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剂量维生素C

2024-10-21

大剂量维生素C(精选7篇)

大剂量维生素C 篇1

维生素C作为临床一种常用药物, 参与氨基酸代谢、叶酸代谢、神经递质的合成, 胶原蛋白和组织细胞间质的合成, 脂肪、蛋白质的合成, 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加速血液的凝固, 刺激凝血功能, 促进铁在肠内吸收, 促使血脂下降, 增加对感染的抵抗力;参与解毒功能, 且有抗组胺的作用及阻止致癌物质 (亚硝胺) 生成的作用;参与多种生理功能[1], 临床使用广泛。因维生素C的多种生理及药理作用, 不良反应少、轻微, 临床超剂量超过1 g/d使用现象较普遍, 也有治疗高脂血症[2]、急性胰腺炎[3]等病症取得明显疗效的文献报道, 少有超剂量使用引起深静脉血栓的报道[4]。本文介绍1例因大剂量维生素C应用致深静脉血栓 (DVT) 形成, 血栓脱落引起患者肺栓塞死亡病例及分析和讨论, 供临床医师参考。

1 典型病例

患者, 男, 因2个月前在他处行包皮环切术感染未愈, 门诊以包皮环切术后感染及合并糖尿病于2006-04-27收住我市某医院泌尿外科。入院查体:术后包皮、阴囊水肿疼痛, 右侧腹股沟疼痛, 右腹股沟区触及多个大小不等肿大质硬淋巴结, 包皮水肿包裹阴茎头, 上翻包皮, 阴茎头外露, 表面有白色黏液, 系带处包皮阴茎头粘连紧密, 两侧阴囊水肿。血压:140/9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其他尚可。治疗计划:抗感染治疗, 纠正血糖, 完善检查, 择期手术。

2 诊疗过程

2.1 病情变化情况

患者住院期间2006-05-08查房:包皮、阴囊水肿疼痛, 左、右侧腹股沟疼痛, 双侧腹股沟区触及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大质硬淋巴结, 拟2006-05-09上午行包皮环切术;2006-05-12即术后第3天查房:右下肢稍水肿, 嘱其活动下肢;2006-05-13查房:右下肢明显水肿;2006-05-15查房:右下肢指陷性水肿, 行右下肢动静脉彩超, 确诊为右侧股总静脉、股浅及股深静脉血栓形成;2006-06-18查房:右下肢疼痛肿胀较之前有所加重, 并有疼痛, 行右下肢彩超显示:腘静脉有新的血栓形成。当日11:30行彩超检查返回病房途中, 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不清, 胸闷, 右下肢冰冷, 足背动脉搏动减弱, 血压进行性下降, 考虑急性肺栓塞。虽经抢救, 于15:15宣布临床死亡。

2.2 治疗用药情况

入院后, 医嘱二级护理, 糖尿病饮食, 降糖药物 (胰岛素、格列吡嗪、二甲双胍等) 应用、抗感染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加替沙星针) 等对症治疗。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维生素C针2.0 g、维生素B6针200 mg/d, 静脉滴注, 2006-04-27始, 2006-05-19止。血栓形成后, 应用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钙5000 u, 肌内注射, 2次/d。2006-06-17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维生素C针3.0 g, 维生素B6针200 mg/d, 静脉滴注。

3 分析

3.1 患者住院期间下肢水肿、疼痛与DVT形成因素分析

患者入院时, 未见有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006-05-15查房, 右侧股总静脉、股浅及股深静脉血栓形成;2006-06-18腘静脉有新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能正常凝结, 阻塞静脉腔, 导致回流障碍, 多见于下肢, 如未及时治疗, 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 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 甚至致残[3], 威胁患者健康和生命。外科、骨科术后由于创伤、应激和制动等因素导致血流缓慢、血液淤滞, 易发生DVT。DVT是一种严重的外科、骨科术后并发症, 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浪费大量的医疗资源, 还可能因继发肺栓塞 (PE) 而导致患者病死[5]。本例患者右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 压迫血管, 引起血液回流减慢淤积;包皮环切术后, 因疼痛活动减少, 不利血液回流, 容易引起DVT。

