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教育管理

2024-09-24

自考教育管理(精选12篇)

自考教育管理 篇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自考教育在我国人力资源配置中所占的比重也逐渐加大, 各类高校举办的自学助考班更是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据教育部发布《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全国接受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学生249.56万人次, 当年已结业365.99万人次, 足见普通高校发展成人教育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1]。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号召, 更为自考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目前, 它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规模最大, 开放程度最高的一种教育形式[2]。灵活机动的培训方式, 自我调适的学习安排以及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都使得自考助学教育成为成人教育体系中异军突起的黑马, 并在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实施终身教育等方面发挥着日益凸显的重要功用。

自考助学教育经过多年的摸索, 逐渐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办学体系与教学管理模式。自考助学的蓬勃发展不仅证明了我国开放高等教育注重多种形式办学政策的远瞻性, 还充分利用了高校现有资源, 为自考生提供了新的人生规划。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与推广, 我们发现在自考生的教育管理模式上还存在种种不足之处, 如教学管理按部就班的套路化与人才培养一成不变的脸谱化。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自考教育的管理者和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地进行教育管理, 对自考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老问题与新矛盾, 都要重新分析、仔细思考, 从而提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对策。

一、自考生的管理现状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谈教育一定要了解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知识构成。相对于统招生而言, 自考生的名头无疑会让人产生生源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的成见。不可否认, “自考生绝大部分来自于高考失利的高中生、职业高中生、中专生以及少部分在社会工作后又回到学校充电的社会人群, 这导致自考生之间文化基础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 上学也只是家长的意愿, 这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自我约束力差, 环境适应能力差, 是非判断能力差, 很可能会放任自流, 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不良习惯中去, 对学习没信心没毅力”[3]。自考生群体差异的复杂性以及我国教育体制的特殊性造成了现行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

1. 学校重视力度不够。

对高校而言, 其关注的重点是统招生, 自考生基本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虽然高校都设置了类似继续教育学院的机构, 但由于人员编制及素质的原因, 并不能达到统招生的管理水平。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比比皆是, 如半天或者全天上一门课程, 学生根本没有消化吸收的时间和能力;有些课程请人代上, 教学质量不达标。

2. 学生管理工作的松散。

对统招生而言, 一个班级除去学院领导以外, 班主任、辅导员是必不可少的管理者。而自考生的管理工作基本都是由高校教师兼职负责的, 没有固定的专职辅导员。兼职教师除肩负相应的教学科研任务以外, 对自考生的管理有时处于有心无力的状态, 这就导致了对学生心理动态掌握不够及时、管理工作不到位的状况。这也导致自考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 比较松散, 集体意识不强, 形似一盘散沙。

3. 潜在的歧视问题。

自考生在中学学习期间, 由于大部分人不在重点学校、重点班, 已存有自卑思想, 高考失利后来到普通高校参加自考班学习, 与正式录取的大学生同一校园, 待遇不一样, 心理上更加感到不平衡[4]。这种心理失衡会导致自考生非常敏感, 进而产生被学校边缘化的心态, 而高校种种因人而异的管理模式更加剧了自考生的自卑感。首先, 因缺少国家补贴, 自考生缴纳的各项费用都远远高于普通大学生;其次, 自考助学班的党团以及班级活动并不能与普通大学生同轨进行;最后, 在毕业证的颁发上, 自考生总会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二、对自考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

普通高校自学助考的目的就是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 在自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如何才能使自考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形成更加合理科学的管理模式, 真正实现自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呢?总体而言,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尽力消除自考生的自卑心态, 全力培养自考生的信心。

自学助考班的学生大多为名落孙山的学生, 一方面, 高考失利在他们心里投射下浓重的阴影, 另一方面, 他们又怀着“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的迫切心态迈进了自考大军, 希望证明自己。因此, 消除其自卑、重拾其信心是自考教育管理工作的第一要义。入学伊始, 就应按照普高生的同等待遇来安排接站, 并请素质较高的教师和同学帮助他们办理入学事宜, 以热情驱散其自卑, 让他们感到家的温暖。

入学后的军训、开学典礼、食宿安排、档案管理等诸多事宜, 都应该与统招生一视同仁。从而让他们切身体会到与统招生并无二致, 进而在心里产生一种被尊重的平等感, 最终达到消除自卑、增强自信的目标。

2. 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 强化学生组织建设。

相对于统招生而言, 自考助学班的学生, 在文化素质及学习心态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不稳定性等诸多特征, 这就要求班主任具有极强的责任心和敏锐的观察力, 能够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灵活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可以采取自己申请、部门推荐和成教部门考核相结合的办法从教师队伍中选聘了一批热爱这项工作且业务好、素质强、具有较丰富学生管理经验的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作为辅导员”[5]。

在高校参加学生社团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自考生通过积极参与校园各类团体实践活动, 锻炼了沟通协调的能力, 这对其以后步入社会非常有用。通过组织各类趣味运动会、班级篮球友谊赛、文艺汇演等活动, 不仅可以起到拓宽自考生的视野, 扩大他们的交流的作用, 还可以增强自考生的团队意识。自考生的入党申请书及管理程序应保证和统招生一致, 以满足他们思想要求进步的需要, 同时这也是对自考生的认可与肯定。这些措施都会起到鼓舞士气, 找回信心的重要作用。

3.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构筑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

自考生本身就因为高考的失利而自怨自艾, 进入校园后与金榜提名的大学生往往会有一种心理上自卑与隔膜, 并在个体行为表现上有明显差异, 如他们不愿表现自己, 相对沉默, 害怕与老师接触, 与大学生交往少, 就医时害怕提及自己的真实身份, 进公共图书馆少, 业余娱乐活动参与少, 等等。总之有一种怕与人接触, 怕被人瞧不起的感觉。这种自卑心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 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健康[6]。

班主任、任课教师和班干部应组成三位一体的心理疏导小组。班主任要对班级的每个学员的脾气性格、学习情况、家庭地址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 在此基础上, 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及时疏导, 每周访谈。任课教师要把课堂上了解到的情况与班干部交流后及时反馈给班主任, 这种“三结合”小组组合了各方面力量, 发挥各自的潜能, 在定期会上交流情况及时, 研究问题到位, 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落到实处, 使学生参与管理更具实效[7]。

4. 建立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考勤、考试制度。

由于学校管理的松散, 自考生这一高校特殊群体在出勤率上表现得不尽如人意, 仅在开学初及考试前表现比较好。为确保自考生不再陷入“为拿证而考试、为考试而学习”的怪圈, 同时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务必建立切实可行的考勤制度。如考虑学生实际, 明确规定缺课、迟到、早退的最高允许值, 超过时具体的惩罚措施等, 并严格执行。 (参见汪波《成人高校学生学习特点与加强教育管理之调查研究》《天津市教科院院报》2000年第2期)

目前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仍然过分依赖单一的考试方式, 多年来一直采用理论考试及平常考勤考核相结合的模式, 且以理论考试为主。其实, 考试只是一种检测手段, 而考试结果也只是前期教学活动的小结, 所以不应该唯分数论, 更应该注重考试中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考试不仅是对师生教学互动过程检测的重要手段, 同时还对教师和学生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敦促作用。

5. 严格制订反映信息时代特征的专业培养方案。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 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 把握经济发展的脉搏, 才能保证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被社会接纳。因此制定一个科学合理而又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培养方案”是自考教育管理体系的中心环节。其一是要充分关注经济发展的需要, 培养一些“术业有专攻”的实际应用型人才, 一方面夯实其专业基础, 另一方面让学生关注该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知识;其二培养实用型人才并不排斥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的终极目标, 主要通过增加实践操作等公选课的课时, 如计算机、外语、秘书学、会计等课程的学习, 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综上所述, 在目前自考生教育管理体制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唯有以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能为目标, 才能使自考生适应社会的需求, 才能使自考助学教育与时俱进地可持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李美霞.普通高校成人教学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8, (3) .

[2]潘庆祥, 张昱明.发挥高校优势促进高教自考可持续发展.中国成人教育, 2004, (2) .

[3]郭浙斌.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生的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继续教育研究, 2007, (1) .

[4]黄惠智.全日制高教自考助学班的特点和教学原则.中国成人教育, 1999, (7) .

[5]张金池, 胡建功.普通高校全制自考助学班管理浅谈.中国成人教育, 2002, (3) .

[6]张衣国.自考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8, (1) .

[7]汪波.成人高校学生学习特点与加强教育管理之调查研究.天津市教科院院报, 2000, (2) .

