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监督信息化(共9篇)
财政监督信息化 篇1
国家财政为公共权力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财政监督属于一项基础性的财政职能,可以对国民收入配置中涉及的相关政府职能工作进行系统性反映,同时对其进行约束、规范。财政监督同时也属于重要的财政工作和关系,在国民经济监督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财政是国家正常运行、有效执行自身职能物质保障。现阶段,财政和市场经济共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管理体系也得到很大程度的完善和健全。
一、发展财政监督信息化的重要性
(一)提高财政监管效率
利用信息化手段对财政监督进行改革,通过建设财政监督信息化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快速准确地获取业务报警、可疑问题、检查数据等信息,满足财政日常监督、重点监督和专项监督的需要,使财政监督工作者从繁杂的手工检查和监督检查人员主观判断差异及监督检查力量相对薄弱的困境中解放出来,促进监督效率的提升,实现财政工作的数字化的发展。
(二)有利于实现监督资源共享
利用信息化手段对财政监督进行改革,进行信息化的财政监督,可以有效应用网络高速、快捷的特点,提高工作效率。而通信方式实现网络化发展,推动了财政信息传递质的变化,大大加速了信息传递速度,也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信息质量,实现了监督信息共享,有利于信息的高效利用,可以实现资源集中调配,降低资本运转费用。
(三)有利于完善财政监督机制
财政监督实现信息化管理,可以进一步完善财政监督体系,从根本上规避财政腐败问题。信息化财政监督主要以财政科学化和系统化方面。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信息、专家、咨询等系统,需要多项经济分析工具,通过多项数据,实施财政资金使用追踪机制,进而开展核算、分析、预测等活动,由此进行智能化决策。
二、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监督业务未融入电子政务工程
“金财工程”属于我国一项电子政务工程,虽然已启动多年,但相关软件、网络本身就没有财政监督的功能模块和操作系统,造成财政监督仍然“手工化”的尴尬局面。但是在信息化监督推行的过程中必须处理下列相关问题:怎样高效将监督业务融进电子政务平台中;怎样实现财政监督信息同该工程之间进行有机的联系和互补;该工程的接口设在哪里、权限多大,以上都是信息化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
(二)未实现信息共享
目前,财政监督业务未实现信息化,也谈不上实现信息共享。信息共享能够提高财政监督效率。管理、政策、资金利用等信息一方面是监督的目标,另一方面是监督的根据。财政监督部门在对以上相关信息实现共享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开展有效的监督。这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方式,构建高效、全面的信息网络,及时、快捷的对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反映,对部门单位工作实施跟踪监测,增强财政监督工作效率。
(三)软硬件建设相对薄弱
财政监督信息化发展必须将财务和计算机软件进行有机结合,但是缺乏这两个领域的高素质人才。软件开发效率低,难以满足财政监督工作的进程,管理模式缺乏成熟软件系统,缺乏专业的维护体系。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对相关的软硬件设施加强建设,对其网络结构进行优化,促进网络性能的提升,并充分发挥网络积极作用,继而推动信息化应用,努力实现无纸化办公,深层次发掘网络对监督效率提升的潜能。
(四)缺少完善的财政监督信息化配套制度
信息化改革对于财政监督而言属于革命性的变革[1]。然而信息化建设不单是形式和手段的问题,还需要管理制度作为基础保障。但目前缺乏完善系统的制度,来指导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所以,在信息化推动进程中,必须对财政监督相关制度加强完善和合理,对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体系进行合理的完善,明确部门内部各个岗位的具体职权,进行科学的分工,建立高效的监督管理体系。
三、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措施
(一)开展电子化财政监督
其一,有效整理、应用信息化资源,积极构建电子化监督信息机制。现阶段,“金财工程”逐步推动应用,财政部门内部逐步建立了预算管理和编制、政府购置、办公自动化系统,同时还应积极建立预算集中支付、电子支付、财政税收征收系统[2]。其二,充分应用信息资源,开展电子化网上监督的业务。这要求完成业务代码化分类,业务工作流程化、统一化,数据实现数据库化管理,同时利用数据交换、信息网络等技术,进而达到财政工作的数字化。由此可以对财政预算落实进行加强,可以很好的规避财政资金被占有、非法挪用、截留情况,极大的约束、规范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国库资金收付、单位财务核算、资产动态变化等活动,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二)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体系
在信息化监督推动的进程中,必须扩大信息资源共享。构建信息共享体系,财政监督部门可以及时、全面了解各部门单位各项资料,有利于监督工作的进行。另外,对于监督检查以及处罚情况向各个部门进行反馈,进行双向沟通联系,可以有效推动财政监督的管理和改革。确保一切业务信息对监督部门进行公开,以确保部门及时获得相关信息。这就要求各个机关积极执行监督活动,认真完成抄送文件、共享信息、参加会议等,实现内部信息畅通的信息沟通和共享[3]。
(三)积极建设财政监督信息化的软硬件
首先,强化建立信息化财政监督的软硬件,应当对信息化资源进行整理、分析,就构建电子网络监督信息机制。对网络结构进行高效的优化,使网络效能得以充分发挥,深化信息化的应用,努力发掘网络对监督效率提升的潜能。其次,必须高效应用数据资源,建立电子化网络监督业务[4]。现阶段,关于硬件的建设方面较为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硬件设备;而软件建设差强人意,应当增加人力的投入。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制度建设
长时间以来,由于没有系统、全面的探究和规划,导致信息化建设迟迟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5]。部分单位开发了相关软件,但是完成财政监督业务的融合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试用,同时必须实施多期软件开发方能完成系统的完善。同时缺乏实现信息化的探究,应当结合部门具体的工作职能和实际,围绕监督内容恶化对象,对项目的开发进行详细的规划。同时,努力建立信息化监督相关法律制度,对财政监督工作进行明确,使得具体的活动有法可依。在监督过程中,必须制定相关监督信息化方式规章制度,对工作人员的具体行为进行规范。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财政体系改革深入发展,公共财政体制逐步构建完成,财政规模进一步发展,财政资金绩效评估获得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财政监督范围渐渐拓展,监督工作量剧增。财政监督信息沟通存在问题,使得监督成效大打折扣。长时间规划的欠缺使得监督信息化进程迟缓,严重影响了财政监督工作效率的提升。必须从多方面为信息化监督体系的构建工作提供便利,促进财政监督信息化发展,最终将实现财政业务信息化系统“管理一体化、业务一体化、监督一体化”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隋小娜.会计信息化服务市场的财政监督[J].现代经济信息,2014,24:217.
[2]高琦.浅谈政府财政监督的信息化建设[J].现代商业,2010,33:171.
[3]本刊编辑部.再次关注财政监督信息化[J].财政监督,2011,09:4-6.
[4]张念明.财政监督信息化研究[J].财政监督,2012,12:21-23.
[5]李中元.加强财政监督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J].山西财税,2012,12:13-14.
