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肛瘘手术治疗(共9篇)
复杂性肛瘘手术治疗 篇1
复杂肛瘘为肛肠外科中的临床治疗比较难治的一种疾病, 手术治疗方法较为复杂, 并且进行一次手术的成功率较低, 一般需要分次进行手术, 手术后的复发率比较高, 会造成病人生活上的长期痛苦[1]。复杂肛瘘为一种主管支管的走行比较复杂, 一般有两个以上的主管, 或者一个主管外, 另外存在多个支管。还有临床反复发作的肛瘘和高位肛瘘, 都被临床认为是复杂性肛瘘[2]。在临床治疗上具有病程长, 并且复发率高的特点, 仍然是肛肠外科的临床治疗疑难症。在临床手术治疗上只有治疗的原则, 因为每一个患者的瘘管穿行不尽相同, 所以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通过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本文对本院2010年3月到2010年11月到本院进行治疗的复杂性肛瘘的患者15例的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总结了一些关于复杂性肛瘘的手术治疗体会,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本院2010年3月到2010年11月到本院进行治疗的复杂性肛瘘的患者15例, 其中男性10例, 女5;年龄在14到18岁的1例, 在18到45岁的8例, 在45到60岁的4例, 在60岁以上的2例;复发性的肛瘘例3, 马蹄形瘘例8, 高位肛瘘例2, 两个以上支管的肛瘘2例;治愈时间3到4周的9例, 4到6周的5例, 超过6周的1例;采用低切高挂术的5例, 近端挂线术5例, 多管挂线术2例, 对口引流术1例, 其他或者合并手术的2例。
1.2 方法
1.2.1 确定的肛瘘内口的方法
复杂性肛瘘的内口为原发的病灶部位, 如果定位不清就会造成治疗上的失败, 确定肛瘘内口的位置是手术治疗的关键。
1.2.1.1 肛肠镜检查
采用电子肛肠镜进行检查, 可比较清晰的观察到被放大数倍的肛瘘病灶的部位。
1.2.1.2 探针检查
先在肛门内将手指插入, 再用银质的圆头探针, 从外口沿着管道向患者的肠腔方向慢慢的探入, 如果是患者是完全性的肛瘘, 在肠腔内手指会在齿线附近摸到探针所确定的内口, 在进行探检一定不能盲目的用力, 避免造成假道, 导致患者感染的扩散[3]。
1.2.1.3 染色检查
用干纱布放入患者的直肠内, 可将美兰1~2mL由外口慢慢的徐徐的注入, 随后拉出纱布, 如果被染上色, 就可证明存在内口。
1.2.1.4 手术检查
手术切开患者瘘道, 沿者患者的瘘道寻找其内口。
1.2.2 手术方法
1.2.2.1 低切高挂术
比较适合一些高位的复杂肛瘘, 在直肠环以下将瘘管切开, 以上的瘘管尽量进行剥离切除, 刮干净管壁, 使用橡皮筋进行挂线, 在高位挂线可分为2到3次紧线。并要掌握好适当的松紧度, 对于处于感染期的患者, 其深部出现脓肿时可以采用低切、低挂, 并进行高位的引流, 并用双氧水进行反复的冲洗。
1.2.2.2 瘘管切除配合远端的缝合并近端挂线术
这种手术方法比较适用支管在5cm以上, 或者2到3个外口相通, 甚至长达10cm以上。手术采用支管将瘘口一次性的切除掉, 进行远端的全层缝合。在近端距离肛门3cm的位置切除掉瘘管并且进行挂线。这种手术式可明显缩短手术愈合的时间, 并减少创伤。
1.2.2.3 多管挂线术
比较适合出现二个以上的瘘管同时或者相继发生的情况。可使用双主管道的同时挂线, 和不同步的脱线方法, 在两管之间一定要留下充分的皮桥, 如果高位瘘和低位瘘一同存在, 也可一起进行挂线。在双瘘管挂线时要注意松紧, 使可以分期脱线[4]。
1.2.2.4 对口引流术
这种手术方法对前后的马蹄形瘘比较适用, 主管进行挂线, 支管进行剥离, 然后清洗, 用橡皮管进行引流, 以缩小切口, 治愈的时间比较短。
1.3 统计学方法
将本文疗效的数据输入Excel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一次性手术治愈13例, 一次性治愈率86.67%, 二次手术治愈1例, 三次手术治愈1例, 所有患者出院半年后复诊, 没有患者发生手术后遗症。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于复杂性的肛瘘手术治疗, 有很多的方法, 并且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 目前还没有一种手术方法能适用于所有的临床复杂性肛瘘的治疗。目前临床应用的比较广泛的还是挂线术, 挂线术具有损伤比较小, 和安全可靠的优点, 但患者的治疗时间比较长, 患者的痛苦
也比较较大。采用缝合手术的治疗时间上比较短, 对患者的肛门肌损伤比较小, 但容易发生感染, 并且如果引流不通畅, 患者的伤口就不能在一期愈合, 出现一些并发症的缺点。本文对本院2010年3月至2010年11月到本院进行治疗的复杂性肛瘘的患者15例的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得出结论进行复杂性肛瘘的手术治疗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尽量采用一种手术损伤小, 并操作简便, 伤口愈合快, 复发率较低, 并且对患者的肛门功能没有影响的方法, 为治疗复杂性肛瘘临床治疗的目标和要求。
摘要:目的 对复杂性肛瘘手术治疗方面的体会进行总结。方法 对本院2010年3月至2010年11月到本院进行治疗15例的复杂性肛瘘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一次性手术治愈13例, 一次性治愈率86.67%, 二次手术治愈1例, 三次手术治愈1例, 所有患者出院半年后复诊, 没有患者发生手术后遗症。结论 进行复杂性肛瘘的手术治疗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尽量采用一种手术损伤小, 操作简便, 伤口愈合快, 复发率较低, 并且对患者的肛门功能没有影响的方法, 为治疗复杂性肛瘘临床治疗的目标和要求。
关键词:复杂性,肛瘘,手术治疗,体会
参考文献
[1]赵洪宇.手术治疗复杂性肛瘘68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5 (23) :3243-3244.
[2]马英.复杂性肛瘘的治疗体会[J].中外医疗, 2010, 29 (24) :90.
[3]俞立民, 赵岩, 杨传永.复杂性肛瘘580例治疗体会[J].临床外科杂志, 2001, 9 (4) :262-263.
