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分析(共12篇)
产能分析 篇1
近年来, 我国水泥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 希望通过对产能数据的分析, 为水泥行业、企业人士提供参考和借鉴, 推进水泥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据跟踪统计, 截止到2014年上半年, 实际运营水泥熟料生产线1600余条, 熟料生产能力18.9亿t, 水泥生产能力突破34亿t, 达到新的高峰。近十年来, 水泥行业取得长足发展, 2013年水泥产量是2003年的2.8倍, 主营业务收入是2003年的5.3倍, 但水泥产能也在不断扩大, 产能过剩问题逐渐凸显。虽然近几年在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及水泥企业的共同努力下, 遏制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工作初显成效, 但全行业化解产能工作仍面临较大压力。
1 2003~2013年水泥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1.1 我国水泥产能变化情况
水泥行业与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紧密相关, 2003~201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 水泥产能随之不断扩大。在此期间, 虽然产能增速起伏较大, 但十年内平均增速达到12.2%, 尤其是2009、2010年, 水泥产能增速连续两年超过15% (见图1) , 2012年底突破30亿t, 到2014年上半年超过34亿t (见图2) ,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直接刺激了水泥产能的持续扩张。
1.2 水泥产业结构变动情况
2003年, 我国新型干法生产线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新型干法熟料生产能力比重不到全国熟料总产能的20%, 其中4000t及以上生产线实际运营能力仅占新型干法总运营能力的25.2%, 新型干法生产线平均日产规模1800t。十年来, 随着我国新型干法技术的逐渐成熟、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水泥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新型干法技术得到长足发展, 到2013年末, 新型干法熟料产能占全国熟料总产能的比重已超过95%, 4000t及以上生产线实际运营能力所占比重已超过全国新型干法熟料总运营能力的60%, 其中10000t级生产线有11条, 新型干法生产线平均日产规模达到3300t。今年上半年投产的19条新型干法生产线中, 4000t及以上有15条, 设计能力占新增设计能力的87.4%, 水泥生产线大型化趋势愈加明显, 见图3。
2003~2013年水泥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累计增速30.8%, 规模以上水泥生产企业数量大幅增加。产能的快速增长加大了水泥企业间的市场竞争, 企业的兼并重组和规模化扩张速度随之加快, 水泥生产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 产能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大企业集团的数量也在增加。2007年末生产规模超过1000万t的企业集团有11家, 熟料生产能力占实际运营能力的20.3%, 水泥占36.0%;目前年产规模超过1000万t的企业集团达到31家, 熟料产能占实际运营能力的65.2%, 水泥占47.7%;目前统计的水泥建设项目中, 属于大企业集团的熟料和水泥设计产能比重均已超过40%, 大企业集团的水泥生产能力继续扩大, 水泥产业逐步实现规模化升级, 开始了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1.3 水泥产业布局变动情况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不断推进, 政府对中西部地区投资逐渐加大, 从“十五”开始, 水泥产业出现明显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趋势, 见图4、图5。2006年东部地区水泥熟料产能占全国熟料总产能的45.1%, 水泥产能占50.6%, 超过全国的一半;到今年上半年, 东部地区熟料比重下降到31.0%, 水泥产能下降到37.1%, 中、西部熟料比重分别比2006年末提高0.8和13.5个百分点, 水泥产能比重分别提高3.8和9.7个百分点。目前统计的水泥熟料生产线建设项目中, 中西部地区建设项目设计能力占建设项目设计总能力的近90%, 水泥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仍在继续。
2 水泥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水泥产业发展模式转变相对缓慢
二十世纪以来,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逐渐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国民经济转型步伐加快。而我国水泥产业由于发展较晚, 目前仍以数量规模型发展模式为主, 虽然已开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方式转变, 但转变速度仍未跟上国民经济转型步伐。
转型速度的差异化, 使水泥产业面临的社会化压力逐渐凸显:一是产业附加值较低, 大部分企业仍以供应水泥产品为主, 产业链发展模式还未充分建立, 市场竞争手段单一, 市场机制对产业的优化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二是资源、能源瓶颈问题对行业发展的制约作用不断放大, 脱硫、脱硝等技术的升级和设备的更新、购置及能源成本的不断上升都刚性提升了水泥企业的生产成本;三是行业科研投入不足,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进程缓慢, “两化融合”对水泥产业和水泥产业中低附加值环节的改造作用以及对水泥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还远没有充分发挥;四是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焚烧技术还没有大范围应用, 其对水泥工业产业功能转变的推动作用还远未发挥, 水泥产业作为社会循环经济节点的地位还没有完全显现。
2.2 行业同质化竞争拖缓产业转型步伐
由于水泥产业的规模数量型发展方式, 低水平生产线仍然存在, 同质化、重复性建设还在发生, 水泥行业技术性投资比例相对较低。到目前为止, 4000t级以下的水泥熟料生产线生产能力仍占全国新型干法总产能的37.1% (见图6) , 产业仍然存在较大升级空间;据跟踪统计, 截止到2014年上半年, 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建设项目仍有近240个, 熟料生产能力2.8亿t, 水泥生产能力3.4亿t, 重复性建设项目进一步加大了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压力。
同“十五”相比, 水泥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用于购置工器具设备的比例出现下降 (见图7) , “十五”末期, 用于购置工器具设备的投资占行业投资的47.5%;2013年末这一比例下降到39.7%, 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占到投资总额的53.7%, 水泥行业投资目前仍然以规模扩展为主, 而技术性投资不足 (见图8) , 拖缓了水泥转型升级步伐。
2.3 产能过剩已成为影响水泥行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随着2003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的稳定增长, 水泥行业迎来高速发展期, 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增速均保持高位, 直至2011年达到行业历史顶点, 是年水泥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增速分别达到30.2%和50.1%, 销售利润率15.3%, 与此同时水泥产能也达到近30亿t。由于水泥产能扩展速度较快, 2007年以后水泥产能利用率开始出现下降 (见图9) , 但由于市场需求旺盛, 水泥行业整体效益仍然保持增长;2010年以后随着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放缓, 水泥市场需求走弱, 到2012年市场供需矛盾凸显, 水泥价格下降, 行业效益下滑, 2012年全年及2013年上半年行业运行保持低位徘徊, 直到2013年下半年才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 (见图10) , 水泥产能绝对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且已经严重影响水泥行业经济运行。
2.4 水泥产业效益成本不断加大
2003年全国水泥通用平均出厂价格226.6元/t, 与原煤平均价格基本持平, 2003~2013年间, 水泥平均价格波动上行, 但上涨幅度远低于原煤购进价格的增幅。2013年全国通用水泥平均出厂价格304.3元/t, 比2003年上涨34.3%, 同一时期煤炭价格上涨183.9% (见图11) , 工业用电年平均购进价格增长32.0%, 水泥产品的能源成本在这一时期持续增加;同时随着环保标准的日益严格, 企业在环保设备配套和技术升级方面必将加大投入, 但就目前情况看, 市场供需仍不平衡, 水泥价格难有大幅上涨趋势, 水泥效益成本仍有增加可能。
3 措施建议
3.1 化解产能工作应做好长期准备, 坚持不懈推进
自2009年国发[38]文以来, 通过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及水泥企业的不断努力, 行业内对产能过剩已逐渐统一认识, 遏制产能工作已初显成效, 但产能过剩问题远未根本解决。从宏观市场来看, 去年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降至20%以下, 今年以来一直低于18%, 且持续放缓, 宏观市场对水泥需求将会持续弱化;目前, 全国水泥产能已突破34亿t, 近240条熟料生产线建设项目设计产能达3亿多t, 水泥产能将会空前巨大, 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现象将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 化解产能过剩工作需要坚持不懈。
3.2 加快推进产业布局调整, 优化产业结构仍是水泥行业发展的最终目的
仅就市场供需, 继续淘汰落后产能、遏制新增产能、控制产能总量是必然方向, 但考虑到目前水泥产业分布及结构仍不尽合理, 完善产业布局、持续优化结构仍应是当前各项工作的主要落脚点。
第一, 要防止产能区域性过剩加剧。目前水泥产业正按照国家产业规划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中西部地区水泥比重逐渐增大, 2013年底, 中西部地区产能已达到21亿t, 超过全国水泥产能的60%, 但随着产能的扩大, 中西部地区的水泥产能利用率也逐渐降低, 2013年中西部地区水泥产能利用率74.6%,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 在水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考虑当地的市场容量, 在继续推进水泥产业布局不断完善的同时, 也要关注区域市场的供需是否平衡, 控制区域产能过剩加剧风险。
第二, 要引导加强行业企业自律。不可否认, 水泥大企业集团的扩张及其带来的水泥产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客观来讲其对水泥产能总量增加也起到了推动作用。目前, 水泥熟料生产线建设项目中属于水泥大企业集团的有80多条, 绝大部分是4000吨级或以上生产线, 设计产能超过建设项目总产能的60%。在当前形势下, 水泥大企业集团应该从整个行业出发, 发挥行业责任感, 树立起遏制产能过剩的意识, 率先控制产能增加速度, 积极主动推进化解过剩产能工作, 以保证整个水泥行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 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有效推动现有水泥产业整合。由于我国水泥产业起步较晚, 且发展较不平衡, 目前部分地区仍存在小规模、分散化经营局面, 水泥产业整合空间依然存在。呼吁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能够从大局出发, 加大淘汰相关政策中规定的落后产能的力度, 尤其是在水泥生产线审批权归口地方政府的情况下, 更要严把准入关, 从优化存量入手, 充分利用产业提升空间, 合理整合和替换现有产能, 有效促进水泥产业合理规划, 整体提高水泥产业技术水平。
第四, 要加大产业技术创新投入。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水泥工艺技术和工程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但是与世界领先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从长远看, 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将面临来自资源、能源和环境等方面的约束, 因此水泥工业要未雨绸缪, 加强在基础理论、节能减排、协同处置废弃物技术以及其他具有行业共性等方面的研究, 利用科技创新减少效益成本, 促进产业升级, 达到创新驱动结构调整的目的。