自考教育管理 篇2

第一章 管理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第二节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第四节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第二章 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第一节 管理学理论第二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第三节 人性假设理论第二篇 个体心理与管理第三章 个性与管理第一节 个性的一般概述

第二节 气质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第三节 性格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第四节 能力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第四章 知觉与个体行为第一节 知觉的一般概述第二节 社会知觉及其效应第三节 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管理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第二节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第四节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第二章 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第一节 管理学理论第二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第三节 人性假设理论第二篇 个体心理与管理第三章 个性与管理第一节 个性的一般概述

第二节 气质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第三节 性格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第四节 能力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第四章 知觉与个体行为第一节 知觉的一般概述第二节 社会知觉及其效应

第四节 自我知觉、自我意识与自我管理

第三节 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第四节 自我知觉、自我意识与自我管理 第五章 价值观与态度第一节 价值观及其作用第二节 态度及其作用第三节 态度的改变及其理论第六章 需要、动机与激励

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激励的一般概述第二节 内容型激励理论第三节 过程型激励理论第四节 状态型激励理论第三篇 群体心理与管理第七章 群体概述第一节 群体的一般概述第二节 群体的分类第三节 群体的形成第四节 群体的功能第八章 群体动力

第一节 群体的规范与压力第二节 群体凝聚力第三节 群体的冲突第九章 群体的沟通第一节 沟通的一般概述第二节 沟通的种类

第三节 沟通的障碍及其改善第十章 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国论》,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的学说。大卫。李嘉图:

础,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工资、租的源流。

2、传统管理理论 斯密劳动分工学说。

3、科学管理理论。

(1(2)艾末生,(1)美国的泰罗。代表作:(1911年)。(2)法国的法约尔。代表作: 一般管理》(1916年)协调、控制,还提出了14条管理原则。(3)德国韦伯。代表作:组织理论》理论。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规则和纪律。

(4)美国的古利克职能论。分别是:计划、组织、人事、协调、报告、预算。(5)英国的厄威克的八项原则 “行为科学”学派强调人的行为,的行为本质中激发动力,才能提高效率。研究的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机、人际关系等:欲获取完整版请——QQ67460666 TEL137 8381 6366索取

1、人际关系理论:20世纪202、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40 科学理论获得较大的发展,方面: Ba 层次理论。②美国的赫茨伯格,E保健因素理论。③弗鲁姆,“期望理论”。b 头的所谓“人性”问题。①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提出X提出了“不成熟—成熟理论” c组织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①勒温,立了“团体力学理论”②美国布雷德福 d “领导方式连续统一理论” ②以利克为首的“支持关系理论”、“社会人、克、穆顿为首的“管理方格法”

1、社会系统学派:索取 社会各组织由三个要素组成:A

意;B:共同的目标;C:信息的联系;

2、决策理论学派: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策者在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3、系统管理学派:

考察和管理企业,以提高生产效率。

4、经验主义学派:尔,主张注重大企业的管理经验,当代经济管理理论的基点。

5、权变理论学派:

QQ喜悦和。

就不

培养和而

它:理创

克、穆顿为首的“管理方格法”

1、社会系统学派:

社会各组织由三个要素组成:

A意;B:共同的目标;C:信息的联系;

2、决策理论学派: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策者在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3、系统管理学派:考察和管理企业,以提高生产效率。

4、经验主义学派:当代经济管理理论的基点。

5、权变理论学派:尔,主张注重大企业的管理经验,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

6、管理科学学派:表示计划、组织、近年、程序、答,以达到企业的最终目标。现象心其规律的科学。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现实的主观现象。

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

1、认识过程:客观世界的反映。两个阶段。

主要是通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心理活动来完成的。

感觉: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的开端

析,形成知觉

2、情感过程

①情感: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

②情感和情绪的分类: A激情、心境和热情。

B德感、理智感和美感。③情感的两极性:的对立的两极性,如满意和不满意、悲伤、爱和憎等。下可以互相转化。

3、意志过程 ①意志: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②意志的特征:

C意志具有对行为的调节作用。坚持的作用。

③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A意志和认识的关系:离开认识过程,会有意志行为。意志离不开认识,以巨大的影响。

B意志和情感的关系:定行为起推动或支持作用时,意志的动力。情时,情感也可能成为意志的阻力。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

A能够自觉地确立目的。BD意志具有对心理调节的作用。E的人性假设,即“经济人”、“社会人、使用方便,所得材料真实。

等待有关现象的发生,数量处理,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进行的。的地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的条件,缺点:的过分简化,差距。满 的方法。调查的方法有谈话法和问卷法。而

缺点:具有较大的局限性。②欲使谈话有效,须注意三点:1.QQ索问题易懂2.讲究方式,控制进程3.系统、整、详尽的记录谈话的内容。③问卷法:状态的方法。常用的有是非法、级排列法三种。优点:理B缺点:所得材料较难进行质量分析,所得结论与被试者的实际行为进行比较。E 测量的方法。优点:多人的一个或多个特点,较。缺点:有很大的局限性,智谋低。查、了解,以便研究其行为变化的方法。1.理念欲获取完整版请——QQ:、“社会人、TEL137 8381 6366索取

2.有助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统一 3.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有助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索取

1、古典管理理论

2、行为科学理论

3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与观点

1、早期管理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下半期 国论》,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的学说。

主要代表有:亚当·大卫。李嘉图:

础,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工资、租的源流。

2、传统管理理论斯密劳动分工学说。

3、科学管理理论。(1911年)。

自考教育管理 篇3

关键词:自考 “专本衔接” 专转本 学生管理 管理工作

自考“专本衔接”教育是对自考制度一项重要举措和创新,同时也是教育事业改革创新的实际需要的体现。学生提升学历层次的愿望和需求,也是进行积极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力的表现。作为一种新型的开放性教育形式,自考“专升本”教育能够很好满足学生的需求,适应社会的发展,更能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构建新型的社会发展格局。自考“专本衔接”教育同时也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为国家终身教育体系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新事物,专升本教育正处于积极探索阶段,面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进行研究和解决。

1 专本衔接学生的特点

“专接本”教育是帮助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获得更高学府教育的途径,帮助他们适应专科阶段的学习与生活,为以后的工作与继续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自考“专本衔接”教育的学生,他们具有自己的特点,需要广大教育者给予充分的关注。

1.1 专升本学生学习主动自觉,学习能力较强

专转本的学生已经经历了大学教育,对大学教育的模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且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专转本的学生学习主动自觉,生活学习阅历丰富,经历了高考与专升本考试,对于学习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对于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十分珍惜。

1.2 专升本学生具备一些专业知识

自考“专本衔接”的学生都是经过了大专学习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学习,对所学专业有了一定系统性的认识,但知识掌握程度有限,专业认识不深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有相应的知识基础,在进行二次学习时,不能有较大的收获,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过于自信,以为已经学过无需再花时间精力,实际情况却是只掌握了有限层次的水平。

1.3 专升本学生有自卑心理,对待学习有消极思想

在现实社会中,大多数人对于专科起点的本科教育有一定程度的歧视,并且在学生今后的毕业就业及考研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见及差别对待。由于这样的教育存在“先天不足”的因素,不少专升本的学生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对于自己的未来迷茫不确定,时常进行自嘲。因此,有一些专升本学生想放弃专升本学习而选择就业,心理问题也面临巨大的危机,对待学习有消极思想。

1.4 专科生有较强的个性和自我意识

专科生与本科生相比,更具挑战性,个性的棱角并没有在之前的学习中被磨砺而失去,有较强的个性,自我意识强烈,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专升本的学生平均年龄一般在22岁左右,在家多是独生子女,思想较为成熟,受到家长很好的照顾和疼爱。这样的学生一般缺乏合作团结意识性,集体荣誉感不强,个人自我意识分明。

2 专本衔接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高职高专院校的在校学生,为了接受继续教育和取得高一层次学历或第二专业学历的机会,参加高等教育自学本科专业的考试。这项自学考试“专本衔接”制度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满足了大多数学生提升学历层次的愿望和需求。国家每年都有数量庞大的自考学生,对于专本衔接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

2.1 学生对“专本衔接”的认可度不高

高职高专院校的在校学生参加高等教育自学本科专业的考试,完全是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进行的。学生自愿报名,自学考试。所以导致有部分学生对“专本衔接”认识不到位,片面的对于专升本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过分强调社会对于专升本教育的差别对待,认识不到专升本教育的优势和强项。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于社会竞争没有清醒的认识,无法了解社会的实际人才需求,一味的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没有长远的眼光和规划,注重技能的学习,忽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2.2 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状态不佳

高职高专院校的在校学生大多因为高考落榜产生自卑感,在学习时有巨大的思想压力。同时,一般的高职学生自身的知识学业基础较差,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从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升入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中很少有学习能力强,学习自觉性高的学生,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没有学习信心,学习效果不理想,整个学习状态不佳。总的来说,自考本科比起专科学习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高。对于在高职高专院校学习期间完成专科学习和自考本科学习,学生本身需要承受较大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情绪低落的学习状态是无法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的。

2.3 自考学生管理工作松散

高职高专院校的在校学生,进行报名参加自考本科的情况复杂,报名人员零散,无法进行统一管理,对自考学生管理工作松散。对于学生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反馈并进行有效地解决,长此以往这样的情况会对学生的自考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尤其对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要实行有效的疏导和沟通,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在积极乐观的心态下进行学习考试。

3 自考“专本衔接”的学生管理工作措施

3.1 完善自考学生管理制度

对于自考学生管理体系以及学生管理制度,教育部门需要及时建立健全,完善的自考学生管理制度,这对于自考学生的正常学习有很大的保证。学校需要单独设立学院,对专升本的学生进行集中管理,同时对外来的专升本学生统一管理。学校各院系相互配合协调,加强学生专业的对接性。学生报名之后,进行信息化管理,建立自考学生信息数据库。完善自考学生管理制度,对自考学生落实相应工作实行规范和指导,形成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

3.2 加强自考宣传工作

自考“专本衔接”是对社会发展进行适应的一项创新。我们需要鼓励专科学生积极提高学历,认真报名参加高等教育自学本科专业的考试。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开展宣讲会,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自考鼓励。同时优秀的自考生可以指导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学习考试。另外,网络宣传信息发布也会让更多学生了解自考“专本衔接”政策。

3.3 提高教师教学素养和专业技能,使辅导员专业化

学生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之下,高素质的老师能很好的带动学生学习情况。积极培养拥有高素质和教学技能的老师,定期对老师的学业及专业技能进行测评检查,可以使得老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及实际工作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培养出各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毕业的学生有过硬的业务素质。

3.4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专科生具有较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老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发挥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潜能。老师要让学生自觉去学习,而不是学生被动接受。自考生大多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渴望接受更高学府的教育,获得高层次的学历,所以老师要积极进行学习引导,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尽早地适应社会。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专升本院校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为了培养更加适应时代的新型人才,加强对自考“专本衔接”学生管理,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必需的条件。同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少歆,蔡秋霞.浅谈自考“专本衔接”的学生管理工作——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

02:75.