3.2 维生素C用量、适应证和禁忌证

维生素C一般治疗常用量:口服、饮食补充:50~100 mg/d;慢性透析患者100~200 mg/d;维生素C缺乏:成人100~200 mg, 3次/d., 小儿100~300 mg/d至少服用14 d;维生素C极为缺乏时, 成人100~500 mg/d, 小儿100~300 mg/d, 至少服用14 d。药物过量, 1~4 g/d可引起腹泻、皮疹、胃酸增多、胃液反流, 有时尚可见泌尿系结石。尿内草酸盐与尿酸盐排出增多, 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管内溶血或凝血等, 有时可导致白细胞吞噬能力降低。用量超过5 g/d时, 可导致溶血, 重者可致命。孕妇服用大量时, 可产生婴儿坏血症[1]。

临床静脉超剂量使用维生素C的现象非常普遍, 每例患者不同程度的伴随维生素C静脉超剂量滥用现象。但对下列情况的作用未被证实:预防或治疗癌症、牙龈炎、化脓、血尿、视网膜出血、抑郁症、痤疮、不育症、衰老、动脉硬化、溃疡、结核、胶原性疾病、骨折、皮肤溃疡、枯草热药物中毒、血管栓塞、感冒等。

3.3 总结

本患者入院后即给予2.0 g/d维生素C静脉滴注。入院时医嘱要求患者糖尿病饮食, 每日饮食摄取的维生素C, 完全可以满足其生理需求。如患者病理增加需求量, 按一般治疗剂量即可。患者此病情下, 2.0 g/d静脉滴注维生素C是一种药物滥用, 且给药途径不当, 应选用口服给药。患者发生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除其他作用因素外, 与超剂量静脉滴注维生素C, 加速血液凝固有一定关系。2006-06-17因患者饮食差, 医嘱再次给予患者静脉滴注维生素C 3.0 g/d;2006-06-18右下肢肿胀加重, 并有疼痛, 右下肢彩超示:腘静脉有新的血栓形成。根据临床表现及用药情况, 患者再次右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与维生素C超剂量使用有直接关系。

综上, 本病例DVT形成有多种原因, 即患者右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 压迫血管, 引起血液回流减慢淤积;包皮环切术后, 因疼痛活动减少, 不利血液回流, 容易引起DVT。维生素C超剂量应用, 加速血液凝固。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造成右下肢DVT形成。

4 讨论

由于住院患者病情大多复杂, 联合使用多种药物发生不良事件, 不能证实是维生素C超剂量使用引起, 所以未能引起临床医师重视。患者在第1次发生DVT形成时, 医师应注意血栓形成与维生素C超剂量应用存在一定关系;再次应用维生素C补充饮食不足, 给予一般治疗剂量即可满足临床需求。超剂量使用维生素C是新的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

通过本病例显示, 临床超剂量应用维生素C, 可引起DVT形成, 应引起临床医师及药师的重视, 改变用药习惯, 避免严重医源性、药源性不良事件的发生。为促进维生素C的合理使用, 给临床医师、药师建议需按照维生素C的说明书及药典用法用量、适应证合理应用;临床如需增加维生素C的用药剂量, 除治疗克山病、心源性休克、特发性高铁血红蛋白症、酸化尿液外, 不宜超过1.0 g/d;尽量选择口服给药途径, 减少静脉给药。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77-477.

[2]莫振兆, 李果明, 吴铿, 等.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高脂血症对血脂水平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 1997, 13 (1) :22-22.

[3]杜卫东, 沈达明, 黄春锦.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疗效观察的作用机制研究[J].临床医用杂志, 2005, 18 (2) :24-24.

[4]丁晓烨.大剂量静脉滴注维生素C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临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 2009, 21 (3) :311-311.

[5]戴滨.药物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 2013, 24 (10) :938-938.