财政监督信息化 篇2
一、科研经费主要来源及拨款形式
目前财政预算资金是科研项目经费的主要来源,拨款存在3种形式:传统的实拨资金、零余额用款额度和财政特设银行账户资金。尤其是近年来大项目越来越多,其科研经费来源3种形式并存,使得银行账户性质也多样化。新形势下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二、公共财政改革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信息化监督作用
我国公共财政改革包括财政预算编制、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一系列措施,自2000年实行以来,发展迅速、成果显著。《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强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保证资金支付的安全性和规范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主要内容之一。
国库集中支付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健全的财政支付信息系统和银行间实时清算系统为依托,支付款项时,由预算单位提出申请,经规定审核机构(国库集中支付执行机构或预算单位)审核后,将资金通过单一账户体系支付给收款人的制度。以往我国实行财政实拨经费即分散支付制度,也就是将预算确定的各部门和各单位支出总额按期拨付到其在商业银行开立的账户上,由各单位自主使用。在这种模式下主要存在3方面问题:一是缺乏严格的预算监督机制,容易滋生腐败行为。预算资金一旦拨付给了部门和单位,就脱离了财政监督,各种克扣、截留、挪用资金的现象无法控制。二是由于大量资金沉淀在各部门、各单位,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增加了财政部门调度资金的机会成本。三是无法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的预算管理制度。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的关键,这一环节管不好,财政管理就无法适应现代经济制度的要求,预算管理不可能做到科学、规范、合理。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不改变单位的支出权限的基础上,对其从预算分配到资金拨付、资金使用、银行清算,直至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账户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建立起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机制。财政部门掌握资金支付权,可以根据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预算的规定而决定是否给予支付,通过将资金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来掌握每笔资金的最终去向,力求从根本上杜绝在预算执行中被中间环节克扣、截留、挪用资金的现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作为现代公共财政改革的措施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起到重要的信息化监督作用。目前科研单位存在大量财政拨付的科研资金,尤其是现在国家采取重点扶持、重点攻关的科研政策,大课题、大项目的涌现使得财政资金拨付额度更大、更集中。同时随着省级科研单位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全面铺开,政府采购的范围更广、力度更强、预算要求更刚性。财务部门根据国家各项政策法规、项目管理办法和项目合同书对预算执行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由国库支付系统督促和监督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的支出。同时科研项目承担部门只有按照预算要求和合同规定,政府采购科研设备、支付协议款项才能有效执行。因此科研单位要严格按预算执行,保障资金安全,降低财务风险,提高项目验收中的财务验收通过率。
三、强化银行账户管理是对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财政信息化监督的控制点
现代财政制度对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的控制体现在财政预算编制、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方面。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包括财政部门在同级人民银行设立的国库单一账户和财政部门在代理银行设立的财政零余额账户、单位零余额账户、预算外财政专户和特设专户。现代国库支付制度的关键环节是强化银行账户管理,也是财政改革的核心内容,其中零余额用款额度账户和特设账户都是现代国库支付制度对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的表现形式和核心内容。严格控制并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有利于加强预算管理、推进财
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有利于强化科研项目预算资金的监管、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是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
尤其是事业单位实现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两种制度融合的形式,实行了统一人员配置、统一核算方式、统一资金监管的核算模式。在指定银行统一开设了账户,避免了预算单位多头开设账户、使用资金不规范等违规现象,把预算执行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和事中监督,把对支出预算总额的控制变为对每笔支出的控制,从而减少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强化预算的严肃性。财政加大对科研项目资金的监管力度,提高对预算执行的约束力,更能体现管理意图,使科研项目管理更协调、便捷,保证科研资金的专款专用。特别是科研经费下达实行零余额账户和特设账户两种形式时,由于实际资金不到单位账户,单位想挤占、挪用和截留财政资金已不可能。同时也有利于会计集中核算发挥财务监督和管理职能,节约管理成本。
四、财政监督信息化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要求和影响
1.公共财政改革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面对新形势科研事业单位要积极探索对科研课题经费进行有效管理的方式,形成科研人员与财务部门的经常性沟通和交流的模式,科学编制科研项目预算,建立财务部门对科研课题及经费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和结果全过程的参与机制,提高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有效性。改变以往普遍存在的科研项目研究人员与财务部门沟通不多、财务人员事先不了解有什么项目、经费使用计划和科研人员的想法的现象,减少预算管理的脱节,扭转科研项目财务管理处于事后记账或打补丁的局面。
在国库集中支付形式下,对预算编制提出新的要求,单位预算的质量也取决于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如科研设备政府采购预算就直接关系到科研课题本甚至下的经费使用,原先各自“闭门造数”的方法显然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要彻底改变以往由科研项目负责人自己凭经验估计预算的情况。为避免产生科研项目批准后项目预算难以执行,预算与支出脱节的情况,必须加强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沟通和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和专业分工,提高预算编制的前瞻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2.国库制度实施对科研经费实际使用的影响
(1)科研启动资金难以收回。由于当前科研项目经费在科研事业单位经费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各单位为争取项目往往先期投入部分资金作为启动经费,一旦项目申请成功,资金到位后,由于是国库资金,使得前期投入无法回收。
(2)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中产生费用的归集与资金支付分离,造成回收成本困难。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单位内部测试费、自加工材料费、管理费计提(根据项目要求)等应归集到科研项目成本中的费用,由于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不允许实际资金转回同户名账户,致使费用的归集与资金的支付发生分离,实际科研项目成本与资金支出不匹配,无法通过国库收回成本。
(3)科研项目资金到位与合同签订脱节以及年终结余的情况。目前科研项目管理由主管部门进行,资金管理由财政部门进行。有时科研项目资金国库指标已经下达而科研项目合同尚未签订,致使国库资金仍然无法使用,出现科研项目预算或合同与财政额度期间不同步的现象,影响科研项目经费向子课题的拨付,还会发生年终结余资金较大的情况。有时个别科研项目经费临近年底才下达国库财政用款指标,容易引发突击花钱或造成当财政项目全额结余的情况,进而影响项目的财务验收甚至新项目的争取。
总之,科研单位应尽快转变观念、调整工作思路、创新思维以适应财政信息化监督带来的新变化,进一步提高单位预算编制和财务管理水平,管好用好科研项目经费,促进科研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的财政监督检查 篇3
一、会计信息失真造成的影响
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中, 会计信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整体质量也受到了国家财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然而,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 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 比如说资产负债不实、报表弄虚作假、乱列成本费用以及偷税漏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会引发其他经济问题。归纳起来, 会计信息失真能够造成的影响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导致国家宏观调控和企业微观决策的失误
由于会计信息承担着向社会各界传递经济活动信息的重要职责, 所以, 一旦会计信息出现了失真的情况, 那么就会导致社会各界接收到的会计信息不够真实、准确, 从而导致对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都会受到影响, 例如: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 这些信息资料失真, 就会直接导致国家相关部门在对短期经济发展进行计划的时候, 缺乏有力的会计依据, 同时,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制定, 从而造成不可弥补的措施。基层会计信息失真给微观主体的决策也会造成决策失误的结果。