[2]李玲玉,王顺利.加强专升本学生管理工作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1:57-58.

[3]胡建勇.专接本学生的特点与教育管理对策[J].价值工程,2013,21:252-253.

[4]陈倩.专升本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5:252-253.

[5]席晅.加强高职高专院校自学考试“专升本”教育的几点措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2,17:19-21.

自考学籍管理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篇4

现在拟对于10000人规模的高校, 采用Access作为基础数据库建设, 利用ASP脚本为开发平台, 搭建一个具有扩展性的管理系统。

1 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是系统功能的初期规划, 一个好的功能设计方案, 是系统成功与否的关键。

1.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学籍管理工作, 主要是围绕学生展开。通过多年学籍管理经验的总结, 可把这项工作分为学生报名入学管理、注册学籍管理、毕业管理三个主要方面:学生报名入学时, 一般要求填写报名表, 待交费确认入学后, 再建立学籍资料档案。所有的注册工作和毕业工作都要以学籍资料作为基础数据。具体操作流程见图1。因此本系统的主要功能描述如下:

(1) 报名数据采集。主要完成学生报名入学工作, 建立学生基本信息原始数据库。

(2) 正式学籍档案建立。具备完善的数据库操作功能。

(3) 学籍异动情况登记。

(4) 学生成绩管理功能。

(5) 学生毕业申请功能。

(6) 较为完善的系统查询、统计及打印功能。

(7) 重要数据的备份功能。

(8) 用户权限的分级管理。

根据具体工作流程图 (图1) , 和以上功能的描述, 我们能够构建整个系统的功能结构, 如图2所示。

1.2 功能模块规划

我们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 来规划设计程序。所谓模块化, 简单的说就是把各个功能描述划分成若干个框架或者通用的功能要素, 整个系统的构成, 就是这些要素和框架的集合。它采用自顶向下, 逐步求精的设计思想, 明确了各个功能、框架之间的输入、输出链接关系。我们根据上面的需求描述, 可将本系统定义为7大功能模块:报名数据模块、档案管理模块、学籍异动模块、成绩管理模块、学生毕业管理模块、统计查询功能模块、系统维护功能模块。

(1) 报名数据模块。

这个模块主要面向报名者, 具有添加功能。录入学生的基本信息, 包括姓名、性别、民族、籍贯、身份证号码、出生日期、联系电话等。填写完毕提交后, 系统转入信息确认页面, 并提供确认、返回修改和打印功能。

(2) 档案管理模块。

学校根据相关的注册手续, 对复合注册条件的学生进行学籍档案的建立。档案管理模块具备数据的添加、修改、删除等各项功能。

添加功能:使用查询功能, 在报名数据表中查找需要注册的学生信息, 在反馈页面中能够实现对该学生的信息修改及添加注册功能。此项工作应该由具有学籍管理权限的老师完成。

修改删除功能:可以按相关条件查询档案管理模块中的数据, 并对其进行修改、删除操作。可以支持批量删除。

(3) 学籍异动模块。

学籍异动模块主要用于管理与记录学生的入学、休学、退学等状态信息。按照相关规定, 休学的学生在1年内没有申请复学的, 将会按退学处理。

(4) 成绩管理模块。

本模块由教务工作人员操作, 对学生成绩数据进行录入, 并提供查询、批量导入、导出等功能。

(5) 学生毕业管理模块。

学生提出毕业申请, 并记录具体申请时间及反馈各项毕业条件。

(6) 统计查询功能模块。

公用功能, 可以对在册学生进行学籍、学号、毕业生、班级、等全面的信息查询, 并支持打印功能。

(7) 用户权限功能模块。

通过调用权限编号表中的参数, 实现各个功能模块所面向的用户类型。比如管理员可以分配权限, 学生只具备报名和查询权限, 教务老师具备学籍管理权限等。单个用户可以修改自己的权限口令, 相互不影响。

2 系统实现技术介绍

2.1 ASP技术

整个程序使用ASP (Active Server Page) 结合SQL技术实现。ASP是微软开发的一套服务器端运行的脚本平台, 它内涵于IIS组件当中。通过ASP指令结合HTML网页以及Active X元件, 我们能够建立动态的具有交互性的高效WEB服务器应用程序。同时它还支持Vb Script和Java Script等脚本语言。由于它运行于服务器端, 只需通过浏览器调用, 无需安装客户端程序。因此它具有高效、可靠、易于维护等特点。

2.2 数据库链接技术

ASP内置的Active X Data Object (ADO) 数据库存取组件, 可以实现ASP程序对数据库的直接链接访问。一般通过以下三个步骤进行数据库的链接:

(1) 首先建立ADO的链接对象。由“Server.Create Object”语句完成。

(2) 通过Connection对象的Open方法, 打开数据库。

(3) 建立好数据库的记录集, 执行SQL命令。

3 数据库主要功能表的规划设计

数据库结构的规划与设计是信息系统的基础, 也是核心部分。高质量的数据库逻辑结构, 能够更加高效的运行。因此在一个信息管理系统中, 尤其是大型的关系系统中, 数据库设计的优劣直接能够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成败。

3.1 本系统所使用的数据表

(1) 学生报名信息表:存放学生的基本信息, 包括报名号、姓名、性别、身份证号、报考专业、现有学历及专业、所在系部、所在班级、联系电话、QQ号码等。其中以报名号为主键。

(2) 学生档案基本信息表:学籍档案信息表中包括学生报名信息表中所有数据, 另外增加学籍异动申请情况、异动申请时间、学籍异动情况、异动变更时间、考绩号、本科班级信息、班主任信息、注册批次、注册时间等。此表中以考绩号为外键。

(3) 学生成绩表:主要包括各学科编号、系统自动编号、考绩号、成绩、备注等;以系统自动编号为主键, 考绩号为外键。

(4) 字典编号表:课程字典表、操作员权限表两项。

3.2 各数据直接的逻辑关系

在设计各个表的项目同时, 规划好相应的主键与外键, 用于建立表的内链接与外链接。例如学生成绩表与课程字典表通过考绩号建立关联, 学生档案信息与学生成绩表也通过考绩号建立关联。其他功能固化在外部ASP程序当中。

结束语

本套系统适用于自考助学单位的学籍自动化管理, 它能够大大提高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效率, 从而降低管理的成本。使繁琐的学籍管理工作, 变得相对轻松简单。

参考文献

[1]刘瑞新.ASP网页数据库[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2]宝小平等.ASP数据库系统开发实例导航[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3]汪江平, 钟军.ASP网络开发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自考教育管理 篇5

近年来,山东省作为全国最大的自考生源地,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山东省自考的难度之大,也是公认的事实,正因如此,山东省自考证书也是含金量最高的证书。但是,近几年山东自考形势出现瓶颈,自考难度大,通过率低让不少打算考自考的考生打了退堂鼓,考生人数逐年减退,考生积极性降低。应对这一实际情况,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出台了《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强化实践能力培养考核改革试点方案》,该政策在全省各大高职高专院校实施,新政策“三七”“五五”不但提高了考生的实践能力考核,同时也带动了主考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的积极性,这一科学的自考政策一时间风靡全省。

在这一政策引导下,不少社会助考机构积极响应号召,在改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自考,提高考生学习能力,实现自我实践能力。在这方面,济南领创教育作为自考助学机构代表成立了自考考生服务全托管的助学体系。从一开始考生的报名注册,到考中的视频课件辅导、业余辅导班辅导、网上语音YY课堂,以及最后的毕业申请、论文答辩等环节,全方位让考生省去了曲折的探索环节,领创教育有全天12小时客服班主任为考生提供在线咨询服务,帮助考生了解自考政策,指导报考进度,耐心的解答和帮助让不少考生受益匪浅。山东省自考《企业管理》、《汉语言文学教育》、《教育学》和《会展管理》专业是山东省比较好考的几个专业,也是领创教育一直推行的专业,这几个专业有的可以参加证书免考,降低考试难度,有的则是考试科目简单易懂,好通过。领创教育推荐的学员通过率在业内有口皆碑。据领创教育相关负责人介绍,领创教育的考生通过率近年来一直是90%以上,这比山东省总体通过率高出60%的百分点,看来在自考方面学生能依托一个专业的自考服务机构是多么重要。

