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专业(共12篇)
说专业 篇1
引言
2000年版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把英语口语课定位为英语专业技能课程, 重点培训学习者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长期以来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一直是科研和教学人员共同关心的课题。视听说教学是英语专业训练及提高学生口语与听力能力的课程之一。在视听说课堂上加强口语训练, 找到恰当的方法势必事半功倍。本文将以视听说教学中元认知策略训练进行实证研究, 并以作为该课程目标之一的口语能力进行评价, 证明实验效果。
一、研究方法及实施步骤
为了检测以培养元认知策略为基础的视听说教学是否能帮助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水平, 作者以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 将元认知知识贯穿于教学之中。参加本研究的对象为长春师范学院英语专业二年级 (2009级) 学生, 具有一定的语言学习能力和基础。研究对象分两个班进行实验。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英语口语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学习策略。选出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的对象。其中一个班级进行元认知策略的培训, 为实验班, 另一班级按传统的教学法授课, 为控制班。本实验主要研究以下两个问题:
(1) 元认知策略训练对于学生口语水平提高的效果。
(2) 英语口语不同水平学生对元认知策略运用的差异。
具体实验的过程中, 首先, 对长春师范学院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进行口语元认知及交际策略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在口语学习中元认知策略及口语交际策略的使用情况。然后对参加本研究的两班学生进行实验前口语水平测试, 以录音的形式记录。测试试题选用CET-SET试题, 并严格按CET-SET的评分标准, 对受试学生的语言准确性和范围, 话语的长短和连贯性, 语言的灵活性和适切性等分别进行评分, 并给出学生口语测试总分。在教学过程中对实验班进行元认知策略的训练, 而控制班则不接受元认知策略培训。一学期后对实验班与控制班再进行一次口语水平测试。具体步骤与实验前一致。最后, 分别对实验前后收集的语料进行统计分析, 以验证元认知策略训练的结果。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就第一个研究问题, 元认知策略训练对于学生口语水平提高的效果, 我们首先看一下试验前后两个班学生口语能力的对比, 如下表所示。实验前后两个班的平均成绩都有所提高, 但实验班的增幅 (4.93分) 远远大于受控班 (1.51分) 。这说明元认知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口语能力, 直接对于学生进行指导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元认知策略的培训具有可行性。这一点, 胡志海和梁宁建 (2003) 采用直接指导策略作为干预手段对两个大专班学生进行培训研究。结果发现, 进行专门培训的实验组元认知水平显著提高 (p<0.01) , 证明了直接指导模式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尤其是在提高元认知体验方面效果明显。另外, 学习动机会影响训练效果, 高动机水平者经过训练, 元认知水平显著改善;低动机者缺乏明显变化。本实验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成果, 证实了英语口语的学习可以加强元认知培养, 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在实验的过程中, 实验班的同学根据水平分为三组:高水平 (8名同学) 、中间水平 (12名同学) 及低水平 (8名同学) , 分别占人数的30%, 40%和30%。从人数上看, 显然中等水平的同学要多于其他两组。文秋芳 (1995) 在其个案研究中发现, 优秀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杰出的宏观和微观调控能力, 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 而差生则极为欠缺这些能力。这就说明低水平的学生在元认知的使用上远远不及高水平的同学。从实验后这三组同学的口语水平可以看出, 元认知策略的培训对于中等及低水平的学生而言效果显著 (p=.000<.05) 。对于已经具有高水平同学的影响不大 (p=.104>.05) 。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文秋芳的研究。
三、结论
近些年来, 将元认知策略引入英语教学实践中的研究已经很多, 但大部分仍局限于理论研究。元认知培训的实证研究仍不多见。它在教学各个领域培训效果如何, 与以前的研究成果是否保持一致等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的证实。本文对于英语专业视听说教学中元认知的应用进行实证研究, 仅作元认知培训效果检验参考之用。对于元认知及其培训的研究无论从层面还是深度上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使之真正为教与学所用,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说专业 篇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立定跳远,下面我将从指导思想、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节课进行说明。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念,本课以接力跑的具体教学目标为依据。《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体育,在教学中更应该注意弘扬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教师要改变过去全控性的教学模式,主动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和真实情感体验,给学生留足自主学练的空间,教师作以适时点拨引导。所以在课的设计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奔跑的过程中体验运动所带来的乐趣,感受合作创新所带来的成就感。
二、学情分析
由于初二的学生的年龄特点,普遍存在体质弱、运动技术差的现象;另外,由于兴奋和抑制的转换较快,注意力也不易集中;对于说教过多、技术要求较高的教学内容不易接受,也不感兴趣;相反,对于直观的、易于模仿的具有感性思维的体育游戏却比较喜欢,学习兴趣也较高,因此,通过体育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水平段三的基本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简单介绍立定跳远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兴趣爱好。
2、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立定跳远技术,发展学生全身协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信心、及创新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立定跳远技术的掌握
难点:起跳瞬间的爆发力和身体的协调性
五、教学方法
将整个教学内容游戏化、比赛化,使学生乐于参与、易于参与,并在较为兴奋的状态下达到教学的目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较差的特征,因此宜在教学中多应用示范进行教学,让学生多进行模仿练习。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游戏、比赛参与法:将教学内容全部融合于游戏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尝试教学法:依据“实践----认知----在实践”的规律,在讲解前,先使学生主动探索,启发学生创新练习,理解知识、自我完善,同时也体现了“先学后教”的基本原则。
3、示范法:利用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本节课中让学生多看动作优美标准的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表扬法: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多鼓励多表扬,发现闪光点,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六、学习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自我管理得到能力。例如:立定跳远练习时由学生自喊口令,并为学生提供自主练习、协作练习的时间与空间;快乐体育,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点,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师保姆式”教学管理的理念,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的“主人”,充分体现体育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七、教学过程: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节课教材内容特点,我将本节课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收心热身阶段:大约用时4—5分钟。
①课堂基本常规(包括师生问好、宣布课的目标任务等)。
②小游戏“反口令练习”,以此让学生迅速调整心态,从心理和生理上进入兴奋状态,既活动了身体,又提高了反应能力。
2、愉悦身心阶段:大约用时8分钟。
在这个环节我将常规的准备活动改编成一个体育游戏“大家跟我来”,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蛇形跑动,并在跑动中活动各大关节,活动的节奏由慢到快,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准备活动的目的。
3、增智促技—育心强体阶段:大约用时22—23分钟。
本着寓教于乐、快乐教学的原则,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两步完成,一是将立定跳远改编到到游戏“快快跳起来”中,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基础上让学生快速跳跃有一定高度的小垫子,先做基本的体验,然后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再做适当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明白,只有快速有力的起跳才能保证起跳的高度,并提出问题:“有了高度,如何跳得更远呢?”,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难度,自由分组,并让其带着问题进行第二个游戏“看谁跳得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分别跳跃有一定高度和远度的小垫子,最后,各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选派代表分别示范并讲明理由,得出结论:要想跳得远既要保证起跳快速有力,又要保证身体的充分伸展。
4、恢复身心阶段:大约用时4—5分钟。
①散点集合,听歌曲《幸福拍手歌》,与教师同做自编拍手操,让学生随着轻松愉快的音乐,达到身心的舒展。
②教师讲评本节课的情况,并对课堂中发现的闪光点进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③安排值日生收回器材,培养学生勤劳的好习惯。最后师生有礼貌的再见。
八、预计效果
通过课的周密计划,采用合理的教法和手段。85%以上的学生应能较好地掌握动作,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说专业 篇3
关键词:物理教学; 说题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49-001
物理教师说题不仅可以提高物理教师的分析解题能力,同时还可以加强物理教师间的业务交流,提高物理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师教学智慧生成与表达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物理教师专业发展,促使教师转变为教学研究者的有效途径。说题,作为一种新型的教研活动形式,有利于开展教学研究和反思,有利于加深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推进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变革。
一、什么是说题
相对于“说课”,“说题”还属于一个较为新鲜的事物。“说课”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模式,但是“说题”怎么说,还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说题是一种教学教研活动,包括学生说题和教师说题,本文着重于教师说题。教师说題,就是要求教师把审题、分析、解答等思维过程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同时还需要对问题的“来源背景、延伸拓展、怎样解题”和“为什么这样解题”等方面进行阐述。教师说题是类似于说课的一种教育教研展示和讨论活动,是说课的延续和创新,是一种深层次备课后的展示。