[4]徐晓红, 左玉琼, 李海燕, 等.手术治疗肛瘘106例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23) :3409-3410.
复杂性肛瘘手术治疗 篇2
【关键词】切开挂线;对口引流;复杂性肛瘘
【中图分类号】R657.1.+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3-0107-01
复杂性肛瘘属肛肠外科疑难病症之一,是指两个及以上瘘管较长并弯曲的肛瘘,即常说的马蹄型与半马蹄型肛瘘。复杂性肛瘘如不能及时治疗,易引发肛门畸形、肛门狭窄、肛门失禁等多种并发症,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困扰[1]。对此,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复杂性肛瘘患者分别给予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及传统切开挂线术治疗,旨在探讨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128例复杂性肛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两组,每组64例。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痔、肛瘘、肛裂、直肠脱垂的诊断标准》[2],并经临床查体、影像学检查等确诊。观察组男33例,女31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36.6±4.8)岁,病程0.5~8年,平均病程(4.15±0.26)年;对照组男30例,女34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35.9±4.5)岁,病程0.4~8年,平均病程(4.08±0.21)年。纳入标准:18~70周岁符合复杂性肛瘘诊断标准;初次手术;肛门形态及功能正常;无严重并发症;自愿受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严重全身性疾病;瘢痕体质者;特异性感染导致的复杂性肛瘘;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精神疾病;肛门外伤或手术史等。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给予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治疗,以美蓝注射、直肠指诊、探针等方法探查内外口数目、位置、主管道及支管道走向。于肛门后开窗作一长约2.5cm放射状人造外口,探针自人造外口探入,于内口穿出。对低位复杂性肛瘘者予以完全切开所在瘘道,对高位肛瘘者,齿状线以下切开,齿状线以上管道于探针尾部系一根橡皮筋,并由内口拉出肛外结扎。以支管外口为中心做切口将增生组织切除,扩大外口,使用止血钳破坏支管道,清除支管坏死组织,引流通畅后于切口处作宽松结扎。
对照组给予传统切开挂线术治疗,人造外口方法同观察组,球头探针由人造外口沿着主管道向肛内探查,自内口拉出肛外,切开内外口组织,清理腐败坏死组织及瘢痕组织。肛门外括约肌深部及耻骨直肠肌高位管道给予结扎,支管切除。
1.3 疗效评定 参照《中医肛肠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 评定,显效: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创面愈合;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好转,创面未愈;无效:症状及创面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病例数×100%。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肛门潮湿、肛门疼痛、肛门狭窄、肛门畸形、肛门失禁。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疗效比较 术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1%,对照组为76.56%,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69%,对照组为21.88%,观察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复杂性肛瘘包括低位复杂性肛瘘与高位复杂性肛瘘两类,其中高位复杂性肛瘘因病变位置高,主支管道多且弯曲复杂,可伴部分深部死腔,因此治疗起来难度更大[4]。切开挂线术作为肛瘘经典术式之一,是通过丝线的慢性机械作用达到阻断病灶血供的目的,操作起来较为简单,出血少。但因复杂性肛瘘可伴部分深部死腔,瘘管支管多且弯曲,单纯采取切开挂线治疗疗效欠佳,还易引发多种并发症[5-6]。本研究中,切开挂线术治疗后患者的并发症达21.88%。
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在清除深部坏死腔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复发少,故被广泛应用于复杂性肛瘘的治疗中。要保证手术疗效,手术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①正确寻找与处理内口,这与复杂性肛瘘存在1个或多个内口有关,找准内口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7]。②彻底清除支管及死腔内感染物质,保证引流通畅。复杂性肛瘘有部分患者可存在深部遗留死腔,死腔窦道内分泌物集聚,不利于创面愈合。故手术过程中应将支管及死腔进行彻底清除,充分扩创,使支管死腔有足够的空间和主管道切口相遇,以保持引流通畅,促进坏死组织与感染物质顺利排出。③手术过程中避免对尿道及阴道形成损伤,防止肛门畸形[8]。本研究中,观察组采取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后,总有效率高达95.31%,而并发症仅为4.69%。
综上所述,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相对于传统切开挂线术疗效较好,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金秀.切口挂线对口引流术应用于复杂性肛瘘临床探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2):176-177.
[2]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痔、肛瘘、肛裂、直肠脱垂的诊断标准[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4,24(2):4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32.
[4]吴文江,罗湛滨,范小华.高位复杂性肛瘘诊治难点及解剖特点分析[J].广东医学,2013,34(13):2048.
[5]宇明.改良切口引流联合挂线术在高位复杂性肛瘘中的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2014,24(2):163-165.
[6]郭红伟.不同方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9):173-174.
[7]缪俊.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治疗复杂性肛瘘52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3,19(6):703-704.
[8]李大志.采用主灶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法治疗复杂性肛瘘[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8):68-69.