领创教育作为山东省工商管理职业资格证书推广中心,以及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考试(NIT)培训站,7年来,培训学员3万余人次,在培训质量上有目共睹,学员遍布全省各地,在领创教育大家收获最大的是真正的知识,尤其是NIT培训方面,领创教育的学员在10对1的辅导下,各个突破,使得每位学员都能真正学到计算机知识,取得这两个证书可以免考自考《企业管理》专业6门科目。由于一月份山东自考取消考试,领创教育为学员提供徐州借考报名转档服务,考生在一月份可以去徐州参加自考借考,考过的成绩可以转回山东互认,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考生的毕业时间,深受广大考生青睐。

自考教育管理 篇6

关键词:自学考试;全日制助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21世纪是知识时代,也是学习的世纪,而普通高等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自学考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为有志成才之人创造了良好的平台。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包括自考生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校园招聘比往年减少,而毕业生人数却比往年增多。但同时,社会很多岗位如服务业、制造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手,出现了“有人无岗”、“有岗无人”的局面,也就是就业上的结构性困难。因此,加强大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力度,以及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显得尤为紧迫性与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日制自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普通高校举办高教自考助学班中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缺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课程

目前,各大普通高校举办的高教自考助学班课程教学主要是以国家或省市考试计划所规定的全部科目作为开课计划。由于在国家或省市考试计划所规定的考试科目比较多,这与当时教育部组织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历史背景有关,毕竟要保证自考毕业生的理论水平,从而,开设了大量的理论教学课程,忽视了实践教学课程,因此,导致普通高校在举办的高教自考助学班中为了完成规定的考试科目教学,再难以安排一些社会工作实际需求方面的课程教学,更无法开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课程了。

2.专职教学师资力量不足,难以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普通高校举办高教自考助学班,能拥有一支稳定专职师资的并不多,一般都是由兼职师资唱主角。并且,兼职教师来源也十分复杂:一部分来自是退休教职工,二是来自本、外校在职教师。此外,很多学校还聘请了一批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担任教学工作。而这些兼职师资由于时间等原因在课程教学方面,为了追求较高的通过率,其教学通常都是以“自学考试大纲”为指南,采用系統教学和课堂练习的应试教育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只强调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和对知识的识记,完全采用的是一种应试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职业教育,也就更难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了。

3.教学管理方式过于简单,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够

由于普通高校举办高教自考助学班的“生命线”在于学生较高的通过率,所以,各项教学管理的中心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通过率。而学生结构复杂,学习习惯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学习主动性不强,缺乏毅力。这导致教学管理工作者把大部分的时间在管理学生事务性工作,例如抓到课率以及安全工作等,而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够。

4.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缺乏系统性与协调性

目前,很多高校对于大学生包括自考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仅仅局限于毕业生这一个群体,并且基本都局限在就业这一个环节上,而对非毕业生、就业之外的环节则缺乏必要的指导与帮助。而事实上,大学生的就业与此前的学业、此后的职业和未来的事业都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因此需要进行系统的指导,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影响其未来的发展。社会上普遍只将学校和专业的就业情况作为衡量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对就业指导如何反过来促进学校和专业的发展工作做得还远远不够。更常见的是,只注重将大学生推向社会,但对大学生如何在社会上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缺乏必要而科学的指导,没有将大学生的发展与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协调起来。

二.解决全日制自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问题的对策

为了能较好的解决目前全日制自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促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笔者结合多年以来自考助学教学与管理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深化教学课程改革,增加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虽然要保证自考毕业生的理论水平,有必要开设了一定量的理论教学课程,但也不能忽视实践教学课程。尽管我们所面对的对象是自考生,但也是大学生,其求学的目的不仅仅是通过考试,拿到大学文凭,更主要的是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一种求生存的本能,为自己走上社会,适应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光是要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还需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将教学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课题及时转化为教学实验或实践项目,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学时数,同时,大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见习、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紧密衔接,有机融合,强化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系统训练,此外,尽可能安排一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以求锻炼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素质,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2.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加大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查

目前,在普通高校自学考试助学的教学中每门课程考试所参加的都是国省考,一次考试决定每门课程的学习是否合格。虽然有部分课程进行试点改革,增加了网络学习平台,但是力度还是不够。在某些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可以通过进行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教学,用实验报告或社会实践报告作为考查内容,占课程评价中适当的比例。此外,还可以与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将相关职业资格考试中考试科目纳入教学课程,把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职业资格考试合一,或者成绩互认。这样也就可以提升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以满足社会岗位需求,解决就业的结构性困难,从而,提高自考生就业竞争力。

3.加强专职师资力量的配置,以保证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落实

普通高校在举办高教自考助学班的过程中,加强稳定的专职师资力量的配置,以便在提高理论教学质量的同时保证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落实。因为只有专职于自考助学班的教学与管理,才会用心去研究和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而这需要足够的专职师资力量得以保证。当然,举办高教自考助学班的高校,除了配置足够的专职师资力量以外,同时也应该想办法稳定与充分发挥专职师资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可以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4.学校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性与协调性指导

自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提高自考生素质,促进高教自考助学教育教学的改革,加强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实施自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阶段性与持续性相结合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努力从强化学生职业生涯意识,明确自考生成长各阶段的规划任务及目标,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所以,对自考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不能仅限于毕业生这一个群体,也不能仅仅局限在就业这一个环节上,而应该对所有在校生、就业之外的各个环节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将自考生的就业与在校的学业、今后的职业和未来的事业作为一个整体,以此对自考生进行系统性的指导。此外,举办高教自考助学班的普通高校应该构建平台,建立机制,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学校、个人合力作用开展工作。这有利于自考生掌握如何在社会上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将自考生的发展与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协调起来。

参考文献:

[1] 李金碧,生涯教育: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领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

[2] 李振湖,浅谈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J],中国电子商务,2009

自考教育管理 篇7

一、中职与专科衔接自考学生特点

(一) 年龄较轻, 自控能力差。中职与专科衔接自考助学招生对象为中专、技校、职高等学校的在籍生, 年龄大概在16~18岁之间。这部分学生许多因为中考落榜或其他原因无法升入高中学习, 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耐性不足、学习自主性不强。

(二) 个性较强, 自我意识分明。中专生有较强的个性, 自我意识强, 以自我为中心。中职与专科衔接自考的学生年龄较小, 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掌上明珠, 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 在家长期受到家长悉心的照顾和溺爱。这样的学生集体荣誉感不强且缺乏团队意识性, 自我意识分明。

(三) 存在自卑心理, 对待学习消极。在社会中, 许多人对中专文化程度的歧视, 以及中专生在就业及升学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偏见及差别对待。由于这些因素, 导致不少学生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 对于自己的将来感到迷茫, 心理问题凸显, 对待学习十分消极。

二、中职与专科衔接自考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一) 学生招生管理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很多学校为了提高自考生源, 夸大宣传招生, 恶性竞争。导致许多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耐性不足、学习自主性不强的学生被招进助学班后, 学生管理方面的问题就不断出现, 这种招生方式不仅给学生带来的无助与反感, 更损毁了学校自身的形象, 由于基础差许多学生课程通过率低, 严重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直接影响了自考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进程。

(二) 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松散。中职学校的在校学生, 进行报名参加中职与专科衔接自考的情况比较复杂, 报名人员零散, 有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 很多助学点学校没有给助学班配备班主任, 都是由学校的招生部门工作人员从事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管理工作松散。对于学生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 不能及时反馈并进行有效解决, 长此以往会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习成绩等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 师资不足, 教学方法单一, 影响教学质量。大部分助学点学校与主考学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合同, 是为了学校的经济创收。没有从培养人才的角度考虑办学问题, 为了节约课时费, 教学课时一再压缩, 许多助学点都是中职老师来承担专科的课程授课任务, 这些教师由于长期没有从事过专科教育教学工作且经验不足, 教学方法单一, 导致学生助学效果差, 通过率低。

(四) 自考考试考务管理不严。衔接自考沟通课程和衔接课程考试安排在助学点, 许多助学点对自考考试考务管理不够重视, 没有制定相应的考试考务管理制度, 在监管上存在很大的漏洞, 这就给学生提供了考试舞弊机会, 一旦舞弊被查, 助学点不是寻找自己的原因, 而是埋怨学生素质差、基础不好等原因。

三、推进中职与专科衔接自考学生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 加强招生宣传工作。各个助学点学校要认真贯彻学习福建省“中职与专科衔接”自考试点办学模式的相关政策制度, 认真做好学生的招生宣传工作, 不得进行虚假招生。可以通过开展招生宣传会, 对学生进行自考鼓励。另外, 还可通过广播、网络、校刊等宣传媒介发布自考政策信息, 让更多学生了解“中职与专科衔接”自考试点办学模式。

