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剂量维生素B12

2024-11-12

大剂量维生素B12(共10篇)

大剂量维生素B12 篇1

维生素C作为临床一种常用药物, 参与氨基酸代谢、叶酸代谢、神经递质的合成, 胶原蛋白和组织细胞间质的合成, 脂肪、蛋白质的合成, 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加速血液的凝固, 刺激凝血功能, 促进铁在肠内吸收, 促使血脂下降, 增加对感染的抵抗力;参与解毒功能, 且有抗组胺的作用及阻止致癌物质 (亚硝胺) 生成的作用;参与多种生理功能[1], 临床使用广泛。因维生素C的多种生理及药理作用, 不良反应少、轻微, 临床超剂量超过1 g/d使用现象较普遍, 也有治疗高脂血症[2]、急性胰腺炎[3]等病症取得明显疗效的文献报道, 少有超剂量使用引起深静脉血栓的报道[4]。本文介绍1例因大剂量维生素C应用致深静脉血栓 (DVT) 形成, 血栓脱落引起患者肺栓塞死亡病例及分析和讨论, 供临床医师参考。

1 典型病例

患者, 男, 因2个月前在他处行包皮环切术感染未愈, 门诊以包皮环切术后感染及合并糖尿病于2006-04-27收住我市某医院泌尿外科。入院查体:术后包皮、阴囊水肿疼痛, 右侧腹股沟疼痛, 右腹股沟区触及多个大小不等肿大质硬淋巴结, 包皮水肿包裹阴茎头, 上翻包皮, 阴茎头外露, 表面有白色黏液, 系带处包皮阴茎头粘连紧密, 两侧阴囊水肿。血压:140/9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其他尚可。治疗计划:抗感染治疗, 纠正血糖, 完善检查, 择期手术。

2 诊疗过程

2.1 病情变化情况

患者住院期间2006-05-08查房:包皮、阴囊水肿疼痛, 左、右侧腹股沟疼痛, 双侧腹股沟区触及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大质硬淋巴结, 拟2006-05-09上午行包皮环切术;2006-05-12即术后第3天查房:右下肢稍水肿, 嘱其活动下肢;2006-05-13查房:右下肢明显水肿;2006-05-15查房:右下肢指陷性水肿, 行右下肢动静脉彩超, 确诊为右侧股总静脉、股浅及股深静脉血栓形成;2006-06-18查房:右下肢疼痛肿胀较之前有所加重, 并有疼痛, 行右下肢彩超显示:腘静脉有新的血栓形成。当日11:30行彩超检查返回病房途中, 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不清, 胸闷, 右下肢冰冷, 足背动脉搏动减弱, 血压进行性下降, 考虑急性肺栓塞。虽经抢救, 于15:15宣布临床死亡。

2.2 治疗用药情况

入院后, 医嘱二级护理, 糖尿病饮食, 降糖药物 (胰岛素、格列吡嗪、二甲双胍等) 应用、抗感染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加替沙星针) 等对症治疗。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维生素C针2.0 g、维生素B6针200 mg/d, 静脉滴注, 2006-04-27始, 2006-05-19止。血栓形成后, 应用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钙5000 u, 肌内注射, 2次/d。2006-06-17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维生素C针3.0 g, 维生素B6针200 mg/d, 静脉滴注。

3 分析

3.1 患者住院期间下肢水肿、疼痛与DVT形成因素分析

患者入院时, 未见有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006-05-15查房, 右侧股总静脉、股浅及股深静脉血栓形成;2006-06-18腘静脉有新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能正常凝结, 阻塞静脉腔, 导致回流障碍, 多见于下肢, 如未及时治疗, 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 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 甚至致残[3], 威胁患者健康和生命。外科、骨科术后由于创伤、应激和制动等因素导致血流缓慢、血液淤滞, 易发生DVT。DVT是一种严重的外科、骨科术后并发症, 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浪费大量的医疗资源, 还可能因继发肺栓塞 (PE) 而导致患者病死[5]。本例患者右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 压迫血管, 引起血液回流减慢淤积;包皮环切术后, 因疼痛活动减少, 不利血液回流, 容易引起DVT。

3.2 维生素C用量、适应证和禁忌证

维生素C一般治疗常用量:口服、饮食补充:50~100 mg/d;慢性透析患者100~200 mg/d;维生素C缺乏:成人100~200 mg, 3次/d., 小儿100~300 mg/d至少服用14 d;维生素C极为缺乏时, 成人100~500 mg/d, 小儿100~300 mg/d, 至少服用14 d。药物过量, 1~4 g/d可引起腹泻、皮疹、胃酸增多、胃液反流, 有时尚可见泌尿系结石。尿内草酸盐与尿酸盐排出增多, 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管内溶血或凝血等, 有时可导致白细胞吞噬能力降低。用量超过5 g/d时, 可导致溶血, 重者可致命。孕妇服用大量时, 可产生婴儿坏血症[1]。

临床静脉超剂量使用维生素C的现象非常普遍, 每例患者不同程度的伴随维生素C静脉超剂量滥用现象。但对下列情况的作用未被证实:预防或治疗癌症、牙龈炎、化脓、血尿、视网膜出血、抑郁症、痤疮、不育症、衰老、动脉硬化、溃疡、结核、胶原性疾病、骨折、皮肤溃疡、枯草热药物中毒、血管栓塞、感冒等。

3.3 总结

本患者入院后即给予2.0 g/d维生素C静脉滴注。入院时医嘱要求患者糖尿病饮食, 每日饮食摄取的维生素C, 完全可以满足其生理需求。如患者病理增加需求量, 按一般治疗剂量即可。患者此病情下, 2.0 g/d静脉滴注维生素C是一种药物滥用, 且给药途径不当, 应选用口服给药。患者发生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除其他作用因素外, 与超剂量静脉滴注维生素C, 加速血液凝固有一定关系。2006-06-17因患者饮食差, 医嘱再次给予患者静脉滴注维生素C 3.0 g/d;2006-06-18右下肢肿胀加重, 并有疼痛, 右下肢彩超示:腘静脉有新的血栓形成。根据临床表现及用药情况, 患者再次右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与维生素C超剂量使用有直接关系。

