, 实验条件不同, 长期摄入酒精的剂量不同, 以及摄入酒精的时间长短和血管的类型不同等有关[8,9]。因此本实验舒张药物对各组大鼠主动脉的舒张功能没有明显差异, 可能与摄入酒精的浓度低、时间短, 还未超过肝脏代谢能力, 未破坏主动脉内皮氧化/抗氧化的平衡有关。此造模方法更接近人类生理饮酒方式, 长期饮酒对大鼠主动脉的舒张功能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是否与酒精导致机体氧化系统失衡直接相关, 等需更进一步的长期观察。

参考文献

[1]刘兴娇, 张铁山.慢性酒精中毒对心脑血管的损害的研究进展[J].北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4 (4) :322-324.

[2]Jun Ren.Mechanisms of alcoholic heart disease[J].Adv Cardiovasc Dis (Ther Adv Cardiovasc Dis) , 2008, 2 (6) :497-506.

[3]Husain K, Mejia J, Lalla J, et al.Dose response of alcohol-induced changes in BP, nitric oxide and antioxidantsin rat plasma[J].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2005, 51:337-343.

[4]鲁春鹤, 乔国芬, 侯云龙, 等.川芎提取物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血管环的作用及其机制[J].黑龙江医学, 2008, 32:122-125.

[5]Sebastian J.Vitamin C as an antioxidant:Evaluation of its role in disease prevention[J].J Am Coll Nut, 2003, 22 (1) :18-35.

[6]阿吉姑.阿布都热西提.维生素C清除自由基能力3种检测方法的比较[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8, 31 (5) 578-582.

[7]Husain K.Vascular endothelial oxidative stress in alcohol-induced hypertension[J].Cell Mol Biol, 2007, 53 (1) :70-77.

[8]Utkan T, Yildiz F.Blood pressure and vascular reactivity to endo-thelin-1, phenylephrine, serotonin and acetylcholine following chro-nic alcohol consumption in vitro[J].Fundam Clin Pharmacol, 2001, 15:157-165.

维生素C对健康与运动能力的影响 篇7

1 维生素 C 与健康

维生素C最早被应用治疗坏血病,自1924年英国科学家齐佛从柠檬中提取到维生素C的晶体后广泛使用,维生素C渐渐成为人类健康的守护者,对人们的健康生活起到巨大的作用。其中维生素C主要有如下功能。

(1)增强人体免疫力:维生素C能够增加细胞变形能力和趋化性,还能提高白细胞的吞噬能力。也能够促进体内淋巴细胞的生成,加大对体内外病原体的监控和识别能力,减少感冒以及许多传染病发生。维生素C还能干扰病毒mRNA的转录过程,从而抑制病发症。

(2)预防和治疗缺铁性贫血:维生素C的抗氧化性可以把食物中的Fe+2还原为Fe+3,利于小肠对非血红素铁的吸收和利用。人体内的铁离子又是合成血红细胞的重要原材料,即维生素C也能够治疗缺铁性贫血。

(3)促进胶原蛋白的形成:胶原蛋白合成需维生素C的羟化酶,来源于维生素C还原脯氨酸羟化酶和赖氨酸羟化酶复合体中Fe+3。细胞间的关键合成物胶原蛋白,而细胞靠细胞间质紧密联系起来的。所以人体缺乏维生素C会使皮肤弹性降低,且维生素C对于临床上恢复皮肤烧伤、手术后创伤面愈合以及加速细胞的再生有良好的疗效。

(4)治疗坏血病:坏血病是由于人体严重缺乏维生素C导致,致使血管中最小的微血管壁变得脆弱、弹性降低。在血管受到外界一定压力后,微血管管壁被破坏,血液流入组织间形成淤血、紫癍等症状,且人体伴随有疲劳、关节胀痛及其它疼痛感。严重情况下胃、肠道、鼻等内脏出血,甚至死亡的发生[2]。

(5)维持骨骼和牙齿的正常功能 :机体内的维生素C会与膳食中的钙生成不溶于水的钙络合物而沉淀,沉淀对骨骼和牙齿的生长及修复有巨大作用。

(6)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 :机体内维生素C既有氧化型又有还原型,维生素C的抗氧化性可以使氧化性谷胱甘肽(GSSG)还原成还原性谷胱甘肽,还原性谷胱甘肽可使脂性过氧化物还原成羟基化合物,从而成为氧化性谷胱甘肽清除脂性过氧化物对细胞膜的破坏,达到保护细胞膜完整的目的。