(二) 完善制度, 加强管理。助学点要认真贯彻教育部门现有的衔接自考管理各项规章制度, 同时还要针对本学校自考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管理制度, 如学生上课考勤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班主任制度、考试考务管理工作制度等等, 建立健全完善的自考管理制度, 这对于自考学生的助学效果有很大的保证。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助学点学校应加强教师和班主任队伍建设, 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待遇来调动老师积极性, 针对一些学生核心课程通过率低的科目, 学校应组织老师建立研究团队进行试卷分析, 授课经验交流。应鼓励教师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课堂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为了让自考助学教师结构合理稳定, 学校要定期引进高高素质、高学历的教师, 扩充教师队伍, 建立授课教师长聘机制, 将教师的待遇与衔接助学班的考试通过率相挂钩, 提高自考助学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社会企事业单位对人才和学历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中职在校生就希望能够在校期间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 参加更高等的继续教育, 加强自身素质和能力, 以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能力, 这给衔接自考办学带来了发展机遇, 如何加强对衔接自考学生管理, 加强招生宣传工作、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是做好衔接自考办学必需的条件。作为自考助学的管理者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认真对待学生管理工作, 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自考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同时对中职与专科衔接自考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少歆, 蔡秋霞.浅谈自考“专本衔接”的学生管理工作---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3, 2:75

[2]胡建勇.专接本学生的特点与教育管理对策[J].价值工程, 2013, 21:252~253

[3]席晅.加强高职高专院校自学考试“专升本”教育的几点措施[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17:19~21

谈高校自考助学班教育资源共享 篇8

资源共享是目前教育界的热门词汇之一, 该词汇是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被广泛提及的。信息社会给教育带来的影响是教育的开放性、学习的终身性。前者指的是教育要打破种种界限, 不仅是教育系统内部各个学科要包容并蓄, 打破学科划分, 而且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要互相开放, 打破“围墙”, 共享资源;后者指的是现代社会的知识处于不断地更新中, 因此人们也需要保持持续学习的状态。学习的终身性要求教育资源要共享, 因为如果教育资源没有开放, 没有让社会成员共同享有, 那么学习、受教育就是一件成本很高昂的事情, 也就谈不上终身学习了。在这两个影响下, 教育资源共享 (Educational Resources Sharing) 也就提上了社会议事日程。

所谓教育资源共享实质上就是将高度独立的学校系统与社会系统彼此融合, 使其有机的联系起来, 最大限度地、合理地、最有效地相互利用教育资源, 做到“1+1>2”。让教育资源可以为不同的主体进行服务的方式,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效益。

2 高校自考助学班

最近几年兴起的自学考试助学班本身即是教育资源共享的一种探索与尝试。根据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可分三种形式:以高考方式录取的普通高等教育、以成人高考方式录取的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1992年我国允许自考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考试, 并允许参加省级统考的学生可参加主考院校举办的助学班学习。助学班利用高校的师资力量、教学环境、办学设备, 全日制授课, 规范化管理带动和引导学生全日制脱产学习。助学班跟其他自考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学生有一个浓厚的学习与交流的大学环境, 与其他学生共同拥有学校的教育资源。从助学班的教育形式可以看出, 就是与其他通过高考录取的大学生共享教育资源。那么教育资源共享包含哪些资源?资源共享对自考助学班这种新兴的教育方式有何意义?

3 教育资源 (Educational Resources) 的具体内容

从广义上讲, 教育资源泛指与教育行为相关的一切事物和人, 既包括有形的资源, 如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 又包括其他的无形资源, 如文化资源、信息资源、制度资源等。

3.1 有形的资源

教育资源中的有形资源指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性事务, 包括物和人, 前者指的是高校用地和建筑设施、教学和办公设备、教师和工作人员及学校教育辅助中心设备等。后者指的是教职工, 即人力资源。助学班有形资源的共享指的是通过助学班的方式将高校资源向社会开放, 让未能以高考方式进入高校的社会人员也能方便的拥有图书馆、体育馆、教室等设施设备, 获得高校教师面对面的指导与帮助。

3.2 无形的资源

无形的资源指的是信息资源与文化资源。在信息社会中, 信息是一种很重要、很必须同时也是实时在在更新的无形资源。而从人的认知能力来说, 它是有限的, 单纯依靠自身难以把握变幻莫测的知识更新, 因此需要借鉴他人的成果、经验。这种互相借鉴、信息互通有无的过程即是资源的共享过程。同时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也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为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与保障。因此资源共享一开始就与网络、信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教育而言, 提及资源共享, 通常指的也是课程、教学的信息化。

2007年6月, 全世界已经有16个国家的超过150所大或机构发起约50个较大规模的教育资源开放共享项目, 共享数千门课程资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放件项目 (MITOCW) 在短短的几年内把近1800门课程放到互联网上供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免费使用, 是全球教育资源共享做的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目前我国许多院校都组织开展了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比如网上精品课程、网络远程教育等。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BALIS) 就是教育资源共享的应用模式之一。据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胡越介绍, 该项目建设目的是:用现代图书馆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整合高校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 依托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CALIS) , 实现北京地区高等教育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 为首都的高等教育服务。

信息资源共享是教育资源共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可以实现最大化的部分。因为有形的教育资源有固定的容纳率, 比如图书馆每天能服务的读者数量、操场能够容纳的人员数量、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的数量都是有限的。相比而言, 信息资源能够服务的对象数量是巨大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 将教学资源、课程内容信息化、网络化, 让更多的学生也能获得优质的课程。不必讳言的是, 目前而言, 高校自考助学班在师资配备上与非自考助学班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尽管也不乏优秀教师参与助学班, 但相对有限。然而, 在信息资源的共享上, 所有的班级都是一视同仁的, 面对的都是标准化、统一化的课程资源。比如自考助学班的学生通过数字图书馆也能获得学校优质课程, 也能聆听名师的教诲。

无形的教育资源除了信息资源外, 还有学校的文化氛围与风气。一所高校的文化氛围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的, 难以复制, 比如北京大学兼容并包、批判、独立。这种氛围会潜移默化地感染身在其中的每一位学子。自考助学班的学生长期生活、学习在其中, 也会亲身体验到这所学校的文化内涵。

因此, 自考助学班中教育资源的共享包括让学生在高考之外能与其他大学生共享学校有形的教育设施、设备、人力资源及无形的数字资源、文化氛围。那么这种资源共享有何意义呢?

4 教育资源共享的意义

4.1 提高课程的利用率和投资效益的必然要求

从经济角度而言, 任何的投入都要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资源共享整合了教育资源, 在同一的平台上, 让尽可能多的人享用到教育资源, 避免资源的浪费或闲置及重复建设, 可以实现效用的最大化。这对于我国教育需求迫切, 同时教育投入有限的背景是很有意义的。特别是教育共享中很重要的信息资源共享, 教学网络化从经济效益来说, 带有低投入, 高产出的特点。通过助学班与高校其他班级共享资源, 高考失利的落榜生有了进优秀高校深造的机会;有了听重点校名师讲课的机会。通过在线培训, 学习时间相对有限的在职人员有了业余时间自修深造的机会。教育资源共享使有限的教育资源辐射到了更多的人员和地区, 提高了教育的投资效益。

4.2 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现代社会在发展, 科技在进步, 知识在翻新, 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也就要求教育与社会不断地进行“反馈”和“交互”, 教育也就不是封闭的, 而是开放的, 并且根据需要不断地丰富、完善内容。资源共享最大的特点是互通有无, 本身也是开放的。它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 是传统学校教育功能的延伸。通过助学班的形式,

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 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4.3 教学思想与经验交流的重要途径

传统高校中, 院系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隔膜。共享资源的过程让各专业共建、重新整合资源、优势互补, 各学科专业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资源, 促进各院校之间强势学科的相互学习和优秀教学经验的交流, 全面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此外, 网络资源的前提条件是规范化和标准化, 即普遍采用的标准有:通信标准 (TCP/IP) 、字符编码标准、检索语言标准、安全标准等等。在共同标准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 这就让不同学科、不同学校的课程、教师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对于助学班学生而言, 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即是网络学习。通过网络, 学生可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 特别是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平时见到老师都会脸红, 更谈不上向老师请教或解答别人的问题了。在网上他们就可以无所顾忌的提出自己的问题或为别人解答问题了。

4.4 促进高校办学社会化

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指出:“优质教学资源短缺是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 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在这方面, 正好可以发挥我们制度上的优越性, 集中建设, 广泛共享。”教学资源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多个学科, 不仅是教育系统内容的事情, 更需要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如计算机行业人员的参与对共享平台的建设就必不可少。教育共享引进了社会力量, 促进高校办学社会化, 与社会接轨。

高校自考助学班中充分体现了教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的意义, 促进更多的社会人员获得高校教育资源。就目前而言, 我国教育资源共享处于探索阶段。水平参差不齐, 在有形资源的共享上实现效果较好, 但无形的资源质量有待提高, 特别是优质的课程资源数量有限。作为一种新的探索, 如何跨越资源共享障碍, 开拓资源共享途径, 提高资源共享层次, 丰富资源共享成果, 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摘要:教育资源共享是教育界热门议题之一, 高校通过助学班可以让更多的社会人员获得高校的教育资源包括有形的教学设施、设备、教师的指导, 无形的信息资源和文化氛围。这种资源共享符合教育的发展趋势, 能够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推动办学社会化等, 对我国教育很有意义。

关键词:资源共享,信息,助学班

参考文献

[1]祁志敏.高校网络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版) , 2009 (1) .

[2]熊晓云, 吴谷丰, 左崇良.借资源共享之势促进高职院校办学社会化[J].教育探索, 2009 (9) .

[3]姚明业.浅析新型的学习模式——网络化学习[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9 (9) .

