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监督的历史沿革

2024-12-07

财政监督的历史沿革(精选12篇)

财政监督的历史沿革 篇1

近几年来, 我国从全国到地方各级人大,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普遍加大了财政监督力度, 财政监督在规范政府行为方向上越来越重要, 强化对财政监督已成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责。

一、当前我国人大财政监督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人大财经监督是指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宪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 对财政部门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情况和政府预算编制、执行的情况实施监督的一种国家管理活动, 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实施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的重要内容, 是属于最高层次的、具有权威性的国家监督。完善和强化人大财政监督能促进合理有效地支配财政支出, 维护国家的财政秩序, 严肃财经法纪, 规范财政收支行为, 有利于实现财政预算的民主化、科学化, 防止或减少政府重大经济决策的失误。因此, 完善和强化人大财政预算监督对于规范政府行为具有约束功能, 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具有宏观调控功能。

然而近年来“审计风暴”透视出来的是让人触目惊心的巨额资金黑洞。仅2005年就有4000多亿中央补助脱离人大监督, 而2006年的国家审计署审计报告也指出, 截止2006年底, 有174亿财政资金脱离人大监督。审计结果显示, 多个部委结余资金未及时安排使用或上缴中央财政。审计发现, 一些部门单位的项目预算编制不实、结余过大, 甚至虚报多领、高估冒算预算资金, 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这些不仅造成了巨额财政资金流失, 而且损害了政府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度。由此可见, 我国当前的人大财政监督还不同程度地停留在流于形式的监督上, 实际效果不如人意, 政府支出随意性大, 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和约束力明显不足, 完善和强化人大财政监督已成为当务之急。分析和借鉴发达国家的财政监督成功经验对于完善和强化地方人大财政监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发达国家财政监督的成功经验分析

发达国家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不仅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 而且在保障市场机制有效运行, 充分行使财政管理以及财政监督等方面都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一) 具有较为健全和完备的财政监督法律体系。发达国家的财政监督都是由法律来保障的, 而且立法层次高, 法律对于财政监督的规定非常详尽具体。许多国家都在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中对财政活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例如日本、瑞士、德国、意大利以及新加坡等国都在《宪法》中对财政活动包括预算、税收、国库、审计等列有专门的条款, 有些国家还制定了诸如《国有资产管理法》、《计划法》、《社会保障法》等专门的财经法规与财政法规相配套。正因为有强有力的法律做保障, 发达国家财政监督的权威性都比较强。

(二) 具有较为严密、健全的财政监督机构。发达国家均设有比较严密和完善的财政监督体系。在德国, 设有专门的财政监督机构———联邦和州审计院, 州审计院下设审计局, 专门负责国家财政支出的监督检查。同时, 议会中设有审查委员会, 该委员会除对国家预算进行审查外, 还对审计院的监督检查工作质量进行审查。另外, 负责税务纠纷案件的特别法院———税务法院也有一定的监督作用。在法国则形成了以议会宏观监督、财政部门日常业务监督、审计法院事后监督的分工明确、协调互补的财政监督体系。

(三) 具有科学合理、系统全面、责权明确、运作规范的财政监督机制。在美国, 国会对财政的监督贯穿于对预算形成的决定和监督、对预算执行结果的审计和监督的全过程。法国的财政监督遵循对纳税人负责、全方位监督、确保严格实施以及决策与执行者相分离的原则, 重视对财政支出的监督并完全寓于财政管理之中, 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作为财政监督的重点;同时还加强对监督人员的再监督, 法对财政监督职能人员再监督的硬性规定以及具体做法, 形成了相互制约的控制系统, 有利于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的作用。德国的财政监督覆盖项目的全过程, 分资金分配阶段的监督、资金使用阶段的监督、资金使用效果监督三个阶段。

(四) 注重加强社会监督。在发达国家, 财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 重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是加强财政监督的重要举措。一是重视新闻媒体的监督。长期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和高度发达的物质条件, 使新闻媒体对发达国家财政资金运用的监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公众不仅能通过各种媒介了解各项财政收支信息, 也能即使表达自己的意见, 从而促进政府预算和财政支出综合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增加透明度。二是重视中介机构的监督。如注册会计师事务所, 其最大特点就是客观、公正, 它们在接受相关单位的审计要求的时候, 也用查问题的眼光去发现其中有无违法违纪现象。

(五) 重视专业人才的选拔培养。在法国, 实行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 注重高层次法律专家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同时对人员的需求不仅仅重视学历, 更注重能力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强调在职学习、岗位培训, 这些高素质人才的配备为法国高效率地开展财政监督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德国, 实行严格的审计人员准入制度, 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需要选入不同素质的人员, 同时非常重视再教育, 所有进入审计机关的人员, 都要定期培训、不断充电、补充知识, 这些有利于审计人员能力水平的提高, 也在客观上保证了审计工作质量。

三、基于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 建立与完善我国人大财政监督的地方性法规

针对我国地方当前存在的财政预算草案审议时间过短、预算草案审议缺乏辩论程序、预算草案报告通过程序及法律效力不明确、人大否决预算、决算案法律后果无规定等问题, 加强人大财政监督, 当务之急是完善人大财政监督和审批程序, 对财政监督的范围、内容与实施程序和操作方法进行规范, 增强其可操作性, 使人大财政监督规范化、制度化, 以提高审查监督的质量和效果。其次, 明确在财政监督实施过程中的预算、决算案遭到否决的法律后果, 增强人大财政监督的刚性。

(二) 加强地方人大监督的组织建设

第一, 增设人大财政监督专门机构。可以有两种做法:一是成立隶属于人大的专门的监督机构—预算审查委员会, 适当充实人员, 实现委员专职化;二是将审计机构从政府部门分立出来, 并入人大, 实行对人大负责。从长远的发展来看, 后一种方法更有利于人大行使开展财政监督职能。人大通过批准财政预算、决算进行宏观上的监督, 后者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实施具体的经济监督, 有利于把人大对政府的财政监督推向专业化、科学化、综合化的轨道, 真正落实人大的财政监督权。

第二, 加大对人大财政监督人员的选拔培训。一是注重人才选拔。财经监督工作所涉层面广, 内容宽泛, 工作量大且繁杂, 这就要求监督者必须有深刻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人大常委会的财经委作为财政预算的专门监督机构, 除了要增加预算审批监督的编制外, 还要重视充实熟悉财政工作的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 以建立和完善地方人大财政监督的专业队伍。二是重视在岗学习、后续教育, 无论是对专门监督机构的人员, 还是对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都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继续教育活动, 以提高监督主体的业务素质, 切实增强驾驭人大财政监督的能力, 确保提高地方人大财经监督质量。

(三) 构建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管理的地方人大财政监督运行机制

第一, 提前介入项目概念阶段。在现有的人大财政监督中, 往往是由职能部门牵头开展项目的可行性论证, 人大的财政监督是在预算的审批开始后才介入, 不利于人大监督机构对项目可行性的审议。所以, 人大财经工委应在项目的概念阶段提前介入, 参与项目机会研究, 为常委会的审议提供有力论据。

第二, 在项目规划阶段, 细化项目预算编制, 严格审批程序。一是细化、规范项目预算编制。项目主管部门在申报预算编制时, 要科学规范, 要向审查人员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为尽可能全面比较和综合分析准备条件, 对特别重大的项目, 还要向社会公布计划和预算草案, 广泛征求意见等;二是严格预算审查程序。项目主管部门要在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前的一个法定时期内向人大财经委及人大代表提交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 防止审查前几天内匆忙提交草案、仓促审查完毕立即表决, 为充分审查提供时间保证。

第三, 在项目实施阶段, 坚持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 深化监督实效。实现由人大财政监督从静态到动态、由结果到过程的转变, 逐步建立起对财政资金从申报、拨付到使用全过程的日常有效监控机制, 实现事前监督、事后监督与过程监督相结合。同时, 对项目中的某一重要环节, 还要开展专项监督工作, 以增强人大对财政监督的实效性。

第四, 在项目收尾阶段, 健全人大决算评价及责任追究制度, 确保人大财政监督权的有效行使。在项目主管部门汇编成工程决算并作出必要说明的基础上, 人大预算审查委员会及审计机构应当依法对预算执行的决算情况进行全面、详细的审计评价, 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与奖惩建议, 并向人大常委会提出报告。同时, 应完善预算责任追究制度, 保证预算审批监督的权威性。

(四) 改善有利于实施人大财政监督的配套制度建设

第一, 建立应急管理机制。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如防洪抢险、民政救灾、应急扶贫、动植物疫病防治、突发事件等各类不可预测因素, 可能对项目的进展出现不利影响, 建立财政应急管理机制, 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第二, 把人大财政监督与政府财政部门监督、审计监督结合起来。人大财政监督只是国家财政监督体系的一部分, 其效果的发挥有赖于与其他监督方式的有机结合, 才能发挥财政监督的整体功能。首先, 人大财政监督要与政府审计监督结合起来。人大对预算的监督, 还只是整体的宏观的监督;审计监督对预算执情况的审查比较具体, 能够发现深层次的问题。所以, 通人大财政监督与审计监督的结合, 可以更有效地发挥人大政监督的作用。其次, 在实践中, 还要结合其他监督方式的各自特点以挥财政监督的整体作用。通过强化人大财政监督事前与事后监督功能, 突出财政监督的内部监督与过程监督的优势, 发挥审计监督的业务优势, 形成有效的财政监督体系。

第三, 增加预算透明度, 建立公开监督制度。除涉及国家安全必须保密的以外, 预算、决算应当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形式向社会公开。同时, 应开辟必要的渠道倾听和接受广大群众对预算的建议, 从而更好地促进预算的民主管理。

摘要:本文通过阐明我国人大财政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和借鉴发达国家财政监督成功经验, 提出加强我国地方人大财政监督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人大财政监督,经验分析,经验借鉴