2. 为经济犯罪活动提供方便, 滋生腐败
无论会计失真的出现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造成的, 其所产生的影响都是实际存在的, 例如:管理混乱、漏洞百出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导致一些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 使其可以浑水摸鱼, 收入不报, 截留利润, 以此来满足自身的利益, 甚至还会出现伪造凭证、偷税漏税的情况, 这些贪污、腐败行为的存在都是由于会计信息失真引起的。所以,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至关重要, 需要引起国家财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3. 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就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来看, 大多来自于人为操纵, 对会计利润和经营成果进行夸大, 掩盖企业矛盾, 久而久之, 就到导致企业资不抵债, 濒临破产。一旦企业破产, 那么与企业发展与直接经济关系的工作人员就会面临失业问题, 破产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 随之而来的失业人群也会逐渐扩大, 不仅给增加了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就业压力, 而且还会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增加, 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
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 其不仅关系了会计工作本身的发展, 而且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归纳起来, 加强会计信息质量, 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 提高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 直接关系着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 同时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财务管理是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的最基本信息, 将会计信息的质量有效提高, 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例如: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有利于实施对企业财务状况和高级管理人员行为的有效监督以及有利于进一步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等。所以, 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 提高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应该引起企业领导者的高度重视。
2. 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提升, 还恶意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
会计工作是经济活动的“关口”, 一切财政支出和收入都要以会计信息的形式反映出来。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强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 不仅能够避免贪污、腐败等现象的发生, 而且还能够对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的财政监督检查
目前, 会计信息失真是国家财政部门极为重视的一个问题, 其不仅直接影响了经济管理服务功能, 而且对社会秩序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势在必行, 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对于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关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基础工作是各项财务活动开展的重要依据,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也是提高会计信息整体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有做到了以上几点, 才能够使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进而更好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会计人员是开展一切会计工作主体, 所以, 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了企业经营和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首先是要对会计人员进行严格聘用, 要以《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为依据, 严格要求只有具有从业资格的人员才能够从事会计工作, 以此把好会计人员的“进门关”。其次, 要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不断规范与完善, 对于违背职业道德的人员, 应该加大处罚力度, 以此来进一步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最后, 要提高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视力度, 结合当前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实际情况, 引导其积极参与到继续教育中, 从而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 切实帮助会计人员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 从而更好的胜任自身的工作岗位, 提高工作效率, 为会计信息整体质量的提升做出贡献。
四、结语
财政监督信息化 篇4
论文摘要:财政监督是指国家财政机关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执行财税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以及对涉及财政收支、会计资料和国有资本金管理等事项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而监督财政,主要是指人大、审计、税务、司法、新闻媒体、社会团体、群众组织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对财政收支进行的监督。
一、文献回顾
中国财政学家在苏联财政学家提出的财政职能两分法的基础上,先后提出财政职能的三分法和四分法,均认可财政监督是财政的基本职能之一。至于什么是财政监督,叶振鹏(1980)说,“监督职能就是利用社会再生产的四环节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通过财政资金运动来综合反映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活动情况,研究再生产过程中的平衡关系,使国家有可能有计划地分配资金、调节和控制国民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经常自觉地组织平衡实现对社会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核算与监督。”[1]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的学者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财政监督的考察,间接提出了与一个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的财政监督的特征。如徐瑞蛾对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多个国家财政监督的状况进行了整理。并提出其共同点是:公共资金是一个立体化、全方位的体系,包括财政部门监督、审计监督、议会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财政监督高度法治化、透明度很高[2]。还有不少学者指出,财政监督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财政监督包括财政、审计、税务、司法、社会团体、群众组织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对财政收支进行的监督。狭义上的财政监督是指财政机关及其专职机构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执行财税法规和政策的情况以及对财政收支等事项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督察、调查和检查活动。
针对中国现行财政监督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傅道忠认为,“目前财政监督的方式“专项性和突击性检查多,日常监督少;事后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对公共收入检查多,对公共支出监督少。”[3]部分研究者对此提出改进建议,如贾康认为,财政监督机制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要从事后检查、事后处罚为主向事前、事中监督和及时纠正调整的方向转变;二是要从合规性检查向合规性与合理性检查相结合,并且加强政策性、纳税绩效性的检查方向转变[4]。
二、财政监督与监督财政的重新界定
在界定“财政监督与监督财政”之前,有必要明确“监督”和“财政‘的概念。《辞海》将“监”释为“监视、监察”,《新华辞典》将“监”释为“察看”,将“督”释为“监管、察看”,因此“监督”连成一词,基本意思是从旁察看,发现问题。从经济角度看,监督是委托人通过预算约束、要求和制定操作规则等方式来控制代理人行为所作的努力,目的是为了减少便车行为以及偷懒行为,从而使效益最大化。从管理角度看,监督是为了达到某种既定目标而对社会经济的具体运行过程所实施的检查、审核、督导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
