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战略探析

2024-08-12

知识产权战略探析(共12篇)

知识产权战略探析 篇1

目前, 全球已步入知识经济创新时代, 知识产权兴国成为国家的战略选择。而对于企业, 知识产权已成为当代企业的核心资源与竞争优势。要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适时制定并实施符合自己企业特点的知识产权战略, 显得异常重要。

一、分析模型

本文使用SWOT分析就是将与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因素 (Strength) 、弱势因素 (Weakness) 、机会因素 (Opportunity) 和威胁因素 (Threat) , 依照一定的次序以矩阵形式排列起来, 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 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知识产权战略就是将一个公司与其所处的知识产权环境联系起来, 更准确地说, 是把企业内部知识产权条件与其外部知识产权环境相匹配的过程。通过对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以及企业所处的知识产权环境的机遇和威胁进行匹配, 企业能够使自身的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从而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SWOT分析框架通过建立TOWS矩阵, 提供4种战略, 即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 如表l所示。

二、知识产权战略分析因素

知识产权战略也可被看做一般战略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的交集, 因此, 它从一般战略中继承了战略分析思想, 又和知识产权管理的特殊因素相结合。知识产权战略中常见的分析因素如下:外部知识产权环境 (即O和T) , 主要从宏观知识产权环境 (政治、经济、社会、技术) 和行业知识产权环境 (产业技术、竞争结构、知识产权行业) 两方面分析;内部知识产权条件 (即S和W) , 具体包括专利、研发、制造、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等因素。

三、应用实例:上汽荣威750分析

一直依靠引进技术闯荡市场的上汽集团, 不断在自主专利技术上寻求突破。2006年11月18日, 荣威750全系列车型首次公开亮相, 体现“尊荣体验”服务品牌;在荣威平台上自主开发的中强混合动力轿车也成为一个技术亮点。2007年9月21日, 荣威750i睿雅版隆重发布, 延续了荣威家族“高性价比”的特征, 也有效地丰富了荣威的产品线。荣威作为一个上市不满一年的全新品牌, 能在短期内推出此款新车, 与其始终坚持的“创新”精神息息相关。

上汽集团内部具有自身的优势及劣势, 在外部市场环境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机会和威胁。与其实施专利战略密切关联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因素, 包括:企业的资本实力, 即上汽研发基金充裕, 企业盈利, 财务稳定性好等;企业的开发能力, 即研发部门的技术实力强, 研发部门在企业中备受重视, 注重企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有较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及工人, 组织效率不是很高, 较为忽视团队建设;企业市场开拓能力, 即专利的实施许可能力强, 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高。二是外部因素, 包括:政治环境因素, 即国内政治稳定, 国际政治环境比较稳定;经济环境因素, 即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不断增长, 比较稳定的政府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对外经济政策;技术环境因素, 即汽车行业技术不断进步, 注重生产技术革新;行业市场因素, 即政府产业政策支持国内汽车行业发展, 行业边际利润率低, 行业资金、技术密集度高, 市场容量饱和;竞争环境因素, 即竞争格局在变化, 不断有国际国内竞争者退出与进入, 竞争强度大。

1、内部优势。

一是上汽品牌。上汽有属于自自主品牌, 上汽荣威由于其高端自主品牌的身份, 比同级别引进车型在整体成本控制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这有利于企业的新产品上市后能够迅速打开市场。二是强大的产品开发能力, 荣威的专利就多达20多项。三是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始终保持创新的文化基因。四是资本雄厚。五是研发基金充裕, 上汽每年的自主技术投入, 已经达到了年销售收入的6%。

2、内部劣势。

一是人力资源。过度追求指标, 海尔将指标核定到人, 忽视团队建设, 过于注重个人主义实现, 在上汽集团, 每一个岗位、每一位员工都挂具体的指标。没有指标考核的岗位是不需要设立的岗位, 没有指标考核的员工是不需要雇用的员工。二是靠引进技术起家, 先天劣势, 基础专利不多。

3、外部机会。

一是政治经济环境, 我国正在实行知识产权战略, 政府正在为企业做强、做大、做久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国内市场, 中国汽车消费呈上升趋势, 市场有潜力。三是用户需求, 用户不断涌现新的需求。四是法律环境, 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 有利于企业的正常有序发展。

4、外部威胁。

一是市场环境, 汽车行业现在处于买方市场, 国内外市场处于饱和状态。二是行业环境行业内部危机, 汽车行业内部价格战使得企业利润不断降低。三是竞争对手, 国内外竞争对手也在不断研发, 企业的技术优势稍纵即逝。

四、对策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大多数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效果往往低于预期。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一个横向战略, 它必须贯穿在公司各个垂直战略中, 例如技术部门的研发战略规划、营销部门的市场份额拓展战略规划、公司整体并购发展战略等公司战略之中。所以, 知识产权战略必须是CEO工程, 否则很难真正有效实施。一是知识产权战略要与技术研发管理相结合, 例如将专利挖掘与技术研发优秀奖的评审联系起来;二是知识产权战略要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中, 将员工晋级、考评、流失与知识产权保护联系起来;三是知识产权战略要与市场营销挂钩, 将企业信誉与品牌建设联系起来,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运营之间应该建立密切的联系。

在确定知识产权战略的内容之后, 应注重将其转化为战略计划中的特定目标和举措。公司要以战略计划为指导制定运营计划, 确定实现其目标所需要的资源。在实施战略和运营计划的过程中, 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要不断监控和了解所产生的结果以及有关竞争对手和外部环境的知识产权部署或技术标准等方面的数据, 检验战略是否有效。最后, 需要定期评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综上所述, 我国企业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 只有制定和实施正确有效的知识产权战略来促进企业产品结构调整, 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企业技术创新、防止无形资产流失、提高企业竞争力, 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获得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娜:SWOT分析应用于竞争情报活动的实例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0 (4) .

[2]杨世忠: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特点分析[EB/OL].http://www.niw.cn/info/4829.html, 2005-07-30.

[3]余梁、张瑞敏:创世界级自主品牌[EB/OL].http://www.dzwww.com/caijing/cjrw/t20050702-1116233.htm, 2006-07-18.

知识产权战略探析 篇2

关键词:企业管理 知识产权 战略

2004年9月,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在国内率先出台了地方性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成为我国确立知识产权战略的先导,标志我国知识产权制度新的发展。“入世”以来,我国面临了诸多跨国知识产权争端,从2002年DVD产品在欧洲遭海关扣押,到2003年思科在美国起诉华为软件和专利侵权、日本丰田诉吉利公司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等,反映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的代价。对此,企业管理中确立知识产权战略成为当务之急。

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构架

在现代管理中,企业战略是企业基于未来内外部条件变化作出的预先安排。不同企业,战略层次不同,一般分为公司战略、竞争战略和运营战略三个层次。公司战略是公司高层指导和控制公司行为的纲领,解决公司经营理念、产业范围、资源分配和国际化等问题。竞争战略是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竞争。运营战略指上述两大战略的贯彻或流程。因此公司战略和竞争战略构成企业战略的框架。

公司战略是总战略,可表现为:稳定性战略,指企业持续性地向同类型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增长战略,指提高销售额,扩大顾主和市场份额等。收缩战略,是减少经营规模或范围。组合战略,是指同时实行上述若干战略。以上战略由企业利用已掌握的资源,分析优劣而确立。

竞争战略由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ichael Porter提出,他认为,管理的成功取决于选择正确的战略,而正确的战略与组织和产业的形势相适应,也就是能建立起保持高于产业平均生产水平的竞争优势。他总结道:管理必须选择一种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战略,诸如成本优先、别具一格或专一化战略。成本优先必须是成本的领导者;别具一格战略强调高超的质量、非凡的服务、创新的设计技术专长或不同凡响的商标形象;而专一战略则集中在成本专一化和差别化的空间。不管采用何种战略,要保持竞争优势,一方面要跟上产业演变的步伐,另一方面必须阻挡来自竞争对手的侵蚀。企业建立某些障碍使仿制者难以得手,可利用专利或版权减少仿制机会,或与供应商订立专供合同来限制其向竞争对手供应渠道等。因此,竞争战略体现了公司战略的动态变化,也是公司战略确立和调整的核心。知识经济条件下,拥有知识产权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产权战略是21世纪企业战略的先导,是企业立足市场的利器。

知识产权战略要求企业考虑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并将其上升为战略来设计,建立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知识产权对经济的增长不会自然产生,它要通过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创造热情,保持竞争力来实现。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是知识产权特有属性在管理行为中的具体化,成为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的新形态。

中兴升级知识产权战略 篇3

最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6世界知识产权指标》像一枚投进湖面的石子,在国内市场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这枚“石子”承载的主要信息是:自2011年中国专利申请量首次跃居全球第一后,又连续5年蝉联。截止到目前,中国专利申请量已占全球申请量的近40%,超过美国和日本之和。其中,进入全球专利数量排名前10的中国企业分别是中兴通讯和华为。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评价道:“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数量非常惊人,中国正在把创新作为经济战略的核心。”

从宏观方面来看,新兴市场国家希望改变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开始着眼提高本国的创新能力,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性被普遍认同,这是顺应国际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但在这场知识产权的游戏中,从由国家带队入场的“新手”到了解游戏规则的“正式玩家”,关于“知识产权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中间长达36年的时间,足以让中国企业有更深刻的认知。

在这一点上,以中兴通讯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探路实践和成功经验,无疑值得所有出海企业借鉴。

出海的护身符

出海,往往是一个企业业务版图及实力的一种体现。但几乎人人都知道,出海从来不是一件容易事。

在众多上榜的企业中,中国通信企业“中兴通讯”由于连续6年位居国际专利申请量前三,累计获得中国专利奖7金31优,位居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信息通讯技术)行业榜首,显得格外亮眼。

为什么一定要说中兴通讯“格外亮眼”?这就要提到业内熟知的“中兴遭美国337调查事件”了。

美国“337调查”号称世界上“最严厉贸易限制措施”,是美国发挥知识产权储备和制度竞争优势,实施强势知识产权保护的典型性政策体现。

根据已结束的美国“337调查”案件数据:世界平均胜诉率为26%,中国企业在“337调查”中的胜诉率远低于此水平,是“337调查”的最大受害国之一。

中兴通讯属于中国企业较早出海的那一批。但随着自身实力的增长,尤其是近年来在欧美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扩张,遭遇知识产权壁垒的事件越来越多。

自2011年以来,中兴通讯连续6年应诉美国知识专利运营公司TPL、IDCC、Flashpoint等发起的7起“337调查”。不过从结果来看,中兴通讯应诉的战绩还算不错:头两次是逼迫对方低价和解,之后则是五连胜。

“中兴通讯海外市场征战数年,打下了许多知识产权诉讼大仗、硬仗。所我们坚定地认为,知识产权的积累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护身符,是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基础,尤其是进入欧美高端市场的门票。”中兴通讯知识产权部副部长胡毅说。

他透露,中兴通讯每年坚持10%的营收用于研发创新,2015年甚至拿出15%的营收加码高端产业,近6年累计研发投入近600亿元。而要想保障这些研发成果归属中兴,知识产权是最好的办法。

据统计,截至2016年6月30日,中兴通讯全球专利申请量超过6.8万件,其中超过90%为发明专利;已获得授权专利超过2.5万件,欧美终端专利授权2000件;PCT申请连续六年位居全球前三。

“随着知识经济及全球化的发展,知识产权已经逐步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中兴通讯首席知识产权官申楠说。

像中兴这样体量及实力的公司都不得不正视知识产权,更遑论其他了。没有知识产权这个“护身符”,企业很难在海外市场售卖产品,更不用说做大做强了。

游戏的控制柄

知识产权的确重要,但真的有必要投入如此巨大的成本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相比于欧美企业,中国企业起步较晚。虽然中国1980年就加入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但真正参与到知识产权国际化竞争的时间其实也不过20多年。

