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与资金管理(共12篇)
财务管理与资金管理 篇1
一、企业资金管理的主要内容
企业管理主要针对人、财、物, 其中物资资源管理多从价值形态进行, 人力资源管理和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在管理实务中, 企业资金管理重在对资金安全、资金配置、资金使用效率实施管理措施。
(一) 资金安全
企业资金管理其他任何方面的正常运行均建立于资金安全基础之上, 资金安全保障机制是促使资金管理有效运转的重要保证。构建企业资金安全保障机制, 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是首要条件, 对资金使用全过程进行严格控制, 以完善的审批授权制度、授信制度、复核制度、结算制度、盘点制度等密切监管企业资金进出、调动、内部周转等情况, 以合理性资金保障制度保证企业资金安全使用。
(二) 资金配置
资源合理配置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其效率, 对企业而言, 如何合理、最优地配置资金资源是筹资、投资的关键所在。首先, 在会计报表中分项列明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分配比例;其次, 以比较法评价资金占用合理性;最后, 正确分析评价企业资金配置状况, 尤其要抓住关键环节, 将资金配置和企业目标、增值链、发展薄弱环节相结合, 以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为导向, 把有限的资金置于最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项目上。
(三) 资金使用效率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企业资金管理的真正目的, 其要求企业降低资金用量、强化资金流动性管理、提高资金获利能力。
二、企业资金管理现状及风险分析
(一) 资金分配失衡
现代资金管理意识的薄弱, 导致一些企业经营管理者缺少对资金时间价值的认知, 在对资金进行筹集、运用、分配时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计划性。比如有些企业一味地追求产量和产值, 对高成本的产量风险投入过多甚至不惜负债经营, 使资金分配比例失衡, 长期项目投资过多给企业资金运转带来困难, 财务风险增加。
(二) 资金调度不合理
不少企业只根据国家规定对资金实行制度化管理, 对资金效益性管理的缺失致使资金调度不合理, 资金流向过于分散, 使用效率低下。企业多头开户现象较为常见, 每个帐户上都有资金, 沉淀的资金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 预算管理缺失
现金流量是企业筹资、投资的关键。有些企业缺少对现金流量的认识, 不讲资金预算管理, 盲目采购、超定额储备、不考虑市场因素随意生产, 使企业库存物资不断积压、资金长时间得不到周转, 一些项目投产后因缺乏流动资金而无法启动生产。预算管理的缺失, 直接导致企业贷款利息和管理费用支出的增加, 最终影响资金使用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
(四) 内部监管不力
当前, 企业之间经济纠纷不断, 货款相互拖欠有增无减,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导致资金管理严重失控, 资金流量不明, 流动资金不足, 生产产品因不合市场需求而大量积压。久而久之, 企业只能利用银行贷款或拖欠货款的方式维持日常经营运作。企业资金内部控制的无效状态, 加剧了资金管理的混乱和资金紧缺局面。
(五) 管理手段落后
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及现代市场经济环境的形成, 使企业面临日益复杂的生产经营活动, 跨国化经营、规模化大生产要求企业具备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模式。此种模式须以大量准确的基础数据和信息作支撑, 在对这些复杂的资金流集成管理时, 现代化管理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手工统计、核算、传递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资金信息的传统方式已显得十分落后, 其速度慢、效率低, 难以跨越地域分布、交通通讯等诸多限制, 为企业资金全面管理带来极大不便。
(六) 资金信息失真
现代企业制度重视信息管理, 及时掌握真实、准确的资金信息对企业资金管理尤为重要。但在资金管理上, 相当多的企业存在资金信息不透明、不集成、不对称的问题, 这使企业管理者无法获取完整、准确的财务信息。尤其是会计核算不准确、会计报表不实等失真信息直接影响了企业经营者做出科学决策, 甚至使政府进行宏观管理时产生偏差。
三、企业资金实现科学管理的有效途径
防范资金风险、加强资金管理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要求企业不仅对外部环境具备良好的认知和控制, 更要有较大的内控力, 最大程度上应付可能出现的各种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一) 强化资金集中管理
从现代经济发展对企业运营的要求来看, 财务资金统一集中管理是一种必然。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主要有现金集合库模式、集中监控模式和预算驱动拨款模式, 不同的管理模式适用于不同的行业。在管理实践中, 无论采取哪种模式, 企业均应做到资金有效平衡和资本结构优化、资金占用目标和过程管理、资金信息化管理和业务流程的相互结合, 其具体包括:
1. 资金管理信息化。
通过统一计算机平台、统一信息编码实现资金的统一管理和监督, 以及财务系统和销售、生产等其他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 并且以资金管理为中心, 建立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 推进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以及企业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发展。
2. 建立资金结算中心。
建立资金结算中心, 完善结算中心制度, 将企业出入的资金置于严密监管之下, 保证资金管理的集中统一, 积极规避企业遭遇不必要的财务风险和经营困境。
3. 统一资金过程控制。
对企业资金运行全过程实行统一控制, 以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资金目标设置上, 必须将年度资金占用预算指标和经济责任制考核指标相连;在资金流转过程中, 对资金预算跟踪考核, 从物资采购、存货盘点、产成品销售等各个环节入手, 对资金进行过程控制和管理;引进外资时, 重视外资风险防范和管理, 积极采取各种形式化解外债风险。
(二) 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即所有以货币及其他数量形式反映出的关于企业未来一段时期内全部经营活动各项目标的行动计划和相应措施的数量说明, 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具体应做好三个方面:
1. 融资活动资金预算。
融资预算指的是企业选定最优投资方案后, 除去自有资金额, 选取较低融资方案融通资金的预算。融资政策的有效性表现为其要求企业从负债资本的内部期限结构角度入手, 强化企业资金的管理水平。融资预算管理强调形成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间的结构对应性与相关性的融资策略。
2. 投资活动资金预算。
企业进行长期投资时, 须首先以净现值等因素判断投资项目的可行性, 并按照企业年度自有资金量和较低的融资成本, 计算出年度投资资金支出预算。短期投资牵涉到长期规模既定状态下的短期资产存量收益问题, 即在未选定有效的长期投资计划情况下, 企业选取风险低、收益高的投资方案, 盘活存量资金, 获取较好收益。
3. 经营活动资金预算。
经营活动资金预算主要是对经营收入和经营支出做出的预算。经营收入常见为企业进行产品、劳务交易及出租资产时取得的资金流入。经营支出是指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所有的资金支出, 它和经营收入间的差额反映出企业选择投资项目时所能提供的自有资金规模, 月度经营支出与月度经营收入间的差额则便于企业制定、调整投融资计划, 以提高资金运营效益、降低成本费用支出。
(三) 加强资金内部控制
防范资金风险, 强化资金管理, 必须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从组织形式、制度安排上保证资金内控的有效性和资金经营效率, 同时实施动态管理, 提高会计信息准确性, 使资金信息更加有效地服务于资金管理体系。
1. 重视现金管理。
控制现金流量是实施资金内控的重要手段。为避免资金体外循环, 企业应加强现金管理, 采取相应措施统一调配、管理现有资金, 比如严格预算管理, 收支两条线, 对各部门实行备用金制等。
2. 注重产存量管理。
产存量管理目的在于加速资金周转, 包括对企业存货、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实行的管理。存货管理主要是确定材料储备, 以合理的存货计价方法解决产品和产成品资金存量问题, 尽量减少存货资金占用量;银行存款管理重在处理现金余额与银行存款的分配, 既要保证资金投放安全, 又要防止银行存款长期闲置, 最大限度地发挥流动资金与银行存款的作用;应收账款管理须及时催收应收账款, 加快现金回流, 减少和控制坏账比例, 合理计提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金;固定资产管理首先要确定固定资产需要量, 对其合理配置, 并以最佳的折旧方法及时处理多余固定资产。
3. 实施利润分配管理。
资金内部控制还须对企业利润进行合理性分配。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企业利润分配应依法执行, 利润分配应兼顾各方利益。在分配净利润时, 企业应统筹兼顾, 确保投资者、职工及企业自身等全面的合法权益, 坚持分配与积累并重、投资与收益对等的原则。
4. 完善内控制度体系。
一套完善的内控制度体系应包括对资金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事前防范即应建立健全科学的财务控制体系和相应的规章制度, 尤其要做到资金统一核算、财务人员集中管理、财务分析评价体系科学完善。事中控制是为了确保企业资金的安全性、合法性、完整性和效益性,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通过账实盘点控制、库存限额控制、实物隔离控制、岗位分离控制等方式, 实现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应收及应付票据等企业资金的安全;事后监督主要是企业内部审计监督部门, 在每个会计期间或每项重大经济活动完成后, 对涉及到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审计, 以及时发现内控漏洞并予以调整, 更好地实施资金管理措施。
四、结语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资金是企业从事各项经济活动的基本要素, 更是企业谋求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 其运转状况直接反映出企业资源配置的数量和质量, 以及企业自身的资本构成和产权关系。这决定了企业在经营活动全过程中, 从最初的筹资投资, 到日常生产经营, 再到利润分配, 始终以资金为纽带, 资金流量指标也随之成为衡量企业信誉、价值和发展潜力的重要砝码。基于此, 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致力于构建科学、有效的资金管理秩序, 增强现金流量意识, 合理进行筹资和投资活动, 善于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 为企业防范资金风险、强化资金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最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冯芝华.加强会计内控风险排查防范资金风险[J].青海金融, 2008 (12) .
[2]杨进.资金集中管理趋势与模式分析[J].华北电力财务与审计[J].2007 (2) .
[3]董平.中小企业资金管理初探[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8 (9) .
[4]刘雪君.谈现代企业的资金管理[J].财税与会计, 2003 (10) .
[5]杜杰.论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新理念[J].煤炭经济研究, 2005 (2) .
[6]李丽.流动资金的管理初探[J].集团经济研究, 2005 (8) .
