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眼外伤

2024-06-29

复杂性眼外伤(共4篇)

复杂性眼外伤 篇1

复杂性眼外伤病情复杂多样, 常伴有眼内容物脱出, 视网膜、脉络膜脱离等, 若得不到及时救治, 会造成眼球萎缩, 最终将会导致视力丧失。玻璃体手术在复杂性眼外伤的治疗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集的25例复杂眼外伤病例, 经过玻璃体手术治疗, 疗效较好, 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集的25例 (25眼) 患者, 男19例, 女6例, 年龄15~65岁, 平均34岁;右眼11例, 左眼14例。25例均为Ⅰ期清创缝合术后。术前视力:无光感1例, 光感8例, 眼前手动10例, 眼前指数6例。致伤原因:眼球破裂伤11例, 穿通伤14例。玻璃体手术距受伤时间:10天以内者1例, 10~15天19例, 16~30天4例, >30天1例。

1.2 手术方法

本组病例手术前均行眼部B超检查, 部分病例行眼眶CT检查, 了解玻璃体、视网膜及异物位置情况等。手术均在TOPCON-610显微镜下, 采用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术操作。对复杂眼外伤并发白内障者, 先通过前/后路摘除白内障, 术中应该尽量避免损伤前囊或后囊膜, 然后行玻璃体切割术。对合并有裂孔或视网膜脱离者, 在剥离视网膜前及下增殖膜, 彻底松解视网膜后, 采用眼内电凝、巩膜外冷凝、硅油或C3F8气体填充、激光光凝等辅助措施帮助封闭裂孔, 使视网膜平复到原位。术后注入气体或硅油者严格俯卧位至少2周以上。术中所见玻璃体视网膜情况:25例中全部伴有玻璃体致密出血, 外伤性白内障或晶体脱位、缺如14例, 视网膜嵌顿、脱离或伴脉络膜脱离7例, 2例患者视网膜大部缺失残留部分呈条索样, 合并眼内异物1例, 化脓性眼内炎1例, 外伤性增生性视网膜病变1例。

2 结果

2.1 出院时情况

17眼视力提高, 占68%, 8眼视力不变或下降, 占32%。眼内异物1例一次成功摘出, 7例视网膜脱离术后复位6例。

2.2 出院后随访

本次研究中的25例中有85%患者 (21例) 术后随访2~18个月 (平均8.4个月) 。5例无晶体眼患者在术后2~4个月行二期人工晶体植入术, 术后视力均>0.1, 最佳视力者达0.8;1例因视网膜下出血机化引起渗出性视网膜脱离, 于术后1个月再次行玻璃体腔硅油填充术, 2个月后因高眼压取出硅油后视网膜在位, 视力未下降;2例硅油填充眼因视网膜缺失过多保留硅油;1例因交感性眼炎控制不良放弃术眼治疗致视力下降为无光感;2例发生前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最终无光感。

3 讨论

玻璃体切割术现已成为治疗严重眼外伤的有效手段。我院采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了25例复杂眼外伤, 大部分在保留住眼球的基础上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

复杂眼外伤的手术处理至关重要, 关键是选择最佳手术方案及时机。对于手术时机的选择问题, 目前大部分统计资料表明复杂眼外伤后应先缝合伤口, 经抗炎2周左右后行Ⅱ期玻璃体手术最佳[1,2,3]。但如合并有眼内异物的 (如铁、铜等) , 应立即将异物取出, 或如果发生眼内炎通过药物治疗控制不佳时, 应尽早行玻璃体切割术。手术时机太早, 术中就会因玻璃体后脱离未发生而产生医源性裂孔, 或由于残留的玻璃体皮质牵拉导致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在伤后15天左右, 伤眼炎症情况相对稳定 (球内异物与眼内炎除外) , 多数已形成玻璃体后脱离, 眼内细胞增生刚刚开始[2]。如果此时机过后, 如伤后1个月或者更长时间, 玻璃体视网膜增生性病变明显加重, 视力预后往往很差, 本文中1例外伤性增生性视网膜病变 (伤后35天) , 术中发现眼内组织严重机化, 术后视力未提高, 预后不佳。