更何况,“先入为主”。欧美巨头企业制定“游戏规则”,对后来的中国企业秋风卷落叶般打压,这是不争的事实。哪怕中兴能够在337调查中全身而退,也是实属不易。

“既入局,就要遵守游戏规则”是市场的常识。申楠介绍称,为了能玩转通信行业,中兴通讯结合通信业竞争态势以及自身实力,规划制定了知识产权三步走的战略,即知识产权防御阶段(2009年之前)、知识产权攻守兼备阶段(2009-2013年)、知识产权开放式竞争阶段(2014年—)。

“通过分步式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在公司的落实及优化,支撑公司商务-技术-知识产权三位一体竞争模式,助力公司国际化市场竞争。”他说。

但话说回来,当有了一定实力积累后,与其遵守规则被动应战,不如成为规则的制定者,把游戏权柄掌握在自己手里,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

从事实来看,进入开放式竞争阶段后的中兴通讯,显然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

以其前不久加盟KPN、爱立信、高通和InterDigital联合推出无线专利授权平台Avanci为例。这个平台成立的目的在于使全球物联网企业能够“一站式”在其连接设备中嵌入通讯技术。

作为这个联盟中唯一一家中国企业,中兴通讯不仅参与到这一国际专利规则制定中,更重要的是,这一平台具有将通信行业的专利池跨界带入物联网行业的领航意义,有利于预防和改善物联网发展进程中专利混乱的问题。这意味着,在接下来万物互联的发展趋势下,中兴的声音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

“知识产权战略是中兴通讯八大战略之一,我们为此还专门成立了知识产权战略委员会统筹战略决策,知识产权专家委员会决策专业业务。通过多年的知识产权积累,中兴通讯的市场地位及市场影响力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胡毅说。

的确,在一众欧美老牌通信巨头进入困境的同时,中兴通讯则越战越勇,晋身全球四大之一,拥有了更多的行业话语权。

前进的指南针

对于企业而言,赢得行业话语权,把握行业游戏规则,最终目的是盈利。

但行业老大只有一家,通往行业龙头的路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如果能够对现有知识产权进行运营盘活,不失为加速提升自身实力的一个正确方向。

“其实从2007年开始,中兴通讯就开始探索如何进一步有效盘活企业知识产权资产,充分利用知识产权的竞争属性及资产属性,为公司获取直接或者间接经营收入。”申楠说。

目前,中兴通讯对知识产权资产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标准嵌入、运营收益和交叉许可三个方面,即通过引导制定行业标准,开发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模型和知识产权良性运营机制,业内专利资源共享等方式,把知识产权转化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获得财务性收入。

对于接下来中兴通讯在全球的专利布局,申楠表示,中兴通讯将加强专利申请、技术研发和市场需求的契合度,提高专利申请的质量,形成严密高效的专利保护网,在增强抵抗知识产权风险能力的同时,促进企业专利商业价值的实现。

“具体而言,就是面向项目、产品、标准进行专利布局,同时进行有特定针对性的专利布局。”他说,“未来将继续强化5G/4G、智能终端、光通信、云计算、大数据以及新兴领域的全球知识产权布局,以增强下一代技术以及M-ICT时代的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虽然知识产权这个“指南针”已经为包括中兴通讯在内的中国企业指出了一条未来发展的路径,但一方面,中国企业目前整体在国际市场上依旧相对弱势,对于国际竞争规则的理解与运用与国际巨头之间还有一些差距。

另一方面,目前国内产业界也还存在一些企业之间内耗、无序竞争的情况。从宏观角度而言,国内企业相互之间无序的市场及知识产权竞争,将会给企业的发展及中国企业出海战略带来冲击,只有求同存异开展合作及合理竞争,方能实现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健康及高速发展。

这一点,在经历美国“337调查”、国家安全调查、欧洲“双反”调查、多家大型NPE及主要竞争对手的专利诉讼后,对于知识产权这场角逐,中兴通讯已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越来越入戏了。

知识产权战略探析 篇4

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与区域知识产权战略的关系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是为提升我国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而制定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旨在通过调整人们在知识创造与运用中所产生的利益关系,发挥推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的重要作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是国家为实现自身总体目标、取得竞争优势、谋求最佳绩效,通过规划、执行和评估一系列战略措施以推进与己相关的知识产权工作,发挥知识产权管理、创造、保护和运用中的正效应,遏制其负效应的总体性、根本性和规律性的策略和手段[3]。区域知识产权战略是指一个区域面对激烈变化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依靠其自身优势,主动地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提供的法律及政策环境,有目的地优化配置各种技术、人才和经济资源,为谋求长期的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战略谋划[4]。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与区域知识产权战略的关系:一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具有宏观化特征,体现出战略的全局性、基础性、长期性和关键性;区域知识产权战略是国家基本战略意图在当地的具体化,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具体贯彻和落实。二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侧重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结构设置、资金保证、目标管理;区域知识产权战略侧重于人才培训、指标考核、任务管理。三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侧重于行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区域知识产权战略则根据国家行业知识产权战略,结合本区域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区域行业知识产权战略。四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负责协调国家知识产权局与相关部委的关系,区域知识产权战略负责协调区域知识产权局与相关厅局的关系。五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确定处理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的原则和政策。六是区域知识产权战略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贯彻和落实。

二、东部知识产权战略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衔接的基本原则

东部区域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必须要充分体现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总体精神和要求,也要充分体现东部区域各省市社会经济率先发展的客观需求。

(一)服务国家战略。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它是国家为实现某一时期知识产权目标而制订的最高战略或总体战略;它的实施必须综合运用国家各方面的力量。一个国家能否实现某一时期的政治目标,关键要素之一是能否制定合适的国家战略,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国家战略体系。东部区域知识产权战略是在宏观上必须服从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总体需要,必须全面深入地体现国家战略的基本框架精神,与国家战略的共性及要求保持一致。东部区域知识产权战略又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国家战略宏观性和全局性的特色化和具体化。

(二)抓住特色。

“抓住特色”的原则是在分析知识产权发展形势、结合国内实际需求和东部区域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实践证明,这一方针是在现行历史条件下发展知识产权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区域知识产权战略所选择的重点领域和主题,既应当要体现国家战略的框架要求,也应当要针对本地知识产权发展的需要和具备一定优势的特色领域。知识产权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东部区域发展知识产权必须根据各地的情况和实际需要,量力而行,选择相关的特色领域,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等,争取有所突破。

(三)保持领先。

在现代社会,任何的领先说到底都是相对的,今天的领先者,明天就可能被超越。保持不败,必须领领先一步。但要做到步步领先,就要不断创新。创新是创立并保持知识产权竞争优势的灵魂。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从容应对,领先一步。知识产权战略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相对于中、西部区域而言,东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较为领先,因此,东部区域知识产权战略的目标、重点和任务,也应当体现出更多的领先。东部区域知识产权战略要在体制、机制、制度、政策等各个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对中、西部区域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东部知识产权战略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衔接方式

根据上述的基本原则,东部区域知识产权战略与国家战略的衔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

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的模式,是既强调政府对知识产权工作的参与和支持,又强调企业作为知识产权主体作用的发挥。政府主导是由知识产权本身的特殊性、重要性以及我国具体国情决定的,也体现了政府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又必须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工作主体的作用。通过统一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处理好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的关系,以保证国家和区域知识产权工作沿着规范、健康的轨道发展。在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和实施中,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运用各种干预手段来进行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分行业、分领域组织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企业参与知识产权工作提供条件和搭建平台。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题,也是知识产权的载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一个企业的命运,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就在于创新。企业有创新的内在动力,企业也有创新的客观条件。企业要提升创新能力,成为创新的主体,就要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集成应用的主体。国家要依法保护企业研究开发所取得的知识产权,鼓励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东部企业应不断提高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统筹兼顾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国家知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涵盖了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东部区域知识产权战略在兼顾国家战略需求的同时,也要统筹本区域内各省、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并根据本区域各区域知识产权制度、能力和环境建设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促进本区域内各省、市知识产权工作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还应当突出本区域各省、市资源条件、产业特色、生产力布局和科技创新能力,有所侧重,重点突破。对于东北,应突出制造业的知识产权问题,强调技术改造、产业集聚等;对于京津唐,应突出其产业特色,强调技术改造、人才队伍建设等;对于长三角,应突出以知识产权文化为主导、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强调产权市场化、人才高地建设等;对于珠三角,应突出对高新技术的保护、人才稳定等。

参考文献

①陈美章.对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思考[J].知识产权, 2004, (1) , 6.

②吴汉东.中国企业知识产权的战略框架[J].法人, 2008. (Z1) , 40.

③梅术文.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政策循环[J].知识产权, 2008, (1) , 37.

知识产权战略合作协议4 篇5

甲方:….区知识产权促进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地址:

乙方:

地址:

为大力实施国家、省、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全面落实《…区经济发展战略纲要》,深入贯彻…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区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发展,推动“五区”…建设,双方经友好协商,依平等、互利之原则,就开展…区“知识产权服务行”活动相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聘请乙方作为…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合作单位,配合…知识产权促进行动领导小组开展“知识产权服务行”活动,促进企业提高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综合能力。合作时间为2010年5月—2010年12月。

二、甲方的权利义务:

1、向辖区企业推荐乙方为甲方“知识产权服务行”技术支撑合作单位;

2、向乙方提供在辖区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综合服务等相关工作必要的支持;

3、要求乙方配合甲方为辖区企业开展公益性知识产权培训,提供相关咨询服务,指导甲方辖区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工作制度;

4、督促乙方应甲方辖区企业要求,提供及时、高效的市场化专业服务。

三、乙方权利义务:、参与甲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所进行的公益性知识产权综合服务,获得必要工作条件支持;

2、应甲方辖区企业要求,提供及时、高效的专利、商标、版权和标准等各类知识产权确权、维权、品牌提升等市场化专业服务;

3、组织优秀服务团队协助甲方开展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开展知识产权培训,指导辖区内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工作制度;

4、每2个月向…区知识产权促进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工作情况一次。

四、本协议双方签字盖章生效,本协议一式二份,双方各执一份。若有未尽事宜,双方友好协商解决,作出补充规定,补充规定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

代表(签字盖章):

联系人:

日期:2014年 ____月_____日

乙方:

代表(签字盖章):

联系人:

大力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篇6

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便随之孕育而生。从最初争论是否要建立以专利为代表的知识产权制度,到如今知识产权战略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从最初知识产权拥有量微不足道,到如今成为知识产权大国;从 “知识产权”这一概念从无到有,到如今,知识产权已经成为社会广泛认同的无形资产,日益受到尊重和保护。30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在发展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制度,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之路。

回顾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道路,我们不难总结出以下四条基本经验:

一是始终坚持从基本国情出发。基本国情是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知识产权是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的基础性工作,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始终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需要出发,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制度,建立了适合国情的司法保护与行政执法保护“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模式,形成了符合国情的宏观管理工作体系。

二是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一个“舶来品”,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配套制度,它的建立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我们必须加强调查研究,调整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注重全局规划,着力突破障碍,充实工作内容,不断完善宏观管理工作。

三是始终坚持统筹协调。统筹协调是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工作实践中要坚持做好统筹国际事务需要和国内事业发展的协调,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知识产权事业自身完善的协调,统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四个能力的协调。尽最大可能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和能力优势,进一步健全宏观管理工作机制。

四是始终坚持科学的效益观。坚持科学的效益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的效益观要求我们既要看直接效益,又要看间接效益;既要看眼前效益,又要看长远效益。知识产权制度作为开发和利用知识资源的基本制度,以及知识产权事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它的效益主要体现在间接效益和长远效益上。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科学效益观的前提下,因时因地,积极发挥宏观管理工作的指导作用,加大引导力度,在全社会逐步树立知识产权事业的科学效益观。

新的机遇新的挑战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千变万化,在这一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明确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方向。