第五, 要充分利用环保机制倒逼产业升级。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环保工作的关注越来越大, 政府相关部门及行业组织陆续修订了部分水泥行业标准, 提高行业排放指标, 目前大部分企业已经通过安装尾气处理装置, 达到行业标准, 但仍有部分企业为了节省成本阳奉阴违, 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环境。因此要严格督促行业加强环保技术投入, 提高行业技术准入门槛, 充分利用环保机制倒逼产业升级。
产能分析 篇2
产能分析报告
一、主要产品信息
产能分析报告
产能分析报告简述
日期
备注
JP柜生产产能
2015.1
产品名称
型号
设计年产能
2015年需求计划
备
注
JP柜
JP
4000台
2500
单班
二、现有设备产能核算
1、预订工作时间标准
计划工时
计算公式:净可用工时e=a*b*c*d
说明
a
单班时间/时
b
班次/班
c
作业率(%)
95%
d
年出勤天数/天
300
e
净可用时间/时
28502、生产能力计算(单位:天)
工序名称
设备名称
设备编号
设备台数
生产产品台/
总加工时间
日加工能力
人员配置
备注
钢板剪裁(壳体)
数控机床
HO-001
15台
折弯(壳体)
折弯机
HO-002
15台
手工电弧焊(壳体)
电焊钳
HO-003
15台
喷漆(壳体)
空气压缩机
HO-004
15台
一次母线(一次装配)
母线加工数控机床
HO-005
15套
二次配线(二次装配)
线号机
HO-006
15套
203、毛产能核算(单位:天)
产品系列
工序名称
工时定额
工序比例
预计产能
实际产能
备
注
JP柜
壳体
10小时
30%
一次装配
35%
二次装配
35%
合计
10小时
15台
三、产能提升策略
1)人力资源:
A)增加班次,采取两班制或三班制(1小时-1星期)
B)加班,适当延长工作时间(1小时-1星期)
C)内部支援,其他线暂时借调(1小时-1星期)
;
2)设备资源
内部调配或快速购买(<1个月);
机器增加设备台数(<1个月)。
XX电子有限公司
产能分析报告
一、主要产品信息
产能分析报告
产能分析报告简述
日期
备注
T73-2继电器生产线产能
2011.11
4100继电器生产线产能
2011.11
产品名称
型号
设计年产能
2012年需求计划
备
注
T73-2
T73-2A/B/C型
6000000只
4000000
单班
4100
4100A/B/C型
8000000只
5000000
单班
二、现有设备产能核算
1、预订工作时间标准
计划工时
计算公式:净可用工时e=a*b*c*d
说明
a
单班时间/时
b
班次/班
c
作业率(%)
95%
d
年出勤天数/天
300
e
净可用时间/时
28502、生产线能力计算
工序名称
设备名称
设备编号
设备台数
生产产品只/
总加工时间
日加工能力
人员配置
备注
T73组装
T73组
装线
T73-2SCX
1800
18000
动簧组成型
动簧带料
T73-2DHDL-014
2000
20000
无
铆动点
铆动点机
T73-2MDD-015
1600
16000
铆静点A
铆静触机
T73-2MJD-016A
2000
20000
铆静点B
铆静触机
T73-2MJD-017B
2000
20000
轭铁整形
轭铁整形机
T73-2EZX-018
2000
20000
插引线脚
插引线脚
T73-2CYXJ-019
2500
25000
绕磁路
饶线机
T73-2RXJ-020
1000
16000
2班
3、毛产能核算
产品系列
产品名称
工时定额
型号比例
线产能
实际产能
备
注
T73-2
A型
10小时
65%
18000
11700
B型
10%
18000
1800
C型
25%
18000
4500
合计
10小时
180003、有效产能
产品/生产线
毛产能
设备可用性
稼动率
合格率
作业率
人员配置
现有人员
净产能
T73-2
18000
100%
95%
99.5%
95%
16100
三、产能提升策略
1)人力资源:
A)增加班次,采取两班制或三班制(1小时-1星期)
B)加班,适当延长工作时间(1小时-1星期)
C)内部支援,其他线暂时借调(1小时-1星期)
;
2)设备资源
内部调配或快速购买(<1个月);
产能分析 篇3
当前,处在煤—焦—钢产业链中间的焦化行业深陷前所未有的产能过剩困境。首先,政策压力加大,企业经营环境严峻。根据这一系列的政策方针来看,焦化企业在用地、环保、信贷和政策上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企业生产经营环境愈加严峻。其次,炼焦煤资源紧张,价格持续上涨。受焦煤储量大省山西煤矿整合的影响,其他产煤大省也开始进行煤矿整合,煤炭资源逐渐为少数大型煤企集团掌握,市场控制力增强,炼焦煤资源供应紧张,价格持续上涨,直接增加了焦化企业生产的成本压力和经营风险。再次,下游钢铁行业兼并重组不断,行业集中度提高,大型钢铁企业控制焦化企业能力在不断提升。目前国内钢铁市场产能产品也已严重过剩,流通环节库存钢材较多,钢材价格下行压力巨大,同时,铁矿石谈判的最新结果显示,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已成定局,钢铁企业出于总成本控制的需要,可能会转而在焦炭议价上寻求平衡,焦炭市场所面临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在产能过剩背景下焦化企业将经历一个去产能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企业来说是生与死的考验,在这一过程中,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企业经营成本不断增加,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企业亏损严重,不断被兼并、重组或关闭破产,直到与上下游产业链达到新的平衡为止。
二、河南焦化企业摆脱困境的对策与建议
(一)联合一致,提高市场话语权;限产提质,确保有序竞争
产能过剩从供需关系上看,就是生产大大超过了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首先要联合一致,避免在有限的市场上恶性竞争,从而对企业、对资源、对环境造成破坏,企业联合一致,采取统一行动,限产保价,就能够提高市场话语权,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主动权。从实践上看,山西焦化联盟定期根据焦炭市场情况发布指导价格和产量措施,就是力促联盟企业一致行动,抓住市场主动权。其他省份也有类似组织。虽然河南焦炭产量占国内焦炭总产量比重不大,但是也应该联合一致,确保行业有序竞争,可以组成行业卡塔尔形式的焦炭协会,也可以组成结合紧密的焦炭集团,无论组成何种形式,都要限定产量,以需定产,保持合理价位,避免价格倒挂,同时,提高产品质量,满足用户要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逐渐改变行业困境,扭转行业不利局面。
(二)强化管理,杜绝各种浪费;运转高效,追求成本优势
随着焦化市场的不断演变,小焦化企业将不可避免地被淘汰,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技术和水平将成为决定企业在行业中是否具有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管理科学,运转高效,杜绝各种生产与管理中的浪费,企业的综合产品成本就会大大降低,从而获得成本优势。具有成本优势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将所向披靡,无往不胜。
强化管理,是对企业全方位的科学、严格、精细的管理,要求生产活动中的精细化管理,能提高生产效率。对于生产活动之外的企业营销、采购、服务、技术开发和基础设施等活动,也要赋予严格、精细的管理,采用何种营销、采购方法,降低营销费用,降低采购成本。
(三)分析需求,锁定不同客户;分类服务,保持区位优势
焦炭的主要消费用途就是炼钢,除此之外,也有部分作为化工原料。焦炭企业要分析不同的客户需求,抓住需求特点,根据订单分类管理,锁定客户。
与其他省焦化企业相比,河南焦化企业具有明显的地理区位优势。因此,要抓住区位地理优势,拓展华中、华南焦炭市场,锁定战略大客户,利用现有的交通便利的优势,向市场前沿布局,进一步巩固这种优势,将来随着西北铁路运输网的升级改造,可以充分利用西部和北部的煤炭资源,发挥煤炭加工厂和调配枢纽的角色。
(四)纵横联合,建立战略联盟;统一行动,锁定上下游产业
产能过剩背景下的焦炭企业,面临下游钢铁企业和上游煤炭企业的双重挤压,生存空间狭小。要摆脱如此困境,焦炭企业必须采取纵横联合的策略,建立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使上游涨价的压力能够及时向下游传递,下游带来的压力能顺利反馈到上游,从而达到整个产业链条的动态均衡,战略联盟企业之间也会在市场竞争中同甘苦,共患难。
与山西、河北等省的焦化企业相比,河南焦化企业规模较小,产量占全国的产量比重小。因此,河南焦化企业在焦炭行业价格上没有决定权。所以,横向的联盟,即河南焦炭企业之间的联盟,只能促进企业之间不发生无序竞争,在行业困境中抱团取暖。要彻底打破困境,必须走纵向联盟之路。
(五)政府支持,淘汰落后产能;兼并重组,转变发展方式
淘汰落后产能,既是企业脱困之策,也是政府调控产业发展之策。产能落后、设备落后、生产方式落后的企业在市场发展中已经走到了尽头。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这些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转变发展方式,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一定能率先走出困境。
焦炭企业兼并重组,要主动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政府应大力支持,给予这些企业土地、政策方面的扶持,尽量减少企业在转型期所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缩短转变历程,加快升级换代,使企业顺利实现过渡。
双重介质油藏产能动态分析 篇4
油气藏的储量计算, 通常可分为静态法和动态法两大类。在地质储量方面, 由于裂缝性油藏孔隙度等参数不易确定, 用静态法计算时, 困难大、精度低, 有必要用动态方法核实。对于地质储量和采收率都比较难以去定的裂缝性油藏, 根据开采动态计算方法, 才能适应不同油藏的需要。综上所述, 本文对双重介质油藏的产能进行动态分析。
1 数学模型
双重孔隙介质型油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无边界油藏, 另一种是有边界油藏。
1.1 无限的外部边界
对于无限外部边界条件的油藏, 在外部泻油边界效应变得较明显之前, 无限油藏顺变流量解反映出一定的特征。在Laplace空间中, 给出流量解[1]
式 (1) 中:
对方程式 (1) 进行数值反演可以求出实际空间的解。图1, 图2是根据方程式 (1) 得到的。
1.2 封闭的外部边界
当开采压力最终达到一定极限时, 如管路压力或大气压, 在恒定产量的拟稳态后, 应该出现递减。具有封闭的外部边界的裂缝油藏在Laplace空间中的无因次流量qD的表达式为:
式 (3) 中:
实际空间qD的解可以通过Laplace反变换[1]求得。利用Stehfest数值反演方法[2]完成这项工作。
2 曲线分析
对于这些实际空间的理论方程, 为了充分地显示出各个参数之间的关系, 故用VB6.0编制了程序, 以绘制出理论方程所对应的理论曲线, 使各参数之间的关系能更清楚地表现出来。
2.1 无限外部边界条件下的理论曲线
根据方程 (1) 绘出图1、图2。它们显示出假定表面效应为零时, 不同λ和ω值的解[3]。在这两个图中, 均存在着这样一条曲线, 那就是ω=1 (均质) 这条曲线, 它说明只要是满足ω=1, 不论λ多大, 绘出的曲线始终是同一条曲线。当ω取一确定的值且ω<1时, 随着λ值的减小, 水平段出现的时间越来越晚, 而且水平段的时间间隔也越来越短, 当λ=0时曲线是一条与ω=1类似的曲线, 随着时间的增大, 两条曲线愈加接近, 当λ的取值一定时对应的两条线之间的距离从图1到图2依次减小, 因此, 当λ=0时, 随着ω值的不断增大, 而且逐渐靠近1的过程中这条曲线越来越接近ω=1这条曲线, 也就是均质曲线。当给定λ值而且时间较长时, 该解接近均质状态下的解。λ值越大, 向均质曲线趋进的速度越快。当时间较长时, 解取决于tD。这可以通过取方程式 (1) 的长时间近似解。
对于一个给定的λ值 (λ≠0) , 流量最初取决于tD和ω。随着时间增加, 在恒定流量时期反映出基质和裂缝的相互作用, 以后流量解变得与均质无限油藏一样。当时间很小时, 流量qD的表达式为
或者, 根据累积产量项,
流量表达式与有效时间为t′=tD/ω的均质油藏有关, 实际上, 由tD定义得
因此, 无限介质中裂缝体系并不是初始就能发现原始孔隙度, 它的特征很象均质油藏。不连通基质 (λ=0) 的解取决于所有时间的tD/ω。如图3所示, 几条曲线的形状都取决于裂缝储存系数ω的大小, 当ω=1 (λ≠0) 时是一条均质油藏的曲线, 其中当改变λ值的大小时, 曲线仍保持不变, 仍是同一条曲线。当λ=0时随着ω的依次减小两条曲线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但各曲线的总体趋势仍是一致的。
2.2 封闭的外部边界条件下的理论曲线
图3是根据把方程 (3) 进行数值反演以后求得的方程而画出的曲线。它显示了reD=50和若干ω及λ值时的解。当ω=1时仍显示出均质体系的解, 而当ω≠1时, 也就是双重孔隙介质时其结果变化很大, 开始时流量迅速降低, 然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最后流量又开始降低。双重孔隙介质曲线中始终会因λ (λ≠0) 值不同而出现一段直线段, 也就是定流量段, 而且随着λ值的逐渐降低, 定流量的值也在不断下降。在较短的时间内, 流量取决于tD和ω, 但经过长时间以后, 它取决于tD, ω, λ和reD与均质状态对比, 双重孔隙体系须消耗较长时间。在恒定流量期间, 流量值主要取决于基质与裂缝的渗透率比值λ。