自考教育管理 篇9

一、教育的过程性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一个过程, 都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和发展。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 而是过程的集合体。”黑格尔最大的贡献在于把世界描述为一个发生发展永无止境的过程, 这应该是辩证法的显性形态, 把“绝对和自然看做一个动态的过程, 人类也是一个过程———一个辩证的过程”[1]。毫无疑问,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活动, 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 并以过程的方式展开的, 离开了过程就无法理解教育活动, 更无法实现教育目标, 过程属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

(一) 教育对象的生长性

教育的对象是人, 人的生长是一个不断创新、创造的过程。杜威在批判传统教育派并阐述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时指出:“教育的过程, 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 不断转化的过程。”[2]他认为, 离开了过程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目的, 过程就是教育目的上的存在方式和展开形式, 教育的过程就是儿童的生长过程。

(二) 教育内容的历程性

教育通过什么来培养学生的精神?柏拉图说:“当然, 我说过知识是灵魂的粮食, 我的朋友!”知识通过课程来传播, 课程是教育的内容。课程具有历程性, 课程之外没有特定的客观性目标。在历程中也有一定的目标, 但目标只是过程的一种引导, 它是非固定性的, 而是唤起性的, 它仅仅提供学生所面临的情境, 为过程本身提出原则, 以引导课程的进行和学生的学习。在过程中目标是暂时的、变化的, 在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经验交流、内容传达中随时变化和修正, 这种目标注重的只是过程本身, 并不把过程看做是达成外在目的的工具[3]。也就是说, 课程的过程性体现在课程内容的不断创新以及不断改进, 教育内容的历程性就在这个基础上得以体现。

(三) 教学方式的过程性

教育在于知识的传授, 但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知识传授, 而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让师生不断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真谛, 不断激活生命、确证生命、丰富生命, 提高生命的质量和价值。教育的最大任务在于产生一个完整的人, 能将生活加以整体的处理[4]。教育的功用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具有智慧的人。这就意味着教学方式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教学方式既要重视知识结论的获得, 又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 强调学生在探索新知的历程中获得丰富的经验和多方面的收获, 使知识获得的过程同时成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自考助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由“严进宽出”向“宽进严出”转变的演习阵地。教育是一个过程, 自考助学无疑是一个助学的过程, 强调助学的过程性。它整合了高校的教育资源, 旨在提高自考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育的过程价值

(一) 教育过程的生活性

知识原本是人们用以生活的手段, 生活本身才是目的。人接受教育的目的, 就社会意义而言, 就是通过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从而促使人类发展;就个人而言, 就是为了过上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的生活, 这就是教育的终极目的[5]。知识能促进人类的发展, 让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而这种美好更多地体现在人类受教育的过程中, 杜威认为:“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 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因此,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 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 人们应该在教育中去体验生活, 感受生活的真谛, 发现生活的美丽。教育是生活本身, 教育应该充实人的生活, 使人能够适应生活、更新生活。

生活是注重过程、反对本质的, 因为人的生活就是一个生生不息、不断涌动的洪流。在人的生活世界里, 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始终如一的, 一切都处于无限生成的过程中;生活是注重创造、反对预定的。亨利·柏格森认为:“对于一个有意识的生命来说, 存在在于变化, 变化在于成熟, 成熟在于不断地自我创造。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存在, 我们是否也能这样说?”[6]教育的对象是人, 生活的主体是人, 所以教育过程必须具有生活性, 教育过程的生活性也是教育过程的价值表现。教育只有面向生活, 才有助于教育联系实际, 更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

(二) 教育过程的快乐性

教育的快乐应该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去体验。教育不仅要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 快乐本身就是人的一种内在的需求, 教育的过程是追求快乐的过程, 不是未来快乐生活的准备。有这么一种意识, 认为强调眼前的快乐可能会失去以后的快乐, 那为什么现在的快乐应该以牺牲将来作为代价呢?另外, 为什么人生后期的生活应该比前期更重要呢?如果说获取快乐是教育的目的, 或者说一种目的, 那么这种快乐应该看做是人整个一生的快乐[7]。受“吃的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观念的影响, 快乐成为教育的终极目的, 而没有贯穿整个教育的始终。

但是,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科技的发展, 更应该关涉人的美好生活、情感和精神世界, 使学生学会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作出价值判断。而这种价值的判断能力不是仅靠科学知识的增加就能形成的, 它需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 这种情感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 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要素, 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标志, 也是人类得以发展的条件。

(三) 教育过程的创造性

创造的动力来自生活, 创造的灵感来自快乐。教育的生活性、教育的快乐性决定了教育的创造性。教育过程的创造性价值意味着对预设的规范、目标和流程的超越、拓展、补充、延伸和具体化。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发展的过程, 而这一过程具有预设和生成的双重属性[8]。当人的生活过多地被预设的时候, 教育的生成属性又如何体现?

麦金太尔认为, 教育不应只具备工具性的目的, 一个只热衷于手段, 而不考虑这种手段带来的终极目的的社会是非理性的, 教育体制亦是如此。他认为,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发现其目的并非外在于本身的活动, 而所有智力研究恰恰是在自身之内并为自身提供这种活动。人的自我实现是永无终结的, 人永远在生成, 教育加入的就是这一个过程, 这一个过程就其实质来说是人之生成、人之引出, 引出的是一个能够自我建构的人。

自考助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日制自考助学注重的是助学的过程, 强调的是助学的过程价值。通过宽松的门槛准入, 让学生在教育中体验生活, 感受教育的快乐, 在快乐中创造价值。

三、教育过程视角下高校自考助学的价值

自考助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是零敲碎打式的培训, 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 也不是自生自灭的补充, 而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教育。这是一种纳入国家高等自学考试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

教育具有过程价值, 自考助学作为当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不可否认其教育的过程价值。但是, 由于自考助学对象的特殊性, 相应的, 其过程价值也同样具有特殊性。教育过程视角下的高校自考助学价值主要表现在社会价值和教育交往价值。

(一) 自考助学的制度价值

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为失去受教育权利的学生提供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输送了专业人才, 同时也为充分实现教育制度的公正、公平提供基础, 对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创新具有推动作用。

公正是制度的首要德性, 这也就意味着, 制度公正是好社会的基本要求、底线要求[9]。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 要通过公正的制度安排来保护社会弱势群体阶层, 以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教育资源同样如此, 自考助学的对象是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失利的学生, 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教育的弱势群体。自考助学制度使这部分教育弱势群体享受到高等教育资源, 保障了他们的受教育权利。

公正的平等应当包括机会平等, 即起点平等和过程平等。起点平等是指具有同样潜能的社会成员应当拥有同样的起点。在此, 我们承认在学业上, 接受自考助学的学生和普通高校的学生存在差距, 但是作为一个人, 我们不能直接否认其作为一个人本身具有的潜能以及价值。过程平等是指机会的实现必须排除一切非正常因素的干扰, 其中这至少要做到, “国家为改进人们之状况而采取的措施, 应当同等地适用于所有的人”[10]。自考助学制度为实现过程平等提供了立论基础。只有起点和过程均是公正的, 才有可能保证结果也是公正的, 才能有效推动教育公正的实现, 这也是自考助学制度的价值所在。

(二) 自考助学的社会价值

从社会层面来看, 全日制自考助学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功不可没。面对众多公办大学吸纳精英型的高分学生, 自考助学院校吸纳了大量因高考失利上不了大学的学生。他们关注的是当今社会最需要接受教育的人群, 以高校自考助学的崭新平台使数以千万计的考生接受了高等教育。自考生的学习基础与全日制普通生相比有一定差距, 如果能够把低起点的学生塑造成为合格人才, 对家庭和社会都是重大的贡献, 更体现出普通高校的价值和魅力。这是高校自考助学的意义和作用所在, 也是把全日制自考助学定位于教育的立论基础。

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一方面通过培养人的文化、态度、行为促进社会精神、政治制度的和谐;另一方面又宣传和传播着和谐社会的内容、思想。因此, 高校自考助学促使学生的心灵与精神不断升华, 使每个个体的精神、心灵和谐发展, 形成社会上的友爱诚信、团结奉献, 从而使社会走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 实现社会在政治上的和谐发展。

(三) 自考助学的教育交往价值

从个体层面来看, 教育的过程价值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教育的交往价值, 教育交往实践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全面的心灵对话过程, 是一种教育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的过程。教育是人与人的精神相契合, 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和沟通。记得雅斯贝尔斯说过, 所谓教育, 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11]。从交往的角度理解教育本质, 教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形成品德的过程、方法和手段, 同时也是一种师生之间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的“共同生活”[12]。学生在教育交往中学会合作、发现自我、达成共识。