从国际形势来看,随着科技创新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知识产权被推向了国际市场竞争的前沿,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鼓励发明创造,保护知识产权,推动知识和智力资源从创造到运用的良性循环,正在成为各国追求的重要目标。全世界约20个创新型国家拥有全球90%以上的发明专利,在全球500强企业里,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的贡献已超过80%。在这种新形势下,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各国摆脱危机、突破困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知识产权领域国际合作深度不断增加,合作广度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高。我国在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中的影响不断增强,从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被动接受者逐步转变为积极参与者,从被动应对知识产权国际规则调整逐步转变为主动推动知识产权国际规则调整朝于我有利方向发展,从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与援助的接受者逐步转变为量力而行的输出者。2007年5月起,中美日欧韩共同开展了五局合作,这对未来国际知识产权体系和格局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知识产权也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在我国重大利益的关注点,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时有发生。2002年以来,我国企业共遭到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337调查74起,连续7年成为遭受337调查最多的国家。随着今年初民主党执掌白宫,知识产权将成为新当选总统奥巴马实现执政目标的重要工具。2008年3月,在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上,中国39家MP3电子厂商因涉嫌专利侵权被德国执法人员查抄。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要求中国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的呼声有增无减。

总体而言,知识产权合作多于争端,合作共赢仍是国际知识产权领域的主流。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知识产权纠纷、争端总会存在,谈判、协商将会继续,合作、协调仍会深化。我们必须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辨证认识、科学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国正大力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已成为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并重的国家三大重要战略之一。同时,作为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的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知识产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当前,知识产权工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其中,《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颁布成为我国知识产权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2008年9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必须把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11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9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这是国家主要领导人首次将知识产权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并列论述,标志着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其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历史性提升。

近年来,通过有效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企业正在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国内发明专利申请中企业所占比例已由8年前的三成增长至目前超过五成,企业已经逐步成为我国专利申请的主力军。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向实体经济蔓延,但是,注重创新、拥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企业表现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在去年第104届广交会上,我国有1745家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进入品牌展区,品牌展位比上一届增加56%以上。随着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经济政策的推进,我国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不断升级,市场主体对于政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知识产权融资、推动知识产权转化实施等方面的需求日趋强烈。

但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知识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薄弱。这些原因导致了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的质量和数量与发达国家还存在明显差距,市场主体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还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知识产权制度的政策导向作用还不明显,知识产权侵权现象在某些地区、某些领域还比较严重,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全局,以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为工作方针,以切实加强知识产权能力建设、体系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为工作重点,大力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开创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的新局面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关键一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启动全国专利工作“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做好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的研究工作。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进一步加强宏观管理工作,努力开创知识产权工作新局面。

2009年, 国家知识产权局将积极推进各有关部门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措施,通过健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机制,健全战略实施信息沟通机制,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争取在若干重大战略措施上有所突破。如,建立重大科技项目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健全重大经济活动的知识产权审议制度等。同时,指导制定并实施区域和行业知识产权战略。各地要按照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要求,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和实施地方知识产权战略或者地方落实《纲要》的实施方案、工作规划等。

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任务艰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亟待加强。国家知识产权局将进一步通过局省合作共建会商机制、城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和知识产权强县工程三个工作抓手,推动省市县三级地方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目前,各地方已相继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各地要抓住机遇,克服困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力争在机构建设上取得新进展。

全国知识产权局系统要围绕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目标要求,大力培育和发展专利代理、知识产权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各类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着力培育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中介机构,通过改善发展环境,制定服务标准,引导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在增加机构数量、扩大服务面的同时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加强对专利代理行业的管理,加大扶持力度;重视研究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专利代理行业协调发展。

加大行政执法与维权援助工作力度。启动“5·26”工程,选择部分省市从5月26日开始,开展区域专利执法保护试点工作,着重改善执法条件,提高执法效率,推进执法协作,增强执法积极性、科学性,总结试点经验,并逐步向全国推广;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制度,建立全国专利保护重点联系机制;继续深入推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工作,在全国设立100个左右的国家级中心,指导支持省局在国家级中心之外的地级市和县级市设立中心,加大工作力度,树立品牌形象。

企业是知识产权工作的重心。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全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科学化、体系化,研究制定加强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意见;启动新一轮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工作,组织开展第二批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和首批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单位的评选工作,形成完整持续的企事业单位试点示范工作体系;实施自主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认定培育工程,对所认定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启动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试点工作,以中小企业集群为抓手,推进中小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工作;批准设立新一批专利工作交流站,继续扩大专利交流的规模和范围;组织开展全国企事业试点示范单位负责人知识产权培训巡回讲座,促使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更加重视知识产权。各地要积极配合,因地制宜,开展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

按照《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要求,加强全国专利运用工作;推进全国专利运用与产业化工作体系化建设,研究制定加强全国专利运用与产业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促进建立或扩大省市专利运用与产业化扶持资金;实施国家专利产业化工程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示范工程计划,开展专利创业扶持试点,推动非职务发明人和中小企业专利创业;进一步开展国家和省市两级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建设,制定实施考核评价管理办法,支持新建若干试点基地;深化实施全国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平台计划, 启动开展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交易规则与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中国专利周的战略定位,把中国专利周作为推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一个重要落实机制和支持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促进机制,进一步扩大举办范围,创新活动内容。

鉴于国家知识产权局新的“三定”方案中,增加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和规范知识产权无形资产评估”的职能,根据去年全国知识产权资产评估状况调查的情况,在重点地区实施地方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推进工程,即以资助重点企业、关键技术的价值评估为重点,指导建立企业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制度,促进知识产权的价值量化。同时,进一步规范专利质押贷款行为,培育和促进知识产权融资机制的形成。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确定第一批全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试点单位,将通过试点摸索有效的知识产权融资模式,推进知识产权在资本方面的运营和知识产权的市场化运作。

统一制定全国专利信息服务工作规划,完善地方专利信息服务工作体系,开展建立包括国家专利数据中心、区域专利信息服务中心以及地方专利信息网点在内的三级专利信息公共服务骨干网络工作;通过系统规划和示范引导,以专利信息全社会共享为目标,制定完善全国专利信息服务制度和标准,规范专利信息服务方式和内容;支持各地建设由社会力量投资的面向社会服务的商业化专利信息库,支持各地开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针对我国创新主体国外知识产权拥有量少的现实问题,为引导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及知识产权制度参与国际竞争,今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与财政部将联合出台关于支持向国外申请专利的资金资助政策,对申请国外专利给予资助,鼓励和支持我国单位和个人积极申请国外专利。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委托省级知识产权局承担部分资助工作。

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适当方式开展对省一级知识产权绩效评估工作,进一步提高专利统计分析水平和服务质量;推动建立常设性的专利调查制度;尽早出台新的专利统计指标体系,科学反映各地专利发展状况的真实面貌;修订专利统计工作管理规章制度,并将其调整范围扩大至全系统。

以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为重点,大力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围绕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着手实施“知识产权彩虹工程”,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知识产权对内和对外宣传。加强和改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组织开展第二批高层次人才培养人选推荐选拔工作;深入实施“知识产权百千万人才工程”;加强地方的外事工作人员培训;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利用地方知识产权教育培训优势资源,合理安排区域布局,建立国家重点知识人才培养基地;推动全国高校及中小学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知识产权战略 篇7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 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保障。2015年12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也着重提出,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保障和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迫切需要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建设知识产权强国, 离不开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制度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研究, 也离不开对世界各国知识产权最新动态与战略推进的密切跟踪。积极研究世界各个知识产权强国的大战略, 探索构建符合中国经济社会特点的知识产权制度理论框架, 提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顶层设计、实施路线图和具体举措具有重大意义。

本栏目主要面向国内外顶尖知识产权研究和咨询机构、知名专家学者和中青年优秀研究人员的研究报告、专著、策论和评论文章, 以期在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新形势下, 有力推动知识产权战略等顶层设计的谋划与部署、知识产权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探讨、知识产权热点与实务问题的探索与争鸣。我们期望, 各界领导、专家和研究人员在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活动中, 能拨冗指导和参与本栏目的发展, 以提高本栏目的专业水准与影响力, 凝聚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共识, 推进知识产权强国的建设。

本栏目热线:010-82610632。

知识产权战略探析 篇8

关键词:知识产权,专利标准化

1 标准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全球化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标准在社会化大生产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市场影响力也不断提升。2008年6月我国发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对标准与知识产权的问题做出了战略指导;2008年底发改委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政策》,要求完善技术标准的制定促进产业的发展;2009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又发布了《2009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对技术标准越来越加以重视。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主导的今天,标准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化竞争中的一项重要手段。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努力将其知识产权纳入标准,走上了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的竞争道路,利用知识产权和标准的结合最终实现产品利益最大化。因此,在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过程中,专门开展了对标准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发布对于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纲要中对于标准与知识产权结合的问题也做出了战略指导,具体体现在纲要中的第11、12、17和32条中。本文从技术创新与标准战略实施的角度就纲要中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结合的这几条战略重点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期能给读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 战略措施

2.1 以形成技术标准为努力方向

纲要中第11条指出:“强化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知识产权政策导向作用,坚持技术创新以能够合法产业化为基本前提,以获得知识产权为追求目标,以形成技术标准为努力方向。”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制度建设都取得了丰硕成果,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截至2007年底,国家知识产权局累计授权专利2 089 286件,近十年来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9%。但是从我国自主制定的国家标准来看,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有16项自主制定的国家标准涉及专利,其中涉及的专利数为148项,仅占当年累计专利总数的0.007%。而通过分析发达国家和一些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和标准战略可以看出,尽管他们的战略各有不同,但他们都强调将自己的专利纳入标准,并努力使之上升为国际标准。例如,以高通公司为例,在CDMA技术领域,高通公司拥有1 400多项核心专利;在关于3G技术WCDMA的核心专利中高通约掌握了其中的四分之一。因此面对国际上知识产权和标准竞争愈演愈烈的环境,政府应该发挥好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知识产权政策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将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申请为国内外专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支持标准的制定,以标准促进产业的发展,使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标准和产业发展形成良好互动。只有借助知识产权战略提高我国的技术实力后,才能增强我国在国际标准竞争中的话语权,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2.2 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化活动

纲要中第12条指出:“推动企业成为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主体。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引导企业采取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质押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同时,纲要中第17条也指出:“支持企业、行业组织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尽管近几年来,我国技术创新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表现在我国专利数量大幅增长,专利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仍有待加强,保护知识产权、提高专利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仍然任重道远。不少中小企业对知识产权认识模糊,对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知识产权意识亟待加强。而即使是大中型企业中,也约有71%的企业没有技术研发机构。尽管我国专利数量每年都在增加,但真正产业化了的专利却不多。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专利转化率不足10%,大量的专利闲置浪费。企业的技术创新实力和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不高,也直接导致了其参与国际标准竞争能力的不足。在如今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的竞争模式下,我国在国际标准竞争中的不利地位,也直接导致了我国在国际经济和贸易竞争中的不利。过去的DVD案例、WAPI案例等已经给了我们深刻的警示。

因此,促进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支持企业和行业组织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是提高我国技术创新实力和促进我国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企业是市场和市场竞争的主体,是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产生的主体,也是标准产业化的载体。在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竞争的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形成标准化组织协调和指导,以行业协会为桥梁和纽带,科研院所、企业共同研究的一体化合作模式。

2.3 选择重点领域实现战略突破

纲要第12条指出“选择若干重点技术领域,形成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

标准作为技术规范和知识产权的载体,从源头上控制了产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技术升级的主动权。通过合理地运用知识产权和标准结合的战略,可以使我国实现重点领域的技术突破。从目前国际上的趋势来看,公共标准为了维护其公共利益的属性,其中是尽量避免纳入知识产权;而事实标准更关注知识产权持有者的利益,并运用知识产权与事实标准的结合,推动创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最大化其经济利益。因此,在处理我国标准与知识产权问题的时候,对不同类型的标准也应该加以区别对待。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是属于公共标准的性质,其中应该尽量避免纳入知识产权,以防止私权的纳入对标准制定和实施过程产生不利影响。而对于事实标准,为了使其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则应该鼓励知识产权的进入,尤其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进入。然而,由于我国不同行业领域的技术实力不一样,因此鼓励知识产权进入标准的途径也不一样。例如,对于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可以进行实施战略合作。因为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全球化程度最为深入,知识产权纳入标准的情况最多,国际标准的争夺最为激烈,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也最大。对于这类标准难以独立研制,应进行战略性合作,同国外企业一起共同开发标准,利用我国强大的市场优势,强化标准实施后产业化应用中的利益分享。同时,建立标准中知识产权预警系统,提高知识产权的防范和保护意识。而对于我国的优势和特色产业,如中医药行业,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医药不仅在国内拥有巨大的市场,而且也在国际范围内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这是我国中药产业标准有可能成为国际传统药物标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必须利用这个条件,在这一优势产业中,迅速建立起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符合中医药特点,可为国际接受的国际标准。