2.2.1 短时间分析
当时间较短时, qD取决于ω和tD, 如图3所示。对于均质体系, 在较短时间内不取决于reD, 该体系表现为无限介质。通过替换修正Bessel函数[4]及渐进展开可以得到短时间内有效的方程 (3) 的解。因为在s和tD的关系中, 当s增大时, 则tD变小, 例如, s→∞, tD→0。
当z的取值较大时, 下列关系式是有效的:
将方程式 (9) 和式 (10) 代入 (3) , 假设表皮效应为零并且是反向的, 可得出qD和QD的表达式如下:
Van Everdingen和Hurst (1949) 提出:在无限体系的油井中, 如果ω=1, 那么方程式 (11) 与式 (12) 是等同的。
2.2.2 长时间分析
将修正的Bessel函数代入方程 (3) , 可求出qD和QD的近似值, 其中当z取较小值时, 下列方程是有效的:
把式 (13) 至式 (16) 代入式 (3) 并转化, 得出下面流量:
当时间较长时, 从方程 (17) 可以看出:在恒定压力开采状况下, 数值呈指数递减。但在裂缝体系的递减需要较长时间。用方程 (17) 可以解释这种现象。当ω=1或λ→∞时, 方程将显示出均质解。取极限得到
从方程 (19) 中可看出, 均质体系的流量为零。对长时间来说是一个已知的结果, 然而, 累积产量与均质体系长时间的累积产量相同。
这个长时间解可以解释所观察的恒定流量的周期。并可由表达式中可确定的项求出qD:
指数的级数展开式为
如果x较小, 那么ex≈1。那么, 当λtD/ (1-ω) ≤1时:
当时间减小时, 方程 (17) 中的指数项开始占主导地位, 直到流量变为零。
4 结论
建立了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数学模型并利用Laplace变换方法进行了求解, 得到了拉氏空间的无因次产量公式, 进一步应用数值反演方法得到了实际空间的解;对得到的理论公式应用VB6.0编制了计算程序, 经计算得到了不同参数的理论曲线, 并对理论曲线的特征进行分析对比。
摘要: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产量开采条件下的不稳定压力分析, 对定压开采条件下的不稳定产量分析研究得较少。通过对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数学模型进行拉普拉斯变换得到了其在两种边界条件下的拉氏空间的解, 再分别对其进行数值反演得到了实际空间的解。再把这些理论公式用VB6.0编制成计算机程序, 接着把程序运算得到的数据导入到EXCEL中, 在EXCEL中绘出了许多理论曲线和图版。
关键词:双重孔隙介质,试井解释,拉普拉斯变换
参考文献
[1] Da Prat G, Cinco-Ley H, Ramey Jr HJ.Decline curve analysis usingtype curves for two-porosity systems, 1981;6:354—362
[2]何淑芷, 陈启流.数学物理方法.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151—181
[3]贾永禄, 赵必荣.拉普拉斯变换及数值反演在试井分析中的应用.天然气工业, 1992;12 (1) :60—64
[4]刘能强.实用现代试井解释方法, 第2版.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2:86—119
产能分析 篇5
“去产能是2016年煤炭家当政策的症结词。上半年月表一个阶段,自9月起则进入另一个转机点。”神华团体政策研讨室研讨主管张熙霖说,往年的煤炭家当政策很密集,力度很大,影响愈加深远。
记者理解到,往年2月,《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多余产能完成脱困开展的看法》(简称国务院7号文件)下发。随后,以国务院7号文件为主线,相干部委密集出台了人员安顿、资金保证、“三供一业”剥离、减量置换、债权处理等去产能配套文件。
回忆往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张熙霖以为,合理且获得了积极的成效。
前不久,国度发改委副秘书长许昆林在央视财经论坛暨中国上市公司峰会上表现,依据中央和相干央企上报的数据,往年煤炭去产能的义务已提早超额完成。
2016年以去产能为主线,同时统筹释放先辈产能,以包管市场供给。在张熙霖看来,2016年,我国煤炭家当政策以去产能为主线,同时统筹释放先辈产能,以包管市场供给,“9月是政策的一个分水岭”。
上半年,煤炭去产能政策履行得很果断,加入产能7227万吨。因冬储煤需求较大,供需关系发作了变更,煤价开端上升。8月31日,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每吨495元,频年初下跌了125元,涨幅33.8%。8月底,原煤库存4.6亿吨,同比降低12.2%。“进入9月,国度发改委开端出台波动煤炭供给的政策。”张熙霖说。
钢管市场了解获悉,9月8日,国度发改委召开波动煤炭供给、克制煤价过快下跌预案启开工作会议。事先,5500大卡口岸下水煤市场价超越500元/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作为受权代表和一些大型煤炭企业签署了自愿承当波动市场调理总量义务协定,标记着煤炭分级减产呼应机制正式启动,全国每日可减产30万吨。
两周后,国度发改委宣告启动煤炭一级呼应,即煤炭每日减产量上调至50万吨,呼应规模扩展至全国74处先辈产能煤矿。
尔后不到一周,国度发改委再次召开保证夏季煤炭波动供给的会议,并提出四时度可在276个任务日至330个任务日之间释放产能,对应煤矿增至1503处。
张熙霖说:“释放产能政策出台后,煤价还在下跌,这存在客不雅缘由。”
一方面,煤炭需求有时节差别,面对冬储煤顶峰期,煤炭需求量较大。另一方面,铁路运力、口岸装船量等需求调剂。此外,煤矿减产需求一个进程,产能释放需求必定的工夫来完成,减产和市场需求比拟存在滞后性。
“鉴于多种要素,到今朝为止煤价根本波动。国度发改委为此也做出了尽力,特别在一些机制上。”张熙霖说,“例如,鼓舞煤电单方签署临时协定、克制市场投契等。”
往年11月,神华团体、中煤团体与华能、国电、大唐、华电、国投五大电力团体签署了电煤中临时协定。同月,山西焦煤团体与河钢、首钢、鞍钢、宝钢、马钢、华菱钢六大钢铁团体签署了炼焦煤中临时协定。
“最终签署的价钱关于供需单方来说,多是比拟合理的,而且价钱可以一个月一调,统筹了市场变化。这是防止煤炭市场大幅度动摇的无效之举,是一种双赢的形式,具有积极的意义。”张熙霖说,阅历了煤炭“黄金十年”和市场低谷,今朝供需单方都比拟感性。中临时协定的胜利签署,基于供需单方对来岁煤炭价钱的根本判别——来岁煤炭价钱根本波动。
“假如煤炭价钱呈现大起大落,煤电总会有一方缺少实行长协的动力,往后应当研讨若何让长协标准化、机制化。”张熙霖说。
钢管厂商了解获悉,11月9日,郑商所通知布告称,动力煤期货包管金比率于11月11日起调剂为8%,涨跌停板幅度由原比率调剂为6%,以防备市场风险、克制市场过热。
张熙霖以为,煤价过快下跌是不正常的,不完整是市场感化的后果,能够包括投契成分,有些证券商或许期货商伺机囤货。调剂郑州买卖市场指数对波动煤价起到了必定的感化。
政策与市场并不矛盾,好政接应更重视引诱而非呈现成绩再补偿
“无论是兴旺国度照样开展中国度,无论何种动力、哪个行业,微观调控多是需要的。”张熙霖说,“政策与市场不矛盾。”
张熙霖以为,市场的安康开展不克不及只依托市场行动。“假如人人都去追逐利润,国计平易近生、动力平安就很可贵到保证。假如煤价掌握不了,电价就会上升,工业产物价钱也会下跌,每一个人的生涯都邑受影响,政策与市场不只不矛盾,用好了,还可以互相增进、互相感化。”张熙霖说。
国际外对可再生动力的鼓励性政策,是采取政策影响动力开展的典型案例。
张熙霖通知记者,德国太阳能发电程度世界抢先,不得不归结于当局的引诱。在太阳能发电的初始阶段,德国当局赐与补助,给企业利润空间,鼓舞其开展。但当太阳能发电家当开展到必定水平时,德国当局下降并逐渐中止补助,转为鼓舞企业经过技巧提高下降太阳能发电本钱,进步竞争力。由于当太阳能发电家当开展到必定水平时,假如持续补助,就会起反感化。补助越高,企业范围越大,越没有动力去研究技巧,不只会使补助金额充足,并且会形成产能多余,晦气于行业开展。
“何时补助、何时加入,都属于微观调控的范围。”张熙霖说,有些人以为“行政干涉就是方案经济,影响了煤炭市场安康次序”,这是不担任任的谈吐。
张熙霖以为,政策有补偿政策和引诱政策,这两种政策都很需要,但好的家当政接应该更重视引诱,而不是呈现成绩后再去补偿。当局制订政策前要对行业有明晰的掌握和研判,应多收罗本行业、范畴一线专家和从业者的看法,由于他们可以较为精确地理解市场。
张熙霖表现,煤炭“黄金十年”时,受利润使令,守法违规的小煤矿大量呈现。煤炭“黄金十年”的成果掩饰了多种矛盾,如乱采滥挖、毁坏生态情况、平安变乱频发等,就不得不再去依托行政、法治手腕遏制这些行动。
煤炭是我国的根底动力,牵扯到国计平易近生、煤炭上下流之间的关系、与其他动力行业间的关系等,这些范畴都需求停止政策研讨。“例如,倡议煤电一体化、强调煤炭干净开采和应用等,假如政策没有引诱好,将会支付很大价值。”张熙霖说,最近几年来,国度借煤炭市场不景气之机把落伍煤炭产能镌汰失落,鼓舞开展先辈产能,这是准确的偏向。
“释放先辈产能和去产能并不矛盾。”张熙霖说,“其实质是镌汰真正落伍的,鼓舞真正平安高效的,今朝看来已获得成效。
钢管企业了解获悉,往年11月,国度发改委副秘书长许昆林在央视财经论坛暨中国上市公司峰会上表现,依据中央和相干央企上报的数据,往年煤炭去产能的义务已提早超额完成。全国6000多处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型煤矿中已有2600多处列入去产能的规模,煤炭营业板块进一步优化。前10个月,范围以上煤炭企业完成利润537.7亿元,同比增加了112.8%。
在获得成果的同时,煤炭政策的制订与落实也阅历了一些曲折。
“往年的煤炭家当政策在履行时,总比市场慢半拍。”张熙霖说,从履行276个任务日轨制到依照330个任务日释放局部先辈产能,政策存在动摇。但一项新政策的制订需求有探索的进程,相干部分在政策方面做出了测验考试,并依据市场情势逐渐调剂优化,最终知足煤炭市场可继续开展的需求。
“先辈产能由相干部分认定、煤炭企业自立申报,由行业协会停止考察。但什么样的产能算是先辈产能?今朝缺少一个定性、定量的行业规范。”张熙霖说。
深条理矛盾一直要靠发力去产能化解,将来行业集中度会更高
供应侧构造性变革是严重指点性、前瞻性、针对性的经济任务安排,是普惠性政策,“三去一降一补”是为中国经济切脉,为推动供应侧构造性变革开出的药方,许多企业曾经开端从“三去一降一补”中受害。
“在‘三去一降一补’政策中,去产能是头一条。2017年,煤炭去产能还会持续,从总体来看,我国煤炭产能照样多余的。”张熙霖说,“‘十三五’时代是我国煤炭耗费进一步掌握增加的时代,我国煤炭产能严重多余的场面并没有发作基本改动,煤炭企业的债权成绩、资金成绩并未失掉本质性处理。”
据统计,今朝,全国煤炭产能超越60亿吨,而我国煤炭消费市场空间在34亿吨到37亿吨阁下,产能多余达20亿吨。
截至2015年,全国煤炭总产能约57亿吨,包含正常消费的产能约39亿吨、改扩建或新增煤炭产能15亿吨(含守法违规建立8亿吨),停产矿井范围约3亿吨。依照国务院7号文件的请求,将来3年至5年内,煤炭行业去产能范围为5亿吨,正当在建矿范围为7亿吨;依照减量置换的请求,将来正当新减产能掌握在2亿吨阁下,实践产能为39亿吨。“十三五”计划中,我国2020年的煤炭消费目的折合原煤约41亿吨,思索39亿吨的产能加长进口煤炭数目,根本可以知足这一需求。
“从静态平衡的后果来看,去产能政策是合理可行的,并将会持续落实下去。”张熙霖说,2017年,减量置换政策将充沛推动。小型高危矿井的关停或持续放慢,优质高效新建产能将在减量置换的前提下释放;减量置换也可以跨区域停止交流,不影响全体去产能的目的。
张熙霖表现,2017年,产能应用率的控制政策或将逐渐抓紧,276个任务日轨制等经过下降产能应用率来限制产量的政策将作为短期政策能够会逐渐淡出。去产能的政策重心将从“降产量”向本质“去产能”转换。
关于我国将来的煤炭家当开展情势,张熙霖给出了本人的判别。
起首,假如去产能政策继续无效履行,真正分清落伍产能和先辈产能,应用好去产能资金,加上市场的选择力度,2018年至2020年间,煤炭家当根本可以完成供需均衡。
其次,从下半年的政策可以看出,假如煤炭去产能速渡过快,煤价就会敏捷上升,这反应了煤炭在我国根底动力中弗成撼动的位置。短期内,可再生动力无法替代传统动力,地方屡次指出:推进动力消费和消费反动,起首要完成煤炭的干净应用。
若何让更多煤炭干净高效应用,是往后煤炭家当开展的症结成绩,也是调剂动力构造、完成动力平安的请求。完成煤炭的消费反动和应用反动是两大趋向。
“煤炭很脏是一种落伍认知。任何一种动力在运用进程中都邑对情况有影响,处理动力情况成绩,绕开煤炭是不理想的。”张熙霖说。
钢管信息了解获悉,将来煤炭行业的集中度会更高。在他看来,跨区域重组是进步煤炭行业集中度的一个主要手腕。从全部行业趋向来看,大企业必定会兼并其他的企业,乃至包含央企、国企之间的整合重组,个中既有市场的自觉成分,又有当局的引诱成分。
张熙霖以为,2016年以来的一系列煤炭家当政策,有利于推动煤炭干净应用、镌汰落伍产能。对企业而言,应当抓住煤炭政策调剂的机遇,顺势开展。煤炭企业需求认清近况,坚持感性。国度日夕要镌汰失落落伍产能,煤炭价钱在市场和当局的影响下也会逐步趋于波动,最终完成供需根本均衡。
“思索到消费本钱、情况本钱、运输本钱、洗选本钱、合理利润等,今朝5500大卡动力煤吨煤均匀价钱(500元到650元)是合理的,这个价钱根本可以反应出该商品的价值。跟着供应侧构造性变革无效推动,今后煤炭价钱猛烈动摇的状况将不会呈现。”张熙霖说,“各煤炭企业不要一看到煤炭跌价就一哄而上,要多些感性判别。”
张熙霖以为,煤炭企业在平安和情况维护上不克不及抓紧。煤炭作为一个高危行业,假如自觉消费,平安就保证不了;假如没有合理的消费方案,情况与资本就会被毁坏。
产能分析 篇6
全球产能过剩矛盾突出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以汽车和住宅消费为核心市场需求结构的升级,重化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从而使中国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了重化工业特征。中国目前工业化率达43%,远高于其他国家完成工业化时的水平,其中,重化工业占整个工业比重不断上升至70%以上。重化工业的资本规模大,投资周期长等导致固定资产投资不得不在较长时期内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从而延长了产能过剩的存续时间,重化工业的产能过剩也随着经济下行而周期性发生。