复杂眼外伤患者术中及术后存在的并发症较多, 主要有: (1) 视网膜裂孔和/或视网膜脱离:复杂眼外伤患者术中剥离玻璃体视网膜粘连, 取出玻璃体视网膜异物, 分离平复视网膜时难免损伤视网膜, 造成视网膜裂孔甚至视网膜脱离。这就要求术中操作轻柔, 一旦造成裂孔, 及时封闭。 (2) 低眼压:这是眼内容大部分缺失、视网膜缺损的常见症状, 硅油填充不足或下方视网膜复位不良也会出现低眼压, 严重者将出现眼球萎缩, 预后不佳。 (3) 玻璃体视网膜增殖:前部玻璃体切割不彻底, 术中可以用巩膜外顶压尽量将前部玻璃体切除干净。本组病例中有2例视网膜大量缺损所致低眼压、眼球萎缩及2例严重的前部玻璃体视网膜增殖, 最终导致患者的视力丧失。

眼外伤往往合并外伤性白内障或晶状体脱位、缺如, 对外伤后无晶状体眼的人工晶状体植入, 现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待眼内病情充分稳定后再行二期人工晶体植入较好[3], 原因是为术后视网膜功能是否恢复难以预料, 如术后的增生、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等, 可能需进行再次手术, 如果植入人工晶状体将对眼底病变的观察。本组病例的21例联合白内障摘除者, 当时均未植入人工晶体, 其中5例无晶体眼在术后2~4个月行人工晶体植入术, 术后视力均>0.1, 最佳视力者达0.8。

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巩膜外冷凝、眼内电凝、激光光凝、硅油或C3F8气体填充等是治疗复杂眼外伤的最佳的治疗方式, 能够保留眼球, 最大程度提高有用视力。

参考文献

[1]Lewis H, Aaberg TM, Abrams GW.Causes of failure after initial vitreoreinal surgery for severe 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phy[J].Am J Ophthalmol, 1991, 111:118.

[2]惠延年, 蔡用舒.兔眼后节玻璃体纤维组织增生[J].中华眼科杂志, 1985, 21 (1) :75.

[3]黎晓新, 王景昭.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332-355.

复杂性眼外伤 篇2

关键词:复杂手外伤,基层医院,治疗

手外伤是创伤急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约占急诊创伤患者的26.6%, 其中有66.8%的患者仅需在急诊科处理[1]。而同时发生神经、血管、肌腱、骨骼和皮肤等多种组织的损伤或缺损的复杂性手外伤, 其合理的急诊处理和后期的康复治疗对手功能最大程度的恢复十分重要。如果处理不当, 将严重影响手部功能, 造成较严重残疾。因此选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治疗不仅能提高治疗的效果, 还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并恢复受伤的手部功能。2008年11月-2012年11月对复杂性手外伤的治疗方式和治疗效果进行讨论, 旨在提升复杂性手外伤的治疗疗效。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复杂性手外伤患者84例, 男71例, 女13例, 年龄41.25岁。所有患者均出现手部多处损伤情况, 其中单、多指断指再植术5例, 一侧血管神经修复32例, 软组织严重缺损皮瓣修复23例, 掌指骨骨折内固定39例 (指掌骨接骨板内固定8例) , 复杂的伸、屈肌腱损伤修复33例。