什么叫“财政”,20世纪40年代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对“财政”一词做如下解释:财政谓理财之政,即国家或公共团体以维持其生存发达之目的,而活动收入、支出经费之经济行为也。陈共教授对“财政”的解释是,从实际工作来看,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它的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5]。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贾康所长指出,财政是“以政控财,以财行政”的分配体系。这种“以政控财,以财行政”①的分配体系必然引出了对财政活动进行监督的问题。
财政监督信息化 篇5
做好财政监督工作, 要不断深化财政“大监督”理念, 提高思想认识, 牢固树立财政监督是业务管理机构与专职监督机构共同任务和职责的理念, 坚持将财政监督贯穿于财政管理的全过程;做好财政监督工作, 要进一步提升财政监督科学化水平, 要建立起一套科学有序的财政监督应急机制、长效机制, 不断完善财政部门内控机制。
具体来说, 完善财政监督体系, 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健全财政监督法律体系, 加强法制化和制度化建设, 保证财政监督的严肃性与权威性。鉴于目前我国财政监督立法层次不高、缺乏专门的财政监督法律, 因此应借鉴国际经验, 尽快出台财政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 以法律的形式将财政监督机构各自的地位、职责、范围以及监督的具体程序等固定下来, 将我国的财政监督工作纳入法制化的管理轨道, 这是强化财政监督、提高财政监督效率的根本保障。
二是明确各相关监督主体的职责, 促进全社会监督网络的形成。各监督机构应该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各自在职权范围内依法独立开展监督工作。人大主要负责审批财政预决算, 并对预算的编制环节进行监督;财政部门主要对财政收支过程进行事前与事中监督控制;税务部门主要是按照国家的税收政策和征管法规, 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审计部门主要是对财政资金的使用及管理情况进行事后监督。另外, 要健全社会监督网络, 提高外部监督效率。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公众和媒体的力量加强财政透明度建设;适时聘请专业人士, 加强财政监督审查力度;带动群众参与财政监督, 建立多层次财政监督网, 从而提高财政监督的效能。
三是进一步完善财政内部监督机制, 核心是要建立健全财政资金分配过程中的权力制衡和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规范财政资金的分配程序及拨付渠道, 使每个环节有章可循, 从源头上减少和防止资金分配中的违法违纪行为;财政监督专门机构要常年开展内部监督检查, 并对查出的问题进行严格处理;开展内部监督检查要制定规章制度。
财政监督信息化 篇6
一、当前我国人大财政监督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人大财经监督是指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宪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 对财政部门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情况和政府预算编制、执行的情况实施监督的一种国家管理活动, 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实施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的重要内容, 是属于最高层次的、具有权威性的国家监督。完善和强化人大财政监督能促进合理有效地支配财政支出, 维护国家的财政秩序, 严肃财经法纪, 规范财政收支行为, 有利于实现财政预算的民主化、科学化, 防止或减少政府重大经济决策的失误。因此, 完善和强化人大财政预算监督对于规范政府行为具有约束功能, 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具有宏观调控功能。
然而近年来“审计风暴”透视出来的是让人触目惊心的巨额资金黑洞。仅2005年就有4000多亿中央补助脱离人大监督, 而2006年的国家审计署审计报告也指出, 截止2006年底, 有174亿财政资金脱离人大监督。审计结果显示, 多个部委结余资金未及时安排使用或上缴中央财政。审计发现, 一些部门单位的项目预算编制不实、结余过大, 甚至虚报多领、高估冒算预算资金, 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这些不仅造成了巨额财政资金流失, 而且损害了政府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度。由此可见, 我国当前的人大财政监督还不同程度地停留在流于形式的监督上, 实际效果不如人意, 政府支出随意性大, 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和约束力明显不足, 完善和强化人大财政监督已成为当务之急。分析和借鉴发达国家的财政监督成功经验对于完善和强化地方人大财政监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发达国家财政监督的成功经验分析
发达国家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不仅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 而且在保障市场机制有效运行, 充分行使财政管理以及财政监督等方面都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一) 具有较为健全和完备的财政监督法律体系。发达国家的财政监督都是由法律来保障的, 而且立法层次高, 法律对于财政监督的规定非常详尽具体。许多国家都在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中对财政活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例如日本、瑞士、德国、意大利以及新加坡等国都在《宪法》中对财政活动包括预算、税收、国库、审计等列有专门的条款, 有些国家还制定了诸如《国有资产管理法》、《计划法》、《社会保障法》等专门的财经法规与财政法规相配套。正因为有强有力的法律做保障, 发达国家财政监督的权威性都比较强。
(二) 具有较为严密、健全的财政监督机构。发达国家均设有比较严密和完善的财政监督体系。在德国, 设有专门的财政监督机构———联邦和州审计院, 州审计院下设审计局, 专门负责国家财政支出的监督检查。同时, 议会中设有审查委员会, 该委员会除对国家预算进行审查外, 还对审计院的监督检查工作质量进行审查。另外, 负责税务纠纷案件的特别法院———税务法院也有一定的监督作用。在法国则形成了以议会宏观监督、财政部门日常业务监督、审计法院事后监督的分工明确、协调互补的财政监督体系。
(三) 具有科学合理、系统全面、责权明确、运作规范的财政监督机制。在美国, 国会对财政的监督贯穿于对预算形成的决定和监督、对预算执行结果的审计和监督的全过程。法国的财政监督遵循对纳税人负责、全方位监督、确保严格实施以及决策与执行者相分离的原则, 重视对财政支出的监督并完全寓于财政管理之中, 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作为财政监督的重点;同时还加强对监督人员的再监督, 法对财政监督职能人员再监督的硬性规定以及具体做法, 形成了相互制约的控制系统, 有利于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的作用。德国的财政监督覆盖项目的全过程, 分资金分配阶段的监督、资金使用阶段的监督、资金使用效果监督三个阶段。
(四) 注重加强社会监督。在发达国家, 财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 重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是加强财政监督的重要举措。一是重视新闻媒体的监督。长期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和高度发达的物质条件, 使新闻媒体对发达国家财政资金运用的监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公众不仅能通过各种媒介了解各项财政收支信息, 也能即使表达自己的意见, 从而促进政府预算和财政支出综合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增加透明度。二是重视中介机构的监督。如注册会计师事务所, 其最大特点就是客观、公正, 它们在接受相关单位的审计要求的时候, 也用查问题的眼光去发现其中有无违法违纪现象。
(五) 重视专业人才的选拔培养。在法国, 实行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 注重高层次法律专家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同时对人员的需求不仅仅重视学历, 更注重能力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强调在职学习、岗位培训, 这些高素质人才的配备为法国高效率地开展财政监督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德国, 实行严格的审计人员准入制度, 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需要选入不同素质的人员, 同时非常重视再教育, 所有进入审计机关的人员, 都要定期培训、不断充电、补充知识, 这些有利于审计人员能力水平的提高, 也在客观上保证了审计工作质量。
三、基于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 建立与完善我国人大财政监督的地方性法规
针对我国地方当前存在的财政预算草案审议时间过短、预算草案审议缺乏辩论程序、预算草案报告通过程序及法律效力不明确、人大否决预算、决算案法律后果无规定等问题, 加强人大财政监督, 当务之急是完善人大财政监督和审批程序, 对财政监督的范围、内容与实施程序和操作方法进行规范, 增强其可操作性, 使人大财政监督规范化、制度化, 以提高审查监督的质量和效果。其次, 明确在财政监督实施过程中的预算、决算案遭到否决的法律后果, 增强人大财政监督的刚性。
(二) 加强地方人大监督的组织建设
第一, 增设人大财政监督专门机构。可以有两种做法:一是成立隶属于人大的专门的监督机构—预算审查委员会, 适当充实人员, 实现委员专职化;二是将审计机构从政府部门分立出来, 并入人大, 实行对人大负责。从长远的发展来看, 后一种方法更有利于人大行使开展财政监督职能。人大通过批准财政预算、决算进行宏观上的监督, 后者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实施具体的经济监督, 有利于把人大对政府的财政监督推向专业化、科学化、综合化的轨道, 真正落实人大的财政监督权。
第二, 加大对人大财政监督人员的选拔培训。一是注重人才选拔。财经监督工作所涉层面广, 内容宽泛, 工作量大且繁杂, 这就要求监督者必须有深刻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人大常委会的财经委作为财政预算的专门监督机构, 除了要增加预算审批监督的编制外, 还要重视充实熟悉财政工作的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 以建立和完善地方人大财政监督的专业队伍。二是重视在岗学习、后续教育, 无论是对专门监督机构的人员, 还是对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都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继续教育活动, 以提高监督主体的业务素质, 切实增强驾驭人大财政监督的能力, 确保提高地方人大财经监督质量。