目前,代表全球制造业景气指数的JP摩根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PMI指数连续数月回升。美国5月PMI数据表明,虽然美国制造业继续萎缩,但整体经济在经过7个月的收缩之后,已经显示出反转的迹象。欧元区和日本的制造业经理人先行指数也均有不同程度回升。而中国的PMI指数更是连续5个月反弹,跨越经济周期的分界线,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11个分项PMI指标中,6项超过50%(产出、新订单、就业、供应商配送时间、采购、购进价格),1项达到50%(进口),只有4项仍低于50%(原材料库存、产成品库存,出口订单、积压订单)。这表明中国制造业活动的复苏已经得到了更广泛的支撑。
但是,对于这些复苏迹象我们不能轻言乐观。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制造业相关部门的外部需求将有所减弱,部分行业产能面临重新调整。就产能扩张与经济周期的关系而言,在经济波动周期由上行期向衰退初期的转化阶段,社会总供给明显大于总需求,伴随存货同比的持续上升,企业开始选择减少产能利用率,意味着经济进入“去产能化”阶段,经济衰退也由此进入深化期。一般而言,在“去产能化”过程中,反映“去产能化”程度的指标即产能利用率持续下行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从各大经济体看,产能利用率降低仍在继续。美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较欧元区的下降幅度更显著。2007年9月份,美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达79.7%,而至2009年4月份已下降至69.1%水平,为1967年开始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欧元区2008年第四季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约为81.6%,较2007年第二季度84.6%的水平下降了约3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日本钢铁行业和石化工业产能利用率分别出现了30%和20%左右的下滑。凸显了金融危机对制造业大国的重创。
金融危机也使得中国产能过剩的周期性调整提前到来。目前,中国制造业平均有近28%的产能闲置,35.5%的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5%或以下。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2008年以来,中国钢铁业产能过剩问题非常突出。按照在建和已投产产能计算,如果以2009年4.6亿吨的产能指标计算,2009年,中国钢铁产能利用率只有78.4%。此外,制造业上游行业和一些新兴行业也出现大面积产能闲置状况。今年一季度氧化铝产能闲置38%、焦炭业产能闲置60%、水泥和平板玻璃产能闲置20%。作为全球芯片制造发展最快的市场,一季度中国半导体制造产能利用率下跌至43%,是2004年第二季度最高点92%以来的巨幅下跌,芯片和半导体制造业产能闲置接近60%。
事实上,中国制造业的产能过剩与中国经济波动有很大的相关性,中国制造业曾出现过两次产能过剩(1996-1989年和2005年前后),但与前两次产能过剩不同的是,这次是制造业中重工业的普遍产能过剩。由于重工业产业关联度高、迂回生产环节较长,因此,“去产能化”和“再产能化”的周期和调整幅度将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外向型制造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以及制造业整体产能利用率的全面回升,还有赖于全球经济的整体复苏。
走出危机最终要靠制造业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引擎。30年问,中国制造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78~2006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约15%,高于全部工业与GDP年均增幅。“中国制造”庞大的生产能力,使其每产生10%的增长,就能拉动全球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2007年,中国制造业的GDP增加值按美元计算达到1.3万亿,在全球制造业中比重从3%提高到13.2%,成为世界第二大制造业大国。
在制造业中,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逐年上升。上世纪90年代,中国已经通过各种贸易方式进口必要的设备,建立起了自己的生产能力。因此,中国加工贸易开始出现顺差。自此,加工贸易无论是在GDP增长中的份额,还是对经济增长的拉动都凸现了重要地位。特别是1998~2008年,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每年平均达58.6%,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达4.8个百分点(以GDP平均增长率8%计算)。
从另一方面看,中国制造业也面临全球分工链中的贸易失衡。1997年以来,中国与发达地区制造业贸易快速增长,中国制造业部门对发展经济体的贸易顺差逐年上升。这表明了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了经济全球化进程,融入了全球分工体系,“中国制造”在当代国际制造业体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也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摩擦点。
客观地讲,中国离制造业强国还很遥远。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贸易大国,但是应该认识到,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制造业利益分配中面临着严重的失衡。由于中国制造业经济创造力较低、制造业整体附加值不高,中国制造业仍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下游,中国出口的产品大多数是技术含量低、单价低、附加值低的“三低”产品,却大量进口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价格的“三高”产品,使中国制造业部门对外贸易的条件呈现明显的恶化趋势。
化解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新机制
毫无疑问,当前中国调整制造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势在必行。要真正走出全球经济危机,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为现有庞大的生产能力找到与之相适应的需求,通过海外投资等方式,寻找产能过剩新的宏观治理路径。
从时间周期看,制造业产能的普遍过剩很难在短期内有所缓解。因此,积极主动地创造外需,可以为制造业和中国经济带来很大的效益。
一是输出过剩制造业产能,提高制造产出水平。对新兴市场增加投资不仅是转移国内过剩产能和避开贸易壁垒的有效途径,也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布局。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非洲。拉美等地对中国制造业高端耐用消费品,机械设备、高端机床、数字化通信产品有相当大的需求,中国的设备和技术也普遍适应他们的经济结构和技术水平,更具比较优势。
事实上,中国制造业的产能输出效果明显。从今年第一季度的统计来看,中国制造业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24.3亿美元,同比增长32.6%。其中,在亚洲实现营业额64亿美元,同比增长40.9%,占51.5%;在非洲实现43.3亿美元,同比增长35.2%,占34.8%。有效地带动了大量国产设备、材料、技术出口和劳务输出,促进了国内制造业等多个相关行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巨大。相信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将为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基础。
某过渡带新井产能分析 篇7
某开发区过渡带地区位于M地区背斜构造南部的西翼, 面积12.31km2, 开发层系是K油层和H油层, 共发育69个沉积单元。采用井距200m, 井排112m, 注采井距150m向外均匀布井。
某矿过渡带计划投产油井85口 (含提捞井16口) , 水井76口, 共计161口。设计日产液4.1 t, 日设计产油2.5 t, 设计含水40%。截止到2011年7月12日已投产油井70口, 其中A队投产30口, B队投产40口。日产液6.1t, 日产油2.8吨, 平均含水53.8%。
2 过渡带新井油层发育情况
过渡带新井设计射开砂岩厚度9.0 m, 有效厚度1.3m。实际射开砂岩厚度13.1m, 有效厚度2.2m, 且多为A1组 (表1) 。
3 过渡带新井初期产能分析
从2011年6月14日到2011年7月12日陆续有70口油井投产, 平均日产液6.1t, 平均日产油2.8吨, 平均含水53.8%, 流压5.75MPa。
已经投产的70口油井中, 有33口井含水低于50%, 平均射开砂岩厚度12.6m, 平均射开有效厚度2.1m, 平均单井日产液6.2t, 平均单井日产油4.0t, 平均单井含水35.1%, 平均流压5.54MPa。4口井含水为100%, 其中三口井是7月1日之后新投的井, 投产时间短;两外一口井高流压, 层间干扰严重 (表2) 。
正常生产的65口井中, 30口井低于设计产能, 3口井达到设计产能, 32口井高于设计产能。平均产能高于设计产能。
D区已经投产12口油井, 平均砂岩厚度13.5m, 平均有效厚度2.2m, 均高于平均水平。但是D区的12口油井都不能完成设计产能。A区单井日产油高于设计产能1.5t, B区和C区基本能够达到设计产能, D区完不成设计产能。我们结合油水井动静态资料对正常生产的油井进行了深入分析 (表3) 。
通过分析70口新井的小层数据发现, A区的有效渗透率是0.087D, B区的有效渗透率是0.090D, C区的有效渗透率是0.063D, D区的有效渗透率是0.044D。说明D区油层发育较差。30口产能不达标的井, 其中16口井是由于投产时间短, 产量不稳定, 有待进一步观察, 4口井流压水平高, 理论排量低于实际排量, 有待调大参, 10口井原井网已经动用, 相应层位已经射开, 且多为高含水层, 应该采取相应的堵水和补孔措施, 以达到设计产能。
4 目前存在问题及下步措施
4.1 存在问题
(1) 过渡带新井具有较好的初期产能, 4口流压高流压井, 通过调大参, 增大理论排量, 达到设计产能。16口原井网已经动用的井, 通过制定相应措施, 提高产液量。
(2) B队两个环, 共计九口井回压高, 其中两口井已经停产。
4.2 下步措施
(1) 结合环中单井产液、含水情况, 将该环一分为二, 头井1与尾井3组成一个集油环, 尾井1和尾井2组成一个集油环, 分别进入A计量间。
(2) 结合环中单井产液、含水情况, 将该环一分为二, 头井与尾井6和尾井7组成一个集油环, 尾井4和尾井5组成一个集油环, 分别进入B计量间;
5 结论
(1) 投产初期流压高流压井, 通过调大参, 增大理论排量, 以达到设计产能。
(2) 原井网已经动用的井, 通过制定相应措施, 提高产液量, 以达到设计产能。
(3) 投产井中如有环井中回压高, 可根据单井产液、含水情况, 将该环分开, 已达到设计产能。
参考文献
油井射孔参数优化与产能分析 篇8
基于射孔完井三维渗流数学模型, 采用有限元网格剖分方法, 结合钻井污染和射孔压实带, 可以分析射孔参数对产能的影响。通过射孔水电模拟实验[1]可知:物理模拟结果与有限元模拟获得的规律一致, 平均误差不超过10%, 从而验证了有限元模拟射孔完井流动规律的可靠性。通过正交组合设计得出单因素与产率比的定量关系式, 运用射孔优化软件预测油藏直井射孔产能和优化设计。
1 射孔参数对产能的影响
射孔孔眼参数主要包括:孔眼深度、孔眼直径、孔眼密度、相位角。射孔完井产能用产率比表示, 它定义为相同生产压差下, 射孔完井实际产量与理想裸眼井产量比值。
1.1 孔深、孔密对产能的影响
如图1所示, 产率比随孔深的增加而增大, 当射孔弹穿透污染带后, 图上有一个明显的转折, 产率比得到很大提高;当孔深达到一定程度, 随孔深的增加产率比增幅减小。
产率比随孔密增加而增大, 提高孔密可以增加流体的流动通道, 减少流动阻力, 从而提高油井产能。在射孔器性能和套管强度允许范围内, 提高孔密能增加产
1.2 孔径对产能的影响
产率比随孔眼直径增加而增大, 孔径一般要求在1 0 m m以上[2], 由于射孔弹装药量限制, 大孔径射孔弹穿透深度会受影响, 可提高孔密增加产能。
1.3 相位角对产能的影响
相位角与产率比关系如图2所示, 不同射孔相位角下的产率比也不同, 现场常用的相位角中, 60°和90°相位角产率比较高, 45°、120°、135°稍差, 180°相位角产率比最低。
2 射孔参数优化实例分析
以吐哈油田油井为例进行射孔优化实例设计, 储层完井段采用:51/2”套管, 外径139.7mm, 地层温度67ºC, 选择102枪R D X射孔弹。钻井污染情况:泥浆浸泡时间7.5天, 泥浆比重1.5, 钻井污染约为401mm。
不同的射孔弹, 穿透深度差异很大, 如果能穿透地下钻井污染带, 油井的产能将得到很大提高。射孔枪弹性能经校正后, 得到实际储层的地下穿深, 利用射孔优化软件作出不同射孔弹穿深下的单元产率比评价图 (相同孔密1 3孔/米, 相位角90°) 。
射孔弹穿透污染带需要的地面标准混凝土靶穿深约为866mm, 图3中产率比增加有一个明显的转折点, 穿透污染带之后产量大大增加, 选择射孔枪弹时应尽量保证能穿透污染带。孔密在13-20孔/米内所选射孔弹对套管强度的降低系数都在5%以内, 满足套管强度要求。