物理教师说题,不仅要求教师会解题,而且还要求教师能精准地把握所考查的物理知识,多维度地研析题目的结构,深层次地挖掘题目的本质,客观科学地评价题目的功能,有时还可以大胆地指出题目本身的不足。物理教师说题必须关注说题的对象,讲解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时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以学生理解为基本原则,同时站在教师角度分析研究物理试题,其主要任务是揭示题目系统和教材系统的内在联系,解说解题的思路、方法,探索解题规律,改进教法和学习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二、说题的基本内容和步骤
通常物理教师说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课程目标和物理知识、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命题思路及方法、发散思维和一题多解、常规变式和多项变式、从特殊到寻找一般规律等。说题时,要求物理教师不但要对题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说出题目的本质、新意、特色,还要尝试解说题目的编制、演变过程以及该题的潜在价值,并跟与会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和探讨。
物理说题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说命题立意。指明试题属于哪一能力层级立意,所考查的知识能力的高下,试题在整个试卷中的难易程度等。
第二步,说命题背景。分析包括题材背景、知识背景、方法背景、思想背景在内的题目背景。例如:分析试题是怎样体现课标目标要求的,试题所要考查知识点属于哪种类型的知识,解题过程中蕴含着哪些物理思想和数学方法,等等。
第三步,说具体题目。运用物理语言说清题目所给出的信息、题目类型、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待求结论等。
第四步,说学法教法。说学法指的是重视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分析学生的认识水平,分析学生解决该问题时可能遇到的思维障碍,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说教法指的是简明扼要说明怎样进行题目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指导学生根据物理情境和物理定律,分点分步作答;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第五步,说分析讲解。说题教师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和要求量,就题论题进行思路分析、架设桥梁、解题操作、一题多解。活动最终会通过全体“说题”教师的展示,各种解法尽呈眼前,使题目因“说题”而丰富多彩。
第六步,说拓展价值。探究所说试题的拓展价值。从条件、结论出发或利用类比、迁移思想等方法对题目进行拓展迁移:可以改换试题的相应条件,形成新的变式试题;也可以把解此题的特殊规律推广到一般规律,等等。具体操作时,应重视结论的思考和方法的提炼,从而掌握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说题的现实意义
“说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说”的内容范围最大限度地压缩变小,将命题、解题、析考、论教(学)融合于一起,不拘泥于“套路”和“形式”,凸显了物理教研的本质特征,体现了以小见大、去虚务实、注重实效的教研理念,更能有效地反映物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开展物理教师说题活动,有利于促进教师内化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领会教学指导思想、把握学科课程本质、感悟考试评价方向、决策教学策略方法、提高教研与教学的针对性,促进物理教师的专业发展。
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篇4
一、理论基础
(一) 心理学理论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 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 视觉和听觉是最主要的两大渠道, 视觉占83%, 听觉占11%。 在相同情况下, 相比单一感觉器官作用效果, 视听觉同时发挥作用的情况之下学习的记忆效果最好[1]。 英语视听说课程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 通过大量、全方位地输入内容, 配合多种方式的输出活动, 使得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 从而取得相比以前单一模式的听力和口语课程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习者需要与信息互动从而建构意义, 产生意义[2]。 学习就是一种基于学习者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建构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置身于一定的环境中, 利用学习资源, 根据已有知识通过与环境和他人互动, 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3]。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在语言学习中, 教学实践的主体应该是学习者。 但是该理论也认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师需要由语言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习者知识构建过程中的助手和推动者, 积极创造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环境, 参与学习者的互动交流, 促进其知识的构建。
二、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教学模式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模式主张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同时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有效促进知识的建构。 要完成有效的学习, 教学模式就首先需要明确以学生为中心, 创造利于其进行主动知识探索、意义构建的环境, 同时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全方位协助学生完成对新知识的主动获取和建构, 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一) 教学材料
英语视听说教材是一种基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集视、听、说三位一体进行教学的语言实践类教材。 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 视听说教材在各类高校中也越发得到广泛的使用。目前教材市场的同类出版物中, 就英语专业而言, 比较知名的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英语高级视听说》, 《英语影视视听说教程》,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英语视听说教程》和《国际交流英语视听说》等。 作为视听说课程的教师, 其首先需要意识到的是在视听说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一本的平面纸质教材加一张多媒体光盘这样传统单一的模式无法满足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 视听说的教材应该全面化和多样化[4]。
对于资金充足、 技术力量雄厚的学院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建立教学网站, 结合纸质教材、学习软件和海量的网络资源打造立体化教材, 从而摆脱传统课堂内外的时空限制, 在网络环境中通过多种渠道, 灵活手段给学习者提供基于自身学习特点和水平的个性化教学内容和训练。 在无法满足以上条件的情况下, 教师需要更多依靠贯彻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理念的纸质教材, 辅之与精心挑选的视频资料, 尽可能向学生提供语料真实、题材多样、内容新颖恰当的教材资料, 例如英美优秀影视作品, 新闻视频和TED演讲视频[5]。
(二) 课堂教学
视听说课程是融合视听说三位一体的语言教学实践, 它利用多种技术手段, 大量输入视觉和听觉信息, 力图创造出接近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主体性, 促进学生对视听材料进行理解、模仿、讨论和反思, 通过语言实践, 使得学生主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的重点是以学习者为中心,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协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 实现其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相比以前单一的听力课程, 在视听说课堂教学中输入方式多, 技术手段多, 输入内容更多, 要求教师进行更科学合理的规划。
整个教学流程可设定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大环节。 首先是课前环节, 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所使用的教学材料难易程度进行课前任务设计, 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对学习材料进行预热活动。 从这一环节开始, 学生即处于教学情景之中, 主动利用教师发放和小组收集的资料进行语言实践, 为课中和课后活动的有效学习做好准备。 英语专业的视听说课程一周只有两个课时, 课堂时间相对紧促,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尽可能大的训练活动量, 建议对于即使学生比较熟悉的主题, 依然还是放入课前环节中, 只需要适当简化活动内容。 其次是课中环节, 授课中教师根据之前环节中的活动情况, 对学生的预习工作进行简短汇总讨论, 进一步加深当前题材的认识和理解。 然后根据教学设计以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运用视听材料展开相应各类语言输入活动。 在大量输入的同时, 课中环节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语言输出, 通过角色扮演、研讨会、演讲、辩论、短剧等多种互动形式, 让学生进行高度仿真的语言实践。 在整个课中环节中, 教师以学习指导者、促进者的身份进行学习策略类的引导, 使得学生了解, 主动运用和自我监控学习策略。 最后, 在课后环节中教师组织、协助学生进行活动总结, 任务评价和策略评估。 如果是具备学习网络的学院, 这个环节完全可以借助学习软件在线进行。 无论是在线还是线下的合作小组、师生互动, 这是视听说教学中相当重要的一环, 评估让学生主动、积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 对学习进程、目标实现、学习效果有较充分的掌握。 并且能够对策略的运用效果进行反思, 再反馈到下一个学习环节中, 形成良性循环、持久稳步的提高语言知识和技能水平。
三、结语
英语视听说课程将视、听、说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 形成了完全不同于传统听力课程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课程充分利用了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通过丰富真实的语料, 灵活的教学手段,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满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的培养要求, 使学生具备对各类视听材料既能理解, 又能进行自我观点表达的能力, 同时提高其文化素养[6]。 因此, 英语专业教师需要充分了解该课程的特点和要求, 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构建切实、高效的视听说教学模式。
摘要:英语视听说课程结合视、听、说三种方式, 运用多种活动形式, 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文章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 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以期切实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听说综合能力。
关键词: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3]Wilson, B. (Ed.)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Case studi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M].New Jersey: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1996.