(三) 构建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管理的地方人大财政监督运行机制
第一, 提前介入项目概念阶段。在现有的人大财政监督中, 往往是由职能部门牵头开展项目的可行性论证, 人大的财政监督是在预算的审批开始后才介入, 不利于人大监督机构对项目可行性的审议。所以, 人大财经工委应在项目的概念阶段提前介入, 参与项目机会研究, 为常委会的审议提供有力论据。
第二, 在项目规划阶段, 细化项目预算编制, 严格审批程序。一是细化、规范项目预算编制。项目主管部门在申报预算编制时, 要科学规范, 要向审查人员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为尽可能全面比较和综合分析准备条件, 对特别重大的项目, 还要向社会公布计划和预算草案, 广泛征求意见等;二是严格预算审查程序。项目主管部门要在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前的一个法定时期内向人大财经委及人大代表提交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 防止审查前几天内匆忙提交草案、仓促审查完毕立即表决, 为充分审查提供时间保证。
第三, 在项目实施阶段, 坚持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 深化监督实效。实现由人大财政监督从静态到动态、由结果到过程的转变, 逐步建立起对财政资金从申报、拨付到使用全过程的日常有效监控机制, 实现事前监督、事后监督与过程监督相结合。同时, 对项目中的某一重要环节, 还要开展专项监督工作, 以增强人大对财政监督的实效性。
第四, 在项目收尾阶段, 健全人大决算评价及责任追究制度, 确保人大财政监督权的有效行使。在项目主管部门汇编成工程决算并作出必要说明的基础上, 人大预算审查委员会及审计机构应当依法对预算执行的决算情况进行全面、详细的审计评价, 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与奖惩建议, 并向人大常委会提出报告。同时, 应完善预算责任追究制度, 保证预算审批监督的权威性。
(四) 改善有利于实施人大财政监督的配套制度建设
第一, 建立应急管理机制。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如防洪抢险、民政救灾、应急扶贫、动植物疫病防治、突发事件等各类不可预测因素, 可能对项目的进展出现不利影响, 建立财政应急管理机制, 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第二, 把人大财政监督与政府财政部门监督、审计监督结合起来。人大财政监督只是国家财政监督体系的一部分, 其效果的发挥有赖于与其他监督方式的有机结合, 才能发挥财政监督的整体功能。首先, 人大财政监督要与政府审计监督结合起来。人大对预算的监督, 还只是整体的宏观的监督;审计监督对预算执情况的审查比较具体, 能够发现深层次的问题。所以, 通人大财政监督与审计监督的结合, 可以更有效地发挥人大政监督的作用。其次, 在实践中, 还要结合其他监督方式的各自特点以挥财政监督的整体作用。通过强化人大财政监督事前与事后监督功能, 突出财政监督的内部监督与过程监督的优势, 发挥审计监督的业务优势, 形成有效的财政监督体系。
第三, 增加预算透明度, 建立公开监督制度。除涉及国家安全必须保密的以外, 预算、决算应当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形式向社会公开。同时, 应开辟必要的渠道倾听和接受广大群众对预算的建议, 从而更好地促进预算的民主管理。
摘要:本文通过阐明我国人大财政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和借鉴发达国家财政监督成功经验, 提出加强我国地方人大财政监督工作的建议。
财政监督信息化 篇7
一、我国财政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经过几十年的财政监督法制建设, 我国涉及到的有关财政监督法规有很多, 如《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及《会计法》等, 但没有专门编制《财政监督法》。财政监督的有关法规零散的分散于其他法规的条款中, 系统性有待加强, 导致在实际的财政监督中缺乏一个明确而有效的法律依据, 其强制力度和效果均大打折扣。
(二) 财政监督的职能定位不清
财政监督从属于财政管理中, 发挥其最大效能的方式是将其融入到公共财政管理的体系, 而目前的财政监督职能游离于公共财政体系的建设过程中, 与公共财政管理明显的不够契合, 管理缺位情况严重。
(三) 缺乏科学的监督决策机制
目前财政监督主要有两种方式, 即主观和经验法。前者是针对已经发生, 且引起较大范围的社会影响, 相关人员按照领导的指示与安排进行财政监督, 基本是事后监督, 缺乏有效的预判作用, 使财政违法行为主观性很强, 震慑效果有限;后者根据从业人员的工作经验, 对一些存在较大的资金流的行业进行不定期突击检查, 缺乏有效的指标评价的理论指导。另外, 许多公共财政收入与支出公布的数据真实性不够或出于某种原因未能公开, 不能为监督决策提供科学的判断, 人为或主观能性较大, 不易较全面的加强财政监督。
(四) 财政监督专项资金缺乏
财政监督涉及的内容众多, 如财政收入与支出、预算与核算、国有资产和会计等, 但目前财政投入的人力与财力严重不够, 因此不可能全方位、多行业的财政监督, 往往采取突击检查的方式进行, 不能满足事前审核、事中监控和事后检查的要求。资金的缺乏影响了队伍的建设, 如充足的人数、有效的业务培训及监督的办公设备购置等, 使得监督专员不堪负重, 不能对被监督单位实时监控。
(五) 财政监督成果利用不充分
财政监督的根本作用是使财政管理更加有效, 但由于调研力度不强, 对发现的问题也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更不能提出有用的合理化建议, 从而导致只能发现及表层解决问题, 没有融合监督与管理中, 不能为防止类似情况再出现的措施。财政监督成果利用不充分还体现在宣传力度, 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 很多从业人员没有意识到其违规操作的法律后果, 威慑力大大降低, 应该将违法乱纪者广而告之, 起到监督应有的作用。
二、加强财政监督的措施
财政监督是一种财政改革和管理的手段
(一) 提高财政监督的法律地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一批相关财政法律的逐步完善与实施, 财政监督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仍存在较大的不足, 得不到法律全方位的保障, 如审计、税务和会计均有对应的相关监督法律。我国的财政监督法律法规较为分散及系统性不够, 因此, 首先要完善我国监督法律法规, 要有一部权威综合的《财政监督法》, 给财政监督创造良好的法律条件及赋予其职能更多的内涵。
(二) 规范财政监督方式
我国财政监督主要是直接检查为主, 突出微观而忽视宏观, 偏向收入而轻视支出监督, 重专项检查而少常规监督, 多事后而少事前监督等, 这样就导致财政违法层出不穷。针对这些监督方式的缺点, 笔者认为有必要规范财政监督方式, 防止游离于法外的事屡禁不止, 使财政监督科学有序。因此, 财政监督必须进行财政全程监督, 要加强对预算内外资金的有效监管, 对公共收入及支出均需监督, 及时发现资金的违规使用情况, 要建立资金征收入库及支出的全过程监督机制。财政监督要立足于具体财政活动的全程, 加强常规监督, 及时发现及完善不足之处, 要以日常监督为主, 专项检查为辅。
(三) 倡导科学的内部监督体系
预算决定着资金的使用方向, 会计保护资产的正确使用, 这二者在财政监督的过程中要同时抓, 不可偏废。我国实行部门预算, 财政监督要着重紧盯预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及其真实完整性, 降低随意性, 使预算更为细化与规范。作为财务监督人员要充分利用发达的信息系统, 监督相关单位的资金分配及拨付动态, 要敏感及时的发现资金的滥用现象, 并迅速将存在问题及相关的解决方法反馈至被监督单位。对预算的执行结果即决算的监督要及时完整, 要避免减征、免征和缓征预算收入现象的情况发生, 避免私自截留、占用、挪用及“小金库”行为, 更要杜绝巧立名目、虚报、谎报及瞒报行为。
财政部门要对会计有效监督, 要对会计信息定期抽查, 确保各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完整, 减少人为因素的弄虚作假。要加强对会计中介、会计信息及相关单位的行为监督, 要按照相关行为标准及执业行为规范认真监督管理, 建立合理规范的内部预算与会计监督体系。
(四) 明确部门内部职能定位
财政监督部门依据国家相关法律, 实施监督管理各单位在财政过程中合规, 从而确保财政收入支出正确。在此过程中, 往往要涉及多部门监督, 如审计、税务等监督, 有时难免会出现工作重叠, 出现推诿的现象发生, 因此在财政部门内部要明确各相关业务部门的工作职能定位, 实行部门内部的监督机制。多部门在监督过程中出现上述情况要互相配合, 通力合作, 做好被监督单位的监督工作, 同时也能有效的建立起事前调查、事中跟踪及事后检查的全方位财政监督体制, 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的监督职能作用。
(五) 建立严格财政监督执法机制
严于律己, 方能服人, 财政监督必须首先要做到对待工作公平、公正、公允, 不可凭自身的主观直觉, 按自身的意图监督执法。财政监督执法人员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按章执法, 明确自己的职能定位, 不越位执法, 更不能监管缺位, 要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在财政监督管理部门内部要建立起绩效考核体系, 从严要求, 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 要加强公检法的联合办公, 对内部人员知法犯法, 懂法违法的行为要坚决严肃打击, 使财政监督管理人员自身能先过法律关, 才能为财政监督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六) 加强财政监督队伍建设
财政监督队伍作为法律法规的践行者, 首先自身要有过硬的本领, 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正派的工作作风, 才能使监督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组建并完善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就要求知识结构均衡、年龄搭配更为适宜、政治觉悟更为高尚及处事交流更为稳健, 方能使财政监督更能服人。要经常组织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交流及比武练兵, 从政治思想、职业技能及道德责任心上下功夫, 使其能经得起现实工作的考验。
三、结语
财政监督能够防止预决算及决策过程中由于信息失真而带来的各种失误, 通过科学、规范的监督体系建设能最大程度的降低公共财政风险, 为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保障, 为市场经济秩序的平稳运行及财政的合理分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拴友.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2]聂丽君.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审计与理财, 2011 (04) .
[3]胡传印.我国的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考试周刊, 2007 (38) .
[4]苏明.我国公共财政监督问题研究[J].大家论坛, 2008 (08) .