财务管理与资金管理 篇2
(试行)
信息来源:国家林业局 发布日期:2012-11-0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湿地监测与管理项目资金的管理,规范资金使用范围,明确项目资金的申报程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中央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财预[2007] 38号)等文件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湿地监测与管理项目资金是指通过中央部门预算安排,专项用于支持开展全国湿地监测和管理工作的中央财政专项经费。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承担湿地监测与管理专项任务,并安排相应专项资金的所有项目单位。
第四条
项目经费管理和使用应当遵循突出重点、科学测算、准确编报、严格审核、强化执行、注重绩效的原则。
第五条
国家林业局根据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在部门预算中统筹安排湿地监测与管理项目资金。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并对项目资金的使用进行管理和监督。项目承担单位对所承担项目的实施和资金使用负责,接受监督检查,按要求报送项目相关材料。
第二章
资金使用范围和支出内容
第六条湿地监测与管理项目资金主要用于开展湿地监测评价、湿地保护工程管理、湿地立法政策和制度制订、规划编制、湿地公园管理、国家重要湿地确认、专题研究、湿地宣传教育、能力建设等支出。资金使用范围具体包括:(一)湿地监测评价支出。网络建设规划、监测站点布局、站点设施设备配备等全国湿地监测网络建设支出;评价指标的研究制定、现地指标数据调查收集、评价报告编制和印刷出版等湿地生态系统评价支出;湿地动植物、湿地水文、水质、湿地受威胁状况监测等支出,提交监测数据、动态变化数据、相关图件及监测评价报告等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监测支出;其他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监测支出。
(二)湿地保护工程管理支出。开展湿地保护工程、湿地保护补助项目的技术指导、检查监督、工程监测、绩效评估等支出;湿地保护恢复技术模式研究推广等支出;湿地保护工程和湿地保护补助项目培训、研讨支出。
(三)湿地立法政策和制度支出。湿地立法政策和制度调研支出,工作研讨、部门协调会、论证会等支出。
(四)湿地规划编制支出。全国性和区域性湿地保护专项规划的调研、资料收集、规划编制、研讨、论证等支出;有关湿地保护的其他重大规划专家研究、审核等支出。
(五)湿地公园管理支出。国家湿地公园宣教网络建设支出;《全国湿地公园发展规划》编制支出;湿地公园建设管理规范、管理制度、办法编制或修订支出;已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检查验收支出;新建国家湿地公园专家考察、专家评审支出;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调整专家考察论证支出;湿地公园建设培训支出;湿地公园信息系统建设管理支出;国家湿地公园牌子和宣传品制作等支出。
(六)国家重要湿地确认支出。国家重要湿地现地调查支出;专家考察评估支出;制图支出;确认报告编写支出。(七)湿地专题研究支出。湿地重大调研支出;湿地保护模式研究支出;湿地合理利用模式研究支出;湿地保护体系研究支出;湿地公园发展管理模式研究支出;湿地与水资源、气候变化等专题研究支出;湿地产业发展研究;湿地文化研究支出。
(八)湿地宣传教育支出。世界湿地日活动支出,湿地保护网络支出,湿地使者行动支出,湿地中国网支出,湿地重大宣传支出。
(九)能力建设支出。国家湿地管理、研究、监测等单位办公设施设备配备支出,人员培训支出,国内外考察交流支出。
第七条
湿地监测与管理项目经费支出内容包括:(一)印刷费:用于全国湿地评价报告、国际重要湿地监测成果报告、湿地保护恢复工程技术模式材料、保护工程和保护补助项目监测报告、湿地规划、湿地公园管理制度和办法、国家重要湿地确认报告、湿地宣传品等印刷出版。
(二)差旅费:用于开展湿地监测、湿地管理等所发生的住宿费、旅费、伙食补助费、杂费等。
(三)维修(护)费:用于成果档案、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湿地中国网运行与维护费用。
(四)交通费:用于开展湿地监测与管理的交通费、油料费、耗材等费用。
(五)租赁费:用于湿地监测项目租赁机房、办公用房、宿舍、专用通讯网及其他单位仪器设备而发生的费用。
(六)会议费:用于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会议、现场经验交流会、国家湿地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会议、中国履行《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会议等经费,以及专项工作或项目研讨、评审、论证、验收及成果审定等会议支出。
(七)培训费:用于湿地监测与管理各项技术和业务培训所需的师资、教材、场地和交通工具租用等方面支出。
(八)劳务费:用于湿地监测与管理聘请专家、临时人员野外劳务支出、人员保险、劳动保障和专家咨询等费用。
(九)专家考察费。用于聘请“国家湿地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湿地公园专家库”专家、《湿地公约》履约专家等开展专项考察任务,以及聘请专家开展湿地保护重大调研,而发生的专家实地考察、报告编写等费用。
(十)设备和数据资料费:用于湿地监测仪器设备及软件、资料、地理信息和卫星影像数据等的购置费,以及租赁其他单位仪器设备而发生的费用。
(十一)其他费用:用于湿地监测评价指标的制(修)订、技术方案编制、成果档案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果报告编写费,有关湿地保护管理办法制定费,标牌和标识制作费,证书印制费,物资采购费,有关专题研究费,为野外工作人员购置防护药品、防护用品用具及人身意外保险等发生的费用。
第三章
项目申报与管理
第八条
湿地监测与管理项目支出预算实行申报指南指导下的申报制度。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每年根据湿地监测与管理工作计划,4月底以前编制并发布下一湿地监测与管理项目申报指南。
第九条
项目申请单位应当按照项目申报指南及有关要求,严格按照预算管理级次自下而上、逐级编制,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下一项目申报材料和项目支出预算申请报告。
第十条
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根据全国湿地监测与管理工作的需要,在对各项目申报材料和项目支出预算合理性、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审核的基础上,按照部门预算管理程序和要求编制申请项目支出预算。
(一)“一上”申请。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在审核项目单位申报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下一项目支出预算初步方案和细化分配意见,报送计财司审核后,由计财司向各预算单位下达“一上”项目支出预算,各预算单位统一编报预算,纳入国家林业局部门预算“一上”报送财政部审核。
(二)“一下”控制数。湿地管理中心根据湿地监测与管理项目“一下”控制数,提出项目细化分配建议数,报计财司审核同意后向各预算单位下达“一下”控制数。
(三)“二上”细化。各预算单位根据“一下”控制数,调整编制细化的“二上”预算。计财司审核汇总后纳入国家林业局部门预算“二上”报送财政部审核批复。
第十一条
对经国家林业局确定需长期连续开展、投资额度在10万元以下(含10万元)、项目任务和支出预算与上一没有明显变化的项目,可不再提交项目申报材料和项目支出预算申请报告。
第十二条
国家林业局在财政部批复部门预算的15日内,及时批复下达湿地监测与管理项目支出预算。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及时组织实施项目,严格执行项目计划和项目支出预算。预算执行过程中,如发生项目变更、终止、调整预算等情况,必须上报国家林业局审核并报送财政部审批后执行。
第四章
资金监督与管理
第十三条
各单位项目和资金的申请必须经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主管领导和行政一把手签字同意后上报。单位负责人要对本单位上报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并对下达资金运行的及时性、合法性、安全性负全责。
第十四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按规定及时批复湿地监测与管理项目支出预算,并将项目资金及时、足额拨付相关项目承担单位,保证项目的及时开展和实施。
第十五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湿地监测与管理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并主动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监督与检查。对经检查发现存在截留、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等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的行为,国家林业局将采取停止拨付剩余项目资金、追回被截留挪用资金,以及取消相关单位项目申报资格等措施进行相应处罚,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及其他法律法规追究有关单位及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
项目任务完成后,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及时进行总结,在每年年底前向国家林业局上报项目完成及资金使用情况总结报告。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委托其他单位承担的项目,由项目承担单位向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按委托要求提交项目成果报告。
第十七条
各单项项目任务完成后,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按有关规定及时组织项目验收和总结,并将项目完成情况总结报告和项目成果上报国家林业局。国家林业局根据情况对项目进行抽查、检查和验收。
第十八条
项目结转结余资金严格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预[2010]7号)规定管理和使用。在编制申请下项目预算时,项目单位要主动提出统筹使用结转资金计划,结转资金不足以安排时再申请增加财政拨款。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国家林业局负责解释。第二十条
简析企业资金风险与管理控制 篇3
【关键词】 企业 资金风险 管理 控制
1.企业资金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第一,财务信息失真。相当多的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不完整、不及时。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得准确的财务信息,搞不清楚基层的资金情况,使得汇总起来的信息普遍失真,会计核算不准,报表不真实,有时合并的会计报表还掩盖了下属单位的实际经营情况。
第二,监控不力。大中型企业中,对多资金运作环节普遍存在着监控不力的问题,尽管企业内部设置了一些监督岗位,也制定了多种监督制度,但是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及时有效地发挥信用。相当多的企业在重大投资等问题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决策约束机制,领导法治意识淡薄,往往是个人说了算,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
第三,资金使用效率低。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和内部资金分散的现实矛盾已成为现阶段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中突出的问题。子公司多头开户的现象比较普遍,资金管理严重失控。投资决策随意性大,有些企业不顾自身的财务和发展目标,盲目投资,投资失误较多,损失严重,使本来就十分紧张的资金状况雪上加霜。资金沉淀严重,库存占用比例过高,欠款居高不下,流动资金占用有增无减,周转缓慢,企业信誉和赢利能力下降。
2.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第一,投资风险分析。在企业中,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发展目标,热衷于铺新摊子,盲目投资,造成严重损失的例子比比皆是。企业在进行任何一项投资之前,都应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只有在综合考虑各项因素的基础上,当投资项目所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为正时才是可行的。风险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不能达到预期的不确定性,是一个动态现象,具有很强的传导性。一个企业的风险会传导到另一个企业,一个部门的风险可能会使其他部门遭受损失,产生风险传导的连锁效应。因此,本文所讲的组织风险传导是指风险在组织内部的多个相关利益单位之间进行传递和影响。盲目追求外延式扩张即所谓多元化经营,未经深入调查研究便乱上投资项目,最终破产也是不足为怪的。
第二,资本运营分析。在资金营运方面,企业集团流动资产中,若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由于存货流动性差,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在应收账款管理中,企业过于注重销售业绩,而忽视应收账款控制状况的问题。有时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企业在赊销过程中,由于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会造成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将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
第三,收益分配分析。股利分配政策不仅影响与企业相关的各方面的利益,而且与公司的筹资问题和资本结构问题密切相关,涉及企业的长远发展。股利政策的制定,主要涉及如何确定股利支付比率、以何种形式发放股利、股利政策的稳定性等。股利政策可被看做是表明公司发展状况的重要信息,除重大的投资机会、未来收入的重大变动等特殊情况外,公司通常倾向于较稳定的股利分配政策。
3.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
第一,完善内部资金调度控制制度。完善内部资金调度控制制度,应从授权审批制度、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内部审计等方面入手。在资金使用方面,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建立资金分级审批标准和权限,按审定的现金流量预算和资本性支出预算安排支出,对外担保权、对外投资权应进行严格地限制,而且应配备一套科学的风险预警系统。
第二,加强资金筹集管理。财务人员要树立起企业资金成本与财务风险理念,建立健全以控制财务风险、控制资金成本、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等为主要内容的资金控制制度和决策制度。资金筹措包括科学预测资金需求量和合理选择筹资方式。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合理选择诸如趋势预测、销售百分比、定性预测等资金量预测方法。选择多种筹资方式,如发行股票、吸收直接投资、发行债券、贷款、商业信用等,分散筹资风险,做好事前控制。
第三,实施资金集中管理。资金管理的目标应是保证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率性、收益性。实施适度的资金集中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上述作用。如建立结算中心制度或成立资金调度中心,统筹管理企业的各项资金,使各部门、各下级单位的资金往来全部纳入财务部门的控制之下,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从而达到严格控制多头开户和资金账外循环的问题,保证资金管理的集中统一。也可以通过建立财务中心或内部银行,实现内部资金的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和有效监控,由财务中心或内部银行负责与银行的往来业务,下属单位仅保留日常必备的费用账户。第四,推行资金预算管理。资金管理中采用全面预算管理,预算编制采取逐级编报、逐级审批,滚动管理的办法。预算一经确定,即成为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定依据,不得随意更改。资金预算管理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一部分,企业要以现金流量管理为核心,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进一步细化资金安排,增强现金保障能力。统筹规划生产经营与投融资活动的资金供给,科学预测预算年度现金收支、结余与不足,合理确定现金收支规模,安全高效地做好资金筹划工作,加强现金流入流出全过程预算控制,做好资金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监督与考核。
第五,加快应收款项及存货周转。企业要积极开展存货和应收款项的清理,严格控制存货和应收款项规模与增长速度,加快存货及应收款项的周转,减少流动资金占用。努力推进精益生产,加快生产环节的物料流转速度,减少过程积压。做好销售预测,坚持以销定产,根据生产计划,确定合理库存水平,创新营销模式,努力提高预收款比例,减少预付款金额。建立健全客户信用管理体系,加强货款回收管理,落实催收责任,从合同签订、资金结算、款项催收等环节严格把关,加快现金回流,提高应收账款周转速度。
第六,建立预警监测机制。企业要建立和完善资金风险预警监测机制,从资金供给、资金投放、周转效率、债务风险水平等方面建立和完善预警监测指标体系,确定重点监测对象和监测领域,认真分析资产负债率、帶息负债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等重要指标变动情况,重点关注到期债务,对可能出现的资金风险,提前做好应急预案,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聂朝阳.企业资金风险管理及控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6).