因此推荐采用1 0 2枪102或1 2 7 R D X弹, 射孔弹混凝土靶穿深大于866mm, 孔径大于10mm, 90°相位角 (螺旋布孔) , 孔密13-20孔/米, 负压射孔。现场采用推荐射孔方案, 产量为20方/天, 经射孔优化后的产能高于邻井。
3结论
(1) 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 考虑钻井污染以及射孔压实带伤害, 使用射孔优化设计软件定量分析射孔参数 (孔深、孔密、孔径、相位角) 对油藏直井产能的影响。
(2) 对实例井进行了射孔优化设计, 推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射孔参数, 施工后数据显示射孔参数优化可提高单井产量。
参考文献
[1]唐偷拉, 潘迎德, 冯跃平.油、气井射孔完井产能预测和优化射孔设计[J].油气井测试, 1991, 第2期:102-105
中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特征分析 篇9
1阶段性产能过剩
所谓阶段性过剩, 是指与中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状况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受每一阶段重要事件的影响较为突出,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1因某一事件的发生引发产能过剩矛盾的凸显,进而引发政府加强对产能过剩的调控,随后产能过剩状况暂时得以缓解;2因某一事件刺激,引发产能的快速扩张,为之后产能过剩的暴露埋下隐患。 总体来看,20 世纪末期以来,中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具有4 个阶段性特征。
20 世纪末期中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的暴露, 导火索是1997 年、1998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1994 年,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方向正式确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活跃,被积压许久的投资、消费意愿得以快速释放,推动了社会经济各领域的蓬勃发展。 而正当国内发展形势一片大好之时,自1997 年下半年开始,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蔓延至亚洲新兴经济市场,韩国、香港、台湾、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先后遭受重创。 尽管当时中国金融体系尚未对外开放,遭受的直接冲击较小,但却给发展势头正猛的国内市场留下浓重的阴影。 之后,消费、投资意愿急剧下滑,出口也大幅回落,国内经济进入紧缩阶段。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钢铁产品的需求也出现明显放缓,无法吸纳由于前期投资而陆续释放的产能,使得产能过剩矛盾开始凸显。 面对这一情形,1999 年政府开始明确对钢铁产业产量与产能进行调控,控制投资规模与淘汰落后产能并举,并在之后一直延续这种做法,使得产能过剩矛盾暂时得以缓解。
中国加入WTO原则上有利于缓解国内产能过剩的压力,但实际上却刺激了产能的扩张, 为此后产能过剩的加剧埋下了隐患。 2001 年底,中国正式加入WTO,外需的大门逐渐被打开,这为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由于具有较强的成本优势,中国制造业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外贸企业利润也大幅增长。 在对出口形势极其乐观的预期下,国内制造业投资更是大规模兴起, 进而带动以钢铁为重点的制造业生产资料投资的快速增长,形成巨大的潜在产能过剩隐患。 这不仅增大了国内产能过剩的压力,也导致了对外贸易争端的增多。 考虑到依靠国际市场消化产能存在很大的贸易风险, 而国内钢铁产品需求增长又非常有限,从2003 年下半年开始,政府再次对钢铁产业进行严厉调控,重点从严控新增产能着手。 在政府一系列组合政策的压制下,2004 年中国钢铁产业新增投资快速放缓,之后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产能的快速扩张势头,但前期投资形成的产能在2005 年前后陆续释放, 此后对国内与国际市场都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从2007 年底开始,在中共“十七大”思想的指导下,中国重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汽车、船舶、机械、电力等产业迅速发展,房地产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拉动了国内钢铁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使得产能过剩的矛盾有所弱化。 然而,2008 年下半年,美国次债危机爆发,之后由金融渠道逐步蔓延至实体经济领域,造成全球经济增长大幅放缓,发达国家经济普遍陷入萎缩状态。 受外围经济影响,中国外贸出口遭遇前所未有的打击,制造业形势异常严峻,房地产市场信心也受到重创。下游需求的萎缩,使得中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矛盾随之突显,但这一局面很快得以缓解。 面对出口与内需的不足,2008 年底,为“保增长”中央政府出台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各地方政府也规划了大量的投资项目。在大规模投资的刺激下,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得到了保障,但同时也拉动了各领域产能的大幅扩张,进而更大程度上带动了钢铁基础工业投资与产能的急剧扩张,为政策效应消退后产能过剩的加剧埋下隐患。
2011 年开始, 随着政策效应的减退以及新增产能的陆续形成,在国内需求放缓的大背景下,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矛盾逐步凸显。而从下半年起,受欧债危机拖累,全球经济再次进入下行通道,中国经济遭受的冲击更是超过以往,这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的程度。在内部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与外部需求快速萎缩的双重挤压下,国内经济增长节节回调,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程度也步步加深, 钢铁企业盈利水平大幅下滑, 行业盈利能力跌至新低。2012 年,成为中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最为严重的一年,产能利用率下降到72%的历史低点1,大中型钢铁企业主营业务几乎全面亏损。 作为生产资料生产的最前端,钢铁行业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这一情形,政府并未向2008 年危机时那样出台大规模救助计划,反而进一步加强了对行业的产能调控,加大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 如果未来这种调控方向一致不变,中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状况有望得到缓解。
2结构性产能过剩
所谓结构性过剩,是指长线材产品过剩、板带材产品相对不足以及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的情况。在现代化建设初期,由于建筑类钢材缺口较大,市场供不应求。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来自各方的资金竞相进入钢铁行业,兴建了一大批长线材钢铁项目,为这一产品的严重过剩埋下隐患。 近年来,随着汽车、机械制造等行业所需板材产品的大增,市场出现严重不足的情况,部分拥有强大资金实力的钢铁企业随即建设了一批板带材生产线,大力提高板带材比例。
长线材生产能力全面过剩。 长线材主要包括螺纹钢、 小型材、中型材、线材等,属于低端、低附加值的产品,主要应用于建筑行业,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生产线投入较小。 近年来,国内长线材产能扩张迅速,已经成为是中小型钢铁企业的主导产品,产能超过钢材总产能的50%,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目前,中国长线钢铁产品的出口量大大超过进口量, 是对外出口的主要钢材品种。
据来源:历年钢铁工业年鉴
管材生产能力基本平衡。 管材包括球墨铸铁管、 镀锌钢管等,主要应用于城市能源、热力管道铺设及家庭装修等领域。 随着新材料的兴起, 管材在一些领域逐渐被塑料管及铝塑复合管所取代。由于管材生产较线材存在一定的技术要求,近年来国内管材产能相对稳定,占总产能的比例基本维持在10%左右,能较好地满足国内需求及出口,产能利用相对较高,进出口基本平衡。
数据来源:历年钢铁工业年鉴
低端板材生产能力过剩严重。 板材主要包括中厚板、 特厚板、冷轧、热轧、镀锌板等,主要用于机械、设备制造。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造船、汽车、机械等工业的发展,拉动了对板材需求的快速增长,国内众多企业纷纷加快板材的产能扩张。 2011 年底,中国板卷轧机产能达到2.2 亿吨, 而当年板材产量仅为1.3 亿吨,产能利用率仅为59%。 2012 年,造船、铁道用钢需求不足,低端热轧宽带钢轧机、 中厚板轧机和轨梁轧机的产能利用率均低于70%,过剩情况较为严重。 而同时,中国板材进口占钢材进口比重依然超过80%。
数据来源:历年钢铁工业年鉴
高端板材产品高度依赖进口。 对于高端板材来说,目前大部分都能生产,但生产能力严重不足,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国家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 多年来,冷轧薄板、镀层板、中厚板和电工钢板一直是中国进口量比重最大的板材产品,2012 年,这4种产品的进口量占比分别为30.6%、26.9%、21.1%和6.1%。 特别是冷轧薄板、镀层板和电工钢板3 种产品,进口占比分别是国内产量占比的2 倍、2.9 倍和3.7 倍,而且热轧及其他表面处理的薄板等产品进口量占了中国钢材进口总量的2 / 3,冷轧、镀锌、硅钢板的进口依赖度一直在50%左右。
数据来源:历年钢铁工业年鉴
从近些年中国钢材进出口价格来看,产品结构性过剩特征也较为明显。 由于高附加值、高端产品国内无法生产或生产能力不足,致使国际市场供给紧俏,供应商乘机抬价,从而导致进口价格明显偏高。 2005 年以来,中国钢材产品进口均价长期高于出口均价长期,并呈现出差距日益拉大的趋势。 2012 年,中国钢材进口均价为1 303.45 美元/ 吨,钢材出口均价为923.81 美元/ 吨,进出口差价为379.64 美元/ 吨,较上年增加12.98%。
3区域性产能过剩
所谓区域性过剩,是指某一区域内钢铁产业的生产能力超过市场所需要的能力,而另一区域则是生产能力无法满足市场所需要的产品生产能力的产能过剩状态。中国钢铁产业区域性产能过剩主要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
改革开放之前,钢铁产业布局主要采用资源依托型,新建的钢铁厂基本是选择靠近铁矿、煤矿等原料资源丰富的地区。例如,这一时期在辽宁的“鞍本矿区”扩建了鞍钢和本钢,在贵州的攀西矿区新建了攀钢,在北京、冀东矿区扩建了首钢和唐钢,在鄂东、鄂西矿区新建和扩建了武钢和湘钢等企业,这些新建或扩建企业构成了当时中国钢铁产业的基本格局。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机制开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一批临近沿海地区和靠近产品消费市场的企业开始涌现,逐渐呈现出一种沿海指向型和市场指向型的布局特征。 随着沿海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当地市场对钢铁产品的需求急剧膨胀,也刺激了这些地区钢铁工业发展快于其他地区。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特别是近10 年来,上海、山东、江苏、河北、广东等地都分别建立了各自的钢铁生产基地。[1]
中国钢铁产业生产的传统不合理布局,为日后严重的区域性过剩埋下了隐患。 尽管经过几次大规模布局调整,但区域性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 区域生产与区域消费出现严重的不匹配,给资源环境、交通运输等造成巨大压力。
华北地区过剩十分突出。 1990 年以来,包括北京、天津、河北、 山西在内的华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的比重在12%上下波动,并且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 然而,这一区域钢材产量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却一直呈上升趋势,2012 年达到34%的历史最高值。 固定资产投资是消耗钢材的主要方式,但华北地区钢材产量占比已接近投资占比的3 倍,大量的钢材需要运往全国其他地区或国外进行消化,存在十分严重的区域性过剩。