[4]邓颖玲.网络环境下立体化教学模式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英语视听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例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 (11) .
[5]卢婧洁.浅议TED演讲视频在高校英语专业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长沙大学学报, 2013 (3) .
信息管理专业说课稿 篇5
一 课程设置 1 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规律的学科,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指导的应用型学科。
《药理学》定位于信息管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程。首先通过学习信息管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药理、生理、病理、生化、微免等),奠定了了医学基础,具有医学信息处理能力;再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医院管理学、病案管理学、医学信息学等),最后所学知识服务于信息管理专业岗位群(医学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医学信息处理、分析、咨询工作)。
通过对《药理学》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下列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药物中具有代表性的药物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比较同类常用药物的作用特点及其应用。
(2)能力目标:良好的人际交流沟通能力。
(3)素质目标:具有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自学能力。
二 课程教学内容与设计 1 课程设计理念
贯彻“遵循培养目标、服从岗位需要、突出能力培养”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理念,以高职高专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岗位群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为依据,重点培养信息管理专业职业能力。2 课程教学内容
《药理学》共30学时,理论学时30学时,实验实训0学时。在理论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按“理论够用,知识更新”的原则设计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专业需求、就业导向接轨。3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
教学重点是总论、传出神经系统药、中枢神经系统药、心血管系统药、抗微生物药;教学难点是总论、传出神经系统药、心血管系统药。解决方法是以案例为导向,以问题为中心,综合采用启发、讨论、提问、回顾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4 教学组织
《药理学》教学是一个渐进式、能力培养的过程。以导入临床案例引出新课,启发学生思考药物与病理生理的联系,与临床疾病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理论知识(药物体内过程、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并比较同类药物之间的共性和特性;最后将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应用于专业岗位服务,以此为导向组织课程的教学。三 教学手段与方法 1 学情分析
现状:医学基础知识不扎实,求知欲较强。
对策:增加课堂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任务。2 教学手段
以“教师、教本”为中心,采用PPT、动画Flash、录像视频。PPT信息量大,在图、文、声三方面引导学生接收知识;录像视频、动画flash可作为理论实践的补充教学,弥补应软硬件不足无法开设的课程或将抽象理论形象化表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3 教学方法
以案例为导向,讲重点、讲难点、讲应用,综合应用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回顾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理论联系实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结合技能的培训;积极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讲授抗心绞痛药,首先提出心绞痛临床案例,引出心绞痛概念,启发学生从概念思考心绞痛发生原因;带领学生从解剖、病理、生化角度回顾,揭示冠心病发病机制;接着提问学生:冠心病是由于冠脉血供不能满足心肌需要,心肌缺血缺氧,如何做到心肌耗氧和冠脉供氧的平衡,从而推导出抗心绞痛药作用环节;最后讨论:各类抗心绞痛药作用机制,各适合于哪种类型心绞痛;常见的不良反应,完成抗心绞痛药的作用和应用的学习。四 课程资源 1 师资队伍
理论课教师:“双师”结构: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6人,占86%;职称结构: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 学历结构:博士2人,硕士4人,学士1人; 年龄结构:40岁以上4人;40岁以下3人;职业资格结构:主管药师2人、副主任药师1人、执业医师2人;副研究员1人。2 教材
以“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突出知识实用性”为原则择优遴选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学参考资料。
理论教材为全国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王迎新主编《药理学》,及安徽医专药理教研室自编校本教材《药理学习题集》,形成一套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突出知识实用性的药理学教学资料体系。
为深化药理与临床联系,教学参考资料为《临床药理学》。
网络资源:提供网络平台,为学生答疑解惑,了解药学新进展。如丁香园、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中国医药信息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五 课程评价 1 课程考核
考核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闭卷笔试(60%),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能力;第三部分学生的平时成绩(40%),主要考核学生的自觉、自律的能力和平时学习情况。2 学生、专家及社会评价
学生评价:结合丰富的临床用药案例授课,内容紧扣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学有所用。提高了职业素质,增强了职业能力,提前适应了岗位需求。
专家评价: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激活思维,提高兴趣,完善知识,拓展能力。08年-校级精品课程立项;09年-推荐申报省级精品课程
社会评价:整体素质高,基本理念扎实,适应能力强,知识技能素养较高。六 课程特色 1 教学方法 充分运用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真正拥有一条自主学习的渠道,课程的时代脉络清晰,教学理念先进。七 课程建设规划
说专业 篇6
关键词:视听说 整合 教学方法 交际能力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4-031-02
视听说课程是在俄语听力、视听和口语课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专业技能课程。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地位的不断提升,与俄罗斯贸易交往更加频繁,对俄语专业学生听说能力的要求也逐年提高,俄语视听说课程作为培养俄语专门人才听说技能的主干课程之一,教学改革迫在眉睫。通过直观画面和情景内容为基础开展有针对性的口语模拟情景训练,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加深他们对俄罗斯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和了解。
一、对俄语视听说课程整合的认识
听说能力的培养没能体现出统一性和多面性,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比较单一。过去俄语口语、俄语听力和俄语视听作为三门课程由三名不同的教师授课,听力在语音室上,口语在普通教室上、视听在多媒体教室上,每门课教师各自持单独的教学大纲、教案、授课计划表和教材进行授课,这种教学模式隔断了语言输入与输出之间的联系。视听说课程在培养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发挥着有效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正确处理视听说三者的结合、注重“说”的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充分发挥教师课堂主导作用、以及促进文化认知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视听说课程改革的的实施措施
应用俄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素质的培养,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纯语言的训练或交际技能的训练。语言不通是两国人民交往的最大障碍,但是光懂得语言还不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输入和文化输入主要依靠教材、课堂和教师的传授。因此,对应用俄语专业在这些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1、视听说课程改革前授课形式
改革前,听力课教学是传统的“粉笔+黑板+录音机”, 往往是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生词、短语、句子,反复的听几遍以后,翻译听过的内容,教师纠错,在课堂上学生如同机器一样,被动的接受所听信息,往往听的又是学生不感兴趣的材料。而口语课则是“书+粉笔+黑板”模式,教师根据题目在黑板上写出生词、短语、句子,学生编写对话。听力课程和口语课程学习的不是一个题目的内容,编写对话时学生甚至都不知道要编写些什么。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俄语听说能力。
2、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教材
多年来,一直重视俄语听说教学的发展动态,及时了解最新出版的适应高知院校学生就业,符合社会需求的教材,优先选用内容丰富新颖、练习生动活泼且循序渐进、有配套多媒体教学资料的优秀教材,兼顾其规范性和创新性,使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策略、跨文化交际等内容和目标相互融合与渗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近几年我们选用了《结识》,《俄语听说教程》及网上下载的一些教材和资料。
3、和谐打造优良的教学团队
从高职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来看,一方面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不断增多加深。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变得异常复杂,单靠传统的教师“单兵作战”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团队教学模式,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并把本课程作为一项课题进行研究。本课程是俄语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在专业建设上具有较雄厚的教学基础。七位主讲教师年龄结构理想,学历层次较高,有优良的教风和敬业精神。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能以课程带头人为核心,团结协作,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互相听课切磋,及时了解外界科研、教学改革信息,不断充实自己,提高科研工作能力和教学质量。
4、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来完成的,但是仅靠课堂上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虽然我们一直提倡交际法教学,但是问题是,同谁交际?没有语言环境,我们的交际对象暂时只能是中国人。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口语的训练———缺少理想的交际环境。在过去的教学中俄语视听、口语、听力都是分开来上的,每门课教师“各自为政”,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又各自不同,有的班级听力接受能力很强,有的班级口语有特别好,我们每门授课的学时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是规定好的,不能擅自改变教学内容,这样会导致有些班级的口语强于听力,而有些班级的听力强于口语,由于分开教学的限制不能及时互补长短。