财务管理与资金安全 篇4
一、企业资金管理的意义
资金管理是对资金的来源和使用进行计划、监督、控制等各项工作的总称, 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资金是企业从事各项经济活动最基本的要素, 做好资金安全管理, 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资金管理常见问题
(一) 备用金管理方面问题
备用金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 是否科学有效的管理备用金, 与企业资金安全与效益密切相关[1]。但是目前, 企业对于备用金的管理, 还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 备用金的大额借支。部分企业在备用金管理十分松懈, 出现了私用公款和小事借巨款的现象。备用金借出审批把关不严, 企业主管领导、财务负责人都能对备用金的借出进行审批, 有的甚至未经审批。因此出现企业个别人员利用借款管理上的漏洞, 在借款单上对于资金的用途表述含糊或不填写借款用途, 在日后报销上浑水摸鱼, 达到侵占企业公款目的。
第二, 备用金的长期占用。由于部分企业对备用金监督管理缺失, 个别人员利用工作之便, 长期非法占用企业资金, 将非法占用的大额资金存入银行, 或向私营企业进行投资、炒股、购买国债等方式, 谋取非法利益, 或者挥霍浪费、满足私欲。
第三, 备用金冲销、原始凭证虚假。部分企业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原则性不强。除对财经法律法规学习掌握不够、对自身企业规章制度学习不够、应知应会不到家外, 还可能存在碍于情面或抱着事不关己的心态没有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在进行备用金报销冲账时把关不严, 出现假发票、假事由报账, 原始凭证不填少填或故意漏填、的现象。个别会计人员责任心不够, 在对备用金报销结账时, 经常草率清账, 甚至未经审批擅自把账龄时间较长的备用金借款当成坏账损失冲销处理。
(二) 虚假票据报销冲账
随着企业规范管理检查工作的深入, 假发票、假收据、白条列支费用的现象逐渐被查出一些企业在零星工程中支付临工费时, 没有取得合法的劳务发票, 只是简单的罗列一张临工工资单, 这些临时工资单列支随意性较大, 出现了个别人员为了谋取非法利益, 对临工费用造假。由于临工流动性大其真实性的核实和控制较为困难, 财务人员仅凭不严谨的原始凭证也难以核实其真伪。这样不仅增加企业财务管理的难度, 也给企业带来了资金上的损失。
(三) 工程施工赔偿造假
第一, 工程施工涉及赔偿上支付依据不完整。如房屋赔偿、道路赔偿、农村占地和青苗赔偿等。有些施工单位在工程施工前没有充分认识到赔偿事项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其复杂性, 没有深入细致的去做号前期准备工作, 在细节方面做的不到位。比如没有对房屋、道路进行全面的测量, 没有做好经济作物的档案记录, 没有拍摄现场照片, 也没有和政府、相关各方进行签字确认, 导致了后期赔偿工作的依据不足, 造成了因赔偿标准问题而引起的矛盾纠纷。
第二, 赔偿资金不足, 不到位, 并且赔偿不公平。一方面, 有的施工单位没有严格执行相关的赔偿政策和标准, 导致赔偿资金预算不足。另一方面, 有的赔偿人员也没有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相同情况下赔偿标准有高有低。
第三, 造假赔偿套取资金。虚列或者加大应赔付的事项、数量, 在实际支付赔付款时, 利用赔付资金集中转账到某人账户再由此人分发到其他个人之机, 将虚列虚增的赔偿款截留归己、中饱私囊。
三、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 加强备用金管理
第一, 按规定用途支用备用金。企业员工因公需要对备用金领用、报销时, 必须按规定用途进行。在报销时, 对随意变更备用金用途的情况, 会计人员有权不予报销[3]。对擅自挪用备用金的现象要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 根据实际情况追求其责任。
第二, 完善审批制度。企业员工因公需用备用金时, 应认真填写借款单, 注明借款事由, 经部门主管审核签字后, 在根据借用金额大小按照内部管理制度分别由分管领导或企业负责人签字同意后再到财务部门办理具体支付事项。
第三, 完善备用金管理责任制。严格执行审批结算制, 对旧账不清的人员, 一律不借新款。制定备用金管理实施细则, 对备用金的领用和报销业务做出明确规定, 对不及时报账还款的人员, 财务人员要及时进行提醒并催促, 对长时间不报账还款又催促无果的, 要严格实行考核, 减少不合理占用的备用金的情况。
(二) 完善票据管理
企业应加强对各项费用报销的管理, 定期开展专项检查, 加大对做假账、假发票报账或真票假开的查处力度, 堵塞财务管理漏洞。建立临时工统一管理制度, 将每一工程项目需要的临工工种、工作内容、工作时间进行预先申报,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对临工作业实际情况详细记录在案, 并以此作为临工费开支的原始依据。同时, 对于企业雇佣临工的劳务费用, 要及时到税务机关开具发票, 凭票报销, 对于没有正规劳务发票的情况, 一律不得进行费用结算。
(三) 做好赔偿预算
企业要将工程项目用地纳入政府用地总体规划, 实现占地、征地有法可依。
第一, 要和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沟通, 得到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尤其是在调研阶段, 要分析工程所在地和道路沿线对工程的影响因素。比如房屋、道路以及农作物等, 做出赔偿预算, 并将该费用列入工程概算中, 让赔偿支付依据全面完整, 解决赔偿中存在的问题, 减少对工期的影响。
第二, 在项目规划时, 要做好工程施工赔偿预算, 这是影响工程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4]。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施工赔偿实际操作的难度和复杂性, 在做赔偿预算时要有预见性, 多留余地, 这样方便操作。
第三, 在收集赔偿依据时, 不仅要将房屋、道路和青苗等情况记录在案, 还要拍摄现场照片, 以便后期赔偿工作的正常进行, 防止因赔偿问题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
四、结语
总之, 企业的资金的安全, 关系着自身发展。因此, 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者, 要重视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不仅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 还要严格执行管理要求。只有这样, 才能做好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确保资金的安全, 实现企业的稳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伍碧华.加强财务管理确保资金安全[J].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7, 10:86-87.
[2]邵信群.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 18:19-21.
[3]吴亮.浅谈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 19:114-115.