财政监督的历史沿革 篇2

所谓财政风险是指财政不能提供足够的财力致使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遭受严重损害的可能性。财政风险越大, 也就是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遭受严重损害的可能性越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财政风险并不是财政部门的风险, 而是整个国家及政府的风险。但与单位和个人相比较, 财政风险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为财政是以国家政权为依托的, 可以强制地扩大收入来源, 如发行货币、扩征税收等等, 而一般单位和个人却不具备这种能力。只有当这种“强制性”超出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的情况下, 财政风险才会显现出来, 并进而变为现实的财政危机。正是财政风险的隐蔽性, 致使财政风险不是动态地化解, 而往往是不断地累积。一旦达到某到临界点, 财政风险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 突发为财政危机, 并由此演化为经济、政治的全面危机, 引起社会动荡。在中外历史上, 因财政问题而导致政权垮台的例子并不鲜见。历史上孙科政府的垮台, 直接导火索就是由于政府债信的破产而导致的。再如前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巨变, 最终都是因财政丧失了支付能力所致。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财政, 就意味着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在财权分割、财力分散的情况下, 财政承担风险的能力便会弱化, 稍大的经济、社会风险都可能导致财政全面崩溃。而财政一旦出现危机, 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有关专家指出,财政监督是规避财政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在当前形势下,财政监督就是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有关财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监督检查活动。财政监督是以资金运行为中心的监督,是保障财政收支安全有序运行,使财政职能、职责得以全面有效地发挥。因此,财政监督既包括对有关部门执行财税法规、政策情况的监督,预算收入征收机关和对国库收纳、划分的监督,又包括对企业、事业和机关单位执行财政、财务法规情况的监督,等等。

在现阶段,建立、健全法制,特别是财政监督法规,并认真遵照执行是有效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重要治本之策。

近几年来,我国在财政立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并相继制定或修订了《预算法》、《会计法》、《税收征管法》等财政法率、法规,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法律体系框架。应该说现有的财政法律、法规相当一部分已包含着财政监督检查的内容和手段,财政监督执法已有了一定条件。但由于没有将财政监督提到足够的立法高度,所以总体上说,现有的财政法律、法规中有关财政监督内容和手段还不够完善。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政监督的法律规范不完整,连贯性不强。现有的财政立法中虽然包含了财政领域的主要方面,但毕竟有一些方面没有涉及。财政监督存在执法空白,影响了财政监督工作的深入开展。各单项立法制定财政监督条款的出发点也是从服务单项工作来考虑,这种将财政监督化整为零的作法既不科学,又加大了财政监督执法的难度,影响了财政监督的连贯性。二是财政监督执法的尺度偏松,手段偏软。现有的财政立法大都相当于一种工作规范,财政监督检查尤其是执法处理在一定意义上说只是一种附加条款。不利于财政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

在现有的体制条件下,在现有的`方针、政策的框架内,强化财政监督,将财政监督提到立法的高度不仅是财政监督工作有效开展,确保财政收支安全有效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重要举措。也就是说,在正常的财政经济形势下,财政风险的发生并不具有客观必然性,通过加强法制的保障作用,减少人为的随意性,通过强化财政监督立法控制和化解财政风险。

财政监督立法应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一)收入的完整真实性原则。保证财政收入秩序是财政监督机构的重要指责之一。因此,监督法必须明确规定:财政部门由责任对财政收入的质量实施监督,有权对税务等征收机关实施监督,维护财政收入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二)支出的安全有效性原则。要借鉴国外财政监督的先进经验,做到收支并举。彻底扭转“重收入监督,轻支出监督”的倾向。为此,财政监督法要明确规定,财政监督贯穿到资金运用的全过程,实行跟踪问效。

(三)监督的规范化严肃性原则。首先,监督法必须明确赋予财政监督手段和权力,特别是涉及各部门配合问题,监督法要明确规定配合单位的义务和责任,如冻结帐户、罚款的缴纳等。其次,强调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原则,要从事件处理和内部通报为主向处理事件和人相结合,内部通报和公开曝光相结合的方式转变。对责任人要坚决予以处理,决不姑息。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监督的权威,实现财政秩序的根本好转。

总之,财政监督立法对于加强财政监督,化解和控制财政风险至关重要,应该早日提上议题。在法律的规制下实现财政状况和秩序的好转。

「参考资料」

1.刘尚希等,《论财政风险》,《财贸经济》,2000年第3期。

2.菊科,《强化财政监督机制的若干思考》,《上海财税》,2002年11期。

3.许正中,《克服财政困难防范财政风险的思路与对策》,《财贸经济》,1997年10期。

4.余祖新等,《财政领域呼唤财政监督法》,《当代经济》,2000年第7期。

强化县级财政监督的思考 篇3

一、博兴县财政监督基本情况

博兴县财政局自2011年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来,成功构建了财政业务综合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着力建立健全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体系,实现了财政管理网络化、业务处理电子化、数据流程一体化、决策支持科学化和资金管理精细化。

(一)加大投入,构建财政业务综合管理一体化系统。博兴县累计投入资金300余万元,用于购置设备、综合布线,抓金财工程专网建设,成功构建财政业务综合管理一体化系统。该平台包括:部门预算、指标管理、国库支付、财政预警、账务处理、政府采购、工资统发、综合分析、强农惠农、国资管理、非税收入、财务监控共12个模块,接入县直、镇(街道)、代理银行共141个网点,工资发放、指标审核、财政资金支付、预算单位账务处理、银行结算数据共享,业务办理实现电子化高效零距离,提供财政统发工资网上查询功能,建设阳光财政、民生财政、法治财政。

(二)建章立制,监管制度日益完善。博兴县不断完善财政监督制度化建设,先后在加强财政收支管理、财务管理、财经纪律、社会综合治税、职工津贴补贴发放、国有资产管理使用、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县域政府集中采购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办法,为切实开展财政监督提供制度保障。

(三)实施内控外监全覆盖工作机制。既强调各业务科室自身加强制度约束和对预算单位的日常监督,又强调财政监督局对各业务科室在资金管理方面的再监督,定期组织开展内控质量检查。在对外监督方面,通过联合县纪检监察、审计、物价、人社等部门组成检查组,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实施财经纪律大检查和财政项目专项检查。2013年检查涉及总收入18.94亿元,总支出15.7亿元,纠正违规收费1073万元, 查处违反收支“两条线”规定资金29.38万元,未经政府采购涉及资金113万元。

(四)以财政综合管理大平台为支撑,全面实施动态监督机制。对所有财政资金从预算编制与执行、指标审批、支付申请审核、银行结算均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上完成,同时运行财务监控系统,对全县预算单位的财务收支现状和“三公”经费等支出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实现了财政管理、财政监督和财务监控实行网络化实时运行模式,县纪委、监察局、财政局将定期对亮红灯的单位进行查处。

二、财政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财政监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财政管理方面,存在重分配轻监督,重使用轻管理,重金钱轻服务,重拨付审批轻跟踪问效等问题。在财政监督中,存在重外部监督、轻内部监督,重收入监督、轻支出监督,重预算内监督、轻预算外监督,重税收稽查轻会计质量监督等现象。认识上的偏差易导致财政支出约束不严,监督不力,风险防控失效。

(二)监督人员的政策业务水平亟需提高。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在业务、技能、政策、综合素质等方面对干部都有较高的要求,但目前监督干部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水平不一,人员主要由财政系统内部其他岗位调整而来, 没有从事过财政监督工作,干部的政策水平与业务能力参差不齐。

(三)监督检查手段有待创新。监督检查方式方法仍以翻阅纸质账、簿为主,对报表、账册、凭证实施检查,针对既定的财务会计结果进行查处,没有对事前、事中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控。财政业务综合管理一体化系统运行后,没有配备专用的财政监督软件, 检查中不仅检查效率低下,而且被检查单位经常出现科目打印不全和缺张少页的情况,影响检查质量和检查准确性。

(四)财政绩效监督没有较好地落实。虽然在国库集中支付平台上能够核查每笔资金的去向,但对资金的支出绩效不能较好地掌握,不能实现对财政资金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控。

三、强化监督的对策和建议

(一)牢固树立“大监督”思想,完善综合监督机制。克服为监督检查而监督检查的思维, 建立纵观大局、服务大局、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财政监督格局,着力构建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大监督”格局,扎实开展预算编制监督、预算执行监督、绩效评价监督、结果应用监督。紧紧围绕县级财政管理和财政改革, 关注民生,把审计监督、社会监督与财政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开展重大财税政策实施情况专项检查、民生资金专项检查、支持发展专项资金检查。加快建立健全内外并举、收支并重、覆盖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

(二)建立长效的人员培训机制,提升干部综合素质。财政监督干部队伍作为落实监督的执行者,直接影响着监督质量与管理成效,只有紧抓监督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培养,不断提高观察问题、判断问题、分析问题、把握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财政监督层次,拓展财政监督深度,更好地发挥财政监督检查的职能作用。为此,要加强干部专业知识、政策水平、业务技能的培训,掌握财政管理法规和业务技能,提高县级财政监督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坚持财政管理改革中创新监督方式,在创新中发展监督力量。要将财政监督关口前移,通过对财政预算编制的参与和监督,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充分利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设置专门的监控岗位,安排专人对单位的资金支付情况进行监控,对一些金额异常或取现频繁的行为进行重点监控,及时纠正违规违纪现象;实现监督跟着资金走,建立跟踪监督机制,对资金的去向和使用进行网络化动态监督检查,不断提高监督工作效率。

(四)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跟踪制度,开展财政绩效监督。通过建立以改善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的绩效管理制度,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要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完善绩效目标跟踪监控机制,及时采集和分析绩效运行信息,掌握绩效目标实现情况,发现绩效运行发生偏离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确保预算支出绩效目标的实现。要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资金分配有机结合机制,待预算执行结束后,选择资金规模较大和社会公众关注的项目进行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好的,下一年度优先考虑。要树立“用钱必问效、问效必问责、问责效为先”的财政绩效管理理念,强化绩效问责,增强资金使用主体的责任意识。

(作者单位:山东省博兴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洪峰

财政监督的历史沿革 篇4

一、我国财政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经过几十年的财政监督法制建设, 我国涉及到的有关财政监督法规有很多, 如《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及《会计法》等, 但没有专门编制《财政监督法》。财政监督的有关法规零散的分散于其他法规的条款中, 系统性有待加强, 导致在实际的财政监督中缺乏一个明确而有效的法律依据, 其强制力度和效果均大打折扣。

(二) 财政监督的职能定位不清

财政监督从属于财政管理中, 发挥其最大效能的方式是将其融入到公共财政管理的体系, 而目前的财政监督职能游离于公共财政体系的建设过程中, 与公共财政管理明显的不够契合, 管理缺位情况严重。