高校自考助学是加强自考考生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考生通过自学而通过自学考试, 然而, 久而久之, 难免会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沼。在助学过程中, 广大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通过一言一行向学生展示着自身的人格魅力, 针对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如何做人, 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 这恰恰是助学过程中最显活力的部分。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的基础上, 通过师生相互影响、相互认识、相互间信息交流而形成, 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高校自考助学满足了教育过程价值的自足性。作为生成中的存在, 人需要教育来建构自身, 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成人”, 就在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因而, 教育过程就是人的自我建构过程, 就是人的生成和自我实现过程。过程与目的达成了一种内在的统一, 因而我们说教育过程本身就具有自足性的价值[13]。高校自考助学不仅可以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校园文化中, 而且也能为学生创造积极的课堂, 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学生在轻松、和谐、民主的气氛中, 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意识,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达成师生默契, 并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感受紧凑协调的课堂节奏、精湛的教学技巧、高昂的教学热情, 得到美的享受, 净化审美情趣, 同时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 主动创造美的学习环境, 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 把学生培养成自主、能动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自考助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教育的过程视角研究高校自考助学的价值, 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和成长具有深刻影响, 为探索自考助学的发展之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 对于在新形势下建设中国特色自考助学的终身学习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教育过程为研究高校自考助学价值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教育是对教育者进行教育的过程, 高校自考助学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 注重的是助学教育的过程。高校自考助学具有教育的过程价值, 其主要表现为自考助学过程中实现的制度价值、社会价值和教育交往价值。研究和探索自考助学的价值, 对于在新形势下建设中国特色自考助学的终身学习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考教育管理 篇10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自考助学教育与一般本科教育一样,实施的也是以“知识准备”为主的学历教育,教育者对“理论知识”的强调远远超过对“实践技能”的重视。然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却更多地看重应聘者的“实践技能”。因此,出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的某种脱节,导致了“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动手能力差”的尴尬局面。面对这一矛盾,自考助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出路何在?有人提出自考助学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型的设想。

1 自考助学教育转型职业教育之现实困境

根据我国的自考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自考助学教育转型职业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困境:

1.1 观念桎梏,职业教育不如学历教育

职业教育不如学历教育的观念的形成根深蒂固,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我国是一个计划经济占主导、工业经济尤其是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农业国。尽管我国是一个农业国,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在我国的社会地位却比较低。“学而优则仕”是很多读书人的梦想和现实选择。因此“跳农门”或“跳龙门”也成为很多人评价读书的单一价值标准。在这一国情的影响下,人们的观念逐步形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显然,“读书”单指唯学历有用的“普通高等教育”,而以学技术见长的职业教育是不在其列的。有时,接受职业教育是“学习差”的代名词,而残酷的现实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在我国接受职业教育的往往是学业成绩不理想的所谓的“差生”。另一方面,由于工业经济、商品经济尚欠发达,就业市场所能提供的岗位有限,因此,大多数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现实中的生存状态也不如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这种残酷的现实大大降低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预期,也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观念。

1.2 教用脱节,教学设计缺乏特色

从对接的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自身的因素来看,二者转型的现实困境除了基于国情的观念桎梏之外,职业教育本身也存在教用脱节、教学设计缺乏特色的问题,表现在教学结构的设计中既没有体现“职业”也没有注重“技术”。据考察,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很大程度上只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翻版。首先教学设计并没有充分体现其职业教育特色,比如课程的设计、教材的选择上与“普通高等教育”大同小异;另外,在专业设计上,许多职业教育学校既没有考虑自身的实力和条件是否具备,也没有考虑“同质化”办学的弊端,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跟风现象”。正是职业教育这种缺乏特色的教学设计,使得就读职业教育的学生既没掌握“普通高等教育”的知识,也没有学到未来立足社会的一技之长。

1.3 资金投入不足,教学设备、实训设备滞后

资金投入不足是我国教育的普遍现象,而职业教育资金的短缺更是到了捉襟见肘的程度。由于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不尽如人意,有的职业技术学校连基本的教学、实训和实验设备都难以保证,很多实践和实训都只能是纸上谈兵,更谈不上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而企业提供实习和实训的意愿也不是很强,因为涉及的相关利益不能得到相应的保障,因此很多的校企只是“空投文件”而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内容。正是由于教学设备、实训设备等硬件方面的缺陷,导致现今的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和转岗能力等方面的表现都差强人意,在就业市场也缺乏应有的自信心和竞争力。

1.4 师资来源单一,缺乏“内修”与“外联”并重的师资培训计划

我国现今职业教育的师资来源较为单一,其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普通高校。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员到职业教育学校任教只是场所的改变,自身知识结构并没有进行实时的更新,教授的方法也难以跳出“普通高等教育”的窠臼。同时,由于缺乏较为有效的留人机制和较为灵活的用人机制,目前的职业教育于外亦较少与企业中的能工巧匠建立长效的用人聘请制度。正是这种“内修”和“外联”都较为缺乏的师资来源困境,导致自考助学教育转型职业教育出现了较为尴尬的局面:现有专业无论是面对学生还是面对就业市场都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对学生而言是“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对用人单位而言“才非所要、要非所才”。

2 自考助学转型职业教育的解决对策

2.1 让市场说话,打破人们的观念桎梏

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观念,单靠说服教育是行不通的,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因此,只有让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到就业市场上参与竞争,以他们的实际表现来证明: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里,读书的价值评判不能单以文凭论英雄,也应该有职业教育的一片天地。这便要求政府或相关部门应该制定有利于职业教育的扶持政策,使他们在有偏见的就业市场上能够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不能将其看成“另类”,而加以排挤甚至侧目。似乎现实也正在发生一些可喜的变化。在现今的人才市场上我们已经听到高级技工的收入高过大学生,而且在某些领域出现了“高级技工”青黄不接的现象。同时,在国家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也将职业教育提到了相当的高度,据报道将投入专项资金100亿元人民币来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双师型”教师。这些变化一方面说明我国专业技能方面的人才短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关注。

2.2 教用结合,专业设计彰显特色

针对我国职业教育教用脱节的现实,第二个解决之策就是教用结合。所谓教用结合就是指转型后的职业教育在专业设计、课程的安排、教材的选择以及师资的来源等方面应根据社会的需要,为社会培养所需之才。这就要求转型后的职业教育跳出“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同时力戒“盲从”和“跟风”办学,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专业设计方案,实现有的放矢人才培养战略。

2.3 增加投入,夯实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

我国职业教育一直以来都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发展规模、办学的模式和办学的效果等方面,远不如“普通高等教育”。而职业教育因其岗位性、职业性强等特点,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进行实习基地和实训场所的建设,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这便需要政府从政策层面给予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平等的待遇,做到一视同仁。比如制定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战略,在经费和财力方面加大支持的力度。同时,作为职业教育载体的学校也不能一味的“等靠要”而应该多种方式的合作或者开辟多种融资渠道。比如,可以和一些相关的企业签订代为培养协议,开展“订单式”教学,为企业定向培养合格的人才。或者签订实习协议,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习、实训结合起来。这些方法既可以为学校节约相应的开支,也可以为企业找到合适人才提供机会。

2.4 提高师资质量:实现“内修”和“外联”并重的师资更新计划

教学实践中,学生是根本,教师是关键。这句话对自考助学教育转型职业教育的教学实践同样适用,而且更凸显了师资质量的重要。因为,转型后的职业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够用”为准绳,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尤其是立足社会、体现一定的比较优势的一技之长。因此,拥有一支既懂理论又有相当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是转型后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只有拥有如此知识结构的师资,学生才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既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能学到实用的职业技能,成为理论和实践能力均衡发展的新型人才。实现这一师资转变的途径:一是“内修”,二是“外联”。所谓“内修”是指本校的教师有计划有重点地外出进修、学习。获取先进的实践经验,了解本行业最前沿的知识;让他们参与国内和国际技能大赛,通过实践锻炼和专业培训等措施,让现有的知识结构实现及时地更新,并尽快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所谓“外联”是指转型后的职业教育学校要采取较为有效的用人制度和较为灵活的聘任制度。与相关的知名企业加强联系,聘请相关的专家、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任教或讲学,他们将传授给学生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技能绝活。

参考文献

[1]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EB/OL].新华网,2006-03-16.

[2]刘道玉.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EB/OL].南方周末,ht t p://www.i nfzm.com/cont ent/24467/1

[3]郑绍玲.开拓创新抓住机遇迎接新世纪对自学考试的挑战[J].贵州教育,2005,(10).

[4]赵亮宏.抓住机遇积极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J].中国考试,2003,(9):4-6.

[5]殷杰兰.新世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2,(4).