综上, 本病例DVT形成有多种原因, 即患者右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 压迫血管, 引起血液回流减慢淤积;包皮环切术后, 因疼痛活动减少, 不利血液回流, 容易引起DVT。维生素C超剂量应用, 加速血液凝固。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造成右下肢DVT形成。

4 讨论

由于住院患者病情大多复杂, 联合使用多种药物发生不良事件, 不能证实是维生素C超剂量使用引起, 所以未能引起临床医师重视。患者在第1次发生DVT形成时, 医师应注意血栓形成与维生素C超剂量应用存在一定关系;再次应用维生素C补充饮食不足, 给予一般治疗剂量即可满足临床需求。超剂量使用维生素C是新的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

通过本病例显示, 临床超剂量应用维生素C, 可引起DVT形成, 应引起临床医师及药师的重视, 改变用药习惯, 避免严重医源性、药源性不良事件的发生。为促进维生素C的合理使用, 给临床医师、药师建议需按照维生素C的说明书及药典用法用量、适应证合理应用;临床如需增加维生素C的用药剂量, 除治疗克山病、心源性休克、特发性高铁血红蛋白症、酸化尿液外, 不宜超过1.0 g/d;尽量选择口服给药途径, 减少静脉给药。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77-477.

[2]莫振兆, 李果明, 吴铿, 等.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高脂血症对血脂水平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 1997, 13 (1) :22-22.

[3]杜卫东, 沈达明, 黄春锦.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疗效观察的作用机制研究[J].临床医用杂志, 2005, 18 (2) :24-24.

[4]丁晓烨.大剂量静脉滴注维生素C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临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 2009, 21 (3) :311-311.

[5]戴滨.药物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 2013, 24 (10) :938-938.

大剂量维生素C能预防感冒吗? 篇2

阮女士患糖尿病多年,平时体质较差,经常感冒发烧。有人建议她在感冒症状刚出现时,服用大剂量维生素C,把感冒压下去。寒流来的那几天,阮女士在感觉不好时,就服用了大量维生素C,但服用后未见效果,反而因没有及时治疗,使感冒症状进一步加重。

解读

很多糖尿病患者希望通过服用营养素的手段来预防感冒,但是维生素C并不能预防和治疗感冒。维生素c能促进免疫蛋白合成,提高机体功能酶的活性,增加淋巴细胞数量及提高中性白细胞的吞噬活力,所以上世纪7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化学家莱纳斯鲍林写了一本名为《维生素C和一般性感冒》的书籍,使得维生素C能预防感冒的观念深入人心。于是很多人都以为在感冒多发季节或出现了感冒症状后,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就可以逆转病情。

事实上,对大多数正常饮食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服用维生素C预防感冒暂时还没有科学依据。最近的一项研究证实,维生素C防治感冒的作用不大。那些每天服用2克维生素c的人,同每天只服用安慰剂的人相比,发生感冒的几率是一样的。

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新鲜水果、绿叶蔬菜和肉类中,故正常人并不缺乏,不必经常服用。过去建议糖尿病患者服用维生素C作辅助治疗,原因是发现糖尿病患者血液中所含维生素C经常处在较低水平,因此要通过服用维生素C来提高其在血液中的含量。而新的研究发现,每天服用维生素C超过300毫克的妇女,死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是不服用维生素C的妇女的两倍。由此可见,盲目补充维生素C是有害的。

此外,过去认为维生素C的毒性很小,即使口服过量,也仅仅发生轻微的恶心、呕吐等症状。但近年来根据临床观察及动物实验,证明长期过量服用维生素C,会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概述如下:

1.凡想增加抵抗力而长期、过量服维生素c的糖尿病患者,其体内维生素C的含量反而减少。这是由于服用大剂量改变了体内维生素C的调节机制,加速了分解和排泄,所以,一旦停药可招致停药反应,出现早期坏血病症状(如齿龈出血、牙齿松动)。

2.每日口服维生素C4克以上,一周后可发生尿路草酸钙结石和’肾结石,严重者可致血尿和肾绞痛。

3.大剂量维生素C可对抗肝素和双香豆素的抗凝血作用,易形成血栓,这使原有心脑血管病患者更易发生脑梗死。

4.生长期儿童如服用大剂量维生素C,因其损害成骨细胞的形成过程,日后易患骨病。

5.大剂量维生素C可降低妇女的生育力,且影响胚胎的发育。因大剂量维生素C易使体内形成“酸性体质”,不利于生殖细胞的发育。

6.每日维生素C剂量超过3克时,可导致肠蠕动增强,易引起敏感人群腹痛及腹泻。

7.维生素C与含有维生素B12的食物同时摄入,可破坏维生素B12,易导致贫血。

人体内的抗氧化剂防御系统是非常复杂的,建议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可以多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C和其他营养物质,而不是直接补充维生素C药片。增强体质还要靠坚持不懈地锻炼身体。

大剂量维生素B12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2013年本院就诊的支原体肺炎患儿63例作为研究对象。患儿经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与诊断均符合《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 同时排除意识不清、精神障碍与患有心肝肾等重要器官障碍的患儿。63例患儿发病期均为1周内, 入院时表现不同程度的咳嗽、呼吸困难、发热等症状, 肺部听诊有哮鸣音, 血清MP-Ig M抗体呈阳性。随机将患儿分为两组, 其中观察组32例, 男18例, 女14例;平均年龄 (6.6±1.8) 岁。对照组31例, 男19例, 女12例;平均年龄 (6.7±1.9) 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β2受体激动剂、激素、抗过敏药物及氨茶碱等常规治疗措施。对照组实行阿奇霉素治疗, 具体方式:选取由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提供的阿奇霉素, 静脉滴注1次/d, 10mg/次, 持续用药5d, 停药4d, 而后选取由湖北恒安药业有限公司提供的阿奇霉素分散片, 1次/d, 空腹服用10mg/次, 持续服用10d, 疗程14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行大剂量维生素C用药治疗, 具体方式:取100ml 10%葡萄糖溶液融入100mg维生素C, 静脉滴注1次/d, 持续静滴5d, 停用4d, 而后选取由广州白云山光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维生素C咀嚼片, 3次/d, 40mg/次, 疗程14d。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与夜间咳嗽症状消失时间, 同时记录所有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