财政监督信息化 篇8
学者们分别从广义角度对财政监督的本质及其制度完善等方面进行研究, 从狭义角度对财政监督制度安排提出完善和创新。
(一) 广义视角上财政监督的研究状况
在广义的财政监督视角上, 学者们主要是从认识并保障民众监督主体地位, 发挥民众监督职能角度进行研究。张馨 (2003, 2009) 认为财政监督的根本问题是人民群众的监督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认为财政监督的本质是通过对财政资金的监督达到对政府权力约束与规范的目的, 使政府只能在法律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开展财政活动, 财政监督模式改革根本点在于按照市场化改革要求变革财政内部监督, 同时将改革重心放在财政的外部监督上, 全力推进财政法制建设, 使整个财政监督法制化。文炳勋 (2006) 认为财政权力在国家立法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之间的横向划分与制衡是突破现有财政监督困境的关键, 加强和完善人大财政监督制度则是宪政建设与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 切实赋予人大财政决算的监督审批权, 解决人大财政监督权力的虚置问题。马骁 (2011) 通过对公共财政语境的分析, 认为构建完整的财政监督体系重点是在强化财政监督的基础上有序推动监督财政, 并分别从财政部门视角、政府系统内部视角、整个社会视角自内而外地提出实现措施。
(二) 狭义视角上财政监督的研究状况
在狭义的财政监督视角上, 不同学者研究的重点各有侧重。有的学者从财政监督面临的现状和问题着手, 针对性地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如苏明 (2004) 、蒋国发 (2008) 从理论研究、实践问题入手, 认为中国财政监督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财政监督的覆盖范围仍然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政府大量的非税收入和国有资产都游离在监督之外。二是财政监督的方式尚不规范, 具体表现为“四多四少”现象。三是财政的内部监督较为薄弱, 徐佳 (2008) 指出内部监督由于部门隶属关系, 在本部门利益以及其他因素作用下, 其约束力弱。四是财政监督和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 各监督主体之间的职责分工不明, 多头检查、重复检查时有发生。五是财政监督的法制建设滞后, 李袁婕 (2011) 认为中国还没有独立科学的财政监督法律法规, 影响了财政监督的权威。另外, 有的学者则从充分发挥财政监督职能的路径选择入手, 如任剑涛 (2011) 考察了分权制衡的权力体制中立法机构、行政部门的财政监督职责, 认为中国目前的权力运行状况是行政部门相对立法机构强势, 得出以行政性绩效预算为杠杆, 提升政府的预算编制水平与预算执行力, 是发挥财政监督职能最为有效的路径的结论。还有的学者利用模型工具对财政监督中各个微观主体的行为进行分析。如陈工、陈健 (2007) 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 构建一个简单的两人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 研究财政监督主体和财政监督客体的最优行为选择, 认为财政监督客体最优违规程度同惩罚力度、客体折现因子及监督主体的监督概率成反比,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财政监督制度的优化问题。
二、财政监督现状的原因分析和改善现状的具体建议
通过以上学者的研究, 我们发现财政监督在财政改革继续深化过程中依然面临很多问题, 不能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 归结起来不外乎两个层面:在整体制度设计层面上, 一是财政监督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财政监督的重要性未得到正确定位;二是立法机关、行政机关、社会舆论及民众等财政监督主体的权力、责任的界定不明晰, 现实中往往造成权力和责任不对等的现象。具体来说, 目前中国存在立法机关的财政监督存在虚置问题, 行政机关中的各个部门之间权力重叠、责任不清, 社会舆论及民众的监督权利未得到充分保障的现象。在财政部门内部控制层面上, 一是财政部门的各职能部门职责未根据分权的要求进行有效设计, 业务部门间权力重叠职责不清, 专职监督部门的地位不高, 未能将监督融入到业务执行过程中, 具体表现为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中出现的权责混乱问题;二是财政监督部门的意识和采用的方式方法落后, 目前监督的考评依然多是考虑规范性和安全性采用合规性监督, 未充分考虑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因此应对财政监督体制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完善。
各位研究者的具体建议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构建并完善财政监督法律法规体系, 苏明 (2008) 建议要规范和完善财税、财务、会计活动的法规制度, 将现有法规中的不合理部分进行修正和完善, 消除法规中存在的内涵外延界定不清和可操作性不强而带来的执行困难。李袁婕 (2011) 建议为保障财政监督职能有效发挥, 必须制定统一的《公共财政监督法》, 该法应全面系统地规定各监督主体的地位、监督程序方式、监督主客体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寇铁军、周波 (2011) 认为中国财政支出监督的法律体系建设应融入财政支出合规性和有效性的长效制衡机制的建设中, 将预算监督作为财政支出监督重点, 将财政支出决策和绩效评价纳入财政监督范围等要求。二是充分发挥立法机构监督职能, 保障社会中介机构及民众的监督权, 文炳勋 (2006) 认为完善人大监督的重点是国家财政预算、决算的审查与审批, 并配套完善预算收入制度、政府采购制度、预算报告及预算列支制度。社会监督在整个财政监督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应切实保障其有效实行, 寇铁军、周波 (2011) 认为应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内容及程序、方式;马骁 (2011) 认为关键是保障民众财政信息知情权, 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监督技术壁垒。三是完善财政监督管理的新机制, 强化财政部门内部监督, 张美玲、王化敏 (2006) 等认为财政监督要由事后监督转变到财政分配全过程, 由只重视收入监督转变到收支并重, 由突击性监督检查转变到规范化的经常性监督, 由以外部监督为主转变到内外监督并重。财政部监督检查局课题组 (2007) 建议在财政部门内部实现合理分权基础上, 构造一种全过程预算监督制衡机制, 以此对支出资金的流动进行适时和全程式的监控和报告。高伟明 (2003) 提出监督模式要向管理型转型, 完整的财政监督管理机制应包括财政监督目标选择机制, 中央财政收入、支出监管机制和会计监督检查制度, 内部审计机制和对专员办的考核评价机制。四是建立财政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有效协调机制, 苏明 (2008) 根据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不同的特点和监督目标的一致性, 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政府经济监督部门间的协作, 实现信息共享, 提高监管效率, 做到分工明确, 各司其职。
三、财政监督未来的研究重点:预算监督和绩效监督
关于建立科学完善的预算监督体系和科学的财政绩效监督体系成为研究重点。在建立科学完善的预算监督体系方面, 杨雅琴、江南 (2009) 认为预算监督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监督主体对各级政府和预算单位进行的合规性监督, 二是监督主体以政府预算监督为媒介, 对政府活动和社会公共资源流向进行监督。张美玲、王化敏 (2006) 认为应当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过程、预算执行结果三个节点加强监督。文炳勋 (2006) 则认为需要充分发挥人大在预算监督中的作用, 推进预算监督制度的宪政改革。在建立科学的财政绩效监督体系层面, 安秀梅、王凯 (2009) 分析了建立财政绩效监督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根据中国国情及借鉴国外经验, 认为中国财政绩效监督工作应分为建立重点项目财政绩效监督与建立和完善其他财政经常收支项目绩效监督两个阶段进行。何兆斌 (2007) 认为缺乏绩效理念、缺乏制度层面的支持、预算管理水平低、缺乏绩效标准、数据收集困难、人员能力建设滞后是开展绩效监督的难点所在, 他建议要转变管理理念, 在制度建设层面要加强绩效监督工作组织领导, 选择合适试点项目, 建立绩效数据的检测系统, 在技术和人员层面要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四、研究简评与展望
近年来, 各省根据本省不同情况展开了关于财政监督工作的一系列改革, 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财政性资金使用的合规性, 使财政性资金流向部分满足公共财政的要求。通过学者们的研究, 可以发现财政监督的主体由单纯的财政部门监督拓展到人大、审计、财政、税务等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监督, 研究的重点也从财政部门内部改进发展到各个监督主体的正确定位, 整个财政监督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这一更为宏观的层面, 但由于在中国财政监督实践已走在了理论发展的前面, 多数学者的研究存在解决实际情况多, 利用理论知识少, 着眼具体问题多, 立足整体架构少的情况, 同时财政监督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依旧存在。财政监督改革是与中国提出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后进行的财政体制改革相一致的, 过去对它的研究多集中在税收收入使用的合规性上, 随着公共财政理念的深入, 相关研究越来越重视将非税收入、政府基金收入、国有资产收入的支出和使用同税收收入的支出和使用一起纳入预算监督范围, 越来越重视上述财政性资金支出和使用的绩效, 监督范围的拓展为现实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 一方面中央政府需出台一揽子改革方案, 在整体制度设计层面实现对地方政府的制度供给;另一方面各地方政府应在基于对本地区的实际调研结果的分析基础上, 具体分析各调研对象所出现的现实问题, 完善内部机制设计, 提出绩效评价的一整套体系和满足绩效要求的制度安排, 并结合预算监督方式实现绩效预算。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中国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监督问题的研究[J].财政研究, 2003, (10) .