大剂量服用维生素A不安全 篇2

但是科学家对于维生素A非常谨慎小心。早期有研究显示,常吃富含β胡萝卜素的人,得肺癌的机率要小得多。为验证这个结论,美国顶尖的癌症专家Demetrius Albanes教授和他的同事们组织了一个研究,15000名吸烟者被要求服用大剂量的维生素A,一组安全专家监察志愿者的健康状况。就在试验接近尾声的时候。他们发现使用维生素A的小组患肺癌的机率有些升高。另一个相似研究显示,服维生素A的人患肺癌的数量有28%的增长率。因此,英国的健康安全专家建议吸烟人士不要服用β胡萝卜素补充剂,并建议限制他们每日服用大剂量的维生素A。

那么我们每天应该摄入多少维生素A才安全呢?健康顾问PatrickHalford建议,正常人应每日摄入2500微克。他认为维生素A是一种基本的维生素,能保护DNA,使皮肤健康,保护我们的身体细胞免受感染,因此我们每天都需要它。但近些年一些证据显示,即使是这样的量也可能有害。比如瑞典人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是世界上最高的。Melhus教授发现瑞典人食用的奶制品、油性鱼类、鳕鱼肝油等,都含有高含量的维生素A,而且瑞典是唯一在低脂奶制品中添加了维生素A的欧洲国家。通过对66000名年逾40岁妇女骨折的人数及对这些女性的饮食结构的调查,他发现她们的维生素A摄取量特别高。若每日摄入超过1.5毫克的维生素A,会造成骨骼密度减少大约10%,而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则翻倍。

大剂量维生素C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2013年本院就诊的支原体肺炎患儿63例作为研究对象。患儿经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与诊断均符合《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 同时排除意识不清、精神障碍与患有心肝肾等重要器官障碍的患儿。63例患儿发病期均为1周内, 入院时表现不同程度的咳嗽、呼吸困难、发热等症状, 肺部听诊有哮鸣音, 血清MP-Ig M抗体呈阳性。随机将患儿分为两组, 其中观察组32例, 男18例, 女14例;平均年龄 (6.6±1.8) 岁。对照组31例, 男19例, 女12例;平均年龄 (6.7±1.9) 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β2受体激动剂、激素、抗过敏药物及氨茶碱等常规治疗措施。对照组实行阿奇霉素治疗, 具体方式:选取由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提供的阿奇霉素, 静脉滴注1次/d, 10mg/次, 持续用药5d, 停药4d, 而后选取由湖北恒安药业有限公司提供的阿奇霉素分散片, 1次/d, 空腹服用10mg/次, 持续服用10d, 疗程14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行大剂量维生素C用药治疗, 具体方式:取100ml 10%葡萄糖溶液融入100mg维生素C, 静脉滴注1次/d, 持续静滴5d, 停用4d, 而后选取由广州白云山光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维生素C咀嚼片, 3次/d, 40mg/次, 疗程14d。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与夜间咳嗽症状消失时间, 同时记录所有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

1.4 疗效判定

本研究将疗效分为四个等级。治愈:患儿血清白细胞与CT胸片无异常, 所有临床症状消失, 主症状积分降低91%~100%。显效:患儿血清白细胞与CT胸片情况呈明显好转,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主症状积分降低71%~90%。有效:患儿血清白细胞与CT胸片依然呈现异常情况, 临床症状有轻微改善, 主症状积分降低31%~70%。无效:与治疗前相比, 患儿血清白细胞、CT胸片与临床症状均无好转征兆, 主症状积分降低≤30%。总有效率 (%) = (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77.41%;观察组总有效率96.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住院时间、夜间咳嗽消失时间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观察组平均住院 (7.1±1.6) d, 夜间咳嗽消失时间 (3.8±1.0) d, 血清C-反应蛋白治疗前 (44.27±6.85) mg/L, 治疗后 (4.12±0.75) mg/L;对照组平均住院 (11.8±1.4) d, 夜间咳嗽消失时间 (7.2±1.2) d, 血清C-反应蛋白治疗前 (45.03±7.21) mg/L, 治疗后 (7.68±1.05) mg/L。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夜间咳嗽消失时间较对照组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前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 观察组血清C-反应蛋白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作为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阿奇霉素最主要特征为渗透性强, 能够直接经由细胞壁将药效传送至感染部位, 并保持较高的组织浓度, 且靶向性较好, 可确保感染部位, 特别是肺部、支气管内浓度高于非感染部位[4,5]。此外, 阿奇霉素感染浓度维持时间长, 组织t1/2可达到68~72h, t1/2越长患儿体内病原菌清除率就越高。维生素C作为一种抗氧化剂, 在人体诸多氧化还原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可促使氧化型谷胱甘肽转化为还原型谷胱甘肽, 使过氧化氢发生还原反应, 继而加速过氧化氢的清除, 起到缓解患儿咳嗽症状的效果[6]。