首先,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好的语言环境。把在多媒体教室授课的俄语视听说、在普通教室授课的俄语口语一同并入到上俄语听力课程的语音室中。在有些可以模拟的情景下把学生的授课地点放到“俄语语言能力超市”中。其次,改变现在的教学方法。众所周知,聋哑人的哑,基本都不是声带的问题,而是耳朵的问题,由于听不见声音,导致无法模仿声音。那么我们就要先从听力方面下手。
在俄语学习中要想听懂一般语言材料,尽量地听懂其中每一个音节是至关重要的。然而部分学生对俄语标准发音学习时不认真,导致掌握不好,或者由于所处地方差异导致他们自身的俄语发音与标准发音差距甚大。在听的过程中,特别在俄语成对清浊辅音、原音弱化等往往分辨不出听到的是哪个音或者特殊音组。有时即使听到了已经学过的词时,也会误听为其它词而作出错误判断,在理解上步入岐途。因此,要加强学生的语音学习,提高学生的语音辨别能力。
当学生看完一段片子后得到的通常是零碎、片断的信息,如何将其筛选、整理、加工、巩固、储存,并转化成具体、形象的信息,就涉及到语言技能问题。许多学生缺少这方面技能,在听的过程中过多地将注意力停留在个别音、单词或表达方式上,致使思维速度跟不上听力语速。在听力教学中,教师也应注意对学生听力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上下文的关系,利用场景和对话者的语言、语调、语境及表情语言、肢体语言等进行联想、揣摩、预测、判断等。同时多进行对视听材料的分析、推断、归纳、综合的训练,提高长时记忆的功效,从而达到全面改善和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目的。
俗话说:“三天不念嘴生”,的确,一口漂亮的俄语是长期坚持训练的结果。“说”的内容和形式在课堂中应该是多样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会让其感到课堂形式单一,枯燥无味。视听结束后可以对视听材料主题的讨论、对视听内容的复述和梗概、对视听内容展开的讨论、对设置情景开展对话等;从“说”的形式上看,有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个别回答、两人或多人对话、配音练习、现场表演、课堂游戏等以外,我们还可以选择在我校外语能力超市授课,外语能力超市内设多个实训场所。对于不同的题目模拟课可在能力超市的模拟海关、机场、车站、超市、风情屋和导游景点等场景进行,使学生一走进能力超市,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真实,便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节省了人力物力资源。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取向都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只有不断更新“说”的内容和形式才能迎合不同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之自觉参与交际训练,提高交际能力。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有限的材料,平时多增加口语实践的机会。
三、结论
教学实践证明,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俄语视听说课程整合是必要的,俄语视听说课程教学在高职俄语教学中的优势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符合社会对人才要求。
参考文献:
[1]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论[J].课程.教材.教法,1996(10)
[2]张家骅.新时代俄语通论(上册)[M].商务印书馆,2006
[3]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高职助产专业分娩机制说课设计 篇7
1 说教材
1.1 教材地位
笔者选择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魏碧蓉主编的《高级助产学》, 该教材遵循“三基”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五性” (科学性、思想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 原则, 并遵循以实际工作岗位知识、能力、技能、素质要求为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 十分注重对学生专业技术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更加贴近现代助产士职业岗位的需求, 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本次课选自该教材第五章“正常分娩”的一项重要内容———分娩机制。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随着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 被动地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转动, 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 包括: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外旋转→胎儿娩出。该内容是产科学的重点, 也是产科教学的难点。只有掌握分娩机制, 才能正确处理各种顺产和难产, 从而确保母婴健康安全, 是助产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之一。
1.2 教材处理
笔者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学科特点及临床对助产士的需求, 也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在课程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 对教材进行了相应编排, 主要遵循以实际工作岗位知识、能力、技能、素质要求为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体现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按照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性的要求, 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情境和教学环节,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精选分娩机制的视频和图片, 将理论课融入实践课中,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体现了“做中学”的教学思想, 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
1.3 教学目标
作为一名助产士, 必须掌握分娩机制这个最基本、最重要的临床技能之一。结合高职助产专业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 根据所用教材的结构并分析内容, 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分娩机制、衔接、俯屈、内旋转等概念及分娩机转的机制。
(2) 技能目标:能利用分娩模型熟练讲解并演示枕先露 (枕左前位、枕右前位) 分娩机转的完整步骤。
(3) 情感目标:培养端正的学习态度;培养勤动脑、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以及严谨的工作习惯;热爱生命, 富有责任心、同情心、爱心和团结协作精神;培养较高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1.4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枕左前位及枕右前位分娩机转的各个步骤。
(2) 教学难点:理解枕先露胎方位分娩各步骤的机制。
2 说教法
2.1 学情分析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因此, 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首先进行学情分析。笔者的授课对象为我校高级助产专业二年级的学生, 授课时间为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学生生源以全日制普通高中生为主, 大部分是通过第四批次录取入学。他们普遍缺乏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自己的要求低, 自控能力较差, 但活泼好动, 形象思维能力强, 并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面对这样的高职生, 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前期的学习中他们熟悉了女性生殖系统解剖、足月胎头的相关结构及径线、分娩动因以及影响分娩的因素, 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 但由于其本学期刚刚接触临床学科, 因此缺乏相应的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思维能力。
2.2 教法选择
本次课贯彻了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本的教学理念, 设计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制作Flash动画多媒体课件, 灵活运用案例分析、讲授、分娩机转模型演示、角色扮演、提问、情境教学及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进行直观教学, 使知识更具体、生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 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3 说学法
学生是行动过程的主体, 是学习情境的主角。笔者设计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指导并引导学生快乐主动地采用合理的学习方法, 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实现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及情感目标。通过思考讨论临床案例,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通过利用模型结合Flash动画演示并讲授学习内容, 使学生对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和思考;在教师讲解演示后, 学生人手一套骨盆模型+胎儿模型, 由教师指导学生演示, 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通过由学生自己扮演胎儿在巨大骨盆模型上演示分娩机转的游戏方法,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更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4 说教学过程
4.1 课前准备
为了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课堂内容并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笔者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在预习过程中, 通过自我感知、理解、分析、判断、想像、尝试和置疑, 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就会被充分调动和激发。
4.2 预习检测
采用课堂随机提问的形式, 提问学生分娩机制的相关概念, 以此检测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和效果。
4.3 导入新课
4.3.1 创设情境, 引出新课
播放一段短视频, 画面中一位产妇正在产床上分娩, 随着产妇阵阵痛苦呻吟, 胎头渐渐娩出, 在助产士的协助下, 一个新生命诞生了。学生观看完视频后, 笔者顺势提问:“同学们知道胎儿是怎么通过妈妈产道的吗?”以此引起学生的关注,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下来带领学生观看枕左前位胎儿分娩机转Flash动画。
4.3.2 设疑
提出问题: (1) 视频中胎儿娩出的过程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2) 胎头娩出经历了哪些步骤?先请学生回答, 然后教师点评, 借此引入本次课的内容。
4.4 学习新课
4.4.1 课件展示, 模拟演示
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主要内容, 应用女性骨盆模型和布娃娃并配以简练清晰的语言向学生清楚演示并讲解内容, 同时分解分娩机制的Flash动画, 让学生清晰、准确地学习知识。
4.4.2 巩固知识, 小组讨论
为了巩固知识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笔者鼓励学生质疑提问、踊跃思考、回答问题, 以准确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 枕左前位胎头衔接时以哪条径线衔接, 衔接时胎头矢状缝落在骨盆入口的哪条径线上? (2) 在分娩过程中胎儿下降的动力来自哪里? (3) 胎头下降至骨盆底时为什么会进一步俯屈? (4) 胎头为什么会在骨盆腔里发生内旋转? (5) 胎儿双肩径在何时沿哪条径线入盆?