1.4 疗效判定

本研究将疗效分为四个等级。治愈:患儿血清白细胞与CT胸片无异常, 所有临床症状消失, 主症状积分降低91%~100%。显效:患儿血清白细胞与CT胸片情况呈明显好转,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主症状积分降低71%~90%。有效:患儿血清白细胞与CT胸片依然呈现异常情况, 临床症状有轻微改善, 主症状积分降低31%~70%。无效:与治疗前相比, 患儿血清白细胞、CT胸片与临床症状均无好转征兆, 主症状积分降低≤30%。总有效率 (%) = (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77.41%;观察组总有效率96.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住院时间、夜间咳嗽消失时间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观察组平均住院 (7.1±1.6) d, 夜间咳嗽消失时间 (3.8±1.0) d, 血清C-反应蛋白治疗前 (44.27±6.85) mg/L, 治疗后 (4.12±0.75) mg/L;对照组平均住院 (11.8±1.4) d, 夜间咳嗽消失时间 (7.2±1.2) d, 血清C-反应蛋白治疗前 (45.03±7.21) mg/L, 治疗后 (7.68±1.05) mg/L。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夜间咳嗽消失时间较对照组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前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 观察组血清C-反应蛋白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作为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阿奇霉素最主要特征为渗透性强, 能够直接经由细胞壁将药效传送至感染部位, 并保持较高的组织浓度, 且靶向性较好, 可确保感染部位, 特别是肺部、支气管内浓度高于非感染部位[4,5]。此外, 阿奇霉素感染浓度维持时间长, 组织t1/2可达到68~72h, t1/2越长患儿体内病原菌清除率就越高。维生素C作为一种抗氧化剂, 在人体诸多氧化还原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可促使氧化型谷胱甘肽转化为还原型谷胱甘肽, 使过氧化氢发生还原反应, 继而加速过氧化氢的清除, 起到缓解患儿咳嗽症状的效果[6]。

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阿奇霉素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 总有效率达到96.87%, 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平均住院、夜间咳嗽症状消失时间也显著减少。

血清C-反应蛋白为一种肝脏合成的急性时相蛋白, 血清水平与支原体肺炎严重程度有着密切联系, 可将患儿体内炎症反应清楚体现出来[7]。本研究中, 通过对观察组患儿实行阿奇霉素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 明显降低了患儿体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 患儿炎性反应得到有效缓解。

综上所述, 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中加行大剂量维生素C不但能促进治疗效果, 提高总有效率, 同时还可缩短疗程, 减少住院时间, 并对患儿夜间阵发性痉挛性干咳起到显著改善作用, 缓解炎性反应, 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帅, 沙钧平, 丁锋, 等.小儿支原体肺炎CT表现[J].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 (19) :2964-2965.

[2] 安昆.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 (1) :25.

[3] 张骅, 徐鹏, 张民.阿奇霉素在非感染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12) :3915.

[4] 刘春燕, 赵国勇.小儿支原体肺炎136例临床诊治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 2013, 42 (10) :1165-1166.

[5] 许全珍.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河北医学, 2013, 19 (1) :120-122.

[6] 孙熙璇, 管健, 杨海涛.支原体肺炎患儿合并心肌损伤心肌酶谱的变化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9) :4740-4741.

谁动了你的维生素B12 篇4

事业如日中天,人也富态腆出将军肚的王总,自体检被查出患2型糖尿病以来,一直服用降糖药二甲双胍及缓释型格列齐特,血糖倒是控制得较好。光阴荏苒,四年多光景转瞬即逝。但不知怎的,在吃药降糖的日子里,近半年来渐次出现四肢麻木刺痛,浑身没劲,容易疲劳,时有幻觉、失忆现象;一向机灵聪明过人的他竟也会反应迟钝、应变举棋不定,使他忧心忡忡。到医院看过多位医生,有的说工作操劳过度、神经过敏;有的说伴有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

后经专家会诊,查血验了维生素B12,结果被诊断久服二甲双胍引起的维生素B12缺乏。王总疑窦丛生地说:“我的营养并不差呀,咋会维生素缺乏呢?”主任答道:“常年累月吃二甲双胍,会悄悄‘盗走’你体内维生素B12库存,容易造成缺乏。”后经补给甲钴胺,二、三个月后那些恼人的症状渐渐离他远去。

缺乏维生素B12坏处多

早先人们知道维生素B12 能推动人体中重要的酶循环,辅助叶酸构建红细胞;参与髓鞘生成,而髓鞘包附于神经外周,使传输神经冲动准确畅通。

缺乏维生素B12除会引起恶性贫血、神经损伤外,还会使血液中半胱氨酸含量积聚,明显增加患心脑血管病、老年痴呆、多发性硬化病等疾病的风险。

尽管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是将高半胱氨酸转化为无害的蛋氨酸的必要辅助因子,但后者对排出体内的高半胱氨酸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哪些因素影响维生素B12吸收?

维生素B12仅存在动物食物中,如动物肝、红肉、鱼贝、奶酪、蛋等,植物性食物不含有。所以常年素食者容易发生缺乏。

此外,研究发现60岁以上的人群,约有1/3的人因胃酸分泌不足会影响维生素B12吸收,维生素B12与胃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结合经回肠末端被吸收进血液。一些药物如美氟明、消胆胺、口服避孕药、安眠药、抑酸药等也会阻碍人体对维生素B12 的吸收。

二甲双胍是公认治疗肥胖的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也是阻遏糖尿病前期的人跨进糖尿病大门的主要药物,每天有几千万人在服用这种药物。

最近科学家发现长期服用二甲双胍会悄无声息地“盗走”体内的维生素B12“家底”,尤其服用二甲双胍3年以上和60岁以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导致缺乏。其中缘由与人逾55岁,小肠对维生素B12 的吸收能力下降及二甲双胍会干扰肠道对其的吸收能力有关。

长期吃二甲双胍者要注意

一般说来,维生素B12 缺乏症状会在体内库存消耗5年左右方才渐次显现。由于缺乏症状与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十分类似,较难想到是维生素B12缺乏引起。只不过,原有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若长期服用二甲双胍一旦引发这种维生素缺乏,往往会使外周神经病变“雪上加霜”。