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阿奇霉素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 总有效率达到96.87%, 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平均住院、夜间咳嗽症状消失时间也显著减少。

血清C-反应蛋白为一种肝脏合成的急性时相蛋白, 血清水平与支原体肺炎严重程度有着密切联系, 可将患儿体内炎症反应清楚体现出来[7]。本研究中, 通过对观察组患儿实行阿奇霉素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 明显降低了患儿体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 患儿炎性反应得到有效缓解。

综上所述, 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中加行大剂量维生素C不但能促进治疗效果, 提高总有效率, 同时还可缩短疗程, 减少住院时间, 并对患儿夜间阵发性痉挛性干咳起到显著改善作用, 缓解炎性反应, 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帅, 沙钧平, 丁锋, 等.小儿支原体肺炎CT表现[J].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 (19) :2964-2965.

[2] 安昆.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 (1) :25.

[3] 张骅, 徐鹏, 张民.阿奇霉素在非感染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12) :3915.

[4] 刘春燕, 赵国勇.小儿支原体肺炎136例临床诊治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 2013, 42 (10) :1165-1166.

[5] 许全珍.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河北医学, 2013, 19 (1) :120-122.

[6] 孙熙璇, 管健, 杨海涛.支原体肺炎患儿合并心肌损伤心肌酶谱的变化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9) :4740-4741.

大剂量维生素C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入院顺序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一年以来收治的68 (98眼) 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角膜瘢痕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惠延年主编的《眼科学》中关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诊断标准, 表现为:角膜知觉减退;患眼流泪及畏光;结膜充血;角膜出现典型病灶, 呈树枝状及盘状。按照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各34例, 对照组男患者14例, 女患者20例, 年龄21~43岁, 平均年龄 (32±11) 岁, 病程9 d~2年, 平均病程 (0.45±0.62) 年;观察组男患者16例, 女患者18例, 年龄19~41岁, 平均年龄 (36±5) 岁, 病程8 d~1.5年, 平均病程 (0.36±0.68) 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上没有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0.1%无环鸟苷滴眼液点眼, 每天1次;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口服维生素C片剂, 每天3次, 每次0.5 g。所有患者连续治疗4周, 均随访1年, 观察有无复发患者。

1.3 疗效标准

分为治愈、有效、无效三等级。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角膜浸润灶愈合, 荧光素染色阴性;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 角膜浸润灶缩小或者减轻, 荧光素染色阳性;无效: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加重, 角膜浸润灶没有变化或加重, 荧光素染色阳性。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临床疗效采用%表示, 用χ2精确检验, 治愈天数采用均数表示, 用t检验, 当P<0.05时, 表示两组数据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情况

观察组患者治愈天数 (11.23±4.35) d低于对照组患者治愈天数 (16.36±4.31) d, 二者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1.18% (31/34) 高于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79.41% (27/34) , 二者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3个月及半年后的角膜瘢痕情况

观察组患者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治愈后的角膜瘢痕出现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 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所示。

2.3 随访结果

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 在随访期间, 对照组复发4例, 复发率为11.76%;观察组复发1例, 复发率为2.94%, 两组患者在复发率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一种极为严重的致盲性疾病, 此病多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及Ⅱ型感染所致。原发感染体对见于无免疫力的儿童, 特别是6个月~2岁的幼儿, 当原发感染后此病毒就会长期潜伏于体内, 一旦遇到非特异性刺激 (发热、感冒、创伤及感情刺激等) 都有可能引发此病, 激活体内潜伏病毒, 进而引起感染复发, 极易反复发作[2]。在临床中表现复杂, 不仅有典型的树枝及盘状角膜病灶形态, 而且还有一些不典型病状, 为此病的诊断带来了极大的困难[3]。此外, 浅层型病变波及上皮及浅基质层是该病最基本的类型, 同时也是临床中最为常见及最易诊断的类型。临床中常见的诊断方式有荧光抗体染色技术、病毒分离及血清学检查。