[2]苏明.中国公共财政监督问题研究[J].财政监督, 2008, (8) .
[3]文炳勋.公共财政的宪政基础:人大财政监督制度的改进和完善[J].财政研究, 2006, (4) .
[4]张馨.财政监督的变革是深化公共财政改革的基础性条件[C].财政监督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2009.
健全财政监督体系的思考 篇9
关键词:财政,监督,体系,思考
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强化财政监督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只有建立高效的财政监督体系, 加强对财政资金运行的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 才能有效防止财经违纪问题的发生,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 保证财政改革和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
1 财政监督的含义与职能
1.1 财政监督的含义
所谓财政监督, 从狭义来说, 是指财政机关依法对财政管理中财政资金运行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的监督;其广义是指包括各级权力机关、财政机关在内的财政监督主体依法对财政分配活动全过程进行的监管和督察。广义的财政监督是一个多环节、多渠道的监督体系, 不仅包括权力机关的监督, 而且还包括财政机关的监督、审计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以及社会监督等, 内容上包括了预算监督、收入征管的监督、财务监督和财政信用监督等诸多方面, 它们既相对独立, 又相互联系, 共同构成财政监督的统一体。
1.2 财政监督的范围
根据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财政监督范围包括预算执行、税收征管与解缴、财务会计、国有资本金基础管理等方面, 具体表现是:
(1) 对本级各部门及下一级政府预算与决算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审查稽核, 并根据本级政府授权对下级政府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2) 对本级各部门及其所属各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及预算外资金收取、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3) 对本级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征收、退付预算收入情况, 本级国库办理预算收充的收纳、划分、留解、退付和预算支出的拨付情况进行监督。
(4) 对本级财政资金的运用效益情况进行监督。
(5) 对国有资本金基础管理及国家基本建设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6) 对会计信息质量和社会审计机构贯彻执行财税政策、法律法规情况及其在执业活动中的公正性、合法性进行监督。
2 财政监督的性质与内容
2.1 财政监督的性质
(1) 财政监督是一种凭借国家政治权利的监督。这是由财政同国家政权的本质联系所决定的。财政分配的过程, 是以国家整个行政权力所制定的法令、制度为依据进行的。凡与财政发生分配关系的部门、企业、单位, 不论其所有制的性质如何;也不论其所在地是城市还是乡镇, 都要接受财政部门的强制性监督。
(2) 财政监督是一种寓于财政分配之中的监督。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 并以其为主体而对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 (或GDP) 的一种分配。所以, 分配是财政的基本职能。财政监督是从财政分配中派生出来的。没有财政分配, 财政监督就无法进行和表现。在实际工作中, 国家把对筹集、供应和使用资金实行监督的职责赋予财政部门, 因此, 财政监督不同于其他形式监督的重要特点, 在于是组织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 (或GDP) 分配过程中的监督, 是财政业务活动中的监督, 进而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监督。
(3) 财政监督是一种货币监督。在社会还存在着商品货币经济的条件下, 财政必须借助货币价值形式实现它的分配活动;同时, 由于相同的原因, 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各单位的经济活动必然伴随着资金运动。国家根据有关部门、企业和单位对资金的依存关系, 通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活动, 对有关方面实行货币监督。
2.2 财政监督的内容
2.2.1 对财政收支活动的监督
(1) 监督预算、计划的编制及执行。指监督、检查各级总预算与单位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 以及经济建设事业完成的进度和效果。对预算和计划的编制、执行和决算, 包括效果等方面的监督, 是财政监督的核心和主体。监督的目的是保证不打赤字预算, 增收节支, 并依照量入为出、尽力而为、坚持收支平衡的原则, 按预算法制以及会计、金库制度办事。
(2) 监督财政收入正确、及时、定额上缴。财政收入主要靠税收, 特别是在利改税之后, 税收收入占国家预算收入的90%以上。为了保证按分配政策的规定, 把应归国家财政的收入及时、均衡、稳妥地上缴国库, 必须加强税收的征收管理和监督。通过税收监督, 促使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个人遵守税法规定, 照章纳税。既不能巧立名目, 扩大收入范围, 不按收入政策办事, 加重企业和群众的负担, 也要制止违反税法、税制的规定, 随意减税、免税、偷税、漏税、拖欠、截留、挪用税款。
(3) 监督财政投资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财政投资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的好坏, 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国民经济产生影响, 因此, 应对其进行监督, 使其向有利于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4) 监督行政事业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对行政事业经费的监督, 主要是通过单位预算的编报、执行、报账和财政部门的审批、拨款、检查、审核等工作, 监督各行政、事业单位贯彻执行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 精打细算, 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同贪污、盗窃、铺张浪费和一切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作斗争。
(5) 监督国有企业财务收支活动。这主要是指监督企业资本金管理、成本管理和利润分配活动。通过财政监督, 促使国有企业按照财经纪律制度办事, 厉行节约, 加强核算, 降低成本, 挖掘潜力, 增收节支, 提高经济效益;兼顾国家、企业、职工三者的经济利益关系, 正确分配企业的纯收入。
2.2.2 对国民经济的监督
(1) 监督国民经济计划遵循客观规律要求。监督国民经济计划遵循客观规律的要求、合理安排各种比例关系。监督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各单位执行国民经济计划, 努力实现国家规定的各项经济指标, 既完成上缴财政收入的任务, 又完成生产和建设计划。
(2) 监督全局性、战略性的宏观决策及其贯彻情况。对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战略性的宏观决策及其贯彻情况进行监督, 促使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提高宏观经济效益。
(3) 监督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对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 (或GDP) 的生产、分配和使用进行监督, 包括监督产品生产中的耗费, 促使生产和节约并重;监督合理分配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 (或GDP) , 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分配关系;监督使用效果, 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监督储蓄、投资与消费的规模及最优化比例关系。监督国民经济储蓄 (投资) 与消费的规模及其内部最优的比例关系, 防止投资和消费的膨胀, 实现社会总供需的平衡。
(5) 监督国民经济各部门对财政经济制度的执行情况。监督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各单位严格执行贯彻财政方针政策、财政计划和财政制度, 如预决算制度、税收法令、国有企业成本开支范围和财务会计制度。
3 我国财政监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财政监督的法制建设滞后
我国目前财政监督法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