复杂性肛瘘手术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本院患者, 共计80例, 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男25例, 女15例;年龄最小28岁, 最大65岁, 平均年龄39.6岁;病程0.8~7年, 平均病程3.8年。经肛内超声示有1个内口者27例, >1个内口者15例, 外口2个者13例, >2个者25例。确诊外口距肛缘最远的为12.3cm, 外口最多者为6个, 最少者为2个。实验组40例:男26例, 女14例;年龄最小29岁, 最大66岁, 平均年龄39.4岁;病程0.7~6.8年, 平均病程3.9年。经肛内超声示有1个内口者29例, >1个内口者14例, 外口2个者14例, >2个者23例。确诊外口距肛缘最远的为12.1cm, 外口最多者为5个, 最少者为3个。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术前予以清洁肠道, 口服缓泻药, 均予以取骶管麻醉或低位硬膜外麻醉。按瘘管所在位置取左侧或右侧卧位, 常规会阴部消毒以及铺单等常规操作。术前术后均选用合适的抗生素, 共使用约6d左右。
对照组予以内口切除引流术。用探针从外口插入瘘管, 手指从肛内寻找内口, 找到内口后, 从内口穿出, 沿外口切开瘘管, 剥离切除全部瘘管及支管, 一般是先剥离主瘘管, 再剥离支瘘管, 剥至内口处时连同内口及周围瘫痕组织一并切除, 用20%的过氧化氢溶液及甲硝唑溶液冲洗创面, 内口处全层用0/0可吸收线关闭缝合。在近内口的主管创面开放引流, 再用消毒好的凡士林纱布对创面进行压迫止血并引流。
实验组予以行同期多侧挂线法。将探针从外口探入直肠环, 从内口穿出, 双根消毒的橡皮筋挂线, 其他各处高位肛瘘按照此法依次手术, 手术中根据各处瘘管的深浅程度不同, 橡皮筋的结扎松紧度也相应不同, 最松的部位仅做橡皮筋旷置处理, 以后再紧。
1.3 统计学处理
对所得病例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治愈率、方法率等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处理, 软件选用SPSS13.0,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采用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治疗结果
从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5.0%、82.5%;5.0%、15.0%;17.5%、30%;以及住院时间看, 实验组 (12±3.1) d, 对照组 (15±3.7) d,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高位复杂性肛瘘一般是由肛旁脓肿发展而来, 其自然愈合的机会极少, 所以临床上手术的治疗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方法, 但对于复发以及保护肛门功能的两个矛盾如何做到统一成为治疗的关键。治疗不当将遗留肛门畸形、狭窄、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甚至肛门失禁等严重并发症[2]。
注:与观察组, *P<0.05
同期多侧挂线法的优点[3]在于由于被结扎的部位肌肉组织会逐渐坏死、断开, 但由于炎症反应会使切断的肌肉与周围组织粘连, 防止肛管直肠环因切断回缩引起的肛门失禁。挂线可同时起到引流肛瘘内渗出液的作用, 可减少急性感染的发生率, 与内口切除引流术相比可最大程度的保护肛门括约肌的功能及减少复发率。而采用内口切除引流术则会影响瘘管涉及范围及对口部位较高等问题。
常见的手术后再次复发的原因有内口处理不当, 肛门腺处理不当, 瘘支管及其瘘空腔清除不彻底, 术后换药不彻底等。国内最常见的原因之是没有准确地找到内口[4]。
综上所述, 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是一个特殊病理背景和生理环境的疾病, 具有病程长, 瘘管复杂等特点。采用同期多侧挂线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简单安全, 有效率更高, 但是同期多侧挂线法存在挂线多, 操作繁琐等缺陷, 因此临床操作时要谨慎, 才能提高有效率, 降低复发率以及减少肛门括约肌的功能障碍。
摘要:目的 探讨运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80例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 (A组) 予以行同期多侧挂线法治疗, 对照组 (B组) 采用内口切除引流术方法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有效率、复发率等情况比较。结果 从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5.0%、82.5%;5.0%、15.0%;17.5%、30%, 以及住院时间看, 实验组 (12±3.1) d, 对照组 (15±3.7) d,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同期多侧挂线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简单安全, 有效率更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高位复杂性肛瘘,同期多侧挂线法,内口切除引流术,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1]Zhu P, Gu YF.Curr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reatmentof complex anal fistula[J].Zhong Xi Yi Jie He Xue Bao, 2009, 7 (12) :31-33.
[2]van Koperen P, Willem B, Patrick B.The Anal Fistula Plug versusthe mucosal advancement flap for the treatment of Anorectal Fistula (PLUG trial) [J].BMC Surgery, 2008, 8 (1) :41-42.
[3]张卫刚, 柏连松.中医外科双线切挂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6, 40 (8) :48-49.
手术治疗肛瘘患者的临床观察 篇4
关键词:手术;肛瘘;复发
【中图分类号】R657.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22-02
在肛瘘的临床治疗中,最有效方法就是通过手术治疗,这已成为肛肠外科医生的共识[1]。为了分析和探讨肛瘘患者的临床手术治疗方法和体会,本文特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肛瘘患者50例,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为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下面为本次研究的具体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50例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肛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在24~71岁之间,平均年龄(46.2±4.3)岁,病程3~52个月,平均病程(25.1±4.5)个月。50例患者共有53条瘘管,其中45条为单纯瘘管,6条为复杂瘘管,2条为高位瘘管。5例患者有瘘管手术史,9例患者为盲端瘘,5例患者合并重度混合痔脱垂。排除标准:瘘管直径<0.2cm,长度不足2cm者;皮下瘘患者;合并有急性化脓性感染、结核性疾病以及肿瘤等疾病的患者。
1.2方法
在手术前,对患者肛管直肠的静息压进行测量,肛管静息压均在正常范围内或高于不超过2倍,所有患者肛管直肠收缩压均在正常范围,其中有21例患者的直肠静息压高于正常2倍者,有6例患者的肛管有效长度低于正常范围20%以上,所有患者的肛管最长收缩时间均在30~45 s之间。在手术治疗中,手术方法为:对患者采用管或腰硬联合的麻醉方式,患者均取折刀体位。首先,将外口作为注入口,将美蓝染色剂或者双氧水注入患者肛门部位,根据条索状瘘管走向来对内口的位置进行确定,从外口处,将探针置入到内口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遇到阻力,那么立即停止,不可强行穿入。其次,在患病部位做一切口,切口位置为内口外沿肛缘处,切口形状为弧形,切口长度为1~2cm,分离内、外括约肌间,找到这个部位的瘘管,用小血管把这一段瘘管钳挑起并暴露出来,切断,然后分为内外两段。再次,采用小刮匙把外口段瘘管内壁清除干净,并且还要多次用碘伏液对瘘管进行冲洗,并用盐水冲洗干净,对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AEM)补片材料进行剪切,将剪切的AEM材料牵入到整个外口段,这一过程需要在在已放置的探针引导下完成。然后,瘘管在肌间切断后其内口段一般长度约0.5 cm,采用组织钳来对该段进行控制,并用电刀将该段完整切除。对于不能完整切除的患者,则可以用电刀对内口段残留部分进行烧灼。最后,用细可吸收缝线将置入材料与切口组织缝合在一起进行固定,间断全层缝合肛缘切口。
2结果