治疗方法:麻醉后对伤肢依次刷洗、消毒、清创、修复。对失去生机的坏死组织尽可能祛除。指掌骨骨折采用克氏针或克氏针联合钢丝或微型螺钉、微型接骨板内固定, 一定要固定牢固, 防止旋转移位, 必要时加石膏或高分子夹板外固定。肌腱采用“8”字、改良Kessle法进行修复, 并修复受损腱鞘, 肌腱缺损较大Ⅰ期修复有困难者做好标记, 留待Ⅱ期修复。神经损伤的处理尽量争取Ⅰ期修复。遵照周围神经缝合原则,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 尽量做到原位缝合, 对断端无缺损、无张力的神经损伤, 采用外膜缝合法。但在损伤神经存在大段缺损, 可采用皮神经移植, 神经移植效果肯定不良时, 将远端修整后, 缝合在邻近神经侧面外膜开窗处。所有神经应在显微镜下无张力吻合。重要血管进行显微镜下吻合, 严格按照显微外科的无创原则进行, 血管缺损采取相应口径的动脉或浅静脉移植修复。骨、肌腱外露或肌腱移植部位软组织缺损以皮瓣修复。本组病例中使用修复创面的皮瓣有股前外游离皮瓣、前臂骨间背侧带蒂转移皮瓣、髂腹股沟带蒂皮瓣、指侧方顺行或逆行岛状皮瓣、指掌背逆行岛状皮瓣、筋膜瓣或指动脉穿支链式岛状皮瓣、邻指皮瓣等。术后治疗预防组织水肿, 术后抬高患肢, 使伤肢略高于心脏水平, 应用脱水、消肿的药物。早期进行手指的小范围的被动活动, 随着功能逐渐恢复, 逐步增加主动训练和渐进式抗阻练习, 并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和作业治疗。术后如发现有感染征象, 应及时进行处理。术后高压氧辅助治疗复杂手外伤可明显提高治疗疗效, 治疗1次/d, 10次为1个疗程。内固定骨愈合后取出。

疗效观察:对84例患者术后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 对其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手部功能恢复程度进行观察, 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手部功能恢复分为良好、尚可、差3个等级。 (1) 良好:患者术后手部功能活动一般, 对日常生活无影响。 (2) 尚可:患者治疗后手术功能有所恢复, 对工作生活有一定的影响。 (3) 差:患者治疗后手部功能活动明显受限, 对生活有较大的影响。

数据统计:计数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进行分析, 数据采用%表示。

结果

术后并发症情况:84例患者中, 术后创伤性关节炎12例 (14.3%) ;术后伤口感染8例 (9.5%) ;骨髓炎扩创引流及截指3例 (3.6%) ;断指缺血性坏死解脱2例 (2.4%) ;术后皮瓣部分坏死1例 (1.2%) 。

手部功能活动恢复情况:84例患者中, 术后手部功能恢复良好59例 (70.2%) , 术后手部功能恢复一般16例 (19.9%) , 术后手部功能恢复差9例 (10.8%) 。

讨论

手部开放性损伤的治疗原则是清创、矫正畸形、恢复组织结构的连续性、闭合伤口、制动及功能练习。早期处理是关键, 根据受伤时间及损伤程度, 尽量保留和修复损伤的组织, 防止感染, 并尽可能保留手功能。手术操作需精细, 即祛除污染又保留重要的组织, 这对恢复功能有重要意义, 如造成感染其毁损的程度往往超过原发损伤[2]。恢复手的解剖结构, 选用简单、合适的内固定, 既需恢复解剖的支架, 又不影响关节的活动功能。

对于肌腱血管神经的损伤, 应一期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修复, 对于不影响手部血运的血管损伤应行适当修复, 对于神经皮支也应行修复, 可以减少皮肤的感觉障碍。对于有较大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的缺损, 应在一期情况下闭合创面使开放性的损伤变成闭合性损伤, 尽可能应用转移皮瓣或带肌肉瓣或软组织瓣尽量覆盖已缺损的创面, 或应用吻合血管的软组织皮瓣, 改善创面的血液循环。术后使用广谱或针对性较强的抗生素、消肿的药物, 以及抗凝解痉药物视情况应用。伤口内放置引流, 避免伤口内的积血造成感染。早期鼓励患者被动活动手指, 使肢体有较大的功能恢复[3]。

总之, 对复杂手外伤患者应根据伤情选择手术方法, 早期正确处理, 并配合术后功能锻炼才能最大限度改善和保留手的功能。故应提高手外伤修复治疗的重视程度, 在基层处理手外伤最好由经过手外科系统培训、手外科知识和技术较为全面的专科医生完成,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手外伤的救治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军, 谢诗涓.200例开放性手外伤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 2010, 17 (8) :95-97.