东北地区产能转向不足。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是中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钢铁工业曾在国内占据重要位置,出现过大量的钢材外运现象。 然而,随着全国其他区域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该地区钢铁工业升级的不及时,东北地区钢材产量在全国的占比逐渐下降,2012 年降至8.15%。 从钢材需求来看,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在全国的比重自1990 年开始逐渐下降,2003年之后重新开始缓慢上升,近些年来维持在11%左右。 从供求关系来看,东北地区钢材产量已经由严重区域过剩转向产能不足。
华东地区供需基本平衡。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地区(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是中国经济总量最大的地区,也是钢材产品需求最大的区域, 每年需求量都占到全国的1/3 以上。 20 世纪90 年代,由于该区域的钢铁工业尚比较落后,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增长需求,每年仍需大量外调钢材。 近些年来,随着该区域一批大型钢铁企业(宝钢集团、山东钢铁、马鞍山钢铁、沙钢集团等)的快速扩张,以及钢材需求增速的放缓,供求基本处于平衡状态。
数据来源:历年国家统计局年鉴、钢铁工业年鉴
西南地区产能短缺明显。 依靠优越的资源环境, 西南地区( 四川、 贵州、 重庆、 云南、 西藏) 曾经也是中国钢铁工业基地之一,产品供需基本是平衡状态。 近些年来,随着西南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投资步伐明显加快,而同时钢材产量在全国的占比逐渐下降, 固定资产投资在全国的占比基本上是钢材产量在全国占比的2 倍左右,区域内钢材产能短缺较为明显。
中南地区产能短缺扩大。 1990 年以来,中南地区(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海南)钢材产量全国占比基本处于持续下降的通道,2012 年仅为14.7%。 从需求来看,近些年来该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全国占比变动相对稳定,基本维持在22%的水平,是钢材占比的1.5 倍左右,表明该区域每年需要外购相当量的钢材以满足内部需求。
西北地区产能严重不足。 西北地区(甘肃、陕西、新疆、宁夏、内蒙古)是中国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份额一直较低。 近些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持续推进,该地区对钢材的需求快速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全国占比不断上升,2012 年达到7.3%。 然而,该地区钢材供给一直维持较低的水平,2012 年钢材产量全国占比为2.5%,仅能满足该地区1/3左右的需求,产能缺口较大。
4结论
总体来看,中国钢铁产业具有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产能过剩等特征。 具体来看,中国呈现4 个阶段性特征;长线材生产能力全面过剩,管材生产能力基本平衡,高端板材产品高度依赖进口;中国6 大地区由于其自身的地域和经济发展特点,钢铁供给在6 大地区的分布非常不平衡, 存在明显的区域性产能过剩与不足。 政府应根据以上特征进行针对性调控,防止产能过剩矛盾进一步激化。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背景,从产能过剩发展历程,分析了中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特征。研究表明,中国呈现4个阶段性特征;长线材生产能力全面过剩,管材生产能力基本平衡,高端板材产品高度依赖进口;钢铁供给在6大地区的分布非常不平衡,存在明显的区域性产能过剩与不足。
成本粘性与产能利用率分析 篇10
传统的成本模型假设成本与生产水平成比例变化, 认为成本变化的比例与作业量变化的方向无关。然而, Cooper和Kaplan (1998年) 发现, 相比较在作业量减小时减少成本, 经理更倾向于在作业量增大时增加成本。Anderson等人将这种成本变化的不对称现象称为“粘性成本”。本文拓展了Anderson等人的分析, 重点分析产能利用率对成本产生的影响。产能利用率会影响经理对作业量改变的应对方法。当公司产能过剩时, 经理很可能利用剩余产能来完成增加的作业量;然而, 如果此时要求减少作业量, 经理则会认为这是永久性的减产需求, 引起成本大幅变化。由此可见, 当公司产能过剩时, 经理对缩减作业量做出的反应要远大于对相同数量的增产行为所做出的反应。另一方面, 如果公司产能利用率很高, 那么经理对于缩减作业量做出的反应则要远小于增加相同作业量的反应。如果公司产能不足, 经理会通过减少需求来缓解现有资源的压力, 而不会同比例减少资源;相反, 增加需求则会超过现有资源所能承受的极限, 需要增加资源供给。
二、模型设计
根据上述分析, 进行以下模型设计:
(一) 开发模型
令OUTPUTit代表i公司在t期间的作业量, 令COSTit代表在i公司t期间的主营业务成本。假设
其中, FCi是公司运营的固定成本。作业量是主营业务成本的主要决定因素。
将两个期间的差异根据前期的水平进行缩放, 可以得到
β代表作业量变化 (即%ΔOUTPUT) 1%时, 主营业务成本变化的百分比 (即%ΔCOST) , 即主营业务成本对作业量的弹性。笔者将公式 (1) 看作一个普通最小二乘模型:
在此公式中, 如果主营业务成本随作业量按比例变动, 则β1=1。
由于财务报表中无法获取作业量的信息, 笔者用主营业务收入替代作业量, 因为假设单价不变, 主营业务收入与作业量基本成比例关系。此时, 公式变为:
其中, SALES代表主营业务收入。
(二)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方向
公式 (2a) 中的模型指定并不明确, 因为经理的反应很可能受到主营业务收入变化方向的影响。对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加 (%ΔSALES>0) 的反应很可能要强于对主营业务收入减少 (%ΔSALES<0) 的反应, 因为经理在管理产能资源时并不知道需求是多少。需求大于预期, 则产能紧缺;需求小于预期, 则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对经理产生的压力并没有产能紧缺带来的压力大。尽管持续产能过剩可能会影响到完成成本目标, 但是压力更多在中长期, 相比之下, 产能紧缺导致供不应求是一个更为紧要的问题。另外, 在产品需求下降时, 管理者解除或重新签订原来的资源供应合同, 都会发生成本, 管理者通常会维持原有的资源供应状况, 而不愿立即采取行动, 花费成本去改变现状。这种情况表现为成本的“粘性”, 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成本的比是变化的。
笔者将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化分为两组, 以此关注其变化方向带来的影响:一组是主营业务收入减少 (NEG) , 一组是主营业务收入增加 (POS) 。每一组虚拟变量在回归中既影响截距, 也影响斜率 (即每个虚拟变量乘以%ΔSALES) 。加入虚拟变量之后, 公式变为
其中:%ΔCOST=主营业务成本变化的百分比;NEG=1如果主营业务收入减少, 否则为0;POS=1如果主营业务收入增加, 否则为0;%ΔSALES=主营业务收入变化的百分比。
总体来看, 对主营业务收入变化方向影响的预测得出β3<β4。
(三) 产能利用率
笔者认为, 产能利用率对于经理对需求变化的反应具有决定性作用。假设一家公司产能已达到饱和, 如果需求下降, 经理刚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缓解产能的紧缺问题, 而不是相应地减少产能;相反, 如果需求增加, 经理则会增加产能来减轻现有产能的负荷。假设公司产能过剩, 情况则恰好相反。如果需求减少, 经理会认为这是需求永恒降低的表现;然而, 如果需求增加, 经理不会增加产能, 而是要充分利用曾经空闲的产能。因此, 对于需求下降, 笔者预期产能过剩的公司比产能不足的公司减少的成本更多。对于相同数量的需求增加, 笔者预期产能过剩的公司增加的成本要比产能不足的公司少。
笔者将产能利用率定义为三个层次, 以此调查上述的相互作用:正常产能 (NORMAL) , 产能过剩 (EXCESS) , 产能不足 (STRAINED) 。然后将样本按产能利用率的不同划分为三类, 联合估计模型, 即公式 (3) , 将每组作为一个方程组, 利用截面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其中, X=N时为正常产能, X=E时为产能过剩, X=S则为产能不足, 其他变量的定义与公式 (3) 相同。
Cooper和Kaplan的分析没有涉及到产能利用率的问题, 他们认为通过作业量正负增长带来的不同反应可得出βx3<βx4对于系统中的每个方程 (X=N, E, S) 都适用。如果考虑到产能利用率的话, 预测就变成有条件的了。具体来讲, 笔者认为βS3<βS4, βE3>βE4。
(四) 计量问题
关于计量期间, 笔者认为一个季度可能是较为合适的期间。首先, 从现有数据来看, 一个季度是最小的时间单位。其次, 经理需要时间来调整成本做出应对, 一个月太短, 无法表现出成本和需求之间的关系模式。再次, 三个月的时间可以减小一些误差的影响。然而, 如果期间太长, 则会削弱经理应对变化的灵活性之间的差异。因此, 笔者将一个期间定义为一个季度。
笔者将产能利用率的衡量标准定义为固定资产周转率, 即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周转率越高, 说明固定资产的利用率越高, 则产能利用率越高, 相反, 固定资产周转率越低, 则产能利用率越低。据此将公司数据分为三大组, 分别代表不同水平的产能利用率。笔者利用每个公司的平均固定资产周转率来判断产能利用率。总体来讲, 35% (337/950) 的数据被分类为产能过剩, 15% (138/950) 的数据作为产能不足 (见表1) 。
将主营业务收入分为两组, 以测验主营业务收入变化的方向是否会影响经理的反应。具体而言, 如果%ΔSALES<0 (即主营业务收入减少) , 则为负变动 (NEG) ;如果大于等于0, 则为正变动 (POS) 。分类结果是:40.3%为负变动, 59.7%为正变动 (见表2) 。
三、样本特征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02~2006年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这些数据均从国泰安数据库下载得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以及固定资产净值。笔者从原始的数据库中挑选了一些公司, 这些公司有至少连续20个季度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以及固定资产净值的数据记录。本文所用的数据均已经过筛选, 去掉了有异常值出现的数据, 这些异常值的出现可能由于误差或者其他不可抗因素所导致。这些限制将观测值减少为每季度50家公司的3000个观测值。
(一) 产能类型
表3提供的数据有关产能过剩或短缺的持续性。研究发现, 一家公司在某个季度被归类为产能过剩 (不足) , 并且在下个季度仍旧在同组的可能性占64.9% (47.8%) 。如果观察期间变为两个季度, 则这种可能性降低至57.6% (16.7%) (见表3) 。因此, 看起来经理并不能快速做出反应消除闲置的产能或者缓解产能不足的压力。
然而, 根据产能利用率得出的分类结果的持续性并不能解释为公司分类没有发生变化。样本中的50家公司, 每一家公司都包含被分为三种不同产能类型的情况。本文将这种模式解释为经理尝试将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
(二) 收入变动方向
表4是将数据以主营业务收入变动方向为依据进行分类的描述性统计。将主营业务收入变化分类为负变动和正变动的持续性。这种持续性弱于对产能利用率的分类;被分类为负变动 (正变动) 的公司在下个月继续分为同类的可能性为33.8% (45.5%) 。两个月后, 相应地比例变为29.3%和58.8%。
四、实证结果
表5的第一栏数据是总样本 (没有控制产能利用率水平) , 第二、三、四栏分别为产能过剩、产能正常和产能不足情况下的数据。笔者总结了两个结论:
(一)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方向对成本变化的影响
笔者假设成本粘性是存在的, 即主营业务收入增加和减少相同比例时, 前者比后者成本增加的比例更高。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除了产能过剩的样本之外, 其余三组样本数据 (β3<β4, βN3<βN4, βS3<βS4) 均可证明, 成本粘性确实存在。
(二) 产能利用率对成本粘性的影响
上文提到, 当产能过剩时, 数据结果并没有显示出成本粘性的特征。这个结果为笔者的假设成立提供了支持。一是产能过剩。主营业务收入减少与增加相比, 成本对前者的反应比对后者反应大。这直接与“粘性”成本的假设形成对比, 并且表明产能利用率确实影响管理决策。二是正常产能与产能不足。对于产能正常的公司, 主营业务收入减少与增加相比, 成本对前者的反应明显较小。但是, 对于主营业务收入减少作出的反应明显不为0。以上结果强调了在预测管理层决策时考虑产能利用率的重要性。
总之, 笔者的证据是支持“粘性成本”的, 但也强调了在构建关于粘性成本的成本模型时, 考虑产能利用率是很有必要的。
五、总结
本文探索了粘性成本。粘性成本的假设是指经理对于作业量变化做出的有关成本的反应会受到作业量变化方向的影响。笔者推测, 成本粘性与产能利用率存在一种互相作用:当产能紧缺 (过剩) 时, 经理对作业量减少的反应比对作业量增加相同比例的反应更小 (大) 。因此, 产能利用率很可能是被成本习性研究忽略掉的一个重要变量。
参考文献
[1]孙铮、刘浩:《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研究》, 《经济研究》2004年第12期。
产能过剩僵局采访 篇11
在焦炭行业打拼了10多年,中煤九鑫焦化有限责任公司销售部部长陈宏亮对“限产”这个词不再陌生。
中煤九鑫的设计产能是年产200万吨,今年计划保持100多万吨的产量。