课堂中采取小组比赛的方式, 看哪组回答得又快又对, 实行加分奖励。
4.4.3 实战演练
通过讲解和讨论, 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已经被充分调动。此时, 教师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 用模型进行分娩机制的练习, 目的是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 多媒体连续播放示教视频, 供学生参考, 教师巡视答疑。
4.4.4 角色扮演
为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笔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就地取材, 分组让所有学生自己扮演胎儿, 身临其境, 动态而连续地学习分娩机转。很多实验室中都有旧式铁床, 其床头一般为“皿”字状[2]。“皿”字状床头中间的长方纵格高约50厘米, 宽约20厘米, 可供一位成人钻过。将“皿”字床头上的一个长方纵格作为骨盆出口, 让学生自己扮演胎儿, 以游戏的方式指导学生从床头外按分娩机转程序钻过“出口”到床面, 模拟胎儿的娩出, 反复进行, 并变换胎位重复示范[3]。教师巡视答疑, 学生互相交流, 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4.5 抽查检测
练习完毕后组织一次课堂竞赛, 每组随机抽取一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各组组长充当评委, 其他学生充当大众评委, 观看后找出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并指正, 教师对评价不完善之处进行点评, 最后由评委评出此次课的“最佳演员”。
4.5 归纳总结
4.5.1 视频回放
再次播放分娩机转Flash动画视频, 不断强化学生的知识, 让学生加深印象, 查缺补漏。
4.5.2 教师总结
教师利用多媒体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教学目标, 强调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及注意事项。
4.5.3 习题练习
紧接着练习历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涉及本章节的考题, 以巩固强化所学知识。
4.5.4 知识拓展
在本次课程完成后要求学生课后思索:枕右前位胎儿是如何通过产道的?让学生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延伸思考。
5 说教学反思
本次课将课堂设置在实验室, 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紧密结合, 充分体现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根本的教学思想。笔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逐步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不足之处在于, 个别学生缺乏主动性, 需要教师课后给予正确引导。此外, 角色扮演法所用的“皿”字床头虽然经济有效, 但是真实感和形象感不强, 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加以改进。
关键词:分娩机制,助产专业,说课设计
参考文献
[1]任宝贵, 陈晓端.说课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 2009 (2) :69-71.
[2]任晓蒙.“皿”字床头在分娩机转教学中的妙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8) :60.
说专业 篇8
1. 英语专业新生“开口说英语”教学行动研究
1.1 问题
1.1.1 发现问题。
教学中, 我们常常发现许多新生课内外都不怎么开口说英语。《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教学原则中明确指出, “在注意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全面发展的同时, 更应该突出说、写、译能力的培养。”[2]学生的表现既不符合大纲要求, 也不符合教师的期望。
1.1.2 提出假设。
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提出了初步假设:
A.学生语言水平低, 缺乏用英语进行自我表达的能力。
C.学生担心出错, 没有说英语的信心。
D.学生没有养成说英语的意识和习惯。
E.学生没有说英语的环境和机会。
1.1.3 初步调查。
为了验证以上假设, 我们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06级师范 (1) 班对31位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部分学生座谈。
调查结果表明, 制约新生开口说英语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英语水平的限制。因为词汇量小, 内容表达单一, 语音语调不够标准, 新生缺乏说英语的兴趣和信心。二是心理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新生不习惯在大庭广众下说英语, 害怕说错了, 被同学笑话, 被老师批评, 甚至怕引起别人注意。三是客观环境的作用。汉语文化条件下新生说英语的机会和时间有限, 加之受中学应试教育的影响, 缺乏说英语的意识。由此可见, 语言水平、语言环境、心理压力是新生开口说英语的主要障碍。
1.2 行动
1.2.1 行动方案设计。基于以上初步调查, 我们决定采取如下措施:
A.开展“以读促说”活动。“说什么?怎么说?”是新生说英语面临的普遍难题。往往是开场白一类的套语非常熟练, 随后便不知说什么, 脑袋里一片空白。为了确保持续、有意义的交流, 我们计划开展“以读促说”活动:教师推荐阅读书目, 包括各种报纸杂志及英语名著缩写本;学生制定个人阅读计划, 保证每天至少30分钟阅读量, 每周至少写一篇读后感;学生每天自查阅读情况, 教师定期检查, 定期反馈。
B.设计专门训练说英语的教学环节。课堂上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的“话语权”, 我们计划安插“开口说英语”教学活动, 要求学生进行“个人陈述”, 参与“同伴或小组讨论”。同时教师和学生分别以日记形式对活动进行跟踪记录, 为日后反思提供原始材料。
C.鼓励新生参与课堂决策和管理。调查中我们得知, 学生坚持讲英语时必须准确无误的学习观, 教师过于严厉的纠错行为及同伴的竞争等都易使学生产生恐惧、不安心理, 出于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 他们选择了缄口不语。我们让学生自选个人陈述或讨论话题, 采取教师评估、学生自评和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从而降低学生焦虑情绪。
1.2.2 实施计划。
根据前面的材料收集与分析, 我们调整了教学进度和内容, 制定了十周的“开口说英语”行动研究计划, 每周两次, 每次30分钟, 分三步进行:3位学生依次“个人陈述”后, 其他学生提问、评价陈述内容, 老师最后归纳、总结。计划实施三周后, 根据课堂观察和学生反馈信息, 我们将第二部分改为小组讨论。第一轮结束时 (即所有的学生都经历了一次个人陈述后) , 我们进一步调整了计划:个人陈述只能带提纲或脱稿进行, 小组讨论后增加小组代表发言。研究结束时, 我们与部分学生进行了半结构访谈。最后, 在对访谈记录、教师日志、学生日志等信息作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第十一周教师对整个教学行动研究进行评析、总结。
2. 反思
2.1 学生的学习效果
2.1.1 英语水平。
大量阅读保证了新生开口说英语的广度和深度。通过阅读, 学生不仅获取了大量的词汇知识, 巩固了已学的句法知识, 而且还扩充了关于世界的知识。学生渐渐开始“有话说”, 并且“喜欢上阅读”, “每天都会想读一点东西”。正如Nuttal所说的那样, 增进外语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生活在操母语的人当中, 而仅次于这种途径的就是大量阅读[3]。但我们也发现, 学生课后的个人投入不均衡, 阅读的质和量都有较大差别:阅读时间从30分钟到2小时不等;研究结束时, 有的学生已经读完了10本左右简易读本而有的学生一本也未读;有的学生写了满满一本读书笔记, 有的学生仅仅摘抄了部分读书内容。看来就如何有效监督和检查新生课外阅读是我们应该继续探讨的问题。
丰富的语言素材仅为成功输出提供了可能。因为口头表达涉及大量肌肉的协调运动, 文字信息不能直接转换成言语信息, 必须通过说来学会说。行动研究中“强迫”和自愿双重原则基本保证了每个学生说英语均衡的权力和机会。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意识明显增强, 并自觉地将口语训练延续到了课外, 如有学生“坚持每天大声朗读”, 有的“坚持每周背诵两篇《新概念英语》上的小故事”;许多学生结成对子互练口语, 班上还举办了“英语角”、“朗诵比赛”等活动。而且, 学生在话题的筛选、准备、阐述和讨论中写作、记忆、英语思维等能力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1.2 胆量。
行动研究让大多数新生经历了从语速过快到表达清晰、流畅, 从胆怯到自信, 从背诵到真正交流的战胜自我的过程。活动结束时, 学生“胆子变大了”, 有了“交流的理念”, “可以比较自在地在同学面前说英语”。有学生在日志中这样写道:“‘开口说英语’为我们建造了一个自我表现的平台, 对我们克服紧张起了很大的作用。以前不敢开口, 怕犯错;以前不敢上讲台, 面对那么多双眼睛。自从开展这个活动后, 同学们积极性都很高, 每个人都那么优秀, 我觉得我有责任努力去展现自己……我想尝试我以前不敢尝试的东西, 这些勇气和想法都是以前不曾有过的。”但部分语言水平较低的学生却因为这种竞争产生压抑感, 他们课堂表现被动, 甚至是被迫应付, 焦虑心理更明显。为每位学生创造轻松、安全的课堂环境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新问题。
行动研究中, 学生渐渐学会诚实、公正地自评和互评, 并能坦诚接受来自各方的评价。有学生说, “同学们的建议对我很有帮助, 速度快了点, 不够大声, 内容太少……我非常乐意接受建议并努力改正, 没有想过不好意思或者逃避。”
2.1.3 自我认识。
Nunan认为, 动机是努力、愿望和良好态度的混合物[4]。访谈中, 几乎所有新生都表现出想练好口语的愿望, 但由于自身努力不够, 对学习过程中艰苦性的认识不足, 难以保持长久说英语的动机。通过与其他同学比照, 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更清晰, 学习目标更明确, 来自同伴的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他们说, “‘开口说英语’让我充分了解到自己在这个群体中的水平, 台上口语好的同学的精彩表现常常激励着我努力练习口语。”“口语好完全不等同于发音好。我更羡慕那些能自由顺畅表达自己的人。这就是我努力的方向。”学生不再一味抱怨没有说英语的环境, 而是积极自创机会, 成为学习的主人。