2.4 制定和完善与标准有关的政策

纲要第17条要求“制定和完善与标准有关的政策,规范将专利纳入标准的行为”。

由于标准中的专利具有的显著特点和重要的经济意义,因此在标准纳入专利的同时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故意隐瞒专利,在标准实施后采取诉讼等手段收取专利费或者对标准实施方拒绝采取合理非歧视的方法。这些利用标准对知识产权的滥用,将会严重破坏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正常的市场竞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ITU以及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都已经制定了专利纳入标准的一些相关规定和实施细节,我国的产业联盟AVS、闪联等企业联盟,在行业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专利政策,为防止专利纳入标准后引发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依据。而我国的国家标准在处理涉及知识产权问题的时候,却还缺乏基本的法律和制度规范。首先,需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我国现行的《标准化法》于1989年开始实施。由于当时标准中纳入知识产权的情况非常少,《标准化法》中没有规定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因此,需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标准中涉及知识产权的基本态度和法律准则。其次,我国目前还没有对国家标准中涉及专利问题出台相应规定。2009年季强、刘辉与朝阳市兴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专利侵权纠纷一案就已经充分说明出台相关规定的迫切性。再次,还需有配套的法律法规。国际经验表明,反垄断法是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的最有效手段。我国的《反垄断法》于2008年8月1日起开始施行。它在第55条中对知识产权行为做了规定。通过该条款,以知识产权实现垄断目的的滥用行为有了法律上规制的依据。但由于我国在这一方面的案例和经验积累较少,因此还有待于在具体的行政执法与司法实践中,再逐步形成一些操作性较强的专门规范。

2.5 加强特定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纲要中第32条要求:“完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地理标志的技术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与检测体系。普查地理标志资源,扶持地理标志产品,促进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地理标志之所以受到国家的如此重视,在于地理标志产品具备一种离不开产地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特色质量,地理标志产品的“标准”也必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标准”。国家或地区的传统特色产品,已成为国家或地区的自然与文化遗产,而这种资源又是有限的和不可再生的,必须加以保护。

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实践证明,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在推广特色民族产品,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地理标志产品质量特色的保证需要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因此我国应加快建立地理标志的技术标准体系步伐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工作。

3 结语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主导的今天,标准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化竞争中的一项重要手段。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努力将其知识产权纳入标准,走上了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的竞争道路,利用知识产权和标准的结合最终实现产品利益最大化。因此,在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对标准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第十届信息技术领域专利态势发布会,2008年11月.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篇9

1.1 企业知识产权的范围

通常所说的企业知识产权包括商标、专利、技术秘密和著作权。知识产权的完整组项还包括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商业方法及其他智力创造的可运用于企业经营的智力财富。

关于技术秘密, 是指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 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效益的实用技术信息。从技术内容来看, 两者都是技术创新、技术成果。但是, 专利技术大多是容易被反攻的技术, 即技术人员可以从流通于市场的产品上逆推出对应的技术方案, 而技术秘密主要以秘密状态维持其经济价值, 是不为公众所知悉的, 也即不能从公开渠道直接获取, 仅为特定人知晓, 技术秘密一旦被披露, 为公众所知悉, 就会丧失秘密性, 从而引起技术秘密的终止。即作为技术秘密保护的技术应是很少于市场上流通的技术。

1.2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指企业为获取与保持市场竞争优势, 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进行确权、保护与运用从而谋取最佳经济效益的策略和手段。对一个企业来说, 知识产权战略是一个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经营方面运用知识产权战略, 可以有力地对抗和排挤竞争对手, 以较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市场占有份额。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在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方面可以使自己的发明创造及时得到法律的保护, 并能及时掌握技术的最新发展, 从中借鉴适合自己的创新发展之路。

2 建立知识产权战略的必要性

历史的惨痛教训:如中国DVD侵权案, 本属于自己的技术, 因不重视申请专利保护, 反要向外国“6C联盟”缴纳每台4.5美元的专利费。

激烈竞争中的功能: (1) 利用专利快速打开市场并维护市场份额; (2) 专利技术是突围价格战中最为锋利的武器; (3) 专利技术是限制竞争对手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

3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框架

对于集产品设计、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企业来说, 专利战略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最有力的武器, 商标是产品的代号, 也是必不可少的, 而产品说明书等有关产品信息的一系列文件, 都是著作权法中的作品对象, 受著作权法保护, 建立起专利、商标、著作权保护框架是十分必要的。此外, 技术秘密也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框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方式

4.1 设立独立的部门执行知识产权战略

充分重视知识产权战略, 设立独立的部门执行知识产权战略, 有专项资金投入, 并纳入业绩考核。根据公司产品研发项目组的多少, 以3~5∶1比例组建专利团队, 即3~5产品组对应一个专利团队。每个专利团队根据所负责研发项目组的项目数量、重要程度等确定团队人数。各专利团队专门辅助各自负责的研发项目组开展专利相关工作, 如检索国内外相关产品技术文献, 指导研发人员借鉴、侵权回避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挖掘可申请专利的技术及时申报专利。根据各专利团队取得的成绩及相应人员在该团队中所作出的贡献 (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回避率等) 进行业绩考核。

4.2 专利战略的具体实施

4.2.1 对所要突破的领域的技术现状检索

(1) 技术现状检索的首要目的是了解现有技术的发展现状, 是制定适宜技术研发计划的必要前提。通过对技术现状检索 (主要是专利检索、技术文献) 可以准确地了解该领域的技术发展现状, 避免重复创造。 (2) 技术现状检索是了解竞争对手的最有效的手段。凡是具有专利战略意识的企业, 都会将自己的技术创新及时申请专利, 以获得专利保护, 故专利检索可以直接了解竞争对手的技术创新现状和专利布局。 (3) 技术现状检索可获得失效专利技术, 筛选出质量较高的失效专利技术加以利用, 可节约成本, 提高产品质量。 (4) 技术现状检索可以有效地避免专利侵权的发生。在专利检索过程中, 将企业所实施的技术与专利技术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比对, 可以及时发现自己所实施的技术是否涉嫌专利侵权, 一旦发现应尽早采取措施, 避免陷于专利侵权纠纷中。

4.2.2 制定企业发展的技术研发计划

企业研发计划首先要选定研发的技术领域, 可以通过专利检索并结合企业的技术优势以及现阶段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等因素综合确定研发的技术领域。研发的技术领域可分为短期研发计划、中长期研发计划。短期研发计划对象一般是企业现阶段面临的技术问题或行业面临的技术难题;中长期研发计划代表某一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有的甚至还没有被人们注意。虽然中小企业实施中长期研发计划成本较高, 但一定要关注这方面的技术问题。

4.2.3 挖掘潜在的可以申请的专利

通过筛选、挖掘技术创新, 才能提炼出专利技术进而申报专利。应对技术人员进行专利知识培训, 加深他们对专利的认识, 促使他们在技术研发过程中进行专利的发掘、挖掘, 或者由在先提到的专利团队专门负责挖掘技术研发成果中的可申报专利的技术, 避免为别人做嫁衣。

4.2.4 及时确定适当的技术保护方案

技术创新获得突破后, 首先要考虑的便是技术成果的保护问题, 而技术方案的保护无外乎是专利保护还是技术秘密保护。

及时地申请专利, 并不等同于立即申请, 而是要重视申请时机。因为一旦申请专利保护, 专利申请文件经官方审核合格后必然被公开。而申请文件中记录的技术方案公开后, 竞争对手可能通过官方公开资料中了解到, 并正好利用该技术方案作嫁衣继续改进, 或回避设计, 以解决他们正面临的技术难题。申请时机的把握应该与技术方案的先进程度、继续改进或回避设计的难易程度挂钩, 综合研究。如果该技术不立即申请专利可能被他人公开或申请的, 可以充分利用国内优先权制度, 先向国家知识产权提出申请, 在专利被公开之前撤回, 然后再从该撤回专利申请的申请日起1年内提出另一份专利申请文件, 并要求在先专利申请文件的国内优先权, 采取这种方式可在保证获得较早申请日的同时, 延缓竞争对手知晓该技术方案的时间, 所付出的代价也仅仅是多缴纳一次专利申请费而已。对于难以进行回避设计绕开的且行业内都在积极进行开发的技术, 采用上述要求国内优先权的申请方式最适合不过。

4.2.5 技术秘密的保护工作

在对技术创新进行挖掘过程中, 除注重可申报专利的技术成果外, 同时应重视可作为技术秘密保护的技术成果。保密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制定企业技术秘密管理办法和规定; (2) 建立企业技术秘密的借阅制度及保留借阅记录; (3) 与可接触技术秘密的人员签订保密协议, 明确权利与义务; (4) 权利人采取的物质手段, 比如使用带锁文件柜存放等。

另外, 司法实践认定技术秘密侵权主要使用的“接触加相似原则”, 即权利人能够证明被侵权人所使用的信息与自己的技术秘密具有一致性或相同性, 同时能证明侵权人有获取技术秘密的条件, 而侵权人不能提供或据不提供其所使用的信息是合法获得或使用的证据的, 可以认定侵犯技术秘密。

4.2.6 处理好既不申请专利保护也不采取技术秘密保护的技术创新的公开

无论是技术创新采取专利保护还是采取技术秘密保护, 企业都需要支出一定的成本, 故并不是每一项技术创新都采取保护措施, 对于那些不准备采取保护措施的技术创新, 必须尽快将其公开。

4.2.7 打好专利进攻战和防御战

专利战略从不同的角度可做不同的分类, 按应对市场竞争的战略实施方式划分可分为进攻型专利战略、防御型专利战略。

专利进攻战略是指积极、主动、及时地申请专利并取得专利权, 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为企业争得更大的经济利益的战略。专利进攻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基础专利战略, 这是准确地预测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 将核心技术或基础研究作为基本方向的专利战略。基础专利战略的实施, 需要比较准确地掌握行业技术现状, 进而确定技术的发展方向。基础专利战略对抢占市场先机, 保持市场份额尤为重要, 龙头企业要保持自己的龙头地位, 基础专利战略是必不可少的。 (2) 外围专利战略, 如果行业的基础专列被其他单位掌握, 而又无法另辟蹊径时, 可以采用具有相同原理并环绕他人基础专利布置多个外围专利, 加强自己与基础专利权人进行对抗的战略。在自己的基础专利受到冲击时, 在基础专利周围编织专利网, 采取层层围堵的办法加以对抗。外围专利战略不需要花费太大的成本, 但它同样会对基础专利的权利人带来很多的限制, 大大削弱基础专利权利人的威力, 比较适合技术起点低的企业, 外围专利战可以大力推动专利交叉许可的实现, 该战略的执行比较适合技术起点比较低、研发团队实力比较低的企业。 (3) 专利转让战略, 即对自己并不实施的专利技术, 积极、主动地向其他企业转让的战略。专利的维护要付出经济成本, 如果自己不实施, 便无法直接带来经济价值, 如果存在这样的情况, 应积极启动专利转让程序, 不仅可以减少专利管理成本, 同时还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回报。需要注意的是, 在专利转让过程中应慎重选择受让人, 并充分重视合同中专利有效性的保障。 (4) 专利收买战略, 即将竞争对手的专利全部收买, 来独占市场的战略。在收买专利过程中, 应充分重视下列因素:专利可转让性, 被无效的风险, 权属瑕疵。