营运资金管理的内容与理念 篇5
一、零营运资金的含义及分类
“零营运资金管理”是一种极限式的管理模式,它并不是要求营运资金真的为零,而是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尽量使营运资金趋于最小的管理模式。
在营运资金分类方面,现有的分类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按其构成要素进行分类,另一种是按其随时间的变动特点进行分类。
传统的营运资金理论,通常将其定义为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余额。这种定义方法是与过去企业普遍持有的以产品为中心的生产和营销理念相适应的,然而对于渠道管理的开展则显得不足。分类过于简略,大部分的研究都把营运资金简单地分为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三部分。并且使营运资金管理与渠道管理的关系变得模糊,不利于企业从供应链管理和渠道控制、客户关系管理。
渠道管理的理念要求企业将目光从企业自身扩展到其所在的生存环境,洞悉链条上的各个环节的作用及相互间的联系。把企业工作的各环节置于渠道背景下,各环节作为渠道中的一部分,连接了它的上下游环节,也就拥有了承上启下的双重身份。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注意力集中到渠道中各个工作环节的改善和战略的建立上。反映出营运资金在渠道上的分布状况,从而为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和管理模式研究奠定基础。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这样,其管理重心自然也应该转移到渠道的控制上来,把保持渠道中关系和谐、提高渠道运行效率作为营运资金管理的首要目标。
二、零营运资金的特点
“零营运资金管理”属于营运资金管理决策方法中的风险性决策方法,这种方法的显著特点是: 周转时间短,数量具有波动性,能使企业处于较高的盈利水平,但同时企业承受的风险也大,即所谓的高盈利、高风险。具体表现为:
(一)周转时间短:根据这一特点,说明营运资金可以通过短期筹资方式加以解决。
(二)数量具有波动性:流动资产或流动负债容易受内外条件的影响,数量的波动往往很大。
(三)高盈利性:基于渠道视角的营运资金盈利性,渠道就是为了支持企业战略的实现而开展的有条理的营运资金处理活动,这些活动,以采购为起点,以交付产品、收回货款为终点。
(四)潜在的风险:从风险性分析,固定资产投资的风险大于流动资产。由于流动资产比固定资产更易于变现,其潜在亏损的可能性就小于固定资产。而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主要生产手段,未到迫不得已时,企业一般不会将其出售。所以,企业固定资产的变现能力较低。企业在一定时期持有的流动资产越多,承担的风险相对越小;反之,企业持有的流动资产越
少,所承担的风险也就越大。另外,大量地利用短期负债,同样也可能导致风险的增加。
事业单位项目资金使用与财务管理 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项目资金;财务管理
前言:近年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事业单位在财政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在财政管理中,项目资金使用与财务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项目在资金使用上存在的问题众多,给事业单位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为此,对此类问题要给予重视。
一、事业单位项目资金使用现状分析
我国事业单位在项目资金使用上,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使用率低,致使项目资金的作用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例如,在项目资金一进账之后,资金没有直接使用在此项目上,将资金适用于其他方面;项目开展的过程中,没有制定一个物资采购计划,采购工作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导致出现物资结余的现象,累积起来的物资并没有对其在做处理。当项目完工之后,剩余材料处理的方式不是堆积起来,就是低价卖出,出现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1]。加之,事业单位对项目预算管理工作不重视,管理水平比较低,工作流程过于简单,常常在行事之后才开展核算工作,在项目资金考核上不够严厉,考核方式过于简单,单纯的查看收支的平衡情况,对于使用率并没有进行考核,资金使用率低并没有得到及时的发现,低事业单位的发展造成阻碍作用。其次,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没有一个完整的项目资金管理之父,资金预算存在的问题众多。财政部门在项目资金预算工作上,没有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估,未能实现转款专用,项目与资金出现了很重的脱节现象,给会计人员创造了私立小金库的机会。加之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事业单位未对财务人员安排定期的培训工作,而会计制度常常更新,财务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对新出的会计制度认识度不足,事业单位也未要求财务人员在空余时间自我学习提高。很多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范畴划分不明确,出现一个项目,存在多个财务人员或者是一个财务人员负责几多项目的现象,使得资金管理工作混乱,领导者无法准确掌握资金使用的真实情况。项目若是存在资金问题时,根本无法查询项目负责人,从而生成坏账或者是呆账,给事业单位的发展造成阻碍作用。最后,事业单位还在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上存在问题,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中重要的项目,但是,现如今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上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极少数的单位拥有完整的预算。而且,现在普遍出现的情况是,事业单位在资金的管理上出现“切块”管理的现象,财政单位使用的是“基数加增长”的方式进行拨款,无法了解到所剥拨下来的款项的用处,掌握的仅仅是资金的用量。这样便促使了专款不专用”的行为发生。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资产的管理与核算上,很多财产物资进行处理后,并没有对其进行结算,累计过多便成为呆坏账。
二、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对策
(一)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解决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率地下的问题,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首先要先从制度入手,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制度。首先,要对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阻碍发展的制度,立即进行更改,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具有科学性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和财务管理规则制度,并加强监管和控制工作。其次,严格规范凭证流转程序,并将授权审批的权限进行重新设置,在先有的基础上将其细化,并开展责任制工作制度,若是需要支出大量资金,需要通过相关的领导才可进行单笔开支,掌握好资金的使用情况。其次,事业单位对现有的财务制度要进行更新,加强内部控制的力度的同时,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每个财务人员均明确自己的工作范畴与职责,保证每一个项目都由项目负责人负责,财务人员时刻掌握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保证项目资金得到合理的使用,预防个别项目人员私自滥用项目资金。另外,定期对项目资金做清查工作,建立一个专门负责监督检查的部分,负责项目资金的监督与清查,一旦发现项目资金存在异常现象,立马对其做调整,避免资金浪费,促进项目的顺利开展。
完善财务管理的内部制度,是解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的基础,若是制度得不到完善,则根本无法落实好各项工作,因此要从制度开始,对财务管理问题一一解决。
(二)最好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工作,重视项目资金管理。解决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要使预算管理的基础知识被每一个财务员工所掌握,其次还要对预算编制原则进行更改,将其统一规范化。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将收支纳入预算管理当中,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对预算进行编制,使筹集资金工作中的经费来源于政府拨款与事业单位拨款。处理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对事业单位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严格把关验收与使用工作;其次要加强核算方面的工作,并且在购进和转让固定资产的时候,先要进行单位等机构的讨论,再进行财务部的审核才可进行采购和转让;最后,为了使账实相符,制定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制度,完善产权管理。一直以来,事业单位对项目资金管理工作不予重视,这是导致资金使用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事业单位只有重视资产的收支情况,项目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严格按照制度开展工作,不得将资金擅自使用在本单位的基础支出上,更不可出现项目资金串用行为。当需要进行物资采购时,加强采购监督力度,提高材料的使用率,确保项目每一个环节所使用的材料均能实现使用率最大化,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率。
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以及项目资金管理是财管理中的重要管理项目,解决好其中存在的问题,则意味着财务管理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所以,事业单位负责人要重视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工作。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人员的素质和会计工作质量密不可分,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是事业单位解决财务管理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事业单位应该适当抬高从业门槛,对持有会计从业资格书的人员给予上岗机会,在员工上岗前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工作。为了使全体员工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需定期对在岗员工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以会计准则、会计法等为主,让在培训中掌握新的相关会计方面的知识,并对全体员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关乎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虽然会计人员都持证上岗,但是,会计法律法规更变的速度快,会计人员要具有自我提升的意识,定期参与会计知识培训班,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给予高度重视,为会计人员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将会计管理制度、国家法律法规相互结合,开展教育工作,日常工作中,严格监督检查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对出现短期行为的会计人员给予严厉的处罚。争取做到每一个在岗的会计人员,都尽职尽责,遵纪守法,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工作
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其进行定期培训,是优化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途径之一,做好员工工作,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事业单位的发展。
四、结束语
我国事业单位对项目资金使用工作不予重视,出现了严重的资金浪费现象,为了提高项目资金使用率,关键在于提高财务管理工作,通过完善制度、做好预算、资产管理以及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方法来解决资金使用率低下的问题,对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冯伟.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7(25):113-114.
财务管理与资金管理 篇7
一、基于渠道理论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综述
营运资金管理作为企业日常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管理的好坏不仅会对企业的流动性和收益性产生影响, 而且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死存亡。目前国内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单纯因素周转率或周转期, 以周转期或周转速度来评价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是否得当。例如, 单一地去研究应收账款、存货周转率, 或者根据风险和报酬去研究营运资金的融资持有政策等。近年来随着供应链管理、渠道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的广泛应用, 人们意识到以前对营运资金的研究过于片面、孤立, 指标与业务流程相脱节, 因此构建一个新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成为一种需求。有些学者提出一种新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 即从渠道管理出发, 将供应链管理、渠道关系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现代管理的理念与方法融入到营运资金的管理研究当中去。这种理论更好地指导资金管理实务操作, 又拓宽了营运资金管理理论研究的新视野。
营运资金一词是1993年我国实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制度以后, 作为一个财务概念引入我国的。从1993年~2000年主要是研究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含义及指标, “零营运资金”的提出和运用等。主要是从风险性和盈利性来考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的投融资, 并对其进行风险和盈利的权衡, 对营运资金周转率指标存在的缺陷进行研究等。毛付根 (1995) 指出应从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相互联系着手, 将流动资金的存量配置与其相应资金来源联系起来, 从总体上进行观察和研究如何据此制定合理的营运资金政策。杨雄胜 (2000) 结合中国现实, 分析了现行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指标在理论与方法上存在的不足, 指出周转额应是某一形态的垫支资金不断回到其原有状态的数额, 建议将应收账款周转率改为应收账款平均账龄指标, 并采用应收账款逾期率作辅助指标;将存货周转率改为存货平均占用期, 并按其内容进行材料平均储存期、在产品平均生产期以及产成品平均库存期等指标细化, 以揭示存货在不同环节的营运效率。