或许很多企业家并没有意识到产能过剩的严重,限产也只是本能的对需求减少做出反应。因为,我们还看到一个现象,还有很多中小焦化厂在建或者扩建,“这完全是给这个行业添乱”,陈宏亮对此颇显气愤。
情况不仅在焦化行业存在。在中国的几大支柱产业中:钢铁行业的集体共识是产能过剩超过1亿吨;在灾后重建和4万亿投资刺激下,水泥投资“井喷”之后的价格“暴跌”引发了国家发改委及工信部强烈关注,两部委联合中国水泥协会赴四川考察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具体情况,以期出台应对政策……
除了各个行业显示的产能过剩令人担忧,宏观经济数据显示的投资趋势更加令人警醒。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129亿元,同比增长28.8%。从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为332亿元、10180亿元和13050亿元。
对于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6.8%的现象,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颇为不解,“但像钢铁、电力、港口产能已经过剩了,此轮投资为什么还增长那么快。”
最近,国金证券对上市公司做了调查,从调查结果上看,贷款多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中上游和投资周期较长的行业,如房地产、电力设备、煤炭、水泥、有色金属和机械……
高投资率后遗症
在过去30年里,中国的投资增长率有24年超过10%。
产能过剩在中国不是一个新话题。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伴随着过去多年的投资高增长,产能过剩在过去几年就有显现。”
中国经历过短缺经济的时代,深知物资匮乏对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是整个社会的主旋律,支撑发展的方法就是提高投资率。有数据为证:在过去30年里,中国的投资增长率有24年超过10%。
支撑中国发展的支柱行业更具有代表性,据雷曼兄弟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给出的数据,自1997到2006年的十年间,中国的水泥、发电和彩电的产能都翻了一番还多,煤炭产能增加了两倍多,粗钢和汽车产能增加了三倍多,炼铁产能增加了近六倍,而手机的产能则增加了168倍。
发展是硬道理,高投资似乎不应该受到质疑。但问题就在产能过剩解决的途径主要依赖于出口。
学界早就对此经济模式提出质疑:解决利润微薄的出路就是进一步增加产量,接踵而至的必然是产能过剩。
对于产能过剩的风险,政府也早就认识到。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曾认为,“这些产能势必要通过扩大出口释放。”
救市资金流入过剩行业
信贷政策的刺激,财政政策的释放,令人担忧更多的资金会流向早已产能过剩的行业。
即使没有金融危机,中国的经济也到了必须调整的阶段了,这样的观点渐渐占据了主流。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甚至表示:在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经济就已经出了问题。
问题是什么?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孙立平以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给出的答案是产能过剩:中国正在发生一场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转型的过程,而这个转型迟迟转不过去。他的分析是,这个转型阶段的核心问题是内需和市场。
如果没有全球化,转型的这个阶段将更加困难。实际上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的“内需不足,市场疲软”现象,就是这种生产过剩危机的端倪。只是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业外移过程对“中国制造”的需求,缓解了这个问题。
但是问题并没有解决。突然而至的金融危机成了问题爆发的导火线。孙立平对此的认识是:“这个过程所形成的传统的生产过剩危机,由世界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阻断了避免这场生产过剩危机的出口,从而引爆了中国的生产过剩危机。”
数据也显示,产能过剩的情形在危机下进一步恶化:2009年一季度氧化铝产能闲置38%、焦炭业产能闲置60%、水泥和平板玻璃产能闲置20%、铁路设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降至50%以下。但令人担忧的不止于此。
随着全世界的联合救市,信贷政策的刺激,财政政策的释放,令人担忧更多的资金会流向早已产能过剩的行业。
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撰文《“刺激—复苏”春梦难长》对全世界救市进行了反思,其中指出投资泡沫、产能过剩将不可避免的恶化。“大家推崇的‘刺激—复苏’战略将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货币剧烈贬值和政治动荡。”
他以汽车行业为例分析:“克莱斯勒的破产不会解决这个行业的问题,根本问题是全球的产能过剩等于美国销量的两倍。”谈及解决问题的出路,他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假设:如果美国的三大汽车生产商关闭了两家,供求可能就大致平衡了。
这样的问题不仅在美国存在,中国的4万亿救市政策有多少会流入已经过剩的行业,也早已引起了学界和政府的关注。限制与机会实际上,对于钢铁、水泥、电解铝、汽车等行业产能过剩的控制,国务院早在2004年就开始部署。
6月,发改委和工信部委托中国水泥协会赴各地展开调查,目的是在此次全国范围大调研的基础上,推出新的水泥行业发展政策,以防止各地方政府利用国家4万亿投资的机会“大干快上”水泥项目,造成行业产能过剩。
实际上,对于钢铁、水泥、电解铝、汽车等行业产能过剩的控制,国务院早在2004年就开始部署。
但2006年的调查发现,过度投资导致产能过剩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钢铁、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炭、汽车等行业产能依然明显过剩;水泥、煤炭、电力、纺织等行业虽然产需基本平衡,但在建规模很大,也潜在着产能过剩问题。
因此,国务院在当年发布的《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中表态,必须下决心抓紧解决。
其中提到的两个措施今天看来仍具有价值。
一是淘汰落后生产力,如淘汰立窑等落后的水泥生产能力;关闭淘汰敞开式和生产能力低于1万吨的小电石炉……
二是鼓励兼并重组,促进产业的集中化、大型化、基地化。推动优势大型钢铁企业与区域内其他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鼓励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对中小水泥厂实施兼并、重组、联合……
即使现在,中国离制造业强国还很遥远。不论此次政府对于产能过剩实施怎样的措施,国务院此前的思路无疑具有借鉴价值。
[产能过剩之焦炭]焦炭大规模限产
山西焦化行业协会对于7月的建议是,焦化企业继续严格执行50%的限产措施,以稳定市场供应量,降低库存。
根据山西焦化行业的指导意见,中煤九鑫焦化有限责任公司仍然保持限产50%。
中煤九鑫成立于2003年11月,是由中煤焦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占75%)、灵石县九鑫煤化厂(占25%)共同出资,在生产集约化程度较低的焦化行业,其规模可以排在山西省前5位。
限产在焦化行业已经持续了近一年。去年8月,由山西、河北、山东和陕西等地的212家焦化企业为盟员成立的“山西焦化企业联盟”,就开始呼吁全国焦炭企业限产40%—50%,以缓解过多库存,稳定市场。
而在去年11月,几乎所有企业都主动限产达到2/3以上。
之所以如此大规模的限产,原因在于供求矛盾严重,需求的萎靡带来的是价格的下跌,甚至一段时间,焦炭的价格低于原材料炼焦煤的价格,要知道每吨焦炭需要1.2吨炼焦煤,再加上人力、物力成本,当时的焦化行业生产的越多亏损的越多。情况至今没有改善。
山西焦化行业协会对于7月的建议是,焦化企业继续严格执行50%的限产措施,以稳定市场供应量,降低库存。协会文件表示,近期原料煤价格居高不下、钢铁企业焦炭库存有所上升、钢材价格波动起伏、焦化企业依然亏损,因此继续实施限产。
其实在6月,山西焦炭实行了一次涨价,1650元/吨的价格比5月上涨了70元。但协会对于行业的发展充满担忧:防止违规焦化企业死灰复燃,刺激煤炭继续无序涨价,协会做出7月价格暂不调整的决定。
协会的担忧也是这个行业的内在症结所在。
焦化行业从2007年逐渐回暖,两年来,焦煤——焦炭——钢铁,整个产业链一起经历了疯狂的暴涨时代,焦化行业也迎来了一次过山车式的盈利巅峰。
尤其是2008年上半年,国内外钢材价格大幅攀升,焦炭价格随之一路高升。焦炭主产省山西一年内连续7次上调焦炭价格,8月焦炭价格指数最高达560.04点,均价达2846元/吨。在这样的高额利润刺激下,产能扩张成了行业的一个普遍现象。中国炼焦协会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新建投产焦炉产能已经超过3000万吨,而且还有约700万吨产能的焦炉已经建成或者烘炉。
而2008年焦炭产量达到3.36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0%。
支撑这个行业繁荣的还有欧美市场的需求,其中欧洲是最重要的焦炭进口地区,占全球焦炭贸易的一半。
危机很快截断了焦煤——焦炭——钢铁的暴力链条,从国内到国外。最先倒下的是钢铁行业。
这个产业链条上,暴利时代属于最上游原材料的焦煤价格也随之高企。
但钢材市场萎靡不振后,链条就戛然而止:从去年8到10月,焦炭价格从最高的近3000元/吨,回落到了1700元/吨左右,但焦煤价格依然高企,当时山西禹王集团董事长杨文朝颇为愤慨的表示,很多煤矿也在限产,甚至部分煤矿已经放假走人,全面停产。
[产能过剩之钢铁]钢铁兼并重组大洗牌
在中钢协2009年第一次行业信息发布会上,中钢协副会长罗冰生公布,2008年炼钢产能达6.6亿吨,过剩1.6亿吨左右。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粗钢产量达到4645.97万吨,相当于日均粗钢产量达149.87万吨,超过1月、2月上轮价格反弹时粗钢日均产量分别高达132万吨、142万吨的数量,再创年内新高。与生产回暖对应的是钢价回暖。根据“钢之家”网站公布的中国钢材基准价格统计结果,国内钢材市场价格自4月中旬以来已经九周价格上涨。
种种迹象似乎显示了钢铁行业的复苏,尤其是受益于4万亿投资拉动,众多的基建项目对于钢铁的需要让这个行业没有理由不自信。
国金证券钢铁行业分析师笃慧认为:“上半年,我们的钢铁行业主要靠基建这方面来拉动的,主要驱动因素在基建,但下半年的钢铁主要驱动因素在于房地产,从目前数据来看,房地产房屋销售面积的大幅增加,新开工面积也会出现明显的回升,这样会带动整个钢铁行业需求的回升,企业利润也会大幅度增长。”
但在“2009年下半年钢材市场走势分析会”上,宝钢集团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吴东鹰表示,产能利用率低下将是2009年中国钢铁行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早在年初,伴随着连续几周的钢价回暖,大量中小企业纷纷复产,中国钢铁协会会长、武钢集团董事长邓崎琳就告诫,过剩的产能不能盲目释放,1月、2月市场行情略有好转,部分钢企就纷纷增产,“只会让钢材市场更加恶化,中国的钢铁行业形势严峻。”
他的担忧很快成为现实。2009年钢价经历了几次反复,每次反弹都会在产能释放的压力下消失。
钢价反弹只能昙花一现的原因是需求不足,据“我的钢铁”的数据统计,2008比2008年钢材消费量仅增加约1300万吨。
中钢协的预计更为保守。即使考虑到4万亿投资刺激及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利好因素,中钢协在一份行业报告中预计中国2009年钢材消费量约4.3亿吨。
内需不足,出口形势也同样不容乐观:钢铁行业研究机构的一致预测是,2009年全球钢材需求下降10%以上。而占世界钢铁产能近半的中国钢铁行业有着强烈的外部依赖性。
在中钢协2009年第一次行业信息发布会上,中钢协副会长罗冰生公布,2008年炼钢产能达6.6亿吨,过剩1.6亿吨左右。
在细分的钢管行业里,一般中小型企业经常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但大型企业中同样有高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产能过剩的原因在于重复建设,而重复建设的根源在于企业分散决策的结果。”中冶辽宁德龙钢管有限公司高级顾问彭在美认为,中国钢管企业数量太多,据不完全统计,无缝钢管厂家110多家,焊管企业1800多家。
而且目前中国出口无缝钢管90%以上是低等级产品,利润十分有限,处于低水平竞争阶段。很多企业为维持生产,以成本价或低于成本价报价,使无缝管多年来形成的价格体系被破坏。
业界已经形成一致观点:产能过剩、
重复建设的原因在于缺乏技术创新,产年钢铁消费增速为5%,这是在GDP实现9%的增速、固定资产名义投资增长27%的条件下实现的。如果2009年GDP实现8%的增速,2009年中国钢铁消费增速为3%,也就是说品同质化,生产设备同质化,生产线同质化。
而兼并重组同样被认为一剂救市“灵药”。业内预计,通过3—5年激烈的市场竞争,无缝钢管行业将会通过“洗牌”形成5—8家年产能在200万吨左右的企业集团,统领市场的新格局。
[产能过剩之纺织]纺织利润率过低
纺织行业在2000年以前就开始接受市场的充分竞争。但产品利润低于3%的企业占全行业的64%以上。
万事利集团继续向丝绸行业投资,“每年万事利集团公司的科研投入经费约在1000万元左右。”但是钱从哪里来?