专利防御战略是指防御其他企业专利进攻或反抗其他企业的专利对本企业的妨碍, 而采取的保护本企业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的一种战略。专利防御战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专利无效战略, 即针对对方专利的漏洞、缺陷, 运用撤销以及无效等程序, 使对方所取得的专利不能成立或者无效的战略。在无效过程中, 根据形势, 也可与对方达成和解协议来解决纠纷。 (2) 公开战略, 前面已经论述, 在此不再赘述。 (3) 交叉许可战略, 即企业间为了防止造成侵权而采取的相互间交叉许可实施对方专利的战略。

4.2.8 设计出技术创新激励制度

浅析台湾知识产权战略 篇10

作为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则是在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时, 从自身条件、技术环境和竞争态势出发, 运用专利及其它知识产权制度的特性和功能, 从法律、经济和科技的角度, 对有关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的获得、保护、实施和管理等所做的总体安排和总体部署, 以及为实现创新目标而采取的有关知识产权的根本对策。

实事求是地说, 台湾很晚才接受保护知识产权 (台湾称“智慧财产权”) 的观念, 真正有意识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则不过是近20年的事, 而且迄今仍未“出师”。

逐步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自1949年国民党当局撤至台湾后, 沿袭了原南京国民政府1928年颁布的《著作权法》、1930年颁布的《商标法》和《出版法》 (1999年废止) , 以及1944年颁布的《专利法》, 可以说起步较早。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台湾经济发展一直处在以技术引进和出口导向为主的阶段, 自然不会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由于台湾自主研发成果较少, 知识产权贸易逆差严重, 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往往更注重保护岛内产业, 对知识产权人特别是对外国知识产权人的保护不充分。这一状况虽然给台湾经济带来了某种利益, 但是也产生了相当的副作用。对商标尤其是对国外商标的低水平保护导致了台湾商品仿冒现象盛行, 严重影响企业自主品牌的创新;而对专利尤其是外国专利的低水平保护、限制专利授权费用等政策, 虽然降低了企业成本, 但也同时诱导企业偏好基于技术引进的技术改造策略, 而忽视了领先的技术创新战略。这也是一直以来台湾企业研发投入过低、企业附加值低、经济产业升级乏力的一个重要根源。

1978年12月台美贸易谈判后, 台湾当局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和贸易发展的重要性, 在双方签订的贸易协定中, 台方对保护商标权上做了6项重大承诺, 由此开始了台湾知识产权保护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的台湾知识产权保护重点放在商标权的保护和防止仿冒上。

上世纪70年后期, 为了谋求台湾经济转型, 改变以轻工业为主的结构, 鼓励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吸引海外学者回岛内创业, 疏通技术转移管道, 时任台湾“国科会”主任的徐贤修提出向美国硅谷和日本筑波科学城学习建立科学园区, 得到台当局赞同。

1979年7月, 台当局颁布《科学工业园设置管理条例》;1980年成立了“国科院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 采取工研院研究所、大学和私人高技术公司“三角合作”的发展模式。台当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颁布一系列优惠政策, 如低价出租土地及厂房, 可免税进口机器设备、原材料和半成品, 投资回报的200%均免税, 设立研发奖励等, 并为新成立企业提供创业投资基金, 后来又建立了风险基金, 吸引民间企业来园区投资设立高科技公司。

园区自设立之初, 就确立了“高科技化”、“学院化”、“社区化”与“国际化”的建设方针。“高科技化”就是精选高科技产业, 鼓励创建高科技企业, 对企业进行合理布局并组建高科技企业群。园区管理者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选取了集成电路、计算机及外围设备、通讯、光电、精密仪器及生物技术六大高科技产业, 形成了以集成电路和电脑为支柱的产业格局。“学院化”就是以园区附近的大学和研究院所为依托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社区化”就是科技园区的建设要始终体现优雅、洁净、美观、实用的原则, 保证园区内的工作生活舒适、清洁、便利。“国际化”就是园区的规划建设始终遵循国际标准与国际惯例,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人才政策方面, 园区允许科技人员以高于一般比例的专利权或专利技术作为股份投资, 其作价最高达总投资额的25%。同时, 园区也十分注重对本地科技人员的培养, 如规定园区内企业雇佣台湾本地科技人员的总数必须占企业科技人员总数的50%以上, 否则撤消当年免征营利事业税的奖励。台当局还出资在园区办理企业员工培训, 并邀请专家定期讲座, 推动园区厂商与当地学术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联系, 奖励园区的科技人员在职进修。

此后, 以新竹科学园区为代表的各类科学园区逐渐成为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镇, 吸引了大批海外科技人才回台, 不论他们是投资设厂还是从事生产或开发研究, 均对台湾相关科技水准提升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知识产权保护“立法”

1983年, 台湾当局就《商标法》进行了重大修订, 走上了知识产权保护“立法”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第一步。1984年3月, 台湾“工业总会”联合“商业总会”发表了《联合自律宣言》, 并设置了“工商反仿冒委员会”。1990年, 该组织扩大为“保护知识产权委员会”。同时, 新竹科学园区的工业同业公会成立“智慧财产权委员会”, 试图以民间组织结合行政系统, 共同推动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改造。

但由于立法滞后, 加之基于经济利益的现实考量, 这种方式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未能收到实质和显著的效果。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 台湾的仿冒之风依然盛行, 台湾企业频频遭遇涉外知识产权诉讼, 除了造成产品禁止进出口、销售受阻或直接没收扣押外, 相关衍生的巨大损害赔偿, 或是要求支付高额授权的权利金等, 日益成为国外大厂用以打击台湾厂商产品与商誉的重要利器。国外厂商除了要求专利权利金外, 甚至同时要求授权专利所制造产品上市与销售后的衍生利益金, 该衍生利益金的收取比例有时会高达该产品单一售价额的15%至40%以上, 从而大大稀释台湾厂商的获利空间。

进入90年代, 以对美、日进出口贸易为导向的台湾经济也在经受严峻的考验。台湾制造业的技术和上游原材料基本上都来自美日, 进出口贸易也受美日控制, 这对参与今后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国际经济竞争十分不利。台湾的主要经济对手韩国, 采取以政府为主导、大财团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 制定了庞大投资的科技发展五年计划, 这对台湾以民间中小企业为主的外向性经济构成很大的压力。

1990年, 为了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 台湾加快推动关键性的产业技术发展, 以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台当局在提出的“六年国建计划 (1991—1996年) ”中, 进一步提出“调整产业结构, 开拓新的成长空间”, 并制定了“十大新兴工业发展策略及措施”, 大力发展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性大、附加价值高、技术层次高、污染程度低和能源依存度低的产业;提出发展十大新兴工业的口号及其支持这些工业发展的“八项关键性工业技术”, 即光电技术、软件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材料应用技术、高级感测技术、生物技术、资讯开发技术和能源节约技术。

1991年2月, 台湾召开“第四次科技会议”。会后, “国科会”重新修订了“科技发展十二年长程计划”, 并研拟“科学技术发展六年中程计划”。1992—1998年期间, 台湾研究发展经费与人力的投入呈现成长趋势, 尤其是民间部门研发经费及人力的投入更是大幅成长, 均呈现超过14%以上的高成长率。

为实现长、中程计划目标, “国科会”制定了10项重要策略, 包括扩大研究发展基础, 提高研究发展效率, 提升企业界研究发展能力, 发展高科技工业, 积极推动国际合作, 促进人民对科技的认知, 加强基础研究, 建立智慧财产权保护制度, 建立资讯化社会, 促进科技发展与人文社会的和谐。

在提升企业界研究发展能力方面, 要求进一步推动企业研究发展, 要求6年后企业研发经费平均占企业营收的2%, 占岛内研发经费的60%以上, 并且积极鼓励产业界参与当局专案研究及新产品开发。加强并扩大军事科技向民用领域转移及其与民间的交流与整合, 结合民间力量, 共同参与军事科技的研发及军品的生产。

这一时期, 由于台湾外向型企业多, 长期与欧美、日本厂商打交道, 在引进及学习外国技术的同时, 也吸收了外国企业科技研发管理的精髓, 并结合自身特色加以改良, 众多中小企业能充分掌握国际客户需求, 对商机嗅觉极为敏锐, 策略灵活, 行动快速, 具有较高的产品研发和迅速投产效率, 一些高新科技产业产品逐渐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定地位。

自1986年以来, 台湾资讯产业年增长率平均高达25%, 远高于全球15%的平均增长率。1993年, 台湾电脑产品出口金额已达100亿美元。在全球排名中, 资讯生产位居第五, 半导体产业位居第四, 资讯产业的各项产品如电脑主机板、监视器、鼠标、影像扫描器等产量名列世界第一。全球电脑主机板83%来自台湾, 80%的鼠标、51%的监视器、49%的键盘和30%的电源供应器也都产自台湾, 笔记本电脑占有全球22%的市场, 仅次于美国, 同时台湾还是全球最大的彩色显示器制造基地。

20世纪90年代以后, 为配合入世的需要, 同时基于美国对台知识产权保护压力的持续加大, 台湾知识产权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与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简称TRIPS) 接轨, 同时也为应对一系列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的挑战, 台当局在1991年颁布《公平交易法》, 1993年通过了《全面贯彻保护智慧财产权行动纲领》, 修订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系列法案》, 将不符合TRIPS规定的《专利法》、《商标法》及《著作权法》等进行不同程度的修订。此外, 台湾当局还于1995年和1996年制定了《积体电路布局保护法》和《营业秘密法》, 1998年颁布了《植物品种及种苗法》, 进一步完善了台湾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体系。

随着知识产权法制的日益完善, 台湾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逐步增强。1995年以后, 台湾企业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明显降低, 企业开始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制度。由于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制度的建立, 企业获得商标、专利权的数量明显增多, 特别是在专利布局的层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 由于台湾企业长期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较少, 在国际上多扮演产业追随者角色, 再加上企业规模偏小, 在国际产业的格局中仍处于不利地位。

实施知识创新战略

由于台当局不断投资提升科技竞争力, 推动产业升级, 使岛内高科技产业生产总值逐年提高, 至2000年达到新台币4.6万亿元, 比1991年的产值新台币1.8万亿元增加1.6倍, 平均年增率6.2%, 占工业及制造业比重均超过50%。在出口方面, 高科技产品2000年出口值为828亿美元, 比1991年的出口值增加2倍, 平均年增率13%, 占出口总值比重提高为55.8%, 成为台湾出口贸易的重要产业。

不过, 这些成绩的取得很多需要归功于台湾的代工产业。由于过分依赖客户市场和订单的结果, 导致台湾岛内普遍轻视基础研究, 所谓的企业研发多数只是制程工艺和产品外观造型方面的改善。对于原创性、创新式的专利技术研发明显不足, 导致知识产权逆差越扩越大、样样得付专利使用费的结果, 这也是形成台湾高科技产业毛利低的重要原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台当局希望借助“立法”的形式, 鼓励岛内学术机构和企业开展更多创新型技术研发。1996年9月, 台湾“第五次科技会议”中提出制定《科学技术基本法》这一重要议题, 希望通过“基本法”的制定, 将知识创新战略写入科技政策的基本方针中, 以此制定知识产权的归属与运用等施行原则, 进而推动创新型科技发展。

2001年1月, 台当局组织召开“第六次科技会议”并制定四年科学技术发展计划, 其发展总目标是强化知识创新体系, 创造产业竞争优势, 增进民众生活品质, 促进永续发展, 提升岛内科技水准及强化自主防务科技, 以期在十年内台湾科技发展达到发达水准。愿景为:10年内建立世界级学术环境、某些领域做出重要贡献、大学及研究机构成为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 及台湾成为亚太地区的学术研究重镇;在产业技术方面, 持续发展原有高科技产业, 带动整体产业转型与升级, 10年内知识密集型产业产值占GDP的60%以上, 台湾成为亚太高科技产业研发、制造及服务中心;继续设立科学园区, 带动区域性高科技产业聚落的形成。

为达成上述的目标与愿景, 该计划订有八大策略及247项具体措施, 其中包括:重点发展优势学术领域, 建构重要研究设施与鼓励创新研发, 并推动部分研究型大学达到国际一流水准;以知识创新带动经济发展, 推动学术界与产业界合作研究, 加强学术研究机构研发成果的管理与推广, 建立知识产权的维护与运用制度。