维生素B12 缺乏导致的神经损伤等会悄然进展,往往不易被人觉察。因此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原先没有神经病变症状,在吃药降糖的过程中渐次出现四肢麻木或刺痛,容易疲劳,焦躁易怒,反应速度下降,平衡能力失调,记忆力衰退,肌肉酸痛,耳鸣及听觉减退,短暂失忆或产生幻觉,头晕贫血等症状时,要想到有维生素B12缺乏的可能。

判断是否缺乏,可到医院检查一下血清维生素B12 含量或作尿液甲基丙二酸(UMMA)化验,若血清维生素B12 小于或等于150Pmol/L或UMMA大于4.0ug/mg肌酸酐,则存在维生素B12缺乏。

维生素B12如何补充

补充维生素B12 最好是甲基维生素B12 ,即甲钴胺,它不必耗时耗力再转化为辅酶形式,它是已具有代谢活性很强的还原剂,不仅能营养保护神经减轻神经退化,尚能减轻身体氧化压力。由于口服制剂仅有1%吸收入血液,而舌下含服经口腔黏膜吸收可大幅提高血液中维生素B12水平,且更为便捷。

有报道每天舌下含服1/2~1片甲钴胺(每片1000微克),每天2次,3周后即见尿中MMA水平升高,提示体内维生素B12含量已见增加。对于吸收困难或严重缺乏者,也可短期通过肌肉注射予以补充,只是注射处可能稍有不适,敏感人群可能会有过敏反应。一般说来,补充维生素B12 十分安全,即便过量也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伤害,因为过量维生素B12会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大剂量维生素B12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6月治疗的160例窒息合并心肌损害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 入选的所有患儿均符合《新生儿学》中新生儿窒息合并心肌损害的诊断标准[2], Apgar评分<7分,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面色苍白、反应差、呼吸不规律、心音低钝、心律失常等, 经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 (alanine transaminase, AST) 、乳酸脱氢酶 (lactic dehydrogenase, LDH) 、血清肌酸激酶 (serum creatine kinase, CK) 、肌酸激酶同工酶 (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CK-MB) 以及α-羟丁酸脱氧酶 (α-hydroxy butyric acid deoxidizing enzyme, α-HBDH) 等均增高。其中男性患儿88例、女性患儿72例, 出生体重2.9~4.8 kg、平均体重3.8 kg, 将2014年4月之前治疗的8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 给予常规治疗, 将2014年4月之后治疗的8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 两组患儿的性别、体重、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支持治疗, 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辅酶A、肌苷、三磷酸腺苷、维生素B6等常规药物进行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与二磷酸果糖联合治疗, 二磷酸果糖240 mg/kg与灭菌注射用水等量稀释, 静脉推注, 维生素C 200~250 mg/kg溶于20 m L的10%葡萄糖溶液中静滴, 1次/d、治疗5 d。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治疗前后心肌酶谱水平变化[3]。

1.4 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患儿面色苍白、反应差、呼吸不规律、心音低钝、心律失常等症状消失, 血清CK-MB恢复正常;有效:患儿面色苍白、反应差、呼吸不规律、心音低钝、心律失常等症状消失, 血清CK-MB显著下降;无效:患儿患儿面色苍白、反应差、呼吸不规律、心音低钝、心律失常等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无明显变化,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用 (均数±标准差)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水平变化

两组治疗后各心肌酶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 但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窒息合并心肌损害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 若未得到及时的治疗, 将导致心肌坏死, 甚至死亡。新生儿窒息时导致心肌缺血缺氧, 心肌细胞的生物膜受损, 心肌酶溢出, 使血清心肌酶的活性增强, 同时使细胞内酸性物质堆积, H+浓度增加阻滞心肌细胞能量代谢, 导致心肌损伤[4]。

二磷酸果糖能有效的调节糖代谢中若干酶的活性, 增强细胞内ATP和磷酸肌酶浓度, 使K+内流, 促进细胞的能量代谢, 另外提高离子泵能量, 抑制Ca2+内流, 减轻生物膜的损害, 保护心肌, 改善其功能。大剂量维生素C能有效的清除自由基, 抑制炎症细胞释放超氧化物自由基, 并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改善微循环, 保护心肌的同时修复心肌, 两药合用, 能有效的保护心肌, 恢复心肌功能[5]。

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治疗后各心肌酶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 但观察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二磷酸果糖治疗新生儿窒息合并心肌损害临床疗效显著, 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二磷酸果糖治疗新生儿窒息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窒息合并心肌损害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 将2014年4月之前收治的8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 给予常规治疗, 将2014年4月之后收治的8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二磷酸果糖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心肌酶谱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治疗后各心肌酶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 观察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二磷酸果糖治疗新生儿窒息合并心肌损害临床疗效显著, 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关键词:维生素C,二磷酸果糖,新生儿窒息,心肌损害,心肌酶谱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荣.二磷酸果糖治疗新生儿窒息合并心肌损害[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14) :398-399.

[2]胡小华, 欧阳娜, 罗勇, 等.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二磷酸果糖治疗新生儿窒息合并心肌损害的疗效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8 (27) :16-18.

[3]陈国春, 陈简, 卢贤秀, 等.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二磷酸果糖治疗新生儿窒息合并心肌损害疗效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 (5) :496-498.

[4]邓提虎, 吴小玲.新生儿窒息合并心肌损害82例诊断治疗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4, 24 (4) :1949-1950.