到目前为止, 常用的西医疗法有阿昔洛韦点眼、无环鸟苷滴眼液、更昔洛韦凝胶与氟米龙滴眼液滴眼等方式, 其中医疗法有中药四物汤合新制柴连汤加减口服、自制中药方等。陈伟丽学者在其文献中表明[4]:将患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40例, 采用1%阿昔洛韦点眼与中药四物汤合新制柴连汤加减口服进行对比研究, 得出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疗效显著。但到目前为止, 对于大剂量维生素C应用于角膜化学伤、病毒性角膜炎等研究在国内外均可见研究报导, 但对感染性角膜后对角膜瘢痕的抑制未见研究。

维生素C是人体血浆中最有效的水相抗氧化剂, 以高浓度存在于眼部的液体内, 人眼房水中的浓度大约是血浆的20倍。在角膜胶原纤维的合成过程中, 纤维母细胞必须摄取赖氨酸和脯氨酸, 然后才能合成胶原肽链。而赖氨酸和脯氨酸的羟化过程必须有足量的维生素C参与。角膜内皮细胞对维生素C具有特殊的运转和代谢性能, 并能将其释放于基质层中。大量的维生素C可使受损后复苏的角膜小体再生并获得足够的合成胶原的基本要素, 从而构成新的细胞——胶原单位, 重建基质层, 由此可见, 大量维生素C的补充对角膜基质层的重建或修复有极为重要的作用[5]。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在采用无环鸟苷滴眼液的基础上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 在随访期间中, 观察组患者治愈后的1个月、3个月及半年的角膜瘢痕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无环鸟苷滴眼液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后角膜瘢痕的疗效高于单纯应用无环鸟苷滴眼液的疗效, 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缩短病程, 且能够对角膜瘢痕起到抑制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后角膜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一年以来收治的68例 (98眼)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照入院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各34例 (49眼) , 对照组给予无环鸟苷滴眼液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角膜瘢痕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疗效率 (91.18%) 高于对照组患者 (79.41%) , 其治愈天数、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二者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治愈后的角膜瘢痕患者在1个月、3个月及半年后出现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 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无环鸟苷滴眼液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后角膜瘢痕的疗效高于单纯应用无环鸟苷滴眼液的疗效, 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缩短病程, 且能够对角膜瘢痕起到抑制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大剂量维生素C,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角膜瘢痕,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史伟云.重视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内皮型的诊治[J].中华眼科杂志, 2011, 47 (1) :4-6.

[2]俞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3, 31 (2) :201-203.

[3]姜洋, 李莹, 王忠海, 等.重症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延误治疗原因和综合治疗效果分析[J].眼科, 2012, 21 (3) :172-177.

[4]陈伟丽.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60例[J].中国中医急症, 2010, 19 (11) :1989-1990.

大剂量维生素C 篇5

来自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的一个科研小组介绍说, 肌体内很多关键酶都需要维生素C才能正常工作, 长期缺乏维生素C可能导致坏血病。维生素C还起到抗氧化剂的作用, 能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的危害。但是他们发现, 当维生素C被大剂量注入实验鼠体内时, 反而会起到“促氧化剂”的作用, 导致形成过氧化氢, 它可以杀死癌细胞。

研究小组负责人马克·莱文等人最初对43种癌症细胞系和5种正常细胞系进行的实验显示, 高浓度的维生素C对75%的癌细胞系都有抑制效果, 并且不会影响正常的细胞系。他们随后用患癌实验鼠进行实验并发现, 大剂量注射维生素C可使肿瘤重量和生长速度分别降低41%和53%。

研究人员分析认为, 维生素C之所以有抗癌功效, 是由于它能在围绕癌细胞的细胞外液中促使形成过氧化氢, 正是过氧化氢杀死了一些癌细胞。

大剂量维生素C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38例, 其中男26例, 女12例, 年龄24~68岁, 平均56.2岁, 病程3~6个月, 平均4.2个月。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 (A组) 采用常规的口服地巴唑片剂0.2 3次/d及维生素B12注射液500 μg肌内注射1次/d治疗4周。治疗组 (B组) 用奥扎格雷钠80 mg于生理盐水250 ml中缓慢滴注, 2次/d及维生素B12注射液1 500 μg肌肉注射1次/d。两组21 d为1个疗程。间隔10 d开始第2个疗程, 2个疗程后采用日产肌电图仪监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CV) 作为神经改善的主要指标, SCV分别测定所有患者的桡神经、正中神经、腓肠神经。肢体表面温度低的均经过复温。结果判定:与本实验室的正常人组 (C组) 的比较, SCV减慢至均值2SD以上为异常;轻度损害为SCV减慢20%~ 30%;中度损害为SCV减慢 30%~ 40%重度损害为SCV减慢>40%。