2001年9月, 台湾行政部门正式通过《知识经济发展方案》, 其基本目标是在未来10年内使研发经费占GDP的3%,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5%以上, 知识密集型产值占GDP的60%以上, 宽带网络普及率及使用率与美国相当。

随后, 台当局积极鼓励岛内外企业在岛内设立研发中心。2001年11月, 台湾多个部门共同提出“鼓励产业创新研发”政策建议, 鼓励岛内企业、跨国公司与大学在台设立研发中心, 计划在5年内发展台湾成为亚太地区的产业创新研发中心, 推动台湾成为本地企业的创新研发总部, 以及跨国企业的区域研发中心, 还将建立创新研发基地纳入2002年5月通过的“六年发展重点计划”, 其目的是使台湾成为亚洲最好的研发地。该计划强调创新与研发, 尤其是鼓励私营部门的研发投资, 其主要措施包括:当局补助20亿元新台币, 吸引跨国企业来台设立区域研发中心;奖励岛内民间企业设立创新研发中心, 使台湾成为本地企业创新研发总部。

台当局所采取的方式, 包括直接设立研究机构、移转部分研发资源及成果于民营产业、直接间接的补助、贷款、融资、租税减免及其它辅导措施等, 均在鼓励民间企业从事研究发展工作。在技术推广方面, “国科会”负责技术移让与著作授权两大项目, 并积极推动产学合作研究, 加速将技术扩散于民间。

成立“智慧财产局”

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提升台湾在科技产品研究、生产和制造方面的竞争力, 1999年1月, 台当局在“经济部”下设“智慧财产局”, 将原来由不同机关管理的专利、商标、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及其它知识产权业务的受理、审查、登记、管理等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工作均归口由“智慧财产局”负责, 大大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统一行政管理。

在专利业务方面, “智慧财产局”除积极落实专利审查品质革新外, 在审查制度上做了较大改变。如实行初审核驳理由先行通知程序, 即在初审审查不予授予专利前即先通知申请人, 使其有充分申请复核的机会, 减少再审程序;实行发明专利逐项审理制度, 即审查人员必须针对申请专利范围, 逐项检索相关技术前案后进行逐项比对, 使申请人清楚知道审查目的所在;扩大实施面询机制, 即凡有面询申请者均予允许, 甚至主动请申请人到“智慧财产局”当面询问, 使其与审查人员有面对面充分沟通的机会。

在提升商标审查品质和效能方面, 台湾“智慧财产局”也做了重大改变, 如实施“一案多类”制度, 免去逐类申请注册的繁琐程序, 即申请人可以在一个申请案中指定使用于多种类别的商品或服务, 审查人员须跨类审查, 并熟悉总计45类的商品和服务;实行商标争议案件听证作业程序, 提供商标争议案件人及利害关系人就相关证据等进行言词辩论的机会等。

在著作权业务方面, 着力于倡导培养尊重知识产权的观念, 并监督与辅导中介团体相关著作权业务, 促成著作权的授权利用, 保证使用人合法使用著作权的畅通途径。在教育宣传方面, “智慧财产局”制订和实施“智慧财产权法令宣传计划”, 并扩大成立“保护智慧财产权服务团”, 以提供全方位宣传教育服务。在宣传教育形式上也多有创新, 如设立“智慧财产权宣传列车”, 举办“智慧宠物学院”和“智慧情报员”互动游戏, 组织开展“智慧大探险”网络互动游戏等, 还将2002年定为“推动保护智慧财产权行动年”, 使保护知识产权成为岛内全民的意识和行动。

在查禁仿冒方面, 台当局在“经济部”设立了跨部会的“保护智慧财产权协调会报”, 每三个月就政策及重大措施进行商考。“高等法院检察署”每个月召集举行“保护智慧财产权执行会报”, 落实执行工作。“内政部警政署”于2003年1月成立“保护智慧财产权警察大队”并使之专业化, 以强力扫荡仿冒盗版行为。根据美国国际智慧财产联盟 (IIPA) 公布的数字显示, 台湾电影著作盗版率已由2003年的44%降至2004年的40%;音乐盗版率已由42%降至2005年的26%。美国贸易代表署在2005年初对台湾进行不定期结果报告中, 已将台湾由连续4年的“优先观察名单”降为“一般观察名单”。

设立“智慧财产法院”

以往台当局对于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采取公、私法分别审理, 即所谓“司法二元制”, 即民刑事侵权诉讼由普通法院中的民刑事庭审理, 行政诉讼则由行政法院审理。考虑到知识产权案件特殊的专业性, 台湾“司法院”从1992年起在各级法院设立“专庭”或“专股”以审理知识产权相关案件。以台北地方法院为例, 考虑到受案量, 一开始仅由“专股”办理, 随着案件量的增加, 1998年成立了“智慧财产刑事专庭”, 2002年成立了“智慧财产民事专股”。其它法院也多设置了“智慧财产专股”或“智慧财产专庭”, 特别是审理与专利、商标授权有关的台北高等行政法院, 也于2003年起设置了4个“专股”, 由专人专办有关专利商标的行政诉讼。

然而在具体操作中却发现, 不少地方出现知识产权的诉讼程序拖沓冗长、诉讼效率低下的问题, 已严重影响到了台湾的产业竞争力, 这一弊端日益受到各界批评质疑。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 依据台湾《商标法》、《专利法》的相关规定, 在民事侵权诉讼程序中, 被告如对原告的知识产权的有效性提出争议时, 法院会中止诉讼程序, 等待知识产权宣告无效审理程序完结, 该知识产权被确定有效时, 才会继续进行审理。在台湾地区, 当事人如对“智慧财产局”关于权利有效性的决定不服可以向其上级机关“经济部”提出行政诉愿, 如对行政诉愿决定不服又可以提出行政诉讼, 在行政诉讼两审审结且该知识产权有效性得到确认后, 民事诉讼程序才又重新恢复, 民事诉讼程序在台湾又需要三个审级才可以终审, 这样一个案件下来动辄需要5至6年的审理时间。

面对来自各方的批评和建议, 为保障知识产权的正当行使, 提升台湾的整体经济竞争力, 台湾“司法院”于2004年初开始研究成立“智慧财产法院”的可行性, 完成了《智慧财产法院组织法》和《智慧财产案件审理法》的草案拟定工作。

台湾“立法院”于2007年3月通过了《智慧财产法院组织法》和《智慧财产案件审理法》, 此后相关机构很快又制定了《智慧财产案件审理法施行细则》、《智慧财产案件审理细则》等法令。2008年7月, “智慧财产法院”正式开始运行, 管辖范围包括依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光盘管理条例、营业秘密法、集成电路布局保护法、植物品种及种苗法或公平交易法所保护的智慧财产权益所生的民事诉讼案件。目前台该法院共有8位法官和9位技术审查官, 技术审查官均系从台湾“智慧财产局”借调的资深专利审查员。

此外, 台湾“立法院”还于2007年6月通过了《专利师法》。该法旨在健全专利代理制度, 规范专利师的业务、责任及管理, 进而保障专利申请人的权益。主要内容包括:专利师的资格条件及申请专利师证书的程序;专利师的训练、执业登记、执业方式、受委托业务范围及执业应遵守的事项;专利师未加入专利师公会, 不得执行业务;专利师公会的组织和人民团体主管机关对公会的指导和监督;专利师应负惩戒的事由、惩戒程序及处分方式、惩戒委员会的组织及对未具备专利师资格者擅自执业的处罚等;新法施行前依专利代理人管理规则领有专利代理人证书者需继续办理专利代理业务并接受相关管理

为了鼓励厂商自创品牌, 养成尊重他人知识产权观念, 重整商业道德及秩序, 台当局还专门成立了查禁仿冒商品小组, 负责宣导、联系、协调、督导防止仿冒商标、专利产品及侵害著作权的工作, 并通过财政投资支持科技研究。每年“国科会”补助的“专项科研计划”有1万件左右, 包括补助学术研发、成果管理与推广, 支持建立管理与推广机制, 提供人事经费、业务费、设备费补助等;除对学术机构提供研发补助外, 对团体和个人申请专利时也提供补助, 以带动产业、技术的升级和经济的发展。台当局掌握的转让原则为:岛内厂商优先, 有偿授权和非专属授权。为了促进与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为生产力, 台当局授权36个学术研究单位代为推广, 并明确规定推广收入分配比例。

在强化科技成果管理的同时, 台当局还修订一系列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如在人员管理上, 明确规定进入企业时要签订合同;如涉及知识产权, 要声明其权利的归属, 企业不得侵犯权利人的知识产权等。

在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 台湾教育机构通过在大专院校内设立专门学院或研究所, 与法律学院、商业管理学院、理工学院等紧密合作, 开设跨领域课程, 培养复合型人才。台湾交通大学在台湾地区率先成立了科技法律研究所, 在理工科大学毕业生中招收知识产权研究生并进行知识产权法律的研究。该研究所同时还在台湾地区的检察官、公务人员、企业从业人员中招收学生攻读知识产权法律学位或者进行期限不同的培训, 目前, 该研究所还与台湾地区有关“管理者”合作, 准备对台湾地区的“法官”进行知识产权法律的培训。

台湾政治大学智慧财产研究所在知识产权专业设计方面, 除知识产权相关理论课程外, 还注重实务与案例, 聘请法官、律师、企业经理人参与教学;该所注重资讯、生物科技、半导体、光电、电子商务等高科技前沿领域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除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相关法律课程外, 特别重视知识产权经营与管理、技术转移等实务。如其硕士班必修课程有:科技产业概论、组织理论与管理、智慧财产法、智慧财产权管理、研发管理、知识资本与技术评介、智慧财产交易与行销等。

除正规的学院知识产权教育外, 台湾“智慧财产局”从2005年起着手执行智慧财产专业人员培训计划并规划设立“智慧财产培训学院”。该机构为一网络虚拟学院, 其运行模式是:通过成立智慧财产培训学院办公室统筹学院运作事宜, 负责规划培训、编写统一的培训教材、培育智财种子师资并甄选培训单位, 以加盟联锁的方式在台湾北中南各地开办“智慧财产专业人员培训班”, 以构建优质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训机制。

台湾一些财团法人机构也非常重视对知识产权的研究, 如亚太智慧财产权基金会以专利权的管理、保护、信息分析、数据处理为主要工作内容。资讯工业策进会成立了科技法律中心, 是台湾地区最早成立的科技法律专门研究单位。该研究中心以台湾地区的管理者、科技产业、大学院校、科技研究单位为市场服务对象, 从事法律研究、法规增修、推广法制、教育训练、咨询顾问等项工作。

论高校的知识产权战略重点 篇11

关键词:知识产权制度设立目标;高校知识产权战略;重点

中图分类号:B9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60(2009)03-0103-07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之重要性已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而在没有知识产权历史文化底蕴的国人眼中,由于种种原因,确权、保护似乎成为知识产权制度的核心内容,乃至某些情况下成为该制度的唯一内容。强调确权、保护没有错,因为不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之合法权益,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会使创新受到不利影响;但是,过于强调,则会走向该制度设立目的的反面,阻碍社会科技进步,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度浪费,特别是对于知识产权主要产出源头和创新主体之一的高校(在我国,建在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至2006年1月约占61.7%,本世纪以来高校承担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约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它们参与国家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等重大科技计划项目,还完成了不少可推广转化的科技成果,拥有了一定数量的专利权和自主知识产权)来说,如果只强调确权、保护,会使其社会效用的发挥大打折扣。本文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有关规定之基础上,讨论高校知识产权战略之重点。