从2001年以来, 营运资金管理理论有了新的突破。王竹泉 (2001) 提出从营销渠道规划和中间商选择两个方面探讨了跨地区经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创新的途径, 强调以企业为中心形成的上下游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并在2005年提出“将跨地区经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转移到渠道控制上”的新理念, 倡导将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与供应商管理, 渠道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之后, 王竹泉等人 (2007) 发布“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 为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和评价提供数据支持。同年底, 其还对1997年~2006年十年间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变化趋势和2006年度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各个行业在经历过1997年~1999年的经济波动后, 近十年的营运资金周转期从总体上来看均处于下降的趋势, 说明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绩效在不断提升。同时, 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水平在行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且行业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因此, 改善供应链管理和渠道关系管理是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一个重要途径。王竹泉、刘文静等 (2009) 分行业考察了2007年~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状况和变化趋势, 并用“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 (按要素) ”和“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 (按渠道) ”指标对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了排行。通过对比发现: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2/3行业的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在2008年度显著降低;2/3行业在至少两个渠道上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同时降低。相比2001年~2006年调查和2007年~2008年调查, 前者采用的是传统的按要素分析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 而后者基于渠道角度来分析营运资金周转期。
财务公司基于渠道理论的营运资金管理与业务流程相结合, 从购货到销售整个流程去研究营运资金, 分为采购、生产、销售三个环节, 相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采购渠道周转期、生产渠道周转期、销售渠道周转期、理财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 其中前面三者构成企业的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 而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和理财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则能形成反映整体营运资金运营情况的营运资金周转期。营运资金周转期越短, 则说明资金管理越有效率, 也可相应减少企业的资金需求压力。
二、传统营运资金管理 (按要素) 和基于渠道理论的营运资金管理比较
在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下, 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各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并运用一些业务创新模式来促进销售、加速货款回收、提高运营效率, 从而改善营运资金管理, 尤其是资金需求量大、周转期长为特点的房地产行业。本文以金地集团 (一家房地产公司) 为例, 以渠道理论营运资金管理模式和传统的按要素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来分析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该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状况。
金地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金地) 成立于1996年, 是专业化房地产公司, 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自有物业管理、兴办各类实体, 经营进出口业务等。2008年, 公司完成营业收入共计人民币97.62亿元, 较2007年增长30.38%, 2008年实现权益净利润人民币8.41亿元, 较2007年下降12.86%;基本每股收益0.50元, 较2007年下降23.08%。再进一步比较2009年前三季度的业绩, 基本每股收益降至0.35, 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也由2008年的9.04%降至5.49%。说明公司盈利能力下降, 资金获利能力不高。从金地集团2009年的经营计划来看, 集团的经营策略是争取更多的资源谋求发展, 计划在2009年主要开发项目26个, 计划开工面积135万平方米, 计划竣工面积170万平方米, 由此可以看出在未来年限公司对资金的需求将大幅增加。如果没有后续资金的进入, 将会使房地产在建工程无法进行, 因此管理好营运资金是企业的重点, 必须采取相应措施, 加大融资力度, 改进营运资金管理。
单位:天
单位:天
从表1可以看出, 行业应收账款周转期2008年较2007年有所改善但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不断恶化, 导致整体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恶化。应收账款周转期降低, 但应付账款周转期却增加很可能是企业支付能力受到限制, 或者企业主观上故意延长支付账款的期限所致。金地2008年较2007年, 应收账款周转期不变, 而存货周转期和应付账款项目周转期都增加且均高于行业水平, 说明企业在存货和应付账款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表1按要素进行分析未从整体上考虑企业的经营活动, 一个指标的降低可能是以另外一个指标的恶化为代价的。
由表2可知, 比较总体营运资金周转期增长率, 金地集团恶化速度慢于行业平均水平, 但从绝对额来看金地集团营运资金周转期明显高于行业水平, 说明金地集团所占用的营运资金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相应资金获利能力较低, 这也说明金地集团营运资金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可以进一步从三个环节分析:第一, 采购营运资金周转期低于行业水平, 说明金地集团周转速度较快。2008年营运资金周转期出现负数主要是由于房地产应付账款数量明显大于企业材料存货与预付账款相当的缘故, 使得企业在该环节并未占用太多资金, 而是利用商业信用, 使应付账款延期付款。第二, 销售渠道资金周转期均低于行业水平, 且向行业水平趋近, 说明金地在销售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在房地产行业前列, 周转速度较快。出现负数主要是由于房地产开发产品在销售过程中一般采用预售模式, 提前收款, 大大缩短了销售活动的营运资金周转期。第三, 与2007年相比, 行业、金地生产环节资金周转期都在增长, 行业由371天到483天, 可能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低迷, 各房地产商放缓了项目的进展速度。从增长率可知, 金地比行业增长程度慢, 但是从绝对额来看, 金地营运资金周转期明显高于行业水平, 且该渠道中, 未完工产品占86.02%。面临金融危机, 如果存货中大部分房地产项目都处于可销售状态, 市场销售状况好, 就能比较快收回现金, 那么存货数量偏大就不会影响到企业回笼资金, 对上市公司短期资金链安全性的影响也较小。但金地的存货数量大, 且大量存货是未完工产品, 要达到销售且收回资金, 还需一段时间和大量的资金投入, 会给企业带来资金压力。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金地集团采购环节和销售环节的营运资金周转期都很短, 甚至出现负值, 而生产环节营运资金周转期最长, 且远大于行业水平, 由此可以看出, 房地产行业是以卖方市场为主, 采购和营销环节处于有利地位, 房地产行业应将营运资金管理的难点和重心放在生产渠道。另一方面, 具体到金地集团, 营运资金管理比较薄弱, 需要强化生产渠道环节, 尤其是在建工程的管理, 来改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因此, 通过对分渠道测算营运资金, 可以明确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优势和薄弱环节, 从而保持优势, 重点改善薄弱环节, 使整个环节得到良好运转。
营运资金运营的好坏直接取决于业务流程的管理, 即在供应链、客户关系、营销等的管理。随着供应链、渠道、客户关系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完善, 尝试以供应链渠道为基础的产业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通过产业融合, 大大提高增加值、扩大销售、降低风险等目的, 同时加紧上下游产业链条的衔接, 实现从原料到市场的一体化管理, 有利于企业更加灵活、迅速地应对市场变化, 进而加快资金周转, 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由于房地产行业有别于其他行业, 其本身具有资金需求量大, 受地域性、政策性影响大, 周转期长的特点, 因此, 房地产企业应保持较多的资金在流动资产上, 保证营运资金链流动顺畅, 促进经营利润的增长, 但要衡量资金运作盈利性与安全性问题。对于房地产行业大部分资产处在疲软状态即土地投资、未完工程、滞销房产等, 一旦流动资金出现问题, 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将会严重影响公司的经营。因此应强化生产环节的管理, 保持存货中完工产品与在开发产品的适当比例以及加速完工产品的销售, 才能有利于企业保证充足的流动资金, 维持正常的营运资金链。其次, 要完善供应链体系和客户关系管理, 这将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 构建以本企业为核心的, 包括供应商、承建商、营销代理商及最终客户之间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 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企业面对市场的应变能力。进行营运资金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希望持有一定的营运资金来保证企业的经营, 这也就关系到企业的现金流。即营运资金与现金流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资金营运好, 占用流动资产就少, 将剩余资金投资于较高收益的非流动资产, 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也就能够提高企业的现金流, 反之资金运营较差将会降低现金流。
参考文献
[1]杨雄胜、缪艳娟、刘彩霞:《改进周转率指标的现实思考》, 《会计研究》2000年第4期。
[2]郁国建:《建立营运资金管理的业绩评价体系》, 《中国流通经济》2000年第3期。
[3]王竹泉、刘文静、高芳:《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1997~2006》, 《会计研究》2007年第12期。
[4]谭跃、李远庆:《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长期债务》, 《财会通讯》 (学术版) 2008年第1期。
[5]毛付根:《论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 《会计研究》1995年第1期。
[6]王竹泉:《跨地区经营企业如何进行商流规划》, 《经济管理》2001年第11期。
[7]王竹泉、马广林:《分销渠道控制: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 《会计研究》2005年第6期。
[8]王竹泉、刘文静、王兴河等:《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2007-200》8, 《会计研究》2009年第9期。
[9]John J.Hampton, Cecilia L.Wagner.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1989.
企业资金管理研究与探讨 篇8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 资金管理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 对于企业而言, 如何提高资金管理有效性,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成为企业能否取得效益的关键。从目前的企业经营管理来看, 资金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企业的经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资金管理作为经营管理的首位任务之一, 对资金管理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因此, 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有效性的角度出发, 应对企业资金管理进行深入研究, 提高企业资金管理效率, 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二、企业资金的筹集环节分析
在企业的资金管理中, 资金筹集是重要的一环。为了保证企业能够具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生产和经营投入, 企业应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资金的筹集。在资金筹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进行科学管理。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资金回收和资产折旧等因素, 必然存在一定的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是关系到企业资金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虽然资产负债率的存在是必然, 但是要对资产负债规模进行严格控制, 资产负债率一旦上升将严重影响企业的信誉和资金使用效率, 所以, 要对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进行科学管理。