[2]王友成, 杨丽华, 周晓玲, 等.复杂手外伤的早期处理及功能康复[J].航空航天医学, 2002, 13 (1) :32.

复杂性眼外伤 篇3

关键词:复杂眼外伤,眼球内异物,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效果

复杂眼外伤合并球内异物直接损伤眼球重要组织结构,造成角膜白斑,不规则散光,外伤性白内障,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裂孔、脱离等,并可引起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眼内炎、眼铜锈症、铁锈症等并发症,是眼外伤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统计自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间,我院对收治的33例33眼复杂眼外伤合并球内异物行玻璃体手术治疗,并针对发生的并发症给予相应处理,取得了相对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间,共收治复杂性眼外伤合并球内异物患者共33例33眼,其中男性32例,女性1例,年龄自17~57岁,平均年龄35岁。来院时间自伤后1h~8个月,其中伤后14d内来院29例,14d以上者6例。患者中合并外伤性白内障25例(76%),玻璃体积血15例(45%),视网膜裂孔8例(24%),视网膜脱离11例(33%),眼内炎6例(18%)铁锈症1例(3%)。其中金属异物26例(79%),非金属异物7例(21%)。术前视力:无光感2例,<0.02共22例,0.02~0.09共4例,0.1~0.3共4例,0.4以上1例。

2 异物诊断与定位

根据病史大致判断异物存留可能及异物性质,以影像学检查确诊及定位。检查首选CT,取骨窗和软组织窗双窗位以去除金属异物伪影,异物定位;骨窗判断异物大小。对在CT值80以下和(或)最大直径<2.0mm的非金属异物,CT显示不良,在一期缝合角巩膜创口的前提下行B超辅助定位。

3 手术

若为新发眼外伤,首先缝合角巩膜裂伤以保持眼球完整性。然后行三通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对合并眼内炎的患者,灌注液中加入0.01‰浓度万古霉素,在开启灌注液前自中央部玻璃体抽取液体做细菌及真菌培养及药敏,术毕玻璃体腔内注入万古霉素1mg/0.1mL,术后局部和全身抗生素治疗。合并外伤性白内障,行晶状体切除术或囊外摘除术,视囊膜破损情况和眼底情况决定是否保留囊膜或部分囊膜。术中尽量切除玻璃体以避免术后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按照术前影像学定位找寻异物,对体积微小的异物,通过波切头内负压吸引管吸出;体积较小异物用异物镊自扩大的平坦部手术切口取出,难以从平坦部取出的巨大异物,用异物镊与显微有齿镊接力,经前房自预置的角巩膜缘切口取出。异物造成的单纯视网膜裂孔,予激光光凝裂孔周边网膜封闭。新鲜网脱予气液交换复平网膜再行激光光凝裂孔或冷凝。合并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陈旧性网脱予视网膜钩、视网膜镊解除机化牵拉,部分行视网膜切开,重水复平网膜,激光或冷凝封孔。根据网膜情况选择C3F8或硅油填充玻璃体腔,少数网膜情况良好者未予内加压。对1例严重的球后壁异物(合并外伤性白内障和眼内炎),因自巩膜面已可见异物尖端穿出,自玻璃体腔取出异物后行相应部位冷凝+硅海绵外加压+C3F8内加压术。

4 结果

33例33眼均成功取出异物。术后随访1~15个月,平均6个月。视力情况(含无晶体眼矫正视力):术后视力:无光感1例,<0.02共9例,0.02~0.09共2例,0.1~0.3共14例,0.4以上7例。比较术前,术后视力提高25眼(占76%),视力无改变6眼(占18%),视力下降2眼(占6%)(表1)。并发症:术后高眼压5例,其中因葡萄膜炎反应1例,硅油乳化2例,错误体位2例。根据原因予对症药物治疗,纠正体位,取硅油术后眼压控制;取硅油后网膜再脱1例,予再次玻璃体手术并硅油注入术后网膜平复,但矫正视力较前明显下降。