在手术过程中,50例患者的瘘管被切割成两个创面,分别为肌间段和外口段,肌间段的愈合时间为(27±5)d,外口段的愈合时间为(10±6)d。术后有6例患者7d后拆线结果为一期愈合,其余44例患者均发生切口裂开,其中19例患者出现炎性分泌物,每天对其进行引流处理和换药处理,直至患者愈合。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1~12个月。50例患者共42条瘘管,愈合51例,未愈合2例,愈合率为96.2%。随访的过程中无1例发生复发。疼痛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例為无痛,45例为轻度疼痛,1例为中度疼痛。术后有1例患者生活无法自理,12例患者活动受限,但是生活能够自理,37例患者行动自由。
3讨论
肛瘘为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后遗留的慢性病理性窦道,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感染、肛门周围流脓以及疼痛等,通常情况下难以自行愈合,而极少数自行愈合的也很容易发生复发。手术作为肛瘘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不过近年来不少临床治疗指出其手术治疗会并发肛门失禁以及肛门功能失调等症状,从而导致手术治疗整体效果大大下降[2]。这主要是因为手术需要在肛缘部位作切口,切口为了能够更好的控制创面出血,因此往往较大,并且为了控制活动出血,多采用加压缝合的方法,从而导致术后切口内很容易会由于积液或者积血的存在而引发感染的发生。一直以来,临床上对于肛瘘手术治疗中是否保留肛门括约肌存在很大的争议。而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完整性是患者肛门功能的重要保证,术后最大限度的保留括约肌不仅能够有效促进临床总体效果的提高,同时还有利于术后并发症的大大降低[3]。随着肛瘘手术治疗的进展,LIFT手术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逐渐凸显出来,一方面在手术过程中,将瘘管的内口切断,从而完全控制了感染源,大大降低了术后肛瘘复发的发生率,另一方面,其在切口的选取方面是选择沿肌纤维方向肛缘而做的弧形切口,从而将括约肌分为内外两个部分,不会造成肛门括约肌断裂损伤,切口愈合后不会出现肛门缺损。另外,PIug手术主要是将AEM材料置人到外口段瘘管中,由瘘管提供纤维成分条件,从而有效促进创面的愈合。在本次研究中,50例患者共42条瘘管,愈合51例,未愈合2例,愈合率为96.2%。随访的过程中无1例发生复发。疼痛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例为无痛,45例为轻度疼痛,1例为中度疼痛。术后有1例患者生活无法自理,12例患者活动受限,但是生活能够自理,37例患者行动自由。总的来说,LIFT手术与PLug手术可结合用于肛瘘的手术治疗中,在手术治疗前要先测定患者的肛管静息压以及肛管有效长度,为手术过程提供指导和依据,促进疾病治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悠然,谷云飞.保留括约肌手术治疗肛瘘的临床进展[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2,21(6):664-666.
[2] 杨柏霖,林秋,陈红锦等.英夫利昔单抗联合手术治疗克罗恩病肛瘘的临床疗效[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3,16(4):323-327.
复杂肛瘘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法研究 篇5
关键词:复杂肛瘘,手术方法,探讨
肛瘘是肛管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之间的慢性感染性通道, 是肛肠外科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其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已经引起临床医生的普遍重视。复杂肛瘘鉴于病变位置复杂, 支管和深部有死腔的特点已给病人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加上其手术创伤性大、并发症和后遗症多的特点, 已经成为肛肠外科难以治疗的疾病之一[1]。该研究对20 0 9年1月—2012年10月间该院收治的4 0例复杂肛瘘患者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 为对复杂肛瘘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取的4 0例复杂肛瘘的患者均在该院进行治疗。观察组20例患者, 男10例, 占50%, 女10例, 占50%, 年龄17~69岁, 平均年龄 (43.5±2.5) 岁, 病程4个月~11年, 平均病程 (18.5±2.5) 个月, 其中低位复杂肛瘘8例, 占4 0%, 高位复杂肛瘘8例, 占40%, 半蹄型肛瘘2例, 占10%, 全蹄型肛瘘2例, 占10%;对照组20例患者, 男12例, 占60%, 女8例, 占40%, 年龄18~68岁, 平均年龄 (40.5±3.5) 岁, 病程3.5个月~10年, 平均病程 (17.5±2.5) 个月, 低位复杂肛瘘6例, 占30%, 高位复杂肛瘘9例, 占45%, 半蹄型肛瘘3例, 占15%, 全蹄型肛瘘2例, 占10%。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肛周肿痛且反复发作、流脓、瘘管呈马蹄形或半马蹄形等。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20例患者, 采用常规的切开切除治疗方法, 具体的操作为由外口向内口切开或切除主瘘管、支瘘管及高位病灶病变等组织, 然后根据内口高低等情况选择挂线或切开。观察组20例患者, 采用微创手术的治疗方法, 具体采用经内外肛门括约肌间隙入路法。由外口探得内口, 将探条于瘘管内, 然后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隙切开并分离主内管, 对炎性组织进行清除, 将低位内口缝合, 挂线在高位。然后在主管切口与外口之间挂上浮线, 然后引流冲洗。对于超远距离的支瘘管作分段挂浮线;对于高位肛瘘病灶仅作骚括, 留置引流管同时冲洗引流。两组患者在术后要严格按照肛瘘的处理发放, 按时换药, 及时冲洗病灶和瘘管, 并进行局部熏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创面出血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术后的疼痛时间、疤痕大小及肛门畸形等情况, 同时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此外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后3年的随访。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后, 具体的相关指标的比较情况见表1。可以看出,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创面出血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术后的疼痛时间、疤痕大小及肛门畸形等情况的比较上,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两种治疗方法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观察组肛门畸形5例, 对照组9例。在治疗过程中, 两组患者均无肛门完全失禁等并发症的发生。此外, 对两组患者的随访情况见表2。观察组在1年复发人数、2年复发人数和3年的复发人数与对照组的比较上, 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种治疗方法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肛瘘多由肛腺细菌感染而引起, 进而导致肛周、坐骨直肠窝、骨盆直肠间隙、直肠后及高位肌间脓肿, 溃破可引起肛管直肠和肛门周围皮肤之间的异常通道[2]。目前, 治疗肛瘘的最主要方法为手术治疗, 具体的手术方式包括:肛瘘切开术、切开挂线术、切开切除缝合术等。多数肛瘘病变范围广泛, 若采用传统的手术方式易造成出血量大、创面愈合感染严重等现象, 个别患者会出现肛门畸形、括约肌收缩和肛管组织破损等现象, 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 其以逐渐应用到复杂肛瘘等手术治疗上, 切口广泛、彻底、出血量小、术后疼痛时间短、疤痕小及创面渗血时间短等优点深受广大肛瘘患者的亲睐, 且其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已经成为临床上治疗肛瘘的有效方法。该文观察组20例患者, 采用微创手术的治疗方法, 在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创面出血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术后的疼痛时间、疤痕大小及肛门畸形等情况的比较上, 显著优于应用传统治疗的对照组20例患者, 两种治疗方法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此外, 观察组复发人数少于对照组的复发人数, 两种治疗方法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微创的手术方法对复杂肛瘘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且临床复发率低, 不良反应少, 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小岚, 黄志恒, 詹勇强, 等.经括约肌间隙微创手术治疗复杂肛瘘[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5, 8 (4) :322-324.