大剂量维生素B12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入院顺序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一年以来收治的68 (98眼) 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角膜瘢痕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惠延年主编的《眼科学》中关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诊断标准, 表现为:角膜知觉减退;患眼流泪及畏光;结膜充血;角膜出现典型病灶, 呈树枝状及盘状。按照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各34例, 对照组男患者14例, 女患者20例, 年龄21~43岁, 平均年龄 (32±11) 岁, 病程9 d~2年, 平均病程 (0.45±0.62) 年;观察组男患者16例, 女患者18例, 年龄19~41岁, 平均年龄 (36±5) 岁, 病程8 d~1.5年, 平均病程 (0.36±0.68) 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上没有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0.1%无环鸟苷滴眼液点眼, 每天1次;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口服维生素C片剂, 每天3次, 每次0.5 g。所有患者连续治疗4周, 均随访1年, 观察有无复发患者。

1.3 疗效标准

分为治愈、有效、无效三等级。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角膜浸润灶愈合, 荧光素染色阴性;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 角膜浸润灶缩小或者减轻, 荧光素染色阳性;无效: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加重, 角膜浸润灶没有变化或加重, 荧光素染色阳性。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临床疗效采用%表示, 用χ2精确检验, 治愈天数采用均数表示, 用t检验, 当P<0.05时, 表示两组数据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情况

观察组患者治愈天数 (11.23±4.35) d低于对照组患者治愈天数 (16.36±4.31) d, 二者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1.18% (31/34) 高于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79.41% (27/34) , 二者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3个月及半年后的角膜瘢痕情况

观察组患者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治愈后的角膜瘢痕出现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 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所示。

2.3 随访结果

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 在随访期间, 对照组复发4例, 复发率为11.76%;观察组复发1例, 复发率为2.94%, 两组患者在复发率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一种极为严重的致盲性疾病, 此病多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及Ⅱ型感染所致。原发感染体对见于无免疫力的儿童, 特别是6个月~2岁的幼儿, 当原发感染后此病毒就会长期潜伏于体内, 一旦遇到非特异性刺激 (发热、感冒、创伤及感情刺激等) 都有可能引发此病, 激活体内潜伏病毒, 进而引起感染复发, 极易反复发作[2]。在临床中表现复杂, 不仅有典型的树枝及盘状角膜病灶形态, 而且还有一些不典型病状, 为此病的诊断带来了极大的困难[3]。此外, 浅层型病变波及上皮及浅基质层是该病最基本的类型, 同时也是临床中最为常见及最易诊断的类型。临床中常见的诊断方式有荧光抗体染色技术、病毒分离及血清学检查。

到目前为止, 常用的西医疗法有阿昔洛韦点眼、无环鸟苷滴眼液、更昔洛韦凝胶与氟米龙滴眼液滴眼等方式, 其中医疗法有中药四物汤合新制柴连汤加减口服、自制中药方等。陈伟丽学者在其文献中表明[4]:将患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40例, 采用1%阿昔洛韦点眼与中药四物汤合新制柴连汤加减口服进行对比研究, 得出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疗效显著。但到目前为止, 对于大剂量维生素C应用于角膜化学伤、病毒性角膜炎等研究在国内外均可见研究报导, 但对感染性角膜后对角膜瘢痕的抑制未见研究。

维生素C是人体血浆中最有效的水相抗氧化剂, 以高浓度存在于眼部的液体内, 人眼房水中的浓度大约是血浆的20倍。在角膜胶原纤维的合成过程中, 纤维母细胞必须摄取赖氨酸和脯氨酸, 然后才能合成胶原肽链。而赖氨酸和脯氨酸的羟化过程必须有足量的维生素C参与。角膜内皮细胞对维生素C具有特殊的运转和代谢性能, 并能将其释放于基质层中。大量的维生素C可使受损后复苏的角膜小体再生并获得足够的合成胶原的基本要素, 从而构成新的细胞——胶原单位, 重建基质层, 由此可见, 大量维生素C的补充对角膜基质层的重建或修复有极为重要的作用[5]。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在采用无环鸟苷滴眼液的基础上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 在随访期间中, 观察组患者治愈后的1个月、3个月及半年的角膜瘢痕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无环鸟苷滴眼液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后角膜瘢痕的疗效高于单纯应用无环鸟苷滴眼液的疗效, 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缩短病程, 且能够对角膜瘢痕起到抑制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后角膜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一年以来收治的68例 (98眼)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照入院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各34例 (49眼) , 对照组给予无环鸟苷滴眼液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角膜瘢痕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疗效率 (91.18%) 高于对照组患者 (79.41%) , 其治愈天数、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二者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治愈后的角膜瘢痕患者在1个月、3个月及半年后出现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 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无环鸟苷滴眼液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后角膜瘢痕的疗效高于单纯应用无环鸟苷滴眼液的疗效, 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缩短病程, 且能够对角膜瘢痕起到抑制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大剂量维生素C,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角膜瘢痕,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史伟云.重视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内皮型的诊治[J].中华眼科杂志, 2011, 47 (1) :4-6.

[2]俞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3, 31 (2) :201-203.

[3]姜洋, 李莹, 王忠海, 等.重症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延误治疗原因和综合治疗效果分析[J].眼科, 2012, 21 (3) :172-177.

[4]陈伟丽.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60例[J].中国中医急症, 2010, 19 (11) :1989-1990.

大剂量维生素B12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38例, 其中男26例, 女12例, 年龄24~68岁, 平均56.2岁, 病程3~6个月, 平均4.2个月。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 (A组) 采用常规的口服地巴唑片剂0.2 3次/d及维生素B12注射液500 μg肌内注射1次/d治疗4周。治疗组 (B组) 用奥扎格雷钠80 mg于生理盐水250 ml中缓慢滴注, 2次/d及维生素B12注射液1 500 μg肌肉注射1次/d。两组21 d为1个疗程。间隔10 d开始第2个疗程, 2个疗程后采用日产肌电图仪监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CV) 作为神经改善的主要指标, SCV分别测定所有患者的桡神经、正中神经、腓肠神经。肢体表面温度低的均经过复温。结果判定:与本实验室的正常人组 (C组) 的比较, SCV减慢至均值2SD以上为异常;轻度损害为SCV减慢20%~ 30%;中度损害为SCV减慢 30%~ 40%重度损害为SCV减慢>40%。

1.2 统计学方法

有关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 (x¯±s) 及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有意义。

2 结果

疗效观察标准:①显效:临床症状改善, 浅感觉及腱反射基本恢复正常, SCV基本恢复正常者;②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浅感觉及腱反射未能恢复正常, SCV较前改善20%~ 30%者;③无效:临床症状未明显减轻, 浅感觉及腱反射未明显好转, SCV无变化者。治疗结果见表1、表2。