1.2 统计学方法

有关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 (x¯±s) 及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有意义。

2 结果

疗效观察标准:①显效:临床症状改善, 浅感觉及腱反射基本恢复正常, SCV基本恢复正常者;②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浅感觉及腱反射未能恢复正常, SCV较前改善20%~ 30%者;③无效:临床症状未明显减轻, 浅感觉及腱反射未明显好转, SCV无变化者。治疗结果见表1、表2。

注:A组、B组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P<0.05

注:A组、B组治疗前与C组比, P<0.05;B组与A组治疗后比较, P<0.05

2 讨论

对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日趋依赖电生理检测[1]。在伤后数天或数周, 电生理检测价值并不大, 即使神经完全离断, 肌电图仍可检测到残余的肌电, 但不会有随意的肌收缩活动。由于神经损伤引起的传导阻滞可持续数周, 在此期间, 肌电测试也不会显示神经活动。肌电恢复的前提是损伤部位的神经再生。如果损伤部位靠近运动支的起点, 且离所支配肌肉较近, 则伤后1~2个月之内肌电有可能恢复。神经肌电恢复可能先于可见的随意肌收缩。肌电图显示神经肌电生理恢复是继续采取非手术治疗的有力证据。在伤后2个月内既无肌肉随意收缩活动的恢复, 也无可见的肌电恢复, 通常说明有必要作手术探查[2]。周围神经修复术中应用电生理检测技术比术前诊断更有价值。如果术中发现周围神经为神经已完全横断, 则不必再作神经动作电位测定。然而大多数损伤的神经连续性仍然保留, 外观无法辨别神经轴突是否充分再生越过损伤部位。损伤部位或邻近损伤部位的神经瘤不一定完全破坏神经结构, 因为神经瘤的瘢痕组织也许多数位于神经外膜或在神经束之外[3]。此时, 只有通过神经动作电位的测定来判断是否应作神经瘤切除加神经吻合术。神经部分离断显然也需作神经修补术, 但如果保持连续的部分恢复良好, 电生理检测证实有明确的神经动作电位通过损伤部位, 则仅作横断部分修复的效果优于神经损伤处全部切除后重作修复的效果。如神经被解剖游离后, 发现连续性完整, 术中应先用电刺激诱发肌肉收缩。如果未诱发出任何肌肉收缩, 则应设法测定神经动作电位[4]。伤后6~10周时已很易发现再生神经的动作电位。先刺激伤处近端神经, 并加以记录。如果发现有神经动作电位, 那么逐渐向远侧移行记录以证实神经是否再生并通过损伤部位。如检查显示已有神经动作电位存在, 则表明至少有2 000~3 000条直径5 μm以上的有髓轴突增殖, 并说明可持续作非手术治疗[4]。因此, 发现神经动作电位时禁忌作神经切除, 而缺乏神经动作电位时可考虑神经切除加缝合术。有神经动作电位的患者中90%受损神经分布区有某种程度的恢复。然而, 如果在伤后6个月以上才发现有神经动作电位, 临床恢复也极不肯定[5]。奥扎格雷钠为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 能抑制TXA2生成, 动物实验表现, 静脉给药能降低血浆TXB2水平, Keto-PGF12/TXB2比值下降, 对不同诱导剂所致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 扩血管改善微循环障碍、可扩张微血管、降低血液黏度, 改善微循环, 从而改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6]。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采用奥扎格雷钠作用于受累末梢神经病周围的毛细血管使之变发生血流加速, 继而改善周围神经结合维生素B12的量, 改善周围神经的代谢, 在此奥扎格雷钠治疗基础上加用大剂量的维生素B12后可能增加了维生素B12与周围神经的接触次数, 使得达到治疗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的作用, 但其确切的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总之, 本组资料采用奥扎格雷钠联合大剂量维生素B12治疗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取得了满意疗效, 有效率76.3%, 且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外伤性,周围神经病,奥扎格雷钠,维生素B12

参考文献

[1]郑连生.周围神经离断性损伤治疗的进展.包头医学院学报.2006, 22 (3) :339-343.