[2]徐靖, 李国栋.低切高挂加对口引流治疗复杂肛瘘372例[J].中国医刊, 2010, 45 (9) :58-60.
[3]孔凡芬, 沙剑轲.切缝挂线引流术治疗高位复杂肛瘘[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7 (7) :1064-1064.
复杂性肛瘘手术治疗 篇6
注:经过统计学分析, 两组总有效率与平均创口愈合时间比较有限制性差异* (P<0.0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肛肠科收治的67例复杂性肛瘘的患者, 根据入院随机数字表法, 分为两组, 观察组患者34例, 其中男20例, 女14例, 年龄22~57岁, 发病时间5个月~6年, 平均2年;对照组患者33例, 其中男19例, 女14例, 年龄21~58岁, 发病时间5个月~6年, 平均2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 没有统计学的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两组手术方法相同, 视病灶所在部位, 分别取左或右侧卧位, 常规消毒后局麻。位于浅部括约肌间或经括约肌的低位、单纯性肛瘘, 可采用瘘道切开或瘘管切除术。因其只损伤部分内、外括约肌, 不会导致肛门失禁, 而且引流通畅, 故疗效确切。作法是沿探针切开瘘管, 刮除瘘道内肉芽组织;或以探针为导向, 将瘘管包括周围纤维性瘢痕组织完全切除。瘘道切开或瘘管切除应视具体情况决定, 如瘘道穿过外括约肌浅部和深部之间, 则宜作瘘管切开, 避免伤及外括约肌深部。然后剪去部分切口边缘皮肤, 在开放的创面上敷以油纱布, 以不致因创缘皮肤相对生长过快而影响引流。低位复杂性肛瘘往往因瘘道弯曲, 探针不能探通瘘道, 此时可采用些应变措施。如用探针探入一段, 探针抵弯曲处不能前进时将探通的一般瘘道切开;接着用探针再探, 再切, 直至切开内口, 刮除瘘道内肉芽组织完成手术。或经外口注入5%亚甲蓝水溶液, 沿蓝染的方向逐一切开所有支瘘道, 待创面完全愈合后再切开或切除主瘘管, 行二期手术处理。对照组术后不给予外洗, 观察组术后给予中药外洗, 术后每日便后用祛腐生肌、收湿敛疮的中药熏洗、坐浴, 中药药方为:黄柏20 g、马齿苋15 g、夏枯草10 g、侧柏叶15 g、生地榆15 g、百部10 g、厚朴10 g、秦皮15 g。中药坐浴后常规清洗消毒伤口, 保持引流通畅, 加强营养, 忌食辛辣酒燥。
1.3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全国肛肠会议拟定标准。痊愈:症状、体征消失。创口完全愈合;显效:症状消失, 体征改善, 创口未愈;有效:症状、体征改善, 创口未愈;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虽然改善, 但创口不完全愈合, 仍有分泌物溢出[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 定量资料一般用t检验, 定性资料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33例, 总有效率94.18%, 平均创口愈合时间 (27±2.3) d;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 平均创口愈合时间 (43±4.5) d。两组比较在总有效率、平均创口愈合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病理与下列几种因素有关。①肛门周围脓肿是形成肛瘘的主要原因, 多由粪便、细菌滞留肛隐窝产生肛腺炎引起。②直肠、肛管损伤继发感染, 如外伤、异物损伤、检查损伤及手术感染等。③特异性感染疾病, 如结核、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4]。
肛瘘的病理变化为脓肿自溃后或切开引流后, 脓液排出, 脓腔得以修复, 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和结缔组织所填充。瘘管与外口相连, 外口一般较小, 有时可暂时闭合, 如管道内感染物蓄留积聚, 外口可再度破溃或继发新的脓腔, 溃破后形成新的管道和外口。因此, 肛瘘由原发内口、瘘管、外口等组成, 有的还伴有支管和空腔。流脓为其主要症状。流脓多少与瘘管长短, 分支及炎症程度有关, 新形成或急性炎症期流脓多、味臭、色黄而稠厚;慢性炎症期流脓少, 脓液血色质稀色淡, 且时有时无。临床用探针检查时必须轻柔, 切勿暴力操作, 而造成假道、假内口, 给治疗带来困难。
手术是治疗肛瘘的主要方法, 而且在手术中能否切开全部瘘管、彻底清除内口 (包括化脓的肛腺) 是治疗肛瘘成败的关键。为了取得好的疗效, 一要掌握手术时机, 二要根据病情选择术式。对慢性肛瘘急性感染发作的病例, 亦应先行高锰酸钾热水坐浴及抗生素等综合治疗, 必要时行切开引流, 直至急性炎症消退后方可行肛瘘根治手术。治疗肛瘘的术式很多, 准确选择适应证与预后关系极大。
在局麻或腰麻下, 银质探针从瘘道外口沿瘘道走行缓慢探入至内口穿出, 对于低位复杂性肛瘘, 沿探针将瘘道全层切开, 清理瘘道坏死组织, 并修剪两侧皮肤及皮下组织, 使之成为一个低小口大的“V”字型创面以便引流, 按上述方法将一个外口与内口的瘘道全部切开, 然后用探针分别探查其分支, 通常这些分支都相互交通, 且多位于外括约肌的浅面, 故可将这些分支的瘘道分别切开, 与首次切开的主瘘道打成一片术毕用凡士林纱条填塞创面, 纱布覆盖, 宽胶布压迫固定[5]。
手术后, 观察组患者根据病情选用具有清热解毒、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止痒、收敛生肌等作用的中药煎剂熏洗肛门部分。常用的洗剂有祛毒汤、苦参汤、五倍子汤、复方荆芥洗剂、硝矾洗剂等, 也可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盐水坐浴, 本文采用中药药方为:黄柏20 g、马齿苋15 g、夏枯草10 g、侧柏叶15 g、生地榆15 g、百部10 g、厚朴10 g、秦皮15 g。通过本研究发现, 经过中药外洗的观察组33例, 总有效率94.18%, 平均创口愈合时间 (27±2.3) d;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 平均创口愈合时间 (43±4.5) d。两组比较在总有效率、平均创口愈合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此可见, 与单纯手术相比, 手术后冲洗疗法具有治愈率高、痛苦小、疗程短、并发症和后遗症少等优点。
摘要:目的 探讨外洗法结合手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6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两组患者均手术治疗, 观察组34例术后采用外洗疗法, 对照组33例术后不采用冲洗措施。结果 观察组34例, 总有效率94.18%, 平均创口愈合时间 (27±2.3) d;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 平均创口愈合时间 (43±4.5) d。两组比较在总有效率、平均创口愈合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单纯手术相比, 手术后冲洗疗法具有治愈率高、痛苦小、疗程短、并发症和后遗症少等优点。
关键词:复杂性肛瘘,外洗,手术
参考文献
[1]李激.复杂性肛瘘的误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 2011, 3 (12) :928.