与此同时, 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课堂上被动的知识接受者逐渐成为课堂的设计者, 评判者。当被问及对后续的“开口说英语”活动的设想时, 有学生认为“可以设置一个特定的主题, 让所有同学课后寻找相关资料, 课堂上采用辩论的方式。”另外有学生则认为“应该采取即兴演讲的方式, 每人5分钟, 话题临时抽取, 准备2分钟。虽说有难度的, 但更刺激。”
2.2 教师自身专业发展
十周的教学行动研究, 教师对教学本质的理解不断深入, 教学变得灵活、自信。以往我们常常责怪学生课堂表现被动、不合作, 但行动研究中学生的精彩表现却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长期被忽略的问题:教学中我们是否设计了符合学生个性、爱好、语言水平、真实需求的语言活动, 是否真正为学生创造了学以致用的条件和环境。传统的重知识、轻技能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的掌控, 却从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和自主权。随着学生逐渐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教师不再是课堂上唱“独角戏”的“绝对权威”, 而是学生课堂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评判者、促进者、参与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教学的作用是为学生创造能学的条件。教师的信任换来了学生的尊重, 师生关系变得更为融洽。教学不再乏味、沉重, 而变得富有生气。
Widdowson认为, 语言教学是在教学原则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活动[5]。没有理论的参与和滋润, 教学实践是狭隘、盲目的;但“指导”不是照搬照抄, 囫囵吞枣。教学是个高度复杂的过程, 每个教师的具体问题、对教学的理解和阐释都不一样, 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的先前知识和对学习与教学的信念来绘制个人的教学理论, 灵活指导自己的教学。例如, 行动研究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平衡口头表达中的准确性和流利性的关系?”通过查询相关文献资料,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第一轮行动中我们决定侧重“语言是用来交际的”观点。学生以意义表达为主, 兼顾语言形式的正确性。这样的语言观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待学生口语表达中错误的态度及采用的纠错方法。在学生说的过程中, 我们一般不纠错。因为教师的干预可能会中断学生的思维, 而过多的纠错有伤学生的自尊。我们提高了对学生错误的容忍度。对于严重影响意义表达的错误, 我们采取的是先记录, 最后集中纠错的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自己纠错, 相互纠错。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我们对错误概念和纠错方法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从而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理论。
3. 结语
十周的“开口说英语”教学行动研究仅仅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开始。实施过程中, 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不断涌现, “如何解决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的突出问题?如何通过听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等问题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教师专业知识的增长, 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乃至教育智慧的生成正是这一次次研究和探讨的结晶。教学行动研究帮助教师改进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 构筑富有个性的发展历程, 最终实现专业发展和教学效果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吴宗杰.行动研究:外语师资教育新途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 (2) 48-53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2000;高等学校英语英语教学大纲,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Nuttal, C.TeachingReadingSkillsina ForeignLanguag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28
[4]Nunan, D.SecondLanguageTeachingand Learning[M].Heinle&HeinlePublishers, 1999;232-233
说专业 篇9
关键词:说课,会计,设计思路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专家, 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将自己对课程标准 (大纲) 、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课堂程序的设计和安排、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实践等一系列教育教学元素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简言之, 即做什么, 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下面主要来介绍《会计基础与实务》的设计理念与思路, 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 及最后的考核方式。
一、课程介绍
《会计基础与实务》是会计、财务管理、投资与理财等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 是专业的入门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 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 促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会计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基本掌握现代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明确会计核算的工作程序, 熟练进行会计核算的实务操作, 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 为后继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是从“一证双能力”出发, 根据实际工作过程开发的, 在对中小型企业进行了广泛调研, 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对本专业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进行分析, 以一个实际会计工作任务贯穿于全课程, 从而确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新的课程体系。
主要培养具备会计上岗证能力为总体教学目标来设置课程。德能并进、终身学习、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理念。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1. 在课程开发上, 采用基于账务处理工作过程开发与设计的理念, 开展项目教学。
2. 人才培养体现岗位技能为主, 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设置制单、出纳、记账、会计主管等四个岗位来设计教学任务。
3. 教学组织上, 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实践能力为根本的教学理念。
整个过程体现:团队合作, 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1.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设置时以会计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 以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为主线。在设置整个课程内容时, 以会计工作为核心, 划分为几个子项目, 进行分项目学习 (见表1) 。
最后通过最后综合实训, 以一套企业的账务资料为背景, 将每四个学生组成一个简单的财务部, 分别担任制单会计、出纳、记账会计和会计主管四种角色, 展现会计实际工作场景, 进行四次换岗训练, 发放真实的账、证、表、单等资料, 要求学生据以“完成企业一个会计期间全部会计工作”的任务。
2. 教学方法。
教学中,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根本。教师:“手把手—放开手—甩开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学生:技能知识“拷贝→重构→迁移→创新”。 (1) 从学生已有知识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实际出发引入新课; (2) 启发、诱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3)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4) 举例、练习加深理解知识, 突破难点, 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环境与实施
1.硬件条件。校内设置会计手工模拟、会计电算化等实训室。同时注重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 在校外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
2.师资队伍。形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合理, 年轻有活力的教学团队。
五、课程考核方式