一、TRIPS协议与我国立法对知识产权制度目标的规定

TRIPS协议第7条“目标”规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实施应有利于促进技术革新、技术转让和技术传播,有利于生产者和技术知识使用者的相互利益,保护和实施的方式应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福利,并有利于权利和义务的平衡。该条明确地给出了知识产权制度设计的主要的直接目的在于促进技术转让和传播,因为后面的三个“有利于”可以看作是“有利于促进技术革新、技术转让和技术传播”的扩展和延伸:“有利于生产者和技术知识使用者的相互利益”是技术转让和传播带来的直接结果和具体体现。后面的两个“有利于”是从保护和实施方式的角度来进一步明确该制度目的的涵义;“应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福利”是该制度的最终目标,但其实现可依赖的路径应是源自于该制度的直接目标“技术转让和传播”;“有利于权利和义务的平衡’’意指不能单方面强调保护一方利益,而是在有关当事人之间寻求到正当恰当的权利与义务的平衡,而其实现的基本落脚点恐怕还是要归于“技术转让和传播”。

与“目标”相关的“原则”条款规定,为了防止权利所有者对知识产权的滥用,防止不合理地限制贸易或反过来影响技术的国际性转让的实施行为,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其条件是这些措施与本协议的规定相一致。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世界贸易组织对技术转让的重视,其理由在于技术流转(包括转让和转化)与知识产权基础或传统制度密切相关:“后者解决智力成果的确权和保护问题,它为前者的前提和基础;前者主要解决知识产权价值实现的途径,为后者的目的和归宿。因此,我们不能因过分强调保护,而把确权、保护看作知识产权制度全部内容,甚至将其看作该制度设立的根本目的;确权、保护是手段,而在确权、保护条件下利于技术转让和扩散才是其真正的主要目的。”

我们如果仔细研读我国的有关立法,可以发现“知识产权保护”被列为知识产权法的首要目的。《专利法》第1条规定其立法是“为了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鼓励发明创造,有利于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著作权法》第1条规定其立法目的是“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1条规定其目的是“为了保护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的权益,调整计算机软件在开发、传播和使用中发生的利益关系,鼓励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商标法》第一条规定其立法目的是“为了加强商标管理,保护商标专用权,促使生产、经营者保证商品和服务质量,维护商标信誉…”。其他就不一一列举。从所列内容可以看出,我们在立法目的上与TRIPS协议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何在行政执法、司法实务中,一提到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保护;如前文所述,保护不是其目的,只是其目的实现的手段和条件,该制度的真正目的在于促进技术转让和转化,提升社会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结果的出现是我们在知识产权制度设立的目的及TRIPS协议内容的实质进行解读时,发生了偏差。

实际上,当人类进入20世纪后半叶后,随着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公司、企业研发投入的加大、政府资助项目的增多及作为独立的研发机构、组织或个人的大量出现,知识产权不再像其诞生的初期那样,主要由权利人自己使用,技术或其他智力成果日益成为重要的商品(如纯粹的技术许可、转让等)或与商品进行了完美地结合(如高新技术产品买卖中涉及的商标使用、软件许可和其他技术服务等,以及服务业领域的特许经营和连锁店模式等),标志着其作为财产的独立性日渐突出。此时,知识产权制度的使命已由“保护”向“管理、实施、运用和转让”过渡,因为权利人实现其权利不再需要一切通过自己从产业链的开端做起(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如建立厂房、雇用员工、购买设备等)直到进入产业链的末端这种方式,他们完全可以在实现知识产权的价值方面,将知识产权作为独立的商品与其他产业链隔离开来。由此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设计主要目标也随之作出了相应的变化,TRIPS协议的第7条可以说反映了这种变化;而我国相应的法律制度没有作出调整,反映了其在目标方面的一定的滞后性。它说明我们在如何充分利用国际游戏规则中利于发展中国家规定及挖掘、引申其立法意义方面,有很大的努力空间;我们不能只看到条约中明确约定发展中国家义务的条款,如知识产权保护期限、专利保护范围等,还需看到可能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有关弹性条款并加以充分合理正当地使用,以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好在我国有关中央文件和政府决策已经将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作为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的重点,这为在现实中更加灵活、充分地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作用及高校、有关机构制定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提供了指南和方向。

为此,我们可根据知识产权制度设立目标的应有之意及我国新时期的知识产权战略来确立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战略之重点,校正目前高校知识产权战略制定或实施中的偏差,以真正发挥高校在促进国家创新型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二、TRIPS协议相关规定影响下的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战略之重点

有学者提出,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战略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保护意识不强,保护措施(含成果转

化中的保护)不力,管理体系和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缺少职业化的管理队伍,缺乏知识产权专用费用等。笔者认为,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关键问题还是在于很多高校不能及时、有效地将其科研成果通过系统运作,在流转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高校、发明人和社会各方(主要是公司)在科研成果流转过程中获得收益,取得共赢的局面。

高校作为知识的主要生产者之一,由于其社会功能异于企业,其研发成果的流转在其战略中应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而流转前的有关知识产权策略又十分关键。故在考虑高校知识产权战略时,应当围绕有助于科研成果流转之核心来构建高校知识产权战略体系。高校的科技工作虽需以知识产权为导向,但其落脚点和归宿却应是促进知识产权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若只有知识产权而无将其转化为生产力之措施或制度,则高校科技工作的目标就难以达到。为此,在制定高校知识产权战略时,应围绕如何利于知识产权流转这一轴心来展开,并以以下几方面为重点。

第一,培养和提高高校知识产权意识;此为制定正确战略并能保证其如实执行的基础。高校做好知识产权工作的关键在于有关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而意识的形成、提高关键又在于学校的各级领导。高校知识产权意识缺乏的问题十分严重:如现在关于项目组织、专家鉴定等活动,谈的都是成果的内容,而对于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问题,少有涉及。目前高校在科研管理方面的计划色彩还较浓,其主要表现是: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制度仍是有关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用市场经济模式管理即知识产权管理方式的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度不够,他们自身知识产权意识不强,而科技人员和一般员工的意识不强也起到一定的消极作用。如该问题不能解决,则将高校成果变成现实生产力会变得十分困难;故培养知识产权意识应是首当其冲的问题。

结合我国国情,意识的培养首先应是加强各级领导的知识产权意识,特别是行政一把手的知识产权意识,以引起他们对知识产权管理及其转化的关注。具体措施可为在有关高校校长培训或进修期间,增加学习知识产权的有关内容并强调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性,系统地对他们进行知识产权法规的培训,借鉴国内外有关高校知识产权案例,帮助他们了解知识产权意义及知识产权可能流失的途径和可能带来的损失,以培养提高他们的知识产权意识。其次是举办针对高校相关行《管理人员专门的知识产权培训活动,除提高意识外,还要让他们了解国家已有的法律法规。因为高校的校长及管理干部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一个大学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做得好坏,贯彻执行知识产权保护规章制度的程度与力度直接与高校的校长、管理干部对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的知晓、重视程度有关;只有他们提高了意识,才能正确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和流转工作。再次是在高校开展必要的全员知识产权培训活动,以把知识产权的有关政策落到实处。还有,加强教育,通过一定制度的运作,把知识产权的课程列入本科生、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对于本科生,可以开知识产权选修课,对于研究生,特别是理工科的,可将知识产权课作为必修课要求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以助于知识产权意识和氛围的形成。

第二,鼓励、支持高校申请有效专利或注册有关知识产权,此为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前提。学校在科研开发、产业化立项、市场开拓等之前,都先要做好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确权不明、保护不力会使高校科研成果的转让和转化处于无序、无由状态,造成流失,挫伤高校和研究人员进行研发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在培养、提高意识的同时,应根据我国现有的有关法律、法规之规定,将已经明确的国家资助形成的所有权归属于单位的科研成果,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实实在在的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如专利,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再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我国高校职务发明比例不高,很多发明由自然人申请或获取授权,如此易使单位产权变成个人产权而流失掉。其带来的问题要么使产业化的中间环节拉长,让单位的科研开发条件可能变弱,因为如果单位从研发中得不到回报,则其可能不愿进行研发再投入,由此个人也就可能丧失了进一步发明创造的条件,产业化条件也就随之而去;要么,个人获取专利后,不注重知识产权的价值,将本属于高校的知识产权随意地低价转让给任何其他人。如有的教师,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比较频繁,将自己从国家获取资助的项目成果以私人身份与企业合作,不计成本和回报之间的平衡,造成知识产权的轻易流失。要避免上述问题,首先就要明确知识产权归属,即可规定其权属为单位所有,但发明人可享有一定的权益,如许可收入分成等,让单位和个人的权责利益在规范中运作,以促进技术转让和产业化行为。

高校对课题研究过程中或结项后形成的发明、创造如符合专利条件,应鼓励申请专利,以获得保护;对于符合其他知识产权构成要件的,也要申请获取保护;而对“技术秘密”成果则要做好保密工作;对于人员调动、离退休、出国、辞职等可能会带来的技术泄密,可通过签约的方式,使其承担不使用、不泄密的技术保密义务,并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总之,高校对知识产权确权、保护工作应做得扎实和充分,为以后流转创造条件。

这里需强调的是,申请专利应申请有效专利而非垃圾专利,即申请的专利应为可进行产业化且在转化过程中不需耗费太多成本或时间的专利。在现实中,高校有些研究人员为了利用学校或政府部门的相关资助政策,盲目申请专利甚至将专利申请获得资助当作一种牟取财富的手段,而有关部门又无具体有效的监督和跟踪检查制度,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垃圾专利,既无端占用国家的公共资源(如专利审查人员花费的时间、专利机关有关管理的耗费等),又让真正有价值的专利申请不能得到及时的受理、授权和转化,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和正当权益人的巨大损失。此外,与专利垃圾相对的是:有些利用国家财政资助由高校研发出的有巨大潜力和社会价值的专利技术,由于不能及时进行产业化或产业化成本较高,专利权人在利用国家、政府或有关单位的优惠政策后,无力或不愿支付专利维持费,而让这部分非常有价值的技术因不缴纳维持费而进入公有领域,成为外国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无偿获取的技术资源;它们利用本国或企业技术或产业化优势,对这些技术进行改进或产业化再在中国申请可产业化且能带来巨额利润的专利,不论是它们自己用还是许可给中国企业用,都会给它们带来丰厚的回报;然而该类技术的前期投入主要来自中国政府的资助,现在反倒成为它们攫取中国企业财富的利器。汶县一种非常严重的、变相的国有资产流失。

针对上述现象,学校和有关国家机关应当及时采取对策,如不仅仅以专利数量作为考量学校或科研单位的科研绩效,更要考量专利的实效如转化率、创造的社会财富等指标;即它们应当注重专利的质量及其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的表现和业绩;不盲目资助申请专利,在有关当事人申请专利资助前进行把关,将可转化率作为资助的前提,转化率低或转化成本高、时间长的不予资助等,以杜绝这种恶劣现象。对于国家投资由高校或科研院所完成的有价值的技术,可以让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以

企业的名义申请专利,高校/科研院所可以从自己付出的劳动中分得合理的回报,如此既可避免技术成果的流失,又为高校或科研院所的进一步研发获取后续研发资金。对于涉及到国家重大利益、有重大突破的某些发明的关键技术并非一定要申请专利,可以以技术秘密方式持有,以最大程度维护本国利益。

第三,建立科学、公正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此为学校制定知识产权战略的航标。在现有的高校科研评估指标体系中,专利等知识产权和产业化或转让指标在其中所占比重很小,成果鉴定、论文、获奖等仍是高校科研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教师职称评定时的重要参考依据,在不少高校中横向的成果转化、专利实施等根本不算教师的科研工作量,更不作为职称评定的考虑要素。在这种政策导向下,高校的科技人员在科研和课题研究过程中,埋头自我研究者多,关心课题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者少;重论文发表、轻专利申请和实施,重成果鉴定、轻技术转化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少科研成果取得进展时,研究人员出于职称评定和职位升迁等利益的考虑,便匆忙将其研究方法和取得的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由此它们因丧失新颖性或被披露而不能得到法律保护,造成国家和高校科技成果资产和权利的严重流失。