[2]张海平.中西医结合诊治不典型复杂性肛瘘7例[J].中国中西医结台外科杂志, 2001, 7 (2) :111.
[3]南利亚, 南波旭, 南卫东.复杂性肛瘘28例误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3, 9 (5) :363.
[4]胡伯虎, 李宁汉.实用痔瘘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237-238.
高位复杂性肛瘘治疗经验总结 篇7
关键词:高位复杂性肛瘘,切开挂线旷置引流术,临床疗效
瘘管经外括约肌深层以上为高位肛瘘, 如有两个以上外口及瘘管有分支, 瘘管主管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有一个或两个以上内口, 此种高位肛瘘称为高位复杂肛瘘。传统的手术方法治愈率较低, 且易复发, 部分还宜出现肛门狭窄和失禁的严重后遗症, 随着临床水平的不断提高, 结合许多先进的现代理念和优秀的传统医学方法, 使得外科手术治疗该病取得了显著进展, 笔者应用切开挂线旷置引流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0月—2008年10月, 我院收治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157例, 其中, 男性77例, 女性80例 ;年龄28~61岁, 平均42岁。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对照组79例, 观察组7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研究方法
1.2.1 术前准备
两组患者术前准备相同, 术前确定内口的部位。高位复杂性肛瘘探针检查时内口与外口常不在对应位置, 指诊亦不易触及管道走行方向, 参照Salomon定律进行定位, 如不明确还可用自外口注入有气液体以判断内口的位置, 同时将纱布柱状塞入肛内, 自外口注入药液, 纱布潮湿的方向即为内口的部位, 肛镜下见泡状液体自内口溢出。
1.2.2 手术分组与方法
观察组采用切开挂线旷置引流术, 手术仅清除原发感染的肛腺和肛窦, 并对上端漫延感染形成的肛瘘采取潜行扩创, 剥除瘘管壁, 使引流通畅, 将橡皮筋挂在齿线瘘道的中下部, 不是顶部, 这样切割组织少, 挂线的作用是在后期创面缩小后起引流作用, 对组织的损伤小。具体步骤如下:明确内口后, 切开并修剪扩大外口, 探入刮匙, 以充分搔刮管道壁, 目的是清除坏死腐烂组织。选最接近肛缘的外口插入球头探针, 在伸入肛门内的示指导引下, 触摸并确定内口位置, 引导探针从内口穿出。触摸管道走向, 切开括约肌肌间沟以下的皮肤及皮下组织, 分离至探针, 剖开管腔。切开内口至该切口之间的粘膜, 从内口引入橡皮筋, 由切口引出, 扎紧, 主管道切开挂线。然后贯通主管道与各侧枝管道, 主管道切口与各侧枝外口之间, 穿进橡皮筋, 外面两端结扎, 使其不留张力, 然后使其侧枝管道的旷置及置入橡皮筋引流。最后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管腔及创口, 检查无出血, 油纱条填塞切口, 无菌敷料包扎固定。 对照组采用同期多侧挂线术, 用于两个及两个以上主管道深达肛管直肠环以上, 将探针从外口探入肛管直肠环, 由内口穿出, 双根橡皮筋挂线。橡皮筋结扎紧度根据瘘管的深浅程度的不同各有差别, 最松者仅作橡皮筋旷置处理, 待以后再紧线[1]。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创面愈合, 肛门无压痛和分泌物。好转:创面基本愈合, 肛门仍压痛并有少量分泌物。无效:创面未愈合, 肛门压痛明显, 创口有较多分泌物[2]。
2.2 结果与复发率比较
2.2.1 两组疗效比较
如表1所示, 疗效方面比较, 观察组治愈率98.7%, 对照组86.0%, 经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2两组复发率比较
两组术后两年复发率比较如表2所示。
复发率方面比较, 观察组复发率为0, 对照组为2.5%, 经检验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另外, 两组患者均无肛门变形、狭窄等后遗症的发生。
3讨论
本治疗方法具有治愈率高, 复发率低, 有较少产生肛门变形、狭窄等后遗症的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应用此法韩震辉[3]治疗40例高位肛瘘患者, 治愈率100%, 术后随访肛门括约肌功能良好, 未发生不完全性肛门失禁。张国旗等[4]应用此术式治疗复杂性肛瘘32例, 时间35周, 全部治愈, 未发生肛门失禁、肛门变形等并发症。经过3个月至4年随访, 未见复发病例。手术中准确寻找内口及管道是手术成功的关健。另外适时的紧线与恰当的挂线对于保护肛门功能和手术的成功也有重要意义。挂线通过机械作用, 挂线组织因缺血而逐渐坏死, 管道被缓慢切开又具有良好的引流作用, 利于肉芽组织的生长, 避免了肌肉的回缩, 防止了一次性切开括约肌而导致的肛门功能的减退和失禁。
参考文献
[1]林晖.同期多侧挂线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对比观察[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 2005, 11 (3) :194-196.
[2]范学顺, 王晏美, 李辉, 等.高位复杂瘘的定位与手术方法[J].中国临床医生, 2003, 31 (4) :40.
[3]韩震辉, 孙建权.旷置挂线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8, 42 (5) :62-63.