(三) 缺乏科学的监督决策机制

目前财政监督主要有两种方式, 即主观和经验法。前者是针对已经发生, 且引起较大范围的社会影响, 相关人员按照领导的指示与安排进行财政监督, 基本是事后监督, 缺乏有效的预判作用, 使财政违法行为主观性很强, 震慑效果有限;后者根据从业人员的工作经验, 对一些存在较大的资金流的行业进行不定期突击检查, 缺乏有效的指标评价的理论指导。另外, 许多公共财政收入与支出公布的数据真实性不够或出于某种原因未能公开, 不能为监督决策提供科学的判断, 人为或主观能性较大, 不易较全面的加强财政监督。

(四) 财政监督专项资金缺乏

财政监督涉及的内容众多, 如财政收入与支出、预算与核算、国有资产和会计等, 但目前财政投入的人力与财力严重不够, 因此不可能全方位、多行业的财政监督, 往往采取突击检查的方式进行, 不能满足事前审核、事中监控和事后检查的要求。资金的缺乏影响了队伍的建设, 如充足的人数、有效的业务培训及监督的办公设备购置等, 使得监督专员不堪负重, 不能对被监督单位实时监控。

(五) 财政监督成果利用不充分

财政监督的根本作用是使财政管理更加有效, 但由于调研力度不强, 对发现的问题也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更不能提出有用的合理化建议, 从而导致只能发现及表层解决问题, 没有融合监督与管理中, 不能为防止类似情况再出现的措施。财政监督成果利用不充分还体现在宣传力度, 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 很多从业人员没有意识到其违规操作的法律后果, 威慑力大大降低, 应该将违法乱纪者广而告之, 起到监督应有的作用。

二、加强财政监督的措施

财政监督是一种财政改革和管理的手段

(一) 提高财政监督的法律地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一批相关财政法律的逐步完善与实施, 财政监督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仍存在较大的不足, 得不到法律全方位的保障, 如审计、税务和会计均有对应的相关监督法律。我国的财政监督法律法规较为分散及系统性不够, 因此, 首先要完善我国监督法律法规, 要有一部权威综合的《财政监督法》, 给财政监督创造良好的法律条件及赋予其职能更多的内涵。

(二) 规范财政监督方式

我国财政监督主要是直接检查为主, 突出微观而忽视宏观, 偏向收入而轻视支出监督, 重专项检查而少常规监督, 多事后而少事前监督等, 这样就导致财政违法层出不穷。针对这些监督方式的缺点, 笔者认为有必要规范财政监督方式, 防止游离于法外的事屡禁不止, 使财政监督科学有序。因此, 财政监督必须进行财政全程监督, 要加强对预算内外资金的有效监管, 对公共收入及支出均需监督, 及时发现资金的违规使用情况, 要建立资金征收入库及支出的全过程监督机制。财政监督要立足于具体财政活动的全程, 加强常规监督, 及时发现及完善不足之处, 要以日常监督为主, 专项检查为辅。

(三) 倡导科学的内部监督体系

预算决定着资金的使用方向, 会计保护资产的正确使用, 这二者在财政监督的过程中要同时抓, 不可偏废。我国实行部门预算, 财政监督要着重紧盯预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及其真实完整性, 降低随意性, 使预算更为细化与规范。作为财务监督人员要充分利用发达的信息系统, 监督相关单位的资金分配及拨付动态, 要敏感及时的发现资金的滥用现象, 并迅速将存在问题及相关的解决方法反馈至被监督单位。对预算的执行结果即决算的监督要及时完整, 要避免减征、免征和缓征预算收入现象的情况发生, 避免私自截留、占用、挪用及“小金库”行为, 更要杜绝巧立名目、虚报、谎报及瞒报行为。

财政部门要对会计有效监督, 要对会计信息定期抽查, 确保各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完整, 减少人为因素的弄虚作假。要加强对会计中介、会计信息及相关单位的行为监督, 要按照相关行为标准及执业行为规范认真监督管理, 建立合理规范的内部预算与会计监督体系。

(四) 明确部门内部职能定位

财政监督部门依据国家相关法律, 实施监督管理各单位在财政过程中合规, 从而确保财政收入支出正确。在此过程中, 往往要涉及多部门监督, 如审计、税务等监督, 有时难免会出现工作重叠, 出现推诿的现象发生, 因此在财政部门内部要明确各相关业务部门的工作职能定位, 实行部门内部的监督机制。多部门在监督过程中出现上述情况要互相配合, 通力合作, 做好被监督单位的监督工作, 同时也能有效的建立起事前调查、事中跟踪及事后检查的全方位财政监督体制, 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的监督职能作用。

(五) 建立严格财政监督执法机制

严于律己, 方能服人, 财政监督必须首先要做到对待工作公平、公正、公允, 不可凭自身的主观直觉, 按自身的意图监督执法。财政监督执法人员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按章执法, 明确自己的职能定位, 不越位执法, 更不能监管缺位, 要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在财政监督管理部门内部要建立起绩效考核体系, 从严要求, 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 要加强公检法的联合办公, 对内部人员知法犯法, 懂法违法的行为要坚决严肃打击, 使财政监督管理人员自身能先过法律关, 才能为财政监督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六) 加强财政监督队伍建设

财政监督队伍作为法律法规的践行者, 首先自身要有过硬的本领, 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正派的工作作风, 才能使监督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组建并完善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就要求知识结构均衡、年龄搭配更为适宜、政治觉悟更为高尚及处事交流更为稳健, 方能使财政监督更能服人。要经常组织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交流及比武练兵, 从政治思想、职业技能及道德责任心上下功夫, 使其能经得起现实工作的考验。

三、结语

财政监督能够防止预决算及决策过程中由于信息失真而带来的各种失误, 通过科学、规范的监督体系建设能最大程度的降低公共财政风险, 为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保障, 为市场经济秩序的平稳运行及财政的合理分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拴友.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2]聂丽君.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审计与理财, 2011 (04) .

[3]胡传印.我国的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考试周刊, 2007 (38) .

[4]苏明.我国公共财政监督问题研究[J].大家论坛, 2008 (08) .

财政监督的历史沿革 篇5

监督体系的研究

公共财政框架下建立健全地方财政监督体系的研究

*市财政局地方财政监督课题组 当前,财政改革正向纵深方向快速推进和拓展,而与之相配套的财政运行机制却还没及时得到健全和完善,财政制度的建设明显“滞钝”于改革步伐的“弊端”已在不少的地方及不少的方面都暴露和凸显了出来,并已成了影响和阻碍财政改革进一步深化、发展的主要症结,甚至于障碍,特别是在地方财政监督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预算编制、执行与监督三者职能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何“摆布”才能使他们既相互分离牵制,而又保持协调一致的综治合力,是关系到财政改

革措施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升改革成果的关健所在。对此,我们选择建立健全财政监督体系,特别是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职能之间的制衡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旨在通过浅薄的观点,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关注,从而起到推进财政改革,规范财政行为,保障财政改革成果的目的和效果。

一、建立健全地方财政监督体系的“现实意义”

大家都很清楚,研究和探讨地方财政监督体系,特别是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职能之间的制衡关系问题,是提高财政工作运行效率、规范财政行为、提升财政工作整体合力的关健举措,对解决财政预算编制中的一些不规范行为、防范预算执行中的一些苗头或倾向性问题等,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实际工作中,有些预算编制机构对其年初编制的预算,经常发生“调整”现象,“追加”也较为频繁,且缺乏应有的透明度,从而使得财政资金的使用变相

地逃避了严格的预算监督,同时也使得预算的编制因此而丧失了严肃性和原则性。从财政预算的编制过程来看,不仅有《预算法》及国家各项任务、方针、政策的约束,而且又有完善严格的“两上两下”编制操作程序,同时,编制的预算还得通过同级人大机关的审查通过,可见,财政预算的编制过程是相当严格的,更是公开而透明的,可以这么说,在预算编制阶段,财政预算编制部门基本上用的是同一把刀子,使的是同一把尺子,财政预算“一碗水”端得是比较公平的,各个预算单位也是比较心服口服的。可这公平合理的预算在其执行过程中,却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有的预算单位以各种理由为借口,不是“打报告”,就是找关系,千方百计地要求“追加”预算,或“调整”预算支出的规模或用途等,并且,不少的“追加”预算,其操作人员的范围很小,人大部门也不清楚,其他相关的兄弟部门更是一无所知,透明度较低,这种形式的追加预算,从纵向上讲,使财政预算编制丧失了严肃性,从横向上讲,使财政预算失去了公平合理。在有些地方,靠这种“追加”预算等措施来变相调整年初预算,以逃避人大等部门监督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对其加以规范和制约,将会严重地影响到地方财政部门的形象。

=、财政预算在执行中,有的随意性很强,擅自或变相调整支出项目,有的在发现年初编制的预算偏离了实际,却又不及时建议或要求调整预算而仍教条地执行等等,从而导致财政预算的执行丧失了原定的目的和宗旨,迫切需要加以全面地规范。财政预算一经批复就具有法律约束力,要求预算单位必须要严格地遵守执行,可在实际工作中,却有一些预算单位采取“偷梁换柱”等手段,变相调整其支出项目,如,财政预算安排其采购电脑等必备办公设备的,预算单位却在具体的采购活动中,与供应商“串谋”采购空调设备等;有的预算单位将其征收的行政性收费等,擅自放入私设的

银行账户中,以截留或挪用;有的预算单位在其预算执行过程中,明知财政预算执行的前提条件发生变化,却不及时向财政部门反馈信息情况,不提出修定预算的建议等等,导致该追加预算的,不根据实际情况要求追加,该削减或停止执行的预算却在继续浪费等等,从而使得财政预算的执行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和效果,丧失了预算的经济发展功能。=、不少地方的财政监督职能,其目的和宗旨不够科学明了,责任不够强化,就事认事或甚至于任务式的监督现象比较普遍,从而导致财政监督职能弱化或错位,事前防范、事中监控功能几乎丧失殆尽,对此迫切需要加以充分、全面和彻底地发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查阅了不少的地区有财政检查报告,结果发现不少的检查结论都是针对具体违纪问题提出的,很少有针对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合理的,或预算执行进度上存在问题的等等,如有的地区仅对不少被查单位将费用挂列暂付款的问题提出了整改

对财政预算审查监督的对策 篇6

(一)早编预算,细化预算,把好预算审批关。

首先,早编预算是细化预算的前提。过去预算编制太迟,很多支出只是一个大的框子,没有详细内容,编制预算需要一个过程。人大对政府预算的审查要由程序性变为实质性,也要给常委会一些时间。《预算法》规定,预算草案要在县级人代会召开的一个月前提交人大常委会,因此,要早编预算,拟在年度的7月份着手编制下一年度的预算草案。同时,编制预算时,政府要与人大常委会通气,人大财经工委也要积极主动提前介入,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编制情况,切实做好预算初审工作,为代表大会审查打下好的基础。