(1) 法律层次低。一方面, 在宪法中没有对财政监督的内容、机构等作出明确规定。另一方面, 现有的法律中,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比较少, 而大部分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 有相当一部分还是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出台的行政规章, 所以从整体上讲, 目前我国财政监督的法律权威性还很弱。
(2) 法律体系不健全, 而且操作性差。健全的财政监督法律体系应该包括3个方面:一是规范财政监督客体行为的财税法规以及相关的经济法规;二是规范财政监督主体自身行为的财政法律法规;三是规范财政监督主体处罚违法违纪行为的法规。但就目前我国财政监督法制建设的实际情况看, 这3个方面都严重滞后, 难以给财政监督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3.2 财政监督网络不健全
长期以来, 我国财政部门内设的监督机构很不规范。特别是地方财政部门的内设监督机构职责不统一、名称不统一、归属不统一, 严重制约了财政部门监督职能的发挥。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 财政监督定位不准, 财政监督的工作关系没理顺。财政部门监督与审计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监督之间分工不够清楚, 责任边界模糊, 没有形成监督的合力, 直接影响了财政监督的整体效果。
3.3 财政部门的经常性监督与财政管理相互脱节
长期以来, 由于对财政监督的认识不到位、不全面, 财政部门的监督与财政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被截然分开, 以至于不能把有效的监督机制引入到财政业务管理之中。一是在管理制度上, 财政部门内部资金管理机构集预算的编制、执行职能于一身, 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 不利于实现财政资金科学、公开、透明地分配。二是在具体的工作上, 财政部门偏重资金的申请、审核、拨付事务, 对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分析、论证和跟踪问效不够, 出现了重分配、轻监管的问题。与此同时, 财政专职监督检查机构游离于财政具体业务管理之外, 在职责权限、监督力量、人员素质上受到局限, 因而不能全面地履行其所应承担的财政监督职责。三是在监督方法上, 过多地依赖于专项检查。由于受到传统财政监督的思维影响, 许多地方财政监督过程中仍以实施专项检查为主, 多层次、全方位的财政监督体系还没有形成。
3.4 重视政府内部监督而忽视社会监督
在各种政府文件中, 经常能看到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的字眼, 但具体措施很少, 群众被阻隔在监督体系之外。如记者采访相关部门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 权力可以轻而易举地把舆论监督的烽火掐灭。由于公共财政的权力集中在少数部门和个人手中, 一旦这些大权在握的人不自觉执行制度, 那么看似固若金汤的制度防线就会顷刻瓦解。
3.5 对违法违规行为处罚过轻, 起不到震慑作用
主要表现为财政监督使用行政手段较多, 法律手段用得少。以往对违法违规问题的处理经常受到人为干预, 责任追究不到位, 重检查、轻处理落实, 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官场中存在“潜规则”, 不少人奉行明哲保身的做人之道, 于是官官相护, 对监督工作应付了事, 很少对问题追查到底;二是各种法律规章对财经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理规定比较笼统, 执行中随意性大, 再加上缺乏社会公众的有效监督, 很容易出现捂盖子、不了了之的现象。这样就出现问题越积越多、监督流于形式的现象。因此, 对违规者要依法严惩, 加大失信“成本”, 提高财政监督的有效性。
4 对现行财政监督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4.1 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法律体系
在划清财政机关与审计机关等监督主体的职责的基础上, 尽快制定和颁布《财政监督法》, 从法律上确定财政监督的地位, 增强财政监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执法监督体系中的地位。通过法律程序明确监督机构的职权、责任、监督程序、监督方法、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违反财政法规的法律责任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制定财政管理、监督各环节的行政法规及其实施细则, 减少行政手段的使用, 多采用法律手段, 公众监督、违纪监督更多地通过司法诉讼程序进行, 减少暗箱操作现象, 为财政部门行使财政监督职能、加强执法力度、坚持依法行政、提高财政监督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创造良好的法制条件, 从根本上解决行政执法的随意性, 真正把财政活动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建立健全比较系统完整的财政监督法律体系。
4.2 加强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财政监督提供了便利条件, 通过建立财政信息共享机制, 可以降低监督成本, 实现实时监控。信息系统应全面追踪监测财政资金运行的全过程, 逐步建立从财政收入的征收到预算支出的申报、拨付、使用的全程跟踪监督机制。要结合“金税工程”、“地政工程”, 开发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财政监督管理软件, 包括财政信息采集系统、信息分析系统、财政违纪预警系统等。
4.3 完善内部监督体系
(1) 全面实现财政分配、财政管理、财政监督“三权分离”。实行财政分配、管理、监督分离, 可提高财政分配的透明度, 增强财政监督的公正性、公平性。与此同时, 各级财政部门应在内部上下之间、科室之间、各管理环节之间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和制约机制。重点放在健全财政资金分配过程中审批程序和业务检查方面。通过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规范财政资金的分配程序及拨付渠道, 使每个环节的财政资金运动都能做到有章可循。并制定财政内部监督工作的规章制度, 使内部监督工作正常化、规范化。当前应继续深化具有釜底抽薪作用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牢牢掌握资金运行的主动权;推进部门预算改革, 强化预算约束;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堵塞财政支出中的漏洞;加强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研究,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提高财政监督的效果;实行重要岗位定期轮岗制度, 预防财政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
(2) 改进财政监督的方式方法。 (1) 要把经常性监督融入财政管理之中。财政部门内设监督机构要对财政资金的收付行为有实质性的参与, 否则游离于财政管理之外, 经常性监督就很难真正到位。 (2) 要加强司法监督。应该成立专门的司法机构, 对违反规定拨付、使用财政资金的行为进行查处, 加大执法力度。 (3) 应该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 特别是加大支出决策者、会计、资金拨付者的个人责任, 以利于财政监督执法。
4.4 充分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
要进一步提高财政的透明度, 公开财政工作程序、办理情况, 接受人大评议和社会公众监督。公共财政是公开透明的财政, 包括政策、程序、资金、转移支付、超收资金使用等都是透明的, 是在阳光下运行的。一是加强人大的监督。人大的财政监督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全过程, 人大财经委在每年人大会议前对预算进行预审是一种有效方式, 可以弥补人大因会期短、内容多、时间紧难以详细审查的缺陷。二是加强舆论媒体监督, 这是防止腐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德国的舆论监督力量非常大, 被称为“第四种权力”。根据法律规定, 检察院发现有腐败方面的报道, 有义务进行调查, 在法律上保证了社会监督的应有地位。三是建立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应是明确应向社会公开的具体内容, 原则上凡是能够公开的都要公开, 包括制度的制定、资金的分配、职责的划分、项目的评审、资金使用效果、查出的违规行为等, 这是改变暗箱操作、防止有人从中渔利的唯一有效做法。应制定《政府预算公开条例》, 明确规定部门预算、财政监督查出的问题除军事机密外一律公开, 真正实现“阳光财政”, 提高财政监督的实效。
4.5 严惩违法违规行为
【财政监督信息化】推荐阅读:
财政监督会计08-19
提高财政监督工作06-16
财政监督工作总结10-26
财政监督检查工作方案08-18
财政监督工作程序讲座10-01
乡镇财政监督的建议思考10-05
财政监督检查实施方案08-28
乡镇财政管理:突出服务 强化监督10-18
加强财政预算监督的实践和思考08-26
“财政监督改革发展理论与实践”征文启事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