2、对企业的自有资金进行科学管理。
企业的自有资金主要是企业通过生产经营的合法所得, 以及企业现有的资金积累。在企业的资金组成中, 自有资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了重要作用。同时, 企业的自有资金也是资金筹集中的主要支持力量, 为了保证企业资金筹集取得积极效果, 就要对企业的自有资金进行科学管理。
3、对企业的外来资金进行科学管理。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和产业提档升级的需求, 单纯依靠自有资金难以达到目的, 这时企业就产生了对外融资的现实需要。为了保证企业的产业规模得以扩大和提升, 需要企业积极筹集企业外资金, 保障企业有效运行。出于保障资金安全和降低企业负债率的要求, 需要对企业的外来资金进行科学管理。
三、企业资金的使用环节分析
从目前企业的经营管理来看, 如何保证资金的科学合理使用是资金管理的重要内容, 目前企业的资金使用要点主要为:
1、企业对外来资金的使用要适度, 应严格控制负债率。
对于企业来讲, 外来资金并不是越多越好, 外来资金的增多意味着企业的负债率的升高, 如果外来资金的比例过高, 将会蚕食企业的合理利润, 使企业的有效资金多数用于偿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企业应控制对外来资金的使用, 保证外来资金的总体规模在允许范围内, 做到严格控制负债率的目的。
2、企业要保证充足的流动资金, 并保证资产的合理配比。
流动资金是关系到企业能否正常经营的关键, 如果不能保证企业有充足的现金流作为支撑, 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将会面临严峻的挑战, 企业的生产经营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严重的将会导致企业的破产。为此, 在企业资金管理过程中, 要时刻保证具有充足的流动资金, 同时要对资产进行合理配比, 保证资产的配比效果。
3、企业要明确资金投入方向, 应规避高风险的投资行为。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 会进行正常的投资, 但是目前市场上投资方向多, 其中不乏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 对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的企业定位和风险防控能力, 选择适合企业的资金投入方向。从保障企业资金安全的角度出发, 原则上企业应选择风险小、回报稳定的投资方向, 有效规避高风险的投资行为。
四、企业资金的具体管理环节分析
企业所占用的资金应加强管理并促使其快速流动, 增加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价值。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中, 资金的流动和周转速度对资金的总量有着巨大的影响, 资金周转速度快, 沉淀就少, 资金的总量要求就少;资金周转慢, 积压在中间环节的资金就多, 资金的总量就大。企业经营者一方面要注意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资金拥有量, 另一方面要使其快速流动和周转, 以获得最大的效益。
确保资金总量和借款、还款的筹划。只有资金总量得到保证, 才能谈到资金的快速周转。因此首先要保证有足够的营运资金, 营运资金一般应相当于企业2~3个月的销售额, 二是要做好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的测算与平衡。三是要做好归还借款或债务所需资金的平衡。2.提高资金流转速度。资金的周转速度影响资金总量, 资金周转速度快, 同样的生产规模, 资金总量要求就少, 资金的使用价值就高;反之, 资金总量要求多, 资金使用价值低。
提高资金流转速度。资金的周转速度影响资金总量, 资金周转速度快, 同样的生产规模, 资金总量要求就少, 资金的使用价值就高;反之, 资金总量要求多, 资金使用价值低。由此可见, 在企业资金管理过程中, 应加强资金流动速度和流动效率, 保证资金渠道畅通, 满足企业的现实需要。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 为了保证企业的经营效果和盈利能力, 应该对企业的资金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应清楚资金筹集、资金使用和资金具体管理的要点, 保障企业资金管理取得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迪;加强财务监督规范县级单位民政事业资金管理[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30期[1]王迪;加强财务监督规范县级单位民政事业资金管理[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30期
[2]谢兰姣;肖晋平;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的构建[J];财经界;2010年02期[2]谢兰姣;肖晋平;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的构建[J];财经界;2010年02期
[3]左勇;浅析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J];财经界 (学术版) ;2011年03期[3]左勇;浅析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J];财经界 (学术版) ;2011年03期
[4]高丽;厘清资金时间价值学习中的误区[J];财会月刊;2010年26期[4]高丽;厘清资金时间价值学习中的误区[J];财会月刊;2010年26期
[5]舒敏;债券期限与发行价格的关系探讨[J];财会月刊;2010年28期[5]舒敏;债券期限与发行价格的关系探讨[J];财会月刊;2010年28期
高校资金安全与财务管理创新研究 篇9
一、高校资金构成及安全
(一) 高校资金来源
高校是为学生提供知识的主要教学场所, 是学生消费的必需品, 同时, 它还是国家推行高等教育的必然工具, 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因而, 高校资金的来源比较多样化。就目前来说, 我国的高校办学资金来源主要是依托政府、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学生等取得或形成的。具体来说, 按资金来源渠道可以划分为财政拨款资金、生源学费资金和预算外资金;按资金的形态可以划分为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按资金的用途可以划分为教育事业资金、科学研究资金、专项资金、基本建设资金和生产经营性资金等。
(二) 高校资金分配
高校资金分配是否合理, 先决条件是高校是否运用科学方法来制定资金分配和使用的计划;其次, 要根据高校在教育过程中所占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的配置, 是否用最小投入获得最大的组合产出。在这一阶段, 高校需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 合理安排固定资金、流动资金、专项资金等不同用途的占用, 合理规划资金的投资、运营。
(三) 高校资金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是为实现安全目标而进行的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高校在进行安全管理时, 要注意安全与生产的统一、与质量的包涵、与速度互保、与效益兼顾四个原则。由此, 高校的资金安全管理要有目标性、能动性、先进性和预见性。资金的管理包括资金流入管理和资金支出管理。资金安全管理可以包含三个方面:资金筹集和投放安全、资金存储安全、资金结算安全。高校在具体实施时要综合自身的情况, 结合安全管理的原则和内容设计出合理的安全管理措施。
二、高校资金安全现状
随着高校生源的壮大和规模的扩大, 高校在基础建设、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后勤等方面的投资急剧上升, 资金的积聚和流出金额不断增加, 资金的运作风险日益凸现, 有些高校已经出现了违规借贷资金、挪用公款、投资不当等现象, 为高校资金的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一) 资金预算缺乏计划性, 支出不合理
资金预算是指对与企业发展相关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的未来情况进行预期估算并影响未来支出的管理行为, 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对企业的实际支出存在控制监督的作用。正确执行预算则是确保学校发展总目标实现的关键, 然而一些学校对于资金预算极不重视, 缺乏统筹安排, 业务开支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 如年度预算在上半年支出过半或年底突击用钱等, 导致资金浪费严重。
(二) 资金结构不合理, 负债比重过高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高校逐年扩招, 为获得大量资金, 扩大学校规模, 产生了“银校合作”的模式, 即高校向银行借款扩张, 而银行据此赚取贷款利息。高校在银行资金的支持下得到了飞速发展, 学校规模、招生数量等实现了跳跃式扩张。但是随之而来的, 是高校资产结构的变化———负债过高, 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同时由于高校的收入稳定, 增长空间有限, 一旦高校资金链断裂, 必将产生财务危机, 影响银行贷款的收回。同时, 负债过高, 会使高校的利息负担加重, 资金安全也将存在极大隐患。
(三) 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 资金安全存在隐患
教育部等主管部门非常重视资金管理问题, 多次发文要求高校加强资金管理, 并提出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银行对账单“双签”和规范常规性资金支付的授权审批在内的监管制度, 以及严格对外投资管理、加强校办产业管理和学校担保活动管理等。但是仍有部分高校的资金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具体有内控制度不严密、监控制度不到位、财会制度不全面等, 未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 使得学校内部人员对资金安全的管理无制度可依。高校财务管理是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务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因而为有效的管理高校资金, 防范风险, 保障资金安全, 高校就必须从财务角度出发, 寻找新的适合资金安全管理的措施。
三、资金安全的财务管理创新
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和独立法人制度的确立, 高校的办学环境、教学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高校的财务活动开始呈现出新的特点:筹资渠道打破原来单一的财政拨款模式, 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投资活动不再是单纯的科研和教学两方面, 还涉及到了校办企业的独立核算等;经营活动既要保障社会效益, 又注重经济效益。为适应新的变化, 保障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高校就必须进行财务管理观念、内容等各方面的创新, 从财务管理创新的视角管理企业的资金运营。
(一) 财务管理观念创新
高校办学环境的变化, 客观上要求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新的财务管理观念。
首先, 树立效益观念。随着环境的变化, 高校的筹资渠道不再是单一的财政拨款、企业捐款, 还有自身的投资收益;而高校教育的目的也开始多样化, 如吸引更高水平的生源、向社会输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等。为达到该目的, 高校的财务管理不应局限于预算资金收支, 而应树立效益观念, 以绩效为导向, 围绕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进行成本效益管理。
其次, 树立风险观念。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高校成为独立法人, 各高校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高校教育呈现市场化的趋势, 财务管理面临的风险也因此加大。一方面是收入来源风险, 国家对高校的投资越来越少, 因而高校的资金来源呈现很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融资风险。银校合作的盛行使高校背负巨大的债务, 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 一旦到期不能偿还本息, 会引发巨大的财务风险。
(二) 财务管理内容创新
高校资金财务管理内容主要包括:筹集资金管理, 投资资金管理, 成本核算管理和分配管理。在筹资资金管理方面, 由于原有筹资渠道获得的资金难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 高校需转变观念, 积极向社会筹集资金, 开拓筹资新渠道。但不同来源的资金其资金成本及资金风险也不同, 考虑到资金运营的安全性, 高校应根据自身的情况, 适度负债。在投资资金管理方面, 高校的投资不再局限于教学科研, 还包括基础设施投资、对外单位投资等。高校需拓宽投资渠道, 努力寻找新的投资点以获得投资高收益。在成本核算方面, 高校成为独立法人, 独立经营, 自负盈亏。因而在进行财务资金管理时, 高校要考虑绩效目标, 树立成本收益意识, 进行成本管理。在分配管理方面, 如何制定合理的分配方案, 满足高校职工的需求成为目前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四、资金安全管理新对策
(一) 加强科学预算
作为“决策未来、监控过程、关注结果”的重要手段, 预算管理是开展各项经济活动的基础。为加强科学预算, 高校需做到如下几个方面:首先, 加大对预算项目安排的可行性、必要性的论证, 确保预算满足资金目标管理的需要。其次, 要建立一套能够适应学校具体情况的预算定额机制, 该定额机制需包含学校各项的资金支出, 如人员经费支出定额、公用经费支出定额等。最后, 做好财务预算执行的监控, 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 分析存在的问题, 不断加以改进。
(二) 完善资金安全管理制度
制度完备是资金安全的重要保证。高校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秩序, 保障资金健康、安全的运行, 必须规范本单位的资金管理制度。一个完善的资金安全管理体系应该包括:资金安全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管理监控制度 (银行对账单“双签”制度、常规性资金支付的授权审批制度、大额资金流动的集体决策制度等) 、财务会计核算制度 (银行账户管理制度、对外投资管理制度、校内二级单位的收支管理制度和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度等) 。为加强资金的安全管理, 高校需不断完善这些制度, 使财务部门的资金运营管理有制度可依。
(三) 加强资金的计划管理
高校财务处是高校资金运营管理的中心, 统一计划组织和领导全校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 因此, 高校财务部门要统一规划管理本单位的财务工作, 管理好单位内部的所有账簿, 同时将收入和支出一律纳入本单位的财务总账管理。此外, 财务部门还应该对本单位的资金流动做出分析, 如计算最佳的资本结构、分析投资优劣等, 为高校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合理化建议。Z
参考文献
[1].刘芸玲.从出纳视野探析高校资金安全管理[J].文史博览 (理论) , 2011, (1) .
[2].付丽英.对建立高校资金安全管理体系问题的探讨[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8, (25) .
[3].王虹.加强监控机制确保高校资金安全[J].经济师, 2008, (6) .