(7)保持酶的催化功能:机体内的一些自由的疏基(-SH)的活性与维生素C有关,维生素C的抗氧化能使双硫键(-S-S)还原为-SH,提高酶的活性,发挥抗氧化作用。人体内的维生素C、谷胱甘肽、SH的抗氧化组合,能清除自由基、阻止脂类氧化、解毒、保护肝脏和细胞正常代谢的作用[3]。

(8)预防动脉硬化:服用维生素C可以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壁内形成沉淀,加速胆固醇的排泄,达到预防动脉硬化的目的。

(9)抗衰老作用:天然的抗氧化剂维生素C能够清除自由基、过氧化脂在人体累集,减少有害物对细胞破坏,延长细胞的寿命从而可以延缓人体的衰老。

(10)抗癌和防癌的作用:腌菜、熏肠、腊肉等食物含有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唾液中细菌形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胃内酸性条件下能形成致癌物亚硝胺。维生素C可促进胶原蛋白抗体生成,胶原蛋白抗体会包裹癌细胞,同时维生素C还能阻断致癌物亚硝胺在机体内合成起到抗癌[4]。

(11)增强应急反应能力:人体在受到外界寒冷、剧痛、缺氧等异常刺激,会引发机体肾上腺激素、皮质激素的分泌以及交感神经的兴奋等,这过程都需维生素C的参与。运动时缺乏维生素C,会影响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这两种神经递质合成受阻,加速人体的疲劳。

(12)保护DNA:许多人都知道紫外线的照射会对人体最重要的遗传物质DNA造成一定的破坏以及引起皮肤癌等,这可能会引发基因的突变或损伤等,但维生素C和DNA在260nm处对紫外线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能够起到保护DNA的作用[5]。

维生素C还有解毒、促脂肪酸代谢、促进类固醇的羟化等许多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的作用。

2 维生素 C 与运动能力

根据研究可知,维生素C作为营养素在运动员在比赛时提高成绩、延缓疲劳、避免运动损伤以及运动后机体的恢复有良好的效果。由于运动时特别是水溶性微量元素排尿和出汗的消耗增加,运动员日常膳食摄取微量元素达不到机体运动时所需求的量,所以额外补充一定量的微量元素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常见运动者补充的维生素C能够延缓疲劳和提高比赛成绩。

科学实验表明,运动的疲劳和自由基代谢有关,而维生素C能够清除自由基缓解机体疲劳。在高浓度的维生素C的情况下,还原性维生素C通过不断脱氢来消除O2-和OH-等自由基。在激烈的运动一段时间后,机体内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产生自由基、乳酸等废物会累积,致使机体疲劳和酸软。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会加剧机体酸疼,自由基加速氧化不饱和脂肪酸的速率,破坏生物膜的完整性,致使细胞间信息传递和正常代谢功能紊乱,且运动中产生的过氧化物会加速细胞的死亡。其中特别是红细胞输送氧气功能被破坏,机体线粒体供氧不足,线粒体合成运动时的ATP减少,加速机体的疲劳,影响运动水平的发挥[6]。

实例研究,胡静[7]通过不同剂量维生素C补充在体育考生备考期间作用研究结果分析得出,服用一定量的维生素C会促进机体血液中各指标增强,更有利于运动时机体做功。测得在服用维生素C训练后肌肉酸疼程度依次降低,这对于延长运动训练的时间和减少运动者疲劳感有很好作用。其中实验在服用维生素C训练后,测试立定跳远、俯卧撑、坐位体前屈等运动项目成绩有不同的提高。在其它的实验发现,维生素C与维生素E通过抗氧化作用改善肌肉收缩能力,加强运动时肌肉的做功作用以及还有消除机体的紧张感的作用。

由于运动前热身活动不充分、场地、器材等原因在运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运动创伤,且运动能增加组织细胞的损伤程度,而维生素C能促进胶原蛋白生成,加速创伤面的恢复。维生素C还能通过刺激原胶原基因的转录和稳定mRNA,使原胶原mrRNA加倍,加速修复组织细胞。在骨、软骨、皮肤和腱这样的组织结构蛋白中,这些胶原的3倍螺旋结构稳定,这种稳定的结构三种肽链中大量脯氨酸残基被脯氨酸羟基化酶羟化需要维生素C[8]。所以服用适量维生素C,能够减少运动中损伤和保持健康体魄,这对于运动是必要的保证。