虚实双挂线治疗复杂性肛瘘71例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纳入标准
1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肛瘘诊断标准[3];2年龄在18~65岁间;3为非特异性感染。
1.1.2 排除标准
1单纯性低位或高位肛瘘;2有过手术治疗史而复发者;3合并溃疡性结肠炎、直肠息肉、肛门大肠癌;4合并严重肝、肾、心血管、造血系统疾病者;5因克隆氏病、结核等特异性感染致病者;6妊娠期与哺乳期妇女。
1.1.3 分组资料
整群选择该院2011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所收治71例符合以上纳入与排除标准复杂性肛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患者入院顺序进行编号, 奇数号纳入观察组, 偶数号纳入对照组。观察组共36例, 男28例, 女8例, 年龄在35~63岁, 平均 (45.3±5.1) 岁。病程在0.5~5年, 平均 (2.7±0.6) 年。17例为高位复杂性肛瘘, 19例为低位复杂性肛瘘。对照组共35例, 男26例, 女9例, 年龄在32~64岁, 平均 (45.2±5.0) 岁。病程在0.4~6年, 平均 (2.6±0.7) 年。15例为高位复杂性肛瘘, 20例为低位复杂性肛瘘。
1.2 手术方法
1.2.1 观察组
虚实双挂线治疗:行腰麻, 用探针明确内口位置、瘘管走行, 如遇弯曲通道, 用美蓝与双氧水混合加压注射。以探针沿瘘管向肛内探查, 于瘘道转弯处将皮肤与皮下组织切开, 穿出探针, 做长约1.5~3 cm人造外口, 切除原外口处瘢痕组织以使引流通畅。另一支探针由人造外口探入, 手指进行引导, 内口穿出, 低位肛瘘予一次性切开引流。高位肛瘘者先切开高位肛瘘低位部分, 累及耻骨直肠肌、外括约肌深层管道, 用橡皮筋挂线。丝线结扎橡皮筋, 结合具体病情确定其拉紧程度, 修剪创缘。两外口之间管道不切开, 但刮除管腔内腐烂组织。支管与主引流切口做对口引流, 相接处管壁组织适当切除以利引流。用刮匙反复搔扒管腔将管腔中坏死组织清除, 生理盐水、双氧水冲洗, 挂入橡皮筋, 让其呈松弛状态。术毕用凡士林纱条进行填塞, 加压包扎。术后第2天取出填塞物并转动橡皮筋, 注射甲硝唑冲洗瘘道并换药。术后15 d橡皮筋仍未脱落可直接剖开取出, 指诊检查是否留有残腔及管道。
1.2.2 对照组
切开挂线术进行治疗:术前做好肠道准备工作,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 患侧卧位。常规消毒肛门附近与会阴部皮肤, 扩肛行直肠指诊与探查, 齿线下V形切开主管道, 于齿线上高位管道置入探针, 尾部拴橡皮筋, 由内口拉出到肠外予以结扎。支管外口作放射状切口, 止血钳将支管道破坏以便于引流。用橡皮筋结扎处理主支管和支管切口, 生理盐水、双氧水冲洗并止血创面, 全层对应缝合, 油纱条处理挂线位置, 外敷无菌敷料。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进行半年随访, 比较1瘘口愈合时间。2治愈率与复发率:肛瘘内外口完全闭合, 创面完全修复, 为治愈;未愈:肛瘘内外口未闭合, 管道内流出分泌物为未治愈。3并发症发生率。主要包括肛门移位、失禁、畸形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率 (%) 表示, 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瘘口愈合时间、治愈率、复发率的比较
观察组瘘口愈合时间为 (15.6±4.4) d, 对照组为 (18.3±4.7) d,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50, P=0.015<0.05) ;观察组治愈率、复发率分别为97.2%、2.8%, 前者高于对照组, 后者低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 (1/36) , 仅1例漏气, 显著低于对照组17.1% (6/35) 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复杂性肛瘘复杂, 主要为不同原因肛窦感染引发, 目前其病因以中央间隙感染学说、肛隐窝腺感染学说为主[4]。此外也有人认为受性激素水平影响, 原因在于该病患者性别差异较大[5]。肛瘘手术方法也较多, 复杂性肛瘘的处理主要强调正确处理内口与肛直环。肛瘘走向、分支管道重叠情况、管道空腔大小等都会对手术方法的选择造成影响。对口引流、缝合、切开挂线等方法相结合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复杂性肛瘘主要思路, 可保证肛门功能不被破坏。
该组研究中对照组采取单纯切开挂线进行治疗, 观察组采取虚实双挂线治疗, 对比结果显示虚实双挂线组治愈率更高, 达97.2%, 同时瘘口愈合时间更短, 原因在于虚实双挂线治疗中由瘘道转弯处切开皮肤、穿出探针且不切开外口之间管道可在完全切除坏死组织前提下尽量保留健康组织, 减轻手术带来损伤, 该组创口愈合时间因此更快[6]。此外, 观察组仅出现1例漏气情况, 并发症发生率为2.8%, 显著低于对照组17.1%, 原因在于挂线主要通过机械勒割来分离组织并修复局部组织, 线所带来异物刺激作用会导致炎性反应, 让括约肌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进而起到固定作用, 避免肌肉突然断裂。断离肌肉时, 双挂线的应用使肛瘘周围组织附着有固定支点, 因此断端距离短, 不会出现肛门失禁问题[7]。再有, 支管外口与主引流切口间“虚线”的放置可形成持续对口引流, 稳定性高, 可防止由于支管完全切开对肛旁组织造成损伤引发疤痕挛缩而导致肛门移动与畸形问题[8], 因此术后并发症得以大幅降低。有临床研究将切缝挂线术与传统切开挂线术进行对比, 前者有效率为92.5%, 并发症发生率为7.5%, 后者有效率为75.0%, 并发症发生率为27.5%, 可看出该组中观察组有效率比以上二者都高, 而并发症发生率最低, 效果更加得到凸显。需要注意的是, 为确保手术治疗效果, 需准确寻找内口并术后及时换药, 以免发生肛腺感染或导致腔内肉芽正常生长受到影响。
综上, 虚实双挂线治疗最大限度保留患者正常皮肤与肛门结构功能, 促进创口更快愈合, 治愈率高且不易复发, 是该病理想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潘德强, 黄祖仟, 段文志, 等.米银痔疮净用于多切口复杂性肛瘘引流术的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4, 8 (3) :302-303.
[2]聂洁伟.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研究[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8, 22 (8) :634-635.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2:39-40.
[4]陈宏伟.手术治疗复杂性肛瘘90例临床资料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 2009, 1 (2) :35-36.
[5]吴盟.“三联术”治疗复杂性肛瘘合并直肠穿孔1例[C]//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第十四次全国中医肛肠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华中医药学会, 2012:333-334.
[6]甄熙奎.左进教授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经验[J].甘肃中医, 2010, 23 (11) :55-56.
[7]杨柏霖, 竺平, 孙桂东, 等.克罗恩病肛瘘的诊断与治疗[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9, 17 (20) :2058-2063.