其次,细化预算就是要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和透明度。财政部门及各预算单位,要加强调查研究,努力做好预算编制的基础工作,把预算编制得更加细致,更加明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预算审查工作中,要按公共财政的要求督促政府调整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重点、保工资、保运转,合理安排各项事业支出,一些应由市场配置资源的领域以及经营性、竞争项目,财政不能再安排经费,逐步解决财政供给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一要实行部门预算。实行部门预算后,将部门所有收入、支出编制成一本完整的预算,部门按法定职责,统一安排使用财政分配的资金。财政部门只对部门一个口子批复预算,拨付资金。这样,一个部门一年有多少钱,用到哪里去了,公开透明,清清楚楚,有利于缩小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待遇差距,反对铺张浪费,遏制腐败。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对象和内容也更直接和具体,更容易把握重点,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二要实行综合财政预算。条件不成熟,未能实行部门预算的单位,也要实行综合财政预算。将单位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进行政收费制度改革。

(二)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审查监督的效果。

一是尊重人大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他们的意见代表各个方面的利益,反映各方面的情况,能使初步审查的意见更全面,这对提高初审的质量,促进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通过审查报告和决议,要求政府改进财政预算工作。针对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问题,通过审查报告、决议和制订一些规范性文件,对政府提出一些实质性的意见和建议,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监督预算的有效手段。三是注重审计报告的作用,加大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对象主要是政府及其财政部门。人大不可能对每个部门、每个单位的预算进行全面、直接的审查监督,因此,在支持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监督的基础上,对审查报告中反映的突出问题,依法跟踪督办。四是敢于运用刚性监督手段。对预算的审查监督,最终都将落实到对人的监督上,这就要求我们人大及其常委会,破除“面子”观念,敢于使用质询、组织特定问题的调查、罢免等刚性监督手段,树立人大监督的权威性。五是理顺关系,规范决算草案审批程序。市财政部门要积极与省、市财政衔接,做好决算草案编制的审批协调工作。省、市财政部门应在市(县)财政部门编制决算草案时,给予指导和认可,市(县)级财政决算草案只能报市(县)人大审查批准,经市(县)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后的决算草案,省、市财政部门无权再更改。六是主动做好有关协调工作。要加强与财政、审计部门的工作联系,及时沟通情况,协调关系,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共同做好预算审查监督工作。

(三)改革审计体制,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作用。

《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有权对本级预算执行和本级各部门财政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并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提出审计报告。从审计机关职责看,审计具有独立于本级政府管理职能之外的特点。但是,目前实行的是审计机关对本级政府行政领导和上级审计机关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使审计的独立性、公正性及其监督职能作用的发挥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有必要改变对审计机关的管理体制。根据“监督者必须独立于被监督者”的原则,审计机关应独立于政府序列之外。改革和完善现行审计体制,既有利于审计机关独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又有利于人大及其常委会对预算的审查监督。

(作者单位:桦甸市人大常委会)

财政监督的历史沿革 篇7

做好财政监督工作, 要不断深化财政“大监督”理念, 提高思想认识, 牢固树立财政监督是业务管理机构与专职监督机构共同任务和职责的理念, 坚持将财政监督贯穿于财政管理的全过程;做好财政监督工作, 要进一步提升财政监督科学化水平, 要建立起一套科学有序的财政监督应急机制、长效机制, 不断完善财政部门内控机制。

具体来说, 完善财政监督体系, 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健全财政监督法律体系, 加强法制化和制度化建设, 保证财政监督的严肃性与权威性。鉴于目前我国财政监督立法层次不高、缺乏专门的财政监督法律, 因此应借鉴国际经验, 尽快出台财政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 以法律的形式将财政监督机构各自的地位、职责、范围以及监督的具体程序等固定下来, 将我国的财政监督工作纳入法制化的管理轨道, 这是强化财政监督、提高财政监督效率的根本保障。

二是明确各相关监督主体的职责, 促进全社会监督网络的形成。各监督机构应该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各自在职权范围内依法独立开展监督工作。人大主要负责审批财政预决算, 并对预算的编制环节进行监督;财政部门主要对财政收支过程进行事前与事中监督控制;税务部门主要是按照国家的税收政策和征管法规, 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审计部门主要是对财政资金的使用及管理情况进行事后监督。另外, 要健全社会监督网络, 提高外部监督效率。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公众和媒体的力量加强财政透明度建设;适时聘请专业人士, 加强财政监督审查力度;带动群众参与财政监督, 建立多层次财政监督网, 从而提高财政监督的效能。

三是进一步完善财政内部监督机制, 核心是要建立健全财政资金分配过程中的权力制衡和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规范财政资金的分配程序及拨付渠道, 使每个环节有章可循, 从源头上减少和防止资金分配中的违法违纪行为;财政监督专门机构要常年开展内部监督检查, 并对查出的问题进行严格处理;开展内部监督检查要制定规章制度。

健全财政监督体系的思考 篇8

关键词:财政,监督,体系,思考

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强化财政监督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只有建立高效的财政监督体系, 加强对财政资金运行的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 才能有效防止财经违纪问题的发生,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 保证财政改革和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

1 财政监督的含义与职能

1.1 财政监督的含义

所谓财政监督, 从狭义来说, 是指财政机关依法对财政管理中财政资金运行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的监督;其广义是指包括各级权力机关、财政机关在内的财政监督主体依法对财政分配活动全过程进行的监管和督察。广义的财政监督是一个多环节、多渠道的监督体系, 不仅包括权力机关的监督, 而且还包括财政机关的监督、审计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以及社会监督等, 内容上包括了预算监督、收入征管的监督、财务监督和财政信用监督等诸多方面, 它们既相对独立, 又相互联系, 共同构成财政监督的统一体。

1.2 财政监督的范围

根据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财政监督范围包括预算执行、税收征管与解缴、财务会计、国有资本金基础管理等方面, 具体表现是:

(1) 对本级各部门及下一级政府预算与决算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审查稽核, 并根据本级政府授权对下级政府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2) 对本级各部门及其所属各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及预算外资金收取、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3) 对本级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征收、退付预算收入情况, 本级国库办理预算收充的收纳、划分、留解、退付和预算支出的拨付情况进行监督。

(4) 对本级财政资金的运用效益情况进行监督。

(5) 对国有资本金基础管理及国家基本建设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6) 对会计信息质量和社会审计机构贯彻执行财税政策、法律法规情况及其在执业活动中的公正性、合法性进行监督。

2 财政监督的性质与内容

2.1 财政监督的性质

(1) 财政监督是一种凭借国家政治权利的监督。这是由财政同国家政权的本质联系所决定的。财政分配的过程, 是以国家整个行政权力所制定的法令、制度为依据进行的。凡与财政发生分配关系的部门、企业、单位, 不论其所有制的性质如何;也不论其所在地是城市还是乡镇, 都要接受财政部门的强制性监督。

(2) 财政监督是一种寓于财政分配之中的监督。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 并以其为主体而对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 (或GDP) 的一种分配。所以, 分配是财政的基本职能。财政监督是从财政分配中派生出来的。没有财政分配, 财政监督就无法进行和表现。在实际工作中, 国家把对筹集、供应和使用资金实行监督的职责赋予财政部门, 因此, 财政监督不同于其他形式监督的重要特点, 在于是组织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 (或GDP) 分配过程中的监督, 是财政业务活动中的监督, 进而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监督。

(3) 财政监督是一种货币监督。在社会还存在着商品货币经济的条件下, 财政必须借助货币价值形式实现它的分配活动;同时, 由于相同的原因, 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各单位的经济活动必然伴随着资金运动。国家根据有关部门、企业和单位对资金的依存关系, 通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活动, 对有关方面实行货币监督。

2.2 财政监督的内容

2.2.1 对财政收支活动的监督

(1) 监督预算、计划的编制及执行。指监督、检查各级总预算与单位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 以及经济建设事业完成的进度和效果。对预算和计划的编制、执行和决算, 包括效果等方面的监督, 是财政监督的核心和主体。监督的目的是保证不打赤字预算, 增收节支, 并依照量入为出、尽力而为、坚持收支平衡的原则, 按预算法制以及会计、金库制度办事。

(2) 监督财政收入正确、及时、定额上缴。财政收入主要靠税收, 特别是在利改税之后, 税收收入占国家预算收入的90%以上。为了保证按分配政策的规定, 把应归国家财政的收入及时、均衡、稳妥地上缴国库, 必须加强税收的征收管理和监督。通过税收监督, 促使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个人遵守税法规定, 照章纳税。既不能巧立名目, 扩大收入范围, 不按收入政策办事, 加重企业和群众的负担, 也要制止违反税法、税制的规定, 随意减税、免税、偷税、漏税、拖欠、截留、挪用税款。

(3) 监督财政投资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财政投资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的好坏, 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国民经济产生影响, 因此, 应对其进行监督, 使其向有利于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4) 监督行政事业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对行政事业经费的监督, 主要是通过单位预算的编报、执行、报账和财政部门的审批、拨款、检查、审核等工作, 监督各行政、事业单位贯彻执行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 精打细算, 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同贪污、盗窃、铺张浪费和一切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作斗争。

(5) 监督国有企业财务收支活动。这主要是指监督企业资本金管理、成本管理和利润分配活动。通过财政监督, 促使国有企业按照财经纪律制度办事, 厉行节约, 加强核算, 降低成本, 挖掘潜力, 增收节支, 提高经济效益;兼顾国家、企业、职工三者的经济利益关系, 正确分配企业的纯收入。

2.2.2 对国民经济的监督

(1) 监督国民经济计划遵循客观规律要求。监督国民经济计划遵循客观规律的要求、合理安排各种比例关系。监督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各单位执行国民经济计划, 努力实现国家规定的各项经济指标, 既完成上缴财政收入的任务, 又完成生产和建设计划。

(2) 监督全局性、战略性的宏观决策及其贯彻情况。对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战略性的宏观决策及其贯彻情况进行监督, 促使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提高宏观经济效益。

(3) 监督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对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 (或GDP) 的生产、分配和使用进行监督, 包括监督产品生产中的耗费, 促使生产和节约并重;监督合理分配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 (或GDP) , 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分配关系;监督使用效果, 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监督储蓄、投资与消费的规模及最优化比例关系。监督国民经济储蓄 (投资) 与消费的规模及其内部最优的比例关系, 防止投资和消费的膨胀, 实现社会总供需的平衡。