自考英语教学浅谈 篇11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学历方面,因此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越来越多的社会青年重新走入高校接受自考教育或成人教育,英语就成为他们接受继续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门科目,也是他们获得学位的一门薄弱科目。在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对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之后教育部在全国180所高校启动了大学英语新模式尝试并计划在全国高校推广。大学英语教学要求的提高对其英语学习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对非英语专业的自考生而言更为艰巨。这类学生一般说来英语基础参差不齐,但总体上英语水平偏低,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英语的基础薄弱,中式思维根深蒂固,英语交际能力低,不少学生英语兴趣低下,因此,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提高其兴趣,这里引入了两种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文化介入。

一、合作学习

自教学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教师讲、学生听,笔记记满。这种教学形式虽然有知识量打,花费时间少等优势,但其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束缚着学生全面开展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得不到充分的提高,已不适应新标准下的英语教学,课堂教学需引进能面向学生、有利于学生全面开展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合作学习以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模式,以小组学习为基本教学形式,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分工明确,目标一致,以团体成绩为最终评判标准,以完成任务为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班级内的学习氛围,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交际技能。

(二)合作学习要点

(1)合理分组

随机分组:随机让学生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成为学习小组。这种合作小组的组合形式,不用分出层次,因此,操作较简单。

异质分组: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小组内根据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分组。为小组成员互帮互助提供了可能,也为组与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每一组要设善于协调并有责任心的小组长,负责分配本组成员任务,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关系, 起个组织和桥梁的作用,定期检查和评价本组成员合作学习情况,保证小组活动顺利有效进行,同时向教师反馈本组完成情况,关心帮助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共同进步。

(2) 教师的作用

英国教学法专家Harmer认为:“The role of the teaching will depend to a large extent on the function he performs indifferent activities。”他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是“a controller,a assessor,organizer,prompter,participant and resource。”(Harmer,1983)。教师能否发挥作用,不是简单的驾驭课堂,关键在于其对不同角色的应变能力,尤其是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组织者”、“促进者”、“鼓励者”、“评价者”和“参与者”、 “合作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

首先,教师必须理解合作学习的概念,及其与竞争学习和个体学习的关系,必须相信合作性学习的有效性。其次,教师必须意识到单纯的分组讨论是不会有显著效果的,不仅要知道合作性学习的构成要素,同时要明白课堂中存在着许多不同方法去运用合作性学习小组。

注意在合作学习中,只有小组取得成功,才是个人的成功。因此,教师要坚持以正面表扬和激励为原则,“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三)引入文化意识

语言离不开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要真正学好一种语言,就需要去研究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语言的差异其实就是文化差异的一种表现。根据沃尔夫的语言决定论,语言不仅影响思维,而且决定思维。反之,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其原因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语是形合语言,汉语是意合语言;从文化内涵上看,两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成语、习语、典故等,因此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如果文化意识不强,是很难理解和把握涉及到文化层面上内容的知识。

为自考生上英语课更有必要在课堂教学引入文化意识,以提升学习兴趣。因此,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在篇章,句子,词汇三个层面上将文化意识导入到课堂教学中。

(1)从篇章理解的层面上

以自考教程上册第11课The Great American Garage Sale为例,text A讲述的是随着生活费用的日益攀升,不少美國家庭会把家中用不到的东西这家出售,以便回收一些资金作为他用,也有一些家庭会购买一些廉价旧货以节省开支,现在,这种旧货交易以不再是单纯的交易活动,它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了一种吸引不同年龄组人们的社交活动。这些虽然在我们中国也有,但并不普及。所以仅从字面上难以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和特点,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条件下,可以应用图片,视频等资料作为背景知识,比较两种文化的差异,用多种途径接触英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意欲传达的理念。

(2)在句子层面上

中英两种语言是两种不同的语系,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在第二种语言的句法结构中导入文化意识,以便于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更好的掌握句型语法结构。例如教材中有一个重要的句子结构“more…, more…” 在课后练习中设有专项训练,译成汉语为“越…,越…”,是一个特殊句子结构,中间涉及到了倒装的概念,尽管这个语法知识点在中学阶段就已经讲述过,但很多语法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在句子结构上容易犯错误。因此在这项语法练习中,导入汉语与英语的语言对比后,学生因“中式英语思维”而导致的错误句子的出现频率大大降低。

(3)在词汇的层面上

词汇即是具有语法功能的最小单位有承载意义的语法单位。英语的学习必须拥有一定的词汇量,这是基础。因此在自考英语的词汇学习中,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词汇的意义及用法,可以导入文化意识。以第10单元The Campaign for Election为例,课文中出现的很多词汇和短语都是有关竞选的术语,如Democrats和Republicans;electoral vote和popular vote; Senate representation和representation in Congress等等面对如此多的术语,对基础较薄弱的自考学生而言,识记的难度较大。教师可将其与我国政治制度中有关术语,如人大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NPC),人大常委Standing Committee of NPC等等做对比识记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导入合作学习,文化介入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对单词句型课文死记硬背的模式中解脱出来,为他们展现一个更为丰富的,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的英语天地。从而发掘出学习英语的兴趣,转变学习动机,逐步成为能够主动学习英语的学习者,以适应当今社会“终生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基文.现代英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Curse, D.A.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Oxford.1974

[3]束定芳.英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英语教育出版社,2004.

[4]周一农.词汇的文化的蕴涵[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自考教育管理 篇12

关键词:自考,德育,教育

自学考试制度是发展中国家教育的有效形式。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创立至今, 已跨越六个五年计划,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人们的思想政治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利益结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人生价值取向也日趋多元化。在新的教育制度的改革时期, 自考学生的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也应实行新的举措。而事实上, 时下的自考教育是缺乏德育建设的, 因此自考培训机构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德育教育的内涵

德育教育是以新颖、丰富、真实、典型、富有实效性、感染性、针对性为主要标准的一种教育形式,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社会认识的教育, 是高校自考班的一门必修课。课程内容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文明行为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 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 结合激励措施,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学习热情和探索的激情。高等教育德育管理工作, 是超越于知识传授的更高层次的自觉追求, 其主旨在于促进学校、教师与自考生构建和谐关系, 使自考生各方面素质同时得到提升。

二、当前自考培训机构学生的德育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 政府的大力支持自考培训机构的发展下, 自考尽管取得了巨大成绩, 但还有很多方面不够完善, 因此有必要将自考德育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进行认真研究和探讨。这些问题导致自考培训机构一些学生的德育现状出现以下特性。

1. 缺乏自信, 奋斗目标不明确。

对于自考生来说, 有70%的学生是比较缺乏自信, 在学校感到孤独, 缺少与同学的互动以及与老师的沟通, 导致大学期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同时没有良好的职业规划, 对自己的前途缺乏信心, 导致奋斗目标不明确。而有65%理想观念过于现实, 追求实惠。有些学生好高骛远, 眼高手低。

2. 意志力低, 学习效果不佳。

据调查:有51%的学生认为遇到困难会坚持到最后胜利, 还有34%的学生不能坚持到底, 有35%的学生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 37%的学生选了“经常犹豫”, 这些反映一些学生存在怕吃苦, 意志力低, 缺少青春的勇气。有21%的学生表示学习缺乏针对性, 带有盲目性, 有21%的学生不喜欢或比较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 说明入学时对专业的选择有盲目性或根本不了解自己喜欢的特长。还有18%的学生选择条件允许就会逃课, 这说明一些学生在学习方面不自觉、学习动力不足引起学习效果不佳。

3. 诚信意识淡薄, 社会责任感不强。

据调查:约有25%的学生对随地吐痰不以为然, 有12%学生对破坏公共财产乱丢垃圾认为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可见学生的道德意识低下。因此加强德育, 这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是从根本上提高自考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

三、自考培训机构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有些自考培训机构片面追求经济方面的利益, 同时随着自考培训机构办学规模的扩大, 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 生源素质的下降, 相当部分自考培训机构德育工作暴露不少问题,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对自考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目前, 德育工作在有些学校还存在着“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情况, 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上重智轻德的现象。一些学校领导、教师对学生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 能采取冷处理就采取冷处理, 对于学生的提问有些领导表示一无所知。

2. 学生德育管理的内容与实际相脱离。

德育管理的内容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 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需要的德育内容才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目前的自考培训机构虽然要求新生一入学就认真学习学生手册要求每位学生严格遵守文明寝室、文明行为、请假等制度, 并在学习后对每位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同时积极参加学校集体活动等, 可如今部分领导都是开口说空话, 既没有对学生生活中或在课堂中加强关心, 也没有组织集体活动, 而学生在学校就像混日子, 浪费青春等种种不合理的现象, 强烈的反差使学生对德育目标产生怀疑。这种德育内容与社会实际相脱节的教育达不到实效性、渗透性、持续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的要求。

四、加强自考培训机构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建议

自考培训机构学生德育工作必须适应形势, 大胆创新。

1. 更新德育观念, 增强德育管理意识。

党和政府一贯非常重视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 先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文件和法令, 使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为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当前学生的德育素质已经成为社会用人单位选才用人的首选条件。首先, 在体制上, 树立起整体性意识, 实现传统应试教育中“智育第一”,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德育教育整体协调发展转变。其次, 在德育思维上, 树立起德育现代意识, 实现从传统思维方式向现代思维方式转变。再者, 在德育内容上, 树立起德育创新意识, 需要更加贴近大学生思想, 使德育内容更加科学化。最后, 要树立德育主体性意识, 实现从单向灌输式向双向引导与交流的方式转变, 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学校更需要把德育管理工作摆在学校教育任务的首要位置。

2. 创新德育机制, 明确德育目标。

自考培训机构德育管理工作必须创新, 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硬灌方式, 必须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知识去比较, 甄别, 自我反思, 自觉探索, 从而得到德育上的领悟, 从纷繁的现实中选择正确的道德取向。此外, 明确教育目标, 还需要完善德育工作新内容, 德育内容的调整需要从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出发, 有意识地加强对新形势下大学生作一般规律的研究, 完善德育内容, 积累新经验, 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继承中华传统美德, 又用发展的观点, 动态地研究大学生德育特点, 对传统的德育内容进行优化。

3. 工作系列化及思想教育有序化。

学校应该加强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德育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 将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的质量, 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兴衰成败。因此德育工作者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深层次教育, 在结合现实问题的基础上, 做出深刻的理论分析, 有预见性地开展工作, 使自身向专业化方向提高。同时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和突发情况, 对学生进行随机教育, 使随机教育与主题教育相辅相成, 构建相互促进的整体。

4. 加强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上一篇:舒芬太尼下一篇:蝴蝶与解剖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