5 讨论

5.1 异物诊断与定位

影像学检查对确立球内异物诊断及异物定位具有重要作用,特别对外伤情况复杂,病史不清和屈光介质混浊的病例尤为有用。与B超相比,CT在选择合适窗位和层厚的前提下,可精确定位异物在球内的位置,和球壁的关系,异物大小和形状,有无玻璃体积血,球内积气,多发异物,脱位晶体等并发症;术者可结合球壁创口位置大致判断异物穿入轨迹,了解其直接机械损伤的组织范围;且新发外伤创口开放,CT检查不需按压伤眼,避免眼内容物脱出等问题。但对于CT值在80Hu以下的非金属异物和(或)最大直径<2.0mm的异物,CT难以显示。可在先期处理伤口的前提下,使用B超做出诊断并大致定位。本组病例中,33眼中29眼行CT检查,28眼确诊并定位。仅1眼因细小植物性异物未能检出,结合B超确诊。13眼行B超检查,均获确诊及大致定位。

5.2 手术时机

从病理学上说,外伤后7d内,伤眼炎症反应重,玻璃体还未发生后脱离,此时手术玻璃体不易切尽,易诱发新鲜眼内出血,产生医源性裂孔等。7~14d内,玻璃体逐渐液化后脱离,虽有玻璃体内细胞增殖,但还未出现机化牵引,是手术的较佳时机。而2周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逐渐形成,网膜开始僵化,手术难度加大。

而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合并球内异物的眼外伤,发生眼内炎的几率在4.7%~13.3%。其发生率受伤口修补时间的早晚、异物性质和取出时机影响。受伤24h以后取出异物,眼内炎发生率高于24h内取出;非金属异物发生率高于金属异物。就发病时间来说,细菌性眼内炎多在伤后1~2d内发病,真菌性眼内炎潜伏期较长,数周到数月不等。

本组病例眼内炎发生率为18%,较大样本偏高。发生眼内炎的病例,因视网膜坏死,细菌毒素对视网膜影响等原因,术后视力普遍较差,2例下降,2例不变,仅2例轻度提高。故对于新发眼外伤合并球内异物患者,笔者认为确定诊断及异物定位后,应及早手术,降低眼内炎发生率。已经发生眼内炎患者,更应急诊手术。对受伤3d以上,无明显眼内炎征象,已经处理过角巩膜裂伤,屈光介质尚可,无视网膜脱离者,可考虑密切观察,待2周左右玻璃体后脱离后再行手术。异物存留时间过长的病例,已错过最佳手术时机,因视网膜脱离、增殖行玻璃体视网膜病变、铜锈症、铁锈症等原因,手术效果往往不佳。

5.3 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

本组病例术后视力情况,见表1。与术前相比,提高者25眼,占76%,但大部分矫正视力在0.3以下,与健眼存在较大差距。考虑视力恢复受以下因素影响。

受伤部位:大的、不规则的、位于角膜中央部的裂伤,影响手术视野,术后产生难以矫正的不规则散光;瞳孔变形,晶体缺失,都影响成像质量;异物对后极部视网膜的直接机械损伤,视网膜脱离,脉络膜出血等,严重损害视网膜功能。

并发症:眼内炎致视网膜坏死;眼内炎产生的细菌毒素、金属异物长期存留诱发的铜锈症、铁锈症对视网膜的毒性;硅油乳化、葡萄膜炎等原因所致的继发性青光眼;陈旧性外伤导致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黄斑前膜等。

手术操作:手术器械对视网膜的直接机械损伤,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球内注药的药物毒性等。

综上所述,对于合并球内异物的复杂眼外伤,玻璃体手术能够在直视下取出异物,尽可能的减少取异物所造成的二次机械损伤,同时妥善处理异物造成的组织损伤和并发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尽力保留眼球和有用视力,是该类型外伤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但手术效果受损伤部位、手术时机、有无严重并发症等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凤鸣.中华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089.