(5) 监督国民经济各部门对财政经济制度的执行情况。监督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各单位严格执行贯彻财政方针政策、财政计划和财政制度, 如预决算制度、税收法令、国有企业成本开支范围和财务会计制度。

3 我国财政监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财政监督的法制建设滞后

我国目前财政监督法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

(1) 法律层次低。一方面, 在宪法中没有对财政监督的内容、机构等作出明确规定。另一方面, 现有的法律中,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比较少, 而大部分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 有相当一部分还是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出台的行政规章, 所以从整体上讲, 目前我国财政监督的法律权威性还很弱。

(2) 法律体系不健全, 而且操作性差。健全的财政监督法律体系应该包括3个方面:一是规范财政监督客体行为的财税法规以及相关的经济法规;二是规范财政监督主体自身行为的财政法律法规;三是规范财政监督主体处罚违法违纪行为的法规。但就目前我国财政监督法制建设的实际情况看, 这3个方面都严重滞后, 难以给财政监督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3.2 财政监督网络不健全

长期以来, 我国财政部门内设的监督机构很不规范。特别是地方财政部门的内设监督机构职责不统一、名称不统一、归属不统一, 严重制约了财政部门监督职能的发挥。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 财政监督定位不准, 财政监督的工作关系没理顺。财政部门监督与审计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监督之间分工不够清楚, 责任边界模糊, 没有形成监督的合力, 直接影响了财政监督的整体效果。

3.3 财政部门的经常性监督与财政管理相互脱节

长期以来, 由于对财政监督的认识不到位、不全面, 财政部门的监督与财政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被截然分开, 以至于不能把有效的监督机制引入到财政业务管理之中。一是在管理制度上, 财政部门内部资金管理机构集预算的编制、执行职能于一身, 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 不利于实现财政资金科学、公开、透明地分配。二是在具体的工作上, 财政部门偏重资金的申请、审核、拨付事务, 对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分析、论证和跟踪问效不够, 出现了重分配、轻监管的问题。与此同时, 财政专职监督检查机构游离于财政具体业务管理之外, 在职责权限、监督力量、人员素质上受到局限, 因而不能全面地履行其所应承担的财政监督职责。三是在监督方法上, 过多地依赖于专项检查。由于受到传统财政监督的思维影响, 许多地方财政监督过程中仍以实施专项检查为主, 多层次、全方位的财政监督体系还没有形成。

3.4 重视政府内部监督而忽视社会监督

在各种政府文件中, 经常能看到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的字眼, 但具体措施很少, 群众被阻隔在监督体系之外。如记者采访相关部门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 权力可以轻而易举地把舆论监督的烽火掐灭。由于公共财政的权力集中在少数部门和个人手中, 一旦这些大权在握的人不自觉执行制度, 那么看似固若金汤的制度防线就会顷刻瓦解。

3.5 对违法违规行为处罚过轻, 起不到震慑作用

主要表现为财政监督使用行政手段较多, 法律手段用得少。以往对违法违规问题的处理经常受到人为干预, 责任追究不到位, 重检查、轻处理落实, 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官场中存在“潜规则”, 不少人奉行明哲保身的做人之道, 于是官官相护, 对监督工作应付了事, 很少对问题追查到底;二是各种法律规章对财经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理规定比较笼统, 执行中随意性大, 再加上缺乏社会公众的有效监督, 很容易出现捂盖子、不了了之的现象。这样就出现问题越积越多、监督流于形式的现象。因此, 对违规者要依法严惩, 加大失信“成本”, 提高财政监督的有效性。

4 对现行财政监督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4.1 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法律体系

在划清财政机关与审计机关等监督主体的职责的基础上, 尽快制定和颁布《财政监督法》, 从法律上确定财政监督的地位, 增强财政监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执法监督体系中的地位。通过法律程序明确监督机构的职权、责任、监督程序、监督方法、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违反财政法规的法律责任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制定财政管理、监督各环节的行政法规及其实施细则, 减少行政手段的使用, 多采用法律手段, 公众监督、违纪监督更多地通过司法诉讼程序进行, 减少暗箱操作现象, 为财政部门行使财政监督职能、加强执法力度、坚持依法行政、提高财政监督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创造良好的法制条件, 从根本上解决行政执法的随意性, 真正把财政活动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建立健全比较系统完整的财政监督法律体系。

4.2 加强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财政监督提供了便利条件, 通过建立财政信息共享机制, 可以降低监督成本, 实现实时监控。信息系统应全面追踪监测财政资金运行的全过程, 逐步建立从财政收入的征收到预算支出的申报、拨付、使用的全程跟踪监督机制。要结合“金税工程”、“地政工程”, 开发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财政监督管理软件, 包括财政信息采集系统、信息分析系统、财政违纪预警系统等。

4.3 完善内部监督体系

(1) 全面实现财政分配、财政管理、财政监督“三权分离”。实行财政分配、管理、监督分离, 可提高财政分配的透明度, 增强财政监督的公正性、公平性。与此同时, 各级财政部门应在内部上下之间、科室之间、各管理环节之间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和制约机制。重点放在健全财政资金分配过程中审批程序和业务检查方面。通过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规范财政资金的分配程序及拨付渠道, 使每个环节的财政资金运动都能做到有章可循。并制定财政内部监督工作的规章制度, 使内部监督工作正常化、规范化。当前应继续深化具有釜底抽薪作用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牢牢掌握资金运行的主动权;推进部门预算改革, 强化预算约束;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堵塞财政支出中的漏洞;加强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研究,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提高财政监督的效果;实行重要岗位定期轮岗制度, 预防财政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

(2) 改进财政监督的方式方法。 (1) 要把经常性监督融入财政管理之中。财政部门内设监督机构要对财政资金的收付行为有实质性的参与, 否则游离于财政管理之外, 经常性监督就很难真正到位。 (2) 要加强司法监督。应该成立专门的司法机构, 对违反规定拨付、使用财政资金的行为进行查处, 加大执法力度。 (3) 应该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 特别是加大支出决策者、会计、资金拨付者的个人责任, 以利于财政监督执法。

4.4 充分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

要进一步提高财政的透明度, 公开财政工作程序、办理情况, 接受人大评议和社会公众监督。公共财政是公开透明的财政, 包括政策、程序、资金、转移支付、超收资金使用等都是透明的, 是在阳光下运行的。一是加强人大的监督。人大的财政监督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全过程, 人大财经委在每年人大会议前对预算进行预审是一种有效方式, 可以弥补人大因会期短、内容多、时间紧难以详细审查的缺陷。二是加强舆论媒体监督, 这是防止腐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德国的舆论监督力量非常大, 被称为“第四种权力”。根据法律规定, 检察院发现有腐败方面的报道, 有义务进行调查, 在法律上保证了社会监督的应有地位。三是建立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应是明确应向社会公开的具体内容, 原则上凡是能够公开的都要公开, 包括制度的制定、资金的分配、职责的划分、项目的评审、资金使用效果、查出的违规行为等, 这是改变暗箱操作、防止有人从中渔利的唯一有效做法。应制定《政府预算公开条例》, 明确规定部门预算、财政监督查出的问题除军事机密外一律公开, 真正实现“阳光财政”, 提高财政监督的实效。

4.5 严惩违法违规行为

关于我国财政监督的现状分析 篇9

1 基本经验

近几年来, 我国财政监督工作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尤其是在规范经济工作行为、严肃财经纪律、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经济管理、促进财政改革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有力地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

分析和总结财政监督工作发展历程, 我国的财政监督工作有以下基本经验值得继续坚持和发展:

(1) 必须坚持贯彻于财政中心工作大局之中, 做到切实为大局服务。实践证明, 财政监督工作只有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 学会高位思考, 增强宏观意识, 从全民族全社会的角度分析看待问题, 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否则就可能偏离正确的方向。

(2) 必须坚持贯穿于财政管理全过程之中, 强化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监督。只有将财政监督贯穿于财政管理全过程, 强化事前审核预警、事中跟踪问效、事后监督检查, 建立对财政全过程进行监测、预警、分析、保障和规范的财政监督体系, 才能实现财政监督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 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和改进监督检查方式方法。做好财政监督工作需要创新精神, 坚持科学的原则、科学的方法。一直以来, 我国的财政监督工作一直都在不断调整方式和手段, 较好地适应了时代的要求, 这也确保了财政监督工作的与时俱进和取得成效。

(4) 必须坚持依法监督。在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建设进程中, 依法财政监督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和组成部分, 财政监督工作必须要树立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财政监督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 依法行政, 充分维护好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2 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 虽然我国财政监督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财政违法违纪现象却时有发生, 特别是预算收入征管环节违法违纪现象日益频繁, 在2008年度对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的审查中发现违规问题40.5亿元, 损失浪费问题4.67亿元, 分别占财政拨款额的3.5%和0.4%, 同时, 一些企业大量的偷漏税以及个别单位私设的“小金库”使财政收入遭受巨大的损失, 例如2009年济南市审计局在对某单位进行审查时发现了一个金额高达300万元的小金库。本文认为, 这些现象的屡见不鲜与目前我国财政监督工作本身的一些缺陷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种“联系”主要分为以下三大方面:

(1) 财政监督的范围偏窄, 监督的力度不足。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财政监督立法方面的缺失和滞后, 我国财政监督工作的范围并没有达到一致和明确, 财政监督法律上的不足使实际监督工作经常面临着无据可依的困境, 特别是对于“该不该管”的问题更是模糊, 这种监督范围问题在我国表现为“该管的没有管”, 即范围偏窄, “重收轻支”、“重专项检查轻全面监督”、“重外部监督轻内部监督”, 财政监督的触角还没有延伸到公共财政活动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 特别是我国各地区的地方性财政监督并没有达到应有的覆盖面, 而对国有企业的监督环节也存在疏忽。

(2) 财政监督的方式过于单一化。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的时代, 但是我国的财政监督方式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水平, 即多采用单一的事后监督的方式, 而忽略了财政监督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这种事前、事中监督少, 事后监督多的方式往往使得很多违法违纪的行为都在既成事实之后才被发现, 造成了财政监督工作的滞后性和局限性。虽然我国的财政监督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 但是监督工作的过度滞后使得财政监督的效果并不理想。