注:A组、B组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P<0.05

注:A组、B组治疗前与C组比, P<0.05;B组与A组治疗后比较, P<0.05

2 讨论

对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日趋依赖电生理检测[1]。在伤后数天或数周, 电生理检测价值并不大, 即使神经完全离断, 肌电图仍可检测到残余的肌电, 但不会有随意的肌收缩活动。由于神经损伤引起的传导阻滞可持续数周, 在此期间, 肌电测试也不会显示神经活动。肌电恢复的前提是损伤部位的神经再生。如果损伤部位靠近运动支的起点, 且离所支配肌肉较近, 则伤后1~2个月之内肌电有可能恢复。神经肌电恢复可能先于可见的随意肌收缩。肌电图显示神经肌电生理恢复是继续采取非手术治疗的有力证据。在伤后2个月内既无肌肉随意收缩活动的恢复, 也无可见的肌电恢复, 通常说明有必要作手术探查[2]。周围神经修复术中应用电生理检测技术比术前诊断更有价值。如果术中发现周围神经为神经已完全横断, 则不必再作神经动作电位测定。然而大多数损伤的神经连续性仍然保留, 外观无法辨别神经轴突是否充分再生越过损伤部位。损伤部位或邻近损伤部位的神经瘤不一定完全破坏神经结构, 因为神经瘤的瘢痕组织也许多数位于神经外膜或在神经束之外[3]。此时, 只有通过神经动作电位的测定来判断是否应作神经瘤切除加神经吻合术。神经部分离断显然也需作神经修补术, 但如果保持连续的部分恢复良好, 电生理检测证实有明确的神经动作电位通过损伤部位, 则仅作横断部分修复的效果优于神经损伤处全部切除后重作修复的效果。如神经被解剖游离后, 发现连续性完整, 术中应先用电刺激诱发肌肉收缩。如果未诱发出任何肌肉收缩, 则应设法测定神经动作电位[4]。伤后6~10周时已很易发现再生神经的动作电位。先刺激伤处近端神经, 并加以记录。如果发现有神经动作电位, 那么逐渐向远侧移行记录以证实神经是否再生并通过损伤部位。如检查显示已有神经动作电位存在, 则表明至少有2 000~3 000条直径5 μm以上的有髓轴突增殖, 并说明可持续作非手术治疗[4]。因此, 发现神经动作电位时禁忌作神经切除, 而缺乏神经动作电位时可考虑神经切除加缝合术。有神经动作电位的患者中90%受损神经分布区有某种程度的恢复。然而, 如果在伤后6个月以上才发现有神经动作电位, 临床恢复也极不肯定[5]。奥扎格雷钠为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 能抑制TXA2生成, 动物实验表现, 静脉给药能降低血浆TXB2水平, Keto-PGF12/TXB2比值下降, 对不同诱导剂所致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 扩血管改善微循环障碍、可扩张微血管、降低血液黏度, 改善微循环, 从而改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6]。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采用奥扎格雷钠作用于受累末梢神经病周围的毛细血管使之变发生血流加速, 继而改善周围神经结合维生素B12的量, 改善周围神经的代谢, 在此奥扎格雷钠治疗基础上加用大剂量的维生素B12后可能增加了维生素B12与周围神经的接触次数, 使得达到治疗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的作用, 但其确切的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总之, 本组资料采用奥扎格雷钠联合大剂量维生素B12治疗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取得了满意疗效, 有效率76.3%, 且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外伤性,周围神经病,奥扎格雷钠,维生素B12

参考文献

[1]郑连生.周围神经离断性损伤治疗的进展.包头医学院学报.2006, 22 (3) :339-343.

[2]高峰, 郑仰林, 樊飞.ATP联合甲钴胺促进周围神经端侧吻合侧芽生长.临床骨科杂志, 2006, 9 (5) :456-458.

[3]朱家恺.周围神经损伤诊断与治疗进展.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6, 20 (4) :319-323.

[4]杨期东.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90-124.

大剂量维生素B12 篇8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上的特有结构,其本质是脂多糖。维生素B12的生产由微生物发酵法制得,生产过程中必然会带入内毒素。虽然提炼工序可以去除大部分内毒素,但成品中内毒素残留还会在200EU/mg左右。如何有效降低维生素B12中内毒素,满足客户要求就成了该行业的重要课题。

本文就以如何有效降低维生素B12中内毒素为研究对象,通过反复实验,发现一定浓度的维生素B12进行改性硅胶的精制处理可以将内毒素含量降低到1EU/mg左右。笔者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对比离子交换树脂、改性氧化铝、改性硅胶、活性炭等不同吸附介质,确立了有效去除维生素B12内毒素的方法。

一、材料与方法

1. 试剂和仪器

直径55×450mm玻璃树脂柱若干;玻璃棒若干;2L玻璃烧杯若干;100ml量筒若干;500ml量筒若干; 阴离子交换树脂;改性氧化铝;改性硅胶;活性炭;PH计测定仪PHS-3C;CPA225D电子天平;比重计;试剂盐酸;试剂冰乙酸;试剂氢氧化钠;试剂丙酮。

2. 试验方法

(1)实验器材预处理

将所有玻璃仪器用6% 氢氧化钠溶液处理,并清洗干净待用。

阴离子交换树脂用7% 盐酸水溶液及6% 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处理并水洗至中性。

(2)树脂柱的装填方法

将准备好的阴离子交换树脂300ml;活性炭300ml; 改性氧化 铝300 ml; 改性硅胶300 ml分别装入55×450mm玻璃树脂柱内。其中阴离子交换树脂、活性炭用纯化水装填;改性氧化铝、改性硅胶用试剂丙酮装填,将装填好的树脂柱置于操作台。

二、维生素 B12 溶液穿透介质及工艺的选择

1. 维生素 B12 溶液穿透介质的选择

取同一批维生素B12成品进行实验。将维生素B12溶解至相同浓度,其中两份用纯化水溶解,分别用离子交换树脂和活性炭穿透,另外两份用丙酮水溶液溶解,分别用改性氧化铝和改性硅胶穿透。将装好的各柱放平液面,以400ml/h进行穿透。穿透完毕,阴离子交换树脂柱与活性炭柱用纯化水顶洗;改性氧化铝与改性硅胶柱用丙酮水溶液顶洗。分别收集维生素B12溶液,加丙酮结晶,凉粉,测其内毒素及维生素B12回收率。