财务管理与资金管理 篇10
营运资金管理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导致许多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其根源多是由于营运资金周转问题。因此, 营运资金管理问题已成为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财务问题, 营运资金管理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层的重视。根据莱瑞·吉特曼和查尔斯·马克斯维尔对美国一千家大型企业财务经理的调查, 发现财务经理在营运资金管理上的时间投入将近占了三分之一。而早期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大部分侧重于将营运资金分为流动资产项目和流动负债项目, 分别来考察其管理状况, 忽略了它们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 缺乏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系统整体研究。21世纪以来,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企业间竞争合作方式的转变, 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 这对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创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自2001年开始, 美国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在对美国最大的1 000家企业的营运资金调查研究后就一直倡导营运资金管理要与供应链管理紧密联系起来, 并提出通过企业、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供应链优化和整合来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新思路。我国学者王竹泉、马广林 (2005) 提出了将营运资金管理与渠道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从整体上考察营运资金的新理念。可见, 将供应链管理和渠道管理融入到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现有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只考虑了供应商、客户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而忽略了企业供应链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将利益相关者管理与营运资金管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更少。本文在对利益相关者管理和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认为二者具有共同的价值管理目标, 构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和营运资金管理价值管理框架模型, 探讨了利益相关者管理与营运资金管理的共生互动关系, 良好的利益相关者管理有助于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效率, 有效的营运资金管理也有助于企业价值链增值, 提升利益相关者价值。
二、利益相关者管理与营运资金管理:一个分析框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价值管理理念影响迅速扩大,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利益相关者的价值, 企业的理财目标也逐渐从传统的股东价值最大化转向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无论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还是在面向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活动中, 企业更关心价值链管理, 企业价值来源于价值链的增值, 而价值链的增值等于价值链的产出与价值链的投入之间的差额。价值链管理离不开对顾客、顾客的顾客、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的管理, 企业的采购流程、生产流程和营销流程的营运资金管理也离不开对企业顾客关系和供应链关系等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管理。如图1所示。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认为, 利益相关者的价值理念直接影响了企业目标的实现, 管理者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平衡和满足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 在管理实践中, 特别是在价值管理中, 许多公司的利益相关者融入到企业的经营过程中, 作为指导企业经营管理的价值观, 形成了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模式。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观主张将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管理纳入其日常管理范畴, 在管理实践中注重员工、客户、供应商、政府和社区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通过对其拥有的各种专有投资的有效配置, 达到利益相关者价值的最大化, 实现企业价值的可持续增长。
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强调供应链管理和渠道管理对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将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转向渠道的优化和供应链的整合, 通过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再造与外部的供应链优化来解决营运资金管理难题, 以提升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此外, 基于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 还应突破狭义的客户、供应商等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供应链关系的限制, 可以充分利用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物流等合作伙伴来协力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利益相关者管理与营运资金管理都是在企业共同战略指导下, 通过对利益相关者提供的资源的优化配置, 促进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 以多方共赢为原则, 满足利益各方的要求, 达到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 实现企业价值创造。根据以上分析, 本文构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和营运资金管理共生互动的价值管理框架模型, 如图2所示。它是由价值导向、价值源泉、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四个相互关联的因素构成的一个系统, 该系统主张的是一种保护合作各方利益的价值观。
三、利益相关者管理与营运资金管理:共生互动
“共生”一词起源于生物学领域, 近年来,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 “共生”现象和理论研究已逐渐由生物学领域渗入和延伸到社会学、管理学的许多领域。所谓共生互动是指主体之间在共同存在的前提下相互作用而发生相互依赖性行为的过程, 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这种良性互动关系通常是长期稳定的, 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主体之间需具有共同的或者相类似的价值理念, 至少不能是相互对立的价值理念;二是两个主体之间有发生相互依赖性行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本文分析认为利益相关者管理与营运资金管理符合上述两个条件。
(一) 二者具有共同的价值理念
1. 具有共同的价值创造动因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和基于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在企业价值创造的动因方面具有一致性, 两者都特别重视顾客和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管理, 而与顾客、供应商之间的良好的关系管理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根本动因。企业价值的创造通常是企业与供应链上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 (如供应商、客户) 合作实现的, 在价值链管理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价值链上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实现价值链上各利益主体的精诚合作, 在企业价值实现的同时使价值链上的各方参与主体共同受益。如图1所示, 企业的价值等于企业从客户取得的收入与支付给供应商的投入成本的差额。因此, 通过实施价值链管理, 既要实现整个价值链的价值增加, 又要通过合理的价值链增值分享确保各利益相关主体的价值增值。而要实现整个价值链的增值, 既需要价值链上目标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再造, 同时也需要企业与价值链上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 (客户、供应商) 之间的渠道优化和整合。
2. 企业价值形成的作用机理一致
企业价值的形成离不开对企业供应链的管理, 而利益相关者管理和营运资金管理都强调企业供应链的管理。供应链涉及到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把产品销售给客户的整个供、产、销环节, 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客户形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贯穿于整个供应链, 营运资金在供应链上的流动将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客户连接在一起。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集成技术, 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等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 使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提高各节点企业的运营绩效, 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最优化。每个节点企业在供应链中既互相合作, 又相互独立, 而通过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促使各节点企业的运营活动实现同步化和集成化, 资源得以有效整合, 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在使整个供应链价值最大化的同时, 实现各个节点企业的共赢, 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
3. 具有共同的价值分配理念
长期以来, 主流财务学和价值管理偏重效率, 而对公平缺乏考虑。随着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发展, 企业的经营目标也正在从单一的利润增长向可持续发展转变, 企业不仅关注经济效益, 也开始重视社会效益, 不但要关注价值的创造, 也要重视价值的分配, 尤其在价值分配方面更应当平衡考虑效率和公平。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 人力资本、关系资本等无形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其资本所有者在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博弈过程中的谈判力不断增强, 参与企业价值分配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 在利益相关者管理中, 需要合理计量各利益相关者提供的资源对企业价值的贡献, 公平分配企业价值。同样, 在基于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中, 要考虑价值链条中各个节点上每个利益相关者的能力和贡献, 合理分配价值链增值。
(二) 二者具有发生相互依赖性行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 利益相关者管理有利于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效率
如图1所示, 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的营运资金流转涉及了三大核心业务流程:采购流程、生产流程和营销流程。每个业务流程都是由一个个作业组成的, 每个作业又都与其前后的作业相连接, 前一个作业的产出作为下一个作业的投入, 同时本项作业的产出又转移给下一个作业。如采购流程可以细分为如下作业:请购、供应商选择、订单传递、合同处理、运输、验收和结算等;生产流程可划分为生产计划、材料领用、生产准备、加工、装配、质量检验、包装等作业;营销流程可细分为如下作业:客户关系管理、订单处理、产品入库、销售出库、配送、结算等。而业务流程中的每一作业对应的就是企业内部的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部门, 对每一利益相关者部门的管理有利于提高作业管理的效率, 降低营运资金在该流程中的占用, 提升营运资金的管理水平。
2. 营运资金管理有利于价值链增值, 提升利益相关者价值
如图1所示, 在企业价值链中, 企业对于上游企业供应商来说是客户, 对于下游企业客户来说又是供应商, 具有双重身份, 企业需要重视价值链条上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而面向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能够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绩效, 促进价值链上各个节点企业的合作以使价值链增值。企业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价值链上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精诚合作, 对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不同, 企业价值的具体内涵也会发生变化。如果我们把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主体仅仅界定为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和政府等内部利益相关者, 而将供应商和顾客排除在外, 那么此时的利益相关者价值就可以用企业价值来衡量, 即企业从客户取得的收入扣除支付给供应商的成本后的余额。但是, 当我们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主体界定为不仅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和政府等内部利益相关者, 而且还包括供应商和顾客时, 那么此时的利益相关者价值需要考虑将企业、供应商和顾客所组成的价值链价值, 这样包括供应商、顾客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才能得以确定, 此时的利益相关者价值实质上就是价值链的产出与价值链的投入之间的差额, 也就是价值链增值。综上所述, 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不同, 企业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具体内涵就会不同。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影响因素, 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关系管理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源泉。面向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能够促使企业改善与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有利于价值链增值, 提升利益相关者价值。
四、结论与启示
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目标是平衡企业股东、员工、顾客和供应商等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 处理好他们的关系, 以获得他们的满意、信任和忠诚, 实现企业的持续、长远发展。面向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的目标是要处理好供应链条上各个节点利益相关者特别是顾客、供应商的利益, 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保持供应链的长期稳定, 在实现供应链整体利益的同时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二者的管理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在以知识化、信息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条件下,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和面向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 未来企业实践也会越来越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认真处理好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只有那些真正关注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企业, 才可能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根据对利益相关者管理和营运资金管理的共生互动关系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 营运资金管理模式要与时俱进
随着营运资金管理面临的环境发生变化和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内容逐步从孤立的流动资产管理发展到整体营运资金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方法也从单纯的数学方法转向以供应链优化和管理为重心 (王竹泉等, 2007) 。我们要逐步改变过去的孤立、片面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 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渠道管理等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营运资金管理中来, 创新营运资金管理模式, 否则会导致企业发展陷入财务困境, 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 营运资金管理策略要与利益相关者管理策略相协同
现有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虽然越来越关注顾客关系管理和供应商关系管理, 但是在营运资金管理中只考虑了供应链中各企业的利益, 没有关注企业供应链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然而上述分析表明, 企业利益相关者中任何一方的行为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企业价值创造, 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营运资金周转和使用, 影响到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因此, 企业在制定整体的营运资金管理战略时, 应统筹考虑企业不同类型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制定相应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策略, 并与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相协同。
(三) 重视业务流程的优化
企业业务流程的建立优化要与企业的整个供应链流程和信息系统的管理协调一致, 服务于整个供应链管理, 加快信息的流通, 提升各个流程之间的响应速度, 形成快捷反应的信息系统体系。企业内部的核心业务流程包括采购业务流程、生产流程和营销流程。采购流程设计要与供应商管理联系起来, 通过建立供应商门户系统, 供应商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采购计划, 及时处理订单和合理安排生产。营销流程的设计要与顾客管理相联系, 建立顾客服务系统, 加快并规范送货流程, 为顾客提供快速便捷服务。业务流程的优化有助于为顾客、供应商以及员工等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实现共赢。
(四) 建立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业绩评价体系
利益相关者管理和面向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在企业中实施的关键就是要能合理满足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是与其在经营中的贡献分不开的, 合理评估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贡献有助于企业价值在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公平分配, 这就需要建立新的业绩评价体系。新的业绩评价体系既涵盖对管理层、员工的绩效评估, 也包括对顾客、供应商在企业价值链上的贡献评价。完善科学的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业绩评价体系将为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竹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该向何处去[J].财务与会计 (理财版) , 2011, (2) .
[2] .贾生华, 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管理:新经济时代的管理哲学[J].软科学, 2003, (1) .
[3] .唐更华, 吴剑辉.壳牌公司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式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6, (3) .