[2]张效房,杨进献.眼外伤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32~36.

[3]徐哲,巫雷,银丽,等.复杂眼外伤的玻璃体切除联合手术治疗[J].国际眼科杂志,2009,9(8):1532~1533.

[4]Szigeti Z.Management of posterior segment iofbs[J].Ophthalmology,2001,108(3):431~432.

[5]高永峰,郭希让,田清芬,等.眼内异物合并眼内炎的手术治疗[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3,25(3):165~166.

[6]翟文娟,郑曰忠.外伤后感染性眼内炎的诊断与治疗[J].临床眼科杂志,2001,9(6):513~515.

[7]张文静,张虹,宋国祥.B型超声和CT检查在眼外伤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9,27(6):623~626.

[8]姜彩辉,张卯年.眼球内异物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结果分析[J].眼科新进展,2004,24(1):39~41.

[9]王晋祖,陆建平,张伟英.多层螺旋CT在眼球异物立体精确定位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7,25(3):338~341.

复杂性眼外伤 篇4

关键词:颌面部骨折,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技术,颌面部修复术

颌面部是极易受到损伤的身体暴露部位,由于颌面骨具有不规则的形状和复杂的解剖关系,因此术前准确确定骨折部位、骨折线的方向和位移特征,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非常重要[1]。多层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是目前临床上显示外伤性病变与损伤程度最佳的方法[2],如何合理利用三维(立体3D)重建技术,使其在临床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是本文阐述的重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颌面部骨折患者82例,并行多层螺旋CT扫描,其中男45例,女37例,年龄16~57岁,平均42.6岁;所有患者均系暴力性创伤或交通意外所致。

1.2 检查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机。患者仰卧位,扫描范围从眶上缘至下颌骨下缘;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320mA,准直器宽度为1.25mm,层间距1.25mm容积扫描;扫描完成后,将采集到的轴向图像、层厚为1.25mm的原始数据传送至GEADW4.3影像后处理工作站,并进行三维重建图像后处理,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阴影显示法(SSD)、容积再现(VR);其MPR、SSD图像显示为软组织窗,VR图像显示为骨窗。

2 结果

82例颌面部骨折患者中,颌面部多发性骨折56例,其中鼻窦积液,颞下颌关节脱位11例,合并颧骨颧弓骨折15例,额窦、筛窦5例;梨骨3例,下颌骨冠突3例,髁状突3例。单一的颌面骨折26例,其中上、下颌骨骨折各13例。MPR、SSD显示骨折线153条,VR显示142条骨折线;其中MPR重建厚度更薄,发现的骨折数量更多。SSD和VR均未能显示骨折部位,分别为上颌窦后壁骨折、上颌窦下壁骨折合并筛骨骨折6例。SSD和VR显示鼻窦积液效果均不理想。MPR、SSD和VR后处理重建作为一个立体的视觉图像,可以清晰显示暴力创伤所引起的轻微骨折,其骨折断端的不对称性显示更加清晰。

3 讨论

颌面骨结构与骨形态多样,口、鼻和眼睛参与构成面部的基本轮廓[3]。颌面部外伤,尤其是暴力性创伤,往往会导致复杂颌面部多部位、多形式的粉碎性骨折[4],如患者不及时或得不到正确治疗,可导致毁容和功能性改变,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颌面部的形状多样,其连接部分复杂重叠,传统的X射线检查很难准确地显示颌面部的深层结构,如游离小骨片、水平骨折线和骨折移位等病变,尤其是发生在患者上颌硬腭、蝶骨、鼻中隔和鼻窦等部位的骨折[5];传统的二维CT图像不能直接显示骨折全貌,但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日臻完善,扫描层的厚度更薄、空间分辨率更高,并能够多方位、多角度成像,尤其是显示骨骼和周围组织的关系更清晰。目前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已可用于临床诊断外伤骨折特别是对解剖结构更为复杂的部分,因为其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旋转实时成像,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感兴趣的影像资料,现已被广大临床医师所认可,成为颌面部骨折的主要诊断方式,特别是为颌面部整形外科手术前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比较直观的科学依据[6]。