实验结果见表1

由上表可见,改性硅胶对维生素B12的内毒素的去除效果最好。

2. 维生素 B12 溶液穿透工艺的选择

(1)维生素B12溶液浓度的选择

取同一批维生素B12成品进行实验。用改性硅胶裝柱5根,将维生素B12成品用丙酮水溶液分别溶解至5个浓度5000 ug/ml、8000 ug/ml、10000 ug/ml、12000 ug/ml、15000 ug/ml,以400ml/h进行穿透。穿透完毕,用丙酮水溶液顶洗。分别收集维生素B12溶液,加丙酮结晶,凉粉,测其内毒素及维生素B12回收率。

实验结果见表2

由上表可见,10000ug/ml的维生素B12溶液穿透改性硅胶去除内毒素的效果最好。

(2)维生素B12溶液有机相比例的选择

取同一批维生素B12成品进行实验。用改性硅胶裝柱5根,将维生素B12成品用丙酮水溶液分别溶解5份,溶解浓度均为10000ug/ml,但其中有机相与水的比例分别为20%、25%、30%、35%、40%,以400ml/h进行穿透。穿透完毕,用丙酮水溶液顶洗。分别收集维生素B12溶液,加丙酮结晶,凉粉,测其内毒素及维生素B12回收率。

实验结果见表3

由上表可见,10000ug/ml的维生素B12溶液(其有机相比例为30%)穿透改性硅胶去除内毒素的效果最好。

(3)改性硅胶装量的选择

取同一批维生素B12成品进行实验。用改性硅胶裝柱5根,其中改性硅胶的裝柱量分别为预配置溶液体积的1/20、1/25、1/30、1/35、1/40,将维生素B12成品用丙酮水溶液溶解5份,溶解浓度均为10000ug/ml,其中有机相与水的比例均为30%,以400ml/h进行穿透。穿透完毕,用丙酮水溶液顶洗。分别收集维生素B12溶液,加丙酮结晶,凉粉,测其内毒素及维生素B12回收率。

实验结果见表4

由上表可见,10000ug/ml的维生素B12溶液(其有机相比例为30%)穿透改性硅胶(溶液体积的1/30)去除内毒素的效果最好,且其维生素B12的回收率最高。

三、结论

按照笔者的方法,使用改性硅胶并控制合适的维生素B12料液浓度及有机相比例并选取合适的改性硅胶装量,可以把维生素B12产品中的内毒素降低到1EU/mg的水平,按照维生素B12注射用量1mg/ 次计算,该种水平的内毒素含量远远低于注射级用药的标准。这为广大用药患者的安全用药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广大用药者带来了福音。

摘要:维生素B12由微生物发酵获得,因其发酵液成分复杂且浓度较低,故提取过程长且复杂。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其它微生物的污染,所以产品中会有一定量的内毒素。为了注射用药的安全,必须使用低内毒素的产品,笔者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出了一个能有效降低维生素B12内毒素的方法。

大剂量维生素B12 篇9

关键词:B12 UHPLC 功能饮料 固相萃取法

中图分类号:TS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22-0028-02

维生素B12(英文名vitamin B12,B12;CAS:68-19-9)又称钴胺素,是一种由含钴的卟啉类化合物组成的B族维生素,又被称为造血维生素,具有肌肤再生的优越效果,细胞再生与造血都少不了它,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成分。自然界中的维生素B12都是微生物合成的,高等动植物不能制造维生素B12。维生素B12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制造骨髓红细胞,防止恶性贫血;防止大脑神经受到破坏。维生素B12摄入过多还可导到叶酸的缺乏。

本文参考《GB/T 5009 217-2008 保健食品中维生素B12的测定》,使用岛津三重四极杆质谱仪LCMS-8050检测,建立了一种分析功能饮料中维生素B12的含量快速检测方法,供相关检测人员参考。

1 实验条件

1.1 仪器

本实验使用岛津高效液相色谱仪LC-30A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LCMS-8050。具体配置为LC-30AD输液泵,DGU-20A5R在线脱气机,SIL-30AC自动进样器,CTO-30A柱温箱,CBM-20A系统控制器,LCMS-8050三重四极杆质谱,LabSolutions Ver.5.53色谱工作站。

1.2 分析条件

1.2.1 液相色谱条件

色谱柱:Shim-pack XR-ODS III 2.0 mm i.d.×150mm,2.2μm

流动相:A-0.2%甲酸水;B-甲醇

流速:0.4mL/min

进样体积:10μL

柱温:45℃

洗脱方式:梯度洗脱,B相初始浓度为15%,时间程序见表1。

1.2.2 质谱条件

分析仪器:LCMS-8040

离子源:ESI,正离子

离子源接口电压:4.5 kV

雾化气:氮气3.0L/min

干燥气:氮气15L/min

碰撞气:氩气

脱溶剂管温度:250℃

加热模块温度:450℃

扫描模式:多反应监测(MRM)

驻留时间:180 ms

延迟时间:3 ms

MRM参数:MRM分组采集

1.3 样品制备

标准溶液配制:用5%乙腈水溶液配制500mg/L B12标准储备液。用水将标准储备液稀释成5μg/L、10 μg/L、50μg/L、100μg/L、200 μg/L、500μg/L不同浓度的维生素B12校准曲线工作液。

样品前处理方法:取150mL功能饮料溶液,超声脱气10min后,加入100mL水,超声15min定容于250mL容量瓶中。C18固相萃取柱活化后,取5mL上述处理过的试样加到固相萃取柱上。上样后,用5mL5%乙腈溶液作为洗脱溶剂将干扰物质洗脱出来,最后用0.5mL 25%乙腈溶液将维生素B12洗脱,收集洗脱液0.5mL,过0.45μm滤膜后,上机测试。

2 实验结果

2.1 标准样品的色谱图

维生素B12的前体离子与产物离子质谱图,5μg/L维生素B12标准样品的色谱如图1所示,保留时间为1.882min。

2.2 线性关系

将7个不同浓度的标准工作液,按1.2中的分析条件进行测定,以浓度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外标法制作校准曲线,如图1所示。线性方程为Y=(619.08)X,线性范围5~500μg/L,相关系数大于0.9997,线性关系良好。