[2]高峰, 郑仰林, 樊飞.ATP联合甲钴胺促进周围神经端侧吻合侧芽生长.临床骨科杂志, 2006, 9 (5) :456-458.

[3]朱家恺.周围神经损伤诊断与治疗进展.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6, 20 (4) :319-323.

[4]杨期东.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90-124.

大剂量维生素C 篇7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雄性Wistar大鼠32只,60~70日龄,体重200~230 g,购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动物中心。葡萄糖-电解质溶液(glucose-eletrolyte solution,GES)配方:每1L水中溶解3.5 g氯化钠、2.5 g碳酸氢钠、1.5g氯化钾和20 g葡萄糖,使用前置于37℃恒温水浴箱预热。VC:北京试剂公司产品。ZNB-XB型输液泵:北京科力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产品。黄嘌呤氧化酶(XOD)、髓过氧化物酶(MPO)和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检测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产品。

1.2 方法

1.2.1 模型制备与分组

大鼠购入后适应性喂养1周,术前禁食18~20 h,禁水2 h。大鼠称重后用氯胺酮-速眠新Ⅱ肌内注射(肌注)复合麻醉后,行右侧颈动脉插管监测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于腹正中线切开腹壁,暴露十二指肠上端,于幽门远端1 cm处行十二指肠造口并插入一段无菌胶管,外接ZNB-XB型输液泵。待大鼠清醒后按全身总血量的40%(按65 m L/kg体重)[3]分两次放血,每次5 min,间隔15 min。放血毕结扎动脉近端、缝合皮肤。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动物分为手术对照组(S组)、单纯失血组(H组)、葡萄糖-电解质溶液(GES)组和GES/VC组,每组8只。S组和H组手术或失血后无处理;GES组和GES/VC组在失血后立即开启输液泵进行肠内补液,前4 h补液量为2倍失血量的GES液;GES/VC组大鼠在伤后立即将VC(250 mg/kg)溶于GES中注入十二指肠。1.2.2 XOD、MPO活性和MDA含量失血后4 h处死大鼠,取空肠起始段10 cm组织,分装后放入液氮中冷冻保存。测定前按重量体积比1∶9制备成10%的组织匀浆液,严格按试剂盒中说明书步骤测定肠组织中XOD、MPO活性和MDA含量。

1.2.3 肠组织含水率测定

于伤后4 h,取相同段肠组织称量湿重后,放入烤箱90℃烤72 h,再称量干重,计算肠组织含水率(%)=(湿重-干重)/湿重×100%。

1.3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以表示,进行组间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XOD、MPO活性及MDA含量见附表

与S组和H组相比,GES组和GES/VC组XOD、MPO活性和MDA含量均显著增高(P<0.05);H组与S组相比,只有MPO差异有显著性;而GES/VC组以上各指标均比GES组显著降低(P<0.05)。

注:1)与S组相比,P<0.05;2)与H组相比,P<0.05;3)与GES组相比,P<0.05

2.2 肠组织含水量变化见附图

与假手术组比较,失血各组肠组织含水量均显著增加;GES组和GES/VC组肠组织含水量显著高于H组(P<0.05)。GES/VC组(72.5%±4.3%)显著低于GES组(85.7%±5.2%)(P<0.05)。

3 讨论

战、创(烧)伤时由于大量失血或血管内液外渗,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此时机体为满足重要生命脏器的血液供应,血流发生重新分布,胃肠道血流量减少,肠组织细胞缺血缺氧。此时肠内输入大量液体,吸收后虽然能迅速恢复肠道局部和全身灌流,有效改善烧伤休克的脏器功能和循环指标;但另一方面,能造成肠道局部的缺血-再灌注效应,进一步加重组织损伤[4,5]。氧自由基大量生成是缺血-再灌注时组织氧化损伤的重要环节,而黄嘌呤氧化酶途径是小肠氧自由基生成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复苏过程中缺血组织重新获得氧供给,此时缺血肠组织中堆积的ATP代谢产物次黄嘌呤在黄嘌呤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大量生成黄嘌呤,同时稳态的分子氧被转化为极不稳定的氧自由基,氧自由基几乎能与任何细胞成分发生反应,造成细胞结构、代谢和功能的全面紊乱,甚至死亡[6]。黄嘌呤氧化酶(XOD)是氧自由基生成的黄嘌呤氧化酶途径中的关键酶,其活性高低直接决定组织氧自由基含量多少,因此XOD活性可作为反映组织氧自由基生成的灵敏指标[7]。