3 维生素 C 的补充

目前科学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动植物在机体内可以自主合成维生素C,但高阶灵长类中的人类不能在机体内自主合成维生素C。所以人类获取维生素C主要通过膳食和人工合成维生素C。已知人们膳食中富含维生素C的前十种食物分别是樱桃、番石榴、红椒、黄椒、柿子、青花菜、草莓、橘子、芥蓝菜花、猕猴桃,其中“维生素C的宝库”——刺梨、“维生素之王”——猕猴桃享有盛名[9]。

维生素C的推荐摄入量:(1)2000年中国营养学会制定DRIs中指出成年人维生素C值为100mg/d,UL值≤1000mg/d;(2)400~500g新鲜蔬菜或100~200g水果所能提供的维生素C的量。(提示:每个人对维生素C的需求不同,高温工作者、运动运、感冒患者相对需要多些,而胆结石等服用需注意)

正常服用维生素C后,水溶性维生素C进入机体大部分分解为草酸或者与硫酸结合,另一部分随尿液直接排除体外,发生维生素C中毒的情况不常见。但是长期服用过量的维生素C就会增加草酸的分泌量,血浆中维生素C水平会超出肾阀值时有引发肾结石、尿酸结石等不良症的风险[10]。

摘要:通过服用维生素C的实验:我们发现维生素C既能保持皮肤弹性、延缓衰老,又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营养素之一。维生素C在运动中担负机体免疫的重任;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自由基产生增多,能减少自由基对肌肉损伤和运动性疲劳的发生。

维生素C对家禽的作用 篇8

改进一: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把“将教兵”改为“兵教兵”

这个实验的步骤相对复杂,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也有些困难。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往往没有耐心去理解原理,弄清步骤,因此,即使教师反复讲解,也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改进方法]

1.要求学生在开始实验前先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和模拟实验。所谓模拟实验,即要求学生结合器材叙述实验步骤和分工情况,但不允许动器材,只能“比划”。

2.抽取某个小组展示模拟实验和分工情况,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待展示完后,其他同学指出错误、不足,并提出疑问。

如此设计,实现了由“将教兵”到“兵教兵”的转变,学生也能耐住性子,扎实掌握实验步骤,为后面实验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还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有意识地探究,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及教学效率。

改进二:用维生素C片溶液滴定高锰酸钾

多数学生都知道,维生素C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但在滴定过程中,要滴到什么程度,他们往往把握不准,因而容易造成误差甚至是错误。

[改进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增加用维生素C片溶液滴定的步骤。实验前,教师从药店购买维生素C片分发给学生,实验时取一片于研钵中研碎,然后再溶解于约30ml水中,配置成维生素C溶液。接着,取一支试管,加入2ml高锰酸钾溶液,用刚配置的维生素C溶液进行滴定。这样,只需一滴就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褪色后的溶液还可为后面的滴定提供参照。

如此设计可以增强学生对该实验原理的认同感,有利于更准确地把握滴定程度。有条件的还可以安排学生从家里自带各种补充维生素C的药物和保健品进行比较,如此便能使实验更加贴近生活,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改进三:通过组间互换,使每个小组都方便地获得多种果蔬的汁液

提取果蔬的汁液时,需要用到研钵、漏斗、纱布等仪器,若每组只准备一套器材,就只能提取一种果蔬的汁液。但如果要准备两种器材,就对器材的量需求很大,而学校往往没有条件准备这么多的器材,导致分组时,每个小组的人数过多,学生不能充分参与到实验过程中。

[改进方法]

每组只准备一套仪器,提取一种果蔬的汁液,但可以多次使用,准备多份,不同小组之间相互交换,这样可以使每个小组都获得多种果蔬的汁液,而且不用准备太多的仪器,从而保证了学生的参与度,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改进四:组织交流,集思广益,降低实验误差

课本上的实验设计是每个小组做一次,然后得出结论。实践证明,如果只做一次可能存在较大误差,但多做几次取平均值又会遇到时间紧张、需要大量试管等难题。

[改进方法]

在实验结束后,请部分小组将自己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

1.为什么不同小组对同种果蔬的测定结果会有不同?

2.面对这些不同的数据,我们应该怎样处理?

3.如果不是大家一块儿做而是你们一个组甚至你一个人进行探究,应该如何减小误差?

对照学生分析出的可能性,再次强调实验中的部分注意事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比如,有学生提到:不同小组使用的胶头滴管不同,同样是一滴,但体积不同。由此,学生便能深刻理解为什么在滴定不同果蔬时要使用同一支滴管。如此设计,给学生创造了展示自己结果和与人交流的机会,引导其学会分析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教会他们通过多做几次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上一篇:总会计师条例下一篇:医院青年员工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