(3) 财政监督法律体系不健全, 配套法律缺失。我国目前财政监督的有关法律法规包括两类:①《预算法》、《会计法》等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财政监督问题的专门规定。从实际情况来看, 虽然它们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这些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都不够充分, 专门性不强, 不能完全适应财政监督的特殊需要。②财政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制度, 例如《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等规章制度, 这些规章制度普遍存在着立法层次低、规定缺乏统一性等问题。所以, 从总体上讲, 财政监督工作法律依据不充足, 强制力较弱。

3 意见和建议

通过对我国目前财政监督工作的分析和总结, 同时又比对了世界各国的财政监督工作的发展进程和先进方法, 我们发现, 国内的财政监督工作还存在着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

(1) 继续加强财政监督理论研究及法律法规建设。一切实践皆以理论为指导。新时期中的财政监督的理论研究工作需要围绕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以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加强理论建设应不断创新财政监督理念, 为财政监督机制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各级财政监督机构应积极组织国内外理论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 逐步积累和丰富财政监督理论的研究成果。

同时, 我们迫切需要制定和完善财政监督的法律法规, 提高财政监督法律地位, 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法律体系, 推动财政监督向法制化不断迈进。

(2) 建立和完善更加科学、公开、透明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要使财政管理和监督与财政改革相适应, 就需不断完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 建立有效的预算编制准备, 细化预算流程, 增加预算透明度, 引入更为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和考核制度, 加强对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强化事前监督, 积极探索构建全过程监管机制。

(3) 加强相关监督主体之间的协调, 联合解决监督管理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理顺监督主体间的关系, 明确各主体的职责权限, 建立各监督主体间统一协调的监督机制和执法责任制, 合理划分人大、审计、财政部门在财政资金全过程监督各环节中的监督职责, 特别要进一步提高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的综合效能, 使之形成合力, 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

在详细分析了我国财政监督工作的现实进展之后, 我们不难发现, “财政监督”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虽然起步较晚, 道路曲折, 但发展完善速度比较快, 发展前景十分光明。同时, 我们也不应只看到积极面, 还应总结经验教训, 承前启后, 不断创新, 争取财政监督事业未来更好更快地发展。

摘要:我国的财政监督依监督部门主体主要划分为:人大立法监督、财政部门监督以及审计部门监督, 本文将以财政部门监督为主要对象来介绍我国财政监督的发展现状, 并将对目前面临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进而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财政监督,现状,经验,问题,意见

参考文献

地方财政监督的难点及对策 篇10

一、地方财政监督的难点和问题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 我国的财政监督总体上得到了加强, 财政监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目前我国的财政监督制度仍然不够健全, 规范的财政自主监督体系还不完善, 使得现行财政监督的法制建设、工作方式和监督手段等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财政监督管理的需要。

(一) 财政监督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

在应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时期, 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体水平基本稳定的过程中, 发挥好财政监督的职能作用,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有效性已成当务之急。但是, 目前, 地方财政监督检查职能转变, 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公共财政大监督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 财政监督还存在着“缺位”现象, 基层财务监督薄弱, 财务制度约束力不强, 财务管理不严格的问题仍然存在。从监督内容上看, 对公共收入的检查多, 对公共支出监督少;对财政分配的最终结果检查多, 对全方位监控及资金使用过程中的跟踪问效少;从监督的方式上看, 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 日常监督少;从监督环节上看, 集中性和非连续性的事后监督检查多, 事前、事中监督少。这就导致很多财政违法犯罪行为形成既成事实后才被发现, 从而造成财政管理中的违法犯罪现象屡禁不止。

(二) 思想认识还不到位

一是在工作中议“收”的多, 谈监督的少。现在议财政多是从“收”的角度做文章, 如何扩展税源, 增加财政收入, 如何争取转移支付资金, 增加可用财力, 如何争取项目资金, 增加建设项目等等。在“用”的要求上监督少、问效少、追责少。二是存在重拨付, 轻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决策层决定拨付, 财政部门执行划拨是常规财政资金运转程序, 由于有的专项资金使用周期长, 跟踪监督环节较为薄弱, 项目决算审计、检查成为事后监督, 耽误了及时纠错的最佳时机, 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益。三是重查错, 轻绩效。把财政监督仅限于查错纠弊, 监督视角没有得到拓展。一些地方乡镇领导主要精力都用在乡镇经济发展和资金筹集上, 资金监管意识不够强, 精细管理还做得不够到位,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发展, 轻监管”、“重资金分配, 轻使用监管”、“重项目申报, 轻后期监督”的现象。

(三) 管理机制不健全, 内部监控制度弱化

许多地方乡镇没有完善的财政监督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模式各异, 没有实现制度化、程序化, 规范化, 国家财经法律法规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有的乡镇领导仅仅把财政所当成乡镇政府收支的“钱袋子”, 乡镇对财务收支凭据审批、审核, 财务人员岗位职责的履行、资金的监督管理等环节缺乏相应制度, 资金安全存在严重隐患。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少数管理人员法制观念不强, 财务收支活动没有严格遵守国家财务规章制度。

(四) 内部监督效率不高

财政监督有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 二者相比较而言, 财政的内部监督显得极为薄弱, 财政对自身的监督力度还远远达不到管理的要求, 财政监督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给国家财政资金的分配和预算的执行留下了漏洞和隐患。近年来, 一些地方财政部门内部管理松懈, 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违纪问题时有发生, 有的还相当严重。财政部门腐败现象的蔓延与财政监督尤其是内部监督不健全、不完善、缺乏约束机制等有着直接关系。一是缺乏常规监督指标考核。财政工作中重在业务管理考核, 缺乏监督考核指标, 尤其是缺乏日常财政工作监督考核细则和要求。二是纵向的财政监督需要加强。财政监督要走向常态化, 业务自我监督是必要的。但从财政监督效果看, 自上而下的业务监督更显得重要和必须。三是财政执法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财经领域内违纪问题仍然存在, 滋生“小金库”的土壤还未彻底铲除, 可能还存在着财会人员做假行为。四是地方财政监督环节缺乏有效的机制, 乡镇财政资金在使用上随意性较大, 预算和实际支出形成“两张皮”现象, 缺乏预算管理意识, 财务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 监督化存在漏洞, 在制度设计上, 财政监督部门没有直接处分权, 所以面临检查容易、处罚艰难的窘境, 这在乡镇一级表现得更为明显, 监督执法陷入屡查屡犯的恶性循环, 严重影响了财政监督效能的发挥。

(五) 资金监管乏力, 制约了资金效益的发挥

由于政府部门在支农项目管理上体制不顺, 职能交叉, 很难进行有效的全方位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其一, 少数惠农补贴资金没有纳入财政所专户管理, 作为项目实施地的乡镇财政无权过问, 由县级主管部门直接发放给农户。其二, 乡镇财政受制于乡镇政府, 部分专项资金存在转移用途、截留挪用现象, 乡镇财政“看得见, 管不着”, 致使乡镇财政监督弱化, 影响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对涉农资金违纪违规问题缺乏具体的处罚和整改措施, 管理和监督的威慑力不大。其三, 对非财政渠道下达的涉农资金监管难。不少涉农补助资金分属民政、林业、农业、教育、计生等多个部门,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乡镇财政对这些资金监管乏力。其四, 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监督职责的范围和内容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对与地方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的企业财务管理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盲区, 财政监督的内容和范围还没有适应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监督的广泛性、多层次、全方位监督的要求。

二、原因剖析

(一) 责任落不实、制度不健全, 横向协调机制不畅

一是业务监督缺失。财政监督概念教条化, 排除在业务之外, 该全程监督的敏感地缺乏有效监督;二是上下联动不够协调。财政资金运行是个上下衔接的链条, 从财政资金收入的筹集、财政资金的配置到财政资金的使用的各个重点环节都应设置可上下监督的指标, 使上下监督全程可连续、可操作;三是责任不明。财政监督是一项政策性强、责任重大的行政执法工作, 该由那一些负责, 哪些人负主要责任必须明确。从现行运作体制看, 还无法实现财政部门全口径管理, 从上至下的资金各渠道运行, 并由相对应的各部门管理, 无法统一标准, 不单是一个财政部门的内部需要加强监督的问题。财政监督是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 一方面是各业务机构在履行相应监督职责时, 专职监督机构在整个监督工作中的牵头和协调作用有待加强, 另一方面是与审计、纪检监察、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

(二) 社会监督互动不足

一是人大财政监督缺乏应有直属机构和队伍。通过人大监督渠道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具体表现, 应建立隶属于人大的审计机构, 代表人大监督财政运作, 增强财政监督的有效性。二是其他机构监督合力未形成。人大依法监督, 政协机关的参政监督, 监察机关的执纪监督、检察机关的执法监督与财政业务监督之间沟通、协调不到位, 应进行类似联席会议的形式, 把各方面的监督要求和建议融入到财政工作实际中去, 体现出监督的连续性、有效性, 形成方方面面的合力和效力。三是群众监督还比较困难。由于财政信息披露原因, 社会公众的监督还无法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加大财政信息公开力度, 加强群众依法进行财政监督的意识。

(三) 上级财政对基层财政的检查监督力度不够, 跟踪管理不到位

一是对发现的问题没有督促落实整改或督促力度不够, 整改效果不够明显。二是在严肃财经纪律、打击违规违纪行为方面还做得不够到位, 对发现的问题没有及时处理或处理较为宽松, 导致财政监督权威性不高。如, 惠农补贴资金基础数据存在信息审核不严、不完整、不真实等问题, 甚至存在虚报冒领和“二次分配”的现象。其次是除上级“高压线”的项目资金外, 乡镇财政一般未安排项目配套资金和前期费用, 或多或少存在转移用途、挤占挪用等雁过拔毛现象。

(四) 基层财政监督人员少, 水平低, 新生力量不足

由于乡镇财政所的人员、业务由县局管理, 而编制、工作、考核由乡镇管理, 每个所一般只有3至5个编制, 业务量大, 人员少, 而且人员基本都是八十年代初建立乡镇财政所时招聘进入的, 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很少, 素质较低, 理论基础薄弱, 难以适应业务流程规范和信息化管理的要求。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乡镇财政监督职能的发挥。

三、对策与建议

我国新农村建设已进入重要时期, 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财政强农惠农政策的强力支持。如何把握好乡镇财政资金监督与管理, 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提高思想认识, 更新监督观念