MDA是氧自由基攻击生物膜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引起脂质过氧化作用而形成的过氧化物,其含量可反映细胞受氧化应激时脂质过氧化程度,从而间接反映组织细胞过氧化损伤的程度。正常情况下MPO存在于中性粒细胞,在机体受损时中性粒细胞聚集于损伤组织并大量释放MPO,因此组织局部MPO活性与受损伤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维生素C属水溶性维生素,是正常细胞中存在的非酶类抗氧化剂,具有强烈的还原性,能减轻脂类过氧化反应,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清除氧自由基,保护机体免受过氧化损伤[3]。王璇等研究显示,维生素C可以减轻过氧化氢对血管内皮的氧化损伤,降低血管通透性[8]。本研究结果显示,失血性休克大鼠口服葡萄糖-电解质液后,肠组织中XOD和MPO活性增高,MDA生成增多,肠组织含水率增加。给予口服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后,肠组织中的XOD、MPO活性明显降低,MDA生成受到抑制,肠组织过氧化损伤及水肿明显减轻,说明VC对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肠组织结构损伤和功能紊乱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本研究结果为预防和减轻失血性休克口服补液时肠道并发症提供了实验依据。

摘要:目的研究维生素C(vitaminC,VC)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内补液时肠组织氧自由基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2只,用氯胺酮-速眠新Ⅱ肌注复合麻醉后,行右侧颈动脉插管及十二指肠造口置管。按全身血容量的40%分两次间隔15min放血制作失血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S组)、单纯失血组(H组)、葡萄糖-电解质溶液(GES)组和GES/VC组,每组8只。GES组和GES/VC组大鼠在失血后立即将GES经十二指肠置管处匀速泵入,前4h补液量按2倍失血量给予。GES/VC组大鼠在伤后30min将VC(250mg/kg)溶于GES中注入十二指肠。失血后4h处死大鼠,取空肠组织测定丙二醛(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XOD)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并用干湿重法测定肠组织含水率。结果与S组和H组相比,GES组和GES/VC组XOD、MPO活性、MDA含量以及肠组织含水量均显著增高(P<0.05);H组的MPO活性和肠组织含水量显著高于S组(P<0.05);而GES/VC组以上各指标均比GES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VC能减轻失血性休克大鼠肠内补液时的氧自由基损伤和肠组织水肿。

关键词:维生素C,失血,补液疗法,肠内,缺血再灌注,氧自由基

参考文献

[1]STEVEN J,THOMAS MD,GEORGE C,et al.Burns:Military Options and Tactical Solutions[J].J Trauma,2003,54(5):207218.

[2]HU S,SHENG ZY.Oral fluid resuscitationa way of fluid re-suscitation of burn shock in urgent circumstances such as wars or disasters[J].Medical Journal of Chinese People's Laberation Army,2008,33(6):635636.Chinese

[3]SHI XY.Method for Medical Animal Experiment[M].Beijing:Peo-ple Health publish House,1980:408.Chinese

[4]SHENG ZY,HU S.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Beijing:Science Publish House,1999:2021.Chinese

[5]CUI XL,SHENG ZY.The study on gastrointestinal mucosu is-chemia in treatment of severe burn shock[J].The Journal of Plastic and Burn Sugery,1998,4(2):262265.Chinese

[6]DE HAAN JB,BLADIER C,LOTFIMIRI M,et al.Fibroblasts derived from Gpx1knockout mice display senescentlike features are susceptible to H2O2mediated cell death[J].Free Radic Biol Med,2004,36(1):5357.

[7]GRANELL S,BULBENA O,GENESCA M,et al.Mobilization of xanthine oxidase from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n acute pancre-atitis[J].BMC Gastroenterol,2004,4(1):16.

上一篇:财务管理与资金管理下一篇:品牌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