企业资金管理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篇11
[关键词]财务管理资金管理资金流资本结构
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正常开展的基础,可喻为企业赖以生存的“血液”。加强资金管理,是企业的永恒主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理念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企业对资金管理也越来越重视。本文试就我国当前资金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探讨现代企业在资金管理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
一、财务管理的内容及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在经营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它主要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所从事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是组织资金运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资金耗费的管理、资金收回及分配的管理。目前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着这样一些情况:企业规模扩大与资金的供应能力不相称,多数企业面临着资金紧张问题,但同时也呈现“资金闲置与资金短缺并存”的局面。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经济管理,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需要全体管理人员的共同参与积极配合。但实践中,财务管理人员尚未建立起诸如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科学观念,筹资时不考虑资本成本、资本结构;投资时不预测风险报酬,不分析现金流量等等,以致于财务管理无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也降低了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
二、我国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资金管理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营效益。从实际情况看,我国部分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算制度有名无实,资金管理有章无序
目前,有的企业仍未建立预算管理制度,有的虽然建立了预算制度,但预算未能成为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定依据,有章不循,使预算成为摆设。资金的收支缺乏统一的筹划和控制,随意性大,资金使用混乱,占用不尽合理,导致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不良资产有增无减,资金短缺,运作极其困难,给企业造成了经营风险。
2.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下
有的企业资金的管理与内部核算单位分散占用的矛盾突出,利用效率低下。多头设立的银行账户造成资金的沉淀,有限的企业资金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使企业资金紧缺,银行贷款居高不下,财务费用有增无减,企业之间拖欠严重。当经营状况好的时候,又缺乏自我积累和防范风险的意识;当经营状况恶化,则到处寻求资金的支持,依赖上级管理部门及母公司。
3.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和资金流意识淡薄
忽视了不同环境下资金的时间价值,缺乏对资金流的认识。企业的资金流几乎涉及到从原材料的购买,到产品最后销售终端——用户手里的全过程。而几乎每一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资金流的“不合理”甚至是“沉淀”。企业规模越大,流程越复杂,资金流的沉淀和不合理性就越大,但同时,企业可能由此挖掘出的“隐藏”的利润也就越多。
4.资产负债率过高,资本结构不合理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全部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它不仅包括负债资本与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而且也包括负债资本与权益资本内部的构成比例关系,在实际工作中,通常用资产负债率来表示资本结构。按国际惯例,资产负债率的正常标准应在40%~50%之间,然而我国有些企业因缺乏资本结构意识,自我积累能力差,其资产负债率高达80%以上,意味着企业是在较大程度上依靠债权人提供的资金维持其生产经营。这种扭曲的资本结构不仅造成企业资金短缺,而且容易导致银行与企业的负债危机,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隐患。
三、强化资金管理的基本思路
1.强化资金预算管理,保证资金收支有度
资金投入是资金管理的首要环节,资金投入是否科学合理,资金预算起着关键作用。资金预算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部收支的预期安排,企业的一切生产收支和投资活动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1)准确把握资金预算原则,围绕目标利润,编制财务预算。企業应围绕目标利润,编制财务预算。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遵循“三结合”的原则,即由总到分和由分到总相结合、由上至下和由下至上相结合、由内到外和由外到内相结合,在反复策划、调整的过程中,寻求实现目标利润的最佳预算组合。
(2)必须将企业各项收支活动纳入全面预算。全面预算是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现金预算、制造费用预算、成本预算和财务预算六部分在内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资金预算体系。
(3)企业预算必须做到全员参与。全员参与预算是现代预算管理中预算编制方式,它是指预算执行者和编制者共同参加预算编制。
2.强化资金集中管理,充分发挥资金结算中心的效能
资金结算中心是企业内部设置的核心职能管理机构,由企业引入银行机制,对企业其他成员实行统一结算,集中融资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结算中心为下属公司开立结算账户,将分散在各家银行的账户统一集中管理,由结算中心统一对银行,下属单位除保留日常开支必备的账户外,统一在结算中心开设计算账户,实行收支两条线,销售货款按规定及时存入指定账户,再根据核定的资金预算进行支出。确立“以现金流量为中心,以资金监控为重点”的资金管理指导思想,透过资金结算,掌握、控制下属单位的经济行为,掌握并监控下属单位的营运情况,在保证支付能力的前提下,实现现金流量的动态平衡,确保企业净收益的质量。
3.强化存量资金控制,提高资金使用率
强化存量资金控制,就是要合理安排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等比例,提高资金使用收益。
(1)加强现金管理,合理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现金属于非盈利资产,过多地持有现金,会降低企业的收益水平。企业通过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不仅能够降低资金成本,还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在保证生产经营资金的同时,获取较高的资金收益率。
(2)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减少呆坏账的产生。应收账款实质就是无效资金占用,不仅增加资金成本,降低资金使用效率,甚至可能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灵。企业在扩大市场、增加销售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3)加强存货管理,减少资金占用。合理储存应在充分考虑生产规模、销售周期及对原材料、产成品未来市场预测与把握的情况下确定合理值,并逐步向零库存过渡。
4.强化资金管理,降低财务费用
企业在资金管理中,要树立成本、效益意识和货币的时间价值观念,以节约财务费用为目标,从点滴抓起,聚沙成塔,增加企业效益;在选择资金来源时,要以资金成本高低为标准进行决策,开展多种渠道和形式的筹资;在资金周转过程中,要以资金使用效率高低为核心进行管理,充分利用货币的时间价值;在资金投向环节,要以其效益为核心进行决策,保证资金保值增值。企业通过全过程的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财务费用,从而增加经济效益。
5.强化资金管理,优化资本结构
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都提出过许多方案,如破产制度、债转股、国家财政出资偿还、资产重组、大力发展证券市场等,目的在于引入新的资本金,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降低资产负债率。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资本能够自由地流入流出企业;二是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本能够灵活地在各类资本形式间流进流出。入世后,资本市场开放,大量的国际资本涌入中国市场,企业应抓住这一契机,更新资金管理观念,积极引入外资,发挥市场机制在筹资和资金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根据自身经营条件和理财业务的变化,迅速对资本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
6.建立财务信息网络系统,强化监管与服务,防范财务风险
以财务管理为依据,广泛采用国家认可的计算机财务软件,实现财务系统与销售、供应、生产等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利用信息化来加强存货、应收账款等的管理,使预算、结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一体化,保证资金流向、物资流向处于严密监控之中。
综上所述,通过一系列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的措施,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做到资金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平衡、统一运作,有效发挥企业资金管理中心的作用,使其成为既具备银行结算、融资、信贷职能,有具备对资金进行管理、监控职能的企业内部资金运作、管理部门,为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荣良:加强资金管理降低财务费用.冶金财会.2004(4)
[2]刘雪君:谈现代企业的资金管理.财税与会计.2003(10)
[3]赵红雁:集团企业经营管理要关注企业资金流.会计之友.2004(5)
[4]刘菏卿杜涛: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问题、模式及对策.事业财会.2004(3)
浅谈企业资金管理与控制 篇12
一、企业资金管理的现状
一是财务管理模式落后, 预算制度有名无实。部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滞后, 没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安排, 财务工作仅仅定位于简单的资金收付工作, 没有建立预算管理制度, 或虽已建立预算制度, 但预算未能成为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的法定依据, 有章不循, 随意更改, 使预算成为摆设, 即事先无预算, 事后无分析。企业资金的收支缺乏统一的筹划和控制, 随意性大, 资金使用混乱, 占用不尽合理。
二是资金监管力度不够, 内部控制制度缺失。企业管理层对各资金运动环节普遍存在着监控不力, 甚至“内部人控制”的现象, 尽管设置了一些监督职能, 也制定了多种监督制度, 但因种种原因难以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 很多情况下, 资金的使用权, 仅靠企业个别领导的拍板定案, 而很少充分调研其资产状况、贷款使用和企业绩效。
三是资金散乱, 使用效率低下。国有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和内部资金分散的现实矛盾, 已成为现阶段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比如, 各管理层多头开户, 资金管理严重失控;投资决策随意性大, 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发展目标, 盲目投资, 损失严重;资金沉淀严重, 库存占用比例过高, 欠款居高不下, 流动资金占用有增无减, 周转缓慢, 企业信用和盈利能力下降。
四是资金结构不合理, 资产负债率过高。企业长期在资本市场上借贷, 导致资本成本过高, 未能及时还本付息, 这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如果一味地“拆东墙补西墙”, 那么当资金断裂时, 企业就会面临倒闭的风险, 因而, 企业发展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自有资金的支撑。
二、加强企业资金的管理和控制
(一) 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 加快形成资金预算制度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各项资金管理, 从资金安全、资金控制和资金有效使用方面完善企业资金管理制度, 采用先进合理的计算方法, 确定资金的合理需要量, 应着重建立完善的资金预算制度, 资金预算制度是一种控制机制和制度化的程序, 是企业经营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 是进行监督、控制、审计、考核的基本依据, 把企业经营活动中所有的资金收支均纳入严格的预算管理之中, 以资金为纽带, 实行分级预算管理。
(二)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资金管理监控
传统的资金管理, 主要是对资金的事后核算, 是对已经发生的经营活动状况的反映和监督,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管理层和决策者希望能够进行“实时控制”, 因此, 企业应该着眼于完善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规范会计活动, 建立和健全监督约束机制, 从而为资金的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在内部制度的建设, 要强化财务监督, 进一步控制资金周转的各个环节, 企业应对经营、投资和融资等各个环节的现金流量进行严格的监管, 为建立和完善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还需要在职务分工控制制度、授权审批制度和资金管理报告制度等方面高度重视, 要建立岗位责任制, 确保岗位之间的独立, 促进监督, 要明确各层级的权限, 制定严格的审批制度, 定期对资金的收支变动情况做出分析, 进行报告, 时刻监督资金情况。
(三) 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 加强资金的使用效率
建立结算中心制度, 结算中心直接对银行, 下属单位除保留日常必备的账户外, 统一在结算中心开设结算账户, 充分发挥结算中心汇集内部资金的“蓄水池”作用, 使下属单位资金的出入处于企业的严密监管之下, 充分发挥资金的统一调度, 加速资金周转, 最大限度的发挥资金使用效率。
(四) 改善资本结构, 控制负债规模
当企业全部资产的收益大于借款产生的利息时, 借款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 否则就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在企业的营运能力中, 主要关注流动资金的状况。企业应该合理确定其资本结构, 提高自有资金的比例, 减少破产倒闭的风险。
【财务管理与资金管理】推荐阅读:
财务资金管理09-17
资金财务管理05-16
企业财务资金预算管理05-09
国内企业财务资金管理10-05
资金财务预算管理工作09-04
医院财务管理应集中管理收入 统筹安排资金08-18
财务管理中的资金运用11-02
资金管理与监督06-18
河北省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财务管理办法05-30
企业资金管理与控制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