2.3 检出限和定量限

5μg/L的维生素B12标样色谱图如图1所示,按照ASTM计算信噪比,信噪比为77.95。以3倍信噪比为检测限,计算得到仪器的检出限为0.19μg/L,定量限为0.6μg/L。

2.4 重现性实验

取维生素B12标准工作液中5μg/L、50μg/L和200μg/L 三个浓度,分别平行进样6次,目标化合物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在0.11~0.13%和0.85~2.12%之间,检测方法重现性良好。

2.5 基质加标实验

按照1.3中样品制备方法,在功能饮料样品中添加标样,加标含量为5μg/L。功能饮料样品中检出维生素B12浓度为0.510μg/L,维生素B12加标回收率为92.8%。

3 实验总结和讨论

本方法参考《GB/T 5009 217-2008 保健食品中维生素B12的测定》,采用岛津三重四极杆质谱LCMS-8050建立了一种测试功能饮料中的维生素B12的方法,在5min内完成分析,灵敏度高,可用于功能饮料中维生素B12含量的测定。

参考文献

[1]郝苗苗,李少英.食品中VB_(12)的检测方法[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年19期.

[2]谢丽华.维生素B_(12)的技术进展[J].河北化工,2011年01期.

大剂量维生素B12 篇10

1 铁在妊娠糖尿病发生中的作用

铁是体内含量最多的微量元素, 是一种较为活泼的化学元素, 它在化学反应中发生2价和3价之间的转换。铁在体内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携氧和供氧 (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 ;二是形成铁硫蛋白, 在体内诸多化学反应中充当电子传递体的作用 (如乌头酸酶、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基酶、核苷酸还原酶) 。

在胎儿的发育过程中, 需要提供适量的铁, 以供胎儿血液等组织器官的发育, 但过量亦会对母体和胎儿造成损伤。铁的氧化还原性质也导致潜在的有害的Fenton型Haberweiss反应 (图1) , 产生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 从而引起过氧化作用或细胞膜脂质和细胞内化合物的交联反应, 导致脂肪酸、蛋白质和核酸的明显损害, 致细胞老化和死亡 (如胰岛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 [2]。

香港学者Lao等[3]发现, GDM孕妇的血清铁蛋白、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产后的血红蛋白均高于对照组。他们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 贫血孕妇GDM的发生率下降, 当时认为这是其营养不足的一种表现[4]。后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 铁超载可能导致GDM发生风险的增加。土耳其学者发现, GDM孕妇血清铁调素较正常孕妇升高, 而铁调素是一种抑制十二指肠铁吸收和巨噬细胞铁释放的激素, 它的释放量受肝脏铁储存量的调节, 因此GDM孕妇可能存在铁储存增加[5]。

铁代谢也可能与脂代谢存在交互作用, 血清内脏脂肪素是新发现的一种脂肪细胞因子, 主要来源于内脏脂肪组织。血清内脏脂肪素可促进脂肪蓄积, 有类胰岛素样作用, 并在促进炎性反应因子表达及诱导血管生成方面发挥一定作用。土耳其学者发现, 血清内脏脂肪素在GDM孕妇中有明显的升高, 并与血清铁蛋白浓度的升高存在正相关[6]。

由于上述铁超载的风险, 学者们开始关注补铁的安全性课题, 关注重点包括铁的剂量和来源。芬兰学者发现, 在正常的补铁范围内 (100mg/d) , 不会引起GDM风险的增加[7]。瑞典学者发现, 血红素铁摄入高者发生GDM的风险较高[8]。有趣的是, 我国学者发现GDM孕妇生育的新生儿, 其血清铁蛋白反而较对照组更低[9], 提示GDM可能会使新生儿的铁转运产生异常影响。

总之, 铁代谢与能量代谢存在着精细微妙的联系, 在为孕妇补充铁时应注意在预防贫血的同时, 防止铁超载引起的GDM。

2 维生素B12、叶酸营养状况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中的作用

目前, 维生素B12或叶酸的缺乏是同型半胱氨酸 (Hcy) 增高的主要因素, 对GDM及其并发症的影响多是通过Hcy来进行研究。Hcy是体内蛋氨酸在代谢过程中经脱甲基等一系列反应形成的一种含硫氨基酸, 含有巯基 (-SH) , 易发生自身氧化, 可生成如超氧化物、过氧化氢和羟自由基等多种强氧化物, 启动脂质过氧化链式反应而损伤细胞。Hcy可在蛋氨酸合成酶的作用下, 以维生素B12为辅助因子, 与5-甲基甲氢叶酸提供的甲基发生甲基化后, 重新合成蛋氨酸 (图2) 。

Hcy已经被明确为一种独立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GDM患者更易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可导致胎盘螺旋动脉直径下降、内皮损害、血浆成分沉积于血管壁及脂质蓄积等, 从而致使胎盘血管出现急性动脉粥样硬化。因此, 同型半胱氨酸与妊娠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可能存在关联。土耳其学者研究发现, GDM患者的Hcy水平高于非GDM孕妇[10], 他们还发现GDM孕妇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CIMT) 高于正常孕妇, 并且与Hcy水平呈正相关。印度学者发现, GDM孕妇维生素B12水平低于正常孕妇[11]。

H cy是否为G D M的诱因尚不明确,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Hcy引起血管病变的机制。Hcy在血管病变发生中可能的生物学机制主要有:①内皮细胞损害及功能下降;②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合成失调;③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④促进血栓形成;⑤激活单核细胞。用于解释Hcy相关的血管病变的生化机制包括:①活性氧基团的自我氧化;②低甲基化;③通过结合一氧化氮 (NO) 发生亚硝基化;④同型半胱氨酸搀入正常蛋白质中[12]。

有学者比较了正常与GDM产妇的滋养层细胞, 发现后者对叶酸的摄取量更高[13], 这意味着GDM可能需要摄入更多的叶酸以避免发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鉴于叶酸在同型半胱氨酸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以及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特殊性。对于GDM孕妇开展叶酸特殊摄入量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3 小结

上一篇:华北平原下一篇:民办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