牢固树立科学的财政监督理念, 构建财政“大监督”格局, 健全监督工作的长效机制。财政监督体现在方方面面, 仅靠财政监督专职机构几个人是远远不够的, 各业务职能机构也应落实监督职责, 财政监督机构和业务职能机构之间, 是共同的监督关系, 必须加强沟通协调, 统一组织, 达成监督的互补性, 把监督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大监督”。要克服为检查而检查、为应付监督而监督的小地域思维, 建立纵观大局、服务大局、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财政监督格局。紧紧围绕财政管理和财政改革这个中心, 关注民生、促进和谐、突出监管特色, 有重点地开展各项监督检查。

(二) 坚持依法理财, 强化监督手段

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 严格依法行政, 以制度规范财政执法行为, 用制度来管人, 努力完善财政管理机制, 细化管理办法, 堵塞漏洞。二是进一步明确监督职责, 规范工作方法及手段, 建立健全责任制, 制定一系列操作性强的财政监督业务考核指标, 并纳入整个财政系统的效能评价体系, 定期检查、考核评比, 切实推进财政监督的全面开展。三是坚持查处违法违纪事项与有关责任人相结合, 增强财政监督的震慑力, 加大对责任人的处罚力度, 从根本上触动违法违纪责任人的切身利益, 促进遵纪守法意识的提高。四是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乡镇财政管理新模式。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 以规范收支行为为重点, 明确规范乡镇财政支出顺序和行为, 确保乡镇重点支出到位,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在不改变预算管理主体的前提下, 对乡镇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财政管理方式, 以促使乡镇的财政资金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核算权和监督管理权相分离, 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 创新监管机制, 促进监督制约

一是要建立健全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 应从重事后、突击性监督转变为全过程、日常性监督, 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督, 将监督关口前移, 逐步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动态监控。对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调节资源、配置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督。二是要理顺财政监督与其他监督主体之间的关系, 对各级各部门审计、监督、检查、稽核、督促建议和意见等结论性的建议和意见, 应通过联席会、通报等形式进行相互沟通、协调、督办, 认真落实工作成果, 取得综合监督实效, 形成监督合力。三是建立财政监督成果与预算管理挂钓, 将监督结果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四是完善财政监督机构与预算管理机构共同实施监督的责任制度, 进一步转变监管理念, 创新监管方式, 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五是实施财政监督的“阳光工程”, 方便群众监督。要定期和不定期披露公共财政信息, 特别是惠民政策的预算、资金拨付、资金使用等情况通过政务公开方式进行公示, 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促进阳光理财、民主监督。

(四) 强化内部管理, 提高监督效率

一是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加强对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 积极推进财政监督信息披露和公告制度。二是加强内部制度建设, 规范财政资金专户管理, 严格财政总预算会计把关键环节, 把防范资金风险贯穿和落实到财政资金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三是要积极推进财政绩效监督工作, 在推进财政绩效监督工作的过程中, 应坚持“重点突破、循序渐进”的原则, 先选择些规模适宜、基础管理比较规范、绩效容易量化的重点公共支出项目作为突破口, 率先开展绩效监督, 比如扶贫项目、社会保障项目等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和充实绩效监督机制, 逐步将财政绩效监督推广到其他财政经常性收支项目中去;四是要加快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 通过信息化, 提高财政监督效率、降低监督成本, 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动态监控, 将违法违规行为杜绝在萌芽状态。

(五) 加强涉农资金监管, 保障政策有效落实

为了更好地发挥乡镇财政职能作用, 落实好中央各项民生政策,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一是扩大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范围。乡镇财政应将乡镇本级资金、镇集体经济收入、上级政府安排各类涉农补助性资金、上级部门下达到乡镇的资金等全部纳入乡镇财政监管范围;二是加强补助性资金的监管力度。对直接补贴农民的资金和政策, 要实行公示制, 充分发挥群众、社会的监督作用。不断提高补贴政策的透明度, 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扎实做好补助信息的基础管理工作, 采取“部门造册、专户管理, 分账核算、封闭运行”的管理模式, 实行“一折通”, 杜绝了挤占、截留、挪用农民补贴资金的现象, 以保证资金按期如数拨付、并兑现到位。三是加强项目资金监管。乡镇财政必须严把项目申报关, 做好项目公示。并对项目资金的拨付、使用及工程进展情况进行全程监督, 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四是加强镇、村资金的财务监管, 强化镇、村财政预算管理, 将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实行综合预算, 并按规定将所有收入及时足额缴入国库。五是乡镇各相关部门, 应加强对上级下拨的各种专项资金的拨付、使用、核算工作的跟踪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完善内审制度, 规范财政监督检查行为。

摘要:近年来, 地方财政监督工作以服务财政改革和规范财经秩序为重点, 坚持改革创新, 健全完善机制, 形成了对地方乡镇财政运行进行监控、保障和规范功能的财政监督机制。然而, 由于基层财政监督在工作方式、监督手段、法制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 致使完善财政管理、深化财政改革、严格预算分配、保障政策执行等财政监督职能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浅谈现代财政监督与审计的关系 篇11

关键词:财政监督;财政审计;关系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审计和财政监督,决定了我国财政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取向。随着财政监督体系的逐步确立和基本完善,使我国的财政审计工作产生了巨大变化。

一、对财政监督的理解

对财政监督的理解存在着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是从经济运行全过程阐述财政监督的含义,以孙家琪主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概念辞典》提出的财政监督的定义为代表,认为财政监督指的是通过财政收支管理活动对有关经济活动和各项事业进行的检查和督促。另一种观点是从广义的角度对财政监督的含义进行归纳,以顾超滨主编《财政监督概论》提出的财政监督的定义为代表,认为财政监督是指政府的财政管理部门以及政府的专门职能机构对国家财政管理对象的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调查处理与建议反映活动。还有一种观点是从财政业务的角度来阐述财政监督的含义,以李武好、韩精诚、刘红艺著的《公共财政框架中的财政监督》提出的财政监督的定义为代表,认为财政监督是专门监督机构尤其是财政部门及其专门监督机构为了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而依法对财政性资金运用的合法性与合规性进行检查,处理与意见反馈的一种过程,是实现财政职能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对财政审计的理解

财政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及财政部门组织执行财政预算的活动所进行的审计监督。财政审计,又称财政收支审计,是审计机关依照《宪法》和《审计法》对政府公共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所实施的审计监督。根据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和审计机关的组织体系,财政收支审计包括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下级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以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根据《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暂行办法》的规定,中央预算执行审计主要对财政部门具体组织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国税部门税收征管情况、海关系统关税及进口环节税征管情况、金库办理预算资金收纳和拨付情况、国务院各部门各直属单位预算执行情况、预算外收支以及下级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等七个方面进行审计监督。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建立和完善,财政审计逐步实现了三个重要转变:一是由收支审计并重转向以支出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主;二是由主要审计中央本级支出转向中央本级与补助地方支出审计并重;三是财政审计范围已由传统的财政决算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税收和海关征管审计,扩展到预算执行审计、部门决算审计、转移支付审计、税收和海关收入审计、政府采购审计、财政绩效审计、社会保障审计等。逐步形成了“大财政审计”的概念。大财政审计是财政审计的扩展,也是财政审计的补充。

三、财政监督中对财政审计的监督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中国对原有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了一整套重大改革。会计准则的重要作用不仅得到实践工作者的支持,而且也得到了政府财政部门的认可。与此同时,中国又全面地推进了新税制改革,税收的刚性通过立法途径得到了保证。新税制规定,当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与国家财经规章制度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时。税收征管机关在征税时,应以国家财经规章制度的规定为准。这一规定对于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规范政府与企业的行为。明确政府与企业的分配秩序有积极的作用。自实施财会制度和税制改革以来,理论界围绕税收原则的刚性内涵与会计准则的公允内涵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从历史发展的趋势和逻辑来看。税收原则体系同会计准则体系是一致的,二者都应体现社会资本和个人资本运行的客观要求。但从某一特定的时期看,税收原则体系与会计原则体系又是有区别的。首先,税收原则由于阶级性要求可能会做出某种强制规定,

但会计准则体系的阶级性要求相对而言并不十分鲜明,审计的准则无疑应是以各项公认的会计准则为基础的,其实我国早已有注册会计师与注册审计师合一之实。其次。财政监督有独立存在的实体一财政资金言,财政实体还应包括国有资本部分;而审计则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财政管理的目的应是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益;而审计则只是属于方法论的范畴,审计的阶级性并不突出,国家统治的代表——各级政府需要审计,对于微观经济单位——公司、企业来说。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完善公司的内部审计功能。也是它们管理的重要职能。再者,财政监督包括人事监督和财经监督两方面内容,而审计监督只有财经监督之责,并无人事监督之权。从法律角度看,一级或上级审计机关实施监督所依据的法律准绳也只能是由立法部门或财政部门所制定的各项财经法规。我国现行的一级审计机关对同级财政的审计也只能在预算法等法规所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当然在这里也可能会有新的情况出现。从长期来看,税收刚性原则不会脱离会计准则而孤立发展,税收在它的立法时,会不断地吸收会计准则演进过程中出现的新东西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简言之,税收刚性既是立法的要求,也会体现会计准则演进中的精华。由于审计监督与财政监督在我们今后的财政活动中将会出现更多的交叉,而且审计监督也有由政府内部监督模式往人大的独立审计模式过渡的趋势。探索审计监督和财政监督各自的内容、监督范围、监督手段、监督效率等也将会显得日益重要。

四、完善财政审计监督机制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财政改革与发展都要围绕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这个目标努力推进。从内容上讲,公共财政体系包括公共财政收入体系、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公共财政预算体系、公共财政政策体系、公共财政责权配置规则体系、公共财政制度体系、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和公共财政监督体系八个方面。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表示,在2008年财税改革稳步,推进的基础上,2009年将大力推进财税制度改革。由此可见,将对我国财政审计产生了深刻影响,财政审计面临着“五新”:一是面临着新的财税管理模式和管理内容;二是面临着要确定新的审计客体和审计对象;三是面临着要运用新的审计手段,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已经刻不容缓;四是面临着要确立新的审计的目标,更注重绩效审计;五是面临着要适应新的审计环境,要实行阳光审计。由此可见,在公共财政制度重构过程中,要解决制度缺陷,堵塞各方面的漏洞,不仅需要财政内部的检查监督,更重要的还要借助于财政审计的作用。通过财政审计和财政监督,发现问题和提出建议,促进各项公共财政管理制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魏长生,查勇.浅谈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9,(5).

[2]徐佳.论转型经济时期公共财政监督体制的问题和解决途径[J].山东社会科学,2008,(12).