在考核中, 注重加强学生基础训练, 重视实际应用能力。
1. 考核时间的多效化。以学生学习过程性考核加期末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2. 考核方法的多样化。在考核中主要以平时作业、操作中职业道德、测验、实务操作、技能比赛相结合;综合评价学生专业素质。
3. 考核主体的多元化。在考核中不在是教师一人评定成绩, 而是小组与个人表现相结合自评、小组之间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六、总结
总之, 《会计基础与实务》课程在高职高专教学中以会计实际工作为任务驱动, 按实际会计工作步骤来组织教学。不仅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活跃, 师生互动性强, 学生形成了平等、民主、互动的学习气氛。实践表明, 教师只有在教学做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 让学生成为教学实践中主体, 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达到教学做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19) :5-10
说专业 篇10
护理专业是菏泽家政职业学院的传统专业,多年以来,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护理专业人才,为鲁西南及周边地市的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护理专业学生人数占在校生总数的一半以上,基础护理学是高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所占地位相当重要。
1 课程定位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护理知识的入门课程。该课程包含了大约50项护理技术操作,这些操作是临床护士在每天的工作中要用到的。该课程基本知识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的权重超过50%,在护理人员职称晋升考试中也占有很高比例。因此,该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临床护理能力和个人专业发展,还对学生专业思想建立和稳定以及专业素质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依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要系统掌握护理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确立“以人为中心”的现代护理观,学会用护理程序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指导实际工作,强化预防观念,适应整体护理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并为学习其他护理专业课程和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2.1 知识目标
(1)阐述护理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2)了解医院基本结构与功能。
(3)掌握用护理程序工作方法满足护理对象各项需求的护理知识。
2.2 能力目标
(1)能将护理基本知识与技术运用于病情观察、护患沟通、健康教育及各项护理操作中。
(2)能规范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操作。
2.3 素质目标
(1)通过学习,加深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热爱护理专业的信念。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养成正确的护理行为意识。
(3)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爱心、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自我完善,能够与人和谐共处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教学条件
3.1 教师团队
我院拥有一支事业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基础护理学教学团队,现有13名专任教师,均为双师型教师。这其中既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又有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还有近年来专门从临床岗位招聘的专业技术人员。多年来,基础护理学教师受到一致好评,多名教师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和“市级骨干教师”。
学校重视护理师资培养,每年派多名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并送出国门学习交流。教师通过学习、培训及自身成长,增强了业务能力,为学校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3.2 教材资源
该课程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基础护理学》(第3版),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专供高职高专护理、助产专业使用。
为了配合课堂教学,学校组织人员编写了实验教材和辅助性材料,如《基础护理学实验指导》《基础护理学习指导及习题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辅导用书》等。这些书籍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学习自主性。
3.3 实验资源
护理实验实训中心拥有准备室、多媒体示教室、操作练习室、模拟病房等,配备了先进的护理教学模型和仪器设备,如洗头车、全自动洗胃机、多功能模型人、模拟病床、输液手臂、吸氧用物、静脉输液用物等,为学生掌握临床护理技能、培养综合素质提供了实践场所。学校拥有校外护理实习实训基地26个,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能够完全满足护理专业学生实践和顶岗实习需求。
4 课程设计
在制订课程整体设计方案时,基础护理学教研室全体成员广泛调研,分析临床护理需求,参考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要求,考虑高职生基础和特点,整理合适的项目任务,结合学校实际条件,本着基础理论实用、够用原则,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按照医院护理工作岗位和工作流程编制模块,根据模块特点设置项目任务,并合理安排课时数。该课程共分为5个模块:基本护理、生活护理、治疗护理、特殊护理和文件书写(具体内容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该课程共180学时,其中理论课40学时,实践课140学时。课程设计重视实践操作,通过大量实训,提高学生护理操作技能。
5 教学方法
5.1 理论讲授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采用临床实例加多媒体演示的方法。丰富生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和学习效果。例如,在讲解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时,先给出临床案例,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
5.2 操作示教
教师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示范,讲明操作要点及技巧,强调注意事项,既重点突出又通俗易懂,让学生看得懂、学得会。
5.3 技能练习
在技能练习方面,要求学生必须自己动手操作并反复练习,教师监督和指导,随时指出错误并给予纠正。
(1)角色扮演。在实验课上,让学生分别扮演病人和护士,亲身体会病人的痛苦和护士的责任。
(2)以赛促学。为了更好地督促学生学习技能,学校每年都组织护理技能大赛,促使学生加强技能训练。
同时,我们针对将要走向临床实习的学生举办授帽和宣誓仪式,让其感受护理职业的神圣。
6 考核评价
突出过程与阶段评价,结合课堂提问、技能操作,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评价。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考核方式:平时出勤和课堂表现、阶段性操作技能考核与期末统一考试相结合。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30%(平时出勤和课堂表现占5%、护理操作考核占25%),期末统一考试成绩占70%。
7 课程创新
说专业 篇11
关键词:二外法语;视听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H32
“法兰西是一个浪漫而诗意的国度,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大部分人的心中都有着这样的印象,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求知欲的大学生更不例外。法语和英语的关系历来十分密切。法语属于印欧语系中的拉丁语系,英语则属印欧语系中的日耳曼语系。二者虽然分属不同语系,但在语言结构和大量的词汇上都有相同之处。法语因此也成为英语专业学生在选择二外课程时的热门语种。
二外法语课程每年在各大高校中都吸引着众多学生进行辅修。这些学生中,有些是本身对法国文化和法语语言有着高涨的兴趣,出于个人爱好而学习;另一些学生则是考虑到今后的学业,为考研中的二外考试打好基础,做好准备。二外法语作为一门选修课,各学校每星期一般不会超过4课时,每学期72课时左右。在有限的授课时间中,教师要更加用心安排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手段,使学生打下相对坚实的语法和语音基础,真正做到活学活用,而不至于使二外法语课程成为他们大学学习生活中的鸡肋。
一、语音教学
针对这些非法语专业的零基础学生,语法学习固然重要,但教学初期的语音学习,以及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在听与说方面的训练也不可忽视。无论哪种语言的学习,都应避免传统教学方法所造成的“哑巴外语”。因此二外法语中的语音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从字母、音素的发音开始,首先谈语音学习。音素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法语共有35个音素,其中包括15个元音,17个辅音和3个半元音或称为半辅音。具体如下:
15个元音(voyelles)[a, ε, e, i, ?, o, u, y, ?, ?, ?, ?, ?, ?? , ??]