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为杭州笕桥绸厂,创办于1975年,30年来执着于丝绸主业。但从2001年,万事利开始走上了多元化的道路,形成了目前的丝绸服装、地产、医疗三大产业的格局。
钱就从这儿来。按照万事利集团执行主席屠红燕的说法,万事利集团的多元化目的是“反哺主业”,也就是用房地产、医疗产业的利润投资丝绸主业。
在万事利所从事的丝绸行业,充分代表了中国传统制造业的困局。
据屠红燕介绍,纺织行业在2000年以前就开始接受市场的充分竞争。资本纷纷加入纺织行业的结果就是这个行业的利润率降低。
直到危机前一年,这个行业仍然保持着高投资增速。许多纺织企业准备成倍增加产能,不少尚未进入纺织行业的企业
家以极大的热情投资建厂。仅在2004年中国国内就增加了5000多家纺织企业。
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显示,2003和2004年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均达100%以上,2005年增幅虽然有所回落,但总体仍保持近40%的增长。
2006年投资继续反弹,可以看到的数据是2006年1至3月,国内整个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超过144%。
在这轮投资热中,主要集中在中部、东部地区新上纺织项目,仅山东、江苏、河南、河北、湖北、浙江六省纺织业投资额就占全国纺织业投资总额的78%。
这些新投资以中低档产品为主,靠的是数量打拼市场,生产的产品档次也基本雷同。结果可想而知:几年来产品利润低于3%的企业占全行业的64%以上。
这也是执着于丝绸产业的万事利不得不面对的境况,多元化的初衷也就是反哺低利润率的主业。
2008年以来,这个行业的境遇就更惨了。从2007到2008年上半年,纺织业的利润损失还主要是汇率变化、成本上升等造成的,企业有单不敢接,2008年9和10月以后,国外的订单开始骤然减少,供过于求的矛盾已经取代成本上涨成为行业面临的最主要的压力。
纺织行业陷入困境的本质是同质化产能严重过剩,全球经济危机的到来只是加剧和恶化了这一进程,促使这个结局提前到来。
以数量拼天下的低利润率行业没有了市场,还有什么路可以走?行业分析人士的建议是淘汰一批过剩产能是必要的。
国金证券纺织、化纤行业分析师张斌认为,产能没那么容易淘汰,纺织行业是竞争的行业,不能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去淘汰产能或形成产能的,它是通过市场来调节的。
不过,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统计结果显示,2008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其中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
纺织行业存在的一大意义在于解决社会就业,这不是用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衡量的。因此,政府出台了连续的政策,从屡次提高出口退税到出台纺织业调整振兴规划,希望可以给这个行业一些生机。
[产能过剩之家电]家电库存压力大
“打击对于小企业来说是更大的”,2008年很多的小企业在经济危机中破产、倒闭,有一些则主动关门不做了。
彩虹集团缓建第六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这个炎热的夏季给中国的家电行业泼了一盆冷水。
市场研究机构iSuppli发布报告指出,由于终端需求的复苏有可能跟不上产能扩张速度,预计2009年全球中小尺寸液晶面板价格仍然呈现跌势。
而彩虹集团的第六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正是属于中小尺寸的液晶面板。
自2008年以来,国内液晶面板行业进入投资高峰期,企业争相扩充产能,斥巨资建设新的生产线。2008年也被认为是国内液晶面板生产线建设最为密集的一年。
据统计,目前中国大陆在建和待建的液晶面板生产线达九条,分别是京东方于2008年在成都开建的4.5代线、今年4月在合肥开工的6代线以及计划在北京建设的8代线;彩虹集团在张家港建设的6代线;深圳天马去年在武汉、成都投资的两条4.5代线;深圳莱宝在建的2.5代线;昆山龙腾光电待建的7.5代线;佛山广新光电产业科技有限公司即将投建的国内首条8.5代线。
但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冲击,国内外需求迅速减少,如果产能再迅速扩大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彩虹缓建第六代线或许不失为明智之举。
家电行业的上游企业如此,下游企业也很困难。以空调行业为例:
据悉,格力、美的、海尔等第一梯队的空调企业产能均达到1000万台以上。另外,格兰仕、志高、奥克斯等也达到了700万台左右,几大企业超过6000万台。
同时,旧有库存也构成极大压力。对于目前市场上的空调累积库存数量,业内人士莫衷一是。据市场保守估计,库存数量已突破1000万台,也有家电专家认为,行业内的库存达到了1500万台。
“产能过剩是家电行业的常态”,国金证券家电行业分析师王晓莹认为,由于它不是一个进入壁垒特别高的产业,尤其是模仿的技术壁垒不是很高,有一定的资金就可以做。
这样的情况碰上了金融危机:2008年,家电行业累计工业总产值增速同比下降超过10个百分点;中国家电产品2008年出口增速同比大幅回落了76.6个百分点……
政府的下乡政策给了这个行业一根救命稻草。
据财政部测算,如果全面推广家电下乡,到2010年将基本消化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手机的中低端家电产品过剩产能,转移20%以上的出口能力。
对于面临产能过剩、出口下滑、库存压力的家电,谁都不想错过这样的机会。
但“家电下乡”薄利多销的特点决定了只有规模足够、质量过硬的企业才能从中收获内需的巨大潜力,考验的是规模化成本控制能力。
“打击对于小企业来说是更大的”,王晓莹介绍,可以看到2008年在经济危机中,很多小企业在这环境下破产、倒闭,有一些厂则主动关门不做了。
我国汽车工业产能过剩的成因分析 篇12
一、汽车生产全球化是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自上世纪末,欧美日的汽车产量达到顶峰后凸显停滞或下降(美国加拿大在1999 年达到顶峰1607 万辆,欧洲和日本在2007 年达到顶峰2285和1159万辆),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中国、韩国、南美、印度)的汽车生产一路走高,与工业化国家(欧洲、日本、美国和加拿大)形成二分天下的局面(见表1)。我国2012年产销量超过欧洲,到2014年,其产销量大于工业化国家的1/2,大于全球的1/4。
市场研究表明,新兴工业化国家对于汽车的普及是全球汽车增长的主要动力,所产汽车主要为本地市场而非出口,汽车生产的全球化是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我国汽车产能过剩是全球汽车产业重新分布的结果
2001年,全球汽车产能5800万辆/年,产能过剩2000万辆/年(相当于西欧的年产量),2005 年福特关闭美国工厂时的产能利用率低于75%,而汽车企业盈利的产能利用率为80-85%,2013 年欧洲产能利用率为68%,2015年为70%。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更显示出全球汽车产能过剩的严重,见表2。
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美地区汽车产能急剧下降,2013年欧洲地区产能过剩700万辆/年,美国产能过剩400万辆,合计1100万辆/年,2015年欧洲产能过剩400 万辆/年,美国产能过剩300 万辆/年,合计700 万辆/年。
从2001 年到2015 年,欧美的过剩产能从2000 万降到700 万辆,进入良性竞争的产能利用率水平。2015年通用、福特、大众、梅赛德斯-奔驰、宝马、标致雪铁龙、菲亚特、丰田、本田、现代、起亚在中国的汽车产能总计1486万,接近美国的产量。2001年我国汽车产能为250万辆,到2015 年为4000 万辆(《日本经济新闻》的统计是5000 万辆),大约过剩2000 万辆。2015 年Alix Partners报告称中国的日、欧、美系整车厂产能利用率大多超过90%,比它们的欧美工厂高得多,而中国品牌整车厂的产能利用率大都低于60%,产能利用率的差别也反映出国内外品牌在资本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差别。
随着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重新平衡,汽车产业布局呈零和博弈。2008年以来,欧洲开始削减汽车过剩产能,与此相应,工业化国家的汽车产能向中国转移,2012 年全球60%的新建整车产能在中国。2015年美国福特与菲亚特克莱斯勒放弃大众化车型生产,其产能转移至墨西哥,主产高利润的皮卡与SUV。到2019 年,仍在美国本土生产轿车的将仅剩通用一家。2016年通用将由中国向美国出口昂科威,而2015 年赛欧(上汽通用)的累计出口已超23 万辆。法国PSA的DS车型、菲亚特克莱斯勒的Jeep和Dart车型产能也已向中国转移。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国家整车产能向我国阶段性转移的完成,全球汽车零部件产能也会向我国转移,零部件工业的投资规模通常为整车的1.5倍,而我国汽车零部件投资规模不及整车的一半,产能严重不足。
如果用投资的眼光看中国,稳定发展的中国其汽车平均拥有量从现在的每户0.31辆扩大到美国的2辆(工业化国家中等水平)是可能的——2450万乘n倍——这样的市场潜力大得让人发晕,地球上哪还有这么大的地?我国现有的产能过剩权可认作是对市场潜在规模的响应和竞争性布局,当然也是对落后产能的激励和淘汰。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网)
摘要:本世纪以来,工业化国家汽车的产能过剩从2000万辆/年减少到700万辆/年,我国汽车产量则从年产206万辆/年扩大到2450万辆/年,我国汽车工业产能过剩是全球汽车生产向新兴市场转移和扩张的结果,也是下一场更大规模市场的竞争前兆。
关键词:汽车工业,产能
参考文献
[1]Matthias H et al.The past,present and future of China's automotivendustry:a value chain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i-cal Learning,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vol.2,no.1/2,2009;
[2]Hoelzl M,Collins M,Roehm H.A new era—accelerating toward2020—an automotive industry transformed[C].Deloitte Touche Tohmatsu,Stuttgart,2009
[3]Johannes V B.Productivity Dynamics with Technology Choice:An Application to Automobile Assembly[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3)70,167–198
[4]山崎修嗣.中国汽车产业[M].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7
【产能分析】推荐阅读: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分析11-09
中国汽车产能过剩分析12-24
产能项目07-14
提高产能10-17
设计产能06-15
油井产能06-18
气井产能06-30
煤炭产能07-09
产能过剩08-19
产能模拟08-27