[3]张静,刘之舟.浅谈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内容[J].甘肃科技纵横,2007,(5).

财政监督的现状分析和改革构想 篇1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确立, 当前财政监督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从实践来看, 财政监督的效果在下列方面并不理想。

(一) 工作机制缺陷

1. 财政监督覆盖程度不均

从具体业务来看, 我国财政监督的内容和范围存在较大盲区, 监督的重点较多局限在收人征缴环节, 并未完整地将预算、国有资产、预算外收支等一并纳入监督范畴。从地理区域来看, 财政部对全国财政监督工作尚未进行统一的发展规划, 且各地客观情况千差万别, 导致各省市财政监督工作参差不齐。

2. 财政监督人员的素质制约

我国财政监督人员的素质制约主要表现在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两方面:业务知识狭窄陈旧、计算机技术不熟、法律知识不足等, 为监督检查过失埋下隐患;一些执法者职业道德缺失, 不能自我约束, 直接影响财政监督的客观公正。此外, 财政监督部门尚未建立行之有效的失职追究机制、绩效激励机制和工作考核机制, 使得广大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进取意识不足、侥幸心理严重,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

3. 财政监督技术手段落后

从技术来看, 我国尚未建立覆盖全面、反馈及时的财政监督信息网络, 大量人力物力浪费在原始繁重的手工检查中, 为舞弊和错误埋下了隐患。就手段而言, 我国财政监督存在严重的“四多四少”现象———突击专项检查多, 日常监督少;集中性和非连续性的事后检查多, 事前、事中监督少;财政收入检查较多, 财政支出监督少;单一事项或某个环节检查多, 全方位监控跟踪少。

4. 财政监督处理措施不力

现行的财政监督往往是对已成事实的违法乱纪“亡羊补牢”式的善后工具, 导致财政监督不能很好地发挥预警作用, 不能从源头上发现和纠正财政领域的违规、低效问题, 给国家造成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此外, 执法机构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理多是针对单位而非个人的经济处罚, 这对于不以盈利为目的、资金来源主要为财政拨款或事业收入的单位很难有效制约, 且处罚款项由单位支付, 导致责任人违纪成本过低, 动摇了监督的严肃性。

(二) 法制建设滞后

1. 法律法规体系不完整

其一, 我国至今尚未出台一部兼具完整性、系统性和权威性的国家一级的《财政监督法》, 使财政监督的法律地位模糊、执法手段软化, 严重影响其权威和成效。其二, 随着财政支出深度和广度的推进, 公众开始更多地关注财政支出可以用货币直接衡量的经济效益, 以及无法用货币直接衡量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 但现行财政监督制度绝大多数侧重于合规性监督, 对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规范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2. 财政监督执法力度弱

首先, 现行的财政监督规定大多为财政部门的规范性文件或地方性法规, 效力层次较低, 直接影响了执法的权威性, 同时由于各地方法规具体规定上的差异, 也严重影响了执法的稳定性。其次, 监督主体的监督对象和监督权限的界定存在较大的主观成分, 甚至面临来自寻租方的干扰, 在执法过程中不顾执法程序、随意调整处罚尺度的现象屡见不鲜。

3. 财政监督普法不深入

财政监督是一个执法的过程, 而财政法制宣传教育是一个普法的过程, 二者应相辅相成于财政法制建设。但实践中, 财政监督主体只注重对执法者业务素质的培训而忽略其财政法律知识的学习, 财政监督普法广度和深度的匮乏导致执法错误和舞弊层出。此外, 财政监督法律法规宣传的不到位, 使得财政监督工作的公众透明度较低, 不利于社会对财政工作实施监督, 也不利于财政监督工作的开展和各项财政改革的推进。

(三) 体系界定混乱

1. 监督主体职能混淆

广义的财政监督由人民代表大会、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社会机构等共同开展, 但目前财政部门监督与其他监督的关系尚未理顺。例如, 各部门检查计划不能相互契合, 多头监督和缺位监督成为常态;各监督机构缺乏明确分工和有效配合, 造成人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 既加大了监督成本, 也加重了企业负担;检查结论不能相互利用, 工作信息不能共享, 无法形成制约合力。

2. 立法监督力量薄弱

首先, 人大监督中, 大多数出身于政府领导的人大官员和并非财政专家出身的人大代表很难胜任监督工作的专业要求, 导致人大监督工作成为流于形式, 难以深入。其次, 各级人大繁忙和短暂的会期中, 既要进行政治经济决策, 又要从事各种立法, 预算审批工作难免仓卒粗糙。最后, 预算实际执行期与财政年度不统一导致人大在对预算的监督时失去时效性。

3. 行政监督的政府属性

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在体制上隶属于本级政府, 因而狭义的财政监督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性行为, 其实质是同级监督部门对同级政府部门的横向监督。一方面, 监督机构的经费、人员提拔等都受同级政府制约, 很难保证监督的独立性。另一方面, 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在监督过程中面对各个同级单位部门, 出于利益考虑, 往往互相串通, 结成同盟。

4. 社会监督地位尴尬

相比其他监督主体, 社会中介监督更独立、客观、公正, 可以弥补财政专职监督独立性差的缺点, 作为其辅助监督而存在。但是, 当前社会监督除了存在于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外, 较少涉足其他公共领域;且针对社会中介监督的再监督尚存空白, 难以保障中介机构不会为了利益与被监督单位同流合污。

(四) 内部监督不力

1. 内部监督意识缺乏

财政监督可分为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是指财政部门对自身业务活动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自我检查评价, 旨在实现对财政资金分配和管理的内部监控, 缩小或弥补隐患。但作为财政监督第一道防线, 当前内部监督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尚未得到财政部门充分认识, 国家层面目前仅有《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检查办法》进行理论指导和制度约束, 省级立法部门更是鲜有针对财政部门内部监督的法规, 各业务管理机构也由于缺乏法律法规上明确的界定而疏于履行财政内部监管职能, 导致财政系统违纪层出。

2. 内部监督力量有限

财政内部监督有限的监督资源与其广泛的职责面、繁重的工作量不相匹配。一方面, 称职的监督检查人员不仅要熟悉各处室业务, 掌握内部网络技术, 还必须针对新出台的政策和遇到的新问题及时接受培训, 而我国财政内部监督队伍不仅复合人才匮乏, 且后续教育严重缺位。另一方面, 由于经费保障机制运转不良, 许多地方财政内部监督机构和其他科室合署办公、人员混同使用的现象大量存在, 财政监督工作的运行能力和质量大打折扣。

3. 内部监督体制障碍

在我国当前的行政体制下,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开展面临诸多阻力, 掌握公共财政命脉的财政部门更不例外。首先, 监督部门执法需要事先掌握同级业务科室相关的工作信息, 由于财政工作政策性强、专业特点明显, 各科室之间形成一种“不外传、不打听”的信息壁垒, 专职监督机构与各业务管理机构信息不对称, 难以从日常监管中发现萌芽性的问题和信息。其次, 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机构作为本单位党政领导下的内部科室, 部门成员的政治命运、职务升迁都会成为干扰内部监督独立客观的重要因素。

二、财政监督完善措施

(一) 健全财政监督工作机制

改进财政监督队伍管理:一要加强对在职人员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的培训, 使之精通本职岗位业务, 适应各岗位轮换变动,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二要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 既明确财政监督人员的责权利, 又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财政监督技术手段的革新应从下列方面着眼:在监督时点上, “事前防范预警、事中跟踪问效、事后检查考评”, 形成全过程监督管理模式;监督模式转向“日常性监督管理和重点专项检查相结合”的经常化、制度化监督;应将财政预算、财政收支、政府采购、国有资产、政府工程项目等一并纳入监督范围。

在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首先要统一业务规范流程和信息统计口径;其次要实现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监督信息的共享、各监督主体之间监督结果的共享;最后要根据不同监督业务的特点, 开发有针对性的财政监督软件。

(二) 加快财政监督法制建设

我国财政监督法制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出台一部兼具完整性、系统性和权威性的国家级的《财政监督法》, 既明确公共财政监督的法律地位, 又可以解决公共财政监督的程序依据、处理标准、范围界限等问题。立法机关还应研究制定《公共财政绩效监督条例》, 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指标加以明确和规范, 为绩效监督的开展提供根本性保障。

严格执法机制是财政监督工作的生命线, 这需要财政监督主体、纪检监察和司法部门密切配合, 建立联合办案和移送案件制度, 把对单位的处罚和对责任人的处罚紧密结合, 尤其是加大对第一责任人的处理力度, 由单纯的经济处罚转向经济处罚、行政制裁和处罚披露相结合, 使财政监督真正起到震慑作用和示范教育作用。

(三) 协调财政监督组织体系

根据我国行政体制, 建议形成以人大宏观监督为龙头、财政内部监督为核心、审计外部监督为载体、社会监督为补充的多层次全方位财政监督组织体系。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宏观监督, 执行对本级政府的预决算的检查;财政部门负责日常监督, 对财政各环节全程监督, 同时对部门内部管理自我检查;审计部门负债事后监督, 不仅对行政事业单位及国有投资单位的理财活动进行监督, 还对财政部门进行再监督;社会中介机构和民众舆论分别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审计报告和客观公开的新闻来实现对财政资金使用单位的监督。

财政部门还应与其他监督主体共同建立执法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召开由同级各监督部门共同参加的会议, 在会议上及时沟通执法情况、交换执法信息、协商监督热点难点、明确监督目标, 从而避免多头监督和监督真空, 节省监督成本和提高监督效率。

(四) 建立财政部门内控机制

财政部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将内部控制原理引入到财政部门, 从内部控制角度出发, 可以改变以往事后监督的方式, 将财政风险关口前移, 实现全过程嵌入式监管, 解决监督者缺位问题。

财政部门内部控制建设首先要提高内部监督参与者的重视程度, 尤其是单位最高领导的支持力度, 否则内部监督人员执行底气不足, 内部监督成果难以落实。其次, 界定财政部门内部各机构的监督职责, 财政监督专职机构在内部监督中具有监督主体地位, 各业务科室有责任和义务配合专职机构的监督检查工作。此外, 完善监督检查操作规程和信息系统建设, 注重内部监督的针对性、科学性, 加强对重点业务支出科室的监督, 将监督职能行使在事前和事中, 将所有控制在流程中解决。

参考文献

[1]马向荣.公共财政体制下的财政监督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8.

[2]李袁婕.论我国公共财政监督制度的完善[J].审计研究, 2011 (02) .

上一篇: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下一篇:财政运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