复杂性肛瘘手术治疗 篇9
关键词:肛瘘,手术,临床观察
复杂性肛瘘在肛肠科主要是以手术为主的治疗, 而目前治疗复杂性肛瘘的手术方式有很多种, 这些手术方式存在或多或少的弊端, 或造成肛门肛管皮肤缺损, 或肛门畸形, 或肛门移位、肛门不全失禁, 或手术区域严重的瘢痕形成。在近5年的时间里笔者用内堵外灌的综合疗法治疗复杂性肛瘘126例,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复杂性肛瘘126例, 入选病例均符合1995年发布并实施的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标准[1], 其中, 男性94例, 女性32例;年龄16~58岁, 平均35.2岁;病程6个月~26年, 平均5年。有2个外口者95例, 2个以上者26例, 外盲瘘者5例。高位复杂性肛瘘86例, 低位复杂性肛瘘40例, 其中瘘管绕肛门一周的环形肛瘘27例。本组病例均有反复肛周肿痛或发热或流脓血史, 大部分病例自行破溃或曾在外院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治疗。
1.2 治疗方法
手术当天要求患者排净大小便, 备皮。取适宜的手术体位, 常规消毒铺巾, 行肛周局部麻醉或硬膜外麻醉。通过指诊、肛门镜检、亚甲蓝造影配合探针查清内口、主管道及支管道的走向数目和位置关系等情况。 (1) 主管道处理:首先将球头探针的前段2 cm处折弯约30°, 再在10 cm处向反方向折弯约60°, 在肛内食指引导下, 球头探针从距肛门最远处外口探入, 在管道转弯处, 将探针前端向上顶, 可见皮肤隆起, 在此隆起处用11号尖刀向下切开皮肤, 切口的方向以肛门为中心呈放射状, 切口的长度以不超过1.5 cm为宜, 抽出探针。再以此切口为切入点, 用16 cm的弯血钳插入管道, 充分扩张, 分离其中的隔膜, 以利此后的管道引流和灌洗。再次从此切口处用探针探入, 用同样的方法找到下一个切口, 以此类推, 直至找到内口。最后的切口应与内口在同一条直线上, 并且内口距肛缘一般在2 cm左右。在最后的切口至内口处切开皮肤, 然后根据管道是否绕过肛管直肠环决定是否挂线。如果管道绕过肛管直肠环, 则切开皮肤后行橡皮筋挂线处理, 否则可直接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让管道畅开, 有外痔者一并切除, 修剪创缘及外口的肉芽组织以利引流及愈合后的美观, 出血明显可结扎血管, 一般挂线7~10 d脱落, 7 d左右检查挂线是否松弛, 若松弛应紧线, 超过12 d未脱落可一次切除末端残留组织。最后用刮匙刮除管道内的腐肉, 反复用3%的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冲洗管道, 然后用凡士林纱条填塞管腔内。 (2) 支管道处理:支管道在2 cm以内可不必再做切口, 超出2 cm的应在支管道的盲端做一切口, 其他处理与主管道处理相同。 (3) 环形肛瘘的处理:环形肛瘘的管道一般都较浅, 很少有绕过肛管直肠环, 但往往有多个内口。应仔细查找内口, 不可遗漏, 找到内口后用弯探针作引导, 从内口处向肛缘呈放射状切开, 畅开管道, 切口与切口之间的管道处理与主管道处理相同。 (4) 术后处理:便后用1∶5 000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坐浴, 换药的处理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所在, 首先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及肛周, 在内口处的创口用红油膏棉条换药。旷置的管道根据瘘管的情况分别采用生理盐水、0.1%的雷夫奴尔溶液、0.15%的利福平溶液 (临时配制) 灌洗, 灌洗和换药每天1次, 直至创面及管道完全愈合为止。
1.3 疗效标准
痊愈:瘘管内口基本变平, 无明显压痛, 外口完全闭合, 开放创面完全修复, 无肿痛、流脓血, 半年内不复发。未愈:瘘管内口未闭合或内外口未完全闭合, 或有肿痛、流脓血需再次手术治疗。
2 结果
本组126例除3例再次手术外均一次性治愈, 此3例因惧怕灌洗的疼痛, 致管道灌洗不净感染外口闭合不全而未愈故再次手术, 一次性治愈率为97.6%。治愈时间12~23 d, 平均17 d。此术式明显优于主管切开支管对口引流术[2], 术后随访6个月~1年, 无肛门移位畸形及肛门失禁等后遗症。
3 讨论
3.1 正确找到内口, 堵住感染源
肛镜、指诊、亚甲蓝试验、探针、碘油造影等方法寻找内口, 切开内口及与内口相对应的主管人造外口之间的皮肤及皮下组织, 避免对括约肌斜形切断, 以减少对括约肌的损伤。彻底清除内口周围感染的肛隐窝及肛腺, 合并外痔者一并切除, 修整创缘。根据管道是否绕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决定挂线, 橡皮筋应松紧适宜, 结扎后将橡皮筋残端剪除, 避免残端对创面的感染和愈合。管道在外括约肌深层前面走行可直接切开, 以加速创面愈合时间, 此创面用红油膏换药, 红油膏有提脓祛腐、生肌长肉的作用。
3.2 将弯管道变成直管道以利引流
马蹄形肛瘘及2个以上外口的肛瘘, 管道往往成弧形或成折线走向, 在转弯或折角处做一个约1.5 cm的放射状切口, 外口与切口、切口与切口之间成为直线, 为清除管道内残留物和灌洗用药提供了良好条件。
3.3 灌洗用药加速管道闭合
管道局部用药灌洗, 加强抗菌消炎的效果, 使管道在很短的时间内成无菌状态, 必然加快闭合时间, 如结核性肛瘘则用利福平溶液灌洗结合口服抗结核药, 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4 术后合理使用抗生素
术后合理使用抗生素亦为手术后处理的必要措施, 当创面干燥、无渗液、无渗血时则可停用, 一般使用4~10 d。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23.
【复杂性肛瘘手术治疗】推荐阅读:
复杂性肛瘘的治疗体会论文07-11
低位复杂性肛瘘09-21
高位复杂性肛瘘论文11-21
复杂肛瘘11-03
微创复杂胆囊手术07-09
胫骨平台复杂骨折手术11-02
复杂性机理10-21
工作复杂性06-03
复杂性结石07-31
报告复杂性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