17个辅音(consonnes):[p, b, t, d, k, g, f, v, s , z, ∫, З, r, l, m, n, л]
3个半元音(semi-voyelles ou semi-consonnes):[w, j ,Ч]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法语音素发音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包括小舌音[r]也基本能够正确发音,但许多音素还是与他们一直以来学习的英语有所不同,如英语中有双元音而法语没有等等。其次,学生易受母语影响,将汉语口音甚至方言口音带进法语发音中,影响发音正确程度。以及法语的每个音素都有相应的字母组合构成的发音规则,学生在学习音素发音的同时需要去加深对字母组合的记忆。对于二外法语课程的学生来说,课堂时间较为有限,课后又容易松懈练习。课上要尽可能多地带领学生结合不同词汇反复练习每个音素的发音,强调口腔肌肉不得过于松弛以至于发出其他不准确的杂音。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配合PPT、錄音和发音视频,以及教师自身面对面的发音示范,对学生的基础发音将会有显著的训练效果。
二、口语训练
基础的发音规则掌握后,接下来要着重训练的就是初步的口语能力。口语在二外法语的学习中将会贯穿始终,并影响学生今后对法语的实际应用。众所周知,中国学生在学习外语时的通病便是懒张口、怕张口,往往造成只会做题而不会真正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后果。为避免这种情况,在教学的初期就应该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开口说法语。根据每单元的主题进行分组对话无疑是训练口语最有效的方法,从最基本的日常会话开始,配合课文中的词汇和例句,学生自行利用课内知识编写对话,并进行表演。这种练习方式除了能够加深对句型词汇的印象之外,往往还能为学生普及法语中的表达习惯。如在学生分组对话练习时,对话中人称“tu(你)”和“vous(您)”在不同场合和不同关系的人之间的用法:在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以及不熟悉的平辈平级之间,出于礼貌应使用“vous”;反之则使用“tu”。这样细节性的一个问题在与法国人实际的交流中,往往决定着谈话者的礼貌和态度问题。
三、听力训练
在二外法语课堂上,仅凭课内教材中的录音资料作为听力材料显然是不够的。课文、单词的录音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用来纠正发音,并不是正式的听力练习。这就需要教师于课外搜集一些难度适中的补充性视听资料,如法语歌曲、短片、学生能够理解的简单对话等等。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增加二外课堂的趣味性和多样性,也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在初期的兴趣和热情慢慢消退后,失去学习法语、训练口语的动力。在课上使用《交际法语视听说教程》以及《走遍法国》等辅助教材的配套视听资料,可避免学生只听教师一人的口语发音,而去真正了解和模仿法国人地道的语音语调。视频中展现出的不同的生活环境、景色,以及形形色色的剧情和角色也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二外法语视听说训练特点
不同于法语专业学生有专门的视听说课程,甚至有外教每周对学生进行视听说方面的训练,二外法语作为一门选修课,其性质更偏向于综合性课程,从零基础开始,集语音、语法、词汇、文化知识等内容于一身,整体教学水平很容易流于泛泛,视听说方面的训练更易因为课时和教材的局限性而被忽视。很多学生经过几个学期的二外法语学习后,语法基础尚可,却连一些简单词汇的发音都容易出现错误,更毋论其日常交际的口语能力了。二外不应只以训练学生的做题能力为目的,而应同样注重语言真正的作用——对话与交流。因此这更加考验教师在安排课程内容、课程进度与教学方法上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二外法语的教学甚至要比法语专业的课程教学更存在难度。因此教师更应充分考虑学生特点,随时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变化和所遇到的困难,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这些手段在视听说训练中亦显得尤为重要。
说专业 篇12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一直受到诸如四、六级英语应试教育的禁锢,若想向“素质教育”这一目标迈进,高校英语教学则必须将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
我在仔细调研、努力实践的基础上,试图找到一条具有时代性、实用性、创新性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新模式,现阐述如下。
一、视听说课堂中文化教学、情感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胡文仲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讲越深刻,越仔细地了解所学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个语言。”英语教学具有很强的文化性。英语教师应在“视听说”课堂上有意识地输入英语国家的人文特色,让学生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掌握语言,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实践能力。杜瑞清(2010)提到会说外语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关键是解决说什么及如何说的问题。也就是说,既要“会说能道”,又要有内容,说得恰如其分。这就要求英语教学必须把对文化的学习和把握贯穿于英语学习的始终。
情感教育也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的英语生活和学习环境。在美国影片《Dead Poets Society》中,奇亭先生作为诗歌文学教师满怀爱心,抒发情怀,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诗歌,而更多的是影响其一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奇亭先生运用了大量的情感教学法启迪学生。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情感教学结合英语视听说教学实际,能使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愉悦、兴致盎然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品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二、视听说课堂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更好地完成视听说教学任务,教师要灵活使用教材,摆脱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思维模式的影响,趋利而避弊。如英文歌曲(MV)欣赏与歌词填空、经典英语散文诗歌听读与背诵、英语视频欣赏与模仿,新闻英语的引进等。
英文歌曲中包含了西方历史、文化、思想和情感。学唱英语歌曲有助于学生英语语音技能的提高,英语词汇量的增加,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而且能够消除大脑疲劳,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很好地促进英语学习。带有MV的英文歌曲,通常是短小的精品,将美妙声音与生动图像相结合,英语语言与特定情景相结合,深得学生喜爱。
缺乏语言环境及学生对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是当今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影视英语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些不足,影视材料不仅可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原汁原味的生活口语,而且生动的画面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激发热情,既进行了语言听说训练又自然而然地学习了西方文化和风土人情,真正做到了“视、听、说”相结合。
引进新闻英语完善和优化了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和内容。语言脱离了时代和社会环境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新闻英语的时事性和趣味性可以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学生通过网络等媒介进行自主学习,可以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视听说课堂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以学生学习为主,引导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如对子活动、小组活动、给角色配音、角色扮演、辩论、主题演讲、做幻灯片等,使学生充分进行实践。例如,每次上课后的前几分钟安排两个同学上台做英语自我展示。
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除了视听说的视听材料与补充演讲之外,我还挑选了一些英语经典剧,如《泰坦尼克号》《大话西游》《暮光之城》等,要求学生自主组合排演。有时,我要求学生给某电影编一个短小的续集或者对电影的结局进行改编,并表演出来。
另外,我通过每课跟读单词和绕口令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四、在视听说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评价策略的科学性
教师应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表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精神。我认为,教师不应该采用点评式评价。情感教学法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是英语口语课堂氛围的关键。如果教师不放过学生的每一个错误,师生之间就会缺乏尊重和信任。这样会大大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于学生重要的错误,应该适时指出;而对对内容没大影响的过错,可选择忽略。在调查问卷中,65%的学生表示“没有自信,很怕出丑”。这就是焦虑,它是大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拦路虎”,必须赶跑。在评价策略中,如果过多运用点评式评价就会打断学生的语流、思维,大大增加学生的焦虑感。
对于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自信、放松、积极热情这一问题,还需要教师在情感教学法方面做更多的思考。
五、视听说教学应注重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延伸
课外我鼓励学生欣赏或学习优质的音、视频资料,如:英语演讲大赛实况,VOA和BBC广播,英文经典歌曲、影片,网络上好的英语视频及多套优秀英语学习资源,如:《新概念英语》,《走遍美国》,等等。
注重开辟第二课堂。我利用休息时间为同学们进行英语视听说辅导,网上答疑等。我校英语角为爱好英语的同学提供了练习英语口语的场所。
另外,采用更多样的形式,对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生加强引导和指导,使他们通过图书馆、网络、相关课外交流活动、自发研讨等,获取广博的知识和更深入的理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使学生很好地把握英语的运用和内涵。
六、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视”的作用不可低估,同时,突出“听”的训练,把视听结合起来,是为了“说”。视听说课程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语言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视”“听”“说”三者之间的关系,达到教育部的《课程要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文仲.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5.4.
[2]杜瑞清.跨文化交际学选读.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3.
[3]王伟.大学生情感因素对英语自主学习的影响[A].语言与文化研究 (第五辑) [C].2010.
【说专业】推荐阅读:
酒店管理专业说专业10-14
建筑工程专业说专业10-22
导游说专业11-11
商务英语说专业08-10
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05-08
计算机专业专业06-15
细分专业证明转专业11-08
中专有哪些专业--秘书专业05-30
人力资源专业专业教育08-29
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