多平面重建(MPR)是从不同角度获得的图像,或沿平面容积资料中选取三维数据,利用平均最大或最小强度投影的计算方法得出数据影像资料。MPR是一个传统的二维横断面图像在任何方向上绘制成一条线,然后沿线截面的三维体积重组,得到的平面二维图像经过重建产生矢状面、冠状和任意各层图像,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三维信息。MPR图像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调节软组织窗和骨窗开关窗口的宽度和位置清晰显示骨折线,还很可以清楚显示鼻窦内部的骨折、软组织损伤等病变。多平面重建成像包括轴位图像重建,普通的轴向CT影像资料均可在MPR图像中显示。MPR在显示与横断面平行走形、深层结构断裂的骨折线上有明显优势,大大减少了误诊、漏诊的可能性;缺点为不能充分显示病灶和周围组织的三维解剖关系。

表面阴影显示(SSD)是计算数学模型的表面,将超过阈值默认CT图像的相邻像素连接到表面图像间的亮度差异进行重组[7]。其可以经任何方向旋转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并可利用切割技术在三维图像上的任意表面进行切割,因此可以显示所有理想角度和方位;在三维图像中显示颌面部骨折的位置、大小、形状和位移程度,并清楚显示复杂性质的骨折;适当的窗宽和窗位条件,可更容易判断骨折的程度和范围,并展示其在裂缝方位上骨折显示的优越性[8]。但由于丢失了大量的原始信息数据,导致细微结构的显示不够理想,并通过阈值调节带来的影响更大;如阈值调节过高,可能会导致一些误报,阈值调节过低又会造成假阴性,从而掩盖骨折。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骨结构的阈值限制为160~220HU、窗口宽度为2000~3000HU、窗位水平为1000~1300HU比较适当。特殊部位再作适当调整以克服所形成的假孔、不规则裂纹和边缘模糊导致的失真;对成像扫描床和组织周围病变可进行切割去除并消除掩蔽现象[9]。由于颌面部解剖结构复杂,轴向扫描能清晰显示出小而深的裂缝,但缺乏整体立体感,SSD技术则可显示骨折线与周围组织结构、空间的三维关系,清晰显示骨折线的位置、走行和骨片移位游离情况,特别是在复杂颌面部骨折的评估中,从而弥补了二维图像立体空间感的不足[10]。由于临床医生缺乏整体概念,因此三维图像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成为了整形外科医师们的重要影像参考,从而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11];但其缺点在于数据信息的接入、密度取决于选定的组织单个像素,如阈值较高可导致阈值范围内图像中的像素少而无法显示,特别是深层骨折有时很难显示[12]。

三维图像容积再现(VR)可获得真实的三维立体影像,使用全部量数据的每一个级别和最大的像素加以利用,重建的MIP、SSD会超过阈值的像素大小重建,因此MIP和SSD只能是使用量数据的其中一小部分[13]。VR是处理所有的原始数据资料信息,利用大容量计算机工作站上的功能系统软件调整亮度和灰度而转换成三维图像,从而可较清晰地显示任何高密度的骨片或骨折线,立体显示颌面部骨折的病理状态;并可进行任意角度的旋转、任意切割显示感兴趣区域,清晰显示深部构造并暴露骨折位置、重叠骨折等[14]。VR可以通过任意角度再现颌面部三维旋转的全貌进行切割,并多方位、多角度显示病变的实际大小、形状、位置与周围邻近组织的解剖关系,比MPR空间定位更优越,但其分辨率小于MPR,对细微的病变、无显著移位骨折或不明显塌陷骨折显示均不理想,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多技术联合应用,不能单独作为一种诊断工具使用。

上一篇:电厂人力资源下一篇:团队企业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