我们可以发现在无数论文、专著面前,高校技术专利数量相比较而言就显得很少,说明当前很多高校依然没有摆脱“重论文、轻专利和及技术流转”的倾向,大部分论文和研究结果在发表、评奖后被柬之高阁;上述现象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高校的研究与产业严重脱离,未能发挥出高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能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有些学校可能注意到专利的重要性,也去申请专利了,但由于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申请难以得到授权,所谓的研究成果变成了“纸上谈兵”的内容。如2006年,哈尔滨知识产权局公布的一些数据很有代表性。2005年哈尔滨市申请职务专利共1126件,其中高校申请数为651件,占57.8%,企业申请量为397件,占35.3%;而授予专利权的数量和比例却倒过来,当年授予专利权数共467件,高校为130件,占28.7%,而企业却为297件,占61.5%。这一数据未必能准确说明问题,但至少一定程度上反证了我国高校科研方面的现实。

可以想象,若国内高校出台各种知识产权激励制度等指挥棒,如设立基金资助专利申请,将知识产权创造、与产业横向联合研究成果和技术转让、转化等活动纳入业绩考核、职称评定指标或获取其他资源的参数中,并与待遇挂钩,定会激发科技人员的创造热情和创新活力。因为较好的评价机制有利于高校落实有关知识产权法律和政策,而知识产权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激励制度,它通过法律保障,让科技人员最大限度地获取合法经济收益,继而有利于推动技术流转。

第四,注重知识产权转让和转化,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机构或转让中心,以便从组织和制度层面保证知识产权管理和流转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解决专利申请、转让和转化等高校知识产权的瓶颈问题;

我国政府在促进高校、科研院所成果产业化方面制定和颁布了很多法律和相关政策,现在关键就看高校和科研院所如何执行和贯彻了。1996年我国颁布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199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2002年中国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它被有些学者称为“中国版”的《拜杜法案》。这些法律法规均将科技成果,特别是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之产业化作为核心内容。从法律规定方面看,制度已基本完备,但时至今日,它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依然较低。问题在哪里?除了前面提到的原因之外,重要还有两条:一是高校依然未把科技成果转化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一是很多高校目前尚无专门技术转化中心,或即使有,也是在转化方面作用甚微。

对学校而言,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是对知识产权的最好保护,也是其知识产权管理的主要目标。高校知识产权也应当被商业化,而不应单纯地看它在学术领域中的地位或价值;科研成果转化是体现高校知识产权经济价值最常见的方式。高校知识产权的使命之一是鼓励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而要完成该任务必须把知识产权看作一个完整的过程,即除确权、保护之外,还应注重管理、实施、流转、人才培养和教育等工作。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年代,高校应当结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注重转让和转化这一步骤。

为此,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办公室或转让中心来协调其与科技处、产业处等有关职能部门及商业化合作企业的关系。它既应作为学校知识产权领导机构来确定学校知识产权战略,制定有关政策,统筹规划有关具体事务;还应将专利成果管理部门与流转部门的职能协调起来,组织开展知识产权申请、审查、鉴定、评估、登记、注册、流转和监督等工作,承担学校技术转移和相关合同的审批工作,并处理有关争议问题。因此,该机构不应一个是可有可无的组织,而应是实实在在的、有相对独立性、可做出一定决策并可采取具体执行措施的实体,它可以直接向校长办公会议汇报工作,由校长直接领导、集中负责,其组成或具体运作人员应由专职人员构成,以强化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和转化工作;它与学校的有关院系、行政机关等二级单位是平等、平行关系,它们间的业务是相对独立的主体之间的合作或交易。对于知识产权业务量较少的高校,由校领导授权可委托专门机构来代理一定的行为,通过他人的职业化服务,实现知识产权目标和技术转化之目的。该机构在进行技术流转活动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①要有明确的宗旨和目标,即在确权、保护的前提下尽快把高校研究成果转移到产业界进行商业化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②制定透明的政策和规程,即制定技术流转规则、政策、程序等,以促进、规范技术流转;③聘用有实际经营经验(如有企业运营管理经历或专利代理经验)的人员,以保证技术流转目的的实现;④有客户(包括技术成果提供者和潜在的技术成果使用者)至上的服务意识;⑤推动学校重视技术流转的文化氛围的形成以利于技术流转工作的顺利展开;⑥积极寻求风险投资,该机构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找到愿意投入成本和资源的公司,来把高校可商业化的技术带到市场中去。

各学校不光要设立机构,还要有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做到目标与过程相结合的动态管理。因为知识产权的确权、保护及其流转是一个系统过程,必须进行全过程管理,即在立项时除要建立专门档案外,还要考虑知识产权确权(如申请专利)、保护、转化、转让和管理的整个过程的安排,而非只考虑是先通过鉴定还是先申请专利。如此就需要一个相对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在国家层面,如果有关部门比照《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条例》专门出台一个以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向产业部门流动的《高校知识产权流转管理条例》,则学校可在该条例指导下制定细化的运作规程。

第五,设立专项转让或转化基金,解决知识产权转化费用问题;此为知识产权战略实现之重要保障。目前高校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和进行相关流转工作的状况不尽人意的一个原因还在于:不少高校虽然有设有“专利专项费用”,以资助专利的申请,但多还没有建立专利技术转化基金制度,或者是

即便有了专利技术转化基金制度,资金却严重不足,没有形成专利申请、实施的良性循环。众所周知,专利的获得要缴纳一定的经费,如申请费、代理费和维持费等,到国外申请专利费用更高,所以专利获得需要有足够资金支持。而目前高校职务发明专利费一般都由课题组从其课题经费中支付。由于课题组的临时性及其经费的有限,课题任务完成后,专利就很难维持。近年来,高校专利权提前终止的比例相当高,这与维护经费有直接关系。由于没有充足资金支持,一些本该申请的专利高科技成果错失了专利制度的保护,丧失了国际竞争性。还有,由于缺乏知识产权管理的专项基金,高校遇到知识产权纠纷时,往往无力应诉,无法有效制止侵犯高校知识产权的行为发生,给高校造成严重损失。

因此,设立专门的专利支持基金,建立专利申请实施的良性循环机制势在必行。具体运作模式可以先由学校提供一笔专利支持费用来设立该基金;该基金用于支持发明创造和专利的申报维护费用,改变专利费用由发明人或课题组承担、专利的申请与放弃由发明人决定的局面。然后将该基金与专利的申请、实施、推广与许可联系起来。科研人员可将其研发成果向学校知识产权部门披露,后者根据技术的性质如新颖性、创造性及市场前景等进行评估,决定是否申请专利,并按照可转化的可能性、难易程度和实际效果来决定资助申请的先后顺序和资助力度的大小。决定申请的专利被批准后,由知识产权部门负责该专利的实施或许可,由此得到的费用留一定比例作为学校的管理费,剩余的按比例分给院系和发明人用于新的研发或回报。学校从管理费中可提取一定比例作为专利基金的来源之一,以保证专利申请与实施的良性循环。总之,通过转移技术成果方式,既可使各方获取自己所需的资金,又可用来维持专利基金的运作。

大学还可通过与公司间的合作来获取所需的金钱,以资助科研项目的运转和专利维持费用,同时利用公司为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创造必要条件。作为交换,公司可利用大学所产生的研究成果及其培训出的科学家、工程师来帮助其解决技术问题。尽管大学注重产生和传播知识,而公司注重研发实用技术及其带来的商业利益,但它们关注的内容有重复部分,即商业化。这是它们在技术流转领域有共同价值取向的目标,为它们的合作创造了条件。实际上,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较为成功的大学,并不盲目以专利拥有量的多少来衡量学校研发实力的强弱,它们往往与公司通过协议来进行合作,明确彼此的权利义务;公司以权利人的名义申请专利,这样既可让学校免去庞大专利申请费和维持费的负担,又可及时、有效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商品,学校从中获得相应的报酬。

当然,高校知识产权战略也要解决好技术成果可能外泄与其肩负的人才培养、为社会输送智力成果等社会功能的关系,否则会影响高校的整个知识产权战略体系。因为出版物、研究结果的演示及毕业的学生会把技术知识带到社会上去,虽然这是教育服务社会最核心的职能;但通过技术转让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利益也是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它会涉及到高校和有关研究人员的利益,进而影响高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初探 篇12

1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内涵及意义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指企业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来获取最佳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优势而采取的一系列手段与策略, 具有法律性、保密性、全局性、实用性、地域性与时间性等特点, 可从内容上分为品牌战略、专利战略、技术标准战略及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这四大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我国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对其自身及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有利于企业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运用法律资源获取竞争优势。 (2) 有利于转变企业经济增长模式, 由原来的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 即同等的付出获取更大的效益。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创立、专利申请等方式来促进其经济增长, 这便需要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保障与激励。 (3) 有利于我国丰富知识产权理论, 加深对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解, 进一步对其进行定位与分析, 建设知识产权学科, 从而促进我国的知识产权法治建设[1]。

2 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现状分析

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 发展速度慢, 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多的漏洞。很多企业对其并没有明确的见解, 也没有真正从我国具体发展状况考虑, 盲目跟从其他先进企业或照搬国外先进制度, 由此形成了我国知识产权管理体制落后的局面。因此只有对我国目前知识产权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找出其存在的问题, 才能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推动我国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健康发展。

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发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企业对技术创新成果的保护意识薄弱, 造成企业知识产权不断流失。大量的创新成果因企业产权化意识的缺乏而被视为公共财产, 有些商标甚至被他人抢注。 (2) 企业缺乏知识产权战略管理意识, 大多数企业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仅局限于合伙项目管理、申请项目管理、开发项目管理等一般性管理, 并没有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内在潜能, 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生产、研发等有效结合起来, 这使得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难以取得最大效益。 (3) 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缺乏专业管理人员, 致使知识产权工作未能落到实处。 (4) 知识产权战略大多数针对民营企业, 造成我国知识产权申请数量多、技术来源单一、层次低的局面。 (5) 跨国公司为巩固其在华的垄断地位, 获取最大的利益, 限制我国企业的技术开发, 利用其知识产权优势在我国设立壁垒, 将发明专利发展为占领我国市场的重要工具。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的技术进步, 并对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确立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

3 解决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发展问题的对策

3.1 增强知识产权意识

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是确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前提, 因此企业要对知识产权产生、运用、管理、保护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应不断提高创新意识, 以便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其次, 企业在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时, 要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成果, 并加大对其的投入, 完善知识产权应用机制, 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同时企业应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尽可能地避免侵权行为发生。此外企业对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有利于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与处理产权纠纷问题的能力, 因此企业可以针对其设立一些专门的管理机构, 制定知识产权合同管理制度以及信息利用管理制度等[2]。

3.2 借鉴国外先进发展战略经验

发达国家掌握着很大一部分产品的核心技术, 而中国起步晚、技术落后, 长期以来跟随着发达国家的脚步进行科学研究。而曾经同样处于弱势地位的韩国与日本如今却依靠“专利包围战略”打破了这种局面, 将专利申请划分为许多细小的部分, 限制竞争者的专利申请。因此, 我国可以借鉴日韩的战略经验, 申请多项外围专利, 并以跨国公司专利为基础, 进而加以创新。

3.3 加强战略合作

企业申请专利需要大量的资金, 但目前占我国知识产权市场份额较大的民营企业难以承受如此巨大的资金压力。这便需要企业通过合作来获取知识产权, 可以并购一些即将破产的公司, 也可以加强与跨国公司或科技型公司的合作,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便可以选择终止合作。这也是企业根据我国国情做出的一个正确抉择。

3.4 准确分析内外部环境形势

企业首先要准确定位自身的情况, 摸清自身的实力, 在此基础上制定知识产权战略。经济实力较强, 知识产权优势较为明显的大企业可以利用自主研发模式来扩展市场, 而经济实力与知识产权市场运作能力较弱的小企业可以通过战略合作等方式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些中型企业可将自主研发与加强合作结合起来。企业的外部环境对其自身的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企业在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时要对外部环境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包括国家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竞争对手状况及行业发展动态等因素。

4 结语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知识形态的无形资源逐步替代物质形态的资源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 而中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并未完善,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 中国企业应增强知识产权意识, 借鉴国外先进发展战略经验, 准确分析内外部环境形势并加强战略合作, 理论界也应不断深入对知识产权的理论研究, 从而使我国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进一步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史益龙, 吕金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剖析[J].经营与管理, 2011 (02) .

上一篇:生理学作用下一篇:日记五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